新闻教学的重点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教学的重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教学的重点

篇1

关键词:电脑中介;新闻教学;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46-02

新闻专业的大多数课程不像其他专业课程那样有一些固定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面对新媒体的出现和全媒体、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大部分从事新闻专业教学的老师来说,课程的教学方式多半只能靠自己摸索,缺乏明确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供参考和使用。近年来由于通信技术与网络的蓬勃发展,使得各种电脑中介传播系统在教学活动中有了更多创新的应用,网络学习不仅增加了学习的机会还带来了个人化的学习环境,并且带来了新的学习经验,利用网络可以进行同步或者非同步、个别或者小组合作的虚拟教学模式,从而为新闻学的教学增加了更多条件。

一、电脑中介传播与新闻专业教学

简单来说,“电脑中介传播”就是一种利用电脑来帮助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换或者传播的方式。它的功能除了促进组织沟通、提高生产力,帮助人们更有效率的获取信息之外,也同时借由这种电脑构成的媒介,人们可以与他人互动,便利的进行沟通交流。以电脑为中介的创新型教学辅导系统包含各功能操作界面以及五大互动模块,包括如下几个模块。

1.教材文档模块。老师可以透过鼠标在电脑上做引导或者进行重点标记,并且设置目录功能显示、教材大纲可以快速浏览可见或者直接跳至所需页面。

2.电子白板模块。电子白板相当于传统教师的黑板,教师可以利用工具进行文字输入等各项功能来辅助教学,学生同样可以利用电子白板来与教师互动。同时,学生还可以通过即时的保存,来将课堂内容进行电子笔记。

3.桌面共享模块。教师除了可以使用教材文件与电子白板做内容呈现与教学外,也可以运用桌面共享的功能将桌面或者其他共享程式的画面同步传送给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与强化影音互动效果。

4.课堂练习模块。如果教师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即时的练习测试等,那么可以在同步即时课程的管理功能中先进行编辑相关内容,编辑完成后可以直接点击选择。

5.文件管理模块。教师可以通过文件管理进行教材的上传、下载或者删除,同时,学生也可以在文件管理模块中下载相关文件。教师的设备上还可以搭载同步录影、广播上课与互动分组讨论等功能。

二、超媒体网络沟通模式对于新闻学的互动教学的重要意义

早期的电脑中介传播系统由于受到网络传输的限制以及软硬件的发展,主要是以传输文字信息为主,在教学应用中也主要是以展示课件为主。后来随着网络科技以及互动的网络传播媒介技术的日益成熟,并且伴随着电脑软硬件的不断开发与完善,除了以文字的传播之外,又加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信息的传递,各新闻学院也通过建立自己的多媒体教室以及实验室来进一步完善教学手段。Hoffman和Novak(1995)①所提出的超媒体网络沟通模式对于新闻学的互动教学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超媒体沟通模式由于其互动性,因此难以分辨它们时人际传播还是大众传播,在这一模式中媒介内容是超媒体的,而媒介则是电脑网络,在这一模式中媒介即信息接收者在超媒体的环境下进行互动,以下图为例。

教师在教学环境中通过电脑媒体将信息内容传递给学生,在学生接受信息内容的过程中存在着信息的反馈,另外一方面,学生也通过电脑作为中介将学习效果以信息的形式反馈给教师,这样的信息来回的反馈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通过良好的互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因为目前网络的发展,教学模式也更为多样化,虚拟实验课堂的同步互动课程成为现今新闻学教学的新发展,并且可以根据需求来选择不同方式互相搭配。

三、基于电脑中介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实证调研

为了研究新媒体情况下新闻专业教师课堂对于电脑中介系统的使用情况,本研究在贵州大学新闻学专业教师与学生中通过发送问卷的方式,对教师多媒体课堂学习系统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共有200份有效问卷得到回收。研究结果显示,电脑中介系统最常用来教学的功能中,文字信息为83%,语音交谈67%,电子白板为42%,传送文档33%,最少的是影像共享25%。

电脑中介传播快速的发展并且融入高校教育中,教师如何将电脑中介传播系统经由教学设计后有效地应用于新闻专业教学中,是值得探讨的新议题。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如何将电脑中介传播作为额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与兴趣与动机,如何更好的利用电脑中介来进行新闻学专业教学成为研究重点。经过本研究的调研显示,老师和学生可以将原本作为通信和社交工具的电脑中介传播系统转换为有效地教学辅助工具,并且其教学效果受到了大多数学生和老师的肯定。

注释:

①Hoffman,L.,& Novak,P.(1995),Marketing in hypermedia Computer-mediated environments:Conceptual found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pp.50-68.

参考文献:

[1]Prensky M. Digital Natives,Digital Immigrants,On the Horizon[M].NCB University Press,2001.

[2]Young,S.S.C.,Chan,T.W.,& Lin,C.B.A Preliminary Evaluation of a Web-mediated'School for All'.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2002,18(2):209-218.

[3]杨叔卿.学习平台结合即时通讯系统于课后辅导教学之应用初探[J].教学科技与媒体,2005,(74):101-114

篇2

首先,我们必须迅速培养反思意识,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不断反思,敢于反思,及时反思,长期反思,使自己不断聪明起来,成长起来,拥有以前的得心应手,找回如鱼得水的新感觉,对新教材胸有成竹,对新课程游刃有余,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有反思意识,更应该快速成熟起来,把语文教得更有活力,更添光彩。

下面我就教学中的反思谈几点看法:

(一)课前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说起反思,有很多老师自然会想到课后反思,但对课前反思却忽略了。我说的课前反思,包括新学年(学期)开始时对学年(学期)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也包括每课上课前对教材内容的选取与舍弃、补充与延伸,对教学策略的选择,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思考,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教学方法的确定,对教学媒体的使用,对教学想象的设想,对探究问题的筛选,对学生参与的预测,对教学效果的初评,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或失误、困境的解决与把握等等。这些反思都要求教师在课前一一思索,并在备课及教案上反映出来,不留盲区,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做到胸有成竹去上课,有的放矢去引导,才能把握重点,难点。才能全面地传授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所以,课前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

(二)课中反思,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

有了课前反思,还要有课中反思,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反思,不断调整,不能按照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一成不变的去上课,而要按照课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参与方式、探究效果、整体状态进行灵活的引导。在反思中改进,在反思中完善,确保每一堂课的顺利、高效进行。

(三)课后反思,是教学成功的不断完善。

一堂课结束了,老师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好好的休息一下了呢?不是这样,凡是有经验的老师,有成就的老师,都会来个课后反思,反思什么呢?从新课程教学理念、课堂教学过程、课中出现的值得探讨的事件、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经验、工作责任心、教学效果、学生获得了什么、遗留问题处理等方面去进行反思,不断的记录自己的教学体会、失败教训、成功经验、研究成果、学生的评价、学生的学习心得,随时总结分析,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教学,坚持不懈的自我批评、自我调整、自我改进、自我完善,对自己的每一堂课作深层次的思考,并不断的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其他老师一起反思,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教学才能成功。

一句话,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不断成长的生命活力。只有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教学质量才会不断的上升,幼小的学生才会茁壮成长。

有了在教学中的反思,就向语文教学的成功迈出了第一步。但是,做为语文教师,要适应教学改革,光反思还不够,我们还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遵循汉字、汉语自身规律上。

语文课程人文内涵十分丰富,它对一个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学做,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这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个性、激活创造力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课堂上才有了积极性。教师教起来才得心应手,才能寓教于乐,也就是既学了知识又培养了情操。

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广阔天地。学生学习的潜力是很大的。教师“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该装傻时就装傻”。建议采取的措施:

1.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谈感受,已经知道的就无需再纠缠。千万不要把学生当“零起点”。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把质疑贯穿教学始终,让学生提出“真问题”。

3.十分重视学生的错误,把错误看作重要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错误走向正确。

4.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作业。尽量设计分层作业。

提倡“先试后导”、“先学后教”,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自己尝试、探究、总结、运用的过程。课堂上既要有时间让学生交流分享,更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减少低效的感悟和讨论。

四、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反馈评价要实事求是,坚持热情鼓励,耐心辅导。

篇3

关键词:口语交际 心理特点 对症训练 表达能力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6

口语交际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口语交际是人类运用语言进行社会交际的最基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这与学生的心理特点也有直接联系。笔者在多年的语文口语教学中归纳出学生在口语交际中有如下心理特点。

一、临场发挥与应变性

任何一次表达与交流都有特定的场合,涉及到时间、地点、对象、语言环境等条件,而且这些条件总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决定了说话人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说话”,更要依靠临场的发挥、机智的应变,根据现场需要和听者的反应,临时增加或删减说话内容,变换说话的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使交际变得流利、得体。

说到这儿有一个故事:某一年春节,村里举行文娱活动。在一戏剧演出中,因主角疏忽,上台时望了带髯口,在表演中有包公捋胡这一动作,用手一捋,却发现没有髯口,这下可大发了。故事讲到这儿,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是“包公”你该怎么办?结果回答是五花八门。最后,我告诉学生,此时“包公”吼了一句:“王朝,马汉,抬髯口来!”这虽是一个笑话,但听到答案,都为这位主角的应变机智由衷叹服。此刻,学生都深深地沉思起来。

又如今夏“六一”那天,有四位学生发言。发言稿中都有“炎炎夏日,鲜花盛开”等类似的词语,而天公不作美,偏偏下起了沥沥小雨。其他班的三位学生仍然照稿读,只有我班的那位学生把句子改为了:“沥沥小雨,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洗礼,此刻,我们的心,如同雨后清空,是那样地明净……”这样一改,就显得文境相符了。

二、思维逻辑的敏捷性

因为表达与交流都是两人或多人面对面的口头语言交流形式。既然是面对面的听说情景,说话人总不能说说停停、停停说说,而要根据现场情况,连续不断地把一件事或一个问题说完,以免造成时间空挡而冷场。这就要求说话人根据现场情况快速组织语言,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寻并罗列出贴切的词语,用较为通顺完整的句子清晰而流畅并富有感情地表达出去。这就是常说的临场应变能力,即说话与交流的敏捷性。

如课文《晏子使楚》就很好地体现了口语交际的敏捷性。许多教师讲这篇课文时都是从推理这个层面去讲的,而我却是从口语交际的机智善变这一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我设计了一定的问题和情景,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课文学完之后,我又适时安排了一个小练习《打电话》。语言情境一: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语言情境二: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你和他们在电话中如何交流,请试一试。

三、思维固有的习惯性

由于受地域、年龄、生活圈子及一些固定模式的影响,学生在心里形成了一定的语言交际习惯,这些习惯如同心理学中所说的条件反射一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散,有时会使交际显得平淡、无趣,缺乏特色,这样就不能很好地抓住听者的“心”,导致交际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如讲话稿中的一些固定语式,春天必是“春风吹拂,万物复苏”,夏天必是“炎炎烈日,鲜花盛开”,秋天必是“秋风送爽,收获希望’等这一固有的引文模式,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拓,有时,更使交际显得缺少亮点,缺少色彩。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给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口语交际情景,让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思维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外,还要有切实、精当的引导:一是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与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根据情景的需要,适当提示、补充或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交际内容的材料;二是对语言规范、听说习惯交际的方式与态度等进行精当指点。当然,要注意的是,口语交际教学着重的是能力培养,适度的口语交际知识传授是必要的,教师在口语交际活动实践中应给予学生提示、点拨、引导学生的语言表达、交际方式与情感态度,使学生受到正确的训练,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四、体态语的恰当运用

体态语指手势、姿态、表情、动作等。如头部语表情达意的方法一般有:点头表示赞同,摇头表示否定,低头表示谦逊或忧虑,昂头表示勇敢或高傲,后仰表示软弱或失望,倾斜表示得意或愉悦,前突表示惊讶或逗趣,微倾表示观察或思考。

眼睛是会说话的。一个人心里想什么,只要看他的眼神就可知道。比如正视表示庄重,斜视表示轻蔑,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自信,侧视表示羞涩,逼视表示命令,瞪视表示敌意,不停地打量表示挑衅,行注目礼表示尊敬,双目大睁表示吃惊,眨个不停表示疑问,眯成一线表示高兴等。适当用体态语作为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能使说话更形象、生动,增加表达效果。

良好的体态语可以树立交际者良好的形象,增强交际者自身的魅力。有些学生不能专心倾听他人说话,倾听者不同表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说话者除了渊博的知识外,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亲切的面容、和蔼的态度都是可以拉近相互间的距离,更好地沟通彼此的感情,使口语交际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运用语音表情达意

语音是口语交际的外在体现,表达与交流要借助它来表述。正确的发音、清晰的吐字、适度的语速、一口标准而富有感情的普通话,更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丰富地表达出来。当然,根据口语交际的对象、场所等,适度运用方言,也可更好地体现口语交际的亲切感。

篇4

一、学好文言文

文言文学习语感是第一步。要想有良好的语感,朗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体现着朗诵对文章的理解记忆的重要性。可是,我们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却忽视了朗诵这点,只是一味地解词、翻译语句,这是学生文言文语感差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对文章理解难的一方面原因。

二、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教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三、联想自身

在教学九年级《范进中举》时,我这样设计:中举在古代可以说是光宗耀祖的大事,我们在不久的将来也要面临此问题,虽说不上是关乎光耀门楣的,但在自己的人生转折点上也是及其关键的。学生想不想先睹为快,看一看文中的人物遇到问题时的临场表现啊?学生的兴致极其高涨,心理上也对文本有一个心理需求,也有想观察一下别人是怎样做的一种心理冲动,这恰好是激起学生产生需要的最好的基点,自然就达到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篇5

一、 电化教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有利于激活学生的热情,培养其写作兴趣。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体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中学生的好奇心强,可借助多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多渠道加强对知识感知度,提高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写作产生浓厚的兴趣,才敢于写作,乐于写作,勤于写作,善于写作。多媒体活化了写作教学。图、文、声、像与看、思、说、写、评诸多手段的结合,发挥了多媒体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资源,通过图、声、画、视频等手段,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如在眼前,化“静”为“动”,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

(二)有利于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能力。训练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新思维的核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写作资源,如给一段现代材料或古代寓言让学生看完后审题、立意、围绕中心选材,这几个环节都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去创新。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引导下,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把自身潜力和聪明才智发挥出来。电化教学可以唤起他们的写作创新意识,让学生想创新、敢创新、爱创新,从而体验创作带来的快乐。

二、 电教媒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技能

(一)电教多媒体有利于教师整合写作资源,提高作文教学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将课外丰富的写作资源与作文教材整合起来,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于那些写作中复杂、抽象的问题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在课堂上把写作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改革能力。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这就可以打破传统观念对语文写作教学的束缚,让新课程作文教和学课堂焕发出光彩。

篇6

一、谈话式教学进课堂

受现在许多电视节目形式的启发,突然有了一种把谈话的形式引入课堂的想法。大家都知道“实话实说”这个栏目,它的收视率之所以高,除了它的内容以外,还在于它采用的是面对面的形式。这种形式使得谈话人很容易进入角色,把谈论的内容当成自己的故事或生活,真正说出一些真实的东西。世界上最美丽的部分就是真实,所以,它吸引了很大一部分人。学会学习,学会实践,是世纪人才的基本要求。有了上面的借鉴与启发,就开始思考这种形式的可行性。在考虑好了内容、成员、场地等一系列问题之后,语文课有了全新的变化。

第三册语文课本上有一首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其中,人物性格的分析是一个较为重点的内容,它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和深层挖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难度也不是很大,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于是,先找了三个语文学习中上游的学生,告诉他们课堂教学的打算,并把其中比较重要的三个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的分析任务交给他们,并要求他们在全盘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自己负责的人物进行更加深入的剖析,三人欣然接受了任务。上课后,提前让学生把讲台前的地方空出来,然后成半圆形面对大多数学生摆放四张桌子;随着铃声响起,教师与三位学生一起坐下,首先造成一种大家共同参与的氛围。从心理学上讲,平等是让对方合作的保障。在大家诧异的目光中,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开始了这一堂课的内容。一堂课结束,惊喜地发现,三位学生的准备竟是如此的充分,负责刘兰芝的学生竟然准备了十几页的内容;此外,三位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台下其他学生的提问与质疑,无一不在证明这一堂课的小有收获。

二、大胆地把一些内容交给学生

在以上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大胆地把一些内容交给学生处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方法的探求者和教师的讲课助手,变得可行而有必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要培养学生挑选、系统整理和分析事实的才能。让他们独立地搜集大量事实,思考这些事实,并对它们进行系统整理、对比和分析,有了这种技能,就使学生的知识经常处于发展之中。

篇7

[关键词]中职学生 语文教学 模块化教学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目前中职学生的来源基本上是初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他们学习兴趣不浓,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基本熟练地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综合素质,是每一位中职教育语文教师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语文教师可以调整一下思路。

(一)加强常用字、书法、以听说为主要内容的口语训练

现在的中职学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错别字连篇,书写潦草,难以辨认,不能卒读。针对这一现象,中职语文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掌握常用字,学习基本的写字技能,熟习文面知识,能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书面材料。这是有效进行书面交流的基本保证,是学生学习语文和其他课程、形成终身学习能力的基础。学习汉字和书法,能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负责的态度,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历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成长历程中汲取营养,培养自己持之以恒、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而这些品质,正是当前大多数中职生,包括其他学校的青年学生,极其匮乏的。北京市中专语文教学研究会几年前就编写发行了《常用字每周百字练习册》和《钢笔书写训练册》,在全市中职学校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研究会每年举行全市中职学生的书法大赛,并颁发相应的书写达标等级证书。从今年起又开始进行中职学生常用字的达标认证工作。一些学校成立了书法社、书法协会等社团,定期举办讲座,展览作品,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

中职生听说能力普遍低下,主要表现在不能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不能准确领会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公开场合不能也不敢大胆、有序、有理地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或看法。认真倾听是美德,培养学生认真、专注地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更能够使学生上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全面提高学习成绩。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听说能力训练。可以设置情境,用学生熟悉的材料练习听说能力。进行一段时间的听说训练之后,还可进行讨论会、模拟招聘会、演讲、辩论等更高形式的口语活动。口语练习会锻炼学生的注意力、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还可培养学生形成优雅得体的举止和风度。由于地域差异,有些地方的学生方言重,甚至有的老师只有在读课文时用普通话,讲课则用方言,这种情况应该改变,提倡教师在教学时使用普通话。

(二)强化应用文写作,培养职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职业教育以学习专业技能为主,在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时候,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够简单照搬普通高中的作文教学要求和方法。对少数写作基础好的学生,我们应该加以培养。但对于大多数作文不好的学生来说,不应过高要求创作性写作,而应提倡实用性写作,确立适合职教特色的写作能力培养方法。现在的中职语文教材大都有应用文写作的内容,像启事、求职信、计划、总结等,都是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体。在实际授课中,我们还可以从学生专业课程的角度,强化相关的应用文体写作,如文秘专业突出公文写作,商务专业突出商务文书写作,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熟练合同的写法,强化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三)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测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没有高考指挥棒的干扰,本应更注重教学的形成性评价。然而,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评价依然以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为主,以试卷、分数评价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在这种评价体制下,中职学生的学习状态普遍不佳。一些学生平时敷衍应付,甚至旷课,不写作业,考试蒙混过关。有些中职班级课堂纪律较差,不带书、本、笔的“三无”学生大有人在。评价方式不改,教学改革就无法有质的突破。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中职语文教学应该改革传统的以试卷、分数为主要评价依据的终结性评价方式,积极倡导实施发展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励学生的学习。转贴于

北京市的一些中职学校在语文课程的评价体系上采取了全新的举措。学校取消了语文期中、期末考试,而采用“学分制”。这个“学分制”不同于大学的“学分制”。这个“学分制”是指,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如背诵、作业、作文、书法等,都有相应的学分,学期累计学分就是该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学期累计学分中还包括学生的课堂纪律、出勤、学习积极性等内容。在校内外的语文活动中获奖的学生还可得到附加分,也计入学期累计学分。“学分制”注重学习过程,淡化了考试的侥幸和失误因素,使学习好的学生学得更轻松,更自主,厌学的学生也被“逼”得动了起来,取得了比单纯考试的评价方式更好的效果。如果有的学校目前还不可能完全取消考试,那么可以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减小期中、期末考试的比重,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当前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中职语文教学可以尝试模块化教学

职业学校授课内容注重实用性,基础课时普遍偏少,学生素质较差,针对这一现象,语文教学可以尝试模块化教学。即打破目前教材的编排体例,将学生必须掌握的几项基本技能单独设置“模块”教学。比如,可设置常用字、书写、口语、应用文写作、文言文阅读、文学鉴赏、作文几大模块。前面几项实用性较强,应熟练掌握,后面几项注重培养文学修养,可酌情实施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可以每个学期都设置几大模块,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教学;也可每个学期完成其中几个模块,直至语文课结课,模块完成。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中职毕业生在就业大军中属于弱势群体。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观,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使我们的中职毕业生能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建琼.语文方法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篇8

这个男生暂且就叫他李生吧,他还没到这个学校我们就听说了,他在小学是个出了名的刺头,打架、闹事、伙同校外青年勒索小学生,还经常顶撞老师,要不是他妈妈到学校一再央求,学校早就给除名了。有谁想到,就这样的一个刺头竟然在我班上。不过开学这几个月以来,他还算老实,也许是人长大了,也许是刚到一个新环境还不便发作,也许是……哎!谁也没想到他今天会这样。“他平日不是这样子的,今天肯定有什么事。”看他按我的要求把桌子搬回原处,我就暂时不理他,继续检查组长背书。

下课了,他也知道随我一起去办公室。到了办公室,我当时心里还没想出解决的好办法,他呢也就站在办公室门外,看样子还没想明白。这样也好,大家都冷静一下,免得处理过激不好收场。上课了,我有课他也随我去上课,就这样他上他的课,我忙我的事,就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我记得过了两天以后,他好像觉得实在忍不住了,上课时他好几次头抬起来注视着我,像是要说什么似的。我也就心领神会,安排他去做了一点小事,他很顺利地完成了,看他面部的神情,好像轻松了许多。下课了,在教室外面,他主动告诉我,那天早上,他和妈妈吵嘴了,他说,妈妈也太嗦了,他根本就不想回家了……

本来他在班上乱发脾气,对老师不逊,我可以叫家长,可以按班规惩罚,还可以把我以前知道的陈谷子乱芝麻都算上,甚至下学期他都收不到报名条,现在看来一切都不必,谁都有不顺心的时候。这时,我与他谈起他的家庭,还有他妈妈等等。

篇9

        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做好创新教育这篇全新的文章:给学生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鼓励学生学得 "活"敢质疑,勇探究,培养创新能力;认真研究,努力教得 “活”,以教师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开展开放性教学,在活泼生动的语文课外活动中进行创新教育。    

        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请先坐下思考一下”等等。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增强学习和创新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如果没有教学民主,独断专行,学生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顾虑行政管理,就会造成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压抑,个人聪明才智与激情都被窒息,最终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2.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教得 “活”,才能教得生动,才能提高教学效率。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小同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思路,认真研究,不断改进,结合实际,因材施教,以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新的体味,从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尤其是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像、投影,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时,我们要抓住语文教材自身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思路,寻找最佳切入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如教 《晏子使楚》时,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晏子、楚王等,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晏子使楚的一个故事。通过表演,让学生展示体验的环境,把握人物的地位和性格,感受戏剧冲突的紧张和有趣,体会晏子足智多谋、机敏善辩的外交家才能。这种体验学习使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

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理解。因材施教,精心研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教师 以自己的创新之火,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    

       3.鼓励大胆质疑,勇于探究,增强教学的参与性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以自主探究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中、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教师要进行积极性评价,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同时,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教给学生质疑探究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课内外收集材料,通过倾听观察、对比异同、评论反话等手段,自主地进行探究。在教学中,可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模式,展开讨论,获取知识,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的参与性。写作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个良好载体。创造性思维有很多特性,变通是关键。在作文教学中,可着重启发思路,引导学生展开“换位思维”,经常进行 “一题多做”、“一人多面”、“一事多评”等多角度的思维和写作训练

        4.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的开放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激发创新意识,加大创新尝试。因此,语文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束缚在教材中,限制在教师的可控圈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加强课外阅读,不但拓宽了学生知识的视野,更可贵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各方面的锻炼,激发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在课外活学活用课堂所学知识,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并有助于他们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质。   

篇10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英文电影教学以多种信息传播介质为手段,融视、听、说于一体,使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的通道加宽,调动人的多种感官来接受信息,例如:影片《罗马假日》中安妮是一个可爱的公主,在出访罗马时私自出游,与记者乔邂逅,乔串通摄影记者偷拍了许多公主的精彩镜头,本来打算做特别报道,却与公主坠人情网,为保护公主形象,最终抛弃功成名就的良机。这部电影中所呈现的情景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地道,形式活泼多样,活跃了学生的英语课堂气氛,为英语教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英语电影包含有战争、生活、科幻、爱情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由对影片的喜爱发展到对英语的喜爱,激发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欲望,在潜移默化中英语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可以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

在汉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如何创造语言环境是关键。刨设真实轻松的语言环境,克服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学到真实生活中的英语而不是汉语式的僵硬英语。英语电影的故事情节取材于现实的生活,情景直观,内容生动丰富,语言地道通俗且接近生活,影片中有大量展现英语国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工作娱乐的场景,能真实而多方面地展现所学语言的背景和使用环境,既具有语言技能学习的特点又有语言习得所需的条件,为学生创造了摆脱母语束缚、调动大脑和各感官对语言做出综合反应的环境,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

3.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英美文化

从古到今,优秀的艺术都是某个国家、某个民族、某个时代文化的集中和突出表现。电影艺术也不例外,文化教学在英语课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果只教授语言而忽视文化,英语教学就会变得空洞、枯燥,学生在用英语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言而无物的现象。英文电影可以使学生对英语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同时能够激发有关文化异同的讨论。例如在播放“Sleepess in Seattle”(西雅图不眠夜)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就西方的婚姻观念和中国传统婚姻观进行比较。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对两个民族、两种文化有了更丰富、更具体的理解。

二、英文电影在英语听说写中的运用

英文电影能提供我们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我们可以利用英文电影对学生进行听说写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就听说写这三种能力的培养分别加以讨论。

1.提高听说的能力

中学生正处于很特殊的一个时期,这时候的学生喜欢新鲜感,视觉上的刺激比单听觉上的刺激更有吸引力。以往教学中让学生仅仅听磁带进行听力练习,学生们注意力很难集中,导致听力效果不佳,产生厌烦情绪。适当难度的电影可以满足学生了解陌生事物的心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听英语消除畏惧感,同时提高了听力。电影的选择十分重要,难易程度应把握好,鉴于中学生能力处于下层,选择的电影必须适合他们的能力层次。笔者根据经验,推荐《哈利波特与密室》《狮子王》《阿甘正传》等发音清晰的电影。

以笔者的一次教学课程为例:

先给学生大概介绍一下狮子王的故事,再播放一段经典片段,就是电影开始不久,辛巴和爸爸在非洲平原上交流的那一个片段。

Mufasa:Look,Simba,everythingthe light touches is our kingdom.

Simba:Wow!

Mufasa:A king’s time as ruler risesand falls like the sun.One day,Simba,the sun will set on my time here and risewith you as the new king.

Simba:And this all be mine?

Mufasa:Everything!

Simba:Everything the light touch-es!What about that shadowy place?

Mufase:That’s beyond our borders,you must never go there,Simba.

Simba:But I thought a king can dowhatever he wants.

Mufasa:Oh,there’s more to beinga king than getting your way all the time.

Simba:there’s more?

Mufasa:Simba,everything you seeexists together in a delicate balanee.Asking,you need to undemtand that bal-anee and respect all the creatures fromthe crawling ant to the leaping antelope.

Simba:But Dad,don’t we eat theantelope?

Mufase:Yes,Simba.But let me ex-plain.When we die,our bodies becomethe grass and the antelope eat the grass,and so we are all connected in the greatcircle of life.

Mufasa:Simba,let me tell yousomething that my father told me.Look atthe stars.The great kings of the past lookdown on usfromthose stars.

Simba:RealIv?

Mufasa:Yes,so whenever you feelalone,just remember that those kingswill always be there to guide you,and soam I.

先给学生把生词指出来,让学生看两至三遍,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讲述一下刚才看到片断的大概情节。这样,不仅让学生饶有兴趣地练习了听力,同时也在无形之中鼓励他们进行了口语练习,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自觉地随着剧情对辛巴的未来有了无限的遐想,并通过爸爸说要尊重所有的生物而受到正面的心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