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6: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丽乡村建设重要性

篇1

关键词:园林学视角;美丽乡村;生态性;文化性;地域性

受我国基本国策影响,建设美丽乡村是当下我国新农村发展的主要方向。基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下,诸多地区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美丽乡村,也成为了联系城市与乡村的枢纽。在对乡村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因为构建步伐较快,对乡村一些基础要素或是实质原则有所忽略。因此,本文从园林学的角度去探究思考美丽乡村建设。

1园林学视角的概述

1.1生态性

景观生态学是把乡村景观看作是在自然景观基础上形成的生态系统,其研究对象包含农业、生物、湿地景观、农田等。当前乡村面临着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园林研究者以保护环境为原则规划村庄,对环境进行改造,有效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从而促进其发展。基于此展现乡村生态的优点,推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1.2地域性

乡村的地域性包括了情感记忆、生活特征以及地域特征等。当地居民居住的环境以及一些植物、建筑等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充分体现出人文情怀以及乡土气息。这些要素不单单依赖于具有特征性的建筑以及山水等,同时,也依附在地域的文化认知与情怀中。

1.3文化性

基于园林视角下的乡土情怀不单单包含了传统文化形态,还包含交流方式与精神情怀等。在古典园林中经常会用到对联与牌匾等一些具有文化特征的元素,一方面可以传达该地域的特色,另一方面就是应用牌匾或是对联本身就是文化特质组成元素的。美丽乡村中的文化要与其他乡村的文化进行区分,从而突显乡土特点。延续乡土文化是确保乡村建设的基础,可以使美丽乡村的构建更加多样化,使乡土民情得以保留,进而增加乡民的自豪感。

2基于园林学视角的乡村建设

2.1生态性建设

在对村庄进行规划建设中,充分体现了乡村生态的特性。村庄的布局与溪流、河道、山体等诸多元素进行有机结合,或是与自然风景进行有机融合,充分体现出当前已有的景观资源。绿化建设是体现乡村生态的基础,不论是在山水风貌上,还是生物保护中,都是属于生态建设的组成部分。通过对自然流水的添加,可以有效还原出自然生态的美观,对于一些垂柳或是滨水植物等基调树种的配置,创建出一个适合生物与乡民栖息的场所。植物需要应用适地适树原则,时刻注重季节变化,建设出一个美丽且生态的景观环境。在树种选择上基本使用乡土树种,搭配使用引种驯化的景观树种。

2.2地域性建设

在建筑改造方面,保留乡村区域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历史建筑,对于一些破损的建筑作复原处理,既能确保乡村具有文化特色以及地域特色,还能对其地区的文化传承与保留带来极大帮助。一些新建的建筑物需要通过门楣、门窗等在形式或是颜色上进行处理,使其充分与原有的建筑物协调统一。同时,应用传统的设计元素展现出该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地方特色。例如,在建设美丽新疆乡村建设中,更要加入民族团结的设计元素,使其空间具有领域性与识别性。对于目前因住宅而形成的巷道,在满足原有机理的状况下,可以对其空间进行梳理,使其空间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在景观建设上,可以通过种植植被的方式,有机融合景观建筑物,从而构成统一有序的整体。

2.3文化性建设

依据乡村用地设计与该区域地质地貌的特点,依附该地区的人文景观建设文化风景区。可以在一些具有明显文化特征的建筑物旁边构建休闲公园,使其成为邻里情感交流的主要场所,或是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的区域,构造出一个可以供乡民娱乐休闲的活动场地。公园可以充分结合一些我国传统文化,例如,结合孝道,自古以来我国都在提倡孝道的重要性,将其作为公园的核心雕饰,形成地域文化特色。除此之外,还可以构建乡村文化广场,提供给乡民一个休憩、锻炼的场所,可供村民品茗下棋等,不仅满足乡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精神需要。

3结语

基于园林学视角下的美丽乡村建设所涉及到的学科较多,统一的目的就是使乡村更加美丽。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构建美丽乡村不单单是口号,而是需要通过实际构建,满足现代化发展。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多样的,在构建美丽农村时需要重点加强文化、生态、地域的建设,基于此,才可以真正将乡村之美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改善居民居住环境。

作者:赵晓忠 单位:哈密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王佳.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分析[J].江西建材,2016(5)

篇2

【关键词】:乡村绿地景观;可持续发展;策略

乡村绿地景观设计主要是由生态因素、生活因素和生产因素三个方面决定。乡村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实现绿地景观的持续化发展,需要按照乡村社会发展规律和乡村生态系统进行合理的设计,建设出集生态、生活、生产为一体的可持续化乡村景观。

1 、乡村绿地景观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可以在闲暇时间能够体验到田园生活。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乡村绿地可以提供文化传播的支撑载体,使公民的业余生活得以丰富,提升老百姓的文化水平。此外,进行大面积绿地景观的设计和建设,可以使乡村的环境得到美化,使乡村景观的布局进行改善,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所以,做好乡村绿地景观设计非常重要。

2 、乡村绿地景观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绿地景观的设计缺乏科学性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建设过程中,很多地区都直接借鉴其他乡村的建设方案,没有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1]。所以,在进行绿地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不科学、不完整和不全面等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绿地建设部分和整体不协调,无法充分发挥出绿地景观的作用。

2.2 乡村绿地景观规划设计机制不完善

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由于规划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导致绿地景观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公民肆意对绿地进行侵占。而且由于绿地管理措施欠缺,存在严重的病虫害问题,一些绿地因为管理不当导致植被枯死。所以,在进行绿地建设过程中,需要设计出合理的绿地管理方案,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护管理[1]。

2.3 乡村绿地建设缺乏地域特色

在进行乡村绿地建设过程中,要结合乡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选用特有的元素将本土特色凸@出来。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乡村只是一味的模仿其他乡村的绿地景观设计方案,没有和本地区的文化特色和地域景观结合起来,无法凸显乡村特有的地域文化。

3 、乡村绿地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 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虑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时,要结合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建设,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考虑。要结合乡村的地理环境、乡村未来发展方向、乡村自身定位、基础建设情况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在制定合理的建设方案的前提下,建立整体架构。一方面要从整体布局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对乡村绿地景观进行布局,尽量保证乡村绿地景观设计的连接性和协调性。二是要对农村生态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绿地景观的可持续性和整体性进行完善。

3.2 尽量选用当地树种

在进行绿景观设计中,选用当地树种可以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使用当地树种的维护成本和管理成本比较小,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自我养护和更新。所以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时,要尽可能选用当地树种。

3.3 保持植物多样性

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时,要尽量保持植物的多样性,结合乡村地区生态特点,对植物种类进行合理的配置,防止不同物种之间进行营养争夺和空间争夺。种植物种之间要可以相互补充,构建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2]。需要结合种植地环境的不同,侧重选择适应性更强的绿植,实现绿地景观的持续化发展。

3.4 对理论研究进行丰富

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为了保证绿地景观设计可以有序、健康的发展下去,需要对理论研究进行进一步的丰富,并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结合乡村绿地景观的类型、景观格局和景观特点进行合理性的设计和规划。规划设计过程中,要从全局出发,实现乡村绿地景观的持续化发展。此外,在进行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做到以点到面全面化的设计,将绿地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充分发挥出来。

3.5 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在进行乡村绿地景观设计过程中,要对乡村绿地的养护机制和管理机制进行完善,将绿地景观的养护工作落实到位。加强监理力度,严防出现砍伐绿地、侵占绿地的情况,安排专人进行养护[3]。避免出现病虫害。此外,要进一步加强绿地景观的开发投资力度,并利用乡村绿地景观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加快乡村经济发展。

3.6 将本土特色融入进来

在进行乡村绿地设计过程中,融入本土特色可以提升乡村的品质和魅力。因此,在进行绿地建设时,要对乡村地方文化特色进行保留和延续,将现有的人文景观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融入进来,使乡村绿地景观内容进一步丰富。所以,在进行乡村景观设计时,不允许照搬绿地的建设模式和设计手法,结合地区文化特色构建出地域特色显著的乡村绿地景观。

3.7 加强绿地建设的教育力度

政府单位要进一步对乡村绿地景观建设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对村民进行绿地建设价值方面的教育工作,使村民的思想发生转变,从而主动加入到农村绿地建设的队伍中,实现绿地建设的持续化发展[4]。此外,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绿地建设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定期举办“绿色村镇”表彰活动,对绿地建设过程中先进的个人、村镇进行公开的奖励和表彰。

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还处在发展初期,建设进行绿地景观设计时,固守传统、全盘借鉴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实现绿地景观建设的持续化发展,需要从城乡差异、功能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考虑,从而将绿地景观的生态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王得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167-171.

[2]杨世瑜.乡村生态旅游理念与发展模式探索[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70-78.

篇3

材料一:岭南文化博大精深,是广东文化的源泉和根基。岭南文化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以农业文化和海洋文化为源头,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逐渐形成包括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三大分支,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区域文化。保护好我们文化的源泉和根基,传承和弘扬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意义重大。

材料二: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凭海而立、因海而兴。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历史证明,海上丝绸之路是开放之路、强盛之路、文化之路。广东应自觉承担起改革开放先行地的历史使命,为我国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率先探路。

【理论分析】

一、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广东,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体现了我国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2. 我国政府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职能。建设幸福广东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要求政府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提高管理与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3. 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在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幸福广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思想,立足实际,真抓实干,自觉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

1.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人创造文化和享用文化。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并为岭南人民所共享的精神根基。

2.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挖掘文化资源、传承优秀岭南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3.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优秀岭南文化精神,传承科技精神,培养全社会创新精神,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4.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具有开放兼容、务实创新品性特质的岭南文化孕广东人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5. 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化各具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学习,借鉴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发展本民族文化。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通过文化交流,不仅能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承载着沿线国家不同族群的海洋活动和海洋人文精神,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接触、交流、互动与友好往来,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6. 在文化交流中,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也要相互尊重,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以促进世界文化的共同繁荣。广东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推动岭南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7.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西方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和广东人的开放兼容、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

三、从生活与哲学的角度分析

1. 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岭南文化是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又反映了广东人鲜明精神物质的区域文化。

2.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它是对物质的能动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大力弘扬岭南文化精神,

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岭南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也有自己鲜明的区域特征,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产生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建设美丽幸福广东是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幸福广东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和创造性才能实现。

6. 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坚持以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维护好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能力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古村、古镇、古城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赖以生存和延续的精神家园,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据此回答1-2题。

1. 古村、古镇、古城是人们记得住乡愁,记得住乡思、乡恋的地方。这告诉我们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只有古建筑才有文化的认同感

③古文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文化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的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 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古村、古镇、古城的保护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保护好仅存的古村、古镇、古城刻不容缓。这是因为

①它承载的乡土栖居方式已经成为多数人的选择

②它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③它对于研究中华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保护好古村镇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 当前我们必须警惕文化遗产保护中少数地方政府决策时 ,在经济驱使和利益诱惑下,无视百姓意见,无视法律法规和文化发展之道的“乱作为”。这就要求

A. 政府必须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B. 依法行政,保证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C. 公正司法,审慎行使权力

D. 树立正确政绩观,把发展经济放在工作的首位

4. 粤剧是由多种外来戏曲声腔和本地土戏、民间说唱艺术不断融合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粤方言演唱的剧种。后又在伴奏乐器上大胆采用了一些西洋乐器,大大增强了烘托唱腔和戏剧动作的效果,成为在广东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地方戏曲剧种。这给我们文化创新的启示是

A.只要全面继承传统文化就能发展

B. 只有运用方言才能有竞争力

C. 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

D. 要发展各种形式的大众文化

5.“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席慕容《乡愁》让人读了无不对故乡产生牵挂。这表明优秀文化

A. 是现实物质力量,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B. 陶冶人的情操,丰富精神世界,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生活

C. 在塑造着人,也决定着人们幸福美好人生的实现

D. 似春雨般润物,催生人们对永恒真理的不懈追求

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许多地方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发展远景,提炼和培育出了自已的区域精神。据此回答6-7题。

6. 从早期的“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到新时期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广东精神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表明认识是

①在实践基础上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②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上升过程

③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④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 广东省新时期提炼和培育的“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广东精神,是广东的文化名片,其既延续岭南文化的根基,也反映了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可见,广东精神

A.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B. 决定我省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C. 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时代性

D. 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8.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欢度春节是全国的盛事。但全国各地的风俗各异。北方是以吃饺子、逛庙会等方式来欢庆,而南方则是以吃汤圆、逛花市来欢度。这体现了

A.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

B.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

C. 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关系

D. 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关系

9.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魂的躯壳。这表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作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 ④文化创新必须迎合人们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 建设美丽乡村,必须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其中。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

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

④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要求

A.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 某校高二学生为开展主题“弘扬岭南文化精神,建设美丽幸福广东”综合探究,收集、整理当前有关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化建设的一些材料,请你参与其中进行研究:

材料一:粤语是发源于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并于秦汉时期传播至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产生的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在香港、澳门占有主导地位的方言。它对岭南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2008年正式被联合国定义为语言,并且认定为日常生活中主要运用的五种语言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普通话。以粤语为载体的广东文化也曾红遍大江南北,广东文化的影响力也为人所津津乐道。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粤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粤语需要保护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材料二:建设美丽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没有文化支撑和精神富足,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广东。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积极动员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充分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弘扬岭南优秀文化传统,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宣传和实践“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着力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特点的相关知识,分析粤语保护的重要性。

(2)关于粤语保护问题,有人认为,“只要政府履职,方言就能得到保护。”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社会作用”的知识,谈谈为什么建设幸福广东,必须突出文化引领。

12.美丽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的美好梦想;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建设美丽乡村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指出,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农村则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材料二:广东省某地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尊重乡村自然风貌和文化历史渊源,保持农村古朴元素和乡村原始特色,挖掘、弘扬村落优秀历史文化,摒弃落后的习俗,彰显特色民俗;按照“一村一景”与“多景一区”的建设思路,坚持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用文化提升乡村品位,丰富乡村内涵,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使美丽乡村更具特色,更富魅力。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建设美丽乡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要保护好古村落”的重要性。

(2)结合材料二,指出该区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辩证法的思想方法?

(3)结合材料一和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该区“美丽乡村”建设政策的价值定位。

参考答案

1. B 2. B 3. A 4. C 5. B 6. B 7. C 8. C 9. C 10. B

11.(1)(1)①文化是由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粤语是北方的中原雅言(汉族母语)在秦汉时期传播,与两广地区与当地古越语相融合才产生的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地方方言。保护粤语有利于维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②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粤语在两广和港、澳地区是人们语言沟通的主导方言,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的同时也不断地丰富发展,加强保护有利于促进粤、港、澳地区的交流和合作。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加强对粤语的保护,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粤、港、澳地区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看到本地区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答案一:赞同。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其职能是管理和服务,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观点认为只要政府履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方言便能得到保护和推广,既看到政府的职能,也看到政府的的责任。

答案二:不赞同。方言保护首选立法机关必须健全法律,使保护有法可依;同时,公民对方言重要性要有足够的认识,有较高的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观点只看到政府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即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忽视了其它方面的作用。

(3)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提升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面参与建设幸福广东的意识和能力。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通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出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创新思路和工作举措,推动广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民众生活和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广东省加快文化发展、加大科技研发,有利于增强广东的文化软实力。

12.(1)①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古村落对于研究中国乡村文明的演进,对于展现中华民族文明史具有特殊的意义。②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传统文化是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血脉与延续基因,是根和源。离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滋润,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没有了根基和生命力,就会迷失方向。保护好古村落,就是保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根基,有利于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古村落,不但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可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篇4

一、目标

全镇已建成的11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按照“一站一策”的整治要求,因地制宜、因站施策,确保设施正常运行;实行属地监管和购买社会化专业服务方式,强化设施的长年管护运营,从而真正使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措施

1、检修维护设施。对治污设施损坏严重无法运转的予以修复,确保正常运行。

2、因地制宜科学建设。将红光污水处理厂接入镇污水管网,其它微动力污水处理厂继续抓好配套管网建设,对污水管网进行全面疏通、检修,提高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

3、落实管护技术支撑。按照“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的原则,由镇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已建成的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长年的日常的维护、管理,并负责培训村级操作人员。确保所有设施有常年的专业操作与有效管护。

4、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各处理设施要落实专门的操作人员,开展正常运维,确保设施高效运行。加大资金投入,争取上级部门给予资金支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设施电力逐步改成用太阳能发电供给,确保设施供电永继,减少设施用电经费保障的矛盾。

三、步骤

2020年4月16日-21日为调查摸底阶段;2020年4月22日-30日为准备阶段,对照县方案和实际,制定细化方案;5月份实施整改提升;6月底前完成长效机制的运行。

四、保障措施

1、提高政治站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乡村、打好碧水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各村(街)、有关单位务必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做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整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确保已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到位、发挥实效。

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整改工作领导组。各村(街)也要相应成立领导机构,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确保整改工作如期完成。

篇5

1村落规划设计背景及缘由

2013年年初,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天蓝、地绿、山清、水净”的美丽云南,省级财政安排“美丽乡村”建设资金7亿元,计划建设500个项目,每个项目财政奖补资金补助标准一般不低于100万元,以后逐年增加,计划建设“美丽乡村”500个,以后每年建设1000个以上,逐步建成一批基础设施便利、产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安定和谐、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为此,昆明市呈贡区印发了《呈贡区关于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实施意见》,并以“三清四美三宜”作为“美丽乡村”示范村的目标,争取把“美丽乡村”建成基于城市地缘,突出休闲旅游及主题体验为特色的乡村人居环境,带动山村区域经济发展。

云南财经大学和呈贡区建立校地合作项目的契机也是在全省对村落建设政策的支持和当地政府对村落营建的积极响应之上,使得此项目在政策扶持及智力支持上都具备了先天条件,并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2013年在当地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依托云南财经大学科研设计团队的智力支持,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旨,结合呈贡新区的发展态势,云南财经大学对赵家山村进行了民居建筑设计、乡村景观规划和旅游发展策划。科研团队在一年多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不断与呈贡区相关单位、社区相关负责人及村民进行沟通协调,实地走访和现场踏勘,征询不同专业人员(如水利部门、市政、施工等)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商议规划选址,农户民居位置定位,建筑立面及风格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村庄整体规划和具体民居建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并投入实施。

2村庄现状

赵家山村位于呈贡东部半山区,坐落于呈贡新区大学城旁,隶属于郎家营社区第八居民小组,是典型的山区自然村。东与澄江县交界,南与万溪冲村接壤,西与缪家营村相邻,北与段家营村相连。距呈贡高校片区5公里,距市级行政中心124公里,距昆明主城区35公里,毗邻黄马高速公路。驾车从市区出发至赵家山村仅需1小时(见图1)。

随着昆明主城区不断扩张发展、呈贡新区快速建设,村庄周边高速交通修竣、昆明火车南站施工、大学各高校的入驻、村庄与呈贡主城区道路的打通,使得仅101户的自然村在短时间内变成了紧邻主要城区的村落,其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外来事物的不断冲击,将村民与城市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也促使其村民思维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对当地环境和民居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

赵家山村作为城市周边的“场所”,虽然目前还未产生出应有的市场价值,但在城市高速发展和扩张之下,其乡村经济如何发展自然便成了首要考虑的问题,这也加剧了本课题研究的形成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的迫切性。

3户型选型及三个方案

31户型选型

根据上文所述和赵家山村的实际情况,我们把“重组当代乡村生活”作为民居营建的根本思路,并以此归纳出赵家山村民居营建的模式为:“主题院落、古树梨园”。在整体发展思路上,首先,以“主题院落”为核心,营建主题院落,建立庭院旅游,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其次,推出庭院休闲项目,围绕“古树梨园”,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古民俗,发展古园艺。

在设计过程中,首先根据当地政府对村落宅基地面积的控制指标来确定村民住宅面积,其次广泛征求当地村民对民居设计的造价、样式、户型、面积、院落形式等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在和村民不断沟通了解的同时,综合考虑村委会和村民的意见及要求,对设计进行多方案比较,形成了适合当地实际政策、居民资金能够承受和符合村落地形的三个单体建筑方案。并将其呈现给当地社区和村民,让村民对其方案提出意见,再不断进行修改,最终经村委会小组召集村民讨论,确定了下文所谈到的三个民居方案:重构院落民居、本土民居再现、“L”形民居。

32三个民居方案

321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模数化的院落建造体系)

此方案由三栋建筑组成,户型面积均相同,设计基底尺寸以8000mm×8000mm为单位,依据当地基本宅基地面积,所设计的宅基地(每户)总占地面积为64?O。设计过程中,考虑到赵家山村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方案在采光、住宿、仓储、观光、休闲等设施上都进行了综合考虑。依据其丰富多变的山地地形,采用了错落建筑及组合式的模数化建造体系,同时,对屋顶形式、家庭内部使用功能、后期发展旅游经营、住宿客房使用需求等方面都在方案中给予了充分体现(见图2)。

322方案二(本土民居再现还原本土民居形态体系)

本土民居建筑形式再现,即还原本土民居建筑形态。昆明及周边地区的民居建筑形式多以云南“一颗印”建筑形式为主,因此本方案户型的设计具有本土建筑形式及空间特点,且不破坏当地原有村落建筑形态及肌理。为此我们依据规划要求及政府对宅基地的面积控制,设计继承和发展了“一颗印”民居的传统风貌,延续云南“一颗印”的家庭空间使用功能,并结合当代农村民居户型要求将当地原有“一颗印”的房间面积、进深开间做了修改,设计出同昆明本土建筑形态相类似的“一颗印”新民居建筑(见图3)。

323方案三(“L”形民居)

“L”形民居构成形式是在村民原有宅基地场地划分不变的情况下形成的建筑形态。在方案推选过程中,参考当地部分村民家庭院落形态,以及村民对未来旅游接待、独户院落的需求和发展,方案运用“L”形及半开敞式的围合状态对农户的住宅形态、农户院落、晒台、廊架进行了设计,释放了院落空间,使其住宅院落较为规整,形成了“L”形建筑形态围合而成的院落形式(见图4)。

4方案一(重构院落民居)的多样特点

41自住与经营

我们以方案一作为村落民居建设的主推方案,在村内进行民居户型方案选择时有意引导村民选择该方案。设计者认为当地的土地政策、地形地貌、城市周边地理位置都使得此方案具有独特的优势,其建筑形态为村民未来进行乡村旅游和旅游接待??造了较好的条件。选择此方案对营建以“主题院落”为核心,建立庭院经济,自住和民宿相结合的乡村旅游经济都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由于此方案在一块地内由三栋独立建筑组成,因此村民可以选择其中一栋自住,余下组团内的两栋进行季节性的旅游短租以增加家庭收入;此建筑形式还有利于围绕“古树梨园”为主题,在院落内保护古梨树,传承院落文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旅游管理体系的完善,实施此方案其优势会更加突出;村民还能从中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据村民所述及社区提供的相关资料显示,赵家山村村民年均收入在4000~6000元不等,收入较低);院落经济的形成更有利于吸引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村就业发展,活跃农村经济市场。同时还必将对整个村落未来的建筑形态及村落肌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2模数化体系

针对院落型民居的设计特点,笔者从村落自身场地限制出发,重组重构原有昆明本土民居即“一颗印”的建筑体系,将其原有的独栋式封闭院落形式分解为开敞的三栋建筑,并组合成院落,将其中的建筑功能根据8000mm×8000mm的模数体系进行集约化设计,将整个宅基地面积按要求标准设计分解成独立的三栋建筑,每户即每个组团中的三栋建筑依据地形及农民的宅基地面积控制在一个范围之内(见图5),并在其中一栋建筑外加一间储梨仓库,以满足村民在每年梨树结果之后储存呈贡产出的宝珠梨。

43材料及结构

考虑到农民实际的资金承受能力,我们在民居设计时选择了两种体系的营建模式:框架结构和砖混结构(见图6)。此两种结构在建造成本和施工速度上均具有便于施工和快速完成的优点。在方案设计之初也曾考虑应用自制土坯砖的形式对已建好的框架或剩余墙体部分进行填充,但由于场地、人员配给、施工进度等方面的限制而暂时搁置。在设计选择民居外立面颜色及材料时,尽量遵循原有建筑外形色彩(赵家山原有民居建筑外立面大多以土坯砖内填充稻草为主,色彩应用以自然的土坯砖颜色为主),利用土坯砖的模数化形式,将水泥、铁黄粉加上稻草按比例进行混合对民居外墙进行装饰,以期呈现原有建筑的立面质感。同时在对建筑屋顶形式设计上,依然沿用瓦片形成的屋顶结构形式,采取多变的小坡顶组合,让屋顶形式变化多样,使成组团的建筑在屋顶上给人以丰富灵巧的感觉。

5营建过程中的问题及思考

51户型选择及院落型民居的推广难度

三个民居方案在设计之初就已同村民进行过多方沟通,作为设计者而言更希望村民能选择上文所述的方案一。笔者认为此种户型应是赵家山村民目前急需解决并实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未来其村落发展及院落经营模式的最优选择。首先,在以“主题院落”为核心的民居建筑基础上,此方案能更好地围绕营建主题院落及开发当地特色餐饮形成院落经营;其次,可以以院落为依托,围绕“古树梨园”,推出院落文化休闲项目。

在实际户型选择中,村民则以选择“L”形户型为最多,另外为本土民居建筑形式(俗称“一颗印”),最后选择的才是我们主推的院落模式化民居。究其原因,笔者在深入听取并分析村干部及村民意见和建议后,发现多数村民对方案一(院落模式化的构建体系)从设计角度和发展前景上也看好,并且认为院落模式化户型对村庄未来发展和支持家庭经济收入方面无疑都是较好的一种民居组合方式。但由于村民对独栋民居住房面积最大化的强烈需求,以及受建造资金、未来预期和建造时间的种种限制,最终放弃了对院落型民居的选择。然而据我们了解,村民其实可以通过当地银行得到政策扶持并获得较优惠的银行贷款来完成三栋院落型民居的建造,即便没有贷款,部分村民还是有经济能力承担此方案的建造费用,其造价也并不比其他两个方案产生较多偏差。

由此看来,加强对村民进行各方案优势的宣传引导,让他们深入了解设计的特点、看到建成后的实惠、前瞻乡村美好的未来是极其重要的。

52营建过程中对施工等各方面的控制难度

由于方案设计和施工图绘制是由不同设计团队完成的,加之在施工图绘制过程中方案与施工图的深化人员没能及时对图纸进行协调和对接,导致施工图和已确定下来的方案出入较大,施工图纸深度不够。还有的农民在方案和施工图尚未确定,设计人员仍处在沟通过程之中,就迫不及待地比照未修改完善的施工图进行了施工,并在民居建造过程中自主定夺做出修改设计方案的点子。

村民为了节约建房费用,理所应当地会在建造成本上做文章,如简化外墙表皮材料的配比、部分结构等。原本对几个方案的外立面及结构本身定义了多种实施方案,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失于控制和村民对自住房的原始需求,使得方案履行和房屋建造都遇到了一些困难。在问题出现时本来应在设计人员、村民、社区共同协商并形成书面修改意见后再进行施工,可村民为了能尽快封顶入住,仍然加快了自住房的建设速度。尽管设计人员修改了施工图纸,也对民居修改方案进行了图纸核对,但为时已晚。因此不难看出,在施工过程中指定专业人员加强对设计方案履行及建房施工质量进行监督和指导是必不可少的。

53提升村民发展观念和加强政策引导

主要反映在建筑改造提升过程当中,设计方和当地政府没能在项目设计之初及时制定相关与赵家山村整体规划和建筑风貌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及设计指导手册(如《丽江古城环境风貌保护整治手册》)或制定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村民建房,为将来保护村容村貌和引入旅游发展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和指引。赵家山村的乡村改造属于边摸索边建设,建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类问题,虽在村民自治和不成文的村规约束下,大部分问题得以基本解决,但总比不上用严肃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效率高、效果好。

由此得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地方政府、设计方、乡镇组织等有关方面首先应共同研究制定严格的建设实施规则或法规导则来指导和规范村民的建设。从规划设计和拆除旧屋伊始就应将其法规导则通过当地政府、村民小组发放并宣传给每位需要建房的村民,让其认识到村落风貌完整,建筑协调统一,村容环境与建筑规划和谐的重要性,对其进行整体控制,以避免出现村民在发展村落旅游时过度地私搭乱建房屋和混乱经营。做到规划有依据,设计有细节,同时让其具有法律效力,保护乡村聚落形态完整,民居建筑和谐统一。

篇6

20XX年至20XX年是我公司巩固省级精神文明单位的关键阶段,期间XX县**分公司紧紧围绕实现“四个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载体,以精神文明创建体系为核心,围绕年度工作目标任务,在广大干部职工中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加强企业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升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机关文明程度,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培育文明向上的良好道德风尚。现将公司巩固省级文明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开展创建工作

1、近两年来,XX县**分公司成立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制定创建文明单位工作计划,按照体系要求做好全年任务分解,加强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检查,实行常态化管理,确保创建工作有计划、有制度、有考核、有总结,创建工作档案标准化、规范化。

2、提高领导班子对创建文明单位工作重要性、长期性、紧迫性的认识,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摆到企业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结合本单位实际,发动各基层单位和窗口部门,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与文明行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创建活动长期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良好的创建活动。

二、加强职工思想教育,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

1、内外结合,全面提升创文工作氛围,在机关内显眼位置悬挂精神文明创建宣传展板,餐厅摆放文明餐桌标语、墙壁上张贴文明公约;机关各部门办公室张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制作、悬挂大型户外公益广告3处,10余副。

2、抓好职工道德思想建设,按照“六个一”流程每季度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弘扬榜样先进事迹,营造比、学、赶、帮良好氛围;制定“厚德陕西”道德实践活动方案,按照“六德”工程要求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月”、“广场义务普法”、“市级道德模范个人先进事迹报告”、“端午慰问县环卫公司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党员志愿服务进乡村”等活动,通过理论结合实际、学习结合实践的方式,全面抓好广大干部、职工的道德修养建设工作。

3、结合体系要求,长期开展“党员志愿服务队新春进**村”、“青年团员志愿者学雷锋”、“3.15消费者权益日义务宣传”“放飞爱心,书送希望”捐赠活动、“安全文化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职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志愿者服务工作形成常态化。

4、积极向“中国好人榜”推举公司先进和身边好人线索,2016年推荐线索近400条,通过上传“助”、“勇”、“诚”、“敬”、“孝”五类好人线索,传播身边凡人善举,传递社会正能量,树立更多道德的典范。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创文内部评比

1、积极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春节组织慰问**村贫困户,元宵节举办灯谜晚会,清明节赴江口烈士陵园扫墓,通过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文明且有具意义的群众文体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

2、开展文明部门、文明站所评比活动,并进行表彰奖励,通过内部评比、表彰充分调动职工的参与热情,部门站所之间形成竞争,加强部门和个人文明形象建设,提高职工整体素质。

3、制定“最美员工”评选活动实施方案,通过评选、表彰身边的“最美员工”,在公司内部树立业务、品质双优的员工典型,积极号召广大干部职工学习榜样、提升自我,促进公司形成争优、学优的良好氛围。

四、结对帮扶一个村,建设美丽新文明乡村

按照省文明委印发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十个一”标准,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公司积极筹集帮扶资金,支持包帮贫困户搞产业,目前已向24户贫困户发放扶持资金万元,并完成危房改造37户。帮助**村建立了“乡村文明一条街”,促进乡村文明氛围全面提升。

篇7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一部分,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农村景观面貌得到改善。为了更好的指导新农村建设,在规划设计中采用景观生态系统的概念。文章从景观生态的概念、意义、目标和原则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表达景观生态系统在新农村建设中指导意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景观、廊道、斑块、规划目标、规划意义

中图分类号:G812文献标识码: A

正 文

1.新农村景观生态的概念和意义

新农村景观可称为乡村景观,它不同于城市景观,又不同于其他的自然景观。它具有特定的景观行为、形态、内涵,是区域格局中的一小部分,是聚落形态的一种表现。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广大的乡村就是一个大的、完整的乡村景观生态系统。

它是以广袤的农田,呈斑块状的村庄,呈廊道状的河流、溪谷、道路、农渠等功能为主体的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自然干扰的记录,既能反映人类对环境的干扰的痕迹,又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轨迹,是景观遗产中的历史价值的内容体现。

从地域范围上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相关活动行为的景观空间,由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及自然景观构成,是一个综合体。

从特征上看,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人类对自然的干扰强度低,自然景观的属性就强。区别于其他景观的主要特点为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是乡村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的表现。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采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研究区域内的景观结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切入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景观单元进行改造、建设、重塑。将自然景观和社会文化最合理的融为一体,在新农村建设中优化景观格局,从山水自然环境、乡村聚落空间肌理等方面入手,从乡村文化景观及草根社会生活等方面切入。

2.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空间的规划和目标

乡村景观生态很复杂,地形地貌的突变,地表土层的厚薄不一,森林的覆盖率差异化严重,景观生态格局不同,分析景观生态格局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在乡村景观生态内部,将一个区域科学的划分为若干个“景观”和若干个斑块,大致定位乡村景观的范围大小。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斑块和廊道的位置。通常是通过建立起斑块和廊道,把农村中的每一块林地,绿地、村庄、河流、池塘、山地均纳入景观结构中,同时根据地形地貌,恰当的确定斑块的位置,建立斑块恰当的边界,将廊道补充到中间,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行的、能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结构。合理的安排土地及地上的物质和空间,并为人类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乡村环境。

其主要目标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农村景观格局,优化和美化乡村生态系统,从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去创造一个融技术和自然景观与一体的,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后环境。以维持景观生态平衡,满足人们生理及精神健康的要求,保障人们生活和生产。建设具有地方民俗特色的,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乡村景观。

3.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规划和原则

进行新农村景观规划和建设应通过改变景观差异性来创造新的景观格局,或是改变原有的景观基质。可通过营造新的廊道,水景、或者改变斑块的形状、大小、位置等方式,形成分散式或集中式的景观格局,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

(1)、生态原则:生态原则就是对自然的保护,对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保护。景观的实质是异质性的,在对原有的自然景观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建设,添补,完善。

(2)、相关性原则:景观不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均有相连性,以时间为纽带,将属于同一地域的景观元素通过时间顺序整合在一起,形成历史文化的教育网络。根据功能的使用要求,将不同的功能交流聚会在一起,例如通风、日照等。

(3)、地方性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多样化,文化多样化,建筑风格和人文景观多样性较为突出,农村景观生态规划建设,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传承文化脉络,消除和避免景观的塑造与村民的生活方式、心理所产生的排斥效应。在生态系统薄弱处避免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做到生态规划建设和当地的生活方式、文化脉络相协调。

(4)、整体性原则:生态规划建设必须从整体出发,对整个景观进行综合分析,在保持景观多样性的同时,也要注意协调景观结构、格局、比例、尺度等自然特征,努力做到社会、生态、经济、文化等和谐统一,最终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5)、特色性原则:不同地区的特色文化造就不用的景观生态格局。这就要求我们在做景观生态规划的时候要立足当地的文化和特色。按照农村的景观格局、功能要求等客观因素,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设计,彰显农村景观个性。

(6)、综合性原则:通过对规划与建设、管理和施工等综合研究。全面分析社会的、人文的、经济的、政治的、科学的各个因素。并建立对规划方案从生态、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评价体系。对如何合理的利用土地,保护集中农田斑块,控制建筑的斑块扩张进行积极的探索。科学的、实用的、前瞻性的建设新农村生态景观。

4.新农村建设中的景观生态建设方法和途径

通过对上述的研究,在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在对新农村的建设中,要以小尺度的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为目标,在综合分析、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化农村景观生态系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空间结构模式和管理模式。

保证景观生态结构的完善和景观功能的发挥,确定农村生态景观的廊道、斑块的位置。分析廊道、斑块的属性。将乡村中的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村庄、山地等均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的功能和现状确定板块和廊道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的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的、有效的、可以自我发展的、自我支撑的动态景观系统。

4.1重建新农村的景观廊道

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货带状结构,在乡村生态景观中通常以田间小路、河流、峡谷、分隔林等形式出现,是物质和能量传递的通道,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尤其是移民建设中,要重视对原有的自然廊道系统保护和利用。哪怕是在重建是也要分析原有的廊道功能。在村镇建设时,将周边的自然景观、小区的景观、和庭院景观有机的联系起来。构建林带、村落、水域、田园相互融合的、错落有致的,富有乡村情调的山水田园景观。

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廊道的打造是一个要点也是亮点,将修建的道路等带状特征的廊道作为物质运输、人员流动、生物流动、气流交换的场地和纽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规划中本着方便的、绿化、硬化的原则,建立有效的道路网络。增加廊道的连通性,注意两边道路的绿化,树种的搭配。以乡土树种为主,采用常绿、落叶的结合,高大的乔木和低矮的灌木、以及草地的搭配形成立体的绿化景观。是一个景观系统,也是一个有效的防护系统。

4.2重建新农村的斑块系统

斑块在新农村景观生态系统中泛指农田、村落、草地、池塘等。在新农村建设时,因地制宜的将农村居住斑块和特色的农林生产区斑块和特色农业旅游观光区斑块有机的结合起来。

改善和优化原有的农村生活居住区的斑块的结构形式。将原有的分布散乱、新老建设混乱,绿地系统杂乱的进行整理改造。在新的斑块建设中,采用集中统一、分布均匀的设计原则来进行规划布局,合理的布置绿地景观、环境小品景观、居民活动广场。建设优美的居住区环境,将居民点有机的联系起来。

特色农林生产和农业旅游观光斑块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建设旅游观光农业能改善周边的居民生活条件。利用原有的农林资源在进行产业发展的同时,结合观光旅游开发,形成特色的农林生产观光旅游示范斑块。

4.3枫香大寨的实例的分析

图1、枫香大寨鸟瞰图2枫香大寨平面

枫香大寨项目项目用地位于万州区罗田镇,结合该镇的文化历史传统以及该项目肩负的历史传承责任。设计中追求和谐的人居环境,要紧贴“田园风光、自然和谐、文物古迹、鱼米之乡”文化理念。将项目打造成一座美丽幽静的山乡小村,为罗田镇营造有一个旅游景点和文化交流聚会地

项目中廊道主要体现在形成环形车道的小区消防到道路和各个建筑单体之间相互相联系宅间小道。中途中间的景观大道和小区的景观水体也是廊道的一部分。廊道在项目中起到联系的作用,是和外部联系的纽带,物质能量的传输桥梁。

项目中斑块主要体现在建筑单体设计,入口广场、中间居民活动广场,景观观光广场等。是居民生活和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娱乐休闲的主要去处。文化交流和信息传到的场所。

图1、枫香大寨观景平台图2枫香大寨入口广场

项目中的斑块建设因地制宜,结合小区的地形地貌和功能特点,在小区出入口设置入口广场,在景观中轴线的端头设置观景台,有效的将功能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

进入小区便映入眼帘的入口景观水景,碧水绿地与建筑楼宇交相呼应,近水楼台似在眼前,更有一番曲径通幽的意境。观景台能鸟瞰罗田镇的场镇的全貌,观美景,看日出日落,享受生活的安静与美好,以上两个地方是居民休闲的好地方。

图1、枫香大寨躬耕园图2枫香大寨景观节点

项目用地位于农村,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选址用地,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设计躬耕园和“水上”村落,有效的还原农村的生活气息。

小区设计躬耕园,到田间享受采摘的乐趣,是人们释放心情、减轻压力的最好办法。小区设计增添了由水体分割而成的“水上”村落。结合小区为北高南低的缓坡地形,考虑水体环流及观赏视角的综合需求,我们在适当的地方进行了适当的水体的设计,从而开阔视野,使得整体景观看起来更为自然,让生活在此的居民轻松感受水流的恬静与柔美。

项目结合景观呢生态的特点,将一部分的景观生态的要求融入其中,在建设现代化的新农村的同时,有将原有的地域特色融入其中。

结 语

农村生态景观系统的设计重要性,体现山村的保护当地的景观资源和景观特色维护生态平衡。将新农村建设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和农村旅游观光农林示范区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农村村落的聚落形态、山水格局、环境保护、乡土文化景观的继承与发扬以及有利生产生活的规划思想等多层面的问题,以理论为基础,尊重自然,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库区人居环境,使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加符合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云才. 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论文,2001.164~ 183.

[2] 刘滨谊.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l999.89~ 95.

[2]邬建国. 景观生态学! ! ! 概念与理论[ J] . 生态学杂志, 2000, 19( 1) : 42- 52.

[3]刘黎明等 著.《乡村景观规划》.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8

[4]李文华,等. 中国农林复合经营〔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5]刘滨谊; 中国乡村景观园林初探4O6;城市规划汇编,2000(6),46-48

篇8

关键词:特色产业;宝珠梨;培育

一、呈贡区政府培育宝珠梨特色产业的现状调研

1.发展条件

昆明市呈贡区平均海拔达1900m,土质以红壤或水稻土为主。季节变化明显,降水量丰富充足,温度适中,日照条件充足。宝珠梨的生长适于温凉环的境,对种植区域的水质、土壤、气候条件要求较高。据笔者调查走访,在昆明呈贡新^宝珠梨种植面积达到1.7万亩,种植区域以吴家营乡的缪家营村、万溪冲村为主,其中万溪冲村宝珠梨的种植面积约9.95平方公里,占全区种植面积的70%以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据相关部门统计,目前宝珠梨树共267891株,百年树龄的有61045株,其中300年以上树龄的有20423株。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对于特色产业的培育起步阶段,城市政府的行为即相关措施极其重要。在昆明市呈贡的历史长河中,宝珠梨已形成一种历史文化,成为一张极具人文价值的城市名片,为呈贡新区提高知名度。呈贡新区政府自2013年开始,在每年的3月和9月分别举办“万溪梨花节”和采摘节。梨花节的主题是“美丽梨花开呈贡,浪漫满城约万溪”,而在宝珠梨成熟之际举办的采摘节的主题为“金秋果香相约万溪”。在呈贡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梨花节开展共四届,采摘节则举办了三届。呈贡区政府将宝珠梨产业作为新区培育的特色产业,采取措施给予大力支持。

2.生产、经营现状

在呈贡新区宝珠梨种植区域主要是吴家营街道办事处的缪家营村、万溪冲村,其中万溪冲是呈贡宝珠梨特色产业培育的重点产地。万溪冲村素有万亩梨园之称,种植条件丰富。呈贡区政府的相关政府行为也是倾斜于万溪冲村的宝珠梨。昆明市呈贡区宝珠梨种植区域中万溪冲村和缪家营村栽培最多,宝珠梨种植面积和最终的产量均占全区1/3。宝珠梨种植的土地均为当地果农个体经营,以个体户为单位在自家承包的土地上进行自主种植。经过走访调查,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万溪冲社区,大多以个体户自主经营为主,只有少数几户果农合作经营,社区人均耕种3亩土地,宝珠梨树约30棵/亩地,平均5人每户,每一户个体户15亩地,宝珠梨树450棵/户。在宝珠梨的生产、加工、冷藏、销售等环节均是以个体户为单位进行自主经营,个体户之间也极少存在合作经营的情况。

3.经济效益

昆明市呈贡万溪冲社区隶属于呈贡吴家营街道,土地面积9.95平方公里。截止2015年末,有农户499户,人口达到1809人,其中有250多户外出到昆明嵩明、陆良等地租地耕种,主要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昆明市呈贡万溪冲是典型的高原山区,当地劳动力资源足以支撑宝珠梨生产,相应的宝珠梨生产成本较低。另外,宝珠梨距今已有百年种植历史,果农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种植经验,具有低成本的优势和丰富的经验优势。主要以宝珠梨种植作为经济收入来源,辅之种植些许蔬菜,少数居民发展农家乐、农家山庄发展服务业以实现经济收入的增加。万溪冲独有的宝珠梨梨园经济已逐渐成为社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帮助社区居民增收致富,农村经济得以大力发展。截止2014年,万溪冲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14639元,在2013年的基础上增长13%。

4.项目推动产业发展

为加强我国农村建设、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我国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部署,旨在保护农村生态文明。2012年呈贡万溪冲作为昆明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拉开了建设序幕,在云南省省政府、昆明市市政府、呈贡新区区政府、吴家营街道办事处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万溪冲社区党支部按照上级政府的要求,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目的在于整治村容村貌、改造民宅民居。另外,万溪冲进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进行民族文化宣传和民族教育,努力构建社区团结和谐的环境。

5.配套设施建设

万溪冲社区按照《呈贡万溪冲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从道路、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入手,通过上级政府补助、企业援助、社会捐赠、社区集资和组织村民自筹等多种形式,建成了社区的文体活动中心、休闲娱乐小广场、社区内部硬化道路、公厕、垃圾房、路灯、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36个配套基础设施。在服务配套设施方面,万溪冲社区发展了6家农家乐、农家山庄,成为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服务保障。配套设施建设进度的不断加快,为宝珠梨产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

二、宝珠梨特色产业培育中的问题及原因

1.经营规模小

呈贡万溪冲宝珠梨生产是农户经营管理,小规模的家庭生产方式和销售方式造成宝珠梨经营的小规模。经营规模对于特色产业而言是极为重要的,实现规模经营不仅能够因为规模效益的存在获得规模经济利润,也能够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获得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2.缺少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对于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产业龙头,肩负着带动经济发展的责任在呈贡宝珠梨产业的培育过程中,缺少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目前万溪冲宝珠梨的发展都是以农户自主经营,稍大一点的经营群体也是由两户农户合作而形成的,与正常发展的特色产业的市场经营团体相比,发展的空间仍较大。

3.品牌建设力度小

作为昆明市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呈贡宝珠梨”,是昆明的名牌产品。对于其知名度而言,宝珠梨的品牌知名度在昆明市较高,但是总体知名度较小,但是仅限于昆明。甚至在云南地区,呈贡宝珠梨也是鲜为人知。品牌建设力度小,不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形成能够极大推动产业发展,创设品牌并给予大力建设,是特色产业不断发展所必需的。

4.品质参差不齐

宝珠梨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在果农实际的种植管理过程中,粗放的管理技术影响了宝珠梨的产品品质。目前万溪冲社区宝珠梨的种植是由个体户完成,果树和土地分散在果农手中,但是土壤机构、果农自身知识、种植技术和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最终导致了宝珠梨特色产品的品质参差不齐,较为劣质的宝珠梨影响了优质产品的市场价格,由于短板效应,使得宝珠梨产品品质的提升在整体上受到制约。

5.保护与建设的矛盾

呈贡万溪冲作为美丽乡村的示范村,为保护宝珠梨果树,呈贡园林绿化局开展挂牌保护工作,其中也存在随意挂牌的问题。据呈贡区政府提供的相关数据显示,呈贡新区自2003年开始建设,截止2013年,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宝珠梨种植面积已减少38%。即便采取了挂牌保护宝珠梨的保护方式,但是在新区建设的步伐中,宝珠梨保护工作显得作用甚微。

三、结论

特色产业借助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劳动力等优势得以发展,对于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昆明市呈贡宝珠梨特色产业在培育阶段呈现出经营规模小、缺少龙头企业、知名度小等问题,目前还处于培育起步阶段,但其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加上城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篇9

业内专家认为,从2010年起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试点到现在,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通过品牌培育和示范创建来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是有效的手段,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农业和旅游的关系。

带动一方发展

何为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拓展农业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科技普及等功能,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通过创新、创意、创造让人们品味农业情调、享受田园生活、体验农耕文化,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消费业态。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宗锦耀介绍,休闲农业在我国发展时间并不长,但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大力推动和市场需求强力拉动下,全国休闲农业产业规模日渐扩大,发展内涵不断提升,发展类型逐步丰富,发展方式逐渐转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迅猛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

海南热带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教授柯佑鹏表示,政府对此扶持力度非常大。为带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从2010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培育100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300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5年,示范县和示范点均以确定。

河南省新县就是首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之一。该县地处大别山腹地,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但该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

新县农村改革试验区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罗昭成介绍,新县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山川秀丽,田园优美,民风淳朴,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产业也是新县未来农业重点发展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但目前品牌培育和示范创建让各地头疼,“这几年推行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贾大猛表示,但这是农业部主推的项目之一。

是旅游还是生产

在宗锦耀看来,各地的发展实践,进一步彰显了休闲农业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保护利用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大量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产品变商品。

“品牌是农业的核心之一,在休闲农业上有几个业态值得关注,目前做得也还可以。”贾大猛说,“农业主题公园和庄园经济是主要的业态,也是休闲农业的一个趋势。”

以“洋家乐”为例,它以北京“小园”发端,在浙江德清县莫干山镇兴起,如今已成为德清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重要品牌,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得到发展。

据了解,“洋家乐”践行低碳理念,融入原生态的自然因素,就地取材裸装修,给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与此同时,农业部积极鼓励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促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形式新载体,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如农业嘉年华、农业公园、星级农家乐(农庄)、创意农业精品等。

而这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质疑,“农业部也开始搞旅游了!”在贾大猛看来,旅游和农业结合没有问题,关键是认清两者的关系。

“有些地方的农业到底是第一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已经难以区分了。”李国祥也有类似的分析。

此外,农业部还要求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推介、中国美丽乡村试点创建三项工作整合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国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

但事实上,部分企业对此并不太重视,没有品牌意识,“对什么是休闲农业都不太清楚,更不用说品牌了,没有形成动力。”贾大猛说。

农业不应该当配角

在贾大猛看来,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清楚载体是农业,旅游只是手段。“一说到旅游,人们就会提及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休闲农业要注意这些。”

而在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看来,排除农民和农村的乡村旅游,如一些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等,解决的不是乡村问题,而是满足少数精英的创造欲和有钱人进入乡村获得宜人生活环境的需要,也难以体现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功能。

事实上,就一般村落文化保护而言,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可能是更现实的途径。朱启臻认为,在经济发展与村落保护这对矛盾中,乡村旅游和传统手工业的振兴被认为是弥合二者的有效途径。

浙江省方山乡青田县龙现村在拥有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的标签后,从杭州、上海等地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其独特的田鱼文化、民俗文化、华侨文化有效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旅游业的年收入达200万元以上。

“在经济上直接受益的农民也由此切实感受到继续保持稻田养鱼传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朱启臻说。

目前,方山乡稻田养鱼的面积扩大到5000多亩,部分年轻人也因此留在村中发展。

“休闲业与乡村旅游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设计,更不是单纯的建筑设计,而是集农业、文化、民俗、村落和居民建设、景观设计等为一体的综合设计。”朱启臻说。

篇10

关键词:漓江流域;生态乡村;环境恶化;环保意识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政府治理环境的力度加大,漓江流域的生态乡村建设工作效果显著,两岸生态环境和乡村卫生清洁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严重超核,再加上乡村生态环境基础的薄弱性,近年洪涝、干旱等异常气候的频繁出现以及沿岸旅游资源的野蛮式开发等原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又出现了新的特征。不难发现,漓江沿岸乡村生态的建设虽然得到了改善,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恶化现象,甚至是破坏程度大于建设的严重情况。如果不加以重视,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的整体进程势必受到影响,也会极大地冲击作为桂林支柱产业的旅游业,加快建设和发展漓江流域绿色生态乡村迫在眉睫。

一、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现状

乡村环境污染由生活、生产、旅游业三大污染面构成,环境现状具有广域性、分散性、随机性等特征,漓江流域沿岸也不例外。近年来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客流量急剧增加,沿岸乡村村民的生产、生活污染急剧上升,漓江沿岸乡村环境污染呈现出的日趋加剧和多样化的趋势。同时,目前漓江沿岸乡村地区还存在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的恶化与外来物种的入侵等生态安全隐患,亟需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在漓江沿岸生态环境保护疑难问题上,浮现出以下几个独特的地方:

(一)生态林保护较好,补偿机制亟待完美。如今漓江流域的群众干部严格执行林区禁伐令,指导种植经济林,改善林民生活条件,开展生态公益林补助工作。城市公布的《关于在漓江两岸及其他重点地段封山育林林区禁放山羊的布告》落实情况较好。同时,漓江流域严格根据要求保护好生态公益林。但目前漓江两岸农民每年保护生态阔叶林获得的补偿只有71.25元/hm2,仅仅是国家给的生态公益林补贴,地方政府财政没有提供配套补贴,不少乡村居民反映需要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以调动保护生态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农业面源污染依然严重。由于漓江沿岸土质较差(多以沙土为主),影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生长,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加上经常性遭遇洪水侵袭和病虫害,出产周期减短,目前漓江沿岸农业出产(种植水稻、水果等)都存在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而农药化肥使用过分,粗放规模养殖等造成了漓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增加。通过了解发现,漓江沿江大多数村庄的饮用水源都自来水和泉水,几乎没有直接抽取漓江江水。当地群众反映,漓江江水已经不适合饮用或当做生活用水,这恰恰是漓江流域面源污染扩大的结果。

(三)渔业生态环境相当恶化。由于长时间内过度捕鱼失控,特别是电鱼、毒鱼等现象的出现,导致漓江流域鱼类急剧减少。据计数,漓江鱼种现仅存68种,比建国初期减少一半且鱼群数量锐减,水生态平衡受到粉碎。虽然使用电鱼、毒江鱼的现象已经基本杜绝,但是使用地笼的方式依然存在。加上如今成百上千的竹筏在中来往穿梭,巨大的发动力声音已经严重影响漓江流域鱼类的正常生长。据不少渔民介绍,现在漓江较浅水域基本无鱼可捕;只有在一些水深在几米、十几米甚或几十米的区域才能捕到漓江鱼类。同时,漓江沿岸农家乐餐馆中,漓江鱼作为一种颇受游客喜爱的家常菜品,售价已经达到几十甚至上百元一斤,这也导致不少农民受利润驱使偷偷捕食漓江鱼类。

(四)河堤和洪灾问题值得重视。目前在漓江流域特别是214公里干流两岸已经全线建设防洪堤,河堤防洪标准到达20年一遇。但有些防洪堤已被冲垮,有些地段一开始就未建防洪堤,据沿江居民的反映,漓江边的沙洲、农田泥土经常受河水终年累月的侵蚀,漓江边的土地与良田水土流失严重,已经影响到乡村居民今后的农业生产。兴坪镇每年水土流失的面积高达100亩左右。造成漓江河堤损坏、河床崩塌的原因主要在于目前漓江大型游艇数量愈来愈多、排水量愈来愈大,其所形成的海浪愈来愈高、冲击河床沙洲和河堤的能量也愈来愈大。随着不少河段沙洲侵蚀面积愈来愈大,河床愈来愈宽,水深也愈来愈浅,反过来又影响了漓江旅游游艇通行。漓江每年春夏季都会遭遇一定洪水,给沿江农民的出产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是由于受灾面广、救灾物质和资金有限,往往使得沿岸的救灾工作开展有限。

二、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的相关建议

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的现状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着其特殊的环境和历史原因。以上调研的若干现状是漓江流域比较突出的生态问题,也是我们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如何抓好乡村环境保护和乡村生态建设是当前漓江流域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村民、旅游业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漓江流域乡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推进乡村生态建设。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落实责任考核。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本身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责任主体难以判别或责任主体太多,公益性很强,同时能积极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统一的有针对性的机构部门,协调各部门和有关乡镇、村,以确保生态环境开发、保护等相关工作的科学实施。在村一级设立环保宣传监督员或协管员,明确每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加强日常工作的督查,切实做到任务、人员、质量、考核等相关方面的落实工作。在实施相关的环保规划过程中,既要保持连续性,又要允许修改补充,使之更完善、更科学,避免中断,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出现。其次,完善科学的乡村生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引入“绿色 GDP”指标体系,改进干部考核评价方法,修订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并抓好督查落实,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对重度污染和污染治理不达标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提高漓江流域产业定位的起点和新上项目的环保准入门槛。在工业项目的审批、规划和运营等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能动作用,保证污水处理、环保设施建设的同步进行,从源头上控制工业项目对生态的破坏。

(二)完善政策法规,加强污染防治。加快制定和完善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强制性来协调和管理乡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开发工作离不开国家法律的支撑,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往往只是对防治对象勾勒了底线,原则性太强。针对漓江流域乡村生态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和季节性强等特点,相关部门要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土壤污染、塑料污染、水污染、乡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工作,消除乡村生态保护的死角与盲区。要加大乡村环保执法力度,杜绝执法腐败现象,注重刑事、民事、行政、经济等手段的多管齐下,加大违法成本,有效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构建切实有效的环境保护监督机制,通过设立投诉举报热线、信箱、微信公众平台等渠道,充分发挥网络、新闻舆论和群众的监督作用,避免有人钻法律的空挡,提高各个责任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层次认知。

(三)合理开发乡村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乡村要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实现乡村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综合漓江流域的农业特点和经济发展形态,首先,要坚持生态优先,抓好退耕还林、退渔还湖等工程的建设,合理安排财政预算,提高村民退耕、退林等补助补贴。正确处理生态资源和渔业、林业经济的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持续推进“美丽广西.城乡清洁工程”工作,防止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进入河道、山体,加大村庄生活垃圾处理基础设的投入力度,改善乡村环境卫生。其次,要统一管理和保护漓江水资源,建立漓江流域监控监测系统,加快漓江中上游荒漠化和沙漠化治理,加快水库出险加固工程建设,防止水土资源流失;再次,根据漓江流域地域特色,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小水电、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合理发展毛竹、金桔、橙子、水稻等特色农产品生产,最后,要引导漓江流域乡村调整乡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集约型、循环型农业,提供高质量、有特色的农产品,如柚子、金桔、柿饼等。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发展高科技生态住宅,利用漓江流域地域优势积极发展旅游庭院式住宿环境,注重农业的旅游功能,丰富农业生产生态功能,积极引导游客进行生态消费,引导村民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围绕高质量、有机农产品生产为中心,规划和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家庭庄园经济、生态农业示范走廊等现代农业项目,突出乡村劳作体验、科技科普教育、田园风光欣赏等特色乡村农业旅游内容,从而丰富漓江旅游业的内涵,提高沿岸村民的经济收入,以达到开发和保护漓江流域旅游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

(四)开展多样式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生态文明意识。作为生态乡村建设的生力军,村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的其自身生态文明意识的高低。以开放式旅游环境为背景,漓江沿岸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觉醒,然而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境保护的矛盾却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开展多样式的精神文化活动,对村民进行生态文明意识再培育。首先,加大乡村生态环境宣传力度,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开展专题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从而不断激发广大村民群众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其次,在生态乡村建设中,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治、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等相关活动,大力宣传生态农业先进模范,引导广大村民自主学习生态农业经济知识。最后,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掌握现代知识的自身优势,通过其日常工作,积极宣传生态环保知识。这样,通过政府的引导,基层部门的落实,以及村民的实施,其生态文明意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不断得到提高。

近年来,随着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开发建设活动轰轰烈烈的开展,漓江流域沿岸的生态乡村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生态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和隐患,如何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如何调动村民参与生态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如何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成为了现阶段漓江流域生态乡村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董鹏,李凯,袁艳平,刘立军,马晓河. 我国生态农村建设之探索[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12年Z1期.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