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04 17:56: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作物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作物的重要性

篇1

1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必要前提

要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首先必须对秸秆进行粉碎等粗加工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广大农户感受到秸秆资源带来的真实效益才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利用积极性。所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由此产生经济效益是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必要前提。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能够改善秸秆加工的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增加收入,为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群众基础。

2 农业机械化在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重要性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工作与技术,当前我县推广的新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饲料加工、能源化等部 分,在这些秸秆处理环节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农业机械化程度。

2.1 农业机械化是秸秆还田技术的基础保障

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目的是为了大面积的培肥地力,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现:首先应用后悬挂式秸秆粉碎机将摘穗之后的玉米、油菜、水稻、小麦秸秆就地粉碎,然后均匀地抛洒在地面,通过翻耕进入土体,腐烂分解之后为土地提供肥力; 此外还可以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秸秆粉碎之后与残茬共同覆盖地表,属于一种保护性耕作方法。通过秸秆还田研究发现,水稻、玉米和小麦地的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休闲期蓄水量也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减少化肥用量,可谓一举多得。

2.2 农业机械化是饲料加工技术的依托

将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加工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以陶楼乡、下塘镇、造甲乡为例,通过推广秸秆青贮与氨化技术,将秸秆利用与畜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2012年期间,三乡镇就氨化和青贮的农作物秸秆总量近万吨,到2015年的达到2万吨以上。

2.2.1青贮;在养殖场中,通过青贮圆捆机、多功能揉搓粉碎机、青饲料收获机等新型农机具将新鲜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进行揉碎处理,然后使用打捆机将秸秆压实,然后用裹包机将压实的秸秆使用青贮塑料膜包裹,创造良好的发酵环境,实现秸秆的自然发酵。通过应用新的农业机械,不但解决了养殖场的饲料问题,还能够体改养殖户和农户的经济效果,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2.2压块;在部分乡镇通过引进秸秆压缩成套设备,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作铡切、混料和高温轧亚轧制成为块状饲料,可以添加微量元素,牲畜的蚕食率高达百分之百,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体积较秸秆减少6倍以上,运输和贮存非常方便。

2.2.3颗粒饲料;通过粉碎揉搓机将玉米秸秆粉碎,然后直接应用压缩机将秸秆压缩成为颗粒状固体,在各个养殖园的带动下,推动了广大养殖户方式改善养殖方式,推动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通过应用农业机械,为江淮地区的养殖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增加企业收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3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秸秆气化的重要支撑

2.3.1秸秆能源化:该方法是将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气体的主要原料,以替代能源使用,在农户中推广沼气池、沼气灶。县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引进农业气化反应设备,把玉米、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加工转化成燃料,该技术通过生物热能气化原理,利用沼气池把农作物秸秆进行热解、气化等处理变为可燃的气体,实现村庄的燃气化。根据资料,每1kg的秸秆能够产生2立方米的燃气,应用几万公斤的秸秆就能够节约1000吨以上的燃煤,节约30余万元。以四口之家为例,每天使用燃气量在5-6立方米左右,价格约为0.1元每立方米,而1kg的秸秆能够产生2立方米的燃气,每月仅使用秸秆就能够节约燃气成本15元以上。在我县农村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价格较低、能够防止污染燃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农作物秸秆通过分解后,可以作为绿色农家肥直接从沼气池抽出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粮食品质,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起到推动作用。

2.3.2农作物秸秆还能作为生产燃料用于发电,中国科技大学以及相关企业开始进行农作物秸秆发酵产生能源的试验,我县在夏秋两季安排秸秆打捆机械,把油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打捆,打捆后的秸秆体积约为打捆前的六分之一,便于农户运输销售,周边地区(淮南市、寿县的生物发电厂)长丰县正在准备建设南北两个农作物秸秆利用发电厂,提高农户收入,减少秸秆焚烧压力。总而言之,只有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2.4 农业机械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前景

长丰县是著名的粮食生产大县,每年产出大量的总作物秸秆。其中秸秆资源年产有约120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如果每年应用于秸秆还田的资源量占50%,其产生的效益相当于建设一个碳铵化肥厂,对于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将其中50%应用于畜牧业,作为牛羊等动物的饲料,可以增加的牛羊等动物将会翻倍,使农民整体增收金额在千万以上。因此可见,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综合应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不但能够产生较好的短期效益,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效益。因此,推动农业机械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势在必行。

篇2

[关键词]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问题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306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不断进步,知识产权的保护领域逐渐从工业、科技延伸到农业等领域,关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法律保护制度也随之出现。实际上最早的关于农作物种质保护的法律是在1930年颁发的,美国颁布第一部《植物专利法》之后,其他各国也开始进行专项立法,不断完善关于农作物新品种以及育种者的权利保护法律。

1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近几十年来,随着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不断彰显,一些生物海盗行为不断出现,给植物所有国以及育种人带来极大的损失。如跨国生物科技公司先正达公司从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获取了一种坦桑尼亚乌桑巴拉山一带所特有罕见的非洲植物,宣称是自己公司经过多年研究培育出的,该公司利用这种植物获取了极大的商业利益,还为这种植物申请了专利。后来该事件曝光后,国际上的环保组织纷纷谴责这种新的殖民掠夺行为,称为生物海盗行为。生物海盗行为的不断出现,使得各国深刻地意识到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国际上相关的农作物研究组织与环保组织等不断呼吁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许多国家也相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信息化平台,不断加大对本国或从外界收集的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力度。

2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应用方面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农业科技育种水平不高,处于弱势地位。从当前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现状及法律保护制度运行状况来看,我国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具体分析我国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存在的相关法律问题如下。

21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不健全

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相关法律在近几十年不断地完善建设中,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保护制度,包括国内公法、国内私法以及我国加入的国际公约法律制度等。虽然这些法律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保护农作物种质资源的作用,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制度性缺陷。如国内关于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法律,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相关的司法解释与保护规章制度。由于这些法律保护制度大多属于行政法规层面,在实际问题上适用性不强,而且当前的法律保护制度保护范围过小,对于农作物品种权的保护范围狭窄,导致面对农作物种质资源纠纷时,很难利用法律手段来有效维权。

22农作物种质资源法律保护执行能力较弱

一方面,由于国内农作物种业维权诉讼过程较为复杂,维权的成本也较高,并且在相关的农作物种质维权的法律规定中,品种权审查制度的运行还并不成熟,在审查时也没有具体地考虑到农业种植涉及的气候、土壤等生长条件,难以对侵权、非法获利造成的实际损失定量,造成维权赔付结果与理想效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在农业经济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步伐也在加快,我国拥有丰富的农作物遗传资源,一些跨国公司不可避免地要到我国拓展业务以及申请农作物品种权。然而由于当前我国农作物遗传资源的相关法律保护执法不健全,导致一些我国部分农作物品种权流失。

3强化农作物种质资源法律保护的建议对策

3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

首先,整合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就目前而言,我国涉及农作物植物新品种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只是一个条例,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并不具备优先适用权。因此,我国有必要将相关条例、法律制度进行整合完善,将部分条例上升到法律地位。此外,除《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办法》外,现有关于农作物植物遗传资源管理法律法规,散见于种子法、森林法等法律内容里面,内容杂乱不具有条理性,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综合性管理法规。因此,我国有必要在整合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一部综合性、适用性强的农作物种质资源法。

其次,坚持农作物种质资源知识产权保护原则。我国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修订完善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制度的过程中,要在学习发达国家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上先进的管理机制,不断完善自身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制度。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本国实际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实际情况,维持育种者利益与农民权利的平衡,确立农民权优先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

32提高相关法律执法保护能力

针对当前我国在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保护运行机制问题,首先,我国要在加快修订相关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可执行度高的法律制度,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利用和管理等活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同时,针对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执法人员,定期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知识培训制度,将国内外关于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措施都纳入培训内容中,从中学习借鉴可取的法律制度与应对措施,使其不断提升保护执法的能力。

33建立系统、全面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首先,我要进一步完善农业植物种质资源异位保护体系的建设,加快农业野生植物原生境保护区与保护点的建设进度,为农作物引种试种、繁殖更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我国要进一步强化对国内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与国外种质资源的引进,大力推进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创新,为我国发展现代种业不断提供研究新材料。

其次,我国要进一步加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的投入力度,设立专项资金用户维护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的正常运行与日常管护。同时,也要注重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保护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引进高能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

4结论

通俗地说,种质资源是由亲代遗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它是培育新品种的物质基础,只要挖掘和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为作物育种开辟广阔天地。发展至今,国际农业之间的竞争随着农业生物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得越发激烈,在此形势下,我国要不断地改进当前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相关法律问题,保障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完整性与战略价值。

参考文献:

[1]付深造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刻不容缓[J].中国农村科技,2014(3):32-35

[2]罗兴成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5

[3]刘强为什么要保护农业的“野底子”――我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综述[J].农村・农业・农民b,2015(9):30-31

[4]吴娅妮,王文科,孟淑春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现状与对策研究(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3,14(5):732-737

[5]付深造,张恩瑜,陈超我国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种子世界,2013(10)

篇3

村委会所辖区因连日降雨造成部份农作物不同程度受灾

近日,因连续下雨,至使冷水沟、革烈河、土锅寨、懂湖村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灾害,我们沿河道看,在河边的农作物,都受到河水的淹没和冲刷,收成希望不大。来报灾情的群众不断,至致深夜11点左右。有的农户田块大部份都在河边,受灾面积大,非常焦急,我们认真听取群众的诉说并记录好受灾地点、面积、所种植农作物、户主身份证号,农资补贴账号统计准备上报,并告诉群众积极抢救所受灾的农作物。

本着想为民之所想,急为民之所急,农民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的播种,就盼秋天的收获,眼看着辛苦种下的秧苗等农作物被水淹没冲走,实在心痛。我们对来报灾情的群众记录登记的同时,也宣传对农作物交保险的重要性,以防患于未然。

篇4

    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略减,在这样一个资讯信息发达的时代,农民主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国家政策、市场为导向,注重调整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食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农作物的整体种植结构向优质、高收益型转化[1]。随着农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色泽、味道、外观、营养价值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稳健高效地建设农村经济,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重点内容。

    2 关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几个办法讨论分析情况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遵照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循序渐进、综合发展。要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核心,做到三方兼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最大化,禁止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错误行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自然地质条件。适应农民技术和素质的逐渐提高,避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同时围绕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要带动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种、养、加、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以获得可观的整体效益。

    不断地改善农作物资源条件,可更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针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农业资源条件,一是充分意识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加大财政支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避免使更多的农药、化肥随着土壤中的水分而渗入田地,污染环境[2];二是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作物种植的支持力度,放宽对农民贷款额度的限制,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三是把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提高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不断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因地制宜,各地区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把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地域经济优势,重点发展本地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作物,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应该多种植水稻,江淮地区应该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两广丘陵山区应该以种植水果、高收益型经济作物为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价格波动性,政府应该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及时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由于种植业很容易受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容易产生波动,而且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比较长,从价格产生、信息回馈到农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现阶段的经济情况,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完全按照农民的短期收益来进行,政府颁布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目前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相关的主要方面是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结合并完善发展[3]。怎样提高农民组织性,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否能与改善生态环境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务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证明农作物种植业结构得到了正确的优化组合。

篇5

关键词:农艺技术;农机结合;光合作用

1 农艺技术的发展

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只有实现农作物的农艺才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的今天,新型农艺技术也在不断提高,新型技术已不是简单的种植,而是更科学的种植。针对不同农作物的特性采取相应措施,经过试验更好地了解农作物生长中所需要的各种因素。及时准确补充的同时,改变外在因素,从而实现农作物的最大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农作物的需求这只是农艺技术中的一部分。除此以外,根据不同的外在因素,例如,光、温、水、土、肥等各种因素加以处理,从而满足植物的生长。

2 农艺技术对农作物的影响

2.1 合理施肥对农作物的影响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养分,同样在不同的生长期间对于各种养分的吸收也不同。不合理的施肥不但会影响作物的生长,还会带来一些不必要资源的浪费,所以,合理的施肥会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要想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需求,就要更好地了解此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有根据不同作物在各个时期对物质的需求情况才会促使农作物更好地生长。农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情况,从而科学合理施肥,在避免浪费的同时更大程度上增加产量。

2.2 合理密植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空间,空间太大会直接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还会影响产量。但是,空间太小虽然数量增多,但由于空间太小直接会影响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产量。怎样最大化的实现产量,这也是农艺技术所涉及的范围,农艺技术根据试验总结出各种农作物种植的合理密度。合理密度种植不仅要考虑到农作物的采光问题,还要能透风。例如,在玉米的种植过程中考虑到授粉情况,种植太密集不但影响采光问题,而且空气不流通影响授粉。但是,间距太大也会影响授粉情况。在交叉种植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采光问题,由于作物株高的不同,太高的作物直接影响到矮作物的采光问题。没有足够的光照就不能合成生长所需要的各种物质。所以,在种植期间要想实现作物的最大化的生产,就要根据农艺技术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

2.3 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促进作物生长

外在的因素一般包括光照、温度、水、土壤等。合理改变外在因素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以及改变作物季节种植。只有更深刻地了解农艺技术才会更好地改变农作物的种植问题,从而服务于人民。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大棚种植技术已经改变了作物季节性种植的问题。通过改变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来改变作物的生长。在改变温度的情况下实现了反季节种植,除此以外,适当改变外界的因素还会增加作物的生长。在大棚种植中适当增加昼夜温差也会增加产量。新型农作物发展的今天,更先进的农艺技术不断应用到现实中,直接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作物在光合作用下会产生生长所需要的物质,所以在新型的农艺中,在作物种植过程中适当增加了光照时间,增加了有氧呼吸,减少了无氧呼吸的时间,从而更大程度上增加了作物的产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增加作物的产量。所以,要想增加作物的产量还要了解外在的因素,只有更好、更合理地利用外在因素才会更好地实现作物的最大产量。

3 农机农艺的结合促进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农业经济基本实现了机械化。通过农机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机械开展的时间比较短暂,农机结合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只有正确处理好其中的问题才会更好地实现农机农艺的快速融合。通过把农机引入到农艺上直接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通过运用农机直接提高了效率,通过不断改进农机技术使得农机农艺搭配更加完美,使得小麦在播种期间实现小麦最合适的播种间隙,同时也可以做到在播种的时候适当施肥。这样很多的工序可以一步到位,直接提高了效率。针对不同的作物采用不同的农机,根据农艺的需求更好的提高农机的技术含量也是每个技术考虑的问题。

4 总结

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直接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农艺技术的发展也是重中之重,农艺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作物的质量,还让有限的土地创造了更大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水库灌区;节水节能;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S2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拥有很多水库灌区,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必需的水源,从而保证农作物的健康成长,但目前的书库灌区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造成了水资源与水能的浪费,并制约着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水库灌区的有效作用,必须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出并采取措施进行改造,为国家及人民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水库灌区现存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农田灌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农田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而且灌溉面积生产的粮食非常多,占全国总粮食量的2/3。虽然我国的灌溉面积在增加,但灌溉水的实际利用率却不高,只能达到40%,相当于发达国家的一半或更少。造成利用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我国采用的灌溉方式比较落后,采用的是粗放式的输水方式,这就造成了以下问题的出现:

①这种粗放式的输水方式不能同时满足各种农作物的用水需求,从而造成有些农作物供水太多,有些则供水不足,影响到农作物的健康成长;②在输水过程中,水的流失量非常大,从而导致水的有效利用率低;③在输水过程中,水流量无法计算,因此无法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④由于水源条件及地形的限制,有些灌区的水不易排出,为了满足灌水要求,就要抬高渠道,这样既增加了成本,占用了土地,还对原有的排水系统造成了破坏;⑤由于农作物的土地分布较广,有些地理位置较高农作物根本无法直接进行灌溉,只能依靠劳动力来提水浇灌;等等。

对水库灌区进行节水节能的配套改造措施

工程改造措施

采用根区导灌技术

目前,根区导灌技术是实现节水节能的最佳灌溉方式,工作原理主要是根据农作物在成长过程中的需求,以导管和稳流器为媒介,逐滴的将水注入农作物附近的地下土壤中,在输送水的过程中,还可以将农作物正常成长所需要的农药或化肥等一起输送到农作物的根部,实现对农作物局部范围内的灌溉。

采用根区导灌技术具有很多优点:首先,由于根区导灌技术所需要的设备埋在地表之下,这样就不容易发生老化现象,而且在低温环境下不容易被冻坏。其次,在输水过程中,水在管道中进行流动,这样就能减少水分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量,还能避免水分的深层渗漏,保证农作物能够有效的吸收水分及肥料。另外,采用根区导灌技术还能精确的控制所需的灌水量,提高用水的有效利用率。根区导灌技术比较常用于一些生长地形复杂、根系较深的农作物的灌溉中,例如防护林、果树或园林等。

采用喷水灌溉技术

喷水灌溉技术简称喷灌技术,目前,在我国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用于各种地形下的各种作物的灌溉过程。在一些土壤透气性强、地势高低不平的地形中,喷灌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采用喷灌技术不仅能够进行水的灌溉,还能喷洒肥料或农药,在喷洒过程中能够改善田间的环境。喷灌技术有三种形式:移动式喷灌、半固定式喷灌及固定式喷灌。其中,固定式喷灌所需的投资量为400元~600元,半固定式喷灌所需的投资量为200元~300元,移动式喷灌所需的投资量则更小,同时采用喷灌技术还能节约30%~50%的水能,节约2%~3%的土地,并能够增加10%的产量。这种喷灌技术的缺点在于浇地的管理较为繁琐,不适于条块田的浇灌,农作物种类繁多的田地也不能使用这种喷灌技术。

采用渗灌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灌溉技术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为了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我国的科研人员不断探索与实践,发明了渗灌技术。渗灌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对农作物的浇灌过程中,在带有微孔的灌溉管道中装入灌溉用水,然后在压力的作用下,灌溉用水会通过系统中的微孔渗入到农作物根部的土壤中。在渗灌技术的运用过程中,灌溉管道被设置在农作物根部的地表中,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水的渗漏量与蒸发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因此,这种渗灌技术在农作物的灌溉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

加强技术开发

在加强节水节能的改造过程中,要不断的运用新技术来改进旧的灌溉设备,并开发新的灌溉设备,不断增强设备的节水性、节能性,并降低设备的成本投入,增加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针对不同的灌区采取不同的技术改造措施,因地制宜,种植适合不同灌溉方式的不同农作物,充分发挥不同的水库灌区所具有的不同优势,还要加强对灌区的技术开发,有效的控制灌区的水流量、流速等,并采取合理的计量手段,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树立民众的节水意识

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的过程中,灌区的负责人要加大对节水节能的宣传力度,号召群众自觉节水节能。一些农民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没有形成良好的节水意识,这样,相关工作人员在宣传的过程中,可以用图片来具体的展示目前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并将缺水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展示给群众,形成视觉冲击,使他们明白节水的紧迫性及重要性。同时,还可以在村里开展节水活动,对表现优异者进行相应的物质奖励及精神奖励,从而调动群众节水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用水习惯,有效的减少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水库灌区在农作物的灌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采用的灌水方式等方面存在问题,造成了水量和水能的大量浪费。目前,我国乃至世界的水资源都非常短缺,因此,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节水节能建设,在灌溉农作物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控制水的流量,尽量采用地下输水设备,减少水在输送过程中的蒸发量,提高水的利用率。同时,还要强化群众的节水意识,使群众自觉的节约用水,并对表现优异者提供精神及物质奖励,调动群众自觉节水节能的积极性。通过各项有效措施从整体上加强我国水库灌区及日常生活中的节水节能建设,有利于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治,张恒.中、小型水库灌区配套项目的建设管理[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12)

篇7

关键词农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四川雅安;大兴镇

中图分类号F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1-0158-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丰则基础强。进行农作物生产,不仅是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几千年来农民取得收入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尽管农产品价格出现几多波动,但种植成本仍然较高,农民收入水平与种植蔬菜或经济作物等收入相比仍较低[1]。对农作物的成本收益研究,早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1-4]。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即从国际、国家和省级等较大层次进行农作物生产的成本收益分析[3],而相对缺乏较微观的角度(县、乡镇、村层次)研究分析。我国区域之间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很大,农作物生产成本和收益也不尽相同。因此,笔者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了地处西南盆周山区的雅安市大兴镇的4个村(顺路村、穆家村、前进村和龙溪村),每村15个农户共计60个农户(剔除5个无效样本,有效样本数55个),采用半结构入户访谈法,调查油菜、水稻、小麦和玉米4种农作物2007年度的生产成本和产出收益现状资料。文中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主要由物质费用和人工费用两部分构成。物质费用仅考虑种子秧苗费、化肥费、农膜费、农药费、畜力费、机械作业费和排灌费等直接生产费用,未考虑间接生产费用。调查表主要内容有:农田种植规模;种子、化肥、农药、农膜的投入数量及折价,灌溉的投入数量及折价,畜力投入数量及折价,机械投入数量及折价,劳动投入数量及工价等生产成本;单产、市场现行单价和政府良种补贴等收入方面。在分析方法上采用Excel表进行统计比较分析。通过调查分析,力图真实反映该区域农作物的生产现状,从而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提供决策依据。

1大兴镇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与收益

由表1可以看出,2007年大兴镇4种农作物中,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相对最高,其次是玉米,再次是小麦,油菜的单产相对最低;生产成本表现为玉米>小麦>水稻>油菜;产值、总收益、净收益和成本收益率均为玉米>水稻>油菜>小麦。小麦的生产成本大于产品收益,主要是由于在其生育期内该区域雨水过多、病虫害严重导致产量普遍较低。

2大兴镇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

由表2可以看出,在4种作物中,调查区不同农户的物质费用(平均值比较: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人工费用(平均值比较:玉米>小麦>水稻>油菜)均存在着明显差异。对生产成本的构成进行分析可知,4种作物的人工费用(调查平均值为40元/天・人)均明显高于物质费用。在物质费用中,除水稻外,小麦、玉米、油菜的化肥费用相对最高;除水稻和小麦外,玉米、油菜的机械作业费用很少,4种农作物的农药费用都较少。

3提高大兴镇主要农作物成本收益的措施

综合分析可知,在4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构成中,人工费用都是最高的,占到整个成本的50%以上。这与蒋远胜等的研究一致[3],说明降低劳动力成本在提高作物成本收益中的重要性。在4种农作物的生产成本中,化肥费用是相对较高的。调查还发现,当地农民在化肥的使用上主要凭经验,对科学施肥了解程度有限。说明在该区域开展科学施肥很有必要。不同农户种植的水稻、油菜、玉米、小麦等作物单产均有明显的差异,且低于平均单产的农户数约占50%,这与农业推广中不同农民的成果分布现象一致。根据该区域实际,可采取如下主要措施提高大兴镇主要农作物的成本收益。

(1)建立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和限制生产资料价格刚性上涨的机制。由于物质费用中生产资料如化肥所占比重很大,因此应当按照成本加适当利润并考虑市场供求的原则,确定农产品保护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合理确定生产资料的批零差价[2]。

(2)加强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广度,加大政府对农业的社会服务支出,如市场信息服务与预警、农村教育与培训、农业推广服务、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业保险等[5]。调查表明,当地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还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劳动力成本是农作物生产的主要成本,因而需要加强对省工、节本、增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通过采取合适的推广措施,缩小农户之间的单位面积产量差异,使更多的农户单产水平达到和超过当前的平均水平,从而提高种植业成果在该区的实际应用效果,增加农民收入。

(3)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鼓励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生产资料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4参考文献

[1] 朱致伟,于振文.我国小麦生产成本收益情况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7(4):61-64.

[2] 黄连贵,刘登高.我国农产品成本收益的变化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5(3):5-10.

[3] 蒋远胜,丁明忠,林方龙,等. 四川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成本收益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7(3):357-361,364.

[4] 段治平.山西省主要农产品成本收益比较分析[J].山西统计,2003(5):9-10.

篇8

关键词: 沼肥;植保生态;有机肥;无机肥

 

 

1沼肥在农业植保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沼气有利于统筹解决并协调燃料、饲料、肥料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大量的作物秸秆、人畜粪便和杂草落叶等原料经过沼气发酵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它不仅能生产出廉价的沼气,发酵后的残留物还是一种无菌、无污染的有机肥料。实践证明,发展沼气既开辟了有机能源,促进了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氮素的保存,又防止了环境污染及肥料的流失。反过来,沼气肥的增加又可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沼气肥能为农作物提供氮、磷、钾、钙、镁、硫及微量元素,其丰富的有机质既能促进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起到改良土壤、提高植物保护的作用。土壤中80%~90%的氮素是以有机形态存在并保存在土壤中,土壤有机胶体与矿质胶体复合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改善a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和耕作性能,所以土壤有机质含量常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可见施用有机质肥料,经常补充土壤中有机质和养分的消耗,对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增强植物保护、夺取丰收都起到重要作用。通过3年来“生态农业”试点证明: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1.97%,减产1.3%,不用沼肥作基肥的地块,小麦白穗率为6.5%,减产5.5%。由此可知,沼肥既是优质肥料,又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还是植物的保护神。若连续使用,可使土壤疏松、结构改良、色泽加深、保水、肥力增强,提高农作物抗病害能力,可见农业要上新台阶必须注重培肥地力,发展沼气,开辟有机肥源,走有机与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2沼肥在培肥地力和植保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1供给作物有机和无机营养,增强作物抗病能力 

一是给农作物提供有机营养。农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某些有机质,如玉米可以吸收各种氨基酸、酰酸以及核糖核酸等,小麦能吸收赖氨酸及各种磷酸己糖和磷酸甘油酸。沼气肥中都含有此种养分可供给作物吸收利用。此外,施用沼肥后由于促进了微生物活动,产生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B和沼酸、叶酸以及生长素等,可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健壮、增强作物抗病能力,减轻病虫害。二是给农作物提供无机营养。沼气肥中含植物所需的各种大量微量营养元素。沼肥中的无机养分,有的是呈游离状态可直接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如秸秆中的钾即可被农作物直接吸收,其有效性约相当于氯化钾的85%;有的则需经过微生物分解释放出来后,才能被农作物所利用。 

2.2提高土壤养分积累及供肥能力 

一是沼肥养分在土壤中的积储,使土壤形成“养分库”。沼肥施入土壤后矿化速度较慢,可供当季作物利用的养分较低、残留在土壤中的养分较多,据“生态农业”试点可知,农作物的有机氮可为当季作物利用的只有30%,其中60%则残留在土壤中。二是沼肥降低化肥的损失率。施用沼肥能使化肥氮很快转成有机氮,这是因为施用沼气肥后为微生物捉供了丰富的能源,促进微生物对无机游离态氮的同化,从而减少了化肥氮的损失。在红壤田上的试验表明:化肥配合沼肥施用,虽然化肥氮的当季利用率下降,但在土壤中的残留量显著提高,化肥氮净损失率降低。三是沼肥促进土壤中生物固氮活性。施用沼肥可以促进细菌固氮活性,从而增加生物氮源。沼肥中的某些成分及降解产物也可以通过间接途径,促进蓝藻及其他光合固氮细菌的固氮活动。在试验中表明,在施用化肥的基础上施用沼气肥,一季小麦的固氮效应分别比对照增加80%和70%,土壤生物固氮能力几乎与沼气肥施用成正比。

2.3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更新土壤腐殖质组成 

施用沼肥可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改善有机质组成。沼肥施入土壤后提高了真菌的活性,而真菌同化碳的能力(同化率60%~80%)显著大于细菌(同化率仅20%~40%),因而提高了有机质在土壤中的滞留量。施用沼肥还能更新土壤有机质组成,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据试验,施用沼肥土壤中活性有机质提高25%,总腐殖质含量提高11.1%,有机复合度提高60.1%,病虫害减少60%以上,长期施用沼肥的红壤土,不仅有机质总量提高,其易氧化有机碳也比对照高30%~90%,而氧化稳定系数则比对照降低10%~14%,易氧化有机碳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氧化稳定系数则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 

2.4改良土壤理化性状 

长期施用沼肥对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影响,如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沼肥施入土壤后在腐解过程中能产生羧基一类的配位体与土壤粒状表面或氢氧聚合物表面的多价金属离子相结合形成有机—无机复合体,通过其表面的有机胶膜使土粒相互结合而形成团聚体,经脱水后逐渐稳定。在沼肥参与下的土粒团聚作用,可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水稳性团聚体。用沼肥培肥红壤土,其中0.5~2.0mm的微团聚体分别比对照增加8.5%~20.5%。

2.5改良被污染土壤及植保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量 

施用沼肥可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土壤中的腐殖质与 

金属离子可形成水溶性或水溶性的络合物及螯合物,从而控制金属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及毒害,更重要的是秸秆、家畜人粪尿经过充分的厌氧发酵后变成了无毒、无菌、无污染的优质速效肥料,适宜的pH值有效充分地抑制了各种细菌的繁殖,还直接影响和控制了农药在土壤中的持留、降解、生物有效性、流失、挥发等。因此,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填入沼气池,通过发酵产出沼气用于生活,沼气肥施入土壤增加了有机含量及各种微量元素,防止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作物产量。据生态点证明:小麦施沼肥22.5t/hm2,病虫害减少60%,小麦增产1 500kg/hm2,玉米增产904.5kg/hm2。 

 

3沼肥发展的前景 

 

3.1通过沼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增强植保观念 

沼肥虽然具有养分齐全、稳肥性好、后效长等优点,但养分浓度低、肥效慢,单独施用不能满足作物迅速生长和当季作物夺高产的需要。而化肥虽具有养分浓度高、肥效快的优点,但稳定性差,易流失,难于满足作物持续需肥的特点。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用则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在以低品位有机肥为主的地方,施用有机肥的目的应以培肥地力为主,以化肥促当季高产。应大力发展养分较高的沼气肥,使沼肥能部分代替化肥及农药施用,降低生产成本,达到农业高产稳产,优质低耗的目的。 

篇9

关键词 生物育种 转基因 专利分析

中图分类号:S336;G306 文献标识码:A

生物育种是现代农业史上应用推广最迅速的技术,并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而生物技术作为现代农业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出具有高产、抗虫、抗病、抗除草剂、抗旱等性状的农作物,其产业发展十分迅速,已在多个作物育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生物技术育成的具有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等转基因作物已经在生产上获得广泛应用。生物育种包括转基因育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转基因技术可针对目标性状精确改良,不仅省时而且可打破物种的界限,充分利用遗传资源。截止到2012年底,全球已有59 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种植了转基因作物。

1全球专利申请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粮食战争”的愈演愈烈,发展生物育种技术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逐渐显露出来。一方面,随着国内种子市场价值的逐渐增加,外国种业公司大举进入中国,致使我国种业市场被蚕食,自主品种存在被外国种子所代替的危机,尤其是国外种子企业所拥有的生物育种技术专利,对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国家安全构成了很大威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生物育种技术起步较西方国家晚,无论是技术水平本身还是产业化的程度都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1985~2014 年全球农作物育种技术专利申请量整体呈增长趋势,1998-2009年间专利申请量涨幅较大,随后进入一段发展缓慢的时期。从图1所示的全球农作物育种专利申请区域分布来看,美国是全球农作物育种领域申请量最大的国家,专利申请量达11128件,为全球申请量的54%,是排名第二的中国的两倍。美国是世界农作物育种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其中转基因技术也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应用比例。在美国,90%的玉米、90%的棉花、93%的大豆和98%的甜菜都是转基因作物。自1983年第一例转基因植物诞生以来,美国一直保持着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技术研发国和相关产品生产国的地位,也是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到2013年,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到7020万公顷(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40%),主要转基因作物的平均采用率约为90%。中国在全球农作物育种领域申请量仅次于美国,排名第2,专利申请量达5710件,为全球申请量的27%,显示我国申请人在农作物育种领域也拥有相当的技术实力。但是与美国转基因作物的发展速度相比,中国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显得比较缓慢,可以说中国转基因之路是障碍重重。目前,中国政府共批准7 种转基因作物安全证书,但只有抗虫棉花和抗病毒木瓜进行商业化生产,中国主粮未实现商业化生产。2013 年,中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达6300 万亩,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的2%,其中转基因抗虫棉占绝对多数。可见,中国的生物育种研发成果推广阻力较大,产业化程度很低。这种重研发轻应用的状况从渣申请人分析中也可见一斑。

图2中显示出了全球范围内农作物育种领域排名前10位的申请人。美国公司杜邦-先锋和孟山都排名前两位,分别拥有3197和2943项的申请量,其他申请人的申请量与之相比均差距很大。可见,杜邦-先锋和孟山都是农作物育种领域技术和专利的主导者,这两家公司在该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也是最可能给我国带来育种领域专利风险的申请人。孟山都与杜邦先锋是转基因研发的寡头角色。孟山都和杜邦这两家跨国种子企业拥有世界41%的生物技术专利,控制着世界93%的转基因商品种子市场份额。从获得USDA动物与作物健康监测服务中心(APHIS)批准的关于转基因品种田间测试许可的数量上看,获得最多批准的机构是孟山都(6782个)和杜邦先锋(1405个),远远多于其他研究主体。除了杜邦-先锋和孟山都,其他排名靠前的美国申请人包括排名第4位的STINE种业公司和排名第11位的陶氏等,分别拥有507和176项相关专利申请。而中国申请人中华中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申请量分别排名第7、8和10位,这三家科研院校的产学研结合能力明显逊于国际大公司,很多技术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市场转化。

2我国专利申请发展现状

1985~2014 年我国农作物育种技术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整体都呈快速增长趋势。从图3的全国农作物育种专利申请区域分布来看,2011-2014年,北京、上海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及计划单列市十二五期间生物农业专利申请量中,北京、南京、武汉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申请量,这和这三个城市对于农作物育种技术的研发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有关。杭州、上海、济南的申请量分别排在第4到第6名,杭州和上海申请量相对较大,均处在较高的水平。可见生物育种的发展集中度较高,区域非常不均衡。

从2011-2014年,我国农作物育种领域排名前18位的专利申请人(表1)来看,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排名前三位,分别拥有277、269和264项的申请量。可见,在国内农作物育种领域,这三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拥有较强的实力,在该领域拥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其中来自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张启发团队为基因组研究与水稻遗传改良国家创新团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水稻基因组研究,在基因图谱、杂种优势的生物学基础、种质资源的鉴定和新基因的发掘、重要基因的分离克隆、功能基因组合分子技术育种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功克隆了一批控制产量、品质、抗病、抗旱、开花、籼粳广亲和等性状的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基因。除了这三所高校,美国的杜邦-先锋、欧洲的巴斯夫、美国的孟山都也拥有较强的实力,排名分别为第3、4、9名,申请量分别为224项、217项和165项。其他排名靠前的中国高校申请人包括排名第6-8位的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分别拥有207、205和196项相关专利申请。从图中可以看出的是,进入排名前18的申请人中,国内大部分为高校及科研机构,企业有3位,分别为位于第15、17、18的华大基因、大北农、北京金色农华种业,分别拥有81、71和69项专利申请,可见其在农作物育种领域的国内企业中有较大优势,但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

篇10

焚烧农作物秸秆不仅浪费宝贵的资源,而且造成大气污染,土壤矿化,危及安全等问题。为切实解决秸秆焚烧和秸秆利用问题,我局积极寻求秸秆处理的新途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省国信集团在我区兴建秸秆发电厂。这一企业的建设可以较好地处理我区农作物废弃秸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促进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做好这项工作,现提出如下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收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全量收集措施,走保护环境,保护土壤,发展企业,发展经济的节约型农业之路,为建设生态楚州,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贡献。

二、工作目标

2014年收购农作物(水稻)秸秆6万吨,占全区水稻秸秆量的24%;2014年以后每年收购农作物(水稻、小麦)秸秆25万吨;建设秸秆收购大站6个,培养秸秆收购经纪人4000—5000名,建立区、乡、村、组秸秆收购网络。用1—2年时间,全区形成企业收购,经纪人经营,全社会服务的秸秆收集利用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农民、经纪人、企业全面增效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工作重点

以推广囤草于民,预期收购,企业订价,政府指导为重点方式,多种方式并举,实现全量收购,坚决杜绝焚烧秸秆、浪费资源现象,出台农作物秸秆全量收购奖励政策,相关部门齐抓共管,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严禁焚烧农作物秸秆及秸秆收集工作落到实处。

四、主要措施

(一)统一思想认识。农作物秸秆禁烧事关大气环境质量,交通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收集秸秆用于发电,对于充分利用废弃资源,发展生态楚州,提高农民、企业经济效益,解决经济开发区企业供电供热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各乡镇各部门要从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角度,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从发展楚州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充分认识严禁秸秆焚烧,充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要广泛宣传,积极组织,主动参与,使秸秆禁烧和收购利用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二)强化目标管理。各乡镇政府要把秸秆禁烧和秸秆收购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要坚持管疏结合,建立健全秸秆禁烧和全量收购工作目标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各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同志是具体责任人,依法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进行监管。要建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强化跟踪督查,确保禁烧秸秆和收购秸秆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