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2 15:34: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经历了“十一五”期间的跨越奋进,镇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全市就业工作连续10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迈入全国第一方阵,中期绩效评估位列全国第九,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5年全省最低。统筹城乡就业迈出实质性步伐,基本形成了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市级创业服务中心全国全省一流,四级创业服务平台实现全覆盖,促进创业的服务体系日趋成熟。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和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不断完善,全市持续74个月实现动态清零。
未来十年,是镇江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跨越发展,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镇江就业事业再创新辉煌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机遇和挑战,镇江已提出了“人才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增长、和谐共享”的创新战略。但目前全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民生工程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障,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之间仍有差距。突出表现为: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长期并存,城乡一体的就业制度尚未完全形成,公共就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基层就业服务能力亟待提升。
二、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到2020年,镇江市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是:形成城乡一体、普惠共享、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管理高效的现代化就业服务体系,就业工作综合指标继续位列全省或全国前列,将镇江打造成“创业带动就业先进市、更加充分就业示范区和统筹城乡就业先行区”。
未来五至十年,镇江市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将紧紧围绕苏南地区现代化建设总体目标和任务,大力实施就业优先发展战略,着力推进就业重点工程,率先实现就业服务体系现代化,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1.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工程
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经济发展对就业的拉动能力。
(1)完善投资项目带动就业机制。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安排政府投资、确定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充分考虑就业变化因素,做到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就业预测、项目实施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运行与就业服务、项目验收与促进就业效果评估同步进行。将创造就业岗位、安置就业人数、技能人才需求等情况纳入项目规划,对同等条件下提供就业岗位多的予以优先立项、审批。建立公共投资促进就业的考核评估机制,实现扩大投资与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
(2)实施重点行业岗位开发计划。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倍增、重点产业升级、服务业提速、现代农业绿色”就业岗位开发计划。注重在培育“5+X”新兴产业中,开发就业新领域,增加智力密集型就业机会;注重在机械、化工等重点产业上创造就业岗位,带动生产性就业岗位增长;注重发展中小企业,重点扶持小型微型企业,保持第二产业就业份额稳中有升;发挥政策的综合效力,驱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就业提速增长;注重发展现代农业、精细农业、绿色农业,挖掘一产就业潜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村绿色就业机会。
(3)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培训补贴、创业贷款及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劳动者就业;不断完善并促进就业创业的税费减免和各项补贴政策,支持失业人员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着力推动金融机构扩大对劳动者创业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规模,为劳动者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信贷服务。
2.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工程
为适应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需要,要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到2020年形成就业管理城乡平等、就业政策城乡统一、就业服务城乡均等的城乡就业一体化新格局。
(1)完善城乡就业一体化管理制度。制定并实施城乡统筹就业规划,将农村就业纳入整个社会就业体系。将农民就业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建立面向城乡的就业专项资金,逐年适当提高用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支出比重。建立健全城乡劳动力资源调查制度,实行社会登记失业率统计制度,农民求职登记制度和农民创业服务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均等、就业机体公平和就业条件平等。
(2)创新城乡就业一体化普惠政策。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统一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实现“同城同策”。对城乡登记失业的人员给予职介补贴、培训补贴,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对自主创业的农民给予创业担保贷款及全额贴息。将公益性岗位的范围延伸到农村,对象扩大到农民。全面实行凭证报销、直补到人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3)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重点建设。推进“充分就业城市”建设提升工程,通过建设一批国家级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全面提升“充分就业城市”层次,促进社会就业更加充分;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工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健全工作机制等,着力将丹阳打造成全国、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
3.创业促进就业品牌工程
突出文化引领,深入推进国家级创业创新型城市建设,着力将镇江打造成为创业带动就业的先进市和示范区。
(1)优化创业扶持政策。实施创业投入优先保证政策,市、县级每年按照10%的递增速度设立创业扶持专项资金;实施创业集成激励政策,完善并落实税收优惠、贷款贴息、创业补贴、场地安排等扶持政策。建立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和基层平台扶持创业奖励政策,将创业贷款贴息政策拓展到农民、平台奖励政策延伸到农村。建立创业项目以奖代补政策,对创业成功率高、拉动就业明显的项目提供者和征集者给予一次性奖励补助;实施创业明星表彰激励政策,每年评选表彰一批创业明星,激发全民创业。
(2)实施创业重点工程。推进“一镇一品”创业,促就业示范乡镇建设。确定5~10个产业集聚高、带动就业效果好、具有特色和特点的乡镇,通过主动服务、落实政策,打造一批创业促就业示范乡镇。实施创业项目转化计划,健全市、县两级创业项目库,完善创业项目征集评价、推介、转化扶持和跟踪提升的机制,帮助创业者成功转化一批创业项目成果。
(3)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建立三级联创机制,开展创建型辖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联创活动,力争到2015年7个辖市区、80%以上的街道(镇)、60%以上的社区(村)达到国家和省创建标准;完善创业培训提升机制,依托基层创业服务平台和培训机构,深入开展“万人创业普训、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分层分类开展以绿色商业选择、创业模拟实训为重点的创业培训。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着力打造一批省级创业培训、创业见习、创业孵化基地。深入开展结对帮扶创业活动,为创业者提供超市化保姆式服务,着力提高帮扶对象创业成功率。
4.重点人群充分就业工程
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支持,形成促进重点群体就业的长效机制。
(1)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计划。实施岗位拓展计划。通过拓宽就业渠道,引导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城乡基层就业,实施就业服务与援助计划,通过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与就业指导,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职业培训和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实施创业引领计划,实施基层公益性岗位安置计划,每年购买一定数量的基层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困难家庭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
(2)创新重点人群充分就业政策。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对招收大学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优先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对“三新”企业每引进一名高校毕业生,分别给予补贴。对当年新招用贫困家庭大中专毕业生的私营和个体企业,给予奖励,并可享受社保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初始创业给予补贴和灵活就业社保补贴;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采取税费减免、贷款贴息、社保补贴、岗位补贴等办法,对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实行优先扶持,并逐步提高公益性岗位中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标准。
(3)完善重点人群就业工作制度。始终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首位,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城乡就业援助人员实名制动态管理制度,实施专业化和个性化就业援助,做到“出现一人,认定一人,扶助一人,稳定一人”,保持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零转移家庭动态为零,镇江籍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100%。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四项制度,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5.人力资源培养开发工程
建立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
(1)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及创业培训计划。贯通技能劳动者成长通道,构建劳动者终身培训体系。创新职业培训模式,推动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与就业有机结合。统筹社会资源,构建多元化职业培训网络,完善职业培训机构认定评估制度,引导职业培训机构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完善培训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就业专项资金用于职业培训补贴的比例,科学合理地提高培训补贴标准。
(2)实施分类培训模式。紧紧围绕经济结构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变化,科学设置培训专业,积极适应技能紧缺型人才的培训需求。贴近市场、贴近企业,强化培训与生产的有机结合,实行校企联合,建立较为稳定的培训协作关系,大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培训,提高培训后直接就业的比例。
(3)全力打造培训品牌。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专业和特色工种的示范作用,选择一批“叫得响、记得住、有内涵”的培训品牌,提供优质高效的品牌培训项目。加强培训品牌创新工作,争取每年推出3~5个新的品牌项目,满足培训需求。
6.公共就业服务优化工程
以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化、专业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网络,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免费、均等、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
(1)健全就业服务网络。整合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坚持“管办分离、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加快整合市县两级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着力推进所辖市区和乡镇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建成统一规范、运行灵活的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2)优化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公共就业服务标准,科学确定服务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以及提供服务所需的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标准。建立全市统一的就业信息系统,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就业信息采集形式创新试点”工作,利用互联网、手机、电视等现代服务手段,建立网上人力资源市场,延伸拓展无形人力资源市场功能,为用人单位和各类就业群体搭建更加便捷的信息渠道。
(3)推进就业服务重点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行动。定期深入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专项活动,帮助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网”,按照“平台建设、服务功能、服务流程、服务准则”标准化建设要求,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15分钟就业服务网”覆盖全市、直达到村社区;建立“就业E图”信息平台,推进“五实现”就业信息管理系统示范工程。
7.失业调控稳定就业工程
切实加强劳动力供给、企业用工需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监测,进一步提高就业失业调控水平。
(1)加强劳动力供给监测。积极应对各种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加快推进就业失业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完善全市就业信息监测制度和就业信息市级数据库。建立人口流动信息共享机制和平台,改进就业失业登记办法,全面掌握城乡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状况、就业扶持政策享受、跨区域流动以及企业用工等方面情况,并实行动态管理。
(2)加强企业用工监测。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监测内容拓展到企业岗位流失、用工需求和职工录用等方面。落实重点缺工企业动态监测制度,加强对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缺工数量、工种和原因的统计分析。定期开展企业用工需求抽样调查,扩大调查范围,增加调查样本,实行动态跟踪,主动把握企业用工数量、时间、要求、待遇及招工进度,为科学决策和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3)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测。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直报制度,依托一线服务机构设立职业供求信息监测点。开展人力资源市场快速调查,定期做好职业供求状况分析,着力化解市场热点难点问题。完善市场信息制度,及时职业供求、工资指导价位和职业培训等信息,为劳动者求职择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以及培训机构开展培训提供服务,促进供求双方有效对接。
8.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促进更加和谐的劳动关系。
(1)健全和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强化集体协商制度建设,以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地内非公企业、中小企业为重点,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创新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制度,完善并落实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2)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管理。完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实施万户企业劳动关系A、B、C动态分类监管制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立法,建立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覆盖市、县和街道、乡镇的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全面开展劳动监察网格劳资隐患排查监控,定期对劳资纠纷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排查,认真梳理,建立台账,加强稳控,避免矛盾激化或发生。
(3)加强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效能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基层为主、调解为主”的方针,指导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协商调解机制,推进乡镇、街道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建立健全重大集体劳动争议应急调处机制。加快推进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和调解仲裁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仲裁办案制度,规范办案程序,依法、公正、及时解决劳动人事争议,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 现代服务业 金融支持路径
一、A省现代服务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A省现代服务业对金融需求主要体现在对融资方面的需求。以A省T市为例,根据A省T市“十三五”规划资料,T市现代服务业项目需要社会资本帮助进行的资金达到194亿元,占总所需投资额的30.15%,而发展规划中指出T市在2015年的财政收入为135亿元,仅凭借政府投资毫无疑问无法承担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而社会资本中,银行机构提供的信贷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目前信贷支持通常被作为融资的主要手段,来自银行机构的融资往往会成为最为重要的支持方式。如在A省棚户区改造时,国家开发银行承担了该项目的全部信贷需求,在2015年发放贷款共计342.9亿元,对推进A省棚户区改造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以看出,来自银行机构的融资支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现代服务业对融资方面的需求。
二、商业银行的支持路径探究
(一)信贷支持探究
人民银行将金融机构对行业的贷款余额金额和同比增长率作为衡量金融机构对现代服务业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笔者通过分析行业数据发现,A省金融机构一直保持着对现代服务业较大的支持力度,其对现代服务业内各产业提供的贷款余额量在“十二五”期间均呈现上升趋势,说明现代服务业能够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较为充足信贷的支持。
而通过相关数据进一步研究,笔者发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银行的信贷发放对象多为政府牵头的大型公共工程项目或者是政府项目,如中国农业银行在高铁、机场、水利设施和公共设施综合项目上的信贷发放量就达到了89.7亿元,而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所发放信贷的对象多为企业和个人,如中信银行H分行现代服务业有效户1709户,一般性贷款余额达103亿元,这些客户多为行业内的中小企业。二是商业银行在提供信贷服务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偏好,具有国家大力支持,拥有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或者有优秀发展前景的重点行业往往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明星行业,商业银行也倾向于在这几个重点行业中集中开展业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拥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或者企业的获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均较强,金融机构获利的机会增加,风险减小。另一方面是因为拥有相关政策的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服务如发放信贷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甚至会获得相应的来自政府的鼓励。三是商业银行将提供创新服务作为信贷支持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模式。有12家银行针对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提供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占全部调查对象的57%。综合来看,商业银行的着重点主要有三点:①制度创新,利用配套制度的创新以提高贷款发放速率,如简化手续和放宽授信测算、核定程序,简化相关信贷业务流程等;②产品创新,各大银行针对所在地区的金融情况,服务业行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目标客户的经济状况,针对性的进行产品创新;③机构创新,目前多家银行积极推进其机构创新,利用互联网商务高速发展的特点,将互联网商务和银行对服务业业务相结合,积极建立一体化网上金融平台和创新型机构网点,为现代服务业的信贷服务提供便利。
(二)信用体系建设探究
一般来说,传统金融服务要求申请贷款的企业拥有一定的固定资产作为信贷抵押,但是由于部分现代服务业企业属于高新技术企业,其企业的资本多为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企业所拥有的固定资产等传统意义上的资产较少,同时还有一部分业内企业属于小微企业,由于公司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造成了资产的缺乏,其可用于抵押担保的资产不足,往往在寻求信贷支持时被银行机构中进行信用评价和风险评估的部门拒之门外,这种情况导致行业内的小微企业较难获取所需的信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较小,一般申请的多为小额贷款,贷款额度小,频率高,这样也加大了可能存在的风险。近年来由于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和监控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对风险较大的贷款发放呈审慎态度,加大了银行对此类贷款发放的难度。所以从现状来看,A省现代服务业的信用体系建设状况不容乐观。
而目前A省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A省现代服务业内企业的信用资料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领导开发的企业征信系统进行管理,中国人民银行通过这个系统保持对行业内信用状况进行监控和分析,而商业银行对信用体系建设的参与度不高,仅会在企业提出信贷要求的时候对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目前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A省的现代服务业由于起步较晚,虽然近年来各方予以大量优惠政策支持,但是由于行业内中小企业数量较多,财务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导致银企之间的信息交流存在障碍,从而降低了企业申请贷款成功的概率。除去企业本身财务管理状况混乱的问题以外,还有部分企业由于成立时间较短等原因并未向该系统报送数据或未加入该系统,银行机构对其进行信用评估的时候无法获得相关财务管理数据,从而无法确定其信用状况并向其发放信贷。所以目前商业银行在信用信息的获取上处于一个较为被动的状态,较为依赖由监管部门和寻求信贷支持的企业所提供的信贷信息,如果这方面的数据缺失便无法提供相关的信贷服务。
(三)服务平台建设探究
笔者所研究的21家商业银行中,拥有专门向现代服务业提供融资和服务平台的商业银行有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和徽商银行。正在建设面向其现代服务业客户的服务平台的商业银行有招商银行和华夏银行。两者共计占全部研究对象的23.8%。从现有资料来看,目前三家银行现代服务业支持平台的服务对象均为其行内的客户,而平台的服务则局限于相对较窄的范围内,所提供的服务内容较为单一。以目前拥有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平台的三家银行为例,中信银行的“银校通”服务平台是面向A师范大学的收缴费和信息化管理平台,仅向A师范大学提供服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局限在收缴费和信息查询方面。兴业银行的“运通贷”在线融资平台是其研发的面向广大物流终端的平台,其涉足的行业为现代物流业,主要功能是为现代物流业中的中小企业快速提供小额信贷。目前该平台拥有客户50余户,授信金额1500余万元,贷款余额约1300万元。能够得到该平台所提供服务的行业被局限在现代物流业内,且该平台只能提供信贷查询和贷款功能,客户群体定位于兴业银行的客户,客户规模也相对较小。徽商银行的小企业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是面向其客户,提供移动端的支付结算,资金增值功能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该平台仅面向徽商银行客户,目前客户群体有39户,客户群体规模相对较小。
目前来看,现在全国商业银行为A省现代服务业提供的平台服务支持拥有以下特点,服务平台的服务范围覆盖较为单一,多集中服务于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客户,不能完全覆盖所有的企业。平台的服务功能较为集中,多将功能集中在平台所服务的行业需要的功能上,如融资服务和支付结算服务、客户规模较小,不同银行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平台均只面向自己的客户开放,商业银行对其平台的宣传推广力度也并不是很大,导致使用这些平台的客户人数较少,服务平台的规模也较小。A省内并没有多家银行合作建立或者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大型现代服务业支持平台,这导致了目前存在的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的功能尚未建立,各平台之间的数据也不共通,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平台对现代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力度和效率。
(四)政策支持探究
政策支持在金融支持的定义中被多次提及,定义中所涉及的政策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非金融机构的政府和金融监管机构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来自于商业银行本身政策的支持。
A省政府于近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促进省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各类方案和政策鼓励辖区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省政府的相关政策多为指导性意见和总揽性政策,多是为地方政府提供政策性指导,布置省内现代服务业发展工作的文件。而地方政府的支持政策多为对辖区内的现代服务业,项目的具体支持政策。两种类型的政策相互配合,有力支持了A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金融监管机构也大力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配合政府机构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鼓励A省内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省内商业银行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同时也推出了具体优惠政策如支持公共服务业发展,降低其贷款门槛的抵押补充贷款(PSL)政策以保证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而商业银行的政策主要是响应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号召和鼓励,自主制定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政策。目前来看,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明确提出了相关政策的一共有6家银行机构: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徽商银行、招商银行,占总研究样本数量的28.6%。其中,有4家银行在政策中指出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要点是降低企业融资门槛,拓展企业的融资方式;4家银行指出要将对现代服务业支持的重心放到重点行业中来。而值得注意的是,有具体支持现代服务业的政策的银行对现代服务业的授信额度也较多,6家商业银行中,有5家分别是信贷余额中排名前六的商业银行,其中徽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位列信贷余额排名中的前四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信贷门槛降低,对重点行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导致客户获得贷款的难度降低,更容易获得信贷支持,从而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发放数额。由此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效果可以通过其对现代服务业信贷支持的力度显现出来,也从侧面证明了笔者在信贷支持分析中的部分观点。综合商业银行的支持政策内容,可以发现商业银行的支持政策主要集中在降低信贷门槛、加大授信力度、扩大信贷支持覆盖范围和支持重要产业发展这几个方面。
总体来看,A省的商业银行在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路径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政府和人民银行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均提供了较好的政策支持,而商业银行对政策的积极响应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针对现代服务业的政策支持路径体现出了如下的支持模式:由政府和监管机构提供指导性和宏观的政策支持,而商业银行则是根据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和客户具体需求提出符合自身信贷状况和客户状况的支持性政策。而银行的支持性政策起到的效果则很大程度上通过其向企业所提供的信贷支持额度所体现出来。
三、金融支持策略的结论和建议
(一)金融支持路径状况总结
总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对A省现代服务业的金融支持路径发展状况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有利支持了A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目前的四条金融支持路径中,信贷支持路径发展较为成熟,大部分的商业银行均向现代服务业提供信贷发放支持,虽然不同银行之间所提供的支持力度不同,但是各家银行的合力助力共同促进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得信贷支持路径成为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信贷发放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偏好性。规模较大的全国性银行受政府影响较大,其信贷投放往往会趋向于政策性的现代服务业项目。同时,得到政策大力支持的和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发展前景良好的产业往往能获得更大程度的信贷支持。金融服务和产品的创新也有力地推动了信贷支持力度的增加。信用体系建设支持方面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现代服务业内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一定的问题,A省所使用的企业征信系统也存在着信息不完整的问题,商业银行在对信用信息的收集方面较为被动,出现了在信用信息分享和收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短板的情况,无法很好地满足所有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对银行机构提供金融支持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目前A省的服务平台支持路径还处在较为初始的阶段,拥有平台的银行机构数量不多,平台覆盖的行业范围较小,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单位对象群体数量较小,各平台之间的信息孤立无法分享。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制约了该金融支持途径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力度。在政策支持方面,A省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无疑已经针对目前A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状况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A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而其他银行的积极响应形成了政银联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格局。商业银行本身的政策支持主要作用是降低客户融资难度,增加其对现代服务业信贷发放的额度。
(二)金融支持路径角度的建议
1.共同推进信用建设,优化融资环境
综合来看,目前业内部分企业存在的融资难、渠道难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咎于省内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推进信用建设无疑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商业银行应该不仅仅满足于被动的收集相关信用数据,将希望寄托于企业和人民银行所提供的数据,而是应该主动收集其客户的信用信息,并对信用信息缺失的客户提出相关建议,帮助企业完善其信用信息。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响应中小企业的求助,通过为业主教授相关信用建设知识,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的方法将信用建设的意识和方法传递到相应的企业中去,为要求授信的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后,商业银行应对企业中信用体系存在的不足和缺失提出建设性意见,协助企业进行修正。同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积极交流信息的方式,协助中国人民银行等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其企业征信系统,督促企业主动向系统中申报资料,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通过自己的行动支持A省信用体系的建设。
2.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扩大发挥平台支持作用
目前来看,A省的服务平台所存在的问题是规模较小,信息交流存在短板。综合实际情况,商业银行可以与中国人民银行等政府监管部门进行合作,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服务平台建设工作,联合金融机构、政法、公用收费以及其他银行机构等部门,依托征信系统搭建多方合作的金融支持服务业融资的平台,各商业银行之间也应加强合作,共同助力大型融资平台的搭建。由于不同部门所服务的行业不同,多部门共同建设平台可以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平台服务内容较少,涉及业务范围和行业较为单一的问题,同时由于其多方合作的特性,不同银行机构的客户可以在该平台内交流信息,及时地获得各方面的融资消息和服务信息,有效地解决信息交流的问题。而对于目前存在的现代服务业服务平台。商业银行也应该适当扩大其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种类,加强对平台的宣传,吸引更多的客户了解并使用平台,更好地发挥平台的集聚效应。没有自己的服务平台的商业银行也应加快平台建设的速度,尽可能快地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为现代服务业提供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杨济时.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庄树坤.生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湖南大学,2008.
[3]傅进.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
[4]梁越.区域金融创新影响服务业结构升级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5]孙健.金融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与三农发展[D].山东大学,2012.
[6]黄雯.安微省生产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4.
[7]徐国祥,常宁.现代服务业统计标准的设计[J].统计研究,2004,(12):10-12.
[8]杨翠兰.关于现代服务业内涵的理论思考――对传统“服务”理论的反思[J].商场现代化,2005,(26):362-363.
[9]潘海岚.现代服务业部门统计分类的概述与构想[J].统计与决策,2008,(3):44-46.
[10]华兴顺.安微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探讨[J].理论建设,2010,(3):33-36.
[11]丁玉敏,胡艳.皖江城市带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安微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0-64.
[12]彭玉婷.安微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J].安微农业科学,2012,(36):17813-17814,17817.
[13]铜陵市政府信息公开网.安微省铜陵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EB/OL].2016.
[14]彭冰.商业银行的定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4-123.
[15]博斌,张建友.商业银行的发展演变趋势及其定义调整[J].昆明大学学报,2007,(1):41-43.
[16]钟志勇.商业银行之定义与商业银行法之适用范围[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3,(5):698-701.
[17]杨力.安微省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金融纵横,2011(4).
篇3
(一)落实“十二五”服务业专项规划,探索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实施国家规划的新机制推动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近期的主要任务,是要落实“十二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快现代服务业重点行业发展。要努力探索、创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实施国家规划的新机制。政府作为规划的制订者和组织实施者,要着力于加强战略导向和宏观管理,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并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保证公共政策包括产业发展政策得到有效贯彻,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大发展的政策体系今后两三年内,争取出台更为完善的系统性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当前,要特别重视完善以下几方面的政策。
1.完善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支持政策。加快服务业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通过不同类型地区和不同服务行业的试点,总结经验,尽快形成适于普遍推行的统一税制,加快探索完善增值税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非营利组织发展,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新兴服务领域。财政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和引导资金随着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长,并采取以奖代补、投资补助等方式加强对服务企业研发创新的支持;加强产业园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重点服务业园区集聚发展。
2.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创新服务业分类支持方式。开展适应服务业发展特点的金融服务业务和融资方式;加快发展中小银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创业板市场和地方性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鼓励支持建立市场化运作的服务业创新、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引导民间和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服务业。
3.调整水、电、土地等要素供给政策,消除对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差别待遇。优先保障服务业用地,对大城市、特大城市特别是其中心城区利用闲置老工业厂房、传统商业街区和楼宇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以自主开发、土地折价入股合作开发、协议转让、土地租赁等方式开发服务业用地;对于重点地区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生产业,提供房租或土地租金补贴。
4.把支持服务业发展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协调起来,优先支持创新创业和中小服务企业发展。抓紧落实2011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措施;在减轻税费负担、放松管制、增加融资便利、鼓励研究和创新活动以及鼓励各类网络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市场、供应链管理服务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对中小服务企业的支持政策。
(三)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引导三次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社会领域和事业单位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引导非基本公共服务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以政府采购服务、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方式吸引具有品牌效应和创新能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积极引导产业分工深化和互动融合。通过推进制造业精深加工化和企业主辅业务分离,提高专业化分工水平,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内部服务机构独立转型为面向市场的服务企业,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服务外包,鼓励农业产业化组织、制造企业与生产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完善服务性中间投入的进项税抵扣办法。加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配套服务的社会化改革,由内部自我服务向依托社会的市场化服务转型。
(四)深化改革,为服务业发展和向服务经济转型提供体制保证加大服务业领域改革攻坚力度,深化服务业国有大企业产权结构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加快服务业领域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破除对非国有经济成分进入服务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和歧视性政策;坚决打破行政性垄断,构建公平公开、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的市场格局;加快推进服务价格改革,完善非公共服务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的机制和公共服务价格(收费)公开听证、行政监管、社会监督机制;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政府率先垂范和行业组织自律的基础上,引导社会和市场主体增强诚信意识,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严格知识产权保护,降低维权成本、加大侵权惩罚力度;在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依托行业协会,加快分类建立、完善各行业服务行为、规范和服务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实行政企、政事、管办分开,加强和改善宏观管理,减少和消除不必要的微观干预,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篇4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推动了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特征,从此拉开了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的序幕。我国在“十二五”期间要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教育部在其举办的全国高职教育第三次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明确地指出,大力培养发展现代服务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今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就当前的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来看,面向传统工业产业的高职院校办学模式已经相对成熟,而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方面的探索却相对较慢,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研究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中的问题,深入思考校企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这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现代服务业的内涵
现代服务业,是指那些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部门,其核心是现代生产者服务,特别是高级生产者服务,如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政务服务、信息技术与网络通信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物流服务,以及一部分被新技术改造过的传统服务等。
现代服务业的“现代”还是一个相对含义,其主要是指随着某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某项局部功能的需求不断扩大,等到专业化运作的成本优势和规模效应体现出来时,该功能就会从经营主体中分离出来,形成专业的服务机构。现代服务业与国民经济第三产业不完全一致,甚至与国民经济的第一、第二产业有重要交集。我国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那些为第一二三产业提供间接服务的服务部门(如广告、租赁、信息、旅游、会展等),这其中包含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企业和单位。
二、现代服务业人才需求特征
人力资源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第一资源。现代服务业以智力密集为显著特征,突出了技术、信息、知识的含量相对较高及组织化、专业化程度更高的特点,其运作经营需要有专门知识的人才来管理和策划,尤其需要高素质、高智力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支撑。就目前来说,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相对匮乏,尤其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短缺。这说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人才是复合型人才,具体来讲这类人才有以下特征。
(一)外语交际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现代服务业具有国际化特征,国际化服务或者是跨国经营都已经成为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流,这对于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来讲,需要具备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从业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化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这样才能够适应现代服务业国际化的需求。
(二)网络应用与商务沟通能力
信息时代的带来为所有产业的工作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仅提高了沟通速度,还提高了沟通效率。网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流关键词,懂得使用计算机技术和平台提高服务品质和服务质量是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同时,文案策划、公关报告、往来资料等商务交流活动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如网页设计、PPT制作、文案美化、图片处理等都是现代服务业从业者必备的商务沟通技能。
(三)多任务处理能力
服务往往是较为琐碎的,并具有高度聚合性的特点,往往多项服务工作会同时开展。现代服务业岗位与传统产业岗位相比,具有更强的复合性,往往岗位职责明晰但工作任务重叠性较强,甚至会存在多任务同时开展的状况,这对于从业者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有较高要求。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企业往往都是中小型企业,要求人才具有一专多能、一技多长的能力。
(四)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公关协调能力
现代服务业侧重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业人员所需的知识面应更宽,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更强。现代服务企业往往需要员工独立应对瞬息变化的市场信息,独自做出相应的决策,独立开展公关协调工作,因此,较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公关协调能力也是现代服务业对员工的特色要求。
(五)卓越的服务精神
现代服务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服务的企业和组织,其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质量。服务质量具有经济性,消费者或者购买服务的消费企业愿意为高质量的服务付出更高的代价,能够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服务品牌。服务质量的高低往往由服务提供者―员工提供,这需要现代服务业员工具有卓越的服务精神,才能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三、高职院校办学模式述评
办学模式有宏观办学模式和微观办学模式之分。宏观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指国家层面统帅下形成的办学模式,较典型的如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模式等。微观的办学模式主要是指院校作为办学个体在院校层面统帅下而形成的办学模式,它主要是院校从上到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涉及体制、师资、课程、实训等要素。
德国的“双元制”办学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办学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办学模式的形成与发展与该国工业化进程和教育传统密切相关。这些模式虽然具有各国本土色彩,但由于不同模式的适应性,都超越了本土具有地区乃至国际性价值,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的探索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四、构建校企紧密结合型高职院校办学模式
根据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特征,笔者提出当前面向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应该建立校企紧密结合型办学模式。校企紧密结合不是“校企一体”、“校企联合”,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校企紧密结合是强化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主动引导企业“有限度”进入学校,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和途径,全方位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紧密结合型办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1.成立校企紧密合型理事会制二级学院(系部)
与企业紧密结合,共同成立校企合作型理事会制二级学院(系部),下设专业理事会,理事会成员聘任合作企业领导、政府机构人士、高职教育专家、研究机构专家、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理事会对二级学院(系部)的重大事项和发展战略进行研究和部署,下设秘书处具体负责召集理事会,制定理事会运作规程。通过理事会机制,逐步形成“方案共定、课程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体制机制。
2.建设校企紧密结合型联席会议
组建校企紧密结合型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成员由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与学校的骨干教师组成,每年召集一次。联席会议主要围绕实训、实习中课程模块改革和学生管理进行,通过联席会议增强校企联络,增强实训、实习的实效。
3.建设校企紧密结合型俱乐部
组建校企紧密结合型俱乐部,俱乐部成员由合作企业的总经理和学院的骨干教师组成,每学期组织一次校企合作高端沙龙,每次沙龙确定一个主题,着力在解决人才培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推动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
(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多年以来形成的以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这种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线、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学不能致用”的现象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人才的要求。
大力推进“校企互动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吸引企业“有限度”、“分阶段”、“分层次”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校企互动”是指在校企紧密结合的框架下,依托理事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共同实施校企共建课程、共建师资、共建基地,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人才培养方案的拟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监控、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等各个方面进行互动,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分阶段”是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是阶段式的,学校与每一个不同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互动是阶段式的,学校与企业产生联络的角度是分层次的、交互式的。“校企互动分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强调,学校应该打破传统教学学期概念,按照学生职业能力获取的需要,兼顾企业市场发展规律的实际情况,重构学习时间,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校内理论学习、校内技能训练、校内证书考试、校内实践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校内提升学习、校外二次顶岗实习7个学习阶段,实现理论学习-技能提升-理论学习-技能提升-顶岗实习-理论提升-顶岗提升的交互式多阶段学习。
(三)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紧密合作型办学模式倡导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应该充分依托合作企业开展专业调研,重点提取专业核心岗位与核心岗位能力需求,依托核心岗位和核心岗位能力需求分析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根据现代服务业岗位职业能力阶次培养的需要,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结合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基于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能力成长的规律,建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根据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构建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将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纳入教学过程,实施学分制管理。教学过程的组织、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校本教材编写、教学质量控制、教学评价等全部“有限度”由不同的企业主体参与,在校企紧密结合理事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四)工学交替的实训条件建设
1.校企紧密结合型“校中企”建设
“校中企”是指在学校建设企业,但是不是由学校独立设立一家企业,也不是由企业在学校设立一个分支机构或者独自设立一个公司,而是校企双方紧密结合的产物:企业与学校共建“校中企”。“校中企”应该具备独立的营业资质,但是又不应该是一级法人资质,并且法人代表应该是企业而不是学校,学校承担共建责任和运营责任,企业承担法人责任和运营支持责任,合作共赢,利益共享。
2.校企紧密结合型“企中校”建设
“企中校”是指在企业建设学校,学校将课堂搬到企业,在企业中设立教学机构,投资建设教学设施,双方共同使用和维护。“企中校”为学生进入企业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场所,为学生进入企业短期学习提供便利,也成为校企双方产品研发、横向课题、社会服务、碰撞创意、合作项目的工作室。
(五)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1.校企紧密结合建设“双向导师”制度
依托理事会建设“双向导师”制度,学校每年在企业遴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经理人聘为在校专职教师的“企业导师”;同时,在学校选拔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职教师聘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学校导师”。学校专职教师作为“企业导师”的助理进行跟岗学习,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专职教师的助教进行跟岗学习。“双向导师”聘期为1年,签订责任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确定双方培养和学习的目标,跟踪考核,实现校企的紧密结合,提升专职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兼职教师队伍的执教能力。
2.校企紧密结合建设“教师考评”机制
传统的教师考评机制主要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3个方面进行考核,尤其是只注重教学工作量和论文数量的考核方式严重阻碍了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建设校企紧密结合型“教师考评”机制,目的在于在现有考评体系之下,有限定的引入企业的员工的考评机制和方式,参考企业重职业道德、重业绩的考核指标,完善学校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的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探索企业、学校、社会、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考核方法,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和环境,提高教师参与教学与教改的积极性。
篇5
一、加快提升生产业实力
生产业是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效率的重要动力,其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生产的上游、中游和卜游诸环节,是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领域。当前我国生产业整体规模较小,水平较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和新型工业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生产业有利于做大服务业规模,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其在价值链上的地位,有利于加快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生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是,加快扩大总量规模,提升生产业综合实力,打造以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会展业和农业服务业为重点的广谱系、多业态、竞争力强的生产业体系。
1.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区域性物流枢纽要求,构筑发达的铁、公、空、水四位一体物流网络。推动建立豫鄂陕交汇区域物流联动发展机制,争创中原经济区现代化多式联运和货运无缝化衔接示范基地。立足本地特色产品和产业,重点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粮棉畜等大宗农产品物流、药材和药品物流、轻纺工业品物流、建材物流、家电物流。推进枢纽型物流集聚区、产业集聚型物流集聚区、商贸流通型物流集聚区和空港物流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探索第四方物流模式,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创新物流服务模式,构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积极发展平台经济。
2.金融服务业。加快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在城市新区集聚,培育和打造新区金融商务区。支持地方银行逐步成为全国重点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大力扶持村镇银行、农村信用社良好发展。加快培育资本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与发展,加快推进企业上市工作,积极扩大公司债券和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以产权交易中心为主体,积极拓展交易品种和丰富交易方式。加快保险市场发展,充分利用人口资源丰富、农业发达的优势,进一步挖掘人寿险、农业保险市场潜力。
3.商务服务业。以建立城市商务中心区和县(市)商务中心区为抓手,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营造宜商环境。重点发展本地企业和主导产业急需的知识产权服务,开展对专利、商标、软件等的、转让、登记、鉴定、评估、认证、咨询、检索等服务。
4.科技服务业。积极支持专利服务、技术交易、技术咨询、信息服务、碳排放交易、风险投资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加快构建城市自主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各类基地和园区以及专业科技教育机构开展研发设计,重点发展特色优势行业的工业设计,占领产业发展制高点,培育核心竞争力。
5.信息服务业。以基础网络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推动信息服务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互动,完善服务内容、拓展服务空问,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在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强力支撑作用。
二、积极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
新兴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新生力量,与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兴起、社会分工细化和消费结构升级相伴而生。随着工业经济转型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服务业将面临巨大市场需求。利用本地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和人力资源优势,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市场主体,出台定向性、专项性扶植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业拓展新项目、采取新模式、研发新技术}一分必要。加快培育形成新的服务业增长点,有效吸纳城镇化带来的大量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创业,重点打造以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生、养老服务、体育健身、人力资源培训等为主的新兴服务业体系。
1.节能环保服务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完善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节能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节能领域和环节的技能、服务和人才培训,重点开发针对高耗能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的节能服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鼓励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进行节能改造,培育和发展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节能专业服务机构。
2.文化创意产业。全面和深度挖掘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创意理念合理开发、适度保护,丰富文化主题,创新文化传承与经营业态,推进文化集聚区工程,打造商旅文融合景观,实施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三、基础设施建设与互联互通的国家合作建议
1.创新融资方式,构建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互联互通中应该创新融资方式,实现多样化直接投资,同时提高投资效率和效益,强化风险预警,规范投资行为。
篇6
一、旅游业对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一)成为助推港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动力源
自2009年以来,宁波市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7.6%,快于同期服务业总产出增速9.3个百分点[2]。具体表现为:首先,从旅游经济总量指标来分析,规模逐渐扩大,呈快速增长态势。根据宁波市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旅游业已实现增加值317.77亿元,占该市GDP的5.24%,并且,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2.95%[3]。其次,在2000―2011十二年时间内,接待国内外旅游者年均增速14.07%,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速18.51%,旅游总收入的增速大大超过GDP以及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而且,旅游业也成为外贸创汇的重要领域,增创的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度尤其明显,高达25.07%。(见表1) [3] 。再者,旅游业日益显现出其在第三产业中的主导地位,政府已确定旅游业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二)成为拉动港城消费和投资需求的重要力量
2012年宁波国内游客人均花费1420.3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44元),表2 显示,吃住行游(住宿、餐饮、景区游览、长途交通和市内交通)等必需旅游花费占到人均花费总额的 69.6%,高出全省人均旅游花费2.9 个百分点[4]。其中,住宿花费与全省平均水平持平,长途交通花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7 个百分点,文化艺术、娱乐旅游花费所占比例较 2011 年分别上升 0.2、0.8个百分点[5]。分析旅游总收入结构,可以看出旅游活动六要素中食、宿、行的消费比重呈总体下降态势,而游览、购物、娱乐的消费比重则呈缓慢上升趋势,很显然,该市旅游收入的不合理结构已有改善,总体旅游消费水平已经提升,旅游业对商务贸易、休闲娱乐、文化传媒等其他行业的带动性增强。
这几年来,伴随着宁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投资也呈另一大亮点,那就是投资商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的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12年宁波市共有在建旅游项目98个,计划总投资1242.8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91.98亿元,当年计划投资114.37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15.51亿元,约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圆满完成年初预定的目标[6]。并且,在这些旅游项目建设中,除旅游基础设施和传统观光服务类项目外,一些新型的、高端的、跨产业的旅游新业态处于加速推进的态势。这些项目是文化、体育、商贸、农业等多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项目,能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互动,新型旅游投资项目联动性增强,休闲业态投资明显增加[7]。
(三)成为港城扩大服务业就业的主渠道
旅游业拓展就业渠道的成效比较明显,主要体现为:一是旅游投资创造的就业比例高;二是旅游业投资创造的直接与间接就业的比例大。2012年宁波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5864.5万人次。按国际通行的旅游接待人数与直接就业人数比(国际为15∶1―25∶1,国内为245∶1―40∶1),假定全部按40∶1计算, 2012年宁波市旅游业可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为146.6万个。目前全市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4余万人,间接就业人数约为70余万人,分别占服务业从业人员数的10.4%和51.9%[8]。
(四)为港城其他服务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旅游业发展推进了城市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的建设。比如,10多年来通过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三角最佳旅游目的地等活动,政府在城市景观美化绿化、老城改造、东部新城建设、“断头路”改建等基础工程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普遍提高了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修养,不但在外观上极大改善了城市环境,塑造了“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 特色鲜明的城市内在形象;也影响着全市主要服务产业素质的提高 [9]。其次,旅游业为服务业发展起到榜样示范作用。例如,2009年宁波市作为全省旅行社品质等级评定的试点城市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旅行社品质等级划分与评定》工作,引导企业标准化管理和做大做强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现在行业外越来越多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旅游招标、评选活动时提出星级要求,如总工会的疗休养招标、市质监局的“宁波名牌”评选以及各地的奖励旅游招标等。第三,旅游业发展推动外贸创汇和吸引外商投资。海内外游客在商务洽谈、会展、投资考察中了解和认识宁波,增强投资和贸易经商信心,为服务业发展和利用外资水平创造机遇。例如,2012年宁波利用“浙洽会”吸引浙商回归投资旅游项目,实现了3个项目场外签约,协议利用外资2059万美元,总体上形成了商旅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二、港口城市旅游业内涵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综观旅游产品含金量、旅游产业辐射带动性、旅游产品促销机制和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旅游目的地法律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宁波市还面临着如下不少深层次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旅游战略定位没有充分体现城市的国际目标
与世界各地其他一些著名旅游城市相比,宁波市的旅游产业战略定位对“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中的“国际”两字没有充分体现。宁波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最终实现8.6亿美元的旅游外汇收入,这样的战略目标远远低于其他城市,甚至离厦门、深圳以及杭州三个相似城市的2011年水平都相差甚远。近几年来,与宁波同为港口城市的深圳、厦门、青岛、大连等同类四个城市都明确提出要打“国际牌”,战略目标都紧紧围绕着自身的港口城市定位。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上,杭州等城市都已明确提出了休闲旅游国际化战略。相比较而言,宁波提出的战略目标还只是局限于产品提升战略、业态融合战略、机制创新战略和整合营销战略等中观层面,缺乏长远而大气的战略目标。
(二)缺乏具有较强带动和影响力的“拳头”产品
“都市”、“文化”、“海洋”、“生态”四大旅游品牌以及“大桥”、“大佛”、“大湖”、“大山”等景区品牌虽已得到一定的市场认可,但其知名度和美誉度仍局限于区域市场,国内中长途市场和入境市场的认知度依然不高。就入境旅游市场而言,从与5个计划单列城市进行横向比较,宁波入境游客旅游接待规模处于中等水平,接待的外国旅游者数量偏少。与全国同类城市比较,深圳市接待的游客数量是最多的,并且深圳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创造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也是最多的,这两项数据分别是宁波的27.93和5.76倍。厦门市虽然接待的游客数量是同类四城市中是最少的,其中接待的国内游客数量也是最少的,但是,厦门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并不少,在同类四个城市中居第三位,而且国际旅游收入也居第三位,厦门市接待的入境旅游者数量和创造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分别是宁波的1.76和1.95倍。
(三)旅游业与高附加值产业的融合度不紧密
中国旅游研究院通过对纽约、巴黎、伦敦、东京等世界闻名大都市进行长期大量市场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之所以成为国际大都市,都拥有旅游业基础、经济实力、文化内涵、国际化程度四个共同特征[10]。这些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之所以能成为吸引全球游客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城市内在的差异性文化是吸引客源地旅游者的主要因素。比如,前卫、冒险、多元、宽容的城市文化铸就了美国纽约的生命力,同时也造就了纽约城市文化的创新性特征。与上述城市相比,宁波旅游产业尚未充分发挥出其作为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的关联和带动作用,与现代农业、海洋业、文化演艺业等相关高附加值产业的融合协调发展水平仍然相对较低。
(四)旅游业转型发展的要素制约比较明显
旅游用地指标供给有限,政府在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不足,企业融资渠道不畅,制约了不断增长的旅游项目投资需求。与上海、杭州、绍兴、舟山等周边地区相比,宁波市旅游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缺乏有力的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中,各自为战,影响了全市“大旅游、大产业”协调发展。造成相关地方和部门在资源挖掘、产品开发等方面缺少合力,一些跨区域的旅游资源还存在区域间的相互争夺。另外,高技能旅游专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于用人市场需求,高端人才、应用技能型人才、新业态人才匮乏,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约为14余万人,但这个数字仅占宁波人口比重的2.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全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薪酬低、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从业人员流失严重。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市人员流动频繁,全市旅游行业员工在现企业工作时间2年以内的占46%,3―5年的占20%,5年以上者占34%。
三、推进港城现代服务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旅游业战略地位的意识,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
首先,地方政府要树立“大旅游”的产业发展理念,在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应将旅游业定位为优先发展的综合性大产业。各级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强与农业、工业、渔业、规划、建设、交通、文化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力度,实施旅游业发展区域战略,形成“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11]。其次,商务、贸易等管理部门以及会展等相关企业应积极发挥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都市服务业和海洋服务业中的关联和带动作用,围绕长三角地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浙江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国家战略部署,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的先导产业的新任务和要求,寻找自身在旅游发展理念、发展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距,实现旅游业率先发展。最后,以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为主旋律,抓住旅游业“保质量、优结构、转方式、可持续”的发展主线,厘清过去多年“重生产轻服务”的传统思想,摒弃低端的传统商务模式,积极引导健康向上的休闲文化消费;树立工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注重发展服务业的思想,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现代服务业提速,提高旅游业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
(二)延伸旅游产业链,催生新兴服务业态
宁波市应加快构建更加合理的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旅游产业发展要素体系,推动旅游产业升级转型,从单一游玩为主的产业转变为多功能复合型产业,形成“大旅游”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是要拓展旅游产业的附加功能,进一步加快完善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建设。二是要拉长旅游产业链,推进旅游业态多元化。大力培育发展休闲旅游、商贸旅游、文化旅游、海洋旅游、温泉旅游、影视旅游、会展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新兴业态,形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多元旅游业态。三是要加强与商务、贸易、金融、通讯、国际航运、影视业合作,不断完善商务旅游、会议会展和都市综合休闲服务功能,不断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 [12]。四是要整合政府和行业资源,重点开发、建设一批具有高度竞争力的滨海度假、海岛旅游、海洋文化项目,加快培育以邮轮游艇、海上运动为亮点的海洋休闲旅游新型业态,形成休闲、商务、会展、海钓、游艇等特种旅游产品为内容的复合型产业。五是要努力打造“海洋”、“文化”、“都市”、“生态”四张国际港口旅游城市名片,统领“时尚宁波”、“休闲宁波”、“蓝色宁波”、“智慧宁波”、“魅力夜宁波”、“水韵宁波”、“财智宁波”等旅游品牌,着力构建宁波旅游产业集群,促进旅游业与其他文化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推进旅游商务模式创新,进一步完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加快区域交通、信息和现代服务业的一体化进程,为游客提供咨询、观光游览、商务考察、购物、中转等系列服务,打造一站式旅游集散服务中心。一是继续完善城市公交服务体系,加快构建主客共享的以高速、动车、高铁为主体的旅游道路交通服务网络。重点提升高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水平,加强站内、车上旅游信息查询服务,完善铁路公路旅游换乘系统建设;加密国内重点旅游城市航班,提高出入境旅游市场输送能力;积极探索推进全市及周边地区建立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建立市内以及与舟山连通的通用航空航线;开辟宁波―舟山―上海近海游船邮轮线路,争取纳入亚太区域国际邮轮线路。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的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及导视系统等基础工程建设,完善景区景点综合经营管理环境。增设主要道路通往重要文化旅游区(点)、旅游特色街区、重要名人故居以及主要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交通导示牌,制作完善高速公路指示牌,方便游客出行。三是完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在旅游消费、旅游生产经营和旅游管理服务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加快完善网站在线资讯服务、景区现场导游、急救信息服务和旅游热线问讯服务,大力推进各类旅游信息服务系统的融合。不断提高旅游公共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带动贸易、商务、地产、信息、文化、金融等其他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篇7
关键词:青岛 现代服务业 发展 金融支持
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是体现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为重要。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全面、深入支持。
一、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是指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产生,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改造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国民经济新领域,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高增加值性和集群性、从业人员高素质性、新兴性五大基本特征。
二、青岛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从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情况看,截至 2008年底,青岛金融机构服务业贷款余额1365.56亿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7.5%,低于同期全部贷款余额增速 2.4个百分点,服务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比重低于 2007年0.6个百分点。服务业贷款内部结构不均衡,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一个行业贷款余额便占到服务业贷款余额的三成左右。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经济总量等方面原因,目前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和影响因素,其中金融支持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投入有限。现代服务业中很多产业属于高投入行业,一些重点项目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完成,政府投入是推动其发展的重要保证。青岛拥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些先天优势在转化为经济社会效益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投资,政府的先期投入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青岛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期,许多方面的建设都急需资金,受制于此,使得对现代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总量比较有限。
(二)信贷投入有待加强。除房地产企业以外,青岛现代服务业企业多数存在固定资产少、轻资产运行的特点,在寻求信贷支持时往往遇到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加之缺乏具有一定规模、经营机制较为灵活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针对现代服务业特点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明显不足,导致实际融资规模较小,贷款增速较低。
(三)直接融资渠道不畅。从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看,由于企业规模、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利用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需求的不强。目前青岛市仅有2家主营现代服务业的上市公司,而近几年新上市的公司主要是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融资仍然未有突破。
(四)现代服务业金融产品创新有待突破。现代服务业不同行业企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存在差异。例如同属服务业的房地产业与文化产业的金融需求就截然不同,房地产企业更多倾向于优惠贷款、上市融资等,但文化产业对无形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市场、担保体系建设等需求迫切。而从青岛实际看,目前服务业信贷产品仍主要以传统产品为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贷产品还比较少,缺乏差异化金融服务产品,总体金融服务环境仍有待改善。
三、金融支持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应结合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实际情况实现金融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经济交易等功能,大力推进青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
(一)发挥各自业务优势,找准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切入点
国有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社会融资主渠道作用,积极转变经营理念,调整客户结构,提高经济效益。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发挥机制灵活等优势,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供特色化金融服务。城市商业银行要准确定位,以服务社区经济发展为己任,重点为中小服务业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农村信用社要立足三农、面向县域经济,大力支持农村服务业发展。
要紧密结合青岛实际,重点加大文化、旅游、物流、会展、服务外包、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青岛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实力。
(二)加大金融创新,增强金融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念
应积极挖掘现代服务业中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根据服务业企业不同的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开发多层次的信贷创新产品,实现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特色化和多样化。对信誉度高、资产质量良好的成长型服务业企业,可采取公开统一授信的方式,适度扩大授信额度,积极推行仓单质押、订单融资、应收账款托管和对公客户活期存款账户透支等特定资产项下信贷业务品种,支持其做大做强;对信誉良好、收益稳定的服务业主,可适度发放企业主创业贷款或提供具有一定透支额度的贷记卡等金融服务;对市场波动较大的服务业企业,可以法定代表人或自然人财产抵押质押的方式提供可循环使用的信贷资金额度扶持;对中小型服务业企业和业主,适应其短、少、频的资金需求特点,可在适当增加动产、不动产抵押质押及财产权利质押等信贷业务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或联户联保贷款业务。同时,政府应适度为相关企业融资提供贴息、担保等政策扶持,有效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三)完善服务业信贷管理体系,健全信贷营销和激励约束机制
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用评级、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等规章制度,从业务处理、运作程序和服务手段等方面,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信贷政策,建立高效的信贷管理体系,提高金融服务的程序化和标准化水平,实施有效风险控制,可持续支持服务业发展。
篇8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方式;转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01-0073-02
现代服务业包括生产业、生活业、新兴服务业等,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唐山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还处在较低的阶段,产业规模小、层次低,没有大的龙头企业支撑,缺乏具有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企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是加快发展、推动唐山发展方式转型的必然选择。
一、唐山服务业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历史地看,唐山的服务业发展较快。1978年,震后恢复时期的唐山服务业增加值仅3.44亿元,占GDP比重仅为11.82%。1985年唐山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亿,达到13.34亿元, 1988年跨入20亿元,占GDP比重21.56%。第二个10年间,唐山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1996年跨入了全国综合实力50强,率先在全省建成小康市。同时,唐山市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服务业增加值连续迈上几个台阶,1990年30亿元,1992年60亿元,1994年,迈上百亿元新台阶,达到117.1亿元,1997年实现增加值206.13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9%。第三个10年间,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支持力量。2008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达到1 107.89亿元,服务业总量已跃居全省第一位,占GDP比重超过30%。2010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 448.8亿元,占比32.4%。
但横向比较,唐山服务业发展不尽如人意。一是唐山服务业的发展与其在全省所处地位不相匹配。唐山市的GDP总值、人均GDP均居全省第一位,GDP总量在全国城市名列第18位,人均GDP在全国排名靠前,高于全国水平将近2倍,然而,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唐山市的第一、第二产业领先于全国及河北平均水平,服务业落后。2010年唐山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比全国平均值低10.6个百分点,比河北省平均值低2个百分点。就河北来讲,唐山市服务业占GDP比重位居全省倒数第三位,远低于秦皇岛、张家口、石家庄等城市。与省外沿海城市相比,唐山服务业发展更为滞后,这必将制约整个经济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三新五高”的特征。“三新”即新服务领域、新服务模式和新增长方式;“五高”即高文化品位、高技术含量、高增值服务、高智力密集、高服务质量等。而目前,唐山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两大传统服务行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0%,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比重偏低。从投资结构看,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投资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代表服务业产业升级方向的现代服务业(研发与科技服务、设计、营销、金融、供应链管理、现代物流)的投资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现代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低。2008年唐山市服务业个体户数占服务业总户数的93.4%,营业收入占总收入的55.3%。总体看,唐山市服务业企业档次低、规模小、分布散、竞争力弱。特别是现代中介咨询、物流、信息等较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型的现代服务业较为落后。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仅占服务业的1.4%,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专业技术服务、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等技术含量高的服务行业占整个服务业不足1%。
二、坚持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唐山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低,这意味着服务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靠二产带动向依靠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代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意义重大
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扩大消费。消费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一块短板。服务业主要属于消费产业,其中的商业、饮食业、旅游业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能够有效拉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节能减排。相比工业而言,现代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据统计,第二产业的能耗为2.03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的能耗为0.48吨标准煤/万元。不断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对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现代服务业有利于改善民生。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是当前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群众反映强烈,积累的问题也较多。这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正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基本途径。
(二)做大做强唐山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
现代服务业是当今世界经济的第一支柱产业。随着国家推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现代服务业将迎来较大的发展机遇。唐山作为我国北方工业的摇篮,一座典型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就要充分借助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推进。按照唐山市“十二五”规划,唐山服务业的发展思路是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提高层次。具体来讲,做大做强唐山现代服务业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做大做强唐山现代服务业,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一是要进一步统一思想,从根本上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把加快服务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推进工业与服务业两轮驱动,全面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服务业组织管理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市服务业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市服务业工作和服务业转方式、调结构的统筹协调,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调。结合行政机构改革,健全、理顺服务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建立健全服务业考核体系和考核机制。要把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并纳入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服务业转方式、调结构的考核体系和考核机制,切实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
做大做强唐山现代服务业,要创优发展环境。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环渤海经济圈正加速崛起,将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总体发展趋势下,作为环渤海核心区域的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正在加快。区域内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环境,将为唐山市现代服务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而且,随着唐山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需求潜力巨大,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必须下大力气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营造良好的招商、安商、富商环境,努力破解土地、资金等瓶颈问题。在贯彻落实好国家、省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唐山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将服务业引导资金占上年度地区GDP的比例由万分之一提高到万分之一点五至万分之二,用于支持现代服务业有关项目补助或贷款贴息;对重大服务业项目优先保证土地供应;对年营业额2 000万元以上的生产业企业(银行除外),给予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新增部分的一定比例返还支持;对国家、省安排补助的项目给予等额资金配套补助等等。二是积极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部门分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构建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继续清理阻碍服务业发展的各类法规、政策和文件,系统清理收费项目,合理界定收费标准,为服务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做大做强唐山现代服务业,要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联动共进。特别是生产业与制造业具有唇齿相依的双向互动关系,生产业从制造业中实现衍生、分化,依托制造业扩大市场需求,是传统制造业升级改造的催化剂。唐山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传统加工制造业占地多,污染大,科技含量低。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研发及科技服务、专业服务等生产业,有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用高新技术改造并提升低端产业;有助于占领产业发展的高端,提高产业结构中高端、高效、高附加值产业的比重,从而促进唐山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而唐山制造业规模大,这使唐山的生产业拥有一个重要的内生推动力,是发展生产业最大的优势。
做大做强唐山现代服务业,要大力推进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建设。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应是中心城区的战略性产业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城区经济增长和集聚辐射的重大拉动力。中心城市功能作用主要取决于它的集聚辐射和综合服务能力,没有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心城市功能作用的大提升。同时,现代服务业发展也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区,增强城区亲和力与凝聚力的必然选择。高品质的生存空间和生活质量是宜居城区的显著特征。目前,唐山市中心区尚有一些老工矿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形象和环境。结合旧城改造和唐山市生产力布局向沿海推进,城市中心区将实施“退二进三”。通过将市中心区工业企业有计划地搬迁,退二产、进三产,可以有效地盘活存量土地,既能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实现集约节约用地,更为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拓展空间,将大大提升和改善城市形象。
做大做强唐山现代服务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一是大力引进国内外高级服务人才。重点引进具有较强业务拓展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的高层次综合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为服务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加强服务业人才开发培养工作。引进国内外著名培训机构,发展多类型、多层次职业教育。按市场需求,在职业学校增加现代服务业中跨学科复合型紧缺专业的布点,扩大高级专门人才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三是提高信息网络技术在服务业的普及和应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服务质量、拓展服务领域;发挥标准化在推进服务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服务业规范化发展。加强服务业技术创新,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服务业转方式、调结构中的重大支撑作用。
篇9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产业构成 营销战略
一、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构成
1.现代服务业的界定
“现代服务业”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其后越来越为公众所熟知。但是,关于现代服务业的产业界定尚无权威的认知。
本文认为,现代服务业是指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进步而出现的,第三产业中的新兴服务类产业。这一界定的依据是
(1)国家统计局在1985年《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将第三产业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个层次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氰第三个层次是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研事业,生活福利事业等;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这一分类基本涵盖了现代服务业的大部分产业。而且,国家最权威的统计机关至今仍以三次产业来衡量国家的经济运营状况,未将现代服务业单列。
(2)根据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法,“既要改造和提高传统服务业,又要发展旅游、信息、会计、咨询、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及2007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表述,“适应新型工业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新形势,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规范提升传统服务业,……”从两个有一定时间延续性的中央文件来看,我国最高决策机关将“现代服务业”的层级等同于“传统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组成之一。
(3)“现代”,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从社会与经济进步的角度来看,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没有必要每出现一个新的行业或产业类型,就根据当时的热烈程度,将其地位人为地提高。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内涵或外延有不断调整的要求。
2.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构成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优先发展运输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推进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工业设计和节能服务业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会计审计、工程咨询、认证认可、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提升改造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大力发展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围绕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服务、社区服务、家政服务和社会化养老等服务业。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新闻出版、邮政、电信、广播影视等服务事业,以农村和欠发达地区为重点,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城乡区域服务业结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优化服务消费结构,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世贸组织的服务业分类标准界定了现代服务业的九大分类,即:商业服务,电讯服务,建筑及有关工程服务,教育服务,环境服务,金融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与旅游有关的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
通过对国内外现代服务业构成表述的分析,可得到现代服务
业的产业基本构成(见下图)。
注:上图中粗斜字体为世贸组织界定的现代服务业范畴,其未列入“物流”、“电子商务”等我国界定的产业部门。
总体来看,现代服务业所涉及的产业部门满足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形成了新的服务领域和业态。
二、现代服务业企业的主要工作
现代服务业的涉及面新而广,对技能的要求高,因此需要企业更加细致、创新地开展工作。
1.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要突出对现代制造业的服务与促进 我国长期以来对制造业的重视与发展,一方面使得制造业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成为“世界工场”;另一方面也使制造业到达了发展的“天花板”,需要新的推动力,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因此,现代服务业(企业)需要推动制造企业加快从生产加工环节向自主研发、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延伸,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人尽其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走上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目前,中央政府对现代服务业的定位就是为先进的制造业服务。特别是运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是为现代制造业服务的核心产业。
2.面向民生的服务业,要为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提供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不仅满足于基本的温饱,他们的需求必然会向更高、更广、更新的层面迈进。因此,需要现代服务业企业提供更加令消费者满意的、创新性的产品,以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例如,老年服务产业、社区服务业等等。
同时,为民生服务的产业经过多年的积累,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运营体系。因此,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责任,更多的是对其进行优化,促进其产生新的增长点。例如,现代商贸业、医疗卫生业等等。
总之,现代服务业的工作应更多地具有创新化、科技化与人文化的特色。
三、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营销战略思路
1.现代服务业的经营特点
与传统服务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以下经营特点
篇10
关键词:金融;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商业银行
一、引言
国家出台的《服务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中指出,2011-2015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要超过GDP增速。进入2014年,现代服务业发展已经面临关键节点。作为引导经济资源、资本要素配置的核心动力因素,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必须要加大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而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对实体产业的支持能力不断提升,金融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共生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现代服务业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产生的。它以现代技术、新业态和新服务方式不断改造着传统服务业,一方面创造了大量新的、有效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又发挥了引导社会资源配置、促进消费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向社会提供了大量高附加值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创造了新的国民经济新领域。总之,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的要素密集度高、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少。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衍生出新的发展趋势,对金融支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此,本文将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出发,分析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需求与供给特征,并进一步结合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以金融支持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二、金融支持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的耦合性
现有文献中,国外学者对金融支持服务业发展的研究着重考察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King(1993)建立了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模型,认为金融以投资为中介变量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①,Richard(2002)考察了世界主要经济体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金融在经济增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国内学者对金融发展和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认为金融体系在储蓄动员、项目甄别、风险分散、外部约束施加、交易成本降低等方面扮演了积极角色,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金融对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合现有学着的研究看,金融支持与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较强的耦合性关系,一方面,金融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金融在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提供融资支持、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及促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是伴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内在包含了用现代金融手段和新技术改造传统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的步骤。另外,随着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脚步加快,现代服务业又进一步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这又同时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的要求。总之,金融支持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表现为既共生,又互相促进的关系,同时,二者互为影响因素,一方的发展会进一步引致和促进另一方的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及其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
(一)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
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导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分工的深化,社会对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不断提升,管理和市场运作等与生产的信息处理有关的部门逐渐强化并日趋独立化,管理、咨询、广告、研发等现代新兴服务业迅速发展。二是制造业服务化趋势明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逐步从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制造业部门服务化趋势非常明显。三是服务业成为新技术的重要促进者。四是人力资本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凸现。集中表现为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趋势体现为服务业逐步向知识密集型转变。
(二)现代服务业的金融需求与供给分析
现代服务业涉及的行业范围广,且呈现出要素智力密集性、供给多层次性和服务的强辐射性等特点,也表现出了不同层次和程度的金融需求。首先,从资金循环特点看,部分优势产业流动资产占比大、资金周转速度较快,其金融需求表现出需求急、运转速度快、效率要求高等特点。其次,从产业发展周期看,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信息和资产规模等约束条件的变化,这就对多样化的金融体系提出了要求。再次,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趋势看,非优势产业通过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进行产业转移时,需要金融资金的援助。最后,就现代服务业划分来看,其中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特性也存在很大不同。支柱行业适应于一定阶段产业结构升级转换的根本要求,具有高增长、高带动和高扩散的特征,其金融需求倾向于优先贷款和优惠贷款、支柱产业发展基金及上市融资等。从金融供给的产业特征看,当前我国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主要以间接融资为主。贷款余额比重过高,就金融支持服务业来看,当前金融主要支持商贸流通业和房地产业等支柱产业,而对信息业和社会服务业等新型服务业融资数额较小,且增长缓慢。同时,受短期盈利指标考核的影响,传统金融业对政府隐性担保及热点行业和企业关注较多,这种选择方式实际上存在经营风险的累积问题,对现代服务业发展也不利。
四、四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一)四川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2013年以来,四川充分发挥服务业在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2013年全年,服务业对四川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提升到26%以上,服务业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超过六成。同时,四川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GDP已超4000美元,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四川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2007至2013年,四川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25%以上,服务业税收收入和吸纳就业人数连续4年保持增长态势。
(二)四川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省市相比,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尤其是金融支持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有限。现代服务业中的许多产业属于高投入行业,重点项目投资离不开政府投入。不过,四川作为西部省份,边远欠发达地区覆盖范围广,经济总量偏小,很多地方财政收入有限,导致建设资金缺乏,对现代服务业的资金投入总量不够。二是信贷投入有待加强,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现代服务业中的很多企业存在固定资产少的特点,在寻求信贷支持时往往遇到抵(质)押物不足的问题,同时,虽然四川金融机构众多,但大部分机构在针对现代服务业进行产品设计研发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实际信贷融资规模较小,贷款增速较低。三是现代服务业金融产品创新有待突破。现代服务业包含行业众多,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也存在差异。比如,文化产业对无形资产评估和担保体系建设等需求迫切。不过,从四川现代服务业信贷产品现状看,仍以传统产品为主,缺少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和需求的信贷产品及差异化金融服务产品,同时,相应的金融服务环境仍有待改善。
五、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视角再认识
近年来,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进行了探索和开拓,部分领域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具体而言,商业银行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视角可以进行如下再认识:
首先,商业银行要以政策性金融为指导,对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进行积极尝试和探索。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立足于地方实际,积极组建城镇银行,推进支付服务平台建设,主动与中小金融机构开展微贷款业务合作等。就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手段和方向来看,四川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以授信业务为核心的金融支持力度。近年来,服务行业整体授信总量稳步增长,服务业贷款结构日趋完善。要继续完善和细化行业政策指引,实施行业聚焦战略,积极以产业链为核心拓展服务领域。
其次,要推进差异化服务,着力扩大中间业务服务。现代服务业涉及的行业面较宽,差异性较大。比如,对于批发和零售业来讲,其对银行的中间业务有高度的需求和依赖,对资产和负债业务依赖程度相对较少,因此,商业银行要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加强产品研究开发,满足差异化的行业需求。而对于交易频繁、现金使用量大的批发零售企业,商业银行要积极提供银行卡、支票、汇票在内的多样结算工具和现金管理服务。
再次,就具体领域和金融支持方向来看,一是在面向民生的服务业方面,商业银行要重点支持城镇化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同时,作为旅游资源大省,四川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程。同时,要立足于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面向产业链,抓关键环节和有效市场。三是要立足于服务业内部结构升级,积极占领行业发展的先机,实现产品的组合和创新。
六、银行业支持四川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现代服务业是四川省未来发展的重点所在,要着力解决当前现代服务业金融支持问题,通过各种渠道聚合资金,有效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合理资金需求。
第一,要切实增强金融业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理念。商业银行要积极挖掘现代服务业中新的金融业务增长点,开展信贷业务创新,完善差别化信贷服务机制。要紧密结合四川实际,重点加大文化旅游、会展、服务外包和软件开发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整体实力。
第二,要加快开发面向现代服务企业的多层次信贷创新产品。当前,规模化发展的现代服务产业将成为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突破的重要契机,要积极开发面向现代服务企业的多元化、多层次信贷产品,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应在强化金融创新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为四川企业融资提供贴息、担保等政策扶持,有效分散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第三,要积极选择重点现代服务企业进行上市培训和直接融资。商业银行可以选择重点现代服务业企业进行上市培训,通过协调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提供上市融资服务,培育和支持一批现代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对于符合发债条件的企业,银行可以积极支持其运用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等债务工具融资,不断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第四,要大力推动建立多元化的现代服务业投融资体系。商业银行要积极支持建设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发展有区域特色的服务行业,要逐步建立多元化、公共化的投融资体系,积极寻求国家对四川现代服务业资金投入及政策倾斜方面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陆泽峰.金融创新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55-57.
[2] 冯娟娟.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J].现代金融,2013(4):44-46.
[3] 李树生,祁敬宇.从美国次货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辩证关系[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7):23-25.
[4] 刘贵生.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推现代服务业发展.西部金融.2009(11).
[5] 尹优平.金融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路径选择――以山西省为例.中国金融,2009(2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