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范文
时间:2023-12-02 15:3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心理健康的前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心本课程;教育生态环境;家园合作;身心健康成长
近几年,我园发现幼儿自我意识过强、自信心不足、不能与人合作等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正在呈一定的比例上升。甚至个别幼儿暴露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是一个简单地问题了,成了家长和老师共同忧虑的问题。大家深深感受到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幼儿园申报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之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这一课题研究。我们班有幸成为课题研究试验班,经过2年有计划、有目的的尝试,已初见成效。下面就怎样加强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结合我班的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教育生态环境,重视感染熏陶
瑞典教育家爱伦?凯指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环境是孩子形成正确思想和优秀人格的基础。现代的幼儿教育实际上就是环境教育,环境对人生存和发展的影响,就年龄而言一般是成反比的,年龄越小受环境的影响就越深刻。为了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我把优化教育生态环境放在首位。
教育生态环境指的是营造一个把教育的物理环境、教育的心理环境和教育的社会环境三者联结成和谐有序、共生共享的一种生态型的简化、净化、美化和社会化的环境。个体的发展就是他们利用和改造环境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在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因素,能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一)创设自由宽松的教育物理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这种心理环境让幼儿能够感受到自由、宽松、和谐的气氛,是培养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及周边自然、社区等环境,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拓宽幼儿的活动空间。例如:在室内,设置了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便于幼儿自由取放的开放式玩具柜。在室内、走廊等地方,还设置了多种活动区域。我们还张贴了许多条鼓励性的语言,如:我是个会分享的好孩子!我今天又进步了!学习本领,我最棒!有朋友和我一起合作,真开心!……激发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另外还在班上开设“好孩子成长乐园”贴图表,幼儿每次上完心理健康后,就把获得的贴纸贴在成长乐园上,满十个贴纸可以换取一个奖章,学期末按奖章的多少排名换取礼物;每周心理健康课上评出的“小天使”还可以在贴图表上自由展示自己的作品(如手工、绘画、照片等),并担任一周的班长,协助老师管理班上大小事务,让其充分体验到成为“小天使”的荣誉感,这里成了孩子们最爱的区域。
(二)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幼儿期幼儿的情感是十分脆弱的,容易受到伤害,教师应从尊重、关爱、理解、帮助等多种角度去感化幼儿、教育幼儿,成为幼儿生活中的楷模、学习中的伙伴。站在幼儿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第二,要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于教师如何引导。现在的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是“我的”,“我要”很霸道,不懂得互相谦让。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引导幼儿互相谦让。例如:吃点心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开始争先去拿点心吃,这时教师不能让孩子放任自由,及时引导幼儿有秩序地拿点心吃,甚至拿不到点心的,小朋友要帮忙拿,互相谦让、互相帮忙;小朋友进洗手间时教育幼儿不争先、不推挤、不争抢位置;吃完点心玩玩具的时候,出现争抢现象,老师要及时地教育幼儿要懂得把玩具分给同伴玩,或者和同伴一起玩;同伴之间引起纠纷人时,老师要站在公平的角度去处理问题,并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随时教育幼儿,引导幼儿了解幼儿园是一个集体,是小朋友的另一个家,小朋友在一起是好朋友,好伙伴。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幼儿日常生活的个环节当中,进行接触与交流,教育幼儿要与同伴和睦相处,在同伴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三)创设良好社会环境。
家园配合,也是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是幼儿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如果教师注意对幼儿鼓励、表扬,家长却时常随意贬斥、否定幼儿或者教师注意给幼儿创造锻炼的机会,幼儿回家后家长却什么也不肯放手,不让锻炼,是不可能培养和建立起幼儿的自信心的,所以家长在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在家园共育工作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我通过家访、校讯通、家长会、家长园地等各种有效途径,深入了解幼儿及家庭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表现情况及了解幼儿的在家表现情况,以利于教师了解情况,更好的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使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延伸。让家长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分析优势和不足,并和老师交换意见,共同制定帮助孩子完善心理品质的措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上学期我们对家长进行调察问卷,取得家长的认同及配合,结合家长反馈的信息共同探讨培养幼儿心理健康的途径和方法。本学期我们还举行了《心理健康课》家长开放日活动,活动结束时我们马上进行了家长反馈调查,家长都反映了幼儿学习心本课程以来的不同进步,绝大部分家长给了本次活动积极的肯定,十分满意度达到95﹪.当然,家长们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有的家长提出可以给家长更多地参与到活动中的机会;也有家长提出课堂中望老师对经常不举手或少举手的孩子也能多邀请他们回答问题,以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锻炼他们的胆量,多鼓励他们讲话;还有的家长希望每个星期能增加这门课的课时……我们会对这些建议认真反思对待,让每一位孩子都能获得充分的发展。此次家长开放日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教师自己对心本课程的教学组织能力,而且也让家长了解到孩子在课程中的表现,并亲身参与到活动中,促进了家长和教师的沟通交流,把家长、教师和孩子们的心连在了一起。
二、上好每周的心理健康课(团辅课)
(一)课程的特点和意义。
我们研究这一课题,有同步的教材就是《心本课程》。幼儿心本课程与普通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除了普通课程都具备的教学路线外,还有一条内含的心理路线,采取的是双线教学,让孩子能更加受益和真正出现良好的变化。心本课程的核心是幼儿团体辅导,就是在老师的带领下,所有幼儿围绕某一个共同感兴趣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观察启发学习,实现团体对幼儿观念、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心本课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其内心的心理需求来设计的。
幼儿心本课程环节主要分为开园乐、教学主体和结园乐三部分。
开园乐的目的是为了组织和营造团体的动力和团体氛围,为后面的教学做必要的铺垫。此环节我们每学期都选不一样音乐,让孩子在歌舞中尽快融入团体氛围当中。
结园乐的目的有2个,第一个是通过贴纸来评选津心小天使,让她感受到被同伴认可的莫大荣誉感。第二个是隆重的颁奖仪式,本节课获得最多贴纸的幼儿当选为“小天使”,让小班长为其戴皇冠、披风、权杖,让其他伙伴真心接受并祝福“小天使”营造“努力荣耀共分享”的氛围,让孩子产生都想当小天使的动力,为下节课积累动机。
心本课程的教学主体也是这个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行- - -情- - -知- - -意”作为教学结构模式。先由老师创设开放性的团体活动吸引孩子的兴趣,让孩子们将个人的体验在团队中分享和互动,这个环节很注重孩子的体验和分享,让团队对个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让幼儿感悟活动中强调的知识和行为。如:我们在家长开放日展示的一节心本课程的改编教案《我爱我家》,活动的目的是鼓励幼儿继续积极自信表达,在集体面前大胆分享自己的家庭,并体验与父母、同伴共同参与活动的乐趣,让幼儿更爱自己的家人和班集体。本节课是为了增进幼儿对自我的认识,并通过分享家庭成员的故事经历,让幼儿明白自己的家庭成员都是与其他人有所不同的,初步在团体中分享个人经验。这就体现了行和情的部分。而后面的分享环节,同时让家长参与到心本课程的活动当中,更安全的增进幼儿与家庭(“小”的家)、班级团体(“大”的家)的连结,让孩子们更爱自己的家庭和班集体,这就是知和意的部分。幼儿在逐步完善对自我所处家庭及班集体中关系的认识过程中能逐步培养自尊、自信的发展,能很好的体现心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二)课程的收获。
经过两年心理健康课的开展,大大促进了我班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发展,突出地表现在自制力和坚持性方面,幼儿在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认知活动中已明显地表现出自我控制能力和坚持性的品质,如能克服外界因素以及个人愿望、情绪的影响,遵守游戏规则和活动纪律,能以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约束自己的行为,能克服一定的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另外,在游戏活动中,孩子们也常常表现出认真,专注以及愿意接受挑战的自信态度,做事力求取得成功,并为取得成功感到愉快。这些品质,让我们班的幼儿在幼儿园举行第八届小星星诗歌故事表演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幼儿围棋赛获得团体特等奖,六一体操比赛一等奖,还荣获2011年度中国心理学委员会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先进班集体”奖等,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朝气蓬勃、自信的班级凝聚力。
三、日常生活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
陈鹤琴先生认为:“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大量的日常生活是幼儿人际交往相对频繁和心理品质自然显露的时刻,除了上好每周的心理健康课,我借鉴他人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在班内开展了一些活动,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一些问题,而且效果很不错。大班段开展的“赞美时刻”活动,例:老师利用晨间谈话或餐前餐后的一段时间,让幼儿互相赞美优点,老师也参与其中,赞美的范围很广:谁做了好事、谁爱动脑筋、谁讲故事讲得好或有进步了、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的……反正可以是小朋友的点滴进步,也可以是小朋友微不足道的特长;又如在班上以“心情角”为依托,帮助幼儿建立关心、友爱、健康的情感。每个孩子今天早上的心情是高兴、平静还是生气,老师只要观察“心情树”、“我的心情”板块里的“心情娃娃”、幼儿自画像和幼儿照片就知道了。我还在美工区为孩子们提供各种画纸、笔、“出气筒”、小水桶等,供幼儿不高兴时自由进入,乱涂乱画,借此发泄心中的闷气。比如我班的那个“我和镜子说悄悄话”,我在里面放上了一面镜子,每天早上孩子来园时,就可以去那和镜子说说自己的悄悄话。一方面孩子的情感有了一个宣泄和释放的地方,另一方面又提高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孩子们特别喜欢 “心情屋”。“心情角”“心情屋”活动的建立,能让教师及时发现幼儿的情绪,了解最需要开解的孩子,分析原因,用心帮助、解决孩子们的困惑,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让孩子在幼儿园的每一天里都过得幸福开心。
结语: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幼儿的整体心理素质,将随着人本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随着生命教育的日益重视,随着基础教育的低龄化倾向,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热点。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养成不是一个游戏、一个活动、一个故事就能解决的。为了把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做的更好,我会坚持不懈的把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中去,深入研究和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持之以恒,努力把我们的孩子逐步培养成身心健康发展的新世纪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欧新民.《学前儿童健康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2]《心航拾得》优秀结业作品集,广州津心教育编制。
篇2
一、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 人类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也是幼儿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组织。家庭环境的教育功能会影响儿童的健康发展,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亲密与长久。因此,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如果儿童生活环境的气氛不融洽往往会导致其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具体策略
1.丰富有关遗传方面的知识,少生、优生,为幼儿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在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生物学因素中,遗传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了使幼儿健康成长,首先要把好遗传这一关。提倡婚前检查;避免近亲结婚;选择最佳生育年龄和受孕时机;注意产前检查和诊断将对新生儿是否健康产生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幼儿生理成熟健康发展,要建立和健全幼儿医疗保障制度,家园共建及时处理幼儿所患各种疾病,从而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2.创造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减轻幼儿心理压力 对幼儿来说,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家庭应成为良好的育儿环境,以向幼儿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造和谐的生活气氛。理想的家庭生活气氛是和谐的,家庭生活气氛带来轻松的、欢乐的、积极向上的感受,将有助于不断巩固家庭关系,从而消除幼儿紧张等心理压力。父母对幼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让幼儿在爱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现代家庭已将家庭环境提到了首位。家庭中有了孩子,环境布置的要求应向儿童倾斜,就是说要考虑环境布置对儿童的影响,家庭中物质环境是无声的教师。
(3)文化生活渗透。必须提倡高尚的文化生活,因为它对儿童将产生精神影响,选择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书籍、歌曲、影片、家庭娱乐活动、家庭游戏等,将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心理健康成长,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生活。试想:如果家庭中以赌博为娱乐内容,将会给幼儿带来多么恶劣的影响。为此,家庭应慎重的选择安排家庭中的文化生活。
3.社区、家庭、托幼机构相互融合,是幼儿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1)托幼机构必须把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摆在首位。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的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教育作用。打破班级界限,由大、中、小班各级间幼儿互相参与活动,从单一的同龄伙伴交往发展到混龄伙伴交往,扩大了幼儿交往的场合和机会,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性和合群性。
(2)托幼机构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托幼机构环境创设必须给幼儿轻松、愉快的感受。教师应尽可能的关爱幼儿,特别是刚入园的幼儿。作为儿童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为:学习积极,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个性健全,品行端正,适应性强等。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将儿童成长过程显现出来的幼稚心态和偏移行为误归为心理不健康的范畴。
篇3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项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但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家庭教育、文化、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重视的只是单纯的身体健康,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却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和未来教育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它不仅是幼儿园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如何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它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师 环境 家庭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一直以来,无论是幼儿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过分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问题存在和发生具有普遍性和严重性,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任性、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孤僻、攻击、胆怯、多动、情绪障碍等等。
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一、 教师健康的人格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场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主要阵地,幼儿对幼儿园会产生依赖心理和归属心理。而在幼儿园与幼儿接触最多的是幼儿教师,对幼儿影响最大的也是幼儿教师。
1. 教师的心理素质是维护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
社会的急剧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等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使本来就担负着母亲、妻子、儿女等多重角色的幼儿教师产生了极大的压力。教师是幼儿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的促进者,教师的心理素质是“蕴蓄于中,形之于外”的,为此,幼儿教师要努力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极力避免将个人的不良情绪带到幼儿园来,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义务,这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2. 教师的个性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由于幼儿年龄小,其神经过程有很大的惰性,因此在幼儿期形成的性格特征特别稳定。如果教师能抓住这个时机对幼儿进行良好性格的培养,有利于他们日后形成活泼、诚实、谦虚、自信的良好品质。历年来,我园总结出一个规律,性格活泼的幼儿教师所教的班级,活泼的孩子占多数,孩子性格比较活泼开朗、大胆外露,与教师关系融洽,喜欢与人交谈;而性格恬静的幼儿教师所教的班级,好静的孩子占多数,孩子们更喜欢看书、听故事,但胆子普遍较小。因此,幼儿教师应具有活泼、谦虚、自信的性格,以自信的心态感染幼儿,爱心、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幼儿。
二、良好的环境资源陶冶幼儿的性情
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为幼儿们营造一个舒适、温暖、安全、信任、互助的环境,使幼儿找到培养积极情绪途径。良好的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它能对幼儿身心健康产生感染和熏陶。
1、儿童化的物质环境能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首先,应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年龄差异,注重安全、卫生的生活环境创设,这样幼儿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放开手脚,大胆地去活动。幼儿处于开放的、丰富的生活活动环境中,他才能自由地选择,自主地进入,主动地和环境中的事物相互作用。我们创设的环境如果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活动形式宽松,富有童趣,在活动在才能产生积极的行为。其次,注重各类教育活动环境创设,注重幼儿认知、情感、语言等方面的整体环境因素,更多地考虑儿童全面发展的需求。
2 、提供宽松又充满安全感的环境
在师幼互动中,允许幼儿有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的自由与选择的权利,能使幼儿产生积极活动的欲望是建立和谐师幼关系的前提。例如:在《秋天多么美》的教育活动中,由于幼儿园孩子与农田接触不多,我们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秋收带着孩子去大自然寻找秋天,体会秋天丰收的情景。幼儿感到很新鲜,也很兴奋,同时仔细地观察到秋天大自然的变化,树叶变黄了,庄稼丰收了,孩子们高兴地说:“秋天真美!”,产生了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加深了对秋天的认识。
三、家庭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家庭是幼儿生活中第一个接触到的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最重要、最基础的环境,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既表现在生物性的遗传影响上,更表现在家长的情感态度、个性、价值取向及心理品德对孩子的影响上。良好的家庭人际环境,家长本身的素养及对子女的教育观、教养方式,家长之间和幼儿园之间是否要求统一等,都会给幼儿心灵烙上深刻的“印记”。
1. 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有严重损害
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孩子需要爱。但这类家庭首先应当认识爱与溺爱之间的区别。有些家长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对其行为不分好坏,孩子做错事情也不严格批评,也不和孩子讲道理,就一味地欣赏赞扬。我们幼儿园有部分就是这样的家长,这样的教养方式导致的后果是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形成唯我独尊的不正常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碰到不顺心的事,往往有过激行为。我班的娄余斌小朋友平时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干什么,不依他就大吵大闹、大哭大喊,父母家人对他的溺爱导致他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持这种教养态度的父母应该对孩子严格要求,不要过于关心孩子,不要太亲近孩子,让孩子充分自由地活动,不要给孩子一切他想要的东西,不要过于夸奖孩子。孩子从小应该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2.家长对子女的要求过高,也会产生不健康心理
有的家庭对孩子管制很严,过分严厉地对待子女。这类家长一般“望子成龙”心切,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要求,完全不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及规律,强迫幼儿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使幼儿身心负担过重,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比如现在的兴趣班,不是建筑在幼儿的兴趣上,而是建筑在成人的攀比上。期望是一种心理定势,家长对子女态度激励着儿童不断向前发展。家长的期望越高,对孩子的激励越大,就越能强化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是,期望过高,不但起不到积极地促进作用,反而会使孩子丧失信心,形成消极心理。
总之,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幼儿心理健康关系到儿童一生的健康发展,是幼儿期不可忽视的问题,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孩子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孩子行为,疏导孩子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为孩子的心灵撑起一片快乐的天空!
参考文献: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初探 《今日教育:当代幼教》2006年10期.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解析 《幼儿教学研究》2007年01期.
篇4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 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 隐性课程
一、幼儿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改变以及健康意识的增强,许多学者都加强了对健康教育的研究。结合我国的国情,多数学者认为: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宗旨是帮助人们增进和提高健康愿望,促进人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降低、消除各种危险因素,共同创建健康和谐的生命环境,并学会在必要时寻求适当的帮助,从而增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1]。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幼儿健康教育,切实贯彻《纲要》中的幼儿健康教育思想。幼儿健康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幼儿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幼儿的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幼儿对待个人健康和公共卫生的态度,培养幼儿的各种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健康行为与习惯。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是建立幼儿健康行为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生长发育迅速,如果幼儿养成不良习惯,随后要纠正也是非常困难。应抓住这一关键时期,结合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健康教育方法,培养幼儿在该时期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与习惯,使之终身受益。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和鲜明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当前幼儿健康教育问题分析
幼儿健康教育是在传统的科学保健教学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形成的,虽然从开始实施到现在,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尽可能提高幼儿健康的效果,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表面上重健康,实际上重智力开发
目前很多幼儿园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幼儿智力开发,忽视幼儿健康。虽然很多幼儿教师在观念上明白,幼儿教育应该以健康为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更多关注孩子的智力发展。他们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在身体健康方面问题不多,所以老师们更注重智力的开发,同样,家长们也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知识,增长了什么能力。但实际上,身体健康不单单指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幼儿的心理是否也健康。保护幼儿身心健康是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尤其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前提。如果忽视幼儿健康教育,会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
(2)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早期,人们对健康的理解就是能吃、能睡,没有疾病。但近年来,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认识,除了身体健康外,还应包括心理健康。幼儿健康不仅包括幼儿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组织的正常生长发育,还应具有开朗、乐观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和对环境较快的适应能力。然而,现实中幼儿心理健康是一个薄弱环节,往往被忽视了。我国幼儿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行为控制力差、意志力薄弱、怕苦怕累、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等[2]。心理学家指出,很多成年后的心理问题,都可追溯到幼年时期。因此,在关注幼儿身体健康成长的同时,还应大力开展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幼儿心理素质。
(3)重安全,轻身体素质培养
安全问题是幼儿园最重视的问题之一。近些年来,媒体也报道了不少关于幼儿园的不安全事件,这让幼儿园对于安全问题更加重视。原本很多该由孩子完成的事情,由老师代劳,严格限制孩子的各种活动,导致孩子由于缺乏锻炼,过多保护,身体素质较差,对危险事物缺乏防范能力而发生许多不该发生的事故。因此,幼儿园在考虑孩子安全问题的同时,应该尽可能加强孩子身体素质的培养。
三、解决方法
(1)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两手抓
幼儿园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能只顾开发幼儿的智力而忽视幼儿的健康教育,应当认识到幼儿的成长过程应是健康、愉快、活泼的,需要把健康教育与智力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健康第一”的基础上,科学开发幼儿智力。《纲要》指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根据《纲要》内容指示,要转变过去只重视身体健康而轻视心理健康的观念。许多幼儿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的教育方法、态度以及对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有关。解决目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第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第二,为幼儿心理健康创建良好的环境,教师与幼儿建立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第三,在各种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充分了解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3]。总之,在幼儿健康教育时,既要注重幼儿身体健康,还需维护和增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提高幼儿心理素质,让幼儿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2)开发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健康教育课程系统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提供的学习课程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所谓显性课程,是指幼儿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健康教育活动,通常以集体教育活动、游戏和户外活动等形式来进行。幼儿健康教育的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潜隐课程和非正式课程等。隐性课程具体可分为创设健康环境和提供健康服务。
幼儿健康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幼儿园的设施建设和使用设备等。适宜的户外活动场地是开展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达到锻炼的最佳效果,我园为幼儿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场地,总面积达6000多平方米,如塑胶地、风雨操场、轮滑场、仿真草坪、天然草坪、卵石路等,还设置了玩沙区、玩水区等。此外,我们还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园操场设置了功能比较齐全的大、中、小型器械,除了利用幼儿园的现有器械以外,我们还鼓励教师和家长共同开发利用废旧物品,自制或改制适合幼儿需要的各种器械,有栩栩如生的民间舞龙、颜色各异的抛接球布垫、招人喜欢的喜羊羊投掷器、一物多玩的魔力棒……
精神环境主要包括人际关系和文化环境。幼儿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充分地活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和交往,养成热爱生活、爱护公共卫生和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健康服务是指幼儿园为幼儿提供的一系列卫生保健和保育措施和活动,如对幼儿进行健康检查、预防接种。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和生活照顾等。要真正切实有效地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需要在课程编排中把幼儿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整合和吸纳进去,做到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有机结合。
(3)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素质
教师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她们不仅向幼儿传授知识,提高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启迪智慧,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其专业水平的高低和自身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效果。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了改善幼儿健康教育的效果,对幼儿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是十分必要的。在对幼儿老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有的放矢,结合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如果是缺少相关知识储备,则应丰富相应的知识;如果是教育理念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观念;如果是教育方法不对,则需要帮助教师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与途径,避免出现空洞和脱离实际的教学方法。通过培训,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量,规范其言行举止,有效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
(4)形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三位一体化的幼儿健康教育系统
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对幼儿的健康教育都有着重要影响。幼儿园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健康教育活动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4]。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启蒙学校,孩子在父母面前更愿意表达情绪和情感,家庭教育对孩子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幼儿健康教育过程中,如果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如果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会使幼儿园的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应该体现层次性和系统性,在实施过程中应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进行,如聘请专家对家长开展课程式的理论培训、每月举办一次互动式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我们的体验式教学、调查一些家庭式的健康活动等。另外,社会健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工作量大的社会教育工作,主要由各级专业健康教育机构和各级文化和娱乐部门等团体来实施。在进行幼儿健康教育时,必须重视不同教育方式的参与和配合,根据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其优势作用,使幼儿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使家长和社会更好地关注幼儿的健康教育,《指南》里针对3-6岁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教师及家长等提出了许多“教育建议”,这些建议通俗易懂、涵盖面广、指导性强,为我们有效实施家园一致性教育搭建了桥梁。综上所述,幼儿健康教育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取决于在幼儿园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还必须得到社会和家庭的配合与支持,只有保持三者的一致,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使幼儿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幼儿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与社会的未来,因此,关注幼儿健康势在必行,它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有益于幼儿健康成长,为幼儿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牢固的基础。
(江苏省盐城市格林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童慧玲. 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对策[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33.
[2] 陈仕范. 幼儿健康教育应该重视的几个问题[J]. 学前教育研究,2005,1.
篇5
[关键词]离异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一、我国社会婚姻离异现状
85后是我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如何,都是在家人的宠爱之中长大的,养成了85后较为自我的性格。而且随着我国80年代的经济、社会发展腾飞,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的新思想进军我国,85后青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也养成了较为开放、自由的思想性格。自我、开放、自由,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注重自我的感受,缺少照顾别人的意识,这也使得85后新青年在婚姻生活中缺少包容、耐心、忍让,在处理夫妻矛盾、婆媳关系的时候常会过于冲动,使得婚姻走向终结的道路。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离婚率已经持续7年递增,近5年来增速明显,增幅高达7.65%。2015年,全国120多万对夫妻喜结连理,但有196万多对夫妇离婚,离婚人数远远高于结婚的人数。而且,报告显示,离婚夫妻的年龄大部分在22—35岁之间。作为新一代的85后青年,由于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欠缺细致的考虑与计划,导致闪婚、闪离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婚姻的前两年,是夫妻双方的磨合期,双方对于生活习惯、思想素质、价值观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契合基点。而在这个过程中,夫妻双方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儿产生矛盾婚姻,这时如果矛盾未能得到很好的处理,就会因为冲动而做出离婚的选择。婚姻的结束,产生了一个极为弱势的受害群体——幼儿。父母的分开,使得他们被迫跟随其中的一方,或者和祖(外)父母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从小就失去了完整的家庭关爱,其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地凸显出来。而作为幼儿人生受教育的第一站,幼儿教师对于从早期干预幼儿心理成长,引导健康的心理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父母离异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
(一)父母长期感情不和对幼儿的影响
一对夫妻,从温馨和睦,到产生矛盾,再到最后的离婚,这个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的争吵、冷战,甚至家庭暴力的情况。在成人的战争中,常会因为“怒火冲天”说出一些伤害性的语言,甚至发生肢体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作为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弱者,只能在一旁静静地看着这一切。那是自己最亲最爱的爸爸妈妈,此刻却在互相地伤害,争吵声、哭闹声、紧张的气氛会令幼儿陷入无助、迷茫,感到伤心、害怕、惊慌,对父母的印象也会有所改变。成人在幼儿在场的情况下发生争吵甚至肢体冲突的情况,常常会令幼儿产生无助、胆怯和抑郁的情绪。
(二)不完整的关爱对幼儿心理的影响
离异家庭的幼儿会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甚至和祖(外)父母生活,由于与完整的家庭不同,离异家庭的幼儿因为父母分开,他们常会失去其中一方的照顾和关爱,而这种陪伴成长与关爱又是其他人不可代替和给予的。而且在父母离异后,周遭的人也会议论,甚至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中,同伴可能会嘲笑离异家庭的幼儿,虽然是童言无忌,但这对幼儿的心理还是会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心理情感的缺失,人们的议论,会令幼儿产生孤独、自卑、胆小的情绪,而且会出现自我封闭,不与人沟通的情况发生。
(三)父母一方愤怒、怨恨的宣泄对幼儿的影响
大多数情况下,夫妻双方在感情破裂后会将理由归结于对方,对对方产生怨恨的情绪。面对着幼儿,他们会有意无意地提到爸爸(妈妈)的“不对”,将怨恨的情绪传递给幼儿。幼儿尚处于是非观念的形成阶段,对于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说的话都会深信不疑,在这样的情况下,爸爸(妈妈)将怨恨的情绪传递给幼儿,幼儿也会随之对爸爸(妈妈)产生怨恨的情绪。与正常的家庭相比,离异家庭的幼儿因为时常接触怨恨、愤怒的氛围,纯洁无瑕的内心也会被污染,儿童的纯真就会随之消失。而且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父爱母爱的缺失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严重落差,他们会形成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体现到孩子的身上,往往变成对周围环境的敌意。他们会对身边的事物消极冷漠,对周围的人下意识地对抗。在这样的情况下,消极、仇恨、叛逆的情绪就会在幼儿的心里形成。
三、幼儿教师应对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的措施
(一)家、园无缝沟通,给幼儿一个完整的关爱
家庭与幼儿园,是幼儿成长的两个重要地方,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注重的是家、园沟通,在家、园统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前提下,才能做好离异家庭幼儿心理教育。离异家庭的幼儿跟随父母其中一方生活,在成长中必然会缺失一方的关爱。幼儿教师作为联通家、园的纽带,要做好家访工作,将幼儿在幼儿园的情况如实地反映给父母双方,使他们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并意识到离异对幼儿心理的影响。在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给予幼儿完整关爱,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前提下尝试促成幼儿父母双方的沟通。作为幼儿父母,在孩子老师的关注之下会对离异给幼儿带来的影响更加地重视,从而尝试通过双方的沟通给予幼儿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虽然,幼儿教师不是“调解员”,但作为一名老师,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幼儿教师的关注,会给予离异双方一个沟通的好机会,让怒火过后的双方能静下心来好好考虑、商讨,给予幼儿完整的关爱。
(二)“特殊的爱献给你”补偿幼儿的心理缺失
篇6
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所以,我从三方面阐述了幼儿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息息相关。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由于方法不当,语气、言词过重或偏听偏信,从而导致幼儿产生逆反心理,引发抵触情绪。这种心理一旦形成,教师和幼儿就很难沟通交流。因此,针对逆反心理,消除幼儿戒心,对及时有效地做好教育工作,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1.建立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善于和幼儿打成一片,要多通过学习、游戏和各种活动让幼儿熟悉你、喜欢你、信任你,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觉得你是他们的一分子,是知心的朋友。
2.对事不对人。在工作中教师常对那些顽皮、淘气的幼儿批评得多,关心得少,久而久之,很容易对这类幼儿产生偏见和反感,看什么都不顺眼,以至于对本不是问题的问题横加指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正是所谓的对人不对事。因此,克服凭主观臆断不能容人的作法,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3.不翻旧帐。本来这个幼儿只做错了一件事,如果我们将以往的问题一五一十地抖出,就容易被幼儿认为你不喜欢他,从而对你产生反感,这样会使本来简单的工作变得复杂。
二、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渗透于教学领域中。
《纲要》明确要求:“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幼儿健康教育的价值和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进行任何领域的教育时都必须把维护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首位,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可以渗透于其他领域的教学中。
首先,目标中的融合。在制定教育活动计划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融合于某一领域的目标中。如“自我意识”的教育,可以围绕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等内容,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重点地在各年龄班展开。教师除了专门组织的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还要关注其发展目标与其他领域的融合。例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转动》,教师的首要目标应是幼儿让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培养对自己的认同感;其次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去探索,发现可以使物体转动的不同方法。
其次,内容中的融合。教学内容的融合要以目标为前提,以幼儿原有的经验为基础,抓住各领域教学内容中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结合点,挖掘领域间新的更多的联系线索。如语言《竹篱笆和牵牛花》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和理解故事的同时,还要善于挖掘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让幼儿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就像这样将这些线索扩展,不但能调动幼儿已有的经验,而且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也能形成良好的态度和健康的行为。
最后,评价中的融合。在活动实施后的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该以尊重孩子为原则,对孩子的活动给予较多的肯定,帮助幼儿树立学习的信心,形成对学习积极主动的情感和态度;其次教师要善于反思,捕捉和发现幼儿行为所反映的新线索与新内容,由此生成新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使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领域的整合式教育走向生成式、持续发展式、整体性的教育。
三、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也是铸造孩子良好性格和人格的重要场所。家庭环境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优劣将对幼儿心理健康产生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使越来越多的家长不得不把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放在工作上,把养育孩子的重任交给了祖父母。隔代的宠爱式教育滋长了孩子唯我独尊的不良个性,而父母对孩子的忽视养成了孩子冷漠的性格。
家长应经常带幼儿外出旅游或参加野外生存活动,既可开阔幼儿眼界,又可培养幼儿独立、吃苦耐劳及无畏的心态,磨练意志,学习生存。家长也可以在家中适当安排幼儿做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家务,培养幼儿劳动观念、劳动能力责任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劳动成果,学会生活。还可让幼儿利用节假日去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充分发展幼儿的个性特长,培养兴趣爱好,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勇敢的品质。
篇7
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心幼儿。然而,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幼儿教师物质收入少,地位和待遇不高,工作繁琐。这不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而且使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再加上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侵蚀使得不少人急功近利、价值观念扭曲,心理受到不良影响。2008年9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2]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个性固执敏感,容易多疑偏激;生活目标不切实际,容易浮躁沮丧,等等。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不只反映了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或者教师本人素质不够,更反映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在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成长、职业成熟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幼儿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孩子心灵的培育,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就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幼儿处于心理成长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理状态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意中受到影响,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能力,决定着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心理素质的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促进作用,而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则会对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3]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日常教育活动更为重要,是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内在基础
心理健康状况与师德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而良好的道德修养也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一个教师如若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其就很难体现出应有的师德修养。因为心理失调会导致行为失控,甚至导致某些败德行为的产生。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认知能力,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4]事实也证明,有些教师的师德缺失究其根源就是由其心理不够健康引起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一名教师如果喜怒无常,思想偏激,不仅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去,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而且经常迁怒于学生,对学生生硬粗暴、恶语相加、身体惩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形成和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关。幼儿教师职业崇高,但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改进需要国家和社会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维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社会及幼儿家长也应理解和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肯定他们的价值和贡献,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可度,使幼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进而提高幼儿教师对自我职业的认可度,从根源上减少并杜绝他们的消极心理,消除职业倦怠感,增强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乐业、敬业精神,促进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
2.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幼儿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关心幼儿教师的精神需求,尊重、信任每一位教师,确立他们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和任务,幼儿园应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幼儿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幼儿园可通过开展各类健康丰富的主体活动,来完善教师的心智和修养,充分发展不同教师的潜能,逐步增强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3.重视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建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risk behavior)是最近几十年来在学前教育学和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研究热点之一。3~6岁的学前儿童是心理发展、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其特点是可塑性强,已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和独立的探索需求,但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极易受环境及不良因素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认知、情感、个性、道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等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目前国内的心理学及教育学工作者虽然也开展了一些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但总体来说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缺乏全面性与系统性,主要体现在:
1.迄今为止,全国除了少量的幼儿心理卫生、行为与情绪问题等方面的书籍之外,尚未见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著;
2.在全国为数不多的开设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中,开设有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课程的极少:
3.无论高校还是幼儿师范,都没有一本全国通用的幼儿心理健康的教材;
4.尽管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了应做好幼儿的心理保健工作,但内容分散、零乱,大多体现在其他内容之中。如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引导幼儿个性的健康发展等,这些内容之间没有一个内在的联系系统和统一的观念,而且还有许多有关幼儿园心理健康及教育的内容没有纳入到教育之中或没有引起教育者的重视。这导致我们在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时,大多只能借鉴其他相邻学科或中小学、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经验,且整合不够。
在幼儿期间应充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设置专门的教育课程,并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同时还需取得社会与家庭的支持与合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综上所述,积极建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幼儿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是一个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对山东省幼儿园进行随机调查,了解当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特点。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编排内容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方案。
我们积极构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让幼儿的心理获得健全的发展。首先,探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然后结合现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及要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框架主要包括:目标系统(含总目标、层次目标、年龄目标和单元目标);内容系统(编排心理教育课程的序列和设计活动方案);组织系统(心理教育课程组织形式和主要方法);评价系统。
3.多元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途径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就是学习的课程,运用随机、渗透性的教育特点,为教师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在提出构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前提下,探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途径: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主题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区域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日常活动中;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到家园社区合作中;此外还要提高幼儿教师心理专业水平等等。
通过综合考察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可以使我们了解各种变量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程度,为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构建提供一些数据和资料,为以后更好地研究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出贡献。
二、课题研究设计报告
(一)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
1.课题界定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幼儿自身的心理强度,提高幼儿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2.研究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开发其心理潜能,增强适应能力,预防矫治幼儿心理问题行为,促进幼儿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理,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并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培养他们乐于与嬉戏、友好相处的心理品质。
2.使家庭、社区、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3.增强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提高教师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三)研究内容
研究课题将就下列问题和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的设计。
2.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区域活动、日常活动、家园社区活动的渗透教育。活动方案在不同年龄班级实施。
(四)研究方法
根据问题和研究内容采用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和行动研究法,并将诸方法有机结合。如个案法:建立幼儿心理档案,通过对个案分析,追踪研究,探索心理问题的矫治措施。
篇9
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幼儿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备设施、墙饰布置等等,这些环境的创设发挥了极大的教育价值,从而让幼儿在获得成功经验的同时,引出内心的愉悦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
(一)利用开放环境的“平台”作用
促进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交往是人类的天性。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虽然比较简单,人际交往的技能比较差,但是他们都强烈希望通过交往来了解别人,也希望通过交往来获取别人的了解、信任和尊重。因此,我们采用开放式的环境创设,幼儿可以自选参加区角活动,可以自由取放玩具,可以结组讨论游戏的玩法,在开放的环境中,增加和其他幼儿接触、交往的机会,尝试用语言、表情和动作与人交往,不断获得交往的技巧,体验到交往的满足,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利用环境的“导师”作用
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这主要指在教育活动中,创设与幼儿学习、游戏相关的物质环境,重视教育环境潜能的发挥,从而促进幼儿积极地参与其中,发展幼儿的智力。比如,在中班语言区,我们用废旧纸盒做了一个大房子,将窗台布置成“故事小屋”,“故事小屋”里藏着许多与近期教育教学配套的故事图片、可折式图书、卡片等,令幼儿一看就知道这是个看图讲故事的地方,这样精心设计的环境吸引着幼儿进入语言区,并使他们产生了愉悦的情绪,形成了积极兴奋的心理状态。在这样良好的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幼儿又产生了创新意识,学会了自己打开小屋,取放图书等。“故事小屋”增添的趣味性,不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得到了心理上的充实和满足。
(三)利用环境传递信息的“桥梁”作用
保证幼儿情绪的愉悦性积极健康的情绪是幼儿保持身心健康和行为适应的重要条件。我们在重视大副壁画设计的同时,小副壁画的设计也巧妙地向幼儿传递各种信息,成为不可横跨的桥梁。这些“不起眼”的创设,不但可以为学生增添很多知识,同时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中班的“心情墙”,全班每个小朋友都有一朵代表自己的纸花,纸花中间贴有自己的照片,三种不同颜色的叶子代表高兴、生气、难过三种情绪。幼儿生气时可以将贴有自己照片的花插在代表生气的叶子上,以表达自己生气的心情,这样既能让幼儿宣泄自己的情绪,又能让教师及时了解本班幼儿的情绪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保证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所谓精神环境又称之为“潜环境”,一般是指由人际关系、文化观念等因素交织在一起形成的气氛和氛围,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这种气氛和氛围决定着人的“自我”能否被发掘、发展和完善,决定着人的先天潜能能否得到实现。在活动中,我们努力与幼儿建立彼此信任、尊重的情感,积极为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铺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一)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环境心理学
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获得了心理自由时,能够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与情感,能够使幼儿学会关心同伴,团结协作,能够使幼儿产生遵守纪律的意识。比如,一次游戏时,许多幼儿用积木搭出了各种各样的物体,有个幼儿只搭了一条直线,面露难色,教师便走过去对他说:“挺好的,这是蚯蚓,又像小棒。”幼儿马上在直线下方添上“爪子”,说:“我搭了条长龙。”一会儿又添上翅膀说:“我又搭了架飞机。”教师的鼓励消除了幼儿的自卑感,激起他创造和构建的兴趣,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创设宽松、自然的心理环境
这样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没有压力,使他们敢于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比如,在一次小班语言活动中,需要幼儿创编简单句:“我能……”教师在与幼儿玩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边做跑、跳等动作,边说:“我能做运动,锻炼身体。”幼儿受到了启发,通过教师非语言的动作、表情、手势等,理解了教育意图,纷纷发言,成为了语言的主动学习者和建构者,而他们的表现欲望也在逐步地增强,专注此情,快乐主动地学习。
三、通过良好的社会化环境,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化环境包括社区、家庭、自然等环境。我们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的优势,对幼儿进行教育。比如,带领幼儿去特教学校参观,培养幼儿关爱残疾人的情感;南方雪灾后,和社区联手举行“小手拉大手,共同献爱心”捐款活动,培养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家庭教育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最为持久,时间最长,同样不容忽视。我们积极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册、家长访谈等形式,向家长介绍如何为幼儿营造宽松、安全、自由的精神环境,还针对幼儿存在的问题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教育计划,同心协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美丽的大自然环境也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激发幼儿积极情感的有效途径。根据季节的不同,我们带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动植物的特征,到田边观察农民伯伯种地,了解粮食的由来……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幼儿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同时,对社会生活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
四、总结
篇10
一、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的教育。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知识的传授,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会健康,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第二,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才知道要这么做,使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第三,最终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二、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
1.生活卫生教育。
2.安全教育。
3.身体锻炼。
4.心理健康教育。
三、选择适宜的教育方式和途径
(一)适宜的教育方法
1.幼儿的亲身感知体验。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启发幼儿通过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使幼儿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并且通过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从而了解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
2.反复练习一些生活技能、健康行为,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例如:穿脱衣服、叠被子等。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学习怎样刷牙、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
3.根据活动需要利用情景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对幼儿讲一些有关健康的故事和儿歌,通过浅显的故事内容,让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简单道理。
4.运用教育实例开展共同讨论和自我学习。
(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
1.有机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幼儿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其各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陈鹤琴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游戏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
2.有机融合在各领域教育中。例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涂色、画画等;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发展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了解科学小实验中的安全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幼儿的体质,培养幼儿遵守纪律、机智勇敢的优良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四、将健康教育融合在环境教育中
(一)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应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1.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2.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3.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我爱环境美”“垃圾大楼”等社会性活动,带领幼儿开展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幼儿健康教育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
1.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等内容,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