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02 10:0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天津 300222)
摘要:以首批骨干高职院校为例,通过其项目建设任务书、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中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内容的统计分析,呈现了目前首批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其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 :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2-0013-06
作者简介:刘佳佳(1987—),女,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天津市201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监测与评估体系研究”(项目编号TJJX13-031,主持人:孙翠香)
校企合作对职业院校办学、人才培养、课程开发等都有重要的意义,甚至对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继续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并把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建设内容,将其作为验收的重要指标之一,探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不但可以增强学校自身办学活力,还能有力推动办学模式的创新,为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
首批39所骨干高职立项建设院校,在国家高职高专网的专题栏目——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骨干验收专栏中公示了各个院校已批复的《项目建设任务书》、《项目建设方案》、最终的《项目总结报告》以及在三年建设期内的人才培养工作状态的各项数据(2010年9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并在2013年8月经过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验收。验收结果显示:首批39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全部通过验收,其中优秀、良好、通过的院校数目分别为18所、12所、9所,即优秀、良好、通过的比例分别为46.15%、30.77%、23.08%。
笔者通过对首批骨干高职院校的公示材料《项目建设方案》、《项目建设任务书》、《项目总结报告》和各个院校的官网和网络搜索引擎等途径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对部分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进行了分析、反思和建构。本文的分析基于其中的32所院校,有7所院校不在研究范围之内,分别是:邯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烟台职业学院、河南农业职业学院、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一、校企合作现状: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及合作模式的探索
《通知》中提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或者理事会组织机构,形成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活力。笔者主要通过相关政策制度支持、组织机构、校企合作模式等三个方面呈现首批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建设的现状。
(一)地方和学校促进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建设的探索
校企合作是一项繁杂而长期的工程,其相关利益群体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要使不同的角色功能实现最优化,需要一定的政策支持,从政策层面为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提供保障。32所骨干高职院校中,有27所院校制定了专门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校级支持校企合作的专门政策制度中,一方面是关于校企合作管理层面的政策制度建设,主要从宏观的角度为校企合作的有序推进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是关于校企合作具体运行中的政策制度建设,如共建实训基地、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从更加具体的层面支持校企合作的进程。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作为教育立法的主体之一,有权参与到职业教育相关法律、规章的制定和修改中,有权颁布相应的促进地方校企合作的政策、条例和意见等。然而,这32所骨干校中仅有6所学校有地方性政策制度支持其校企合作,(见表1),如滨州市出台了《滨州市推进校企合作的意见》、铜仁市出台了《铜仁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等。这些地方性专门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无疑从地方政府层面给予了相应的支持。无论是校级校企合作政策制度,还是地方校企合作政策制度,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制度支持。
(二)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的样态
《通知》中提到要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董事会或理事会组织机构,32所院校几乎都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来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1.组织机构成员构成及领导
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员构成及其领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1)组织机构成员。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构成形式上呈现出多样化,构成主体上呈现多元化,如表2所示。主要的构成形式有:政校企、政校行企、校行企、政校行企及其他利益主体等,其中,政、校、行、企参与的“四方联动”是主要构成形式。政、校、企形成的“三方联动”的学校有两所: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而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校、行、企参与的组织机构。从表2中还可以看出,有9所院校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呈现出了政、校、行、企及其他利益主体参与的多方联动局面。
(2)组织机构领导。通过对32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理事会(董事会)的成员构成及其运行机制的分析,发现校级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领导主要是学院的领导,而行业办学校级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领导由企业领导担任;各个系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领导主要由系主任、骨干教师等担任。
2.组织机构运行模式
大部分骨干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都是以理事会或者董事会的形式建立的,校企合作发展董事会或者理事会内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主体还是学院。校企合作董事会或者理事会虽然不是学院最高的权力组织,但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培养规模和层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和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有建议权和咨询权,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一般来说,学校会根据董事会或者理事会成员的意见作出相应的决策。所以,校企合作发展董事会或者理事会组织机构对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的运行主要通过分级制来实现,而各个学校根据其项目建设的实际需求,划分层次、角度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运行模式:
(1)二级运行模式。从表3中可以看到,二级校企合作组织架构的类型主要有: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院—教学系模式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专业模式。两种模式表面看似不同,但实际上都是学校、院系两级的组织机构,校企合作理事会是建立在校级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校企合作委员会是建立在教学系层面、专业群层面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理事会从宏观的角度制定学校校企合作的章程、办法、条例,委员会则通过相应的行业协会来具体促进本系各个专业实现校企合作。
(2)三级运行模式。三级运行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院—系—专业模式。如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从表4中可以看到该模式主要由院级理事会、系级理事分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构成。院级理事会主要从学院整体的层面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实现校企双赢的局面;系级理事分会主要是进一步优化各个专业校企合作的课程、教材、师资、实训资源及科研;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则负责完善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二,会—处—委员会模式。如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等,该模式主要由校企合作理事会、秘书处、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构成。校企合作理事会负责校企合作重大事项的审议,将各个理事会成员的可行性建议收集在一起,汇报给学院的决策机构以供参考和咨询,共同制定学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规划。其下设秘书处,秘书处也就是校内的“校企合作办公室”,其下设专门的委员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
第三,市—校—专业模式。按照该模式成立了滨州市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通过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校企合作的运行,协调企业参与到学校办学中。同时,成立了校级理事会和二级学院(专业)董事会,定期举办针对校企合作的活动,确保企业深度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中。
从总体上看,二级运行模式和三级运行模式都是先从宏观的角度保证院级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从中观的角度进一步具体推进各个系部、专业的校企合作。除了二级、三级运行模式,还有一些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建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如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办公室下分设了多个校企合作工作站,湖南科技职业学院设立了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产学合作办公室等等。这些在院级设立的用来专门推进学校校企合作的组织机构主要从整体上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推进。首先,根据学校发展的需求,负责校企合作的整体规划、政策、制度和实施进度,并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各责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其次,加强校企合作相关利益群体间的信息传递,促进各组织机构成员间的沟通和了解。再次,负责校企合作中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校企合作的主流模式
从收集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绝大部分以“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进行,通过“校中厂”、“厂中校”来共建实训基地、合作园区、工作站等等;也有相当一部分校企通过共建职教集团的模式进行合作,借助职教集团的平台,设置冠名班、订单班等等。校企合作模式的名称多种多样,但仔细分析,发现具体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中厂
“校中厂”建设主要是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的方式实现的,通过让企业“走进来”的方式,让学生在校内得以实际操作训练。如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与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将企业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吸引企业走进学校,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北信软件实训基地,形成“校中厂”模式;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的物流专业与顺丰速运公司等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双方合作建设“校中厂”,企业提供经营所需的资金、物质、技术,并派企业优秀的技术及管理人员参与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与学校的专业教师组成一个专门的团队,来支持校企合作的整个运营过程,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厂中校
“厂中校”建设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现企业实训、定岗轮岗实习等。如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广发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南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两家先进的企业扩大合作范围,进一步筛选焊接技术先进的生产企业,在这些企业内建立“厂中校”,以“厂中校”为平台,开展学生实习活动,增强学生对工作流程的系统认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职教集团
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校企合作思想为基础的一种合作形式。在这32所学校中,大多数的职业教育集团是以某所高职院校为核心,多所高职院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一种模式。如由陕西国防科技和航空工业办公室牵头,吸纳众多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组建了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形成了一种多方参与的立足于国防行业、依托职教集团、增强技能培训、顺应市场发展的职教模式。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充分发挥其规模效应,促进了集团内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学生行业内就业的渠道。
4.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也就是“2+1”人才培养中最后一年的带薪实习,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了两年的专业学习后到企业生产一线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如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实践课程和综合课程比例增多,毕业生全部参加半年顶岗实习,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工作综合能力,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5%以上。
5.订单培养
所谓订单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签订正式的人才培养协议,双方一起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学生经过毕业考核后直接到企业工作,而冠名班是以班的形式批量订单培养。如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先后与丰田、博世、众辉、长途等众多企业合作签订了人才培养协议,成立了56个订单班进行订单式培养;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冠名班的形式实现订单培养,其订单培养人数占到了学生总数的10%以上。
除了上述五种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有如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的“研究所+厂中校”模式,以为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的方式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的企业项目工作室、教师访问工作站等,旨在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亟须进一步完善政策、提升合作深度、创新合作模式
三十多所骨干高职院校集中展示了一批院校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但从整体上看,当前骨干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建设方面还处在发展阶段,其良性可持续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还存在一些尚需改进之处。
(一)专门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够完善
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法规,但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缺乏刚性的规范和要求,使校企合作的执行力出现了与政策不相匹配的局面。从某个角度来说,国家层面专门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是缺失的,导致国家层面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职责、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要求,削弱了地方及校级相关政策在具体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在校企合作进程中,企业在提供实训基地的同时,还要投入大量的专项资金来支持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两者在利益追求的过程中存在差异,造成了企业投入与收益之间的不对等,制约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因此,校企合作需要有一种宏观调控的力量来支撑其运行,不可否认,校企合作中企业、行业的参与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导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在32所院校中,仅有6所院校有专门的地方性校企合作政策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企合作的效果。校级层面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只是在学校层面为校企合作得以顺利实现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而对企业没有实质性的约束力。
(二)多元化组织机构成员参与度有待深入
从表2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组织机构成员的构成呈现多元化,有些学校甚至出现了政、校、企、行、其他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但在校企合作的具体实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行业、政府、其他利益主体的参与度并不高。企业的参与往往是基于一时需要,多停留在一时的合作上,缺乏足够的主动性,企业的参与较多地表现为浅层次,没有深层次地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参与层次总体不高。在很多学校的校企合作中都提到了政府出台相应的优惠鼓励政策,但真正出台专门支持校企合作政策的地方政府仅有6个。其他利益主体包括家长、校友、社区等等,在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但由于这些主体的参与更多的是停留在自主参与的形式上,其参与度有待深入。
(三)校企合作模式仍需进一步创新
无论是“校中厂”、“厂中校”,还是职业教育集团,都存在自身的短板,通过进一步创新有效弥补这些短板,让其成为一种成熟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还需进一步努力。
“校中厂”建立的校内实训基地,由于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限制,这些实训基地仅仅是企业工作流程中的某个环节,而不是企业的整个工作过程,很难产生规模效益。学校内实训基地不能产生产业群集,在产业链上的环节之间造成脱节,不便于学生了解整个行业的生产全过程,更不利于学生把握整个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素养要求,很难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自觉完善和提升职业素养。
“厂中校”建设的校外实训基地,可以使学生参与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去,但由于学生自身缺乏实践能力,很难参与到核心的工作流程中,所有的实践也仅限于最低层的练习。企业有自己的生产任务,学生的实习任务是由企业的相关部门规定的,学校缺少自主权,导致学院很难控制实训时间,不好落实实训任务。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生产企业难以做到以学生为主安排能力训练,实习任务可能会与学生需要提升的岗位能力不匹配。
三、提升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的策略
对于上文所提到的首批骨干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专门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不够完善、多元化组织机构成员参与度有待深入、校企合作模式仍需进一步创新等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
(一)法律保障: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具有法律效力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
从其本质上来看,校企合作更大的收益方在于学校本身,而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企业的投入与收益是很难成正比的。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理念,因此如何让企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从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来看,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还不是很高,因此,应有相应的政策性倾向来保障企业的利益,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提升宏观调控的力度。
政府在政策保障、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经费投入、绩效评价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然而,目前政府虽在战略意识层面对校企合作的重视度很高,但还没有出台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配套法律,规定校企合作利益群体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应该呼吁国家尽快出台具有法律效力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政府层面的法律保障。首先,政府应出台专门性的校企合作政策制度来保障校企合作有据可依,政策性保障为校企合作的有效进行提供了可能性,可提高校企合作中各方成员的参与度。其次,政府应出台相应的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倾向性政策,政府应明确规定企业在校企合作进程中享受的权利,给予一定的优惠,如减免在校企合作中做出突出性贡献企业的税收等。再次,要凸显政府统筹办学资源的主导地位,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办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二)过程与环节:促进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充分凸显行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优势
行业可以将校企合作中的宏观决策贯彻到院校的日常教学、课程、实训等过程中去,根据对本行业企业的详细调查研究,细化企业所需人才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预测企业人才的需求量,并据此调节学校专业,改革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提升校企合作的层面。企业相对于行业而言,其生产的产品、培养的人才都是相对单一的,立足于行业的校企合作更加全面、深入。面向单一企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局限性,这些学生可能只具备了某一企业所必备的职业素养,而当其转到另一企业时,只能从零开始,而行业的职业要求更加全面,具有普适性,对于学生在未来的再就业中可提供有力保障。
因此,要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凸显行业的优势。首先,行业应该为企业、学校提供双方最真实、最有效的基本资料,促进双方的深入了解,为进一步深度合作打下基础。其次,行业应该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质量、数量进行科学的调研,并进一步细化,为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再次,行业应充分发挥其权威力量,鼓励优秀的企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来,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企业,应在行业内给予宣传和推广。
(三)模式与机制: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灵活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中“校中厂”、“厂中校”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如何进一步完善它们关系到校企合作最终的效果。首先,针对“校中厂”的短板,要整合统筹学校资源,使其形成一个初具规模的企业系统,使学生有一个全面实训的条件。其次,针对“厂中校”的短板,要建立相应的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服务,让企业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使他们在安排学生实训时能更加深入。
“校中厂”、“厂中校”、职教集团、订单培养、冠名班等是各个院校比较集中的校企合作模式,但要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就必须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灵活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模式应该综合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不单单指一种更为新颖的模式的引入,而且应该是传统校企合作模式的完善与综合,任何一种单一的模式都会有自身的某些缺陷。在建设“校中厂”的过程中,建立“教师工作站”,使教师在工作站中组建校际团体,进行项目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校中厂”中,有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企业注入活力,促进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程琳.基于企业视域的校企合作政策环境研究[J].职教论坛,2013(32):58.
篇2
关键词: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30-01
一、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生活环境不佳
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农村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太忙成为家长不能参与农村家校合作教育的首位因素。
(二)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加上不善于与人沟通,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少之又少,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仅能满足子女物质的要求,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将子女的一切培养都推给学校等等。
(三)农村家长观念落后
现今农村“读书无用论”等旧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生活较为窘迫的家庭,送子女上学的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是,在子女还未成为劳动力之前让其有个去处。只要子女年纪稍长,就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同时,农村养儿防老、生女赔钱等旧观念依旧盛行,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落后的观念使许多家长无法同时顾及子女的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问题。
(四)教育评价机制单一
农村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五)教师待遇差负担重
目前农村教师的负担普遍过重,大班教学或一师多班的现象屡见不鲜。常规的教学之外,无休止的检查、评估、竞赛以及所谓的继续教育,也令教师不堪重负。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教学业务之余,能够花费于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甚至会导致有部分教师在负担重压之下,从而对农村家校合作没有兴致和热情,消极怠工。
(六)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
基于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农村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可惜这些目前都缺位,因此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农村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而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农村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农村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村农村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村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家校合作的效率。
(二)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
提高家长素质是有效落实农村家校合作工作的关键。兴办家长学校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和途径。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农村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以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三)建立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农村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农村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教育委员会、家长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农村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四)切实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篇3
主题词:家校关系;合作理念;了解家庭;家长参与;家长委员会建设
家和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两个最主要的场所,家长和教师是促进儿童发展的两支最重要的力量。家校合作的目的,在于通过家校双方的相互支持与密切配合,实现两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两支教育力量的优化组合。家校合作是一种关系理念,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家校有效合作的前提。家校合作又是一种双向活动,一方面需要学校指导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又需要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只有双方齐心协力,才能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的家校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且发展极不平衡。总的看来,东部好于西部,城市好于农村。以学校为主导的家校合作正面临着“家校关系”、“指导家庭教育”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等三方面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采取哪些对策促进家校有效合作,已成为家校合作研究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现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以与同行交流。
一、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理念
实施家校合作,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前提。在具有百年家校合作经验的欧美国家,发展家校伙伴关系(home-school partnership,parent-teacher part-nership)始终被放在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op-eration)的首要位置。
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理念是先导。应对“家校关系”方面的挑战,学校处于主导地位,要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家校合作理念。
首先,要树立合作办学的理念
家校合作,是教育科学化、民主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研究与实践证明,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单靠一个方面的力量,无力撑起一个完美无缺的教育空间。家校合作,各尽所能,相互支持,协调一致,家校皆受益,儿童受益最大;相反,家校不和,各行其是,沟通不畅,甚至纠纷不断,家校都受损,最大的受害者是儿童。
然而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一直处于一个封闭的办学体系之中,缺少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与合作。一度,封闭式办学、封闭式学校管理还被贴上“高质量”、“高水平”办学与管理的标签,成为部分“名校”自我标榜的广告语。这种封闭式办学方式,在家校之间设置了一道无形的屏障,严重制约着学校对家长的接纳、沟通与交流,是形成封闭式办学理念的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
访谈中发现,在传统的封闭式办学理念的支配下,至今仍有部分学校将家校合作视为“份外”之事,强调“工作忙,顾不上”;担心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会“添乱”,会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种认识上的偏见,不仅影响了家校问的沟通与交流,还是导致家校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实中,部分学校不思家校合作,“求稳怕乱”,但结果却是“越怕乱越出事”,家校矛盾纠纷使校长身缠其中,难以解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此,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学校需要摆脱封闭式办学体制与理念的束缚,树立合作办学的新理念。
其次,要树立关系平等的理念
调查发现,家长和教师普遍认为,学校是教师的领地,教师是教育行家和权威。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学校与家长的关系是与学生关系的延伸,家长同样是教育的对象,而并非教育的主体和伙伴,只能以支持者、执行者与学习者的身份同学校合作。而不少家长也认为,自己是教育外行,把孩子送进学校,就意味着把教育孩子的责任也同时交给了学校,再过多地过问学校教育便有越权之嫌。
基于这种理念,教师总习惯于以一种“支配者”的身份来对待家长,对那些自以为是的家长感到厌烦,对那些喜欢挑剔的家长更是反感有加。而家长则大都不愿看到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支配者姿态来对待自己,对教师的“单向说教”常常心怀不满,牢骚满腹。他们处于一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业发展放心不下,另一方面又不敢涉足学校事务,唯恐对教师尊严有所冒犯。家长的这种观念,既是为自己推诿教育责任寻找借口,也强化了校方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偏见。
不难看出,传统的家校关系,是一种单向的、不平等的关系。教师是“支配者”,而家长则处于被动地位,势必出现“参与意识不强,层次不高,效果不佳”的问题。说到底,教师中心主义思想的膨胀与家长主体性参与意识的缺失,是影响家校关系平等的一个深层原因。因此,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需要家校共同努力,重塑基于尊重、平等的家校关系理念。
第三,要树立伙伴关系的理念
和谐的家校关系,是一种以儿童发展为目标,相互信任、支持与配合的伙伴关系。它是一种健康的人际关系,而非狭隘的功利关系。
长期以来,家校关系,同社会上的其他关系一样,毫无例外地遭受着“金钱至上”、“权钱交易”、“道德缺失”等不良风气的侵蚀。原本纯洁的家校关系正在被狭隘的功利的金钱关系所取代,亲师关系扭曲,家校矛盾纠纷,乃至暴力冲突事件的频发,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道德修养,建立健康和谐的家校关系,已经成为包括家长和教师在内的全社会的共同呼声。
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需要加强道德、伦理与价值观教育,需要规范家长和教师的行为,需要家校协同一致,共同抵制不正之风。和谐的家校关系,是在家校合作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构建和谐的家校关系,需要学校在指导家庭教育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不断增进友谊,形成相互信赖、支持与配合的伙伴关系。
二、指导家庭教育要从了解家庭做起
最近的一项针对六省市(江苏、山东、河南、山西、广西、重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现状的调查显示,学校依旧是家庭教育指导的主渠道。然而,家长对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期望率和指导者的理想率却呈明显下降趋势,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日趋高涨。学校如何指导家庭教育,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化水平,已成为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
美国家校合作研究专家富勒和奥尔森认为,学校“在与学生家庭的合作中,了解他们的家庭是首要的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是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建立真正有意义的关系的前提条件。”当今社会瞬息万变,家庭和学校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学校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这不仅是构建和谐家校关系的基础,还是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水平的需要。应对“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挑战,学校需要从了解家庭做起,要着重了解影响儿童生存发展的五方面因素:
(一)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经济状况,主要是指家庭的经济来源、收入多少、消费支配和生活水平等情况。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家庭生活质量和儿童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前要特别需要关注那些“特困”家庭和“超富”家庭及其对孩子的影响。
(二)家庭结构状况。“家庭结构指的是家庭成员的序列和数量。家庭结构决定儿童生活所面临的家庭成员关系的复杂程度,这是影响儿童教育工作和儿童身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需要了解学生家庭的结构状况:是核心家庭,还是主干家庭;是完整家庭,还是残缺家庭(如丧偶、离异)或重组家庭,等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我国城乡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多代同堂”、以孝老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已被独生子女为中心的“421”的家庭模式所替代,“80”后及“独二代”家庭教育问题,值得关注。
(三)家庭文化背景。学校需要了解学生家庭的文化背景,主要包括家长的职业阶层、文化素养、种族差异与信仰等。因为不同的家庭文化会给孩子的成长打上不同的烙印,特别是家长的道德、伦理与价值观,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四)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成员关系,主要包括夫妻关系、姻亲关系(婆媳、翁婿等关系)、亲子关系、隔代关系等。家庭成员关系和谐与否,关乎家庭的稳固与幸福,影响着所有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特别对未成年人来说影响更大。调查证明,“由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家庭生活氛围、家庭生活秩序和家庭稳固程度,与子女的学习、品德发展状况成正比。”
(五)家庭教养方式。“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家庭教养方式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首次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和三种类型:专制型教养方式(Authoritarian Parenting)、权威型教养方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和纵容型教养方式(Permissive Parenting)。其后的研究中又总结出第四种类型作为纵容型教养方式的补充,即:放任型或称不参与型教养方式(Uninvolved Parenting)。鲍姆林德的研究目标旨在构建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模型,其研究成果对于当前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极具借鉴价值。
1 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尊重孩子发展的个性特点,能够通过规则约束和限制孩子的行为;允许孩子发表意见,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能给孩子留有一定的空间和自由,但不允许孩子损害他人利益。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大多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同时又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2 专制型教养方式。这种类型的家长对孩子严加控制,要孩子绝对服从;经常采用体罚手段,强迫孩子顺从家长意志。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学习可能很好,与权威型家长的孩子不相上下,也不会参与危害社会的活动(如吸毒、酗酒的恶习,破坏公物的行为及帮派活动等),但容易形成焦虑、孤僻、不快乐的性格,对挫折缺乏应对能力(女孩特愿选择放弃,男孩会变得怀有敌意)。
3 纵容型教养方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赏识有加,希望孩子有所作为;注重对孩子的才艺与特长培养,但不施加任何规则限制;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孩子胆大包天,为所欲为,缺少爱心与责任感。在这种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往往缺乏情绪控制,不守规则,在应对任务挑战时,难以坚持不懈;在欲望挑战面前,却表现出大胆、反叛和难以自控的个性,极易产生一些行为。
4 放任型教养方式。家长“重养轻教”,虽能给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很少与孩子沟通,缺少亲情交流,未能履行应尽的监护与教育责任,难以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
三、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不仅可以发挥家长的专长与资源优势,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助于促进学校的民主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应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方面的挑战,需要回答和解决:家长需不需要参与学校教育,如何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和质量的问题。
(一)家长需要参与学校教育
首先,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对象——学生的监护人,是学校教育的利益相关方,有权参与学校教育。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主要包括:
1 知情权,有权了解学校情况和有关信息;
2 参与权,有权参与相关的学校教育活动;
3 决策权,有权参与学校重大决策,特别是在涉及学生和家长切身利益方面的决策;
4 监督与评价权,对学校科学民主决策产生影响。
其次,家长以社区居民的身份参与学校教育,有义务将家长的优势和社区资源引入学校。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义务主要包括:
1 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与义务;
2 为学校教育子女提供必要条件的义务;
3 为子女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义务;
4 积极配合与支持学校教育工作的义务。
第三,家长参与孩子受益最大。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所有途径中,见效最快的方法就是家长的参与。当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中时,可以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以下影响:
1 学生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校成绩;
2 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
3 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
4 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
5 学校拥有学生更高的毕业率;
6 学校升学率的提高。
(二)要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
当前,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问题上,较普遍存在“角色定位不清、参与层次不高”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要明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角色,力求角色到位。
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乔伊斯·爱波斯坦教授(Epstein)将学校中的家长参与的角色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家长作为参观者和学习者的角色;二是家长作为志愿者的角色;三是家长作为管理者的角色。
其次,要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层次。
美国家校合作研究专家钱德勒·巴伯、尼塔·H·巴伯和帕特丽夏·史高利根据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程度,将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 最低层面。这种层面的参与,指的是家长以参观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参与学校事务,它可以通过家校双方的交流活动,使学校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也是家长得到来自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这种参与形式主要包括:家长会、开放日、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家校联系(包括书面、电话、网络、个别约见与访问)等。这种参与是最常见的,虽说层次不高,但目的明确,可以为更深层次的参与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联合层面。这是家长作为志愿者的角色参与学校教育的一种协作方式。家长自愿为学校提供服务,帮助教师、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开展各项工作或者在一些其他方面的校方事务给予协助。这种层面的协作范围很广,包括:课程开发、学生安全、校外活动、图书与餐饮管理等。其中,对参与课程开发的家长要求较高,需要有良好的专业修养,甚至是某方面的专家。这种协作层面的家长参与,人数比最低层面的要少,但要求相对要高。科莫(1980)认为,“若有5—10%的家长积极参与到了协作层面,只要他们在社区中具有足够代表性,那么该数量就已经足够了。”
3 决策层面。这是家长作为管理者的角色参与学校决策的一种深层次的合作,它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协作关系的达成”。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与决策,包括决策的形成、执行与监督。为了避免产生摩擦和冲突,需要家校双方相互尊重,需要责任担当。家长参与决策的人数虽然不多,一般不超出1%-5%,但对参与决策的家长在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要高得多。这类参与形式主要有:家长委员会、教师——家长会、家长出任成员的校董事会等。
研究表明,“参与程度随着层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富有成效的合作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每个人都要参与到一两个层面,也有一部分人能参与到所有的层面。”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层面的扩大和提升,将有助于充分发挥家长参与的功能,实现提高参与质量的目标。
(三)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家校合作的纽带与桥梁。为了全面推进家校合作,提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质量,教育部于2012年专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其中,有以下几项工作亟待落实。
1 积极推进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工作
凡有条件的公办和民办中小学、幼儿园都应组织家长,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在自愿的基础上,选举出能代表全体家长意愿的在校学生家长组成家长委员会。特别要选好家长委员会的牵头人。
要从实际出发,确定家长委员会的规模、成员分工。家长委员会成员应具有正确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热心学校教育工作,富有奉献精神,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善于听取意见、办事公道、责任心强,能赢得广大家长的信赖。
2 加强培训工作,明确参与标准
要围绕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开展专题培训,不仅要对家长委员会成员进行培训,还要培训全体教职员工和家长;不仅要明确家长委员会建设的意义,还要了解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和参与标准。其中,美国“全美家长教师联合会”提出的六项参与标准,值得参照。
(1)家校沟通(communication)——家庭与学校之间定期、双向、有意义的沟通;
(2)家长教育(parenting)——家长养育子女的技能得到提高和获得支持;
(3)学生学习(Student Learning)——家长在帮助孩子学习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4)志愿行动(volunteering)——学校欢迎家长对学校提供志愿支持和帮助;
(5)参与决策(School Decision Making and Advocacy)——家长是学校决策的参与者;
(6)社区合作(Collaboration With Community)——利用社区资源支持学校、家庭和加强学生的学习。
篇4
关键词:高校;保险公司;合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7.2;F8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4-0206-02
一、校保合作及其意义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由学校和用人单位合作培养学生的教育模式——Cooperative Education 演化发展来的,它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结合”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创新的重要手段。
(二)高校与保险企业合作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保险业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保险教育曾出现过长期中断,人才储备少,总量严重不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保险专业人才的供需比例约为 1:4。专业人才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因而需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保险教育。然而,大部分高校教学内容与形式滞后于行业实践,高校教学内容与形式同行业实践相距甚远,而且实验模拟条件缺乏,保险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较差。
高校只有通过与保险企业的合作,才能获取人才需求信息,进而合理设置课程,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此外,业界拥有的各种保险实践资源,是学界所稀缺的,也是难以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如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教师科研提供方便等。可见,双方合作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缩短人才供需的差距,促进大学生就业,为保险行业提供有用之才,实现保险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保险公司满足人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险业的竞争与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与发展,而高校保险专业毕业生是保险公司人才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保险业的飞速发展,保险业对人才需求的瓶颈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来。保险业要实现更好、更良性地发展,没有高校保险教育的支持是不可能的。保险行业多数员工是半路出家,不具备专业系统的保险知识,因而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也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此外,保险核心保障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保险功能的理论认识与科学定位,而这一任务基本上要由高校保险理论研究机构来完成。只有加强保险理论研究与市场分析,才能及时把握机遇,防范化解风险。特别是加强对保险业在长期高速发展中积累问题的研究,才能强化对保险业的风险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了解,才有可能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由此可见,保险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高校的支持。
二、当前高校与保险企业合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对于高校与保险企业合作,由于可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加之发展的时间较短,其深入合作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高校与保险公司合作权责不明,缺少统筹协调机构
当前,高校学生去保险公司实习后,普遍反映保险公司不是很积极主动,只是敷衍了事。实习期间,或只是让学生参观、整理保单,或者让学生接受相应的培训,或者让学生进行街头调查、电话访问等,而很少允许学生到实际工作岗位进行操作,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目前我国保险监管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涉及到体制、运行机制等深层次的问题还未能有所突破,也就很难规范双方的责、权、利。目前国内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通常是学校主动寻求与企业进行合作,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由于学校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培养的学生“推销”出去,在目前的就业环境中,企业实际上处于买方市场,所以大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并不是十分主动。这种“一头热”的状况仍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
(二)目前高校与保险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层次不够,内容和形式单一
在目前的高校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方式中,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多数是在学生实习的安排方面。此外,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普遍缺乏多样性和综合性,非常单一。而对于高校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制定过程,缺少保险行业专家的参与;对于保险行业急需的人才类型,高校又缺乏相应的关切。
(三)合作缺乏实质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一些高校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中,很多都是学校为了学生实习的需要向保险公司寻求合作,而保险公司主动来高校寻求合作的则凤毛麟角。有的合作只是临时性的,如学生一次性的短期实习,因而缺乏持久性。甚至于有的学校有时只是为教学评估的需要而与某保险公司签署一份简单的协议,举行一个签字仪式或挂牌仪式,并无真正合作的实质内容。
三、加强高校与保险企业深度合作的对策
加强高校与保险公司合作,实现共赢的目标,需要政府、高校与保险业多方的共同努力。
(一)就政府层面而言
由于高校与保险企业主管部门的不同利益取向,需要政府部门对二者的合作进行引导和监督。
1.完善有关校保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合作教育协调机构。通过明确政府、保险公司、学校的责、权、利,不仅为双方的合作牵线搭桥,也能兼顾协调双方的利益。通过政府的力量搭建合作平台,规划合作方向,监督合作落实,评价合作成效。
2.创立高校与保险企业合作专项基金,扶持产学研合作。政府可以统筹经费、资源和信息,协调全局和局部利益、平衡企业和学校双方的利益。
3.强化保险行业协会的功能,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由某高校对某保险公司的点对点合作,发展到点对线、点到面的合作,为高校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创造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合作关系。
4.出台鼓励性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政策,引导保险企业与高校主动合作。对积极投身合作的保险公司给予税收上的优惠和支持,对做出贡献的高校、个人给予项目上的扶持和物质上的奖励,从而推动双方合作的进一步深化,加快知识的经济转化过程。
5.组织协调保险监管部门、保险学会、保险公司与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组成长效合作机制,吸纳各界精英参与科研团队建设。不仅有利于丰富高校的保险学科研究和教学素材,进一步繁荣保险学科研究,也能够进一步推动保险业界的市场拓展。
(二)就高校层面而言
1.高校应积极为保险企业培养定单式人才。保险公司与高校联合办学,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保险公司就业。学生将自己所学的理论更好的运用于实践,保险公司也相当于对人才进行了储备,选择自己需要的优秀毕业生。
2.创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密切联系保险业,共同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交换人才培养意见,研讨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计划和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吸引保险业界参与学科建设,强化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教师、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关系着研究水平的高低、教育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和专业在业内学术地位和行业的声誉。有业界精英的参与,教学与科研水平都会大幅度地提升。
4.建立并完善保险各级各类从业人员培训机制,为保险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教学资源,与保险公司合作成立专门培训机构,根据业界需求制订在岗员工的培训计划,提升保险员工的素质,进一步为保险业发展提供深度的服务。
5.通过学生实践基地建设,与保险企业建立良好的校企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保险公司可调动各种资源为培养师资队伍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另一方面,学生也会因二者的实质性合作提高和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认识程度,提升操作能力,为未来参与就业竞争奠定基础。
6.建设保险专业校友会,拓宽与保险企业合作的途径。高校应充分借助校友资源,积极通过校友开展订单培养、学历培训,以及提供保险岗位技术培训服务,并设立多种形式的奖学金、奖教金。考虑学生生源分布情况,联系不同地域不同保险公司,设立覆盖一定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网络,满足学生实践需要,也可以解决保险公司对人才的需求。
(三)就保险公司层面而言
1.配合高校保险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建立实习基地,改善办学条件。保险公司作为学校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强化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此外,帮助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如资助高校建设先进的保险专业实验中心,购置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追踪现代教育发展及学科创新的前沿,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2.参与高校的保险学科专业建设,加强横向课题合作。保险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最终受益者将是保险行业。保险公司应积极参与培养新一代保险专业人才,为不断完善保险人才培养计划出谋划策,给予人才与财力的支持。协助高校举办学术讲座,资助高校教师出版著作与高水平学术论文,提升双方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保险公司可就一些重大问题与高校进行横向课题合作研究,提供课题研究所需的数据和第一手的实践材料,并做好研究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工作。
3.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教育资源,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保险业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接受终身的、全方位的专业培训,增强发展后劲,而这一需求是保险业自身所无法满足的。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具备为保险公司员工进行理论教学的条件。保险公司应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请高校教师来公司培训,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也可以将员工从业资格考试的培训和辅导工作外包给高校,提高考试通过率,巩固现有的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1] 曹云波.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之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时代金融,2011,(11).
[2] 刘雪萍.“校企联合”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1,(11).
[3] 李佳,张丽英.保险公司与高校合作建设保险学科模式的思考[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4] 谢朝德.论保险专业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基于职业保险人岗位后发展能力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5] 陈喜梅.金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现状、问题与对策[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篇5
[关键词]离子对HPLC;甲硝唑;芬布芬
[中图分类号]R9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4(b)-148-02
牙周康胶囊是由甲硝唑和芬布芬组成的复方制剂,为抗厌氧菌药物,用于治疗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龈脓肿以及梭状杆菌引起的急性牙感染等,临床效果较好。其中甲硝唑含量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芬布芬含量用中和法测定,操作繁琐,亦有采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其含量的报道[1-4]。本文建立了离子对HPLC法同时分离、测定该制剂中甲硝唑和芬布芬含量的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
1 仪器与试药
SP88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SP100型紫外检测器(美国光谱物理公司);N2000色谱工作站(浙江大学智能信息工程研究所);日本岛津UV-2401PC型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
甲硝唑对照品、芬布芬对照品均为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庚烷磺酸钠;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样品为市售。
2 实验方法和结果
2.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依利特Hypersil ODS(250 mm×4.6 mm,5 μm),大连依利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提供;流动相:0.02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甲醇(80∶20,含0.01 mol/L庚烷磺酸钠),用磷酸调pH至3.5;检测波长:285 nm;柱温:40℃;流速:1.0 ml/min;灵敏度:0.01 AUFS;进样量:10 μl。分离结果见图1。
2.2 线性范围
2.2.1 甲硝唑和芬布芬标准曲线精密称取105℃干燥至恒重的对照品甲硝唑25 mg和芬布芬20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流动相超声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2.0、4.0、6.0、8.0、10.0 ml分别置25 ml量瓶中,用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过0.45 μm滤膜,依次进样2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A)对浓度C(μg/ml)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甲硝唑和芬布芬分别在21~100 μg/ml和16~79 μg/m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分别(n=5)为:A= 0.89+17.34 C (r=0.9999),A=0.36+24.17 C(r=0.9996)。
2.2.2 稳定性试验取样品溶液,分别在0、1、2、3、4、5 h精密吸取20 μl进样,按上述色谱条件记录峰面积,甲硝唑和芬布芬6次峰面积的RSD分别为0.42%和0.37%。
2.3 重复性试验
按样品测定项下方法,对同一批样品进行测定,按峰面积计算,甲硝唑RSD=0.87%,芬布芬RSD=0.54%(n=6)。
2.4 回收率试验
取已知甲硝唑和芬布芬含量的样品5份(相当于甲硝唑25 mg或芬布芬20 mg),精密称定,各精密加入甲硝唑10.0 mg和芬布芬 5.0 mg,按样品测定项下方法测定,结果平均回收率和RSD:甲硝唑为100.2%和0.93%,芬布芬为99.8%和0.44%。
2.5 样品测定
2.5.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105℃干燥至恒重的甲硝唑25 mg,芬布芬 20 mg,精密称定,置100 ml量瓶中,加水超声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5 ml,置25 ml量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2.5.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相当于甲硝唑25 mg或芬布芬20 mg),置100 ml量瓶中,加水70 ml超声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弃去初滤液,精密量取续滤液5 ml,置25 ml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5.3 测定法分别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20 μl,注入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以峰面积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见表1。
3 讨论
采用ODS柱,选择磷酸二氢钾、庚烷磺酸钠液-甲醇-三乙胺(85∶15∶0.4),用磷酸调pH至2.8为流动相,被测物质分离效果最佳(分离度>1.5),保留时间适当,峰形好,系统稳定,重现性好。
由于甲硝唑处方量高于芬布芬近4倍,因此我们选择285 nm作为测定波长,提高芬布芬的检测灵敏度。
篇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校企合作 动力不足
1 校企合作的含义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浅层次合作。如高等院校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二是中层次合作。如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等。三是深层次合作。企业与学校建立利益共享关系,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
2 天津市校企合作的现状
2.1 被调查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状况
被调查的44家企业中有4家与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关系,有3家企业目前还没有与高校建立人才培养关系,但计划在近期进行;39%的企业表示没有这样的打算,43%的企业不予回答。对于天津校企合作的状况,50%的企业认为目前校企关系一般,主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4%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关系紧密,成效明显;9%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有名无实,无实质性合作;另有9%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举步维艰,企业的积极性不强。从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天津市被调查企业与高校建立起校企合作关系的比率不高。大多数企业表示没有参与校企合作的打算或不予答复。
2.2 被调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
从被调查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上看,34%的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非常重要,59%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比较重要,仅7%的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不重要;从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来看,25%的企业非常愿意开展校企合作,59%的企业比较愿意校企合作,16%的企业对校企合作无所谓或没兴趣。从上述数据统计结果看,绝大部分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有重要意义,积极性较高。此外,企业对先进制造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管理类、控制与电气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有相对较高的需求。
2.3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与媒体宣传报道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政府对于校企合作的经费支持、利益补偿及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奖励是远远不够的;媒体对校企合作的宣传力度也不足。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没有在校企合作方面得到政府的经费支持、利益补偿及奖励。仅有5%的企业表示经常看到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宣传,77%的企业表示没有看到此类宣传。
3 天津市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分析
3.1 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指导与支持
校企合作能顺利、有序地展开离不开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及法规来调节和指导,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至今并未在正式文本中将应用型人才教育列为一种教育类型,尽管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专门设立了应用型本科教学专门委员会,但关于校企合作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资金投入不足,政府对校企合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2 企业从观念上重视不够
处于优势地位并且起主导作用的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观念误区,认为校企合作的受益方只是学校和学生,企业的收益不大,如企业认为通过校企合作只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大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而对企业来说,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收益有限,成本过高,这种观念会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的发展。
3.3 缺乏校企合作双方交流沟通的平台 (下转第25页)(上接第10页)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当前,校企合作推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不畅,缺乏校企合作双方交流沟通的平台,缺乏紧密联系的纽带,缺乏统筹规划。总体而言,校企合作的水平较低,稳定性较差,大多都是较短时间的合作,还没有发挥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优势,企业缺乏积极性。
3.4 校企合作的结合点不多,致使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目前,已开展的校企合作中多数是以参观为主,学生很少能得到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我国的合作企业并无德国“教育企业”的身份,很多企业不愿意提供专门的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来安排实习生进行生产性操作,学校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室来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4 对策探讨
4.1 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政策体系,对校企合作予以制度保障
考虑到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结合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亟待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加以保障,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只有相关体制和制度的完善,并通过使用政府投入和政府激励两种机制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促使校企合作模式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4.2 学校应深入企业调研,以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此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企业就校企合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如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制定政策及相关目标;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建立与学校的长期培养机制等。学校要进一步走访企业进而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学校与企业是否能进行长期而有深度的合作,关键是取决于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的把握,学校只有了解企业的真正所需,只有从根本上了解企业,解除企业对校企合作的顾虑,以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促进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
4.3 加强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报道力度
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投资方式,目前门槛较低,进入较为容易。应加大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力度,让企业提高认识,促使企业领导转变观念,将校企合作当作一种长期投资,支持学校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及科研水平,转而为企业服务,让企业明白通过校企合作,也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从而调动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篇7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家长 合作
教育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就是学校和家庭,在这两个教育阵地中,班主任和家长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必须加强两者的有效合作,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脱节,这样才能促使教育模式趋于完整,使学生全面发展。[1]
一、班主任与家长合作概述
第一,必须对班主任和家长的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交流时双向的,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必须首先考虑到班主任和家长双方的重心都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影响班主任与家长能够成功合作的重要因素是双方之间的态度,包括家长对班主任、学校的态度,也包括班主任对家长、学生的态度;再次,在合作的过程中,家长、班主任以及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情感交流很重要,初中生还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因此,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是很重要的;最后,不论是哪种合作都是社会一部分,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离不开社会大背景,是社会背景意义上的合作。
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这是保证初中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能够保证初中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性发展。第二,可以形成一种“教育社会”。不仅仅使得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协调一致起来,还能够促进家庭与学校相互学习。第三,可以加强学校本身的自我管理。
二、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方式
事实上,在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二者的沟通,例如电话、家长会等方式,都能帮助班主任和家长达成学生培养的共识,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
1.双方进行合作必须做到真诚细心
新学年开始的时候,班主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及时掌握每名学生的姓名,学生的名字通常都表达了家长们的希望,同时,如果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班主任能够准确的喊出每一名同学的名字,不但能使学生感到光荣,也能让每一位同学感受到班主任的重视比如,班主任应该营造一种合作氛围。班主任要想营造一种良好的合作氛围,要做到,第一,积极的诚恳的态度。第二,要有实际的行动。在班主任做到有积极的态度之后,才能接纳家长成为合作伙伴。另外就是要保证合作要有计划性,双方之间的合作不能仅仅是保持联系,还要有共同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进而使家长与学校的教育保持步调一致,而活动计划是双方合作的基本保证,而系统、周密的计划不仅仅是活动开展的指南,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活动的实施。
2.双方进行合作的条件是及时的沟通
班主任和家长的合作是平等的,权责也是对等的,共同承担教育学生的责任与权利。班主任与家长必须同时承担起责任和义务,因此双方进行合作的条件是及时的沟通,保持亲密的联系,促进孩子发展。比如,通常情况下,在学期开学的第一天,家长都会到学校,对学生的学习环境以及班主任老师进行了解,这时便是班主任与家长合作的一个契机。
在开学的第一天,家长和学生走入教室,对于班主任的学识、能力、人品等都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而教师也希望通过初次的见面,给学生和家长留下好的印象。这时,如果班主任经过精心准备,将自己的能力和魅力进行充分的展示,则能够使学生快乐地开始学习生活,也能够使家长放心的将孩子交给班主任,从而在心理上就形成了班主任与家长双方的信任关系,这对于日后合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2]
3.通过家长会进行沟通并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一般来说,学校为了使家长了解学生的教育情况,可以召开有周期性的家长会班主任也应该通过家长会对家长进行教育,通过与家长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日常教学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也让家长能够了解到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促进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与此同时,我也经常通过家访、家校通的方式来进行深入的学生工作,通过这些方式,使我与学生家长获得了更为深入的沟通,同时,对于能够积极配合工作的家长,我也给予了很多的表扬和激励,希望借此机会能够提升家长对自身教育情况的一个认知程度,通过学校和家庭的有效合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3]
4.双方通过电话访谈进行有效的沟通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在进行班主任和家长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电话访谈进行有效的沟通,它不仅简单而且有效,同时,也能大大节省班主任和家长的时间。通过与家长定期进行电话交流,能够使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以及班级和学校的活动等等,使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状态。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家长了解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家庭生活的状态,并且能够将其对学生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分析,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消除不良的影响,使教育更得法,更有针对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班主任于家长的合作对学生教育能够产生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双方必须进行积极的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通过更加有效及时的沟通合作,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冯燕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浅谈[J].散文百家?教育百家,2013,(8):85-85,86.
篇8
关键词:产学研;发展;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一、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现状
近年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成绩显著,据统计,仅2013年上半年全省就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96项,签约额8.3亿元,投资额61.18亿元。产学研合作中,企业逐渐起到了主体作用,高校逐渐突显了引领作用。
高校逐渐突显的引领作用哈工大为例。2010年,哈工大以“校企共建”模式在松北科技创新城开展了产学研基地建设,该基地涵盖了节能减排、复合材料、土木、环保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平台4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2个,国家重点发展产业化项目10个,民产业化平台2个,目前,该基地为黑龙江省吸引海内外资本投入约30.7亿元,创生了智能电力、同和精光、海天质控等5家高新技术企业,促进了九洲、博实两家高科技企业上市,支撑的相关产品为我省企业带来新增工业产值超过210亿元。
二、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科技与经济没有实现有机结合。目前我省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尚不完善。一是教育体系传统学术研究为主导的科研模式阻碍了创新创造的活力,并未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二是科研机构的体制、机制矛盾仍然突出,导致其研究成果要么几乎都锁在档案室没有用,要么就是觉得企业的研发水平低,不愿意与其开展合作,产业化意愿并不强烈。
2 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和意识有所欠缺。这里主要存在五方面问题,一是企业觉得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研发的东西脱离实际,无法实现产业化。二是企业无法对成果进行有效甄别来判断其是否具有市场前景。三是受企业自身能力局限,因专业素质不足使其无法准确表达产学研合作的主观意愿。四是企业往往倾向于拿来就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科研成果,而不愿承担技术研发产生的风险。五是企业承载能力较弱,使得许多省内的大项目、好项目无法在本省落地。
3 产学研合作缺少产业技术层面合作。目前我省大多数产学研合作还是以企业向大学、研究机构一对一委托的临时合作居多,少有围绕产业技术层面的战略合作。导致了产学研合作目标短期化现象,产业化水平不高,集成创新更少,使得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程度不够。
4 产学研合作利益保障体系和制度不健全。我省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普遍对可能存在的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估计不足,加之法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失信成本低、维权成本高、科技服务业发展落后以及共同投入、成果分享、风险分担的机制不健全等制约因素,导致产学研合作无法顺利开展。
5 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引导作用仍需加强。一是政府部门在我省产学研合作中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较多。如签约成果有多少,招商引资有多少,往往忽视了对项目的前期调研、组织培育以及后续的跟踪问效,这就导致各种形式的对接工作做了很多,却无法取得实效。二是政府协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专院校科研模式的转型,科研院所的机制体制创新,科技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全省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构建都需政府进一步发挥作用。
三、黑龙江省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对策
1 明确中长期目标,统筹协调共谋发展之路。政府应着眼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全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黑龙江资源优势与比较优势,充分调动产业各层面的参谋作用,谋划好黑龙江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协调各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鼓励和引导省内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围绕规划及自身优势确定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方向,通过规划来明确黑龙江中长期发展方向和目标,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总体需求和供给趋于一致,形成科技对黑龙江省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2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参与产学研活动。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法规进一步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激励企业加大研发资金投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互动、引导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必要时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有规划、有步骤地引导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嵌入到地方产业中。引导企业在合作中摆脱单枪匹马、势单力薄的窘境,提高自主创新实力。围绕产业技术路线进行重大项目合作和长期的跟踪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和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3 深化机制体制创新,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氛围。深化对高校、科研院所的机制体制创新,提升其科技创新服务能力。鼓励高校教师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研究。鼓励科研机构创办经济实体。加快推进科研机构分类改革。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进入企业兼职,对在市场中创新、创业的高校、科研院所人员给予适当的股权、奖金和制度激励,促使高校、科研院所出台相应的管理制度。针对设立的研发机构出善的考核评价体系,促使其真正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发挥作用。为产学研合作创造良好氛围。
4 健全科技服务体系,深入产学研合作的过程化服务。整合全省科技资源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各类服务机构。科技服务业繁荣可以在组织协调、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产权交易等产学研合作的各环节发挥推动作用。针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可有效整合人才、技术、设备等资源,可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提供智力支撑,帮助企业了解、运用政策法规和科技资源,提升自主创新意识。
5 加强政府引导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工作取得实效。组织各类产学研对接工作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企业的特点,开展各种专题流洽谈对接活动,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对企业技术需求和招标科技成果做好系统诊断,避免无效对接。在各类计划项目管理上,进一步加强企业诚信管理及配套资金保障机制建设、各类计划项目应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加强项目全过程管理。探索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新模式、新思路,促使科技人员深入企业一线,了解黑龙江企业真实生态环境,进而开展相关科技创新活动,针对该模式可设置专项资金加以扶持。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共建实训室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用人单位紧密合作,依靠企业的专家、社会的行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来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才能更加贴近市场需求达到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的。高校须以校企合作为结合点,学校创建企业孵化园或校企合作基地供企业进驻校园有针对性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性人才。由于招收来的学生是企业未来的急需人才,所以企业愿意在人力和财力上支持学院办学,如共同制订教学计划,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派出技术人员讲学,设立奖学金等。校企合作为学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加可靠、坚实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模式分析
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教学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教学实习要求的各类单位,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为学校建立校内实训室或提供外教学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校内实训室的建立应有利于促进学校与基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实习基地应该能承担具备实习条件和管理环境,能帮助解决实习学生所需硬件设备、劳动保护和卫生等条件;校企合作企业能够选派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工程师或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能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顺利完成教学实习计划。学校每学期或每学年可以选派一定的学生进入企业进行跟岗或顶岗实习。学校在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基地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三、当前校企共建实训室存在的问题
第一,深度不足、形式不多。目前校企合作无论从合作的内容与文化的融合、弹性学制的建立等方面缺乏深度,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第二,院校的教学管理措施不强。目前,院校中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大众化和学科化等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影响着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职业特色不浓,培养的人才是“简单操作型”,使校企合作产生了人为的困难;同时,校企合作的评价、学分认定、教学计划的制订等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也是影响校企合作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学校从企业聘请的兼职“双师型”教师的自身工作与兼职教学及其管理的矛盾。被学校聘请的企业兼职“双师型”教师,一方面要完成企业内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完成学校里的兼职教学工作,由于这两种工作的性质、要求和管理机制等都有很大不同,两种工作会经常产生冲突和矛盾,而且往往难以协调。
四、解决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的对策
第一,加强实训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校要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所需情况寻找合作对象,在确定符合双方发展战略并相互认同的合作模式的基础上,由企业投资建设生产性或培训性实训室,学校提供场所及维护管理人员,建立具体的合作目标体系、课程体系和执行计划,企业可以利用院校的师资力量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加强培训性实训基地建设。员工培训性实训基地设备投资相对较简单,学生的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可以相互结合,充分利用人力、设备资源,在高校教师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实验室执行计划,弥补因相对滞后的课本知识及原有实验室条件限制所带来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努力学习的紧迫感、责任心,培养敬业爱岗的职业道德观。企业通过实施职工培训计划,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并通过参与学生的培养,选择优秀的学生留在企业。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既为学生教师提供实践、科研等基地,同时也能成为企业新产品的研发基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企业利用高校实验室的人才、科技等资源,把实训室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生产力,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室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生管理 教务管理 工作对接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逐步驶入快车道。在教育规模、校园建设、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突破,成为大家的共识。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就业、社会服务能力、单位和家长满意度方面都有了较大进步,概言之,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普遍进入内涵提升期,但是机制问题仍然是制约内涵提升的一个关键因素,必须以学生为本,进一步健全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与学管管理机制,提高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应用型的专门人才。
一、高职院校学管与教管工作对接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用人制度、机构设置及生源结构等原因,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分离,造成管理教育功能的缺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门分工,导致学管与教管工作的分离。
多年来,基本传统的观念和认识的偏差,多数教师认为:学生管理工作属于学工科,教师管理属于教务科。基于工作任务的不同,在实际工作中,学工部门主要侧重于学生安全、作息纪律、行为规范、班级管理、班主任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务科比较侧重于教师安排、班级课表、学生技能竞赛、学生学籍成绩管理和毕业证的发放等,即使在不同的高职院校,其学工和教务的分工也大致相同,导致学工和教务部门的配合比较少。
2.管理队伍单一,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少专业化。
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队伍,是主阵地上的基层指挥员。但多数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属于聘任制,其来源大多是本校的优秀毕业生,尤其是地方高职院校聘任重点大学毕业生担任辅导员的比例较低,硕士毕业的学生担任地方高职院校的辅导员的比例则更低。多数辅导员做的基本上是一些事务性的学生常规管理工作,其事情多而杂,任务中一个人要管理好几个班,且从事的工作与自身的专业不对口,导致教务部门安排的学生专业教育、技能竞赛、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社团活动不能有效进行指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进程,导致多数高职院校均缺少一支符合本校校情、适应时展的专业化、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3.制度不全,导致缺少定期联系的例会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一般是以周历形式进行,院系部的教务科主要是积极配合学院教务处,完成专业、课程、师资、基地等专业建设任务;学工部门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学院的学工处室、就业部门完成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体育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体质、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如果高职院校系部不定期召开学工、教务联系教务和学工部门的人员交叉、任务重叠比较少,则导致各行其是、单打独斗。
二、高职院校学管与教管工作对接的对策
结合自身思考和多年来在高职院校从事学生工作所积累的经验,教务与学工工作对接必须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开放的会议制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及合理调用人力资源,保障教务、学工工作对接的有序进行。
1.实施高职专业实体化改革,促进高职学生管理与教务工作有效整合。
专业实体化是高职专业建设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实施专业实体化有助于专业校企合作、产学相融、课程建设等,提高专业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专业实体化改革将优化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和学生管理方式创新。学生管理实施的是综合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学生管理由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共同承担,学生日常管理由专职辅导员完成,辅导员实施坐班制和夜间轮班制,专职教师兼任的班主任承担学生的专业教育、专业思想和就业指导工作。每个班可以配备一个班主任,一个专业可以配备1个或以上辅导员。这样有助于专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实施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高职学生管理与教务工作对接的实效。
高职教育已迈入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班级QQ群、微信群,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可参与班级群管理,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的学生教务管理系统、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后勤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家长参与管理系统、学生安全防护和教育系统等,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信息更新与维护,主动地将先进管理技术成果转化、应用于学生管理的环节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
3.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工作“专职”向“专业”转变。
辅导员队伍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直接决定一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可考虑从普通本科高校招聘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充实辅导员队伍,并设定其特殊的从业标准,如进行学工部门和教务部门共同组织的素质认证等,使新进的辅导员通过素质认证提高思想政治与教育水平。同时,辅导员的工作接受学工和教务部门的双重考核,促使其专业特长、理论基础、工作经验等发挥优势,着力提高自身在某一方面或某个领域的水平或能力,成为高职教育领域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