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02 10:07: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的内容

篇1

关键词 家校合作 价值误区 价值定位

教育是一项整体化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是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的重要条件。近年来,随着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家校合作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中小学围绕家校合作的内容、途径以及方法等开展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效益。但同时,受传统知识化教育取向和社会功利化环境的影响,中小学家校合作在角色定位、合作内容和层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偏颇和误区,影响着家校合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对此,有必要深入分析当前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原因,并探索突破困境的可行性路径和策略。

一、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中存在的误区

为了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教育价值,近年来,中小学与家庭之间通过家长会、家校互访、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及平时的通讯联系等方式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然而,当前家校合作虽然在合作频次上有所增加,合作形式也呈现多样化,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家校合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1.角色定位的偏颇

在家校合作中,科学的角色定位是家校顺利合作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效果。在我国的家校合作中,受知识水平、经济水平及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在角色定位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颇之处。从目前家校合作的情况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家校合作的发起、组织以及内容的确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家长在家校合作中往往居于被动配合的地位,这些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配合或者执行教师的安排,主动找教师会给教师增加负担,甚至觉得自己的行为会给双方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根据英国学者埃德温・阿登纳和雪莉・阿登纳的支配群体与哑群体理论,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属于支配与顺从的关系。支配与顺从的关系在家校合作中产生了负面影响,抑制了家长创造性地发挥,造成了家校之间的隔阂,弱化了合作的效果。

2.合作内容的窄化

家校合作是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的问题,家校合作能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家校合作内容的科学化水平,科学的合作内容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目前来看,受应试教育影响,我国中小学的家校合作内容主要局限在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成绩的提高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在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的谈话、讨论大多只限于其子女的教育问题(通常是学习和纪律问题),而与其他内容无关”。讨论的纪律问题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听从教师的学习安排。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以“您与教师(家长)交流时,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关注学生发展的哪几方面内容”问题进行访谈中,92.5%的教师与96.2%家长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其次是品德和心理两个方面例。这是一种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个性、意志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培养的畸形化合作。这种畸形化的合作内容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畸形化发展,使学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3.合作层次的肤浅化

家校合作的活动多种多样,有的是基于简单的信息交换与沟通的低层次合作活动,有的是共同管理与决策的高层次合作活动。西方国家的家校合作形式多以家长深入参与校内活动为主,即家长参与学校日常事务的运作,如到学校从事义务工作、协助学校开展活动以及参与决策等,主要属于较高层次的合作。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部分家校合作活动仍处在了解情况等较低的层次上。这种低层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家校合作的形式看,家校合作主要采用电话联系、访问学校等形式。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家长往往走马观花,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中去。二是从家佼合作的内容看,合作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状况,而对学生知识学习状况的关注又往往局限于作业是否完成和是否正确,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思维发展情况的关照。所以,从整体上看,我国的中小学家校合作还主要是一种低层次的、表面的合作,这种合作相对比较肤浅。

二、家校合作问题的根本原因

造成中小学家校合作误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整体上看,实践做法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思想J识中的错误。其中,价值定位的偏差是家校合作问题的根本原因。

1.学校教育的知识化取向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庞大人口的教育需求,整体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仍然处于短缺状态。为了竞争有限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升学成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目标,学校教育也逐渐演化为应试教育。

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中主要围绕应试来展开,在合作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成绩的提高,从而造成家校合作内容的单一和狭隘。这种知识化取向在全国中小学中比较普遍,有调查显示,93.9%的家长和90%的教师认为,家校合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很重要。这种对知识掌握和学习成绩的过分重视从内容上来说越来越窄,只强调知识本身,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被忽略;从知识掌握的层次看,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实际应用被束之高阁。这种知识化取向反映在家校合作中就使得家校合作的内容越来越窄,合作的层次越来越肤浅。

2.教师与家长合作价值选择的混乱

21世纪是多元化社会,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在这种多元背景下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直接反映在教师和家长的合作过程中,导致教师和家长在家校合作价值的选择方面出现混乱。

一方面,教师为获得某种利益会选择不同的家校合作方式,选择合作方式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对拥有不同家庭资源的家庭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行功利化的选择。教师在组织一些课外考察、参观等活动时,在目的地的选择、交通工具的使用上教师很可能会利用有这方面资源的家长,利用他们的有利条件来开展活动。再者,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不正之风,教师受这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有时会借助家长的人际关系、网络资源等途径来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谋取利益。另一方面,家长在与教师合作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功利化的选择。家长合作的目的是希望教师能够多关照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些特殊的照顾,而不是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和家长都有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而在多样的价值取向中只有一少部分是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合作的,合作中存在着的大量非教育、与学生发展无关的东西排挤了合作的空间。这种忽视学生发展的功利化的价值选择取向使得家校合作的层次越来越肤浅,教育效果被弱化。

3.家校合作中育人价值的弱化甚至缺失

育人就是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即对学习者进行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教育。但是,目前的家校合作多墓芾硌生学习的角度进行教育,即使是从管理角度进行合作,管理的视角依然偏离了育人功能所强调的对于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等方面的教育。

教师和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多是从对学生的迟到、旷课、是否认真完成作业、上课是否认真听讲、上课玩手机等情况进行管理,这种合作更多地考虑如何管理好学生,重视家校合作管理工具的价值,而不是去关注学生在校的心情、学习态度等对学生发展更具持久性和深刻性的内容。这种只抓表面现象而不能改变学生认识、情感等问题的管理合作是很难深入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譬如,针对某农村小学优秀生变成差生问题的管理,教师在与家长进行交流时只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了,只是告知家长以后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时间的监督管理,没有和家长一起去分析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的深层次原因。从这个案例中可以明显发现,家校合作中的育人价值被弱化,而偏离学生全面发展的管理功能越来越突出。

三、走出家校合作价值误区的对策

家校合作的误区有较为明显的表现,产生这些误区的原因也比较集中。我们将从理论认识、价值观念以及实施策略三个维度来探讨。

1.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提高认识水平

家校合作虽然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很深的理性认识或者理论指导,很容易走人误区,进而影响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从现有资料中发现,我国对于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还比较单薄,不深入、不系统,大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也比较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家校合作的理论研究,提高人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水平。

一方面,进行家校合作的基础理论研究。家校合作研究者要对家校合作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他们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哲学以及心理学等方面出发,对家校合作的概念、性质、范畴、类型、层次、内容以及合作的意义等进行深入研究,使家校合作的研究能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进行家校合作的应用理论研究。研究者可通过总结经验和实践创新两种途径对家校合作的模型、合作的策略以及合作的路径等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内容进行专门研究,建立适合家校合作的典型模式,以此提高家校合作的实践应用水平。比如,可通过研究多种形式的家校合作项目来提高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本的PTA项目已成功地实现家长角色的转化。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理论的研究将会为我国的家校合作研究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理论框架,提高人们对家校合作的认识水平。

2.加强家校合作主体的教育,优化价值观念

家庭和学校作为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大主体,两者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现如今,学校和家庭越来越重视家校合作,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努力,但是,学校和家庭在家校合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价值观念落后、思想认识混浊等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优化甚至转变他们的价值观念。

每个人都须转变观念,作为家校合作主体的学校也须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学校要加强自主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思想认识,在具体方式上可通过自学、参加专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的培训、教师进修、会议交流以及研讨会等形式不断优化自身的教育观念。作为家校合作另一个主体的家庭也应转变教育观念。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化离不开学校的积极引导。学校可通过定期聘请专家对家长进行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培训,也可借助家校合作QQ群、博客、家长教育手册等途径进行宣传,也可通过在组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活动给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作为教育观念转化主体的家庭也应加强自我教育。家长应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发挥与学校教育积极合作的主动性,发挥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拓宽家校合作的渠道,促进深度合作

篇2

当我们把重心放在家长与教师身上,思考讨论如何加强联系、进行更好的合作时,作为合作应然的目标主体的学生却被排斥在合作的边缘,成为合作行为被动接受的客体,缺乏主动性。家校合作的出发点与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但当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声音被淹没在家庭主导或是学校主导的争论中时,家校合作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本文力求站在学生的立场,以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依据,分析家校合作失效的现状,探究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并尝试为家校合作的有效实施提供崭新的视角。

一、家校合作失效的困境

1.家校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

在《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段时间网上开始谈论‘家校合作’,近来爸爸也总说这件事,还说要和班主任及任课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研究一个使我‘浪子回头’的方案。我觉得好笑,我本人既然提不起兴趣,你们还合作什么啊?也不问问我究竟是怎么想的,似乎完全与我无关。你们这样不把我的感受当一回事,就不怕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吗?”[1]

在上述案例中,家长的合作意识非常强烈,不仅“总说这件事”,而且“要和老师好好沟通沟通”,的确,这是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的表现,但学生却被排除在外,完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当学生以案例中冷眼旁观的态度看待如火如荼的家校合作时,其结果可想而知。本来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家校合作,最终变成了学生眼中的一场“闹剧”。

究其原因,即现实中的合作越来越偏离出发点――学生,造成合作中目标主体的缺席。没有学生的参与,家校合作就失去了合作的出发点与方向,家长和教师无法知道学生的实际需要是什么,只是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与好恶标准来决定什么行为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什么行为会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强加给学生的合作行为正如出行的航船,无论航船本身的结构怎样、材质如何或者制造多么精密,若在航海中迷失了方向则永远无法到达目的地。总之,家校合作是包含了家长、教师与学生三方关系的行为,家校合作中不能没有学生的合作,即在家长、教师表达看法的同时,学生也必须表达内心的需求。

2.合作内容单一,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美国学者Epstein Joyce L.在探讨家校合作的问题时提出,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家长和教师都要致力于建立“亲家庭的学校”(family-like school)与“亲学校的家庭”(school-like family)。亲家庭的学校,即把每个学生都作为一个个体,使其感受到自己的特殊存在;亲学校的家庭,即充分认识孩子的学生身份,强化学校活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重要性。[2]但是,现实中的家校合作仅有单方面的“亲学校的家庭”,一切围绕学校的要求开展。

《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爸爸妈妈和老师,我知道你们的所谓合作是什么。这种合作几乎从我上小学就开始了。就是你们的合作,使我没有了属于自己的周末和闲暇时间。你们一直就合作得很紧密,特别是爸爸,不但天天守着我学习,还没事就往老师那里跑,数落我的种种不是,你们还要怎样更紧密地合作呢?如果家校合作仅仅是学校在家里的无限延长的话,我现在就声明‘我反对这样的合作’”。[3]

这是学生面对家长与教师的“合作”所发出的强烈抗议。案例中的家长单方向地努力建立一个“亲学校的家庭”,时刻与教师沟通和联系,但基本上只围绕着学习、分数,如何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成为一切的标准。原本充满温情与慈爱的家庭,在培养学生品德、态度和价值等方面有其独特优势,家校合作也是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功能互补的前提下应运而生的。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家庭在与学校的合作过程中逐渐被同化为 “第二课堂”,其互补优势并未体现出来,反而进一步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家校合作失效的原因

作为家校合作的纽带,学生对合作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即使是再密切的家校合作,学生依然是家长了解学校的主要信息来源,教师也是通过学生与家长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况,以便更好地进行家校合作。在家校合作开展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和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合作的效率,家校合作应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如何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性,与学生培养并建立一种良好的关怀关系。

诺丁斯关怀伦理学是建立在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之上。我们需要被他人关心,同时也需要学会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回应关心。但在现实社会中,并非所有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以及如何回应他人的关心,教师、家长往往扭曲了“关怀”的概念,以关心的名义强制甚至是伤害孩子,而孩子作为被关怀者,也缺乏回应关怀的能力。这一点在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家校合作中尤为明显,双方出于关心学生的考虑进行合作,但结果却往往收不到学生的回应,学生的“不领情”使得家校合作面临着失效的困境。于是,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为我们反思家校合作问题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

1.关怀者的关怀病理现象

诺丁斯提出要形成关怀关系,其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条件一是A关怀B,即A的意识特征是关注与动机移置;条件二是A作出与条件一相符的行为;条件三是B承认A关怀B。[4]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情况下,条件一往往被扭曲而导致条件二无法得到满足,至于条件三则经常被忽视。家长与教师作为关怀者,其意识特征主要有两个――关注性与动机移置。关怀的关注性不是投射性的,而是接受性的,是全身心的投入,感受到被关怀者的需要,无条件接受被关怀者。动机移置即是当A关注B之后,就需要A把自己的动机能量放在B及其活动的目标之上。但在现实的教师、家长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过程中,声称关怀学生的教师与家长,其行为实质上并未构成关怀行为。

(1)教师与家长并未正确识别学生的需要

诺丁斯将需要分为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明示的需要是内在的,它产生于被关怀者的意识与行为;推断出的需要则产生于与关怀者本人的框架,不直接产生于被关怀者的需求与愿望。[5]不可否认,教师、家长的确关心学生,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尽心尽力,但是他们以成人世界的标准来规定学生的行为,将自己的情感、个性投射到学生的身上,认为他们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的状态,无法正确判断自己的需要,因此利用成人的权威将自己“推断出的需要”代替了学生“明示的需要”。家长的担心不无道理,学生的确存在不能明示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状况,或是学生的需要会导致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关怀伦理学不否定强制,但是强制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商谈,是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的“关爱型强制”,这样,推断出的需要则更有可能转变成学生的明示的需要。

(2)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注意力有限,学生被严重忽视。总之,我们并没有给学生以真正的关怀,很多时候我们一味斥责学生不懂得教师、父母的苦心,将学生强烈的反抗、拒绝看做是不成熟的叛逆行为,认为学生应该懂得回应与感激,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经常说的就是,“总有一天你会明白我对你的苦心”。无奈之下,透露出教师、家长对成人世界固有规范的自信,而不去反思自己是否真正给予学生全身心的关注并实现动机移置。

2.被关怀者缺乏回应

关怀关系的双方应是相互依赖的,关怀者也需要肯定与鼓励,因此作为被关怀者,学生也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对关怀给予回应,只有当学生对关怀予以接受、认知并回应时,关怀关系才算确立。没有被关怀者的互动,关怀就不能被称为是一种“关系”。有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受到鼓励,感受到被成人关怀,他们在学校会更尽全力地学习读、写和算等各种技能、才能,并会将这种努力一直维持下去。[6]

在现实中,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关怀者的确没有做出真正的关怀行为;二是学生感受关怀的意识与能力比较低,长期的强制型或控制型的关系使学生对教师、家长有着深深的敌意或是麻木的态度,关怀行为无法及时被他们感受。因此,在要求学生学会关怀他人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接受与回应关怀的素养。

三、关怀伦理学对家校合作的启示

将关怀伦理学的理论思想引入家校合作,不仅让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的性质与功能,也为家校合作开展的内容途径、方法提供更广阔的视野。

1.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目的――建立关怀关系

(1)家校合作即联合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力量

我国教育研究者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实质上是联合了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使学校能在教育学生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使家长能在教育子女方面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的指导。[7]

马忠虎教授的定义侧重强调学校与家庭的平等合作关系,其主要目的是将教育的地域范围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并且更为重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作用。而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告诉我们,家校合作不是教师、家长居高临下地合作,规划学生的生活与未来;而是在合作过程中,不论是学校主导还是家庭主导,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手段和途径,合作的目的都应该是致力于建立并维持一种平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关怀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潜能能够得到发挥和肯定。毕竟,“没有贴着教育标签的关怀仍然是教育,而融入关怀的教育则是意蕴更丰富的教育、更体现教育性的教育”。[8]

(2)家校合作本身也是一种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本身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教师与家长在合作中关怀学生,使学生时刻被关怀的氛围所熏陶,在被关怀中学会关怀他人,培养其对关怀的感受性,学会接受并回应他人的关怀。

2.关怀伦理学视野下家校合作的主体――学生成为合作的第三方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家长与孩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上,并提出各种新型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其中赢得其他学者与家长、教师广泛认同的便是学生与父母、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家长和教师应该将学生视为可以平等对话的一方来对待。

不过,诺丁斯认为,家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不平等的,[9]在这些关系里,一方长时间扮演关心者的角色,另一方则有必要地成为被关心者。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貌似冲突,实则一致。诺丁斯所说的不平等指的是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没有回应关怀者的关怀,也就是强调学生在关怀关系中的接受性,并非指家长、教师与学生在地位上的不平等。诺丁斯认为,只有将关怀作为一种关系,才能使我们注意到情境中的双方,其实,这也是强调弱势的一方需要获得重视,即在关怀关系中,不能只重视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家长,也要重视作为被关怀者的学生。因此,学生也应作为主体参与到家校合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重视学生在家校合作中发挥的作用。在进行合作的商讨时,充分听取作为合作第三方的学生的意见与需求,这样才能使关怀行为得到学生的接受与回应。学生作为家校合作的桥梁,只有真正感受到被关心才会促进合作的进行,如此一来,家校合作才不至于面临失效的困境。

3、关怀伦理学视野下的家校合作内容――学会关怀与被关怀

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社会,教师与家长往往为学生以后的生存状态忧虑,为适应激烈的竞争,家校合作的内容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带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短视性,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发展。

关怀伦理学要求家校合作改变以往只重视学生成绩、分数的态度,家校合作不能仅局限于探讨如何督促学生学习。当家校合作的目的包括建立并维持关怀关系时,合作的内容也应该致力于如何使教师、家长成为关怀者并真正实施关怀行为;如何使学生成为主动接受关怀的被关怀者,并在关怀的熏陶下学会关怀他人;如何倾听学生明示的需要,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进行明示的需要与推断出的需要之间的转换。

四、结语

当然,关怀伦理学没有为我们提出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家校合作方案,只是为我们重新审视家校合作,提高家校合作的效率提供崭新的视角,使家校合作的理论基础更为充实。只有真正将学生纳入到家校合作中,充分尊重、考虑他们的意愿,在家校合作的三方之间建立关怀关系,才能使家校合作发挥实效。

参考文献:

[1][3]新浪教育.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EBOL]., 2005-11-01.

[2][6]Joyce L. Epstein. School/Family/Community Partnerships: Caring for the Children We Share [J].Phi Delta Kappan. Bloomington,1995,76(9).

[4][5]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7]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8]侯晶晶.关怀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家校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问题 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联动培养就是家校双方在目标认同、情感融洽、信息沟通的基础上携手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多元培养、联合互助、协调一致、共同教育。通过家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发挥家校双方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保证教育方法、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在时空上的衔接和拓展,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本研究在调查广州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现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家校合作”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从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学校(中学部)、广州市华颖外国语学校(中学部)、广州市第六十七中学随机抽取被试。发放问卷660份(教师版120份、家长版540份),回收问卷568份(教师版97份、家长版471份),回收率86.06%。有效问卷482份(教师版86份、家长版396份),有效率84.86%。

2.测量工具

采用根据福建师范大学张达红、华东师范大学陈源声硕士论文中的问卷进行整合、修订后的调查问卷,分教师版和家长版两个版本。

二、数据分析

由表1可见,90%以上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或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教师和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但究竟如何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却只有1.87%的家长表示对心理健康知识非常了解。

由表2可见,79.07%的教师和81.31%的家长已经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此外,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选择对方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高于选择自己是主要负责人的百分比,可见,学校和家庭存在相互推卸责任的心理倾向。

由表3可见,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都有90%以上的人认为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家校合作”是非常迫切或迫切的。这说明,家校双方具有合作愿望和合作意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共识。

由表4可见,73.48%的家长和26.74%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家长是教师的助手,这不仅反映出家长缺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也体现了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把自己放在优势或支配地位,没有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因而不利于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家校合作的改善。

家校双方交流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面。相对于家长,教师沟通的内容较均衡,除了学习情况,还会就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话题与家长进行沟通。由表5可见,在学业压力已经很大的情况下,仍有50.25%的家长认为学校应加强学习方面的精力投入,却只有28.28%的家长认为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相比之下,教师对心理健康及习惯方面的重视度较高,体现了教师具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关于影响家校合作因素的问题,51.16%的教师和67.68%的家长认为影响家长和教师沟通的最主要因素是工作太忙。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家长和教师在工作中都有巨大的压力,工作繁忙是不争的事实。但家长和教师都存在为自己推脱或找借口的现象,如有些家长认为“家离学校远”、“文化程度低”影响了家校合作,有些教师认为家长“不配合”。如果教师真正为学生着想,主动与家长沟通,家长是不会“不配合”的。同时,“家长不配合”和“老师不欢迎”这两种相对因素的选择也反映出家长与教师之间存在一些误会,亟需真诚沟通。

此外,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均认可电话和校讯通在家校合作中的便利性。对于家长开放日和讲座,仅有少数家长(11.36%,12人)和教师(13.95%,45人)认可其有效性。家长和教师普遍对家访的作用持否定态度,原因却不同。教师认为家访耗时多,效率低;而家长认为教师家访带有功利性,对于单亲家庭而言,还可能会触及隐私。对于邀请家长到校面谈,家长以为会受到批评,在心理上有抵触情绪,建议教师事先做好沟通,避免家长误会。

三、结果讨论

1.合作理念缺乏科学性

调查发现,16.67%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老师的责任,而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有5.81%的教师认为没必要与家长合作,这既夸大了学校的作用,又完全忽视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

2.合作内容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合作活动遵循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系统的体系设计出来。但已有的活动内容庞杂零散,随意性较大,缺乏计划性、系统性和延续性,这必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3.合作方法缺乏互动性

家校合作实践过程中主动权常常掌握在教师手中,家长在合作中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协商解决问题的互动机会,这种不对等的地位不但不能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无法使教师获得足够的反馈信息,因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

4.合作途径缺乏多样性

家校合作最常见的方式是家长会、打电话等。合作渠道单一已经成为制约家校合作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重要因素,影响到合作的内容与深度的拓展。

5.合作机制缺乏规范性

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负责心理健康家校合作工作的职能部门,家校合作活动多处于自发、松散状态,缺少专门的组织或机构对其进行总体规划与管理。因此,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容易产生推诿现象,从而影响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6.心理健康活动主体受忽略

在家校合作中,大家关注的都是学校、家长应该怎么做,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体――学生。学生在各个阶段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开展相应的活动,真正回归到主体需要上。此外,针对特殊情况,如单亲家庭的学生,应制订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计划。

7.师资力量薄弱

家校合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一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其质量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在调查中发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无论规模还是业务水平,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优良师资的缺乏,成了制约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

四、建议与对策

1.强化合作观念,明确职责

家庭和学校要树立家校合作的理念,明确职责,既分工又合作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合作的计划性、延续性和系统性,努力形成真诚平等、双向互动、同步协调、共同负责的局面。

2.建章立制,构建长效机制

只有建章立制才能构建家校合作的长效机制,才能保障家长的知情权、参与权及监督权,才能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落实。首先,建议政府教育部门将家校合作作为评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效的一项重要指标,以评促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工作的开展。其次,建议学校建立由校领导挂帅的组织协调机构,负责统筹规划、整合校内资源、在人财物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再次,建议引入督导组织,邀请心理专家进行定期指导和监督。

3.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提高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家长学校一方面要帮助家长掌握孩子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在了解孩子共性的基础上,根据家长遇到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协助家长共同解决问题。此外,可以让有经验的家长分享心理健康教育经验,这样更有说服力,效果会更好。

4.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助人自助”,因此,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关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要根据年龄段和教学进展设置适当的家校合作心理健康教育项目,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情境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在自我体验、自我感悟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理念上的认同,进而内化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达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5.建立心理档案,完善预警系统

学校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开展心理普查,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随学籍档案一起流动。这样不仅能帮助老师和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且能对存在心理异常的学生提供帮助,既避免了因问题发现不及时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做到防患于未然,又能避免重新收集信息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6.创新沟通途径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家校合作的深入开展迫切需要我们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发挥新媒体优势,积极拓展新渠道,做到与时俱进。如利用家长QQ群、飞信、微信、网络视频等载体为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便利的信息渠道。

7.优化师资队伍

优化师资队伍是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就学校而言,现阶段的迫切任务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帮助教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培训结束后通过正规考核或资质评定方可上岗。其次,政府教育部门和心理健康教育协会应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优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从业资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评聘和晋升制度。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l984.

[2] 刘衍玲,臧原,张大均.家校合作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7(2).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中国网,2010-3-1.

[4] 陈源声.家校合作理念下中小学心理健康初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网络条件;农村学校;家校合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下的家校联系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时的沟通交流途径,同时向老师和家长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对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平台,使老师和家长能对青少年儿童的情况及时地进行沟通。通过这个平台加强了教师、学生、家长的联动和互动,从而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我国研究家校合作的专家马忠虎认为,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这一概念把家校合作所涉及的范围界定在学校和家庭两个领域。

我校是一所九年义务制农村学校。这几年上级部门逐渐加大对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我校至今为止,有很好的网络设施:有2个学生机房,电脑配置都是新的;学校网格已全面开通――每个办公室、家属楼、宿舍楼都开通网络;每个教师都有笔记本电脑,每个办公室都有电脑。我校所处的乡镇是丝绸加工、围巾家庭作坊比较集中的乡镇,学校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家里都开办了家庭作坊或办了小厂,经济条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宽裕的,因此一个班级估计有四分之三左右的学生家里都有电脑,而且还都开通了网络。随着通信的飞速发展,基本上家长的手机也能上网。

一、网络条件下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方式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我校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网格条件下的家校合作方式除了传统的合作方式外还增添了以下几种方式。

1.思讯校讯通短信平台

我校从2009年开通了思讯校讯通短信平台。家长加入这个系统后,校级领导、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校讯通短信平台将学生在校的各种情况以及对家长的个别建议、温馨提示等内容以短信的方式告知家长。这样家长就能随时地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各种信息,并能根据某些特殊信息作出一些相应的措施。

2.班级QQ群

现在网络已基本走进了每个家庭,班主任可以根据这个情况,利用QQ平台创建一个班级QQ群,随时与家长进行更频繁、更深入的交流。由于网络的隐蔽性,家长可以摆脱平时的拘束,和老师畅所欲言,反映、诉说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根据问题进行诊断,给予指导和纠正,使家校互动更加顺利地开展,家校之间有了一个平等交流、共同探讨、零距离的平台。

3.班级网站

教师还可以通过建立班级网站,来加强家校合作,将班级、学生的情况在班级网站上。例如,学生写的好文章、学生在文艺会演、运动会上的精彩瞬间图片、学生自己动手做的小制作、自己画的科技画、学生班级获得的各种荣誉等等全部上传到班级网站上。家长可以通过班级网站进一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通过班级网站发现自己小孩的闪光点,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校的德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庭和学校是青少年儿童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两者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影响很大。当前家庭与学校应该加强合作已经是不争的话题。青少年儿童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需要社会各种力量,尤其是家庭力量。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合作为学校提供了一种更有效、更便利、更及时的沟通交流途径,同时为老师、家长提供了一种新型教育平台,便于对学生的情况及时进行沟通。

二、网络条件下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优势

网络条件下农村学校的家校合作与传统农村学校的家校合作相比我觉得有以下几点优势:

1.从家校合作自身来看

(1)家校合作的形式多样化

传统家校互动可能仅仅是指学校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活动。一般常见的方式是:家访活动,邀请家长来校,或者是学校定期召开的家长会。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合作形式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增加了校讯通短信平台,班级QQ群,班级网站,当然还有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等。

(2)家校合作的内容深层化

一提到家校合作、互动的内容,我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孩子的学习、生活问题,这是传统的家校合作的主要内容。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现代人的生活理念、观念的不同,家校合作也必然向深层化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生活、生理、心理、价值观等都是我们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家长所要讨论和关注的内容。

2.从老师这个层面来看

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合作可以说是为老师减负,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自由

传统的家校合作多为电话、家长会、家访,在时间上来说不自由。电话沟通,何时适合打、沟通的时间都难以把握和控制;家长会的弊端在于信息滞后、时间限制,家长人多,难以就代表性的问题做深入的沟通、探讨,同时问题的解决也缺乏个性化、具体化;上门家访受家长工作时间及条件限制,给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而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合作,老师可自由支配时间,利用空闲时间发短信给家长,及时地告知家长,也可随时接受家长提问,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良策。

(2)省力

传统家校合作,总让老师觉得费时、费力。而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合作,重要的通知以短信群发,几分钟即可完成,节约了教师的时间。家长能很快地将信息反馈给教师,教师在授课之余集中处理,针对问题实行个性化辅导教育,跟踪变化全过程,对学生培养非常重要。

3.从家长这个层面来看

避免了接听电话而耽误工作的尴尬,避免了老师当着自己的面批评孩子而让自己很尴尬的局面等。家长还能通过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合作,随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及时地向老师反馈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与老师进行实时的、在线的信息交换与沟通,能了解现代教育改革动态、要求,能学习到最新的家教理论与方法,不断提高家长自身家教理论与实践水平,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影响深远。

“网络条件下农村学校家校合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能够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充分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为形成教育合力创造良好的条件。网络给学校和家庭提供了一个巨大的交流平台,新的交流模式,也为孩子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新型的展示舞台。通过网格条件下农村学校的家校合作平台弥补了传统农村学校家校合作的弊端,积极带动家长的主动参与性,让家长与老师能进行更深层次、无障碍的交流,促进家校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人们工作繁忙、人际关系日渐疏远的现代科技社会,家校合作的新模式将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融于一体,让家庭和学校成为两个平等的教育体。通过学校网络这个平台,服务于家庭、社会,促进学生、教师、家长的共同成长。网络条件下的家校合作要充分利用网络,把现代网络技术与传统家校联系的有效方式结合起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提高家校合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美国家庭、学校合作模式.外国中小学教育,1996(6).

[2]岳瑛.基础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2).

[3]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

篇5

关键词:家校合作;问题与对策;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130-01

一、农村家校合作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生活环境不佳

农村生活环境仍然处于贫困和落后阶段,生产与交通的长期滞后影响着农村家校合作教育。虽然近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并且对农村基础教育实行“两免一补”,但是现在农村经济的主体依然是传统的小农经济,效益差;对于外出务工人员,由于受自身素质约束,也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太忙成为家长不能参与农村家校合作教育的首位因素。

(二)农村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加上不善于与人沟通,与学校、教师的联系少之又少,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仅能满足子女物质的要求,对子女学业方面的辅导缺乏必要的技巧和能力,将子女的一切培养都推给学校等等。

(三)农村家长观念落后

现今农村“读书无用论”等旧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对于生活较为窘迫的家庭,送子女上学的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是,在子女还未成为劳动力之前让其有个去处。只要子女年纪稍长,就辍学打工以养家糊口。同时,农村养儿防老、生女赔钱等旧观念依旧盛行,重男轻女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这些落后的观念使许多家长无法同时顾及子女的农村家校合作教育问题。

(四)教育评价机制单一

农村的教育评价机制并不完善。教育评价多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一种量性的、结果性的评价,学生并没有参与对自己的评价。而随着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量化评价方法被广泛应用,家长同样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其他方面。

(五)教师待遇差负担重

目前农村教师的负担普遍过重,大班教学或一师多班的现象屡见不鲜。常规的教学之外,无休止的检查、评估、竞赛以及所谓的继续教育,也令教师不堪重负。教师在繁重的班级管理、教学业务之余,能够花费于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的时间、精力并不多。甚至会导致有部分教师在负担重压之下,从而对农村家校合作没有兴致和热情,消极怠工。

(六)没有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

基于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有必要使其成为学校和社会的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一种制度。而要成为制度,相应的政策法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农村家校合作关联到社会系统中学校和家庭两个方面,它们的合作需要来自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尤其是教育主管单位的管理。可惜这些目前都缺位,因此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松散、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没有统一、正规的农村家校合作组织以及有效的评价机制,而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对于农村家校合作活动也没有明确的、完善的规定和政策制度的保障,从而使农村家校合作的现状不容乐观。

二、农村农村家校合作教育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保障,是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农村家校合作的重要手段。完善评价机制不仅有利于实现农村家校合作的正规化、系统化,也有利于提高农村家校合作的效率。

(二)提高农村家长的素质

提高家长素质是有效落实农村家校合作工作的关键。兴办家长学校是一个可以考虑的方式和途径。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家长,不仅提高他们的素质,加强对农村家校合作的认识,还可以密切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加强沟通,培育良好的合作基础,以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三)建立农村家校合作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农村家校合作活动的重要载体。农村家校合作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完善可以避免合作过程中的组织松散、管理不善等问题的出现。各农村地区和学校可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设立如村教育委员会、家长教育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地方性农村家校合作组织,以利于保持教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评价等方面的同步性、一致性,形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合力。

(四)切实减轻农村教师的工作负担,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

篇6

2021年7月25日,我参加了2021年陆丰市中小学班主任培训。我非常感谢陆丰市教育局给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也非常感谢陆丰市教师发展中心所有的领导,老师和工作人员,更加感谢学校把这难能可贵的的机会给了我。这次培训,发展中心请来了许多优秀的老师,他/她们的分享,给我指明了方向,使我这个职场充满了正能量和信心。

我喜欢刘振光老师的专业。他给我们分享了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校合作的基本情况、家校合作的内容、家校合作的平台、家校合作中班主任要具备的素养及家校合作的策略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使我对家校合作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家校合作是学生成长规律的内在需求,是家长的诉求,学校的需要,是国家的规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作为班主任老师,应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沟通能力,情商方面也要跟上来,以期和家长联合起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喜欢曹远钟老师的幽默,他有自己的品牌——钟叔课堂,整节课充满了欢笑,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曹老师,那一定是“幽默”,如果要用两个词,那就在“幽默”的基础上加上“激情。”如何成为优秀的班主任?曹老师告诉我们:“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喜欢笑,用自己的笑容去感染我们的学生,要善于倾听,优于预设,勤于实践,敢于创新,勤于反思,勤于记录,擅长教学等等。”可见,成为优秀的班主任是一个过程,我们需要日积月累。

我喜欢郑荣钦老师的踏实。郑老师给我们从两个方面给我们分享了安全工作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一是科学防范重在预防,二是安全管理重在落实。安全是我们永恒的主题,是我们开展任何工作的首要条件和行为准则。认真扎实地做好工作,时间到了自然有收获。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安全重于泰山。生命只有一次。作为班主任老师,我们应事无巨细,认真做好相应的安全教育工作和安全管理工作,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家校联合,切实保障学生安全。

篇7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调研

我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渠道,通常是以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和行业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培养来实现,如何发挥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煤矿企业的岗位职业标准要求,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使培养出的技能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煤矿企业的岗位要求,更好的为企业安全生产服务,意义重大,这也是我国煤矿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我校作为西部地区唯一一所以煤矿类专业为特色的国家级重点技校、国家级重点中专,为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深入开展,近期我和同事们开展了校企合作的调查研究。

1校企合作调研数据

1.1被调查煤矿企业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方法为文献调研、发放问卷、深入访谈三种,调查范围为重庆市27个煤矿企业,其中国有煤矿9个,民营煤矿18个。按煤矿企业规模分,大型煤矿9个,中型煤矿12个,小型煤矿6个。

1.2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意向

愿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的企业25家;“委托院校进行员工培训”的27家;“委托院校进行员工学历提升”的25家;“与学校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的21家;“联合科技攻关解决技术难题”的17家;“共建实训室”5家;“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18家;“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9家;“设备仪器资源使用”10家;“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18家;“为学生开设专题讲座”3家。

1.3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的认识

关于“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的重要性”一项中:选择非常重要的10家;选择比较重要的10家;选择不重要的7家。关于“对开展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项中:选择非常愿意的4家;选择比较愿意的5家;选择无所谓或没兴趣的18家。

1.4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统计

10家企业觉得“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6家认为“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7家“缺乏合作机制”,1家“学校缺乏主动性”,3家“缺乏校企双方交流的平台”。

1.5企业希望的职业教育模式

3家企业选择“独立举办职业学校培养员工”,10家选择“独立举办培训机构”,11家选择“合作举办职业学历教育学校或机构”,3家选择“不举办职业学校或机构”。1.6企业希望的与职业院校合作的模式选择“2+1模式”的6家,“订单模式”6家,“工学交替模式”10家,“产教结合模式”5家。1.7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冀望收集到的冀望中:“能得到合格的后备人才”25个,“为企业长远发展做准备”17个,“改善员工技能结构层次”13个,“扩大企业影响力”12个,“得到纳税减免优惠”24个,“进行员工提升培训”14个,“联合解决技术难题”7个。1.8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建议问题中选择“通过立法作出规定”的11个,“政府出台激励机制”的14个,“激发企业的自觉性主动性”的11个,“推动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14个,“职业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19个,“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的21个。

2调研情况分析

(1)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是学校和政府十分热衷,但企业只是在浅层次上参与合作,并没有拿出和学校政府一样的热忱深入参与其中。调研数据表明:100%的企业都愿意和学校合作,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中来,但大部分是停留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企业员工进校培训”、“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这类浅层次或对企业发展有益的层面,而“共建实训室”、“为学生老师提供实训实践机会”等深沉次合作的企业不足20%,并且企业基本上接收学生顶岗实习只限于由企业技术人员示范操作,由企业技师和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的比率为0。(2)从92.6%的企业愿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实施”、66.6%的企业愿意“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而仅有33.3%的企业愿意“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18.5%的企业愿意“共建实训室”,36%的企业愿意“设备仪器资源使用”可以看出,企业对校企合作项目的参与,主要集中在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这类低成本项目上,而大部分企业不愿参与到需要投入大量财力物力,增加企业营销负担的项目中。(3)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积极性的因素占前三位的是:37%的企业觉得“缺乏政府相应的政策引导”,26%的企业觉得“缺乏合作机制”,22.2%的企业觉得“企业利益得不到保障”。许多企业都在调研中表示希望能在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的同时,企业能收获到在税收、补贴以及荣誉方面的帮助。(4)企业认为学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需要进行改革,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陈旧、实际动手能力弱,与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严重脱节。(5)80%的企业希望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应该加强企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职后培训来提升企业员工的能力。

3调研结论

通过此次调研的结果以及数据分析的情况,大致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3.1校企合作缺乏令企业看中的长效机制

目前的校企合作缺乏长效机制。40.7%的企业希望“激发企业的自觉性主动性”,但企业是需要效益的,如果没有有效的机制,没有硬约束力,靠企业的自觉性来参与到校企合作中,那企业只能如现状浅层次参与其中。所以政府应该在落实相应政策的具体措施、降低企业承受学生顶岗实训的安全风险、增加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回报、加强校企合作第三方的协调服务等方面建立起有效的机制,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利益。

3.2教学模式改革的滞后

在此次调研中,77.7%的企业都希望职业院校能“提升职业教育内涵质量”,70%的企业觉得“职业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确现在中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上过多的沿用了专科乃至本科的做法,忽略了中职学生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导致大量学生到达工作岗位,理论水平不够,技术操作能力也不过关的现象。因此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刻不容缓,把中职学校从现有重理论轻技能的现状拉回正轨。

3.3要加强企业在职员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训

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企业十分看重职工的培训工作,希望能从职后培训这块达到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目标。那么加强企业在职员工校企合作培训,是促使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之一。(1)进校培训与上门培训相结合,对于煤矿企业,人手不足,特别是技能人手的不足是普遍存在的,学校可以根据企业要求,组织教师到矿上培训,解决企业生产和培训冲突的问题。(2)等级培训与提高培训相结合,煤矿企业职工文化水平不高,企业对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迫切希望,要重视初级工、中级工技能等级的培训,更要重视对已取得中级工等级的员工,提升为高级工、技师的提高培训。(3)全面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在通用性培训的同时,根据煤矿企业的自身需求,可以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4对策及建议

4.1充分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要承担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特别针对煤矿企业而言,工作环境恶劣,安全形式更是严峻,同时煤矿企业无法从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实质性收益,因此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政策和制度层面激励企业参与尤为重要。从制度层面上制定校企合作法律框架,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理顺学生工学结合考核、共建实训室管理、职后培训教育等相互配套制度。在机制层面上,建立合理的企业利益补偿机制。只有当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大于投入的收益时,才具有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政策优惠、奖励荣誉等方面的补偿,能提高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吸引力。比如加拿大就实行实习教育税额抵扣,接收实习学生的企业每个学期可享受25%~30%的抵税比例,这对企业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诱惑,因此也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4.2进一步调整课程设置,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核心

进一步加大教学模式改革的力度,以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的需要。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要坚持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根据当今社会和煤矿企业实际需求,修改和完善采矿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围绕培养目标,突出职业特点,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结构体系,加大技能训练的比例,重能力,重素质,把技能和德育培养放在第一位。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重点。从工作岗位需要出发组织教学内容,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与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通过工作训练,使课程体系中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融为一体。

4.3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在工学结合教学中的地位

要与企业共建具有先进性、经济性、互补性的校内实训基地,功能与岗位能力要求相一致,让学生能更快地适应岗位需求,顺利完成从学校到企业,学生到员工身份之间的转换。校外实训基地是实施“工学结合”的重要场所,学校应积极寻求一些规模大、生产管理规范、技术先进的企业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共同培养煤矿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通过深入企业的实践,贴近生产一线,真正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

4.4加强有职教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

篇8

一、家校合作的必要性

1.家庭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由于血缘和亲情关系,对于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最具有权威性,最具有感染力,而且具有天然的联系性。”“同时,家长与子女一同生活,接触最多,了解最细,更能从子女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易于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而,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其他社会教育难以具备的。

尽管家庭教育具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它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因而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直接面对孩子在成长中各个阶段的问题。家长缺乏对孩子生理、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再加上教育理念的不足,教育素养的欠缺,许多家长往往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体验来构造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基模。但是家长当年成长的环境与孩子目前成长的环境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使得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偏差。尤其是当孩子进入青春期时,家长逐渐地发觉自己在面对孩子教育的各种问题时,越来越力不从心。此外,社会生存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得家长非常希望孩子通过读书升学获得更高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取得未来就业和发展的竞争优势。在这样的思想的支配下,许多家长都把抓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忽视了孩子品德的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阻碍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2.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不足

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学校教育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教学。学校教育的组织性、计划性、科学性和系统性,以及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教育、教学的一切物质设施、教学环境等,都是家庭教育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在人们对学校教育寄予厚望的同时,学校也面临着仅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应付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和挑战: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公益性弱化、教育质量下降、教育机会不均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佳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学校由过去的封闭状态走向开放,开始寻求来自社会多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

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密切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影响家校合作的因素

美国学者Henderson&Berla(1994)的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当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中时,学生的表现可以产生如下诸结果:学生获得更高的学校等级和更好的学校成绩;学生的出勤率提高,完成作业的情况有所好转;需要参加补习班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在学校中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学校拥有学生更高的毕业率;学生的升学率的提高。这些结果都是每一个家长和教师乐于见到的。虽然家长参与孩子的学校教育能够产生如此显著的结果,但是目前家长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却没有被有效地利用。究其原因,我们得出了以下主要因素:

1.家长方面

(1)目前我国并没有任何法律条文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既是家长的权利,也是家长的义务,也没有任何法律条文来说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限度。这使得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容易处于尴尬的境地。(2)时间上的冲突。大多数家长拥有全职工作,而且许多工作时间又与学校作息时间重合,这使得许多家长在教师上班的时间很难或者是不能参与学校的教育。下班后,家长又担心自己与教师的联系,会影响教师的休息。因而,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放弃参与孩子在学校的教育。(3)家长对自己教育角色认识的不足。我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家校合作文化氛围,使得不少家长认为,既然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教师是经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那么教育子女的责任在于学校。只有在学生的成绩出现倒退时,才想到与教师联系。(4)家长和学校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交流。由于缺乏有效的交流方式和平台,因而家长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处于被告知的地位,许多教师只有在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与家长进行联系,甚至把家长请到学校,希望借助家长的力量来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然而,在问题产生之前,教师并没有与家长联系,借助家长的力量,防患于未然,这使得部分家长对教师的教育能力产生了质疑。此外,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低下,教育理念欠缺,在与教师交流的过程中,信心不足,甚至不愿与教师交流。

2.学校方面

(1)学校领导者的态度。我国的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学校领导对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价值认识直接影响家校合作的程度。目前,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家长因为一些教育的事情常常向教育主管部门投诉学校或教师,这使得学校和教师对于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产生了警惕,做任何事都“权衡再三”,甚至畏首畏尾。(2)教师因素的影响。首先,许多学校的班级人数多、班额大,使得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任务特别繁重。班主任除了要完成每天的教学工作外(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还要忙于班级建设、学校的日常评比等。此外,学校给予教师的教学压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以及同行的竞争,都带给教师巨大的工作压力,这就使得许多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家校合作。其次,家长的素质参次不齐,使得部分教师缺乏与各种类型的家长交流、沟通、合作的经验和能力。

三、促进家校合作的策略分析

家庭和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两个最重要的场所,加强两者的合作,有利于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的协调一致,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要保证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和完善有关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法律保证

在美国,克林顿总统于1994年3月31日签署《目标2000:美国国家教育法案》,该法案把“美国学校将推进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作为到2000年美国教育要实现的8个目标之一。之后,布什总统于2002年1月8日签署《不让一个儿童落伍法案》,它规定凡是接受联邦教育资金资助的学校,都必须有一项书面的家长介入政策,包括学校与家长合作的相关条款,学校必须与家长合作制定开发和培养儿童的计划,并与家长达成一致意见。该法案的目标之一就确保家长的参与以提高教育质量。

我国必须制定有关家校合作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是家长的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使家长在参与学校的教学活动、管理工作、决策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依法制定符合本地区的有关家校合作的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家校合作逐步的走向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此外,还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家校合作评价体系。如可以把对于教师参与家校合作的评价,纳入教师绩效工资的考核范围,完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热情和积极性。

2.分级成立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委员会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我国应该成立国家、地区和学校层面的家长委员会。国家家长委员会在宏观方面对各个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给予指导,并将一些地区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然后进行推广。地区家长委员会保障本地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的权利,并与各校家长委员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本地区的家校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地区家长委员会还利用本地区各种教育资源开展活动,提升本地区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学校家长委员会,是联系家庭和学校的桥梁。学校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的代表参与学校的管理,充分享有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评议权、监督权和决策权,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向,知晓学校的各种事物(包括管理机制、日常活动、学科安排、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班级情况等),并对学校的工作给予大力的支持。学校家长委员会广泛收集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给学校,向学校提出各种建设性的意见,协助学校改进工作,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并将学校改进后的信息及时详细地反馈给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还可利用家长会议和各种活动来促进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如让教子有方的成功家长介绍自己的育儿心得,提高整体的家庭教育子女的能力和信心。同时学校可以借助家长委员会这个平台对家长进行教育学知识和教育技能的培训,提升家长的整体教育素养,并将学校各阶段的工作任务、目标、教学要求、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告诉家长,使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共识。

3.成立专款专项的家校合作资金,为家校合作顺利开展提供经济保证

家校合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涉及到教育场所、活动设施、家长培训的教材和资料,教师的劳务费等等,因而它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资金进行保障。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教育经费非常紧缺,许多学校很难拿得出一笔专门的费用来确保家校合作的长期开展。因而必须多渠道地筹措家校合作资金,包括:政府投入、家长捐助、企业界的资助等,以确保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

4.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于家校合作的科研活动中,为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

篇9

关键词:高职;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268-02

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学校为满足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而进行的教学改革,有助于实现教育对象从学生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实现企业借用高校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自己的员工进行再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岗位需求,可以满足企业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高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以充实自己员工队伍的需求,企业还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和品牌优势,实现为企业谋求更大利益的需求。

虽然我国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校企合作蓬勃发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

高职层次营销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直接与人或机构打交道,由于人或机构需求的差异性非常大,相同的营销手段对不同的人或机构产生的营销效果必然不同,所以对于营销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很难用标准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在考核营销人员的业绩时往往通过其完成交换的成绩来衡量。这就要求高校在为该层次营销专业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达到促进交换的实现而形成的一套系统有效的思维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和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了客观地了解同层次各兄弟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情况,寻找适合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规律和经验,发现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高职层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提供支持,本课题组针对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对象包括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专业负责人、高职营销专业的教师、企业高管人员、参与过校企合作的学生等,调查方法以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为主。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校企合作已经硕果累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高职院校各类人群广泛的肯定,几乎所有被调查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都与企业进行了合作,但目前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之间签订了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协议签订的时间是在该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前。

校企合作是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发展方向,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目前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有关各方的关注,高职层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将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1 校企合作动因存在着偏差

校企合作从本质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优势互补的能动关系,任何一方的重视程度和参与程度都会影响着这种合作效果和深度。

动因是导致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动因决定了行动的目标。校企合作的动因由两部分组成,即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主要取决于学校和企业各自对自身发展、社会贡献价值和作用的认识程度,具体来说高校追求的是教学效益最大化,而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外部动因涉及到彼此对对方的要求、彼此资源的扩充、发展空间和发展规律等多个方面。内部动因直接影响着合作的目标及其实现。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总体目标应该是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目前具体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

但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因并不完全是追求办学效益的最大化,有些学校的合作动因不是来源于市场,而是来源于上级的检查。于是在探索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更多地注重于上级检查时的指标要求,而合作的动因尤其是内部动因并没有完全激发出来,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合作的效果和深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2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目标市场不明确

对于高校而言,校企合作的目标市场应该是那些与学校或可能与学校开展合作的企业,因此合作的关键应该是寻找哪些企业能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在哪方面开展合作,尤其是深层次的合作。深层次的合作并不在于技术、科研难度有多大,而是指这种合作能够锻炼和强化学生哪方面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否与该专业学生应具备的技能有较大的关联性,这种合作对于营销专业发展有多大的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在寻找合作企业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对目标市场的界定,即有些学校并不清楚哪类企业能够在哪些方面与之合作。

本课题组在与一位企业高管的沟通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一个案例,非常具有代表性。一家非常有知名度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通过熟人与一家高科技企业接洽,这家高科技企业是从事软件开发的。学院希望该企业能成为其校企合作中的一员,哪怕是挂块校企合作的牌子都可以,当时那家企业的老总明确地表示拒绝,用这位老总的话说“挂浙大的牌子可以,挂工大(浙江工业大学)的牌子我还要考虑考虑”。其言辞看似有些狂妄,但实际上却说明了一个道理,企业与高校合作,企业看中了高校什么资源?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与各类层次、各类专业的学校合作。

高新技术企业与本科院校,尤其是与知名高校合作,企业能够享受到高校的学科优势、品牌优势、人才优势、教育场地优势、科研场地优势等带来的好处,有利于企业自身品牌的建立和整体效益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在对人才的“教育”上,而不是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产品与技术的开发上。

从上面的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企业时缺乏明确的目的市场界定,就不可能根据专业的特点,以平等的身份去寻找能够满足双方需求的合作企业,这样的校企合作也只能是一厢情愿的事情。

我们在对企业的调查中发现,高科技企业对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合作不太感兴趣;制造类企业由于营销人员岗位有限,且相关岗位的营销人员须具备对其产品和行业的相关知识,所以对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合作兴趣不大;而商贸类企业和一些营销中介类企业却存在着这方面的需求。一些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营销专业与企业的这种合作处于“低层次”的合作,但这恰恰是由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特点所决定的,且这种合作状况还会维持很长的时间。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我们的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初只能是在这些层次的岗位上就业,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决定了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不应该好高鹜远,而应该脚踏实地。

3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深化缺乏制度保证

校企合作是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保证校企合作进一步发展需要一定的制度保证。制度保证应该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不但要明确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也需要明确承担者的权利与义务。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顺利的院校往往都拥有一定的制度保证,而表现平平的高校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学校把对校企合作的热情和期望都寄托在一线教师的身上,所以在分析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时就会得出一线教师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没有紧迫感、不愿意与企业接触等结论,而很少从管理制度方面进行研究,因此也难以寻找出真正的问题之所在。

就营销专业学生调研技能的训练而言,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其合作方主要是调研服务公司和一般企业的市场部,校企合作工作的承担者需要开发这类市场,需要与这些企业沟通(包括什么时候有调研项目、学生能参与的程度、需要的学生人数、如何对参与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如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在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安全和权益如何保证等),需要跟踪维护与这些企业的关系等,做这些事情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果需要一线教师承担此责,但不算教师的工作量,仅仅是义务劳动,那么这种校企合作能走多远呢?有一位接受访问的营销专业的教师曾经形象地描述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尴尬状态是“带着镣铐的舞者”。

第二,基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校企合作需要对参与的学生进行必要及时的指导。

校企合作既然是一种人才培养的途径之一,那么要更有效地达到培养的目的,就应该对参与合作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通过对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学生的走访,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参与合作项目都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希望通过参与合作项目达到了解市场、检验自己能力、发现自己不足的目的,在劳务报酬与锻炼机会之间,他们首选锻炼机会;有一部分学生参与合作项目的目的是因为其学习时间不紧凑,不想自己的时间白白浪费。

“你认为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和兼职有区别吗?”的调查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有区别,区别主要表现在校企合作项目有老师的指导,校企合作项目与自己的专业比较吻合,合作方违约给学生带来的风险较小等。

学生对“指导范围”的期望非常广,有专业技术技能方面的,有沟通方面的,有观念认识方面的,有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等等,这就对校方指导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调查显示,在校企合作项目中得到指导多的学生,重复参与合作项目的热情也越高。

校企合作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发展方向,要从根本上深化高职院校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就必须明确校企合作的真正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思路,只有如此,校企合作才会是有效的。

参考文献

[1]袁月秋,季黎.关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北方经贸,2007,(1).

篇10

调查共发放企业问卷220份,回收201份,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在有效问卷中,从所有权性质上看,国有企业22家,集体企业7家,私营企业118家,外贸企业8家,合资企业35家。从产业划分上看,第一产业的企业8家,第二产业的企业99家,第三产业的企业79家,多元的产业企业4家。从企业员工规模上看,5000人以上的企业14所,1000~4999人的企业32所;500~999人的40所;100~499人的67所;99人及以下的35所,员工总数241335人,企业平均员工数1270人。由此可见,样本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已涵盖了各种性质、各种产业,在规模上也具有各个层次,并且符合浙江省二产、三产企业占比较多,私营企业占比较大的企业格局。

问卷分析

问卷主要从合作原因、合作项目、合作顾虑、合作愿景等四个维度设置问题,采用选择题与开放题两种形式。

企业参与合作的原因 调查显示,企业参与合作原因有多种表述:157家企业为了满足企业劳动力需求、126家企业为了优先选用毕业生、105家企业为了履行企业责任、99家企业为了方便员工培训、85家企业为了缩短新员工适应期。归结以上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是满足企业的用工需要,改善企业员工的素质;其二是履行社会责任。

企业为学校提供的服务项目 调查显示,服务项目较为丰富,从集中程度上看依次是:97%的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55%的企业为教师提供了实践岗位,52%的企业指定师傅为实习学生提供了指导,46%的企业与学校一起实施了订单培养。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提供兼职教师等项目的企业占比都在35%以下,其中已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的企业占比只有15%。

合作中困扰企业的因素 调查显示,困扰企业的因素有:一是85%的企业认为,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安全与管理问题难以解决。二是75%的企业认为,缺少政府的相关政策,合作还处于民间自发状态。三是50%以上的企业对中职学生岗位流失率高,做不长、怕吃苦,工作不够积极等表现感到不满意。另外,有37%的企业认为,由于合作而产生的设备损耗、生产效益降低等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

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 在对“贵企业愿意参加的合作有哪些”这一问题的回答中,企业对合作表现出较强的愿望,97%以的企业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90%以上的企业愿意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提供教师实践岗位、委托学校培训员工等;70%以上的企业愿意开展订单办学、联合科技攻关、提供实训设施设备等。但在提供创业基金、投资合作办学等内容,愿意合作的企业占比低于50%。

意愿与现状少“交集” 将调查问卷中企业的合作意愿与合作现实状况进行比较,反差甚大。除顶岗实习项目,合作意愿占比与现实占比基本一致外,其他的合作项目差距较大。相差最大的是联合科技攻关,意愿占比为79%,而实际占比只有15%,两者相差64%。差距在50%以上的项目有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设备、提供兼职教师等。差距在35%以上项目的有提供教师实践岗位、委托学校培训员工、订单办学等。可见企业合作意愿与合作现实状况之间缺少“交集”。

政策与机制缺“催化剂” 调查得知,通过政府搭桥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仅有3.5%。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点是什么”一题中,74.7%的企业,76.8%的学校认为缺少相关政策的引导与灵活的合作机制。但综观我国职业教育的法规、政策,虽然以校企合作为主标题的不多,但很多文件都把校企合作作为了重要内容。可见,校企合作不是缺少政策引导,而是缺少让政策落地生根、发挥效用的“催化剂”。

对策建议

实习生管理队伍“专业化” 实习生管理队伍的“专业化”是指通过选拔、培训、进修等方式,使实习生管理教师掌握实习指导、岗位管理、心理疏导等专业的指导技术,从而整体提高实习生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