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范文

时间:2023-12-01 18:17: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篇1

关键词:紫砂;文化;工艺;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213-01

一、紫砂发展史

遐迩闻名的中国陶瓷奇葩紫砂陶,根据有关文献资料的记载,系萌生于江苏宜兴。宜兴地处太湖之滨,古名荆溪,因盛产陶土又称“陶都”。宜兴以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和紫砂陶“五朵金花”闻名于世。而在这“五朵金花”中,紫砂陶最富盛名。1976年宜兴羊角山所发现的紫砂窑址证实紫砂烧造的历史系始于北宋。因此可以认为,比较恰当的紫砂陶的创制时间应为宋初。

早在东汉时代,宜兴已形成制陶中心,在魏晋时期发展成为烧造青瓷的均山窑。直到宋代,宜兴的陶瓷艺人才发现和使用一种紫色陶土作器物。从宋代至15世纪,人们使用的紫砂器显得较为粗糙,以实用为主,与其他的器物在同一个窑里面烧制。这一时期为紫砂发展的第一个时期。

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是紫砂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涌现出一大批名家,他们注重造型的变化和壶型之美,此时的造型显得古朴、简练、豪放。这标志着此时的制壶工艺走向成熟。此为紫砂发展的第二个时期。

紫砂工艺的鼎盛时期是从17世纪中至19世纪初,这是紫砂发展的第三个时期,此时文人与工匠合作,融诗书画于壶艺之中,使紫砂艺术更具特色。陈呜远是明末清初最具影响力的紫砂艺人,由“宫中艳说大彬壶,海外竞求呜远碟”的诗句足见陈呜远非同一般。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是第四个时期,此时,紫砂的生产进入商业化时期,其特点就是产量大、工艺精致、畅销海外。到清代末期,紫砂器具进入宫廷,陶业工人和文人学者进一步合作,拓宽了海外的市场,促进了清代紫砂业的繁荣昌盛。

第五个时期也就是20世纪中至今,紫砂工艺经过了一个起伏的过程而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鼎盛时期,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9年,由于战乱宜兴紫砂业受影响急剧衰退。1950年紫砂合作社恢复,1954年蜀山的紫砂工艺合作社成立,1959年起,政府又将紫砂工艺合作社发展为紫砂工艺厂。从此,紫砂业全面恢复,紫砂壶工艺迎来了自己的春天。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水平提高、产量增大、工艺创新,这一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紫砂艺术大师。

回顾紫砂发展史,饱满而精彩,今天的紫砂业繁盛,但是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改进,紫砂的未来将更上一层楼。

二、紫砂文化

明代开始由于文人参与紫砂器的制作,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紫砂壶造型结合起来,赋予紫砂文化内涵,将紫砂工艺推上一个巅峰时期。宜兴紫砂茶壶获得世人的钟爱,乃至被赞为“世间茶具称为首”,“价埒金玉”,在明代即享有“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之与黄金争价”的盛誉,其原因除了紫砂茶壶具备优异的实用功能,更重要的则是紫砂茶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紫砂器的灵魂是文化。紫砂工艺的传统积淀了600多年,深厚而有活力。我们品紫砂,是学其内在的精神。历代大师给我们留下了一大批经典的传统造型,被后人反反复复地仿制,为社会所长期广泛接受,但是我们在仿制前人的同时,要突破自己思维的约束,在紫砂器内注入自己新鲜的血液,注入时尚的元素和时代的气息,为丰富紫砂艺术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为传承发扬紫砂文化做出贡献。

当今工艺美术界,紫砂独领。其原因除了紫砂的“三特”,还有紫砂的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性”上。紫砂壶的装饰、造型等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明代开始,工匠与文人合作制作紫砂器,两种人在各自的领域发挥其特长且相互融合,长此以往,两种人就柔和成一种人――紫砂工艺师。紫砂工艺师对紫砂文化的掌握需要长期的积累,一件经典的紫砂器,不但是其技艺的极致,更是文化的极致。

三、紫砂与茶

说起紫砂器,人们就会联想到茶,这种想法已经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紫砂器以紫砂壶最为典型,因其与茶文化结合较为紧密,有了更多的价值。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团茶改成叶茶,品茶方式由宋代的“点茶法”演变为“冲泡法”。由于饮茶方式的转变,明代人们对陶瓷茶器在造型、装饰和釉色上的追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代许次纾在《茶疏》里说:“先握茶手中,俟汤先人壶,随手投茶汤,以盖覆定”,明确地描述了茶器形态由唐宋的茶碗发展成为明代的茶壶。茶壶就成为了是明代品茗中的主要器具。宜兴的紫砂器受到重视,宜兴的紫砂材质的注水器具胎色柔和,里外不施釉,其造型和和材质体现出的艺术追求与明清人品茗的追求相吻合,符合当时社会所追求的质朴、平淡等精神需要,这就为以壶为紫砂壶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唐宋时期宜兴因产茶而闻名。唐代宜兴的茶是上供皇室的贡茶。明清时期,宜兴更因产茶而饮茶成风。宜兴为满足社会的需要,开始大量生产陶瓷茶具。宜兴紫砂茶器就在这种浓厚品茗氛围中慢慢诞生,并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由此可看出,紫砂器和茶之间有着工丝万缕的关系,双方促进其对方发展,相辅相成,造就了今天的紫砂文化和茶文化的繁荣。

四、结语

紫砂之美在于工艺,在于文化,在于与茶的联系。

篇2

关键词:调砂提梁大壶;朴实大度;明代茶文化;实用性与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052-01

时大彬是紫砂艺术承上启下的集大成者。时大彬制壶,诸款俱足,诸土色也俱足,不务妍媚而朴雅坚栗,妙不可思,所制的紫砂壶,千态万状,信手拈出,巧夺天工。时大彬经常通过技艺与士大夫往来,引起上层社会的重视,认为他所做的壶可与金玉相比,他开创了紫砂创作与文人紧密结合的先河,他从文人那里了解社会的需求,了解什么是高雅的审美情趣,从而指导自己的紫砂壶设计和创作。前期作品以大壶为主,后因目睹文化人茶饮方式的变化,而改制小壶,初期请书家落墨,自己再用竹刀刻出,后来以竹代刀,在壶上刊刻铭文款识,字体闲雅,更加适应文人阶层追求淡雅超俗的审美风尚。

时大彬也从生活中吸取养分,在题材上进行了大胆的探,当时紫砂壶有两种风格,繁缛纤巧和朴实大度,时大彬坚持了朴实的风格。这种风格从现存的,或在明代纪年墓中出土的时大彬制作的紫砂壶中,可见一斑。如他的“六方壶”、“如意纹三足圆壶”、“扁鼎足盖圆壶”、“僧帽壶”等作品,都反映出“时壶” 的朴实风格。时大彬创造了一整套合理而完备的紫砂制作工艺和工具,奠定了中国紫砂名陶的地位,进入紫砂创作的成熟期。他是继供春后,紫砂壶艺史上知名度最大、影响力最深的一位壶艺大家,被推崇为“千载一时”、“明代良陶让一时”。

调砂提梁大壶是时大彬的杰出作品,紫砂壶包浆浑厚、丰肩弧腹、制作精美、造型朴素典雅,时大彬紫砂壶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理念在调砂提梁大壶的设计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果没有渊厚的文化修养、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技艺,不可能制作出如此美奂美仑的作品。

在实用性方面:(一)壶身成型工艺是用打身筒技法打成的,提梁与壶嘴深受羊角山手法影响,都经过竹刀切削,呈多角形,边线劲直而有力。提梁与壶身衔接处,把它做得比整个提梁宽扁而厚实些,仿佛植根于壶的肩部,增加了提梁的稳定性。壶身短颈上的压盖,做得工整规,准确紧凑,几乎是短颈的延伸,很难分开。(二)坚致洗练的胚体,外观色泽呈紫色,表面且有极细小的针状沙粒,并不细腻。(三)壶的造型优美,造型的基本构思是一个“圆”字。从上方俯视看,壶底是一个大的圆形轮廓线组成的平面,壶盖是另一个小圆平面,两个圆面重叠而构成壶身。(四)这件壶上如此规矩的提梁,成型极为不易,离不开对紫砂泥的可塑性能和烧成温度的精确估算和有效控制。

在艺术性方面:提梁特别高大,拱起如虹桥。在壶身上部为人们留出一个一望无际的窟窿空间“周接四海,浮于元气之上。”说它接又说它浮。实际上是含有虚实的造诣,好像是一个凹进去的自由空间,增加了整个壶的整体气势。壶梁所形成的完整空间,亦增加了造型的装饰感。“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时大彬紫砂壶”的虚实相形正体现着这一美学精神,使人产生真正的审美愉悦。

总体来看,在欣赏一个工艺品是美是丑,与工艺品本身的造型是否合乎一般美的规律和审美情趣有关系。中国的传统审美是崇尚简约、玄淡的,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诗中的对句、讲究华丽色彩的雕饰,固然是一种美,但从来不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朴素的美才是最高的境界。“时大彬紫砂壶”没有复杂的层次,没有艳丽的色彩,突出的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在评价人的外表修养,当然,这句话用来说明“时大彬紫砂壶”外在的装饰与其质朴本色的关系也未尝不可。

篇3

在素有“北京茶文化中心”之称的马连道的一家名为“壹仙阁古饰体验馆”里,记者见到了彭薇颖,灵动的眼睛,亲切的笑容,优雅的谈吐,低盘的发髻,古风的着装,尤其是独特的首饰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阁主”。而这里,就是她精心打造的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壹仙阁。这里除了有别具风韵的古典服饰和高雅茶道具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她设计制作的具有传统韵味的现代首饰,即将古玉、古饰、古珠等“老物件”搭配其他元素进行重新设计而成的新物件。

古典首饰与传统文化

彭薇颖大学专业是建筑设计,毕业之后在互联网媒体工作,但她从未放弃对古典首饰的痴迷,多年来她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拥趸。她爱看《红楼梦》,爱穿旗袍,只要有时间就会去各大博物馆、展馆和古玩市场里逛,她的思绪仿佛时时遨游在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无论是秦俑汉简、晋帖唐画,还是宋瓷缂丝、明清珍玩,每一个精雕细琢的老物件,都折射出古人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法。

长期的爱好和学习培养了她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说起传统文化时,那份认真和投入,对历史文物的向往与追寻跃然于脸部表情之上。渐渐地,彭薇颖的关注点逐渐从浩繁的古代艺术品当中聚焦到了中国传统首饰上面。在她看来,老的首饰和所有老物件一样,有一种历史与岁月刻画的痕迹。一条眉勒、一对耳铛、一支发簪,几百年来可能跟过很多不同的主人,也许是一位大家闺秀,也许出自宫廷,也许因为主人家道中落而被置于当铺。江山过眼,物是人非,而这也正是吸引她的魅力所在。

“我很喜欢去逛博物馆,里面有很多这种老物件,特别有味道,越看越喜欢,就慢慢开始收藏古代珠子,后来就收藏多了,有完整的原件,也有散落的零件,还有一些小器物。”随着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彭薇颖开始O计一些独特的首饰,为了收老首饰,她经常全国各地跑。

在津津乐道背后所蕴含的不仅是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也是一颗被艺术吸引的真心。当看到现在传统文化不断衰落,她觉得有责任用一己之力让年轻人再度爱上这种古雅的美感,于是她准备把这份爱好变成事业――做一名独立古饰设计师。2015年底,彭薇颖开了这间壹仙阁古饰体验馆并成立了壹仙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壹,是一心一意的意思。中国古代的工匠精神,是和现在不一样的,特别专注,在设计、工艺上会花很多精力。仙,有怡然自得、飘逸之意,是我喜欢的一种古典的生活状态。”

彭薇颖非常推崇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的一个理念:“与古人对话,与文化同行。”古代首饰通常有寓意,和合二仙、福禄寿、麒麟送子等,彭薇颖会参考古代首饰图样做出合适的搭配及设计。在谈及现在很多宫廷剧,彭薇颖说:“其实宫廷剧里的首饰大多制式不符合历史原形,但是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并热爱就很好,至少可以让一些人不再迷恋国外那些和自己毫无关系的饰品了。很多人去国外买个品牌,有时候只是因为有折扣,并不真正知道为什么买。而这些老的首饰,首先是独一无二的,甚至可以量身定做,还可以收藏,佩戴的时候还承载着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带给你的气息和那些国外品牌绝对不一样。”

彭薇颖感受着这门传统技艺的衰落和危机而痛心:暂且不提明清,甚至民国、哪怕六七十年代还保留着的一些传统工艺,已经濒临失传乃至业已断档了!她忧虑且无奈地奔走于各地的博物馆、工艺美术馆和图书资料中心,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保留一些濒危的传统工艺。

她将对于古典首饰和传统文化的理解融入到设计理念当中,并融合当代时尚元素,既有复古韵味又不失潮流与时尚。“我给自己的课题就是‘古饰今生’。停留在博物馆展柜里的文物,自有它传播文化的使命,而我要做的,也许和这些馆藏文物略有差异,我是想让我们这些寻常百姓,在为生活奔忙的日日夜夜中也可以随时感受到古人的智慧、文化的力量。”

首饰里的工匠精神

在很久前,彭薇颖就爱上了中国的古代首饰。那些令人称绝的造型、叹为观止的工艺和时光留下的印记都令她沉醉其中,尤其是不同朝代的首饰中蕴藏的独特气韵更是她在后来的设计生涯中一直追求的境界。“古人的精神很值得敬佩,手工艺人大多心无旁骛,只为技艺精湛,甚至大半辈子只做一个物件。”

为寻找表达自己精神的首饰语言,她不断创作,尝试将古老的中国首饰艺术演绎为吻合现代人视觉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把融化在自己血液里的对中国艺术精气神的追求,自然而然地流露表达出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不断地修炼,包括观念的更新、艺术的思考、传统的继承和反叛、手上的功夫等等。一串翡翠十八子,每一子都来自一串散落的翡翠朝珠;一件“蝶之舞”颈饰,蝴蝶的两个翅膀,是两块老玉片,上面的蜜蜡曾是老头饰上的一个部件,下面的鎏金蝴蝶原本属于一支发簪……这些原创的小众设计,味道纯正的中国古典风格都是彭薇颖将收来的老首饰或首饰零件,重新设计组合而成。这些稀有的老料,都是货真价实的收藏品。所谓的“老料”,就是古董首饰上的镶嵌部分,或是坏了的金银部分,因为材料漂亮、工艺精美都可以取下来充分利用。为了寻找合心称意的材料,彭薇颖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到处跑。

篇4

1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产品定位策略

1.1产品功能的多样化

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现有功能以庙宇装饰、佛教造像为主,功能相对单一,在生活物品的开发上应该结合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象征功能等开发多功能的产品。设计与造物中实用功能的第一性原则,是生活第一性原则的反映[1]。产品能在美学功能的基础上,再附加实用功能的话,就会超出消费者的预期,有种物超所值的感觉,进而说服、打动消费者,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朱金漆木雕在文化推广上也可以利用它的艺术特点,结合一些服装和器具进行装饰图案的植入,可以先在平面视觉上做好形象推广。

1.2“小而美”设计

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保护和传承,必须贴近人们的生活,引发人们的自发保护和参与的积极性。其实“小物件”在现代技术前提下便于批量生产,但在设计上不能马虎,着重体现朱金漆木雕的核心技术与艺术特色,这种小件产品可以在木料的应用上选用精致木材,因为体量小,价格上也有优势,对于喜爱收藏的爱好者来说可以承担的起价格。

1.3营造亲和力

宁波朱金漆木雕是典型的宁波民间手工艺,一直被业界称为家具中的奇葩,它的民俗特点和喜庆的色彩使它充满亲和力;宁波朱金漆木雕“戏曲化”的题材内容,造型的活泼可爱与诙谐动人正是它的艺术特色之一,但遗憾的是这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果朱金漆木雕利用其艺术特点,开发出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的产品,自然可以营造出有亲和力的氛围,进而深化民众的文化认同感。此外,宁波朱金漆木雕应该突出工匠的设计,体现工匠的自我价值,可以用工匠的名字命名一些制作工坊,并出售工艺大师制作的朱金漆木雕精品,使人们对这种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人怀有敬意,使更多人因为看到这种技艺带来的精神享受与经济效应,从某种角度能刺激宁波朱金木雕的教育发展和文化保护。

1.4引入体验营销

产品有三个层次模式:首要的是功能性,然后是可能性,最后是愉悦感[2]。通过让朱金漆木雕的消费者参与产品的制作过程,走进朱金漆木雕工坊,通过教育体验、审美体验等方式使消费者沉浸在宁波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这种体验营销可以使消费者实现自我,可以介入个性化设计与制作,可以将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产与消费合一,创造经济价值。

2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产品延伸策略

2.1节日礼品

配合各种节日设计开发朱金漆木雕的新产品,因节日属性和气质的不同,使产品呈现出不同情感诉求。2009年宁波市远东零点调查公司就“现代青年对中国传统节日和洋节日的态度”的调查问卷显示,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群体,表示更看重洋节日的民众只占8%,而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更看重的占到73%。目前我过传统节日的市场化运作还十分不足,在节日礼品中缺少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的渗透,因此在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没有完全发挥的节日礼品市场,促使我们挖掘本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发新产品。

2.2商务礼品

宁波自古就是著名商埠,这里每年都会承办各种大型赛事及会议,在商务礼品市场有巨大拓展空间。利用传统手工艺朱金漆木雕的艺术特色进行具有商务性质的产品开发,既可以体现政府打造文化大市的积极作为,也可以提升商务企业的文化形象,可以增进彼此的关系,可以结合木雕的艺术特色设计实用的文具类、购物袋等产品,注重手工雕刻和漆艺的运用。

2.3旅游纪念品

近几年,宁波人文旅游蓬勃发展,宁波的海洋文化、宗教文化、商帮文化、茶文化和美丽的梁祝传说都是极富特色的文化资源,河姆渡遗址、溪口蒋氏故居、徐福东渡遗址、天童寺、阿育王寺、天一阁、它山堰等是宁波的招牌旅游项目,它突出宁波风光、宁波名人、凸显宁波人杰地灵、人文旅游多元的主题。宁波朱金漆木雕博物馆坐落在风景秀美的鄞州区横溪水库附近,紧邻金娥寺,很多游客顺便来馆参观后,遗憾没有纪念品可买,馆长陈盖洪先生也注意到这一问题,但一直没有合适的设计方案和产品开发规划,如果在馆中设有纪念品专门店,势必会带来商机,虽然短期内收益不多,但从对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保护与传承来看,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朱金漆木雕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一是通过游客可以对宁波朱金漆木雕这一工艺进行推广,二是可以为宁波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宝贵经验。

2.4时尚家居

随着现代人生活品质的提升,精致的生活态度使人更加注重生活的品味和质量。在日常生活中融入个人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时尚风气,开发设计一些时尚家居的产品满足人们心理对生活感知的需求,这些产品可以结合独特的个人爱好、用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等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它是体现自我形态的生活用品,也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收藏价值。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生活精品设计与开发要保留传统工艺,注重工艺的精雕细刻,重在传递传统文化,缔造品味生活。

3宁波朱金漆木雕的产品设计策略

3.1宁波朱金漆木雕的造型创新

从形状上看,产品是通过形状来传递信息功能的,人们通过对形态的观察可以唤醒生活中感受,找到自己的审美观念与形态的对应,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3],宁波朱金漆木雕如果在本身的产品造型中就有所突破,打破传统,会立刻给人耳目一新的印象,抽象的造型会赋予它新的时代感。产品要有特定地域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观念,还要适当在形状上有所创新,激发使用者的想象力,增添时尚感。

3.2宁波朱金漆木雕的装饰创意

宁波朱金漆木雕昔日的辉煌离不开它的美感和实用,它的装饰效果明显是符合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消费心态的。但随着生活方式的演进,宁波朱金漆木雕需要做出适当的改进,才能紧随现代社会的步伐,这种改进是理性的创新,不是没有原则的追随。在质感的体现上,宁波朱金漆木雕具有温和的木制品特性,它给人温暖的心理暗示,因此,利用它的材质特点,进行装饰的拓展,可以带来新的视觉体验。将艺术特点从新进行元素的凝练与拓展,保留意蕴的同时,进行新式样的延展,结合工业设计理念,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使其赋予新意义。

3.3宁波朱金漆木雕的维度转变

通过二维平面与三维立体之间的转变,将平面拉伸、轮廓化、图案化等手法应用于宁波朱金漆木雕的创新设计,拓展出新的时尚产品。朱金漆木雕一般被用于装饰建筑或者家具摆件,以吉祥的传统图案展现宁波人的生活理想、文化观念,能折射反应出宁波的民俗与民情。朱金漆木雕除了有吉祥意蕴的图案外,有的用泥金塑有诗句,“丹桂宫中来玉女,桃源洞里会仙郎”,“意美情欢鱼得水,声和气合凤求凰”表达对夫妻美好的祝福。如果能将这些美好的诗句利用朱金漆木雕的传统工艺进行设计加工,在书籍装帧等各种文化用品上,作为旅游产品也会具有很好的市场。实现装饰内容的维度转换,结合现代机械的批量生产,因为贴近人们的生活,又便于开发和应用,所以,可以迅速培养起青年人对这一传统工艺的亲切情感。

3.4宁波朱金漆木雕的材质置换

通过改良原有材料和表面处理,利用软硬质感的材质转换使朱金漆木雕产品具有新的触感。近几年来,“用材料思考”的观念被人们所推崇,它是指产品设计要创造性的展示材质的自然质感[4]。宁波朱金漆木雕都是在木材雕刻后漆色再贴金而成,产品的材料虽然具有约定俗成的心理暗示,但是现代产品设计理念要求创意要打破常规,如果能与不同材料结合——廉价的材料与贵重材料的组合、粗糙材料与光洁材料的组合、发光材料与不发光材料的组合,所产生的材质对比会有不一样的产品视觉与触觉上的新体验(如图3、图4、图5)。

篇5

2017年6月10日至11日,为实现对陶瓷艺术的多角度考察,探讨陶瓷与文化、文学和各种艺术的互为关系,同时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方针政策,景德镇陶瓷大学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联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美术学科评议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科评议组、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及全国艺术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湘湖校区共同举办了陶瓷的人文世界——首届“陶瓷与文化”论坛。来自于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台湾交通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温州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以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专家学者们运用多元化的人文研究手段对陶瓷艺术展开了兼具学理与趣味性的探讨。

具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自产生之初便被赋予了“工艺美术”属性,在传统的研究习惯中,人们通常会从工艺技巧或视觉审美的角度对这一古老的艺术品类进行剖析与探讨,然而,在近年有关于陶瓷艺术的研究中,却逐渐展露出一个新的研究趋势,即从人文学科的理论视角来分析其中的深刻内蕴与文化精髓。这一研究视角的引入对于陶瓷艺术的理论发展而言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研究的切入点更为丰富。由于人文学科的主干为文史哲,因此,研究者可以跳脱出传统的艺术理论研究框架,以文字语义、墓葬资料、人性本质等内容为切入点展开研究。其次,研究的方法更加多元。切入点的变化直接引入了更为多元的研究手段,无论是从定性到定量的变化,还是从文献的平面解释到立体释读,都使得陶瓷艺术的研究成果变得更具实证性与延展性。第三,研究的成果更具社会意义。当陶瓷艺术的理论研究从“小众”的艺术层面延伸至“大众”的人文层面以后,其成果的适用范围也就随之广泛起来,特别是当这些研究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之后,理论成果的社会意义也就更为明显了。

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以陶瓷为特色的高等院校,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艺术研究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优势,正如江伟辉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享有‘陶瓷黄埔’美誉的景德镇陶瓷大学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托本地的千年陶瓷文化底蕴,积极与行业保持互动以促进学科建设,如今,学校已建构了一批具有‘科艺结合’特色的优质学科,成为了国内乃至国外至关重要的陶瓷学术研究基地。”(图3)然而,相关的理论研究如果依然还局限于传统的艺术领域之内,势必无法适应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需求,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副总经理、《艺术教育》杂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社长代柳梅女士也在致词中提到:“作为曾经用以走向世界的通用符号,陶瓷这一传统的艺术门类更应当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延伸出丰富的社会意义。”(图4)人文学科宽广的视角恰好可为陶瓷艺术的深入研究提供更为丰富的工作手段,因此本次会议的召开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2人文视角下的多元陶瓷文化

此次会议最为突出的特色当属“陶瓷”与“人文”之间的结合,较之于从艺谈瓷的理论研究传统而言,人文学科的研究视角更为宽广,其涉猎点也更为丰富,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结合并非“无根之水”,从陶瓷文化的本质上来看,它无疑具有“为人服务”的天然属性,由此出发不难看出,在陶瓷的发展史中,制作者始终以“更好地服务于人”这一质朴而日常的标准规范着陶瓷的设计与制作。换言之,陶瓷艺术自始至终便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因此,当研究者跳脱出单纯的艺术框架,转而以人文学科的理论来研究陶瓷艺术之后,其内容便更具多样性了。

(1)从文化学看陶瓷

“文化”是一个含义广泛的词语,因此,在这一视角下进行的陶瓷艺术研究形式十分多元,其中既有二维平面上的语义分析、品类交叉,也有三维层面上的时空研究。

①“瓷”的语义研究。在人文学者的眼中,“瓷”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个指向明确的词语,厘清其文字内涵显然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稳定的“基石”。因此,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华学诚教授以《说“陶”解“瓷”话“陶瓷”》为题,从语言文化的角度对陶瓷的本源含义展开了饶有趣味的讨论,他以“陶”为例,从“陶”这一文字本身的发生和演变、文字的意义变化与事物本身的变化、文字与精神文化世界的联系这三个层次,对陶瓷语言解读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究,这种由文入艺的研究方法无疑为陶瓷艺术的理论剖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视角。江西师范大学的傅修延教授则从一个广义的文化层面分析了瓷的本源,在以《瓷的文化分析》为题进行的演讲中,他从叙事文化的角度深入阐述了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研究成果认为,陶瓷制作的过程当与稻作文化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需要制作者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细心,而景德镇瓷素有“白如玉”的美称,因此,这应当呈现出陶瓷与玉器之间不断进行单向模仿乃至替代的“亲子”关系,这一理念也促成了中国传统陶瓷审美中对“如玉”般生命内涵与品质的一贯追求。以此为基础,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分工组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西方工业的中国化发展模式带来了思考的介质,即科学地从西方引入适合的生产与发展模式。

②“瓷”的跨界研究。自20世纪开始,艺术家们就开始探索瓷的跨界语言模式,无论是毕加索粗疏豪放的陶艺装饰,还是八木一夫谨慎有度的陶艺造型,都可视作是艺术家们以陶瓷为媒介进行的探索型创作,但是,由于创作者的身份所限,这些作品中始终表现出明显的西方文化印记,因此,如何将一水同源的陶瓷和中国传统艺术进行融合就成为了摆在中国艺术家眼前的重要问题。此次论坛中,来自于北京语言大学的朱天曙教授在名为《陶瓷与中国书法篆刻三题》的主题演讲中,从书法篆刻技法在陶瓷中的运用、陶文与早期中国书法史的研究以及陶瓷文献的整理和利用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材料及制瓷手法与书法篆刻之间的关系,为瓷上书法的创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南开大学尹沧海教授则发表了名为《中国绘画意象造型对现代陶瓷艺术创作的意义》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中国的现代陶瓷创作与绘画同样具有崇尚“意象”的审美观点,也就是说,中国写意绘画与现代陶瓷艺术创作在对意境的塑造上天生就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共融性,所以,研究者应当重视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找到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方法,做到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用全新的语言形式表现陶瓷艺术的经典性。

③“瓷”的时空研究。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国陶瓷不仅伴随着历史的变迁而留下时间的烙印,更因由城市形态的更迭而在空间的维度上划下了鲜明的印记,对于今天的研究者而言,探索陶瓷的时空转变不仅是从历史的角度去分析其传统价值,更能帮助我们从广义上深入地理解陶瓷的内涵。来自于南京大学的赵益教授就《“壶”与“空间相对”观念》这一主题,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人在造物时会将观念融入到器物之中,而器物又反作用于人类的思考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侯铁军副教授则以“圣杯”为媒介,重点探究了陶瓷与宗教之间的关系,在他名为《追寻白色“圣杯”——16-18世纪欧洲传教士笔下中国瓷器的宗教维度研究》的主题演讲中,白色的“圣杯”不仅具有宗教维度上的意义,更真实地呈现出欧洲传教士追求圣洁的内在灵魂诉求,这一释义同时也为基督教义的解释提供了话语修辞。此外,来自于清华大学的贺鼎博士以《景德镇老城区传统瓷业遗产体系化保护初探》为题,用定量研究的方式剖析以陶溪川文化产业园为例的传统瓷业遗产保护所缺乏的内在联系与全面认识,他通过研究景德镇历史城区的自然形胜、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及建筑朝向等问题,揭示瓷业遗产是自然与瓷业要素紧密互动的产物,具有特定的功能结构和文化模式,因此,在重构与再造中,应当如何系统地规划保护与发展的路径应当成为传统瓷业遗产保护的关键。

(2)从器物观看陶瓷

在传统的造物观念中,陶瓷首先是一种可用以承载生活的器具,因此,本次论坛中有多位专家从造器、用器、品器的角度对古今陶瓷艺术的外在于内涵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他们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为以下两者:

①茶器。在中国的传统生活模式中,茶具不仅是一种容器,更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台湾交通大学的詹海云教授在《紫砂壶的造型艺术与中国人的品味和性情》的演讲中展示了形制、装饰和实用这三个因素对紫砂壶设计的影响,即紫砂壶的造型始终与中国的传统雅俗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造就了中国人在传统紫砂器具审美上表现出来的重情趣、拙朴的品味和恬淡自适的性情特征。江西师范大学的曹柯平教授以《陶瓷与茶:略论南朝碗托、五代执壶和南宋木叶盏》为题,运用详实的实物和文献资料,以陆羽《茶经》为例,探究了茶器与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吕金泉教授在《茶器设计的用与美》的演讲中认为,就现代的生活状态而言,设计应在不断满足人们需求的前提下饱含情感,即设计者应通过器物阐述工艺与文化的精髓,引导使用者感知生活中的幸福,特别是手工器具,因其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情怀,使之得以区别于工业化产品,能够在不经意间为人们带来内心的愉悦与慰籍,所以,设计师应当更好地感悟生活,具备工匠精神,使自己的设计品在展示手工韵味的同时,更好地传递美感与精神魅力。

②彩陶。在陶瓷的器具性质研究中,发端于远古时期的神秘彩陶语言总是能够引起研究者莫大的关注,此次论坛上便有三位研究者分别从装饰和造型的角度对这一久远的艺术品类进行了深入的探究。温州大学的王小盾教授在题为《中国新时期时代彩陶中的撒种人形象化》的演讲中解释道,撒种人可看做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纹饰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母题,这一主题的典型形式以及符号组合方式揭示了中国艺术符号传统的形成轨迹,对彩陶纹饰及符号的深入解析,不仅能够释读陶瓷纹饰的语义,更能帮助后人正确地理解陶瓷装饰的艺术传统与内涵。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的朱永蘅教授则从造型的角度发表了主题演讲,她以《早期彩陶动植物题材器型演变》为题,过对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动植物题材进行归纳、比较和分析,同时,将之带入到现代设计的仿生学、产品语义学以及功能主义的语境下,探析这种古老纹饰新的生命形式。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张亚林教授也以现代陶瓷的设计、造物观为切入点,发表了名为《新时期时代陶器的造型设计观》的主题演讲,她不仅结合原始人类的生活状态,解释远古陶器造型的功能性目标,更从生活方式转变的角度凝练出其中所包含着的设计智慧。

(3)从社会观看陶瓷

如今,研究者们普遍认同陶瓷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即陶瓷不仅是一种物化的存在,更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标记,这一类别的研究通常可从历史与现代两个角度着手,从中探究陶瓷的社会内涵。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校长宁钢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切入研究主题,在以《一带一路视野下的中国陶瓷艺术》为主题的发言中讲到,古代的丝瓷之路,不仅在欧亚大陆吹起了强劲的中国风,更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及至21世纪,重走丝绸之路的号召则使所有的研究者都应当关注到中国艺术品担负起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之使命,作为“中国制造”的主角,陶瓷艺术教育更应被置于“一带一路”的视野下进行多维度的发展,这样才能再一次使中国的文化艺术“走出去”。原国家文物局驻英专家钱伟鹏教授则以《中国古代陶瓷对历史重量与艺术价值》为发言主题,介绍了雍正、乾隆时期督瓷官唐英对景德镇御窑厂的贡献,分析了元代青花瓷的制作技法以及现代鉴定常识。事实上,正是因为特殊的历史文化地位,才造就了景德镇陶瓷辉煌的过去,同时也赋予其新的生机。

来自于清华大学的李砚祖教授则着眼于当下,对陶艺创作的生态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他在围绕《三源并流——中国当代陶瓷艺术》这一主题所展开的研究中认为,当代中国的陶瓷艺术是在传统艺术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由此所致的陶艺特征则被归类为“一种现象”和“两个关键词”(即艺术与文化)。从生产和创作生态上来看,陶瓷创作者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一是以陶瓷大师、设计师为代表的陶瓷行业;二是以现代艺术教育的高校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三是产区和非产区内的民间陶瓷从业人员。这三类作者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即陶瓷艺术创作和生产的当代性,又因身份、条件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当代陶瓷艺术的大千风貌。

篇6

(一)城市文化品牌研究

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研究的学者比较多,学界从各自不同研究视角、理论和方法来探究城市文化品牌问题,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国外,最早提出城市品牌概念的是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的凯文•莱恩•凯勒教授,他认为城市品牌是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综合形成的复杂体系[1]。国内围绕城市文化品牌也作了大量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二个方面:一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理论研究。以田根胜、曾望军等为代表的学者对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与市场及资本的对接与转化进行了研究。田根胜认为,通过文化资本的运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2]。曾望军认为,城市的历史文化、社会活动、建筑风格、文化氛围、文化产品等共同构成具有鲜明特性的城市文化品牌,代表着城市在国内外社会公众心中的总体形象和评价,并提出用品牌效应来塑造城市形象,通过实施科学的战略管理,实现文化与市场对接,完成文化向资本的转化[3];二是城市文化品牌的实践研究。许多学者从实践方面对诸多城市进行了研究,并就相关城市文化品牌的塑造针对性地提出了思路和建议。如余霖对鼓浪屿的品牌形象和品牌塑造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指出其存在着品牌塑造的高度和深度不够,主观决断多于客观科学定位等问题,尝试重新规划鼓浪屿品牌塑造战略和流程[4];张平分析了张家港的城市文化品牌特色,对其文化品牌塑造提出了合理化构想和建议①;谢朝清通过分析研究连云港的文化特征,明确提出了连云港城市文化品牌的发展战略,并指出其最终目标就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5];曹锦扬分析了南通现阶段城市文化的特点,为南通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供了策略[6]。

(二)文化资源整合相关研究

文化资源整合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发掘、选取和价值再造的过程,根据市场的需要加以集中优化,形成具有较高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文化资本[7]。随着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资源在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中的支点作用,认识到文化资源整合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关键。许多学者对文化资源整合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进行文化资源整合提供了方法和策略。主要研究路径有:一是针对文化大省进行文化资源整合的研究。如陈野研究了浙江文化资源及现状,明确了传统文化资源是浙江文化资源的特色和优势,指出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还存在着粗放、盲目、低效、闲置、难成品牌等问题,并提出山水生态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名人文化、青瓷石雕文化、经典名作、宗教文化、农村传统民居等传统文化资源整合的构思[8];何炳武等学者对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研究,指出存在着开发保护不够、保存现状堪忧、传承力度不足及研究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文化资源整合的有效路径,即开发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利用与传承古籍文献、积极挖掘并申报非遗项目、宣传和推广特色文化等[9];二是针对城市进行文化资源整合的研究。如王克明对天津文化资源及现状进行了研究,强调整合开发天津文化资源应遵循的原则,并从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培养和挖掘文化消费需求、重视现代科技和创意、推动文化企业整合重组、发挥民间力量开发文化资源等五个方面对天津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10];王伟等研究了景德镇陶瓷文化资源概况,提出景德镇加强陶瓷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以从加大资源保护力度、维护品牌形象、加强产学研联合,以及政府要加强规划和引导等四个方面进行推进[11]。

(三)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联机制研究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前提和基础是整合文化资源,围绕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联机制问题,许多学者展开了细致的研究,如:曹萌探讨了辽宁文化资源整合与文化品牌建设战略,提出了名人牌、名地牌、名产牌及艺术牌“三名一艺”的文化品牌建设战略[12];王运涛研究了郑汴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资源整合问题和郑开两市的文化品牌建设问题,提出要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科学有效地界定用来打造品牌的文化资源,形成文化资源整合战略和品牌建设思路,寻求有效的方法打造品牌,并做好品牌的保护、保值、增值和创新[13];关睿研究了武汉市城市文化资源及其整合现状,对如何处理开发城市文化资源和建设城市文化品牌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4];汤建中则围绕吴文化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京杭运河历史悠久,世界闻名,穿越了苏州、无锡、常州、宿州、齐宁等五个城市,于是提出了打造常州“运河五号”城市文化品牌[15]。综上所述,围绕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研究,通常都是通过梳理城市文化的演变逻辑,探讨文化资源对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以及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资源背景下城市文化品牌的特征,从而揭示文化资源与城市文化品牌的关联性,旨在塑造具有城市鲜明特色、传承历史文化、被市民所认同的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品牌。整体而言,目前有关文化资源整合与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研究,重点尚停留在历史文化、自然环境、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层面,对文化资源、政府组织、公民素质等要素对城市文化品牌的影响认识尚不足,对城市文化品牌如何精准定位、政府如何主导、市场如何运作、市民如何参与等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分析框架

城市文化是城市特有的一种气氛,也是城市的特征和灵魂,具体而言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16]。物质文化可分为城市景观、文化产品及文化设施等三个类别,包括城市建筑、城市面貌、自然环境、人文景观、道路交通、文化馆藏、生产条件、经济水平,及特色鲜明的各类文化产品等,物质文化是有形的,但也能反映出城市的价值观念、历史文化、城市精神、民俗风情等,是塑造城市外在形象的客观载体;制度文化可分为文化法规、机制体制及战略规划等三个类别,包括各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约束着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是维持社会有序发展的重要制度支撑,特别是政府组织,其制定的制度、政策及规划等,对所在城市的未来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精神文化可分为市民素质、民风民俗及城市精神等三个类别,反映出城市的精神面貌,体现在城市的公共秩序、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特别是城市精神,凝聚着城市的思想精髓,是城市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引领着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概括而言,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彼此相互关联,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物化体现,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的统领,三者相互作用,互为因果,共同构成完整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系。文化资源整合与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密切关联,文化资源整合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则是文化资源整合的主要目的之一。通过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来打造出特色鲜明、公众认同、符合城市个性和未来发展的城市文化品牌,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美誉度。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分析框架如图一所示(见下页)。

三、基于文化资源整合的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地方实践

文化资源是城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要进行城市文化品牌建设,首先必须对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整合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打造出符合城市个性特色的、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的、被受众群体广泛接受的城市文化品牌。在实践过程中,许多城市通过整合该市的历史和现代文化资源,大力推行凸显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表1所示。四、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流程与推进策略

(一)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流程

城市文化品牌塑造需要在整合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城市定位、文化品牌塑造、城市文化行销等三个方面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完整系统①。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的具体流程见图二。城市文化品牌塑造前提是在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把握城市定位。所谓城市定位,就是充分发挥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资源的优势,据此拟定城市未来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简单的说就是给城市找一个主题,主题就是作为城市文化特色、核心价值、优势资源等集中反映的“魂”,再根据主题提炼出城市的核心价值。而城市核心价值,是指一个城市具有根本性的、不可替代性意义的价值,是一个城市差异性、城市精神的核心源泉。比如一提到成都,大家想到的就是“花重锦官城”的景象和闲情雅致的生活场面,一提到上海,则是作为国际大都市标志的繁华外滩和紧张工作节奏。城市精神作为文化资源长期积淀的产物,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因而是深邃而抽象的。要让城市精神为世人接受和广为流传,就需要发挥想象和创新,使抽象的意蕴具象化,这就离不开文化创意。所谓文化创意就是以文化为元素、融合多元文化、整理相关学科、利用不同载体而构建的再造与创新的文化现象。创意与文化的两种力量结合使得传统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和提升,将可能变异消融的传统文化转化为现实文化。文化创意具有的点石成金的力量,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推动力。譬如,西湖是杭州城市文化的经典代表,西湖上的断桥因为许仙和白娘子的故事成为坚贞爱情的象征,在江南地区随处可见的一座普通石桥通过文化力和创意力转化为西湖文化精神的象征。文化创意使抽象的城市精神具象化,为塑造、传播、宣传城市精神提供了新的可能。在文化创意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定位具有鲜明城市文化特性的城市文化品牌,使之呈现文化创意的效果。城市文化品牌就其内涵而论,一定是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的,因为唯一性就是特色,特色是城市文化品牌的生命力;就其感观而言,一定是具有强烈可识别性的,是能够在一定区域内独树一帜的②。进行城市文化品牌定位,首先要确定城市文化品牌的载体,该载体可以是自然或人文景观,或是某个名人,或是代表一个城市特性的系列形象组合,也可以是某个产品。比如,以“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罄、薄如纸”而闻名天下的瓷器就是千年瓷都景德镇最有价值的名片和金字招牌,最生动、最直观、最形象地深度体现“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精神和陶瓷文化资源特色。再如闻名遐迩的成都“娇子”品牌灵感来源于大熊猫“娇子”,珍稀而憨憨的大熊猫将成都人休闲文化、对生活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很好地诠释了天府之国成都的休闲文化。城市文化品牌确定后,需要通过一系列特色活动的文化行销,鲜活地展现城市的文化特色和精神意蕴。比如由张艺谋、王潮歌和樊跃组成的“铁三角”联合打造《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印象•丽江》、《印象•普陀》等系列《印象》作品,巧妙地利用文化创意宣传城市文化品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其代表作《印象•刘三姐》创意团队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个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的融合,利用国内最大规模的环境艺术灯光工程及独特的烟雾效果工程,把广西的音乐资源、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完美地结合,让阳朔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从一个新的角度升华了桂林山水。

(二)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有形之手”的强力推动,也需要遵循市场“无形之手”的规律调节,更需要作为建设主体的广大市民的认同和参与。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市场及市民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政府的职能在于定规立制、谋划规划、调节控制等,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主导、统领作用;市场则通过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市场营销,推动城市文化品牌深入人心,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同,从而在受众心目中形成明晰的城市文化品牌形象;市民是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主力军,也是重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决定着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最终的效果。因此,只有政府、市场、市民三者协同合作,上下联动,才能真正推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1.政府主导

政府在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关键性作用。可以说,要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文化品牌、怎么建设、预期效果如何,其关键点就在于政府如何作为。政府应当主动出击,结合城市文化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关文化法规,建立相关机制体制,将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纳入城市发展总体战略规划中,把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有效引导、推动、跟进城市文化品牌建设,打造出具有城市特色与个性的城市文化品牌。目前,许多地方政府越来越意识到城市文化品牌建设的重大意义,意识到城市应当有自己的城市精神,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重庆把城市文化品牌构建、城市经济模式设计、城市战略定位、城市主题设计融合在一起,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区域经济环境等城市特质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山水之城、激情之都”和“红色重庆”作为城市文化的两个基调,城市文化品牌围绕这两点进行规划、进行创新组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①。而千年瓷都景德镇充分利用陶瓷文化这个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通过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启动老城核心保护和利用区、陶瓷文化科技产业园区、陶瓷文化创意新区等三大文化功能片区建设,大力宣扬“大器成景,厚德立镇”的景德镇精神等各种有效措施,形成了浓郁的陶瓷文化氛围,“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历史盛况正再一次呈现。

2.市场营销

“得品牌者得市场”,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化运作的过程,也是与市场充分沟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城市文化品牌一经确立,对其进行推广,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市场营销。市场是一个动态系统,市场运作的过程一定要以物质作为媒介。根据市场规律,充分运用市场这一无形的手,加强城市人文景观和文化设施的建设,鼓励文化产品的创新创意,以此推动城市文化品牌的物质化,增强受众对城市文化品牌的直观认知。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市场营销,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进行整合营销。根据城市文化品牌的传播目的和受众群体的特点,整合各类传播媒介、公关资源与营销渠道,围绕城市文化品牌的核心价值,以强化对城市文化品牌的认知为目的,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营销活动;二要充分运用新媒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城市文化品牌进行营销不能仅停留在主流媒体和广告宣传方面,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微博、微信、游戏等新型媒介;三是打造城市文化特色鲜明的政府网站。城市的政府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对外窗口,把城市文化品牌相关的标识、口号、色彩、风格等元素融入其中,特别是建成英文版的政府网站,是进行城市国际营销的最有效的渠道。如,杭州市政府官方网站很有特色,融入了西湖的典型景观,以绿色为主背景色,还可直接链接到英文版网站;杭州宋城的王牌节目《宋城千古情》,将传统舞蹈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演绎了岳飞、梁祝、白蛇传等经典故事,每天进行多场演出,让观众对杭州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其视频及相关材料在网络上也大作宣传,实行网上订票等,通过多渠道的市场运作,成为了杭州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之一。

3.市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