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突发性水污染 应急监测 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K92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4-239-1
突发性水污染的特点是影响面广、后果严重、处理费力等。应急监测工作可以及时的掌握水污染的情况,准确的预测污染进程,有效的实施对污染的控制措施,切实的保障人民用水安全。监测的结果会直接影响对水污染控制的决策以及对事件的处置和责任追究,所以必须严格的控制水污染监测质量,确保监测结果的科学可靠性。
1建立应急监测组织机构
面对突发性水污染,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应急监测组织机构,这也是做好应急监测的前提条件,更是其基础保障。组织机构设定应急监测方案,并组织应急监测的各个部门按照方案要求,对水污染进行现场监测和跟踪监测,最终进行监测结果报告。
2应急监测的质量管理措施
2.1突发性水污染预防准备
监测人员在平时就应当随时的做好应对突发性水污染情况的准备,如对应急监测人员培训,进行应急监测演练,确保应急监测设备随时可用。
对于人员的培训与应急演练方面,由于突发性水污染的特殊性,要求进行应急监测人员有更高的专业技术,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要让其对应急监测的各类仪器熟练使用,还要其掌握应急监测的各种方法以及安全防护措施,更是要求其面对突况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要进行应急监测演练,这样监测人员可以更好的了解和应对突发性水污染情况,可以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
对于用于应急监测所使用的仪器,要存放在专门的存放处,要有专人负责保管和维护。对仪器要周期性的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仪器始终保持良好状态,随时可以投入到应急监测工作中。应急监测仪器还应该有其配套的作业指导书,指导书必须和应急监测仪器放在仪器,以便随时可以查阅。
各地应该根据其辖区内水污染可能发生的问题,常备用于突发性水污染的各类标准物质和试剂,并且按照规定的保存条件进行保存,保存期间要定期的更新,确保物质和试剂始终保持在有效期内。
2.2水污染发生后应急监测质量管理
在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中,对其质量管理主要是对现场采样质量、监测质量、实验分析质量以及应急监测报告编制质量的管理。
突发性水污染应急监测的现场采样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这也直接关系到应急监测工作的成败。样品采集是整个应急监测关键的一步,也是整个监测的基础。在采集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合理的利用采集资源;第二要保证样品重点采集的平行性;第三要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分类编码。
对采集到的样品进行实验分析是整个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一步,样品具有代表性情况下,样品实验分析提供的准确数据是处理水污染措施实施的基础和保障。由于突发性水污染特殊性,样品的实验分析一般都是在现场进行,如果样品有特殊的性质,就要及时的将样品保存并送往实验室监测分析。在进行样品实验分析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分重点监测加标样以及平行样;第二要适当的增加对插标样品的测定;第三要对样品进行合理的稀释;四要注意消除其他基体的干扰;第五要对样品预先粗略测定。
对于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制,是整个实验分析监测的最后一步,也尤为关键。应急监测报告要求规范格式,保证记录的及时和完整性。监测报告内容应该包括样品种类、实验手段、分析方法、时间地点、实验环境、所用仪器名称和型号、鉴定得出的结论等。
3加强应急监测质量监督
进行应急监测时要有有效的监督,这能够保证监测工作的落实,切实保证监测质量。监测质量监督员应该做好应急监测质量管理监督规划,并按照规划对监测工作进行监督,及时的记录监督情况,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监测项目,立即强制性勒令整改。
4总结
突发性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很大,影响也及其恶劣。如何有效的控制并缩小水污染所造成的伤害,就要求相关部门保证应急水污染监测质量,为水污染解决措施提供科学有效的监测数据。在日常的准备中,要确保监测人员的技术心理全面发展,确保监测所用仪器随时可以投入工作,确保监测所用试剂安全有效。在实施监测时,不但要保证采集样品具有代表性,更要控制实验检测质量,保证监测报告的科学可靠性。对事前事中都要进行质量监督,确保监测工作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中小学是孩子们进行深入学习的关键时期,为了保障学生良好的学习环境就要更好地应对学校的突发事件,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中小学校学生的年龄小,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比较弱,为此,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就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及时应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校园突发事件概述
突发事件是指发生的速度特别快,让人难以预料到,并且发生后让人猝不及防,必须采用一些特别的方法才能解决的事件。
校园的突发事件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突发性特点,中小学突发事件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方式都是不确定的,这样就会导致学校老师和领导的防范困难。第二,危害性特点,突发性的事件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它造成的最后结果往往都是有害的,从轻的方面说会扰乱学校老师的课堂教学,使同学们不能按时上课,还会对学校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从重的方面说,则会对学校的老师、领导、学生造成生命威胁,甚至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和长久的发展。第三,复杂性特点,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并不单单是一个原因,并且在突发事件的发展中出现的状况也是复杂多变的。
校园的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学校方面的管理不善,防范措施做得不到位,没有对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工作;也可能是学生自己的原因,由于学生淘气、性格倔强等造成的突发事件;还有可能是社会大的方面引发的学校的突发事件等。
二、中小学应对突发性事件的策略
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小学的教育发展,更好地应对校园的突发性事件,就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快速地解决,具体措施有:
1.国家和高校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视
一方面,学校及各级领导应该加强对中小学校中的突发事件的重视,对于学校的教学进行监督,不断增加对应对突发性事件准备工作的费用投入,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让更多的同学可以有机会加入到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演练中去,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教学的正常开展,促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应对突发性事件解决办法的培训,使教师很好地掌握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方法,提高其应变能力,从而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为同学们讲解突发性事件的解决方式,加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造良好的课堂,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2.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学生应急能力
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应急能力,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切实加入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演练教学。安排全体学生进行突发事件演练,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教导学生如何去做,让学生不要惊慌失措,使事态更加严重。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可以请专门的人员进行演练,让学生掌握其中的要点,再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感受当中的氛围,让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可以更好地应对。
3.加强大众共同应对的程度
学校要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成立一个专业的解决突发事件的小队,小队的人员由学校的医务人员、教师以及相关的领导、保安人员等组成,为了加强应对能力,还要成立地区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小队,这个小队的人员由地区保安人员、消防人员、公安人员、医护人员、心理导师等组成,这样可以在事件发生时进行及时有效的应对,减少人身伤害,将损失减到最小。
三、结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更加重视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小学校一些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为了保证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防范,在事件发生后能够及时应对和解决,国家和高校加强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重视,进行应急演练,加强学生应急能力,加强大众共同应对的程度,营造一个良好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参考文献:
[1]赵笑菲.美国中小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5):107-110.
篇3
关键词 贵州 突发公共事件 应急机制 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部分高校可以将这个机遇抓住,积极进取,对资源加以整合,扩大规模。全国各地先后将大学城建立了起来,高校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这种繁荣景象的背后,由于社会、学校、学生等原因造成的突发事件却不断发生,比如说在学校发生了食物中毒、重大疾病、学生自杀、火灾、群殴、交通意外、犯罪侵害、事件等。各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以及生活秩序等都会受到此类事件的严重影响。
1 突发性事件特征
1.1 自然属性
促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来自于自然界,并不是来自于社会。比如说由于地球内部区域性对应力的调试导致的地震,水循环平衡遭破坏引发的洪涝灾害,同样是为了平衡整个大气圈。像这样具有自然属性的同人为因素导致的社会经济或秩序混乱的突发公共事件区别明显。
1.2 社会属性
促使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者社会因素,并非来自自然界。比如说2012年7月2日,贵州省师范大学发生一起重大刑事案件。一名徐姓男子不顾保安人员劝阻,持刀强行闯入贵州师范大学校园内,值班保安对其进行盘查、制止,此过程中,犯罪嫌疑人刺伤3名保安,其中2名保安因伤势过重,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1.3 突发性
突发事件是突然发生的,没有预期,突然到来的事件。比如说2009年 8月18日,贵州省贵州大学南校区生物楼一楼实验室发生了火灾,没有人预见会发生火灾,当火灾发生的时候学生们才赶紧去报警,提前没有任何预防措施。
1.4 难控制性
因为突发公共事件预先是没有预兆的,同时加上事件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在短时间内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产生了严重损害。甚至还不知道事件的发生原因,在短时间范围内也不能够找到真正原因,控制事件发生后的事态,人为因素并不能够全部解决。人们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正确的认识突发事件,通常是被动情况下采取控制突发公共事件的措施。这些对策均出自实践经验总结,有些甚至是先辈用鲜血换取而来。
1.5 毁灭性破坏
突发性公共事件引起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对于公众的健康菜场安全威胁尤为突出,部分突发性公共事件是全面性且潜在的。一般而言,突发即指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的,也是最让民众以及整个社会所措手不及的,社会动荡随之产生,社会秩序混乱。所以,加强并建立突发性公共事件预防及处理机制尤为重要。
2 贵州省突发公共事件案例分析
贵州省6·28“瓮安事件”这一突发性公共事件不但是对政府的挑衅,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公共安全保障性不高。由贵州“瓮安事件”我们还可以看到,我国应对突发性公共事务时反应过慢,应对能力仍然较为欠缺。各级政府的应对能力可以说是逐级递减,镇政府、县政府的能力薄弱,但是却是最靠近群众的一环。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得不引起对提高较低级别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实践能力的重视。首先是要重视,然后才能使处理事件的能力不断加强,将此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损失最小化。
贵州省6·28“瓮安事件”不但是一次突发性事件,也是一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其涉及的群众范围更广,对于社会秩序的扰乱程度也更深。若是不能得到及时的协调,动辄引起群众的围观和静坐示威,更有甚者,会引起一系列暴力事件。这些状况导致的后续问题可能更严重,社会经济和社会秩序两者都会受到打击,政府机关遭受围攻在过去屡屡发生,执法者必须为自己敲响警钟。更为严重的是,突发性公共事件还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致使社会动荡。如果给那些对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前进不怀好意的人以口舌,他们必定会借机制造事端,扩大矛盾,破坏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局面。
3 高校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系统是由应急管理机构、应急预案的编制以及应急管理的运行三者共同构成的。
3.1 应急管理机构设置
(1)应急决策。当面临突发性公共事件其特点——不稳定性和突袭性,这就要求管理层的高速反应,即便如此也要像对待普通事件一样,但要以更沉着冷静的态度去指挥引导决策的制定。让信息渠道保持完整畅通,将实际情况和之前类似的事件处理方案相结合,实事求是,突破难点,掌握事件核心,更精准、细化地制定相关决策,并保持应急工作的稳定有条理地开展。有关部门不推诿扯皮,在其位,谋其事,也是相关工作开展顺利的保障之一。
(2)实时协调。有关应急协调,还是一个如何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伤害最小化的问题。针对突发性事件的特性,协调工作应该保证两点:第一,在最短时间内协调成功;第二,针对不同的协调人群实施不同的调解方案。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时候,正是人心大乱,社会秩序不稳定的高峰,及时协调安抚人心,稳定群众情绪是相当必要的,这有赖于决策高层和群众沟通桥梁畅通的保证。同时突发性事件影响的范畴涉及较广,不仅仅是学生,还有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在媒体舆论效应日趋上升的当代,高校决策层也可以通过媒体来释放缓解人心的药剂,第一时间协调将负面影响最小化。
(3)应急预案。机制的塔基要稳,必须要夯实基点,而在应急管理的机制建设当中,高校应急管理的建设必须不断完善机制的基础环节,使预案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加大落实的可行性,以便应急时更好实施。古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必须防患于未然,敌不动我先动,提高危机意识和反应速度,可以高效地稳定校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
3.2 应急管理运行
(1)预警机制。为了能够防患于未然,尽快的发现问题并且在萌芽阶段就将问题解决,应该建立应急预警机制。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将预案及时、熟练的启动,应急处置机构工作成效和资源利用率仍有待提高,要做到事无巨细,方可有备无患,胸有成竹,将突发性公共事件带来的损失最小化。预警同时,也不得不对既定风险进行识别判断,可借鉴以往做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择优选择最合理、有效的方案,从而建立起分工明细清晰的系统。
(2)应急处置机制。应急处置就是应急管理的重中之重,它有关应急处理机制能否得到有效的实施,是应急处理机制的根本保证。应急处理机制的原理就是通过应急预案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通报和发表,同时能尽快找到对策,加以对应急方案落实。第一步我们是要凭借应急管理预案和应急处置流程向有关部门以及领导进行及时报告,使应急预案得以启动。应急处置指挥机构就应该加快组织协调与发展,使人力、物力调度、资源配置得到充实的分配,全面并且有序的从发生、遏制或者处理与善后等方面处理这些突发事件,保证机构的实施。然后就应该用正式的应急管理途径对社会、广大师生通报及时应急处置信息,这样他们才能够对事情的真实性有所了解,并清晰的认识事件。这种透明公开的方式也能够使社会矛盾与误会有效减少,同时他们也能更加听从指挥,执行法案能够更加认真,从而保证大局的稳定。
(3)心理干预机制。高校应急管理是针对大学生进行的,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各高校理应以大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特点为依据,同时和事件的性质、诱导因素以及危害程度等相结合,再采取对应的解决办法。所以在制定预案以及考虑一些大学生具有的特殊性,心理干预机制就是要以此建立并得到很好的实施。关于大学生的特殊性,主要在于大学生本身情绪容易激动燥热,所以要启用心理干预机制,使大学生的激动燥热的情绪得到慰藉,使得他们能够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并有效地脱离,保全自身,令突发事件的不良后果伤害最小化,这样他们才能够恢复情绪进而保持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参考文献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
[2]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文).
[3] 李燕凌.突发公共事件管理机制研究[J].领导科学,2009(5).
篇4
1.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处置中坝水库发生和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引起的危害,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本预案。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1.3基本概况
中坝水库是一座集供水、灌溉、防洪一体的小(1)型水库。该水库坝址以上集雨面积7.02km2,多年平均径流量557万m3,水库总库容288.4万m3,其中兴利库容223万m3,设计日供水7680m3,是*中心城区主要饮用水水源。
1.4预案适用范围
1.4.1环境污染事故;
1.4.2投毒事件;
1.4.3溺水身亡事故;
1.4.4交通事故;
1.4.5火灾事故;
1.4.6山洪灾害;
1.4.7其他不可预见影响水质的事件。
2、组织机构与职责
2.1组织机构
*特区中坝水库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指挥长由分管区长担任,政府法制办主任、水利局长、公安局长任副指挥长,成员由水利局、环保局、建设局、公安局、交通局、财政局、发改局、民政局、财政局、卫生局、林业局、农业局、文体广播电视局、气象局、教育局、堕却乡政府、特区自来水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主要负责人组成。下设办公室于特区水利局,办公室主任由水利局局长兼任。
2.2职责和分工
2.2.1指挥部职责
领导指挥和组织协调中坝水库突发事件综合预防管理和应急处置工作;决定启动中坝水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要时可决定组成突发性事件现场处置指挥部;协调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之间联系;督促检查各级和各有关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情况;负责与相关乡镇政府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协调与联系;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2.2.2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负责突发事件统一接报,及时掌握、分析重要信息,向指挥部提出处置突发事件建议,执行指挥部的决定;向特区政府报告中坝水库突发事件信息;负责中坝水库突发事件的综合协调和相关组织管理工作;协调提供应急处置保障,负责组织建设应急综合保障体系;督促检查突发事件监测、监控、处置职能部门的工作;督促检查相关部门宣传、教育、培训、演练等工作;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
2.2.3成员单位职责
水利局:负责水库库区巡查管理、水位水质监测和库水调度,按程序及时上报突发事件各类信息。
环保局:负责水库库区保护范围生态环境和水质的监测和保护,收集和处理污染事故信息;负责污染事故日常监测与预警,制定水质污染应急处置有关技术方案;负责现场调查监测、取样、查处,参与善后的环境恢复等;及时向指挥部办公室报告有关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以及应急处置情况。
建设局、自来水公司:组织对发生污染事故的污染源进行控制处理,处置好城区应急供水;协助环保、水利、卫生等部门对突发污染事故进行调查、处理和善后工作。
公安局:负责维护事故现场治安秩序,对过往车辆和驾驶人员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和管理,确保救援行动和善后处理正常进行;负责现场勘验、调查取证,疏导交通,查处打击投毒、人为破坏等违法行为,追捕责任事故逃逸人。
交通局:负责应急救援所需交通工具的征集调度保障,确保交通畅通,对水库沿线公路防护拦进行维护和管理,协助开展交通事故落水车辆及人员的救助工作。
财政局、发改局:做好应急救援资金的筹措和及时调拨工作。
民政局:负责查灾、核灾和报灾,组织灾民的生活救济,组织指导救灾捐赠。
卫生局:迅速组织急救队伍抢救伤员,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及时检查、监测饮水水质,及时采取事故处理措施。
林业局: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和宣传教育,消除森林火灾隐患;负责水库保护范围火烧迹地的植被恢复;侦破和查处森林火灾案件。
农业局:参与相关事故的调查和处置,组织水库保护范围预防农业面源污染及农业环境污染的善后处理工作。
文体广播电视局:负责组织广播电台、电视台对突发事件防御及施救工作的跟踪宣传报道。
气象局:及时做好突发事件发生现场天气、气候监测的气象保障服务。
教育局:督促全区中心学校对学生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禁止一切污染水源行为。
堕却乡政府:组织和参与中坝水库饮用水源突发事件的预防、施救、善后处置和管理等工作。
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负责通讯设施安全,及时排除故障,确保信息畅通。
2.2.4应急联动
根据应急处置工作需要和特区人民政府要求,驻境武警部队、企事业单位参与和配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启用自备水源和应急水源供给。
3、预警和预防机制
3.1信息监测与报告
3.1.1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中坝水库库区特别重大、重大水质污染事故预警信息和动态信息的接报、研判和处理工作,根据突发事件影响程度的判断,向指挥部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
3.1.2指挥部办公室按照监测、预警、接警、传递和报送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有关规定,及时向特区应急办、指挥部报告突发事故信息,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3.1.3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故发生后,事发地乡(镇)政府和水质监管部门按规定及时将信息报指挥部办公室,并随时续报现场采集的相关动态信息;需报省、市有关部门的,由特区应急委和指挥部按有关规定报送。
3.1.4特区自来水公司、环保局、堕却乡政府、水利局是责任报告单位。
3.2预防和预报
3.2.1突发事件的预防:加大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宣传力度;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边界设立明确的地理界标和明显的警示标志,并制作各类突发事件的警示标志;落实24小时值班制,加大巡库力度,适时监测;在水库保护范围内采取工程措施或者增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水库,确保饮用水安全;采取措施,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和农药,控制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禁止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禁止在水体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禁止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将含有汞、镉、砷、铬、铅、氰化物、黄磷等的可溶性剧毒废渣向水体排放、倾倒或者直接埋入地下;禁止在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贮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禁止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利用无防渗漏措施的沟渠、坑塘等输送或者存贮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必要时关闭库区个体工商户等。
3.2.2一旦发现突发事件征兆,指挥部办公室立即组织特区自来水公司、环保局、堕却乡政府、水利局组织分析、研判,做出预测预报,迅速上报指挥部和特区应急办,并通报相关部门。
3.2.3报告方式分为速报、确报和处理结果
3.3报告方式和内容
速报:内容包括事故类型、发生时间、部位、人员受害情况、影响范围、事故潜在的危害程度、转化方式、趋向等初步情况。
确报:内容包括事故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故原因、过程及采取的应急措施等。报告中既要报告新发生的情况,也要对初次报告的情况进行补充和修正。
处理结果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处理措施、事故鉴定结论并对事故的发生和处理进行总结,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今后对类似事件的防范和处置意见。
3.4预警级别和
3.4.1结合我区实际,中坝水库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分为三级:一般(Ⅰ级),蓝色预警信号;重大(Ⅱ级),黄色预警信号;特别重大(Ⅲ级),红色预警信号。因受环境污染、山洪、打涝溺水人员等因素造成水库水质不达标,对人体饮用影响不大,通过净化处理达到饮用标准的事件为一般(Ⅰ级);因受环境污染、山洪、交通事故、小范围发生火灾等因素造成水库水质不达标,净化处理困难,饮用后严重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事件为重大(Ⅱ级);因受环境污染、山洪、交通事故、大范围发生火灾、投毒等因素造成水库水质严重超标且含毒素,通过净化处理,饮用后造成生命危险、发生死亡事件的为重大(Ⅲ级)。
3.4.2蓝色预警信号由堕却乡政府报经特区政府同意后在本区域内,并告知指挥部办公室、特区水利局、环保局、建设局、自来水公司等监管部门。黄色预警信号和红色预警信号由指挥部办公室及时组织水利局、环保局、建设局、自来水公司等监管部门研判后报特区政府。
4、应急处置
4.1发生突发性事件,按照属地管理、先期处置、分级响应、分级负责的原则启动各级突发性应急预案处置,上级预案的启动是在下级预案先行启动响应状态的基础上进行启动,上级预案启动后,下级预案继续处于启动状态。
4.2森林火灾事故报特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处置;山洪灾害报特区防汛抗旱指挥部处置。
4.3一般突发事件由特区公安局、堕却乡政府、自来水公司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4.4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由指挥部办公室报指挥部、特区应急委,指挥部、应急委组织专家组进行研判、分析,作出处理技术方案消除隐患,必要时关闭中坝水库闸门处理,启用城区自备水源和平寨雾步冲应急水源应急,待处置完毕再由特区政府通知开闸放水。
4.5启动该预案时可以同时启动特区其他子预案进行处置。
4.6当特别重大、重大突发事件有扩大趋势或难以控制时,指挥部办公室报请指挥部和应急办,由特区应急委向上级报告援救。
4.7特别重大、重大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现场指挥部向指挥长报告情况,请示结束应急处置工作,经指挥长批准,由现场指挥部宣布结束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5、后期处置
5.1民政局、农业局、水利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堕乡人民政府做好灾后安置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对受灾情况进行评估,提出恢复建设工作方案报特区人民政府。
5.2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成员单位配合堕却乡人民政府对事故现场进行清理,做好保险和赔偿工作。卫生部门做好卫生防疫工作,防止次生、衍生事件发生。
6、保障措施
6.1充分发挥驻境消防官兵、武警民兵、预备役人员在处置突发性事件中的骨干作用;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公益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的作用。
6.2应急所需物资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配备相应的应急监测、通讯和交通装备,提高应急监测和处置能力。
6.3指挥部办公室与各成员单位、乡政府要建立畅通的通信网络,在本预案启动时,*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负责保证通信网络的畅通,确保各成员单位之间、上级和下级之间、与灾害应急现场之间的联络畅通。
篇5
【关键词】突发性事件;;突发性
一、对突发性事件的认识
有些学者认为突发性事件与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回是,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是包含于被包含的关系,所以本文认为要真正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就必须先理解什么是突发性事件,当然,这个看法在我国也未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定论。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
“突发事件”事件的定义,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界定: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突然发生,给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和损失,需要政府立即采取应对措施加以紧急处理的事件。
(二)突发事件的特点
我们在上文分析了突发事件的基本含义,从笔者得从的定义当中我们可以初步的总结出突发事件的基本特征:
1.突发性。突发事件的最大特点首先是其突发性,即突然发生、出乎人们意料,让人措手不及。这种突发事件的因素以什么方式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都是偶然的,通常不是人们所能看得准的,这也就决定了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是难以完全预测的。
2.复杂性。突发事件的复杂性表现在它发生和处理的全过程:从发生的原因上看我们很难简单的说它是自然因素或者是人为因素造成;在控制过程中需要动员各种应急系统做好各方面的措施,有些突发事件的不正当处理还可能使危害升级或者卷土重来;而且在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后也还需要一系列的善后工作和保健措施来稳定。
3.威胁性。突发事件的威胁性,是指事件的发生威胁到公众的生命财产、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性的、针对个体的突发性事件,如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疾病突然发作,打架斗殴等情况每时每刻都可能发生,如果没有对公共安全或公共秩序构成威胁,就不属于这里所说的突发事件的范畴。
4.可控性。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对突发事件的控制和利用能力及程度不断提高。科学及时的预警机制可以防范一些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快速的紧急处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控制危机的蔓延:完善的善后协调机制也可以稳定灾情,防止危机卷土重来。总之,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可以预防、控制和减少危机。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
(一)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基本概念的相关阐述
关于群体性突发事件,我国学界主要定义为,有以下几种:
1.相关法律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阐述。2000年公安部制定的《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中,以“群体性治安事件”来界定突发性。根据《规定》,“群体性治安事件”是指聚众共同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其实质是从公安部门自身工作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其结果是在理论与实践上忽略了的其他方面的分析,导致处置过程中的被动甚至处置不当。
2.有学者从法律角度和社会学角度两方面结合来研究“”,指出:所谓“”,从法律角度来看,是指聚众实施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安全和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是指由社会原因引起的,有众多人参加的,并且严重破坏正常社会秩序,必须及时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处置的重大社会性事件。这一定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该定义前后两部分所指称的在性质和范围方面存在差别,也就是说,这一定义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体范围。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将定义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有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集会、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正常运转造成重大影响的群体行为。笔者认为该定义比较符合我国的事情情况。
(二)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特征
1.群体性突发事件并非“突发”性
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不不是也不可能无端的发生,虽然每个突发事件都有一个导火索,但是这一系列的反应都是在长期的积怨和利益愿望得不到满足之后发生的。作为社会风险到公共危机动态演进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其本质都是贫富、阶层、城乡、地区等结构性差异所造成的社会风险的现实表现。因此是社会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群体性突发事件。
2.利益群体呈多样性
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我国目前主要群体是企业下岗人员、部分离退休人员、被征用土地的农民等。尤其是在国企改革中因企业工资、奖金、失业保险金、退休金的发放拖欠或数量短缺引起的占绝大多数。参与此类的人数也最多,包括企业的下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在岗的生活困难职工等。
3.改革措施不到位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依然存在一些失误,主要表现为:对个体经营户和外资企业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上;改革后未能层层建立监督和制约网络;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基础上如何建立系统控制方面缺乏经验;改革后企业、事业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和监督等等。
4.群体性突发事件多源于经济利益冲突
利益矛盾既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导致一切社会冲突的总根源。据调查沈阳市绝大多数的都与经济利益有关,除蚁力神养殖户、下岗工人、拆迁户等的上访事件外,其他即使一些以政治、文化等为直接原因的,其背后真正的动机也是源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5.群体性突发事件主体缺乏法律知识,缺乏信任
法治知识的缺乏性,是上访群体形成“事件”的又一原因。法治知识的缺乏,使上访群体直接地形成为的不乏其例。上访群体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一无所知,而盲目地选择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治知识一知半解,而便利地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不多,在斟酌再三、权衡诉讼成本后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知之虽多,而累于诉讼程序选择了上访;或者对问题解决的法律知识精通旨要,而在核计了诉讼成本与诉讼效果后选择了上访等等。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83.
篇6
关键词:突发性公共事件 公共财政 应急机制
中图分类号:D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77-01
1突发性公共事件的现状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给人与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甚至影响和威胁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局面的紧急性事件。通常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类灾害。其中包括气象灾害、海洋灾害、地质灾害以及重大生物灾害等。二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三是,重大事故灾难。其中包括重大交通输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城市生命线事故、核与辐射事故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四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重大刑事案件以及规模较大的等。
近年来的突发性公共事件呈现出以下几种趋势:
(1)发生的次数越来越频繁。近期发生的大型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有:河南、山西煤矿透水事故、贵州瓮安事件、SARS危机,禽流感、甲流、四川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福建南平凶杀案、郴州血铅超标事件等等,层出不穷,给政府公共管理带来了压力与挑战。
(2)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仔细深究引发这些事件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自然因素导致的, 如2003年暴发的SARS危机、2004年暴发的禽流感、2008年四川汶川“五一二”特大地震。二是由人为因素导致。如在征地拆迁补偿问题、国有企业改制等问题上,由于少数政府官员办事不力,没有及时协调好各种矛盾,导致了的发生。在安全生产方面,由于少数官员缺乏责任意识,对安全生产监管不到位,导致了重大生产事故的发生。
2公共财政在应急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财政投入总量不足。我国现行预算制度中规定的每年的财政支出用于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总量较少,无论是中央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还是地方政府预算安排的支出,用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处理的支出总量偏少。我国《预算法》的规定:各级预算按本级预算支出的1-3%设置预备费,用于当年预算执行中的自然灾害支出以及其他难以预见的特殊支出。这笔预算费用是固定不变的,并不是单独的预算管理机制,虽然近些年中央财政对应急资金的供给有所加大,但总的比例依然偏低,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与所需经费的缺口不断拉大。这个比例也低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比例。
(2)现有的应急机制不合时宜。突发性公共事件导致危害蔓延的遏止,需要政府资金的大量投入。而目前,对于如何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政府的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划分各自分担风险的成本,并没有明确的界定。这样就容易导致应急行动迟缓,并容易造成危机进一步蔓延,给社会带来更大损失。
(3)监督机制和效益评价机制缺乏。政府的大量应急资金在拨付给有关单位后,由于缺少专门的财务管理办法和缺乏监督机制,经常会出现拨付的资金存在浪费的现象。我国治理突发性公共时间的应急措施都是临时指定的,缺乏系统科学的协调与指挥,因此,“乱花钱、错花钱”的现象很难避免。监督机制的缺乏也导致了效益评价机制的缺失,而最终结果是,下拨的财政应急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3对策建议
面对突如其来的各种危机和各种突发事件,必须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建立安全、有效的应对机制。
(1)加强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投入。各级政府都应建立用于处理群体性突发性公共事件的专项资金,资金的比率大小可以参照财政收入的大小,或者按地方经济增长幅度来定。据某些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反映:在某些乡镇,政府财政每年用于解决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支出将近6%左右,经济发展速度越是较快的地区,这个比例越高,以此推算,各级政府用于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支出至少占整个财政支出的5%。如果按3%设置预备费,明显满足不了经费需求。财政预算必须要保障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时,用于应急启动、抢险救助、医疗救护等一系列活动的经费开销。
(2)加强对财政应急资金的绩效管理与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力。对财政应急经费进行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建立健全日常的财政支出监督和再监督机制,确保财政应急管理资金的使用更加规范、安全和有效。财政应急资金投入后,还应对其的使用所发挥的效果进行事后评估。建立有效的应急管理评估机制,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并为以后类似事件的处理积累经验。
(3)建立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在当今社会,危机会经常发生,政府应当构筑一个包括财政法律制度、机构框架和风险预警在内的综合性财政危机管理网络。有了财政法律制度,便可以为制定非常时期的财政法案提供法律支持,这样可以大大缩短发生后再修改有关财政法律的时间。同时,应该将公共财政的应急反应机制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应急反应机制实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保障并提高预算的硬约束,而且,使之与其他法律相衔接,可以避免操作中的法律障碍。
参考文献:
[1]赵要军,陈安.地震类突发事件中公共财政应急机制分析[J].灾害学,2007,4.
篇7
[论文摘要]近年来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这不仅破坏了社会秩序,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还破坏了政府在人们心中的形象。究其原因,学界普遍认为,存在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预警、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资源较为匮乏等方面的原因。但如果从突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性障碍分析,笔者认为利益配置的均衡、处置主体的多元化及政府信息的公开与及时等方面,应该成为考虑解决突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病理。因此,文章在解读突发群体性事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化解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利益均衡机制和信息及时公开等方面的制度性设计。
[论文关键词]群体性事件 制度设计 利益均衡 信息公开
经过了30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由于旧的体制向新的体制过渡,产生了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有关资料显示,突发群体性事件每年造成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伤残超过200万人,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人民币。学界认为,由于我国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法制建设尚不健全,预警、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应对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资源较为匮乏等现状和原因,使得“认真对待群体性事件”依然十分必要。但是,在审视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源头抓起,力图保证制度设计的利益配置相对均衡、保证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确保政府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信息的及时公开等。
一、问题讨论的前提:认真对待群体性事件
“突发事件”(emergency)是指“突发性社会公共危机事件”(public emergency)的简称,国内外学者对于突发事件有多种定义。仅就我国的研究来看,学者薛澜认为,危机(突发事件)是一种决策情势,为使组织(核心单元为政府)在危机中得以生存,并将危机所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限度,决策者必须在有限时间约束下作出关键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我国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各种事件,作为一种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然爆发的社会危机。其类型主要包括自然灾害引起的突发性事件、事故灾害引起的突发性事件和社会安全事故引发的突发性事件。
突发性事件具有突发性、危害性、紧迫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公众性等特点。其中,破坏性表现得也尤为突出,亦即事件造成的直接破坏,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间接性破坏,如造成的社会心理恐慌、价值观念扭曲、社会构架崩溃等。因此,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大部分是人数较多的具有相同利益诉求的群体,这些群体常常是相关的利益受到危害或者损害,他们希望通过某种特定的方式来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这样事件的发生具有难以预测性和偶然性,往往猝不及防、出乎预料,难以像一般常规性事件那样防患于未然。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行政管理失范、纠纷没有得到实质性处理等方面。“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表面上看是社会问题的暴露,但实质上都是针对政府管理水平的”,如果行政管理严格到位,可以避免不少人为因素导致的事件;同时,突发性事件出现的原因在于纠纷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解决得不够彻底。一些人的利益没有得到有效实现,于是寻找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我国目前的群体利益表达行动主要有四种方式:集团诉讼、集体上访、诉诸媒体、就地抗争。实践证明,如果以上述方式解决纠纷的幅度和效果有限,可能留下尾巴或者隐患,导致新的、更严重的突发性、群体性纠纷。因此,必须从制度设计等方面积极探寻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效措施。
二、制度设计的起点:利益均衡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冲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利益高度一致的利益格局,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民群众内部同质性的同时,工人、农民与其他社会阶层由于经济基础、政治资源、文化条件、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正在形成若干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同时,在利益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损害,由此造成部分人生活水平下降,或者引发利益群体、利益阶层之间的群体心理失衡,一旦这种失衡超过了群体心理承受能力,利益矛盾和冲突就会发生激化。因此,如何调整各种经济利益矛盾,并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要彻底解决突发性群体事件,首要措施就是建立合理的社会利益分配机制,把社会贫富差距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为此,一方面必须始终把公平作为社会利益制度首要的价值原则。公平和正义是制度的首要价值及其根本来源,任何制度设计的基本目的都不过是为了确立一定的社会秩序,以保障社会稳定和良性运行。对于公平正义来讲,好的制度可以使公平正义得到维护和发扬;而坏的制度则会破坏公平正义。因此,我国公平正义的分配制度建设,必须更自觉地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尊重人的权利,提高人的素质,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优化人的发展环境,妥善处理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社会关系。 同时,必须努力架构维护利益分配公平正义的制度体系。应从改革经济体制和各项社会制度入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群众的利益,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依法逐步建立起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建立起以利益调节为核心的社会整合机制,从而正确处理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利益矛盾,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在具体的利益配置方面,应该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利益引导机制,建立利益沟通机制、建立利益冲突调节和缓冲机制。国家作为全体人民的利益代表,应当公平公正地保障各类群体的基本经济利益。针对利益受损的这部分群体,应当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利益补偿机制是针对在改革中利益暂时受损的阶层进行利益补偿,使其基本合理利益得到满足的机制。具体而言,利益导向机制就是要指导不同阶层的成员树立正确的利益价值观,这是通过利益协调解决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倡导社会成员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价值观,引导社会成员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尊重其他阶层合理利益的前提下充分追求个体合理利益,通过合理、合法的途径,诚实经营,勤劳致富,公平、公正地获取利益。利益导向机制是发挥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导向作用,使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合理化,在达成基本共识的基础上,共同协商解决矛盾。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随着利益分化的加剧,发展中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要求会增长,如果所在的政治体系无法为个人提供畅通的政治参与的渠道,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政治行为就有可能会打破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此,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尊重民意,不断拓宽民意表达的渠道,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为此,要拓宽群众参与政治的渠道、要建立健全社会基层议事制度,扩大基层民主的覆盖面积、要培育和增强社会中介组织的协调沟通能力,充分发挥社团、行业协会、其他社会中介组织和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通过这些基层组织,引导群众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要求,依靠社会基层组织代表各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向政府表达意愿,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化解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建立利益冲突调节机制,调节利益冲突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包括行政调解、法律调解、社会自我调解。
三、制度设计的程序:主体多元与信息公开
篇8
为确保节日期间社区稳定,掌握重点人群的基本情况,根据东原街道关于做好近期辖区内稳定工作的精神,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方案如下:
一、 应急预案适用范围
适用在东原辖区内节日期间的突发性重点事件。
二、处置原则
1、坚持事前预防与事后应急相结合原则。
2、坚持依规管理、分级控制的原则。对突发事件的预警、控制进行管理和处置,最大限度地控制事态发展。
3、坚持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的原则。建立社区预警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出现突发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及时应对。
4、对突发性,坚持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快不宜慢、宜缓不宜激的原则,讲究策略,注意方式,正确做好事件现场处理工作。
三、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各社区主任
副组长:各社区副组长
成 员:各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治安协管员,社区劳动保障工作人员
四、主要职责
1、针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性质、规模、事态、地域等,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2、负责应急现场通信联络、对外联系、突发事件的统一协调;
3、组织力量确保重点要害部位的安全和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4、发生突发事件时,指挥平台,为办事处提供信息、通信、预案、咨询等,保证正常运转;
5、对因工作不力而引发事件的负责人,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6、负责向街道汇报应急时期的每日维稳情况;
7、加强对社区内重点人员的监管工作。
五、个体、群体突发性事件及突发性重点问题处置程序
1、社区应急工作领导组人员接报后,立即向社区、街道应急工作领导组组长通报情况,并启动应急预案。
2、应急状态启动后,应急工作办公室立即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1)事态控制:制定现场应急方案,并进行上报和组织实施,及时向街道应急领导小组汇报现场工作进展情况。
(2)教育引导:了解现场情况,做好解释疏导工作。
(3)协调联络:通知相关人员赴现场,做好情况上报工作。
3、直至突发事件切实消除后,应急工作人员办及有关人员方可离开现场。
4、对突发事件必须记录在案,同时要对应急行动过程的活动进行综合评价,整理记录,及时写出工作总结,上报街道应急工作领导组,并进行归档保存。
六、工作要求
1、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提高对做好应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凡是涉及应急的工作,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社区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各项指令和工作安排。
2、做好排查走访工作,定期分析职工思想动态。要查找社区内已知以及未知应急因素,制定措施,堵塞漏洞。特别是要做好特殊人员、群体的跟踪调查,及时掌握情况,高度警觉,早发现、早渗透、早报告、早化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篇9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一、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最早是作为核电领域的专业术语引入国内的,直到2003年,国内在突发事件管理中才普遍使用应急管理这一概念,在此之前,应急管理主要用在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疾病预防等多个领域中,之后,应急管理则被解释为预防、控制、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程度,并采取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行动。就我国现阶段的应急管理来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起步较早,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比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能力不强,应急预案不多等都成为阻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发展的因素。
二、突发事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的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印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又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综上所述,突发事件一般具有以下几点特征。其一,突发事件的发生事件、地点、时间等具有紧急突然性、高度不稳定性,人们无法预知灾难的具体发生事件和地点,所以只能依靠当事人敏锐的观察力,以及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处理,减少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各类损失。
其二,突发事件的危害性一般较为严重,并且极易发生扩散,进一步扩大其危害范围。比如,在一场地震发生之后,除了当地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受到重大损失之外,全社会人民的生活都会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事件危害性得不到正确处理,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其三,对突发事件的处置都具有紧迫性,也就是说,对待突发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做出处置对策,处置不及时,会严重破坏社会公共秩序。
三、突发事件处理的内在机理
任何突发事件都有其内在机理,首先,突发事件处置必然要赋予政府拥有紧急权利。所以在社会发生突发事件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政府应该首先采取禁忌措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灾难。政府的紧急权利包括三大特性,其一,权利优先,也就是说,政府在动用其紧急权利时是优先的;其二,在政府使用紧急权利去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的任何应急管理决策都属于非程序化的决策。其三,政府使用紧急权利处理突发事件时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以确保突发事件的及时解决。比如,我国颁布的《突发事件财政经济保障预案》中规定了财政部门应急管的特殊程序,其中包括政府可以根据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快速拨付资金,促使突发事件的资金专款专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要求政府必须动用紧急权利以处理时间,但与此同时还必须要依法开展各项处理措施。为此,对于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因为相关领导干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而导致的人民生命财产受损的问题,必须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的基本原则
首先,在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危机准备。相关危机处理专家曾指出,我们必须像认识到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一样,危机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为之做好一切准备。为此,为了有效的做好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就必须事先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让人们在危机来临之后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
其次,必须坚持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政府的统一领导,也就是说,当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应急措施,以控制现场情况,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将各种损失降到最低。在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规定,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政府要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控制事态发展,组织开展相应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级政府报告,必要时也可越级上报。为此,政府在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时候,必须坚持依法、科学、有效的目标,在合理评价突发事件的基础上,迅速做正确、有效的应急处理对策。比如,在汶川地震、玉树的地震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必须立即做好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对策,向社会各界传达正确的信息,以稳定民心,积极救援。
再次,在处理突发性危机事件时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减少人员危害,坚持生命第一,以充分体现政府的价值目标。为此,在进行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人的根本权益,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救人作为事件处置的第一任务。近几年在处置公共突发事件时,政府也时刻都将救人作为第一要务,将其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最后,坚持信息公开和信息真实性原则。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各类虚假信息、谣言的传播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救援速度,甚至可能会导致更大程度的社会混乱。为此,政府在实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时,必须借助新闻媒体向社会大众公布最新具体的真实信息,以减少流言、谣言的传播。
五、结语
加强应急管理建设,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是我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此,在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突发事件预案演练工作,严格规范各项应急工作流程,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各项应急救援工作能够有序、快速实施,尽可能控制、减少突发性事件产生的社会危害。
参考文献
[1] 吴倩.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的集群决策机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2] 张江华.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篇10
长期以来,人类的文明进步一直伴随着各种突发性灾害事件,从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到突发性传染疾病等公共卫生事件,再到现代工业下的各种技术事故,环境事故,恐怖袭击等人为事故。同时,人类在应对这些突发性事件中也初步产生各种应急管理思想,比如我国古代的“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等思想就是应对未来不确定事件的预防思想;而“亡羊补牢”则是一种总结过去经验,积极采取弥补措施来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早起应急补救思想。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对应急管理有了较为系统化的研究。近年来,由于一些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社会公共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且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也造成了很大冲击。因此,近年来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引起了各方面越来越多的关注。应急管理也因为突发性事件对企业的重大影响而凸现出其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从应急管理的概念出发,在分析应急管理的内涵之后,对应急管理的体系和运行过程作个初步阐述。
二、企业应急管理的概念和内容
应急管理是近年来管理领域中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一个综合了运筹学、战略管理、信息技术以及各种专门知识的交叉学科,是针对突发事件的决策优化的研究。目前对于应急管理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我们认为应急管理是与突发事件紧密联系的概念。
因此,本文将应急管理定义为:应急管理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为了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达到优化决策的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与应对策略,包括应急预案、应急处理、突发事件(或者危机)的解决与解决后的恢复等动态过程。
应急管理的内容应该包括:事故分析、预测和预警、资源计划、组织、调配、事织、调配、事件的后期处理,应急体系的建设等。
三、企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一)应急管理体系的概念和特征
突发事件发生后,各方面的应急需求急剧增加,任何单方面的行动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需要组织各方力量和资源,相互协作、快速联动。因此,应急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概念,应急管理体系就是指应急管理主体(政府,企业等各种组织)通过组织整合、资源整合、行动整合等应急要素整合而形成的一体化工作体系。一个现代的应急管理体系应当具备如下特征:
1.全面性
优秀的应急管理体系应该涵盖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各个方面,使得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考虑更加全面和系统,不会遗漏某方面的问题,因为一个问题的遗漏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2.层次性
应急管理体系不仅要内容全面,还要有清晰的层次。机构设置,职责分工都应该清晰明确,层次分明。根据突发事件性质和级别不同,采取不同层次的应对措施,每个层次都有一套相应的处置措施子系统,这样不仅可以使系统目标更为明确而且可以节省资源。
3.集成性
一个高效的应急体系不应该是单纯的横向或纵向的层次结构,而应该是高集成性的功能综合体。这个体系应该要整个社会中(或企业内外)运行的各种组织、机构、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协调各种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统一的处置。
4.可操作性
该系统必须具备可作的特点,这个可操作性不仅表现在应急状态下该系统可以被有效运用达到其应急保障的目的,还表现在平时状态下该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可操作的模拟系统,用来演练应急运作流程,培训应急人员,普及应急知识。
5.信息化
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是科学决策和早期预警的前提。因此,信息技术贯穿在整个应急体系之中。现代国家都把利用最新信息通信技术,建立信息共享、反应灵敏的应急信息系统作为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
(二)应急管理体系运作流程
综上所述,现代化的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高集成性的综合系统,需要集成各种组织、机构、部门的力量协同作战,才能使系统高效运转,这就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应急管理系统主要的工作流程包括实时监测、预警识别、预案启动以及方案处置和后处理。每个流程的主要任务是:
1.监测
这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活动的第一步,也是贯穿整个系统的全过程。监测结果和数据的真实性对应急管理的各个阶段的至关重要,信息准确获取可以有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分析,有利于后期活动的正确展开。
2.预警识别
此阶段包括预警和识别两个层次。预警是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的不良趋势进行分析并及时报警的活动。识别是指对演变为不良影响的突发事件进行前期分析判断,确定事件性质、类型和级别,发出前期警告。
3.预案启动
预警信号一旦发出,保障体系就进入启动阶段:此时应迅速将应急管理系统切换到战时状态,系统内部相关人员开始联动,指挥机构根据对突发事件的分类、分级,从预案库中快速搜索匹配响应预案进行评估,评估出实施方案并通知相关机构开展工作。
4.方案处置
应急处置子系统根据指令,执行处置预案,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动用各类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同时进行实时监测、评估预案处置效果,并根据应对的效果,动态调整预案。
5.后处理
事件处理完毕后,应急体系切换到平时状态;根据行动中的具体问题和主要事件做出总结报告并提交决策支持和信息部门,进入企业的管理数据库,为企业日后管理提供实践经验。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