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职工公积金政策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老职工公积金政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住房补贴;合理性认识;完善住房补贴制度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住房补贴是住房保障的一种形式,住房保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其中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是新的住房分配制度下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两个重要资金来源。与住房公积金不同,住房补贴主要是针对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无住房或住房面积未达到规定标准的职工,发放的现金补贴。资金来源于三个方面:一国家下拨的建房资金;二单位售房资金;三单位多种渠道筹集的资金。我国住房由停止住房实物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并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所以我认为有必要,针对住房补贴的合理性和完善措施展开探讨。
一、对住房补贴的合理性认识
(一)对发放方式的合理性认识
目前住房补贴的发放方式存在三种形式:即一次性住房补贴、基本补贴加一次性补贴和按月补贴等三种形式。从现阶段许多单位对于新进职工的发放现状来看,主要采取的是按月补贴的形式;但部分单位针对高层次的人才,也以住房购买资助的名义采取了一次性住房补贴的形式。单从发放方式来看,本身具有它的合理性。首先,住房补贴作为住房公积金的重要互补形式,扮演了灵活、可变现的功能。其次,有利于实现住房实物分配和住房货币化分配的衔接。再就是一次性补贴和按月补贴相结合,推进了住房补贴工作的顺利进行。但也造成新老职工由于发放方式的不同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平衡。
(二)对住房补贴标准的合理性认识
老职工按住房补贴面积标准计算基本住房补贴和工龄住房补贴的合计享受住房补贴,且为一次性发放。新职工按工资的一定比例折算,按月领取住房补贴额,以后随着职称、职务的变动,从变动的次月起按新的职称、职务领取住房补贴。此标准兼顾了享受住房实物分配的老职工和享受住房货币化分配的新职工之间负担和受益的基本一致,促进了社会公平。而且直接补贴到个人名下,满足了职工的福利要求。
(三)住房补贴是住房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住房补贴被定性为一种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用于解决中低收入或贫困家庭基本居住条件的政府财政补贴,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获得合适的住房,不仅稳定了社会,也兼顾了社会公平。
1998年7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 住房的实物化分配逐步让位于货币化、市场化分配。此通知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住房政策,一为高收入者提供市场化住房,二为中收入者提供“经济适用房”以及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原有的单位住房分配的福利保障制度逐渐被摒弃,居民的住房问题主要由市场进行配置,市场机制的运作提高了住房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住房补贴是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也是实施住房分配货币化的有效条件和必然选择。
(四)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的主要联系
1.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在所有权归属上是相同的。职工个人账户中的住房公积金以及住房补贴均归职工个人所有。
2.单位用于资助职工的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的资金来源相同。这两种资金的来源都是首先立足于单位原有住房基金划转,不足部分区分单位不同性质分别由财政预算拨付或列支成本费用。
3.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基本相同。两者在具体的资金管理模式和使用方向上基本一致。
4.住房公积金与住房补贴在税收优惠上是相同的。职工的该两项资金均免征个人所得税。
5.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无房或未达标老职工而言,领取的住房补贴多少与职工何时建立住房公积金有关。
6.在目前新的住房分配制度下,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途径,主要是利用包括住房公积金、住房补贴、工资及积蓄在内的资金,并通过住房贷款的支持来解决。即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是新的住房分配制度下职工解决住房问题的两个重要资金来源。
以上对住房补贴合理性的认识,不过由于住房市场结构性的失衡,政府还需在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住房补贴制度的完善。
二、完善住房补贴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国家监督机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对住房补贴管理、运作、监管活动进行过程监督,及时发现和依法制止违法违规问题。住房补贴,要自觉接受财政部门和审计机关的监督检查。
(二)坚持和强化舆论引导。新闻媒体要对各地稳定房价和住房保障工作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大宣传力度,深入解读政策措施,引导居民从国情出发理性消费,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防止虚假信息或不负责任的猜测、评论误导消费预期。
(三)提高住房补贴标准。当前的住房补贴标准较低,不能达到职工的购房资本。政府应考虑物价上涨等因素,采取随行就市的原则,实现与房地产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可持续的住房补贴标准。对不同收入者区别对待,实现国民平等住房权利。
(四)政府多建一些小户型为主的经济适用房。政府通过建设经济适用房,以较低的价格投入市场,保障居民需求的同时也平抑了房价的增长。小户型的住房还可以缓解急需住房人员的经济状况,进行平稳过渡,逐步提高住房条件。
(五)加强和完善对房地产市场的相关统计工作。对真实的住房价格、建筑面积、房屋租金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出切实有效的房地产指标,指导住房补贴工作的实施。
(六)逐步加以完善税收制度、产权制度和二级住房市场的状况。
综上所述,我国应结合实际,统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完善住房补贴制度,让国家、单位和个人安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徐虹.城市公共住房供应方式的比较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02).
篇2
我矿于2000年6月实施了《关于加强企业内部退养管理规定》。该规定实施以来,对精干职工队伍,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保护老职工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职工收入不断提高,现有劳动力分布状况矛盾加剧以及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原规定已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企业发展的要求。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办法。
一、办理内部退养的原则
1、坚持效益优先。各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劳动力的构成和需求状况,把效益放在首位。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定岗定编,精减人员,对精减下来的富余人员中年龄偏大且符合内退条件的职工方可办理内部退养。
2、确保内部退养职工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好内部退养职工与在岗职工之间的利益关系,内部退养职工的生活费待遇与本单位在岗职工收入挂钩,共享企业改革发展成果。
二、办理职工内部退养的范围和条件
公司所属单位的富余人员中距国家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男职工周岁及以上,符合国家规定提前退休条件的男职工周岁及以上;女工人周岁及以上,符合国家规定提前退休条件的女工人40周岁及以上;年6月20日前转为干部的女职工必须在50周岁及以上,年6月20日后聘干的女职工在履行解聘程序后可视同女工人)的全民合同制职工可以申请办理内部退养。
三、内部退养的审批程序
经职工本人书面申请,单位批准,报集团公司劳动工资部统一审批。今后办理内部退养在每年6月、12月集中办理。基层各单位对提出内退申请的职工应当经过集体研究,并对上报集团公司审批的职工按照企务公开的要求进行公示。
四、内部退养职工的生活费待遇
企业内部退养职工生活费由三部分组成:
1、基本生活费。按职工办理内部退养时所在单位上年度地面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和全集团公司上年度地面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平均数的%计发。
2、年功津贴。按实际工龄每年元标准计发,工作年限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从事井下工作满9年的职工按实际从事井下工作年限,每年增加元计发。
3、专项补贴。住房补贴、建房互助金、书刊费、洗理费、女工卫生费可继续执行,其中书刊费仍执行规定的标准。
各单位可根据本单位地面在岗职工收入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对基本生活费部分在%范围内上、下浮动。内部退养生活费总额最低不得低于市区最低工资标准。
五、其他规定
1、富余人员中符合内部退养条件的职工,本人没有书面申请的,不得办理内部退养,纳入待岗管理,发给待岗生活费。
2、对稀缺专业技术人员、特殊工种和劳动力相对紧张的生产一线岗位、集团公司以上(含集团公司)劳动模范可推迟办理内部退养或不实行内部退养,具体专业、工种、岗位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集体研究确定。
3、本办法实施后,内部退养职工的生活费待遇采取新老办法逐步过渡的方式执行,过渡期至2008年底止。本办法实施前已办理内部退养手续的职工,原生活费待遇高于按本办法计算的内部退养生活费标准部分可予以保留,逐步向新办法过渡;按本办法计算的内部退养生活费高于原生活费待遇110%部分,过渡期内按一定比例逐年保留,2006年保留%,2007年保留%,2008年保留%。过渡期内办理内部退养的职工,均按照新老办法,自2009年元月起,取消新老办法对比,直接按本办法规定计算内部退养待遇。
4、本办法实施后,各单位要合理测定本单位内部退养职工基本生活费部分的基准比例。今后每年元月份对内部退养职工生活费标准进行调整,届时由各单位依据劳动工资部公布核定的基数,结合本单位实际进行调整,并上报审批后执行。
5、内部退养职工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年金,个人缴纳部分仍由个人正常缴纳。
篇3
----二十年房改,从制度改革意义上看,主要做了三件事:公有住房向现住户出售,以这种方式为主实现了对存量住房福利制的改革;住房分配货币化,启动了建立住房新制度的进程;建立商品房市场,初步形成了一套(尽管很不完善)的市场交易制度。围绕建立新体制,主要进行了三种方案的试验:
----――提租发补贴。这是房改的经典方案。其基本路径是,从存量住房入手,在改变存量住房使用方式的同时,实现住房的货币化分配;也就是一手把房租提高到商品租金或商品价格,一手发住房补贴。深圳房改就是依据这个方案的成功实践。
----――存量住房资产再分配。这是1993年提出的新思路。其基本路径是:把存量住房资产,按职工工龄、职务等因素,公平地再分配给每个职工,把单位原来用于建房的资金以货币形式发给职工。这就是贵州省,包括贵阳市房改方案的核心。
----――老房老办法,新房新制度。随着存量住房按照个人负担能力逐步出售,而且出售比例越来越大,逐步形成了这个思路。存量住房按个人合理负担价格出售,增量住房实行住房补贴制度,这是目前除深圳、贵阳、济南、西安之外全国房改的主流方案。
----第一种方案,即提租补贴是一种理想方案,它源于80年代广泛而深入的住房商品化的研究,源于对改革旧的存量住房福利化使用方式的关注。但由于当时大气候尚未形成,以至该方案的真正实施已经到了80年代中后期,而改革环境的变化最终使之丧失了其实施的体制基础和最佳时机。因为实行这种方案必须通过财政统筹各单位住房租金,以解决缺房单位住房补贴来源,从而保证方案实施的资金循环。可是因为企业自的扩大、单位利益的形成和日益强化,这种做法遭遇了住房较多的单位的抵制。这也是为什么提租方案仅只在深圳这个“新城市”和单个企业得以成功的原因。
----第二种方案是一种思路清晰、测算复杂但操作简便的方案,它的出发点是实现存量住房资源的公平分配。但既然是住房利益的再分配,就必然会通过“多退少补”剥夺现有住房占有较多者的利益。而剥夺,类似一种急风暴雨式的革命,就隐含着一定的政治风险,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治支持。
----90年代的房改,实际上选择了第三种方案――一条自愿性、渐进式改革道路,即以增量改革为重点,逐步改革现有住房使用方式的方案。这个方案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主要在于这种方案具备改革的自愿性,以及改革的渐进性和突变性相结合的特点。
----改革的自愿性体现在对存量住房使用方式的调整上,以售房为重点,以提租为辅助。提高租金是强制性的、刚性的,而售房是以自愿购买为前提的;在对已出售的公房的处理上,则主要是通过二级市场来剥夺一部分过多的住房利益,即其住房上市时要向原产权单位缴纳一部分利益。这实质上是在住房利益实现时进行公平自愿的调节,也是把强制性的利益调节行为转变为一种自愿性的调节行为。
----当然,在这种以自愿行为为特征的渐进式改革基础上,对增量住房和职工实行一步到位的货币性改革,需要耐心,需要在新老职工间以及住房多和住房少的职工内部之间进行复杂的利益平衡(或称“打补丁”)。但这样做财务成本小,改革阻力小,能够使中央放心、人民安心,有利稳定,促进发展,越来越受更多地区的赞成,最终成为一种实践的选择。
----除了具有改革阻力小的特点外,主流方案能够基本满足房改的各种约束和需求。它针对新职工和无房、缺房职工,补额资金需要量小,适应了当前财政和部分企业的承受能力,能够以较小的财务成本实现发展增量住房和引导住房消费的要求,进而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需求。而发展增量,使房子越来越多,才能尽快解决无房户和缺房户的住房问题,从而实现最大的公平。
房改更多要依靠市场力量
----今天的房改,同样也正处于一个新的十字路口。住房商品化的改革目标,是长期以来住房改革的一面旗帜,引导了20年的房改实践。但在今天的改革中,住房商品化已经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不能继续指导中国房改的实践。当前迫切需要的,是在商品化、市场化基础上,勾勒出住房新体制的具体目标与方向。
----目前,住房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开始加速。原来的一套适应高档商品房市场的交易行为与交易规则正处于分化、瓦解和调整之中,政府在繁荣住房市场中不能无所作为。政府应该调整对住房市场的管理思路及原来制订的一些交易制度、交易规则。比如对市场的调控,是继续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的计划审批制度,还是通过规划管理与财税金融调节?再比如,是继续实行政府发证的房权管理制度,还是实行交易人申报、政府监证制度?另外,住房抵押权实现的方便程度,是决定住房能否真正成为一项投资品,从而把住房投资作为一种储蓄以改革居民消费预期的重要因素,但能否简化当前繁琐的抵押登记方式?
----再如在发展住房金融方面,我们是否继续坚持商业性和政策性并存的住房金融制度?政策性金融是继续目前的住房公积金低存低贷的办法,还是采取财政贴息的办法?住房资金的筹集是走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方式,还是走合同储蓄的方式?在个人住房消费贷款中,如何处理住房、抵押、保险和担保之间的关系?在解决低收入居民住房问题方面,我们是走新加坡的低于成本价售房的道路,还是采取提供廉租房的办法,抑或借鉴美国实行对低收入居民货币补贴的方式?等等。
篇4
一、云南省金融社保卡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
(一)基础难点
1.云南省社会保障卡系统应用模式问题。云南省是最早实施社会保障卡推广应用与银行合作的省区之一。1999年12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先在上海市进行了社会保障卡工程试点,2000年,云南省、北京市成为第二批社会保障卡应用试点地区,在全国形成了两种应用模式,较为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模式体现了“大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卡的应用领域涵盖劳动就业、社会保险、民政、公积金、公安、卫生等各种公共服务事务领域;云南模式应用领域目前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业务上,特别是集中在医疗保险应用上。加之,社保部门与银行的合作,又是银行出钱,社保自成体系运行,银行卡激活率非常低,银行参与金融社保卡的积极性大打折扣。随着数据集中、资源整合、联网通用等信息系统建设趋势及社会保障应用范围的扩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确定了上海模式为最终的发展方向,金融社保卡的推广应用也建立在此之上,造成云南省社保卡系统需要全面改造和解决与银行合作的难点问题。
2.云南社保各险种统筹层次不一致问题。目前云南省五个社保险种统筹模式不一,省级、州市、县级统筹都有,也未实现数据集中,按照社保部门“全省集中、五险合一”的建设目标,势必需要对原有社保系统进行全面改造(“金保”工程二期),投资巨大。如下表所示:
险种统筹层次表
3.云南省社保系统数据分散功能不全问题。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金保工程”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了省和16个州市数据中心,州市级和区县级联网达到100%、乡镇级联网达到70%,6000多点接入信息网络,基本建成养老、工伤、生育、医疗、公务员考录、劳动力市场等管理系统和人事人才数据库。但存在数据分散、系统结构复杂、系统功能特别是卡功能不全、维护成本高的问题,尤其是现有系统涉及不同的经办机构、不同的开发商,系统改造时各涉及单位之间的协调和统一也是难点。如下面两个表格所示:
云南省社保系统建设情况表
可用卡系统情况表
4.新老社会保障卡并行使用及换卡问题。存量社会保障卡更换是云南省推广金融社保卡的一个难点问题。2000年,云南省就成为全国3个人社部门全国发行社保IC卡的试点省市之一,2012年已经实现累计发卡900多万张,并完成了大量定点医院、药店的受理环境建设。由于已发行的社保IC卡,既不符合新的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社会保障卡(个人)卡规范》,更不符合金融规范,一方面需要换卡,带来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到社会保障卡的新老并用,从而要求新老系统长期兼容、平稳过渡,更对系统改造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5.云南省金融IC卡发卡进展缓慢问题。由于云南省处于“老、少、边、穷”一体经济欠发达地区,各家银行并不把云南省作为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扶持地区。所以,与全国相比,云南省各商业银行金融IC卡发卡进度处于落后状况,主要原因在于除本地性商业银行外,各发卡行系统均实现了总行级数据集中,各总行金融IC卡系统建设进度不一,且发卡计划倾向于发达地区机构,各行业务、技术都依赖各自总行,处于被动状态,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在云南本地正式发行金融IC卡的商业银行还只有工、中、建、交四家,本地性商业银行中,只有曲靖市商业银行、富滇银行通过了金融IC卡发卡技术审核,发卡也只处于试用阶段。
(二)政策难点
1.两种不同业务相互融合问题。金融社保卡形式上是社会保障卡与金融IC卡在介质上的合二为一,似乎只是个技术层面的问题,但实质上需要的是两个行业在技术层面、业务层面、管理层面、应用层面上的有机协作和高度协同,其业务流程和应用范围已经超越了原有的社会保障卡和金融IC卡,技术路线、管理制度也不是简单的叠加,在其制作、发行、使用、维护过程中,势必会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商业银行现有的制度、流程造成影响。因此,合理考虑制度设计,降低对双方固有流程的冲击,是保证金融社保卡在云南省落地、使用的重点要求,也是最大难点。
2.顶层设计与基层落实问题。人民银行与人社部开展了行部合作,形成了“顶层设计、总体规划”的战略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特别是2011年人社部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社会保障卡加载金融功能的通知》(后称“83号文件”)对金融社保卡的推广应用框架进行了规定,但针对每个省的不同情况,具体的技术路线、合作模式、业务流程、运行管理、服务要求等直接影响后续金融IC卡使用的问题并未在文件中明确,尤其是云南省社保系统的复杂情况,更需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合的推进路线。如果在金融社保卡的运营模式不明确,社保部门、发卡银行、银行的职责、义务、权利不清的情况下单纯强调发卡,将为金融社保卡后续的顺畅使用带来隐患。
3.现有政策界限难以突破问题。由于国家对社保资金管理使用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现有的社保资金财政专户开立、资金归集分配格局很难突破,给合作银行的选择带来难度;按照人社部和相关政策、有关会议精神,目前金融社保卡主要满足社会保障业务要求,仅仅开通借记应用,原则上不能增加其他行业应用,也不开通电子现金功能,给金融社保卡中的金融应用拓展带来了困难,从而直接影响金融方的卡片激活率。
(三)实施难点
1.项目投资规模过大问题。云南省社会保障厅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推行标准统一的金融社保卡2800万张,根据省发改委批准的收费标准,每张卡发卡成本22元,总卡片投入成本约为6.16亿元,加之“基础难点”中所述问题,云南省社保系统、社保机构网点机具、医疗机构终端机具需要进行全面改造,以实现“数据集中、五险合一、新老并行”的目标,不考虑后续的运行维护、卡片更换成本,全省的项目总投资规模就接近10亿,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投资规模较大的问题。
2.应用范围面向落后地区问题。目前云南省已发放的900多万张社会保障卡全部集中在城市,覆盖城镇居民80%以上,主要解决换卡及叠加其他险种应用问题,相对容易组织实施。与其他发达省市相比,云南省7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经济非常落后,也是金融服务极端薄弱缺失的农村地区,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为例,云南省参合人员多达3400多万,许多居住在金融服务网点、社保服务网点覆盖不到的行政村、自然村中,加上农村居民对传统银行卡的接受程度非常低,只习惯使用存折,如何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社保卡,同时安全、便捷地为持卡人提供社保、金融服务是最大的难点。
3.基础性制度方案滞后问题。83号文件中对金融社保卡的技术实现方式、应用领域、应用管理、产品选择等制定了框架式的总体方案,但要在云南落地,必须在充分研究社保、银行两个不同行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制定出双方共同认可的指导意见、推广计划、业务流程、技术方案,特别是明确双方各自职责、合作方式、运维模式,否则单纯追求发卡速度,忽略可持续发展,会直接影响金融社保卡的声誉,把“好事”办成了“坏事”。
4.合作银行难以确定问题。“隔行如隔山”,社保部门与银行在传统业务上基本是“知己,不知彼”,虽然云南省社保部门曾与云南省农村信用联社、富滇银行等本地性商业银行进行过合作,但合作程度不深。金融社保卡推广应用对双方更是新生事物,所以一方面社保部门不清楚参与银行应具备的条件,业务需求不明确,对银行的要求也就不明确,出现想合作的银行不具备技术条件,具备技术条件的银行在网点设置等方面又不符合要求的情况;另一方面,由于银行对该项目的复杂程度认识不清,面对较大投资,在投入产出“经济账”算不清,不但银行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甚至同一个银行的技术、业务、财务部门之间都还存在分歧的情况下,就盲目参与竞争。
二、对策建议
经过对上述难点的分析,归纳起来,要稳妥推进云南省金融社保卡应用需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一是尽可能降低投资成本;二是解决农村发卡和受理环境问题;三是合理选择合作银行,拟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一)分步实施、资源共享、责任分担降低投资成本
一是试点先行,逐步铺开。从银行方面,昆明、曲靖作为全国金融IC卡试点城市,相对云南省其他地区,在政策理解、技术准备、受理环境改造、人员准备方面都有明显优势,可以选择作为具有代表性地区进行试点,成熟后再扩大范围。
二是一次发卡,先易后难。不再考虑隐性磁条卡过渡方案,直接采用“一芯两用”社保卡,同时统一规划,先将条件成熟、需求紧迫的险种和服务纳入社会保障卡“一卡通”应用平台,再逐步建设、实现所有险种和服务的集成,从云南情况看,可在昆明、曲靖城市区域先在新金融社保卡中实现“医保”应用,在农村地区试发行“新农合”应用金融社保卡。
三是集中采购,降低成本。IC卡推广初期,由于需求量小,所以成本较高,但随着人民银行推动磁条卡向金融IC卡迁移战略的实施,IC卡需求已成几何倍数增长,规模化生产已大大降低了卡片成本,据向发卡银行了解,IC卡成本已从几十元减低到十几元,如果全省4000多万张卡片集中采购,成本可以大幅降低。
四是整合资源,充分利用。银行业信息化建设一直处于领先水平,2003年,云南省就实现了所有银行银行卡、所有ATM、POS机具的联网通用,2012年,在人民银行统一组织领导下,截至第三季度,全省近20万台POS终端、近5000台ATM终端已能够受理金融IC卡。在金融社保卡推广应用中,社保部门、银行应充分整合双方网点、积聚资源,尤其是充分利用银行已有的较为先进、规范的信息化建设资源,避免重复投资造成浪费。
五是惠民工程,各担责任。金融社保卡推广应用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政府部门、商业银行、人民银行有责任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具有强大的资金优势,理所当然要尽到应用的社会责任,承担主要的投入。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把该项工程当作自己的“形象”工程,在财政、税收政策上予以扶持。在卡片成本上,建议针对实际情况由多方承担解决,例如城镇职工首发卡卡费由职工所在单位承担;低收入人群和农村地区居民首发卡费用由银行承担;换卡费用由个人承担,农村居民可以进行适当补贴。
(二)机构网点与惠农支付点结合覆盖农村应用
截至2012年9月末,全省已建成6125个惠农支付服务点,服务惠及109个县的1119个乡镇4956个行政村,加上社保部门经办机构,已基本满足县一级以上金融社保卡应用服务需求,全省1373个乡镇,15300个社区行政村的应用问题可以通过机构网点和惠农支付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
一是通过“惠农支付点”解决网点覆盖问题。2011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银发〔2011〕177号),明确在2013年底前,实现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在全国范围内农村乡镇的基本覆盖。目前云南省十六个州市已全部开通了惠农支付服务业务,截至2012年3月31日,全省共建成6125个“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点”,预计年底网点数量将突破10000个,基本可以覆盖行政村。作为支持“三农”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的新举措,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破解了乡镇金融服务缺位的难题,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环境。实质上,惠农支付点已作为“代银行网点”延伸到了广大农村地区。
二是通过拓展功能解决用卡问题。云南省惠农支付服务业务
具有的借记卡小额取款、小额转账汇款、刷卡缴费、查询、刷卡消费等五项功能已能够满足金融社保卡的金融应用需求。建议人民银行牵头组织相关成员机构,会同社保部门共同探讨在惠农支付点POS机上添加社保应用功能的可行性,把“惠农支付点”同时也发展为“社保服务点”,既方面农村居民的用卡又可以减少重复投入。
三是督促重点银行加快金融IC卡推广进度。目前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云南省分行、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及上述银行的分支机构)和银联商务云南分公司是云南省已审核确定的惠农支付服务收单机构。截至第三季度,建行、中行已正式在省内发卡,而农村地区网点数最多的农村信用社发卡系统尚未建成,农业银行、邮储银行已具备条件但还未正式发卡,必须督促这些重点银行加快进度,以满足金融社保卡的发卡、资金结算需求。
(三)合理选择合作银行,拟定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
人民银行李东荣副行长曾在金融社保卡推广应用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建设民生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领导这项工作;要从“利为民所谋”的角度来组织和落实这项工作;要从“把好事办好”的尺度来协调和管理好这项工作。
适合云南模式的金融IC卡推进策略应该是按照“服务民生,稳中求进,基础先行”的工作思路,坚持不求快、但求好;不只顾眼前,而注重长远;既考虑社会利益,又兼顾经济效益,探索合理科学的解决方案。
一是要从“设门槛,定规矩,让合格者参与”入手选择合作银行。一方面鼓励更多的银行积极参与,另一方面明确所需的发卡条件、机具条件、网点条件、资金条件、技术条件,根据金融社保卡总体推进计划,对于第一批试点银行,必须在项目计划要求的时间内,达到提出的要求,同时优先考虑其他省市已参与,具有成功经验的银行,以保证项目资金的到位、技术的先进、顺畅的实施和长效的发展。
二是应建立合作银行退出机制。金融机构在成为项目合作银行后,对于有严重阻碍项目进度、无法承担项目投入资金、未能履行协议中合作银行需承担的义务等情况时,人保厅和人行将给予警告,并限期整改,如在规定时限内,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合作银行,将责令其退出项目,并取消合作银行资格。
三是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面对金融社保卡项目较大的投资规模,一方面该项工作的推进既是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举措,也是对商业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的全局观和大局意识的充分考验;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毕竟是企业,应从尊重市场规律、遵循金融活动规律的前提下合理有序开展此项业务,否则盲目竞争、不计成本投入、低价倾销、随意减免费用,很可能带来卡片虽然发出却用不好、不可用的严重问题。所以,应从社保卡中金融功能的激活、社保资金的分配、应用行业拓展方面来探索提高金融社保卡整体运营效益的办法。
例如,对于社保资金的分配,在政策可以突破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按照资金投入大小,将社保资金收入、支出账户开立在合作银行,同时将农村养老保险、工伤、生育保险、机关养老保险的财政专用账户按照出资比例开立在合作银行;在政策不能突破的情况下,项目资金投入和社保资金沉淀不挂钩,但建议通过财政给予合理的补偿。同时,由于城镇和农村卡片使用率存在差异,给银行带来的利益不同,可按照一定的权重予以区分。
篇5
一、要加快实施优先发展城区公共交通战略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党和政府在城市建设中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早在XX年,建设部就了《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XX年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提高认识,确立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优先地位。此后,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我区《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也已经出台。为此,建议加快实施步伐。
(一)要充分认识到公交优先是我区城市交通的最佳出路。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作为城区交通发展的重点,是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方向,是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公共交通所具备的运量大、价格低、节省道路资源、人均废气排放量低等优势,是解决城区交通两难的最佳出路。
(二)要尽快全面编制和实施我区的公共交通规划。要切实加快推进区内公交一体化工作及我区与的公交一体化工作。首先要科学修编公交规划。要在《区城乡公共客运交通专业规划》的基础上,对交通现状、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充分调查研究,按照城乡一体、区域共享的要求,做好《区城乡公共交通近期发展规划》的修编工作。公共交通规划要与城乡总体规划和人口产业分布相协调,统筹城乡发展,与主城区公交相衔接,综合考虑公共汽车、轨道交通和出租汽车等各种交通方式、换乘枢纽配置,以及与对外交通的衔接,重点确定公共交通结构、线网分布、场站布局、用地规模及规划控制、建设计划、资金筹措方案等。其次要认真组织规划实施。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公共交通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一方面要以城乡全民共享为原则,努力实现公交的城乡一体化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力,积极与对接,加快推进与公交的一体化。(三)要进一步加强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合理设置场站和配套设施,将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纳入城市建设规划,确保资金和建设主体的落实。要将公共交通场站作为新建居住小区、工业区、开发区和大型公共场所等工程项目配套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竣工、同步交付使用。对符合公共交通车辆通行条件的居住区,应设置公共交通线路及相应的站点。主要交通干道建设要同步设置港湾式停靠站,配套建设站台、候车亭等设施,合理设置出租汽车和小公共汽车停靠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规划许可证发放、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证发放、工程竣工备案时,要对公共交通设施的同步实施情况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等公共交通设施或随意改变设施用途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和验收。加快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实现各种交通工具之间的换乘。其次要保障公共交通的道路优先使用。要把公共交通专用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建设作为近期建设的重点,通过设置公共交通专用道路、单向优先、逆向专用线路和路口专用道及优先通行信号等,保证公共交通车辆对道路的专用或优先使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要加强优先车道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管理,逐步建立城市公共交通优先车道、专用车道的监控系统,对干扰公共交通正常运行的行为,要严格执法,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四)要切实加大公共交通财政投入,落实扶持政策。一要加大投入。公共交通建设作为社会公共事业,其发展应当纳入政府公共财政体系,统筹安排,重点扶持。区财政每年都要列出专项资金,用于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和经营补贴。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政府性基金要向公共交通倾斜。根据财力情况,每年应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公共交通场站、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公交车辆更新等。二要政策扶持。对公共交通企业征收的城市公用事业附加费等,应当用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交通企业应按规定享受养路费等交通规费的减免政策。对符合现行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条件的,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公共交通规划确定的停车场、保养场、首末站、调度中心、交通换乘枢纽等设施,其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应以划拨方式供地,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免征道路挖掘占用费、绿地占用费和绿化补偿费。三要保障公交职工权益。公共交通企业要建立与社会效益相联系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认真执行国家工时制度,保障职工休息、休假权益,坚决杜绝司乘人员疲劳驾驶出行。按照国家的规定为职工足额缴纳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同时,要保证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及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约定的劳动保护和福利待遇。
二、要研究解决城区四小车问题
城区四小车原来主要指人力三轮车、正三轮摩托车、残疾人专用车和燃油助动车四种车型,而目前,我区还大量存在黑摩的、电瓶三轮车的现象,故区交警大队将上述车辆统称为四小车。
一是人力营运三轮车数量众多。我区目前拥有营运三轮车940辆,且营运证无年限。这些三轮车基本在老城区范围内骑行,严重影响我区的城市品位和交通秩序。现有的客运人力三轮车基本已不是车主本人在营运,全部承包给了外地务工人员,更增加了管理难度。二是电瓶三轮车日益泛滥。该车型已禁止上牌,但仍在我区大量销售。有资料表明,我区目前拥有电瓶三轮车2.3万辆,近80%的车辆为外地人使用,且集中在商业城、水果蔬菜批发市场等商贸、集市周边。三是非法摩的有恃无恐。在我区火车站及开发区一带,从事摩的非法营运的二轮摩托车有一定数量存在,甚至在不断增加,基本上都是外地人在从事非法营运活动,但鉴于政策允许外地人在我区进行摩托车上牌业务,此类车辆目前都为牌照,因此区交警大队划定针对外地摩托车的禁行区域对上述车辆没有约束性,给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调研中我们发现,城区四小车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客观问题,其产生也有客观的原因:一是交警部门对四小车问题的处罚依据不足。例如,四小车中的黑摩的牌照齐全,驾驶员证件符合,交警部门很难仅仅针对交通违法行为对其进行大力整治。又例如电瓶三轮车,根据目前法律已定性为机动车,而作为大多数的电瓶三轮车主,交警部门仅可以针对无证驾驶、违反禁行标志等违法行为进行查扣,但当事人要求处理罚款后使三轮车重新流入社会。二是社会保障机制未能及时跟上。残疾人专用车、人力三轮车主多为生活困难者,有些三轮车主还是失地农民,由于上述弱势人群能力所限以及收入等原因,在政府没有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情况下,只能从事营运业务为生。三是城市公交体系尚不发达。在摩的等集中出没的地区,也往往是公交未完全延伸之地。因公交尚未完全覆盖,一些群众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出行较为困难或受原籍地交通习惯的影响,选择残的、摩的出行,使得残的、摩的仍有一定市场空间。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尽快出台政策,适时取缔城区四小车。
1、燃油助动车。我区早期为燃油助动车主上牌近4万辆,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燃油助动车随时间自然更新淘汰,目前尚在使用的不到1000辆,在城区使用的更是寥寥无几。建议区政府在城区范围内全面禁止燃油助动车,致使现有燃油助动车被迫淘汰。
2、摩托车。自XX年底以来,我区摩托车上牌人群中本地人明显下降,这说明我区群众使用摩托车人群在不断减少。鉴于此,建议区政府扩大摩托车禁行范围,尤其在主城区范围内全面禁止摩托车行驶,这样就不会产生黑摩的在城区泛滥的现象。
3、营运三轮车(残的)。可根据及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采取一次性补偿或补偿与就业安置并行的置换方法。同时,可考虑适当增加出租车数量,一来补足了城市非公交客运能力,二来解决了置换营运三轮车的经费问题。对不愿置换的,可向城郊及临浦、瓜沥等镇分流。
4、电瓶三轮车。根据国家《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XX)的规定,目前在我区使用的所有电瓶三轮车均不符合标准要求,应该予以取缔。建议由政府牵头,工商、质监等部门具体负责,一方面对我区生产企业进行严格管理,对源头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在销售等流通领域进行管理,从根本上消除电瓶三轮车在城区使用的现象。
(二)加大管理力度,杜绝黑四小车非法营运。
建议强化对四小车非法营运行为的联合执法管理,公安交警部门要与交通运管部门联合执法,对查获的车辆不仅要按照运输管理、交通管理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还要由工商、税务部门尤其对其无证经营、逃税漏税等情况,采取罚没其生产经营工具等方式进行处罚,增加其违法成本,可达到重罚后不再犯的目的。
同时,建议区政府协调我区加油站,参照北京的做法,开展断粮行动,杜绝为驶入城区的非法四小车提供燃油。(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补助标准。整治四小车问题,是一项得民心的工程,不但要请新闻媒体营造舆论氛围,而且要让老百姓参与。要使广大群众充分认识到整治四小车,不仅仅是一个交通问题,也是一件关系到环境保护、城市形象的大事。
与此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四小车的车主极大部分是残疾、无正当职业和失业(下岗)人员,且又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现状。在整治过程中的经济补偿和涉及相关经济政策中,要予以充分考虑(具体做法可参照市)。
(四)层层落实、责任到人。整治四小车的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难度是比较大的,工作必须做细,相关政策要有法律依据。什么时候开始,分几个阶段,什么部门负责,要落实责任。要选调素质较高,责任心比较强的同志负责此项工作。
三、要切实解决城区停车难问题
目前,我区汽车拥有量已超过12万辆,据公安交警部门统计仅城区车辆每日流量已逾5万辆。而统计资料表明,我区共有各类停车位仅1万个左右,其中公共停车位只有约1200个,平均每辆车只拥有0.08个泊位,加上车辆在流动过程中的临时停车,这些泊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调研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停车泊位严重供应不足,但另一方面,一些停车场仍处于大量闲置状态或被移作他用,如城郊结合部的一些新建停车场使用率较低,又如二轻大厦地下停车库、三江超市地下停车库、国贸大厦地下停车库等都存在改变用途或改变公共停车场性质的现象。
这几年有关职能部门也在改善停车设施,添建了几处停车场所,但是建设的步伐还是远远落后于车辆增多的速度,小区车辆停放无序,没有泊位,堵塞通道,互相磕损碰伤,损坏绿化带等纠纷时有发生。特别是一旦小区发生火灾等险情,外来救援车辆进不去,里面车辆出不来,势必酿成严重后果,为此居民意见较多。
为此建议:
(一)恢复原来已被改作他用的停车场,使其重新归市民使用,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将停车矛盾推给社会。
(二)在居民居住密集地区、农贸市场及缺少夜间停车点的非重点路段,设立路边停车泊位或建立立体停车库,以此缓解附近居民夜间停车的问题。
(三)规范停车场收费,建议城区周边的停车场免费开放,城区中心的停车场适当增加收费,用价格杠杆适当分流一些进城车辆。
(四)在规划用地时,老城区要避免新上交通流量较大的项目,并尽可能地增辟停车场地;新城区大型项目的停车场面积与经营用房面积的比例,至少要大于1:1.5的,进出口的设计交警部门应提前参与。
(五)尽快启动老住宅小区停车场改造试点。老住宅小区由于没有汽车停车泊位,加上小区内道路比较狭窄,夜间停车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建设部门早在几年前就已经着手研究解决方案,并针对各个小区的不同情况提出了多个技术方案,有些已经比较成熟,如小区的整体改造,绿化带地下停车库,绿化带生态停车场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如拆迁成本过大,住户思想不统一等,一直没有实施。建议组织专门力量,选择几个操作难度相对较小的小区作为试点,确保试点成功,以后以点带面逐个推进。
四、要强化上下班上下学的错时效应
早晚上下班期间是城区交通最为拥堵的时段,通常在早7:30至8:30、晚4:30至6:00之间,特别是上下学时段,老城区的人民路小学、劲松小学、洄澜小学、湘师附小、高桥小学、高桥初中等几所学校门口,家长们的接送车辆排起长龙,让上下班时段原本就拥挤不堪的交通雪上加霜。为缓解上下班上下学时段的交通拥堵,区政府早在几年前曾下发通知,要求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错时上下班,各学校年级段也实行了错时放学。但现在看来,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是实行错时上下班的范围不够广,时间错得不够开。建议进一步强化错时上下班效应,动员更多的单位实行错时上下班。大型商场、超市的开门营业时间务必推迟到上午9时以后。中小学放学时间提前到4:30之前。
五、要进一步提高城市交通教育管理水平
- 上一篇: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 下一篇:农业的农村工作基本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