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性教学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意义;策略

1.在小学数学课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单一的讲授的教学活动方式下,学生只能学会接受。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更好的探究学习,我们教师应该大力推动探究式教学,它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数学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通过对数学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针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实验,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求数学结论,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结论做出证明,最后对探究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高度重视,引领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2.有助于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标新立异,不怕失败,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只有这样,才一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真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在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的框架下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毫无疑问,探究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真正付诸现实。”

1.3.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数学学习,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的招牌,这些都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培养不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改变这种状况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革的关键。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把学生从单纯“教科书”的学习引领到走向生活的学习,从注入知识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从整齐划一的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从追求考分的学习走向追求最佳学习状态的学习,只有实现了这些正确“走向”,农村教育才会有提升,才能真正步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2.在小学数学课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经诞生,就立刻成了老师们的“宠儿”,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宠爱,在数学教学中迅速得到广泛运用。

2.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奇妙的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教师也许是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目光,一个并不起眼的手势,但在无形中却增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会更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对于学生的“ 越轨”,教师要坦然面对,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句话,要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

2.2.做好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积极维系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数学学习兴趣的支撑。有的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缺乏整体意识,仅关注课始、课终等局部环节,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习全程兴趣的保持、升华,导致有的环节(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出现学习兴趣“空白”。因此,教师要灵活地根据学情调控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在局部被激发,而且能全程“保鲜”。例如,教师教学《平均分》内容时,全课以给教师拜年为线索,引发、维系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始,通过“6个橘子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的“分橘子”情境,让学生参与“平均分”概念的探索。

2.3.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行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又要努力使他们的探究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的特点,选择直观性强、迁移性强、规律性强的内容让学生探究,把握探究内容设置的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而且应给学生留出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分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把接受式学习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过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设计一幅学校、公园、小明家的线路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4.倡导合作交流,挖掘探究潜能

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的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合作交流。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海舟: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4)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教学;意义;策略

1.在小学数学课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在传统的、单一的讲授的教学活动方式下,学生只能学会接受。为了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更好的探究学习,我们教师应该大力推动探究式教学,它在我们小学数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数学探究式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通过对数学事实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针对数学问题进行观察、实验,用归纳、类比等方法探求数学结论,用演绎推理的方法对结论做出证明,最后对探究结果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和交流。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高度重视,引领学生主动、自主、创造性地学习数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1.2.有助于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标新立异,不怕失败,改变分数决定一切的评价学生的方式。只有这样,才一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真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要使学生的学习在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的框架下进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毫无疑问,探究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真正付诸现实。”

1.3.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的数学学习,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应试教育的“题海战术”、“机械训练”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成了学生的命根,升学率成为一所学校的招牌,这些都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培养不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改变这种状况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这一变革的关键。实施数学探究式教学,把学生从单纯“教科书”的学习引领到走向生活的学习,从注入知

识的学习走向开掘智能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从整齐划一的学习走向充分个性化的学习,从追求考分的学习走向追求最佳学习状态的学习,只有实现了这些正确“走向”,农村教育才会有提升,才能真正步入素质教育的正轨,全面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

2.在小学数学课中进行探究性教学的策略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一经诞生,就立刻成了老师们的“宠儿”,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和宠爱,在数学教学中迅速得到广泛运用。

2.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奇妙的见解,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教师也许是一个不经意的赞许目光,一个并不起眼的手势,但在无形中却增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会更加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对于学生的“越轨”,教师要坦然面对,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句话,要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究学习的快乐。

2.2.做好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积极维系探究热情

数学知识的获取,离不开数学学习兴趣的支撑。有的教师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缺乏整体意识,仅关注课始、课终等局部环节,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习全程兴趣的保持、升华,导致有的环节(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出现学习兴趣“空白”。因此,教师要灵活地根据学情调控教学策略,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在局部被激发,而且能全程“保鲜”。例如,教师教学《平均分》内容时,全课以给教师拜年为线索,引发、维系学生的探究热情。课始,通过“6个橘子分成3份,可以怎样分”的“分橘子”情境,让学生参与“平均分”概念的探索。

2.3.精选教学内容,引导学行亲身体验探究过程

在探究性学习中,我们既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又要努力使他们的探究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的特点,选择直观性强、迁移性强、规律性强的内容让学生探究,把握探究内容设置的度,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而且应给学生留出活动、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充分的、较为完整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把接受式学习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过程。如,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教师设计一幅学校、公园、小明家的线路图,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充分挖掘、拓展学生的探索过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一定的探究精神,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4.倡导合作交流,挖掘探究潜能

在合作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更好、更深入地进行探究,并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调节和学习效果的恰当的评价。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这就是合作交流。教师要适当地组织学生分组,最好能按学生学习能力的强弱交叉分组,发挥互补优势,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的探索活动贯穿始终,教师在其中发挥应有的组织、引导作用,并亲身参与学生的探索过程。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给予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放手让学生探究的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中运用探究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发现、创造,以适应未来终身学习的需要,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舟:探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4)

篇3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问题意识 课堂意识

一、理论背景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过于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繁、难、偏、旧;教学方式以模仿加记忆为主等。传统课程体系下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探究精神被扼杀,实践能力也得不到培养。探究性教学是以其独特的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的教学活动,弥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缺点,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力。探究性教学以活动为载体、问题为中心,一般包括产生问题意识、形成假说、整合资料、得出结论、验证结论、反思几个阶段。在探究性教学中,有利于开展“对话与交流式教学”、“情景教学”、“问题教学”、“整合式教学”等活动。

二、问题的提出

探究性教学是由一串问题组成的,教学中每个问题都将成为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关键点。探究性教学过程中,通常由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积极思考,然后提出问题进行探究;低年级教师进行探究性教学则按教学设计预设性地提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在用原有的知识和错误观念不能解释眼前现象时,问题自然会呈现出来。教师预设性地提出的问题大都是发现型问题,答案大多是已知的,这是一种情景创造的再创,从人类认识角度看,未提供新见解,但从学生认识的个性看,却是独立的发现、是探索,这种意识和思维发展下去,就是真正的创造和发现。在这两个过程不断强化下,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主动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中发现,农村中小学生深受传统教育影响,表现为在课堂上思维被动、迷信教师的权威。探究性教学中学生不能发问,过分依赖老师,由此出现教师“苦心经营”、学生“不解风情”或走形式主义等局面。而今人类已进入学习社会,现有的一次性学校教育将转变为持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现代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自己建构知识。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探究性教学正是如此,它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在探究中,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通常,问题意识表现为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和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为使探究性学习不流于形式,让学生不陷入形式主义的假性学习中,应在探究性教学中营造探究的气氛。这一切就要从探究性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抓起,让学生积极大胆地乐于发问,引导学生提出一个真问题。因为一个真问题的提出就是一次研究的开始,是实施探究性教学的保证。

三、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探究性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心情舒畅,思维才会始终处于积极的、活跃的状态,感想、敢说、敢于质疑问题,勇于大胆创新,乐于发表意见。探究性教学要消除教师的权威效应,只有这样,学生才不怕自己的见解被老师否定,勇于抢答,争在老师前面下结论。另外,探究性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学生一起平等交流,对表现好的同学适当给予鼓励,教师的期望、信任和鼓励,可以转化为学生发问的动力。

2.善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提问是学生个体获取知识的心理能动状态的外部表现。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集思广益,提出的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学生提出的每个问题都代表学生的渴望和心声,有时教师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以自己预设的问题一带而过或根本不理,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形无实,这样做只能扼杀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质疑后的释疑也很关键,要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有效调控,使问题呈现得更为科学。通过引导,学生走出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

3.质疑要科学,语言要艺术。

探究性教学中预设的问题要根据内容,结合学生现状合理地设计,学生普遍有好奇、好动、好胜、好群的心理,教师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呈现的问题还要体现一定的语言艺术,开头一问要有激励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探究课堂应是生动、热烈的,应该在平等的环境下进行。学生从探究中找到乐趣,有一定的成就感,就会主动质疑、探究。

4.加强基础知识训练和说、做、想能力训练。

篇4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 尝试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数学课堂焕发勃勃生机。真正的探究学习,教师应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过度引导而使学生缺乏自主的探究则是“假探究”。我们不能把探究学习简单理解为“学生动起来”“教师退出来”“问题包下来”,而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对学生的探究情况予以关注,为学生的探究困惑指点迷津,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贴切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探究质量的提升。下面就本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一些尝试,肤浅地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营造课堂氛围,保证探究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的内容生动化,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又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乐学情境,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催化启动学生的内驱动系统,燃起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火花,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意识。在教学生认识“正数和负数”时,我是这样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的:同学们,有谁记得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呀?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与欢、离与合、阴与晴、圆与缺,都描绘了自然界的景象,这些矛盾的景象融为一体,营造出了和谐而真实的自然氛围。而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一对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习数学知识应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内容,调动学生主动从事观察、猜测、讨论、交流等学生活动,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学习方式为学生主动去学习、探究。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力争做到:新知让学生主动探索,简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重点、难点和疑点让学生讨论,规律让学生寻找,结论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让学生构建。例如在解决平面镶嵌问题的教学中就可做如下处理:教师指出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

三、提供广阔的问题,放飞学生的探究欲

现代教育研究表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灌输达到的,而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因此教师在例、习题教学时为学生提供自己探究的时空,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有效的办法是:变“先讲后练”为“不讲先试”。可能有许多教师有顾虑:连例题都不讲,学生能尝试吗?尝试能成功吗?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年龄越小,这种欲望愈强。学生要在尝试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各自独立探究中的成败体验,相互提问,对疑惑处共同探讨,力求借助小组智慧合作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捕捉学生各种信息,如思维的阻塞点、遗漏点等,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当然,解完题后,要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小结、反思,概括解题规律、提炼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亦要对题目进行拓展,如削弱、强化已知条件,变换几何图形位置,改变问题结论等,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思维得到进一步发散。比如“连结任意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可让学生自己画图并完成证明过程,在学生自主探索并有成功愉悦之时,顺势引导拓展:将“一般四边形”分别改为矩形、菱形,结论有什么变化?为什么?让学生画图观察探求后,推出三组问题: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正方形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分别是___、 ___、___。通过变式习题的探究,对培养学生的发展与创新能力大有裨益,既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乐趣,比单纯的计算与求解更富有变化,并且使学生乐于探究。

四、及时激励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篇5

关键词 物理复习探究性学习

一、高三物理复习中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分析教材,确定探究必要性

高三学生的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在实施高三物理复习过程中只有注重问题探究的必要性,才能防止探究性学习影响学生的复习效率。在物理复习中,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复习内容,确定复习重点和难点,把握复习要点,注重学生的能力提高。特别是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对教学大纲基础知识的讲解和把握,防止学生在高考基础题和中档题中丢分。例如,在学习电磁场问题的时候,可以从电场和磁场的基础知识开始分析起,进而确定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的应用问题为探究性问题,并设立探究专题。

2、目标定位,注重教学统一

当教师对教材内容作了分析之后,确定了某一专题的研究必要性,就应该积极设立研究的目的,并将教学统一起来,促进课复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应该从问题的研究目的、意义、深度、时间、效果等进行定位,通过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探究提升探究的有效性,让学生掌握与电磁场相关的知识,提高解决有关电磁场知识的能力。此外,在课堂复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教学统一,让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自主学习统一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课堂热情得到高涨,课堂复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问题,可以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学生展示和教师总结来实现。

3、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性学习离不开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融入到问题情境中去,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实现对问题的解决。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营造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的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培养更为重要。因此,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问题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是否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等等,都是高三物理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例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中的问题探究,可以以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展示例题和分析例题,对于复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应该注重问题的开放性,让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价值,例如在物理情景设置和相关问题的提出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4、分组合作,讨论探究

探究性学习应该发挥团队的力量,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长和优势,促进学生在分组合作中增强体验,获得知识和技能。在和谐的问题情境创设中,问题的开放性给问题本身带来了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再加上答案具有多样性,单凭一个学生的力量是很难思考全面的,因此需要引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在复习的过程中引入小组合作探究,首先应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自由讨论。因为问题的多样化严重,难易程度不同,一开始问题比较简单,课堂气氛是热火朝天的,到了探究的最后阶段因为研究难度的提高,学生就已经进入了研究阶段了,学习气氛也就调动起来了。

5、体验过程,体验成功

探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探究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知,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究意识的提高,让学生学会思考、合作和学习。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在高三物理复习过程的探究性学习中注重探究过程,正是响应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在探究式复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讨论、思考和学习中去,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和知识的由简单到困难,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6、综合分析,总结提升

在高三物理的复习过程中,强调的是知识的习得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因此合作学习之后的总结提升,构建知识框架尤为重要。合作学习中的过程体验和感知之后,教师应该加强结果的分析和提升,注重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实现探究性学习效果的继续优化。例如,针对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教师可以在学生合作探究之后,让学生根据本组的结论进行总结,并派一名代表在班级面前进行结果展示,分享合作结果。最后,再由教师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提升,构建起知识模型,提升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高三物理复习探究性学习模式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高三物理课堂复习应该坚持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作为基础,促进复习有效性得以体现。设计好一门复习课,应该先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复习课堂流程,为学生搭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思维水平的问题情境,并思考出在课堂中可能发生的不确定因素和应对策略,促进课堂有效性。

其次,高三物理课堂复习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些自主活动空间,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充分满足自己的求欲望和表现欲,突出学生的个性,从而发展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在课堂探究性氛围中,只有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的作用,让教师发挥组织者、设计者的作用,真正体现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

篇6

一、差异教学的概念

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实施差异教学意指教师改变教学的速度、水平或类型,以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学习风格或兴趣。强调要立足于学生个性差异,不以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等需要,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的差异性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差异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实施教学时,应以中等生为基准,同时兼顾学优生和学困生,要注意调动他们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比率,不至于受冷落。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学优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螺旋上升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例如,在讲“函数的概念”这一节课时,首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① 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函数?②初中阶段,我们是如何定义函数的?③为什么说:“自变量x有一定取值范围?”④为什么说:“因变量y有确定的范围与之对应?”⑤x、y的取值范围可分别构成集合吗?它们有何特点与关系?然后,在讲解函数的另一种定义后,再设计问题:⑥函数记号是什么?新定义与原定义相同吗?

上课过程中,让学困生回答问题①②,中等生回答问题③④⑤,学优生回答问题⑥通过提问分析,既复习了旧知识,充分暴露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又可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基本上搞清函数的概念,从而在“成功的体验”中,不知不觉中突破这一难点。

同时,对新知识的理解、知识点的应用和题型的变换等,每个层次的设计都要照顾各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讲解了函数概念后,又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

⑦函数由哪三个要素组成?两个函数相同的条件是什么?

⑧如何求自变量x取a时的函数值f(a)?并说明f(a)与f(x)的异同。

⑨自变量是否一定用x表示?

⑩说出二次函数f(x)=x2+2x+1的定义域、对应法则、值域,并求f(0),f(2),f(a),f(x+1)。

? 下列各式能表示y是x的函数吗?为什么?

(1)y= (2)y= (3)y2=x2

下列各组中是否表示同一函数?为什么?

(1)y=x2与z=u2 (2)y=x与y= (3)y=与y=()2

先让学优生回答问题⑦⑧后,请中等生回答问题⑨⑩,再由学困生回答问题。从而使全体学生悟出道理,学会方法,掌握规律,提高了信心。此外,还要安排好数学教学节奏,消除“满堂灌”,做到精讲多练。在此基础上也可适当补充些趣味数学,以便活跃课堂,努力做到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三、布置作业的差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灵活的、符合学生实际的有难度、层次的作业任务供学生选择。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并能做到学有所用。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适合学困生);第二层次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适合中等生);第三层次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适合学优生)。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学生一般在30至40分钟内完成。这样具有差异性的作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并由学生选择适应自己的作业题组,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够得着”的境地,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困生也没有过大的压力,可以减少抄袭作业的现象,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实施差异性评价

对于数学的学习,一定量的考试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认为在考试中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这样的考试应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考核,但同一份试卷也可拟定出一些不同层次的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不同层次的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

篇7

一、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对研究性学习作了如下说明: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取研究专题,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见,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由此可以作出如下概念界定: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设计研究方案,通过主动的探索和研究而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了解和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养成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学力,增长知识和积累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一定的生活情境、学生自主探究活动和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的三大要素。研究性学习最重要、最突出的属性是研究性、探索性。此外,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专题性、学生自主性和实践性等等。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面向21世纪上海市中学化学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指出: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基础型课程和拓展型课程的基础上,着重在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力,以及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和相应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论,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一系列的解释。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在学生观上强调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建构性。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个体学习新知识时,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结果而不是被动灌输的结果。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也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最突出的一点就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个体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维,是衡量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研究性学习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去寻找学习课题,强调学生通过主体性学习活动获得体验,注重思维的开发,注重学生认知的过程而不是行为产品或结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意义

20世纪40年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首先给学习下了一个明确的科学定义,即能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完成反馈的特定目的,使个体或系统行为模式能更加有效地对付其未来环境。他指出:“人种之所以是强有力的,只是因为它利用了天赋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一理念,维纳强烈攻击课堂中扼杀创造性的形式主义教育。贝塔朗非特别警告防止使人成为“博学的”;即在某一狭窄的专业领域中受过高度训练,而在另一方面人仅仅成为机器的一部分。他大声呼吁:“教师要致力于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对于探索的欲望及其对成功的内在愉悦。”他指出,“合格的教育总是并且总将是在揭示人类潜能的意义上进行,纯粹功利性的教育最终与人类的目标背道而驰。”研究性学习就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充分挖掘学习个体的内在潜力,从身边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发现问题、选取专题,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注意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实际、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从学科领域开放辐射到联系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域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偏重于实践活动,也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

四、研究性学习对现阶段中学教师的影响

1.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挑战

过去,当教师谈到教书育人时,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可是,教师到底应该有一桶什么样的“水”呢?是一桶“自然水”?一桶“纯净水”?一桶“污水”?还是一桶“泪水”?以前我们总是从数量上强调要有“一桶水”,却往往忽视最根本的乃是“水”质。

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来看,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条件、受学生欢迎的研究专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要特别关注与人类共存、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发展、人自身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来看,教师必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必须具备正确的对科学和道德等方面的评价能力。

篇8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实践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欲望。

例如:在进行《乘加乘减》教学时,我用故事引入,创设情景:星期天,小狗家来了三位客人(依次出示动物图片),有小猴、小熊、小兔,小狗很热情地招待这些朋友,拿出一筐最好吃的桃子请它们吃(出示桃子图片),每人分到3个桃子,朋友们看到这么多既好吃又好看的桃子都舍不得吃。正在说说笑笑,外面传来敲门声,谁来了?哦!是聪明的小猪。小狗把筐里的桃子拿给小猪,只有2个桃子,但是小猪没有生气,并想出一个问题:“这里一共有多少个桃子”。通过故事的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如:在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四(二)班有男同学32人,女同学24人。体育课上,李老师要把28个实心球分给男女同学,让他们分成两大组进行练习,可以怎样分?学生中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是平均分,另一种是按男女同学的人数来分,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种分法更合理,在学生的讨论分析中产生了探究的问题。

2.鼓励质疑问难,促进主动探究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这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创设生“疑”的情境,鼓励学生在“疑境”质疑,在“疑境”中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经历一个从“生疑质疑议疑解疑无疑应用与创新”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并且提出这节课你要学习的知识,课本中有哪些问题不理解。结果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怎样测量圆的周长?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3.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现实,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动手实验,自己主动探究、发现、总结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3.开展合作交流,培养集体探究

所谓合作交流,是指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培养集体探究精神。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我让每位学生课前准备好24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上课时要求小组内成员每人用这24张纸片拼成一个长方形(每人拼的都不相同)。拼好后逐一按长、宽、面积等数据填在一张表格上,再研究:1.这些图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厘米?2.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3.每个图形的长、宽和面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共同发现了每个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于是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计算公式。再如在教学《长方体》的复习课时,以火柴盒为载体,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自主归纳整理长方体的知识,同时学会用观察、测量、计算等数学学习方法。

篇9

【关键词】医学 教育 心理健康

一、医学教育的概述

1.医学教育的总体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学教育面临着人才竞争和科学技术发展、社会问题和卫生事业发展的双重挑战,在这种新形势下的医学教育要更加注重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出现和发展及其在医学领域中的不断渗透,目前我国的医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随着基础医学在宏观和微观的双向深入发展,生物学已经从以前的分子水平发展到了量子水平,同时用分子水平的相关研究结果说明了人体结构及其功能,并仔细阐明了有关疾病的机制和疗效。(2)预防医学在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引导下,研发出了一种新且高效安全的预防药物和疫苗。(3)很多的临床医学开始应用一些高科技成果,更新和发展各种诊断、检测、治疗手段和设备,使医学逐渐走向了综合化、多元化和整体化。

2.医学教育的发展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教育应紧跟医学的发展,树立相应的发展观,特别要注意的是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这对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智能的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相关内容,从科学技术方法的角度来认识医学创新中的想象和灵感,同时教师还应做好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地探究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医学教育的平衡观。由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是以学生能够快速适应岗位为目标,重视的是医学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导致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成为重专业知识、身体建设、专业建设,轻社会知识、心理素质、个性发展,长期下来造成医学教育模式都处于一种比较单一的状态。然而随着社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医学教育应该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放在首位,其医学课程应该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相结合,培养新时代的新型医学人才,推动医学教育的平衡发展。

二、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

1.心理健康教育和医学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市场竞争的加大、各种社会矛盾的增多以及工作节奏的加速等因素造成了人们的心理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也致使医学心理健康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医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名医学生,除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确保其能够克服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推动医学生的全面发展。

2.医学心理教育的主要方法。(1)系统的学习医学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将提高心理素质与心理理论知识相结合的,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变化规律,学习相关的心理保健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以此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由于医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教师必须要重视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一些专题讲座,使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心理理论知识、心理疾病的预防知识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相关途径等,促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提高其适应力和心理素质。(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观念,并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同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实施情感教育,深入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此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能力。比如在进行护理科目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通过其自身的的演示,在进行护理操作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个场景,将学生引入到一个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尽量做到准确、规范和语言清晰,同时还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整个医学教育中去,加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掌握专业技能和沟通知识,并且能在实际临床中自觉地运用。(3)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心理咨询不仅是解决医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采取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或者个别咨询等形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疏导,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4)医学生面对着繁重的学习任务和激烈的社会竞争,难免会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较大等状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这些情况,对学生进行定点联系,通过语言的交流或者谈心的方式,帮助其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此外,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心理情况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及时地发现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防范于未然,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确保其能够更好地面对社会各种压力,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黄蕾,赵旭东,姚玉红等.构建医学生全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01).

篇10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 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主要是以问题为起点来开展探究活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活动中获取知识,使能力得到培养。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意义

在信息时代,社会需要的不仅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理论的记忆型人才,更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处理信息的新型人才。生物学科大多与生产和生活联系紧密,非常适合采用探究性学习。《生物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生物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去做一个个有典型意义的探究活动。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课题的确立、问题的提出,资料的查阅,再通过调查研究、实验操作、搜集数据、分析结论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得出结论,运用到实践中。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包含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探究性学习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目前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现状

认识不足。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都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的结论,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去探索真理的方法。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提了多年,在生物课上着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有的老师因为习惯了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传授知识模式而迟迟不改变教学方式,没认识到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但是有少部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动手、动脑能力欠缺而不愿去探索。

在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存在由于组织不严密,活动目标不明确,把放手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变成了放羊,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就会造成大家干得热闹却没有收获。其次是有的老师又放不开手,让每位学生都按照老师事先拟定的框架去做,失去了个性的培养。另外由于现在的班额大,人数多,课堂时间有限,使教师在组织实施探究性学习中,很难关注到每位学生,尤其是那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学生,更是容易失去探究的信心。还有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以往经验不够重视,等不到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就急忙告之正确结果。

三、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措施

教师根据高中生物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遵循探究性学习的规律,采取适合的教学方式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重视探究的过程。具体措施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确定研究对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激励学生学习。营造积极互动、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与研究内容有关的生物标本、图片、故事、动画、生活经验、环境问题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良好的情景,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启迪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认真设计探究方案

首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性格、性别、动手、动脑能力等不同进行平衡分组,分工负责,确保每个成员都能融入其中,有事可做。通过探究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锻炼,能力得到发展。

其次,根据探究的内容设计可行的探究方案,方案设计得是否合理是保证探究顺利完成的关键。这个方案可以按照课本是的进行,也可大家集思广益,通过讨论商量出更好的探究方案。在设计方案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从材料用品、方法、步骤、原理等方面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分析、论证中完成探究性学习。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把知识给读出来,析出来,悟出来,品出来。

再有,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探究方法的引导。高中生物的学习已经要求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在认识过程中要教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如观察、归纳、总结、演绎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像观察法,要引导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观察比较。比如在进行探究活动时,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体,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各种不同植物体的特征,找出共同的特征,总结出一株完整植物体器官的构成。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记录、分析总结,讨论、最后归纳出一株完整植物体器官的构成。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在探究时把次要问题当成了主要问题,结果时间浪费了,结论也没得出,就会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小组的具体情况给予及时的指导,让学生既享受了探究的过程,又掌握了探究的方法和技巧,使能力得到提升。

(三)求真务实,正确对待实验结果,及时总结

正确对待实验数据和结果。并不是每一次探究或者每一组的探究都能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实现,可能在探究活动中有的组成功了,有的组失败了。但不论成功与失败,都要实事求是,正确对待实验记录和数据,切忌不要为了怕别人的笑话或老师的批评,或为了自己所谓的自尊而随意乱改记录和数据。一旦在探究的失败中失败了,一定要认真分析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摆正心态,把失败当成是走向成功的一次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