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与理财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投资与理财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投资视角 财务危机 管理
投资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基本前提,是发展生产的必要手段。适度的投资可以使企业在更宽范围与更深层次上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大大拓展发展空间,国外和国内很多大型和超大型的企业集团都是通过投资快速发展起来。基于投资对于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和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国内企业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投资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与之相伴的由投资风险引发的财务危机也随之而来。
一、投资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和途径分析
投资引发财务危机的原因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宏观因素
1.对政治因素估计不足。企业投资后发生了战争、在国外的企业突然被外汇管制、被经济封锁、发生了国际争端和国际制裁等都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跨国公司一般都有专门的团队或专业的咨询机构负责对被投资国的政治环境进行评估,但政治因素极其复杂,专业的政治环境评估也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完全依赖。
2.对经济环境因素估计不足。经济环境恶化是导致企业投资失败、进而陷入财务危机的主要外因,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前,世界经济蒸蒸日上,我国许多企业借助有利的市场环境,通过直接投资、股票上市、兼并重组等投资手段,迅速做大做强。但是,2008年的“次贷危机”重创了世界经济,之后发生的“欧债危机”、“美债危机”等使实体经济更是雪上加霜,再后来美日实行了“制造业回归”和贸易保护政策,使我国出口依赖型的企业大量停工和破产,这给企业投资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宏观经济环境的剧烈变化对企业个体而言,通常是前期不可预测,后期不可控制,企业只能选择承受而无法规避。
(二)微观因素
1.盲目多元化经营。多元化经营是一把双刃剑,适度多元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但是行业跨度太大并且远离自己的专业特长,盲目进军不熟悉的领域和行业后,如果新业务与原主营业务无法产生协同效应,会使链条延长,使管理层次更加复杂、内部交易费用升高,会削弱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引发财务危机。比如史玉柱的巨人集团,从软件业盲目进军当时前景还不明朗的生物保健品、减肥食品业,同时不顾自身实力进军房地产业,其管理、技术、资金跟不上业务扩张的速度,使公司出现严重的财务危机,最终破产。
2.盲目追求企业规模和市场。根据规模经济效益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企业规模扩大能够降低边际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迅速扩大市场能够最大限度地压缩竞争对手的生存空间,提高竞争的门槛。但是郑州亚细亚的例子告诉我们,与规模和市场同步提升的还有经营管理能力和资金供应能力等,忽视市场环境变化和竞争对手的进步,忽视经营战略、经营方式、资本运营模式,忽视信息技术的及时采用和更新,当企业突遇市场需求变化,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务危机。
3.盲目投资金融工具。虚拟经济永远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为实体经济服务才是虚拟经济的本质属性。许多企业没有充分注意到虚拟经济的风险性,只是看到了高额回报,抱着投机的心理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市场里,结果导致严重的财务危机。2008年以前,美国和日本都致力于把本国打造成虚拟经济和服务经济大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才意识到实体经济才是根本,两个国家近年来的“制造业回归”很好地诠释了金融工具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企业长期缺乏金融管理人才,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动态关联关系理解不深,更缺少实际操作金融工具的经验,投资金融产品需要更加谨慎。
4.对汇率风险估计不足。汇率风险分为交易汇率风险、折算风险和经济风险。相比较而言,交易汇率风险和折算风险较小,企业在对外投资或吸收投资的时候,一般都能够充分注意汇率变动对财务的影响。汇率风险中的经济风险不可控,极端的汇率经济风险如索罗斯1997年狙击港币,1992年狙击英镑,引起两种货币短期大幅贬值,引发了英国和中国香港特区政府的财政危机,及使用港币和英镑结算的外国公司的财务危机。
5.投资违约。投资违约是投资过程中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法制不健全的国家,签约方被骗后,维权道路特别艰难。比如辽宁西洋集团在朝鲜投资铁矿被骗,与对方长期谈判无果,诉讼困难,给辽宁西洋集团的财务状况造成很大影响。
6.经营者道德风险。投资执行人或者是经营者出于自身私利,可能会放弃那些服从企业发展战略,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投资项目,可能会为了当前的经营业绩而放弃资源积累,牺牲长期利益而选择一些“短平快”项目。这种隐蔽的投资选择给企业带来的是发展机会的丧失,带给企业的,有时是无法弥补的、致命的财务危机。
二、基于投资视角的财务危机应对
政治因素对投资的影响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因素不可控,企业只能在提高政治敏感度上下功夫。宏观经济环境对投资成败的影响,普遍的观点也是加强预测分析,提高抗风险能力。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企业增强自身实力,以经济实力去承受政治和经济环境因素的冲击。因此,为防范投资引发财务危机,企业应该把重点放在对微观因素的管理上。
(一)完善投资管理体制
首先,设立专门的投资管理部门,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决策过程中,要注意发挥投资专业人员和经济、技术、财务人员的专业特点,把投资建立在专业基础上,避免投资管理上的“一言堂”,避免领导拍脑袋上项目的现象。其次,充实投资管理专业人才。我国长期从事实体制造业生产,对投资领域尤其是金融领域不熟悉,缺乏专业的金融管理人才。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环境使企业对投资专业人才不理解,不重视,没有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出现了一些惨痛的教训。企业应该充分注意到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和专业化,要把专业人才推到投资管理的前台。第三,完善投资内部控制,推行“委托-”制度。在充分授权投资部门的基础上,完善投资控制流程,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作用,发挥财务部门的分析和监督、控制作用。同时,完善的“委托-”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经营者道德风险,把投资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
(二)审慎选择多元化方向
多元化战略又被称为多角化战略,包括同心多角化、纵向多角化和混合多角化。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应该优先选择同心多角化、纵向多角化,它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原有的技术和经营资源。同心多元化成功的如美的电器,从空调领域逐步涉足冰箱、家用小电器等,这些产品的技术关联性很高,在销售方面又可以共享原有的销售资源。纵向多元化成功的中石油、中石化、宝钢等企业,到国外购买油田、铁矿,拉长产业链条,降低原料供应风险。混合多角化需要管理、技术、资金方面的强力支撑,一般情况下,实力雄厚的企业才会审慎的选择混合多元化,但是,对于更多的企业,多角化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比如原来的录像机生产企业,产品已经被新技术取代,不得不跨技术领域经营。
(三)规模扩张量力而行
规模和市场的迅速扩张,首先,要有资金保障,要充分考虑前期的投入和后续的资金需求,同时要充分考虑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近年来煤炭企业疯狂的投融资情况和“过山车”一样的经营业绩值得每一个企业警惕。其次,要有技术和管理人才保障,收购过来的企业技术要能融化吸收,投资的金融产品要有后续管理能力,要实现投资项目与企业原有主业的有效融合,形成合力等。
(四)克服投机心理,把握金融工具本质作用
投资金融产品是引发财务危机的主要方面。金融工具的本质作用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如股票的本质作用是融资,期货的本质作用是套期保值和锁定成本,银行承兑汇票的主要作用是解决资金流动性等。如果企业忽视这些本质作用,把大量的资金投机于金融工具的差价,巨大的风险也会随之而来。企业不是专业的金融机构,在人才结构和管理能力上与专业金融机构更是相去甚远,所以应该专注于自己的主业,克服投机心理,注重把金融产品服务于自己的专业特长,才能避免投资理财产品引发财务危机。
(五)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
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是预防和发现财务危机及时挽救投资危机的有效途径。国内外早就开始了财务危机预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定性的方法有:菲尔德法、四阶段症状分析法、流程图分析法、综合管理评分法;定量的方法有:费雪判别分析法、贝叶斯判别分析法、LOGIT回归分析法、PROBIT回归分析法、因子分析法、逐步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法等。依据这些成果,学者们制定了Z值模型、ZETA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等多种预测模型,企业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模型进行预警。另外,加强员工,尤其是决策层、管理层的风险教育、道德教育,也是防止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
篇2
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的服务活动。从概念可以看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涉及到多种银行业务的综合性的新型金融业务。按照监管部分确定的分类方式,个人理财业务可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前者指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客户根据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顾问服务管理和运用资金,并承担由此产生的收益和风险。后者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风险与收益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的方式承担。
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各商业银行日益重视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监管当局也对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和风险控制给予了高度关注。自2005年以来。监管机构了多个专门规范个人理财业务及其风险的规范性文件,如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关于<商业银行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中国银监会办公厅的《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和《关于商业银行开展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等。这些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比较清晰的规范依据和保障。
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性质界定的法律障碍
2、1金融分业经营体制卞商业银行法格局对商业银行理财的制约
1993年以来,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政策体制。虽虽然我国现行法律对混业经营已显现出认可的趋向,但实际上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在这种体制下,商业银行不能全面涉足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只能部分、代销部分证券、保险、基金等产品。这就使得银行个人理财服务只能停留在信息服务、咨询建议、方案设计等较低层面上,并导致银行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为其量身打造有效的投资组合,客户进行投资计划的实施,这些高层次的个人理财服务更是无从谈起,个人理财业务保值增值的功能大大降低,产品附加值低并且银行利润空间有限,使得银行个人理财对部分客户难以形成吸引力。
2、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定位模糊
《暂行办法》第27条的规定,商业银行销售理财计划汇集的理财资金,应按照理财合同约定管理和使用。国内银行最近开发的一些理财产品的投资标的越来越复杂多样,尤其是一些与股票指数、利率、汇率、期货指数、美元信用、特定股票价格等挂钩的理财产品。这种趋向使得人们无法从产品的名称去清晰地把握具体投资标的物,客户在签署认购协议后也难以准确地知悉自己资金的最终去向。另外,对于与股票指数、期货指数以及实物价格指数挂钩的理财产品。由于银行直接投资这些领域有关产品的法律限制因素的存在。不少理财产品对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定位不准确、不清晰,也就是说银行与客户之问到底是委托关系还是买卖关系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实践中,银行与客户之间签署的协议通常是“认购协议”或“认购书”而不是“委托协议”。尽管协议使用了“认购”的表述,但双方建立的却不是买卖关系,也不是一般的债权债务关系。实际上,对于这种协议不仅法律和行政法规没有明确,而且监管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也没有规范,更没有直接的司法解释。然而,当银行和客户不得不直面因这种协议的模糊性而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必然给银行与客户预见其行为的法律后果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
2、3理财产品民事法律责任难以确定
不同法律关系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各方权利义务的安排。根据《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是个人理财业务受托人,接受理财服务者则是委托人,并没有规定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是委托关系还是信托关系,法律关系定位模糊。从深层次的法律关系来看,这种模糊性可能导致:一方面当银行破产时,理财产品认购人(客户)的权利难以保障;另一方面理财资金的所有权的归属并涉及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的问题。对个人而言,定位模糊导致的问题还有:银行有无保本的条款不明确,尤其是对于客户可能因为违约赎回的违约金机制不明晰;收益率不确定且提示不充分,有的淡化收益率的“预期”提示,甚至有意进行模糊化处理,结果导致客户误解预期收益;在以存款关系为基础的理财产品中故意淡化存款关系,将认购协议或产品说明书中的描述更多地侧重收益的预期以及挂钩指数或价格;有的认购协议未能清楚理顺存款关系与附条件的关系;有的产品将委托关系中的委托授权故意模糊化等。这些问题极有可能成为银行业务经营的法律风险,并可能给司法裁判带来过大的裁量空间,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具有不可预见性。
3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性质和定位
3、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关系的性质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43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而《暂行办法》第36条的要求,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准确界定个人理财业务中所包含的各种法律关系,明确可能涉及的法律和政策问题,研究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切实防范法律风险。而《暂行办法》没有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定性,导致目前入理财关系的法律性质模糊,因此,只有修订《暂行办法》,明确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委托性质或者信托性质,最终解决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性质问题。
针对银行个人理财合同的法律性质,目前专家学者、司法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仍然存有争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凡是约定本息保底,超额归受托人所有的,与民问借贷无异,应将其认定为借贷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应将其认定为信托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自己开立资金账户和股票账户,委托受托人进行投资管理的,应认定为委托合同;凡是约定双方共同出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应认定为合伙合同;凡是约定委托人直接将资金交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投资管理的,应认定为行纪合同。商业银行的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认定为信托关系应该是可以的,但商业银行的保证收益理财计划是否是约定收益的信贷合同;保本浮动收益理财计划是否是委托合同或行纪合同;正如学者所言,无论是将个人理财法律关系定为借贷或者存款、行纪还是信托,都面临巨大的疑问。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把零售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业务以及其他银行业务融为一体,重塑和再造银行业务流程,适应当今世界各国银行业务发展变化的潮流,是对在原有银行业务基础上的创新。笔者认为,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本质上是信托、和咨询三位一体的新型银行业务。对于理财顾问服务,这是以咨询顾问合同为基础的顾问型理财服务,这一点目前争议不大;对于综合理财服务,在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委托关系可以提供一个比较宽泛的空间,将银行理财产品(包括部分信托产品)纳入委托关系视角来考虑,可以初步应对理财产品民事法律责任难以确定得难题,并为最终明确其法律性质奠定基础。并且可以根据基础合同的不同,将综合理财服务暂时划分为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和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
3、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法律关系的性质类型
在不突破现有法律框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可以大致分为顾问型理财服务、存款型理财服务和委托型理财服务三类。
(1)以咨询顾问合同为基础的顾问型理财服务。这种理财业务蕴含的法律关系属于咨询顾问合同关系,即银行向客户提供投资理财方面的咨询服务,为客户设计投资方案、提供投资的有关信息,除适当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外,银行与客户之间并不存在具体的资金往来关系,银行也不为客户决定具体的投资方向或具体的投资行为。
(2)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具体包括下列两种形式:①以存款合同为基础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立足存款合同中银行与储户的权利义务关系,其中由客户让渡部分权利给银行,银行基于此给客户以高于存款收益的回报,如一些银行所推出的“外汇可终止理财产品”;②存款合同附条件(挂钩各种价格或指数)的理财产品,其特征仍然是立足存款合同,并且银行往往保证本金安全,当其附条件一旦放就,客户即可获得一定的收益。
(3)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服务。具体包括下列三种形式:①以委托合同为基础的委托型理财产品。这种理财业务是经客户与银行协商达成一致后,由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去购买某种特定的投资产品,有关投资风险和收益均由客户承受,银行适当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或管理费,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典型的委托合同关系,银行既不对投资提供保本承诺,也不对收益提供保证,即为非保本浮动收益理财产品。②以委托合同为基础附带银行保本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并授权其投资某类产品,银行对该投资给予保本承诺,但是其他收益风险银行不分担。③以委托合同为基础附带银行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其特征是客户将资金委托给银行,银行则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固定收益并单方承担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或银行按照约定条件向客户承诺支付最低收益并单方承担相关风险,其他投资收益由银行和客户按照合同约定分配并共同承担相关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张炜个人金融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E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7)
[2]曹晓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法律风险控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3]王云川,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法律分析[J],金融法苑,2005,(10)
[4]郭雳,中国银行业创新与发展的法律思考[M],北京z北京大学由版社,2006,(7)
篇3
尽管理财产品契约是不完备的,会带来交易前的逆向选择问题和交易后的维权困难问题,以及签约后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问题等,但如果国家法律制度较为完备,外部有良好的监督制度,商业银行有完善的业务制度,信息披露及时、充分和有效,那么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契约不完备所带来的损害,以保证银行理财市场持续健康发展,但现实却不尽人意。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银行理财市场法律制度不健全。长期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缺乏一个明确的法律框架支持,因此,难以对银行与客户在理财业务开展过程中形成的相互间的法律关系进行清晰的界定,到底应定位为委托关系还是信托关系,法律界一直以来对这个问题存有不同意见,在此基础之上,还引申出其他的很多问题。第一,理财业务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因为缺乏法律主体资格,不能用产品的名义进行业务的对外签约或者交易,只能借用银行自身或其他机构的名义进行对外签约或者交易,这从实质上已经违反了投资者与相关方之间的约定;第二,缺乏法律主体资格容易使得投资者出现理解误区,将银行存款等自营产品与银行理财等代客产品混淆,不利于业务的健康发展;第三,理财产品对外投资交易在借助银行或其他机构名义进行时,使得投资交易流程变得繁琐,增加了交易成本,同时也不利于银行在代客业务和自营业务之间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第四,缺乏交易主体资格使得不同理财产品间难以独立交易、流动性差,不利于活跃理财产品市场,影响市场成长性与有效性。业界一直呼吁要确定银行理财产品独立的产权主体地位,但却没有取得真正实质性进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法律的瓶颈来说,信托法将理财业务的专属经营权授予信托公司,银行难以获得理财业务的主体资格。尽管现在各大银行都在积极地策划各种资产管理计划,但这些资产管理业务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依然还是委托关系,只有信托产品和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除外。众所周知,理财资金的独立性、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托管理关系是确保资产管理计划获得完整主体资格的关键所在。因此,银行理财的相关法律问题已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无法回避的问题,再加上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特点,迫使银行理财借助信托、保险公司债权计划、券商、基金资产管理计划等作为载体,使得银行理财的法律关系更加复杂,交叉性金融风险加大。
(二)外部监管制度有待完善。从外部的监管情况来看,目前的理财市场普遍缺乏相应的法规与有效的监管。自2005年9月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起,不断针对理财中存在的问题调整了一些规定、细化了一些条款,主要是强调信息披露和风险揭示。但是银监会的管理对象主要是商业银行,对保险、证券、基金则涉及有限。然而市场的投资交易等运作主要由银行以外的机构来进行,因此还需要保监会和证监会等部门的监管配合。但从目前的情况分析,联合监管存在一定的难度,即使实行,沟通成本较高、但效率不一定高。当初的分业监管在目前新形势下已显现弊端,监管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现在我国跨市场、跨行业的理财产品不断丰富,并有相互竞争趋势。由于监管不力,产品销售不规范行为时有发生。因此,非常需要建立较好的外部监督体系。事实上,从理财市场的发展来看,理财产品基本上都能够达到预期收益率,这似乎让投资者觉得,理财产品可以完全替代银行存款、规避国家利率管制,使得银行理财业务实际上是传统存款业务的转化,结果就导致了存款业务表外化,这就形成了银行理财业务监管需进一步完善的原因,客观上也要求建立较好的外部监督体系。
(三)银行理财业务制度不到位。首先,一些商业银行的高层,比如董事会、高管层,对理财业务的发展没有正确和明确的定位,没有真正树立代客理财的观念,只把它当做吸纳存款的一种替代手段、甚至有些银行把理财当作简单的高息揽存和变相房贷的业务。还有一些则作为加强流动性的手段,理财业务不够规范。其次,从内部因素来看,理财市场上从业人员的素质存在偏低情况,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涉及外汇、基金、股票、保险、国债、信托等多个领域,因此,对从业人员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包括业务能力、职业道德、资质条件等等,这样的人才在我国理财市场上还非常欠缺。从内控分析,银行理财业务一直没有将代客业务和自营业务很好地区分开来,虽然法规规定银行必须对这两个业务加以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做到。如何突破银行的内控瓶颈也是理财市场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从理财业务的开展中,在契约签订之前,银行业务员有义务告知理财产品的相关风险、收益等信息,在契约执行过程中,也要及时准确地告知投资人资金的营运和收益信息。但从现在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来看,信息披露方面尚存在诸多问题。首先,部分银行很少披露信息或对信息进行选择性披露。例如,一些农商行、城商行以及外资行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发行理财产品的时候,他们仅仅在各自的网站上公布一条简单的理财产品销售信息,却基本不告知这个产品之前的业绩表现情况。而某些外资银行则会对要的信息进行删选,如果理财产品到期收益较好,则现在信息,反之,则对到期收益不好的理财产品置若罔闻。其次,所有商业银行基本上都存在产品信息不全、信息要素缺失这样的问题。其中,不公布理财产品的具体投资领域是所有商业银行受到的最大诟病,很多银行仅仅公布理财资金的大体投资范围,比如货币市场或者信贷市场。其实银行理财产品往往投资在多个不同的投资品或者不同的市场,如果银行能够公布不同市场的投资占比,投资者就能够了解理财产品的风险程度如何,但几乎没有一家银行公布这样的投资占比信息。第三,银行不及时更新产品信息,在公布产品信息时部分银行有较大随意性、缺乏规律性,不同理财产品公布的信息格式不同、详细程度不一样,更新时间不一致,缺乏规范性操作。最后,理财产品信息难找、难懂。有些银行网站设计比较复杂,首页没有明确的提示,投资者往往需要反复多次点击寻找才能找到,而更多的理财产品说明书专业术语过多,责任条款过细,让投资者觉得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另外,在发展理财业务方面,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最大优势之一就在于投资者对于这些机构发行的产品信赖度最大,远远超过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正是基于这一点却发现,在近十年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都会出现片面强调“固定收益”忽视“预期收益”,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促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风险认识不够,尤其是对理财市场的信用风险认识不充分。
二、完善银行理财制度的对策思路
(一)健全银行理财市场法律制度。针对银行理财市场所存在的问题和弊端,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我国银行理财市场的法律制度。一是明确银行理财业务法律关系和理财产品法律地位。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关系基本上有三种:资产负债关系,如银行保本理财产品,此类产品适用商业银行法;委托关系,如委托理财产品,适用合同法;信托关系,如信托理财产品,适用信托法。针对上述三种情况,要尽快明确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主体地位,解决目前银行理财管理中存在的投资范围狭窄、投资方式受限、理财产品无法开户、理财产品不能质押等问题。二是借商业银行法修改契机,明确商业银行开办理财业务的合法性。现行商业银行法距离上次修订已经多年,期间银行理财业务从无到有,从有到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内容。受商业银行法部分条款的限制,银行理财并无严格的法律依据。建议在新的商业银行法中增加商业银行经营范围、经许可商业银行可直接从事资产管理业务,允许银行一定的跨业经营,并对金融监管协调等进行修订。力争拓宽银行理财的义务范围,扩大理财资金投资标的,松绑投资运作限制,提升业务管理水平,以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三是可进一步考虑建立较为公平的竞争环境。目前国内理财市场上各类型的资产管理机构如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等并无统一适用的法律依据,为了推动整个理财市场的有效和稳健发展,可考虑制订统一的资产管理方面的法律或规章,要求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的资产管理在统一的法规下经营。通过这些顶层设计的推动,不仅要解决银行理财法律地位问题,还要解决各个市场主体间的不公平竞争问题。
(二)完善银行理财市场监管制度。作为一种外部约束的金融监管,其目的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其基本做法是利用相关法律法规,采取能够影响被监管者成本收益的方法,从而改变其行为方式。目前看来,对于方兴未艾的中国理财市场,必须构建银行理财监管制度,从而保证其健康发展。1.对银行理财进行进一步的监管改革。维护金融稳定和推动金融改革是监管的“一体两翼”。在银行理财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面对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咄咄逼人的竞争,本文建议监管部门以推动银行理财稳健发展为出发点,将维护金融稳定与推动金融创新有机结合,为银行理财业务创造一个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可以按照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的原则,遵照市场化监管的思路,避免监管过度和监管真空。在目标上,要明确理财监管的风险管理要求和合规管理要求。在手段上,保持合理的管理边界,既不为银行违规行为埋单,也不放任不管。加强监管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和透明化建设,为一致性监管提供制度保障。对银行理财实行准入管理、持牌经营、分级管理。可以参考国际资产管理业务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进行持牌经营,要求银行代客业务与自营业务相互隔离,建立代客业务与自营业务交易的监控体系,保护投资者利益。防范产品设计能力不足、风险控制能力差、投资管理能力低的金融机构蜂拥进入理财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通过建立风险管理能力与监管许可相匹配的机制,实现监管对银行理财风险的动态管理。高评级银行相对于低评级银行在试办新的业务类型、发行新的理财产品、产品报告等多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先权或者自由度。只有具备一定条件的银行才可以持牌开展特定业务。例如,先进的大型银行做全牌照的资产管理业务,可以投资收益类产品、债权、衍生产品、股权等,要求这些银行的运作模式、风险控制能力、人才队伍、信息披露、IT系统都达到很好水平。复杂的、简单的和做代销的理财产品对应不同类别的牌照,分类监管,有利于督导低评级银行向标准靠拢和明确改进方向,有利于提升整个银行理财业务的管理水平和加强风险控制,相应的监管制度建设便可以水到渠成。并依据现有的银行业技术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监管精神,通过细分业务类型与准入,将其纳入风险监管体系。2.营造鼓励银行理财创新的监管环境。与西方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金融创新相对较少。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健的以风险管理为基调的文化,与以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理财业务完全不同,使得银行理财与其他类型资产管理机构相比,显得创新步伐不够快。创新是银行理财业务的灵魂,没有创新,银行理财业务不可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应对银行理财创新采取包容态度,积极引导、允许试错,去除对创新失败零容忍。建议监管部门在理财创新上加强管理:一是对现有创新工具进行综合考虑,从稳定和改革需要以及发展前景角度做一次评估,对于前景好的创新要形成制度规范以鼓励其发展,对不符合改革方向、不利于金融稳定的创新应该予以停止。二是积极鼓励创新。从理论上讲理财业务未来将囊括资产负债、交易及其衍生品在内的更广泛的领域。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发展趋势,保险,证券、基金行业已经率先针对理财业务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机制,而且一些相关产品已经开始侵蚀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份额。此时如果不积极把握时机,趁势而上,银行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有可能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做好创新评估分析。建议监管部门分析和评估创新行为,并提出相关监管要求和建议。3.加强监管的同时要加强协调。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首先,国家应率先做好该工作,强化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其次,由于理财产品的经营和运作涉及多个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等,所以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就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了。
(三)构建有效的银行理财业务制度。商业银行要按照监管部门的管理要求和理财业务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理财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框架和管理体系。要把理财业务风险纳入整个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适应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的要求,研究和建立理财的资本管理办法。二是要建立全面的风险限额管理制度,无论是产品、投资品还是投资方式,各个方面都应该建立明确完善的限额管理制度与指标。三是专门为理财业务建立特别的各种标准,比如投资准入标准、风险评级标准等,这些标准要和表内其他业务的标准有所差别。四是加强信用风险监测和管理,提高系统支持和控制力度。五是建立风险缓释制度,主要针对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计提一定准备,可以考虑按照理财业务收入的一定比例核算计提。修订理财产品统计核算方法。一是要明确核算原则,建议禁止银行将保证收益类理财核算为存款,并明确理财投资范围,严格要求一个理财产品一个托管账户。二是要明确核算标准。从理财产品自身的合同条款出发,建议制定专门指引,明确理财产品承担风险或者不承担风险性质的核算标准,规范会计核算。银行如果只收取费、手续费,且资金达不到预期收益或本金有损失,银行不承担相应经济责任的,应属于表外业务,对于不符合上述确认标准的理财业务、对资金运作承担相应经济责任就是表内业务,必须纳入表内核算。制定理财产品托管核算制度。一是要制定理财托管管理办法,从账户开立、会计核算、证券结算、资金清算、投资监督、托管和资产估值等方面完善理财托管制度建设。二是为了更好地对理财产品进行结算交割、投资管理,明确托管人在理财产品管理中的职责,确保理财产品资产安全。三是制定理财产品估值制度与有关标准,规范理财产品投资品的确认与计量,公允反映理财产品的价值,避免估值的随意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理财业务快速发展中必须严控业务风险,切实加强理财产品设计开发中的合规性风险管理,产品运行中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理财业务管理系统,制订业务应急处置预案。进一步细化理财产品销售流程,明确营销环节的“必言”“、必为”风险揭示环节,统一产品解释与说明口径。严格按照产品销售规程,在理财产品销售过程中规范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风险揭示及产品推介、产品存续期信息披露行为。严格遵守“必言”、“必为”环节流程规定,加强对理财产品客户的定期培训。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和业务授权做好投资管理工作,所有产品必须纳入管理系统并按照规定进行产品报备和业务报告,及时反映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与需求。
篇4
【关键词】模型驱动架构 个人理财 资产配置
模型驱动架构下的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开发及应用,具有人性化、标准化的服务理念,注重个人理财的投资回报,规避理财资产配置中潜在的风险。资产配置系统的开发,在模型驱动架构的干预下,具备信息化的特征,更加适应现代个人理财的基本需求,应用在金融机构的平台中,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理财服务。
1 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开发
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开发,需要在服务、功能、行为、用例以及质量领域进行建模,系统开发中,各项模块是以页面或弹窗的方式完成的。个人理财资产配置中,采用了模型驱动架构,整个架构决定了系统软件的运行方式。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执行流程为:Web服务JSP页面服务层接口服务层实现业务对象/业务逻辑数据访问层接口数据访问层实现数据连接层接口。
首先模型驱动架构在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内,将EA平台应用在系统的整个开发周期内,提供可视化编辑、语言程序、模板编辑等功能。EA平台在开发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时,表现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1)开发业务对象,支持资产配置系统导入文件,拓宽业务层面的服务功能;
(2)应用模型开发,提供系统开发的组件;
(3)代码模型开发,保障系统的接口应用。
然后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开发时,投资风险是不可忽视的项目,客户的收益与风险,是一项对立的因素,模型驱动架构,在资产配置系统开发时,在收益与风险中,设计有效便捷曲线,该曲线可以做为客户选择投资组合的依据,分析投资组合的类别比重,着重考虑资产配置中的收益与风险。
最后是模型驱动架构在资源配置系统开发中,引入成本优化模型,主要是降低个人理财时投入的资金,减少资源配置交易时的成本。除此以外,还包括在险价值优化模型、无风险资产优化模型等,目的是优化个人理财的资源配置。
2 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应用
个人理财资源配置系统在模型驱动架构下的应用,主要是模型到实现的转换,例举几点重要的应用,如下:
2.1 建立PIM
系统的PIM,概括了个人理财的所有业务,促进业务的顺利完成。PIM是资产配置系统框架的核心支持,为配置系统的应用提供优质的条件。PIM基本是在自动化的状态下完成的,提高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的质量。设计师将模型驱动架构中的PIM,引入到个人理财资产配置应用中,提供了跨平台使用的条件,建立PIM后,就会将资产配置的过程,转化为劳动生产,确保资产配置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应用,提供个人理财的水平,注重资产配置的层次结构,保证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能够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投资理财,PIM会按照一定的经验,在信息化的环境中,提供资产配置的建议。
2.2 PSM转换
PSM转换,需要在资产配置系统配置开发完成后进行,选择开发的平台,按照客户的需求,规划系统的应用。PSM转换后的功能有:
(1)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应用时,具备稳定的数据库技术,明确客户之间的关系,按照业务逻辑,处理客户之间的资产问题,客户个人理财资产配置中,需要庞大的数据库支持技术,便于处理资产配置中的各类信息,保障系统具备全面服务的能力。
(2)资产配置系统在PSM转换的支持下,了解客户理财的业务关系,创建业务逻辑模型,专门为客户提供业务服务,解决客户的业务问题。
(3)供应资产配置系统所需要的配置数据,模型驱动构架中经过PSM转换后,为资产配置系统提供自定义的窗口,方便操作人员查询客户的信息数据。
2.3 CODE转换
CODE是在PIM基础上转换来的,主要是转换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内的软件,为理财计算提供必要的场所。模型驱动构架提供了转换的界面,实现CODE后,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功能会更加齐全,每项业务界面,都会对应子菜单,存储客户的信息,资产配置,反映出个人理财的各类关系,注重系统内关系的考量和应用,才能明确客户个人理财资产配置中的关系,便于后台分析资产配置的信息,为客户提供收益信息。
3 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构建
基于模型驱动构架的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构建,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模型驱动构架,根据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界定内部的资产类别,促使客户个人,能够自由选择理财产品,如存款、信托、房产等,重点为客户个人,提供无风险资产,例如:个人客户采用定期存款的方式,配置财产并获取收益,明确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的应用。
然后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选择样本,获取相关的样本数据,表明理财产品的各自收益,方便客户的选择。模型驱动构架下的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投资组合,由系统提供组合的样本,而且各项样本数据,逐渐完善,反馈投资组合的收益率。
最后利用模型驱动构架,构建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的计算过程,表明国债投资、股票投资、无风险投资等的收益率,利用报表的方式提供给投资客户,此类数据需要模型驱动构架从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后台获取,帮助客户选择风险最小的理财方案。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构建过程,反馈出诸多可用的信息,促使客户能够选择符合自身情况的投资方式,获取一定的收益,既能限制客户的个人理财投资,又能提供投资原则,主动优化个人理财的资产配置,提高收益率。
4 结束语
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朝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模型驱动构架,为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提供了信息化的技术支持,促使资产配置中,具有信息化的特征,取代传统人为操作的方式。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内,更加重视模型驱动构架的应用,实现信息化、功能化的系统开发,满足应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晓燕.模型驱动的SaaS租户应用构建方法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
[2]王怡.基于模型驱动架构的个人理财资产配置系统开发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1.
作者简介
施蓓莉(1980-),女,江苏省人。大学本科学历。现为浦发银行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系统建设。
篇5
结症:三重瓶颈需突破
一直以来,业界都在呼吁赋予银行理财产品独立的主体地位,但实质性进展很慢。制约因素主要有3个。
首先,《信托法》赋予信托公司的专属经营权是银行理财业务获得主体资格的法律瓶颈。虽然目前各类金融机构都在推出资管计划,但除了信托产品和公募证券投资基金产品,资管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委托关系。事实证明,资管计划要获得完整的主体资格,必须保证理财资金的独立性,并确立资管机构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托管理关系。
其次,对表外放贷的担忧是银行理财业务获得主体资格的监管瓶颈。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上都能达到预期收益率,故大多数客户会将其作为存款替代品,这使得银行理财业务实际上是把传统的存贷业务表外化了。为了避免信贷管控失效,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产品始终采取谨慎态度――这也是近年来理财业务被频频监管的重要原因。
最后,自营业务和代客业务没有严格区分是银行理财业务获得主体资格的内控瓶颈。虽然法规要求银行自营与理财业务实现区分,但在实际操作中,这种区分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自营业务和贷款业务互为交易对手的情况。如何防范道德风险,禁止利益输送,是突破此瓶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出路:从大处着手
要确立银行理财产品独立的法律地位,最直接的办法是允许设立银行资产管理计划,赋予理财主体资格。但是这只能“形似”,并不能起到一劳永逸的作用。问题的关键是要解决前文所述的3个瓶颈,从大处着眼,从银行理财的行业文化与顶层设计着手,改变目前银行理财名不正、行不顺的尴尬现实。唯有如此,赋予理财主体资格政策才能让银行的理财真正拥有主体资格。
尽快修订《信托法》,将包括银行理财产品、银行资产计划在内的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明确定性为信托业务,使之名正言顺,为确保理财资金稳定、严格独立核算等基础性问题解决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
定位为信托业务后,应该对保证收益型产品和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做严格限制,对交易结构、投资标的不符合保本特性的,不允许设计为保证收益型或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使银行理财产品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
篇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4.050
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之法律界定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性质的界定是发展银行业务必须解决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时办法》中对于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有所提及,但是并未有明确的界定。而在有关负责人《办法》提问回答时表明,个人理财业务是建立在委托关系的基础之上的银行服务。而同时,根据监管文件的相关监管要求,银行理财产品又被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由此可见,在立法上存在着对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界定不明确,以及立法和实践中界定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形。就目前的银行业的理财产品,可谓是业务混乱的,对于很多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界定不清,也导致了实践中的问题,清楚界定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迫在眉睫。
2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法律性质之争
从上述我们提及的相关规定着可见,就理财产品而言,其法律性质有着不同的界定。在学术界的讨论中更是有着不同的看法。
2.1 委托说
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上述提到的对于《办法》和《指引》的解答。他们认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向购买者提供各式理财产品供其选择,购买者选购理财产品由银行来进行理财,银行不承担任何的风险。在这种模式下银行更类似于承销商的角色,通过承销的方式来取得委托权。
2.2 信托说
持有信托说观点的学者以《信托法》和《指引》为依据,认为商业银行为客户理财是符合信托的定义的购买者出于对银行的信赖,以购买理财产品的方式,将其财产委托给受托人,由银行以自己的民意来对财产进行管理或者处分的行为,同样也可以交由第三方来进行托管。从中可以看出最大的特点就是责任虽然是购买者承担的但是进行理财行为通常是以银行的名义来进行的。故以信托角度更为合理。
2.3 债权债务关系说
债权债务关系说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就如同储蓄所产生的民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商业银行与购买者签订理财合同的同时,就如同向购买者借用一笔款项,通过与其他机构签订的衍生的交易合同,从而使得购买者可以实现规避市场上的某些风险,并且在到期之后获得一定的收益。就本金部分而言,实际上存在的是银行与购买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与储蓄存款的性质是相类似的。
3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性质之我见
实际上,面对多种多样的理财产品其实其法律性质可能各有差异。因此,我们不能将这样的理财产品一概而论,首先要对其进行一个划分。通常情况下,依据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可分为保证收益理财和不保证收益理财;就不保证收益理财而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保本浮动理财和非保本浮动理财两类。通过这样的划分以后,在逐一进行法律性质分析。
3.1 保证收益理财的法律性质
保证收益的理财产品也被称为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相对于其他的理财产品而言,更多的具有“类储蓄”的特点。商业银行与购买者签订协议后,以合同的形式约定固定收益和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通常由商业银行来承担。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类似于储蓄将资金交由银行来运行,商业银行需要承担所有的投资风险,最后购买者能获得本金和利息。从中可见其法律性质就是储蓄中的债权债务关系的性质。
3.2 不保证收益理财的法律性质
顾名思义,不保证收益的理财就是对于其是否能够获取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风险不再由商业银行单独承担。通常又将这样的理财分为保本浮动理财和非保本浮动理财。
3.2.1 保本浮动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
保本浮动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与购买者约定购买者支付本金,但是本金之外的其他投资的风险通常就是要由购买者自己承担。这样的理财,笔者认为是一种信托关系,但是又具有一定的担保性,可被认为是附
担保的信托关系。一方面,购买者依据合同将本金交
由银行管理,通常银行以其自身的名义来进行投资理财,购买者要承担本金以外的投资风险。这是一种信托关系。另一方面,因为银行对于购买者的本金是具有保证的,以银行自身的财产对其有一定的担保。因此,可认为是附担保的信托关系。
3.2.2 非保本浮动理财产品的法律性质
篇7
摘 要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保险理财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对于投资者而言,保险理财的整体风险较股票要低很多,并且保险理财回报率相对稳定,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小。基于这一优点,保险理财正成为股票之外一种理想的长期投资方式。为了能够在保险理财投资中获得较高的收益,提高资金收益率,我们应对保险理财引起足够的重视,应正确分析保险理财的特点,结合保险理财的销售规则,对保险理财资金的投资方向进行深入了解,制定具体的保险理财投资策略,最大程度提高保险理财的整体收益。
关键词 保险理财 整体收益 具体措施
一、前言
从目前理财产品的类别来看,保险理财是理财产品的重要种类,虽然其持有周期较长,但是其整体收益相比金融理财要高,成为了投资者比较青睐的产品之一。为了保证保险理财能够给投资者带来理想的收益,在购买保险理财时,我们要对保险理财产品进行认真分析,同时要制定具体的保险理财策略,满足保险理财投资需要,为提高投资者收益,发挥保险理财作用提供有力支持。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应从保险理财的购买、投资种类的选择、投资风险的关注和保险公司的选择等方面入手,保证保险理财的整体收益能够持续提高。
二、保险理财量力而行,合理安排投资比率
在选择保险理财之前,投资人要对自己的货币资产以及各种金融产品进行整体评估,避免两种极端情况的发生。
首先,保险理财投资持有周期较长,投资人应合理控制保险理财的购买比例,不能将手里的资金全部投入保险理财中,一旦保险理财遇到不可抗力因素的发展,会影响投资人的资金安全。
其次,保险理财投资人应具备保险理财的持续购买能力。由于保险理财是一个长期投资过程,需要按期进行投资,如果投资人没有后续投资能力,只顾着短期收益,会给后续保险理财投资带来较大困难,最终造成提前单方面弃保,影响投资人的整体收益。
三、秉持正确的投资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理财产品
保险理财要秉持正确的投资理念,即“保障第一、收益第二”。
从目前保险理财的功能设定来看,保险理财与金融理财的区别在于保险理财除了具有金融投资功能之外,还具有保险功能,能够在投资收益之外为投资人提供保障服务,满足投资人的生活需要。为此,投资人在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的时候,就要对保险理财的这一特性有足够的了解,应认识到保险理财的重要作用,在投资保险理财时注重“保障第一、收益第二”的经营理念,正确理解保险理财理念,保证保险理财能够在提供生活保障服务的同时,有效提高资金收益。
四、注意保险理财投资风险,预期收益并不一定会实现
保险理财的投资人往往会关注产品收益,但资本市场有风险,同样保险理财的投资收益并不一定有保障。
在购买保险理财产品的时候,投资人都会关注保险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但是从专业的角度来看,预期收益率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率只能作为衡量过去保险理财产品的工具,不能有效计算保险理财产品未来的收益。所以,投资者要对保险理财的预期收益率有正确的认识。在选择保险理财产品时,要注重分析保险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和公司的整体信誉,而不要过分关注保险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更不要用预期收益率去衡量保险理财的收益。
五、谨慎选择保险公司,巧用犹豫期保障自身利益
保险理财产品一般要等三到五年后才开始一次性或分期兑现保额和分红收益,因此投资人必须充分了解保险公司的资本实力和财务状况。
目前保险理财产品的周期比金融理财产品要长,为了避免投资人的资金在长期投资后不能获得预期收益,投资人在投资保险理财产品时应对保险公司的历年业绩和整体效益及信誉状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做到优中选优,仔细甄别保险公司实力,选择理财投资业务出众的保险公司。同时,投资人还要对产品犹豫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应在产品犹豫期内做好保险公司的调查工作,一旦发现不能满足投资需求,应及时退回投资资金。
六、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投资保险理财过程中,要想提高整体收益,就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即:保险理财量力而行,合理安排投资比率、秉持正确的投资理念,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理财产品、注意保险理财投资风险,预期收益并不一定会实现、谨慎选择保险公司,巧用犹豫期保障自身利益。只有做好了这几方面工作,才能保证保险理财的整体收益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庹国柱,尹中立,朱俊生.盛世危言: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危机.银行家.2013(5).
[2]江生忠.中国保险业发展报告2013.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3]吴小平.保险业与资本市场的互动关系.中国保险.2013(3).
篇8
《钱经》:在金融高度开放的条件下,香港的理财行业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与美国以及内地相比,有何特点?
黄志杰:其实理财在香港很早已经发展起来,从前银行的个人银行部门就是担当理财角色,为客户提供保险、股票、基金等投资服务。但在香港经历了97年股灾,网络股破灭后,更加意识到审慎理财对自己的重要。尤其在2003年沙士事件后,香港经济开始反弹,市民对理财更为看重,一方面希望将自己财富增值,另一方面他们亦对投资抱有戒心,所以专业的理财顾问在这几年发展越趋活跃。各金融机构亦乐于扩展本身理财业务。
跟其他地区比较,香港理财行业的发展是非常好的。香港本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资讯发达,市民很容易获取全球最新的经济消息,加上产品多样化,一般人士更能根据自己本身承受风险程度而投资于不同的国外及本地市场上,如股票、外币、基金等。令市场更能全面发展。
《钱经》:由于国际竞争比较激烈,香港目前的金融理财行业的格局怎样?本土金融企业状态如何?
黄志杰:在香港,目前的金融理财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基本上,银行、保险及独立理财公司皆非常看重理财市场,并且投资很多资源抢占市场份额。银行在暂时来说占有优势,他们凭着庞大的网络及客户群,令他们在推销产品上非常有利。而保险公司亦凭着销售保险产品的经验,对一部分人士提供贴身服务,独立理财公司则以其灵活的销售策略,开始吸引市场的关注。
《钱经》:香港本土金融理财企业的发展道路是怎么样的?对于内地本土金融企业,有何借鉴意义?
黄志杰:相对于中国内地,香港的银行,因为多年来能混业经营,他们能够对存户进行多重互销,尤其对一些大型的银行加上系统培训往往在理财市场上能够有明显优势,所以一个储户可能在银行购买保险、基金及债券等金融产品。相信在内地,银行亦随着业务的扩展,在争取市场上也会有一定优势。其他金融机构,需要更加注重理财师的培养及管理,方可加强自己的竞争能力。
《钱经》:香港与内地在CEPA等政策原因和实际经济结构方面的互补性,促使金融联系非常紧密。在内地金融理财发展的过程中,香港的理财行业与企业将会起到何种作用?举例说明。
黄志杰:其实内地及香港的关系非常紧密,香港的金融及保险公司均积极在中国境内寻求发展机会。通过入股形式或开设分公司,令理财市场在中国内地竞争更加白热化。但其实这亦催化了本土金融机构在理财市场的成长,他可在合作甚至在竞争对手中知道国际上的经营方法及产品特性,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更能起着积极作用。
《钱经》:请从香港理财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角度,为内地理财行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黄志杰:从香港的理财行业发展看来,由于市场的开拓及与国际间的紧密联系,令香港能够成为金融中心及在理财事业上有着较早的进步。其实是香港经历了数次的金融风暴,令香港意识到传统的投资并未能为自己的财富保值。他们要更专业的投资服务及更多元素的投资产品选择,使其理财目标得以实现。所以其实理财行业在香港真正发展是在2003年沙士事件后,那时候香港经济从谷底反弹,一般市民在经济风暴后对投资股市或房地产仍有戒心,理财顾问随即发展成新兴行业,有系统地为客户推介不同投资产品,让市民能有选择的投资于不同工具。
《钱经》:目前,国内理财行业中“理财师”的角色,和服务内容的提供,您怎么评价?
黄志杰:可能由于产品的缺乏,我觉得国内的理财师并未能全面的为客户等订贴身的理财方案。理财师普遍活跃于银行及保险公司,他们仍偏向于推介一些基金,保险产品或股票,其实有部分理财师由于缺乏经验及专业培训,他们往往只推介一些佣金较高的产品,并未能全面帮客户分析本身需要而建立合适理财方案。但希望随着市场发展,并且理财意识的普及,加上各大金融机构皆对希望提高员工素质,相信情况会很快得以改善。
《钱经》:您目前所在的组织,可以从哪些方面来提供改善的方法、道路以及指引?
黄志杰:我们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协会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及香港提供国际认证课程。透过有系统的专业培训已经有1500名行内从业人士成功拿到美国注册财务策划师(RFP)专业资格。事实我们协会可透过丰富的国际经验及先进培训方式,帮助业内人士提升理财策划的信贷。在课程上,除介绍国际上新兴的投资产品,更会在内容上加入中国元素,务求令参加课程人士有效地学习最新的课程。
其实怎样方式提供理财都是可能的,不论银行保险公司及第三方理财公司,皆有其可取之处,最重要是他们能够从客户的角度考虑,为客户设立最合适的理财建议。
篇9
6月29日,银监会就起草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这将是自2005年9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两个规章文件以来,监管层对银行理财业务进行规范的又一重要规章。3个文件的基本动机都是要金融机构就个人理财业务真正做到“卖者有责”,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买者自负”,最终实现“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
随着中国理财市场的快速发展,各种理财工具逐步丰富,然归结起来无非分为实物理财和金融理财两大板块。实物理财包括房产、实体黄金、邮币卡画甚至之前的豆、姜、糖等,这种投资理财方式因投资标的相对简单而得到一些人的认可。金融理财包括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型保险、期货以及信托等,这种投资方式需要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和技能。实物理财大多有一定的资金门槛,且流动性受限,因而难以具备大众化基础。金融理财因为创新速度的提升,根据流动性、风险性和收益性特征,可设计出适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因而具备“大众理财”的条件,事实上也为广大投资者所青睐。因为金融理财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买者的鉴别能力就相应提出了要求,投资者在作理财行动之前,除了要把自我风险匹配作为先决因素外,也要思考一下自己的知识匹配问题。
普通投资者常有这样的抱怨:保险条款冗长而费解、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几乎全是专业词语的堆砌、基金募集条款晦涩难懂……金融产品因具有很强的逻辑对应关系,其严谨性决定了“大白话”描述确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懂得一些“行话”,在涉足前弄懂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同时有意识地多多浸染一些理财信息。
篇10
“企业的”财务目标与“企业财务的”目标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主体归属不同。“企业的”财务目标主体归属于“企业”;“企业财务的”目标,主体归属于“企业财务部门”。第二是职能不同,即实现其目标各自发挥的职能作用不同。“企业的”财务目标,其实现是通过企业决策当局对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环境资源等)综合性、适时性、动态性的指挥、协调及运作的阶段性结果;而“企业财务的”目标实现则是企业内财务这一职跳部门通过筹资、投资等财务理财职能作用发挥(即主要是物力资源的综合性价值管理)所要达到的财务部门的自身的理财目标。第三是目标层次不同。企业目标有多种,如市场占有率目标、产品质量目标、品牌目标、扩张目标等等。“企业的”财务目标只是企业的众多目标之一,是用财务指标所表现的综合性最强的企业目标;而“企业财务的”目标则是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服务的,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基础和保证的财务子系统目标。第四是责任人不同。“企业的”财务目标的责任人是企业最高管理当局,而“企业财务的”目标的责任人是财务管理部门。
同时,“企业的”财务目标和“企业财务的”目标又是紧密相联的,财务的理财目标是为企业目标服务的,是受企业目标支配的,但它又反过来制约或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不仅影响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也影响企业其他目标的实现。
二、财务管理职能与财务的理财目标
长期以来理论界用“企业的”财务目标代替企业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即“财务理财目标”),造成财务管理本身的目标虚设、财务管理职能方向模糊,在很长时间内忽略乃至放弃了对“财务理财目标”的研究。由于“理财目标”这一重大的财务基本理论问题被忽略,导致如何发挥财务管理职能来真正地、脚踏实地地实现财务部门自身的理财目标的理财观念、理论、知识、方法、技能等也被理论界和实践所忽略,使得财务管理学科的发展和企业的财务理财实践受到重大影响。
财务职能的概括表述为“以资金为中心,对企业进行综合性的全面价值管理”,或简述为“筹资、投资、收益分配”。而财务理财目标可以表述为改善财务状况,扩大理财效益。
财务管理职能和财务理财目标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财务理财目标为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方向和动力;财务管理职能的发挥是财务理财目标实现的途径和保证。财务理财目标又进一步对财务的理财职能提出要求。
(一)财务理财的第一大目标——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企业必须做到具有充分的支付能力、稳定的资金来源、合理的资金结构,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财务部门通过筹资、投资、资产管理等理财职能的发挥,达到改善企业财务状况的目标,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
1、只有具备充分的支付、偿债能力,企业才能源源不断地购进生产、经营用物资、支付税费、员工薪金等以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维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而企业的支付、偿债能力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和财务理财活动的矛盾运动过程。在这个矛盾运动过程中财务理财所要解决的首先是如何通过自身职能作用的发挥尽可能地保证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的充裕,这就要求财务人员研究、评价其支付能力状况(如长短期支付能力、长短期偿债能力、资产流动性、资产变现力、现金流量等),分析其产生根源、找出并实施其改善途径,并在财务职能的范围内采取措施以使企业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得以加强和改善。
2、财务理财还要能使企业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保证企业稳定的生存和发展。因而要研究企业面临的资金市场、筹资渠道、财务风险、财务结构、资本结构及企业资产结构等,要从企业长期资本和短期资本的比重、借入资本与资本的比重、企业资产结构的动态变化和相互关系中找到规律、把握规律从而使企业保持稳定的资金来源。
3、财务理财还要能使企业各项资金有一个合理的分布,使企业资金周转能顺畅地进行。因而要研究企业各项资产变现速度,比较企业的总资产结构、流动资产结构的变动,各项资产的功能作用特点、最佳的资金投放量、最有效的管理方法等。
因此财务部门理财的首要目标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即增强企业支付能力的充裕性,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资金投放的合理性。而改善本身正是财务职能作用发挥的动态过程。如何改善则涉及到财务理财的基本理论体系、基本方法体系和基本技能体系的指导和综合运用。
(二)财务理财的第二大目标——扩大理财效益
财务部门通过财务理财职能作用的发挥要达到扩大理财效益的目标。理财效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通过财务状况的改善,保障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捕捉住每一个获利机会所创造的理财效益;二是直接通过理财活动本身技能的发挥所创造的理财效益——即通过筹资、投资、资产管理等理财直接行为的改进来扩大的理财效益。
如在筹资决策中,通过融资组合中资本结构、资本成本、融资风险、财务杠杆、所得税等因素的综合权衡来扩大资本收益率。在投资决策中,通过流动资产各项目投资的收入与成本动态权衡原理办货币资产、债权资产、存货资产的最佳投资额测定原理、方法、技能),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时间价值运用、风险价值的比较、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现金流量的计算;长期证券投资中证券估价原理的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式和证券投资组合的研究来减少风险、增加收益。还要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收益规划,从财务角度研究存量资产转变为流量资产运动的条件、规模、速度及加速度、成本、效益、弹性、经营杠杆等的相互作用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的影响等,从而采取特定的财务措施来扩大企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