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的性质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课程的性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3-0158-01
一 教学组织形式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组织形式问题上,国内外学者、专家众说纷纭,他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特点,同时也蕴藏一些共性的东西,笔者将其概括为: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就是能完成美术教学任务,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由教学人员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师、学生按照一定的教学设计需求,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中的组合形式。
二 美术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研究
1.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随着历史的发展,班级授课制呈现出“一刀切”“划一主义”的局限,不利于因材施教,并顾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尽管如此,它以其“多、快、好、省”的优越性长期存在,仍是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20世纪以来,利弊矛盾冲突的凸显加剧了世界范围内各国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和探索。美国加利福尼亚学校试行的圣巴巴拉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在同一班级设置三种程度不同的课程,实行分组教学,这种教学在班级编制的框架内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各组年限相同,课程则不同,试图突破班级授课制中统一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日、英、法等国也都同美国一样,把班级授课制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对其进行完善,扬长避短,灌输新鲜血液。这表明,历史的进步使班级授课制正在不断改革,以显示它强大的生命力。
2.个别辅导到现代个别化教学
与班级授课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辅导,是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给予引导、启示、咨询和指导,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教学形式在提倡个性化的美术教学中尤为重要。美术教学往往是全班同学在一个教室里接受教师指导,也可根据学生情况或需要进行单独辅导,这种教学便于因材施教,但要注意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现今,网络教学不断发展,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加上学生个体性差异的普遍存在,使学校美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个别化教学。虽然在现实条件下尚不能允许教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但教学组织形式仍在朝着现代个别化教学方向发展。
3.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美术课程与教学论中美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样性的发展要求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改革。美术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实践,在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发展水平和不同教育发展程度下涌现出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即使它们设计和考虑的角度不一样,但它们的共性都是力图使美术教学能尽可能地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如兴趣、能力方面,想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到最好的水平。因而,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是可以相互存在的,这也是要与各地区、各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如班级授课制“多、快、好、省”的特点,适用于相对落后的地区;个别化教学,利于发挥主动性,照顾个体的优点,对教学条件的要求也高,适于较发达地区;另外,还有分组教学、写生教学、参观访问教学、开放教学、设计教学和复试教学等均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美术教学形式的发展属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而教学对象又是相互作用并不断变化的人,如果仅仅以一种固定的教学形式和模式去应对万变的教学对象,那也是不科学的。因此,教学组织形式必然会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三 对美术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组织形式的思考
第一,教学组织形式是由教育理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学策略、评价手段组成的课堂教学形式特征。不同时代的不同教育理念和育人标准形成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新课标美术教学形式受教师、学生、时间、空间四个核心的影响更应注重其结构性、稳定性、多样性,使美术课堂发展为融入认知、情感与身心发展为一体的三维立体结构。
第二,美术教学组织形式取决于美术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课程内容直接受制于课程目标,并为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未来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将得到及时更新,教学组织形式也要随之不断革新,在增加反映现代科技新成就、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与学生生活的密切联系课程的同时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在美术课的设置上增加美学、美术史、美术批评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深化掌握的程度,增强文化修养。对于其他的科目,也应与美术建立起一定的联系,使美术与其他科目互相促进、灵活学习。如美术课与其他科目一样要遵循教育原理、教育史的相关内容,让多种科目互相融合、渗透,既帮助学生理解和学好美术知识,用能将所收获的美育实践运用到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
篇2
关键词: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
一、幼儿美术手工制作课程的内涵
手工制作课程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幼儿自身的特点,幼师可以进行课程的科学合理设置,加强幼儿学习品质的提升,培养幼儿自己动手的能力。幼儿时期处于整个人生发展的最基础阶段,多很多东西都不能准确完全地认识,对美术课程也是如此,幼儿一般接触得都比较少。在幼儿园教育中开展美术课程,可以培养幼儿对美的观察和对色彩的额认识,提高幼儿自身的美术修养,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耐心,开发幼儿的治理,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做到手脑并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幼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重要性分析
1.利用手工制作,可以提高幼儿动手能力
双手和大脑是两个单独存在却又紧密相连的人体器官,大脑发出指令由手来执行,同时,手的活动对大脑的发育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进行动手活动的时候,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同时还可以对大脑产生刺激,开发大脑的潜力,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手是思想的镜子,是智力发展的刺激物,是意识的伟大培养者,是指挥的创造者,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幼师美术教学手工制作课程,有着较强的操作性,需要幼儿手脑进行并用,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也可以促进大脑发育,是一门一举两得的课程。
另外,幼儿的骨骼个大脑还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展开一些简单的操作活动也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在这个阶段,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喜欢自己动手探索世界,手工制作课程就给幼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机会,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也成为幼儿喜爱的课程之一。进行手工制作的时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画画、剪纸、折纸、贴纸等,思想可以完全开发,将想法用手工作品表现出来。所以,在幼儿园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手工制作课程的教学,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理,也可以提高他们的动手乐趣,体现自己动手做事的快乐。
2.利用手工制作,可以激发幼儿潜能
幼儿的成长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启蒙阶段,这个时期他们的思想活跃,想象力和创造力十分强大,不受外界条件的束缚和约束。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育,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让幼儿见识更多的美好事物。首先,加强手工制作课程的教育,可以很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堂上,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剪纸、撕纸、折纸等动手活动。其次,手工制作课程中幼师会选用一些小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些小游戏都是幼儿所喜欢的,因此,幼儿就可以在边玩边学的过程中掌握好幼师传授的知识,在游戏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独语无二的手工作品。最后,手工制作课程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在幼师进行制作演示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聚精会神地观察教师的演示过程,之后的制作过程中以教师的演示为标准,在加入自己的想象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3.利用手工制作,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质
通过美术教学的手工制作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幼师还可以对幼儿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加强幼儿品质的培养。
第一,有助于幼儿自信心与坚韧性的培养。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幼儿只懂得动手和动脑是完全不够的,还有具备一定的耐心,遇到困难和问题不退缩,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独立完成制作任务。在任务顺利完成以后,幼师和其他小朋友会给予肯定和赞扬,这就能让幼儿很好地体会到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对学习也就更加有信心。所以,在进行手工制作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幼师应该擦亮眼睛,发现不同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创造出符合自己的精美手工作品,在作品中体现出世界的美丽多姿,提高幼儿的创作热情和学习乐趣。同时,还要让幼儿知道自己并不是孤立的,遇到困难可以找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帮忙,要坚持完成任务,不怕困难。
总之,幼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手工制作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幼儿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活跃幼儿的思维想象力,在合适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科学的引导,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发挥他们的潜力,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提高幼儿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9―0067―01
基础教育中的美术课程,其角色定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观中是非常尴尬的,被急功近利者列入“小三门”而边缘化,这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和干扰。结合基础教育环境的特点,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要想实现其特有的价值和功能,教师就必须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课程观。正确地认识基础美术教育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认识到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而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能提供其他学科所不能提供的教育价值,这些价值将会帮助学生更好地享受生活,创造生活。所以,没有美术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二、人文性质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
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公民素质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它的教学思想、课程内容、教学方法都要符合公民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简而言之,就是要与专业美术教育区别开来,充分认识其人文性,让中小学美术课程成为“必修的艺术文化课”。
三、美术课程的情感性可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
情感性是美术课程的重要性质,我们可以利用美术课程的情感性处理学生的情绪、态度,让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合理释放,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升华。同时,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体现着真、善、美等人类的最高价值,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感悟、分析,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将会得到不断提高,人格将会得到不断完善。
四、美术课程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用美术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是一种分享人类经验的特殊方式和语言,具有直观性、持久性、微妙性。大哲学家黑格尔曾将美术尊称为人类各民族最早的老师,因为美术能再造环境和气氛,唤起人类微妙的感受和体验,这是语言文字所不能企及的。因此,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进行信息交流,共享人类文明,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五、美术课程可以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研究证明,一个人所获信息的80%以上都是由视觉提供的,达芬奇曾说:“视觉是人的心灵与外界沟通的要道,是最准确的感官。”因此,培养视知觉能力,是教育的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由于美术是诉诸于视觉的艺术,所以惟有美术课程在训练人的视知觉方面效果最为明显。它能使学生对视觉产生广泛而强烈的兴趣,使视觉灵敏、快捷,有效注意的时间延长,分辨层次变得丰富,从形式中获取对应感情的能力增强。
形象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思维能力,与人的创造能力密切相关,它主要依据形象进行思维。一个人的形象思维能力与其形象的储存有关,一个形象思维能力强的人肯定是一个形象储存丰富的人。形象思维是艺术活动,尤其是美术活动中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所以美术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丰富形象储存,而且还能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六、美术课程可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源源不绝的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美术活动是我们接触最早的操作活动之一,美术课程在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具有技术训练和培养技术意识的功能。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能获得一种初步的技术意识,可为将来从事技术性的工作提供经验,降低学习技术的难度。
七、美术课程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篇4
(一)新课程性质与老课程性质的差异
本次美术新课标的颁布针对课程性质与课程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改革,更全面具体地阐明了当代美术教育的新思潮。它将“具有人文性质”的原美术课程进行改革,开宗明义,认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凸显其“视觉性”特征,与此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根本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样更加突出了学科本体在理解美术教育上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同时确立了美术教育的立足点。
(二)新课程性质相对与老课程性质的优越性
新课程性质从过去单纯培养学生对人文历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感知阶段,从美术教育出发,全方面培育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道德理念和审美情操。以促进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目标,时刻对学生进行直观形象的刺激,从而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终目的。
新课程标准同时强调美术课程本身所具有的实践性和愉悦性,使学生学到具体的美术操作技能的同时完成对美术作品的赏鉴和感悟。这么做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习的同时享受美术作品给人们带来的乐趣和愉悦。这是培养一个拥有自信心、包容心、道德心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要前提。
二.基本理念的比较
(一)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上的改动
新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原有的实验基础为指导方向,指出了美术课程所具备的四大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成为美术新课标基本理念中尤为强调的一点,其原因是由基础教育的本质所决定。
(二)面对基础教育提出新课标的意义
基础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的公民、劳动者、专门人才为目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入学权利,关注生命价值与意义提升。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为避免对基础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解释教育本质,把握基础教育的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美术课程标准应遵循基础教育的宏观指导方向进行完善和改革。新课表将“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基本理念中的重中之重其意义是不可忽略的。教育主体从老师向学生转变的同时,不仅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使命感和荣誉感。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积极态度,从而为培养心理发展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比较
(一)三个维度提出的意义
相对于旧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美术新课标明确的提出了美术课程应具备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中。
这更加明确了学校的美术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在正确的并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中学有所成、学有所趣。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同时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还要做到恩施并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情感态度。这一教学维度的提出,不仅深层次刻画了美术教学观念,也成为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三个维度的提出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三个维度遵循了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基本原则,围绕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提出。强调了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法与过程,通过对美术的学习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以优化学生的道德情感,端正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为目的进行课程的安排和组织。使学生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为日后迈入社会打下良好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安排美术课程,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活动。
四.教学建议的比较
(一)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及其意义
“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比2011版和2001版的课程标准,修订后的标准新增添了“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这一核心要义。其意义在于使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有美术教育的权利。
(二)积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主要从围观和宏观两方面对教师做出了要求。
1.从微观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程度和情况对学生展开多样的教学形式。有针对有目的组织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对其进行培养,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原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让学生有计划地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进一步深化对美术的学习与教育。
2.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篇5
关键词 美术 课程标准 课堂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的农村中学美术教学现状,让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适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更好的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谈谈我在乡村初中美术教育中的感悟,与同仁共勉。
一、对美术课程应深刻理解
《美术课程标准》谈到美术课程的性质与价值时,除了把美术课程的性质界定为人文性质外,还指明了五点: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就要学好《美术课程标准》,首先要从宏观上加深对美术课程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谈得提高教师的素质。单纯的在教学方式上的改革是肤浅的,只有对课程理论的深刻理解才能解决美术课堂教学的根本问题,毫无疑问,美术课的质量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直接的关系。美术课堂决不是在课堂上的“修修补补、小打小闹。”作为美术教师要意识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然如此,学校领导就要更新观念,教师要用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教学。
二、重视课堂,认识重要性
(一)课堂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展示的舞台,是教师自我价值体现的主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那么教师就更该重视课堂,课堂即生命。教师认识到此点后,还远远不够,教师素质再高,没有领导的重视,无疑还是白搭,在此我郑重提出,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更应该提高领导的素质,也就是优化管理机制。上到领导下到教师从思想上要有统一认识,充分认识到美术课堂的重要性,切实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切不可支差应付。美术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它是培养学生怎样确立自己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超凡想像力和创新能力。“艺术来源生活,并高于生活。”那么美术课堂也是一个走出去的课堂,尤其是在农村,去吸收大自然及外界的灵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增强感性认识,促进学生感官的全方位参与, 激活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感受、记忆、想象等能力,以得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教学目标。
(二)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堂资源这方面,在新课程理念导向下,唤发出了蓬勃的朝气与活力,下面结合两次展览来评述一下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情况。
三、通过整体设计优化美术课堂
(一)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基础
教学方法的优化选择,首先依赖指导员思想的正确和教学观念的更新,这是最能发挥教师主动性作用和创造性的领域。为此,必须建立在“三吃透”的基础上,吃透大纲、吃透教材、吃透学生。
(二)创造性进行课堂整体设计
课堂设计重视兴趣引发和气氛创造,兴趣无疑是课堂教学得以成功的摇篮。
1.把“玩”带进课堂
在课堂上“玩”,有人会大吃一惊,在课堂上玩,那还要老师干什么?孩子的天性就是会玩,不需要人来教。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游戏,而且每个阶段的游戏、玩法也各不相同。如五六岁的小孩喜欢搭积木,到了十几岁时,他不会再喜欢玩积木,而对有挑战性的游戏(如赛车、电脑游戏等)感兴趣。我们要让学生在玩中增长知识;在玩中提高审美能力。不是乱玩,盲目性的玩,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玩”,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的身心、智力发展状况,有目的的去“玩”,把“玩”带入到课堂中去,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开拓思维,使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2.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我的花瓶最漂亮。
切入游戏:准备好一张白纸对折剪出一花瓶形状贴于黑板上,老师启发学生要是能一下就变出花纹来装饰这个花瓶来肯定会更漂亮。有了,用“马良的神笔”来变魔术吧!
用笔蘸上颜料(赭石或蓝色等)在事先已用蜡笔或蜡画好的花瓶纹样上轻刷纹样即现。学生欢呼、个个跃跃欲试,这时老师说谁能解释一下这种现象“油水不合”“蜡水不贴”等。“好”,老师说,“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油水分离’利用油水分离法来作画,简单、快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学生尝试:学生个个迫不急待,老师说:“现在自己动手”。学生个个兴高采烈,准备着自己的花瓶。最后在综合比较谁的花瓶最漂亮中结束了本节课,每个学生脸上都露出了成功的微笑。
(三)课堂设计注重语言情感和德育
美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启美功能被人们所共识,它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触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层次,美术思想教育是非有不可的。
在素质教育东风的吹拂下,农村中学的美术课开展的如火如荼,这样定会加快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新的曙光,总是在开拓者的一方。人类已进入二十一世纪,未来社会的特点决定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有把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兴趣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课伊始,趣亦生;课正行,趣亦浓;课已止,趣犹存”。这样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才能使学生有所得、有所获。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篇6
关键词:培养 美术 兴趣 提高 课堂 有效性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如何发掘他们的潜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某件事有兴趣,就会自主地去关注、去学习、去探索。重视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是美术教师所必须探究的课题。教学中只有创设美术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好美术的自信心,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这样,学生才能学好美术课程。
一、改进课堂教学,激发美术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课在学校和学生的眼里并不如语文、数学、英语那么重要,对于美术教育采取“放任自流”的现象。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同时要让学生转变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这一学科的重视,让学生认识——了解——喜欢——学好的转变。通过举办一些展览、活动,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和了解美术课程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美术。
二、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特征。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美术课程是最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之一。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且由于审美能力、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课堂上要时刻注意保护学生脆弱的自尊心,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因此,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演示、多帮助、多关心他们,耐心地鼓励他们反复练习,多思考。对于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要提出新的要求,对各个造型环节精心设计,精益求精。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后,会得到一种成功感,从而兴趣也得到了强化。
三、利用美术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美术素养
目前,在美术教学中,对教材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所欠缺,没有考虑到地域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地方美术资源,因为乡土美术课程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易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能让学生主动接受乡情,乡景和民风。我利用学生身边素材,设计如下教学内容。在以《拼贴》为主题的美术教学活动中,进行拼贴画设计时,我尊重学生的见解,允许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为了使学生掌握难点、发现问题,我触类旁通、轻轻点拨、真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材料。并且收集的材料必须是本地特有的。于是,一幅幅立意深刻,内容风趣的作品。有的学生用树叶来拼贴,有的学生用收集的各类种子来拼贴,有的学生用河边捡到的石子来拼贴……实践证明,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存环境的情感。让他们感受到美术就在我们身边。
四、改进教法,吸引学生学习美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呆板,学生自然而然就会产生抵触情绪,更谈不上培养兴趣了。相反如果老师能利用好教材,开发好本土课程资源课程,能够针对学生的兴趣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与学生的合作学习,使课堂活跃起来,就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例如:可以尝试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一些展览;把一些民间艺人请来当成他们的课外辅导员。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学到知识。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一些环境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会更好。
五、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学生视野
第二课堂的开展是对课堂常规教学的延伸补充与提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和创造,经常举办综合性、多样性的艺术活动,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如学校艺术宣传栏定期举办艺术特长生的习作展,在班级的学习园地定期更新学生的美术作品。在 “六一”节里举办书法美术作品展,使学生能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展示才华、扩展交流、开拓视野。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艺术氛围里受到耳濡目染,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
六、树立榜样,培养学好美术的自信心
篇7
关键词: 高中美术教学 新课程 基本教学理念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形成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及参与意识与能力,培养个性品质和价值观念。
一、新课程对高中美术的定义
美术新课标把美术课程的性质定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视觉性。美术是视觉艺术,视觉就是美术本质的特征。无论是什么样的美术作品,都必须具有视觉形象。
(一)实践性。在美术课教学中,学生只有通过动手画和制作,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用语言表达对作品的感受,才能称得上真正的美术学习活动。没有反复的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就得不到增强。
(二)人文性。人文性的提出使美术课程的文化含量大大增加,第一次把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列为美术课程的目标,使许多人认识到美术不单是技能与知识的学习。
文艺复兴时期,某设计师给教堂设计了拱券式的屋顶,因为跨度大,遭到了教会势力的反对。他的设计是建立在科学计算的基础之上,因而信心十足。他顶住了教会势力的恐吓,终于使工程胜利完工。全城的百姓都倾城而出,前来广场祝贺。我们不能只看到建筑的巍峨,更要看到这是市民阶层的觉醒和教会势力的衰败,这就是当时人文主义者们的胜利。
(三)愉悦性。这是一些美术家对美术课程的希望,他们希望美术学习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课程的设计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有了这些性质,我们对美术课程有了一个更深刻和全面的了解,它会更好地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会有更多追求。
二、新课程的一些基本理念
现在,高中美术新课标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注文化与生活、注重创新精神。增加的“面向全体学生”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的特点。这说明,美术课程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不是为了培养少数人。所以,我们所教的内容应是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利于他们基本美术素养的形成。
什么是美术素养?就是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之后,视觉能力大大提升。视觉读写能力是美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视觉识读能力、感受能力、审美能力、解读能力、视觉表达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的是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特别是美术课程的视觉性和人文性的魅力。在美术课上如果过多使用唱歌、猜谜语、表演等是不合时宜的。因为,我们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建立在美术学科本身魅力基础上的。这有待教师对美术教材的挖掘,并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他们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这是美术课程总体的价值观,希望它能为教师的备课提供新的思路。
三、新课标对学习领域内容的调整
这些领域都采用了一个同样格式:一是目标,二是学习活动建议,三是评价要点。在评价要点里,采用量化评价。如让学生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运用3种以上的方法,创作表达一定意图的立体作品,知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及作品的寓意。在欣赏与评述中,把原来的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评述,改为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等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在新课标中,对自然的欣赏,是欣赏课的薄弱环节。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自然美内容。对美术现象,教师应当多关心社会生活,从中发现和积累鲜活的美术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一是在欣赏自然风光时,要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如天空、树木、花朵、平原、云,甚至远方的村庄、栖息在湿地上的鸟类。二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要调动多感官,不仅依赖眼睛,有时还要用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三是美术作品是静止的,但是自然风光是处在动态之中的:它有四季的变化,有每天的朝夕,有气候变化。
四、新课标对评价机制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评价不仅是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也能帮助教师改进工作。突出不只是看美术作业,还要看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应采取多种评价方式:一是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座谈。二是评价的结果是:分数、评语、评语与等级结合。三是 对美术作业:创作构思、表现方式、技能。
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没有积极的实践,固守几种传统的评价方式(例如只会打分),不会给美术教学带来新鲜血液。
现在,许多教师还是对作业评价感兴趣,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评价不够。他们在评价改革中步履艰难,认识还停留在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上,没有认识到评价包括对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与人合作、参与程度,甚至在其他方面反映出来的问题。没有认识到评价是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改革当然也包括评价的改革。
五、建议
在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关注。面向全体学生, 探索有效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形成创意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运用影像、游戏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等。
总之,在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学活动必须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展,真正体现美术课立足于学生的学习,不断提高美术课教学质量。
篇8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姓名:单位: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美术以( )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和(),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2.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现代公民。
3.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4.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三个维度设定。
5.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和( )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6.改变过分强调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美术学习活动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文理学科的学习方式。( )
2.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主导作用。( )
3.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4.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5.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不可能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 )
6.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7.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应更多的调动学生的情趣性行为。()
8.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的第四个学段是(5—6)年级()
9.美术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 )
10.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一个新的学习领域是( )
A.设计、应用 B.欣赏、评述C.综合、探索
2.美术课程总目标按以下哪几个维度设定( )
①知识与技能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
3.《标准》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认知过程动词表述()的不同程度
A.过程性目标 B.知识技能目标C.学习活动
4.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包括:()
①面对全体学生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③关注文化与生活④注重创新精神
A.①②③④B.②④ C.②③④
5.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大致可分为哪两类:( )
A.设计和运用B.创作和欣赏C.造型和表现
6.美术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
A.分目标 B.子目标 C.情感目标
7.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活动包括造型和( )
A.评价B.表现C.目标
8.美术课程改革的重要特点是重视教学过程和( )的改革。
A.教学研究 B.教学大纲C.教学方法
9.美术课程基本理念包括:( )
①面对全体学生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③关注文化与生活 ④注重创新精神
A.①②③④ B.②④C.②③④
10.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 )课程。
A.重要 B.主要C.基础
11.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主要目标是( )
A.促进学生发展B.促进教师发展 C.选拔人才
12.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开课要求是( )
A.必修科目B.选修科目C.由地方规定D.学校自行确定
13.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 )
A.家庭资源 B.网络资源 C.人际资源
14.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是()
A.兴趣 B.技法C.重视
15.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几个学段?( )
A.2B.3 C.4
16.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学习艺术的( )课程。
A.重要 B.主要C.基础
17.新课程标准是的制定部门是( )。
A.国务院 B.省级人民政府 C.教育部
18.新课程标准把美术学科定性为什么学科?( )
A.文化性B.选修科目 C.由地方规定
19.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什么的主要途径?( )
A.艺术教育B.技能教育 C.美育
20.()是对美术学习效果的价值判断。
A.学生作业B.课堂效果 C.学习评价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繁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 )
A.均衡性 B.综合性 C.可塑性 D.选择性
2.我国基础教育在过去一段时间过于偏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略了( )
A.情感 B.态度 C.价值观 D.能力
3.新课程改革之前我国美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A.过于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B.课程的综合性不足
C.课程的多样性不足 D.加强技能训练
4.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 )
A.提高学生的能力 B.加强学科知识C.加强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5.美术课程评价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导向性B.科学性C.整体性D.可操作性
6.新课标美术课程性质具有()
A.视觉性 B.实践性 C.人文性
7.“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形成学生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成为目的,突出()A.应用性 B.审美性C.趣味性
8.美术新课标的学习领域分别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
A.目标 B.学习活动建议 C.评价要点
9.“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教学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哪些连接点()
A.美术各门类 B.美术与其他学科 C.美术与现实社会
10.下列各建议中哪些是属于实施建议中的教学建议( )
A.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
B.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方法
C.多给学生感悟美术作品的机会
五、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美术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是什么?
2.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美术课程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
1. 视觉形象情感态度审美趣味2. 创新能力审美品位3.创造 4.情感态度和价值观5.“设计.应用”“综合.探索 ”6.甄别与选拔
二、判断题
√× √ √× √ √×√ √
三、单项选择题
CCBABABCAC
四、多项选择题
1.ABD2.ABCD3.BC4.AC 5.ABCD6.ABC 7.ABC8.ABC 9.ABC 10.ABC
五、简答题
1.答:一是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编写美术教材;
二是实现内容组织的综合性和合理性;
三是妥善处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四是鼓励美术教材呈现方式多样化。
2.答:一是充分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是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
三是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篇9
《高校美术教育理论与发展研究》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下分若干小节。第一章节主要概述高校美术教育的内容、分类、性质、特点、目的和意义等方面。第二章节探讨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功能和价值。第三章节着重介绍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方法,包括教学特点、原则和模式、教学组织和评价等。第四章节研究了高校美术教学如何进行课程设计,并探讨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第五章剖析了当下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第六章思考高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历程和影响因素。第七章内容为当代美术作品赏析,包括中外美术作品、工艺美术作品和民间美术作品。
场域理论是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的,布迪厄认为,人的社会实践在社会这个场域的合作、竞争中进行。场域是没有边界的,是一个充满着关系的虚拟空间。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处于多维场域之下:一是当代科技场域。科学技术发展使信息化教学应用越发普遍,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处于该场域下需要促进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进程适应当代科技背景。二是多元文化场域。我国与国外交流越发密切,国外文化与我国文化碰撞也更为激烈,我国教育在此背景下逐渐开始向多元化、多学科的方向发展,高校美术课程教学在此场域下应当融入多元文化和采取多学科视角。此外,高校美术课程教学还处于市场经济场域、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等场域中,并且在不同特征场域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有着特定的发展趋势。场域理论作为一种专注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性的成熟理论,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中具有一定先进性和科学性。对于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来说,场域理论应用一方面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拓展课程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结合本书相关内容和既有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在场域视角下,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可以从以下三个路径展开实施:
第一,深入时代场域,重视时代环境和文化内容。我国与国外各方面碰撞日益剧烈,我国高校美术课程教学需要认识到国际交流现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现我国教育特色。例如,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在高校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有利于应对世界文化渗透与侵蚀,在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碰撞时站稳文化脚跟。
第二,要构建互动场域,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互动教学。探究高校美术课程的互动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等内在的转变,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为此,教师可以创设趣味情境,善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学生自主探讨和教师点拨思路等方式讨论交流,构建一个良好的互动教育教学体系,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形式帮助学生积极探究美术知识及美术前沿动态。
第三,要强调实践场域,以知识转化为目标开展考评。高校美术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单纯获得绘画方面的知识或技巧,而是要让学生能运用接收到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院校和美术教师应当组织各种实践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内涵,比如举办美术竞赛和社区义务绘画展等,此外还可融入双创教育思想,促使学生将教学活动与职业生涯联系在一起。
篇10
1 把握学科特征――与德并存
新的课程标准把美术课程分成4个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每个领域都有与美术文化的结合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领域的特点有机渗透,才能使美术文化教育如润物的细雨,浸入学生的心灵。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文化教育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环节,而是与其他教学因素一道构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显性的教学目标与无形的文化浸润融为一体,才是真正完美的课堂教学。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做出明确的界定,并指出美术课具有引导学生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价值。这一新的课改精神对美术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一范畴的统摄下,美术课具有了文化课的特性,和其他学科一样,美术课承担起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责任,并且发挥了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的是,美术教学的人文色彩进一步增强,教学内容进一步扩展,美术文化的涵养将成为更高的教学目标。在这种背景下,美术教学将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美术素养的培养,教学目标也由侧重于技能技巧培养转变为训练与涵养并重。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首先,体现在它与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培养起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其次,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需要通过直觉、顿悟、灵感来进行艺术创作和实践。第三,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这些又正是人文精神的反映。第四,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会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2 确立教学主体观――与生
共舞
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流互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它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是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在优化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优化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
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把握两点。1)知生心,激真情。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儿童所想、所愿,面对全体学生开展教学,采用调查、交流、讨论等手段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给予学生主动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的活动形式,自由选择艺术表现方法和手段,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2)抒胸臆,映童真。如何使课堂教学呈现智慧的碰撞?首先让学生心动,进而进行感悟。课堂教学的游戏活动围绕教学目标开展,使学生身心愉悦,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为追求快乐而动心思、想办法,在追求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学生有了自我表达的情感,才能表现出创作的积极性,运用自己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大胆表现,直抒胸臆,映现童真。
3 树立教学本源观――与美
交融
3.1 寻找美术的根
美根植于生活,生活中的高楼大厦、茅屋低下,花红柳绿、小草野花,亲人呵护……都是学生难以忘怀的,画起来直抒胸臆,色彩斑斓。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
3.2 激发生活的情
美术的情感发源于生活。学生体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感悟到生活的美丑现象,这种审美情感和态度有助于他们表现独特的审美个性。教师绝不能以自己的生活情感、态度来代替学生,更不能压抑、排斥学生的生活情感,应充分调动学生说真话、吐真情,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3.3 追求生活的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让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的各种变化,引发对生活的各种思考,充分调到自身潜能,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追求生活的美。
4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与时俱进
4.1 尊重人
必须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性别、身心条件、认识水平、思维程度、情感态度等先决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从不同层面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只有尊重人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4.2 发展人
一是在参与中发展。在美术教学中,学生以个人或集体活动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参与信息交流,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二是在创造中发展。教师应特别重视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用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三是在评价中发展。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4.3 完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