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设计原理;服装设计;创新;设计资源

一、引言

服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今人们的穿衣早已超越了保暖的功能,更多地体现在服装设计审美方面,因此,设计在服装领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服装应该怎样去设计,才能既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又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服装设计是整个设计门类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要想设计出优秀的服装设计作品,就需要了解和掌握设计原理的内容,用设计原理的知识武装大脑,提高自己的设计理论修养。所以说,服装设计需要一定的设计原理理论指导服装设计的实践。

二、设计的创造性特征要求服装设计要有创新,设计原理指导服装设计

创造性是设计的本质属性,设计的创造力在社会的物质生产和文化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服装设计的实践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创新就是服装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本质和生命。在服装设计领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在于设计出以前所没有的具有新感觉的服装。设计思维本质属于创造性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我们在服装设计的立意构思中,将思维发散出去。服装设计作品通常多具有系列性,运用发散性思维,由一个事物启发的灵感往往能得到一个系列和一个风格的作品。收敛性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是指在给予的信息中进行判断,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最终产生符合逻辑的结果。运用收敛性思维设计服装,可采用主体附加的方法,即为使原服装有新意,可以通过局部添加达到目的。例如在服装普通的无领、直襟、四兜、等某些部位镶上牙边,或异色异质,或宽或窄,都改变了原来的服装风格,这也是一种服装的创新设计方式。设计服装需要有独特的创新点,而这种创新来源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在服装设计的思维过程中要把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结合起来,从生活中寻求灵感并加以改造创新,充分发挥其功能。正是由于设计的这种创造性特征,要求我们在服装设计实践中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设计原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各个设计领域大力提倡的理念。设计的创造性本质特征要求服装设计要有创新,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这充分体现了设计原理的理论指导着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

三、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服装设计丰富和扩展设计原理的内容

设计资源是设计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任何设计都是各种资源的结合体。设计资源是个新兴名词,其概念已经逐渐的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服装设计的设计资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内容广泛、多种多样。设计资源的基本特征有符号性、时代性和流动性,并在服装设计中充分体现。设计资源具有符号性特征,例如一块布料被设计成一件衣服穿在身上,它能够显示出服饰的意义,当这种内涵被人们所理解时,服装就成了符号。设计资源具有时代性特征,如盛唐时期以丰满雍容的形体为美,因此服装以宽衣长袖为主要特征,服装的面料以织花和印花丝绸为主,图案多为各种造型圆满的花卉和动物,加之女性头部佩戴的形态逼真、制作精美的多种装饰品,其着装效果极为华丽,充分显示出了唐代服装造型的高雅风貌。唐代的图案、造型、色彩等设计资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这也表明了服装设计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设计资源还存在着流动性特征,流动性在服装设计领域,突出体现在服装流行趋势与预测。在服装流行风尚日益加速的现代社会,丰富大量的服装设计资源首先通过国际一流服装设计相关的机构,得到快速的流动与传播。例如,国际流行色协会提前两年推出权威的色彩预测;国际羊毛局、巴黎PV织物博览会提前12~18个月推出纱线和纺织品的预测;各国服装预测研究设计中心会提前6~12个月推出具体的服装流行主题。通过这些机构的,将各种服装流行的设计资源传递给各国的服装设计者,设计者再将这些设计资源进行整合和取舍,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服装传递给大众,从而引领时尚。由此可见,设计资源的这些特征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诠释着设计本身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服装设计的实践也在丰富和扩展着设计原理的内容。

四、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设计是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第三条路,而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密切结合的产物。在本质上,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有着密切和必然的联系。服装设计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服装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设计原理,并包含在设计原理之中,设计原理指导着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以迅猛发展的服装消费水平和服装业人才的需求为参照,我国的服装设计人员缺少了某些可与国际上服装设计师相比较的能力,其问题在于我国的服装设计行业起步晚,也在于服装设计教育中对设计理论的重视不够,一味地注重设计技巧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设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因此,现今更需要设计原理的理论指导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同时服装设计的实践也是设计原理在服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丰富和扩展着设计原理的内容。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网络、高科技等工具的出现,使服装设计呈现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的趋势。现代服装设计强调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无论是设计的手法、款式的创意、材料的选择,还是制作工艺,都是需要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工作。服装设计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新思想、新方法,将有助于设计原理的多元创新理论的建构,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并且整个设计行业也正向着多元化发展。将这一设计的客观发展规律加以总结和概括,设计原理的理论内容将会更加丰富和日益完善。由此可知,设计原理与服装设计关系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深刻理解二者的关系并加以运用,将有助于提高服装设计者的专业素质和水平。

作者:邓琼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教育价值;创新意识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价值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就在于人才的不断培养。幼儿的未来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想培养出这些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人才是需要在幼儿时期就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由于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所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的健全发展提供条件。幼儿的作品中通常存在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表现出来的是幼儿纯真的心灵和情感的平衡,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创造性随着与世界的接触加大而渐渐地消退,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其以美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误区

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五个教育误区,分别是: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缺乏全面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缺乏灵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和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评价。这些教育误区会严重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个性化和愉悦感忽视,严重阻碍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中缺乏幼儿美术教育观念体现在一些幼儿教师没有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没有将其变为自己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转变幼儿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合理地选择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不将艺术教育变为机械的技能训练,用创造性思维方法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策略

1.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核心就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中,美术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观念。每一个幼儿都存在创造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是对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为他们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带领幼儿走进自然,领略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思维。

2.营造新型师幼关系,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园的日常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应注意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种利于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的师幼关系,将幼儿为本的教育管理铭记于心,尊重幼儿的情感和行为,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教师要从心底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对幼儿在美术方面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成为幼儿创造力的欣赏者和培养者。比如在上课期间,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进行讨论,先画再教,对幼儿的画进行一定的鼓励,只在画技方面进行指导,而不干涉幼儿的想象。

3.注重园本文化建设,创造个性发展环境

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也将影响着他的个性发展。一个幼儿园自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就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对幼儿的心灵、精神和性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某市的一所幼儿园中就在园内屋顶和走廊上设立了一个名为“天空的涂鸦”这样一个艺术作品展,是由幼儿的绘画作品组成的。幼儿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徜徉,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热爱艺术的思维。

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时期,尽管幼儿的辩证逻辑不够,但大胆的探索和好奇的天性给他们培养和发展创造了天然的条件。美术这门艺术拥有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线条,这些特点都会吸引幼儿,是培养幼儿创造性和启迪幼儿心智的最佳方法。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局限幼儿的行为,不要让他们养成思维固定式的习惯,而要让幼儿的内心直观感受表达出来,这硬拍芨好地培养其创造性。幼儿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在为中国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马琼娥.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9):40.

篇3

构造性思维方式是数学中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应用构造法解题需要有敏锐的观察、丰富的联想、灵活的构造及创造思维能力.构造法的基本特征表现为描述的直观性和实现的具体性.它对于数学理论的创造、发展和数学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构造法解题大致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辅助手段.通过构造适当的辅助量转换命题加以解决.其二、利用构造法证明某些存在性问题.本文拟举几方面的例子来说明.

一、构造数学模型(或对应关系)沟通条件和结论的联系

用构造法解题就是要建立对应关系“f”和“s”的映象“s ”.由此得到两条思路:一条是着重构造数学模型s ;另一条是着重建立对应关系f,下面先分别就这两条思路进行讨论.

构造法所要构造的数学模型是指那些反映特定问题的数学对象及其关系结构的映象系统,是具体、直观、典型的模式,其中也包括各种数学对象,例如:几何图形、复数、函数、数列、方程等.

1.构造几何图形

图形在解题中的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我们在解题时经常需要利用某种图形启发思维,这就要人为地使题设条件在构造的图形中完全实现,再利用图形的性质解题.

数学的抽象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能把大量的实际问题提炼、抽象成数学模型.建立数学模型就是把所要研究的问题归结到某个已知数学模型或图形来求解.其例子、方法、形式很多,由于篇幅有限在这就不再多举例了.我们来看下面几个关于构造存在性实例或反例、特例的实例.

篇4

关键词: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7-03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要旨就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核心,已成为各高等学校的共识。作为农学专业的教师,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农学类创新型人才所应具有的特征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模式、方法等相关问题,并努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以不断提高农学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

1.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而有关什么是创新型人才,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林崇德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卢宏明认为,创新人才是具有独创能力,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人才。刘宝存认为,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阳浙江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人才中那些具有一定专业素质,同时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实施了创新行为且取得了创新成果的人。王亚斌等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也就是指在特定领域内,在某一方面打破旧有的成规,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创造性、创新积累、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拥有大量理论或实践经验,并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性劳动为社会做出正向价值贡献的人才,其必须具有创新积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吕钦等综合教育界、学界的观点,认为创新型人才是人才的一种,具备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拥有创新能力,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那些具有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能够在特定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

关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卢宏明认为创新人才应具有超常的健康人格、很强的创造性思维、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充沛的精力。李俊卿等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视野开阔、对问题高度敏锐、思维活跃、认识新颖、实践能力强。郑其绪等认为创新型人才的特征是好奇心、执着心、反叛性和兼容性。徐恩芹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丰富的创造性、高度的责任感、个性化、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佟庆伟等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5项基本特征: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良好的自我学习与探索能力;较高的专业水平;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合作精神;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阎玉科等认为创新性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具有健全人格、具有创新意识。综合以上观点,我们认为,创新型人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有:健康的人格、扎实的专业基础、良好的合作精神、开阔的思维能力、执着的追求信念、很强的实践能力。

2.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特征。湖南农业大学农学专业设置于1951年,是国家二类特色专业,至今已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8000多名。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与努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形成完备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体系。本专业办学定位是:以服务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产学研结合,为社会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能适应我国农村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具备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从事生产与经营、研究开发与教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等工作的应用型、学术型人才。结合前人有关创新型人才的观点与农学专业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扎实的作物生产、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现代生物技术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研究与教学、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健康的身心。健康的身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特征,其包括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与过硬的政治素质等三个方面。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础。健康的心理包括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极强的事业心与进取心、顽强的意志力与受挫力。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创新型人才走正确道路的保证。只有过硬的业务素质加上过硬的政治素质,才能保证人才不会成为“危险品”。(2)扎实的创新基础。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基础包括人文素质、农学专业知识与技能等两个方面。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是文理兼备的人才,较高的人文素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的结合是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成功的重要基础。(3)强烈的创新意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意识基于其对农业生产与科研的兴趣。创新意识亦即创新动机、创新欲望。只有时刻心怀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发现新问题、产生新念头,这是创新型人才创造创新成果的第一步。(4)敏锐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发现问题有关,是发现新问题的前提,而创新思维则与分析问题有关,是科学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的重要保证。(5)很强的创新能力。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实施创新活动,并能开发出新产品、取得新突破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

二、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分析

1.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国根据当今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态势,已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同志也多次谈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问题。其在2006年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其在2007年“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离不开农业领域的创新,而农业领域的创新就需要大批的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时期。所谓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于一整套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农业科学技术的形成和推广,其要求农业生产技术必须由经验向科学转变。育种、栽培、饲养、土壤改良、植保、畜保等农业科学技术的提高、创新与广泛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中,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土壤改良与植物保护等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需要大批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因此,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3.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需要。纵观当前人才市场,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纷纷开出了一个条件——“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显然,这对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不利的。但是,我们得好好想想,为什么用人单位会强调工作经验呢?笔者认为这是用人单位的无奈之举,是应对当前大学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普遍偏低这样一个社会现象的无奈之举。因此,作为高等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要再让学生们无奈,也不要再让用人单位无奈。当前,很多农业领域的用人单位也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加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科研训练,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培养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顺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需要。

三、农学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措施

前文已述,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强烈的创新意识、敏锐的创新思维、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农业及相关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研究与教学、推广与服务、管理与决策领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取得创新性成果的人才。创新型成果的取得应该是这样一个过程:首先是具有扎实的创新基础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的人产生了创新“点子”(即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创新思维提出解决方案(即分析问题),最后应用实践动手能力创造出新成果(即解决问题)。因此,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是缺一不可的,这也是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大内涵。

1.创新基础培养。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应具有扎实的人文知识和农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从学生角度来看,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博览群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以积累更大的创新潜能。

从学校角度来看,首先我们得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学习氛围,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以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加强校园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加强图书馆与图书资料建设,等等。其次,必须设置完备的科学的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以夯实学生的创新基础。为适应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针对本专业实际,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理论课体系与实践课体系两方面进行改革。关于理论课程体系,主要应从强化主体课程教学、删减传统老化课程、增加现代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增设讲座式讨论式前瞻性课程等方面开展改革;关于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应完善课程实验体系、课程实习体系和综合性实习体系。

2.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郝树凤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学生拥有广博的智力资源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处理知识传授与创新意识培养之间的关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应营造积极活跃的学术氛围,利于各种新思想火花的迸发。应给学生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新想法、新观点,鼓励学生对现有的结论甚至教材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次,应多开设研究型课程,以研究型学习作为实践活动方式,鼓励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第三,应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设疑—讲授—讨论—总结”的互动式教学法,培养学生建立在自学基础上的勤思、善问的基本素质。

3.创新思维培养。很多人在谈创新型才培养时,往往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混为一谈,笔者认为,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如前所述,创新意识是人们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而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创新成果。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即应以科学的思维分析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揭示联系、寻找原因、总结规律,领悟课程内容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戒刻板、僵化、墨守成规的教学方法,要鼓励学生质疑、提问,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摆脱惯性思维的束缚。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的锻炼。

4.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探索精神,并能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创新能力是指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实施创新活动,并能开发出新产品、取得新突破的能力。可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创新基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此处所讲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侧重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构建一个科学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本校农学专业的实际来看,其实践教学环节是比较完善的。其主要特点是:秉承“六边综合实习”传统,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所谓四年不断线,即大学四年都开设有专业实践课程;所谓“六边综合实习”,即边学习、边实习、边科研、边推广、边搞社会调查、边做群众工作。但是,从当前农业发展形势与学生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必须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增设专业课程实习环节、强化科研环节、采用一贯制导师制、开设创新实验班、实施创新性实验计划等。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大批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本文综合前人观点和农学专业实际,提出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概念与基本特征,分析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阐述了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与措施,为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J].中国教育学刊,2000,(1):5-8.

[2]卢宏明.试论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10):106-107.

[3]刘宝存.关于我国大学本科生教育改革的断想[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2):9-12.

[4]阳浙江.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初探[J].人才资源开发,2008,03:6-8.

[5]王亚斌,罗瑾琏,李香梅.创新型人才特质与评价维度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1):318-320.

[6]吕钦,鄢平.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消费导刊,2009,(3):23-24.

[7]李俊卿,胡甲刚.创新型人才简论[J].教学与管理,2001,(11):9.

[8]郑其绪,宋彩风.论创新型人才的素质培养[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3):88-92.

[9]徐恩芹,刘美凤,等.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特征[J].人才开发,2005,(9):9-10.

[10]佟庆伟.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及其培养途径[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25(5):15-18,37.

[11]阎玉科,庞风民.论创新型人才特征及培养关键[J].江苏高教,2004,(2):87-89.

[12].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2006年1月9日)[N].人民日报,2006-01-10.

[13]郝树凤.教育学视角下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35,38.

[14]尹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初探[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27(3):70-72.

[15]杨春梅,席巧娟.课程与教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19-121.

篇5

关键词: 高中政治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引言

高中政治思维能力运用有利于学生理解高中政治知识点,对政治学、哲学知识框架体系掌握更透彻。在政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的,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有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政治教学采用的是原始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大纲“填鸭式”教学,主要以完成教W任务为出发点,不利于学生强化政治学习的思维能力,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典型代表。

一、思维能力的分类

高中政治的抽象性决定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以下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把握能力,丰富课堂,使政治课形象、生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分析性思维能力

根据高考考纲,选取高中政治教学的知识点,学生对政治知识点的分析能力越强,解题效率越高。现行人才选拔体制――高考制度制约了学生政治学习能力的发展,学生大多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缺乏分析能力,对政治知识的学习并不透彻。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些老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深入,缺乏深刻的见解,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未产生积极作用。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即对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延伸,在掌握的知识前提下,基于基础的知识点思维,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分析,提出创造性想法。这种创造性想法是一种更深刻的见解,是上升到一定层次的想法,是比分析性思维更高级、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这种思维能力需要一定的知识沉淀,是经过知识积累后期形成的思维。教师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使用启发性的教学手段,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环境。

(三)实践性思维能力

政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因此培养实践的思维能力,是更深层次的思维能力。实践的思维能力是在实践基础上发散思维,形成总结性思维。课堂上对此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动手能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对抽象性知识的掌握。知识被赋予实践性,学生能迁移学习。学生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经验越多,对知识的拓展越有宽度和广度。

二、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分析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运用概念解释法。高中政治教学内容是一个知识体系,是由抽象性知识构成的,知识的最基本反映是概念。概念是客观事物最基本、最本质的反映,对概念的掌握是最基本的学习。学生在学习概念时,对概念的理解能激发分析性思维,有的概念在字面上具有相似性,对相似概念进行分类学习,总结不同点和相同点,本身就是一种分析性思维的学习。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清楚地解释其概念,帮助学生在理解概念中发散思维。举例来说,高二政治必修三教学中,对“民族”这一课题的学习,首先对“民族”这一概念学习,民族概念教学要从民族的基本特征开始,然后讲解民族的发展到民族的壮大这一历史过程,接着对民族的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如部落、氏族,进行比较分析教学。第二,线索式教学。高中政治课不仅注重个体概念教学,还时刻对学生灌输系统性的知识。高中政治知识具有连贯性,理论体系的教学尤为重要,要注重培养学生政治学习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马克思体系是最基本的理论体系,教师在对每个知识的讲解中,时刻传输马克思理论体系轮廓,把灵活地运用到课堂内。政治学习围绕马克思理论体系,既方便理解又能解决分析问题。第三,比较法教学。抽象性的相似概念,需要进行比较才能加深理解。例如在讲解市场经济的特征时,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即平等、竞争、法制、开放,通过分析比较各个特征的具体体现,通过市场交易出现的现实行为反映各个特征。同时,通过四个特征学习联系资本主义市场,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对比教学,寻找差异,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学习。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第一,鼓励学生创造创新个体。政治学习不仅是对概念和理论的把握,更要发现知识点背后的人文主义光芒,只有政治知识富于人性化,学生才能感受到政治中哲学的智慧。可以通过演讲、播放短片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教育等。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播放历史短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历史感、责任感,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通过浓厚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的传递,学生将这种情感转换为内在的学习动力,转换为探索知识的创造性思维。第二,不否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学生对传统思维的否定,追求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就是求异思维,这种求异思维通常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学生的求异思维越强烈,老师越应站在教辅的角度,通过扶正的方式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举例来说,哲学的辩证知识点教学中,选择传统意义上的真理作为教学素材,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学生对此“真理”提出异议时,善于倾听学生发表的驳斥理由,从而对学生传输辩证知识的教学。第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哲学的学习具有抽象性,知识富有生动性,才能加深学习。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尤为重要。学生在视觉上受到冲击,在看得见的素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建设,创造新的概念形象。对课本内的白纸黑字的抽象概念想象出更贴切生活的具体形象。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情景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进行想象,即使与理论相悖、矛盾,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对原始概念理解更深刻。

(三)实践性思维的培养

实践性的思维指不仅在实践中联系理论,还在实践中联系理论之后总结实践性思想,提出实践性的思想,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问题。第一,以导学式的常规课为主导。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出真知。最基本的实践是对考题的解答。在课堂上,对政治考题进行解题能力的分析,判断学生积累的知识是否具有实践性。构建导学式的常规课堂体系,在这种常规课堂体系下,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发现政治学习的难点,运用联系的学习方法促使学生在思考环节加入现实中的人和事物,通过实际现象和事实加深对自学的理解。基于此,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确定实践的目标,并探索实践方法,模拟实践效果。第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主动式的活动课。活动课中心内容是政治课的学习内容,采用富有实践性的活动形式,不仅培养学生对理论实践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活动课以丰富学生经验和积累实践真知为目的。哲学学习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活动中设计需要解决问题的环节,强调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掌握哲学的理论知识,既积累了知识,又丰富了哲学的实践性。模拟实践教学对教师具有挑战性,对活动课的把控是最重要的,保证学生在实践课上不偏离主题轨道,维持课堂正常秩序,活动形式的编导要科学合理,才能促进学生在课堂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性的魅力。

结语

素质教育是当代教学的需求,开展素质教育并非一味灌输知识,应当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高中政治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通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并在学习思想政治中不断提高各种思维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静.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赤子,2014(8):135.

[2]赵国民.关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J].高考,2014(6):94.

[3]王远.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旬刊,2016(9).

[4]尹君.基于思维三元理论的高中政治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师,2016(2).

篇6

关键词: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创新能力是创新的本质所在,它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创造想象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和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它能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高中地理新课程目标是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发展学生的感知、记忆和想象能力,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智能,努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加强创新思维的训练及其方法的掌握,能够灵活地运用地理知识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人才。

地理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让地理课“活”起来,让学生接受起来不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新型教学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

1.要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的培育息息相关的问题。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育需要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主动学习的过程,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主动探究意识和能力。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能者为师,提倡教师与学生在不同时段内互为引导者,即时扮演、随时更替,这也正符合了青少年好强、好胜、好奇的心理特征。

2.要注意开发多样化的地理课堂。地理课堂教学可以不拘于教室,以让课堂知识传授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应用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发展。就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而言,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到野外观察是学习地理所必须的,也是搞好地理课堂教学所必须的,有时候教室以外是我们最好的课堂。例如,讲到陆地地形时,可以组织学生考察本地地形的种类和特征;讲到环境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废品回收站和垃圾处理站参观,然后要求学生回校写考察报告。让学生走出校门,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社会,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的求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时,冷锋、暖锋的形成可以用多媒体分步演示,让学生脱离书本,归纳总结其形成过程,课件的制作要注重色彩,以便于学生认真观察,采用直感直观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该知识点,并留下深刻印象,如此学到的知识在其创新素质培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于某一种定式,而要灵活多变,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解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并对不合理意见加以纠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争论的话题,随堂设置一些小型议论,让其各抒己见,探索结果等,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努力把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2.要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地理课堂贴近学生生活。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对学生来说,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实际上,地理课程的内容是非常适合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教学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让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本内容与现实世界实现有机结合。

三、创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架构,用以发展特殊学习活动和教育环境。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内涵是通过新课程高中地理的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在教学可以尝试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对全过程的主动学习,变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为积极、灵活地认识和应用知识信息,整节课的内容可以转化成若干个小问题,让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解答。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找到答案。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条件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则在退居次席的同时,发挥“主导”的作用,推动学生的主体活动正常有序、高效地进行。例如,环境保护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例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例子,分析其利弊,并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引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学习形成一个连贯的思维模式。

其次,根据陈龙安提出的“爱的”(ATDE)教学模式,我们也可以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行有益的尝试。比如我们可以将教学过程分解为问、想、做、评四个程序。问:教师设计或安排问题情景,提出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以供学生思维,特别重视收敛性及发散性问题。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应鼓励学生自由联想、发散思维,并给予学生思维的时间,以求创意。做:利用各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际活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付诸行动。评:师生共同制定评估标准,共同评鉴,选取最适当的答案,相互欣赏尊重,使创造性思维由萌芽状态而进入实用阶段。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原有知识背景之上实施,强调爱的教育,同时提供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要充分肯定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是要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观点;三是要不讽刺嘲笑、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四是要注意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积极质疑,勇于创新,才会最大限度地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采用“爱的”(ATDE)教学模式的实验,学生发展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诚如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所说的“人人是创造之人”。创设良好的地理校园文化,营造和谐、民主的地理课堂氛围,实施“爱的模式”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这是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岚.地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7-8).

[2]朱勤罗.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教师.地理教学,2000,(11).

[3]陈龙安.创造思考教学的模式与策略.2002.

篇7

写作本身有它固有的规律性,不因课程的改革而改变;新课程写作教学的任务,是更准确地把握写作的基本规律,摒弃过时的写作教学经验,探索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

一、关于技工院校写作教学中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等。写作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逻辑思维不可缺席,若考虑到考场作文的层面,逻辑思维更不可或缺。考场作文通常包括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等基本模式,任何一种模式,审题环节中的分析题意、确立主题,构思环节中的编列提纲、设置结构,行文过程中的围绕主题拓展文意,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

在实际写作中,概念、命题、推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写作需要逻辑思维,而写作不能到逻辑为止。严密的逻辑可以达到“以理服人”的境界,但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境界。写作应该体现“真善美”的价值,而“善”与“美”,是不能简单通过逻辑推导实现的。因此技工院校学生通过作文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技工写作中的逻辑思维有其特殊性。由于文体不同,思维方式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而言,说明文较重概念的准确和事理的清晰,记叙文较重时空的顺序和情理的表现,议论文较重命题的稳妥和推理的严密。而在诗歌等文学色彩较浓的文体的写作中,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则不如形象思维。写作离不开逻辑思维,但写作必须超越逻辑思维。

推理的要求,在议论文写作中比在其他文体中非常明显。议论文中常用的事实论证的方法,是基于不完全归纳法。不完全归纳法缺乏足够的可靠性。议论文中更多的是经验的可验证性,而非逻辑推导的严密性。

通过写作实践,我们可以有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在写作中强调的逻辑思维,更多的不是在逻辑学意义上说的,而是在心理学意义上说的。我们应该承认,人物的行动和言语,是有基本的逻辑限制的。

第二,作品内部的一致性,是写作中逻辑思维的重要表现。文章的思路、意义的指向、情感的基调,都有某种一致性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写作都是具有逻辑性的。文章自身必须具有内部的一致性。从文章组织的角度看,文意连贯,上下衔接,也是基本的逻辑要求。文章展开过程中的逻辑性与文章的观点是否经得住检验没有关系,逻辑只能保证推理程序的正确。

第三,考虑到很多具有现代观念的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突破逻辑的结果这一事实,具有较高创意的文学作品,不一定非得固守逻辑的程式。像意识流、象征主义、魔幻现实主义、荒诞派的作品,都证明了一点:在创造性写作中,文学意识、观念比形式逻辑更重要。

二、关于技工院校写作教学中的其他思维形式

在技工、中专实际的写作教学中,对于思维正常的学生而言,灌输逻辑知识其实没有提升写作能力的实际意义。与逻辑思维相比,立象思维、批判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才更为本质。

(一)立象思维

通常所说的形象思维。在写作中,我们觉得用“立象思维”这个词更为合适。“立象”是在写作中注入形象因素。有时候,冗长的言辞往往还不如一个意象来得简洁、生动而又饱满。意象是观察、联想、灵感和哲思的浓缩,是最精致的思维。立象以尽意,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象”是经由意识转化成的意象。意象是作者透过语言对世界的诠释,是重要的艺术思维方式。立象思维的首要功用是使作品形象化。

(二)批判思维

批判思维就是要适当地进行反思性的怀疑。批判思维的主要作用在于养成开放的思考态度,养成质疑求真的精神。其前提是心胸开阔,屏弃偏见,高扬理性,对不同意的观点要保持着同情的理解。自我是批判的首要对象,反省是批判的基础。由自我反省到自我建构,可以促进心智更深刻、更具广度地成长。批判思维最重要的方式是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真理从来不是绝对的,这为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提供了可能的空间。具有辩证思维观念也是必要的。写作中需要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最可能产生创见。

(三)创造性思维

写作通常从模仿开始,而不能在模仿中结束。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落实在写作中。创作不是按照模子制作,创作需要突破规范,在学生通过模仿比较熟练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能,继续模仿就可能阻碍他们前进。写作中的创造性,一是写自己的真体验、真感觉、真想法,二是突破既有写作规范。人们通常注意到后者,忽略了前者。对学生而言,前者比后者更重要。在实际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不能奢望学生突破什么写作规范,主要应在真实表达上下工夫。

参考文献:

[1]李兴洲.中等职业学校文化课有效教学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贡如云.语文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8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 思维品质 创造 训练 新思想 新方法

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实施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下面我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法

1.依托教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思维训练

无论是思维形式的训练,还是思维过程的训练,或是思维品质的培养,都必须以学习教材为载体,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要体现在学习的全过程,思维训练必须贯穿在知识的学习之中,离开了具体的知识,思维能力的提高成了空话。基础知识是组成思考的要素,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前提,是智力发展的生长点,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基础知识是共性规律,知识愈基本、愈概括,它的共性就愈强,覆盖面就愈大。一般来说学生的基础知识就愈丰富,其联想、类比、想象的领域就愈宽广,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的机会就越多,提出新颖见解的可能性就愈大。思维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关系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基础知识的学习,基础知识的巩固又能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2.循序渐进地进行思维训练

数学教学必须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盲目的、无序的思维训练,把完整的教材隔离得支离破碎,把严密的数学知识体系搅扰得杂乱无章,既不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提高,也难以真正起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3.着力提升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在思维训练中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较多的关照了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至于思维品质等其他思维要素则很少顾及。例如,在一题多解方面花费了许多功夫,甚至有这样的一种误解:多进行一题的多解的练习,就算是进行思维训练了。当然,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练习,的确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求异发散性思维能力。但从思维品质的角度考虑,能确定出最合理的解法要比能想到多种解法更有价值。

在着力思维品质的培养时,要注意使之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的“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问题”的四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设计思维的各种品性。例如,在发现问题这个环节中,发现问题是否敏锐、提出问题是否深刻乃至具有创见,就设计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等品性。教师比较重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两个中间环节,而对发现问题和发展问题往往容易忽视,这对培养思维品质来说是不够全面的。此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思维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思维品质培养时,就应该做到既能全盘考虑,又能抓住重点,而不是顾此失彼。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需要认真研究其规律和策略。

1.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发散性思维为先导

中国有句古语叫“敢想敢做”,拿破仑也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见,“想”亦即思维,于人于事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要培养创造性思维必须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先导。

2.创作性思维的培养要以培养创造力为方向

现代世界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多样化的程度越来越高。面对眼花缭乱的世界,帮助学生学会主动选择是每个教师应尽的职责。对教师来说,培养创造力就成为所有教育活动的一种基本导向。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励思维,变教为导,养成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习惯以及敢怀疑敢批判的科学精神。

3.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宗旨

首先,要鼓励学生多疑多问。有些学生爱提课本以外的问题,甚至爱提怪问题。对这类现象,教师应联系实际做出合理的答复,不要动辄训斥,轻易否定,因为学生的思考大都来源于生活。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往今来多少实例可以证明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有疑而问开始的。教师在上课时要尽量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启发学生思索和探讨。其次,要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想象不是幻想,而是依据客观事实,借助科学的力量实现某种愿望或达到某种目的。再次,鼓励学生开放合作。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又说:“三个臭皮匠,顶上一个诸葛亮。”可见,群众的智慧是无可抵挡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的讨论和分析的机会,使他们在知识上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它们的潜能。

三、在习题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习题课教学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运用,而且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应着重把握好以下五个环节。

1.挑选典型例题,展示解题思路

对典型例题的讲解,不单要讲这类题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应充分展示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领会进行数学思维的策略,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体验和发现解题的途径和方法,培养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例题,进行新的探索和思考,从而发挥例题的作用。如让学生自己补充条件修改条件,提出新的问题给予解答,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层次得到新的提高,不仅仅局限于“学会”,逐步转向“会学”。

2.进行一题多变训练

一题多变即题型互换或已知与未知互换。思维的灵活性表现为不受思维定式和思维模式的束缚,能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思维方向,善于发现新的条件和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思考途径,寻找新的渠道和方法。

3.进行一题多解训练

一题多解,即一道题有多种解法。通过对一道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将会把学生脑海中储存的大量信息充分调动起来,这样有助于其从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不应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现成的解法,还应引导学生探讨其他的解法。这样,既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又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例如,讲分解因式x4+x2y2+y4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方法把x6-y6分解因式

方法一:x6-y6=(x2)3-(y2)3=(x+y)(x-y)(x4-x2y2+y4)

方法二:x6-y6=(x3)2-(y3)2=(x+y)(x-y)(x2-xy+y2)(x2+xy+y2)

答案的差异,将学生引入愤悱的情境,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通过审视、反思、比较,同学们便能顺利获得分解的方法。

4.一题多问

可采取题组形式,层层探究,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这类习题的训练,能有效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使学生打破常规思维,寻求变异,充分想象,广开思路,从而使自己的能力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5.采取逆向思维解题

采取逆向思维解题,也就是从问题的结论出发,逆向考虑需要哪些条件、哪些公式等,然后再反过来用相应的条件和公式推出结论,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逆向应用公式和逆向思维的训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这样,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合理,可以强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单位:

篇9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 创造性思维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对教育教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新的教育思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不断提出,成绩斐然。如此研究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创造力。

“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于创新”,探究式教学方式正是基于此应运而生。探究式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造性能力,任何教育方法的应用都有两面性,我们发扬它的积极性,但同时还应在应用中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传授为方式,此种教学观念是极为滞后性的。中国古代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但近代中国的创造发明少了,其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传统教育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长期以来,在学科教学中,以灌输知识为主,忽视对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以至学生在考试中分数很高,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却不强,即所谓“高分低能”。探究式教学中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让学生处于开放的情境中,用类似史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探索,从而形成自觉的、习惯性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第二,探究式教学中应加强教师素质培养,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把书本上知识理顺,识记、理解,然后讲授给学生就行了,这样“外行也可以干内行”,这是接受性学习,掌握教材知识就是目的。而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熟悉掌握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教材只作为一个平台,作为一个支撑,去设置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去整合教材,引申教材,给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共同追求新知识与未知。因此,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教师必须不断调整和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修养,转变教育理念。

第三,探究式教学中,应适当安排些专题研究课,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对知识能全面理解并且有一定的深度。如:在讲解秦汉、隋唐、明清(前)时期的对外关系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相关的教材,让学生自己整合,而后得出阶段性的特征概要,即走向世界的秦汉,全面开放的隋唐,逐步闭关的明清,然后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等几方面去分析,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归纳时提出“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共同点:(1)对外交往频频的原因是:政府对外政策开明;交通便利;国家统一,经济稳定且相对繁荣;文化先进。(2)对外交往的基本途径是:生产技术和文化交流;人员和贸易往来。(3)对外交往的基本内容是:睦邻友好;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取长补短。(4)对外交往的影响是:推动周边国家社会制度进步,促进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加强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联系和友谊;促进双方经济的发展;促进双方文化的交流。最后对知识进行引伸,如联系汉、唐、明三朝对外友好往来的事实,说明对外开放对我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第四,探究式教学中应把握探究的起点。探究式教学应概括教学目标设计好中心议题,通过教师的设问启发同学的询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筛选问题,并通过听讲、讨论,反思,最后推导出结论,即需经历寻疑——质疑——议疑——解疑等环节。探究式教学中设疑要有度,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质疑议疑、解疑要有法,也就是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归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否则,疑还是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五,探究式教学中应联系实践,注意培养学生思维迁移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应将教材内容联系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地寻疑、议疑和释疑。商鞅…“移本立信”的典故,目的是争取民众支持和信任,教师可以联系“诚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以树立“诚信”意识,这样驱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在一种兴奋活跃的状态,学得主动,学得投入,认识才能步步深化,能力才能节节提高。

第六,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对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具有的历史研究所要求的立场观点、方式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如:史学理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等。

第七,探究式教学中,应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合作探究的环境。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放一个声形并茂的录像片断,用历史典故或生动有趣的语言,有意设计知识上的悬念提供阅读提纲,以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

篇10

一、培养直觉思维,顿悟文本语言

直觉思维是建立在丰富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事物之间关系的整体把握,直觉思维的培养可形成灵感或顿悟。灵感或顿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前提,有了灵感或顿悟,创造性思维品质才得以培养和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书,采用多种形式读书,以培养他们的语感。只有具备良好的语感,灵感或顿悟才会频频出现,从而产生新的创造。如读完《掌声》最后一个自然段,学生读后会顿生“人人都需要掌声,也要珍惜别人的掌声”的感悟,也会明白其实“掌声”就是对人的关爱与鼓励。学生靠自己直觉思维顿悟出来的知识,比老师讲出来的印象要更加深刻,这也是为什么新课程提倡“学生能通过自己学会的,老师不要讲”的原因吧。只要语文老师坚持让学生自主读书,多读、快读、默读,培养直觉思维,学生就会产生灵感,他们的创造力能自然提高。

二、培养形象思维,感悟文本形象

语文教材中有着大量形象丰富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重要特点是借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教师要思考、预设,与编者、作者、文本对话,在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形象,运用联想或想象的方法,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培养形象思维。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适当运用联想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更富有创造性。《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司马迁的人物形象鲜明,他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矢志不渝,最终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完成了史学巨著《史记》。教学中在引导学生感悟司马迁这个人物形象后,我又引导学生联想与司马迁有着类似精神品质的人物,学生积极回顾知识经验,主动从网上搜集材料,列举出忍辱负重的古希腊的布鲁斯王子、中国古代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坚强不屈的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和中国当代的张海迪、桑兰等,几乎囊括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同类型精神品质的人物,既复习了旧知,重新感悟了人物形象,又使情感得到了升华,思维得到了发展。

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象有利于创造。《西湖》写出了西湖美丽的山水风光及月下西湖的迷人景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味词句,抓住“柳丝轻拂、一面硕大的银镜、绿色镶边、明月东升、银蛇游动”等重点词句,借助插图,先让学生把眼睛闭起来,想象画面,再用语言描述,最后用多媒体呈现西湖美景,丰富感知,与想象的画面作比较。再次通读全文,学生就完全沉浸在对课文情境的想象与多媒体呈现的多彩画面中,既发展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避免了多媒体对学生想象力的扼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观察、体验、想象的过程。

三、培养抽象思维,概括文本内容

抽象和概括是思维的基本特征。抽象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非本质的属性,找出共同、本质的属性。概括就是根据抽象出来的本质特征,加以归类,把对象联合起来的过程。只有借助抽象和概括的过程,才能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思维更灵活,发展更科学。虽然新的课程标准淡化了中心思想的说法,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抽象与概括能力是必须的。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重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多读课文然后进行复述,概括段落大意与主要内容,提纲挈领,提高思维的抽象与概括能力,为今后的阅读写作打下坚实基础,发展创造性思维。

四、培养求同思维,整合文本资源

求同思维是利用已有的信息资源,在同一方向进行思考、概括,得出某一相同的结论,是一种鼓励对问题找到“正确答案”的思维,这种思维可在对文本语言的感悟中或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和回忆形成或发展的。

苏教版教材以主题式单元设计为编排特点。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的结构体系,引导学生横向比较,在不同的课文中“异”中求“同”,提炼单元课文的设计主题,以小见大,以点见面,使思维发展具备深刻性与广博性。如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次》,通过对古希腊布鲁斯王子的第八次抵抗侵略成功的故事,揭示了“只要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一定能成功”的道理;《卧薪尝胆》通过对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描写,同样揭示“坚持不懈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通过对法国医生富奈克发明听诊器的过程加以描述,告诉人们“要善于观察、仔细钻研,才能有发明创造”的道理;练习4的成语歌是与课文《卧薪尝胆》有关的8个成语。这个单元从三篇课文到一首成语歌,虽然涉及了古今中外的人物与事件,但都隐含了“坚持不懈”“有志者事竟成”的单元主题设计思想,首尾呼应。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连贯、渗透、互补的编排体系已然成为教学资源,为学生“异中求同”提供了平台,深化了对文本的感悟,使文本资源在整合体显现教学价值。

五、培养发散性思维,辐射文本材料

发散思维是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正反两面进行比较,可以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想方式,也叫求异思维。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主要部分。”发散思维的培养要打破思维的定势,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运用联想、想象、启发、创造等方法,对问题作出多种解决方法的假设并验证,要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进行或顺向、或逆向、或纵向、或横向的灵活而敏捷的思考,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与多元解读。

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重在“求异”与“新颖性”。教学中,对同一主题的单元课文、同一课的两首古诗,甚至于同一串成语歌,都可以运用“同”中求“异”的发散性思维方式,找出每篇课文、每首诗、每个成语的“新颖性”“特殊性”,使知识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能使学生更全面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全面性。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练习6的一串成语歌,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第二个字是“风”字,第四个字是“雨”,但成语的引申义大相径庭,要让学生在查字典或老师的讲解中区别每个字的意思,联想每个成语的引申义及运用语境,从而理解、运用成语,以免在运用时闹出笑话。

当然,在评议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引进教学的双边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

2.运用启发式,给予学生思考、实践的时间,提供机会,创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