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管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验室安全管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电气机务员的责任意识及能力要求
电气机务员应有对所负责的电气工程质量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深入、细致地搞好电气工程的技术、质量、签证、进度、安全等管理工作。电气机务员首先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不仅对输配电工艺及施工组织有深入的研究,而且对于弱电电气控制环节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如果遇到监造或者船舶设备的改造工作,还必须熟悉各种有关规范及行业内部一些船厂的做法,对于船舶施工惯常工艺的把握,因为涉及到的面广,需要大量的学习实践作为基础。尽管强电各系统的技术已比较成熟,但电气设备、材料及元件种类繁多,并且还在不断改进、更新换代,要想全面掌握各种电气产品的性能,不经过一定的努力、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是很难做到的。
二、船舶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修保养
近年来,船舶电气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更新发展很快,例如无人值班机舱也广泛的应用于海工供应船当中,VAST网络系统也在我公司船舶上开始使用,新设备的上船需要机务人员不断完善新的管理制度来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合理的利用船上的资源,这就需要轮机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断总结、完善和创新电气设备的管理方法和制度。而且由于船舶所处于的环境特殊,普通陆用电气设备一般不能直接安装到船舶上使用。
因此,我们机务人员更要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和学习,把此项工作做好,为此总结以下几点:
船舶电气设备维护保养的一般方法
首先要宏观上分析船舶的性能,把握船舶特点,提炼出特性与共性,船舶电气设备种类繁多,技术指标相差甚远,使用场所的工作条件和性质不同,所以共性的解决方式要加以推广,个性的特点要认真的分析,首先在维护维修过程中要有一个系统的检查方法,凭个人经验可以归纳起来有6 种,简述为看、听、嗅、摸、测、做6 个字。
1、看: 通过观察电气设备组成部件的外形变化和监视装置的指示,判断电气设备故障情况。船用电气设备及其控制系统大部分都装设监测仪表或指示装置,通过观察监测仪表所指示的数值或指示装置所呈现的状态,就能清楚地了解电气设备运行是否正常。在处理电气设备故障时,可以首先从观察其组成部件外形变化上入手。如电网中出现短路故障时,我们只要观察熔断器是否有烧断的现象,就可以知道是不是有短路故障和在哪一相发生了短路故障。又如电气设备的紧固情况,可以通过观察其紧固的部件是否松动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2、听: 通过倾听电气设备运行时声音的变化来判断是否正常。正常运行的电气设备的声音比较小且比较均匀,出现故障时电气设备就会发出异常声音。如三相异步电动机在单相启动时,不但电动机启动不了,同时还会发出“嗡嗡”的声音;当电动机的轴承发生损坏时,就会发出“沙沙”的声音。又如交流接触器一旦短路环断裂或脱落时,一通电,在铁心与衔铁处就会发出“吱吱”的声音。只要听到电气设备有异常的声音就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找出故障点排除故障。有时主机在运转过程中,环境非常嘈杂,很难直接听到声音,这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工具,比如用木质绝缘手柄的螺丝刀顶在电机外壳上,耳朵贴紧螺丝刀木质手柄听声音判断转动件是否有摩擦。
3、嗅: 通过闻电气设备运行时散发出来的气味判断工况是否正常。我们知道船舶电气设备(包括电动机、电器、电缆等)都广泛采用各种绝缘材料。在正常情况下,只要不超过其容许的温升,一般的受热就不会有什么气味。当电气设备出现短路、过载等故障时,温升超过容许值,不但可能使绝缘漆(绝缘胶)等熔化,同时还会散发出糊焦味,异常刺鼻。只要某个设备发出糊焦味,则必定有故障。因此,采取“嗅”的方法,也是维护电气设备常用的方法。
4、摸: 测量电气元件温度,判断运行温度是否正常。电气设备运行后其温度必然要升高,同时不带电的外壳温度也要升高。因此,触摸电气设备外壳的温度就能判断出其内部发热情况,这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可以的。有时,当电机绕组出现短路时,在抽出转子、经过短时通电又断电后,就可以用手摸出槽内哪个绕组发热最厉害,从而判断出此处为该绕组的短路处。当然根据用手触摸是否发烫来判断电气设备是否过热是十分不准确的,特别是随着船用电气设备所用绝缘等级的提高,用手摸的方法是无法准确判断的。因此摸的方法只能作低级绝缘设备或一般设备的初步试探。准确地测试温升,应采用“温度计法”或“电阻法”进行测试。
5、测: 测量的前提是保证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所以在使用工具之前一定要确保其精度达标,一切重要的测量工具要定期通过相关部门进行检验。通过常用测量仪器测试电气设备的各种运行参数和绝缘电阻值,了解运行工况。在电气设备及其控制系统中通常都装设各种测量仪表,只要电气设备投入运行,就可以直接测得各种运行参数。
6、做: 指对电气设备进行的检查、维护和保养。根据电气设备维护保养周期的要求,做好经常性的清洁保养工作,是保证电气设备可靠运行的重要措施,也是机务人员要求船舶上的轮机管理人员做的日常重要工作。
三、电气用电的安全管理
安全是一切生产活动的基础,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全就是效益,在机务管理中,经常会有电气安装施工项目,这时候机务管理人员更多的是一个兼顾组织设计、带队施工为一体的职责,因为施工人员经验参差不齐,所以更要把施工安全管理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要明确电气安装工作属于特殊作业,参与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取得上岗证书,其次要对新进公司的员工根据工作的特点进行岗前安全培训,要编制针对本工种的安全技术措施及安全组织措施,并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根据规范选择是否需要专职安全员配合。安全用电的稳定是工程顺利及保障停靠船舶生活的重要保障,下面就船舶岸电的安全管理做详细的分析:
船舶岸电用电安全的组织管理措施
(1).建立船舶岸电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编制、审批制度,并建立相应的技术档案。
(2). 建立技术交底制度。向专业电工、各类用电人员介绍船舶岸电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用电技术措施的总体意图、技术内容和注意事项,并应在技术交底文字资料上履行交底人和被交底人的签字手续,注明交底日期。
(3).建立安全检测制度。从船舶岸电用电工程竣工开始,定期对船舶岸电用电工程进行检测,主要内容是:接地电阻值,电气设备绝缘电阻值,漏电保护器动作参数等,以监视船舶岸电用电工程是否安全可靠,并做好检测记录。
篇2
关键词: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安全管理
1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针对当前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面临的包括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实验耗材及废弃物管理有待加强,基础建设投入有待提高[2]等问题,诸多文章都给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良策;探究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建设,还必须在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方面下功夫.医学实验室是因其独有的专业性而存在的实验场所,其实验内容及实验方法复杂多样,涉及安全隐患较多,安全管理难度大[3],因此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也因之具有不同的特色.在医学实验室活动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参与者要由被动管理转换成主动遵守,才能达到保护人身财产安全、保障校园安全、保护环境安全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成为探索高等医学院校安全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医学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
2.1具有基本的实验室设备设施
加强实验室安全设施、基本安全装备的建设和投入,是作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硬件保障[4].应充分利用国家对高等学校建设提供的大量资源支持,加强实验室安全硬件条件建设.在实验室设计时,合理划分区域,并根据国家相关安全标准合理布局设计实验室内的仪器设备布局.设备方面要做到定期核查、调试、维修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淘汰达到报废年限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仪器设备、并可每年通过项目申报和专业建设等途径及时更换和补充实验室所需设备,保证实验过程的安全性和先进性.
2.2具备基本的实验室管理队伍
安全管理团队建设首先要构建“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安全管理组织构架[5G6].医学实验室安全风险涉及面广而复杂,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果严重,所以对安全问题必须由上至下人人重视.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职责要划分清晰.在管理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逐级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有效传达责任压力和管理意图,做到“谁管理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强化责任担当.其次就是发挥团队优势,资源共享、合作促进,提高效率.
2.3具有基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安全管理制度是协调生产关系、规范组织和个体行为的各项法规和制度.建立严谨合理、层次清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可以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使践行工作有章可循.
3医学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1充分了解师生实验者的实际需求
人的因素对于安全来讲是最重要的,安全运行离不开人的安全素质,许多安全事故都是源于安全知识的缺乏,同时也有专业技能知识的不足.只有了解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基本情况和实际需求,才能做好分析预测、制定对应的应对处置预案措施.
3.2从预防为主角度制定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我国的多部法律中,将预防为主作为安全工作的基本原则.医学实验室安全从预防事故的角度出发,可以确保实验室与实验人员的安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避免对人和环境的伤害.
3.2.1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认识水平
医学实验室在实际工作中,会涉及到大量特种设备比如真空泵、培养箱、蒸汽发生装置、超低温冰箱、离心机等专用仪器设备,还会涉及到各种不同危险程度的耗材,包括危险化学品、病原微生物、实验动植物、放射性同位素等.管理和使用不当均会造成安全事故,对人身和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近年来国家对危险物品及设备的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7],对实验室安全管理相关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必然也越来越高.有效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对安全潜在危险因素的敏感度、辨识度、预测能力成为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必然要求.
3.2.2建立安全教育体系
(1)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利用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形式进行安全常识和各种相关知识的教育,建立起全链条的医学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体系,形式上可以是安全手册、安全刊物、网上安全信息与常识、多媒体网络课件、培训课程等[8],内容可以包括医学实验室的环境安全建设规范、实验室各项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警示、各种实验用品的潜在危险提示、实验室废弃物及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实验室安全应急处置措施等,使进入实验室的人员做到进入实验室前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后则思路清晰、行为规范.(2)开展实用、有效的安全教育培训.利用大众广泛熟悉的、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微信平台等多媒体技术,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系统,并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群,广泛开展入校、入院、入室安全教育.根据医学实验室的特点,开展有序的培训教育.尤其是加强实验室安全事故的针对性教育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安全演习、宣传展板、安全小游戏等方式.国家规定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培训应由有资质的专门机构组织进行,例如辐射安全培训.
3.2.3建立严格的安全准入制度
医学实验室不仅具有一般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特点,还具有其特殊性,如有危险化学品、实验动物、生物化学及放射性废弃物等.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才能让师生认真对待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安全意识[9].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便捷的多媒体技术建立安全学习考试系统,开设实验室安全教育通识课程[10].师生是实验室工作、学习的主体,也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直接受益者,明确准入原则,实施有效的教育培训措施,比发生事故后的惩处有更大价值.
3.3建立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
实验室安全评价体系是对实验室进行的安全风险评价,为制订防范措施、实施安全管理决策提供有实践价值的数据和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指导,对科学规范管理起到导向作用,是一个综合的评价系统[11].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验室安全建设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一线工作者以及各种行业专家都有或多或少的归纳.只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就可以建立符合自身行业、专业特点的安全评价标准.只有遵循一定的标准进行工作实践,才能让基础工作有扎实的积累和沉淀,从而持续产生较好的效果;也只有建立了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开展不同范围的自查、检查与交流,以检查促建设,以交流促提高,还可以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在更开阔的视野中拓宽思路,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
篇3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实验教学;安全培训
农学综合实验室实验仪器、设备众多,还需要使用一些易腐蚀实验试剂,如果不正确操作,极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为重中之重,从安全与环保的角度出发,本文总结探索出更好的管理方法,经过实施,效果良好。
一、农学综合实验室实验教学现状
农学综合实验室是天津农学院市级农学综合实验示范中心下设重点实验室,承担着农学、种子专业的作物学实验1、作物学实验2、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实验课程,还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大学生的创新项目,教学科研任务繁重,做好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进行的必要保障,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实验教学效果密切相关[1],而实验室的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但目前农学综合实验室管理仍存在许多问题:(一)实验室师生安全意识淡薄。师生普遍重视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整理,却往往忽视实验室安全问题,觉得这些问题与自己无关,将实验室安全检查、学校的安全规范要求看成是负担,安全意识淡薄,这是造成实验室事故发生的很重要原因。(二)实验室功能分工不清晰。由于历史原因,农学实验室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功能分设不清晰,一个实验室既有本科生教学,又有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老师们的一些科研任务也要在实验室完成,这就造成实验室高度负荷运转,尤其是大功率电器烘箱众多,尤其是作物生育期性状调查时,有时一个实验室3台大烘箱同时运转,如果有学生图方便,烘箱昼夜运行,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三)废弃实验垃圾有时处理不到位。实验所产生的垃圾分为固体和液体,实验所产生的废弃物如果直接扔掉会造成环境污染,要谨慎处理[2-3]。
二、加强农学综合实验室管理中安全管理的措施针对以上问题农学综合实验室制定以下安全措施
(一)完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安全意识要随时刻在师生心中。只有安全意识越强的人员,其实验行为才能更加倾向于安全操作,低年级的学生初进实验室会小心注意,时间久了安全意识便渐渐淡薄,有时就不按流程操作,为了确保实验教学的安全有序进行,制定有效的管理制度,也可以相应降低实验室安全隐患。因此,农学综合实验室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做到了如下几点:1.在学生进实验室前先进行网上实验安全考试学生在进实验室前要在线上进行实验安全考试,通过考核,学生心里对实验安全方面有了大概的了解,为进实验室实验规范操作打下基础。2.对学生进行安全培训在学生进入实验室后,实验教师利用视频、录像、幻灯片,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安全培训,水电安全,化学药品使用,防盗安全。对仪器设备、实验试剂的使用和操作制定出了详细标准。3.明确管理职责和责任主体,制定严格、合理的考核标准,赏罚分明如果不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就会造成相关管理人员重视度不够,因此对实验管理人员,要明确岗位职责,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赏罚分明。赏罚直接和年终考核绩效挂钩,如果出现重大的安全管理事故,相关责任人则不能参加高一级职称申报和年终评优。4.对危化品制作成周知卡上墙对危化品的防护及急救都有备注,危化品周知卡都挂在实验室显著的位置,教师让学生们观看,讲解讨论,对药品的特性及操作有清晰的了解。(二)规范仪器设备使用标准,定期进行安全检查。1.使用仪器操作要详细讲解,不能马虎。在农学综合实验室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数量较多,规格各异。大功率烘箱使用是重点,实验教师把说明书整理成简单明了的步骤,贴在仪器旁边,当学生使用仪器时,实验管理人员向学生演示操作步骤,并严格要求学生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因操作不当对仪器和学生产生损害。并且严格要求烘箱使用绝对不能过夜,如需烘干样品时间较长,晚上必须把烘箱关闭,杜绝安全隐患。2.对常年使用的设备随时检查维护。对常用仪器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定期对仪器进行安全检查,调试,如果有的仪器设备有安全隐患,要及时维护和更换,以保证教学科研正常运转。3.精密仪器设备专人管理,专人使用。对于价格在10万元以上的精密仪器设备,要专人使用,实验室管理人员定期对仪器设备使用进行培训讲解,仪器定期维护。没有培训过的人员不能随意使用,以免操作不当,仪器损坏,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三)加强试剂安全管理。1.加强试剂安全管理,执行五双管理。危险化学品中的毒害品,要参照对剧毒化学品的管理要求,落实“五双”即“双人验收、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把锁、双本账”的管理制度。2.实验室根据药品特性,药品分柜存放。将性质相近的危险药品储存在单独的空间,并清楚地标注其名称和特性,且由专人负责,做好出入库详细记录。对剧毒化学品,上交到学校实验管理科统一保管,使用时按使用量称取使用,要两个人登记才可取出药品,专人记录,保证药品来源去向可追踪。3.规范申报环节,化学品统一在化学品平台采购。化学药品在化学品平台进行申报购买,化学品平台的商家都是有正规合法商家,药品来源可查。老师根据需要只购买所用样品的最小剂量,药品常用常买,避免因库存多产生安全隐患。根据化学品分类,放在符合要求的储存柜里。每次使用,及时填写使用纸质记录,和化学品平台电子使用记录。严禁老师从其他不合法途径购买管控类化学药品,必须保证化学药品来源合法化。4.使用时做好防护措施。危险化学试剂在使用时,一定做好完备的防护措施,如戴防护口罩,戴乳胶手套,在通风橱内进行正确操作。5.规范废液处理措施。当处理实验废弃物时,未达环保要求的“三废”严禁直接排放,根据产生的废液种类,分别倒入相应废液桶,定期上交给学校交由相关公司处理。不能随意倒入下水道处置,对环境产生危害。固体废弃物也要根据种类放入固体废弃物纸箱,由学校定期收集交由相关公司处理。(四)加大实验室安全管理经费投入1.实验室电线线路改造。学校加大了实验室管理经费投入,整栋楼进行了线路改造,重新布局跑线,解决了实验室线路老化,使用大功率电器就掉闸的问题。2.相关实验室安装排风扇、洗眼器。学校根据每个实验室的具体情况,在使用化学药品的实验室,安装了通风橱、排风扇、水池旁安装洗眼器,当学生操作有危险时,实验管理人员能第一时间处理,抓住了处理的黄金时间。3.实验配备急救箱、灭火毯、灭火沙。每个实验室均配备一个急救箱,里面配有烫伤膏、棉签、碘伏、云南白药、创可贴、藿香正气水等急救药品。同时配备灭火器、灭火毯和灭火沙,一旦实验室产生微小火苗时,能第一时间扑灭。4.实验室根据功能进行分区使用。农学综合实验室根据教学和教师们科研情况,进行了实验室分区划分,一个小的实验室改造成样品前处理室,土壤样品的风干,处理,研磨,植物样品的研磨都在这个实验室进行,有效避免了因处理样品的灰尘对其他仪器设备的损坏。5.校级、院级领导重视,定期组织督导对实验室进行逐项检查。(1)四级管理制度。为了使实验室安全管理责任落到实处,每年学校、学院、系、实验室人员四级管理体系,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明确各级权责,坚持“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从学校到实验人员齐抓共管的模式。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每天对实验室内水、电、危化品、灭火器状态、门窗等每天进行自查记录[4]。(2)教学督导定期巡查。学校督导会定期检查实验室的各项安全措施实施情况,随时通报检查结果,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
三、效果和总结
各项管理措施实施后,从教师、实验管理人员、学生都对实验室安全有了充分的认识,大家都遵照以上步骤执行,实验室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正常有序发展。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系统工程,实验室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是全员参与的过程,需要全体进实验室的师生共同参与[5],加强对农学综合实验室教学中的环保理念和安全管理,是实验室老师、管理人员必须长期重视且不断完善的一项工作。我们要不断优化管理细节,调整管理方案,保证实验教学过程的安全、高效。
参考文献:
[1]臧凤艳,王金龙,葛均筑,等.作物学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11(95):92-93.
[2]张明,高微微.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污染废物的安全管理[J].化工管理,2019(20):22.
[3]张明,张贝敏.高校生物化学实验室.绿色化教学模式的探究[J].化工管理,2019(19):13.
[4]高文红,孙欢,韩晓敏.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提升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J].实验室科学,2020,23(4):205-207.
篇4
为进一步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行为,加强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格掌握高致病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条件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事关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实验室工作人员及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管理,认真贯彻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按照《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规定的条件,严格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
(一)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所需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规定,一级、二级实验室不得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三级、四级实验室需要从事某种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经农业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经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批准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必须按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生物安全要求细则》(附后)的要求,在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内开展有关实验活动。
(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条件。三级、四级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或者疑似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是必须取得农业部颁发的《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并在有效期内;二是实验活动仅限于与动物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有关的研究、检测、诊断和菌(毒)种保藏等;三是科研项目立项前必须经农业部批准。
二、严格规范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程序
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应当按照《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审批办法》和农业部第898号公告规定的审批主体、审批程序,做好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审批工作。
(一)审批主体。从事下列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报农业部审批:一是猪水泡病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马瘟病毒、牛海绵状脑病病原和痒病病原等我国尚未发现的动物病原微生物;二是牛瘟病毒、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丝状支原体等我国已经宣布消灭的动物病原微生物;三是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小反刍兽疫病毒等烈性动物传染病病毒。从事其他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审批。
(二)审批程序。实验室申请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应当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一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申请表一式两份;二是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资格证书复印件;三是从事与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有关的科研项目,还应当提供科研项目立项证明材料。省级以上兽医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做出是否审批的决定。
三、切实加强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监督管理
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管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的重点内容。各级兽医主管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实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各项规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对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实行全程监管,确保实验室生物安全,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一)严肃查处违法从事实验活动的行为。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事前审批制度。对未经批准从事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要依法严肃查处,三年内不再批准该实验室从事任何高致病性动物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
(二)加强实验活动监督检查。各级兽医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实验活动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实验室是否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从事实验活动,及时纠正违规操作行为。要督促实验室加强内部管理,制定并落实安全管理、安全防护、感染控制和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
篇5
关键词: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心理安全;安全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009-04
一、引言
在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中,安全管理工作有自身特定的内容和重要性。在高校连年扩招以及部分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许多高校的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不但得到了巨大的关注和投入,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传统的教学实验室相比,开放型科研实验室承担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双重任务,由于使用频率高,人员流动性大,配备设备贵重,数据资料集中,并且通常大量存放和使用化学危险品等,管理不善导致的仪器设备事故(包括操作人员不规范操作引起的损坏及运行中伤人、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的火灾等)、危险品事故(使用不当致实验者受伤、违规外携流入社会等)频繁发生,因此其安全管理工作日益受到各级管理部门的重视。在保证实验室高效运行的前提下,如何使安全管理更加细致到位是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近年来国内外重大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起因来看,事故的发生跟相关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否有效执行既定的规章制度有密切关系,并且和相关人员在特定情形下的判断、应变和沟通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非单纯的设备、技术或制度问题。自从美国的工业安全先驱海因里希提出了“海因里希88-10-2比例(Heinrich's 88-10-2 ratios)”的概念――即88%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因素,10%是因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仅有2%是因为不可控因素――以来,研究者们达成共识,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1]。统计数据也显示,约有80%的安全事故都跟人的行动有直接关系,实验室安全事故也不例外,所有相关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都有可能形成安全隐患并进而引发安全事故。可见在安全管理工作中,人员的素质和责任心超越精良的仪器设备、全面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技术,是安全管理的关键因素。安全管理工作也应本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原则来展开,而人的思维及心理主导行动,在科研开放型实验室这样一个聚集了各个层次的人才,又集中了各类危险因素,并承担了人才培养、学术创新、各类检查评估和参观展示任务的场合,应用工作场所安全(workplace safety)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分析评估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安全心理感和行为安全水平,关注实验室的心理安全氛围,将对有效进行安全管理、增加团队凝聚力、提升管理和科研工作品质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对实验室人员的关注和要求,更多是以专业和技术资质方面的考量为主,很少涉及心理和心理安全方面的内容。大量研究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文献也都是从更新设备、完善制度、加强教育等方面分析,很少有系统地利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针对高校开发型科研实验室人员的特点对安全工作进行分析和整理。本文拟从实验室中的安全心理学(safety psychology)和实验室人员心理安全(psychological safety)两个方面对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这一特定的工作场所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和探讨。工作场所安全包含两块内容,即行为安全和心理安全感:行为安全(如安全绩效),是安全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心理安全感是关于个体在工作情境中对于人际风险后果的感知,它是一个认知型的概念[2]。具体地说,安全心理学,研究的是劳动中意外事故发生的心理规律,并为防止事故发生提供科学依据。其主要研究内容有:意外事故中人的因素的分析,如疲劳、情绪等;工伤事故肇事者的特性研究,如智力年龄、身体条件、工作经验等与事故发生率的关系的研究;防止意外事故的心理学对策,如职业适宜性检查等。心理安全感,如上所述,是指一种人们能够在其中自由地表达思想和感情的氛围,即员工认为在表达自我时,个人不会遭受负面的后果的感知,它可以影响个人的工作参与度和动机,当员工体验到更多的心理安全感时,他们就会做出更高的工作参与[3]。以下将通过这两个概念,结合具体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对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二、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的安全心理学
安全心理学的内容包括:研究分析人们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岗位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状态,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和安全防范措施。针对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使用频率高,人员流动性大,配备设备贵重,并且通常存放化学危险品等的具体情况,从安全心理学的角度,整理出以下这些容易发生实验室事故的心理类型:
1.侥幸:出于对自身或环境的盲目自信,虽然明知某些行为可能造成危害,但仍然做出违反安全规定的举动,把保证安全的希望寄托在运气上,是形成安全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例如,个别实验室人员因场地太小而占用消防通道堆放物品,认为只要不使用明火一般不会发生火灾,消防通道不一定用得上,但没有考虑到电路电器老化等也是火灾隐患;或为图省事一次性领入大量化学危险品存放,认为只要自己注意些不损坏包装容器就不会出事,但没有考虑到化学危险品本身也有有效期限、包装容器本身也有老化等问题,实际上极易引发不必要的危险。
2.疲劳:包括体力上、心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各种疲劳。例如连续加班加点、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身体不适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疲劳。人在疲劳时,身体机能下降,感官敏锐度变低,应急和判断能力随之下降,容易低估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或对突况的应对措施考虑不周,甚至出现严重错误,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3.省能: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寄望于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做最多的事情,虽然初衷无可厚非,但如果忽视了安全工作流程,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就容易导致安全事故。例如,为保证人员安全,实验室为化学危险品操作了配备了专用设施,并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指导流程,但个别学生或技术员在使用化学危险品时,为了方便,不使用指定的设备,不按规程操作,也不佩戴相应个人防护用具(Personal Protection Equipment,PPE)。
4.逆反:是一种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叛逆心理。由于安全管理中教育、沟通方式不当,不能使相关人员客观冷静地看待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反而产生对抗心理,引发冲突,采取消极的态度或错误的方法应对安全问题。例如,为了保护操作者人身安全,实验室规章制度中对进入实验区的着装有严格要求,实验区域不允许穿短裤、短裙、凉鞋等以防因体表暴露而导致的化学危险品不慎外溢、泄露时造成伤害,但有时因说明解释不够充分,被部分实验人员视为对个人自由的不当干涉,和管理人员之间产生矛盾,甚至采取避开工作时段进入实验区的对策,增加了自身的风险。
为减少或杜绝上述这些不利于安全的心理状态,可通过采取以下措施,从不同角度、各个层面上改进工作,营造良好的实验室安全环境和氛围:
1.一方面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及时校正和维护仪器设备,尤其是保证高使用频率的仪器设备正常运转,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导师或负责人应随时关注学生或技术人员工作量和心理压力,避免操作人员因工作压力,造成紧张疲劳,导致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引发安全事故。
2.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工作。注意区分不同实验人员的个性心理,结合实验室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防止安全事故发生。在进入实验室前要进行安全准入培训,在进入实验室开展工作过程中,对仪器操作和危险品操作进行技术培训,有条件的可指定熟悉实验室环境和操作的技术人员或高年级学生对新进人员进行传、帮、带,并由管理人员随时巡视,通过再教育纠正容易发生危险的行为和习惯。
3.严格管理化学危险品,专人保管、按需领用。对初次领用实验人员进行安全指导,使其能够在发生污染、外溢/洒等意外时及时正确应对,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实验人员和工作场所的影响。严格管理还能有效防范恶意外携而导致的社会不良事件发生。
4.通过对实验室环境的设置,不断从外部强化安全教育,例如在实验室的污染区、化学危险品储存区、消防逃生通道等张贴数量足够的醒目标志,配备充足的安全设施,如消防用品、洗眼喷淋装置、急救箱等。在每一台仪器设备前张贴安全操作规范,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和化学危险品泄漏演习并做好记录。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监控设备确保工作处于有效的监督审查状态。
5.在安全管理工作中可尝试多种途径和多种宣传方式。除了常规的集中学习、个别教育,也可以通过发送微信、开发测试安全知识的移动端软件,或不定期举行一些安全知识趣味竞赛,使安全知识更加容易获得。此外,鼓励不良事件无责呈报,对主动消除和上报安全隐患的行为给予奖励,对严格按照规范操作的个人和团队进行表彰。使安全操作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使安全操作成为相关人员内在的动机,形成大家共同维护实验室安全的氛围。
6.由于实验室岗位的特殊性,在招聘和选拔员工或安排工作岗位时,也可通过合适的心理测量(职业适合性检测)进行初步筛选,如:将具有事故倾向性格的人员调离有危险的工作,谨慎选择危险化学品的管理人员,将具有亲和力、擅长沟通的人员安排在培训新人或经常需要沟通交流的岗位上。
总而言之,在一切的生产、科研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都是人,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和提高人员的安全素养,能从根本上减少不安全因素,为安全工作提供可靠保障。
三、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人员的心理安全感
在利用安全心理学原理对实验室进行安全管理和建设的同时,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心理安全感也对实验室安全管理起到巨大的影响。波士顿大学William Kahn教授提出,心理安全感能够促进人们对工作的专注。而且,在一个已经形成了信任和尊重的关系的团队内部,成员们的心理安全水平更高,更容易提出质疑[3]。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人员结构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相关人员包括了管理人员、本校师生、客座研究人员、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以及各种来访者,不同的人员需求和目标各不相同,业务素质也存在差异。管理人员比较熟悉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专注安全管理和制度维护;专职技术员熟悉特定仪器的操作、实验技术、试剂性质等,更关注仪器设备正常运转和实验流程的正确性;学生和研究人员可能更清楚研究课题的背景和设计思路,关注实验结果和预期的差异,但不完全了解实验室的各种规则和注意事项,不了解实验室的仪器环境。所有这些人之间如果不能形成一个安全的氛围,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为实验室安全工作带来极大的隐患。但心理安全感不是靠命令或规章制度能够建立或改变的,而是通过不同岗位的人员之间合作和交流的方式,各个团队的领导模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贯穿在每个人的日常行为中。以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之间的关系为例。理想状况下,管理人员以理为主,以管为辅,更多时候致力于各种流程和规范的建立、维护和改善,并不需要针对每一个具体人员实行从头到脚式的管理;而实验人员在一个井然有序、规范清晰、各种资源使用都有明确流程的环境下开展研究,除非遇到突况,也不需要和管理人员进行太多额外的沟通。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管理人员日常忙于处理各种具体事务和突况,对制度和流程的整理往往限于年终总结或应付评估检查,许多时候并不乐于处理额外的意见或批评。实验人员中,有些过于谨言慎行,由于担心在资源使用上被“卡”,对管理人员敬而远之,即使被征求意见,也只说优点,不提缺点;也有一些完全不理会规章制度,做事随心所欲,遇到问题再去搬请导师/科室负责人出面协调。这些都是心理不安全的表现,不利于在实验室营造开放沟通的氛围,也不利于研究的开展。管理人员需要通过准入培训、日常指导等工作营造开放沟通的氛围,表明愿意接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的态度,实验人员需要明了一切规章制度目的都是调整人际关系,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使用,制度本身也可以不断改进。在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之间应是互相合作、互相促进、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关系。
为建设心理安全的氛围,领导,特别是中层领导,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在一个开放型科研实验室中,通常存在多个不同研究内容的课题组,由各自课题负责人领导,管理人员又另成一组,由科室负责人管理,对上一级管理部门负责。这些科室和课题组负责人对实验室心理安全具有最重要影响,他们决定着实验室内各团队相互交流的基调。当遇到安全问题时,如果负责人的态度是支持性、指导性的,团队成员就会感到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会更倾向于建言献策。相反,如果负责人的态度是否定性、惩罚性的,就会降低团队成员的心理安全感,阻碍成员们的合作和贡献。为了提升心理安全水平,建立一个更有效的团队和良好的研究环境。在团队内部,负责人应鼓励大家有错误就呈报,鼓励每一位成员提供自己的见解,并表明尊重每一位团队成员的意见,感谢团队成员所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在不同的团队之间,课题组和管理人员之间,也要形成友好合作、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氛围,养成及时沟通的习惯。从而在开放实验室内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并有利于及时消除各种安全隐患。相反,如果相关负责人行为专制或者过度防御,容易导致实验室整体心理安全感下降,影响团队内部成员以及各团队之间分享观点,更不用说检查或上报错误了,这种情况下,一些事故隐患或不良事件会在当下被掩盖起来,并逐渐叠加,形成越来越多的不安全因素,甚至最终爆发事故。为避免为这样的情况出现,可通过以下这些措施,建设心理安全的环境。
1.负责人通过参与具体的研究项目或安全工作,使自己易于接近,以此鼓励团队成员一起学习和交流。由于有负责人的参与,当团队成员遇到具体的困难或问题时,他们更容易公开地说出来。切忌负责人高高在上,以对团队成员发号施令的态度行事,造成隔阂,不利于相互之间沟通交流。
2.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负责人如能公开承认面临的困境,而不是试图掩盖或直接无视,并表明虚心求教的态度,更能鼓励团队成员提供专业知识、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3.对待失败或错误,负责人要从建设性的、富有成效的角度和相应的态度去看待和处理,勇于担责,而不是推卸、批评指责。通过表明宽容和积极的态度,鼓励大家正视错误和失败,并从中学习,提炼出经验和教训,对一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可整理成文用于案例分享,以利于问题的解决,走向成功。
4.积极地看待失误不代表放弃问责,事实上当发生过失行为时,负责人越能及时划清责任主体,团队成员越能感到心理安全,相反,对危害安全的错误行为不加处理,只能增加成员的侥幸心理,不利于团队心理安全建设。所以当涉及安全管理的流程或仪器有任何疑问时,决不能忽视不管。同时,当必须处分某人时,应向大家清楚地解释这样做的原因,并让大家知道,这是一视同仁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都会理解这是为了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标的必要措施。
5.邀请参与:无论在管理人员还是各课题组,都有定期举行例会的习惯。在这类会议上,让团队成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尊重每个人的想法,更有利于分享个体成员所拥有的有价值的、原创性的知识。
6.在许多情况下,因为担心批评会带来负面作用,团队成员们会尽量避免互相批评,尤其是针对负责人进行批评。为避免这种情况,既可以鼓励大家使用直白的语言,也可以在必须表决或征集意见的时候,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
四、总结
参照海因里希法则(Heinrich's Law):每一起工作场所发生的严重事故背后,都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1]。可见:事故的发生都是多个隐患和漏洞的叠加;同时,如上所述,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实际操作层面,再先进的设备,再完善的制度,也无法取代人自身的素质和责任心。无论是利用安全心理学的原理对实验室进行管理,还是努力建设实验室相关人员的心理安全,都是为了提高相关人员行为安全,减少安全隐患,支持有成效的科研工作,提升管理和科研工作的品质。目前,随着高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和实验室投入力度的加大,实验室的硬件、制度、人员配置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但近年来实验室相关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涉及到消防、化学危险品泄漏、生物安全事件等多个方面,并引起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有关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研究集中在从更新设备、健全和规范安全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指标和加强安全教育等角度分析问题,也有少量从行为安全管理的角度进行的研究,但针对相关人员在开放实验室这样一个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安全问题却很少有人涉及[4-10]。人的心理活动对工作表现的影响极大,在实验安全工作中,与其说相关人员都与设备、试剂、实验对象等物打交道,还不如说都是在与人打交道。因此,在高校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注重对相关人员的心理情感的认知和协调,营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气氛,不仅可以激励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消除科研和教学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障碍,也是实现安全管理的一条有效途径。充分认识和掌握安全心理学和心理安全在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能更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从而更好地发挥开放型科研实验室的作用,为科研成果的取得提供良好的环境,值得引起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http:///wiki/Herbert_William_Heinrich.
[2]Amy Edmondson.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3]Kahn,W. A.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4):692-724.
[4]郑东伟.构建学生安全员参与的开放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14,(12):169.
[5]刘霞.高校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探讨[J].高教高职研究,2015,(1):154-156.
[6]黄飞,张慧风,胡立双,赵海霞,胡双启行为安全管理在实验室中的应用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30-236.
[7]任颖.模糊综合评价在实验室安全管理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186-190.
[8]应窕.浅谈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的建设和管理[J].山东化工,2015,(44):111-113.
篇6
关键词: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安全是指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检验科密切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高致病性的物质,这些标本含许多危害性很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乙肝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体等[1],而在处理感染性标本实验操作过程中,如结核菌或细胞涂片染色、免疫学实验、PCR核酸提取、显微镜观察或是易产生气溶胶的实验操作(如病原菌离心、接种等)都存在高危感染风险,本文就笔者所在检验科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问题,现阐述如下。
1 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现状
1.1实验室布局不合理 大多由于面积不足;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划分不明显,大部分实验室区与区之间缺乏有效的隔离屏障,非工作人员可以随意进出通过;存在安全隐患。
1.2生物安全的设备不全 由于资金问题,医院对检验科的主要投入会放在检测标本的实验设备上,生物安全柜、洗眼装置、喷淋装置等配备不全[2],大部分实验室只配有普通离心机而不是可以不用拔试管盖的离心机,潜在安全问题。
1.3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不强 人员岗位培训不到位,部分检验人员生物安全知识掌握不够,自我防护意识差,而检验科护工也是天天接触那些血液、分泌物等高致病性物质,其自我防护意识也很欠缺;随时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
1.4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文件不健全,有生物安全管理组织,但管理责任未能落实到个人,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程及应急预案,根本无法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1.5检验科感染控制执行不到位 医院的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没能够经常到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督察,实验室消毒不规范,垃圾未分类存放,针头或刀片等利器未严格用利器盒盛装或盛放太满[3],加上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不及时,这些都给检验科造成极大的生物危害。
2 加强检验科的生物安全管理
2.1改善检验科的工作条件 按生物安全各级实验室的设计原则和基本要求,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有效分隔,有独立的区域和防止非实验室人员进出的措施,地面、墙面、实验台面按要求设计,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硬件设施也应该按不同的安全级别进行相应的配备[4],如二级实验室必须配备生物安全柜和洗眼装置等。只有保证各种安全措施的齐备才能实现实验的安全,此外要按规定对于实验的设备设施进行定期的检查。
2.2强化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知识教育 外派检验人员参加国家或省、市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经常组织检验人员包括进修实习人员学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条例,定期对护工进行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增强生物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职业防护能力。
2.3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措施 科室成立生物安全领导小组,制定规范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并切实执行。制定生物安全应急预案和风险评估,通过生物风险的评估找出实验室风险的来源,确定不同类型的标本、不同危害程度的微生物应该在哪一级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进行操作[5],使每个检验人员都明确各自岗位的生物风险,进行相应的生物生物安全防护。同时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规程,严格规定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每一项实验都应该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2.4加强检验科标本和废弃物的管理 实验室对标本的处理原则是把所有标本都看成是感染性标本,采集标本时要戴手套,运送过程要用加盖密封容器,以防其外溢。离心标本必须加盖密闭,防止气溶胶的扩散污染,标本的处理最好能在二级生物安全柜中操作,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菌(毒)种和具有传染性的特殊标本的保管,双人双锁,并建立专门的登记本。实验室废弃物包括感染性废弃物、病理性废弃物、损伤性废弃物和化学性废弃物等,这些废弃物都是潜在的生物污染源,不仅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病毒;有的还有毒性、腐蚀性及损伤性。实验使用过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实验器材及标本等废弃物应经过消毒灭菌达到生物安全再按要求分类收集处理。规范配置消毒液,每天及时处理废弃物。
2.5培养检验人员良好的卫生习惯 工作人员在进入实验区域要穿工作服并戴手套、口罩和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和穿防护服,门诊微量采血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当检验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时,如发生针刺或其他利器损伤时应让伤口血液自然流出,并及时用流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消毒剂消毒。如眼部被血液或分泌物污染,应立即用洗眼器冲洗。严格六步洗手法,工作结束后用有效氯含量500mg/L进行台面和地面的清洁,如有明显污染,则需用有效氯含量1000mg/L洒于污染物表面,作用30~60min,最后,用紫外线至少照射1h进行空气消毒,保持良好通风,保证检验科实验室的清洁和卫生。
3 结语
总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关键是确保人员不受生物危害因子伤害,努力实现实验室零感染。医院检验科作为存在高危感染风险的科室,因此必须提高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加强自我防护,纠正工作中存在的不良习惯,最大限度地控制实验室感染,保障医疗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保龙,苏虹,伍佳玲.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学的思考[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5(5):561.
[2]毛远丽,曲芬.加强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科学管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2,35(4):302-303.
[3]梁建群,宾利.加强检验科生物安全的思考[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2):148-149.
篇7
关键词:实验室;安全;探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和招生人数都在大量增加,相应的实验室也急剧扩建,仪器设备也大规模大批量地增加。为了满足师生教学实验的需要,为了培养创新型和技能型实用人才,必须全面开放实验室,随之而来的就是实验室安全管理问题。如果稍有疏忽,就可能造成师生人身安全和财产的巨大损失,也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针对高职院校实验室安全问题的核心内容是在实验过程中如何避免师生人身伤害、仪器设备损坏和环境破坏事件的发生,从而达到对人、财、教学环境和质量的最大保护。
一、实验安全隐患分析
实验室中发生的安全事故,主要原因是存在不安全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环境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化学药品等物理因素处于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则是指人的不安全因素。
1.物理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是指大功率仪器设备、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电源、热源等因素引发的事故。
(1)仪器设备:仪器设备事故分仪器伤人和设备损坏。引发事故的原因是缺乏保护装置和设备老化、超负荷、超载使用造成的。特种设备的使用不按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或防护措施不当就会引起事故。
(2)电器火灾:当前,部分院校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存在乱搭乱接等现象,极易引起短路。另外,防火能力低,操作人员用电不慎,也易出现电气火灾、触电、灼伤或电休克等事故。
(3)渗漏水灾:有些学院的实验室分布安排不够合理,一些精密仪器或化学药品实验室安放位置靠近窗户,一时疏忽忘关窗户就会造成雨水飘散,上一层实验室忘记关闭水龙头,就会造成屋顶渗漏,损坏下层实验室仪器的现象发生。
2.环境因素
不安全的环境因素是指仪器设备、配套设施、化学药品等因素处于不安全状态。
(1)剧毒、易致毒危险化学品:实验室内使用的化学药品大多数都是易致毒危险品,加之个别实验中也存在剧毒或易爆物品,若操作不当或违反操作规程,极易引起火灾和爆炸。
(2)易燃、易爆气瓶和压力容器:气瓶和一些压力容器存在于大多数实验室中,若不定期检查,加强防范措施和规范操作流程,极易导致火灾和爆炸。
(3)化学污染:有毒、有害化学废液、废物处理不当就会污染环境,如化学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出,就会导致环境及地下水污染;随意乱倒化学废物、废液就会伤及无辜,因此必须付出很高的代价来治理环境。
3.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指实验室管理人员或实验指导教师,思想上麻痹大意,注意力不集中,能力上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等。
(1)管理体制: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许多院校实验室的安全由学校办公室或保卫处负责牵头,但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非常复杂,不止是简单的防火和防盗,还涉及一些专业技术防护、防范知识,若这些院校没有专门的部门、没有专业人员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地排查和完善,就会造成许多管理漏洞、盲区、责权不清晰等巨大隐患。
(2)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淡薄。常常在实验课程前,教师都会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是经常是流于形式,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未真正重视。此外,当发生事故后,有些教师缺乏必要的救护知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手足无措,不能使事故消灭或控制到最小程度。
二、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
1.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是进行各专业实验教学及教师科研的重要场所,安全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点内容,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例如: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安全应急预案,实验室意外事故具体处理办法,压力容器安全使用管理办法,放射性防护管理制度,实验室“三废”处置管理办法,易燃、易爆、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以及实验室定期安全排查制度等。
在各种安全制度中,尤其要搞好岗位责任制的建设,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实行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责任制。要求每位实验室教师和学院签订安全责任书,保证实验室安全。同时,还要加强安全管理监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才能增强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感,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有了好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还要设立相应的管理人员,负责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放射源、化学废液等的管理与监督,这样可使实验安全工作做到制度“上头有人抓,下头有人管”,上下协调一致,一管到底,从体制上完善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机构,为学校创建安全稳定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设立实验室安全顾问小组,作为主管实验室安全工作部门的专家指导机构。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组成员应由物理、生物、化学、卫生、及安全方面的专家所组成。他们的任务是为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提供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支由专家组成的小组可以弥补主管部门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员在专业知识上的不足,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对合理的整改措施,为进一步建设好安全实验室提供帮助。
2.避免不安全因素的发生
为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在健全的管理制度下,还必须及时发现和排除各种不安全因素,对于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消除隐患,防患于未然。从产生事故的原因来分析,不安全环境是产生事故的间接原因,不良管理是事故的基本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则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实验室安全管理的中心内容就是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物质环境的不安全状态,阻断事故的进程,进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一是要对不安全环境因素进行整改,确保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安全稳定;二是在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明确奖惩制度,做好岗位安全培训教育,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掌握安全操作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三是进行必要的人事安排,重要岗位要配备业务熟练、安全意识强、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
3.制定安全应急预案
为以防万一,有必要对可能发生的事故进行预案准备,在有情况发生时,能够采取及时正确的处理措施。实验室的配电线路要符合用电规程要求,用电量应在建筑设计的额定负荷范围内。必须配备灭火设备,并设立专职灭火管理员,定期对实验室的灭火器材和用火用电设备巡查,组织培训灭火操作和疏散演练。在实验室必须配备一般治疗伤害的药品和急救箱,并制定安全急救措施,对相关的实验人员进行急救训练,以便在实验人员受伤或发生安全事故时能及时地进行合理的急救处理。
预案需对各实验室可能面临的具体安全危险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置。一般伤害包括:高压电击伤、化学灼伤、烫伤、烧伤、创伤(割伤)等;针对防火的预防和处置;一般化学品中毒的处理,如呼吸道吸入、皮肤接触等方面;对触电事故的急救。
4.完善激励机制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繁琐、繁重、细致和长久的,且不易看出效果。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不可少的。制定合理的激励措施,势必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责任感。同时也可以加大实验室安全奖惩信息的宣传力度,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使实验室安全工作深入人心。
5.加强实验安全教育
首先,对全体学生和教师进行防电、防火等方面的安全教育。通过安全知识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事故分析等方式来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增强安全意识。特别是要把安全教育纳入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启动实验室安全培训准入制,并将培训及其考试制度化,与学生签订安全责任协议书,作为学生进入实验室的先决条件。学生只有经过安全教育培训合格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各系应根据专业特点分别对进入实验室实验的学生进行专业安全知识培训,将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纳入实验考核的范围,并给予学分承认,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重视度。安全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是多样化的,上至国家的安全法规,下至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实验室的有关安全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及相关的应急自救知识、药物等均可是安全教育的内容。
其次,学院主管领导与各系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系主任与实验指导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签订安全责任书,这样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势必加强各层次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领导的示范效应,带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意识,防范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慧,张静武.开放实验室 安全工作是前提[J].实验
室科学与技术,2011,(3)
[2] 车将,廖允成.实验室安全的规范管理探索[J].实验室
科学与技术,2010,(5)
[3] 孙艳侠.试论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
索,2005,(11).
篇8
1.1实验室安全文化阐释
实验室作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基地,实验室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发挥着文化的功能来进行安全管理,是安全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注重通过提高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素质来实现管理。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对学生的人生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教育所无法比拟的。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定位是引领、规范、科学。它是校园的物质文化的一部分,在我国高校逐步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路上,必须要有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先进的实验室设备、特色鲜明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它也是校园的行为文化,促使全体师生具有明确的科研学术行为规范,实验室人才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更是校园的观念文化,培养和体现群体意志、激励师生奋发向上的校园精神。
1.2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高校实验室安全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不仅是校园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者工作素养的标尺,更是高等教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内容之一。高校的安全管理者们正力求通过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一种安全氛围,让师生从自身角度出发,更深层次地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打造和谐、有序的育人环境。
2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措施
下文以浙江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为例,阐述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2.1完善实验室安全工作队伍
2.1.1签订实验室安全责任书
学院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制。根据“学院-研究所(实验中心)-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确立学院实验室安全第一责任人和具体责任人。
2.1.2成立安全工作小组
学院成立了实验室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和安全督导组。并于每月月底,组织由实验室主任、研究所安全员、学院实验室秘书组成的安全督导组进行实验室安全卫生的常规检查,将检查结果及时通报并积极督促落实整改。
2.1.3明确各实验室房间责任人和安全员
学院确定各实验室房间责任人和安全员,并通过门牌固定在实验室门口,做到“谁使用,谁负责”。
2.2健全实验室安全相关制度
为进一步规范实验室人员的日常行为,学院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守则、学生守则、大型仪器操作规程等,并张贴上墙。部分实验室以个性化桌签、安全小贴士等形式宣传安全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等,为实验室人员提供了直观形象的操作指南,强化了安全意识,培养了良好的安全习惯。此外,学院了相继制定了实验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实验室异常情况应急方案、实验室安全员岗位职责、实验大楼管理人员工作职责、实验室安全检查制度、实验室安全教育方案等。让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章可循,通过管理制度分层次建设实验室安全责任体系,最终约束全院所有管理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学生的各种不安全行为。
2.3开展针对性强、有特色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活动
材料学院在学校实验室与资产管理处、保卫处等部门的指导下,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以“安全实验、品质科研”为主题的实验室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
2.3.1做好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在实验室安全教育月期间,学院进行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及知识学习考核。系统开展了以研究所、团队为单位的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集中进行安全知识培训、实验室参观、现场讲解药品、仪器、安全器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同时组织学生通过安全教育网站学习安全知识并进行上机测试,考试通过后颁发由学院、研究所和导师共同签发的实验室准入证,推行实验室准入制。同时,有针对性地邀请安全专家进行实验室安全、消防讲座,宣讲实验室安全事故案例、实验室技术安全要点、消防安全事故防范、多发事故分析、灭火逃生和应急救援知识等内容。
2.3.2培养师生的安全文化意识
学院组织师生参与消防紧急疏散演习和消防安全技能大赛。按照实验室突发状况处理的预案,模拟了火灾发生、现场报警、关闭水电气、灭火、人员疏散和救援等情景。让师生在“真实化”的场景中掌握灭火要点和灭火技能,提升自救逃生本领,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2.3.3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氛围
学院将实验室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实验室安全文化的良好氛围。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倡导安全文化,提高体师生兴趣,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如举办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让全院学生更加重视实验室安全,加强防患意识。开展实验室安全文化评比活动,综合考察卫生、安全、氛围、文化特色等,评出“十佳实验室”,并张贴荣誉牌,在全体师生中形成了争创文明、整洁、安全、和谐的科研环境的良好氛围。通过实验室图片展,集中展示“十佳实验室风采”、“导师安全寄语”、“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以及“实验室安全小常识”等四个板块,以形象、鲜活的表现形式对安全文化元素起到良好的灌输作用。实验室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得在实验室刚性的管理制度下,丰富了柔性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利用刚柔并用的灵性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安全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引导,更加科学、有效地促进师生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和强大的自我防控力。
2.4搭建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安全交流平台
学院通过学院网站、QQ群、微信群等载体及时实验室安全相关事项和通知,并在群中交流实验室存在的各种问题,互相监督,引起重视;通过搭建青年教师论坛的交流平台,邀请海外学习归来的老师畅谈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有效举措,引起大家热议和交流;通过两月一期的《学院实验室安全简报》,借助“重要文件、会议通讯、安全隐患通报、经验交流、安全提醒”等板块,为全院教师提供安全理念宣传与分享的平台。
3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探究
3.1将安全工作与学生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采用广大学生易于接受的活泼、灵活、轻松、互动的形式,借助学生会及社团开展一些趣味横生的实验室安全专题活动。将安全教育融合在活动当中,让安全理念自然而然地成为大家自觉行动的一部分,从而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
3.2建立师生的实验室安全沟通教育机制
规范化操作是避免事故发生和环境污染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实验室中,研究生和本科生是与实验室安全联系数量最多的人群,因此在日常的实验中,导师责任重大,要经常引导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安全隐患的操作行为,共同探讨安全有效的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并合乎环保原则。此外,实验室要在定期的科研组会中融入安全教育的元素,会上除了探讨科研学术,还要总结一个阶段以来的安全工作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提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整改措施,通过师生交流达成共识、解决安全问题。形成既要重视科研质量和成果,更要倡导安全与环保的双赢理念。
3.3重视“走出去与请进来”
重视实验室之间(校内、校际)的安全经验交流,提倡“走出去与请进来”的互动交流文化,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借鉴先进,对周边高校院所实验室进行实地考察和参观,学习其在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可以邀请安全专家来校讲座,邀请相关老师来院参加论坛交流,不断更新安全文化理念,在互访交流中推进实验室安全化建设。
4结语
篇9
面对日益复杂的实验室安全教育环境,高校在不断探索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如:将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环节,开展实验室安全讲座,举办安全知识竞赛,通过校园安全广播、在校报专刊上开辟实验安全专栏加大实验室安全宣传,编制“实验安全手册”等。但是,受教育资源不足等因素限制,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发展仍与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1)多部门管理,责任不明确。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涉及实验仪器设备安全、实验室消防安全、实验室用电安全、实验室危险生化品安全、实验室环境卫生等多个方面,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形成了多部门分头管理现状,如学校保卫部门侧重对实验室消防及环境安全培训,对于实验室的实验设备安全培训由资产部门管理,实验室的人员安全管理及培训由教务或实验室管理部门负责,教育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一般由院系承担。这就造成了“群龙治水”,职责交叉却又有空白环节,导致实验室安全教育效果不明显。(2)实验室安全教育处于开环管理状态。近年随着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不断重视,各高校都进一步完善了管理制度,注重了对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培训及实验室安全的检查监督。但是,高校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基本是开环状态,没有一套对各项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成果与效果检测的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对于实验室安全应急预案及处理能力的判断,更是无从考证。实验室安全教育工作现在并未实现有效的闭环管理。(3)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体系结构不完整。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可以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增强人们对突发安全事故的紧急处理能力。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基本是以进校初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且实验室安全只是作为一个章节进行讲解。此时刚进学校的新生对于实验室各项工作并没有接触,对实验室安全没有清晰的概念,只有图文的说教与讲解所达到的安全教育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所以,一个完整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体系是必要的。
2高校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意义
高校通过推进实验室安全教育,在师生中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理念,进入实验室前掌握相应安全知识,了解实验室常见安全隐患,学习实验室安全基本知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等理论知识,以减少和避免因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知识和技能不足引起的实验室安全事故。(1)保障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高校是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广大师生集中学习、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地方,他们所处环境及生命与财产的安全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尤其对于跨入高校大门的学子们来说,他们承载着家庭的重托和社会的责任,肩负着国家的重任和民族的希望,全社会有责任、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安全,保障他们的健康成长。高校必须增强做好学校安全综治维稳工作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强校园安全,特别是实验室安全的教育与培训,切实担负起保护好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为高校营造一个平安、文明、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2)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需要。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校园安全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全体师生对安全工作所形成的共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安全隐患及事故发生的多与少。实施实验室安全教育,推进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实验技术水平发挥,降低实验技术设备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短板;有利于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水平和层次,树立良好的实验室形象;有利于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规范师生的安全行为,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3)大学文化传承的需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也被称为软实力。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成为当代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2011年,总书记在清华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将“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对“四大功能”的评判必将成为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重新表述。高校既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领跑者,就必须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有所作为,必须承担引领者的角色。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与培训,使之具备安全文化素质,成为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并借此帮助提升整个社会的安全文化水平,成为全社会安全文化的传播者。
3构建安全教育平台,加强实验室安全教育
(1)基于网络化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依托校园网络,建设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进行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学习,使实验室安全管理及培训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即可通过计算机登录管理平台参加培训及考试,使实验室安全培训工作突破传统的面授方式,不再受场地及人员的限制,管理人员不必统一组织学生进入课堂接受安全知识教育,让学生可以简单便利的接受安全培训,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使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更加规范与便捷,增加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受众群体。(2)针对自身需求,个性化定制。针对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培训工作的特点及难点,使其与信息化建设相结合,根据自身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及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功能设计,将学校各学科实验室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分析、整理、汇总,经过“量体裁衣”,建设开发“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通过运行管理平台,除常规性的基础安全知识培训外,各学院可以自主选择相关专业性的安全知识,对学生进一步培训,增强学生的专业实验安全操作技能,使实验室安全知识管理培训工作更加规范,并且通过个性化定制此平台,有效提高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效果。(3)完善管理体系,实现安全教育闭环管理。闭环管理是综合闭环系统、管理的封闭原理、管理控制、信息系统等原理形成的一种管理方法,使管理构成连续封闭和回路,进而使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解决[12]。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实现了对学生从培训到考核的闭环管理。学生通过在线培训,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通过在线考试,完成对其的考核要求;最后考试通过后,在前签订安全承诺书,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实现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化管理”和“结果化管理”双结合。
4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建设
开发“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将实验室安全教育上升到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高度,实现实验室安全闭环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体系,秉承“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从实验室基础建设出发,增强实验室制度文化建设,提高实验室精神文化建设。实验室通过培养并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文化,使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进行重视,提高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实现实验室安全文化传承。为方便用户使用,简化平台维护和升级工作,降低成本,平台系统设计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结构:B/S结构是基于www(万维网)服务的,用户可通过浏览器来访问服务,与用户计算机操作系统的种类和版本无关,用户使用方便快捷;B/S结构的软件的业务逻辑处理都集中在应用服务器上,客户端无需安装单独的软件,软件维护与升级工作只需在服务器端完成,方式简单,成本较低。
5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功能
为提高师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实现实验室安全的闭环管理,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及考试平台包括在线培训、在线考试、信息交互、题库管理、试卷管理、考试管理、培训资料库的建设管理、用户管理等系统功能,系统具体功能设计如下:(1)在线学习。学生可登录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习及考试平台自主进行安全教育及在线学习,系统自动记录学生每次学习的时间及学习次数。平台系统可根据学生的登录信息自动推送其专业所对应的学习题库,并且学生也可自行选择浏览感兴趣的安全知识。(2)在线考试。考试类型分为基础类和专业类两种,基础类考试为各学院统一组织考试,全体学生均需参加;专业考试针对需进入专业实验室的学生,根据对专业实验室安全知识的要求,各专业自行组织考试。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线答题考试。平台系统可根据学生登录的学号,判断其专业及该专业对应的考试试卷,按照管理员设定的出题规则,完成随机组卷。学生完成在线考试成绩合格后,并且签订了在线安全承诺书方可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3)信息交互。管理系统作为一个重要的宣传窗口,可实验室安全相关的通知公告、新闻消息等。前台网页可包含学生及管理员登陆版块、重要信息通知、网站导航等信息,其中导航中包含实验室管理规定、法律法规、安全事故事例分析、安全视频及图片资料、全校实验室信息。为提高学生的培训质量,应设置答疑与意见箱等窗口,学生可通过此类信息交互窗口,提出问题,并得到相应的答复。(4)题库管理。系统题库分为通识类题库和专业类题库,从不同层次及安全知识侧重方向,提供多种安全知识题库。系统管理员可对试题进行录入、、修改、删除、批量上传等操作,试题类型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专业题库为更好的满足各专业老师对安全知识培训的要求,对相关专业的老师开放上传专业题库的权限。(5)试卷管理。试卷应根据登录系统参加考试的学生专业进行出题。将考试类型分为基础和专业两类,系统对基础类试卷与专业类试卷应分为两种出卷功能,两类试卷单独出题、单独考试,互不关联。管理员按照要求设置完成相关的系统参数设置,包括学生专业、试题库比例、每个试题库下对应各题型的数目、试题分值、考试合格分数以及考试的有效时间、模板有效时间。(6)成绩管理。管理员可通过此功能查询所有学生的考试情况,并且可以分字段多功能查询,包括是否参加考试、有无考试成绩、基础考试成绩及专业考试成绩等。通过查询结果督促为完成考试的学生及时参加考试,获得实验室准入资格。(7)用户管理。系统按用户类型分类,可分为超级管理员、二级管理员、学生等三类。超级管理员权限最大,拥有整个系统功能的管理权限。二级管理员由超级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分配管理权限,设置及修改用户名、密码等初始登录信息。学生用户通过系统前台网页完成在线培训及考试等内容,且学生登陆后,其需要学习的安全知识及考试试卷类型是相对应的。(8)资源库的建设与管理。作为系统的资源管理库,包含可用于实验室安全知识教育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丰富多样的资料形式,并且可以不断扩充库存内容。
6实验室安全教育平台实施成效
信息化平台建设优化了安全教育管理模式。安全教育管理平台使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教学对象更具针对性,培训内容更丰富,信息视角更开阔、学习形式更灵活。平台为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设计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学生们通过文字阅读、视频浏览、事故案例呈现以及模拟考试等教学形式,完成在线学习,不仅掌握了必要的安全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并强化了实验室安全意识。信息化平台建设提高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网络化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和考试,减轻教师工作量,减少教室使用,节约了学校的教学资源。通过安全教育管理平台,各学院可按照教学进度,针对不同专业,组织学生们完成实验室安全知识的在线学习及考核,包括确定试卷的具体内容、考核方式和考核时间;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考核状况及考核成绩,只有完成指定学时的学习,通过在线考核,并成绩合格的学生,方可允许进入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推动并丰富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在实验室范围内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整体水平,使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更加系统、规范和制度化,提供了值得推广的经验。
7结语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实验室;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08
随着计算机成为生产生活各个领域重要的工具,与计算机技术或其应用有关的课程在我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些课程的教学都要以计算机作为主要的教学设备,加大了机时需求量的增加与设备资源欠缺的矛盾。而由于场地、资金等种种原因,例如我们学校共有三个机房,每个机房里有99台机器,但一般情况都不能全部利用,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时只能保证七十几台保证使用,这样对于一些合班课上课就会出现不能满足人手一机的情况,机房的建设速度相对滞后,计算机实验室的规模,机房每天八节课为正常的工作负荷,部分机房周末、晚上也要运作,仍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只能按比例定量分配机时,影响了教学效果,而且,机房的超负荷运作,增加了机房维护的难度,影响了机台的完好率。在这里我将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探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1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存在的问题
1.1 对实验室建设重视不够
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的领导和二级单位的负责人不重视实验室的建设,而且很多单位的实验室使用时象更为普遍。一些实验室年久不进行更新,一些机器系统老化,无法维修与维护,并且无法进行程序的安装与设置,他们片面的认为:学校是教学单位,只要搞好教学就行,没必要过分地强调实验室建设。由于存在这种认识,实验室的投资建设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但是实验室教学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步骤,当前实验室教学在许多高校中多数还是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多学勤练才能学生掌握更多的操作技对,所以不能将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制定的框架中,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更大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学校专业很多,而且有高职的学生,对高职学生我们不能完全按高专学生一样要求,很多实验室教学缺少综合性与创新性仅体现了专业性、实践性。很多时候某一实验室只针对单一的专业和课程开放,所以经常出现资料不匹配。而不同实验室之间也缺乏联系,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不但要更新硬件,同时也要不断的更新软件系统,使实践教学跟上理论教学的步伐。
1.2 存在安全隐患
做好实验室的安全工作,保证实验人员的人身安全,保证国家的财产不受损失,是实验室重中之重的事问题,管家理实验室的人员一定要把实验的安全工作做好,这是确保教学和科研工作正常进行的唯一前提条件。所以我们要定期的对实验室进行安全检查,严格遵守安全用电,不乱插电源及对危险品的保管一定要到位,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上报,如果本实验室无法整改就要报到学校,申请给矛解决。对于我们机房的仪器设备。我们要分门别类的做好统计,如果设备老化,超负荷也可能造成安全隐患,所以我们要注意观察,尽早发现问题,避免电器火灾。一些高校有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乱搭乱接等现象,这种做法十分危险,容易引起电路起火,所以实验室灭火器的配备一定要齐全,所以当有突况时我们要及时切断电源,每次实验课结束也要及是关掉电源,关好门窗,如有电线破损要及时维修。不允许把易燃、易爆等危险品带到实验室,并不能在实验室里使用电炉烧水实验用电器要进行统一管理。实验室人员要熟悉使用消防器材,发现失效应及时更换。一些学校的实验室分布安排不够合理,,随意摆放仪器设备,这样把安全出口都挡住了,不益于我们通行,实验室人员要提高防范知识,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没有专业人员对这些安全隐患进行有效地排查和完善,就会造成巨大隐患。同时,学生的安全意识淡薄,也是我们实验室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学生未真正重视。当发生意外时也不会有相当的应对措施,一旦出现紧急情况便手足无措,不能使事故消灭或减免到最小,从而避免酿成大的事故。
2 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改革的建议
2.1 健全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作为各种实验教学及科研的场所的实验室,实验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安全管理,实施过程中建立和健全安全规章制度是安全管理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保证实验室安全必须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例如:安全应急预案、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办法、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定期安全排查制度等。
在各种安全制度中,岗位责任制的建设尤为重要,明确岗位分工及责任,实行安全管理,建立安全责任制。要求每位实验室教师和学院签订安全责任书。有的仪器操作使用人员对仪器的保养和维护不重视,甚至对仪器使用说明都没认真研究,使用仪器做不到遵守操作规程,仪器的使用寿命受到影响,甚至对仪器的造成行为损坏。坏的仪器设备得不到及时检修,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若无明确、严格的安全责任制,会产生推诿、扯皮、拖拉等现象,致使人为不安全因素大大提高,许多安全隐患由此而生。
2.2 环境卫生与防尘。
计算机在工作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静电场、磁场,加上电源和CPU风扇运转产生的吸力,会将悬浮在空气中的灰尘颗粒吸进机箱并滞留在板卡上。如果不定期清理,灰尘将越积越多,严重时,甚至会使电路板的绝缘性能下降,引来短路等问题,造成硬件故障。建议要求学生进入计算机实验室时必须穿鞋套、下课值日生清理实验室垃圾,一天课程结束后还要安排相应人员对地面、主机、桌面、显示器等地方灰尘认真清扫。同时定期要做彻底清扫排除平时留下的卫生死角,这样更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实验员、教师、学生、设备以及部门之间制度的制定、落实等诸多方面,没有严格、科学的管理方法是管理不好的。
3 总结
随着技术、设备的不断更新,掌握一些计算机常见故障检测和排除的相关知识和技巧,做好相应的管理方案,并规范认真的维护,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探索,才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事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老师只有应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发挥计算机实验室在现代高校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果.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2]董春艳.浅谈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J].知识经济,2010.
[3]周菁,董寒晖.关于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的探讨之一[J].中国科技信息,2007.
[4]李翱.浅析计算机实验室管理[J].金田,2012.
[5]王一.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
[6]罗一帆,汤又文,孙峰.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
[7]孙建新.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探讨[J].科技风,2010,12.
[8]黄永芳.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概述[J].软件导刊,2011,7.
[9]朱晓勇,刘宁,尤显卿.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探讨[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