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体育教学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体育教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育教学;相互关系
一、语文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两者都属于学科体制内的必修课程,且对初中生的成长以不同的侧重点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一)文化支持与健康支持的统一
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地首先表现为互相支持性。即: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起到文化支持。即通过基本母语知识与运用母语开展其他知识研究。对体育学科而言,就是运用语文知识开展的体育知识研究、体育技能总结与体育文化传播,把体育的实践性技能转化为可以教育表达的语言内容开展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起到较为典型的影响有,如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与体育意识和精神教育。例如《生命,生命》、《安塞腰鼓》、《再塑生命》、《热爱生命》与《谈生命》等,都具有对体育教学的直接支持意义。体育教育对语文教学起到健康支持。这种支持表现在两点:第一,通过体育教学初中生获得健康身体是他们开展语文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让他们能以较为健康和积极地状态开展语文学习。第二,常态化的体育能力与体育意识,能让初中生充满活力,让他们的思维和学习保持着较高的兴奋状态,推动了语文知识学习、问题思考与解决。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
从教学模式而言,语文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初中体育侧重于实践知识的教育。两者之间的统一性表现两个层面: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支持。在语文教学的基本母语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下,让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体育展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交流成为非常顺畅的过程,减少了因为表达模糊导致的理解性的差距。体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与体验感悟提升能力支持。体育作为初中较为典型的实践性学科,其通过初中生的经常性的体育课堂学习与平时的体育锻炼,让自己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培养思考和总结习惯。尤其是体育的团队性活动,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全面地应用,对其语文知识的正确性与运用适当性进行检验。如在体育学习中训练与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个性培养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学习的毅力与坚韧不屈的精神等。
二、语文教学与体育教学的目标统一路径
虽然两者之间,其专业知识与教学教法方面有着截然的区别,但两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高度一致,需要两学科教师积极地开发学科教学内容的潜力,实现相互支持更大的支持与统一。
(一)培育人文意识
两者都具有人文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以文学与人学的统一性培育体育人文意识。即语文以文学的美、生命健康的文学诠释、各种事物与科学知识的人学解读等,培育初中生的体育人文意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战胜困难的教育,会激发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地去克服身体运动带来的各种负面体验,激发他们努力、坚持,进而去收获自己的理想的健康状态。如《愚公移山》中的坚持与坚韧精神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与体育运动一样,都需要在长期坚持的情况下,才可能收获各种具有个性的工作技巧和方法,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成长。体育教学以运动与健康的统一性传播培育人文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虽然多是学生的体育活动,但教师也要开展相关与技能的讲解,尤其是在学生因为体育项目学习的难度与造成的身体负面感受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也需要运用语文教学的教法,如摆事实、讲道理、兴趣培养与精神激励等,让他们能从各自理解角度产生积极地理解与认识,进而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投入到更积极地学习中。
(二)培育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对体育发展、体育教学具有专业性支持的文化。两学科对体育文化的培育功能,以各自学科内容的优势得以展开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统一。语文教学从精神与意义方面培育体育文化。即语文教师会根据课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与体育的关联性以适当的方式等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如《济南的冬天》能启发学生开展冬季特色体育运动的文化形式,《安塞腰鼓》能启发学生把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与民族珍贵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等,让学生开阔视野,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之间的大融合与相互学习启发。体育教学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培育体育文化。即教师在开展相关项目的教学时,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向学生开展如该项目的发展史、适应地区与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有着较为综合全面地了解,以激活他们更加广泛的兴趣,如体育史学习、体育项目欣赏与体育艺术的研究等,推动体育学习与语文学习的统一。
篇2
摘 要 高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强健学生身体素质,调整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但是任何一种教学都需要有对应的监督管控机制来引导教学向规范方向发展,充分发挥高校教学的实际价值。而该理念也适用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因此要充分的针对体育教学的问题设计教育监督管控机制。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监督机制 问题 策略
当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是朝着综合素养人才方向进行,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知识理论与技能,同时也需要由良好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而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强健体魄和调整心理的作用。而为了提升体育教学的质量,高校开展了相关的监督机制,但是监督机制本身由于不成熟而导致多种问题的存在。因此,要充分的看到监督机制问题,而后做对应的调整改善。
一、高校体育教学监控与督导机制作用
对于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有效的对课程内容、学生反馈情况、实际考评情况做有效的监督,从而观察教学实际开展是否符合学校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教学的实际效果做有效的评估。同时依据教学中的问题做对应的问题纠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达到监督作用,促使教师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积极配合学校教学理念进行教学的改良。同时可以依据发现的问题有效的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讨论与研究规划出适用性的解决措施,有效的帮助教师进行课程的改良,成为了教学质量的晴雨表。
二、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常见问题
(一)监督理念滞后
当下的体育教学监督理念主要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操作模式,但是实际上并不仅仅如此。监督操作是对实际教学反馈与推动的方式,而并不是对教师教学的简单监督。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仅仅是教师的不负责任,更多的情况上可能是学生需求与情况的多样性,教学硬件设备缺乏,教学政策的不足等。因此教学效果的滞后并不是教师单一性问题,而是多方面问题的集合。因此监督工作应该是对多种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所监督评估,从而促进整体的改善。监督也并不仅仅监督教师,还需要监督学生,监督整个学校的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工作等。
(二)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关注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中,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主体的关注。体育教学服务的主体是学生,教学不仅仅要满足学校对于教学理念定义,同时要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状况、身体情况等。要充分的对学生情况做全面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教学的反馈,适当的依据学生的需求多对应的教学方式、内容与理念的调整。
(三)监督方法操作不科学
在传统的教学评估中,仅仅依照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观察以及学生简单的问卷调查进行,同时调查范围较为局限,只是抽样调查,缺乏对全部学生情况的了解。评价的内容主要针对教学内容的满意与否情况,但是缺乏对学习接受情况做深入评估。即便采用了网络评估的方式,但是总体来说都较为形式主义,没有深化到实际核心关键点。
三、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对策
(一)完善监督机制
在监督机制中,要明确相关制度的完善科学性。既要满足学校教学理念的符合和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反馈情况的深入了解。评估要扩大评估范围,避免简单的抽样检查,扩宽评估途径,方便学生做教学评价的时时反馈,及时的对日常教学反馈情况做有效的关注,并依据实际情况作及时有效的纠正,避免形式主义的每年定点某一时段的抽样调查。同时要做好监督考评机制的权威性,促使教师与学校方面积极的应对改善,而不是仅仅接受反馈情况而熟视无睹。要将全面的监督与实际操作改善工作贯通,发动全校师生的监督力量,不仅仅是依赖单一的组织与个别监督人员。
(二)充分肯定教师的价值
在对教师做评价时,要充分的了解教师的实际工作压力而后做对应的公正人性化的评价。不能以个别不公平的评价言论就否定教师所做出的所有教学价值。同时要积极的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让教师发挥教学内在的热情,不断的积极改善,同时提供教师更为宽松的教学氛围,让教师更自由的对教学内容、形式的改良,避免单板的约束而导致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要尊重教师的专业性,教师毕竟是教学一线的感受者,对于学生的需求与教学领域的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从而有效的提出对应的教学改良方式,因此要充分的尊重教师的意见,避免非专业性人员提出不切实际的监督与改良方法。
(三)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
在教学上,教师是专业的主导人员,学生是最有效的反馈群体。要充分的调动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同时让学生通过积极的表达想法,让教师全面有效的了解学生需求与实际的身心状态,从而有效的做对应的教学调整。开通学生反馈的多元渠道,同时减少其反馈的阻力。
四、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监督机制不能严肃的认为是一种严苛的教学约束,应该更多的通过监督机制的改善,调整更为积极向上的体育教学氛围,让体育教学更活跃、更符合时展需求,满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有效的提升体育教学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 刘金富,高风.关于"高校体育教学质量评价"的反思[J].当代体育科技.2015,5(14):91-92.
篇3
关键词 中学 体育教学 素质教育
中学体育教学对素质教育观念的引入,逐步改善中学体育的传统教学。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元素,让教学更人性化,更能培养学生热爱运动,进而到达强身健体的教学目的。那么,在中学体育教学该如何引如素质教育观念呢?一、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教育观念(一)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
有的学生喜欢田径,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足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把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聚成一组,对某一组的某一特长进行单独的讲解,这样教学既轻松,又有效率。针对学生自己的特长,让学生自己做主选择,有针对的学习更有利于兴趣的培养。相比,每节课大家都学的是一样的内容,对于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算是一种煎熬。
(二)人性化教育。
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叛逆”是中学生最突出的表现。
由于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多方面的困惑得不到答案,在心里就产生了“叛逆”心理。对于这种“叛逆”心理,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多引导,多鼓励,少批评。例如,在教某个技术动作的过程中,总有些学生掌握不了技术要领,对技术动作做错或做的不规范,这时,就得要求老师人性化的教学,多多鼓励引导,如果用些简单粗暴的办法来惩罚学生,结果只会让学生产生心理恐惧,久而久之,便放弃了体育兴趣爱好。素质教育不仅在于学生自我做主,而且也在于老师的鼓励很引导。
(三)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
身体的健康除了外在体魄的强壮,还应包括内在心理的健康。青春期最最痛苦的莫过于性心理的变化。老师可以安排相应的课程讲述青春期的性心理方面的知识,帮助中学生安全健康的渡过青春期的困惑。除此之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知道,一份汗水才有一分收获,只有拼搏进取才会有赢的希望。让学生们在体育活动中培养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一)传统观念影响着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
“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提出来了很多年,但实施起来仍然有很大的困难,尤其在农村中学,传统体育教学观念严重制约了中学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认为,体育课就是让学生们跑跑步,打打球,随意玩玩就可以的。这样的传统教学态度,对体育教学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老师不愿改变教学方法,是某些老师脑子没有素质教育教学的概念。落后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开展。
(二)体育课程安排过少。
有的学校为了升学率,为了教学任务,安排的体育课程过少,一周保证不了了一课时,有的甚至直接取消体育课程。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学生很难在体育课上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时间久了,只会让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散步,就是到处跑着玩,完全无纪律无组织。过少的体育课程安排,正常的体育教学都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更别提对学生们的心理方面的教育。
三、对在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所出现问题的提议(一)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
要想素质教育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得到很好的发展,引进有较高素质的体育教师是首要的。受过大学教育的体育教师,更能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知道学生的兴趣所在。通过引进有大学学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不仅让整个教师队伍得到提升,而且对待教育工作更有激情、更有效率。素质教育不仅在学生身上体现,更在老师的身上体现,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
(二)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
重视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体育素质教育教学的体现。素质教育本就“以学生为本”,体育不仅让学生如何喜欢上运动,更重要的是在运动项目中培养学生坚韧、敢吃苦、敢拼搏的精神。
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性心理的心理教育,帮助中学生顺利渡过青春期;另一方面就是挫折心理教育,由于心智发育的不成熟,很多学生还是不敢面对挫折失败,在失败的阴影中形成自卑极端的性格,这些都是不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
重视对中学生的性心理教育和挫折心理教育,让学生健康的走过中学时代。
(三)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
很多学校没有采取在中学体育教学中采取素质教育教学,是因为对素质教育的不了解和不熟悉。加强中学校园素质教育的宣传,让更多的老师了解知道素质教育,并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体育的素质教育教学。
总之,中学体育素质教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体现。通过让学生自我选特长、人性化教学、心理方面的教育等措施让素质教育教学融入中学体育教学,虽然在体育素质教育教学中存在素质教育教学的不彻底、体育课程安排过少的问题,但可以通过引进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来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孙海兰.西部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07.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和小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的重要手段,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引导小学生自主思考,使其积极参与课堂,同时也提高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笔者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如下描述,并根据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现状,提出了几点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枯燥化,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很多小学教师在语文课堂提问中,经常使用一些“对不对、是不是”等简单的词语,这些词语本身具有引导性,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发散思考。这样的提问过于枯燥,一方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提问根本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义。
2.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数量过多,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提问的数量过多,把太多问题抛给学生,容易导致学生把握不了学习的重点,出现学习积极性明显下降,不愿意回答问题,甚至厌学等问题。在课堂中提过多问题,当学生积极性没有达到一定程度时,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死板,处于冷场的状态。整堂语文课学生可能学习效率极低,课堂教学质量低下。
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难以把握节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不好把握节奏,这也是严重阻碍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因素。教师该问什么问题,教师什么时候提问,一个问题给学生多少时间思考,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给多少时间总结等,这些都影响着课堂提问的教学效果。
4.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差别化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个别教师还存在一个严重的现象,就是提出的问题差别化。有些老师在心理上和行为上歧视所谓的学困生,只愿意邀请学习好的学生回答,从而忽略了学习不太优秀的学生。教师对所谓的学困生的关注不够,一方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提高整个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关于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方法
1.课堂提问要多层次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多层次。教师不能一味地关注成绩好的学生,或者一味地提升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提问时要兼顾不同成绩的学生,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不同程度分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回答稍难一点的问题,让学习成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稍微简单一点的问题。这样一来,有利于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有利于学生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全方面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课堂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课堂提问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来合理地设置问题。教师的专业素质要过硬,要吃透教材,全面理解语文教材的重难点问题。老师要抓住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以达到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对于语文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不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多采用提问题的方式鼓励学生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提问中,主要可以围绕两点来进行。(1)围绕教学目的来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通过思考来深层次地了解问题,加强学生的智力训练。(2)课堂提问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回答。因此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具体,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
3.课堂提问要精巧
教师在课堂提问中,要巧设题目,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事实上,学习就是教师设置问题,学生质疑问题,最终探究疑惑的过程。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不断探索。教师课前设计疑问非常重要,在课堂中巧妙地提出疑问,合理地设置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培养小学生思维活跃的一个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改善课堂教学提问策略,就一定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笔者衷心希望在今后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更多的小学老师参与进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教学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篇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应用教学交往之后,已经改变了之前教师是课堂主体的现状,而且也不再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学生逐渐变成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的氛围活跃起来。本文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的形式进行了分析。
一、在教学中应用对话的形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主要是将信息作为基础,通过语言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亲身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双方的合作,在不断的交流探讨中,相互交换经验,从而实现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交往教学的形式,从而展开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沟通。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少年闰土》一课教学时,可以先设计一个吸引学生注意的问题:你们有没有自己最好的朋友啊?这时学生肯定会非常积极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这样就能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从而更好的进行之后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先对少年闰土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之后再给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对话的形式将少年闰土的形象展示出来,教师在最后的时候要进行一个总结,这样既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在对话的形式中,学生不仅对少年闰土的形象充分掌握,也加深了和同学、教师之间的感情,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语文的教学质量。
二、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缺少主动性和自主性,并且还缺少强烈的质疑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教师对其进行适当的鼓励和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鼓励和引导时,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教学交往中不断掌握问题提问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实现高效学习的目的。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坐井观天》一课时,要想在课堂教学交往中实现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作用,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摒弃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领着学生将文章朗读一遍,再让学生讲一讲通过朗读文章,对文章有什么样的了解?大概讲了什么?这时学生就会畅所欲言,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改变了以往教师一味讲授,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形式。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争吵?学生会说他们在讨论天大还是天小,也有的学生可能是别的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这时教师不要否定回答错误的学生,要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理解问题得实质,再根据文章中的内容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学生会对文章的内容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学生会更加愿意学习和回答问题,并且还会自主的发现问题,向教师提问,不断充实自己,体现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交往。
三、在教学交往中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交往要靠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努力,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要充分肯定对方、接受对方,充分体现教学交往的主体性、交往性和互惠性。而在教学交往中,主要是学生和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往,在不断的教学交往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比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麻雀》一课时,读过文章之后,教师会通过老麻雀救小麻雀的情境,引申到母爱的伟大。由于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会问教师怎么知道老麻雀是母的,教师肯定会特别惊讶,这是教师通常都会忽略的,而学生却能有自己的见解,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教师也丰富了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肯定会更加的严谨。因此,早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呢够丰富教师的思想,使教师和学生实现互惠互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教学交往,不仅能够为学生创造合作性和活跃性的课堂,还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了解,从而形成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形式。并且还能提升学生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在交往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提高合作能力、交往能力,从而更好的学习语文。另外,现代大多数的家庭都是一个孩子,也就是说都是独生子女,很有可能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应用教学交往形式,可以使学生进行配合协作,从而形成与他人分享的好习惯。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立忠,王晓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交往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10):39-42.
篇6
一、评价内容的转变――注重评价学习的全过程
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应在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高专项运动技能水平,为终身体育服务。也只有让学生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多动、多练、多体验,才能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因此,评价高中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更应该注重过程性评价,即在高中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可以采取对学生上课的表现进行及时的、激励性的口头评价(如“你做得很好”、“不错,假如你能做到××就更好”等),围绕单元计划所设置的目标进行单元评价或阶段评价,给一部分基础较差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等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随时发现问题(包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相互协作、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改进,既能增强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能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加强评价的实效性
规范教学评价,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建立持续的发展资料;各个项目要有标准合理的评价体系,正确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记录,在同一目标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系统地观察和概括,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形成精确、深刻的认识,使得评价能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在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应该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参照一定的标准,综合学生一系列的表现给他们一个明确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而是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适当的描述。如学生经过对排球的学习,根据班级间的比赛、课外活动表现的记录,对学生学习的总体状况或其中的几个方面给予描述。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下一阶段改进的目标,更好地体现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三、加强思想教育,让多元化评价落到实处
过去的评价,只是由教师单独评价学生的状态,教师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很强,不能激励学生进一步学习,也打击了一些学生的积极性。现在我们要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中来。特别是自我评价,一方面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能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同时也可以防范由于过于依赖教师的主观性评价所造成的不公正现象的发生。一般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或小组合作时,让其他同学或小组给予评价。不过,多主体评价在操作时应注意三点:首先,评价者要有明确的评价目标和标准;其次,要分清楚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哪些内容不适合多主体评价,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多主体评价;最后,在多主体评价,特别是学生互评中要淡化等级和分数,淡化学生之间的相互比较,强调反馈与反思。而对于一些不配合评价的学生,要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让其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不能让其放任自流。
四、评价方式的多维化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由于终结性评价是在单元或阶段学习结束时进行,因而失去了评价的有效反馈功能,对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以及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意义不大。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应改变单纯采用终结性评价的方式,采取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三种评价相互渗透,使整个评价活动始终处于不断上升的动态之中。
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体育教育中,采取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增强了评价的科学性,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定性评价,而追求定量评价,使定量评价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体育教育极为复杂,有它自身的特殊性,存在着大量的人文因素。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
21世纪所需的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人才。学生通过体育教育不仅要发展身体,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这些人文因素如学生体育态度、思想品德、心理素质、锻炼能力等指标具有明显的定性特征,是难以量化的。忽视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的教育评价是不全面的、缺乏科学性的。因此,单靠定量化、数量化方法无法认清评价对象的本质特征,必须把宣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使用。
3.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自我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教学论和学习论。传统的教育评价注重他人评价,忽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对教师评价中,任课老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对教学活动的情况最为了解,对教学质量的优劣也较为清楚,所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离不开任课老师的自我评价。但由于评价的心理压力,以及主观因素影响,任课老师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教学工作,使评价的客观性不够。因此,还需要他评,如同行教师评价。他们熟悉业务,结合任课老师提供的信息,按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能较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任课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既要同行教师参与评价,又要任课老师参与评价,把他评与自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评价顺利地进行,得出正确的评价结论。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学生真正了解自己,驾驭自己,才能提高自己。学生是教学目标的实践者,只有亲身体验的内容才能正确地评价它,特别是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包括情感、意志、态度、兴趣等,都是不易显露的心理倾向,只有通过自我评价才能获得真实的材料。一个善于运用自我评价的学生,可以依据教学目标随时评价自己,使自己始终保持在教学目标指引下的定向学习状态。为更好地实现自我评价,学生要结合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自我评价目标。同时,这也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利于学校体育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篇7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思考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
大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大学生们学会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并具备在新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自我发展的能力。这就需要现在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文化素质、较强的专业素质、健康的心理和强健的体魄。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应是全面的、综合的,应包括思想、道德、心理、文化等方面。素质教育虽然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定义,但其内涵大家却都是熟悉的:就是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亦即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较宽的知识面和文化修养,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有健康的体院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与我们过去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首先,全面发展理论因其过于抽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成监控;而素质教育可以将几个方面的素质分解为一项一项的比较具体的内容,结合社会的实践、学校、个体的实际,把抽象的方针、目的具体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素质教育的内容,有一些是全面发展教育理论所未提及的,或虽包含在全面发展理论之中,但又不甚明确。特别是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再者,人们所理解的“人的全面发展”很容易被误解为以统一的模式去塑造全体学生或培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素质教育则明确地表达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大学生个人、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误区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都在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途径,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大学生综合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调查表明,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道德水平主流还是比较好的。
他们渴望成才,准备献身事业,报效祖国,积极思考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角色,其危机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但同时,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重实惠、求实用,社会责任感淡化。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生活追求新潮,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安逸享乐。从人文素质看,当今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但人文素质的整体状况是令人忧虑的。大部分学生人文知识匮乏,在学习中重实用和功利,对学习传统文化、古典名著、文学艺术知识等不感兴趣,缺乏良好的读书习惯,虽然也有部分大学生读的书并不少,但其中很多是功利性强、实用性比较强的书,如英语、电脑、各类考试书等等,而与自己看似没有直接关系、能陶冶性情、提高修养的人文类书籍却读的很少。缺少人文知识使大学生感受不到文化的熏陶,造成他们为人处事、修养内涵上的不足。在专业素质和学习能力方面,大多数同学具有较好的专业能力素质和专业学习技能。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明确,而且能把大学学习同自身发展相联系。绝大部分同学有自学的意识,求知欲较强,熟悉学习方法和技能,思维较为活跃,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看,虽然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到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并且愿意参与大学创新活动,具有创新动机。然而在现实中,学生对知识缺少强烈的探索欲望,在学习中缺乏批判性思考,在勇于批判、大胆怀疑等创新思维上惰性还比较强,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擅长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从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看,大学生偏重和擅长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实践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误区
我们培养大学生应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正确的,也是顺应历史的发展要求的,但是,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或因认识的片面性,或因实践经验的不足,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出现了一些误区,应该引起重视和思考。
误区之一:,谈起大学生的素质,有些同志把大学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看重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由此而一点带面,将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作为大学生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
误区之二,越来越多的人士已认识到大学生素质教育是要注重对大学生全面培养,绝不能只关注专业知识一个方面,但在实践过程中,急于求成,种类繁多的课程编进了教学计划。参加的学生忙忙碌碌,一派求知求学景象,有的甚至还将“双休日”变为“双修日”。
误区之三,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大学生成熟的标志,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已达成共识,而且已成为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中心内容,关键的关键,于是有关人文素质的课程、讲座风靡高校。有些同志以为人文素质提高了,其它素质就没有问题了。
误区之四,能力培养已成为高校重点之重点,素质教育已变相为一种能力教育,大学生动手能力在某些人眼中成为素质的最高标准,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急功近利的做法,更加促使了高校对这一认识的肯定,导致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缺陷。
三、高校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的对策
篇8
关键词: 日语教学文化差异意识文化友好交流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外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外语。为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背景尤为重要。
一、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注重中日文化差异意识的培养
1.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存在诸多差异。
中日两国同属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有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这使中日两国人民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连带感与亲近感,相对于迥异的西方文明,人们更容易看到彼此之间“同文”的共通性,而忽视了两国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长期受这种中日同文观点的误导,我们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往往过分强调中日文化的共通之处,而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对于中日文化的差异之处疏于介绍,导致学生在与日本人实际交际过程中遇到障碍。然而,中日两国在语言文化上存在着诸多差异。
(1)部分词汇的感彩、文化伴随意义有所不同。
日语汉字源自中国,中日文中许多汉字字形完全一致,但文化内涵却大相径庭。如,在现代汉语中,通常在男子姓氏后加上“先生”表示礼貌,而在日语中“先生”仅用以称呼教师、医生、律师、政治家等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如对一个普通的日本人用“先生”来称呼,会使对方不知所措。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从文化背景的角度对此类词汇进行辨析,避免学生望文生义发生误用。
(2)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语言习惯有所不同。
很多中国人认为日本在引进、吸收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中国的伦理道德,以为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中国人相似,但实际并非如此。中国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道德主体对他人的爱戴、尊敬和宽容,提倡“仁者爱人”,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儒家思想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将其改造为以“礼”为核心的日本儒家文化,强调道德主体维护自己的名分,遵从社会制度和习俗,注重人伦规范,包括人与人交际中的仪式。尽管同属于儒家文化圈,中国人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有人情味,日本人注重礼节,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但流于表面文章,人情淡漠。
2.要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必须在日语教学初期引导学生树立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了解中日文化差异。
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外语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往往不是“语法错误”,而是“文化错误”。现代外语教学认为后者更为严重,指出人们对外国人在语音和语法方面的错误往往比较宽容。与此相反,违反说话规则则容易被认为是失礼的。因为人们不大可能认识到不同国家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在这种情况下,外语说得越流利,目的语国家的人越不能容忍说话者犯的常识性的文化错误。
如果对中日语言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之处缺乏理解,在与日本人的交际过程中习惯用本民族的思维方式、文化标准去要求对方,很可能导致交流不畅,甚至交流失败。例如,日本人收到礼物时,会说一些对礼物表示赞美的话并表示感谢。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即使内心很喜欢,也会说“心意我领了,可这东西我不能要”之类的话,先客套地推辞下再收下。如果对日本人使用同样的表达方式,他会很生气,觉得对方很没有礼貌。
二、日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应注重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意识的培养
1.培养学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具有现实意义。
中日两国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近代中日文化友好交流活动更加频繁。但是,日本的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创伤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风化,中日关系时冷时暖,也曾经历过十分艰难的时期。中日两国虽然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却“虽近又远”,两国人民对彼此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还缺乏理解。为了促进中日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充分了解日本的中国人与熟悉的中国的日本人在两国之间起到“桥梁”沟通作用。
然而,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对日语语言文学、日本社会文化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对中日关系方面的历史及现状疏于了解,中日文化交流意识淡薄。
2.培养学生的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符合《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的要求。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2]中要求开设日本文化史、日本概况等日本社会文化课程,要求通过开设此类课程,使学生掌握日本文化的主要特点,基本了解日本历史发展的脉络及政治、经济情况等。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也就包含在学生对日本文化的了解过程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成为21世纪日语教育的重要目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不再局限于词汇、语法等狭义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是对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语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导入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相关信息,在培养学生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
三、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于日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基本途径,探讨颇多,本文中不再赘述。笔者认为,在日语教学中,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应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知识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日语教师的传授,因此,日语教师的引导作用无疑是重要的。日语教师不仅是日语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是日本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的启发者。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知识,细致深入地了解日本的历史脉络、社会文化及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历史和近期动态,对中日两国社会文化的差异之处有较深刻的理解。教师要能够抛却个人成见,客观地、全面地分析和评价日本文化。教师还应对某一情境中学生有可能犯的“文化错误”有一定的预见性,有针对地进行阐释。教师要将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激发学生的质疑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知识的过程自觉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中日文化交流意识。
四、结语
培养中日文化差异意识与培养中日文化交流意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能够有利于加深文化交流意识,文化交流意识有利于对文化差异的主动探求和理解包容。两者都对提高日语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有着重要作用。这两种意识的培养是长期的过程,教师应注意潜移默化地引导,不可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学生。
参考文献:
[1]新中华学校编.日本文法辑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1-2.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编.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Z].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篇9
何谓文体?它是指文章作品在结构形式和语言表达上所呈现的具体样式或类别。它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人们在掌握文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阅读鉴赏和写作实践,对不同的文体模式的自觉理解、熟练把握和独特感受,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关于不同文类的知识结构或文章图式,即为文体意识。一个人有了文体意识,会在阅读和写作中, 对不同形式的文体形成自觉观照、深切体验和正确认知。可见,文体意识是人们文本艺术思维趋向成熟的标志,是语文修养和读写技能提高的体现。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文体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能力。其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情意表达的能力
中学生情感是丰富的,其表情达意的欲望是强烈的。然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定的文体规范的制约,没有较好的文体意识和特定的文体感,再深刻的体验、再精微的思想也只能像激越的洪水决了堤,无所依凭也无所蕴蓄,失去表情达意的初衷,更达不到预料的效果。因此,对初学写作的中学生而言,文体规则的遵守和文体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文体是人们对文章作品内在规律、特质的一种认识和总结,而作为阅读材料的文章都有其自身的文体模式,学生掌握了多种文体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文体意识,就等于抓住了解读文章的牛鼻子,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自然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作文写作水平
每个人的文体意识的形成是一个由微到著,由弱到强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更新文章图式的建构过程,因此在写作中在遵循原有文体意识的基础上又扩张自己对于文体的理解,从而在变异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像这点,文体意识一旦形成,它留给学生的写作创造的天地也是十分广袤而深远的。学生的写作水平将随着文体意识的不断增强而不断提高。
然而近年来,教育界普遍关注语文教育中创新能力的问题,关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问题,关注语文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的问题。“文体”一词几乎被逐出了语文教学的园地,新编的语文教科书中“文体”已被淡出。相关的文体知识只是零星地不成体系地散布在写作知识中,不能为语文教师的文体教学提供高效的文本范式。对文体知识有的是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有的则根本不提,造成了文体教学的严重缺失。文体教学的不重视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普遍现象。可见,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文体意识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文体意识培养,加强文体训练,提高文体写作能力。
四、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
语文教师要重视文体意识的价值,不能因为考试不考察文体而不去进行有关文体知识的教学。语文老师在思想上必须重视学生文体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文体意识的教学渗透。同时,语文教师要提高文体理论知识素养,对文本类别、各种文体的语体特征、结构特征和写作要领及各种文体特征的相互渗透能有一定的认识,熟悉和掌握各种文体模式。
五 、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确立文体意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体特点, 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
我们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该让学生明确我们读的文章属于什么文体,是什么文体就应用什么话语系统来思考分析。然后通过生动形象的文章范例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比较,再加以练习强化,使学生自觉渗透文体意识,并最终确立文体意识。
六、在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 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 规范文体要求
当前的写作理念更多关注写作的“真情实感”及“有感而发”,而忽视了写作教学中的结构操练。当然“真情实感”“有感而发”体现了基础教育阶段中的学生的人文涵养的提升,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但加强文体训练,提高文体意识,可以帮助学生从入格走向创新,而且在具有扎实基本功的前提下的创新才是理性的、可靠的。所以必须在写作教学中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
篇10
一、教学现状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高耗低效现象,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问题:(1)阅读课热热闹闹,感悟不深。许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代讲,支解了教材的丰富内容,阻碍了学生对课文整体感悟。或天马行空,夸夸其谈,使阅读教学犹如空中楼阁,华而不实,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发展空间极为有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2)观摩课轰轰烈烈,存在“作秀”。部分年轻语文教师在各种评优观摩课中,为展示自己的所谓“风格”、“风采”,常常出现了一些“秀”课,一堂课看起来十分热闹,教学手段新颖、教学形式多样、学生回答积极、课堂气氛活跃,但是,课结束后,学生学会了什么呢?完全是教师在台上自己“做秀”,做给听课教师看。这样的教学,根本谈不上是“有效”的教学。(3)教学改革大张旗鼓,缺乏实效。在教改大背景下,语文教师接受了一些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信息,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如阅读感悟、探究性阅读、个性化阅读等等,由于缺乏深入的实践研究,不乏流于形式,实效不大。
二、实施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八册《最佳路径》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等动画片断,创设情境,介绍迪斯尼乐园在世界上的影响,同时结合课文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插图来告诉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最优的教学效益。
2.保证时间,提高质量
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中午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三、落实措施
1.精心设计教案
教师要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能经常用考试、作业来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3)教师要妙用奖励。奖励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
3.教学形式要多样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问学问,学学问问,不学不问,哪来学问。问是读书的钥匙,是思考的起点,是深钻的体现。学生只有自己会思,会问,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
(2)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的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就是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质和量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3)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我们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语文,我们的语文课程才能真正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形式多样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保证。
4.多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