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欣赏与美术鉴赏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教学策略
美术鉴赏起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工具、语言文字等的研究。美术作为一门艺术,欣赏美、创造美是美术的主要功能和教学宗旨。下面,笔者从情境创设、多媒体使用、转变观念以及动手实践等几个方面,论述高中美术教学中鉴赏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注重体验式学习,鉴赏与动手实践相结合
体验与实践相结合是高中美术教学的主要特点。高中美术教学中,应注重体验式学习,注重动手实践,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例如《托物寄情》的教学时,呈现给学生元代王冕的《墨梅》、宋代郑思肖的《墨兰图》、呈现徐渭的《墨葡萄图》、凡高的《自画像》《星月夜》……通过对这些字画的欣赏,体会美术作品与艺术家的人生经历的关系。呈现给学生《二马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各匹马的形象有什么特点?再与徐悲鸿的《奔马》、南宋龚开的《骏骨图》进行比较,体会画家在马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再让学生欣赏《怒吼吧,中国》以及《到前线去》,体会这些作品与前面的作品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一致,思考和讨论作者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达出这种思想感情的。作品的呈现,将学生带进名人名作中,融情于这些作品中,真正理解和把握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寄情”的表达手法。再让学生运用“托物寄情”的手法创造性创作一幅作品,实现“学以致用”之目的。中国的古陶瓷的欣赏的教学时,笔者呈现给学生一些器皿,让学生用“眼”看,用“手”摸,通过“眼观”“手摸”体会陶瓷的机理以及质感,再组织学生自主品评,让学生体验作品的乐趣,提高作品的感悟力。
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
情境教学一直被教师们所推崇和广泛使用,情境教学的主要优势在于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玉石之分———古代玉器》的教学,笔者采用谈话法和故事法相融合的方式而导入新课的学习。笔者这样导入:一块玉料,如果不经过雕琢,和一块天然石头、鹅卵石等没有多大的区别。再以《完璧归赵》的故事,简单介绍“璧”的含义;再以成语“亭亭玉立”“玉石俱焚”“琼楼玉宇”等成语,说明人们对“玉”的喜爱,再以“化干戈为玉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一片忠心在玉壶”“君子比德于玉”的出处以及本义和比喻义的介绍等,了解玉器的丰富的内涵,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对“玉”的探究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再以“你了解玉的哪些故事,说出来与大家分享”而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创设轻松愉悦的浓厚氛围。情境创设,设疑也是主要的方法之一。如《泥土的生命———古代瓷器与玉器》的教学前,直接以问题教学法,就可以把学生带进课堂的教学中。如说到陶瓷,你联想到了什么?你了解到陶瓷哪些方面的知识?等,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皇权的象征》的教学时,以问题“你知道紫禁城有多少间房子吗?”或者以问题“你知道紫禁城的房间为什么是999.5吗?”如此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为有效课堂的创建打下基础。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
高科技的发达、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技术为美术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如《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教学,笔者利用多媒体呈现《清明上河图》《黄筌》等,引出“具象艺术”的概念,通过对这些画面的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具象艺术的特点和作用:视觉的真实性、客观性;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艺术的情境性,也称为叙事性。再如《走进意象艺术》教学,呈现几幅作品,从作品的欣赏中,体会“意象”的含义,体会“意象”和“实象”的区别,从而感悟“意象艺术”与“实象艺术”的区别,呈现一幅意象艺术作品,体会其“怪异性”,进而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意象作品具有形象怪异性?用多媒体呈现更多的意象作品,如挪威的《呐喊》、凡高的《耀眼的炫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等作品,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意象艺术”的特点。多媒体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利于为学生呈现大量的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美术鉴赏力。
四、转变陈旧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与学生交流时,85%以上的学生认为:我又不考艺术学院,学不学美术意义不大,美术的学习是美术考生的事,学习美术浪费时间和精力,这种看法在农村高中更为突出。学生的这些想法和观点,除了应试教育使然以外,关键还在于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是否有吸引力,美术课堂对学生是否具有诱惑力。其次,教师应转变学生的思想观点,如认为艺体班的学生都是文化课不好,考重点大学没有希望而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只要选择美术、体育、音乐等,借助于这个阶梯等进入北京艺术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大门。他们只是对美术的爱好、对艺术的渴求,例如凡高、齐白石等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诗人、作家,他们在艺术天地独树一帜,在文学天地也居一席之地。再者,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方法的趣味性、吸引力。如问题教学、探究教学、合作学习、开展欣赏鉴赏活动等,活动的开展促使学生动起来。美术鉴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只有转变对美术的认识,并创新教学,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态势,“变则通”、“活则灵”,注重美术教学的方法的探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美术教学的美育功能才能绽放在美术课堂,彰显美术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陈为龙.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3,(16).
[2]姚伯玉.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之我见[J].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2014,(1).
篇2
关键词: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鉴赏与审美能力教学实践
近几年来,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大力推广职业教育发展,培养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艺术教育课程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大纲中将美术和音乐两个学科规定为中职教育必修课程。以艺术教育为载体让学生直接获得美的信息,着重培养道德品质、加深对其的集体精神的塑造,学生的职业潜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从中得以挖掘。办好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有着重要作用,不仅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还能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一.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
艺术专业的课程针对的是专业艺术人才,所设置的课程专业性强,“系统化”教学,课程量多又复杂。但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侧重点与传统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开设面向整个学校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它的课程内容简单、专业化程度较弱,主要让参加此课程的同学了解美术的基本常识,学习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提升个人的美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设计思路
中职学校的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是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组成。基础模块主要内容覆盖美术与人生、美术表现、中外国美术赏析等,深入了解美术历史,提升美术品味。拓展模块则重于实践能力,内容多为设计基础、设计表现,设计方法等。内外兼修,从内在修养到实际操作,逐渐提升美术能力。以追求生命之美和生活之乐作为出发点,基于美术艺术的大众审美分析,来确定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将课程目标由六要素组成,即智慧(Intelligence)、交往(In-teraction)、想象(Imagination)、兴趣(Interest)、直觉(Intuition)、理解(Interpretation)。确立“博大”、“高雅”为课程内容设定的原则。区别于传统美术课程,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会变得更加具有“丰富性”、“完整性”、“层次性”、“审美性”[3]。
三.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的能力提升
(一)鉴赏能力
九年义务教育给每一个青少年儿童开设美术课,让学生对美术有了浅显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公共艺术美术课程进行了内容延伸,知识层次更加丰富。主要从“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艺术品的鉴赏能力”两方面进行培养。首先可以试图从自然、社会、人文、历史和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欣赏比较,正确的引导学生,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了解文化内涵。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的珍宝无数,例如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堪称人类瑰宝,塑造人物生动、造型逼真细腻、构图精妙。其次也可以带学生去博物馆实地参观,多观看关于赏析珍品的视频。再多的教授课程,都是纸上谈兵,不如让学生直接接触获取经验,通过切身感受,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评价、鉴赏能力。例如:《蒙娜丽莎》是一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杰作,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鉴赏: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更深层次地感悟作者的思想内涵,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
(二)审美能力
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和九年义务教育衔接自然。不可太过突兀,也应该给学生慢慢适应的过程,这样做也符合中职学校《教学大纲》要求。与初中阶段的美术课虽然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是知识应是相通的[1]。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中需要适当精简知识内容,不要太过细致,简明扼要,并增加《中国美术史》、《美学概论》、《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等相关书籍。让学生从书中的内容中了解美术的发展史、不同美术类型的基本分类、艺术表现形式的美学原理、美术的基本表现技法,掌握审美方法、评价方式的同时,又能在书籍中了解每一幅作品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内涵,社会当时的处境、作品背后的故事。综合社会、自然、艺术三要素,更加全面理解艺术美的特征,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5]。
(三)创造美的能力
在知识感知、巩固、积累的基础上发挥美的创造力。在图书馆中增加有关提升创造美能力的书籍,优化教材,增加知识获取途径。例如:《绘画创作》、《简笔画基础》、《二维、三维动画制作》、《书法基础》等等[3]。以课堂以外的形式,自主学习,在这些书中,找到二维平面作画的技巧,了解三维动画产生的过程,完成简单的艺术表现,找寻学习的自信。
四.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提升能力途径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辈出,艺术人才需求量在增加,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发展多条道路以提升学生能力是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主旨。其一,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名人书画展。实践出真理,让学生们在一幅幅实际的真画作品面前,亲身领略艺术的魅力。用眼睛去体会艺术家利用色彩的碰撞。在专业的气氛中,进行专业知识的交流。在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的信息[1]。其二,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整个中职学校的学习氛围也会影响学生的能力提升。校园是学生时代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圣地、是成长的摇篮、是品质道德养成的场所。营造文化校园是大势所趋。在优美的学校环境里渗透艺术的元素,如名人雕塑、名家作品等,会带给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发展,有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也有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其三,组织学生互动,增加艺术活动。在校内创设活动内容,围绕艺术美术的主题,可举办学生自己的画进行展览评比,收集“民间名画”,让学生们自己对其评价和评比打分,选出“校内之星”[2]。这样既可以在活动中提升审美能力,还可以提高对作品的评价能力,将课堂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也可以找寻文化企业,协商合作。学生还可以对名画加以临摹或是再创作。模仿大家的色彩,造型和构图,学习到更多。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教育理念,要求与中职教育融合,不要求每一名学生必须能够画出名画、得到大众的赏识,培养中职学生的审美理念,陶冶情操,成为高素质教育下的技术型人才,才是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的重点。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公共艺术美术课程面向非艺术专业学生,着重提高学生的鉴赏与审美等综合能力,它承载着完善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责任。对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静.中职公共艺术美术拓展模块的有效性教学探究[J].职业,2015,29(35):116-117.
[2]顾亭.浅析中职公共艺术美术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课程教育研究,2016,38(23):211-211.
篇3
关键词:中国画;传统;绘画;白描技巧;欣赏;基础
中图分类号:J212-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177-01
在大学的美术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素描、色彩课程是各类美术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学好美术基础课是美术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重要基础。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所涉猎的内容大多都是西方绘画的范畴和技巧,因此在大学美术专业课中开设中国传统绘画--白描课也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中国的传统绘画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丰富内涵、数不胜数的绘画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无以伦比的、异常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借鉴的典范,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画还要更好的去传承。在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中开设白描课,对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将白描课贯穿在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之中,是我们要进行探讨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来选择学习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白描的内容,并做到因材施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同时还要采用不同的欣赏方式和教学方法。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归纳为五种美术欣赏教学方式:(1)讲座式: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历史进行主观讲解说明。(2)互动式:教师根据古代、现代的名家书画作品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回答。(3)论证式:以学生为主展开对中国画家作品的讨论,谈主观感受和认识。(4)自助式:以学生为主去就近博物馆和画展的欣赏中国画美术作品。(5)临摹式:临摹古代名家书画作品。
其次,教师要充分把握白描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还要结合不同美术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工作,对要欣赏的中国画作品做好题材的选择,内容的选择,要将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与现代中国画结合起来,有侧重的进行诸如时代特征、背景、历史故事以及画家的背景故事,艺术家的主观意识以及美术作品的表现,造型特征和在整体自然环境的关照等进行一系列的介绍,一定要结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学,要挖掘美术作品中最感人、最本质之处,对古今中国传统绘画大家的作品做出理性、客观、深刻的分析,让学生在掌握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的同时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画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成为中国画教学与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的主体。教师要有多变灵活的授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要让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者而是要成为主动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在双边教学互动中挖掘学生自身的艺术潜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能力,除在课堂完成绘画作业外,还要留课外作业,比如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余利用图书馆、网络准备好与美术基础课内容相关的欣赏资料,这样既可以辅助美术基础教学内容也可以更深刻理解所欣赏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从而提高学生对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强烈的欣赏兴趣。
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学习、欣赏内容。比如动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玉雕专业,不同的专业所上的中国画课在绘画内容上有所侧重但相关绘画技能技巧没有区别,所以在选择临摹内容和欣赏内容上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欣中国各代名家的优秀中国画作品。
在中国画白描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同时,也让可以让学生进行适当的小规模的写生创作,这样就会使学生将所学的传统的绘画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更快提高他们的技能技巧。所有优秀的传统绘画作品,都隐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精神内涵,以及中国画家的丰富艺术经验,和扎实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历和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在临摹优秀作品时要尽可能的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内涵,理解画家所要表达的含义,学习绘画技巧和方法,达到欣赏与实践并行,为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修养,使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做好心理和物质的准备。在学生临摹中国画绘画作品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绘画水平,帮助学生选择相应的绘画作品,指导学生临摹作品,做到有的放矢的让学生学习临摹优秀的美术作品,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可选择中国传统音乐为的背景音乐,营造一个特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氛围,让中国的传统音乐的旋律将学生带入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景中,使学生在美术欣赏时展开丰富的联想,从而获得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深层意蕴的领悟和审美愉悦、审美想象。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强调“虚静”,一个理想的学习、欣赏的氛围,是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
篇4
关键词:动画影片欣赏、意义、审美特征、叙事分析、动画视角
动画影片欣赏,一直以为是一件很容易很简单的事情,通过近一年的授课过程,使本人逐渐的明白了一个道理,电影欣赏尤其是动画影片欣赏在大学动画专业课里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决不是被当作一种大众休闲的艺术类型而显得通俗易懂,看看而已。更多的需要学生们去解除那些通过悉心阅读后的困惑,使学生们在欣赏领会动画电影神奇魅力的同时形成一种成熟的影响自己所学专业的欣赏思路定势。
我们知道欣赏课承担着对学生情态认知及价值目标观培养的教学任务,尤其是动画专业的学生,动画欣赏课更是作为了解专业相关知识、行业历史、风格流派、艺术手法、制作技巧等的重要手段。而作为欣赏课的德育教育功能更是不容忽视。从而在动画影片欣赏中通过把学业设计把素质教育内容贯穿其中,研究动画欣赏的本质和对动画作品客体的认知及分析应该是这种课型的重要教学目的之一。分析了解蕴含在动画片中深层次的人文意义,引导学生接受中国及世界各国共通的道德标准,引导学生从技能到情感,再到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研究动画影片欣赏的意义
动画影片欣赏课的关键所在是让学生首先要明白欣赏课的意义和目的,打消学生看“热闹”的心理态势,树立看“门道”的学风。“影视欣赏是由感知、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过程和行为的总和,另外观赏者在日后的解决问题和思维过程还会对相关的内容重新浮想和重新评价,这些思维过程最终体现在对电影的综合评价之上。”(《剧本写作技巧和理论》刘兵)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是欣赏课首先要完成的第一要务,欣赏课是了解动画,深入动画和感悟动画的一个全过程,只有抓住这样一个全过程,强调学生如何深入而“内行”的影视鉴赏和掌握恰当的影视鉴赏方法,为学生以后的动画学习打基础,只有这样知识掌握才能牢固。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把所学理论应用到实际影片欣赏中去的能力才能逐渐形成。所以在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如何欣赏动画影片并引导他们形成自己一套鉴赏方法。因为我所授课班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知识基础不尽相同,影视知识尤其是动画认知程度参差不齐,让学生“为赋新辞强说愁”只能使学生人云亦云,倒置毫无新意的说辞比比皆是。鉴于此,我们在课堂上大力推崇那些能够体验生活经验,倡导从动画影片中感悟人生真谛,由次发自内心,而非人云亦云地对影片做出客观的,深刻的见解。例如动画片《幽灵公主》和《龙猫》,影片是人与自然对抗和相处的世界性话题,前者是大自然报复人类的贪婪与占有欲的低视角展现(儿童的眼光),后者则是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高屋建瓴式的美好追求。欣赏课的终端目的在于学生在所学专业的应用上,在应用的基础上学会大题材的思考,进一步使学生能够开阔视野,放眼世界,树立一种较能概括全貌的学习方式:1、学会如何鉴赏影视动画的方法。2、学会贯通前后课的内容,使自己分析条理清晰,学习任务明确。3、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欣赏水平。4、学会如何活跃自己的思考方法进而提高对专业的横向思维。5、学会如何提高自身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6、学会如何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本文分析,研究欣赏作品客体的审美特征
我们说影片欣赏的客体是作品,也就是本文。“所谓影片本文,就是把影片视为富有含义的表述体,分析它的内在系统,研究可以观察到的一切表意形态。”(《关于影片的本文分析》法・雅・奥蒙著)学生通过本文分析和本文意义的阐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是文字性的),把它与自己所处的环境相结合,突出自己的理解。这里的关键在于建立意义,也就是本文具有多种可能性,需要学生将其挖掘来。学生的欣赏与感悟使影片的意义才能建构起来。
以欣赏日本动画《千与千寻的神隐》为例:欣赏课一开始,应该建立在让学生熟知作者宫崎骏作品风格的基础上进而了解到作者在《千寻》里的创作动机变化,并结合我们自身生存的生活环境去领会作者的创作宗旨:那就是用人文关怀的心态来把握时代脉搏中儿童的现实生活,用真诚感悟儿童的内心渴求,才能创作出真正能使人们引起共鸣的故事来!“就是要刺激那些麻木了的知觉,唤醒那些沉睡了的创造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不能为了激发孩子的本能,而要他们独自面对种种困难,我相信一部用心制作的电影将是孩子借鉴的好对象。就是这个信念,促使我制作了这部电影。”(宫崎骏《奥斯卡获奖感言》)通过本文中创作宗旨的综叙,使学生结合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物质文明的社会,一个快节奏忙碌的社会,一个娱乐泛滥的社会。我们看到时下众多的少男少女热衷于一些俗不可耐的浪漫爱情故事或者一些离奇刺激的故事,过分强调物质,过剩的娱乐,致使他们的内心不断地虚无化,知觉谈化和麻木化,而与生俱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则日益减退。所有这些,都是要透过本文让学生在思想上获得高位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三、从动画视角上入手,达到培养学生 “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欣赏课的目标达成过程,应该分为以下步骤:感知作品―理解主题―发掘意蕴―表达感受―形成认识。此过程符合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内涵的认知规律,要做到这些教学任务的贯穿使学生在学会欣赏的同时,把“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的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不提动画视角的欣赏。因为重要的是动画区别于其他影视欣赏的根本性在于:动画是美术的,具有独特的绘画性。无论是它的人物表演,还是场景展现等等都是通过绘画手段来实现的,具有不可忽视的假定性,所以在欣赏动画片时,除了它的本文意义及叙事方法以外,还要引导学生在画面构图,人物造型,场景设计等与绘画有关联的诸多方面来欣赏一部成功的动画影片,培养学生在视角上的审美愉悦。进而鉴别出欧美动画绘画中的“夸张”与“弹性”和日本动画绘画中的“真实”与“自然”以及中国动画早期的“年画风格”和“泼墨山水画”风格,培养学生不同的审美趣向的形成。
总之,欣赏课不仅是使学生大量阅读到本专业中不可知领域的奇幻与诡秘,达到开阔视野的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动画专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进而建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法。能出现一大批“知识与技能”完美结合的动画有用之才驰聘于我国动画界,才是我们最值得欣赏与自豪的事情。
参考文献:1、《剧本写作技巧和理论》刘兵 华东师范学院出版社
2、《关于影片的本文分析》(法)雅奥蒙 著,任友谅 译
篇5
关键词: 视觉文化 幼儿美术教学 教学实践
一、视觉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现今社会,我们走在大街上,会不时地被周围充斥着大大小小的海报、广告、滚动电子屏幕所包围,可以说,图像每时每刻都会在我们眼前出现。过去,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文字来获取知识,因而我们的思维更趋于理性化。而当今社会,我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图像,许多知识甚至可以通过图像来了解和获得,图像不断左右着我们的阅读和思考方式。因此,一些文化学者认为,当今社会观看各类图像,己经成了一种视觉文化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当今信息化时代中的各类电子媒介在起着重要的作用。美国学者米尔佐夫指出,没有哪个时代能像现在一样充斥在图像的包围之中。
“视觉文化”一词最早见于司温特纳・艾泼斯(SvetlanaAlpers)的《描述的艺术》一书,主要关注视觉概念、制造形象的机制,以及视觉技术,所有这些都作为一种文化资源与荷兰绘画史相关。然而随着现代科技和传媒的发展,对视觉文化的研究已经呈现出新的理解。一般而言,视觉文化有两个组成要素:一是含有视觉成分、涉及以视觉手段来传递的讯息;二是人类的生活经验,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而视觉文化产品,既包括实体的,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摄影、摄像等,又包括非实体的,如文化现象与事件。
因此,所谓视觉文化就是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指以视频、动画、图形、图画等形式存在的,涉及多元文化、多元形态、多元领域的高度复杂的混合体。如今,以视觉图像为主体的视觉文化每天围绕在我们周围,广告、包装、儿童读物、电视中都有它们的身影,对儿童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二、视觉文化对幼儿园美术教学的影响
华东师范大学钱初熹在《视觉文化时代幼儿美术心理及能力发展的变化》中指出:视觉文化的因素将决定绘画能力的发展,幼儿是在社会文化资源、日常生活中学习绘画,大众文化对幼儿绘画表现将产生很大影响。随着人们对视觉文化认识的加深,对幼儿心理及能力发展认识的转变,必将会引发对美术教育现状及其发展方向的思考,即美术教育应如何顺应当代幼儿美术心理和能力发展的规律,以应对视觉文化的挑战。
将视觉文化的内涵引入幼儿美术教学中,美术教育就会发生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的拓展,由过去倾向于绘画和塑形,向丰富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拓展。其二是场域发生变化,由过去关注课堂教学向关注和建构日常生活的视觉环境拓展。我们现在的美术教育既要关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又要关注幼儿园,关注家庭,关注社区,关注社会。凡是能对孩子造成影响的视觉环境,我们都要关注。
三、视觉文化背景下开展幼儿美术教学活动的尝试
(一)美术教学目标的制定
首先,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应包括如下方面: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的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力和审美情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今天的文化已逐步脱离了以文字语言为主导的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图像为中心的感性化文化形态,这意味着人类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表现在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定位上还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视觉文化的需要,应当建立一种“多元审美观”,即要求我们不仅仅关注美术馆、博物馆等正统的美术作品,还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服饰、卡通、招贴,以及环境装潢等各种视觉经验。
2.就像语文强调“听、说、读、写”能力一样,美术教育也强调学以致用,拓展幼儿的视觉表达能力,改变原先写生、临摹等幼儿不感兴趣的活动,而让幼儿把美术当作能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语言和美化生活环境的手段。
3.美术是一种勿需翻译、全球流行的图形语言,在视觉文化时代,它与语文外语、数学同等深奥,也同等重要。今天的美术教育远不是涂涂画画,还是一种视识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视觉识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当前视觉文化中最主要的能力要求,其内容可分为由表及里的四个层次:
(1)视觉感受能力。就是我们用眼睛直接观看各种视觉对象,它要求能敏锐地感觉到对象的各种形、色、材质等造型要素及其作用。与识字一样,这是一种“识图”能力,是以下各层次能力的基础。
(2)视觉审美能力。即哈罗特q威廉所说是对作品“做出审美与意函的判断,从各种景象中区别好坏真伪”的能力,包括对视觉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审美判断。审美活动是受特定审美观制约的心理活动,为适应视觉文化的需要,应当建立一种“多元审美观”。即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关注美术馆、博物馆等正统的美术作品,还要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标志、服饰、卡通、招贴,以及环境装潢等各种视觉经验。
(3)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等角度对美术作品文化意蕴的解读能力,是更加深刻的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随着21世纪科技、文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已出现全球化迹象。全球化势一方面促进了世界各国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加速发展。另一方面,在强势文化迅扩张的同时,也加剧了弱势文化的消亡,最终就可能导致人类文化形态的单一化。为了避免这种后果,美术教育开始关注当地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引导幼儿通过美术作品看到其背后的文化意蕴,比如能从一件“唐装”中发掘出华夏传统的服饰文化,从奥运会标志中解读出中华民族之魂等。
(4)视觉表达能力。我们要改变原先幼儿不感兴趣的活动,而是让幼儿“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把美当作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语言,成为“美化环境与生活”的手段。而且,可以将美术寓于“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中。幼儿能运用美的(感性、形象、象征、夸张、跳跃等)方式进行思维、探索和学习;在最终展示阶段,幼儿能用图形、照片、雕塑、模型、Flas、网页、表演等美术的形式,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美术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将视觉文化中的多种媒介影像纳入其中,扩充教学内容。在视觉文化背景下,选取相应的视觉图像文本一方面可以增加绘画表现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利用图像文本来进行视觉文化艺术教育。针对此年龄阶段的幼儿,由于他们本身发展的特殊性,选择的文本既要简单易懂,又要富有代表性,更要使儿童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应在原有活动内容的基础上选择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图像文本,如儿童喜爱的动画类、广告节目类等,以此扩展幼儿的视觉经验,加强儿童对生活中视觉图像的读解与认识。
1.卡通人物形象的欣赏与绘画创作。
通过卡通人物的欣赏,孩子们能理解人物造型与个性的关系,以及与故事内容的关系。在卡通影视作品中,卡通人物形象丰富多彩,它们弥补了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不足,成为孩子们希望达到的目标,也使得孩子们找到了与自己个性接近的抒发口,因此他们既非常感兴趣,又很容易把握形象特征。如《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美羊羊最漂亮、懒羊羊最胖、喜羊羊最聪明,孩子们从每只羊的形象就能辨别出它们的性格特征,在绘画表现时也能很好地把握。
2.实体玩具的欣赏与绘画创作。
在幼儿与同伴们进行实体玩具的游戏时,幼儿能透过实体玩具延伸卡通情节,进行想象,同时也对玩具产生更深的认同感。幼儿对玩具产生模仿认同行为,即幼儿在游戏中会不断地模仿卡通角色的行为,在游戏中将玩具当成自己。如玩“变形金刚”玩具时,孩子们俨然自己就是伸张正义、拯救地球、无所不能的变形金刚。因此,在绘画中,他们眼中的变形金刚不仅能变化无穷,而且是正义与力量的化身。在这样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仅能很好地把握形象,还能创造出相应的游戏情境。
3.童话故事绘本的欣赏与绘画活动。
美术教学活动不是单纯的技巧的训练,而是应将阅读、音乐、舞蹈等相互渗透和融合的艺术的学习。很多童话故事的绘本中画面精美、人物形象生动、故事情节曲折,孩子们非常喜爱。因此这类绘本也可以作为幼儿美术欣赏和绘画的教材。孩子们在理解故事情节后,可将视线关注到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造型的关系、各类人物的形象设计上有何区别、故事发生的场景有何变化,等等。孩子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也获得了关于色彩、形象等方面的经验。同时,幼儿还可根据故事进行想象和创造,如进行相应的绘画创作或故事续编活动等,将已习得的经验提升,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三)教学实施策略与方法
目前幼儿园中的美术教学尤其是绘画教学仍然集中于过往的精致艺术有关点、线、面、形式感的视觉训练,较少考虑图像与儿童认知在文化层面的联系。如今,儿童浸染在媒体时代各类符号的环境中,促进视知觉能力的加快发展,但儿童却只能观看表面图像,未能就更深层次的含义进行理解。此阶段的儿童不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将视觉影像文本引入课堂中,就是为了引导儿童学会如何去看待图像背后的浅层含义,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1.开展融创作与欣赏为一体的幼儿美术活动。
在开展欣赏与创作为一体的美术活动中,幼儿的视觉图像的欣赏、解读和辨别能力得以提高,美术创作表现能力得到发展,在适应视觉文化时代的同时每一位幼儿的个性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如在“与大师对话”系列主题活动中,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米罗、毕加索、克利等大师的作品,开展欣赏活动,同时孩子们在欣赏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的创作活动。通过系列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发展了对世界名画的欣赏解读与对话交流能力,同时创作表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2.创设互动性的美术教学情境。
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如可利用各种视觉图像和现象来创设互动的情境,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儿童真正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这样既可以美化教学环境,创造审美性的视觉图像,潜移默化地培养视觉经验,又可以锻炼儿童的动手能力,让儿童主动、自然地融入美术活动中。要采用启发性策略,以孩子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由教师提出问题,让他们去分析、推理、联想和判断,使经验逐渐扩张,思想更为灵活。要善于将活动的主题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激活想象力,引导幼儿的发散性思维;教师要有意识地就他们感兴趣的视觉文化现象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使他们学会用批判的眼光看待视觉文化,同时从中汲取营养。
3.引导想象性参与。
要善于利用儿童的日常生活激发其探索兴趣;用多种途径引导儿童想象性参与。例如,在欣赏绘画作品的同时配以相应的背景音乐,孩子会加强对于图像的感知,在音乐声中唤起对各种意象的记忆与联想,从而将抽象的音乐语言转化成可视的图像。又如,欣赏平面的图像时配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或是配以丰富的视觉画面,或是通过即兴演出的方式,使抽象的主题情节化,让孩子们以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体验角色的形象特征和情感特点,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以便创造出更加多样化的形象。同时教师要把握好图像的欣赏解读和创作表现的关系,欣赏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创作,尤其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不能仅仅停留在欣赏美的层面而忽视了对美的创造。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首先应该引导幼儿观察,不教会幼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幼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与幼儿的交流,找出幼儿的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及和谐感等,形成幼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幼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幼儿能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5.开发与利用社区美术资源。
在视觉文化背景下,日常生活中也有着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因此,我们应充分挖掘和利用身边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系列主题活动。“走出去”即带孩子们参观我们的“城市美术馆”、“风筝博物馆”、“蓝印花布艺术馆”、“少儿主题绘画展”等适合于孩子们欣赏和学习的场所,让孩子们开拓视野,扩大见识,在美的情境中获得美的体验。“请进来”即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在美术方面比较擅长的家长们到幼儿园来,开展系列的美术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能接触到平时活动中没有的活动材料、活动形式和创作成果,他们对于这些活动也是趣味盎然,兴趣高涨。此外,加强与家长的对话与交流也非常重要。要引导家长理解视觉文化背景下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与目标,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保持一致,以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四、初步的教学成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视觉文化背景下较好地利用其优势开展的系列美术教学活动,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产生出比较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较浓
兴趣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良好的兴趣往往会帮助幼儿开启知识和自我能力的大门。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视觉艺术环境,绘画教育教学活动才会变得更加有趣。通过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观察,我们发现,幼儿对视觉欣赏对象有着强烈的好奇。他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观察生动的画面,一边看,一边忍不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的选材是符合时代特征的,孩子们身边的他们所熟悉和非常喜欢的形象,另一方面,这些形象以直观的、形象化和多样化的形式出现符合幼儿直观形象性思维,幼儿易于理解和创作。
(二)能提升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构思能力
构思能力是幼儿在创作绘画作品之前预先想好创作主题和内容的能力。一幅优秀的幼儿绘画作品,需要有较好的构思。而且还需要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始终如一地按照自己开始的想法来完成作品。但是,幼儿由于生活经验不是非常丰富,表达经验的能力比较弱,且在绘画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以至于幼儿常常在绘画的过程中改变原先的构思。但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能将自己的画面构思完整,并按照自己的意图完成作品。幼儿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教学活动中大量的视觉刺激给孩子们的印象深刻,并且他们对于这样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十分感兴趣,易于转变成自己的经验,在具体绘画活动的操作中,他们绘画作品的构思既稳定又丰富。例如:在进行《海底世界》的主题绘画中,我们课前先让孩子们欣赏了电影《海底总动员》,他们对海底世界的奇幻美景赞叹不已、对五彩斑斓的海底动物喜爱无比、对鱼类们之间的亲情友情羡慕不已。在进行自主绘画的创作活动中,孩子们创作内容丰富、色彩亮丽,每幅作品都蕴含着孩子们的精心构思。
(三)启发了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能力
幼儿绘画活动的创造性是判断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是否具有独创和表现意识与能力的标准,是幼儿绘画能力强弱的关键。而且这种能力的发展与绘画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绘画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提供的信息比较少,幼儿积累的经验有限,幼儿很难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大多情况下,只是对教师示范事物的一种模仿和再现。充分利用视觉文化下的各种媒介给幼儿提供、展示丰富多彩的信息,可以更好地帮助幼儿积累创作的素材,从而支持幼儿在绘画活动过程中从事创作性的工作,提升幼儿的创造能力。幼儿的创造能力的启发与发展首先取决于他们的经验积累。越是比较丰富的经验积累,就越有利于幼儿创造能力的发展。如绘画动物、植物等前大量的幻灯图片的欣赏、动画Flash的观看等都能帮助幼儿积累经验、丰富体验,从而启发创造力。
(四)提高幼儿从事绘画活动的主动性
幼儿绘画的主动性是指幼儿在发起和投入美术活动时的一种主观状态。一般来讲,幼儿从事某种活动的主动性受制于两个因素:一是幼儿初步理解这种活动的实际价值,如幼儿主动擦桌子是为了寻求家长和老师的表扬;二是这种活动对他来讲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兴趣。他愿意从事这样的活动,从中获得快乐的满足。大量的视觉刺激激发了幼儿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对绘画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动力,从而提高了从事绘画活动的主动性。例如在绘画活动《快乐的儿童节》中,当孩子们在MV中看到六一儿童节时自己的样子时,非常兴奋,非常快乐,因此在作品描绘时,幼儿都特别积极地画自己。
参考文献:
[1]赵慧凡.视觉文化融入幼儿艺术课程初探.早期教育,06.6.
[2]马金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幼儿园中班绘画教学活动实践研究.
篇6
德彪西的音乐是法国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人之一。在此之前,古典主义时期强调的是纯音乐,而浪漫主义时期强调的是个人情感和主观意志,只有到了德彪西的年代,这种带有标题式的,用音乐去扑捉事物瞬间情态的新的音乐风格,才耳目一新的出现在人们面前。
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分两册共24首,是他创作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作品《德尔菲舞女》是德彪西在欣赏希腊浅浮雕的艺术过程中产生的创作灵感,曲中带有萨拉班德的舞曲风格,十分庄重,犹如在古希腊重要的仪式上的带有极强礼仪感的舞蹈场面。
一、曲式结构
第一部分:a(5小节)+a1(5小节)。两句是对仗非常工整的并列句。1-2小节的中声部出现主要动机。这个动机中附点的节奏型成为了贯穿全曲的核心, “庄重气氛”蔓延全曲始终,成为这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部分:b(11-14小节)+c(15-20小节)。11-12小节是新材料、出现b动机。
第三部分:d(21-14小节)。d部分:从21小节开始,旋律声部加上伴奏声部实际是大三和弦,旋律声部呈现的是阿拉伯式自然音阶。
coda(25-31小节)
从这部分可以看出,德彪西在属主进行中,应受十九世纪末瓦格纳等人半音化和声的影响。在演奏中,应当注意29小节的f力度的主和弦,要有饱满的声音与充分的时值,这个出乎意料的强音也在此处重申了整曲仪式般的气氛。
整首作品结构清晰,短小却丰富,和声变化多样,德彪西用这短短的31个小节将对希腊仪式舞蹈浮雕的印象表现的淋漓尽致。无处不体现出德彪西特有的音乐风格和天才的音乐创作。
二、演奏家对部分乐曲处理的比对
演奏家对于乐曲的处理千差万别、无处不在,本曲的第一部分是一个并列的句子,对于乐曲中这种相同或者近似的段落,每位演奏家在演奏时都会做出不同的诠释,以下是演奏家们对于这一部分做出的不同处理:
德彪西:a1明显强于a,4-5小节是用音色变的更加纤细的方式表现pp的效果,区别于1-3小节的较为集中结实的声音。a1中声部的主题出现时,声音更为厚实,并且将还原B音明显轻于前音的方式来突出这一和声变化。
科尔托:高音十分突出,重复的两次主要动机都做了减弱的处理,感觉音乐往下走。 连续和弦下行的速度明显比其他要紧凑,并且演奏家将a1的和弦全部以分解琶音的方式演奏。演奏者对于旋律的表现热情并附有表情,声音扎实。
吉泽金:声部的感觉明显,主题声部突出,在a1段时尤为明显。a1段的表情比a段夸大。连续和弦下行以亮出高音的星星般的音色区别于其他较为厚重的附点音符的庄重表现。整体感觉音乐的表现有节制,有宣泄的表情却不过分。
米凯兰杰利:声音十分圆润、十分有控制。十分流畅。十分注意句子与句子的联系,并在句子的结尾作有一定的放慢,充分的表明句子的结束感。两个并列句子的处理十分简明,没有多余的过分的处理。
傅聪:对于中声部的旋律十分突出,极力的表现旋律的级进感。到第三小节,附点节奏时速度比前面略慢,到连续和弦下行的地方又回到十分流畅的速度。第二句的声音整体要比第一句厚重,特别在渐强处做的比第一句要更多。
三、对录音版本的分析
这些演奏者们无疑都是最著名的钢琴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表现方式各异,都有较强的个性,并同样有着对音乐的执着追求和对德彪西音乐的深刻诠释。他们的演奏充满了闪光点,随处可见演奏者的智慧和超群的才能。然而,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清楚的看出,虽是这样一首短小的作品,但演奏家的诠释却各不相同。
首先要提到的是德彪西自己演奏的版本,这个唱片是用纸卷钢琴录制的。作曲家自己来演奏自己的作品,十分值得后人参考与研究。德彪西演奏这首作品大致是在1904年,他42岁的时候。正处于他事业的高峰期、作品的高产期。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在感情方面,也正是这一年,离开了他的前女友莉莉和艾玛在一起。在这样一个事业顺利、爱情也出现新鲜感的时期,德彪西的演奏显得更加自信而充满智慧。同时他对于事物完美甚至苛刻的追求,也让他的演奏显得极为细腻精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德彪西在演奏这首作品时,将25小节最后一个和弦弹高了一个八度,并且力度处理比前面p的音量更突出(强),可能这样做是他的想表现pp意境的另一种方式,也充分证明了对自己作品演奏的自信和即兴性。
科尔托的演奏在这几位演奏家的演奏中可以说是另为一类。科尔托有着部分法国血统,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他作为身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的大钢琴家,深受浪漫主义时期文化艺术的影响。因此他对德彪西作品的演奏不但带有一个法国人的理解,而更多的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思维理念,带着许多浪漫主义的思想与情趣,在其演奏的印象主义的音乐中清晰可见其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因此他的演奏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带着极强的个人情感和热情。他的演奏比较突出和弦的高音, Rubato的自由伸缩速度随处可见,并且非常注意旋律的表现,很多地方显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钢琴家。
吉泽金的演奏速度是在几位演奏家中与德彪西本人演奏速度最为接近的一位。由于唱片的音质已经非常好,因此可以清楚的听出来他独特灵动的指触和微妙的音色变化。由于他独特的德国音乐文化的背景,和在德国受过的正统的音乐教育,使是他对于作品的诠释十分严谨并且十分讲究分寸,甚至使人觉得非常“严肃”。
对声音的无止尽的追求,可以说是米凯兰杰利的特点和个人追求。由于小时候学习过小提琴和恩师安佛西老师对他的指点,他竭力追求在钢琴上的避免敲击的音色,并且借助小提琴的歌唱性的音色,力图将演奏出更加圆润、富有弹性内质的声音。由于意大利的气候与文化给他带来的影响,他弹奏出的声音还时常让人感觉是金灿灿的、明媚的,正如意大利迷人的阳光。他的演奏十分的投入,在演奏时他一般只考虑自己的情绪和感觉,表现十分简洁,没有更多多余或者夸张的表演,听他的演奏会有一种“琴人合一”的感觉。他的音乐中没有对命运的哀伤与抱怨,只有对音乐、对艺术的执着与膜拜。
傅聪先生演奏的德彪西,我认为是一种全新的诠释。他深厚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已经深深渗入到每一个细胞的中国文化背景刚好被用来诠释德彪西的作品。在他演奏这首《德尔菲的舞女》时,我们可以清楚的听出他的演奏对于五声音阶等带有东方色彩的段落十分的敏感,同时由于他对于中国古典诗句等文化的了解,是他用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来对音乐的结构进行诠释,在这样一首短小作品中,他能够演奏的如朗诵诗句般的起承转合、抑扬顿挫。
篇7
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以三至六岁幼儿为读者对象,以表现幼儿眼中的现实世界或心灵中的幻想世界为主要内容,再现幼儿审美情趣为重要美学特征,为培养幼儿成为健全社会人的启蒙文学。幼儿文学对幼儿的审美、想像、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开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幼儿文学鉴赏则是通过各种形式,让幼儿充分感知、理解、想象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线索、人物情感、角色冲突,并激发幼儿积极主动运用符号、语言、肢体动作等进行创造性表征的活动。但现今的幼儿文学作品良莠不齐,老师及家长如果没有鉴赏优秀文学作品的能力,就不能正确把握其内涵及教育价值。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提高教师和家长文学作品鉴赏能力,促进幼儿提高阅读、语言表达、创想再造、多元表征的文学鉴赏能力与水平。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创造性游戏形式,是幼儿通过与作品互动感知、理解、想象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线索、人物情感、角色冲突,用语言、表情、动作等进行创造性表演的一种游戏。对丰富幼儿生活体验,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认知、情感、语言表达、创造性想象等能力发展。其中亲子表演,更是通过家长的参与、熏染,激发每一个孩子参与表演的兴趣,营造让孩子自主、自信、自愿表达的氛围。
但目前那些文学作品适用于幼儿表演游戏的研究少,没有表演游戏剧本。大多表演游戏的开展也仅限于幼儿复述文学作品中的对话,配以简单的动作表演。如何充分挖掘文学作品鉴赏与幼儿表演游戏的最大价值,促进幼儿、教师、家长文学鉴赏、语言表达、多元表征、创想再造能力的提高?我园在实践中探索以下做法:
一、理论引领实践
我们先选取了瑞吉欧、加德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作为实践研究的引领和支撑。
(一)瑞吉欧“走进儿童心灵的儿童观”。
瑞吉欧认为“儿童有一百种语言”:“文字、动作、图象、绘画、建筑构造、雕塑、皮影戏、戏剧、音乐……等,都是儿童的表达语言。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实施文学鉴赏、表演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视每一位幼儿为一个能自己认识思考、发现发明、幻想表达并富有巨大潜能的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鼓励、认可接纳他们用自己喜欢和擅长的方式进行探究和表达;给孩子提供自我探索、自我表达、相互交流、分享展示的机会和条件。
(二) 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多元智能论”提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有八项均等重要的智能且呈现出的特点、强弱不同。教育者应该清晰的看到每个孩子的强弱,善于提供充分展示其智能强项的机会,引导幼儿以自身强势带动弱势智能领域发展。我园全班同时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就秉承这一理念:引导教师、家长,都能用宽容、接纳的态度看待孩子在创意表演、创意音效、创意道具制作小组游戏中不同、独立且有个性的表现,最大限度的挖掘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尊重个体差异,让孩子主动参与到集体表演中,促进其潜能的迸发。
(三)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思想
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即“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提倡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获得真善美的熏陶。我们在设置表演游戏内容、方法与组织指导策略时都遵循这一思想。作品理解与表演和表演场景的布置、服装道具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给孩子们创造积极参与引导幼儿构建欣赏、再现、创造表征文学作品的实践智慧。
二、“三基”助推解读――接纳孩子的个体差异。
(一)基础一:学习培训,打好教师正确解读幼儿的基础
我们利用各种学习培训直接将教师目光引向“了解孩子差异、尊重孩子创想、解读孩子心灵”。先后派教师到上海、南京、江阴等地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语言教育》、《幼儿戏剧表演》的学习,引领教师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幼儿认知、语言、发展特点,为真正了解读懂幼儿行为,理解尊重每一位幼儿需要,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获得提高打下理论基础,将“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根植于心,落实于行。
(二)基础二:“案例剖析”问题式研讨,打好教师实施精彩教学活动的基础。
我们从教师教学实践中选取案例,从幼儿行为表现、教师教育行为方面进行剖析,引领教师关注幼儿个体差异,倡导因人施教。例如:组织全班的幼儿同时参与表演游戏,在场地安排、表演分组方面出现:各小组之间相互干扰、教师不能掌握所有孩子参与表演的情况、道具服装形式单一等,我们就采用现场观摩录像、照片再现形式和老师研讨以下问题:
1.孩子在表演游戏中是快乐自主的吗?
2.如何有效利用班级场地,合理分组划分表演区域,分组开展表演游戏?可以怎样分组?
3.各小组分别开展哪些活动?怎样进行小组交换,保证每一位幼儿都能参与到表演中?
研讨中,老师说:“原来觉得孩子们能按照我们剧本的要求一板一眼、坚持表演就是愿意参与游戏了。现在看来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孩子,忽视了孩子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的需求。”有的老师说:“平日忙于在各表演小组中穿梭指导,忽视班级嘈杂干扰、道具单一、幼儿缺少可用的替代物等问题。通过多次实况分析我们最终达成共识:
1.幼儿表演游戏区别于幼儿舞台剧表演,它应让每一个幼儿主动参与、大胆尝试,感受到自由组合、自主选材、创造性表演的快乐。
2.根据我园园舍小的实际情况,除了区域活动外,我园集体表演游戏每周一次,分二组同时进行。即表演组、道具组,每周交换小组活动,保证每一位幼儿都参与、提高教师组织指导实效性的同时,也成为我园“乐做”特色课程创意美术活动的内容之一。
(三)基础三:多元家园共育活动,打好亲子合力共赢的基础。
为了保障家园共育的实效性,我们充分利用亲子阅读会、图书漂流分享、亲子童话剧表演、推介故事等活动,将《抓住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家中怎样指导幼儿阅读》、《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表演》等教育内容,以班级家长沙龙、网上互动论坛、家长执教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思想碰撞与沟通,帮助家长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指导幼儿阅读水平,同时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每一个孩子不同的发展,耐心等待孩子成长。
三、“三平台”实践悦读――让幼儿敢于表达、乐于表现。
(一)平台一:班级“晨光小喇叭”,让孩子敢于尝试“我能行”。多听才会说。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我们整理收集了适合各年龄段欣赏的文学作品,挖掘其教育价值进行归类,整理出《晨光小喇叭―幼儿故事精选》、《教师妈妈讲故事》,以及不同类别的《向家长推荐亲子共读故事精选》。各班在晨间、餐前、午睡、离园时按需取材,分别采用听录音、教师讲、同伴讲等方式。晨光小喇叭的启动,让更多孩子爱上故事,感受到“绘声绘色、声情并茂讲故事―我能行”。
(二)平台二: 晨光童话剧团,让幼儿、教师、家长爱上表演我园童话剧团的建立从最初的教师剧团、宝宝剧团一路发展壮大,一直到现今成立了亲子表演剧团。每个班级从幼儿园推荐的绘本故事中选取适宜孩子表演的内容,改编成亲子童话剧本,组织有兴趣参与的家长和幼儿,每月进行班级亲子童话剧排练、展演。家长们既是演员又是剧务、道具和编导,先后将童话剧《小青虫的梦》、《白雪公主》、《小红帽》、《狼和小羊》,搬上舞台。和家长同台表演,孩子们异常兴奋,表演的兴趣和欲望更强烈了,台上台下碰撞出快乐的火花。
家长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对表演游戏与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很多家长说:“亲子表演不仅提高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孩子自信与表演的勇气,还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孩子,增进了亲子关系,同时对幼儿园的课程更加深入的认识,形成了家与家、家与园的教育合力。”
篇8
绘画艺术的概念研究
绘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绘画在清朝传入中国,作品以西方宗教文化为主,后期得到了一些国内画家的喜爱,富有中国特色的油画形式也发展开来。绘画艺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组成精确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图景,以传达画家独特的审美经验供人欣赏的艺术。在时代的变更中,绘画的体裁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角度对绘画进行分类,如题材内容方面,可以把绘画分为静物画、肖像画、风景画、历史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等;从物质载体和绘画工具上看,绘画又可以分为水墨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色粉画、版画、漆画等等,不论绘画形式和题材内容如何,绘画作为审美对象,是以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为基础,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当代绘画又在最终自然形态的基础上,对题材的选择和绘画的表现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形成了具有时代风貌的绘画类别。
美学下的数码艺术与绘画艺术
美学从字面意思理解,是对美的研究与讨论,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数码艺术是在美学的基本原理、审美规律以及结构法则的基础上诞生和发展的,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同属于美学的哲学体系,在不断的发展中丰富和发展了美学与艺术的内容,使得美学体系更加丰富完善。其丰富的艺术媒介表现力、新颖而自由的表达形式、趣味性与交互性结合的全新体验,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视觉艺术盛宴。数码艺术对美学体系除了有着积极的作用外,还对美学有着新的挑战。绘画艺术是美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绘画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更能够表达画家对自然界事物以及精神世界美的追求,画家在创作中追求美学,欣赏者在欣赏作品中享受美学。失去了美,艺术作品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生命,也失去艺术作品存在的价值。艺术作品能否被接受,是通过观赏者的鉴赏、批评以及消费来体现的,艺术消费、收藏是艺术活动的终点,也是艺术家及其作品价值得到体现的最根本途径。中国博大渊源的文化底蕴成为了美学思想下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题材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五十六个民族的心理情感、习俗风貌、传统习惯和审美观念都为数码艺术和绘画艺术提供了题材以及更广阔的表现形式,传统绘画的水墨造型也被数码艺术所借鉴,而且中国的数码艺术也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美学思潮的影响,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
数码艺术是绘画美学与科学技术的结合
(一)数码艺术的存在原由
哲学上说,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没有永远存在的事物,也没有永远静止不动的事物,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并在一定的环境下不断的变化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不代表旧事物的灭亡,而是在新的需求和环境下自然产生的。数码绘画就是随着当今计算机及互联网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事物,是绘画艺术和科学技术结合的一种新的美学表现方式。现在的数码艺术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它在绘画艺术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补充和弥补了传统绘画艺术科技含量极少的观念,打破常规,以一种崭新的方式来表达数码对艺术的贡献和自身强大的艺术表现力。数码艺术之所以存在,其一,与人们的生活和审美习惯有关。“美”是人类对事物外表的追求,大家都喜欢美的元素,绘画艺术之所以能长期存在,也是人们为了保留某种“美”的影像,画家通过作品向人们传达自己的审美经验,通过画作表现对自然和社会美的反应。其二,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的向各个领域渗透。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生产、学习以及精神文化享受,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加入,大量的科技产品为人类社会服务,提高了生产效率,丰富了人们的物质享受,除此之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的想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种数码技术融入到影视娱乐、美术创作中,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不一样的视觉盛宴。其三,艺术家们需要利用科学技术找到新的创作灵感。传统艺术形式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绘画艺术,在中国从古代盛行的国画到后来流行的西洋画,国人的审美感官需要新的视觉刺激,艺术家们也需要新的表现形式去引领当今世界艺术发展的潮流。所以说,数码艺术的存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美学艺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绘画艺术对数码艺术的启发
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绘画艺术的中国文化艺术就不能说是完整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古代从其画种看统称为中国画,分为人物、山水、花鸟三大学科,中国画注重用笔、留白,在构图上,以长卷为主,不注重透视的表现,而是把物体在平面上表现,用笔墨虚实、物体大小来制造出远近高低的空间感。西方绘画艺术方面,油画占有重要地位。油画最早起源于欧洲,15世纪由荷兰人发明。19世纪后,科技的发展使得很多新的材料运用在油画领域。清朝时期,油画传入中国,中国画家在创作时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新的绘画形式对数码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码艺术在绘画艺术的熏陶和影响下,也借鉴了传统中西方绘画中的表现手法。中国画的笔墨运用启发了数码艺术家利用数字笔刷模拟中国画的绘画方法,把国画和水彩画中颜色浓淡的表现方法运用在了当代数码绘画艺术中,其绘画效果给人一种新的视觉感受。西洋画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又带动了设计艺术绘画的发展,点、线、面的表现大量的运用在设计作品中,这些也成为后来数码艺术所要仿效的元素。
(三)数码艺术是绘画艺术历史发展的时代要求
篇9
论文摘要:现代陶瓷艺术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我们对现代陶瓷艺术的艺术定位、 发展方向等诸多问题的探索虽然刚刚起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现代陶艺必须在市场中寻找自我,离开市场的经济支撑,为艺术而艺术的封闭式创作是没有生存的空间,也体现不了它的价值。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由此基础上衍生的现代陶瓷艺术,则具有更多的价值内涵,其中尚待我们进一步认识的有商品价值、装饰价值和收藏价值等几项, 但是要怎样通过市场来肯定这些价值呢?这是我们现代陶瓷艺术工作者所要面对的课题。
艺术品市场,首先是市场,然后才是艺术。艺术家在禳中羞涩时会使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举步维艰,一个再有抱负的艺术家若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支撑,他的事业发展往往会成为一个幻想,即使他才华横溢,贫穷却能使他自生自灭。我们的艺术家大多处于物质生活的初级阶段,他们的当前使命是:除了修炼心中的艺术之外最重要的是如何成为一个生财有道的商人。作为一个陶瓷艺术工作者,应该下力气去了解现代陶瓷艺术品市场,去研究这个市场中带根本性的规律。那么,我们就应该从下面几个方向去认识并熟悉它。
一、现代陶瓷艺术品的特点与品质
现代陶瓷艺术作品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纯雕塑作品, 第二类是画于平面瓷板上的瓷画作品, 第三类是器物造型和釉彩绘画相结合的作品。每件陶艺作品都是独立的欣赏对象, 并不受环境条件所影响。 但目前大多数艺术的消费者购买陶艺作品,是作家居装饰,这样和现代建筑的环境的相容性和互补性便成为购买者的考虑因素。纵观目前创作的一些现代陶艺作品, 或大而无当或过于矫情,难以被大众接受。强化现代陶瓷艺术的装饰性, 应注重时代感、多样性和轻型化。
时代感—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几乎都与当时的生活居住环境协调一致。现代居室采光充足,色彩明丽,线条简洁, 那些题材陈旧,纹饰琐碎,釉彩沉闷的作品已无法适应。
多样化—现代居室功能细化,卧室、客厅、卫厨都有装饰区别,除传统的瓶炉盘尊外,瓷板、壁饰、挂件、摆件都应设计和制作,其中卫生间装饰历来是空白,陶瓷不怕潮湿,具先天的优越性,仅此一项就是很大的市场。
轻型化—现在大多数家庭居室改善, 面积扩大,因功能的细化,每一空间又不会很大,过于巨硕的造型会使购买者望而生畏。轻型化是扩大陶艺作品市场的必要条件。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信息技术的先进与地球村的构筑,使世界再也不是分散的板块。而是被日益紧密联系起来。流动开放的环境,互联网的快速方便,带来了东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受到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艺术这一块,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也屹立在我们的城市里。不少外国艺术形式和风格已被一部分国人接受和认可,也为现代审美需求注人了许多新鲜血液。在这种历史趋势下,开放性的开放部分成为现代陶瓷艺术体现当代人们审美需求具有的可贵品质。
二、现代陶瓷艺术品与市场的关系。
张贤亮先生说得好:艺术有它的游戏法则,商品经济也有它的游戏法则,二者不可套用。许多文人就是因为不懂得这个道理,下海之后不是呛水就是淹死。艺术的法则中创造性是第一位的,你得我行我素,商品经济却不同,他的法则是价值规律,你的所作所为要迎合市场,要讨悦买主,要顺应商品潮流,要大家有利可图。
要让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首先当然应该了解买方喜欢什么样的艺术商品。鲁迅说过一句非常形象的话:“焦大不爱妹妹”,那些纯艺术的作品,曲高和寡,在当前这个形势下是不会有多少经济效益的。追求高品味的艺术品只是那些精通艺术的收藏家和博物馆,遗憾的是这部分人在艺术市场中所占的比例太小,形不成市场气候。我们艺术家能否选择一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你的奋斗目标仍矢志不渝地去攀登艺术高峰,你也不妨多创作一些市场欢迎的商业性作品,以求获得物质帮助来扶助自己所追求的事业,相辅相成,岂不乐哉。
现代陶瓷艺术品进入市场,千万别忘了包装,在艺术商品中,作者就是商标,名人就是着名的商标,有了着名的商标作品就好卖。推出一批名人是市场的需要,因为大多数顾客对于陶瓷艺术品的鉴赏能力还不太高,他们的鉴别方法只能从商标上来甄别。艺术名人是那些艺术圈中鹤立鸡群者,有极高的市场信誉。好产品也离不开好广告,我们的宣传机构要采取各种手段向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名人,尤其是宣传那些后起之秀的青年名家。实事求是地介绍他们的艺术成就,宣传他们的艺术特色,让社会真正了解他们的价值所在。
要将现代陶瓷艺术产品打入市场,要熟悉艺术市场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会推销自己,我认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寻找合适的经纪人。艺术市场的建立是由经纪人和艺术家共同完成的,经纪人主观为自己,客观为艺术家为社会,高明的经纪人会有办法把你推向市场。我们的艺术家要大气,真正让经纪人获得实惠,他们才会有积极性,当一支高素质的经纪人队伍形成之后,各类画廊,艺术商店才会兴起,艺术市场的许多配套工程也就会建立起来,如权威性的艺术品鉴定机构,艺术品当铺,艺术品的保险机构定会应运而生。到时,国家再制定一部关于艺术市场的法律,保护艺术家和买主的正当权益不受侵犯,买卖方在艺术品交易中出现的一系列具体纠纷也就有法可依,陶瓷艺术正常运转对于提高陶瓷艺术家的社会地位,尽快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质也就是一句话了。
三、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商品价值;装饰价值;收藏价值。
在历史上,中国陶瓷与丝绸、茶叶一样, 是重要的贸易品,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中国文化,其实是有着十分可观的经济利益的。因此,陶瓷的商品价值是明确的。但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纯艺术化追求,似乎淡化了应是与生俱来的经济属性。具体表现为创作和市场的脱节。
脱节之一是艺术形式和社会欣赏口味的差异。当代陶艺家在不断追求新颖的艺术手法,因过于超前或偏离大多数人的欣赏水平,很少有人会买一件自己完全不懂以至不能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便打击了市场购买力。
脱节之二是市场价格和实际价值的偏离。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动辄上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一件,平心而论,无论从艺术价值和制作成本来说,都是购买者心理上无法承受的。
脱节之三是作品数量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市场需求的理论平衡是永远无法追到的, 但可以调节到较为合理的程度。现代陶瓷艺术作品的总体趋势表现为比例失调的供大于求,呈现从艺术品位讲阳春白雪多下里巴人少,从作品价格看高档品多大众化少,从使用价值看纯欣赏性多兼欣赏与使用为一体的少。这些脱节的存在制约了陶艺生产的发展,是值得予以重视的。
和传统艺术陶瓷相比,现代陶瓷艺术更强化作品的欣赏功能,具有装饰价值。陶瓷的装饰价值有一个逐渐被人们认识的过程。中国古陶瓷有日用器和陈设器之分。陈设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装饰物,但尚存“实用”的外形。可以追溯到明晚期的瓷板画,是纯装饰意义的陶瓷品。瓷板正发展到清末民初,出现了浅绛彩和新粉彩两大品种,使人们认识到陶瓷品的装饰价值。现代陶瓷艺术的建造基础便是欣赏功能,无疑为其装饰价值确立了前程。
对于现代陶瓷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中国人历来持保守态度,产生这种情况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人的崇古心理,总以为老祖宗的东西样样都好,新的哪怕再好也不足道。二是当代艺术尤其是陶瓷之类的工艺品大多粗糙简陋, 确实无法和古代珍玩相比。因此,现代陶艺家和收藏家之间的通道是封闭的,只要打开这一通道,才能给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经济前提。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要做两方面的努力。
首先是培养市场。和中国收藏家不同的是, 国外艺术品收藏并不以时间久远为收藏前提。几个世纪以前的无名画家的油画仅值数百美元。当代大师的精心巨作价值几百万美元。艺术品价格的高低的决定因素是艺术价值。现代陶艺作品釉彩的理化性能远超古代,不管是釉上彩、釉下彩都能应用自如,呈色艳丽。先进的技术条件加上现代艺术手法,以更能符合现代人的跟美观。因宣传上的局限性,现代陶艺作品大多数人还知之甚少,不会欣赏,不懂价值,造成陶艺作品乏人问津的局面。
其次是精品意识。现代陶艺作品正处于剧变之中,艺术风格,表现手法都未定型、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在探索中自然会不成熟,现代陶艺作品中精品虽有但比例很小,大多数作品仍较粗糙甚至毫无美观可言。对于陶艺家来说,精心做好每件作品,不但是为了不欺骗消费者,也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有精品就必定有市场。
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和价值其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市场才能体现艺术品的价值,有艺术品的价值才能繁荣市场,才能促进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现代陶瓷艺术品要想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市场中寻找和挖掘自身的价值,离开市场的经济支撑,为艺术而艺术是不现实的。可以预料的是,现代陶瓷艺术品的市场化进程或早或迟会发生,这也将是现代陶艺成熟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刘玮林,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中国陶瓷,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