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课程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 高职教育的基础课程就是高职体育课程,这是高职教育和高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高职院校的具体特点,构建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可以保证达成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可以保证学生在具备基础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还能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具体工作中的操作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关键词 高职体育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要想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就要符合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依据国家的一些教材,提出了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一、高职院校定位和体育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职业技能教育类型,具有职业特征鲜明等特点;高职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国的教育部曾经了《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领导,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在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应该具有职业性和技能型两项特征。课程目标的应用性、技能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在进行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上,要把课程内容与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仅仅追求学科的完整性。在构建体育课程体系中,应该要充分考虑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筛选出学科中有着很大实用价值的内容,实用价值主要考虑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以及使用的效率等,同时在课程中还要注意教育的实践性,从而形成一个能够培养综合能力并且能够满足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的人才的课程教育体系。
体育本身具有实践性、技能性、应用性,这些特点非常符合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特征,况且,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与一般的普通高校也不一样,所以,要更加重视体育教育。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专业技能比较高的复合型高等技术人才,首先的要求就是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因此,要加强体育教育。体育运动技能的形成有着如下特征:教育性、协作性、规范性、实践性等,体育运动技能可以促进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劳动技能的发挥,必须要有一个健壮的身体。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运动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协调性等身体综合素质,这些对于以后更好的掌握劳动技能,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围绕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改革体育课程建设
体育课程体系建设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进行体育课程体系建设上,不能将过去的课程和内容一概的否定,要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处理好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的关系,高职院校的课程有着规定的人才培养方向,因此,在设置课程结构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处理好培养目标与教学大纲的关系,体育教学大纲在教师制定课时计划、进行教学评估的依据,在制定课程大纲的时候,一定要从培养目标出发。
体育课程改革适应需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课程也要与时俱进进行改革,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建设必须要满足高职技能的需要,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同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可以根据本院校的具体特点对课程进行制定大纲。改革体育课程,可以通过对学制、学时进行改革,增加学生的体育学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阳光体育活动等;还可以对教育内容进行改革,要选择那些与高职专业有着紧密联系的体育项目,比如对医学之类的专业开设太极拳等,给市场影响等专业的学生开设健美操等;还可以对课程形式和结构进行改革,目前高校中体育课的课时比较少,可以适度的增加体育课时。
三、课程改革与目标培养应解决的问题
学生技能素质培养对教材的要求:体育课程进行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素质教育;因此,在这种要求下,体育课程的重点教材的选取上应该与学校传统的体育特色和专业建设进行紧密结合,这样就能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
课程改革对处理相关问题的要求:在进行改革的时候,不能盲目进行改革,要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关系,从而建立满足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体育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对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体育教学因为不仅要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还要促进他们技能素质的提高,因此,体育教师必须从意识上了解到高职教育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在课程建设和教材选择上一定要紧密围绕着技能,在体育课堂教学上要力求实效,注意改革创新,提高课堂的效率。
四、结语
体育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否能够满足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关系到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体育课程体系中,要充分考虑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小课题;灵活性;互动性;针对性;教师成长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教研促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打造研究型教师团队,对于学科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而言,具有决定性意义。教研活动的展开,必须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在某种意义上,必须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打造更丰富的、更合适的平台。而小课题研究,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教研活动,其对教师成长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的本质在于培育人才,其前提是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的经验以及相当的知识储备,并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教学活动推动教师对教学进行相应的研究,小课题研究的灵活性和针对性,是丰富教研活动,提升教师水平的首选。
一、小课题研究的特点
课题研究是推进教育发展的主要手段,只有将教学和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得教育活动具有更加丰富的魅力。小课题研究是课题研究中的一种特殊研究方式,小课题研究是教学活动中非常普遍的教研活动。其主要特点有:
(1)灵活性。灵活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重要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或者老师和老师都可以进行小课题研究。比如在课题上,针对某个问题,老师和学生可以临时组成一个小团队,对该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在科研组里面,也可以针对某些教学问题从简单的交换意见、交流心得体会等上升到深入系统的研究。这就是小课题的灵活性。
(2)针对性。针对性是小课题研究最鲜明的特点。课题研究最忌讳泛泛而谈,既缺乏理论深度又缺乏针对性,这样不但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还会造成大家对问题研究的不严谨。对于教学和科研都是没有意义的。而小课题本身针对的问题明确,能够集中大家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热烈关注,由此推进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就是具体问题的解答,即作为研究成果具有学理意义,又能在具体的教学中对教学有明确的推动。因此,把握小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就显得异常重要。
(3)操作性。课题研究一定要有操作性,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到研究计划,以及具体的形成研究成果的时候,也要体现论证的合理性和严谨的学术性。小课题研究完全符合操作性要求,因为小课题的问题明确,论证不会特别复杂,材料收集准备以及研究过程都比较好控制和操作,因此,小课题研究是最容易出成果的研究方式了,这都得益于其较强的操作性。
(4)互动性。互动性在小课题研究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学相长是一个共识性话题,但是如何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对于高中语文老师来讲,不仅仅是一个考验,更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的问题。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以及语文课本身的要求,在老师和学生之间如果能开展小课题研究,这本身就是教学相长的有效途径。小课题研究对于学生来讲,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参与热情,并在教学中培养了他们对于科学研究的素养,这种互动性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优势,另一方面体现了小课题研究的互动特点,是教学相长的集中体现。
二、小课题研究对教师成长的积极推动作用
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在某种意义上是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考验,或者说是检验。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是仅仅是传授知识,因为从知识性这个角度来讲,对于高中语文已经不再是主要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达到对文学艺术和语言能力的综合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中语文老师本身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理论水平和研究素养,才能将教学推进到更高的层次。而高中语文的小课题研究,就能够积极地推动教师相应的能力提升。
(1)提升教师的理论水平。高中语文老师的理论水平,其实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写作理论、语用学理论和文学理论,高中语文主要涉及的理论问题都来自这些方面。
(2)提升教师的研究素养。很多高中语文老师成为了教书匠,完全失去了研究素养,这是一个可怕的现状。如果加强小课题研究,这样的问题将得到解决。小课题研究虽然在研究规模、难度上比较小,但是一种基本的研究素养却是必不可少的。
(3)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一个教师的生命线。教学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更需要老师通过研究来不断提升其教学能力。
(4)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教学活动最重要的推动力,没有创新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的。如何创新高中语文教学,小课题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式。比如针对某个古汉字,语文老师从词源学、音韵学、音律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小课题立项研究,就能讲死板的古汉语课程讲解得更加生动、丰富,而且,这也是教学活动中最精彩的部分。老师在小课题研究中获得是教学之外的另一种创造,这中创造会促使语文老师在教学上创新方法,在教育理念上不断革新观念,在教学实践上不断推动教学实验。因此,小课题研究对于提升教师的创新意识,意义也非常重大。把握好小课题的特点,更好地发挥小课题研究对语文老师能力的提升积极作用,是小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考物理试题;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11-04
对于现代社会的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的高考成绩,也逐渐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考的物理试题形式也随之改变。与传统的还物理试题不同,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试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以下则是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特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特点
1.难度适中,符合高中生的思维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考物理试题也逐渐符合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只有学生适应高考物理试题的难度,才会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在做题时不会产生紧张情绪,而影响做题。[1]并且难度适中也会充分的体现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符合物理教材内容
传统的高考试题不符合教材的知识,使学生在做题时不能熟练地运用物理教材知识,学生在做题时感到陌生。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把物理教材知识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做题时感到熟悉,从而有效地完成物理试题。学生在做题时也会认为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处的,而不会对物理失去信心。
3.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传统的物理试题内容理性化,学生在练习时不能够深度地理解,从而产生阻碍。而新课程改革的物理试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接触到物理知识,自然而然在练习物理试题时就会轻松地完成练习。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特点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式跟不上高考物理试题的发展速度
尽管物理高考试题在逐渐的改变, 但是物理教学模式却仍然没有改变。物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下降,做题方法老套,没有创新,致使部分学生在遇到高考物理试题时,感觉陌生,从而不能熟练地完成物理试题。[2]
2.物理教师缺乏对学生做高考试题的指导
物理教师在训练学生做题的方式上,仍采用大量的习题锻炼学生,而不能根据高考物理试题的特点帮助学生练习,从而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形式不完全了解,也就无法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针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试题提出的备考策略
1.注重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实际问题中的题型,并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这样才能利用课本的知识进行分析,最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2.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知识的复习
由于物理实验在教学中不能反复训练,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后,
要加强对学生对物理实验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实验中所学到的知识,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复习实验知识,加深记忆,以便学生在试题中遇到相似的实验案例能够轻松的解决。例如:物理实验“电阻定律”,学生在通过自己操作之后,理解电阻定律的含义,并能够在做题时熟练地运用。但是,学生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就会忘记电阻定律的运用方法。因此,物理教师要经常带领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
3.物理教学应立足与课本
物理教师在教学时要立足于课本, 根据课本上的知识教学,要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本知识。学生要在物理教师的指引下,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试题相融合,从而能够准确、快速地完成试题。例如:在讲“牛顿定律”时,教师要使学生熟悉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然后进行教学,物理教师要使学生准确的理解牛顿定律的公式,并能熟练的运用。
总而言之,物理教师要重视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物理教学,在训练学生的物理能力时,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把高考试题的特点融入到学生的训练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职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2-0035-02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是以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敏捷性、头脑反映的灵活性等为基础。因此,体育课程应与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发展需求相结合,重点提高学生工作岗位的适应性。这要求体育课程教学与专业学习相结合,融入各个专业及工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改革体育课程内容及训练方法。
一、高职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师固守传统的体育课程观和教学观
根据资料和现状调查显示,目前高等职业院校体育教学仍以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及锻炼身体方法为中心,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类型来说,仅仅进行单一形式的体能训练不足以体现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及责任,造成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对专业方面培养的缺失。
(二)体育课程设置与体育课程形式固化、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基本都是以武术、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等项目为主,课程内容比较单调、枯燥,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方法及手段较为陈旧,使得体育课遭到学生的抵触,导致了学生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
(三)体育课程内容与专业能力培养需求结合不足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性人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应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1]。据资料显示,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缺乏对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对体能素质要求的培养,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没能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特征进行设计,缺乏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内容,缺少体现专业能力培养特色的实践活动。
二、基于专业需求的高职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策略
(一)引导教师树立职业导向性体育教学观念
高职体育教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认识和理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特点,明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服务[2]。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同时,也要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改革体育教学模式,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竞争能力、适应能力、健康水平等。
(二)开发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内容[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容应该同时满足学生个人身体健康需求和岗位专业技术能力需求两个条件。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开发各种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的基本运动项目。如某高等职业院校基于专业需求设置体育课程,见表1。
(三)创新体育课程模式
以培养技术应用性能力为主线,设计能增强学生体质、心理素质、适应能力的课程模式。一般体育课程设置采取“必修课+选修专业项目”的模式。在职业体育教学过程中,可按照系别、班级选课的原则,尽量拓展学生的上课时间和空间。如可以建立以校际按相近专业为基础,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体育俱乐部的模式。
(四)提高体育教师体育专项知识与能力
高职体育教师要树立体育教学是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服务的思想,主动学习和研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特征与发展方向,开发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专业技术特点,选择实用性强的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要多方面发展自身体育专项实践能力,真正使自己达到“一专多能”。另外,学校要积极鼓励体育教师进修学习,提高其体育专业实践能力,在政策上对体育科研项目给予大力支持,以科研作支撑来带动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Z].教高[2002]2号.
篇5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特色课程;沿海地理特点
2002年,《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颁布进一步加快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全国高校都在进行着积极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了许多好经验。本文就基于地域特点的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学特色课程改革作一探讨。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正在向国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教育现代化等方向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变化,高校体育课程也同步发生了深远的变化。生活教育、身体教育、情感教育、竞技教育及保健教育成为现代高等体育教育的主体,为此,我们应与时俱进,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建立全新的课程目标体系。
1、追求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在新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健身健心功能,将身体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体育教学的原理、方法、手段达到学生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
2、提高学生体育素养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了提高体育素养的总体目标。提高体育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以育人为最高目标,以知识技能为主导,以培养能力为重点,身心发展相协调,终身体育为方向。体育素养既包涵了身体的、心理的素养,又突出了体育作为文化的一面,它作为一种体育素质或能力,应该包括:认知要素、技能要素、操作要素、情感要素。这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因此体育素养的培养应成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中心。
3、培养终身体育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的关键时期。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必将形成职前的学校体育与职后的社会体育结合起来,从学校体育开始,贯穿于人生职业生涯全过程的一个连续过程的大体育的形态。
二、创建有沿海特色的体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该文件不称为“大纲”而称为“指导纲要”,实现了由指令性计划向指导性计划的转变,为高等学校制定各有特色的课程模式提供了可能性。2003年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对课程的理念和课程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对具体的运动项目分类及课程模式的构建方面,没有任何的规定。在宏观上求“和”,以达到体育课程各部分要素的协调和整合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中观和微观上求“异”,以追求高校体育课程发挥各校风格和特色,构建大学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的创新思路。
这样,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就可以在《指导纲要》统筹指导下,遵循体育教育规律,立足于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需求,充分挖掘学校潜力,发挥学校优势,建立有特色、有个性的体育课程模式,通过对原生模式、派生模式、子项模式的演变、实现课程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1、原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模式的生成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原生课程模式,是通过对特定对象进行系统分析,在归纳和演绎的前提下,创造出的原来不存在的课程内容。例如:2008年奥运会帆船项目在青岛举行,借此机会青岛市提出打造东方帆船之都的口号,在市委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帆船项目得到了蓬勃的发展,青岛市大学生帆船赛等体育竞赛也积极推广,青岛市各高校在帆船教学资源上也得到了社会的大力协助,借此机会高校体育课程可以跳出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加帆船、帆板等航海特色运动,拓宽学生视野,打造属于青岛高校的特色体育课程内容。
2、派生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派生模式,它是借助已经建立的课程模式,派生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足球项目作为世界第一运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已经成为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必备课程,常年单一的场地训练模式难免会使得学生感觉到枯燥。借助地域特点,青岛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使用沙滩、海水浴场等免费的地理资源,使学生走出校门,充分享受大自然,开展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项目,并在原有的竞赛规则上适当做出修正,使得学生更容易的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通过授课环境和场地状态的改变,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
3、子项模式体育课程改革
子项模式,它是在对体育课程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个课程的基本模式,以这样的基本模式为母体,在基本模式允许的范围内,构建出新的课程模式。例如:由公开水域游泳、长跑、自行车三个项目的铁人三项赛由于其比赛的艰苦,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的高标准要求而文明。而这个项目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展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取其一项或两项内容结合地域特点添加在日常体育课程内容中,利用海水浴场资源开展公开水域游泳的训练,利用沙滩或者青岛市丘陵地形的特点开展越野跑的练习,从而磨练学生意志品质,达到健身健志的目的。
以上三种课程模式生成方式表明,青岛高校体育课程模式构建完全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青岛海洋、沙滩、丘陵地带地域特征,借鉴别的学校的经验和模式进行再创造,也可以根据有关规定,以基本模式为基础,创造出新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亲近自然,走进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走出校门,接触到更多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教学内容,以促进体育课程的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振民.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辜伟节.学校课程开发与管理的现状和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
[3]顾书明.特色教育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校本化发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3.
【作者简介】
篇6
职业实用体育教学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高职体育专业必须对学生的专业性质、专业特点、就业趋势进行研究,开设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体育教学课程,使学生在职业实用体育教学中,学到适合社会发展的技能技巧,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学生之所以选择职业院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想尽早走入社会,高职院校必须以就业为前提,开展学科教学。实用体育教育以其专业性质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很大的指导性作用,所以高职体育教学必须贯穿、融入职业实用体育。
2职业实用体育开展的必要性
2.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就业铺就道路
根据目前的社会现状,在职业院校发展职业实用体育能为学生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的方向。目前社会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了很多岗位,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又具有充沛的精力可以投入到工作之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可以预见,随着职业实用体育的发展,学生的意识会逐渐加强,专业素质也会显著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与学校体育教育也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2.2发展职业实用体育是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的需要
高等职业学校的发展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所以专业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必须以社会的发展趋势为指向。目前社会对体育锻炼有很大的需求,对体育指导者的需求量也大大提升,高职院校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可以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适应未来工作的技能以及心理环境,为终身从事体育,终身锻炼奠定基础。为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体育,设置职业实用体育课程势在必行,它是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及需求、具有极大实用性的一门课程。
2.3职业实用体育优化了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和课程结构
职业实用体育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因为职业实用体育的发展很大程度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也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我国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力求高职院校完善,培养出优秀的社会服务人员,所以高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体育课程是辅助专业课程来发展职业岗位能力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发展职业实用体育符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并且可以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合理课程结构的构建。
3构建实用性体育教学体系思路
3.1明确体育课程的目标
高职体育教学兼具职业性、基础性、终身性的三大特征,其课程目标的确立应与普通本科学校的体育教学区分开来,体育课程的实施要达成以下三个目标:其一,根据学生未来从事职业的特点,设计开发立足职业岗位需求的课程模式,达到预防职业病,提高学生职业体能,增加学生职业竞争力的目标;其二,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提高学生常规运动学习与健康锻炼的积极性,保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健康,适应激烈社会生活的目标;其三,营造健康运动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掌握1~2项可以终身锻炼的体育技能,达到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兴趣,树立积极运动、终身锻炼的体育态度。
3.2构建立足职业岗位需求的体育课程开发模式
职业性是高职体育课程最显著的一个特征,也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应在广泛调查了解学生专业学习与职业环境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以学校体育教学环境为基点,在学校总体教学目标的规定范围内,根据教学的实际规律与特点来制定专业体育的教学大纲。建议根据课程目标,将两年的体育必修课程划分为几个模块,至少开发一个学期的职业实用体育模块,依据职业特点和职业体能的需要,以专业分类,选择适应职业体能要求的体育项目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课程开发可以重点从职业精神和职业体能两个维度进行着力,通过教学中对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等体育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通过要求学生掌握健身及职业保健的基本方法,为提高学生将来工作效率及生活品质打下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师应是职业实用体育课程的第一开发者,根据所在学校不同的专业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顶层开发,体现职业岗位的差异性和对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大分工带来的岗位环境的复杂性。
3.3加强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研究
体育课程资源是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实现和体育课程顺利实施的基础,同时也是体育课程因素的天然来源和体育课程实施的条件,体育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不但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丰富程度和拓展广度,更取决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的主要资源,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向入手合力编写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体育教材和教科书。除了传统的体育课程资源,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还要重视网上课程资源库的建设。在体育课堂教学之余,搜集和开发各种网络视频资源,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丰富学生学习运动知识技能的渠道,提高体育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成?檠?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学习的无线社区。
篇7
1.体育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大纲等基本上是模仿前苏联,这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A6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受和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仍在稳步发展。第三阶段停滞阶段十年,导致体育课程建设处于瘫痪状态。第四阶段改革开放阶段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正常秩序得到了恢复,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受到了重视。从此,课程建设与改革进入正轨。扬州会议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但是。该大纲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反映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特征,具有大学体育课程中学化的倾向。第五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了40多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1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部指导纲要和197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不同是,该文件不称之为“大纲”,而称之为“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这一阶段,课程的主要形式为一年极为普通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学校推行,该阶段已初步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学理念。
纵观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受社会或国家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等三大类要素的影响。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调查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依然是重视技术教学,忽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竞技性项目较多,缺乏时代性、健身性:教学手段方法单调,以技术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以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来评价,忽略体育教育评价目标的多维性、评价内容多元性、评价方法综合性等特征。
2.1教学思想落后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却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这种思想和观念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仍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首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反映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形成适合自己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此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重点不突出,还只是局限于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虽然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在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体育教学在育人和心理干预方面的的隐性作用,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还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具有高职院校的特点,不能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在重点发展伴随学生终身健康的体育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特殊体能的发展,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服务。
3.高职体育课程的对策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其独特的效益和实践效果。体育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重要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要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3.2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观
高职院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模式,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为其终身健康服务。
3.3关注学生的健康,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和教育目标之一,体育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目的的手段之一。健康教育既是一个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一个实践过程,有其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内容。学校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遗传与健康、营养、保健、精神营养、卫生健康、精神卫生、运动保健、运动性伤病的防治、健康行为与养生等教育内容,重点是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以及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并作为指导身体锻炼的理论基础应用于身体锻炼的实践,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以往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运用,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学生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而不会健身,没有学会终身体育需要的体育能力,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忽视了体育教育在育人和改善心理品质方面的作用,体育教育的隐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只是单单学会了一些体育的基本技术,而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去健身,去调节自己的健康状况则一知半解。因此从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入手,将改变学生体育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体育 幼儿体育课程
1 幼儿体育课的概念
幼儿体育课是指以身体练习为主要的手段,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载体,是幼儿教育课程中一门单独开设的课程之一。它不包括早操、课间操、户外活动等。
2 我国幼儿体质状况
以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为标准,2012年1月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公布了《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这包括对51159名幼儿的监测数据,其中达到体质合格以上标准的幼儿占被调查幼儿总数的92.9%,与2005年相比体质综合指数为102.03,增长了0.06个百分点,但是被调查幼儿的皮褶厚度、安静心率、坐位提前屈、网球掷远等指标有明显的下降,幼儿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等身体形态指标平均数比2005年均有明显增长,体重增长幅度最大、胸围等围度指标增幅次之,身高等长度指标增幅最小,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幼儿体格呈现肥胖增长的趋势。
3 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现状
笔者结合大量的研究报告以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得出以下几点当今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状况如下:
3.1 幼儿体育课程和幼儿体育的混淆
有很多幼儿园不能够正确认识幼儿体育课程和幼儿体育的概念、关系,经常把两者视为同等关系。例如:经常把早操、课间操、户外活动等课外体育活动视为或者等同为幼儿教育课程中的幼儿体育课程,不能清楚地区分两者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
3.2 幼儿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够丰富
当今很多幼儿园幼儿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比较单一,据悉大多幼儿园以幼儿舞蹈、武术作为幼儿园特色课程,来填充幼儿体育课程,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两会期间,教育部将足球、武术、田径、游泳、篮球、排球、体操确定为“七大校园教育运动项目”。纵观这七个项目属性特点:足球、篮球、排球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集体项目,田径、游泳、体操属于发展体能、技能的基础类项目,而武术则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因此,在幼儿园条件设施具备的情况下增设不同内容的幼儿体育课程是十分必要的。
3.3 教师经验缺乏,对幼儿体育课程认识不足
教师队伍的年轻化在容易和幼儿拉进距离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恼。教师经验不足,在组织体育活动前,片面将体育课程理解成体育游戏,达到孩子玩耍的目的,但没有达到体育课程的目标。
4 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的构想
4.1幼儿体育课程大纲的依据
幼儿体育课程要以国家教育法为准绳,深入贯彻执行《幼儿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相关幼儿教育的文件,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育的内容、目的、原则等都要依据以上相关文件来制定,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
4.2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通过借鉴国内外众相关的研究成果,对幼儿体育课程设置的原则提炼出以下三点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这要求我们摒弃传统的幼儿教育的观念,结合时代的发展可科学的态度对幼儿体育课程做出合理的设置。第二,针对性原则,在设置幼儿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在幼儿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设置体育课程。第三,游戏化原则,在避免纯粹的游戏娱乐的前提下,以教学与游戏相结合方式来崔进幼儿的发展。
4.3 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
4.3.1课程目标
幼儿体育课程的设置在达到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基本身体素质和体能以及增强幼儿的体质等基本目标之外,还应该根据幼儿的生理发育阶段结合课程内容的制定掌握一定饿运动技能。
4.3.2课程内容
根据时展和幼儿对体育项目的需求以及幼儿园的设施,来设置幼儿体育课程内容,但不管是以什么体育项目为幼儿体育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都包括显性和隐性课程内容。显性内容是指在课堂上的的运动,是能够看得见的肢体运动。隐性内容一般是用感觉来体会的,如:课堂的气氛、体育内容所蕴含的文化、老师与幼儿的互动等。
4.3.3课程组织
课程组织主要是指课程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常规的组织形式是将课程内容按照课程的目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组织。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 总之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应以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以积极的状态参与到体育课堂上来。
4.3.4课程评估
在对幼儿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时应以幼儿参加体育课程前后的身体素质的变化为客观的指标,而对于幼儿像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影响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来进行评估。而对教师授课能力的评估可以根据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课堂上老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授课的方式、方法等进行评估。
5.小结
科学设置幼儿体育课程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当前有关幼儿体育课程的模式和理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关心幼儿成长者,必须重视目前幼儿体育课程设置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总结幼儿体育课程设置原则,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教育机构的特点以及幼儿教育的原则出发,来推动幼儿体育课程的改革,使幼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全面、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荃.幼儿园游戏课程模式[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版,2003.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改革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39-02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的是一线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而我国的高职院校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对接不上。再就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职业性和针对性,而且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还非常单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一方面在极力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凌乱等问题。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够真正地促进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始终停留在中等教育教学的目标上,除此之外,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依旧向着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这样一来也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变得非常模糊。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发展已经进入到了重新探索时期,但是这种探索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创新处理,而且这种探索目前还是停留在少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发展,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这一点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在完善学生的身体状态阶段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及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最主要的目的。
最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能够发展学生的竞技体育才能,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从上述目标来看,这与我国普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最终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我国普通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也没有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优势。健康的体魄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高职院校体育运动技能与岗位要求的强度、身姿等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被提及。
1.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是主要的原因,再加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设施相对比较缺乏,导致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开展的相对比较困难。从目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体育课程教材如果单从数量和品种上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都是编写性质的,而且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还是相同的,对体育课程的体系梳理也不是很明确,很多的高职院校体育课都是自行编写的,这样一来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除了要获得运动技能以外,还要保证促进学生的体质提升,再就是还要承担着对我国文化的传承。而体育文化不仅代表着体育教学I域的固有文化,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体育素养,是当前社会公民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从目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很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文化、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这类概念完全不清楚,体育知识也是了解的非常少。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兴趣都没有了,那么最终的体育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1.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这种单一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过度地强调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培养判定,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等能力的评定基本上是忽视了。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用相同的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
除此之外,对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不全面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一个漏洞。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学生的体育考核都是采用相同的标准,缺乏充分的研究和调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即便是学习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就是当前采用统一体育考核的弊端。由此可见,现阶段实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就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有效地体现学生真实的体育学习情况。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
现如今,我们要从本质入手,把握好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除了要为社会各个行业的生产、建设以及管理等一线技术培养人才以外,还要承担文化传承的艰巨使命。再有就是要把握好高职院校人才发展的适应性,对人才进行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突出技能培训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社会联动机制,这样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1 创建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仅带有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而且还具备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年龄、知识理解上都比中职学生强很多,所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虽然很多都是借鉴了大学体育的课程内容,但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是非常明显的,让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所学习的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所以说一定要将其在目标定位上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和大学体育区分开理解,不能照搬中职体育的教学内容,要制定符合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还要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紧密的结合,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长久发展。
2.2 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进行职业类型分析和身体机能分析
只有进行上述分析之后,才能够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职业病是学生毕业之后在岗位上一定会遇到的身体问题,职业病是可预防的,做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各项分析工作,未雨绸缪才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而为了有效避免职业病的发生,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预防职业病的措施。
3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起步相对较晚,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教育教学内容陈旧,评价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材相对比较缺乏,体育教师的文化建设意识非常淡薄。针对上述问题,此次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重新构建体育课程的内容,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通过这些方法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武文.浅谈农职学院体育教学改革[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
[2]章文春.再论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与气功修炼[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10年年会暨医学气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3]谷磊,刘毅.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A].第6萌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4]徐兴国.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影响的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
[5]王淑英,吴畏.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看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演变[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6]戴路,陈湘文,赵群忠,等.健康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15.
[7] 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Z].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2005.
篇10
一、开发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价值取向
1.促进学生发展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内容,还将直接导致体育教学方法的变革。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引入会带动体育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变革;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丰富,有利于推动现行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多元化也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究与创造的兴趣;资源的开放性和信息的共享特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主客或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演变成为一种平等的合作或协作式的关系模式,为学生创造性和探究意识的培养提供条件和基础。
2.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视野、教学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甚至是挑战的作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很大程度上把学生需要、学生实践等内容引入到体育教学领域中来,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青少年的多方面需求,促进青少年人格、个性、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健康完善。这也必将使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性地位更加突出,要求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学习,不仅要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领会新课标精神,还要能在教学工作实践新课标;既要掌握运动技能,更要钻研针对运动技能采用何种教学技能;既要了解多种运动项目的性质特点,更要能创造性改编、创造运动方法。这些必然可以有效促进体育教师的素质不断提高。
二、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开发中需要注意的几个认识问题
1.体育课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体育教材一直是我国体育课程的主要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体育教材是唯一的体育课程资源。进行体育课程改革,必须要突破体育教材作为唯一的体育课程资源的传统观念,合理构建体育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就体育教材本身而言,学科本位、结构单一和落后于时代要求的缺陷很突出,不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主动地探索和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新一轮的体育教材改革要体现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精选有利于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出发,体现体育教材的时代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为我们广泛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条件。
2.体育教师是最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
教师是课程实践的核心人物,他们在课程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样,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也起着核心作用,这不仅因为体育教师是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和操作者,还在于体育教师本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都是最宝贵的体育课程资源。体育教师不仅决定着体育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讲,体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体育课程资源,体育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体育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利用的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
因此,在体育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优先发展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毫无疑问,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依靠训练有素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必须做好准备,以便为能力、需要、经验和学习方法诸方面各有不同的学生提供优质的体育教学。此外,应该为体育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体育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能力。
3.体育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体育课程资源
体育教学环境是指在以学校教育为主的环境中,影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总和,它是以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一种育人环境,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和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场所。通常认为,体育教学环境包括学校自然环境和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等物质环境,以及课堂教学气氛、师生关系和教师期望等人文环境。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动机。因此,要重视体育教学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努力营造一种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健身的体育教学环境。
- 上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背景
- 下一篇:弱电工程施工安全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