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成果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创新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创新成果

篇1

20世纪80年代我任本溪冶炼厂党委书记、厂长,厂子主要是代料加工有色金属合金等。由于没有自己的产品,企业只能以出卖劳动力方式维持,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企业经济每况愈下,直至面临破产。严峻的形势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没有自己的好产品的企业,难以生存和发展。于是,我带领全厂职工投入大量资金、人力,物力,研制出新型炼钢脱氧剂――硅铝钡铁合金。它不但炼钢脱氧效果好,而且为国家节约50%的炼钢用铝,深受冶金行业的欢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为保护科研成果,我们及时申报了国家专利。随着新产品的开发投产,企业经济很快走出低谷。企业从一个年产值只有几百万元的小厂,一跃达到年产几千万元,企业经济步入更快,更好的健康发展轨道。可是,由于专利知识的匮乏(没交纳年费),失掉了专利权的保护,市场出现了无序竞争,我们厂再次面临困境。通过这件事情,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行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又必须有知识产权保护。只有在知识产权保护下,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体现其经济的和社会的价值。

依靠科技创新振兴企业,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又研制了两项新型炼钢脱氧剂――铝锰钛铁和多元铁合金,并获得国家专利。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这两项专利产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独占鳌头。本溪冶炼厂从一个小企业稳步发展壮大为冶炼集团,成了全国炼钢脱氧剂的领军者。企业年产值超过15亿元。我们从实践科技创新,从学会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创新中尝到了甜头。我们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才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切身体会到,知识产权保护是科技创新的保护神。

企业要发展,必须坚持走科技创新之路。一个企业始终保持有三代创新产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求得快发展,大发展。我厂现在生产的炼钢脱氧剂为第一代产品,它正为企业生存而战斗着。我新研制的镁钙系等新元素炼钢脱氧剂,现已试验成功,用它逐步接替现有产品为企业的第二代产品,它正为企业的再发展而攻坚着。在开发第二代产品的同时,我们又着手研制第三代产品钢水精炼剂,在炼钢脱氧的同时,又能改善钢质量,作为企业储备产品,它为企业发展备足后劲。而这一切,离开知识产权的保护都将无法实现。

知识经济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知识产权的竞争,提前意识到这一点的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通过保护知识产权来维护其利益。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热点所在。

篇2

清华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本科教育模式改革试点

姚班历经8年办学,建立起一套“厚基础、深实践、广交叉、探前沿”的创新性课程体系,注重基础及科研创新、国际化培养及全英文教学,学生整体学术素质和科研潜力表现突出,让学生发现最喜欢的方向和最有才能的方向,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整个培养周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在本科阶段的学术成果、荣誉竞赛成果及创新科研成果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在国际学科评估中享誉“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领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姚班自创立以来解决的主要教育教学问题包括:突破传统计算机本科教育的框架,建成专业理论基础和专业科研实践相平衡的创新型培养模式,实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统一;建立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统一;建成多层面、全覆盖的学生与导师一对一的管理制度,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通过联合培养、交换生项目、海外实习、暑期学校、短期考察等国际合作培养手段,实现国内教育和国际培养相统一;通过营造浓厚的国际化学术氛围和打造高端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实现领跑国际和拔尖创新相统一;建立有效的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实现理论知识和价值体现相统一。

拔尖创新学术人才培养新理念

姚班每年招生30人,结合竞赛招生、自主招生、校内二次招生以及校内转系等多元方式进行选拔招生。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术兴趣和发展潜质,瞄准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在生源、师资、氛围、培养模式、条件、制度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统筹考虑,深入改革,建立机制,保持优秀学生的“领跑”状态,促进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1.名师教学、一线互动,阶梯培养,通专并重

姚班课堂倡导名师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师生积极互动,包括姚期智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名师躬亲教学第一线,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互动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姚班充分利用院系学校的平台优势,邀请讲席教授、兼职教授、访问学者讲授课程,开展形式丰富的学术互动。

姚班创新培养模式,前两年以“通才教育”,实施计算机科学基础知识强化训练,后两年以“专才教育”,实施理论与安全、系统和应用的专业教育;着力营造多元化、富有活力的学术氛围,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学术交流平台;注重提升专业水平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四全年在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实践。阶梯培养拓展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发现兴趣、加强基础,有利于学科交叉;同时也为高年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力和发展潜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多方位学术空间。

2.强化基础、训练思维

分析计算机科学拔尖人才的需求,课程建设考虑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提供多种选择。设置独立的核心课程体系,选用适宜的学科领域最高水平的教材,高度重视基础训练、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思维培养。注重学科基础教育,设置覆盖计算机科学前沿领域的全英文教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设置上更重视数学、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每3年进行国际评估1次。

姚班核心课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著称。在学生眼中,姚班最大的魅力在于提供发现兴趣、激发潜力的模式环境,让学生由内而发对学术研究工作产生热情,而这正是促成创新性学术成果的源动力。注重第二课堂建设,开设“图灵讲座”“素质教育专题讲座”等品牌讲座系列,通过讨论班、学生自学小组等形式,创新教学方式,鼓励自主学习。

3.因材施教、深耕精耕

根据学生基础能力和个人素质的差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专注于“因材施教”和“深耕精耕”相结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深耕”,就是建立从本科生、研究生、到科研人员的完整培养系统;“精耕”则是对每位学生都因材培养,发挥所长,零距离指导本科生科研。让学生发现最感兴趣、最擅长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综合育人”的教育理念。施行首席教授、项目主任责任制和1+1导师制,推行预研培养计划,动态调整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灵活的考核制度,突出深度、强度和广度。

解放思想,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推行四大长效制度化举措,以彰显上述三项模式特色,包括启动系统性预研计划促科研创新实践,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高端国际联合培养基地,施行首席教授、项目主任责任制和1+1导师制,以及建立有效的校企人才培养合作模式。

1.施行预研计划,促进科研创新

姚班施行系统性预研计划,贯彻研究型教学、学术无起点、探究式学习的新理念,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参与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在项目研究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在科研中创新创造的能力,进行个性化培养。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学生的科研论文研究、科研讨论组会、研究型课程、实验平台课程和本科综合论文训练等都依托预研计划取得相当突出的创新科研成果。

2.优势转化,营造国际化学术氛围

姚班建立了多层次、立体化的高端国际联合培养基地,制度化支持专项国际交流项目,包括大三集体赴香港冬令营、大四全年科研实践、预研计划交流选拔、顶级国际会议参会资助等。依托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密西根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建立的联合中心平台,以及和伯克利大学共建的Simons研究院,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建立国际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国际化培养、接触科研领域前沿、参与科研实践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在本科期间就收获学术论文成果。

3.导师责任制,激发潜力

课堂外,姚班从新生入学开始即推行1+1导师以及首席教授和项目主任责任制,四个年级施行纵向一体管理,形成教学――科研――思想三位一体的培养思路,充分发挥师生互动在全程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导师由计算机科学实验班核心课程的全职教师担任,建立每周定期约谈制度,为每一名学生提供个性化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依据自身的能力和发展意向调整选择更高层次和要求的基础课程,积极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的研究组和项目组,并从中选拔优秀和特具潜力的学生加入预研计划,开展创新性科研活动。大四全年,所有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科研实践,提升专业水平。

4.携手实业,重实践,实现人才价值

加强和业界的合作,启动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加强校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模式。贯彻研究型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新理念,开设与高科技的科学问题、与工业时间结合的专业课程、技术研究,让学生直接接触科学研究前沿,注重学术与实践相结合,技术研究和实际问题相结合,让最聪明的头脑去思考计算机科学最有价值的问题。

国际评价: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优秀的本科教育

姚班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成果得到了国家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国际上树立了品牌。在清华大学与国际一流高校的合作中,姚班及其所在的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也成为首选单位。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伯克利大学、美国密西根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丹麦奥胡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一流高校先后与姚班建立起多层次的学生交换项目,达成联合培养、长效交流机制。

篇3

摘要: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成果丰富,科技创新具备坚实基础和内在活力。目前,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落实不够,创新人才培养、社会经济进步、科技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创新成果转化,应建立促进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平台。关键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平台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262-02 当前,创新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职业教育已经开始制度化、程序化,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并取得了丰富成果。新一轮的各级各类创新大赛又在紧张的谋划中,然而创新教育成果转化还有待于重视和强化。2011年,一个从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对他的老师说:“老师,你看现在到处流行的U盘(SD卡)音乐播放器,构思是不是来自于我们的设计音乐播放器?”从学生的话语中,笔者感到了遗憾。早在2008年,学生的一件创新作品,因构思巧妙和选题的平实、所涉及知识的先进性而获得了省级奖项,当时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想当然的再进一步去探究,但是,当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功能类似的产品时,师生都不禁怅然若失。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这种感觉了:当导游喊话器在课堂上辅助教学出现时,面对学生曾经的几乎一样的创新获奖作品,笔者也曾静静的思考过。《国家十二五科技和发展规划》提出“加强科技创新机制和平台建设,推进科技平台建设和开放共享”,“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完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培养模式”。笔者学校所在地区,每年都会在江苏省级创新大赛中涌现出一批获奖作品,但是这些成果都没真正体现出应用的价值,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及平台的搭建有待于建立。一、职业教育创新及成果现状1.职业教育显性的创新成果显著,但是转化甚少。据统计,笔者所在的地级市,近几年职业教育创新大赛获奖个数见下表。据调查,在所有获奖作品中,全市只有一项作品由于与教学的关联性,目前只是在学校范围内传承下来,没有在市场上推广,也没有企业或政府通过平台推广应用。笔者所在学校,有的作品在省级和国际展评会上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认可,目前也是处于停滞状态。2.职业教育具备丰富坚实的创新基础和潜在科技创新内在活力。由于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活动普及,高水平示范实训基地建设,专业设备日益先进和完善,国家对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视和培养,使“双师型”队伍不断扩大,并涌现出一批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具备了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因此职业教育具有潜在科技创新的活力和潜力。长期从事职业教育的专业教师都会认识到,职业教育科技创新有“三件宝”:知识应用、生活问题和企业实践。3.大量创新成果正逐渐变为无效成果。众所周知,发明创造和科技创新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创新成果在一定期限内不能产生绩效,有可能在新颖性、先进性上逐步丧失优势,变成无效的成果。对职业教育的创新成果而言,创新者不能继续分享创新带来的成果喜悦,不能应用,就不能进一步深化创新成果,最终创新变无效。目前,职业教育创新成果的主体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职业学校在籍生,创新成果的转化,将会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索潜力。毫无疑问,“三创”――创优、创新、创业,是逐步递进关系。职业教育需要创新教育成果转化机制和平台,进一步将科技创新成果发酵升华,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二、职业教育的创新成果需要转化1.学生需要创新成果转化。在职业教育一线的专业教师,尤其是进行创新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的教师,都会有意无意的指导学生用专业学科知识及技能来处理学习、生活、生产中的问题,只要教师在专业和社会生产、社会经济的角度适度选择和指导,包含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有价值作品,就可能产生。这类来源于专业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这几乎是职业教育经典的科技创新的程式化途径。2.企业需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具备的坚实专业基础,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创新成果,通常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学科知识及技能基础上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创新成果向企业的转化,将为企业增添不可想象的活力,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革、产品升级,甚至是高科技进步。3.学校的科技成果需要转化。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大,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推进,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笔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专业研修时,感觉到新加坡的创新教育形成了程式化的模式,也吸引了大批师生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和研究,有利于形成创新型社会氛围。三、创新教育成果转化的阻碍1.职业教育缺乏可操作性的创新教育成果转化机制。当前全国相当多的省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良性的发展机制,省职业教育的创新大赛,推动了科技创新的实践开展与普及,也形成了创新成果的固化机制。但是从转化的机制上看力度还不够,激励的力度、推动的力度,都形成了创新成果的转化障碍。2.学校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办学是一种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长期行为,由于功利意识的存在,学校缺乏推动创新成果转化的动力,这其实也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各类学校将创新教育及成果转化纳入质量考核体系,通过量化驱动,树立社会责任感,克服功利意识。3.创新成果主体自身的不足。目前职业教育的创新大赛成果,学校组织的各类科技创新,主体是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拥有成果的师生由于自身的认知、实践、利益的原因,使得创新成果转化,缺乏内在的动力驱动,必要的氛围和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笔者近五年指导学生科技创新,获得县级奖2个、省级以上奖项8个、国际奖1个。目前为止,创新成果,甚至还在“孤芳自赏”的层面,尽管在省级展评会上曾有专家对学生说“赶紧去联系企业推广应用”,作品大都没有进一步深化、完善、推广创新成果,当然更没有去申请相关专利。4.大量优质师资处于校企脱节层面。由于区域特点和主观因素,职业教育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力度还不够,大量的优质师资游离在企业、社会经济的,处于校企脱节层面,这就不可能自然的转化成企业的动力和效益。因此,建立创新教育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和转化平台,是当前职业教育形势下推进科技创新的动力和重要途径。四、创新教育成果转化的途径1.分类应用是捷径。职业教育创新成果来源之一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由于它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潜力,大力发展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模式已经成为重要内容,列入国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职业教育的科技创新可以作为案例开发、实践应用回归职业教育本身,借助职业教育学校团体力量完善应用,培养人才,也可以择机推向社会。2.校企结合是路径。职业教育的基本职能是服务社会,通过“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并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则成果将会及时转化,将会有力推动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几位专业教师无意经过某家企业,企业提出了设备存在的问题对生产的影响和技改想法,其实从专业知识角度来看是很简单的问题,几条数据线和一个软件程序,教师们就解决了烦恼企业好久的事情,同时获得经济效益。校企深度合作是诞生科技创新成果的摇篮,更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主要途径。3.建立机制与平台是促进。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各类职业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转化平台,是对职业学校科技创新的促进,当然,还要靠完善系统的激励机制、交流平台和职业院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科学技术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科技创新成果应用是改善生活、促进生产、增添企业活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社会、经济正处在转型期,需要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应建立系统、完善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平台,推动科技创新实践开展、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进步。参考文献:[1]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Z].索引号306-01-2011-230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2011,(7).[2]关于举办2016年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通知[Z].苏教职z2015{34号.

篇4

【关键词】知识创新 实践 认识 过程

知识创新,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的发展过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完整地把握知识创新认识发展的全过程和基本规律,对知识创新――科学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知识创新――科学研究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在阐述认识发展时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事实说明,一个有成就的科学研究工作者,包括著名的科学家,无论他自觉或不自觉,都走的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这样一条路。这条路,就是知识创新认识发展的全过程。

何谓实践?何谓认识?做或行动即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在知识创新中被人们引出的表象、知识、思想、概念、模型、方案和理论,“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这就叫认识。

知识创新认识发展过程的解析

一项课题研究的认识运动,首先是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经历了感温具体和科学抽象两个阶段、两种形式,实现了由感温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所谓感温具体就是指人们的感官和大脑对各种感知现象和温知认识具体的反映。

一项课题的科学研究认识发展过程也是由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组成的一个循环或半循环或两个循环的发展过程。为阐述方便起见,把第一个循环中的实践称为该课题第一个实践,把第二个循环中的实践称为该课题的第二个实践,其余类推。

第一个实践。在第一个科研实践过程中,要完成的是感温具体,分四步走:

信息获取。信息获取有三个途径:一是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科技著作中存在的问题,这可能是常规科学问题,也可能是非常规科学问题;三是国内外科技文献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这三个方面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实践才有可能获得,可称之为信息获取。

根据信息获取时的认识形态可分为由“感知”获取和由“温知”获取两类:工程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一般由“感知”而获取;而从科技著作和国内外科技文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则由“温知”获取。

对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要对事物或问题的个别特性有直接反映,有灵敏的感觉,这就需要在广博的知识基础之上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才能实现;反之,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另外,为了直接反映能形成长久记忆,应把反映出事物或问题的个别特性用笔记记录下来,这是其一。其二,要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或问题的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组织起来,形成反映该事物或问题各方面特性的整体的直接反映的感性形象,这也需要感知者进行材料的集中与整理,这就是感觉的集合。最后,再经过感知后留下的映象材料进行某种程度概括性地加工与正确地描述,形成曾经作用于感官的那些客观对象的形象的再现,这就是表象。表象离开了同具体事物的接触。

所以,实际工程中问题的科研信息获取的过程,是先从问题的个别特性入手(观察能力),将其有关问题的各种感觉集中在一起(概括能力),形成问题的完整再现(语言能力)的过程。

对科研经验不甚丰富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信息获取是问题的局部出现于人脑的感知。所以,感知的东西不是问题的全部,只是问题的萌芽。由问题的萌芽到问题的全部,由问题的全部到科学问题,由科学问题到研究者的科研课题,还要经过一系列的认识过程。该过程由信息获取发展成一个科学问题,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科研课题的过程,属于温知性认识范畴,不是理性认识范畴。

由信息到问题。首先,收集与信息相关的科学事实。其次,综合与信息相关的科学事实,得出问题的全貌。

从问题到科学问题。从问题到科学问题,要区分知识性疑难问题与科学探索的疑难问题。知识性疑难问题产生于对科学背景知识的无知,因人而异。

科学探索中的疑难问题,产生于对科学背景知识的分析,它反映出当前科学技术背景能力对于所提问题的求解理想的差距。科学工作者正是通过提高科学技术背景能力(理论、技术、实验、仪器和方法等因素所显示的能力),来设法消除背景能力与所提问题求解理想之间的差距。这类问题才是真正的科学问题。

其次,要弄清楚该问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情况,是否处于国际前沿?最好的方法是跟踪该学科的国际会议信息,或者通过国际互联网查阅新信息。

从科学问题到科研课题。从科学问题到科研课题要经过值不值得研究(科学性、创新性等)和有没有条件研究的综合分析。

首先,要区分常规科学问题与非常规科学问题。常规科学问题是在原有科学体系中提出的有待解决的科学问题。非常规科学问题是原有科学理论体系本身的弊端所隐藏着的问题,是在排斥现有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提出的有待解决的疑难。显然,非常规科学问题具有潜在革命性的特点。它会引起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如果说常规科学问题的解决就是使原有的科学理论获得新的发展,那么非常规科学理论的解决就是新理论的发现。这就是为什么非常规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能带动一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的理论依据所在。其次,要对可行性进行分析,即要对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

第一个认识。第一个认识是理性认识,就是科学抽象,是认识的一次飞跃。科学抽象的理想化形式是提出新设想、新概念与建立理论模型,称之为科学抽象的明朗化。

科学抽象在科研过程中是最难的、最关键的一环,包括三个阶段:

酝酿期。酝酿期主要是抓住主要矛盾,冥思苦想。其中有:反问,有助于使思想摆脱意识惰性的束缚;“用手去想”,就是用手将“产生在纸上”的东西与智力产生的科学抽象联系起来;比较;利用传统的知识和方法,对问题作各种试探解决。

明朗期。明朗期是在上阶段酝酿成熟的基础上脱颖而出,豁然开朗。有的是“用手去想”产生顿悟,这在那些喜欢在纸上画图甚至无意识随便勾画的人容易产生。有的对问题作各种试探而豁然开朗,关键在于不厌其烦地试探。

完善期。在完善期所要完成的有两个内容:第一,已建立理论模型者还需进行理论公式推导;已提出新设想者有要建立理论模型和不需要建立理论模型的两种可能。第二,把科学抽象的内容进行正确描述与总结,为下步的再实践作准备。

第一个再实践。“第一个再实践”的实质是模拟实验。模拟实验是对解决问题的思想即科学抽象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有三种情况:与设想相吻合;在科学抽象中发现某些较大的缺点与矛盾,科学研究者(或发明者)应在形成设想或理论模型的思想基础上,对它进行改进与完善,一步一步地克服所出现的障碍;当验证得出否定的结论时,要求科学研究者或发明者既要表现出顽强的精神,又要有灵活的思想。

第一个再认识。如何确定第一个再认识的位置呢?“第一个再认识”位置的确定,完全取决于第一个认识(科学抽象)和再实践(模拟实验)的吻合情况。

如果第一个认识完全被第一个再实践所证实,就可以确定第一个再认识为该课题的最终环节,形成科学结论……如果第一个认识被第一个再实践所否定,第一个再认识还要完成它的以下任务。这就是要仔细分析,甚至要进行反复的分析。

形成科学结论。在形成科学结论阶段,有些内容是需要第一个再实践与第一个再认识两者结合与相互渗透才能完成。

用理论思维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理论思维,是渗透在实验之中的或立足在实验事实基础上的理性活动。

篇5

深圳市充分发挥信息通信(ICT)产业发达、射频识别(RFID)技术领先、电信业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优良等优势,通过建设ICT基础设施、认证等平台和示范工程,加快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形成新的、更加便利的城市生活模式。

大幅提高城市网络化水平

自2012年深圳市成为三网融合试点城市以来,相关的产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首批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中一直位居前列。

深圳市大力推进三网融合,立足成为全国三网融合的示范。深圳市积极在全市开展“三网融合”示范小区建设工作,推进全市数字家庭产业的发展。在2013年1月13日开幕的深圳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深圳市政协委员袁明向大会提交的《关于“抓住三网融合的四屏合一新机遇,促进深圳IT产业全面升级”》的提案受到广泛关注。

提案建议,深圳市政府加大符合三网融合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扶持,如四屏合一技术、三网融合智能一体电视、智能手机、智能移动平板电脑等;推动以四屏合一为核心的三网融合技术、产品及服务在深圳广电、电信等运营商落地,打造全国的样板店,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建设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市还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推动通信网络IP化、宽带化、全光化,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建设以无线宽带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无线城市”网络,快速提升无线移动网络的接入带宽。目前,深圳市的整体无线覆盖率达80%。

智慧城市将让深圳市民享受到新的生活模式,市民的生活将更加电子化、智能化、便捷化。目前,深圳市正重点建设全覆盖感知网络工程和高速融合网络工程。

全覆盖感知网络工程包括实现视频监控在公共场所全覆盖的视频感知网络,对城市移动物体身份识别的身份识别网络,对移动物置的精确感知、可用于交通管理的位置感知网络,对大气等环境实时监控的环境感知网络等。高速融合网络工程提出降低用户使用无线宽带的成本,探索在全市范围内提供免费无线宽带接入服务的演进路径,实现无线互联网在室外的全面覆盖。

实现八达通和深圳通互通互联

八达通和深圳通的互通互联是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深圳通是通用于深圳市的非接触式智能卡系统,由深圳市深圳通有限公司发行。最初为仅适用于公共巴士的智能IC卡,自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开通以来,其应用范围已逐步拓展至各种公共交通工具及超市、便利店、快餐店等小额支付领域。深圳通和银行卡的对接使得深圳通有“电子钱包”的功能,2010年年底,深圳通全面实现了“电子钱包”的功能。

八达通是香港通用的电子收费系统,是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卡,在电子货币使用上非常方便。无论进行交易还是充值,操作都十分简单。2010年,八达通和深圳通互通互联的技术难题已经全面解决,实现了两地互用,让深圳市民的生活更加便利、快捷。

打造先进信息港

深圳市的智慧城市建设和IT技术密切相关,深圳市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的信息化水平,致力于将深圳市打造成为先进的信息港。同时又以应用促发展,通过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技术创新、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深圳市在推进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积极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比如,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深圳市政府制定了《深圳市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确立了地质灾害“辖区责任、分级负责和职能部门分类监管相结合”的防治管理原则,明确了防治责任及费用承担,规定了预报信息方式、对不同等级预报预警启动应急预案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在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电子政务实现了政府部门间对市民的信息资源共享、统一管理,有效地解决政府部门间无法相互调用资源的“信息孤岛”问题。

电子政务大大提升了深圳市政府部门的办事效率,将解决人工程序冗长繁琐的问题,避免市民排队、填报申请等麻烦,减少市民办一件事情要跨越多个部门奔波的问题。

四网融合成为智慧城市的基石

国内4G牌照发放标志着中国四网融合时代的到来,这不仅是信息通信产业的重大机遇,也为智慧城市的建设带来坚实的柱石。四网融合的探索也有力地推动深圳市成为中国“最互联网城市”,成为全国4G应用场景最广泛的城市。

深圳市2G网络全市覆盖情况达到国际一流水平,3G(TD-SCDMA)网络达到2G覆盖水平,WLAN实现全市广域及深度覆盖,4G(TD-LTE)网络规模、城区覆盖密度均位居全国前列,支撑涵盖市政管理、商务办公、居民休闲、公共交通、工业区、文教区等各类区域的业务应用,商圈高楼、商住社区、地铁干道、各大高校均有良好的4G覆盖。

4G发牌之后,深圳各界快速地进入全新的信息工作生活阶段,也成为信息消费、城市升级的科技助力。深圳市正加速在智慧城市的道路上前行,到2015年,深圳市无线宽带网络覆盖率超过90%,建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公共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事项网上办理率超过90%。

篇6

Abstract: Taking the example of Guangdong Ling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 polytechnic accounting major study project, the paper explored the idea and result of course system reform based on accounting work process. Learning from the typical curriculum development methods home and abroad and focusing o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 ability and the position work task analysis as the proof, selecting teaching content to create specific learning context, working process as the guidance and cultivation of accountant position ability as the focus and at last 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and professionalism of students for the purpose of the course system.

关键词:岗位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改革

Key words: position professional ability; vocat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work process guidance; course system refor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252-01

0引言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定位不准,使得学生职业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能迅速顶岗;知识定位混乱,使教师对企业工作流程和岗位实际工作过程不了解,不知何谓“适度、够用”;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使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迅速适应岗位;这些都迫切要求我们要对会计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为此,我们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开发理念,以会计岗位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会计典型工作任务为核心,以培养会计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规划会计职业生涯为目标组织课程体系内容,达到了知识、能力、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的有机融合,为适应会计职业的岗位要求打下坚实基础。

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课程体系开发设计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通俗地讲是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目前的课程体系是学科体系色彩浓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要求相差甚远。为此我们借鉴了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开发体系”,打破职业教育中的学科系统化课程体系,从认知的心理顺序到职业能力形成顺序实现了融合。经过“三个阶段”的开发,形成了“一条主线”,“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2“三个阶段”即调研分析阶段、课程方案开发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课程体系开发过程。

高职教育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基本特征,职业的内涵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应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以工作范围为课程内容的组织边界、以工作过程为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课程目标、以工作过程的行动导向为课程的实施原则。因此要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培养主线,就要进行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分析确认的会计职业岗位依次为收银员、出纳员、会计、会计主管、财务经理。对这些岗位的职业行动能力、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流程等进行总结。

在课程方案开发阶段我们进行了会计专业标准的制订即:学习领域课程的转化、课程体系重构等工作。为进一步确定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行动领域的课程体系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设计阶段我们制订了课程标准:学习情境设计、单元课程设计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制订使我们从教学大纲到整体课程设计再到课程标准进行了转化,使我们从教师如何教向学生如何学进行了彻底的转变。因此在各学习情境的设计过程中,结合会计工作的各个岗位来设计,使学生能在职业过程中体会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单元课程设计使老师能更好地组织课堂,并提出教学目标,对重点、难点及关键点进行有效的确认并能提出落实的办法,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3由职业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确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根据定位的会计职业岗位群,我们确定了对应的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和特定的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之和。现总结如下表。

4形成“三大模块”和“五个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我们确定了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三大模块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五个结合”是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常规课程与微型课程相结合,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在五个结合的建设过程中,我们结合CBE理论下的弹性学分制的建立,实施了学生学分的奖励办法,落实了学院的培优工程,使专业的教学计划更具有灵活性。

5课题研究对教学改革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及价值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基于会计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之探索与实践》课题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专业标准的确定使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更明确化了;师资水平在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中得到极大的提高,使教师真正理解了职业教育的理念,缩短了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与会计职业要求之间的偏差,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突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使会计课程体系的实践课程更具有系统性,目前,配合新的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新建立了会计岗位实操实验室两间,ERP手工和电子沙盘实验室及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多间和多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实践基地。事实证明学生能力定位准确,知识定位清楚,在实践实习的过程中能迅速的胜任岗位要求。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中若干重要问题解读[C].职教工作会议的讲话,2009.

[2]钟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R].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汇报,2010.

篇7

关键词:创新创业;过程教育;能力生成;教育功能;基本形态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039-04

近年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对高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高职院校主动适应高职高专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新常态,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中出现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割裂不融、各自为战的封闭状况,难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推进、汇聚合力培养的格局。因此,从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角度来探讨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模式,构建全面参与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成为现实需要。

一、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基本表现形态

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是指高职高专学生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中使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高专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能力,也是高职高专学生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和体现[1]。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需要专门智能开发和教育培养的,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一个生成过程。根据美国创新经济学家熊彼特理论,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在职业能力生成的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打破思维定式和旧有的心理状态,提出与众不同的、与以往不同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措施的能力;对于高职高专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是指高职学生在职业能力生成的发展进程中拥有发现或创造同职业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一个新的领域,致力于创造提供新产品、新市场、新工艺、新材料、新组织的能力,能运用各种方法去利用和开发它们,然后产生各种新的结果[2]。创业能力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综合能力。这里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说,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其实质统一于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中,融合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全过程,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活动的生成结果,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基本形态。

(一)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产品形态

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产品形态是指高职高专学生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某种新的(服务)产品形态,或者对原有的老(服务)产品赋予新的功能。这是对一种有形或无形产品形态的创新,人们在通过体验感知学生所提供的全新(服务)产品和改进(服务)产品形态来测量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学生提供的产品形态可以是产品用途及其原理有显著的变化,也可以是指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所作的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较多的是原有的产品,在价格、质量、性能等方面进行改变而具有不同档次的、不同特色的特性,以满足或创造不同消费层次、不同消费群体需求[3]。这种产品形态的创新必须源于市场需求,对学生职业发展的产品技术需求,它是学生职业化推进和市场需求拉引的能力生成表F。

(二)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程序形态

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程序形态是高职高专学生经过接受高职教育,对某种产品(服务)形态的产出提供新的程序、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产品形态和程序形态都是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表现,产品形态侧重于活动的硬件结果,而程序形态侧重于活动的软件过程;前者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后者主要体现渗透在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上。这是高职高专学生从职业角度通过研究和运用新的生产技术、操作程序、方式方法和规则体系,提供改进市场需求产品形态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活动。

(三)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组织形态

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组织形态是指高职高专学生在各种学习和职业化实践过程中,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投入-产出组织形式的调整和变革,建立一种新的组织方式。任何组织机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实施后,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融入到职业岗位中,形成一种组织开发能力,表现为能够应用专业知识和方法,把人的成长和职业发展希望与组织目标结合起来,进行组织诊断和组织创新,通过调整和变革组织结构及管理方式,使其根据市场行为的变化,提高组织活动效益的过程。

(四)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市场形态

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市场形态是指高职高专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及技能发现和开拓新产品形态或老产品形态的新市场。一方面空间意义上的新市场。学生发现或开拓一个企业产品原来没有进入过的市场,既包括原来产品进入新市场,也包括新产品进入新市场;另一方面现实消费意义上的新市场,学生发现或开拓现有的产品和服务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潜在需求时,企业以新产品满足市场消费者存在的需求。这种能力表现为促进已有市场的再组合和调整,建立一种有利于自己的市场结构,赋予企业以新的市场优势和竞争能力,这就是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市场形态的集中体现。

二、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功能

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也是服务经济社会人才培养的过程,更是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它具有实践性、创造性、专业性、职业性、渐进性、经济性和风险性。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具有四个功能。

(一)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意识培育功能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思想先导,创新创业能力生成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创新创业意识是行为主体基于职业行为与市场行为相结合的关于对创新创业实践认识的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是一种自我意识,支配着行为主体对创新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高职高专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功能,这就需要高职高专有组织、有计划地全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专门开设《创造学》、《创业学》等课程,实施创新创业训练、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组织“校友创新创业论坛”、“创新创业沙龙”、“企业家创新创业讲坛”等活动,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使高职高专学生能主动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与社会生产或具体运行对接起来,不满足现状、不墨守成规,敢于提出新思想,勇于探索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二)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品质塑造功能

创新创业品质是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质量源泉,创新创业能力生成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品质的塑造。创新创业品质主要指行为主体在职业活动与市场活动的信息状态,具有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创新创业倾向的意志、意图、动机、欲望等内涵的人格特征,是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活动所需要的固有特性。高职高专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具有创新创业品质的塑造功能。这就需要高职高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环节,全过程、全方位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品质塑造工作,引导、鼓励学生和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持续磨炼创新创业意志,深入凝聚创新创业精神,不断塑造创新创业个性品质,为提升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质量提供永不枯竭的动力。

(三)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技能指导功能

创新创业技能是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核心本领,创新创业能力生成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技能的指导。创新创业技能主要指行为主体在职业发展与市场开拓过程中,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过练习形成的对待创新创业任务的活动方式,是通过学习重复和反省而获得的体能、心能和社会能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数据与信息处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这些能力将伴随人们的终生,并在职业生涯和创新创业生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高专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具有创新创业技能的指导功能。这就需要高职高专学院实行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教育互相融合、课程教学设置与创新创业教学互相融合、校内培养与校外培养互相融合,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核心本领。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技能指导功能就在于强化以课程实践、专业实践、产业实践三层联动,瞄准课程内、课程间和专业间三维统一,在促使封闭内循式实践向开放交互式实践、学习体验式实践向综合探索式实践、验证式实验向研究型实验三方转化中过程指导,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生成。

(四)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心理疏导功能

心理疏导是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效率保障,创新创业能力生成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对创新创业的心理疏导。创新创业心理主要指行为主体通过自我心理调适,调整自己在创新创业中面临的缺乏理性、缺乏耐心、缺乏经验、缺乏魄力等任何问题,从而消除各种心理不适,恢复平和心态,保持积极进取的创新创业状态。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中具有创新创业的心理疏理功能。这就需要结合学生心理素质的实际状况,针对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心理辅导,指导心理素质训练,引导大学生挖掘自身创新创业潜能。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心理疏导功能就在于利用心理学的知识改善或改变对创新创业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心理问题,达到降低以至解除对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不良心理状态和清除思想障碍的目的。让师生学会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与方法,将心理知识内化为大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他们端正对创新创业成功与失败的认识,培养健康的审美情感,克服创新创业过程中常见的顺境和逆境中发生的心理问题,在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中形成自信、自立、自强、自新的心理素养。

三、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模式

(一)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构架

创新创业能力有一个生成过程,这是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功能催化的过程,更是创新创业能力萌芽、成长和生成的过程教育。这个过程教育是以过程为基础按照一定逻辑路线进行系列活动构成的,过程教育中的活动一环扣一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不断循环,通过将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过程阶段,综合共同构成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模式,简称“三环四阶过程教育模式”(如下图)。“三环四阶过程教育模式”由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大过程与一个创新创业教育小过程迭加在一起构成;“三环”指大过程,这是外部过程,由上环的学校培养专业定位、中环的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下环的市场创新创业需求三个环节构成;“四阶”是指中环的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环节由目标策划、资源配置、能力培养和评价改进四个阶段构成一个小过程。学校培养专业定位环节通过专业分析进行专业定位,提出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目标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并输入到中环的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环节。中环的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环节通过根据上环的学校培养专业定位环节和下环市场创新创业需求环节的信息进行教育运行,形成真实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以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产品形态、程序形态、组织形态和市场形态向下环的市场创新创业需求环节输出;中环的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环节既向上保持与学校培养专业定位环节的信息沟通,同时向下保持与市场创新创业需求环节的信息沟通。下环的市场创新创业需求环节根据创新创I能力表现形态的输出状况,对接职业发展与市场需要的情况进行信息反馈,进一步促进创新创业生成的新一轮过程教育。在整个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模式里,无论是大过程与小过程之间,还是小过程内的各阶段之间始终保持信息的传递反馈、交互反哺,保证了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不断提升。

(二)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模式的运行

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是整个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的中心环节,是通过目标策划、资源配置、能力培养和评价改进“四阶”进行过程系统化地保证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核心。这里关键要确保下面四个组件的高效地运作,才能推动“三环四阶过程教育模式”的合理运行,真正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功能作用。

1.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的教育目标策划。这是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运行的启动前提,是创新创业教育功能转化为实际能力培养行动的规划总揽。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目标策划是以学校教学文件形式确定创新创业能力目标、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表现形态、创新创业能力生成所需要素和要求的系统设计与规划活动,是致力于对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所需要的活动、步骤、资源、信息进行综合考虑安排,重点设定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目标。组织经济社会产业人才需求调查,根据学校专业定位输入人才培养质量规格,体现职业发展需求和期望,理清与细分创新创业能力目标中职业生涯规划、自我学习、人际沟通、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团队建设与管理能力特征,以此基础进一步设定目标策划、资源配置、能力培养和评价改进每个阶段过程的目标内容,编制《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手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工作规范》、《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评价体系》。同时,确定达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系统界定确定达到目标策划、资源配置、能力培养和评价改进目标所需要的过程途径和手段,形成专门系统化的创新创业过程教育教学文件。

2.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的教育资源配置。这是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运行的必要基础,是创新创业教育功能转化为实际能力培养行动的支撑力量。首先,以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文件为依据,确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使用与调配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对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过程教育中各类活动、各个项目和各阶段进行资源分类配置,落实每个过程需要的人员、设施、场地、信息、经费、环境。根据《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手册》制定《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强化目标倒逼,层层落实责任,形成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的格局。其次,建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库场。这需要开发课程资源、科研资源、企业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和政策资源,拓展传统专业意义的教学资源库,构建网上数字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软性资源库与网下物理化的创新创业硬件资源场互联互通的立体化资源集,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专业建设资源、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与企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资源与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资源的交互兼容的资源配置体系。第三,实行创新创业能力生成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过程耦合配置。一方面将教育资源进行链式的耦合配置,从一个过程到另一个过程,最终直到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教育资源进行并列的耦合配置,各个过程的结果共同指向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目标的实现。做到两种方式的结合,既有链式的过程,又有并列的过程。

3.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的能力培养。这是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运行的中心内容,是创新创业教育功能转化为实际能力培养行动的管理实施。这里主要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要素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聚集和配置基础上,重点发挥“三环四阶”的能力培养作用。一方面实施全过程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手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工作规范》、《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评价体系》为依据,把创新创业教育贯通于入学教育到高职高专学生毕业的整个过程。在“三环四阶过程教育模式”中,小过程影响大过程,前过程影响后过程,一个过程出了工作质量问题影响整个过程以至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一切过程始于识e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终于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另一方面动员全员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生成是学校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三环四阶”中任何一个过程、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高职高专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所以说,人人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成都有责任。这需要激发全校从上到下教职员工参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调动全要素、利用全时空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活动,形成类别不同的创新创业能力产品形态、程序形态、组织形态和市场形态。

4.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的教育评价改进。这是创新创业能力持续生成与提升运行的提质加速,是创新创业教育功能转化为实际能力培养行动的增值保障。按照《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手册》、《创新创业能力教育工作规范》、《创新创业能力教育资源配置标准》、《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评价体系》要求,对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进行评价,对创新创业能力生成形态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进。一是评价控制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对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所需资源类型、数目及相应规定形成可追溯性,确保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的质量,保持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的适应性、可行性、可估性;二是更改控制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对不易评估的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进行重点跟踪,及时改善和纠正过程中的不足,把握教育资源是否能满足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需要,确保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更改的正确性及其实施,对更改后的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过程进行评价;三是评价改进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表现形态。采用适当的教、研、用的方法对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表现形态进行评定验证,区别未评定验证、评定验证合格或评定验证不合格进行建档备案。对评定验证合格的创新创业能力生成表现形态进行标识及市场职业转化,对不合格创新创业能力生成的表现形态提出处理方法并加以监督,实施改进。

参考文献:

[1]黄晓波,李卫东,等.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代薇.高职创业技能课程的项目化教学设计[J].黑河学刊,2011,(8).

[3]宋阳.找准定位建立研究型高校创业教育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13).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创新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4-0094-03

中小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和谐都有着重大意义。在市场经济当中,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缓解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市场繁荣、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的利润空间逐渐缩小。因此,创新成本控制就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得以生存与发展,就必须紧握市场脉搏,创新成本控制,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成本控制。本文从创新成本控制的意义,浅析目前中国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创新成本控制的措施,以期促进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实力。

一、中小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创新的重要意义

1.成本控制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永远追求的目标。许多中小企业片面地强调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然而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虽然提高了短期利润,但不利于长期利润目标的实现。只有从企业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基本活动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的辅助活动等等全方位分析,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2.成本控制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成本控制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不断引进先进的成本控制理念和方法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3.成本控制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市场经济使得企业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个体,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要关注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要关注其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效益,关心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一切变化。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以求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是现代企业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因此,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成本控制创新,依靠合理科学的新产品开发与完善的售后服务,降低产品开发和售后服务的成本,才能够取得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变化。

4.成本控制创新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企业已进入微利时代,许多企业为了取得较高的利润,片面地强调产品生产过程中成本的降低,如通过控制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来提高材料利用率以降低材料成本;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控制产品单耗工时以降低人工成本;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产品负担固定成本等,目前这种制造成本已经降到了尽可能低的程度。过度成本控制使得产品质量降低、服务质量弱化,如果仅依靠这种成本控制理念,不仅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会影响产品的社会效益,企业发展会受到巨大限制。成本控制的创新可以改变这一陈旧落后的观念,通过成本控制的创新来引进并应用先进的成本管理理念和科学合理的核算方法,能寻求更好更多的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创造更多利润,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中小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控制过分依赖成本会计系统。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控制方法,使得成本控制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的成本怪圈,更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没有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

2.成本控制缺乏健全的制度体系。中小企业在寻找走出困境的途径时,目前较多的考虑采用租赁、拍卖、兼并、破产、债转股等“外科手术”尤其是国有企业一味寻找国家提供优惠政策来扶持,改制改组过程中“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严重,而较少考虑建立健全成本控制运行机制,真正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入手。另外,宏观成本控制体制不完善,检测不力,也影响到企业健全内部成本控制机制的主动性。

3.成本控制理论和内容僵化。从战略的角度看,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只习惯于对产品的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而忽视对产品研究开发、设计、采购、销售、投资和日常管理活动发生的成本进行控制。

4.成本控制手段的老化。从20世纪50年代起,世界进入一个更新的时代,企业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与进去相比竞争更加激烈,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现在企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日益庞大,对于大量的处理,靠手工是难以胜任的。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在运用先进的信息处理成本信息方面已经明显落伍,较多的企业仍然处于手工操作阶段,这必然制约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

三、中小企业成本控制问题的原因

1.成本控制观念淡薄。传统的成本控制观念以是否节约为标准,片面强调降低成本,节省费用开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以“成本节省”为主导的成本控制,一方面会挫伤企业为未来绩效而支出某些短期看来是高昂的费用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企业的技术革新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另一方面还会因顾及局部要求而损害企业的整体目标。

2.成本控制意识不强。中小企业均存在成本控制意识薄弱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这一环节。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控制和控制没有足够的重视,多数的管理者依赖财务人员去管理成本,只看重财务报表中的数字,以此来控制整个企业的成本。虽然某些企业确实达到了一定的目标,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是这种事后控制的做法缺乏全局观念。归根结底,成本核算还是不能代替成本控制。另外受中国传统的影响,很多企业局限于依靠节约的方式来降低成本。不能从长远利益来应用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员工成本意识淡薄也是造成成本过高的原因。

3.成本控制行为短期。中小企业管理者为了迎合近期业绩指标(例如季报或年报)的需要而采取的短期行为,削减成本以实现利润指标。虽然这的确能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是无法持久,被削减的开支通常在次年就会恢复。对于企业而言,在较短的一段时间内削减某项开支而不影响运营并非难事。因此,像职工工资、营销费用、设备维修保养、人员培训这样的开支往往会首当其冲成为牺牲品。但是,企业如果不能为这些被削减的资源找到有效的替代措施,其长期的经营业绩将受到影响。

4.忽视企业成本控制文化的塑造。中小企业的成本控制运行机制过多地依赖行政手段来增加成本控制的约束力,难以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素企业的成本控制文化,在有些企业里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正品当废品、钢材当废铁、纸张当抹布、电脑成了游戏机、电话成了聊天工具、能奢侈决不节约,每天总觉得钱太少,时间太多”。

四、中小企业创新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实行全员成本控制

1.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在成本控制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转变观念,增强全员成本意识,加强教育,提高全员成本素质。根据全员成本控制原则,需要我们企业的每一个成员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认识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对经营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对成本控制的专业培训,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不断树立经济观念、效益观念,并将它作为指导自己本职工作的方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人员进行经济理论、价值工程理论的学习,教育要经常化、全面化、系统化。

2.构建成本责任体系,加强绩效考核。(1)重构成本控制内在动力的核心是构建成本责任体系。现代企业的一个主要特征,是资产所有者与资产经营者的分离,并通过资产的委托受托关系,确立一种责任经营关系,这种关系对国有企业来说表现更明显。(2)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建立分级控制和归口控制责任制度。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总厂、分厂、车间及生产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关系,明确各管理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责权,在总厂、分厂的统一指导下,明确生产班组成本控制的范围,并且把三级成本控制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是纵向成本控制。二是正确处理财务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在成本控制中的关系,建立电子化动态指标数据库,将成本总体指标按年、半年、季、月先分解到各有关的分厂、车间,在由车间将所承担的目标成本和目标利润分解到有关的班组和个人。(3)责权利合理配置与自我平衡是成本责任动力机制有效运行的根本保证。责权利合理配置是指在落实成本责任制时要以责任为核心,做到责权、责利的有效匹配和相对平衡。具体说要做到责任落实,权限明确,得奖挂钩,联利计酬,改变过去单纯“以产计酬”的办法,改为完成成本目标和目标利润才发酬金,否则按同比例扣发酬金。在成本考核上要敢于硬碰硬,坚决不讲客观,同时注重保护职工的积极性,贯彻奖惩并重的原则。

(二)建立成本控制机制

成本控制是每一个人的事,而不是哪一个人的事,所以就要求人人参与。一个企业那么多的领导和职工,怎样才能让每个人都参与成本的控制工作,而又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就需要建立一整套成本控制的组织机制。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决策者,他们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制定出合理科学的成本控制的目标。具体包括,根据成本核算部门的报告制定出各项目标成本;针对于不同部门不同类型的成本制定出具体的成本控制的措施,然后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这些措施;每个会期周期完成要对各部门目标成本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实行奖惩;最后是根据考核结果对成本进行分析,形成改进意见,据此制定下一会计周期的目标成本和控制措施。第二层是企业成本控制的管理和监督部门,他们的任务是落实成本控制各项措施,并对各部门成本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向上一层报告。具体包括,制定处理突发问题的预案、监督目标成本的执行、记录各部的工作程序、分析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层是成本控制的执行者,主要是车间的生产工人和各部门的基层工作人员。它们是成本控制中最关键的一环节,成本控制效果的好坏、控制水平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他们对成本控制措施的执行情况。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各自成本的发生控制在目标成本的范围以内,由于有第一层制定的奖惩制度的约束,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去节约开支、降低成本。最终会形成人人都主动的去控制成本的良好局面

(三)加强成本信息管理

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会计及其他信息资料的真实和可靠;要提高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一方面要增强法制意识,另一方面还要增强道德自律意识,增强道德责任心和责任感,保持职业良知;另外要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控制中的应用。对于产品的信息来源成本、技术成本、后勤成本、生产成本、库存成本、销售成本以及对顾客的维修成本、处置成本等成本内容都应以严格、细致的科学手段进行管理,以增强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增加产品的市场占有量,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部门间应该做好沟通工作,对外部市场信息、企业的生产能力、材料的出入库以及库存商品的结余等情况进行必要的沟通,然后做出符合各个部门自身情况的计划,提出本部门合理地降低成本的方法,然后各部门进行协商,得出能够降低企业总体产品成本的最优方案。比如说,采购部门要根据库存以及生产部门的需要进行材料的采购,如果企业本身条件允许的话,可以采用适时生产系统管理,尽可能实现“零成本”、“零库存”。这样,公司的总体成本得到降低,自身的竞争力也得到了增强。现代成本控制从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出发,把企业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其成本控制不仅包括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分析,而且包括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分析,从而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的目的,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总之,企业控制成本的途径有很多,但每个企业控制成本的重点并不相同。企业应在了解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成本控制成功企业的经验,从实际出发,抓主要矛盾,对影响成本比较大的因素,在选择控制途径方面要多下工夫,必要时也可多管齐下,这样就可以收到控制与降低的双重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文军,孙树秋.成本管理观念的更新与成本控制的新思路[J].工业技术经济,2001,(4).

[2] 方枭.现代成本控制战略与方法[J].华东经济管理,2001,(5).

[3] 刘荣.成本控制方法的运用与分析[J].矿业工程,2005,(12).

[4] 胡玉明.高级成本管理会计[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5] 刘恩,秦书华,陈林.企业财务成本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6] 许华,闫晓军.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的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9).

篇9

[关键词]网络教育;质量监控;校外学习中心;年检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8.15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8-0-02

网络教育是构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条件下办好大教育的战略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国网络教育规模的发展壮大,办学过程中的各种质量问题也随之出现,严重制约了网络教育的健康发展。为确保网络教育的办学质量,探索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方法是当务之急。

1 网络教育年检的必要性

质量是网络教育的生命,直接影响网络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监控是试点高校进行质量管理的重要途径。现阶段,年检作为网络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必要性。

第一,网络教育培养质量堪忧,通过年检可以发现和解决各类办学问题。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学生主体不在试点高校,而在校外学习中心。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履行程度与培养质量密切相关。随着网络教育师生比扩大,部分校外学习中心追求招生规模和经济利益,忽视办学资源建设、学生管理等,未按照试点高校要求充分履行职责,培养质量得不到保障。年检可以对学习中心的办学能力进行审查评估,解决影响培养质量的办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网络教育质量的提高。

第二,年检是现阶段了解学习中心年度办学情况的重要途径。我国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数目日益增多,面对如此庞大的管理规模,试点高校目前很难做到对每个校外学习中心进行实地实时的监控与管理。年检年审不仅可以全面了解所有学习中心的年度办学情况,还能对每一个学习中心的持续办学能力进行考察。

第三,学习中心办学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试点高校可以根据年检结果进行跟踪管理,提升其办学能力与服务水平。校外学习中心在基础建设、人员配置、服务水平等方面差别大,开展年检可以发现、纠正、校外学习中心不规范的办学行为。

2 网络教育年检的创新研究

网络教育的质量监控,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教学管理方面的监控内容,体现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与标准。年检主要针对校外学习中心,体现了对学习中心的管理标准与要求。年检的行之有效离不开科学的质量管理标准、完善的评价体系、有效的监管措施及合理合法的退出机制。如此才能真正起到质量监控、督导作用。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网络教育年检必须以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职责为基础,建立具体工作的核心标准,将标准量化为考核指标,根据指标对实际办学过程进行逐一考核,以此达到全程监控、综合评估、细化管理、全面督导的目的。为此,笔者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创新研究。

(1)制定考核标准,建立评估体系。依据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职责制定考核标准。根据对各学习中心的工作分析,划分为四大模块进行审查,每个模块依据核心工作内容设立相应的考核指标,每个指标设定考核标准,便于系统评估。

(2)注重对网络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控。将教学过程的各个管理环节纳入年检。将教学、考试、毕业等实际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用指标的形式反映在评估体系中,通过年检侧面对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控。

(3)建立年检退出机制及跟踪管理机制。网络教育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设立退出机制及时淘汰不符合办学要求的学习中心。对存在办学问题的学习中心进行密切跟踪督导,确保其具备持续办学能力。

(4)开展数据年检。为了科学考评,所有办学指标的考核标准都量化为具体的数字,通过获取学习中心的办学数据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数据总结掌握实际办学情况。

3 年检工作的实施

为保障年检工作的有序进行,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规划,制订了《吉林大学学历继续教育年报年检实施方案》。根据该方案,年检包括上报、审查、评估、公布、质量督导与跟踪、复审六大工作程序。其中审查包括办学能力、支持服务、办学成果、存在问题四大模块。每个模块设定核心指标,如师生比、毕业率等。综合各项指标的量化考核结果,完成年检的最终评定。

依据综合分数进行等级评估,具体评估标准见表2。

根据等级评估标准,年检结果将整改或不合格的校外学习中心列为重点监控对象进行细化管理,并按照程序复审,如复审不合格,被认为不具备持续办学能力,将停止招生协议。具体年检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4 年检的工作成效

年检和网络教育其他质量监控手段一样,遵循“科学评估 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突出监控、督导的作用,以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能力。从2013年开始,吉林大学连续3年对各校外学习中心开展年报年检工作。2015年,学习中心年检合格率为91.96%,同比提高了10.88%。2014-2015年,学习中心年检情况见表3。

通过系统、扎实的年检工作,在四个方面取得了工作成效。

第一,严格落实年检退出机制与督导复检机制,淘汰不符合办学要求的校外学习中心,保障网络教育办学质量。通过年检工作的质量监控与评估,筛选出14家年检不合格、8家整改的校外学习中心。

图1 吉林大学校外学习中心年报年检工作流程

第二,掌握办学问题,明确重点监控内容。对年检反映的五方面的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监控:①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过程管理;②校外学习中心毕业率;③部分学习中心师资配备情况及学生的学习支持服务;④部分学习中心的招生行为;⑤高校自身内涵建设及创新管理。

第三,提出对策,推动网络教育综合改革。针对网络教育质量问题,结合办学现状,从可持续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角度,提出参考对策。

第四,总结年检成绩,出具年检质量报告,为网络教育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参考和依据。质量报告从参检、评测、分析、问题与对策五个方面进行报告,如实反映了年检工作情况,对学习中心的年度办学情况进行总结。

提高质量是网络教育的永恒主题。我国网络教育发展已成规模,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提高质量,才能培养合格人才,提高网络教育的社会满意度。年检是网络教育质量监控不可或缺的手段,在督促校外学习中心规范办学、助力高校内涵建设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未来各种质量监控方法必将发展成为科学权威的质量监控系统,将在全面提高网络教育培养质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养更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10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尤其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自然教学 探索 创新意识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 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又如: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从语文课上,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二、 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出示一瓶橙汁汽水,一瓶桔子汽水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两瓶汽水的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① 我想研究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

② 我想研究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严实?

③ 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管它叫汽水?

④ 为什么人们都爱喝汽水?

⑤ 为什么汽水一般装在玻璃瓶里?

⑥ 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装满?非要差那么一点点?……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培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 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磁铁游戏》课,让学生玩“巧取试管铁钉”游戏时,开始有的学生感到茫然,不许倒掉试管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东西,那怎么将铁钉取出来呢?他们经过动脑思维,互相启发,将试管取钉的问题和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知识挂上了钩,从而找到了取出铁钉的办法。他们有的采用了用磁铁在试管外壁先吸住铁钉,再沿管壁向上移动取出铁钉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钉,再让长铁钉又吸住一要长铁钉,使两钉首尾相连地悬吊着,然后将悬吊的铁钉伸进试管里吸出小铁钉。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但他是经过积极思维后才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也应给这些学生鼓励表扬。

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邵永良、庄允吉、童国飞

(宁波出版社,1999年2月第二版)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