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食品产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食品产业分析

篇1

[关键词] 绿色食品 产业 概况 存在问题

一、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概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始于1990年,10年来,吉林省绿色食品发展经过了由单一农垦企业向全社会拓展,由品种单一向产加销、农工贸、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综合发展。绿色食品开发由1990年的10个产品,监测面积8万亩,产品量1.5万吨,销售收入1亿元,利税1750万元,到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到150个,当年认证企业68家,有效使用绿标企业总数175家,绿色食品产量200万吨,销售收入60亿元,利税8亿元。目前全省已有七大类绿色食品产品,其中粮油类产品48个,蔬菜类产品25个,畜禽类产品16个,饮料类产品6个,其它产品8个。现有国家级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1个,面积6000公顷,年生产量3万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全国第七位。绿色食品生产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市、县,发挥了比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吉林德大鸡分割肉、吉林鹊源牛分割肉、吉林佐竹金穗大米、延边蜂业椴树蜜、通榆榆香葵花籽仁、大安白鹅和梅河大米等产品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二、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阶段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从1990年至1994年。这一阶段随着吉林省农产品第三次剩余的出现,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食品生产提到重要日程。在这一阶段,绿色食品生产主要由农垦企业完成,品种也局限于大米等少数品种,但为吉林省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为总量扩张阶段,从1995年以来至今。这一阶段的一个主要标志是1995年成立了吉林省绿色食品办公室。1996年又成立了吉林省政府绿色食品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副省长任组长,农委(原农业厅)领导任副组长。这一阶段,随着领导力度的加强、管理体制的理顺和市场需求的急剧扩大,绿色食品事业也步入快速发展期,品种由单一向多源化方向发展,涉及的产业也由种植业向牧业、食品加工、生产资料等多个产业发展,成绩明显,主要表现在①机构框架初步形成。②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已具雏形。③培养了一批绿色食品生产骨干。④绿色食品消费观念的宣传。

三、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存在问题

1.政府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政策扶持缺乏

目前吉林省虽然出台了《绿色食品“十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发展规划》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方案》,但在资金倾斜、科技投入、价格保护方面没有出台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措施,没有投入专项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全省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中,只有长春、吉林、通化等少数几个市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州市还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全市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使绿色食品开发者的生产热情没有充分发挥,各地的绿色资源优势没有变成经济优势,绿色食品产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没得到充分体现,难以适应新形势的客观要求。

2.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还不完善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中的起始环节,是生产经营的“前车间”,但在目前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品种选育同生产加工需要相脱节。食品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优质高产良种、专用品种的选育。我国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农产品供求不足的影响,农业政策和农业技术都只强调追求高产,忽视了品质和加工方面的要求,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没有妥善解决好食品加工业发展的专用原料的供应问题,其次,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中,有些优质农产品的标准建立还不完善,这使得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也处于不完善中。

3.在过程管理方面,还无法实行有效的全程绿色管理

绿色食品不但要求出自最佳的生态环境,而且其原料的生产、加工、保鲜、贮存、运输等环节的技术要求都比一般的食品产业要高,无论哪一个环节没做好都不能生产出真正合格的绿色食品。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不严,特别是对源头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够。由于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连片面积小,易受外来因素干扰,不仅给田间管理和农产品监测、收购加工、流通等带来诸多不便,也给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加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绿色食品的质量。

4.农民生产重产品轻质量,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

目前,发展绿色食品生产与施用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发生冲突时,农民为提高产量仍然施用它们,却放弃生产绿色食品应遵守的规程,这种现象不仅在大田生产中有,在一些保护地生产中也有相当程度的表现[3]。例如,农药管理不规范,当病虫害发生严重时,为了治虫就违规使用普通农药,产品质量不稳定,有的甚至达不到绿色食品要求。所以提高农民对发展绿色食品的认识,掌握生产绿色食品相关的知识,明确二者的效益对比关系,让农民自觉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程来进行生产,是绿色食品发展的关键。

5.在技术支撑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吉林省对这方面的科技研究还不深入,目前这方面的有效科技供给普遍不足,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不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在绿色食品的保鲜、储运、精深加工等方面所需的无菌包装技术、微电子控制技术、微生物固态发酵技术等研究开发相对落后,造成有绿色食品无绿色产业的现象。从事绿色食品的教育科研和专职技术人员少,资金投入不够。

6.在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培育方面,相对滞后

当前,绿色食品市场开发育、培育还很滞后,是影响绿色食品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表现在:

第一,绿色消费教育滞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认识,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进一步拓展。我们在吉林市江南批发市场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人对绿色食品不了解,以为绿颜色的食品或纯天然的食品是绿色食品,还有人认为保健食品就是绿色食品,具体调查统计结果见表。

表 绿色食品消费观念调查统计结果

第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营销网络的建设滞后。一般而言,绿色消费是以绿色营销为前提,绿色营销反过来又会带动绿色消费。而目前,吉林省省还未建立一家绿色食品市场和销售网络,主流零售业还未加入到绿色食品的销售体系中来,还未建立一个从生产到消费者的畅通渠道,促进绿色食品的生产与绿色食品销售。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完全由生产企业自行选择与销售,大多数绿色食品只能通过普通流通渠道进入市场,使消费者难以在一家商场或市场购买到全国各地生产的绿色食品,聚合效应不显著,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也使绿色食品独特价值(附属在产品上的环境附加价值)难以实现,进而削弱了绿色食品生产开发者的积极性。

7.在未来挑战方面,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现在,许多工业化滞后的省份都意识到绿色食品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和自身开发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的自然环境条件、劳动力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纷纷制定本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战略,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步伐。政策方面:黑龙江省把建设绿色食品基地作为由“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的战略举措,制定了《黑龙江省2000年~2010年绿色食品发展规划》 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实施方案》。云南、四川、广东等众多省份也先后出台了促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资金方面:黑龙江省“十五”期间每年投入55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绿色食品发展:北京市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安全食品的年度专项经费1000万元;云南省从2002年起,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用于发展绿色食品,并对获得绿色食品质量认证的产品(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江苏、内蒙古、山西等省财政安排的绿色食品专项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由于政策、资金的注入,可以预见这些地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将加速发展,这将势必增加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78~86

[2]中国农学会编,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35~38

[3]张志军:加入WTO 对中国农业影响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8~9

[4]张忆华,杨家顺,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及一些对策.食品与发酵工程,2001,7:68~71

[5]谢碧霞 杜红岩主编:绿色食品开发利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篇2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日益增强。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绿色食品是一种健康无污染的食品,可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近年来其发展方兴未艾,前景十分广阔。

不同学者对绿色食品的概念和内涵从多种角度进行了诠释。目前刘连馥(2004)等提出的定义被广泛采用,认为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特定的生产方式”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在种类组成上,包括粮油、畜禽蛋奶、蔬菜、果品、饮料酒类、水海产品和其它等9大类初级食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从产品质量方面,绿色食品生产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必须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根据质量的不同等级标准,绿色食品又可分为A级和AA级两种,其中A级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限量使用化学材料,AA级不允许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化学制品以及其他有害于环境和健康的物质。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尽管历史不长, 但保持了全面、健康地加快发展,已成为一个极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据相关资料,至2007年,绿色食品新认证企业2371家,产品6263个,分别比2006年增长14.9%和10.3%,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5740家,产品总数达到15238个,实物总量8300万吨;产品年销售额1929亿元;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23000万亩。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绿色食品生产已逐渐呈现出规模化、商品化、品牌化的态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绿色食品生产规模较小

由于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前期建设投资大,单体企业或农户仅靠自身力量难以完成该任务,导致企业或农户不愿独立投资建设,无法实现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化,从而导致绿色食品的产能不高;其次,因此,由于绿色产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所有生产环节都要求符合标准,因此对生产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要求许多生产环节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如购买设备、农技训员等,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导致绿色食品产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

2.绿色食品品种较少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及销售市场仍以粮食为主,占到绿色食品总供给量的50%以上,而其他种类的的绿色食品较少。在面对当前消费者多样化的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的情况下,由于绿色食品种类未实现多样化难以满足公众的消费需求,影响了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制约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快速发展。

3.绿色食品市场份额较小

绿色食品是安全无污染的食品,但在我国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率还不高。这可能主要由三个原因所致,一是相对于传统食品而言,绿色食品往往售价较高,加之居民实际消费能力的关系,使得绿色食品无法成为人们餐桌的“主角”;二是人们对绿色食品认识不够充分,其产品质量标准,产品特点及优势了解相对不足;三是由于部分食品安全性的问题属于长期性、潜伏性的特点,短时期内无法体现出危害性,也影响了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

4.绿色食品产业抗风险能力低

尽管绿色食品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风险防御机制。由于农产品市场情况的变化,绿色食品经济效益会出现波动,由于绿色食品产业往往涉及公司、农户、投资方等众多参与者,如何保证各参与方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避免某一或某些参与方利益受到较大损害而丧失积极性,进而影响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三、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模式

绿色食品是食品产业的发展方向,尽管目前存在规模较小等问题,但其发展空间很大。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绿色食品的产业化正是推动绿色食品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绿色食品产业化是建立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环境基础上,以绿色食品为主导,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利用绿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及一体化的产销组织方式实现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循环互动的过程。绿色食品产业化通常涉及基地(工厂)、农户(工人)、公司等参与主体,包括生产(加工)、营销及服务体系等,下面就我国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化各环节的可能模式进行分析。

1.生产(加工)环节

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主要有基地(工厂)、农户(工人)和公司等参与。农户(工人)是绿色食品生产中的主要劳动者;基地(工厂)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主要起到两方面的作用:首先,生产基地作为绿色产品的原产地,其生态环境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争取不会在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对其造成污染,杜绝绿色食品“源头污染”的可能性;其次,在绿色食品产业化过程中,生产基地还应作为绿色食品的展示销售平台,使更多的消费者能够了解绿色食品的生产流程,从而进一步增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信赖感;公司在绿色食品产业化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不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还可以打响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使绿色食品产业能够尽快做大做强。按生产(加工)过程的组织形式不同,通常包括以下模式:

(1)农户(工人)+基地(工厂)模式。这种模式是绿色食品产业化最基本的模式,即通过农户(工人)直接进行种植,通过种植基地(工厂)加工,然后通过商场或其他渠道销售。但是因为在绿色食品生产、销售的过程中需经多方严格认证,但由于劳动力技能培训等问题,目前这种模式在我国较少。

(2)公司+基地(工厂)模式。该模式中公司直接租用农民土地,由公司建设基地或工厂,公司工人进行绿色食品生产或加工。该模式便于公司严格控制绿色食品生产与加工过程,确保产品质量。但往往投资较大,公司具有较大的风险性。

(3)公司+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公司提供技术、生产资料等服务,为农户生产和加工进行指导,这就可以避免由于农户盲目种植,导致最终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情况发生。最后,公司通过订单和合约形式,对合格的产品进行收购。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公司避免在生产初期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地建设,节约了成本,又可以保证农民的利益,有利于提高农户的生产积极性,许多大型公司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化时都采取这种发展模式。

(4)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在这种模式是指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基础,由公司进行生产基地建设,雇佣农户(工人)进行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加工。公司为绿色产品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对生产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可以保证绿色食品的生产环节达标,最后对生产出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销售。这种模式在由于是公司在全程监管,完全可以保证产品质量,因此在很多绿色食品产业化中都采取这种模式。

2.销售环节

绿色食品产业化须以市场为导向,而商场、农产品市场或专营店等销售渠道对绿色食品的销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

(1)商场(超市)+公司(农户)模式。该模式以综合性商场或超市为销售平台,农户或公司为商场(超市)提供绿色食品,依赖于大型的卖场进行销售。商场(超市)为绿色食品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和宣传窗口,对推广绿色食品观念,促进绿色食品的销售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绿色食品自身属于优质产品,经营绿色食品反映商场(超市)紧跟绿色消费时尚,重视产品安全质量,对提升卖场形象具有积极意义。目前,我国绿色食品销售多采用此类模式。

(2)专营店+公司(农户)模式。为拓展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今后的发展中,绿色食品的销售可加大绿色食品商店特许经营、直销店等发展模式,一来可以减少中间环节,从而降低成本;二来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品牌效应。多渠道的销售网络的简历能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风险防御能力。

3.管理与服务环节

绿色食品产业化还要求相关的管理与服务环节,主要包括:

(1)政府部门。由于绿色产品实施严格的品质及过程管理,加之产业化过程中涉及众多经济主体,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对绿色食品产业的引导、扶持、监管和协调,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化的平稳、健康发展。

(2)中介(科研)组织。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公司往往无法对农户(工人)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且有些时候还需要对农户(工人)进行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因此,需要引入第三方,形成“公司+中介(培训机构、科研机构)+农户”的发展模式。其中由中介(科研)组织牵头,一方面对农户进行科技服务,以保证绿色食品质量,另一方面积极与公司联系,扩大绿色食品的销售渠道。这样就更好的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加大科技投入,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运输机构。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往往是跨地域进行的,为避免产品积压,损害公司和农户(工人)的利益,就要积极拓展运输渠道,发展第三方物流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升级和增长方式的转变,能够更好的将绿色食品产和销衔接起来,实现供销一体化。

四、绿色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对策

通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化,可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及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带动相关经济产业快速发展,产业化经营是绿色食品的发展的必由之路。为使绿色产品生产能够顺利的实现产业化发展,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的问题:

1.因地制宜制定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来发展主导绿色食品,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有些地方原先的基础比较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本条件,加以扶持,即可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还有些地方具有良好的资源优势,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品牌概念,只要经过一定方式加以整合,其规模就可以迅速发展扩大。

2.大力培育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和壮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必须要依靠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依托绿色食品龙头企业,既可以使产品的质量有所保证,使绿色食品的概念尽快的被消费者认可,又可以带动当地绿色食品产业规模的扩大,形成一定的产业优势。以公司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实现产销一体化。

3.加大绿色食品质量进行监管力度。绿色食品提出了安全、健康食品的绿色概念,为了使消费者能够买的放心,吃的安心,应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依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产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标签标准、绿色食品贮藏、运输标准、绿色食品其它相关标准,实施严格的质量全程认证。既保证绿色食品的产品质量,又可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平。

4.拓展融资渠道。绿色食品产业投入较大,仅靠公司和农民自身的投入是不够的,为实现绿色食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拓展融资渠道,吸引包括政府扶持、企业、个人投资参股等多种途径投资,才能保证绿色食品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5.提升绿色食品的认知度。尽管绿色食品是健康食品,代表了食品产业发展的新方向,但对绿色食品的整体宣传不力,使许多消费者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绿色食品,对绿色食品存在种种误解。由于消费者没有形成对绿色食品的正确认识,加之绿色食品的价格也比普通食品要高,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使人们充分认识绿色食品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消费意识。

6.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管理与服务等支撑能力建设。加强政府部门为发展绿色食品提供相关政策支持和提业平台;相关科研机构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则重点在为公司、工厂工人和从业农户提供技术支持;生产用物质和运输服务等部门则可加大网点建设力度,为农业产业化创造良好的生产及销售条件。

参考文献:

[1]刘连馥:绿色食品导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2]万 丽:关于发展我国绿色食品对外贸易的若干思考[J].Economic & Trade Update,2007,5(58):78~79

[3]李长胜 孙凤俊 刘云波等:绿色食品发展与对策[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4):294~299

[4]蒋丽,陈惠音.绿色食品及最新技术[J].食品工业科技,2001,(3):80~81

[5]王渝陵.发展中国绿色食品的思考[J].生态经济,2001,(12):46~49

[6]郭春敏,张劲松.浅谈绿色食品标准问题[J].中国标准化,2001,(7):15~16

[7]邓晨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2007

[8]陈怀锅.江苏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与发展动力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3):926~927,942

[9]中国绿色食品网.省略.cn

[10]王启云:绿色食品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1):63~65

[11]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5(4):1187~1188

[12]梅洪常 邓 莉: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M].北京:管理经济出版社.2005

[13]唐春根 李鑫国:内外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世界农业, 2007.( 2):9~11

[14]刘 梅:中国绿色食品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15]王德章 宋德军:物流形式与产业发展研究―以中国绿色食品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07,(3):22~29

[16]董 钻:绿色食品与标准体系[J].新农业,2004,(10):49~50

篇3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

河北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一直是北京和天津在农业食品供应方面的巨大后勤保障。北京天津历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是承担京津冀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支柱。绿色食品产业是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减轻北京的压力和推动天津、河北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作用。本论文首先简述了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总结了关于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简述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

1.京津冀农业发展现状

京津冀三个地区协同发展,在地理、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都关联机密。但在基本农业领域,京津冀三地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1)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人口密度大,巨大的人口压力制约着北京发展传统农业。在北京,休闲农业、设施农业、采摘农业是最为常见的农业类型。与此同时,北京地区的农业具有科学技术水平高、设备紧密等特性。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北京成为农作物更新换代步伐最快的城市,科研育种居于全国领先。(2)天津是紧邻海洋的直辖市,具有丰富的海洋产品。天津以高新农业产品为主,同时兼顾丰富的海洋渔业产品,是典型的及休闲、使用、加工和物流于一体的农业产业结构体。天津地区自古被称为北京的“菜篮子”可见其农业在质量、种类以及产量等方面的优势。(3)如果说北京是新型农作物的诞生地,天津是新型农作物的试验地,那么河北就是当之无愧的发展与壮大地。河北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一直是北京和天津在农业食品供应方面的巨大后勤保障。河北具体北京和天津很近,在畜牧、水果、蔬菜以及其他农产品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生产与销售能力,光是蔬菜这一项就已经位列全国第二的地位,是名副其实的京津后菜园。另外,河北在粮食产量、肉类供应、牛奶供应方面分别位于全国第3位、第4位、第5位。

2.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经紧急协调统一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动了京津冀绿色农业食品产业的发展,这是重要的保障性措施。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主要以下面三个方面进行解决:(1)绿色产品产业结构布局独具特色。河北主要承担了针对于绿色农业产品的生产地与加工、销售地,而北京、天津则依靠技术、市场、资金、消费群体等方面的优势成为绿色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北京、天津在绿色食品的销售和物流方面存在巨大的优势,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绿色产品供应与集散区。(2)绿色农业产品生产企业发展迅速:河北处于北京和天津的中心位置,无论是在绿色产品的生产还是发展都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这是由于市场的反馈作用实现的。在河北地区形成了具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业产品领头企业,具有过硬的生产技术和巨大的生产规模。在过去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市场上的绿色产品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增长,极大的满足了京津地区的市场需求。(3)绿色产品的产学研合作紧密。北京具有全中国最高端的技术人才和研究设备,河北具有最广阔的种植基地和生产企业,是发展绿色农业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研发、新产品开发、综合技术集成等领域具备强大科研实力,区域产学研对接不够流畅,基于优势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尚待破题。

二、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

北京是全国的行政、文化、金融、贸易中心,作为人生存之本的食品在这个区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市场。基于社会上食品问题盛行,绿色食品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青睐。京津冀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具有如下的诸多优势:(1)京津冀协同发展为绿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相关行业和相关产业发展为基础的,是重要的经济调整产略和市场调整战略,无论是减轻北京的负担还是促进河北与天津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以绿色食品发展为基础的一系列行业育领域的更新都处于重要的发展地位,是加快形成该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2)资金充足,市场广阔。北京天津历来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区域,是承担京津冀绿色食品大力发展所需资金的重要支柱。除了资金,来自于政府的相关政策也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优势。北京、天津市场广阔,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河北土地肥沃,气候适合是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的首选,河北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3)地理优势。京津冀包括了两个重要的直辖市和一个农业大省,交通便利,是转移企业。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条件。京津冀具备郊区绿色食品区、农村腹地绿色食品区和偏远地区绿色食品区等差异化、特色化突出的供应区,现代化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设水平全国领先。

三、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内容详细的介绍了关于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优势,但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尖锐问题,具体如下:(1)产业衔接性不强。通过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京津冀地区缺少一条龙式的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于一体的绿色产品生产企业,相关环节的关联度降低,严重影响了其实际带动与发展能力。中间环节的丧失不仅降低了实际的运行效率也间接的阻碍了本产业的发展,并未充分发挥来自于资金、政策、人员等方面的优势。(2)京津冀地区关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缺少新事态、新理念、新方式的参与,人才流失严重,缺少核心竞争力。产业分工、协作、集群效应尚待形成,亟待通过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互联网+”发展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等,需要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使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四、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编制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规划的编制要充分考虑来自于三个区域的各种方面的影响因素,具体包括政策、资金以至于自然环境等方面。要建立绿色产品产业园区,北京要承担起技术与设备的主导者,天津承担必要的实验和研究工作,而河北则是大范围种植的提供者。各个区域都要重新进行产业布局和产业调整,培育更多的领军企业和龙头企业。河北要加快自身的科技发展,积极承建相关项目的实践工作,有效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就近尽快转化,发展相关企业集群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北京与天津要依靠自身的优势,在保证自身蓬勃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拓宽市场,优化布局,科学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整体规划。

2.创新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机制

(1)建立健全相关协调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形式发展模式,校企合作、企业研发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模式。要广泛调动来自易社会各个方面的实际力量,对协调发展中涉及的政策制定、市场行情、科技问题等定期会商,共同分析与研究,及时做出反应。(2)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和资金使用规划,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正是基于其重大的效益,要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领、相关主体共同出资的资金来源。建立京津冀绿色食品与生态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实现双赢或多赢。

五、结语

通过上述内容首先简述了京津冀绿色产品发展概况,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京津冀发展绿色食品的优势和京津冀绿色食品发展遇到的问题,最后针对性的总结了关于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本论文能进一步的推动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21-23.

[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39-44.

篇4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传统食品产业;博弈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46-02

1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绿色食品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它是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经国家机构认可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我国绿色食品始于1990年,它是有别于常规产业的一种新兴产业,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技术密切相连。绿色食品产业开发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绿色食品是食品行业一次新的改革和创新。绿色食品产业是以低耗能、低污染、高产出为理念的,它的发展不仅使一大批食品产业提高了档次,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1.1发展速度快

自1990年以来,绿色食品就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着,并且每年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速度。截至2003年,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04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总数达到4030个,再加上“十一五”国家对绿色食品的规划与支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近期,国家以及各地区又制订出了符合自身发展的“十二五”计划,相信我国的绿色食品产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1.2专业化和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

进入21世纪以来,绿色食品的发展与以前有了很大的不同,一种表现为农产品实现了从短缺到盈余的转变,另一种表现则是实现了农产品的出口,这两个方面表明我们不能再单单谈绿色食品产品,而是要把绿色食品产品与农业经济相结合,实现绿色食品产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壮大农产品优势以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3绿色食品市场已初步形成

现阶段,绿色食品已经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每个地区的超级市场几乎都有绿色产品的存在,绿色食品凭借自己的质量和优惠的价格赢得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市场占有率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同时,绿色食品也呈现出良好的出口前景,一部分绿色食品已经成功进入了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2与传统食品产业比较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传统食品的加工方法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进步。虽然绿色食品的发展晚于传统食品产业,但是与传统食品产业相比,绿色食品产业在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食品产业。

2.1利润优势

与传统食品相比,从事绿色食品产业的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2003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比传统食品产业的增收状况表明,这一年,水稻、小麦、大豆、马铃薯以及其他类产品分别增收1400万元、1290万元、2608万元、9840万元、2800万元、62162万元,共计927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359元,约占农民增收的30%,其他省份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2002年,湖北省累计出口绿色食品3500吨,创汇982万美元,部分出口产品与认证前相比提高了10%~23%。山东省绿色食品出口至日本的花生制品等达1200~1400美元。比普通出口产品的价格高80~110美元,提高幅度8%左右。利润优势是绿色食品产业优于传统食品产业并使自己生产规模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2安全优势

绿色食品是对具有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绿色食品的研发旨在提高食品的安全性,以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健康的食品为目标,绿色食品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发达国家食品卫生安全标准。

绿色食品是通过特定的方式生产的,它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两个方面,通过对生产过程的监督和指导,严格控制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比如化肥)的使用,并控制其他可能产生的危害。最终体现在绿色食品产品上,就是减少或去除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残留等,将食品中的重金属量、生物自身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毒素或有害物质的含量都控制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人的使用安全。

这些过程都是传统食品产业所不具有的,透过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方式我们真正的了解到绿色食品的安全性。

2.3环境保护优势

绿色食品的发展是从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入手,以不污染环境为宗旨,促进环境、经济、社会、资源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公众素质的普遍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食品的环保型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喜爱,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了绿色食品的存在。为了环境的发展,人们宁愿以较高的价格购买绿色食品。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限制不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出口,而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绿色产品正符合了出口的需求,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竞争力。

传统食品产业在这一方面做的远远不如新兴食品产业,2007年被人们广泛议论的食品的过度包装以及继承传统烹饪方法的烧烤等都足以说明传统食品产业存在的弊端。

2.4政策支持优势

对于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我们国家是持支持态度的。我国财政部门专门拨款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发展,并且制定了一些扶持地方绿色食品产业的政策,“十一五”、“十二五”又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实施“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推行“以品牌为纽带、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农户为基础”的产业发展模式,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安全消费”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标志管理为手段”的质量保证体系,推行的全程标准化生产和监管模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0家,产品超过17000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亿亩,生产总量接近9000万吨。(数据摘自阿里巴巴农业频道相关专题)

2.5消费者接受程度的优势

在消费者收入一定的前提下,绿色食品占同类产品的比重代表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据2003—2004年全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对绿色大米、面粉、食用植物油、水果、茶叶、液体乳及乳制品的接受程度分别增长了2746%、4.92%、7909%、4636%、17727%、7787%,相对于传统食品产业,绿色食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3绿色食品产业与传统食品产业的协调发展

虽然绿色食品产业较传统食品产业有很大的优势,但传统食品产业也存在自身的优势,我们可以推崇绿色食品产业,也不可以完全否定传统食品产业的存在。所以,在两者共存的条件下,我们应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得两者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3.1传统食品制造技术的无可替代性

酒类产品的酿造、调味品、发酵产品制造都是传统食品产业特有的技术,绿色食品产业所无法替代的。在这些方面,绿色食品产业仅仅是对传统食品的改进,并不是对传统食品产业的完全替代。

传统食品产业应在坚持自己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自己的技术,使自己的发展更加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应该学习和继承传统食品产业的优秀方面,在用新技术武装自己的同时不断用传统技术丰富提升自己。

3.2传统食品产业的知识产权应受到保护

中国许多传统食品世代相传,延续至今,源远流长,经久不衰,长期为一定的人群食用,具有习惯成自然、被人们接受的市场,像一些农村的传统的小型菜市场,虽然人们食用的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绿色食品,但我们却不能否定它的存在。

中国传统的食品总会渗透出浓厚的文化底蕴,一些小吃的背后大多会藏着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这些东西体现出了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是值得我们保留和继承的。

我们的祖先通过了很多的尝试才有了现在我们所喜爱的不同的饮食文化,这是老辈的智慧和创新的结晶,我们应该继承并推陈出新。在传统食品起源时,由于各个地区文化环境、地域的不同,每个地方的食品又带着各自的特色,随着民族风俗的演化,延展为民族的特色。所以,我们应尊重传统食品产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使我们国家的发展经久不息。

总之,绿色食品产业和传统食品产业在发展中各自都有自己的优势,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节,使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它们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必然可以促进我国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立于世界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篇5

(一)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规模全国最大,产业层次不断提高。“十五”期间,全省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化、专业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24个,其中国家级基地52个。全省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加工产值3亿元以上的县(市、区、场)达到18个。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成效显著。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181万亩,比1999年增长5.2倍。无公害农产品面积发展到5 974万亩,实现了2002年以来零的突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已发展到329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9家,占全省的82.6%;在省级18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绿色食品企业103家,占55.4%。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销售收入160亿元,占我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的29 %。初步形成了贸工农、产加销相联结的绿色玉米、大豆、水稻、乳品、肉类、山产品、饮品和特色产品8大产业体系。

(二)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品牌效应不断扩大。“十五”期间,我省已逐步建成了以哈尔滨为中心,齐、牡、佳、大庆等中等城市为重点的大中型绿色食品批发市场以及配送中心、连锁专卖店、销售网点发展到875家,比1999年增长23.3倍。同时在开发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区域市场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省外销售额110亿元,比1999年增长30倍。目前,我省绿色食品(有机、无公害)产品已销售到全国除外的所有省、市、区(包括台湾省),远销欧、美、日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我省经过“十五”期间的努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目前,全省4个中国驰名商标中有3个是绿色食品,22个中国名牌产品中有10个是绿色食品;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的70个,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的39个,由此在市场上也取得了显著的品牌效应。

(三)绿色畜牧业发展不断加快。由于绿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大力推进了绿色畜牧业发展。 2005年,全省绿色奶牛66万头,家禽1 432万只,分别比1999年增长4.2倍和6倍;绿色肉牛、生猪124万头,实现了大幅度增长。一些县市注意发挥优势,全力发展绿色畜牧业。

(四)绿色食品产业对全省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省绿色食品产值占农村经济的比重,已由1999年的 5.4 %,提高到2005年的17.2%。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1 100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4.4%,比1999年增加31个百分点。有37个县市区绿色食品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 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纳税23.5亿元,占全省县级一般预算收入的52.2%。2005年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实现增加值187.2亿元,占农业增加值的21.8 %;实现加工业产值173亿元,占全省食品加工业产值的31 %。由此看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新的增长点。

二、绿色食品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初级产品多,深加工少。(2)标准、认证体系尚需要与国际接轨。(3)配套政策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绿色农业的本体

(一)绿色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

1.绿色农业的内涵。就目前理论界对绿色农业的认识,是指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摄取人类农业历史文明成果,遵循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把标准化贯穿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实现生态、生产、经济三者协调统一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

2.绿色农业的特征。(1)持续性。(2)广泛性。(3)统一标准性。

(二)绿色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传统农业中存在一些长时间难以解决的问题:其一是农药残留、地力枯竭、食品污染导致土壤流失、空气和水污染等恶果,使我们生存的环境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其二是农业生产率低,传统农业高度依赖大型农业机具、化肥、农药,高投入,低产出,导致农业生产始终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产品质量不高。

(三)我省发展绿色农业的支撑条件分析

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自然环境成就绿色农业。肥沃的土壤和优越的地理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有利条件。我省被国家作为生态示范省重点发展,独特的优势表现在:幅员辽阔,拥有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这些平原的黑土,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土质较好,耕地平坦。此外,我省具有大小兴安岭这样独特的天然屏障,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2.政策支持,推动农业发展。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对农业高度重视,尤其是在传统农业转型的过程中把绿色食品作为经济发展和绳梯建设的最佳结合点,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最佳切入点,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打造。

3.科技支持,体现自主创新型农业发展思路。绿色农业是技术农业,我省具备了一定的工业经济基础和科教优势,拥有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一批国内重点学院、学科和科研院所,绿色食品工程专业作为省级重点学科发展,建立了28个省级绿色食品科技示范区49个绿色食品生产规范标准。

四、绿色农业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绿色农业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石。“十五”期间,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健康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绿色食品只是农业体系中的一类终端产品,单纯的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固然能够在一定的时期内取得成绩,但是却不能维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因此可以这样认为:绿色农业在绿色食品生产中起到基石的作用,通过发展绿色农业是对整体的农业质量的一次提升,使从产品的生产到产品的加工再回到产品生产都提升到一个新的档次,形成一个循环状态下的农业发展体系,从而保证了绿色食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6

关键词:鹤峰县;绿色食品;发展状况;应对策略

鹤峰县地处武陵山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海拔差异1901mm,优越的自然条件,为鹤峰县绿色食品的创建及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以烟、茶、林、果蔬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20000hm2。其中万亩基地8个、千亩基地176个、产量14万t、产值6.5亿元,产品销售到34个国家和地区。但是,在发展中存在着市场竞争力不够,产品质量参次不齐,发展较慢的问题。

1鹤峰县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

目前,鹤峰县绿色食品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创建绿色食品基地工作正在积极展开,农资监管实行农民实用制购买,绿色食品基地实行农事记载制度,专业化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绿色食品的稳健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

1.1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绿色食品发展中,边远山区更为合适,但基础建设落后是一个重要问题。主要表现:一是道路不够畅通,特别是基地的道路设施差,既影响了外销时间,又增加了运输成本。二是农业灌溉和加工设施落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不利于产品规模化生产,因此,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

1.2经营水平偏低

绿色食品发展产业化水平低,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盲目扩大生产,使产品出现过剩现象,不仅影响农民收入,还会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二是品种单一,不能全方位满足人们要求,严重制约了绿色产业的发展。三是订单农业发展不够成熟。由于受气候影响大,加之假冒产品多和供求矛盾影响,使农民与业主(专业合作社),业主与供应商经常出现违约、毁约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利益。四是缺乏统一的标准。生产过程中,施肥、施药工作大多农民全凭感觉,没有严格标准。

1.3缺乏品牌意识

鹤峰县绿色食品的优势在于富硒及旅游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味地进行价格战,势必使其产业走向死胡同。政府应注重基地和轻包装管理,重视品牌的建立和维护,杜绝假冒产品的趁机而入。

2解决措施

2.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鹤峰县绿色食品的发展潜力,推动绿色食品发展,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基地路网的建设,确保鹤峰县绿色产品快速、顺利地销售出去。其次,加强灌溉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最后,引进一些先进的生产加工设备,提高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从而获及更多的收入。

2.2加大科技推广,健全服务组织

首先,加强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绿色产品生产人员的综合素质,为绿色食品发展奠定重要的人才基础。其次,鼓励有识之士投入于绿色农业发展中,提高绿色产品发展的信息化程度,尤其是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科学的综合分析,避免因产品过剩造成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了解市场动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绿色产品生产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利用土壤普查成果,根据不同土壤和同作物实行配方施肥。做好病虫预测工作,并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生产者。健全信息服务系统,促进鹤峰县绿色食品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2.3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安监管

各级部门及各级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职能,以充分利用鹤峰县富硒资源及生态旅游农业,为鹤峰县绿色食品申请品牌,实施品牌战略,严厉打击以次充好的假冒伪劣产品,重视生产及加工包装全过程的管理,对所销售产品实行产品登记质量追溯制度,推动品牌的快速发展。在监管过程中:做好绿色食品标准的制定;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加强宣传力度,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途径,提高鹤峰县绿色食品的知名度。

篇7

一、我市农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TO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各成员国做到消除贸易壁垒、降低关税和市场准入。这会给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一是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加入WTO,会促使包括通辽市市场在内的国内本土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促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趋向直接流动、配置。我市可以抢抓入世良机,充分利用和发挥我们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基础条件,更多地借鉴国内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全面提高通辽市绿色食品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的质量等级,使绿色和特色产业、产品优先抢占国内本土市场,逐步打入国际市场,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提高竞争力。二是可以尽快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WTO在要求全面降低关税和取消非关税壁垒的同时,正在高筑食品品质和安全性的非关税壁垒。绿色食品标志将是21世纪国际国内市场农产品和食品贸易通过非关税壁垒的优先通行证。我市农牧业只能借此入世之机,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上背水一战,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三是可以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加入WTO后,取消农产品出口配额或许可证限制,农产品自由贸易,我们可以享受各成员国多边、稳定、无条件贸易最惠国待遇,获得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规范渠道,改善出口环境,促进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尤其是绿色食品的出口,扩大绿色食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加快我市农畜产品朝着外向型方向发展。四是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加入WTO,将促使我市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缩减质量差、效益低、缺乏竞争力农畜产品生产,扩大具有较强优势的绿色食品生产。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更加有效地配置全市农牧业资源,逐步形成一个合理的农牧业产业结构。

利用好上述的发展机遇,关键在于迎接好入世的挑战:一是入世后,我市农畜产品的加工价格和质量面临严峻考验。入世后,国家进口关税降低,取消配额,国外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大量进军中国市场。价格上:我市粮食价格会因进口增加而普遍下降,其中玉米下降幅度会最大。我市除蔬菜行业生产成本和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将会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畜牧业比较优势强于种植业以外,其它大部分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没有优势。目前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玉米、小麦、大米、大豆的每吨价格折合人民币分别为679、804、1161和1462元,而我国国内市场分别为1200、1250、1850和2150元,分别高出世界市场价格的76.7%、55.4%、59.3%和47%。但注有“绿标”的食品在国内要比一般食品价格高出20―30%,在国际市场上可高出50―150%;质量上:我市大部分农产品,尤其是大宗农产品,积压严重,质量难以符合国际市场的要求,普通玉米质量尚可,但价格较高,专用玉米尚未发展起来。我市的各类肉制品价格比国际市场低许多,猪、牛、羊肉类价格分别比国际市场平均低57%、84%、54%,但由于其仍以初级加工品或基本以原料进入市场,质量不稳定,包装不标准,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没有竞争力。而发达国家加工比重达60―70%,甚至90%。我市其它大部分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食味、口感、整齐度、外观形状、成品率等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如果我们按国际统一的质量标准发展绿色食品,逐步调整、规范并与之接轨,将会大大促进我市农畜产品的外销和出口。通辽市发展以绿色食品及加工品为主导的农业,是应对入世农产品价格和质量挑战的重要选择。二是入世后,我市农民的增收和转岗将受到重要影响。入世后,在国外农产品强劲竞争优势的压力下。通辽“农业大市”粮食过剩、价格低迷、“卖粮难”的矛盾会进一步加剧,农民的收入也将受到极大制约。与此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岗压力必将增大,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则是增加农民收入和减轻转岗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大省黑龙江去年全省农村人均绿色食品收入206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2年的不足3%上升到9%。三是入世后,我市农产品进出口将受到巨大冲击。据统计,去年全国肉类产品猪、牛、羊、禽肉出口仅仅分别为其总产量的3%、1%、3‰、3.5%,而其进口全部大于出口,净进口达79万吨(不含走私进口)。根本原因是我们肉制品的质量未与国际接轨,质量要求严格的国家不进口我们肉类。肉类产品今后出口,只能绿色适销才能走出国门。进口方面:入世后,我们利用关税配额调控进口的余地将减少;因缺少解决贸易纠纷的经验,将来可能出现的大宗农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将会更难;因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等与国际接轨还有一定距离,采用技术壁垒措施限制进口的手段也将很有限。出口方面:因我国承诺取消农产品补贴,我市农畜产品出口将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WTO成员国有权使用针对我国的保障措施,也将增加我市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纷纷利用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关于“不得阻止任何国家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人类、保护环境”条款,颁布实施严格的环保法规和相对苛刻的环保技术标准,设置贸易障碍。绿色壁垒已成为限制我市农产品出口的首要障碍。四是入世后,“农业大市”的思想观念受震荡。过去,由于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农业大市却囿于农业,规模不经济,长期追求的是单产、总产、讲产值,不问销售,缺乏对市场研究预测,形成单一的种植业、单一的粮食生产、单一的玉米种植,因而出现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各级财政不堪重负。市委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创建绿色工业城市和“一转三超两提高”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成为题中应有之意。

二、我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与优势

通辽市发展和壮大绿色食品产业的条件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优势。我市由于开发建设时间较晚,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大气、水体、土壤三大自然资源基本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生物资源几乎没有受到过污染。可以说,是全国少有的一块“净土”。据绿色食品开发有关部门环境监测表明,通辽市绝大部分地区都符合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质量要求,开发绿色食品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辽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兼有草原、山区、平原、沙地的地形地貌,具有较丰富的生物物种资源和一些名特优农产品,素有“内蒙古粮仓”、“黄牛之乡”之称,尤其黄牛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有森林面积1400万亩,覆盖率20.89%。闻名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产生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市每平方公里仅有50人,相当于南方地市的12%,空气清新纯净;全市有可利用草原300万公顷,耕地79万公顷,土壤有机机质含量较高;有水域面积8万公顷;野生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生长着近千种饲用植物,其中饲用价值高、适口性强的有近百种;通辽市地处西部大开发中的东部区,三面环向多座数百万人口的大中城市;通辽市有5条铁路辐射6个方向、4条国道和起降多个方向的中型客机,运输网络四通八达。这些都为我市开发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入世后,把绿色食品产业作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可以发挥比较优势,最大限度地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变为产品和经济优势,重构通辽经济新优势。二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广阔前景和市场空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造肥料、饲料和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全球环境污染加重。人们对食物的安全、卫生、健康等问题日益关注,而绿色食品以其安全无污染、优质富营养和利健康而日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被世人誉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人们不仅仅要求食品“无病害”,即“放心菜”,“放心肉”,而且进一步要求“粮――豆――油”、“瓜――果――菜”、“肉――蛋――奶”,无污染、无药物残留、安全、卫生、健康。国际上实施的食品卫生标准都以此绿色食品筑起“绿色壁垒”。90年代后,美国、日本有机食品销售额年均增长20%以上。据预测,全球绿色食品贸易额将由现在的每年350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200亿美元,每年将以30%以上的递增速度增长。入世后,通辽市绿色食品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良好基础和组织保障。全市初步建立了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果业、水产业、特色养殖业、牛产业基地。按绿色食品标准种植的各种作物基地面积150万亩。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扩展到粮油、乳品、蔬菜、山特产品、畜禽产品等5大类26个产品,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机构认证,获得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A级绿色食品17个、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9个。全市绿色食品企业已发展到8个。另外,通辽市建立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心,以指导企业的管理、生产、销售、策划人员和原料基地农户发展绿色食品,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初步形成了管理、服务、监测、技术、推广、培训、初级认证一体化的服务体系。为更好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提供了组织保障。四是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明确思路和技术措施。在发展思路上,市里提出了创建绿色工业城市,优先重点地发展绿色农畜产品及其加工业,并具体提出建设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大市、绿色农产品大市、农畜产品加工大市的目标。在政策保障上,市里陆续制定出台了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的决定、绿色农产品发展规划、农业名牌产品评定实施方案、绿色食品种植生产技术规程、绿色农产品生产栽培技术措施、禁止使用27种农药的规定等政策措施,使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开始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为入世后我市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技术保障。

三、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入世后,通辽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应立足于市场需求,发挥资源优势。以公司+农户+基地为主要模式,走绿色+规模+科技+名牌的发展的路子。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高起点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逐步过度为与国际接轨的有机食品、生态食品、自然食品,重点扶持精加工,建设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高效绿色食品产业。在未来的三年内,力争A级绿色食品在全市大宗农产品中达到15%,在名优特产品中达到30%;AA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平均每年新增1个。绿色食品产值分别占全市农业总产值和食品工业总产值的15%和20%,在经济作物和畜牧业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0%,为此,建议市里采取如下对策:

(一)抓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规模化经营。基地是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基础环节。一是抓好重点基地建设。通辽市绿色食品基地要按照分级推进,分类指导,优势优先的原则,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实现原料基地化、基地良种化、良种区域化。集中智力、物力、财力,向规模较大、特色型重点基地倾斜。要确立开发重点,选准主导产品,在现有基础上,利用3年时间,建设绿色玉米基地25万亩、水稻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3万亩、豆类基地25万亩、杂粮基地25万亩、油料基地15万亩、林果基地32万亩、山杏基地50万亩、沙棘基地125万亩、肉类产品20万吨、蛋奶5.5万吨、水产品340吨。突出发展以优质肉牛、肉羊生产和城市郊区优良奶牛业及鹅、鸭、兔等食草畜禽畜牧业生产基地。二是优化基地布局。要优化布局、优化品种、优化品质。在环境条件和农业生产基础优越的左中敖宝、花吐古拉、兴和、团结,开鲁辽河农场及库伦、扎旗、霍市的大部地区重点发展AA级(有机食品)基地。在开鲁、奈曼、科尔沁区部分区域、左中宝龙山、后旗金宝屯重点发展A级绿色食品基地。三是加大基地科技投入。要加快高新技术在全市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广使用已经认证和推荐的绿色专用生产资料,确保基地绿色食品的质量。四是搞好基地示范工作。我市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应走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路子。关键是抓好现有龙头企业、示范户、村和基地三个层次的示范,探索经验,带动面上发展。要重点抓好开发早、潜力大、效益好的现有15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五是推进基地规模发展。要注重扩大全市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小宗农产品基地规模。鼓励和支持绿色食品基地连片开发,规模发展。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创建一批绿色食品大旗、大乡、大村。

(二)办好绿色龙头企业,培育和发展适应WTO规则的市场竞争主体。龙头企业是决定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关键。一是推进结构提档升级。要支持全市现有“绿”字号企业加快技术改造,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不断拓宽加工领域,提高深加工程度,逐步提高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开发新品种,实现绿色食品多样化、系列化。二是发展重点骨干企业。全市要以粮油品、肉制品、乳制品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流通服务业等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主要是扶持发展科尔沁牛业、科尔沁乳业、绿太阳、维尔、万顺达、金锣、通粮集团、蒙古王、雪航、岳泰、源源等重点骨干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采购、设备引进改造和产品销售出口等方面给予具体帮助和扶持,促使其提高核心竞争力。已生产绿色食品的要提升其产品绿色等级和规模;尚未生产绿色食品的要引导鼓励其按照标准质量要求抓紧转向绿色食品生产。三是加快进步型小企业发展。对一些尚未形成规模,但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前景的绿色食品加工和营销企业如:燕顺斋、科锡羊业、佳源肥料等企业要及时扶持。通过完善机制,提高绩效,强化管理,加强技术改造、挂靠联等措施,使其真正成为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四是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围绕全市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地方拳头产品,以骨干、龙头和资产为核心,按照优化配置、集约经营、规模发展、降低成本的思路,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外引内联,把相关企业联合起来,最终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逐步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较大型企业集团。五是处理好利益联结关系。全市龙头企业要通过合同契约、技术指导、定向服务、组织收购、加工和销售,形成企业、基地、农户三位一体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的原料生产供应和加工销售格局。

(三)实施品牌战略,促进绿色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要坚持以质取胜,大力实施通辽市绿色食品品牌战略。一是品牌扶持。对通辽市已获A级和AA级的绿色食品和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要进行政策倾斜,重点扶持,鼓励生产者争创名牌,使之尽快形成产业化经营。二是品牌整合。对质量相同,区位相近,自然条件相似的绿色食品进行品牌整合,每种产品可推出一两个品牌,其它的同类产品都可通过一定程序加盟使用。三是品牌宣传。围绕我市绿色食品的特点,通过商业广告、产品展销、“818”赛马节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公众的介绍和引导,提高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力争用3年时间,全市要创出具有较高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的名牌绿色食品群体。四是品牌保护。全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都要及时办理商标注册、产品原产地标识。用商标和产地标识保护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名牌的创立。五是品牌营销。全市农畜产品生产企业都要坚定树立名品意识,认真研究市场和需求,密切跟踪和分析研究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技术和绿色壁垒,并依此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加入全国绿色食品批发市场营销网络,利用信息平台开展网上销售,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营销网。六是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按照严格标准,提高品质,跟进开发,配套服务的原则,大力促进全市生物肥、生物农药、包装、储藏、保鲜、运销、市场开拓等绿色食品相关产业的发展。改革和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四)加大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力度,提高绿色食品的技术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绿色食品产业开发的决定因素。通辽市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绿色食品特有的生产程序同现代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是集中力量搞攻关。要针对我市绿色食品产业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组织有关部门和各方人才智力,联合攻关,开展科技研究和推广应用。全市要尽快推出一批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优质、高产、高效、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与之配套的先进适用栽培技术、饲养技术和加工技术。二是搞好良种选、繁育。市有关部门和涉农站所要认真抓好作物、畜禽、水产品优质高效品种的选育和引进试验,培育新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基地,提高良种普及率。三是引进推广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全市农产品企业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农产品保鲜、加工、包装、储运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开发高新技术产品和拳头名牌产品。要抓典型,在全市选择一批效果显著的绿色食品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加以推广,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入先进管理和质量认证体系。全市企业要在产品品种、质量、等级上下功夫,把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和管理措施贯穿于生产各个环节。按照国际绿色技术、环境、包装、卫生检疫要求争取加入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食品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ISO9000、ISO14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五是搞好培训、考察、人才开发。要通过绿色食品技术、管理标准培训,组织有关人员到区内外科研单位和深加工企业进行学习考察的办法,以及吸引大专院校毕业生到本市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可以通过聘请一些专家作顾问或兼职等办法,吸引人才参与我市绿色食品开发。六是激活科技人员。要改革我市传统的农技推广模式,积极引导科技人员与农民开展技术承包,实行技术推广与经济报酬挂钩,促进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技术开发、推广与经营的有机结合。

(五)增加资金投入,促进绿色食品的开发。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快我市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多种形式加大资金投入。坚持以全市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农牧民投入为主体,通过开展融资入股、原料入股、设备入股等形式,增加龙头企业和农牧民的投入比重,尽快形成多形式、多渠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鼓励引导市内外有实力的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流动。二是财政金融部门加强扶持力度。本着“欲取之、先予之”的原则,市政府和驻市金融机构要把扶持绿色食品开发作为资金投放的重点。有关部门要调整现有农业资金投向,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额的启动资金有偿流动使用,重点用于骨干龙头项目和生产基地及种养大户建设。全市生态建设、以工代赈、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投资以及支农周转金、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应重点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三是广泛吸引外资。我市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大吸引区内外、国内外特别是国外资金的力度,投入绿色食品开发,扩大利用外资开发绿色食品的质量、数量和范围。现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正在中国实施中德合作中国西部干旱地区有机农业发展项目,并已在我区的巴盟磴口实施,现还在寻求其它的合作对象。

(六)加强质量标准建设和监督检查,逐步实现绿色食品生产和国外对接。产品质量标准监督检查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要以市商检、技监、环保、质保、土肥等有关科研和监测部门为依托,尽快向国家申报建立通辽市绿色、无公害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监测中心,配足专业技术人员,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加强绿色食品初级产品和终端产品抽检抽查,严格检测和评价绿色食品生产的各项技术指标和生态环境。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加快通辽市绿色食品生产与国外对接。根据美国市场重点开发生产食、药两用的绿色食品;根据德国与欧盟国家市场,重点开发小杂粮、坚果类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根据日本市场重点开发生产蔬菜、山野菜、食用菌类绿色食品。根据世界农产品市场的价格信息,全市要下大力量发展以养牛为主的食草型畜牧业,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大市。

篇8

关键词 无公害农业;现状;问题;对策;辽宁沈阳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1-0366-02

无公害农业即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无公害农产品指产品的生产环境应符合生态环境质量,其生产过程应与规定的农产品质量规范与标准相符合,并经过专门的机构认定,许可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识的产品。无公害是食品最基本的市场准入条件,是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要求[1-2]。

沈阳市无公害农业起步于2002年,至2009年12月,全市无公害生产基地369个,面积39.93万hm2,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190个,申报企业数64家,无公害农产品151个,主要产品产量占同类产品的比重逐步提高,粮食类产品和蔬菜类各占40%左右,各年度相比,随时间的推移,无公害农产品所占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1 无公害农业发展现状

经过8年的发展,沈阳市无公害农产品由一个朝阳产业逐步成熟,进入稳定期。2002—2010年沈阳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情况见表1。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沈阳市无公害农业发展呈现以下3个特点。

1.1 绿色食品种类全

截至2010年12月末,沈阳市绿色食品已涉及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共5大类23小类。

1.2 数量发展迅速

沈阳市企业的无公害产品认证积极性大大增加,无公害农产品数目平均每年以约40%的速度增加,2005年,认证企业的数目已达到30个,是1997年认证企业数目的30倍;2009年底,认证企业的数目增加到64个。

1.3 绿色食品覆盖面广

沈阳市的绿色食品实物的年产量为129万t,其中15%产品销往南韩、日本、欧盟等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82 667 hm2,已覆盖了全市8个县(市)、区,每年的产值近28亿元。

2 存在的问题

2.1 扶持力度不够

作为一项新兴的支柱产业,绿色食品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扶持。自2004年,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沈阳市就开始对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给予补贴50%。但与其他地方相比,该市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2.2 产品流通环节问题多

无法实现优质优价,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实施,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农药、肥料等要求严格,生产成本必然增加,但销售价格并不比普通农产品高。

2.3 政策不到位

近几年,沈阳市出台了一系列农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但是对生产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无公害农产品的政策不明确。如有些区县虽将绿色食品作为主导产业提出,但是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明确的政策扶持,以为企业进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3 对策

3.1 加大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一方面要面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消费意识,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成为消费时尚;另一方面,要针对生产者办好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培训班,通过印发技术资料,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法规,帮助企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控制”技术规范,提高企业和农民的质量安全自律意识,把治理“餐桌污染”的关口前移到生产源头。所有这些,都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对绿色食品生产者给予适当的补助,营造出优质优价的健康消费环境,为绿色食品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3]。

3.2 健全领导机构,促进绿色食品发展

实行项目立项、建设、申报及服务全程包保,建立领导相应的责任制。将绿色食品摆在农产品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建设绿色食品大市”的农村经济发展战略,并纳入议事日程。各县、市应配齐绿色食品的专职管理人员,由编委正式定编,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主要负责辖区内绿色食品的产品申报、规划制定、技术培训、组织协调、基地建设及监督管理等[4]。

3.3 提高对发展绿色农产品的认识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产品出口创汇及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及重要的现实意义[5]。因此,应加强对环境、资源,特别是森林、耕地、水面(江湖海)、草原及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从生产方式及生产技术上保证绿色食品的开发,以适应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应从整体上提高全民对可持续农业发展及绿色食品开发的认识。

3.4 建立和完善市场营销体系,加大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力度

加大绿色食品市场的开发力度,一是筹划组建绿色食品集团公司。资本的运营采取兼并、联合、股份制及收购等方式,以吸纳相关绿色食品生产企业,逐步实现企业联合,创出名牌,统一品牌,增强市场的开拓能力,提高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积极开拓本地市场。建立管理严格的绿色食品销售区及绿色食品销售专柜,选择条件符合的农贸市场及大型超市,通过配送服务、连锁经营,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辐射范围进行扩大。三是组织绿色食品企业参加各种宣传活动,建立沈阳市绿色食品网页。为了提高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扩大沈阳市绿色食品在消费者中的影响,可通过各种媒体对沈阳市的绿色食品进行宣传,还可以利用农业信息网,实现绿色食品网上销售。四是建立绿色食品配送服务机构,主打外埠市场。及时对国外绿色食品市场的信息进行了解,努力对绿色食品国际市场进行开拓,积极地组织和引导企业从事绿色食品出口贸易。5年内争取实现在省外大城市及省内大中城市建立起沈阳市绿色食品销售窗口。

3.5 实施依法行政,加强监督管理

开展绿色食品安全执法是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绿色食品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消费者的生活,假冒伪劣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开展相关安全专项执法工作尤为重要。一是开展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加强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管理;二是开展农业生产用药执法检查,检查农业生产记录和农产品检测制度的落实;三是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监督抽查消费者普遍关心的大宗食用农产品;四是开展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绿色食品的标志使用和冒用绿色食品等质量标志的违法行为。

3.6 实施绿色食品开发工程计划,加大发展力度

一是完善六大体系建设,包括农产品质量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农产品安全标准、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及农产品市场信息等。二是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普及和宣传,做到人人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消费。三是以全国各省(市、区)中心城市为试点,定期或不定期地在蔬菜食品批发市场开展食品质量监测工作。四是扩大绿色食品的发展规模,促进绿色食品生产的快速发展。五是制定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等方面的相关政策,以利于绿色食品的发展,重点对先进科技的运用、高效低残农资的推广及质量标准和监测体系的建设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4 参考文献

[1] 刘建馥.绿色食品导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8.

[2] 刘兆麟.论绿色食品与WTO-湖北绿色食品经济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3] 张勇.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认证[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篇9

【关键词】绿色食品;对外贸易;理论;综述

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绿色壁垒增多,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农产品贸易的市场准入要求越来越高,面对这些问题,人们不得不对产业革命以来农产品产业发展道路进行重新审视,以寻找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绿色食品对外贸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绿色食品对外贸易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从而对其实践进行启发及指导。

一、关于绿色食品的相关定义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德尔摩的联合国“人类与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战略”,随后提出了“食品安全”的思想,提倡生产无公害、无污染的食品。

目前,世界各国对这种无污染的食品有其各自的称谓。在英语国家多数称有机食品(Organic Food),在芬兰、瑞典等英语国称为生态食品(Ecological Food),日本称为自然食品(Natural Food)等,虽然名字不同,但其含义基本相同: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限制化学肥料、农药和其他化学物质的使用。

到目前为止,各国对这种食品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据《英国百科全书》解释:有机农业(organic agriculture)是指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而代之以有机肥料和病虫害生物防治手段作物栽培系统。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在1990年召开的有机农业国际会议对有机农业进行了概念上的统一,认为有机农业应该是“在维持和防治病虫害方通过加强自然过程和物质循环方式,对能源和物质消费适度,使环境不断向良性衡方向变化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生态效益的农业生态系统”。按照有机农业生式生产的农产品被称作有机农产品,把有机农产品经过无污染加工而制成的食称为有机食品。而根据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定义,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标准进行生产,许可使用绿色食品商标的无污染、无公害、全优质的营养食品。取得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除必须符合一般食品的营养标准外对产品原料地的生态环境标准,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产品质量标准和外包装等严格的要求。本文界定的绿色食品系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总称,包括符合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农、牧、水产等初级品以及以此为原料的加工食品也包括有机食品。

二、关于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发展途径

1.以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绿色食品产业间贸易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一国应该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而李嘉图则用“比较成本”的概念来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一国可能会在所有的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一定会在某些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分工与贸易最终由要素禀赋差决定。所以,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世界大部分国家间的绿色食品贸易进行了解释,农产品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由各国的自然资源禀赋决定,因此国与国之间生产并加工后的绿色食品的差异性主要还是体现在产业间的差异,比如中国与日本、美国、欧盟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大多为产业间贸易。

2.以新国际贸易理论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与H-O理论预测相悖,里昂惕夫认为,“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比其他国家工人高所造成的。他认为美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大约是其他国家工人的三倍。因此,在劳动以效率单位衡量的条件下,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资本要素相对稀缺的国家。克鲁格曼模型为代表的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要素禀赋相同的国家可以通过开展产业内贸易获得经济利益,各国之间建立在要素禀赋相近或相同基础上的贸易冲突将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各国企业在产业内生产和出口差异产品。新国际贸易理论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的部分绿色食品贸易,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程度较高,相同绿色食品的交换体现了产业内的差异,比如日本、美国、欧盟等国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中存在相当数量的产业内贸易。

3.基于市场区域化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1)关税同盟理论。按照美国经济学家维纳的观点,完全形态的关税同盟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第一、完全取消各参加国之间的关税;第二、对来自非成员国或地区的进口设置统一的关税;第三、通过协商方式在成员国之间分配关税收入。因此,关税同盟有着互相矛盾的两种职能:对内实行贸易自由化,对外则是差别待遇。关税同盟理论主要研究关税同盟形成后,关税体制的变更对国际贸易的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静态效果主要指贸易创造效果、贸易转移效果和贸易扩大效果;动态效果主要表现在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刺激投资,提高技术水平,推动经济增长等五个方面。

(2)协议性国际分工理论。日本著名学者小岛清认为,在经济一体化组织内部如果仅仅依靠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不可能完全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反而可能会导致各国企业的集中和垄断,影响经济一体化内部分工的和谐发展和贸易的稳定。因此,必须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即一国放弃某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另一国,而另一国放弃另外一种商品的生产并把国内市场提供给对方,即两国达成互相提供市场的协议,实行协议性分工。这样就可以使竞争性贸易的不稳定性尽可能保持稳定,并促进这种稳定。

(3)大市场理论。以西托夫斯基和德纽为代表人物的大市场理论认为,以前各国之间推行狭隘的只顾本国利益的保护贸易,把市场分割得狭小又缺乏弹性,使得现代化的生产设备不能得以充分利用,无法实现规模经济和大批量生产的利益。只有大市场才能为研究开发、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消费创造良好的环境。大市场具有技术、经济两方面的优势。

以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对中国-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组织之间发展绿色食品贸易具有指导作用。

三、关于绿色食品对外贸易发展目标

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以中国农业大学吴文良教授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有机农业基本标准,在生产过程中完全禁止或限制使用人工合成的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禁止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及基因产物的农业生产体系,其核心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良性循环,世界农产品贸易应该以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为主。据“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贸易发展高层论坛”上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机食品的种类只占到全部食品种类的0.1%,而国际市场是我国的20倍。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对外贸易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国内学者刘建明、苏珊珊以及彭红斌等认为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指一国在保持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可持续性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制定一系列贸易政策推动包括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内的广义的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实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之下实现对外贸易利益的增加。

在国内,许多学者对如何应对绿色壁垒,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2005年),迟凤玲的《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绿色食品贸易》(2003年),李长江的《加强中国与东盟食品安全合作》(2008年)等等。

参考文献:

[1]梅洪常,邓莉.绿色食品产业化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1.

[2]王松霈.西部大开发的绿色经济道路[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6.

篇10

论文关键词:绿色食品;开拓东北亚市场;发展战略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市场风险大。因此,我国要把绿色食品营销战略重点转移到东北亚地区,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在东北亚地区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和针对不同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以此不断扩大市场的占有率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本土化、区域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

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市场营销在相当长时期内要加强本土化的建设和发展。本土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二是在出口国实现本土化,取得本土化成功后再向区域化发展,区域化是若干本土化的集合,是向国际化发展的前期准备,也是更大范围的本土化。

(一)本土化和国际化营销要突出加强的工作

1.扩大基地规模和发展产业集群。已具备发展产业集群的条件,在黑龙江和吉林发展绿色大米产业和山特产品产业集群;在内蒙、黑龙江发展绿色乳制品产业集群;在山东发展绿色果菜产业集群;在浙江、江苏、福建发展绿色茶叶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是本土化营销的重点,也是向跨国本土化发展的基础[2]。在扩大基地规模和产业集群发展中要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的参与,内蒙的蒙牛成功的吸引了2600万美元的外资合作,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2.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发展与跨国本土化相适应的营销组合。从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和特色、价格、渠道与促销活动诸方面考虑本土化营销组合及其重点,特别要适应出口国绿色壁垒和新的食品安全标准的要求。在这方面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建立与出口国优秀经销商的合作关系。用国际化的营销渠道出口我国绿色食品,使国内的本土化与跨国本土化更好结合和融合。如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著名的零售连锁公司沃尔玛和家乐福的合作,可通过这些渠道将我国的产品更大范围的销售出去,这是实现由本土化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黑龙江新棉精米加工有限公司成功地与日本企业合作,将绿色大米打进日本市场,就是一个极好的尝试。

(二)做好跨国本土化市场定位国际市场不同于国内市场,由于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市场营销环境也大不相同,因此,开拓国际市场要求减少盲目性、增强主动性和科学性。首先应全面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目前世界市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欧、美、日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市场;第二个层次是以韩国、新加坡、俄罗斯等为代表的中等发达国家市场;第三个层次是以中国、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市场。

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但随着质量和标准的与国际化接轨,特别是市场定位(出口国、消费群体、消费习惯、产品需求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目标的逐步实现,从本土化到国际化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是有把握的。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开拓国外市场应采取从本土化到国际化的发展战略;搞好市场定位,提高营销的针对性,这是成功进入出口国市场,并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国际化的营销策略首先,分步国际化的营销策略。这是一种逐步到位的国际化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刚进入陌生的国外市场时对市场需求的产品、消费习惯、文化差异的实际情况知之不多,对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把握,要求营销人员自己动手或请专家进行调查研究,从而比较确切地了解现有产品是否可以满足当地的本土化需要,接着将国外市场信息反馈给产品研发人员,以便开发出能在国外市场受欢迎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国际化营销策略是逐步实现的。其次,一步到位的国际化营销策略。企业和营销人员自始至终以一种整合的全球观点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它又对营销人员的责任心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策略下,企业和营销人员努力挖掘国外市场上与本公司生产能力吻合的最新需求,对顾客的类型和行为模式也更多注重研究。此外,企业和营销人员还应尽职尽责地做好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定位,使其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合作竞争,实现双赢

(一)通过合作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多集中在美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市场覆盖率和市场占有率比较小,回旋余地小,市场风险大。要积极开发新市场,分散贸易风险,扩大市场的互补性和降低进入壁垒,就要在产品出口国中寻求合作伙伴,并通过与之开展的多种形式合作,加强开拓市场的能力。要针对不同市场和不同的合作伙伴,制定不同的营销战略和策略,不断扩大市场的覆盖率、市场占有率,进而提高利润率。

(二)通过合作竞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要加强对国际市场需求的跟踪调研,不断创新产品,同时大力开发有中国资源特色和融入出口国文化特色的绿色产品;在保持传统绿色产品出口优势同时,提高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重,特别是AA级产品的比重在上述过程中,要借鉴外国企业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做法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一要着眼于做大做强和提高效益,即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发展“航空母舰”;二要着眼于特色经营,尤其是中小企业要搞好市场定位,扬长避短,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应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找到各自的角色和发展的空间。

(三)要为投资者提供好的项目和好的合作伙伴外来资本和投资者到中国投资是来寻求好的投资回报,使其资本增值的。所以好的项目在一定程度上更重要。好的项目主要包括:项目所处产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项目更能吸引投资者,而处于研发期和导入期的项目,由于市场前景不清晰投资者更多的是观望、等待,择机行动);项目的规模、投资回报、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前景预测和分析。目前大多数招商引资项目的规模不大,很难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保持和发展竞争优势。企业规模不够大,还意味着需要进一步重组和整合,对重组与整合的考虑会使投资者举目观望。因此,要加强对投资者对投资项目和合作伙伴选择的具体分析,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三、根据目标市场特点战略

(一)锁定重点出口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要在巩固现有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到周边国家,实施从本土化到区域化的营销战略。美国、欧洲、日本是重要的潜在市场,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出口增长的目标市场。欧盟东扩后,为我们开拓这一市场提供了条件,欧盟的新成员在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上与老欧盟成员有一定差距,在对食品消费需求方面更适合绿色食品,这为我国绿色食品出口提供了机遇。

1.发达国家的市场潜力巨大。这一市场的商业设施完备、市场环境良好、消费意识和环保意识超前,具有巨大的出口潜力。实力较强的企业(特别是AA级食品),可将此作为重点出口市场。

2.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是适宜进入的区域市场,如港澳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这一市场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成本相对较低,一些成长中的绿色食品企业和A级产品可先选择这一地区出口。

3.容易进入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这些国家的市场条件、国民收入、消费水平、产品质量技术标准与我国相当,一些中小绿色食品企业可将A级绿色食品定位于这一市场,逐步扩大出口。

4.扶持重点企业和产品的出口。在选择重点企业和产品扶植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

(1)企业的产品是否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不仅要研究国内市场,还要研究国际市场;既要着眼现实需求,也要着眼潜在需求,重点发展有特色的或市场前景广阔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产品。

(2)产业基础。主要是强调要立足现有基础,并进一步挖掘出潜力。尽快形成产业规模优势。比如,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尽管专用品种没有美国那么多,但近年来在品种开发和生产工艺方面有了显著进步,单产水平高于美国、加拿大,特别是在我国黄淮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和大兴安岭沿麓等地区,专用小麦进一步发展的产业基础很好。把这些比较优势发挥出来,转变为竞争优势,能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3)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在选择重点企业时应考虑该企业的实力及产品特色,与出口国的同类产品比是否有比较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持续的创新和综合实力的持久性,尤其是高级管理人员的素质及其业绩;在此基础上,再考虑该企业实力是否有满足出口国需求的潜力,以防止市场开拓后,因供给不足,使他国竞争者趁虚而入。

(4)合作伙伴及进入策略。中国企业要善于利用外国企业在全世界建立的销售网络,向更多的第三国市场渗透和开拓。这种合作有两个方面,一是参加外企的大企业集团在海外的承包项目;二是与外国的企业合作,利用外企的营销网络,共同开发产品,合作开拓更多、更大的市场。特别是在中国企业尚未涉足的第三国市场,更适合采取此办法打开市场。

(二)企业要抓住机遇、做强做大、不断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市场的选择。

(1)以实力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根据自身的实力进行市场定位,经济实力雄厚、技术先进的企业可加大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的开发,扩大出口,增强国际竞争力;规模小、生产能力低的企业,可进行A级绿色产品生产,首先满足国内市场需求,逐渐向生产开发AA级绿色食品的方向发展。

(2)以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定位。企业可以发掘地方产品的传统优势和特殊的生态条件优势,将企业定位于绿色+特色模式、绿色+优质模式、绿色+低成本模式、绿色+品牌模式。

2。持质量和信誉取胜的发展方向。“以质取胜”是产品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所在。为此,要牢固树立“以质取胜和质量第一、信誉第一”的观念,并从思想上对产品质量给予高度重视;加大培育“拳头”产品,和优质名牌产品的力度,增加研发投入以要适应国际市场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应按着“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管理的要求,对产地环境、原料生产、加工流程、产品包装、储运销售等每个环节都强化监管措施,不断完善安全质量保证体系,靠质量和信誉的不断提高,实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3.作好品牌整合,加强品牌的竞争优势。品牌在开拓市场和提高企业效益中的作用。品牌整合是近十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品牌管理办法,是指为了维持和提高长期竞争优势,企业把品牌管理的重点放在建立企业旗帜品牌上;明确企业品牌或旗帜品牌与其他品牌的关系,使品牌家族成员能够相互支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进行品牌扩张。

我国绿色食品要在国内外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发展,就要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培育和发展驰名品牌,靠质量和信誉开拓国内外市场,赢得社会经济效益。但市场品牌杂乱就难免盲目竞争和过度竞争,企业和地区的整体竞争优势难以发挥。如黑龙江省大米市场上出售的品牌过多(现在有30个以上),不利于发挥黑龙江省“北大仓”综合竞争力的优势,品牌过多说明企业规模偏小,在采用高科技及市场研发方面的投入受到限制,品牌多还为假冒企业和产品提供了藏身之地和以假乱真的机会。如能从现有的30几个品牌整合到l0个左右品牌,则可大大提高竞争力。即集中30个品牌的产品研发和促销费用,使品牌的无形资产价值的上升都会起到提高综合竞争力的效果。因此,有必要从地区和企业的角度,统筹考虑绿色食品品牌整合,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辅以适当的行政推动,为培育和发展著名品牌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好的市场、法律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是指投资及产品的产销要体现公平、公正、公开,市场信息畅通及交易条件良好;法律环境是指对投资人的财产和投资行为的合法保护及对其正常经营的合法保护。以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区、大学科技园区、海归人员创业园区等为载体,实现相关产业的高度集聚,从而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