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研究性学习及成果

篇1

关键词: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法;思路;模式

数学内容具有推理严谨性、应用广泛性及内容抽象性等特点,属于思维性科学。高等数学中涵盖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其思维能力和各种综合应用能力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动手能力,对所学知识能够分析和整理并对其深化、拓展,触类旁通。

一、研究性学习法在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意义

一般而言,研究性学习这一特殊的学习方式,不仅有着一定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也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互动性。而高等数学这门特殊的教学,其难点相对较大,我国新课程的改革,对于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有着一定的重视度,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着一定的必要性。(1)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质的提高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作用,在增加学生大量科学数学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提供了一些跨学科的知识。(2)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特长的发挥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较大的舞台,有利于学生潜能的释放。(3)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加强有着实质性的帮助,学生通过对研究性的数学问题进行猜想和探索,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因此高等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具有重要的实施意义。

总之,研究性学习是当下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有利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高数内容由定义、定理及公式组成,但其附属由条件和结论组成,强调逻辑性和思维能力,在此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能更快地培养社会急需的高质量及应用型人才。

二、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的实施思路和实施步骤

1.设置教学目标

传统教学模式目标在应试教育的思想影响下多局限于知识和能力培养中,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重视创造知识成果的过程。而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强调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重视态度和技能,以“实用技术、态度、技能、知识”构成目标体系,关注学生意志品质和情感体验的培养。高等数学研究型教学目标的设定,为充分调动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特通过优秀学生代表作为表率,以数学运用能力本位为取向,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数学信息素养及信息技能是培养的重点目标,数学公共课内容具有面向实际问题和综合性的特征,其具体教学过程需要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2.选定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要具备全面性。由于高等数学知识的偏重点不同,每个研究课题自然也会有差异,但所有课题的相同地方在于基础知识点,若遗漏了此方面知识,教学内容必然会偏颇。然而也不能要求高等数学的知识点出现在每一个研究课题中,那样就会形成研究课题图解式高等数学。研究课题选定强调难易适中,此项也是研究课题选定中的重要原则,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研究课题所需知识如果和学生现有知识及能力不符,学生就会因太难而降低学习兴趣。反之,若研究课题知识过于宽泛或高于现有知识储备,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研究课题选定要具备可选性;教师在确定多个研究课题时,要根据自己对数学知识点和知识结构的理解,一旦确定课题,要在教学平台上提前整个课程的研究主题及研究重点,便于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专业选择课题。

3.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

按照学生自愿、兴趣等原则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并指派一名优秀学生负责组内各项事物,如协调组员问题,根据学习任务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在能力互补的基础上分解任务,使学生可以充分地自主学习。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协作学习的优势,尤其课程教师能成为学生学习技术的支持者和方法的指导者。通过小组之间的共同学习,学生能初步解决研究课题遇到的问题,了解课程难点和重点分布规律,有效提高学习兴趣,为后续完成教学任务做好铺垫。

4.教师指导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起到多方面作用,如研究方法指导、研究方法修正、知识答疑等。其指导方法也具有多个方面:(1)常规课堂授课。这也是研究性教学中基础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在一定时期预先安排的教学环节。本课程的知识点都能在此过程中得到全面且系统的讲解,这种方式需要大量的与本课程相关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适合选择在学习小组课题研究到攻坚阶段。课堂授课可以让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本课程知识,帮助学习小组对已经自学的情况进行回顾检查,进一步积累所研究课题知识。(2)线上互动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多个高校教学中都融入了互联网技术,学生可以通过在网上帖子的形式对存在问题进行充分交流且多次反复讨论,最大限度地便利了学生,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此外,研究性教学模式要求教师积极了解所研究课题的最新动态及研究成果,熟练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内在结构。研究性教学重要的是能力的运用,并不是单纯知识信息的积累,教师要树立创新研究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研究创新能力。

5.引导探究

在实施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当贯彻引导研究于整个过程中,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理论,在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时,应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讲求过程实施中学生的独立钻研,重在对学生主观能动性及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高等数学未知领域的探讨研究,形成对问题的解决,完善整个学习过程。

引导探究进行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一般分为四步走,首先,针对本节课程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提供给学生相关的材料,协助其研究;其次,针对数学课本要学习的内容及特点,进行启发性问题的设计,吸引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再次,激活思维机能,通过对数学课本内容的精妙设计,诱发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思考,并概括课本及思考到的内容;最后,针对学生的研究,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并让学生或讨论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研究结论,完善对高等数学课程的学习,获取新知识,得到新经验。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即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起始于具体问题,然后高等数学教师设计研究活动的程序,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依据此去自主地进行对高等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实现对知识的读取等。

6.评估效果

研究性学习法的效果评估倡导多元化,如测试测定学习成绩,主要测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熟悉程度。如检测学生学习成绩和教学目的是否相符,以学生所撰写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研究资料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再如,跟踪观察平时成绩,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研究性学习是否开展,并根据总结、研究记录及自我评价得出成绩。

三、研究性学习在高等数学课程中应用的实例分析

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教学更应该贯穿整个知识系统,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并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对新科技提高重视度,在实际的生活中结合生活背景,近些年来,高等数学题目多以时代特色的事物以及具有高科技的相关知识作为背景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提高对新科技成果的关注。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学生对原因和结果及时分析的习惯。高等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更应该加强其实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科技成果的关注,并及时地对原因和结果进行分析,进而增强高等数学教学的效果。其中实际教学案例如下:

案例1:研究性学习法重点在于应用,使学生能分析、整理和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学习微分方程的建立与解法,可以解决人口问题、环保问题、资源问题、文化问题等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的调查和对策研究的计算。学习求解定积分可以促使学生巧妙应用计算机编程。导数的推导、应用和其原理分析的方法及逻辑性更是广泛出现在生产实践中。

案例2:高等数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法还强调探究,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新的知识。高数内容由定义、定理及公式组成,但其附属由条件和结论组成。一般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时会采用回忆旧知识的方法引出新问题,之后对其新知识进行推理,从而得出结论。在引进新知识时,应让学生自身体验新知识的推导、检验过程,增强学生对探究的信心。例如,某高校教师在讲解定积分一课时,先从某则寓言故事引入,进而引出数学“积零为整”的思路。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先将“变化”的问题转为“不变”问题,其次在“静止”状态下计算微元,第三得出整体近似值后求和,最后取极限,将“不变”问题转为“变化”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处理方法、都是计算一个和的极限,只是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发言,教师做总结得出定积分的概念。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和人才教育的推进,许多高校也从扩张型教学转至质量教学,高等数学在此环境中也赋予了全新的内容,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研究性学习法能让学生自觉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增强其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灵晓,许丽萍.在高等数学习题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5):24-28.

[2]郭竹梅.基于研究性学习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70-72.

[3]高芳.高职高等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才智,2013(9):53.

[4]李小梅,叶赛英.重探究、重应用、重体验:研究性学习法的具体举例,以高等数学课程为例[J].数学教学研究,2014(2):45-49,55.

篇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实行建构的,而不是灌输的。它特别注意学生的研究,并在研究的具体环境中将知识经验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内部表述。这样就需要我们给学生创设适宜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供要学习的领域知识的教学材料通常只有课本,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的活动受到了局限。为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们在创设研究性学习环境时,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学习材料,该材料包括教材、实验、增设实验、有关问题的背景知识和模拟微观世界的动画等。因此研究本课题,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必要性、可行性。

教育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教育的和谐发展包括许多方面,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和谐统一有属于其中的一部分。教师教和学生学如何有机的统一起来呢?为学生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环境:学是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才有意义,只有让学生在尽可能真实的环境中,甚至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构建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因此,教师设置的问题情景应尽可能与知识应用的实际情景接近。我们的做法是:教师尽可能在课堂上展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究过程,提供问题的原形,并指导学生进行探究。例,在学生学习“铝及其化合物”时,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去年春节期间,某学生发现氢气球非常畅销。今年春节将至,他想通过卖氢气球赚钱,然后将赚的钱寄往“希望工程“--资助贫困学生上学。他没有很多的钱买氢气钢瓶,经过校方允许,他利用学校的化学实验室设备制取氢气。实验室只有相同质量的铁、镁、铝以及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请你们帮他设计较合理的途径制取氢气,以及制氢气球时,在实验设计中必须注意什么问题?这个问题是模拟现实生活,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懂得铁、镁、铝、水、盐酸、氢氧化钠等物质,哪些反应能放出氢气,并能够计算出相同质量下那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最多,还要根据成本核算出哪种方案最经济,最终做出决策。方案确定后,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制氢气球。这个问题的特点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而且还渗透了德育教育--因为赚钱是为了资助贫困学生上学。这样,在一定的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达到了和谐统一,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落实,因而确立此课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我现在从事高二化学教学,分别教实验班、生物班、普通班。高二化学学习已经完成了高一阶段的初高中衔接任务。距离高考还有两年时间,在这个年级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使该课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今后的推广和利用。

二、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2*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12期中,每期都有一块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如“化学教育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对研究性学习进入高中课堂的认识与实践”、“中学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化学课堂中开展探究学习的案例分析”、等。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在2*年已有好多课题,探讨得非常清晰,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关键在于教师要创造适宜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因此确立本课题,对研究性学习的补充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时代,全球化已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客观存在。布莱恩.霍尔姆斯是英国著名的比较教育学家,他认为比较教育的任务就是探讨解决教育问题的各种方法,即问题解决法。他在综合了杜威的反思性思维理论和波尔普的假设演义法与问题解决发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法,实质上是一种演绎法,主张研究应当从问题入手。我对此理论应用到化学教学中的理解为,研究性学习的探究。对于创设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国外已有较为成功的经验,如:放手让学生自主创新教师不教师不开设学生的自由,再比如激发学生的个性兴趣不要求统一的课程标准等,但是在国内目前的教育制度和历史背景下,我们不能照般国外的一些东西,必须要研究适合与目前国情下的教育,而国内在此块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研究性学习的进步,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起到了与国际接轨的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研究法、理论研究法、教学实践研究法、过程研究法、社会实践研究法究和经验总结法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理论研究。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发展过程,研究性学习提出的历史背景,法国、美国、香港、台湾地区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和日本的综合学习课程。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类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发现学习和学会学习等的区别与联系。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外活动、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和开设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化学学科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本课题从实践上研究了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

3、调查研究。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于20*年10月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一2班和4班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20*年12月就《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对张家口四中的高三年级的生物1班和生物3班再次进行了整体抽样调查。根据化学学科的学科特点,本课题探讨了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要求和化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可行性课题。

4、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对*年至20*年高考试题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5、研究性学习教学原则、模式和方法研究。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实践研究,研究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的原则、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6、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开展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张家口市创新大奖赛,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新习作。

四、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

(一)课题准备和前期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12月)

1、查阅资料,自主确定选择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的指导理论。

2、填写《张家口市市教育科学一般研究项目申请书》,课题申报、课题审批。

3、进行研究性学习文献检索,筛选其中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借鉴他人的宝贵的经验,进行文献研究。

4、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研讨,进行理论研究。

5、撰写开题报告和实施方案,组织开题工作。

(二)课题核心研究阶段(20*年9月——20*年5月)

1、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二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进行问卷研究。

2、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究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组织形式、一般程序、实施步骤、实施阶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指导、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化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和化学学科研究性学习成果形式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程序研究。

3、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践,指导学生填写研究性学习《选题意向表》、《课题申请表》、《课题研讨表》、《课题文献检索表》、《课题实验活动记录表》、《课题实践活动记载表》、《课题自我评价表》、《课题结题登记表》,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撰写和汇报演讲,进行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研究。

4、利用原编制《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调查问卷,对高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并分析问卷,再次进行问卷研究。

5、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先后两次开展“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演讲会和“高中化学兴趣实验探索”实验表演,进行社会实践研究。

6、组织学生提交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和社会实践活动摄影图片,参加张家口四中开展的“创新大奖赛”和兴趣实验小组。

7、搜集*年以来的全国高考化学试题,筛选并分析整理其中的“研究性学习”试题,进行高考中“研究性学习”试题研究。

8、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总结探索经验,形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撰写研究成果论文,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研究。

9、归类、梳理、撰写中期研究成果,撰写相关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

(三)阶段性成果汇报阶段(20*年10月——20*年12月)

1、积极组织论文投稿,交流推广研究成果。

2、总结研究成果,编辑《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汇报和《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阶段性成果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3、请张家口市市教科所邀请有关专家对课题成果进行鉴定并获二等奖。

五、研究性学习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1尊重和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在具体操作过程程序上,我们首先要对《课标》中的“内容标准”进行解读和体会。再根据张市四中的学生实际情况,做出选题的指导意见。例如在“原电池原理及运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组织学生开展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过程,是先学习体会《课标》,《课标》中课程化学(2)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查阅资料:化学能转变成热能、电能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实验:用生活中材料制作简易的电池,③市场调查:不同种类电池的特点、性能与用途。在《课标》选修课程模块(4)化学反应原理,主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内容标准中“活动与探究建议”有①实验探究:电能与化学能的相互转变。②调查市场上常见的化学电池的种类,讨论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和回收价值。在此基础上,我们在《课标》的理念下,结合学生及教学的实际,在原电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增加设计了,①不同金属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②干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③实验室模拟氢氧燃料电池的实验探讨,④铅蓄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⑤可充电镉、镍电池的结构及原理的研究等课题。提供给学生让他们自主选择。通过课题的开发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全班所有的同学都积极参与到几个课题组。分工协作进行开题论证,设计方案,查阅资料、整理资料、设计实验、动手实验到最后完成课题的结题。

2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有效地创造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

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要体现以实验为特征的化学学科特点,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都有重要的意义。《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强调了以实验探究为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课标》没有单独对化学实验提出内容标准,但整个“内容标准”中却始终建议用实验探究来完成内容的学习,也就是说实验探究是学习过程和方式的主线。因此,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充分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能有效地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现行教材中实验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但学生亲自动手参与的实验比例还是太少,为了多让学生动手参与探究,突出化学实验的优势,我们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

〈1〉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问题讨论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一般是“验证性”,改实验的“验证性”为“探究性”一般程序是:实验观察提出。例如,在“原电池原理”教学中,我推荐了一个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同的材料构成原电池的对比研究”,课题要求:了解原电池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内外电路的电子流动方向。对比不同材料构成的电池的性能差异。学会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学生尝试用铁、铜、锌、铝、镁、石墨等电极材料在硫酸、盐酸、硝酸、醋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氯化钠等不同的溶液中进行实验,对比它们的电流强度和电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原电池的概念,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其中在镁和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和铜与浓硝酸构成的两种原电池中,电池的电流方向与其它的原电池活泼金属作负极不活泼金属作正极的电流方向相反,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在问题得到解决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了负极和正极形成的本质原因及确定方法。

〈2〉扩充分组实验

分组实验是教材内容安排的基础性学生实验,它主要是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规范地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强化所学到的知识。”这类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要求学生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履行预习-实验(操作)-总结(实验报告)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们在分组实验的基础上对它的实验内容进行扩充,让学生设计实验-搜集资料-动手实验-找出实验结果,来完成分组实验。例如在高二“氨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中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方法制取氨气最好”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去做,首先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所有的制取氨气的方法,如用氯化铵、硫酸铵、碳酸铵、碳酸氢铵等不同的铵盐和碱石灰、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生石灰等进行实验,或用浓氨水和不同的碱进行实验来制氨气。通过产生氨气的速度和体积等全面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结论。用什么方法测量氨气的体积是对学生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是一个考验。经过研究,学生较好地设计出用量气装置装四氯化碳或苯来测定氨气的体积的方法。

〈3〉拓展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用一些简单易得的器材和试剂完成的实验,或称为“家庭小实验”。这类实验能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联系实际的能力,是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但教材中这类实验还是太少。我们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拓展,一是开展课外兴趣小组,二是开放实验室,三是开展校外(家庭)实验。一般经过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个体探究-小

组讨论-完成实验-作出评价的过程。例如,学生针对近年在市面上出现了特殊颜色的玫瑰花-蓝色妖姬的事例,在“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家庭小实验“改变花的颜色”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的鲜花在酸性和碱性溶液中的颜色”的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喜爱种花的同学们在家中用不同种类的鲜花作实验,然后进一步把鲜花、叶片、果皮研碎,用市售白酒提取液制取指示剂。

3通过研究性学习环境开展过程,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

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对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的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性学习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在课题的开展过程中会接触到很多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问题,老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学会运用化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的问题。例如:通过“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除了硅,我们还有什么?”“生命与DNA”等课题的研究,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了解关于纳米材料、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等最新的科技成果。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了化学对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拓宽了知识视野。

4关注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感受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过程性的评价

在《课标》的理念下,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促进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开展过程中,要注意评价目标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同时要注意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开展的过程评价,还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管理中,我们设计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表,用于学生自己、学生之间、课题组及指导老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评价。这种评价重在参与、重在合作,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再如“蓄电池的原理及运用的研究”课题小组,在没有完成预期的研究成果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对他们的课题小组,依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认为他们虽然没有得出预期的结论,但他们认真地完成了整个研究过程,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

6探索适宜学生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过程管理

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编制了研究性过程管理系列表,,其中包括: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外出活动记载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讨、实验活动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调查登记表;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在学生进行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地对学生进行管理。在化学研究性学习选题阶段,我们指导学生侧重于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及将要学习到的化学学科知识点出发选择课题,通过选题意向表的填写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并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调整。然后开始选题。并填写课题申报表。其次,对学生的研讨活动、实验活动、外出调查活动进行统计、审查和指导管理。并填写相应的表格。第三,在化学研究性学习的后期,对学生的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最后,在学习过程和学生的评价方面,我们设计了化学研究性学习课题学生自我评价表,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篇3

[关键字]研究性学习网络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部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增设了研究性学习必修课,200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要求各校从实际出发,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造性地组织、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丰富完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说明研究性学习已成为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与研究性学习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网络的开放性能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2000年10月,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同时印发了《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和《关于印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等三个文件,文件要求从2001年起,用5到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随着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的普及,学生的信息素养正在不断提高,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学校建设了校园网,并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就如何在研究性学习中应用网络作探讨。

一、网络可以提供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

要开好研究性学习这门新课程,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准确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由于研究性学习涉及的教师面广,并且其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严重缺乏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这就增加了对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统一培训的难度。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学生需要相关理论与方法的指导,需要参考和借鉴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由于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和学生选题的自主性,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是不好的。

利用网络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收集在一起,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这些信息包括:

1、研究性学习的政策性文献和理论性文章。

2、各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体会。

3、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遇到的让人困惑的问题,如:在目前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中,如何使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衔接,达到取长补短、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在研究性学习环境中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4、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如:如何发现问题?如何利用资源?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怎样做好调查记录、研究记录、实验记录?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5、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其他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情况,并为跨校间的合作研究创造条件。

二、网络可以为学生创设发现课题的情境

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一般不宜由教师指定,学生在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之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种情境可以是组织参观访问、实地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可以是邀请专家来校讲座,也可以是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等,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调查和实践中发现课题,当然是重要的,但如果都是这么做,不仅会大大增加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还会因为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降低学习的效率。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并不是所有学校都具有聘请专家的条件),展示各种多媒体信息,还可以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络上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去发现问题,确定课题,针对性就比较强了。

三、网络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

在学习过程中,伴随着情境性问题的产生与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了解各种不同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往往不可能预先准备,甚至对学习者来说会十分陌生。这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解决相关的信息。事实上,不是每个学校都在大型图书馆附近,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工具书,不是每个学校都拥有大量的期刊报纸……,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使得一定程度上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这意味着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更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不可预知、综合开放,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需要更大的师生比,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教师的力不从心还表现为:一是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局限;二是单个教师进行辅导,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问题的多视角分析受到限制。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形成合力。

由于因特网具有极其丰富的信息资源,正逐步成为我们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而且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杂而乱,特别是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信息往往湮没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并不十分适合学生使用。为此,学校最好能将因特网上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向学校网站推荐资料,使学生不仅是网上信息的获取者,也是网上信息的提供者,还要重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上导航和相关网站的链接,这样就可以提高学生上网查阅资料的效率。利用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指导老师即可是本校的老师,也可是外校的老师和校外的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网络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是学会分享与合作。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信息,尊重他人的想法,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的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网络能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网上学习的合作与交流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进行,师生可以就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确定研究课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网上的合作与交流师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从而有利于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转变。

五、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强有力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们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学生的想法是否有意义,会接受多于现实的评判,老师和同学会对此提出自己的评价。对于各方面的评价,被评价者又有权利进行取舍,取舍又决定了课题的深入走向。这样评价就可以较好地实现自我反思和激励的作用。

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都可以制作成网页,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是多渠道的,有指导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还可以网上进行"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虽然网络绝对不能代替现实环境中的学习,但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1]6号文件《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

[2]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6

[3]谢树平《研究性课程的构建》《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4]刘树仁《试论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研究》2001年第5期

篇4

摘要:本文从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出发,首先阐述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和特点,其次提出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结合英语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达到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学相互促进的目的。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英语教学;语言技能

一、引言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可供研究的课题或项目,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在笔者所处的学校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虽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选题主要在老师规定的范围内选择,学生缺乏自主性;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不少学生敷衍了事;老师普遍不太重视研究性学习;学生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实践效果不理想。因此,实践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

二、理论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研究性学习强调研究方法的实际运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对结果的分析采取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需要更加关注以下几项具体目标:

1.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的能力;

3.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4.小组或集体合作能力;

5.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它是在教师指引下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学生围绕着问题,通过分工合作进行调查研究,选择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并且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师生和成员间的沟通交流。

(三)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三个阶段:确定课题阶段、具体探究阶段和成果展示阶段。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这三个阶段是互相渗透和相互促进的。

1.确定课题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可以进行一些初步调查和实际探访,然后经过多次讨论,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选择研究的方向和范围,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研究题目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该题目中涉及的知识领域,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

2.具体探究阶段

确定研究的问题之后,学生就进入具体探究问题的阶段,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取得大量的研究资料。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得到的初步调查研究成果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当然也可以征询老师的意见和建议。学生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整合反馈的信息,完善个人的研究成果。

3.成果展示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研究好的资料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提炼,形成书面和口头报告,建议采取多样化的成果展示方式。除了按要求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外,还可以采取讨论会、手抄报、论文集以及网络博客等方式,通过网络媒体的传播,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一)前期准备

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灵活性更高,选择面更广,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度更高。他们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话题,把搜集的结果分类。如学习类,可以是如何提高英语口语;生活类,可以是如何处理塑料袋;文化类,可以是昆明湖遗址的开发等。然后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终题目。这里拿“从东西方节日比较看文化差异”为题举例。

(二)调查研究

由于前期细致的准备和明确的分工以及学生们能经常认真地交流进展状况,因此他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们选择的这个题目从节日角度出发,有明确的切入点,因此他们要先搜集节日方面的资料,然后把相似的和明显不同的节日的内涵和内容拿出来作比较,然后就节日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最后得出结论。

(三)成果展示

学生们可以自主选择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首先,他们可以把用资料袋汇总收集到的各种资料以手抄报、论文集等方式拿来展示;其次,他们也可以使用博客展示,用博文、图片记录其调查研究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另外,他们还可以使用为报告专门制作的PPT,通过一张张幻灯片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

四、研究过程中的英语学习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笔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在其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才是教学的目的。笔者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抓:

(一)听的技能

笔者会定期播放学生搜集到的影片、录音等有声资源,在他们听完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或把材料留出空格,让他们听写。材料由易到难,慢慢增加长度和难度,这样学生的听力水平肯定会有大幅的提高。

(二)说的技能

在研究性学习的初级阶段即搜集资料阶段,笔者会要求学生作每周汇报。例如学生从中西方的节日出发,探索中西方文化差异,那么老师就要求他们讲述我们国家的节日,同时讲述西方国家的节日,再作比较,在后面的阶段,可以尝试小组讨论,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坚持做下去,会发现学生逐渐开始从简单的句子尝试复杂一点的句子,最后竟能成篇了,口语表达也更通顺、更流畅了。

(三)读的技能

学生搜集到的英语短文、英语新闻报道、大幅的介绍说明性材料等,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例如,可以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笔者会让学生推荐阅读一些相关材料,扩大词汇量,扩充知识面,以达到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写的技能

笔者会要求学生定期就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作归纳提炼,形成自己的思想内容,通过写作这种形式呈现出来,最后可以把这些编辑整理成资料册,为研究性学习最终的研究报告写作打下基础。

四、分析和评价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主要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学生自主选择题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二)激发学生兴趣,整个调查研究过程不受固有模式的干扰,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三)学生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可以学会使用新的研究方法,为他们以后进行探究式学习打下基础。(四)新的研究工具和媒体的使用,不仅创造性地展示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还可以充分体现学生们学以致用、与时俱进的科学研究精神。

高中阶段让学生对英语语言本身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困难,但可以让学生尝试研究英语的某一方面,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知识水平,让他们学会把英语当成一个了解异国文化的工具。学生可以通过收集并阅读英语报纸、观看英语电影等方式,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它重视的是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的实践经验和能力,而不是比较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学生可以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篇5

【关键词】地方史 资源 高中 研究性学习 探索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225-01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教育改革的深入,学生创新意识、合作精神等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研究的重点。从以往我国教育研究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均是从学科课程教学方式这一角度来实施研究,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和教材的改革,使得研究角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所强调的是学生主动地参与至教学活动中,注重的是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下面笔者利用地方史资源,就高中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实践进行详细地探讨。

二、利用地方史资源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特征

利用地方史资源来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基于教师的指导,学生围绕地方历史中某一个特定的历史课题,借助于调查研究法,通过图书馆或者互联网等相关方式获得相应的资料,以解决历史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该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有利于操作,所获成效较为显著。就调查资料来看,目前在我国高中研究性学习中,常用的方式为文献查找,即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来实施研究性学习,比如借助于图书馆或者互联网等来收集相关的资料,对此,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以及学生所在地是否具备所需的这些设施也成为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通过地方史资源的利用来实施研究性学习则可很好地克服这一问题。第二,强化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以使学生进取精神得到激发。借助于地方史资源来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间范围既可为古代历史,同时也可为近代历史,所用内容可以为社会生活,也可为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以及背景等,尽管所学内容的时间较为久远,但由于事件发生或者人物活动等就在当地,因此拉近了学生和学习内容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所得结论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三、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基于历史课改新要求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要求,结合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研究资料以及调查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利用地方史资源开展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流程主要如下:

第一,准备。该阶段主要的任务就是研究性课题的明确,教师要尽量多为学生提供关于地方史方面的资源以及各种信息,激发学生借助于地方史资源的利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与动机。首先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实际生活与学科特点出发,打破教材原知识序列,对教材中重新进行构思与整理,并创设相应的情境使学生自己能够发现研究性对象,可将学生兴趣作为导向或者将问题作为导向,以此激发学生研究性兴趣。 其次,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及课题,可基于学生自愿的前提下来分组,让小组成员来共同明确课题以及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在学习计划中应明确小组各成员的具体职责,其中在明确课题时,应基于价值性、继续性以及可行性等原则来实施。

第二,资料收集与现场调查研究。该阶段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其学习的重点在于学生史料获取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实施过程中,可基于地方史特点以及研究性学习所具特点来实施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应要求学生注意对调查对象的尊重,围绕主题来实施调查,可将主体换细分为多个小问题,从而达到全面且系统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学生研究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的指导,尊重学生自身的自,定期进行抽查学生调查研究活动的记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此外,还应做好资料保管工作,在收集资料时,应将收集地方与时间等注明清楚,做好归类工作,特别是在实地调查中所拍摄的照片以及录音等相关资料。

第三,交流和成果完成。学生在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交流,同时教师还应对学生所收集到资料实施初步归类以及筛选,将一些无效信息或者不科学信息等及时筛除,以此为后续的学习研究打好基础。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因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存在一定差距,再加上其对于问题看待的角度有所不同,在交流中必然会出现争执,发生矛盾,对此教师此时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调节工作,收集学生不同的意见,取长补短。

第四,沟通和评价总结。在该阶段中,所强调的是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团队合作观念,在沟通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出双向性,让学生自己来介绍成果,通过各种信息以及见解的交流,完善学习成果。在评价总结过程中,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指标全面性、主体多元性、导向激励性、方式多样性以及指向过程性等,在总结评价时,应将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价值作为主要参考的指标,分别从思想教育和社会价值这两个方面来分析成果。

从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来看,对该学习研究可能造成影响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考压力。鉴于这种情况,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首先应该提供一个良好且轻松的环境,基于学校自身的环境、学生实际生活情况等,开展具有特色的研究性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其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大教学方式的研究和创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的培养,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该项活动中来。此外,还应充分挖掘地方各种历史资源,充分发挥地方史资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具备的各种功能,继而进一步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杨敏.湖南常德市高中语文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屈光垒.新课改背景下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周口市高中历史教学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1.

[3]邱芳芳.区域人文资源与地方史教学――以吴江市中学地方史教学实践为例[D].苏州大学,2012.

篇6

1、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委托我校从2007年高中一年级开始,进行新一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验与研究,探索高中学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2006学年、2007学年两年进入安宁中学的年轻教师超过20人,其中在2007学年高一年级任课的年轻教师达12人。使教师养成规范的教学科研工作习惯,促进青年教师的尽快成长是关系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3、以科研促教学,教学促科研,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整体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是学校的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通过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是提高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4、各个学科教材上均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各学科结合自身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教学所需。

二、我们的做法

1、操作形式

分阶段以班为单位进行选题并实施研究:每个阶段全年级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每班自主确定一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下分若干子课题。班主任为本班课题总负责人,每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子课题进行研究。选题及研究与班级管理、教学实际需要相结合,各小组指导教师从班、级任课教师中选。

助学用书:云南省普通高级中学综合实践活动助学用书《研究性学习》(2007年6月第三版)

三个主题活动:多角度研究问题;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关于“我将来做什么”的研究。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多角度研究问题”

1)本阶段要求各班围绕学校建设等学生周围实际方面选题并进行研究;

2)本阶段主要目的就是让师生都掌握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选题――制订研究计划――论证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展示交流――成绩评定)

第二阶段: “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这一阶段就是研究学生自己的学习方法;

2)特别关注每个学生自身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的研究及研究前后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及学习成效。

第三阶段:关于“我将来做什么”的研究

1)本阶段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少些盲目和茫然;

2)本阶段实际上是指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

2、评价

评价由自评及他评组成,自评占40%,他评占60%

(1)针对学生的评价:

评价原则:注重过程;评价主体多元;激励为主;不设置唯一标准;等级制与学分制相结合

评价者: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互评、指导教师评。

评价目的: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挖掘其中丰富而精彩的体验、收获和经验

每一阶段评价内容:研究主题、研究计划、研究活动、小组协作、研究成果。

(2)针对指导教师的评价

原则:评价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辅导的个别学生所获得的荣誉,而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学习收获。评价贯穿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而不仅局限于期中或期末考核。

评价者:学生小组成员、教师自评、课题管理小组。

评价目的:促进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

评价内容:指导态度、时间保障、资源支持、自我反思等

3、管理

1)学生管理

每班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由若干个子课题组成。班主任为本班课题总负责人,全班同学分若干研究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子课题。

每个研究小组推举一人担任组长,组长负责召集活动,记录出勤及与导师、班级、年级、学校协调相关事宜。

每小组聘请一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一般从本班任课教师中聘请。

2)教师管理

年级每位教师每学期除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必须至少承担一个课题小组的指导教师工作。指导教师参与小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并对学生进行指导,还对学生的安全和学习质量负责。

4、要求及说明:

1)注意收集师生对助学用书《研究性学习》及课程开展的意见、建议;

2)每一阶段结束后力求将好的成果运用并推广到学习生活中。

三、取得经验及成果

1、以班级主题活动的方式来设计和选择研究课题,符合高中实际,没有给师生额外增加过多负担,为课程的开设提供了时间保障;

2、班主任为课题的直接管理者和促进者,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不但有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还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3、研究课题选择与高中学生实际需要密切相关,对促进学生改善学习方法帮助较大,另外对引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设计也有一定帮助(举例:今年高考英语成绩140分的干玲瑜同学恰好是第二阶段英语学习方法探索研究子课题的组长;另外今年学生高考志愿填报相对较好);

4、采取多种形式的展示、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师生参与研究的积极性,还能促进各小组改善研究内容,提高研究质量;

5、有评价方案,也取得一些成果。

四、不足及需改进的地方

1、每一阶段时间安排过长,导致第二、三阶段的研究受到太多冲击(受文理科分班教师变动、会考、突发的事件如5.12活动等的冲击较多),干扰了研究的开展;

2、忽视了因师生变动带来的认识差异、高中考试的频繁及高要求对研究工作的冲击,没有及时的做好协调导致各班研究质量参差过大;

3、资料意识和成果意识都不够(第二、三阶段展示交流不够,没注意资料的收集、检验和整理,没及时进行成果的推广,影响了研究质量的提升);

4、评价、激励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五、下一步实施的考虑

1、仍按三个阶段安排,但时间缩短,每个阶段从开始选题到结题大约安排3个月时间,三个阶段的班级主题活动在三个学期内完成。(更有助于更多发挥本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帮助价值)

如新的高一上学期打算于11月到次年1月完成第一个班级活动“多角度研究问题”,高一下学期2月~5月完成第二个班级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二上学期于8月~10月进行“我将来做什么”的研究。学生就有更多时间将研究所得运用于高中阶段后期的学习中,在运用中检验研究的价值。

篇7

关键词:农林院校;英语;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2-0075-03

作为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元认知”这一概念是由美国社会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 J.H.在1976年首次提出的。之后,发展心理学和二语习得领域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是对元认知成分和它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外语界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探讨了学习者元认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也有学者探究了元认知策略教学的效果并对此做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Oxford(1990)认为:“元认知策略是为了成功学习一门语言而采用的管理步骤,包括选择注意、计划与安排、评价。”[1]国内外语界对元认知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外语学习中的元认知策略,也肯定了它的作用。“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三大方面:(1)理论分析及应用研究方面,文秋芳(1996年)首先谈到了元认知策略的调控作用,为我国元认知策略的研究开创了先河;(2)有关听说读写译

等语言技能方面的元认知策略研究,其中关于听力方面的元认知策略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但尚欠缺深入研究;(3)自主学习等方面的元认知策略的研究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衡。”[2]元认知策略对提高英语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而“基于元认知理论进行的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证研究并不多见”[3]。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指出:“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新教学模式应能使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学习,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提供计算机、网络等外在条件还远远不够。因此如何能更合理地利用有效的管理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思考。所以,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现状,用实证研究方法定量探讨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以发现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提供参考依据,并希望以此为依据寻找合适的学习策略培训模式和教学改革方案。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某农林院校151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8―23岁,其中有111人来自农村,40人来自城市;其中男生74人, 女生77人。研究对象尽管来自不同的专业和地域, 但都参加了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

(二)研究工具

1.问卷调查。本研究共采用两个调查问卷收集数

据。(1)《元认知策略调查问卷》,该问卷同时参考Oxford(1990)设计的语言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诊断表和文秋芳(2004)的《英语学习策略调查问卷》[4],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对两者做了综合和修改。元认知策略(MSs: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卷共12个条目,分为三个要素:自我监控(SMO:Self-monitoring )、自我管理(SMA:Self-managing)和自我评估(SEV:Self-evaluating)。(2)《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主要参考徐锦芬(2004)对自主性英语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5],并做了局部修改和删减。自主学习能力(ALB: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问卷共包含23个条目,同样分为三个要素:评估学习效果(ELE:Evaluating Learning Effect)、监控学习过程(MLP:Monitoring Learning Process)和对教师的依赖程度(DDT:Degree of Depending on Teachers)。两个问卷都采用Likert5点计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共分为5个等级,两个问卷的信度а系数分别为0.919和0.874。问卷由学生随堂匿名作答并当场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296 份,收回有效问卷251份。

2.学习成绩。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其成绩能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本研究采用它作为研究对象的英语学习成绩,并根据他们的四级成绩高低不同,研究对象被分为高、中、低分三组,每组人数分别为:69、102、80。通过对学习成绩的相关分析发现:最小值分别为:500、434、365;最大值分别为:582、497、425;平均值分别为:523.72、459.39、399.62;标准差分别为:22.28517、17.18115、17.39210。

3.数据分析。所有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完成后运用

SPSS16.0 对有效数据进行了描述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性分析,定量探讨了研究对象的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自主学习能力现状以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这两个变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

二、结论

(一)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情况与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根据Oxford(1990)英语学习策略问卷的计分标准,从表1中不难看出元认知策略(MSs)使用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ALB)现状各维度的平均值(Mean)都大于2并且都在2.5―3.4范围内,这表明研究对象能有效利用元认知策略并且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对象在运用元认知策略时能够进行有效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也能正确评估学习效果、监控学习过程,但

“对教师的依赖DDT”程度(Mean=3.1159)明显高于其他各项能力。其中“评估学习效果ELE”使用频率最低(Mean=2.7314),“对教师的依赖DDT”程度最高(Mean=3.1159),这也恰好证明研究对象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淡薄,自主学习能力不高。另外,“总策略Total MSs”和“总能力Total ALB”平均值分别为2.8091和2.8926, 频度都处于中等水平,说明研究对象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和自主学习能力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高、低分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异同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异同,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比较分析研究对象中的高分组(HA:High-achieving)和低分组(LA:Low-achieving)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频率与自主学习能力情况,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的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水平的研究对象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存在着明显差异,高分组(HA)研究对象的元认知策略频率各维度的平均值(Mean)都高于低分组(LA)研究对象,且差异显著(P值Sig.都小于0.01), 说明高分组研究对象比低分组研究对象能更经常、更善于运用元认知策略,即高分组研究对象具有较强的元认知策略运用能力。两组研究对象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同样存在差异,其中高分组的“评估学习效果ELE”、“监控学习过程MLP”和“总能力Total ALB”平均值(Mean)都高于低分组,这说明高分组的学习者能更好地评估、监控和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相反,高分组学生对“对教师的依赖DDT” 程度平均值(Mean=3.0641)底于低分组(Mean=3.1600),这也恰好证明成绩越高的学习者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越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各维度中“评估学习效果ELE”和“对教师的依赖DDT”有显著差异(Sig.值即P0.05),说明高分组和低分组研究对象在监控学习过程与总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三)元认知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及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为了更好地了解元认知策略使用情况与自主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两个变量对研究对象的学习成绩的影响,以下运用相关分析研究元认知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及二者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表3、4所示。

1.元认知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表3显示元认知策略(MSs)与“评估学习效果ELE”、“监控学习过程MLP”和“总能力Total ALB”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Sig即P值都小于0.01, 说明了元认知策略对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而与“对教师的依赖DDT”呈显著的负相关,这也恰好从反面证明了越善于运用元认知策略的研究对象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越低,其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因此,元认知策略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它通过目标设置、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策略运用等来激发和调节学生的自主学习,对自主学习起调控作用和关键的指导意义。这一结果也说明了元认知策略是通向自主学习的桥梁。

2.元认知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通过进一步的相关性分析,如表4所示,研究结果发现除“对教师的依赖DDT”与“学习成绩AA(academic ach-ievement)”呈负相关外,其他维度的Sig即P值均小于0.05,即二者都与学习成绩AA呈显著的正相关,相关度依次为评估学习效果ELE>自我评估SEV>总策略Total MSs>自我监控SMO>总能力Total ALB>监控学习过程MLP。由此可见,元认知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成绩的两个有力的预测变量,其中,“评估学习效果ELE”是“学习成绩AA”的最强有力的预测变量,其显著性相关系数约为0.400。该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学习策略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说明了自主学习能力越强,学习成绩越好。

通过以上定量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描述分析表明,研究对象的元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和自主学习能力目前都处于中等水平,他们这两种能力都有待加强。(2)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分组和低分组学生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有显著差异,高分组学生较低分组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较频繁。但两组的自主学习能力中仅“评估学习效果ELE”和“对教师的依赖程度

DDT”有显著差异。(3)由相关分析可以看出,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与自主学习能力呈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对教师的依赖程度与英语学业成绩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且元认知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学业成绩的两个有力的预测变量。

本研究结果表明,提高学习者的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能够达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双赢目的。元认知策略是一种成功的管理策略,这种自我管理策略对提高学习成绩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对该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科学的元认知教学和学习策略培训,尤其是元认知策略的培训,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自我评估、自我监控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观念,以有效地改进学习方法,最终达到提高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Oxford,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2]丁向东,李丽霞.我国外语元认知策略研究15年回顾与 展望[J].教学与管理,2012,(21).

[3]岳好平,施卓廷.大W英语自主学习元认知实证研究 [J].外语研究,2009,(4).

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 研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

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

实施研究性学习既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有效实施,并实现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它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中的特殊作用,又要把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纳入学校校本科程范畴,开发和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确保研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并突现数学的科学品质。本文介绍一下研究性学习的科学设置过程。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1、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与主体能力,形成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学习形式和勇于质疑、善于思辩、尝试批判的创造性思维品质.2、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会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沟通、合作与表达交流,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分阶段目标:

目标原则: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程进展状况,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应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基础性、反复性和递进性。

1、第一阶段,以“阅读材料”、“课外作业”、“研究性学习课题”及部分教学内容的招展与延伸为载体,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确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探究意识和查阅文献资料技能、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沟通表达技巧等。

2、第二阶段,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实施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报告”为载体,学习数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验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重点培养资料搜集与处理能力、预见、构思与策划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观点的能力及分工协作的团队精神。

3、第三阶段,以“阶段汇报”、“解题答辩”、“成果展示”为载体,继续学习有关研究方法,重点培养学生资料佐证和提炼观点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清晰自如、条理清楚的表达能力、综合思辩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4、第四阶段,以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高考热点问题为专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数学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

(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原则。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应当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新颖有趣的实践与应用机会,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实践与应用活动中获取各种知识,发展各种技能。

2、指导性原则。发挥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组织、指导作用,坚持“教师指导在前,学生实践在后,监控评价全程”的原则,避免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危险性,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功率并从中获得自信和动力。

3、过程性原则。注意实践体验,注重全员参与,关注研究性学习中的过程感受与情感发展。

(二)课程计划

三、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一)准备阶段

1、请区教研室专家指导实施工作。

2、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以年级主任为组长,各备课组长和该学科任课教师为成员的实施课程的课题组,并以各学科备课组为单位,成立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小组。

3、做好请示、协调和物质准备,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提供各种方便。

4、宣传动员:对学生及家长召开宣传、动员会议,宣传课程的意义与价值,争取家长支持,激发学生兴趣。

5、指导学生组建“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小组。

(二)实施阶段

1、指导小组有教师相互协作,分工负责,管理教学时空,安排辅导与研究指导等。2、内容、方法与策略见《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四、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管理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在年级“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课程的开发、组织实施、监控评价与行动研究总结等;各备课小组主要负责课程的规划设计、研究指导与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各小组定期开会协商,保持密切联系与沟通。

(二)年级各备课组按课题组要求,具体负责各阶段课程的实施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指导和管理。

(三)按照预先设计的实施方案、评价方案、课程监控量表评价量表等组织课程实施,并随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问题.每一阶段实施结束,进行相应的总结,提出下一阶段目标任务和实施步骤,并根据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修改原有方案和量表。

(四)课程实施随时注意积累相关资料,分阶段调查学生感受和进展情况,分析相关数据,为下一步行动提供更科学的依据.同时注意建立数学研究性活动课题库,汇总、展示相关成果。

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对教师的正确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方面进行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工作。评价工作在学校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由科教部和数学教研室共同完成。通过教师所指导学生的研究成果质量,所指导学生的问卷反馈及其在课程实施中所发辉的作用而定.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评定:指导者的热情,学术水平与研究能力,提供研究方法的能力,指导课题设计的能力,组织课题研究活动的能力,课程开发实施及相关研究成果等.评价结果量化后纳入教师年级考核,并对优秀者给予奖励。

篇9

【关键词】《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探析

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体验,并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应对急剧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种学习方式被人称作“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而非结果,学习者是否掌握某个具体知识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机械制图》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学习中所遇见的问题和在实验、实习,以及生产实践中所接触的有关实物、实体和图形方面的知识,选择和确定专题,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过程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研究内容,自主选择研究途径,自主开展学习过程,自主评价学习成果;2、探索性。对同一课题,不求唯一答案。鼓励学生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地开展研究,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3、开放性。课题开放、不拘范围,主体开放,由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4、复合性。以知识的取得和方法的应用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双重结果;以学习成果的取得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协作精神的展现为最终评价的双重依据。

一、《机械制图》课程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确立

在《机械制图》课程中开发研究性学习,较之传统的接受性学习耗时肯定要多些。在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对制图知识的兴趣与爱好,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及应用的探究性活动。采取单元教学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办法,将每一章的学习内容,按照知识结构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知识专题,在每个专题中合理安排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做到有机结合,既能保证学习进程,又能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制图能力;既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二、《机械制图》课程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由于《机械制图》是工程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课程地位非常重要,所涉及的知识和创造性思维训练对学生学习和将来从事各专业工作、提高自身的创造性能力具有普遍的意义。所以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主体性

主体性,即主动探究,非被动接受,积极求知,非消极等待。在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在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过程被囿于窄小的怪圈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个对知识技能不断探索的过程,这其中起调节作用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

《机械制图》教学的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遇事有主见,敢拿主意,能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需要和观点,直接与书本、与生产实践对话,探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联系和应用,而且具有选择性。学生可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

2、开放性

开放性指《机械制图》的研究性学习打破在传统知识序列中寻找课程学习内容的藩篱,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接触的一切事物、实体和生产实践中寻找具有探索性和操作性的专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学生在选取课题或项目时不设限制条件和具体指向。从来源说,学生可以到实习工厂、实验室,可以外出到企业、生产单位观察、学习,也可以在学校中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

3、实践性

实践性原则,即在学习间接经验的同时,提供学习直接经验并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途径与机会。《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要达到这些目标,靠教师传授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必须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是个人亲自参加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主要通过亲身体验才能习得。学生必须通过课题研究参与实践,在获得某种体验的基础上,内化成个人的心理特质,从而达到学习的目标。

4、层次差异性

层次差异性原则,一方面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开发在不同学习阶段要各有侧重,使之不断提高,不断深化,螺旋上升,形成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体系。另一方面,层次差异性原则更应体现在同一学习阶段(甚至是同一研究性学习小组的不同学期)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构建上。

5、可行性

要保证《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能够顺利、正常开展,必须考虑课题内容有较多的可操作性。如,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学习环境,时间保障等条件是否具备;二是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也要考虑,现有的学生水平能否通过努力使课程有效地实施;此外,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设是否影响其他课程的整体实施。这些都是《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课题在开发时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忽视《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内容开发的可行性即预示着研究性学习的失败,那么研究性课题开发的意义亦随之丧失。

三、《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当课题确定后,根据学生学习兴趣的不同,由学生自由选择课题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每一小组挑选一名或两名成员担当小组长,负责各小组学习资料的整理和收集,并汇总小组的学习成果。首先,要求各学习小组组长写出该小组课题实施的书面方案,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进行当面批改,对于完成一个活动方案涉及的地点、时间、操作方法、使用的工具、手段、目标等都给予具体细节上的指导;第二,在研究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随时跟踪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的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第三,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亲自参与制图设计,分析数据,提出设计方案,从而培养起包括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研究的能力、空间思维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内的学习能力。第四,在每一小组学习课题结束时,应要求各小组及时提交课题研究的成果或成绩。

四、《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结果的评价

为了适应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机械制图》课程的期终考核也应该采取新颖的形式,由过去传统的笔试考查、维分数论,变为学生的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作品展示等多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成绩应包括学生的参与态度、活动状况与完成成果;研究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机械设计与绘图工具的运用能力。考核方式应该是:(1)学生自主考核;(2)学生过程与完成成果的复合考核;(3)学生打分与教师打分相结合;(4)研究成果与平时的理论课堂教学相结合。

五、《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结果的交流、学习

因为《机械制图》研究性学习是在单元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边学习边亲身体验实践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求新知识的欲望,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这种学习动机是学生自觉、自发学生的动力。但是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将每一阶段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和交流,又会使学生陷入知识的片面性和单一性,所以教师应该在每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每一小组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让其余各个小组和他们一起分享学习的乐趣和学习成果。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习到每一个课题的知识;并能同时感受到每一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和实践经验。

六、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的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虽然是学生自行探究式的学习,但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做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让学生主动探寻体验。其次,教师应该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一方面,教师不能事事包办代替,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做,哪怕是在实验过程中得出不正确的结论,对学生来说也是有意义的;另一方面,学生的探求活动应该有严谨的计划。此外,教师还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学生难以深入之时,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以启迪学生深入地探寻。

2、研究性课题的设计不脱离实际,以应使学生力所能及

所谓“不脱离实际”,主要是指《机械制图》研究性课题设计要注意对机械专业知识的涵盖面,既能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又能基本涵盖机械专业的基本知识。所谓“力所能及”,是指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确定其研究层次和要求,采取小组合作和个人独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尽量使课题的研究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以此来带动学生的进步。如:在学习组合体时,确定有关课题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实物、实体进行边学习边研究,以便加强组合体与三视图画法的规律和应用;又如:在学习尺寸标注的同时,可以确定以尺寸测量和标注应用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通过确立这样的课题研究性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思考和分析,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3、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确定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强化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把以知识体系为核心、以主动探究为主线的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4、统一考虑好课时与目标的管理

由于学生的活动难以控制,研究性学习与课程的整合在课时与课程目标管理上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调整。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研究型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网与研究型课程的结合,将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开放性、问题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原则,较好地完成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任务。

通过在校园网中建立“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这一专门为研究型课程学习服务的网站,能够完成从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确定课题、实施研究、成果评价等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基本过程,并且能培养学生运用因特网收集资料、合作协作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真正的科学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学生应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实现了在研究型课程学习中自主地确定课题,方便地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较好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研究型课程的矛盾。

在中学生中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是课程教材改革试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符合素质教育对中学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型课程,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其重要特征是坚持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主要表现为:

突出了学生对研究课题的自主设定,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研究型课程没有统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具有开放性,涉及的学科具有综合性;

学生在研究型课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只需适度参与,重点在总体指导、组织、评价等环节上发挥作用;

研究型课程的评价强调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则是以“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为特点,只有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只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这些都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难适应开放的课题研究。

因特网的兴起为我们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因特网固有的开放性,能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将因特网作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切入点。

为此,我们在上海市第六十中学的高一年级中开展了校园网在研究型课程中应用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经验。

利用因特网的开放性特征,我们在校园网中建立了“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学校开展研究型课程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操作平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建立在WindowsNTserver4.0+IIS3.0+ASP+Access数据库的构架上,通过两根ISDN的4B通道与因特网联接,具有维护方便,程序设计简单等特点,在当前校园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足以满足中学校园网的信息访问需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由以下十个栏目组成:

“研究方向”:是由学校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方向;

“课程概述”:是对研究方向的大致介绍;

“学习资源”:是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

“学生研究”:鼓励学生自己提出研究方向;

“网上交流”:架起师生之间的沟通桥梁;l“课程管理”:学生自己申报和管理自己的研究课题;

“提交作业”:学生通过网络上交作业,并与其它同学共享成果;

“成果评价”:教师和学生成为评价活动的主角;

“网上练习”:学生可以自我测试一下自己的有关知识水平;

“在线帮助”:指导学生了解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这些栏目的相互作用,实现了在实施研究型课程过程中,对需要着重把握的几个主要阶段(即研究课题的确定阶段、研究课题的实施阶段、研究课题的评价阶段等)的学习要求。

一、学生研究课题的自主确定

研究型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自主地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然而对于广大高中学生来说,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从来就没有类似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经历,没有基础,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地运用校园网和Internet上的资源,正确使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贯彻以下四方面的原则。

1、研究方向的开放性

研究方向的开放性是指,学生在众多研究方向中自主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而研究方向既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

如果我们事先准备好若干个研究课题让学生进行选择,表面上看起来学生的确开展了一些课题研究工作,但这种方法没有让学生自主地确定课题而仅仅是选择课题。我们一定要让学生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确定课题的经历。然而,由于高中学的生活、工作经验毕竟不多,让高中学生一开始就自己去发现问题,难度较大,实施困难,可能有少部分尖子学生能够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在进行研究型课程的学习中,可能一上来就碰到了困难,他们无法自己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那下面的研究就更无从着手了。“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是学生自主活动与教师有效指导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而“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得我们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课题研究方向成为可能。我们采取两种途径向学生提供课题研究方向。第一种途径是,学校直接提供一些课题研究方向;第二种途径是,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经历以及对社会和大自然的观察,发现问题,从而自己确定研究方向。

我们组织全校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提出了三十多个课题研究方向,涉及学校的各个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综合,教师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并不涉及具体的研究课题,只是给出了各个研究方向的内容综述,介绍一些有关研究方向的基本知识、当前研究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等,同时给出一些参考书目和相关的因特网址。我们将有关这些课题研究方向的综述、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制作成动态网页放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提供给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研究。除了学校老师提供的这些课题研究方向以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经历,自己提出一些研究方向,并将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资料,包括内容简介、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学生研究”中,供其他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确定研究课题时参考,其他同学也可以在学生自己提出的研究方向中确定课题。

2、信息交流的开放性

信息交流的开放性是指,要为学生提供广泛的交流对象、通畅的交流渠道、及时的信息反馈。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所有学生提供了诸多课题研究方向供学生参考,由学生自主地围绕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资料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必然会产生有关这些研究方向的疑问需要解答。对同一班级而言,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研究方向的问题。对同一研究方向而言,对其开展研究的学生则来自不同的班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提供单一的教师与单一班级学生之间以及同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交流途径,缺乏在不同班级学生之间、不同教师与不同学生之间以及不同教师之间开展交流的机制。没有一个教师能对这么广泛的问题作全面的解答,也很难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召集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解答,更不可能随时随地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由于时间有限,也不可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研究型课程对信息交流的开放性要求。“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师生的交流讨论提供了一个完善的场所,使得参与信息交流的人员更加广泛,参与交流更加方便,信息反馈更加及时。“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交流”,可以进行类似聊天的实时讨论交流,更可以在“提问:回答”中运用BBS技术,按照课题研究方向进行分类交流讨论,?梢越约涸谌范ㄑ芯靠翁夤讨杏龅降奈侍馍洗紹BS的相应栏目下请求帮助,学生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问题进行解答,该研究方向的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BBS对有兴趣从事该研究方向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其他教师可以对这些同学进行帮助,并且教师之间也可以通过BBS开展有关学术方面的探讨。经过一段时间的交流讨论后,指导教师可以将与自己指导的研究方向有关的讨论内容整理以后,加入研究方向的“课程概述”中;也可以把与学生和其他教师交流过程中得到的参考书目和相关网址,加入研究方向的“学习资源”中。

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师生就能随时随地针对研究方向进行交流讨论,较好地解决了“生——生”、“师——生”和“师——师”之间在开展研究性课题过程中的交流障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了解课题研究方向的有关知识,从而为他们最终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打好扎实的基础。3、研究资料的开放性研究资料的开放性是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平等地提供有关的研究资料。

开展课题研究的资料主要来自教师提供的研究方向概述、参考书目以及相关因特网址等。学生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方向后,可以通过“课题概述”阅读这些研究方向的“综述”,大致了解研究方向的基本情况,然后通过“学习资源”由校园网访问研究方向提供的与研究方向相关的因特网址,从中收集有关的资料,同时在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中查阅有关的参考书目。为了帮助学生能够尽快地找到有关的参考书目,“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提供了本校图书馆的书目查询功能,并且设置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和地区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在这些大型的图书馆的网站中进行书目和全文查询。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尽可能多地查找到相关的网上资源,“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还提供了一些具备全文检索功能的搜索引擎的链接。只有建立在丰富的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课题才能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也才能顺利地开展后续研究工作。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可以由教师提供,可以由学生自己寻查,也可以由其他同学提供。教师将找到的可能对学生开展课题研究有用的资料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供学生参考;学生也可以将自己搜集到的文字资料或相关的网址以及心得体会等信息上传到“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提问:回答”BBS,供其他同学共享参考。学生在这个资料收集、共享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只能接受信息的被动地位,学生成为信息的主人,真正地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4、研究课题的开放性

研究课题的开放性是指,学生自主地确定研究课题,并且通过交流、共享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逐步完善自己的研究课题。

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综合,通过与指导教师、同学的讨论交流,学生对研究方向有了较深刻的了解,从中发现了问题,并初步确定自己能够研究的课题。

学生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课题管理”栏目,随时将自己初定的研究课题按“不同的研究方向”上报。也可以随时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查询、了解其他同学的研究课题,能够相互启发,有利于在不同班级的学生之间开展协作研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也可以在最终确定课题之前,及时地对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适当的调整。

总之,师生运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并充分体现研究型课程所要求的学生在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研究方向”、“信息交流”、“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的开放性原则,学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为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大量的资料,同时为以后完成课题的研究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学生研究课题的互动研究

一般来说,当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主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开题”、“研究”、“答辨”。在这三个阶段中,需要分别撰写“开题报告”、“研究报告”和“答辩报告”。

学生在开展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将从事相似课题研究的学生组织成课题小组,在课题小组中开展讨论交流,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而学生更多的时间则可以继续利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资源进行交流讨论、查找资料。如果学生对课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答,可以在BBS上求助,指导教师和同学可以予以帮助,自己也可以上网查询。

指导教师如果认为有必要,也可以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网上练习”中建立与研究课题有关的一些基础知识的练习题库,供有关学生测试自己的相关知识和能力。

“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为每一位同学的研究课题设置了一个专用的“课题档案”,每位学生都要将自己撰写的三份报告上传到自己课题的专用“课题档案”中,研究课题的指导教师可以在每位学生的“课题档案”中查阅学生的三份报告并在报告后面附上意见或建议,其它同学可以相互查阅、彼此共享他们的成果,同时也可以发表意见,帮助其他同学完善各自的报告。每位学生通过各自的“课题档案”可以及时了解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所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根据这些意见和建议,学生在经过自己的思考、消化、吸收后,可以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完善,对于报告内容中指导教师和同学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进行澄清和说明。

三、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评价

对高中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评价,必须把握评价的过程性和全面性原则。

1、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是一种形似“研究”,而实质上仍是“学习”的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更多地是强调研究活动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我们把课题研究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预研究阶段”、“开题阶段”、“研究阶段”、“结题阶段”和“答辩阶段”。

预研究阶段是指学生在确定研究课题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学习过程,通过资料的收集、分析,并与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沟通以后,自己发现问题并确定研究课题。预研究阶段的主要评价依据是学生查阅资料的数量、质疑和答疑的质量以及学习的态度。

开题阶段是指学生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的活动,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形成一份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中应该包括课题的由来、研究计划和方案等。开题阶段的评价主要是评价课题计划和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

研究阶段是指根据课题方案实施具体研究的活动,包括资料整理、科学实验、社会调查、数据处理等。研究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研究过程的检查,重点评价学生是否严格按照课题方案完成了研究工作,如有变化要说明理由。

结题阶段是指将课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论文或活动方案设计的活动。结题阶段重点评价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新颖性、应用性和清晰性等。

答辩阶段是指在课题研究结题后,在课题小组范围内开展的答辩以及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等活动。答辩阶段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清楚地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能正确回答有关专家的质询,并且要评价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时的态度和质量。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成果评价”栏目中,可以对每位学生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按照上述五个阶段的评价原则分别进行评价,当然最终还有一个综合这五个阶段评价以后得到的总体评价。

2、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原则。

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全面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参与评价的人员除了指导教师以外,还包括学生本人、同课题组的同学、其他教师和其他同学。全面性评价还体现在评价的范围涉及校内和社会两部分,除了组织校内教师和同学参与评价外,还可以请社会上的有关专家对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鉴定。

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教师和同学通过“成果评价”对每位学生课题的研究成果分别进行评价,课题研究者本人可以通过“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了解教师和同学对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评价,也要对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作出自我评价。

四、有关安全问题

在运用校园网开展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要重视网络安全问题。由于校园网的开放属性,如果不注意安全,就会在校园网上引起混乱,造成损失。

我们在“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中采用分级权限,学生只能查阅“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上的资源,只有经过身份识别后,才能上传资料、信息,因为是用于学习目的,一般不存在隐私问题,所以不允许匿名信息。

要在校园网中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防范计算机病毒对服务器上重要数据的破坏,在校园网与因特网之间架设“防火墙”,防止校外的黑客对校园网的恶意攻击。同时,及时备份“研究型课程学习支持网”的重要数据,以防意外。加强对所有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做到安全、高效、守法地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同时,教育学生爱护校园网设备,保证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

五、几点体会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形成了一系列质量较高的学生研究课题,如:

《宋朝社会背景与陆游爱国情结》、

《辜鸿铭与现代教育》、

《学生课余生活调查》、

《外来语对汉语的影响》、

《中英风俗习惯差异的文化背景》、

《浅析数与形的结合在解题中的作用》、

《立体问题平面化在立体模型制作上的应用》、

《硬件测试—光驱的测评》、

《汽车和酸雨——减少汽车排污,提高降水PH值》等

每位学生都完成了一个课题的研究,学校汇编了一本研究型课程学习的学生课题论文集,有关教师的经验论文在上海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并在全市大会上进行了交流。通过这些研究课题的研究,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通过研究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

3、研究型课程的顺利实施,必须要有完善的技术支撑、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因特网的兴起,为研究型课程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根据研究型课程和因特网的特点,我们要精心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教学的管理,以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课题研究的亲身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课程目标。

4、校园网和研究型课程都是新生事物,运用校园网技术,开展研究型课程的学习的研究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我们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我们研究解决。首先,教师的教育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的阻力还相当大,在教学中时常会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部分教师不适应研究型课程的开放性,总想用自己的想法去统一学生的想法,不能摆正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中的地位。

其次,教师计算机和因特网技术的应用水平差异较大,部分教师尚不能熟练地输入汉字和进行网络浏览,影响了研究型课程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的水平,提高计算机操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