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课程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课程

篇1

关键词:邮电高校;电气工程;通信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158-03

近二十年来,我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增长,基本形成了一个世界级水平的信息通信网络。进入21世纪,信息通信业仍迅猛发展,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正在引发信息通信领域的产业重组,三网(计算机通讯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具体到西安邮电大学就是“两化融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西安邮电大学是陕西省两化融合中心承办单位)。“两化融合”宏伟目标的实现,不是单靠一个通信技术就可以实现的,需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尤其是通信技术和电气技术的融合。通信技术迅猛发展的现实,使我们意识到在邮电类高校培养21世纪的电气工程专业人才中,对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应有清醒的认识,必须结合当前形势,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以便适应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电气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学科门类,而作为一个邮电类高校培养的电气工程师除了应具备电气工程专业的基本素质外,还应有邮电类高校的特色。《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作为一个宽口径专业,一定要更好地与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融合。在邮电类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教育的本质决定的,也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通信原理》课程在电气专业的基本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通信原理》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信号和噪声分析,信号设计理论,幅度调制系统,角度调制系统,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信道复用和多址方式,差错控制编码和同步原理等。作者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天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我校(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教材进行了比较,其基本内容均大同小异。根据《西安邮电大学本科培养计划》的要求,我校“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理论授课64学时和实验8学时。但是,将《通信原理》课程引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显然不能照搬信息类专业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必须在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内容和环节等方面作出合适的配置,以适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方向。近几年来,我们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手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

1.精心安排讲课内容。一般来讲,所选教材章节的编排顺序就是教师授课内容的顺序,而《通信原理》课程的教材在“调制”方面的内容编排上一般采用的顺序为:“模拟信号模拟调制”―“数字信号数字编码”―“数字信号模拟调制”―“模拟信号数字编码”。对电气专业的学生讲授这些内容时,教师一定要注意结合电气专业的相关特点,把电气专业所涉及到的有关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的内容穿去,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把“模拟信号数字编码”提前到“数字信号数字编码”的前面,授课效果会更好一些。但在讲解数字系统之前,我们应向学生解释两个问题:①如何把模拟信息转变成数字信号。②转换精度如何控制。最后再来讲解数字信号是如何传输的。作者认为这样的改变使教学更有连贯性,更接近于实际的通信系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清楚明了,对知识的掌握将更加牢固。

2.传统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有效提高教学质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手段也由过去的语言、黑板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转变为多媒体的方式教学。多媒体方式教学的优点是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信息含量高;缺点是学生在有限时间里接受不了那么大的信息量。《通信原理》是一门公式和推导过程相对较多的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固然节省了板书时间,但是学生对公式和推导过程留下的印象并不是很深。但板书的教学方式就不一样了。教师在书写公式及公式推导的过程中,学生就对公式及整个推导过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记忆。虽然花了一些时间,但听课效果提高了很多。所以,作者建议为了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选择教学手段时要灵活多变,应以如何能让学生更好理解、更深刻理解为标准,灵活选择教学方式。把多媒体教学方式和板书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3.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水平。实践性教学对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开发他们的创造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结合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的需求而培养人才,调整人才的培养结构,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增强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作为邮电类高校,具体执行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落实到教学上,就是增加实践环节教学课时,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水平。作者在进行《通信原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时,对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作了必要的改革。《通信原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一直存在着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手段落后等问题。结合“卓越计划”,作者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学生自制相关实验设备、装置的内容。在具体执行前,首先增加了实践环节课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老师自主出题,以开放实验的形势,分别从大一、大二、大三招收学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基础和情况,题目从简单到复杂,以适应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教师授课时间比较灵活,晚上、周末或者实验室有空的时间都可以,只要老师和学生提前沟通好就行了。其次积极把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内容与全国大学生竞赛结合起来,通过课内实验、开放实验的训练,选拔出一批优秀的学生集中强化训练,从而在大学生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经过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后,收获颇丰。作者带领学生自制了广播铁搭通信演示仪、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装置综合实验台等相关设备。有的也应用到了大学生竞赛当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虽然自制设备参考了一些现有设备,但自制过程对参与的学生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整个设备的自制过程,自始至终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间呈现出互相渗透、互相融合、交叉发展的趋势,对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带来了更高的要求。针对邮电高校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既要学好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又要体现邮电高校的特点。教学改革内容应当着眼于如何能够把电气专业和邮电特色紧密结合,培养出具有特色的电气专业的学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认真思考和面对的问题。通过在邮电类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的手段,提高了教学的效果,而且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为全面适应新世纪我国工业现代化建设,尤其是通信行业对高级应用型电气专门人才的需要,打下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建明.21世纪初中国信息通信业的发展与展望[J].电信科学.2000,(1):4-6.

[2]邱捷,夏成铨.澳大利亚大学电气工程教育概况及简评[J].电气电子教育学报.2000,22(1):3-5.

[3]夏东伟.伯克利加州大学电气工程及计算机科学系本科教育及其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23(4):22-25.

[4]丁道齐.应对加入WTO中国电力通信要创新机制加速改革与发展[J].电力系统通信.2000,(5):1-12.

[5]张士兵,章国安.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4):11-13.

[6]赵发勇.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0):71-73.

[7]樊昌信,徐炳祥等.通信原理(第五版)[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1-12.

篇2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高职 工学结合 课程开发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03-01

一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能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2.课程开发的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确定,即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二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系统性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教师很难抽出大量的时间进行课程开发。

第二,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三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1.发展趋势

第一,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由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第二,开发内容的针对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

2.开发策略

第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第二,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

第三,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四 结束语

随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2006-2012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电气信息类有19个专业点通过了认证,其中截至2011年共有9所院校的“电气工程”专业通过了认证,2012年具体认证情况还未正式对外公布。

学校名称:东南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的前身为国立东南大学电机工程系,创建于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办学历史。1995年起,电气工程系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类招收本科生,不再细分专业,实行宽口径培养。1999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专业目录,电气工程系制订了全新的本科教学计划,全面实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宽口径的培养方案。

专业优势与特色

完善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宽口径专业教学计划

1999年以来,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对国内外著名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了广泛调研,根据中国国情和东南大学的传统和特色,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两次修订。在不断完善通识教育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培养的大电气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不断转变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思想,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的“素质”;从终身教育观念出发,努力加强和拓宽学科和专业基础,做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在加强素质教育的同时,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重基础,重实践,重能力。

结构合理、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专业现已建立起了由学术带头人、主要学术骨干组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梯队,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学科研的主力军,队伍比较稳定。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采取了青年教师岗前培养制度、试讲制度、参加校首次开课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授课竞赛制度等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年青教师的尽快成长。还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主干课程必须由高级职称教师领衔授课;晋升高级职称要满足对本科生主讲课程门数和教学工作量的要求,教学效果评价和考核达到优良;教学研究成果和论文与科研同等对待;严格执行教师手册中的条例和规定等;积极动员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努力创造条件将年青教师送到海外深造,有效地提高了学历层次,改善了学缘结构,调动了积极性;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提倡名师、名教授上讲台。通过上述措施,使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具有了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起点高、素质高的学生队伍

电气工程专业在东南大学是录取分数最高的专业之一,专业的生源很好,新生起点高、素质高。另外,东南大学对新生采取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包括招生时高分学生的高额奖学金制度;培养过程中滚动式奖学金制度;毕业时优秀学生选择职业的竞争机制;第一年后可以换专业的制度;教学计划中规定可扩大选课自由、自主选择课程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考试方法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措施;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优秀成绩由学生自报、大组答辩确定;实行因材施教,优秀生导师制及筛选制度;免试研究生报名、考核、面试制度,并在选拔过程中加大获得省市竞赛奖、、创新成果等所占的权重,等等。这些激励机制,使得许多优秀新生对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很向往,更加保证了优质生源。

重视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东南大学在电工电子教学实验方面实力很强,其电工电子教学实验改革在全国享有盛誉,有很大的影响。东南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在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也充分发挥了这一优势。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东南大学全校及电气工程系都有一套相当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大学生手册和教师手册中的各项制度、规定齐全。行政领导班子注重教学工作的基础性地位,分工明确,协调配合。教务线和学生管理线协调配合,抓好学风建设,严格执行校规校纪,确保正常教学秩序。注重教学文件建设,各类文件齐备。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委员会、学位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各司其职。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等先进技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质量。

学校名称:上海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下设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电子工程系、信息检测技术及仪器系以及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目前,电气工程系有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本科专业1个;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二级学科5个,其中,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上海市重点学科;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建有博士后流动站;有电力工程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4年,在教育部一级学科排名中,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综合排名第五。

专业优势与特色

“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电气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工程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知识的交叉及综合,也更需要多样化、适应性强的人才。创新行为来源于不同的知识结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

基于上述理念,上海交通大学在1998年开始在对电气工程专业整合、实施宽口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上,以及1999年至2001年举办的电气信息工程(EIE)试点班教学实践基础上,又于2003年开始对本科生实施按院招生按类培养模式。参照国际著名大学同类本科教学体系,构建了包含厚实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宽口径的大电类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以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核心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前沿与特色课程模块,以及贯穿始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块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应的课程设置反映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立体化模块知识结构:理论基础模块知识、电工电子技术模块知识、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模块知识、电力系统模块知识、电气设备与控制系统模块知识,体现了本专业以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抽象(电磁场)与形象(机电装置)结合,器件、设备与系统三位一体的模块知识结构特点。创新实践教学模块将实验教学、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外的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包含实践-技能层、基础-提高层、综合-创新层和科技-研究层的多层次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2003级开始,学生进校后的前两年在统一的大平台上进行基础课程学习及能力训练,经过一年半时间的学习后,学生根据个人专业志向并按一定要求选择专业,继续后面的专业课程学习。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长期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建设教师队伍的原则,坚持教授必须承担本科生的教书育人工作。在本专业教学中采用校院系三级统一调配师资,打破院系界限、学科教研室界限,实现师资队伍的优化组合,由教学经验较为丰富、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或副教授领衔组成课程组。近五年来,电气工程系绝大部分教授均为本科生上课,一些资深教授和博导通过指导毕业设计、指导课外PRP研究项目等形式参与本科生人才培养工作。

全方位教学管理、质量监控与服务体系

上海交通大学拥有一套完整的本科教学管理体系,该体系对教学全过程实行规范化管理,涉及本科专业设置、培养计划制订、课程建设、招生录取、教学管理条例、学生学籍管理及学生工作管理、教师工作规范条例、教师聘任条例、任课教师职责、教务员工作条例、监考职责以及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等。在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对教学全过程实行严格、规范的定期监控管理。

深入开展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学院除执行全校公共基础大平台课程体系外,还构建了由14门学科基础课程及4门独立设课的实验课程组成的大电类(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大平台,这些课程的学习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通过课程优化整合形成了9门专业核心课程,即《电机学》、《电气工程基础》(一)(二)、《电力电子技术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电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气与电子测量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结合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特色,除了设置一级学科方向公共课程外,还灵活设置了多个二级学科专业前沿和特色以及跨学科选修课模块,并提供多种课程设计以及电气设备实验和系统综合实验等。

从2001级学生开始,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提供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选择空间。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教学培养计划(如2005级)中,强调宽口径模块化专业培养模式,淡化了专业方向,对学生选不同的专业特色课程以及课程设计没有强制性规定,学生可以结合本人特长和兴趣,自行设计知识模块构成。在多项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计划中,确立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概论》等课程为双语教学课程。此外,《基本电路理论》、《机电能量转换》、《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为部分学生选修的双语教学课程。双语教学采用英文教材、英文作业、英文试卷。

为了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除部分课内实验分布于理论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外,该专业还将重要的基础课程实验、实践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独立设课,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和任课教师,进行单独考核、单独计算学分和成绩。第8学期的整个一学期集中开展毕业设计工作。通过实验教学及创新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设计和进行实验以及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的能力;发现、定义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应用必要的技术和现代化工具的能力;团队合作与领导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创新研究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211工程”、“985工程”投入大量资金建成了6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一批国家部委、上海市、国家863重点(开放)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教学基地等。电气工程系建有电力工程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高压电器检测中心。通过校企联合,电气工程系还建成了上海交通大学——德州仪器TI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施耐德电气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嘉兴联胜联合实验室。此外还有电工电子实验中心、电力系统动模实验室、高电压实验室、电机实验室、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实验室等专业基础和专业实验室。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为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了重要物质基础。

在不断完善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积极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参与供电公司、变电所等的管理,了解和接触生产实际,学到了校内课堂上无法学到的东西。目前,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已建立了石洞口电厂、新安江水电站、上海电 机厂、闵行电厂、吴泾电厂、施耐德(中国)有限公司、思源电气有限公司、上海市电力公司、上海外高桥电厂等多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学校名称:重庆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专业1936年成立,1952年进行了专业调整,1955年增设电机与电器专业,改革开放后又增设了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电磁测量等专业。1998年按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和培养学生,2001年改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现有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5个专业方向。该专业是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唯一的本科专业。

目前,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及博士后流动站,建有“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3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拥有“高压输变电设备安全运行科学与新技术”教育部创新团队。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9人,本科生1889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70人,博士研究生153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专业目标明确,课程体系设置既有先进性又切合实际。密切结合国家和地方重大教改项目,不断探索和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及专业建设,其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科优势明显,师资水平高。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教学基地、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初步形成了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三位一体、人才交融、协调发展的格局,提供了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注重产学研结合,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毕业生供不应求,社会需求现状和预期好,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学校名称:西安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专业简介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专业起源于1908年,是国内最早创立的电机专业,1917年从专科改为本科,1998年以前设有电机电器及其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工业自动化等4个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引导性专业目录名称,将上述专业合并为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设有6个专业方向。

目前,该本科专业所在学院拥有电机与电器、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5个二级学科,2007年电气工程一级学科被评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拥有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教育部2006年以及此前的第一次一级学科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科均综合排名第二。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09人,本科生1432人(包括本硕连读生178人),工学硕士研究生669人,博士研究生164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长期以来,该专业秉承西安交通大学“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办学传统,形成了以下优势与特色: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水平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充分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从1996年开始,该专业先后主持了4项国家级教改项目,围绕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电气工程类教改成果整合、专业规范制定等方面开展研究,获得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所取得的教学成果被全国许多所大学应用。拥有1名全国教学名师和2名省级教学名师。

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优势明显,提供了高水平本科人才培养的支撑条件。

拥有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国家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基地”与“中心”的建设,促进了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和优化,科学构建了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开出了一批新实验,增加了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在实验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精神。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和全国性的科技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一批优秀成绩, 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成果突出。该专业编写出版了《电路》等5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2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所编写的教材被许多高校采用,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拥有电力电子技术、电路、工程电磁场、电工电子技术等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学校名称:华北电力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1958年建校时,原北京电力学院就设置了电气工程专业,其首先设置的4个专业中就包括了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两个专业(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搬迁而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专业名称几经改变。1998年,华北电力大学按照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中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招收和培养学生,下设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与自动远动技术、高电压技术、城市供用电、电力电子技术、电力市场、电气技术7个专业方向。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电气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多门省部级精品课程。学院现有教师338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2名。学院有博士生导师22名,教授75名,副教授106名。教师师德良好,教学和科研水平较高,结构合理。

专业优势与特色

该专业具有如下优势与特色:面向电力行业,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结构合理,重视青年教师培养;依托电力行业,有完善的实验与工程实践条件;产学研结合紧密。

学校名称:西南交通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专业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于1949年7月成立的“电气运输”专业。1962年,发展为“电气化铁道供电”和“电力机车”2个专业。1981年,“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更名为“铁道电气化”专业。1985年,“电力机车”专业更名为“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专业。1996年,按照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按大类培养将“铁道电气化”和“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2个专业纳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目前,该专业设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铁道电气化”、“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磁浮与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4个专业方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电气工程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教学团队和1名国家教学名师。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四川省重点学科“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和铁道部重点学科“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铁道电气化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创新团队。

目前该专业所在的电气工程学院拥有教师188人,本科生1336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670人,博士研究生81人。

专业优势与特色

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主动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面向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培养高素质人才。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规格要求合理,行业优势明显,师生认可程度高。

坚持教育教学改革和质量工程建设,构建了多层次个性化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良的成果,形成了优质的教学资源。

“重基础,强实践,求创新”构筑和实践了全方位多层次实践教学新体系,采用“以软带硬、资源共享”的建设理念,坚持“产、学、研”结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建成了以个性化实验和科研项目实践为主的个性化、创新实践平台,建立了专业人才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

专业生源质量好,毕业生就业率高。毕业生在我国铁路电气化、电传动机车和车辆的发展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学校名称:山东大学

专业名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专业简介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46年,是该校工学门类中历史较悠久的学科之一。1952年设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后改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1956年设立电机电器专业,后改称电机及其控制专业。1978年设立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专业。1980年设立电气技术专业。1998年,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电机及其控制专业、继电保护及自动远动技术专业和电气技术专业等4个专业合并成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是“211”和“985”重点建设学科。2007年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二级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目前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2006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7年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成为国家第一类特色建设专业。

电气工程学院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的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山东大学教学名师3人。

师资队伍构成:教授23人,副教授39人,其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0人(占48.2%),分别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其中三分之一教师有海外研修经历。

近年来该专业出版教材、专著和译著等40余部,完成国家、省部和企业科研项目100多项,获得国家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自该专业设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近万名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电力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专业办学的主要特点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适应国家与地方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培养中国电气工程领域优秀本科生为目标,具有鲜明特色:

篇4

关键词:风电电气工程;工程自动化;问题;解决对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现状概述

为了进一步地提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不断完善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的功能,必须认识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的重要性。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电气工程设计,其使用时间尤其是安全运行息息相关。为了进一步保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数据的安全,有效提高电气工程的运行及控制效率,实现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的统一,必要的是提高员工管理的效率。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性。一般的研究都是从自动化发展的概念以及重要性出发,本文致力于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从这个角度出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面临的问题展开了分析,现阶段能做的事情就是积极解决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使用功能过硬的智能化仪表对设备进行监测,可确保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水平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本文进一步地对自动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面临的高能耗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

3.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应用存在局限性能源耗损较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应用存在局限性能源耗损较大。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比较复杂,进而严重限制了电气自动化进一步地向前发展,同时也限制了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甚至还导致各个企业的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缺乏灵活性。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各不相同,使得实现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的统一成为现实的问题。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应用存在局限性能源耗损较大使得其无法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效用,以往采用的是采取传统的技术手段来实现,但在目前采用的主要是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其原有的效用。

3.2数据信息与施工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

数据信息与施工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仍旧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的安全问题得到社会广大人士的高度重视,但是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问题、施工质量阻碍了电气工程的发展,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增多施工成本。提升了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另外,各企业在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忽视了同一行业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为了克服数据传输是十分重要这一问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准确程度和速度的问题,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解决对策需要根据自身需要进行程序化的建设。

3.3电气工程网络系统架构不统一,增加了能源消耗

大量的能源消耗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电气工程网络系统架构不统一,增加了能源消耗。随着我国经济以及社会快速的发展,自动化系统的构建和电气设备的配置实现信息的有效共享,可以以最快实现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问题,电气工程网络系统架构不统一,限制了电气工程自动化在很多企业中的集成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电气工程网络系统架构不统一一直以来得不到很好的发展,鉴于这个问题,企业可以引入高质量的管理人才,使得管理水平越来越完善,实现整个工程的信息的共享以及互通,如图1所示: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4.1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开发节能设计,进行技术革新

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开发节能设计,进行技术革新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问题的解决对策。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电气设备的安装和调试需要将先进技术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相结合,还需要熟练掌握好各项标准,建立合适的网络布局格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适当的需要将电气工程的运行过程中引入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地提升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与运行安全性,进而实现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范围日趋广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技术精准度的把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大力培养专业型人才

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大力培养专业型人才要求将专业中的人才锻炼成为专业、综合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研究较晚,电气自动化技术不够成熟,而且面临的资金、人才问题也存在巨大的缺口。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大力培养专业性人才,需要进一步地增加课程设置、课程要求上进一步提高,提高专业素养和能力。面对应用过程中面临着监管方面的问题,要制定专业化的管理制度对设备,自己锻炼成为专业、综合的高素质人才,确保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误差范围,使得专业的人才能为技术型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从而留住人才。

4.3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提高集成效率

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提高集成效率,加强网络布局与节能设计,可以有效避免能耗浪费。建立合适的网络布局格式,应该加强节能措施的设计,减少照明设备的能耗。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提高集成效率对策,可以实现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正常生产的基础上选择低能耗的变压器,使得整个电气系统的运行效率与运行安全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减少过程中存在的高能耗问题。

5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质量的主要措施

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质量的主要措施多种多样,第一、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提升电气工程节能的理念,目前大生产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质量有待提升,质量控制不足、不能充分利用能源等关键性问题。重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所导致的能源损耗,需要设计存在专业的理论支持,保证就会影响技术作用的发挥,就会避免其质量存在的安全隐患。第二、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建立健全电气工程自动化的体系,健全电气工程自动化体系,建设和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更好地提升自动化系统建设的网络构建,实现电信工程网络结构互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地对结构体系进行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工程的可靠度。第三、风电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提高电气工程的质量,电气工程自动化的集成化程度,提高系统各个模块之间的兼容性,能有效促进能源节约的新型电气设备。尽量选用统一的开发软件或平台,同时提升电气企业应积极鼓励相关的技术人员的能力,选用统一的开发软件或平台。

篇5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电子科学的飞速发展,并对传统的电工学科进行了各个领域的渗透,电工学科的技术和理论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于工程人才而言,社会的需求也就变得越来越强烈,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更加的严格。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中,对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要求都有所增强,除此以外,还要具备有适应科学技术进步的能力。所以,面对现代工程应用发展所需的大量工程应用型人才,其人才的培养就变得非常重要。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急切需求,也是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和时展的必然趋势。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

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其专业的特点是: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结合、系统与原件结合、强弱电结合、以及硬件与软件结合。所涉及的专业面非常的广泛,既具有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方面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也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技术内容。通过专业的培养,能够使应用者获得信息控制、电工电子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技能训练。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来说,有着较高的培养目标。能够使应用者在自动化、电气工程、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力电子技术等领域内顺利的从事系统分析、研制开发、工程设计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所以,在电气自动化的学习中,学生们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和培养:1.掌握较好的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并能够很好地进行外语的综合应用;2.在专业的学习上,要对专业领域的广泛技术进行理解和掌握;3.对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进行一定的了解;4.促进自己在工程实际训练上的培养;5.能够较强的适应自己的工作,可以进行系统的设计和科研的开发。

2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注重知识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社会的服务等相关的内容。在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培养要求非常的严格,促使学生们在建设、管理、生产和服务领域中成为高级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还要能够在设计、施工、管理方面有所作为。

3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分析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中,教学的改革对其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专业教学的改革当中,要能够把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切入点,树立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依据专业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创建教学实践的综合平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规律进行有效地探索。

3.1 对课堂体系的改革。教学课程在教学改革的修正下可以被分为三个重要的部分:专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教育课程以及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其中理工科学生必修的课程为基础教育的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有三个方向,学科基础教育课程则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可参照下表:

3.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进行各门课程的组织中,要做到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的促成,运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的培养。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的讲授要与学生的讨论相结合,此外还要做到教学内容与科研成果的结合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教师能够很好地将教学内容和经验转化为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使结果与手段、形式与内容的相互统一。例如对专业教育课来说,它是继专业技术基础与基础理论后的一大重要课程,其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并注重学生的科学分析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专业基础的学习,学生就可以进行工程的分析和完成,掌握一定的技术本领,对工程中的问题能够进行有效地思考和解决。

3.3 教学实践的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在设计、实践、训练等方面也设置了多的课程。在教学的进行中,要注重第一课堂的重视和第二课堂的开拓,使工程的应用能力得以突出的变现出来,并能够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进行深入的开展,以能力培养的依据结合层次性、系统性的教学原则,构建对阶段培养和理论教学结合的实践教学的体系。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进行开设,能够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制定学生的专业技能、基础操作技能和应用技术能力的实践教学计划时,要充分依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的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的标准来进行教学的制定,对教学内容进行统筹的安排,使技术应用能力与基础技能能够很好地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形成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培养的计划。这样一来,实践课程的比例就有所加大,学生的毕业实习和生产实习也就得到了很好地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得到了有效地的提高。通过一系列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今后的工程应用中,就善于进行工程的设计、实践和操作,成为工程的应用型人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专业应用能力和基本的专业素质,就必须做出不断地努力和改进。使相互渗透、交融的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够结合起来,达成良好的体系构建。在教学的方法上,要注重实验教学、理论教学以及工程训练方面的相互结合,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进行深入的培养,落实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的培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是我国未来工业的发展方向,但是中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教学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建设并不重视,这导致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在毕业只够并没有真正掌握到专业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因此,本文旨在对中职院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进行研究,为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借鉴和指导。

关键词:

中职院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教学改革

随着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已经进入到自动化和数字化时代,这对于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相关人才的需求在大量增加,但是中等职业学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的整体教学效果却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电气及自动化人才的需要,学生在找工作时由于自身技能不足降低了整体的就业率,不利于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当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同步地改革,以求达到提升学生理论技能格实践技能的目的,促进学校和学生的发展。

1中职院校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教学实践现状

1.1经验不足教学机构不完善。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的起步较晚,这个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因此有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目前发展的重要热点,我国对于该专业的建设十分重视。但是由于该专业是从国外传入中国的,因此在我国的还缺少经验,相关的教学机构也并不完善。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上,忽视了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于该专业学生的需要,因此中等职业院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人才培养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机构进行改革。

1.2理论和实践教学存在脱节的情况。

我国中等职业院校在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脱节。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味强调理论知识和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不重视,这导致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和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遭遇困难。中等职业院校在课程安排、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上对于实践教学都不够重视,中等职业院校也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相关实验设备和器材,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理论知识输入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1.3实践教学方式老化。

中等职业学校在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生开展时间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都较为老化。开展实践教学所使用的教学设备较为陈旧,多为国外淘汰下来的产品,同时在实践教学的教学方法上,老师采用的是示范的方法,学生和真正设备接触的时间很短,并没有办法进行很好的操作和实践练习,这两方面的因素导致学生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达不到企业和社会对于他们实践技能的需求。

2中等职业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理论教学改革

2.1修改中等职业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学生的实际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这在中等职业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过程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的方案。在进行修改的过程中应当优化课程的设置,摒弃传统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同时在修改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情况不同进行修改和设计,对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进行充分整改,要能够满足学生对于知识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的需要,从而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2.2加强对于教学内容和教材的建设。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依据的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所使用的教材进行的,中等职业应当对使用的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修改,要摒弃老教材,要对当前国内国际的新知识和新成果引入到课程内容当中,同时应当选用近几年出版的新教材。在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于行业和专业发挥在那的整体特点和总的发展趋势进行介绍,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材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国家制定的国家级教材,同时也可以根据老师课程的需要自己选择教材进行教学活动,要积极推荐学生去看参考书目,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2.3改革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方式。

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教学方式较为陈旧,目前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感到空洞无味,因此应当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科研项目运用于教学中去,让学生对于科研项目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到科研项目中俩,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总之就是要在课堂中、课堂间歇以及课堂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中等职业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改革

3.1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

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对于提升整体的实践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和价值,我国在开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育的过程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统,忽略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丰富和完善实践教学内容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课程设计方面开展实验课程、生产实习课程、毕业设计课程等。在整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针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

3.2加强对于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

要想提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实践教学的整体层次,需要加强对于实验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也就是说要加强对于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专业性的教学仪器和实验设备较为昂贵,但是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使用的传统教学设实验设备已经不能够适应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采用新设备,这就需要加大对于实验设备的资金投入,让学生能够用上先进的实验仪器进行课程,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更好的实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整体的发展。

3.3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和体系。

要想提升整体的实践教学水平就要为学生搭建实验教学平台和相关体系,要针对于学校的不同侧重点和不同类型进行教学平台和体系的搭建,形成学校自设的特色。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性问题,要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教学方法和内容,同时还要结合理论教学课程进行实验,让学生将理论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来,建立推动本科生参与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双向积极性,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建筑实践技能大赛”等活动.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针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教育和教学质量,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对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改革主要体现在搭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平台,根据学校和学科的实际开展情况创建自身特有的发展模式和教学模式,但是整体教学的改革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对自身教学手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不断满足社会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作者:李佳玮 单位:哈尔滨劳动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一、培养方案体系构成及培养目标

为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下,单一地灌输学生专业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学院提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的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完满教育模块,以及增加了通知教育学分比重,各个模块所占学分比重见表1。培养方案的体系重新构建,体现了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并突出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电力系统、智能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教育);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识教育);并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完满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勇于质疑、专业创造、知识面广,即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专业教育模块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学科综合性强,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以强电为主,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气行业工作人员只掌握传统“强电”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工作,并依托学院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自动化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平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模块需培养学生掌握强电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信息和控制科学的知识,形成强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涉及电能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社会需求量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迅猛,成为国家基础能源的支柱。近年来,电力行业重点发展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各种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技术等融入智能建筑项目中,智能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电气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因此确立了“电力系统、智能建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并以此作为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学生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技术,如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还需掌握体现专业特色的知识、技能,课程设置见表2。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力、电气、建筑、制造、轨道交通、安装工程等行业,从事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设计和运行、电气设计运行与维护、供配电系统、智能建筑设计、电气工程建设与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仪表等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与维护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采用小班教学,同时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增加了实践课程学分,并且适当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课,增加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课,如增加建筑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设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

三、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

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综合的领导才能——“完整的人”:(1)具有全球化时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意识、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诚实守信,并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意识。(2)较强的写作、表达能力,并具有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以及谈判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3)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开拓创新,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追求真理。(4)具有艺术修养,热爱艺术、享受生活,让学生了解他们既是艺术、思想、价值等传统的产品,也是这些传统的创造者;具有人文艺术的创意理念,形成专业与创意相结合的能力。(5)团队精神和有效的协调能力,使学生具有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通识教育由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版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版块、艺术创作与审美经验等六个版块构成,设置的课程有信息技术与社会、从小说到电影等课程。完满教育搭建了艺术实践与欣赏、竞技体育、精品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一体的“完满教育”平台,以及开设名家讲坛、名师课堂等。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电力系统;信息交流;安全

中图分类号:TP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引言:当今社会,电子技术地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地不断提升及对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大,推动了电气工程的大规模建设及增长,与此同时,计算机及通讯技术在电气工程的广泛应用,使得电气工程智能化、自动化建设不断趋于完善。然而,目前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及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可以不断地加强我国的电气工程建设、提高我国的经济技术水平。[1]

一 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建设现状

电气工程自动化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即将电能自动进行配置、输送,使用户和电网能进行双向互动,使电力企业能把握有效的信息,从而实现电能的有效利用。[2]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技术人员没有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对电气工程实行自动化的建设,也没有对此产生高度的重视,导致目前我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建设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电气工程能源利用不足,质量不够完善。能源利用方面:在电能的配置、运输中,没有完全实现电气工程的自动化,使得电量在传递给用户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损耗;同时,对于电网事故的检修、抢修,大多采用人工操作,使得事故补救过程效率过低,能源损失较大。质量方面:在电力施工过程中,对电网架设、电网设备、电缆材料等没有进行高质量的检测,缺乏高度重视的意识,使得施工进度不够合理,施工成果差强人意,严重影响了电气工程质量。

2)电力系统设计缺乏整体性。电气工程自动化不仅包括配电、输电、用电的自动化,还包括电气信息的网络化、智能化;与此同时,电力系统的“进排风”、“供配电”、“给排水”三个子系统需要互相协调,在改善电气工程空气环境的同时全面监控运行过程,及时处理工程事故,实现防范火灾、改善环境、及时抢修、节约能源等效益。[3]然而,在电气系统的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电气工程认识不足或粗心等原因,设计人员对电气系统的设计没有从整体性来考虑,使得电力系统效益大幅度降低。

3)电气自动化网络复杂,信息交流存在障碍。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电气工程自动化的要求越来越高,所需要的技术水平也逐渐增大,其自动化网络结构也日益复杂。然而,不同网络结构采用的程序不一样,其网络接口自然不同,这便导致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产生“误读”、“漏读”等现象,使得电气系统在信息处理时存在一定的误差,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一定程度的障碍。

4)电力自动化安全管理不够规范。在任何行业的工程建设中,安全都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在电气工程的建设中当然也不例外,电气工程电网架设的高空作业、电能传输及用电安全等都是安全管理需要考虑的问题。目前,电网事故频发,其主要原因是安全意识不够到位、安全管理不够规范,比如:高空作业时,未规范操作方法,又缺乏有效的安全保护措施,使得工作人员安全存在隐患;同时,对电网电量传输没有高度重视,使得漏电、触电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事故后果。

二 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

随着科学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此同时,电气工程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又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经济进步。由此可见,电气的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不仅是电气工程建设的重点,也是提升我国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合理规划电气工程自动化在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十分重要:

1)改善智能化技术。在电气系统设计过程中,全面考虑电磁、电路、电能等问题,将CAD技术与计算机设计软件结合,设计合理的电气系统方案,并进行不断优化,使其具有良好的性能及质量,以此来建设全面优化的智能电力系统;在电气工程运行监测中,利用优化的智能化技术,对电气运行中的事故及问题实行全面、准确地监测,并及时进行处理维修,将电力事故引起的电量及资源损失将到最低。

2)全面设计电力系统。建设统一的电力设计企业,培养专业的设计人员:不同公司的技术条件不同,电力的运用环境及条件也有较大差别,这就导致不同公司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电力系统时有不同的侧重点,进而影响到其对电力系统设计的判断,从而使其不能对电力设计整体把握,在此背景下就需要建设统一的电力设计企业,培养专业的设计人员,即:使设计人员全面地学习电力有关的知识,使其在进行电力系统设计的过程中,结合电网的使用条件、周边环境、电力企业及用户用电等相关信息,全面综合地进行考虑,从而提高电力系统建设的整体性。

3)创建信息交流网络。加强网络的研究及开发工作,创建通用型的网络结构,使各网络接口达成一致,实现电气管理及控制系统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使信息资源高效、快速地传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在交流过程中的失误现象;与此同时,加强数据传输的接口建设,优化各接口的信息传输与交流,适当消除信息在交流中的障碍,从而提高网络信息交流的准确度,实现电气自动化的高效及精确度。[4]

4)培养专业的人才。在培养电气人员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同时,加强其对电气工程安全事故的防范意识,提高工程建设人员的责任感及使命感,[5]即:转换他们的思想,将以往的“事后补救”转变成“事前预防”;定期学习安全教育课程,深化安全管理思想;同时,实现上岗前的培训,规范电气工程的相关操作,实行安全作业;消除电气工程建设及施工人员的侥幸心理,采取安全保障的保护措施。

三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及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电力系统设计、人员管理意识及电气网络结构方面的不足,导致电气工程在实现智能化的过程中出现了电气系统设计不全面、信息沟通不到位、安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故而,在今后的发展与建设中,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全面规划电气工程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极其重要。只有改善智能化技术,实现电网信息的全面有效沟通,才能完善我国的电气工程建设,提升我国的经济水平及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王兴芬.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问题及措施[J].通讯世界.2013,21:73-75.

[2] 孟凡雨.分析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4,02:73.

[3] 张同义.浅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建设与发展[J].科技创业家.2013,24:1.

篇9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

引言:

在现代化的今天,依旧应用传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控制电力工程,无法满足电气工程发展的需求。此种情况下,应当利用智能化技术来优化和创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这可以大大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效率,推动电气工程良好发展。可以说,智能化技术是推动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那么,智能化技术如何有效的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呢?本文笔者将在下文围绕此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促进电力工程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能化技术的自动化水平高

相对于传统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来说,运用智能化技术的自动化控制可以在无人控制和操作的情况下,有序的、有计划的运行。这是因为利用智能化技术来控制和调节电气设备,是按照设定的情况来标准的、规范的控制调节电气设备,这会使电气设备以最佳的状态来运行,如此就可以科学、合理的控制电力工程,使之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智能化控制器无需操作模型

利用智能化技术而构成的智能化控制器,其具有紧密系数高的特点,在具体的控制电力工程的过程中,可以相对精确的、详尽的掌握电力工程相关数据。以此为依据,对电力工程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控制,使其正常、稳定的运行。利用智能化控制器的应用,无需依靠操作模型来进行电气工程控制,这大大提高了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效率。

(三)智能化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较强

与传统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相比,在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使增强自动化控制水平,使其能够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合理控制,提高控制效果。但是有些控制对象具有多样性,不容易控制,及时利用智能化技术也不能够实现控制对象全面化。所以,在未来发展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时应当注意此种方面的强化。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优势

智能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将其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反馈,优化和调整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促进电气工程良好发展的同时,节约人力资源。可以说,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具有多种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智能化函数近似器应用性更高

因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根据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对象,智能化函数近似器会选用适合的函数计算方法来计算控制对象相关的数据,得到精确度高和真实的数据结果(如图一所示)。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的调控电气工程,可以提高电气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二)智能技术更易于调节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人工智能控制器对电气工程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合理控制电气工程。此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方式,即使没有相关专家作指导,也能够有效的完成电气工程的控制,为使电气工程良好运行创造条件。

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综合上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可以确定智能化技术有效的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可以大大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为推动电气工程良好发展做铺垫。

(一)智能化技术能够诊断电气工程存在的故障

电气工程系统运行过程中,电气设备会受到环境因素、自身因素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出现故障,影响电气工程系统运行效果。为避免此种情况出现在电气工程系统中,智能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电气工程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检测,找出故障的电气设备。在此基础上对故障设备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反馈,找出解决故障的有效方法,为使故障的电气设备再次有效应用创造条件。

(二)智能化技术对电气设备优化设计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对电气设备进行设计,确保所设计的电气设备可以有效的应用,为促进电气工程有效应用提供条件。但是,要想设计出,满足电气工程需要的电气设备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电气设备设计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设计经验,在设计中详细的分析电气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够确保电气设备可以有效应用。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设备设计中,可以利用遗传算法、智能化CAD技术等来辅助电气设备设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电气设备的设计,为设计出功能强、性能佳的电气设备创造条件。

(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控制

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可以促使自动化控制向自动操作化、自主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可以针对控制对象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案,进而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其可以按照控制方案来控制电气工程各个方面,提升电气工程水平,为促进电气工程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结束语: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已经无法,满足电气工程的发展。此种情况下,应当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智能化技术,促使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诊断电气工程存在的故障、电气设备优化设计、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控制,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推动电气工程良好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智能化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甘雷.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20).

[2] 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

篇10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 ;实践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电气工程人员的关键环节,本文对这方面的内容做了粗浅的探讨。

1 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1.1 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继电保护及自动化、电气技术、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电力部门、科研院所、国民经济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与维护、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实验分析以及电子与计算机应用等工作一线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1.2 要求根据专业培养的目标,本专业学生必须具有以下能力:

1.2.1 具有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和管理科学基础及外语综合能力。

1.2.2 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工理论、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本原理与应用等。

1.2.3 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1.2.4 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

1.2.5 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2 实验、实践教学的安排

通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要求的分析,并考虑学院所在地区大量水电站的修建及工业园区的兴建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对西昌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几经修改,最后的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的课程安排如下:大学一年级除了公共实验课以外,专业实践课有大学物理实验、电路原理实验;大学二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电路原理实验、计算机辅助设计上机练习、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机实验;大学三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PLC实验、PLC设计、微机原理实验、运动技术设计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发电厂实习、单片机控制实验、专业英语读写训练、数值计算方法上机实验、项目管理案列分析、自动检测技术设计;大学四年级的实验、实践课程有:变电站(所)实习、生产实习、计算机仿真技术上机练习、电力市场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3 科学合理性的分析

3.1 形成模块化、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为公共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必修课、专业实践选修课。这三个模块之间相互联系,应用于某个学科方向或学科方向的分支形成体系和系统,使实践教学的内容从相对独立到学科融合,使学生从单门课程、系列课程到专业方向的实验,由点到线、由线成面、由面建体,逐步的、分层次的、全方位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1]。如学生将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数电模电与专业实践必修课中的单片机和自动检测技术这几门课程相互联系起来就能向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

3.2 分层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年级为公共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外语视听、计算机上机、体育、社会实践等,还有专业实践如普通物理学实验,大学物理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训练的开端,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重要基础。二年级为专业基础或专业技术基础实验训练阶段,如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这些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电路参数测量方法,常用电子仪器使用方法以及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使用方法。三年级为学科专业主修及专题设计性实践训练阶段,如PLC实验和设计,继电保护课程设计,同时还安排学生到发电厂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熟悉专业知识及其在发电厂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四年级为专业综合能力,安排学生毕业实习,将前三年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将各门课程相结合最后进行毕业设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和综合应用素质。各教学层次均有课程实验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从基础到专业、自底向上可形成体系,从单一实验到综合实践环节,分模块、成系统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从进校开始就接受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实践训练。

3.3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中,落实《西昌学院本科学分制实施办法》中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不低于三分之一的总体要求,充分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达到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3.4 其他强弱电结合能,强电包括了电机、继电器等,弱电包括了单片机、自动检测技术等,他们的结合能向控制方向发展;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结合向电力电子方面发展;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专业宽,既具有电气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自动化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

3.5 加强实验教学管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必须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措施作保证。在具体的实践中,通过和其他高校实验教学管理制度的交流和学习,再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建立反映学生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对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实行开放,实现了“递进式”实验教学的有序进行。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验教学模式运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