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

篇1

中小学体育教学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中小学的体育教学质量如何,对于增进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习效率关系极大。

一、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近几年相关体育学术期刊和体育教育有关著作,对涉及体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与整理,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做了综述与分析。为此课题提供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

本调查试卷主要为以下几点:开发校本教材情况;师资力量及业务水平;中小学体育教学组织方法;体育课教学观念;体育教学经费投入;课外体育活动等,针对本县中小学体育教学实际情况,对学生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共发放780份问卷,回收760份,回收率为97.4%,有效问卷750份,有效率为98.7%。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1.校本教材开发还处于探索阶段

目前中小学里校本教材开发过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要认识的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认识教材种类,认识校本教材开发和实现课程目标关系估计开发所产生的效果理解和和挖掘还待思考。校本教材开发方式、开发方案、组织校本教材开发活动需要重新认识。

2.师资力量及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在中小学校里,体育教师师资水平不高,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零星点缀。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素质显现出较大问题。中小学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是影响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再加上扩招带来的教师队伍年轻化以及培训期间对体育教学学习的了解不够,导致对体育教学认识和教学水平不高。教师应当从体育教学内容的技能和教法上进行研究的提高。只有教师有水平提高了,才能满足学生在课中的兴趣、爱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

因长期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播技术为主,教师的教,而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缺乏平等意识教学,压抑学生个性约束了学生的发展。体育教学中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小学体育教学。这种教育观念在存在使得体育课教学失去了应有的宽松、和谐、愉快的本色。

4.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不足,场地器材严重缺乏

调查目前各个学校开展体育教学体育活动和体育器材、设施添置、维修经费投入缺口太大远远满足不了体育教学、课余活动需求,严重制约中小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5.体育教学组织方法和手段单一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教学组织方法和手段单一,中小学体育教师大部分按固定的动作与传统教学模式上课,不能发挥教师特长。再加上多年来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直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巩固提高这一模式进行了教学,学生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听讲解,看手范,反复练习,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会应有的乐趣,久而久之丧失了对体育教学学习的热情,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学出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开发校本体育教材彰显学校体育特色

开发校本教材是创办学校特色的重要支撑,找准学校发展特色合理利用和开发校本教材长期坚持,最终推动学校的体育工作,要求体育教师具备相应的技能,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特色的专业素养。能有力推动学校体育特色的形成带动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发展,这一点成为很多成功学校的共识。

2.加大力度培养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方面,教师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到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因此当务之当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培养和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优化体育教师队伍结构,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通过指导和培训青年教师使他们迅速成长起来。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敬业精神,要保证体育教师合法权益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价值,关心他们切身利益结合实际经常性地举行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等,以保证教学质量。

3.改善课程结构,改革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

我们中小学体育教师应从加强自身建设做起,切实贯彻健康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大胆地对中小学体育教学进行全方位系统的改革和创新。开发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除继承原有的学生喜爱的教学内容以外,还要改变传统教学的单一结构,应广泛地运用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先进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的教学,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4.创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在中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要注重自信心的培养。鼓励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激发学生敢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在一个和谐快乐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突出情景开放教学,创造形成互动交流合作的良好气氛。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中小学体育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和优质的服务。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新手段和新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等技术手段,结合体育教学的全过程,把学生学习过程及新练习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在他们面前。

6.完善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中小学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阵地,对发挥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领导要重视,各级部门要大力配合,加强组织管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让学生在课外把体育教学内容掌握消化,进而把它转变成自我锻炼手段。同时又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良性发展。

7.加大体育教学经费的投入

学校体育教学经费要按一定比例专项用于学校体育工作,学校要鼓励中小学体育教师结合本地实际,根据地方特色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主开发体育教具和活动项目、内容形成自身的体育特色;学校及教育部门要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要多渠道、多途径筹集资金,逐步增添器材场地。

四、结束语

就目前而言,南宁市马山县中小学体育教学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整体大局来看,体育教学表现出来的问题还尤为突出,还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只有我们清醒地认识目前我县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据此制定出科学的应对策略,才能进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当前,越来越多的学生因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各种身体障碍或心理障碍或精神障碍,这个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体育保健教育越来越受到更多残疾学生和精神障碍学生的迫切需求,体育保健课程的开设迫在眉睫。然而目前,我国许多学校对体育保健教育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缺乏深刻的认识,体育保健课教学在思想上依然不够重视,对体育保健教育的目标认识不足。

 

在所开设的体育保健课程的学校中,教学文件和师资仍然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保健教育的开展和推进。对此,本文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以推进学校体育保健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学校体育开展体育保健课程的意义

 

(一)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以后,提出了学校教育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一切和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指导思想,体育教育也应该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这些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所在。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而不应该只是健康学生的平台。针对一些身体缺陷和有各种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体育教育应该成为矫正和帮助其发展的主要阵地。因此,开设体育保健课程正是体现学校教育的真实目的,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真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一个有缺陷的学生从中受益。

 

(二)体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体育在学校教育中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发挥着其他学科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随着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体育学科的内容越来越广泛,许多分支学科开始发展起来。体育保健学就是其中之一,并在体育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体育保健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是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新领域和分支学科。

 

(三)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健康成为人们第一话题,越来越受到重视。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转变,体育保健学开始成为一门备受关注的学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近体育保健领域,这可以增加人们的健康知识,也可以指导其社会生活实践,使寿命不断得到延长。因此,从社会角度来讲,开设体育保健课程也是人们在未来生活中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保健教育的现状

 

当今,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开始成谜语电子游戏,厌学情绪非常严重,逃学现象经常发生,给许多学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很大影响。由于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以及精神状态都处于非健康状态,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缺乏规律等原因,使得许多学生的身体素质开始下降,感冒、抑郁、沮丧、疾病等学生人数开始增多。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必须增设体育保健学课程,以此来干扰和帮助这些具有某种缺陷的学生。

 

同时,学校本身存在一定数量具有身体缺陷或疾病的学生,如果将这部分学生强加进正常班级学习,势必会影响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游泳课成中,有的学生具有皮肤病,在田径课程教学中,有的学生具有先天的心脏疾病,等等。这就要求学校为这些学生开设相应的体育保健课程。尽管目前,在一些学校尤其是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了相应的保健课程,但很多学校并没有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即使在开设有体育保健课程的学校中,体育保健课程的内容缺乏一定的系统,把体育保健课上成了纯碎的文化理论课,有的学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保健课程教学缺乏相应的督导和监督。这使得上课教师不带教学文件,教学行为随意性较强。此外,在师资方面,尤其是中小学中,体育保健课的师资严重缺乏,开设的保健课程无法进行深入的教学,教学方法单一,照本宣科的现象及其严重。这些现象和存在的问题,都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保健课程建设和发展。

 

三、学校体育保健教育的主要对策

 

(一)学校领导要加强重视

 

从人群数量上来说,学校中具有身体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对这些少数群体,学校领导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学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程要给予指导性文件,对保健课程教学实践要给予不定期的督导和检查。只有这样,学校体育保健课程开设才能得到有效保障和健康发展。

 

(二)加强体育保健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保健是一门区别于其他体育课程的独立性课程,要求教师既要懂体育技术技能知识,也要具备医学、保健学、康复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因此,学校开设体育保健课程必须要有具备这些学科知识的专职教师。对已经有的教师要进行培训和外出学习提供机会,提升业务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同时,加强体育指导者和体育教师自身建设,了解国内外体育改革的动态、热点问题,提高职业道德水准,使体育从业者掌握更多的医学保健知识。

 

(三)加强体育保健教育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和有效性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特殊的学生,体育教师必须有更加有效的体育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方法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四)对广大健康学生进行体育保健教育

 

学生在校中学习一定的体育保健知识和理论,可以使他们利用体育保健知识对健身锻炼做科学的医务监督,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运动者的锻炼意识,最终达到参加科学体育锻炼的目的。

篇3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自主教学;模式

当前,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应当将素质教育作为重点内容,继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在小学体育教学期间,面临着诸多挑战,所以在新时期,为了满足教学需求,体育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对教学方法加以完善,通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而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自主教学模式的内涵

所谓自主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升学习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相互交流,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自主教学模式而言,其将素质教育作为全新的教学理念,并通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确保学生和教学位置的互换。当然,自主教学模式结合了教学大纲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践需求来确定有关教学内容[1]。因此,自主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互动,并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自主教学模式是一种灵活的教学模式,将其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能够使得教学具有趣味性,所以将自主教学模式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的增强教学效果。

二、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优势

(一)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应当加强自主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在体育教学时,教师会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性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针对教学内容,建立健全的体育教学方案。自主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自主教学模式下,教师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通过对体育教学资源予以优化和配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堂和活动中,然后教师向学生设置相关问题,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并进行深入探索,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为小学体育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将自主教学模式与小学体育教学整合在一起,能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让学生在合作中培养团队精神,在自主教学模式的作用下,有利于小学体育教学目标的完成。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先是针对体育内容进行自我探究,然后再以小组的形式展开深入学习和研究,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在相互合作中养成良好的品质,并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2]。

(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小学体育教学期间,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在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确保学生德智体美等得到全面发展。由于一些学生对体育教学未能有充分的认知,所以参与到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较差,如果长期下来,将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减轻体育学习负担,多参加体育锻炼,通过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中,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进而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运用自主教学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

某小学为了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体育教师应当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进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中。比如,在"跳远"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学习学体育知识时,并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级,而是创造宽松的环境,在组织学生跳远时,对表现优异和表现一般的学生均予以表扬,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课堂的积极性[3]。

(二)提出合理的问题

在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期间,为了发挥自主教学模式的作用,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向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让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进而最大程度的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体育教学时,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应该向学生设置问题,使得学生心中有问题,然后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因而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4]。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向学生提出合理的问题,并更多的提出问题,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展开自主学习。比如,在"快速跑"教学期间,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对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的设计,多向学生设置问题。同时,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合理的体育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在教学时,教师先向学生讲述快速跑的相关内容,然后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即如何才能实现快速跑。学生针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内容只进行思考。

为了正确解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我尝试,发挥自主教学模式的作用,感受怎么样才能实现快速跑。学生经过尝试,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腿部有力量就能够实现快速跑,而且有些学生认为在快速跑时迈步要大,就有助于快速跑,甚至有的学生个人观点是步伐要快。总之,学生通过实践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学生和验证,进而对体育知识有深入理解。然后,教师结合教学内容、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观点,将自主教学模式应用在快速跑实践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让不同的小组分别采取步伐要快和腿部有力量等进行快速跑,最终以结果为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能够对体育知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发挥巨大作用[5]。

结束语:

在小学教学过程中,不仅向学生传授相关理论知识,而且要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教学重点,所以小学应当对体育教学的重视。自主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该模式应用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对自主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然后将自主教学模式与小学体育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恒.小学体育自主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分析[J].考试周刊,2015(61):98-98.

[2]顾艳.小学体育自主教学与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实践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5):215-215.

[3]张子利.小组合作与自主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5(22):197-198.

篇4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89-01

近些年,无论初一军训还是高一军训,每年都有晕倒的学生,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现在中学生的体质令人堪忧,这也成了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为什么现在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而学生的体质却不如从前?主要原因大约有两个:一是由于在校外,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上网、看电视和玩手机上而很少运动;另一个是因为学校的体育课没有发挥体育课应有的效果,体育教学效果堪忧。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呢?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课

近些年,由于受“普高热”的影响,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把体育课当成可有可无的课目。考试前,体育课被占;其他课目的作业多时,体育课被占。到了初三或高三,甚至取消了体育课。另一方面,有些学校的体育器材或破旧,或不足。比如,有的学校的乒乓球台还是水泥做的;有些学校的运动场地匮乏,甚至没有固定的场地,不是租的就是借的;还有的学校的体育教师是兼职的,对体育教学根本不熟悉。这些情况,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课的正常开展并大大降低了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学校领导首先要转变观念,切实认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建造足够的标准的体育场地,购置必备的体育器材,对旧的器材及时维修;招聘或者培养专业的体育教师;制定每周体育课合适的课时数,不随意占用体育课。实际上,在追求升学率的今天,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学校更应该让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学生体质,否则,学生身体不好,又怎么能好好学习。

二、教师要精心准备每一节体育课

1.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目标

作为教师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师上好每堂课的灵魂,是每节课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但是,目前有些体育教师上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非常随意,甚至是无目的的。这节课学生该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教师完全不去想。这样的体育课是没有教学效果可言的。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就要制定全面、具体、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而要制定出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一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年龄、性别等因素,最好充分了解班内所有学生的身体状况,特别是有特殊体质的学生;二要考虑当前国家和社会对中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种种要求;三要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比如,学校体育场地的大小,体育器材的有无等。

2.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目前,有些体育教师上体育课随机性很大,一节课教什么,怎么教,让学生学到什么,全然不去考虑。要么让学生“疯跑”一节课,要么让学生凭借一只篮球度过一节课,要么让学生一节课只是做做游戏,还有的老师干脆让学生自由活动,愿干什么就干什么,于是,喜欢动的学生有的踢踢踺子,有的跳跳绳,有的打打球,而不喜欢动的学生,则三五成群地坐在地上聊天。可想而知,这种“放羊式”教学,学生倒是高兴,可是却没有任何教学效果。所以,要上一节高效的体育课,体育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首先,要研究这节课该讲什么,让学生学到什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二是要研究让学生怎么能更有效地掌握这些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

三、教师要带领学生切实做好准备活动

众所周知,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准备活动可以让学生尽快进入兴奋状态,加快机体的反应速度,从而使学生在身体和心理上做好准备,增加全身肌肉的弹性,避免学生在做剧烈运动时身体受伤。但是,近几年来,上体育课出现学生受伤事件屡屡发生,尽管体育课上学生受伤的原因很多,但是,由于没有做好准备活动而导致学生受伤占得比例比较多。而准备活动没有做好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要么由于体育教师让学生做的准备活动单调枯燥,学生做起来缺乏积极性;要么由于教师在带领学生做准备活动时敷衍了事,不能保证质量;还有的教师在给学生选择准备活动的内容时,针对性差。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的准备活动做得不好。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准备活动对学生上好体育课的重要性。上课时,既要根据体育课内容选择合适的准备活动,使学生运动时用到的身体部位都能得到充分的准备,准备活动的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和性别等特点进行选择。只有这样,准备活动才不致于流于形式,从而保证质量,确保体育课能安全、高效进行。

四、结束语

总之,要想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合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必须行之有效。另外,体育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搞好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模式,讲究教学策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和体育精神都能得到提高,最后达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娱乐、体质得到改善、性情得到陶冶的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奇峰.论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质量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3).

篇5

关键词:小学生体育;抗挫力培养;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8-077-1

一、小学生心理特征

现在的小学生在家中往往是独生子女,对长辈的依赖性比较强,家长对其过分迁就,没有经历过失败和挫折。当他们进入到学校,也会争强好胜,希望成为老师和同学的焦点,渴望被重视和关注,一旦遇到挫折,心理就变得十分脆弱,并伴随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因为家庭教育中对挫折的教育几乎没有,长辈往往安排好他们生活中的一切活动,使得孩子缺乏对事件的处理能力,没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对未知的探索也越来越多,面对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失败的体验也随之增多,尤其是小学生,学习上的任务比过去更多,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该帮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培养其独立自主的意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二、造成小学生受挫的原因分析

1.受到其他同学影响。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会因为动作完成不好和一些其它意外原因,发生摔倒、跌伤等情况,其他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受到某个同学的影响,整体产生紧张、害怕等不稳定情绪,并且这种情绪会传染到更多同学,使得大家自信心不足。例如:在“跳山羊”的训练中,有的同学不小心摔倒,其他学生看到后,就会感到恐惧,甚至一听到“跳山羊”也会害怕,意志非常薄弱。

2.遇到困难退缩。

体育课上的一些项目,如果学生练习时稍微感觉技术动作有点困难,就会产生逃避心理,他们不会选择去面对困难、解决困难,而是首先选择躲避。有一些同学身体条件很好,可以完成老师规定的动作,但是却因为意志力太差,当感觉有点累或是呼吸不畅的情况下,就会主动放弃,而且一些可以通过训练来完成的活动项目,他们也不愿意参与,试一试觉得不行就不想再去尝试,完全没有挑战自我的意识。

3.身体条件和运动水平。

一些同学因为自己身体上的原因或者是对体育技巧掌握不到位,总是在活动中表现得比其他同学差,当面对新的游戏和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时,就会对自己的运动能力产生较低的估计,害怕去尝试,总是跟在其他运动水平高的同学后面,产生依赖心理。在自己能力可以完成的项目中,因为不自信,不敢放开动作,也导致最后无法做好。长此以往,这部分同学就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适合体育运动,对体育课也产生了恐惧感。

4.教学手段不合理。

小学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适当地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教学形式也要灵活,假如教学方式单一且不合理,就会让学生缺乏安全感,导致他们自信心受挫。

三、小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受挫后的表现

1.紧张焦虑。

体育运动是带有很强的集体性,假如一个同学在体育活动中不能按要求完成,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活动进行,也会受到老师的批评,现在的小孩子心理往往比较脆弱,也比较在意他人看法,这样一来,他们就会紧张焦虑,身心发展受到损害,心理变得敏感。

2.情绪激动。

受到挫折时,学生往往不愿意接受失败的结果,这样就容易产生攻击性,例如对抗性的体育游戏时,输的一方往往心里很失落,会为自己找种种借口,或是攻击裁判和其他同学,这种愤怒激动的情绪,往往是潜意识里无法接受失败而导致的。

3.逃避。

体育项目中,例如400米跑步项目,很多同学往往会借口生病、肚子疼等不去参加,这是因为400米运动难度较大,考核标准难以达到,学生往往产生逃避心理,以各种理由来搪塞老师,躲避考验。

4.推卸责任。

在团体性的体育项目中,失败的一方会把自己的过失推给其他同学,这是内心内疚、焦虑不安的一种表现,这样做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但这种推卸责任的方式是不敢面对问题的表现,是不良的行为品质。

四、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抗挫力的策略

1.适当降低要求,提升学生自信。

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动作要领的讲解分解清楚,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在实际练习中,如果学生普遍达不到教学要求,就将规定的标准适当地降低,让学生先产生自信,接受这项运动,然后慢慢增加难度,引导学生全面掌握动作。

2.评价以鼓励为主。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肯定,在400米跑步运动中,学生会出现“极点”现象,这个时候也是考验学生意志的好时机,教师要在学生身体和心理都出现不良反应的时候,给予他们一点精神上的助推力,让那些缺乏自信、意志薄弱的同学能够继续坚持,不放弃,当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终点以后,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会得到极大提升。

3.采用榜样教育。

小学生心理调节和自控能力都不强,面对困难时,容易退缩,这时候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一些榜样的故事,告诉无论多强的人都会遇到困难,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最终成功,让他们的心中产生榜样力量,提升其抗挫能力。

4.增加竞技性体育游戏。

小学生面对的竞争比较小,遇到的失败情况也少,这就让他们缺乏面对失败时的应对措施,体育教学中多加入一些竞技性的体育游戏,让学生在体育中体验胜利和失败带来的不同感受,让他们在运动中学会接受失败。

[参考文献]

[1]陈远龙.小学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抗挫力研究[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08).

篇6

关键词:衔接问题;原因;对策和方法

一、引言

小学生升入初中一年级前,已经学习了几年英语,并且对基本的英语交际用语、简单的句型以及基本语音知识等有了一定的基础。当他们进入中学后,英语学习既是小学英语的终点,又是初中英语的起点。如果中学英语教师还是按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从事英语教学活动,势必会极大地破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这样中学英语教师难免会埋怨小学英语教师没有为学生学习英语打下良好的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英语教师没有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相互脱节的现象,这一现象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如何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二、衔接问题的切入点

1. 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的英语教学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方面的能力。老师一般通过听和直观感受积累,让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内容逐渐复杂,难度也随之增大,教学要求从听说为主,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学生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教学要求,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上解决好中小学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问题。

2. 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衔接

小学生步入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小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学生初进中学时存在的习惯行为问题主要是:书写不规范,作业粗心马虎,拼写错误多,语法概念模糊,用汉语方式代替英语等。

有些家长反映,孩子完成了布置的作业就没事干了,建议老师加大作业量。这件事说明好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学习习惯的衔接,要求学生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即做到:听课聚精会神,认真记笔记、整理笔记、完成作业、找出问题。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勤读多用等。

3. 基本学习技能的衔接

小学生普遍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依赖老师。培养学习技能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设法诱导学生分析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如在听和阅读的训练中,尽量要求学生做到根据前后文猜词取义,抓住整体,保障思路畅通连贯。

4.教学方法的衔接

学生主要通过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学得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如果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就难以发展学生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传授知识为主,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训练的机会就少。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实际运用英语交流活动的能力就不强。

三、衔接问题的产生原因

1. 社会、学校、家长对小学英语学习的认识偏差

小学英语教学实施近几年来,由于普遍开花,农村学校明显显得师资力量不足。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只是过重的强调学生的口语,而忽视了学生语法知识的发现;过重的强调课堂活动的形式,而忽视了活动的效果;过重的强调课堂的习得,而忽视课后的巩固;过重的强调初中的知识再现,而忽视了小学时期的基础。

多年来小学英语一直作为副科对待,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家长对子女的关心仅限于今天所学的单词要会读,社会对于小学英语的评价尚未完全建立。诸多因素导致了中小学英语接轨时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学前恐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无法直接使用牛津7A英语教材,只能先试用衔接教材。

2. 教学方法的差异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吻合,英语的教与英语的学就会相脱离。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3. 环境变化的差异

小学生进入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等都感到陌生。例如,大部分初一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不适应,包括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课时的声音、言谈举止等。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图文并茂,讲究直观性;而中学英语课文比较复杂,学生对此感到既好奇,又陌生不理解,以至于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4. 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

小学英语内容简单、易学,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边学边玩。而且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在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学习英语正好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英语课程标准中“学唱英文歌曲”等趣味性英语教学方式也基本没有了,“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朝着培养中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光是好玩,而是负有一种责任。

5. 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

刚进入初一的学生,英语水平不像小学生刚学英语时那样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此外,环境、家庭和个人等因素造成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初一英语教师对具体某个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如何往往不够全面了解,学生英语水平的个体差异使教师难以把握教学难易度。

6. 中小学生因年龄性格等特征造成的心理差异

小学生进入中学,在心理上会有一系列变化。他们有自豪感,觉得自己长大了,常常仿照大人的方式去行事,并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好奇心强,但处理问题片面轻率;对学习困难估计不足但稚气十足。小学生虽然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尚不成熟,而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处于发展变化阶段。小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容易满足,而中学生则不容易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远比小学生要高。

四、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 遵循英语衔接教学的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的程度有目的、有步骤地增加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新的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确保他们在进行下一步活动之前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当某一课基本上要结束时,教师小结学习要点,从整体上强调所学知识的概念,布置家庭作业作为课内向课外过渡的内容,为下一节课的自然衔接提供必要的条件。

转贴于

教师按教学内容的顺序逐步增加难度,或复杂性。有序地进行课堂提问是贯彻循序渐进衔接原则的重要环节。一是引导式提问。开始提问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了解和复习已经学过的基本内容;二是理解式提问。通过提问,教师让学生理解知识,并将其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之中;三是讨论式提问。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让学生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在进行一阶段的提问之前,应把本阶段的问题同已经学过的内容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有顺序地进行提问,可以帮助学生系统思考,从而获得对相关联内容的整体理解。

2)连贯性原则

教师在组织英语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某一具体课文的前后之间、上下结构之间的自然连贯。了解和熟悉小学的教学内容,可以避免中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教学内容的脱节。比如上牛津7A之前,认真仔细地研究小学英语的内容,组织系统地复习,包括词汇、句子、语法和交际口语等。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教师既熟悉了小学的教学内容,又可以了解学生对小学英语的掌握程度,预测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然后调整教学计划,更好把握英语教学中的详略难易。

2. 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熟悉小学英语教材教法,以便融会贯通,达到新旧知识的自然过渡。教师可以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相互交流中小学英语教学信息,以便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以便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比如说,在小学时学生总是记住了“I am , he is , you are .”等句型,而上初中后要用到谓语动词,如不是为了构成某一时态和语态的需要“am ,is ,are ”等be动词就不能与谓语动词共用了。所以就只能说“I work in Suzhou.”(我在苏州工作),而避免出现“I am work in Suzhou.”这样的错误。

3. 注意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生独有的年龄特征表现出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好问。进入初一后,他们依然天真浪漫,有正义感,对不喜欢的人和事会表示憎恨。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认真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生动的语言交流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开展各种英语课外活动,例如竞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竞赛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4. 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英语教师应保留部分好的小学英语学习的习惯。例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学唱英语歌的习惯;做英语游戏的习惯;轮流在黑板上做练习的习惯等。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景下的言语交流的习惯。

8. 注重英语学习技能的衔接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书写字母和单词,是一种被动的技能培养。学生学习只凭一时兴趣,缺乏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读的技能也只侧重拼读和模仿朗读,写的技能也只侧重书写规范的字母、音标和单词。学生通过听和直观感知,学习了一些常用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所以,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转化为以听说为主,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简单英语学习向内容较复杂的英语转化;从只用YES、NO的简单言语交流活动向用整句回答或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方式转化;从机械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景中交流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

例如对语法教学,我们应该比较清楚地意识到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掌握了较多的句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初一学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并且观察力、概括力有所发展,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语言现象自己来找出语言规律和特点。这比我们直接告诉、教授学生这是什么语法,那是什么语法要深刻得多。

6. 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

比如课堂上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尽量让每个学生每堂课都有发言的机会;英语教师应善于将机械性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景中去交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语言材料出发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从机械性思维向有意义性思维和交流性思维转化。

7. 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注重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教师要组织难易适中的诊断性英语考试,包括词汇测试、综合测试、听力测试等。通过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全体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增进教师对学生的进一步了解,为教师备课、上课提供可靠的教学依据,促使学习差的学生知己知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以弥补学习上的不足。

考试形式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既要考虑小学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中学刚刚学过的内容;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口试。避免过难、偏易,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否则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容易加重学生的负担。

篇7

关键词:技工学校;体育教学;学生体能提升;策略研究

一、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体能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来调节体育课堂的学习气氛,要正确观察到学生在情绪和行为上的变化,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自身因素开展体能训练。比如在田径训练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分类教学,具体的分类方法有集中组合式和班级组合式。集中组合式是先进行集体授课,对学生统一讲解田径运动的要领,再根据学生的体能,让学生进行分组训练;班级组合式是由多个班级组成体育室外课堂,对体育项目进行分类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体育训练。一般来说,男生喜欢高强度的田径运动训练,体育教师要适当提高男生田径训练的强度;女生喜欢训练量较大的田径的运动训练方式,体育教师要适当增加女生田径的训练量;针对不喜欢运动及体质较差的学生,可安排其进行跳绳、羽毛球等难度较小的运动,逐渐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达到提高学生体能的目的。

二、优化教学方法,发展学生体能

通常情况下,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提升学生体能的方法有持续法、游戏法、负重法及综合法等。所谓持续法是指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采用稳定的强度,不间歇地连续练习,持续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学生生理负荷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进而使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的锻炼。由于持续法的时间较长,且运动量较大,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掌握调节运动负荷的方法,处理好运动量及强度的关系。游戏法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在许可的范围之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动性,进而完成体能任务的一种方法。这需要体育教师明确发展体能的目的,选择及制订技工学校学生的游戏内容及规则。如在“贴膏药”的游戏中,可正确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而快速地逮住对方,而自己又迅速脱身的方法,进而争取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体能。而负重法则是指运用重物进行练习来发展身体机能及锻炼身体,可采用哑铃、实心球及杠铃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技工学校学生的骨骼发展特点,适当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锻炼,确保合理的训练量及训练强度,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肌肉弹性及增进学生体能的目的。最后,综合法是指教师将各种训练体能的方法综合起来,组成多种练习的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正确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及应用体能训练方法。

三、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热情

体育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体能。如果体育课程没有了体能的发展,那么体育课也就变成了休闲课。在技工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想要提升学生的体能,教师应当注重对教学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与优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进行学习,切实扭转以往教学过程中枯燥干涩的教学氛围。具体来说,教师应当以平等的姿态面对学生,以学生的引导者和帮助者的心态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合作讨论以及集体活动的,增强学生与教师的相互了解,使学生能够逐步消除对授课教师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促使教学活动在平等、舒适的氛围下开展。学生只有对体育学习和锻炼有了热情,才能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达到增强体质、发展体能的目的。比如:篮球以及乒乓球等体育项目是技工学校学生较为喜爱的一种运动方式,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如果实施专项体能训练,学生不仅不感兴趣,而且还会对体育课程产生厌烦的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实施竞赛类或者游戏类教学法,然后结合技能训练和体能训练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而且随着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增加,学生的体能也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

四、改革体育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个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只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硬性技能的客观分数评价,这样的片面评价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心理、成长等综合素质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当对教学评价进行适当的改革,将学生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努力情况加入到学习评价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爱好、气质等差异,采用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体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同时还可以增加更多的人性化因素,如学生之间的互评、学生自评等,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进步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所学体育项目的技能。从另一方面看,也提高了每一位学生的身体体能。

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各种实用型人才的重要课程之一。其主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育,了解基本的体育知识,掌握一些锻炼身体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耐力、身体柔韧性以及平衡性等,使学生拥有强健的体格、良好的体质,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的竞争。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进而提高每一位学生的体能。

参考文献:

篇8

一、依据教材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以往的美术课堂,基本上是由教师来掌握一节课的节奏,而且从头到尾都是教师在讲,很少与学生进行互动,也很少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这就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课堂上难以得到落实。基于此种情况,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可以主体参与的活动机会,如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最基本表现,当然,同时我们也给予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初步的主体参与意识。

比如,在学习《生长的植物》一课时,在授课过程中,我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你喜欢哪种植物?能否从美术的角度来谈谈喜欢的理由?能够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植物吗?植物除了供我们欣赏外,还有其他功劳吗?除了是精美的艺术品,还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呢?然后,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自主思考,之后进行回答。在欣赏大师笔下的植物时,我继续向学生提出问题:美术大师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他所画的植物的?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在讲课过程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能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探究者,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全面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生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

在课堂上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全面体现,因为这一教学模式可以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即实现生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全面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

比如,在学习《亭子》这一课时,课前,我将学生进行了分组(4人为一组),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对与本课有关的内容进行查阅和搜集,如,各类亭子的造型特点和建筑特色、中国的名亭等,并将查阅出来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课堂上,大家一起对整理的信息进行分享和交流,对中国的名亭进行交流时,我们可以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些亭子的特点和作用。这样,通过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对美术新知进行探索,并在课堂上展开交流,给班里每位学生都提供了可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全面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教学的良好体现。

三、积极开展美术课外实践活动,体现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教学任务并不是单纯地让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术,而是可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即让学生可以用美术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与现象,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开展一些美术课外实践活动,充分体现美术课程的实践性特征,让学生体验到这门课程的魅力与价值,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热情。

篇9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教学;课堂提问;思维品质;高效课堂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大有学问。课堂提问既是师生对话和交往的重要形式,又是引发师生之间对话的手段。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概括,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

所谓有效提问,就是以有效研究性的策略提出有效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品质得以提高。有效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教学问题的基础上,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时生成适当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参与对话,全面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并对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教学过程。

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种类很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不妨把问题分为以下几类:(1)事实性问题。学生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可从教材中获得答案。其目的主要是检查学生的事实记忆。(2)经验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对所学文本进行阅读筛选信息从而分析和加工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问题需要学生思考,但最终答案往往是唯一的。(3)创造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对原有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产生独特、新奇的答案。(4)评价性问题。主要检查学生根据一定的准则和标准对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一般没有标准答案。

众所周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阅读教学来实现的,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有效的。因为“学而不思则罔”,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所收获呢?对于涉世未深、社会阅历和理论修养都不甚丰厚的中学生而言,期望教材文本短时间内直接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觉地得到知识上的教益和美的享受是不切合实际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教学之前,学生在阅读课文,尤其是阅读欣赏经典作品时,往往思想上是困惑迷茫的。他们常常不知道作品好在何处,应该学习与借鉴什么。即使偶尔有一些美的体验与感悟,也往往是凭借直觉,无法从理论上加以阐释,无法用言辞加以表达,处于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从认识论上来说,远远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这就亟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而从教师方面看,能有效引领学生直切文本主旨,直奔知能要害,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倒不是什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讲解,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提问,以及学生思考后的讨论、点拨与回答。实践证明,切合学生与课文实际、击中课文实质要害又引人深思的教学提问,有助于点燃学生思想火花,掀起课堂教学情感的波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遗憾的是,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还没有引起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大量无效提问的现象。如问题太简单,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喜欢提出“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问题让学生回答。表面看来,学生兴致勃发,情绪高昂,课堂气氛热烈。实际上,这样的提问非常简单,没有多少思考的余地,甚至不假思索便可说出答案,对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无甚益处的,至少是“高消耗,低收效”。有的教师在一堂课上的提问可达近百个,这些问题琐碎杂乱,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不能反映中学语文的特性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教师不是从语文的角度去设计问题。即围绕思维、语言和文化的角度设计问题。

第二,问题本身不具有一定的价值,所提问题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不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一味以成人的心理去评价、约束孩子。

从学生角度讲,学生感到一直被老师被动提问,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形成故意不思考、不回答老师提问的逆反情绪。再加上教师放不开手脚,对教案是“步步为营”,就进一步约束了学生的思维。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反思:带有问号的题目就是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吗?不是。那些全班同学不用思考便齐声回答的题目,显然不是有效的教学问题设计,而学生听了后不知所云的问题也不是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些没有边际的讨论话题更不是有效的问题设计。那么什么是语文课堂中有效的教学问题?怎样才能设置有效的问题呢?

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祝福》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祥林嫂的命运是悲惨的,鲁迅先生将她的不幸总是设置在一个特殊的季节里,那是什么季节?这个问题显然没有多少思考的价值,起不到启发的作用。鲁迅先生“将祥林嫂的不幸设置在一个什么季节”不是一看便知吗?这个问题几乎用不着思考便可回答。难道这样的问题还值得正儿八经地向高中生提出?显而易见,类似的问答不仅无益于活跃思维,解决教学问题,反而会使课堂结构松散,学生注意力分散,甚至于只是让课堂添些混乱而已。这样的提问是课堂组织教学中应尽力避免的。

那么,如何避免冗余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着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呢?

首先,教师应该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这是预设有效课堂问题的必要前提。

每篇课文都有自身的特点,教师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准确地认识有关的特点,把握要点,明确重点、难点,只有熟练地驾驭教材,巧妙地设计编写课堂提问,才能正确引导学生释疑解难。如果教材掌握不熟,只从表面看问题,肤浅地提出几个问题,那么,学生就永远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所以,只有吃透教材,才能选好提问的突破口。比如笔者在教学《端午的鸭蛋》时,在全面琢磨了教材之后,紧紧抓住了一个“味”字。作者汪曾祺是一位美食家,他给我们介绍的端午的鸭蛋定然是美味,我们来品味品味,端午的鸭蛋到底是什么味?然后由高邮鸭蛋的多味引到汪曾祺语言的“多味”――方言与文言语言相结合的语言风格,从这个独特的语文角度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用心朗读和赏析这些特色语句。这样不仅能将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又能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提问的对象。学生的基础和智力有差异,个性、社会环境、生活空间等也有不同。对同一个问题,问甲生有效,问乙生未必有效。如:《安塞腰鼓》这篇课文,如果让学生将安塞腰鼓震天撼地、气吞山河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出生在北方黄土高坡的学生可能更有优势,江南的学生不一定能感受到。再如:《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提问一些有关恐龙灭绝的知识,男生知道的就多一些,女生知道的就少一些。只有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实际能力了如指掌,才能有的放矢地提问,才能为设计课堂提问打好基础,做好铺垫。上公开课,更需要老师能够察言观色。《范进中举》一课教学时,如简历内容,什么地方看出他疯了,他疯了以后谁救了他?胡屠夫对范进这个女婿前后的称呼有何不同?等等的简单问题,老师让那些不太自信的学生回答,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或者可以采用集体回答的方式,以活跃课堂气氛。而有难度的问题就不宜采用上述方式,如在描写范进疯了一段中,作者吴敬梓用了很多“一”,为什么会重复,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在提这类问题时,教师若不作观察,胡乱点将就容易产生尴尬的局面。

其次,一堂课的提问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控制问题的数量及层次,过多过杂的提问必然会让学生疲于应付,甚至产生厌烦情绪。

我们认为,一堂语文课提问数量应该在六七个左右,其存在方式绝对不是简单的平铺,而是由主问题和分解问题组成。主问题就似整堂课的脉络,又似学生走进文本的航标。《范进中举》一课是这样设置问题脉络的:1.范进的简历。2.写范进的“疯”有一个段落,读后有什么感受?3.还有谁纷纷登场,你印象最深的是谁(引出胡屠夫)?4.在胡屠夫、父老乡邻、张乡绅、报录人当中,你认为很有意思的是谁(引出父老乡邻和张乡绅)?5.所有人都出现了,可还有谁没有出现(引出儿子以及主题)?显然,对于这篇小说老师采用对各个人物在整个小说情节中的不同表现的分析,最终挖掘出这个时代的特征,这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预设问题的方式,无不使学生的思维在这四十几分钟内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然,大问题只是大树的枝干,没有叉枝,没有绿叶的大树是不丰满,也是不完美的。而那些分解问题恰恰充当了叉枝,充当了绿叶。如范进的简历是由姓名、性别、婚姻状况、籍贯、年龄、从事职业、生活状况、家庭成员以及中举反应九方面加以展开的。一方面使学生通过文本认识了范进,了解了范进在中举之前的各种情况。放在一定背景中的人物分析才是有价值的,也为引出下一步范进“疯”的赏析。另一方面,这种类似征婚的介绍方式,在整堂课的一开始,就如一道靓丽的风景,吸引了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就喜欢上了这堂刚刚“上演”的语文课。

第三,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既不能过于浅白,没有思考余地,又不能太艰深,让人难以琢磨,无从下手。太浅白,索然无味,提不起学生兴致;太艰深,学生答不了,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反而挫伤学习积极性,事与愿违。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上限。如教学《失街亭》时有人设计了问题“诸葛亮为什么挥泪斩马谡?”,这就未免过于简单。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启发性,相信多数学生都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对待。如果换一种方式向学生提出“街亭失守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街亭对蜀军有怎样的重要性?何以知之?”之类问题,那学生的反应或许就会大不一样。这些问题非经过阅读思考不能答出,但通读全文,整体思考之后大部分同学都能比较好地回答。这样的启发提问对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习惯,形成分析归纳、提取文章信息等能力是大有裨益的。这种问题既具体又有思考的余地,较好地为学生体味那特有的意境、领悟文章描写技巧起到了引领作用,能够促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同时,轻松地完成对该文段的赏析,于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第四,所提问题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切合学生的学情,还能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一语是理解的难点,也是体悟朦胧诗特点的重要语句之一。教者若泛泛地讲朦胧诗的特点或诗句的理解要领可能效果不好,但若就此诗句设问:“这两句话矛盾吗?从字面看两句分别是什么意思?如果进一步深入还可作何理解?”就可能激起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热望,进而引发对看来矛盾的诗句的仔细品味。这样提问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引导学生关注此诗,加深了对诗的印象,还在于可让学生从对诗的实际探求过程中悟到读诗的要领,跨进诗的大门,形成感悟诗的能力。

第五,设计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理解或鉴赏性材料的提问,要尽可能突破“标准答案”的窠臼,让答案具有多维性,力争引起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如教学《失街亭》时,若问“为什么说街亭失守是马谡的过错?”就显得机械刻板,僵化了学生思想。若改问“街亭失守是谁的过错?”学生灵感的火花就可能被点燃,见解就可能丰富多彩,这就有利于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培养学生辩证客观思考问题的良好思维品质。

第六,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指向,切忌提“漫谈式”问题,单求课堂“热闹”,弄得最终不知所问所答是为何而来。如有人教学《祝福》时问:“迎春祝福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在她捐了门槛之后,四婶一句‘你放着罢,我来拿’将她永远钉在十字架上,她的最终结局就只能在一片热闹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热闹的祝福,更强烈地反衬了祥林嫂的遭遇,那么,祥林嫂究竟是如何死去的?”这一问题着眼于问祥林嫂死的方式,从课文看很难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倘若因学生的答案各异而就此展开讨论,那不过是将注意力分散到无意义的事情上罢了。因为就《祝福》而言,鲁迅先生要揭示的并非祥林嫂死的方式而是她死的原因,祥林嫂是封建主义余孽的受害者,不管怎样死,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如果离开了这一点去谈她的死,实在是难免有与教学目的脱节的嫌疑,这样的提问是不足取的。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快乐教学

一、快乐体育教学的意义

快乐体育教学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的融入,可以让学生在日常体育课程中加强对体育的理解,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体育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体育锻炼影响着学生一生的发展,从而也可以更好地实现终身体育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快乐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的形成,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快乐体育教学是中职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另外,中职生在毕业后大多要走上社会,而他们的年龄较小,对社会的接受能力还存在一定不足,通过快乐体育教学,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充满兴趣,也可以促进学生吃苦耐劳、承受挫折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得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总之,快乐体育教学,不仅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对学生顽强意志的培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职体育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对快乐体育教学的发展。

二、加强快乐体育教学的措施

(一)加强中职学校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确立

快乐体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因此,在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的实施,就要加强对快乐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快乐体育,就是从情感教学人手,把运动中包含的内在的乐趣做为体育的教学目的与内容更好地表现出来。快乐体育教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推进。在体育教学中,将快乐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品格的形成。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与中学生一样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但他们毕业后大多数面临的比较专业的中初级工作岗位,工作内容往往技能性都比较强,因此,在工作岗位中更需要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为依托,这就使中职体育课显得更为重要。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地对待快乐教学这一思想,把快乐教学更好融入到日常教学之中,从而引起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要达到寓教于乐,老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从而使得学生快乐地去学习体育,在学习体验到体育的乐趣,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终身锻炼的思想。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中职学校中,很多学生对于体育学习与锻炼都存在着不重视,对体育课活动不能积极地参与进来。而通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这一现象。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对体育课更加感兴趣,从而使中职学校体育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进而达到体育课的效果。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老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而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可以从情感上达到共鸣,从而使教学效果起到良好效果。教师也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水平的提高,以自身形象来更好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多多关心学生,以朋友的角度去接近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愿意和教师接触,也会对体育课更加喜欢,从而使得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加强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中职学校快乐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教学形式多样化的组织,在教材的选择与组织上都要精心准备,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制定教学模式时,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来设定,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在自己所学专业中发挥特长,将体育教学与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学生在体验中体会体育的美好,让学生随着自己的特长来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在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不变的情况下变化教学方法,使活动具有新异性,就能满足学生求新好奇的心理;还可以适当组织竞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