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知识与技能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知识与技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知识与技能

篇1

一、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知识方面。

(一)美术知识分析。

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每一个学科的基本任务,但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美术学科需要给学生传授哪些知识,哪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可以受益终身的。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分注重技能的教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仅掌握了相当于空壳子的理论,一来,对学生对教师都是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二来,学生并不能够通过学科的学习获得真正的知识。所以,教师需要改变教学观念。深入的分析在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讲解的重点。

一般来说,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知识传授方面应该将重点放在“美术语言”方面,帮助学生真正的了解美术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终身受用的必备美术知识。美术语言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视觉元素,也叫美术元素,具体包括线条,明暗,形体,色彩等等方面的内容,另一类就是设计的原则,包括均衡,比例,节奏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是美术学科中十分基础但是又很必要的知识,可以说,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受益终生。

(二)美术知识讲解策略。

教师在进行美术知识的讲解时,要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渗透,要让学生深入的了解相关的知识,由于这部分内容可能在讲解的时候稍显枯燥,所以,教师就要善于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适当借助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和理论知识转化为直观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能力有限,理解能力也有限,所以,教师在进行部分知识的讲解时,学生可能在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利用多媒体设备,例如在讲解色彩的具体情况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具体的图片,或者是小动画,给学生进行演示色彩之间的变化,让学生从直观的角度进行观察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给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另一方面,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爱好特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适当的进行提问。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开展课堂提问,讲解前和讲解后都可以进行适当的提问。讲解前进行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讲结构的提问,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检验。

二、小学美术学科教学中的技能方面。

(一)技能方面分析。

对于美术的技能具体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技”,具体包括学生对于美术学习中的一些技能,另一个就是“能”,具体包括当今时展对于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要通过美术学科的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技能培养策略。

1.开展合作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开展合作讨论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达芬奇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达芬奇的名作进行欣赏学习,然后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所感所悟在小组内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名作的杰出之处。

2.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感悟生活。

篇2

【关键词】金能煤矿;支护技术;支护效果

金能煤矿地质构造与周边环境复杂,在煤巷支护中原采用料石砌碹、型钢支护技术,但永久性巷道支护后达不到使用要求,对正常开采造成影响。在使用锚杆+锚网+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后,取得较好的支护效果,降低了支护成本,加快了成巷速度,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值得推广借鉴。

1.支护机理

金能矿可采煤层为二1煤层,厚度2.0~4.9m,平均厚3.5m。煤层顶板情况:基本顶以中粗粒砂岩为主,厚度约10.8m,呈深灰色、块状、坚硬;直接顶以泥岩为主,厚度0~0.8m,呈深灰色、块状;伪顶以炭质泥岩为主,厚度0~0.2m,呈深黑色、薄层,含植物叶部化石;泥岩和炭质泥岩组成金能矿二1煤层复合顶板。

煤层复合顶板是指煤层直接顶由软硬相间、数层厚度变化频繁的一组岩层构成,就金能矿而言,一般在炭质页岩、泥岩、炭质粉砂岩、煤线间等。当掘进巷道时,这些岩石容易风化,顶板稳定性差。

金能煤矿二1煤层复合顶板厚度在0.8~1.0之间,巷道破坏一般从稳定的“巷道关键层”下开始离层、破碎直至冒落。由于关键层的作用,巷道上方冒落岩层不会形成完整的冒落拱。这里“巷道关键层”是指位于巷道顶板上方一定层位,巷道开挖后即使不支护也能自稳的最下部的顶板岩层,即细砂岩基本顶。

支护的作用是将下部岩层锚固在关键层岩层上,并使复合顶板在巷道开掘后通过锚杆作用形成一个组合梁,防止关键层下位岩层的过大离层和破碎冒落,维持巷道稳定。当巷道上覆一定范围内的岩层有关键层时(厚108m的基本顶),巷道支护设计应按悬吊理论计算。

2.支护方式

2.1锚杆支护

金能矿二1煤基本顶属稳定岩层,利于锚杆悬吊。根据巷道高强度支护的要求,巷顶必须选用直径20MnSiⅡ型左旋无纵筋(KMG335)螺纹钢锚杆,巷两帮可选用右旋无纵筋(KMG335)锚杆和建筑螺纹钢HRB335锚杆,其表面有凹凸纹理,不需要作任何处理即能保证锚杆与锚固剂之间较高的黏结强度,锚杆配穹型垫、塑料减摩垫和金属垫圈。锚杆支护参数选择如下。

(1)锚杆长度。锚杆长度L由锚杆外露长度L1、锚杆有效长度L2及锚杆锚固段长度L3三部分组成(图1)。L=L1+L2+L3=1.95m。其中,L1为锚杆外露长度,据验收规范一般取0.05m;L2为锚杆有效长度,即锚杆锚入复合顶板的长度,一般取1.5m;L3为锚杆锚固段长度即锚杆锚入二1煤层基本顶(坚硬岩石)的长度,一般取0.3~0.4m,为了安全施工,取锚杆长度L=2m,满足正常施工需要。

(2)锚杆直径。煤矿用锚杆一般采用20MnSiⅡ型级建筑用螺纹钢,锚杆直径根据如下公式计算:d=35.52(Q/σt)/2=20.5mm。其中,d为锚杆杆体直径,mm;Q为锚固力,一般不小于114kN;σt为锚杆杆体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一般取340MPa。煤矿常用的锚杆直径规格分别为18,20,22mm,现取锚杆直径为20mm。

(3)锚杆间、排距。锚杆间、排距可根据每根锚杆悬吊的岩石质量确定,即锚杆悬吊的岩石所受重力等于锚杆的锚固力,通常按锚杆的等间距、等排距排列。锚杆间、排距D≤0.5L。其中,L为锚杆长度,系数取0.5。为安全起见,一般间、排距取0.7~1.0m。

2.2喷射混凝土

喷射混凝土要求凝结硬化快,早期强度高,故应优先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低于42.5。喷射混凝土中的细骨料应采用坚硬干净的中砂或粗砂,粗骨料粒径一般不大于15mm。水灰比0.4~0.5为最佳,喷射的混凝土强度高,回弹少。速凝剂的掺加比例据品种不同而异,一般要求混凝土初凝时间不应大于5min,终凝时间不应大于10min。

2.3安设护网

护网选用钢筋焊接网,钢筋直径为6mm;网度为100mm×100mm;从循环进尺和巷道周长考虑,网片选用1000mm×2000mm。

3.施工工艺及技术

具体巷道施工支护工艺为:光面爆破巷道成型安设前探梁打临时支护锚杆孔安装临时加固锚杆喷射临时保护层养护挂顶网打锚杆孔安装锚杆挂帮网喷射终凝混凝土。

煤矿现在常用干式混凝土喷射工艺,先将砂石过筛,按配合比和水泥一同送入搅拌机内搅拌,然后用矿车将拌合料运送到工作面,经上料机装入以压缩空气为动力的喷射机,同时加入定量速凝剂,再经输料管吹送到喷头处与水混合后喷敷到岩面上。

4.施工注意事项

在实际施工中,直接顶800mm厚的灰黑色炭质泥岩和其上的200mm厚的灰色泥岩很难控制,不易托住,经常出现离层脱落情况,影响巷道支护的质量。一般采取锚杆+金属网+平钢带的支护形式,如果压力大、巷道变形下沉快,可追加φ22mm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锚索,长8m。但对于顶板压力异常变大情况,则采取在锚杆托盘与上加木垫、增大托盘护顶面积的方法。通常采用加木垫和加木板梁托顶的加固方法。①用木垫(100mm厚,250mm宽,400mm长)、木板梁(φ40mm、长1.2m的半圆木)托顶,将木垫紧贴巷道,通过木垫、木梁增大托盘对直接顶的托、护,直接起到悬吊作用,即支的作用;②加大的木托盘对保护直接顶的完整性起到一定作用,即护的作用。在锚杆与岩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锚杆通过木垫、木板梁与锚固端头对二1煤的直接顶提供支护抗力,阻止了泥岩、炭质泥岩的离层,增大了岩层间的摩擦力,提高了巷道的支护强度。

篇3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师标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7-0000-02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在幼教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不断的进行社会角色的转换和专业经验的积累,完善的职前培训体系和实际工作中的专业成长有益于新入职的幼教工作者更好的适应自身岗位。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不断变更,对于各级幼儿园的师资队伍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愈加严格。因而,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下,为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提供良好的职前培训和岗位实践,综合培养幼教队伍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能力以及幼儿园各领域活动的整合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1 新入职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作为幼儿园教育教学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应该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并且逐渐建立起以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相较于已经形成传统思维定式的幼教工作者而言存在着学习能力和教学创新方面的诸多优势。因而加强新入职幼儿园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培养对于幼教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幼儿园教师作为决定学前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所在,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1.1 新入职的幼教人员应具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幼儿教育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幼教工作不同于其他常规教学模式,因而幼教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幼儿成长阶段特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新入职的幼教人员不仅要掌握文化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等教学必备的知识素养,还应该对幼儿成长特点、幼儿心理学、各领域活动设计、教育教学方法等进行充分的学习和认识。在幼教工作中不断的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的训练、积累各方面的实践经验才能成为优秀、专业的幼儿园教师。

1.2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应该具备适应时展要求的专业技能。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处于成长初级阶段的幼儿,因而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合理的设计教学方案、活动方案、设计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对幼教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前提之下,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包含教学设计能力、各领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教学监管能力、教学反思和研究能力。

1.3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需具备五大领域教学整合能力。在《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所涵盖的五大领域,也明确规范了我国幼教事业的运行模式和发展方向。因而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国家规范标准下的五大领域教学活动整合能力,从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五大方向全面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切实保证幼儿健康安全的同时使之掌握必要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科学文化知识和艺术审美素养。

1.4 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应该熟练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新入职的年轻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才能保证教学理念和方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而言,合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有效结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之中,将科学文化知识生动化、具体化、直观化,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氛围。在幼儿的基础语言教育和艺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渲染适宜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语言环境、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效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等教学方式都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教学效果。

2 计算机多媒体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现阶段幼儿园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幼儿园教育继续发展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积极接触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能力,拓展教学内容进而提升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幼儿园教育事业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都有非常重视,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环境和合计设施的建设也趋于完善和成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应用前景都是十分乐观的。

2.1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幼儿园教育阶段的各学科领域的教学活动当中。

2.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仅在教学活动的开展及教学内容的丰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还适用于幼儿园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

2.3 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体,幼儿园自身重视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并且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活动,将常规的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技术进行了有效的结合。

2.4 社会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促进了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幼教事业领域的开展进程。

3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意义

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幼儿园教育自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社会及教育界对幼儿园教育实现现代化的进程日趋关注,幼儿园教育如何快速实现教学环境与师资队伍的平衡发展已成为幼教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主体的教学手段更加适应幼儿园阶段儿童心理及生理的发展规律,能够更好的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的能力。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的刻板、枯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且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儿童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发展和发挥。有效发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优势,积极调动幼儿园阶段儿童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所具备的直观性、生动性、拓展性等优点与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有效结合才能实现让幼儿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的最终目标。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在幼儿园教育事业中发挥着积极的重要作用,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符合适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且能够创设出更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通过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的紧密融合,不断创设奇妙、新颖的教学情景对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助益作用。

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断提升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拓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幼儿园管理系统。用现代化的科学手段保障幼儿园教育的教学水准和保教结合的根本原则顺利实行。积极落实新课程改革中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有效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优化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4 总结

我国幼儿园教育事业目前正处于不断建设发展和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时期,新入职的幼儿园教师队伍作为幼教事业未来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必须迅速融入教育教学工作当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积极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对于幼教事业的发展要求,全面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为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魏军.我国幼儿教师政策变迁的文本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2]王晖晖,李晶.幼儿园管理[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多线教学;中学美术;模式构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中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更倾向于直接的形象思维,他们接受知识传播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宽。因此,如何正确的帮助中学生认知世界,认识自已并提高美术综合学习能力,就成为当前我们美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现实中,中学生美术学习能力的发展与其心理发展阶段是相对应的,任何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能在他们的身心发展和美术学习中表现出各种新的特征,需要我们根据具体实际加以引导。

探究我们当前的中学美术教材,不难发现,其中许多的教学内容仍然存在美术专业性和技能性要求过强、难度偏高、分类较细,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学生的自身水平和生活实际,使中学美术变成了单一的以技术训练为主体的单线教学模式,完全不能满足现代中学生的审美需求与现代社会个体素养提升的需要。因此,如何把学生已有的各种知识、技能整合起来,翻转中学美术课堂,构建更为开放的多线教学模式就成为我们噬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学美术多线教学模式是指针对中学生已有的美术学科知识水平、经验与技能、需要与动机和心理发展等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出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贯穿于美术综合活动课程中,在学生参与和感悟下,融合学生已有知识、技能、经验等,拓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良性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情趣,促进中学美术课堂的高效、有序发展。

一、探寻构建美术多线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我国唐朝大画家张b认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指画家应以大自然为师,再结合内心的感悟,然后才可创作出好的作品。宋代文学大家苏轼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明古人就已经发现美术的存在不是独立的,它是立体的,多线型知识的外露。每个人在学习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时候,不能被动地、单线的接受,而需要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并揉进自身的感悟与理解。作为现代学校教育课程之一的美术课程,我们明白,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脱离了学生自身的教育,是无本之木,美术的教育功能体现的就是通过多方面贯穿、综合、融合感悟的成果。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的发展也不是孤立的,是多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作为美术教育中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更需要多方面知识、经验、技能贯穿融合其中,才能拓展学生的能力,实现审美教育功能的提升。基于这样的道理,常锐伦先生在《美术学科教育学》中阐述道:“美术学科欲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就应该突出本学科独具的教育功能和优势教育功能并能综合其他功能作为价值取向,构建体现以人全面发展为本的美术学科教育目标。”

上个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提出了以“自我实现”为根本宗旨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倡导“有意义的经验学习”、“自发学习”和“自由学习”。他这样描述:“……能灵活和理智地适应新的问题情境的人;在自由地和创造性地运用所有有关经验时,融会贯穿某种灵活处理问题方式的人;能在种种活动中有效地与他人合作的人……”所以从现代的教育理论中我们也得知:只有多线型教学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的中学美术教学需要。同时,美术学科知识的发展也不是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尽管后来采取了分学科的单线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学科的分化未必意味学科的隔离与封闭,美术学科知识健康发展所需要的是持续的交往,这意味着不同学科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多线型的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了美术学科知识间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一种发展需求。

当然,就社会学现实角度而言,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只有从根本上满足学生的需要,才能让他们的能力得到发展。当学生的发展缺少与当代社会生活的有机联系,必然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不满、冷淡,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的失败。多线教学模式能鼓励中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与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中贯穿融合,以拓展中学生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新发展,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升审美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二、构建翻转美术课堂多线教学模式的原则

在我们中学美术教学中,不仅在知识的设置上要考虑到中学生已有的水平,还要启发中学生在遇到新的问题与学习任务时,能运用已有的知识或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外在的助力,一一解决。所以在翻转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时,我们教师除了要创设有利于启发中学生知识联系的教学内容和情境,还要为中学生建设新的知识获得渠道构建平台。因此,在构建翻转美术课堂多线教学模式中,我们需要遵循这些原则。

1.多元整合原则是基础

虽然《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教材分为四大领域,但美术学科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单一发展的,还会融合其它门类的知识,呈现多元性特征。因此在美术多线教学模式中,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只看到一个领域对学生的影响,而是应把美术知识放大到更大的文化范围中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并创设有趣的、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理解美术知识,贯通美术知识,融合美术知识,在美术学习中拓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贯通融合原则是方向

中学的美术学习活动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有计划的调查、讨论、制作、总结汇报等一系列的具体活动以及情感体验、价值判断等等。因此,在我们的学习活动中需要体现贯通融合的原则,从多个层面、多个切口、多种方式上,帮助学生建立起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与激励机制,让他们能找准方向,抓住本质。

3.拓展创新原则是需要

多线型美术教学不同于传统的美术课程中的以掌握单纯的美术知识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活动。它富有创造性的将美术拓展创新教学作为鼓励学生进行多向思维、全面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其综合性较强,有别于一般的传统学科知识、技能、情感体系教学,而是以实践为载体,着眼于学生的立体学习,终身发展,构建以掌握美术综合技能和综合知识、形成高尚情操为教学目标的美术多线教学,对实现学生真正理解美术文化,运用美术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提升审美情感都有很大的现实作用。

三、实现翻转美术课堂多线教学模式的方法

现代美术观念和方法日趋丰富多样,美术种类、技能继续分化细致,而美术各门类之间同时又日趋综合化、融合化。如:传统的绘画偏重于写实技法技能、内容片面单一。而绘画的种类又分为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等等,各类的绘画教学内容专业性都非常强,各自有各自的不同工具、材料、技能和方法。采用多线教学模式,则克服了过去教师会什么,就教学生学什么局限,鼓励学生向课堂外学习,利用网络或专家视频资源包,从中学生的兴趣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学习美术。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综合・探索、设计・应用四大领域。当然,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互动性的美术新课程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多线型美术教学模式,融合学生新旧知识,拓展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宽度、深度和密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求知探索的精神,并使这种兴趣与精神转化为持久的情感与学习态度。针对各学习领域,我们可以采用这些方法。

1.从生活入手,让造型・表现教学变得更写实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也就是所谓的绘画学习,一直占据主要地位。不过,如果还停留在以往的照着图片画或静物写生,也许在小学生中还比较受欢迎,但对于中学生,他们则更喜欢不一样的课堂,最好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基于这样的实际,笔者也认为,我们可以探究多种方法,从生活入手进行教学。如在学习《情感的记录》一课中,笔者首先让学生在欢快的音乐中,互相介绍各自收集的昆虫或图片,观察昆虫的特征。接着欣赏科幻电影中一些虫的形象,启发他们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并进行方法与技能示范与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材料想象,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拓展联想,并创造出全新的昆虫平面或立体造型。当他们看到自己创造出的新的昆虫形象时,高兴劲儿难以言表,欢呼雀跃。这样,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他们体验了美术的独特魅力,提升了审美情趣,发展创造、表现能力。

2.从长处入手,让工艺・设计教学变得更轻松

针对中学生的情况,结合设计教学的特点,从激发学生艺术创作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出发,可以将中学生比较擅长的造型・表现技能融合到工艺・设计教学中,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如学习《布艺设计》,可以先让学生去家纺市场调研,通过摄影或绘画将一些有特点的布艺拍摄、描绘下来;然后再上网查阅,了解它们的美术特性、制作方法;最后,让学生用卡纸剪出一个个或圆或方的图形,制作自己喜欢的布艺作品;完成作品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欣赏、评价,还可以让他们到学校网络或其他网站或微信圈、QQ群中交流。这样,既把中学生一直掌握的绘画技能运用到了新的工艺学习中,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能力,更可以解放教师。

3.从已知入手,让欣赏・评述教学变得更感性

中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过程,而是一个情意活动与实践活动相伴而生的特殊认识过程,这对学习起催化、启动和调节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京剧脸谱》时,笔者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不同变化的脸并说说这些脸的与众不同之处,运用已掌握的美术知识观察总结各种脸谱的纹样特点,如夸张、变形、对称等;再结合学生已有的人像写生技能,示范曹操、张飞脸谱,引导学生先画脸形后定五官并拓展新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也当一回化妆师的愿望。通过练习,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画脸谱纹样的认识和理解,还巩固了学生已有的人物脸部绘画技法,掌握了脸谱的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多渠道认知,整合了旧技能、新手绘及脸谱创作表现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从美术视角充分感受了京剧文化中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4.从活动入手,让综合・探索教学变得更知性

随着课程研究的深入,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美术教育的实质和价值追求,而技能与技巧则是实现这一价值的一种手段。让中学生通过美术学习,认识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积极创造、实现新的价值已经成为一种潮流。所以,在去年教学《端午节》一课时,由于授课时间正好临近端午节,因此笔者特意打听,端午节时南通市区都有那些相关活动,最后从濠河风景区管委会知晓,他们将举办全市赛龙舟活动,因我校确巧在濠河边上,就着现成的条件,笔者特意将美术课调到活动开始的时间点,早早的布置好了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观摩南通端午赛龙舟活动,最后,学生很知性的认识了端午的来历、端午的风俗及其中所蕴涵的美术元素,多线型的教学模式,让他们收获了许多课堂上靠图片欣赏与说教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总之,翻转中学美术课堂的多线教学模式体现的并不是美术学习中美术教师与中学生1―1的关系,而是学生在除了美术教师之外1―2或1―3……的多边学习关系,这里后一位数字包括同学、家长、民间艺人、专家或其他学科教师等多种人群及社会、自然等多个渠道。其着眼于在中学生已有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让他们的需要与动机在各种平台的连接与沟通中进行不断整合与创新,形成综合学习能力。它不仅要让每一位中学生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得到全面的发展,更是为了让不同艺术潜质的学生有机会得到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常锐伦著.《美术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66页

[2]王爱春著.《美术教学操作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P:136页

篇5

1.从美术教育理念上看,很多院校搞不清自己培养的学生到底是未来的画家还是教师,因此,自觉不自觉地沿袭着传统的美术教育理念———偏重美术的纯技能性训练,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画家为目的,重视学生的绘画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学生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在纯艺术的环境下也就只能注重绘画技能的训练,其他方面无法涉足。

2.从教学内容上来看,美术教育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师范性不突出,教学模式更是单一。教育的内容是教育观念的体现,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决定其内容不仅具备纯技能性,还要具备艺术性、趣味性和时代感。因为,“内容的综合性更能明显拓宽学生的知识和思维,展示出素质教育的思想”。然而,现在很多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只是偏重素描、色彩和其他纯美术技能的训练,轻视教学实践能力的教学,不注意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成为一种实用技能,以便将来能够更好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不能适应职业的需求。

3.从师资力量配置上来看,大多数的美术教师是非师范教育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学习的是纯艺术性的绘画技巧,没有进行过美术教育技能的训练,本身就缺乏实际的教学技能力,所以,在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偏重美术技巧教学而忽略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了,要想改变这种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但是,不管现实怎样,美术教育专业的目的或者说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大多数毕业生能够走上中小学美术教师这个讲台,成为传播我们本民族文化精神与艺术品位的人。所以,必须从根本上扭转美术教育专业办学偏离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培养模式,为培养新时期人才而努力。

二、美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要回归美术教育本原

美术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是指拥有美术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与研究及艺术指导等一系列工作的复合型艺术人才。他们要具备这样的素养:一是能够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一切造型专业的基础。二是要拥有好奇心。作为未来的教师要善于学习新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善于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三是要善于表达。作为教师要能够把知识传播给学生,甚至要身体力行。要想把普通的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成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需要社会、学校、教师等方方面面的配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首先,学校要确定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理念,改变整个美术教育专业向美术专业靠拢的传统观念,摒弃过去那种重视眼前价值轻视长远价值、重视显化价值轻视潜在价值、重视物质价值轻视精神价值的陋习,发挥美术教育专业本身的特点与长项,为社会的长远价值培养美术教育人才。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教育素养的培养,激发教师的潜力。韩愈在《师说》中讲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把教师比喻成“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美和崇高的事业与新一代之间的桥梁”。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这个职业更高尚的了。”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显示器,它肩负着教育兴衰的历史使命。“教师”一词最初是专指年老资深的学者的,后来才把教育学生的人称为“教师”,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先是对自己的专业有着深入细致乃至广泛的研究后再把它传播出去的人。美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美术教学,而非美术创作。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几个方面:必须有宽泛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课堂管理手段,有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美术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教师在其中扮演着“教育者”“管理者”“研究者”等多种角色,教师教学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完成的质量,因此,它不可小觑。同时,美术教师除了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与思想品德,这是为人师表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美术教育专业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教育科研能力薄弱的局面一直存在,美术教师对自己是专业画家还是教师的身份认识非常模糊,所以很多教师虽然专业技巧纯熟,但是重专业创作而轻视教学研究,在课堂上无法向学生传递美术教育的知识,这既阻碍了学生的学习,也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训练,激发教师的潜力是势在必行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用在教师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只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未来社会发展的美术教育人才。

三、基于师范性质的课程体系创新

从广义上讲,教学课程体系是指教学计划内、外的一切活动范围和过程。从狭义上说,它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及其相互分工的结构框架。课程体系的设计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呈现,而且是专业水平的体现,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因此,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要有完整的系统体系,更要有时代感,“因为时代性是美术教育思想的核心”。好的课程体系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知性能力以及思想习惯。引导学生在不同领域掌握获取重要知识的方法。跳出狭窄的一技一能的专家式的思维方式与观点。培养学生独立判断,选择重要的价值(美,正直)而爱之、乐之,坚持的精神与习惯。通过这种训练,大学生才有可能称之为现代知识人”。美术教育就是围绕如何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这个中心点展开教育活动的。长期以来,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一直沿用传统的美术院校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也受到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教育类课程在其中比例严重失调,没有体现出师范教育的特性。经常出现美术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美术专业学院培养的学生毫无差别的局面。在课程设置上也是按照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开设课程,即前两年学基础课、两年后开专业课的教学模式。前两年的基础课程由公共课、美术专业课、教育理论专业课三大部分组成,而美术专业课的基础课多为素描、色彩等等,大三开始分油画、国画、工艺设计等等。美术专业的技能课程在大学四年里占了太多的比例,美术教育的理论课与教法培训课程比例失衡,其他有关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课程更是微乎其微,这完全是美术学院的课程体系的重现,远离了国家所规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偏离以综合素养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安排。在这种理念下,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们只能是学技能再学技能,造成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绘画技能上要与专业美术院校学生一争高低的局面,混淆了他们的价值取向与职业追求。我们认为,基于师范性质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创新设计,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计必须突出师范教育性质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变大一大二基础课、大三大四专业课的模式。缩小基础课即素描、色彩的比例,这些课程学生们在高考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年,其基本功已经比较扎实了,进大学后再原封不动地学习,只能是浪费时间。二是加大美术教育性质的课程比例。这些课程是由教育学、心理学、美术教法组成的,过去这类课程往往是作为大课来教学的,主讲老师一般由公共课教师担任。这些教师熟悉整体的教育学知识却并不熟悉美术教育的特点,因此,只能用书本上的理论作为教学指导,用普遍性指导特殊性,缺乏时代感与专业性,更没有针对性,完全脱离了美术教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意义,教学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要改变传统,就要打破过去美术专业课程与教育基础理论课程互不相干的局面,整合两大类课程体系,让具有美术教育专业知识的教师给学生上美术教育学的课。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美术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身体力行的方式远远胜过空洞的说教,这也将直接影响学生在校学习和今后的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

(二)培养学生做未来教师的意识

一是丢掉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教学模式,增加与中小学美术教学有关的课程。让学生们了解国家对中小学美术课程的要求,加大综合技能的培训,如画、折、叠、塑等课程安排,增加讲授、演示、练习、谈话等教法职业能力的练习,让学生提前进入临界备战状态,为今后走向社会培养自信心与竞争力。二是设立“创作”课程。把“毕业创作”改为一门连续的“创作”课程,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创新,然后找到表达的方式。改变以往创作课程在大四阶段完成的传统,从大一开始随着基础课的进程而逐渐跟进。同时,在这门课程里还要增加欣赏课、构图课、符号学、色彩学等课程的比例,培养学生整体思考与观察的能力。另外,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创作种类的权利,无论什么类型的作品都是他们四年学习的积累与呈现,不能像以往那样只是油画、国画等基础类课程作品展,失去了创作的性质与意味。

(三)完善学分制建设

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的限制,成为高校教育管理的核心方式,但是现行的学分制其实是学年学分制,它的框架是在一个学年内完成的学分指标,如果学生要修完学分必须得读满四年的书。学年学分制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反映出学生所受训练的质量的要求,但是它最大的缺点也是这个———用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人才的能力。而完善学分制建设,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时间与精力的前提下,推行弹性学时制和自由选课制。所谓弹性学时制,就是以学历教育所要求的基本年限为参考,但又不完全受年限的严格限制,学生修满所要求的学分后即可提前毕业。所谓自由选课制,就是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和专业,甚至可以跨专业选修课程,校际之间相互承认学分。

(四)积极推进校际间资源共享

篇6

作者简介:郑宝珍,女,中学高级教师,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邮编:361003。

在美术教育中,我国素有重视“双基”的传统。早在1923年6月颁布的《新学制课程纲要初级中学图画课程纲要》,就梳理与规定了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至1988年、1992年、2000年先后制定与修订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都明确提出“初中美术课应使学生初步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目的要求。关于“双基”,胡知凡教授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美术知识,它是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在长期创作实践、理论探索中所形成的一套美术学科理论知识体系。其中有些属于美术一般原理方面的知识,如美术的定义、美术的起源、美术的性质、美术的功能等;有些属于美术史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美术的作品、风格、流派,以及美术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方面的知识;有些属于美术基础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色彩、透视、解剖、构图等方面的知识;也有些属于技法理论方面的知识,如有关绘画、雕塑、设计、工艺制作等方面的技法理论等。而所谓美术基本技能,即中小学生在美术创作或鉴赏、评论过程中,经过反复实践、练习所形成的一种技术或能力。从大纲的要求到学者的研究,“双基”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话题,伴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走过很长的一段路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新课程实施之后,却曾一度为大家所避讳,似乎谈了“双基”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就不吻合新课程的精神了。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又是什么原因促使笔者如今重提“双基”?修订课标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审视“双基”?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做一些深入的探讨。

一、缘起——由技能大赛片段教学引发的思考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厦门市于2011年4月和2012年8月,先后举行了厦门市首届和第二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在这两次技能大赛中,均设有片段教学竞赛项目。本人作为学科组的负责人,亲历了初中组的两场片段教学竞赛全过程。在这两次片段教学中,不排除个别教师教学出彩之处,但教师对教材理解与把握不到位、淡化或者弱化学科知识与技能等现象非常普遍。

如首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要求是: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以下简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活动二和活动三的内容,进行15分钟的片段教学。其中,活动二内容为:“要求结合课本所选作品,分析与研究讨论问题:1.哪些作品的艺术表现和处理手法有特殊的意蕴?2.哪些作品的文化意义比较明显?”活动三内容为:“要求选择可以对比的东方和西方美术作品,就其审美特征和作品意蕴加以比较,进行阐述和讨论。”从上述活动要求来看,是紧扣本课的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而设置的。然而,参赛的11位选手中,其他十位教师仅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普适性的鉴赏,缺乏对本课主题“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的挖掘,美术知识本体把握不到位,泛泛而谈;仅有一位教师做到了结合具体作品赏析,并通过东、西方美术作品比较来引导学生,透过艺术作品外在的表现形式深入体会其内在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第二届技能大赛的片段教学是以人教版《社区环境美化》为题进行片段教学。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绘制出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2.展示、交流各自的设计模型,并讲述设计的理念、构图。可将比较成熟的设计,主动提供给社区有关方面作为社区规划时的参考、选用。”很明显,本片段教学的重点知识是设计绘制美化社区环境的效果图或制作模型的技能技巧问题。然而,参赛的14位选手,均将对社区环境美化探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重点,对教学所涉及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内容却一带而过。

以上例子折射出教师日常教学的一种行为习惯,即对学科本体知识关注不够,淡化甚至弱化学科专业技能。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如何有效落实“双基”问题的重新思考。

二、寻根——新课程理念认识及实践误区分析

到底是什么导致今天“双基”落实弱化的局面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部分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在“具体目标”部分提出了六个“改变”,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和“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等。在每个“改变”中,强调的是“过于”部分,而非全部;但一些教师未能真正领会,矫枉过正,导致由课改之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转为课改之后的“弱化知识传授”,课改之前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强调学科综合,弱化了学科本位”,课改之前的“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转为课改之后“过于关注生活,弱化了书本知识的挖掘”等现状。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的导向下,2001年版美术教材编写中学科知识与技能弱化的倾向比较明显。如人教版《美术》(2001年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社区环境美化》活动二的教材内容(图1、图2),尽管提出“设计制作时可从社区的整体布局、某一功能建筑组群、标志性的建筑、整体绿化布局、局部点缀(如路灯、路标、路牌)等方面来进行设计,并绘制出效果图”和“模型制作建议:通过共同商定,分别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合作完成美化社区环境模型制作。农村学校可以利用泥土、石块、庄稼秆材料制作”。但文本仍显空泛,对于社区环境美化如何从规划文案一草图一效果图-模型制作,以及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缺乏知识体系的整体归纳。特别是课本范图的展示只注重讨论设计方案、整体协作、研究改进、观摩交流等综合活动的呈现,缺乏美术学科技能知识的引导,如效果图怎样绘制、模型如何制作等。因此,教材的编写在帮助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作用方面显示出不足。

片面理解新课程理念,再加上教材的编写在实际上弱化了美术学科的本体知识与技能,都给一线教师带来“双基”可以被弱化的错误认识。再者,尽管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但由于一直以来教师处于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多数教师一时难以改变固有的思维与实践模式,仍习惯于“教”教材,从而导致他们在实践中未能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很难做到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把握与落实“双基”。

三、反思——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有效落实“双基”

(一)研读“纲要”,领悟课改指导精神

研读“纲要”,深刻领悟课改指导精神,是有效落实“双基”的重要保障。首先,我们要辩证地理解“纲要”的目标要求。例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不是要弱化知识传授,而是改变课改之前过于或单一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变知识传授与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并重。又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设置综合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不是淡化学科本位,而是结合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征,在保持学科本体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进行适当地综合,即加强学科综合与加强学科教学和学生实践的联结。再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不是不要学科知识与书本知识,而是要求结合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增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由此可见,“纲要”所提出的几个“转变”,传达的是一个守正创新的理念,即在传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2011年8月1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朱慕菊,在教育部组织召开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人员培训会议”上,对修订教材的编写提出了“继承和发扬我国重视‘双基’的教育传统,并将学生获得‘基本活动经验’,形成‘基本思想’作为教与学的基本要求,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的要求;而学者张存旺所阐述的“课程改革是一次渐进,而不是一场革命,它不是要对传统教育进行全盘否定,而是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一种‘扬弃’,使其不断完善”也恰恰呼应了这一点。由此可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四维并重,给予我们重要的思想引领。’ (二)研究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是对课标的理解与呈现,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因此,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课改十年,我国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修订并正式颁布《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新修订《美术》教材(以下简称2012年版教材),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中弱化“双基”的倾向,再次关注到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逻辑性与系统性。如在整套教材的编写上,2012年版教材“以学习领域为编写架构,有效整合了素描、色彩、中国画、装饰画、雕塑、陶艺、版画、动漫、中国民间美术、服装、字体、版式、平面、立体模型、标志、吉祥物、奖杯、海报、请柬、面具、图案、藏书票、社区环境、室内设计、以及美术的基本概念、作用和主要表现手段等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教材精选“双基”内容,并将不同年龄学生能接受、能理解作为确定“双基”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单元教材的编写上,则是结合单元主题需要,适当穿插美术基本技能的内容。在课与课之间,通过技能的内在逻辑关系的搭建,不断激发、引导学生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增强学生美术语言及表现能力,发展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而在具体课例的编写上,则是进一步巩固2001年版教材的优良传统——“以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双基”的呈现。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我们的风采》,改变了2001年版教材“简单呈现部分着不同校服的学生图片以及多幅校服设计图片,就提出设计与展示要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为校园添色彩》活动一,如图3)的做法。在教材编写和设计上,“基础知识”部分涉及学生装的界定、不同场合服装的类别、不同色彩服装的心理特征、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素;“基本技能”部分涉及服装设计步骤、不同表现手法的服装设计介绍。在“相关链接”部分,还结合日常需要,提出“学会服装搭配,提升形象指数”的要求(图4至图7)。2012年版教材既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还关注到了服装设计的基本技能,有效落实了“双基”。

(三)落实双基,创造性使用新教材

如何在实践应用中对教材内容进行二度创造,精选学生能够接受、理解的“双基”,有效进行整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是完成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主要任务。

面对不同的教学,在知识技能的处理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接受水平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以2012年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校园生活》第3课《我们的风采》为例,我在下校视导时发现,多数教师在执教该课时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呈现,过于关注校服相关知识的呈现,忽略了学生学习时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如何设计校服;因而学生完成的作业基本上停留于原有水平,未能显示在本课学习基础上能力获得提升的过程。

我们知道,知识和道理并不是教师注入学生头脑的,而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著名教育家奥尼舒也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该课教学,教师若能让学生自主选择“制服式”或“运动式”校服中任一款式,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引导学生进行款式的整体造型及细节变化(衣领、袖口、口袋及其他细节装饰)的再创造过程,把教学重点落在本课学习的难点“如何设计”上,这样引导出来的学生作业就有别于之前学生盲目的绘制过程,更富有创造性和设计感。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款式设计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来选择合适的颜色、面料,并进行装饰美化。调整之后的教学设计契合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下完成的作品就能够是一幅在原有水平上有一定提升的作品,这也吻合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理念,促进了每一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四、结语

无独有偶,笔者于2013年暑假在西南大学参与厦门市学科带头入学习期间,学员之间针对“双基”曾经有过这样一番讨论:个别教师认为,新课程之前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新课程实施之后弱化知识与技能,修订课标再次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由此,他们认为课改是不成功的,因为又回到了原点。

笔者恰恰不这么认为。新课程之前与课标修订之后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新课程实施之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系统性,导致课程体系庞杂,加重了学生负担,且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以及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在教学理念上,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新课程实施之后,一方面因过于注重跨学科融合而弱化了学科本位,另一方面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学而阻碍了教师在学科教学中的本体作用(即知识与技能的引导作用)的发挥;而课标修订之后所谓的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是建立在对之前两种“走极端”的反思的基础上的,适当摆正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位置。“新课标”鲜明地提出了美术课程所应具有的三个维度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其纳入课程总目标的基本陈述之中。这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它同时也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成、学有所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情感态度取向,从而达到朱慕菊所提出的“四基”新要求。所以,本次课标修订再次强化了“双基”,绝不是回到了课改之前的原点,而是对两种极端的课程观念和教学实践的修正,使美术课程“双基”的落实回归其理想的本位。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音乐·美术·劳技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知凡对我国中小学美术学科中知识与技能问题的思考[J]黄埔教育·学科教研,2010年12月6日.xkj y.hp e.cn/Disp.AspxID=2 53 25 &ClassID -445

[3]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张存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J]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内部参考),2011(5).

[5]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篇7

关键词:高师 美术教学法课程 教学模式 实践研究

“美术教学法”是师范美术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在教学实际中,它却并不受欢迎。从课程的发展来看,它没有及时与当下时代中学教学改革的背景相呼应;作为教材教法课,它过分具体和呆板的内容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重新思考课程的定位,对课程实施的方法以及与此相关的问题进行实实在在的实验性的探讨与研究。

本次课程改革将研究视野定位在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针对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探索,将传统美术教学法课程进行“理论――实训――实践‘三段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次课程改革主要实现对“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三大教学模块之间关系的论证、三大模块研究内容的实践,最终对高师教法课实现“理论――实训――实践‘三段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并在此基础上对美术教学法课程建立新的评价机制。以实训带动理论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美术教学的理论知识,加强美术教学实践能力,为形成和完善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三段式”教学模式中三大教学模块及其关系的建构研究

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体系中理论与实践部分,在教学内容的科学衔接上,在教学顺序不可倒置的流程关系上都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在这次教学改革中,将整个课程中理论与实践部分分为三个教学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实训模块和实践模块。各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

1、基础知识教学模块:着眼于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

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体系中原有四部分内容:课程、学生、教学和教师,在教法课的传统教学中这四部分的内容均为单纯的理论教学。本课题研究在本次教学改革的探索中,精缩传统教学内容中的学生论和教师论部分,在课程论和教学论部分拓展基础教育美术新课改的相关内容,让传统的优秀教学资源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内容有效结合。因此,本课题构建的基础知识模块将中学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充分渗入到教学论、课程论、教师论等相关部分,使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性,基础知识模块在学生二年级第二学期集中完成。

2、实训教学模块:着眼于学生方法技能素质的训练

基于中学美术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课题研究在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的原则,打造“四阶教学法”,以实现学生师范技能的有效培养:

第1阶,学生基本师范技能的训练:包括美术课教案制定、PPT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美术教师口语等。

第2阶,学生专业素养及能力的训练。包括分析美术课程、设计课程的原则及方法 等。

第3阶,学生课堂授课能力的训练:包括备课、上课、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教学评价能力等。

第4阶,学生教研能力的训练:包括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调查、教学科研能力等。

本课题研究中增设的实训教学模块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情景模拟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课堂情境,促使学生由观课到教学的、由被动到主动的理念和行为转变。在前期基础知识模块学习的基础上引入新课改中优秀的中学教学课例,由观摩到教学分解的实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实践模块做充分的铺垫工作;实训模块将在学生三年级第一学期进行。

3、实践模块教学:以美术专业教学技能竞赛为先导、优化提升教育实习效果

实践模块将在学生三年级第二学期施行,伴随整个学期的教育实习和省级、校级等若干个教学竞赛,让学生自主实践,独立承担教学设计并完成教学任务,鼓励学生基于新课改的要求积极创新中学课程。鉴于高师美术教育实习知识技能的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特色,本课题研究将美术专业教学技能教学竞赛纳入美术教学法课程。以美术专业教学技能竞赛为先导环节、给学生一个专业知识整合及教育技能强化和教学理念创新的准备平台,一个基于美术新课改要求的创新平台,有效提升、优化高师美术教育实习的效果。

研究围绕三大教学模块的教学比例、顺序安排、内容衔接递进以及构建关系进行具体研究:在教学流程上沿着“理论――实训――实践”的渐进顺序;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将实行分段式教学,将原有的理论时间精缩,增设实训课程,最后是实践部分。三个教学模块间的知识由理论到应用层层递进,相互关联,前面的模块是后面模块的知识基础,后面的模块又是对前面模块的直接实践。

二、“三段式”教学模式中教学实验的展开研究

1、实训教学模块的实验步骤

在进行实训的学期,课程组按照高中美术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块,又结合学生的兴趣将他们分成九个教研小组(鉴赏、绘画、书法、设计、工艺等),在教学过程中本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训为主线”的原则,精心设计有序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教学教法技能采用“四步”训练法:

1)课例导学,宏观设计。

在第一阶段理论知识学习之后,从中学美术教学的实际问题出发,精心准备各种典型中学美术教学课例,指导学生从宏观上对各种课型进行教学思考和设计。在这个阶段,教师处于课程的主导角色。在此阶段,对学生开始展开实训训练的第一步:学生基本师范技能的训练:包括美术课教案制定、PPT课件制作、板书设计、美术教师口语等。

2)分析课例,合作学习。

针对课例进行具体分析,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将课例分解为若干个部分,逐步分析课例的优势和不足,组织各教研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习相关知识和师范技能。在这个阶段,教师处于课程的辅助角色,学生进入教学训练的第二步:即对学生专业素养及能力的训练。包括分析美术课程、设计课程的原则及方法等。

3)设计课例,学以致用。

学期中段,为了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独立完成一节中学美术教学课。各教研小组将围绕自己小组的规定科目准备一次完整的教学,进一步的巩固知识。在这一阶段,学生处于教学训练的第三步:即完整课堂授课能力的训练,包括备课、上课、组织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教学评价能力等。此阶段学生处于课堂的主体,教师处于课程的欣赏者角色。

4)归纳总结,自我提高。

课程进行到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实训阶段所学理论知识和教学体会进行归纳总结。各教研小组推荐本组内部一节最优秀的课程作为示范课,让全体学生能够以若干个不同内容的课例为载体,充分掌握不同课型的授课技巧。同时,通过集中进行的教学反思和教育叙事活动,既巩固了学生的师范技能,又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利用网络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搜集教学资料,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在这一阶段,教师处于课程的组织者角色,学生处于教学训练的第四步:即教研能力的训练,包括教学反思、教育叙事、教学调查、教学科研能力等。

2、组织竞赛与实习并重的实践学习

教育实习高师美术类课程与教育类课程的知识技能综合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实践性操作课程。为了摆脱学科教育的束缚,提升学生教育实践的效果。在学生进入三年级上学期之后,围绕每年一次的“河南省毕业生师范技能大赛”和洛阳师范学院“十佳未来教学明星”比赛,以院系为单位开展一系列的师范技能大赛。以师范技能竞技为平台,既考查了实训阶段的教学效果,又整体提升学生的教育实践的能力。

竞赛选手将建立学生竞赛档案,以记录他(她)们在竞赛当中自身的成长。在院系竞技中获奖的学生作为向省级比赛推荐的选手,将被院系树立为本届学生师范技能高水平的明星典型,学期末实习结束总结时,在学生中间组织观摩讨论学习会,生生互动,相互学习,为学生师范技能的再次提高,和下一届教育实习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新的评价机制的建构――“三段式”教学模式中课程评价机制的研究

“三段式”教学模式中针对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应注重理论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培养的要求,建立以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新的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改革,实现考教分离,客观评价学生掌握本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继续学习、创新发展的能力。

本课题研究在评价机制构建研究方面,以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考核为主线,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针对高师美术教学法课程应注重理论性、创造性和实际技能培养的要求,我们全面改革了 “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新的评价方式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改革:

1、 理论考核将传统的闭卷考试变为开卷考试,立足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加大主观测试题的分值,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训考核内容范围更广,包括对学生的授课能力、教案、PPT课件制作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考评;考核方式由传统教师“一锤定音”的考核方式,变为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互相评价,最后由教师综合量化。

3、 实践环节的考核则采用学生自评成绩、实习成绩和竞赛成绩相结合的考评方式。

新的评价机制将更好的实现考教分离,不仅能够客观的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还客观评价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继续学习、创新发展的能力。

篇8

传统学校美术教学,学生在学校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简单知识和技能,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需求。这给我们农村的美术教育带来新的思考:

一、如何把美术教育从单纯的专业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等方面的联系,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丰富,从而更好地学习美术。

二、如何把美术教育教学真正与学生生活及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美术学习中,由内化的欣赏转化为外化的创作。既学到美术知识,又把它们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审美能力。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强化课程的选择性,鼓励进行校本化课程的开发,将美术、技能、劳动整合为艺术综合课,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这就为美术课程的校本化开发指明了方向。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深刻提示社会与教育、实践与教育的内在联系,强调指出学习与社会现实、社会实践的重要性。21世纪是以知识经济发展为中心,信息技术发展为纽带,网络技术发展为标志的竞争的高科技时代,这需要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也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农村小学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这一特点,做到美术教育与学校实际有机结合,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也可以开展以美术教育为特色的活动来带动学校其他学科共同提高。

根据具体条件和美术特长培养要求,我们在一至六年级的美术特长课培养中决定较为系统地学习素描、中国画、剪纸等方面的知识。而且限于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又特别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和造型能力的掌握,目的是更好地从直观方面培养他们的形体意识,提高审美能力。而这些恰好和高等职业学校的美术学习有很多相通的地方。对于这些学生只要再加上系统专门的技术培训和实践,比起那些一般的同龄儿童具有更强的可塑性,能使他们摆脱以往落后的思想,从此摆脱以往毕业就过早的面临就业,就业就面临由于知识水平低下而必须选择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弊端,让他们在未来美术专业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开发当地课程资源,优化学校美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索,协调课堂结构与学校周边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别在教育思想、内容、方法上要紧密联系学校实际,体现教育的科学化、人文化、生活化,做到教育与学校实际情况对接,教育与学生兴趣爱好对接,教育与学生未来发展对接,实现文化课知识与美术审美能力并重,提高学生对高速发展的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

篇9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对策

高职美术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具有紧密联系。高职美术教育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以及自主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旨在为社会输出应用型、实践型专业人才,既体现出普通高等院校美术教育的要求,又兼具职业教育的目标。

1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育目标的定位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在经历了扩招改革后,没有及时地补充美术教师数量,也没有真正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相较于扩招后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美术教育的师资力量建设工作较为滞后。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以培养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场所,其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方向都应突出较强的实用性、实践性[1]。而在实际工作中,高职美术教育目标的过于模糊。高职美术教育往往想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力求以通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但在人才市场中,各大企业均只需要专业型、应用型、技能型的美术人才,从而使得越来越凸显出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社会市场的需求之间的差异。其二,教学方法滞后。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快速普及,传统的高职美术教育所采用教学方法已经对其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的阻力。在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中必须及时地优化教学方法,将信息技术带入课堂中。同时,高职美术教育的教材内容也已经无法符合社会市场的要求,造成高职美术教育的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在短期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从而影响到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2以就业为导向促进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2.1明确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新时期企业对美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职业型、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因此,在高职美术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明确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调整教育教学目标,在提高学生基础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其应用现代美术工具的实际能力以及参与各种社会实践的能力[2]。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以达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目的。高职美术教育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美术专业课程以及中职美术教育,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专业性,要求毕业生具有美术工作者的特质,同时又作为技能型劳动者能够为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最终成为高素质、综合性的美术专业人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了符合新形势下教育目标的教学要求,高职美术教育需要根据美术教育的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教学需求的教学模式。同时,应尊重美术教育中关于创造力与个性化的需求,以高职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其专业性、实践性以及职业性要求,充实教学内容,以系统理论知识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技法以及就业市场的专业性技能要求,同时围绕学生个性化发展塑造其差异性特质,构建内容丰富、联系实际、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是为社会培养职业性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美术教育人才培养中应重视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就业能力,使其达到人才市场的验收要求,应将市场作为培养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就业市场导向下不断结合新时期其对美术人才的要求与需求,优化教育模式,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及时效性的目的[3-4]。

2.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沟通:高职美术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要求培养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及个性品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按照学生在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模式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例如,教师在教学活动可采取“项目中心制”的教学方法,而非以往的“技能中心制”。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美术企业的需求专门的设置一些,然后按照学生各自的知识基础与技能特点来指导其选择适合自身的项目。在项目的落实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许多的困难与问题。此时,教师可适时地引入项目所涉及到的教学课程,帮助学生完善项目所需的专业知识基础。在落实项目的过程中,不但可以有效地加强教学氛围,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2.4加强美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美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兼具着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以及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三重任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能够掌握美术专业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职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以强大的师资队伍为依托,学校应通过定期组织培训、建设实训基地等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制定灵活的教师聘用办法,通过聘请美术专业行业内优秀的广告人、设计师等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校的师资队伍注入新的血液,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实现培养高质量、专业化美术人才的目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高职美术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高职院校应针对美术专业教育的特殊性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结合当前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构建以就业为导向教育教学计划,从教学内容、方法、实践环节、技能培养等各方面进行加强,促使学生发展成为创新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从而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的人才资源。

作者:鹿杰 单位:潍坊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辉丹.输变电工程项目进度管理及优化研究[J].大科技,2014,11(9):101-102.

[2]李少华.浅析高职美术教育改革及专业人才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2,12(14):134-134.

篇10

 

我国的近代美术教育是从西方的美术教育借鉴,吸收而来的。20世纪初由于工业革命的要求导致了对艺术设计人才的广泛的需求,从而导致了视觉艺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近代,中国美术教育发展的直接的动力来自科学与实业的发展,是一种实用的、强调对技艺的学习的美术教育。新式学堂的兴起急需大批教育师资,这导致了我国师范教育的萌芽。但在当时由于发展实业的需要无论是美术教育,还是师范美术教育都是重视技能传授的美术教育,而且这种“重技”的思想延续至今。

 

在师范美术教育领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决定了教育技能与教育理念的学习在整个教学内容中的重要地位。在许多先进国家和地区,有关教育技能的相关课程是放在专业必修课的重要位置上的而不是像我国教育技能相关课程大多处于边缘地位,在这里我们不是要贬低美术专业课的学习,抬高教育技能相关课程的学习,而是要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教育技能相关课程与美术专业技能的学习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纵观我国当前的师范美术教育状况适当提升教育技能相关课程的比重增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对教育技能的学习是一种教育方法的学习,对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则是一种能力的学习,只有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又掌握向受教育者传授相关能力的方法,才能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基础美术教育中的审美艺术教育。

 

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与教育相关的理论课程,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加强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认识先进国家和地区教育理念的发展了解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状况,尤其要增强对我国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的认识,取长补短,为我所甩唯有这样才能把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落到实处

 

二、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上,加强专业技术学习的多样性强化完整的美术史学习,加强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

 

前面强调了对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学习教育相关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这里要指出的是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等重要性。

 

1在专业技术学习上不仅强调“一专’,而且强调“多能”

 

当前我国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普遍实行前一至两年普修后两到三年分专业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保障了专业技能学习的效果,实现了学生对某一画种的较深入掌握同时较好的调节了中国画与西画的矛盾,使中国画和西画各自发展互不干涉。但是这种美术教育模式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模式客观上强化了学生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狭隘性违背了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强化了学生分专业后的单一专业的纵向发展,违背了师范美术教育的面向普通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要求,更倾向于专业美术教育的要求。加上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中小学美术教师、推崇艺术家的思想倾向导致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自身就普遍存在轻视美术教育的心态。

 

基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师范性针对上诉问题我们在专业学习模式设置上不仅要强调“一专’,而且要强调“多能”的专业技术学习要求,这是因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多能”比“一专”更适用。虽然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沿袭的“一三’或“二四”模式存在普遍性改革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事实能证明这样做的弊大于利我们就必须进行改革与调整。可以实行小范围的改革试点每种专业进行循环教学给学生一定的专业自由度,强调创意思维的培养强调各个专业之间的学科交叉,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动手能力。

 

在绘画专业技能的学习中,无论是西画,还是中国画,我们的教学主要提倡写实主义的创作风格这里有历史原因,也有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其它艺术风格重视程度不足,使高师的学生对艺术的多样性、创造性缺乏认识和感受这种状况势必影响中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的实现。强化对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学生的多种艺术风格的认识,鼓励学生在多种表现手段、多种表现风格中进行新的艺术形式的尝试,是当代师范美术教育的客观要求。

 

2、提高对美术史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完善美术史论学习,注重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

 

对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美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中,美术史论的学习和美术技能的学习同样重要。这主要还是因为对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对美术发展史有较清晰的认识,才能具有更广阔的艺术视角和准确的审美判断,才能在未来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实现审美普及教育,更好的传播美术文化。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在普通美术教育过程中,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普遍的美学修养比教会学生一种绘画技术更有意义,何况在现在的中小学美术课时有限的情况下,要教会学生掌握一种美术技能也是不太容易的事情。

 

美术史论的学习对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此重要,我们的美术史论教学的现实情况如何呢?现实情况恰恰相反在高师美术教育中,学生不重视美术史论知识的学习的现象广泛存在。美术史论课程虽然被归入专业必修课但学生在史论学习中往往压力不大应付考试的现象比比皆是没有养成自觉学习的阅读习惯只是为考试而背诵,考过即忘缺乏探宄精神。

 

而且我们对美术史的学习缺乏整体性,学生在学完美术史后,对美术发展缺乏宏观认识,大多只记得某些片段而对于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对艺术发展的脉络的宏观掌握更有利于美术教学实践,更有利于实现自我的再学习。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美术史论课程主要是对美术史的学习,很少涉及美术评论,一方面囿于学生美术知识有限,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又使他们缺少评论能力,而且事实上美术评论在我国美术界还很不成熟能很好的进行美术评论教学的教师极其缺乏。美术评论方面学习的缺乏使学生懒于思考,人云亦云,缺乏对艺术现象的独立的认知与思考能力。

 

提高对美术史论学习的重视程度,完善美术史论学习,强化对现当代艺术发展的认识唯有这样才能提高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三、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现代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视觉习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改变了视觉艺术发展的方向与进程。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加速了视觉形象的传播,现在我们可以随时通过各种媒介,包括电视、网络、广告宣传等等,接收大量的形象信息不管你愿意与否,现代的都市人都生活在各种人造的视觉形象之中。艺术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现在,人们可以用传统的方法来表现和接受艺术作品也可以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来创作、传播、体验多样的艺术信,息通过网络我们可以随时访问世界各地的顶级美术馆,各种美术作品都以数字化文件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之中。科技的发展切实的加速了人类世界的发展速度。

 

信息科技的发展同时对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远程教育成为学校中心教育之外的教育形式。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转变为提高学生获取、处理知识的能力的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网络的普及同样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通过网络,学生的主动探宄能力得到极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