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好处

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孩子思维能力锻炼的黄金期,希望能帮到你。

在宝宝出生的那一刻,他就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也在开始学习并运用思维来思考东西。

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逻辑思维能力在一个人一生的任何阶段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如果父母注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这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作用。

人的逻辑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即由动作思维发展到形象思维,再依次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对于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萌发期和关键期,所以,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从小就开始发展的,要让孩子更聪明、更胜人一筹,从小就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变得相当重要了。

0~3岁:动作思维为主在这个阶段,思维是依靠感知和动作来完成的。孩子只有在听、看、玩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进行思维。比如说,孩子常常会边玩边想,但一旦动作停止,思维活动也就随之停止。

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生理、心理发展都不完善,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往往都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做起。

首先,理解数字的基本概念。这个阶段晚期的不少孩子,就已经能够从1数到10了,甚至能数得更多。父母在教孩子数数时,不能操之过急,应多点耐心。让孩子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用手摸物品,这些物品可以是珠珠、碗、豆豆等。因为孩子能够用手触摸到着物品更加能引起孩子数数的兴趣。

其次,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归为一类,可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用途等不同的标准来分类。父母要注意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标准,即事物的相同点。这样也能够使孩子注意事物的细节,增强孩子的观察能力。

这时父母们要注意的是,应该根据这个时期孩子的发展特点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对物体进行归类的时候,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动手把同一类物体摆放在一起,之后再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重新归类,引导孩子动手操作。

再次,让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种学习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这也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这些顺序可以是从大到小,可以是从硬到软、从甜到淡,同样也可以反过来排列。如家长可以拿来几个大小不同的苹果,让孩子动手把苹果按大小排列起来;或者拿来软硬不同的东西让孩子按照软硬度来排列。

当然,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有许多可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也同样有许多内容可以有助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如让孩子掌握左右、前后、里外等的空间概念。其实,只要父母善于发现,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就一定可以在生活中逐步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3~4岁: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过渡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思维就可以依靠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的联想展开,他们已经能摆脱具体事物或行动的束缚,能运用已经知道的、见过的、听过的知识来思考问题。虽然这个时期的动作思维仍然占很大的部分,但是形象思维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孩子的思维活动已经可以依托一个具体形象来展开了。

在这个时期,如孩子数1~10的数的时候,刚开始可能要依托或借助一些具体的物体(如10个珠珠等)才能完成,但是只要父母注意引导,就可以逐步地过渡到用眼睛“默数”的程度。这其实就是一种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简单转化。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培养简单的看图说话的能力。在认数1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在认数2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说出带有数量的两句话;依此类推,逐步提高难度。在加法的学习中,通过展示图形,使孩子说出2句或者3句话等等,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也是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使思维的眼睛,孩子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有序能促进思维有序,使学生考虑问题有条有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促进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所以,观察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再次,动手的能力的培养。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但是思维仍然离不开动作和表象,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促进思维能力的萌发。

其实,培养这个时期的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许多的方法,父母要能够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在与孩子接触的过程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4~6岁: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但已经初步出现抽象逻辑思维4~6岁的孩子思维已经能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发生了各种变化。首先,从理解事物个体发展到对于事物关系的理解;其次,从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过渡到主要依靠语言来理解,譬如当你用语言向孩子描述事物时,一般情况下他都会理解。

第三,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不停留在对事物的简单表面的评价上,现在已经开始对事物比较复杂、深刻的评价。早期的孩子在看电视的时候,他只能简单的分辨出所谓的“好人、坏人”,这时他已经能知道好在哪里,坏在哪里,还会用各种理由来说明他的看法。另外,这个时期孩子的思维已经能够从事物的外表向内部、从局部往全面的深度去进行判断和推理,并且在不断地加深。

其实,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 家长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很多事情来促进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逻辑思维是一项高级的智力活动,它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可以多加利用。所以,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使孩子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对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的孩子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而有的孩子还处在自己思考的过程时,有些家长就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了。这样,虽然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

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就会养成孩子依赖家长的习惯,而不会自己主动去寻找答案,不可能锻炼出独立思考的能力。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案的方法和途径,启发孩子了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自豪和成就感,他的思维能力也会逐步提高,从而产生新的动力。

2.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在孩子的生活中、学习中,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解决。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中,需要分析、归纳,需要推理,需要设想,需要设想解决的方法与程序。

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所以,在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时候,家长同时也应该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学会一些基本方法,以促进孩子思维能力的较快提高。这些基本方法包括: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等。当然父母不能只是用泛泛而谈、过于理论的方法来指导孩子,应该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或者例子中,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讲解和引导才行。

3.丰富孩子的知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也就会越活跃,因为丰富的知识也经验可以使孩子产生广泛的联想和想象等,使逻辑思维灵活而敏捷。以化学家门捷列夫为例,他之所以能发现和创建元素周期表,这是不仅仅是因为他深通化学知识,而且他还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涉猎,从而才能科学地制定出在人类化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元素周期表。

同样,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有限,家长可以多给孩子买一些动画书、卡片、通俗易懂的故事书,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一些动脑筋的故事书籍,如寓言故事、科普性读物等,常常拿出来和孩子一起讨论,这样就能提高活跃孩子的思维,提高他们进行积极的逻辑思维的兴趣。

需要指出的是,家长在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立足于让孩子对这些知识充分理解,这是提高孩子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前提。因为孩子不理解的东西,是很难去进行积极的思考的。所以,有目的的扩大孩子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知识也是提高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见多识广,孩子的思维能力才能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更加积极地开展起来。

4.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孩子的思维活动很容易受到其兴趣的支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断地激发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因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是逻辑思维能力的来源之一,只有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的孩子,才会引发其对于更多的事物思考。

因此,家长在指导孩子进行思维活动时,应该一方面根据孩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另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孩子对于事物的兴趣。

5.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思维是从问题的提出开始的,接着便是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训练过程,所以说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会积极活动,从而有效地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知道,年幼的孩子总会提出各种稀奇古怪、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如果遇到家长自己也弄不懂的问题,那么家长可以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给孩子提供很好的榜样,引导孩子遇到问题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这也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也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对孩子提出一些问题,或者针对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对客观事物进行提问和思考,尤其是当孩子凭自己的经验作出了判断,并发表意见的时候。这样能使孩子对客观事物的浓厚兴趣转变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因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极大地刺激孩子的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6.利用想象打开思路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它能为逻辑思维的飞跃提供强劲的推动力。因此,要善于对孩子提出各种问题,让孩子通过想象来打开思路。物理大师牛顿在苹果从树上掉下现象中引发出想象,最终研究出万有引力律。某物理学家在评价爱因斯坦时说:“作为一个发明家,他的力量和名声,在很大程度上应归于想象力给他的激励。”这些都从一个方面说明了想象的重要性。

其实,对于家长来说,要孩子发挥想象并不难,关键在于家长随时随地的启发,生活中只要家长善于发现,善于抓住时机,就一定能够非常科学有效地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当看到小汽车圆圆的轮子时,可以让孩子想象一下,圆的轮子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家长提出任何具有想象意义的问题,孩子们的回答都可能千奇百怪,也可能大大出乎家长们的预料,在这个时候,家长千万不能嘲笑孩子的创意,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家长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

其实,以上各种培养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只要经常使用,运用得当,就可以有效的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只要父母做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利用各种时机,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篇2

关键词:数学学习;两极分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30-01

在一线教课的老师都知道,如今的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两极分化问题越来越呈现出比小学阶段更为严重的趋势,特别在初中二年级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明显,因此导致“学困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种状况将直接影响着数学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高,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提高以及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会带来许多不利的影响。那么,造成初中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愿与大家共勉。

一、初中生数学学习出现两极分化的原因

1、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

实践证明,初中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所遇困难的毅力。我通过对自己所教四个班级的抽样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40名学生当中,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的占53%,其中直接有兴趣的28人,占16%;间接有兴趣的43人,占32%;以前对数学不感兴趣,因为老师等的原因而产生兴趣的9人,占7%。对数学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浓厚的占47%,其中不感兴趣的10人,占8%;原来有兴趣后来兴趣减退的57人,占43%。我调差中还发现,学习数学兴趣比较薄弱的学生,其数学学习成绩也比较差。

2、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不能适应学习的要求

大家都有这种体验,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时期。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阶段的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有了明显的提高。而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恰好处在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关键期。正是由于学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而有的则发展得慢一些,从而表现出对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究其原因,除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教师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教学的要求做到很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没能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影响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影响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性的提高。

3、知识和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未能为将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相比,初中阶段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相对较强。首先表现在教材当中知识与知识的衔接上。初中阶段的数学,往往前面所学的知识恰好就是后面所学知识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和技巧上。学生新的技能和技巧的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那些技能和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也就是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就会造成持续学习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导致有些学生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出现学习成绩的分化。

二、解决数学学习出现分化问题的对策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能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望,就能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浓厚兴趣的途径非常多,例如①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或者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②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愉悦;⑶充分发挥趣味数学的强大吸引力;④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师的人格魅力等等。

其次,要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有些学生,虽然在数学学科的学习上也费了好大工夫,但学习成绩一直停滞不前,总不理想,这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对头,导致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方面,我们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理念,从而奠定良好的学习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辅导,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提高学习成绩。

第三,要加强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针对学困生中普遍存在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能适应数学学习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初一代数的教学开始,就要切实注重加强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教学的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就不仅能够做到学会知识,还能学到数学的基本理念、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从而有力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而坚定的基础。

第四,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G633.6

一、初中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思维是人的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后反映其内在的本质规律性。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的基本方法,比如对比、分析、总结、演绎等,理解并掌握相关的概念知识,从而能够获得对数学本质规律的认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并非总是在解答问题,但是数学思维的形成却是建立在对数学基本知识概念、定理、公式的理解和把握上,而这一过程的实现则是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听得明白,但是一到自己解决问题时,总是纰漏百出,困难重重。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存在障碍。障碍产生的原因也有可能来自于教师教学的疏忽,但更多的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思维模式。因此,从这一方面来说,研究学生的思维规律,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1.教学模式单一固定

初中数学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模式普遍一致,也就是每个初中的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模式基本相同,流程类似,由于个人想法不同,只存在较为细微的的差异。老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固定单一,其教学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主要障碍,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教师教课的方式,大部分都采取依照课本内容进行讲解,即使老师会在其中增加自己一些独特的见解,但依然是基于这一模式进行的稍微改进,效果并不明显,很容易使学生形成不变的解题模式和方法,并没有自己的想法,这对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是反作用力。

2.教师对于教学方向的确定存在错误倾向

老师在数学教学上,更加注重的是学生个人的成绩和班级平均分数,教学和考试的内容紧密相连,而很少出现课外的内容,从而,比较容易使学生养成考试所考内容则为相应的复习内容,教师课中讲授的内容则为所学内容,对教师讲的内容难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对此产生怀疑,这对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没有任何好处,没有做好初中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基础。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备条件

1.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只有教师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学生才能畅所欲、大胆质疑,才能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束搏,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营造愉悦的氛围,课堂教学只有建立宽松愉悦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能自由、活跃,创新思维才能开展。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知识间的原有联系展开联想,探索新组合,产生新思路。在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新思路新方法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训练式教学法

逻辑思维的培养必须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一方面,教师要加强复习课的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复习课需要重点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因此教师在复习训练环节需要促进学生知识系统化,通过引导学生纵向梳理数学知识结构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培养学生横向思维的方式串联分散的知识点,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另一方面,教要采用层次化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掌握强化逻辑思维的方法。第一,正确分析题意,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密度。在数学解题当中,解题之前的全面分析十分关键,只有弄懂题意才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第二,善于观察,提高灵活应变能力。很多数学题目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需要善于观察题目的结构来找到解题突破口,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或者知识变通来提高解题效果。第三,养成爱思考的正确习惯,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和拓展的机会和空间,培养学生自觉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在思考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在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研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研究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让学生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研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作用。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

3.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由教师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合作或集体参与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维朝多方向延伸,使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带来的创造乐趣。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1.解题方法开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固定,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避免思维固化。2.结果开放,同一个问题可以根据学生思维的方向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3.思路开放,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创新,寻找解决问题方法。

五、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性思维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流,也是当今教育的突破口。数学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天然的优势。要激发兴趣,营造氛围;创设相应的开放型、发现型等教学模式;培养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提高联想和想象能力,最终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陈身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周刊[J],2012,(5):32-35.

篇4

我认为数学课加强对学生说话的训练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

一、有利于问题的提出和思想火花的闪耀

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还是以知识为中心,是两种不同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数学课堂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中教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用小组学习等形式充分交流讨论,有说话的时间,学生就会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断提出一些新的问题。问题链就是教学的主线,问题教学的本真不是传授知识,它只是手段,是领悟隐藏在问题链之中的提出问题、归结于问题的方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与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可以根据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讲,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提供尽量多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性质、法则的学习是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多媒体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四、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学生多数采用笔算,动手不动口。其实,在现阶段“班班通”为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又动口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课堂气氛也会活跃,课堂教学效率也得到提高。

篇5

关键词 说的训练 小学数学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 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 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三、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 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 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 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 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 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注意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要达成共识。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 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一定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教师达 成共识,才能动员大家去做好这件工作。实施中,可以先选择一个班、或一个年级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2.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 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

篇6

关键词:数学 说话训练 作用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少年宫参加“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4.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以内、20以内及后面的100以内(整数)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

二、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要达成共识。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一定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教师达成共识,才能动员大家去做好这件工作。实施中,可以先选择一个班、或一个年级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2.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

篇7

目前,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六·一”前夕我在区少年宫参加“五年级毕业咨询”,一位五年级学生离开家长,走到我的桌前诉苦:“老师,我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一次数学老师布置了一百零三道数学题,其中五十道是应用题!”这位教师“望生成龙”也够狠的!象这种不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却“堤内损失,堤外补”,练习题不加选择,进行“题海战术”,学生对数学课只能望而生畏!

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1993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因为数学教学大纲中没有这个要求,而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2、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1、加强检查、考核。学校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经常听课,既是检查、鞭策,又是鼓励、促进,不断完善,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同时,学校里也可以试一下,可以设立数学口试,进行考核,量不要多。例如,可以出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说出其解题的思维过程,然后列式计算,即可。根据教学内容,也可以选择其它内容让学生口试。尽管口试的量不大,但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2、加强备课。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怎么说?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

篇8

        一、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把学生埋在越来越多的练习纸中。例如,10 以内、20 以内及后面的100 以内( 整数) 加减法口算,现在已经名不副实,多数用笔算代替,学生动手不动口。其实,过去不少教师创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级教学中,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其它教材也可以这样做。我们不能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让学生学而生厌的课。在数学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并辅以其它教学手段,这样有利于优化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必然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

        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四、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当然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不能说数学课就没有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责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我们各科教师都应从培养“三面向”人才的高度认识问题,有责任“教书育人”,培养学生社会所需的各种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如果说语文学科,要求学生口头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的话,那么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精练。数学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需要准确无误,并且逻辑性强,有时需当机立断的敏捷性,所以数学教师根据教材有计划地并严格训练学生说话,有利于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

       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加强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说的训练呢? 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加强备课。

        不同教材,学生说的内容就不同,说什么? 怎么说? 在备课的时候,把这方面的内容也要备好,教师就能在课上训练学生说,说好,这项工作就落实了。

        二、要达成共识。

        已成为习惯了的东西,再去改变它是相当困难的。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多少" 的结果就可以了,现在不仅要让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让学生有顺序地说、说完整,并且要让大家一起说,说好,这是不容易的。学校领导,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一定要多宣传,一起研究,与教师达成共识,才能动员大家去做好这件工作。实施中,可以先选择一个班、或一个年级试点,取得经验再逐步推开。

        三、加强检查、考核。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数;思考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特色,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以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数学作为一门技术学科,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它为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应用以及进一步获得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状是起步较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经验,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编写适合高职学生的教材

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重视理论的推导和证明,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确有好处,但对以应用为目的的高职数学教学来说是不需要的。因此,要编写适用于高职学生的高数教材。①淡化理论,降低教材难度。例如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②课程内容和知识点的选取紧密围绕应用这一宗旨,讲清必要的理论、原理。③紧密联系实际,以应用为本。例如概念和定义的引入可以采取从特殊到一般,再回到特殊的方法。

二、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教学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构成比较复杂, 有些是来自职业高中,有些是来自普通高中。学生知识水平差距比较大,特别是数学素养不尽如人意。如果按照传统集中教学的模式教学,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觉得老师讲得太简单,没有太多收获;能力差一点的学生又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安排,逐渐地对数学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放弃学习。分层次教学的方法充分体现出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因材施教与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受教育界的好评。分层次教学的原则就是根据因材施教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与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要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和考试成绩,将学生分为上中下三个学习层次,当然这种分层只能教师自己做到心中有数,不能让学生有被分等级的感觉,不然这就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应该分而待之,确定适合他们各自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于那些数学基础好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基础偏差的学生,引导他们从理解基本概念和定理方面入手。

三、促进教学方法多样化

高职高专的学生普遍反映高等数学理论太抽象,和其他课程联系少,感觉学习了没什么用。这主要是他们立足于理论,没有感受到高数应用的一面。

①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服务专业个性需求。针对不同专业的知识能力要求,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构筑高等数学模块结构。搭建通用教学模块、专业模块和选修模块。针对抽象能力薄弱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入、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侧重对问题的分析,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软件应用两大特点有机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中增加试验和实践环节,结合相关数学软件,通过参与“演示与试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高数中的一些抽象概念与原理,兼顾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同时,把学生从复杂恒等变形和繁杂的运算过程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组织研讨会、报告会,让学生上台讲解一些问题,尽量给学生想、说、练的机会。②要将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应用到高数课程的教学中。利用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建多媒体网络化教学的新模式,借助“blackboard”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学习资源,也可以建立网上答疑互助论坛。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突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和创新意识

创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在高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认识学生以及他们心理发展的规律,把开发智力、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引入到高数教学的全过程。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高等数学密切相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联系自己身边的生活小事做起,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知识的生活化使高等数学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实,要让学生体会到其实高等数学并不是多么深奥的理论,它就是用数学的语言描述我们身边的生活。要探索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多开展一些高等数学课外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发现和数学创造的过程,体会到数学知识发现的乐趣,鼓励学生创新。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这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强调的第一属性。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适应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职高数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不断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该充分考虑到高数的学科特点,不是主导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在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方面具有一定的特长,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顾桂斌,严东来.观念更新:数学新课程改革的支点[J].高职数学,2002(3).

篇10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育 写作水平 思考

长期以来,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为师生所苦恼。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就成了一直困扰广大中学教师的老大难问题。下面笔者就如何进行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谈一谈粗浅的看法。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作文,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能够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帮助学生克服畏惧写作的心理

作文是一种用笔进行语言表达的形式,主要是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了明白你的意思就达到目的了。但许多学生却苦于写作文,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要不是“没的写”,要不是“写不出”,久而久之便会对语文写作产生畏惧心理。要帮助学生克服害怕作文的心理,就要首先树立起学生的写作信心,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有材可取。从经验和可行性来看,可以平时应让学生多写随笔、日记或周记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能让学生有了一个倾诉的对象,把平时不敢对外人说的话对它说,大大减小了心理压力。讲作文在一开始时就给学生一个自由抒感的平台,不要求字数的多少,不要求体裁,平时的作文训练就当成是学生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的工具。教师可以适时点评,尽量发现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这样从心理上学生表达了情感,同时获得了老师的认可,这样慢慢地就会形成一种写作习惯,从根本上摆脱不喜欢写,无话可写的束缚。总之,要让每个学生十分明确地意识到,课堂作文乃是限时作文,要充分懂得“时间”对于作文的重要。

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真实情感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的前提,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兴趣中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力求每一个观点都要有例证和说明来支撑是事物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培养孩子的因果逻辑分析能力,对孩子写作大有好处。只有运用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本质,才能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孩子逻辑思维的培养,孩子写起作文来就会言之有物,写出来的作文注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文章内容也会丰富充实。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让学生接触各种文体,注意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语言功底。一方面,加强孩子逻辑归纳和概括能力的训练,培养孩子的思想深度。填鸭式教育培养的孩子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不会独立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立观点。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因此,这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感兴趣。而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形象,变单一表现手法为多种表现手法,鲜明的色彩、逼真的外形、连续的动作,极易引起中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每当打出幻灯、播放录像、录音机时,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住了,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优美的乐曲让学生入情入境。批改作文,讲评作文,是作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工作。要多一些赏识,为孩子营造一个宽松的表达环境。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赏识孩子的习作,绝不会显得你水平低、缺乏鉴赏能力,而是恰恰显出了教者的智慧――学生毕竟是孩子,对学生多一份赏识,多一份理解,学生就会多一份信心和兴趣,在宽松的气氛中,学生也就会捧出更多、更有情趣、更精致的文章出来。

四、进行快速写作训练

学会观察生活是不够的,进行课外阅读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是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为写作打下了基础,下一步就要有目标的训练学生学会快速的自我表达,将素材综合起来,有条理地抽出需要的内容。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在参加语文作文考试这一题目上就不会觉得手忙脚乱,解决脑中有的是素材写不出来的问题。这一写作训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应试能力,从而使学生经常体会到作文教学的甜头。方法方法上教师可以将每学期的写作任务定量化,如一周写作三篇,让学生有个写作的目标。为了不增加学生负担,可以给出专题,要求学生限时作文,课内完成,课堂的集体环境也有利于学生快速整合脑中的素材,形成相互竞争、有一定紧迫的学习劲头。通过强化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明显提高,经常的训练会使学生形成快速审题、构思、写作一气呵成的能力。

总之,中学生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改善的过程。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认识生活,而不是一再地由我们告诉学生生活是什么。尽管他们可能不会有太高深的见解,也不可能有太广博的见识,但只要是他们的所思所悟,是他们自己的发现,那就是有意义的。而这些就是学生要表达的,要倾诉的。这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要鼓励的。只有让学生有自己独特见解和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学生的作文才会有血有肉,才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杨万军.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J].宁夏教

育,201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