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的基础知识

篇1

    学习评价本意是指凭借一定的组织、程序、方法以及技术手段,针对知识转化程度以及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的价值判断与测量实践。“知识转化程度”是指“知识”从教师流向学生的传递效率与效果;而 “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则指在教与学的日常交互以及知识转化传递过程中,学生有目地的反思性建构个体经验的能力及程度。教学意义上的“知识转化程度”与“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通常被综合理解为“教学或学习效果”。在学习评价的实践中,以“知识转化程度”作为指标反映的主要是事实知识、原理知识的扩散、掌握;以“个体经验的累积效用”作为指标鉴定的则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1]的生成、运用。学习评价实践中的这两个层面构成了其主要内容。科学的学习评价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力保证,能够促进教与学行为的调整,促使教、学实践活动日趋完善。而不恰当的学习评价则会阻碍学生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严重时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对于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学习评价只是其中一个微观环节。这个小环节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学习评价的标准、内容、方式方法、导向总是处于不断的改变革新之中。这一方面反映了宏观框架下大环境与教育教学的交互状况,教育的发展与国家利益、政治、哲学、社会思潮、知识范型的更迭等外部因素紧密相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学习评价理论在具体实践的微观层面的多元取向,学习评价需要依据评价背景、评价对象、评价目的、评价内容的不同灵话地采用不同的评价模式与方法。也就是说,学习评价的设计、实施主要围绕满足、实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展开,其价值取向以及由此衍生的方法策略必然一致于教育观念以及教学理念的规定性。相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模式的推行、转变必定会带来与之相匹配的学习评价模式的变革。学习评价也必然需要通过在不断的调整革新中匹配教育教学的系统设计,以促进教学实践的整体完善。

    高职美术基础课程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先导课程,课程的设置目的,是籍此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综合训练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启发。希望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基础课程后能够具有一定的绘画再现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再是能够综合运用个人能力,寻找形式语言、材料媒介等个体感受点;通过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实践,扩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为链接后续的专业艺术设计做好铺垫。高职美术基础的学习评价主要是采用一定的方法技术作出关于学生对于高职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的反馈,根据这个反馈信息,相关教育要素作出相应调整、改进,以保证教育目标要求下的教育效果的现实化和最优化。

    目前,高职的教育改革正勃然盛兴,美术基础课程在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下,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组织选取方面均做出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在教育教学观念变革的前提下,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期匹配课程的整体设计,保障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当前教育界关于学习评价研究在观念上达成的共识,首先表现在评价目标是以多元的综合能力评价取代了传统的单纯知识评价;其次,评价角度综合了注重过程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再次,关照了评价主体多元化、交互性等特征。在方法上注重了量化评价与质性描述的结合等。这些积极的探索与有益的成果极大的丰富了传统学习评价,保障了学习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以及可接受性,给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提供了经验和启发。

    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高职的学习评价的方法论主要取自自然科学、数学学科,学习评价的方法技术和模式主要借鉴甚至挪用了工科职业教育的经验模式[2],这将导致以此参照所建立的学习评价在观念与技术上与高职美术基础课程审美教育的人文价值属性之间的不匹配,甚至是产生价值冲突与矛盾。在此情况下,学习评价并不必然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正向作用,因为教育观念决定评价技术。如果说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美术基础课程的技术、技能导向,那么,美术教育的自身规律、特点与本质要求则决定了美术基础教育的人文、审美价值取向。现实中的高职美术基础教育往往“顾此失彼”——盲目扩大技术、技能导向,忽略简化人文、审美取向,事实上,在技术理性观念以及因果原则主导下的高职美术学习评价不免导致评价的定量化和结果的标准化,这将使经验、反思、情感、个性、自由、想象、理解、领悟等这些审美教育中至为重要、关涉意义和价值的因素失落于学习评价视野之外,那么,艺术设计专业所需的一定的艺术审美素养、创造能力以及设计意识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最终则会有悖于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盖因于此,开拓新的人文关照视角,尊重高职美术基础的学科规律,理解美术基础课程的人文价值属性,不仅是建立关于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的正确观念,深化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改革的契机,还是探索关于美术基础学习评价具体方法技术的进路。

    在这里,强调人文视角并非是要搁置对掌握美术基础客观具体的技能与专门知识的理性评价,而是要在对于“事实问题”研究的同时,将“价值问题”纳入研究视野。也就是说,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并不仅是针对美术基础知识转化程度进行的被动的反映,其尤其需要摒弃威权独白的方式方法,深入到情景、现场以及学习主体的内在角度,对学习主体的“个人经验”作出解释性理解,达成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与理解,产生意义共享。

    2人文视角与能力本位、就业导向的关系

    谈到职业教育,大家的共识是职业教育是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教育活动并不重视个体价值,个性发展的需求要让位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作为职业教育课程一分子的高职美术基础教育也应该淡化人本性目标,忽略个体的价值与意义,并以此作为高职教育特点的体现而予以强调。这其实反映了对职业教育语境中“能力”概念的理解偏差,对“职业能力”与 “职业技能”的概念的混淆,从而造成了对职业教育的简单化、片面化的理解。

    在19~20世纪整个社会全面变化的背景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激荡使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此起彼伏,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转而面向更为超越甚至是更为颠覆的“人”的领域——从追求人格完善的自由主体的塑造到自我与自身关系的沉思和实践。正是由于不同文化历史时段对人类理性以及人的主体观念的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了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嬗变。因而,教育的发展总是伴生着观点的论战。然而相对于教育视野中一切变化的因素,作为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成其为最终归宿的“人”,始终属于教育的“终极关怀”。从理论根源上看,教育的前提总是是基于不同的人性假设,教育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所以,从根本上来说教育是一种人文活动,兼具关涉“客观事实”的科学性与关涉“价值、意义”的人文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特点,对于将二者对立起来的的任何非此即彼的观点都是有失偏颇的。

    同样,作为教育类型的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仍然是职业教育高扬的旗帜。例如,给我国职业教育极大启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能力”是指“胜任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所有要素的综合,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2]。而且,即便是对于具体的“操作技能”的分析,认为其至少是知识、心里运算过程和操作行为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并且“同时涉及职业态度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提高,审美意识的提高等”因素。职业能力是建立在“具有纵深的职业工作环境以及职业劳动组织的基础上”[3]的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综合,其所涵盖的层面远较静态的知识与技能复杂的多。并且,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职业能力与生活世界的不可割裂的关系。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本取向充分观照、尊重与理解人的发展、需求、自由、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肯定了非智力主观因素在职业培养中的积极意义,并以此作为基底来培养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世界的社会职业人,因此,就本质而言,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研究的人文视角凸显了其在培养“完整的、平衡发展的人”、“全面的人”[4]方面的导向价值,与职业教育的能力本位、就业导向并不矛盾。

    3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

    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本身即为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是判断其评价实践(操作过程与评价结果)对“真、善、美”——即客观、公正、理性原则的符合程度的标准。评价主体的价值尺度是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伦理的出发点。在这个尺度的恒量下,首先需要与时俱进的理解评价双方的权力关系,尤其须对教师的威权强势定位进行扬弃。

    高度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美术基础教育过程的应有特点,因为任何美术内容的学习都不仅仅是依靠书本理论的学习就能够掌握的。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正是通过美术实践的路径体验升华出个人审美能力,从而达成其美育功能的教育目标。因此,高职美术基础教学活动本身并非适宜精确量化,那么,高职美术基础学习评价中的所谓量化必然都是相对的,所以,其评价结果须依赖评价者的经验和直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若无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有正确的理解与理性的把握,学习评价产生不了实质性的增值效益。多元价值观下的学习评价强调主体多元,但无论评价主体的形式是教师,还是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双方只有在批判反思精神的引导下建立民主的平等与对话关系,才能达成交往共识。

    此外,由于学生本身是具体的、丰富多样的个体,并非是整齐划一的抽象的“人”。每位学生各有不同的禀赋,性格特点各异。加之,艺术类高职学生入学时的美术基础也是参差不齐,对课程学习的参与程度和接受能力也不相同。因此,学习评价者宜采用多种评价标准,综合考量个体在各自基础上的发展。学习评价应当发挥导向、激励作用,而不是使被评价者沦为被评价差异化的惩罚对象,挫败其对于高职美术基础的学习兴趣。

篇2

【关键词】平面设计;审美;艺术

一、平面设计概述

平面设计一词起源于美国,是1922年由美国人Willian Addison Dwiggins 首先提出的,并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艺术已经得到充分发展后才被确认为设计专业术语。平面设计是艺术设计当中的一支,也可以称为“图形设计”或“视觉传达设计”。平面设计主要是结合图形、文字、色彩等平面元素,在二维平面上进行艺术设计,传达出视觉信息,是人们在接受信息同时得到视觉上的享受。平面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进行产品宣传和推广,以图形、文字、色彩等平面元素结合具体事物进行设计组编,以达到信息传递和视觉享受同步的目的。

二、平面设计的基础艺术特征

1.平面设计和绘图的差异

平面设计和绘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创作方向、审美的特征、审美角度和价值体现方式几个方面。从创作方向来看,平面设计的创作方向是迎合市场和大众的审美要求,以达到美化宣传对象、促进产品销售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质。而绘画艺术设计更加关注设计师自身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不存在商业方面的功利性和目的性。由审美的特征来看,平面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尽可能地做到以最简洁、直观的方式表达出设计内容传递的信息, 注重的是简单有序的美感,而绘画艺术设计则更加侧重于意蕴的无穷无尽,讲究多层多意的模糊美感。从审美角度来看,平面设计作品比较注重作品的倡议和带来的视觉冲击力,而绘画艺术设计则比较注重于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并加上自身的体悟, 对作品进行欣赏。从价值体现方式来看,平面设计主要用于不断的复制,进行传播,才能体现其设计价值。而绘画艺术设计则比较注重于原作的价值,特定的绘制手法和空间结构感以及情感表达,都是无法复制的。

2.平面设计和摄像的差异

平面设计和摄像有很大的关联,在构图中需要采用大量的摄影资料,来表达一种现代化的风貌。摄像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原型的色彩和光感,保留大量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景以及各种微妙细节,能够给平面设计提供大量的图形来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平面设计视觉传达效果。然而平面设计虽借用了摄像的形式美法则和光影结构,在审美上却依然有着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审美的生成、审美特性两个方面。从审美的生成上来看,平面设计是结合灵活的多个元素,进行图像相结合生成,是一种合成艺术。而摄像则是客观的对原物的一切内容进行图像上的记录和复制,是一种还原艺术。从审美特性上来看,平面设计注重的是作品的象征性,作品表达着一种社会符号,构成视觉传达信息的方式。而摄像则比较注重细节性,通过瞬间捕捉和细微表现来表达一种或静态或动态的精细美感。

三、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

平面设计应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所熟知的有包装外形、平面广告、书本插画等。平面设计主要是由图形、文字、色彩和标志等元素构成。图形主要是指由点、线、面组合而成的具有空间感或光感等表现特质的图像符号。平面设计的文字,可设计成不同字体,进行不同方式和区域的排放, 含有各种不同传达信息。平面设计的色彩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力,包含着信息传递的感彩, 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平面设计的标志是一种社会符号, 在运用时能够表达超越自己图形本身的涵义。以下是对这几要素的简要分析。

1.平面设计中的图形

对设计中的图形来说,各种各样的图形都是由简单的点、线、面为基本结构组成。点是所有元素的基本组成单位。线条是绘制组构图案的基础,能够赋予图案动态、光感等形式的形态美,直线直接理智,曲线柔和雅致,随手绘制的线条自然而亲切, 还有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动态美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通过其排列、形态和长短的变化,形成设计师想要达到的装饰效果。面是平面设计最主要的组成元素,有规则的,也有不规则的,平面设计能够通过面的不同排列、交叉组合, 形成变化形式丰富的图形,结合光影效果能够在二维平面上塑造出空间立体感。平面设计因点、线、面不同形式的组合形成各种独特的图形创意,不仅充满形式上的艺术美,还蕴涵着丰富的内在意义。图形虽由点、线、面组成,其意义却早已超越组成的内容,拥有复杂而多变的美感。

2. 平面设计中的文字

对平面设计中的文字来说,不同形式的书法带来的感觉各不相同,书法是一种高深的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本身是一种古老神秘的符号,除了能够传达信息,还能带给人一种意蕴悠远的感觉,楷书端庄静雅,行书潇洒轻快、草书豪放不羁,均充满了生动独特的气韵,不同的字体带来美的感受是不同的。文字的横排、竖排、斜排的方式以及排放的区域带来的视觉效果也有差异,能够影响平面设计整体布局的美感。广告语的表达方式对产品的销售能产生极大的影响, 直接的方式具有冲击力,委婉的方式具有亲切感,还能够加上各种文学修辞手法, 不同的表达方式给人带来的感彩是不一样的。因此,文字的字体、排放以及含义对平面设计来说极为重要。

3. 平面设计中的色彩

对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来说,各种颜色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样的,相同颜色在不同的背景下表达的含义也是不一样的,不同颜色的配比对设计涵义的影响很大。在平面设计中,色彩运用形式表达作品内的感彩,对于不同民族色彩的含义和象征意义存在一些差异,在设计时需要设计师格外注意,只有熟练了色彩使用技巧才能更好地传达出理想的视觉效果。

4.平面设计中的标志

对平面设计中的标志来说,各种不同的标志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表达着一种特定的社会符号,如地区标志、纪念标志、公司标志等,表示着一种特定的意义。平面设计的审美特征具有象征性,标志是应用了丰富平面设计的表达方式,迎合了民众的审美需求,让产品的消费多了一种意义,标志因其拥有的象征性特质,其应用价值高于图形本身的意义。

四、平面设计的反审美倾向

实用性是平面设计的一个明显的审美特点,故而,平面设计在商业方面的应用极为广泛, 给现代审美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平面设计都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艺术审美体验。平面设计因其大量复制技术带给人们一种审美的重复和审美的疲劳,且平面设计存在一定的虚拟性,让宣传主题的价值出现一定程度的偏离和消解,因而导致平面设计的反审美倾向。

比较值得庆幸的是,平面设计所代表的不仅是物质信息的宣传,还有一定的艺术审美追求,能够通过平面设计向人们传达一种生活理念,这也是平面设计需要发展的方向,让平面设计能够在大众审美观念的带领下,建设属于自己的精神文明,树立属于自身的审美价值,并在虚拟性上面,凸显出以人为主的观念,宣传正面的力量,对平面设计现有的审美价值进行更新,增加其中人文素养的元素,在平面设计中带入自己的感情,让平面设计的审美能够带给人信心的体验。

五、结束语

平面设计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社会各个行业的宣传都离不开平面设计的应用。平面设计因其应用广泛、影响力大及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表现手法,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对主要从平面设计是什么,平面设计的基础艺术特征,平面设计的构成要素审美以及平面设计的反审美倾向等方面, 对平面设计的审美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希望能够给相关专业带来一些帮助。

参考文献

[1]王惠芳.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10.

篇3

基金项目:国家林业局2009年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09432003)

作者简介:唐 帅(1987-),男,湖南怀化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林产品市场与贸易;宋维明(1957-),男,河北沧州人,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林产品市场与贸易。

摘要:从实证角度分析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首先介绍美国家具技术壁垒情况,接着将技术壁垒作为虚拟变量,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研究表明:技术壁垒对1994~2010年中美木质家具出口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最后,给出一些应对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木质家具;技术壁垒;引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624;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3)08-0036-04

1 引言

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和环保标准,设置技术壁垒,使我国外贸出口损失巨大。据国家质检总局出版的《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9)》显示:2008年我国3606%的出口企业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影响,企业因此新增成本24072亿美元,直接损失达50542亿美元。美国是我国木质家具重要的出口市场,2010年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5588亿美元,占我国木质家具出口总额的3459%。为限制我国家具出口,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技术性贸易保护措施,如木材合法性认证、家具甲醛标准、安全生产标准等。高昂的认证费用、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使我国家具企业出口步履维艰。因此,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贸易产生了什么影响?影响程度如何?中国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中的技术壁垒进行专门的研究。

2 研究回顾

技术壁垒最早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国外学者对技术壁垒的研究较早也比较深入。在定性研究方面,Donna Roberts认为技术壁垒是能够管制外国产品在国内市场上销售的法规和标准,目的是纠正外部作用产生的市场无效[1];Asta Krutejevait则认为技术壁垒是对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的不同标准和要求,实质上已经构成贸易保护[2];Steven Popper将技术壁垒分为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3]。在定量研究方面,Peter Swann对1985~1991年间英国的净出口、出口、进口与本国的标准数及英国与德国互认的国际标准数进行回归分析,发现英国标准对出口和进口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4];Barry Krissoff和Linda Calvin运用静态局部均衡模型研究了美国苹果在日本、韩国和墨西哥三个不同市场面临的技术壁垒情况,并计算出了技术壁垒的等价关税率和对贸易的限制程度[5];Michael Gasiorek对欧盟几个规模收益递增的行业建立了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得出当欧盟内部生产代替从国外进口的产品时,实质上发生了贸易转移[6]。

随着我国产品出口受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增多,技术壁垒开始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技术壁垒的定义、特点、性质、成因的研究。冯宗宪、柯大钢对技术壁垒的定义、性质、表现形式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7];夏友富对技术壁垒的内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将其表现形式归纳为5大类: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包装和标签要求、信息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后来国内学者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分类[8];高文书在博士论文中提出技术壁垒是由于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的体系不同、水平不同或信息不足或不能相互协调或歧视性实施而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9]。②对技术壁垒影响的研究。王志明、袁建新分析了技术壁垒的经济效应,认为技术壁垒使出口国贸易条件恶化、社会福利水平降低[10];郭芳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得出技术壁垒会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产生负面效应,并且标准越严格损失越大[11];李思奇、何海燕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得出美国农业技术壁垒长期内会对我国农业出口产生负面影响[12]。③对技术壁垒应对策略的研究。冯宗宪、柯大钢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技术,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来跨越技术壁垒[7];李树提出出口国应该构建技术壁垒保护体系[13];翁东玲认为政府和企业应该同心协力,才能突破技术壁垒,扩大贸易出口[14];国彦兵则认为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时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15]。

①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计算整理得来。 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壁垒本身或针对某些特定领域的技术壁垒进行。然而不同行业面临的技术壁垒差异性很大,木质家具作为一种绿色环保产品,面临的技术壁垒不仅包括产品质量、安全等传统方面,还包含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等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影响因素更多,表现形式也更为复杂。然而,当前尚无学者对木质家具行业的技术壁垒进行专门研究。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为例,通过贸易引力模型分析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以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3 中美木质家具出口和美国家具技术壁垒情况

31 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现状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具生产国,家具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2010年我国木质家具出口10555亿美元。近年来,随着中美家具贸易的快速发展,美国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家具出口国,木质家具出口呈现快速增长势头。

由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增长十分迅速。从出口额看,2001年以前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较少,1994年出口额仅为169亿美元,此后几年出口有小幅增长,至2001年出口额为885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了716亿美元。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木质家具出口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加之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网络股和科技股泡沫之后开始反弹,家具消费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友好,对木质家具消费需求逐年升高。因此,自2001年以来,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呈现直线式增长,2007年出口额达到4660亿美元,较2001年增长了3775亿美元,年均出口增速达到3189%。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和《雷斯法案》影响,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2010年又出现回升。

从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占木质家具总出口的比重来看,美国一直是我国木质家具主要的出口市场,1994年至2010年占我国木质家具出口的平均比重达到4216%。1994年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的比重为3427%,此后两年出口比较平稳,1998年对美出口比重有较大提升,为4119%。从1999年开始,我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比重一直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02年这一比例达到5152%,美国已经占据中国木质家具出口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我国木质家具最重要的出口市场。2007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比重开始下滑,2008年快速下降至4139%,2010年继续下降至3459%。总体来看,随着中美家具贸易的快速发展,美国在我国木质家具出口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32 美国家具技术壁垒情况

美国技术标准和法规繁多,家具产品既要符合各种法案,还要符合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制定的一些法规。如美国办公家具制造商协会对办公椅、文件柜、沙发制定了严格的测试标准;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目前共制定了48个家具标准,主要集中在家具安全标准、家具阻燃标准、家具产品标准、家具材料标准4个方面;美国环境保护局对油漆、胶粘剂、蜡等家具生产必需品中有害物质释放作了严格规定,对不同产品提出了不同的环保要求。当前我国木质家具出口美国面临的技术壁垒主要包括有害物质、产品安全和相关认证等,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4 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引力模型的构建

引力模型最早起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两者的质量大小成正比,与两者距离的平方成反比。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将引力模型用于国际贸易领域,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量与两国的经济规模呈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成反比。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

(1)

其中,Fij表示从出口国i流入进口国j的贸易流量,Mi和Mj分别表示两国的经济总量,Dij表示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G、α、β、θ是常数。

由于方程式是乘积形式,将方程两边取对数,于是得到:

(2)

本文研究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的影响,不仅包括传统模型中的经济因素,还将技术壁垒作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中,考虑到家具作为一种日常消费品,并且家具产业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较小,本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同时,家具作为一种原材料型产品,木材价格对产品成本和出口影响较大,因此将我国木材进口价格加入模型中,中美两国的地理距离是一个常数,在模型中不再表示。由此得到新的引力模型,如下式:

(3)

其中,Mac表示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额,ε为随机扰动项,各个解释变量的含义和说明如表2所示。

42 样本选取和数据说明

本文所采用数据的时间为1994~2010年。其中,美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源于美国劳工统计局、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额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数据计算得来、中国木材的进口价格根据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计算得来,技术壁垒是一个定性变量,在模型中用虚拟变量DUM来代替。1998年我国取代加拿大和意大利,成为美国家具进口的第一大国,同时美国显著提高技术标准,设置各种技术壁垒,因此虚拟变量值以1998年为界,其中1998年前取值为0,1998年及以后取值为1。

43 模型分析结果及评价

运用Eviews50软件对模型进行最小二乘估计,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其中,DW=1103434,通过查表可知,当显著水平为1%,k=4,n=17时,dL=0574,dU=1630,所以,dL

由模型回归结果可知:调整后的R2达到0995090,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很高;DW统计量=2242938,通过查表可知:当显著水平为1%,k=4,n=15时,dL=0488,dU=1704,所以,dU

5 结论

通过分析,美国技术壁垒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影响的引力模型为:

(1)从回归结果中变量的系数来看,美国人均GDP的系数为8503461,说明美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美国人均GDP每增长1%,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将会增长大约8503461%。

(2)中国人均GDP的系数为1084807,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产品供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美木质家具的出口,我国人均GDP每增长1%,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将会增长大约1084807%。

(3)中国木材进口价格的系数为-0922655,说明原材料价格上涨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木材进口价格的上升,会增加我国家具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企业的出口能力。木材进口价格每上涨1%,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减少大约0922655%。

(4)美国技术壁垒的系数为-0404792,说明技术壁垒会对中美木质家具出口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美国设置的各种法规和标准,增加了中国家具企业的生产成本和出口难度。技术壁垒的水平每提高1%,中国对美木质家具出口将减少0404792%。技术壁垒的数量越多,标准越严格对出口的影响就越大,这也符合理论分析和实际经验的结果。

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来应对美国家具技术壁垒的挑战。

第一,及时市场信息,建立预警机制。国家林业和海关部门要及时收集整理国际木质家具贸易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同时时刻关注美国林产品贸易政策的变动情况,提供出口风险预测和评估,帮助企业规避市场风险。

第二,加强科技研发,促进产业升级。产品技术含量低是我国家具出口遭遇技术壁垒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家具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设计和生产工艺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企业应该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加快产业升级,形成自有家具品牌。

第三,提高法律意识,降低出口风险。美国家具技术壁垒通常是以法律法规和条文的形式设置,具有法律约束力。企业进入美国市场时,要准确了解最新的林产品贸易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在进口原材料时索要合法性证明,在产品出口时注明责任条款,降低出口风险。

第四,加强行业培训,积极组织应对。一般来说,在遭受美国技术壁垒调查时,如果企业积极应诉,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通常会得到比不应诉更好的结果。因此,行业协会要发挥组织协调功能,定期对家具企业进行法律培训,组织企业积极应对诉讼,减少企业损失。

参考文献:

[1]Roberts D, T Josling, D Orden . 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Technical Trade Barriers in Agricultural Markets[J]. Technical Bulletin,1999(1876).

[2]Asta Krutejevait - Rimkeviciene.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in the Single European Market on Lithuania’s Economy Sectors [D]. Kauno Technologijos Universtitetas Summary of Doctoral Dissertation, 2005.

[3]Steven W Popper, Victoria Greenfield, Keith Crane, Rehan Malik. Measuring Economic Effects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Us Exporters [R].NIST, 2004.

[4]Swann Peter Temple, Paul Shrumer Mark. Standards and Trade Performance: the UK Experience [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 106(9): 1297-1313.

[5]Barry Krissoff, Linda Calvin, Denice Gray. Barriers to Trade in Global Apple Markets [J]. Fruit and Tree Nuts Situation and Outlook, 1997: 42-51.

[6]Michael Gasiorek. Trade and Welfare-A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A]. LA Winters. Trade Flows and Trade Policy after 1992[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7]冯宗宪, 柯大钢.开放经济下的国际贸易壁垒-变动效应·影响分析·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8]夏友富.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当代国际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1(5):14-20.

[9]高文书.贸易技术壁垒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

[10]王志明,袁建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2003(7):31-34.

[11]郭芳,王咏红,高瑛.技术壁垒影响中国水产品出口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7(11):45-51.

[12]李思奇,何海燕.美国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业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1(3):10-16.

[13]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下我国政府的行为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04(2):17-21.

[14]翁东玲.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面临的技术壁垒与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4(6):28-32.

[15]国彦兵.行业协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作用[J].商业研究,2010(3):148-152.

[16]徐涛涛.农产品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GTAP与China-CGE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1(5):88-99.

[17]赵春明,陈昊.技术不占优的国家设立技术壁垒是否有意义-一个开放两国模型[J].世界经济研究,2011(7):54-58.

[18]上官绪明.后危机时代技术贸易壁垒的新趋势及对策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2):3-5.

篇4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课件 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操作、识图的技能及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以其图象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灵活的优势、参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最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如果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几何知识,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显示小动物乘坐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景,让学生发现:小动物乘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小车上下颠簸,而乘坐原型车轮的小车非常平稳。那么,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学生心中产生了一个谜,跃跃欲试,想揭开谜底,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选取电教媒体,准确地把握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设计如下环节: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2、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八个小扇形,再将每个小扇形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割、拼的动画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既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面积)最后教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计算?这时学生猜测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或者是梯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主动探究,获得新知识。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均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进行拼、剪、移、转等变化,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深刻的表象,进而正确认识知识的转化过程,顺利的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篇5

初中美术特长生培养策略众所周知,由于受个性差异的影响,个别初中学生对美术学科格外偏爱;美术教师对这些同学总会另眼相看,对他们美其名曰“美术特长生”。对特长生特殊培养,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让学生张扬个性,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需要。

身为初中美术教师,在多年的初中美术教育教学中,对初中美术特长生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培养,探索出了四条切实可行的策略。

一、课外活动进行“相互模仿”培训

日常的初中美术课堂,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接受美术教育教学知识,教师必须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接受的能力和水平,因此,对那些美术特长生来说,在这样的课堂上汲取美术知识,一定是难以满足他们的特殊渴求的。对此,初中美术教师可借助课外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将这些初中美术特长生集中起来,带到美术特室里进行单独的培训。在这个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现场演示自己的作画过程。教师的示范,学生是特别乐意模仿的。就连教师握笔的姿势、面部表情、手势以及习惯都特别乐意模仿。教师的“作品”,是学生模仿学习的代表。学生模仿完毕,还会拿着自己的作品同教师的“作品”进行比较,自觉地评价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地想方设法予以改进。另外,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命题,完成自己的作品,然后,教师当着学生的面,模仿这些特长生的作品,认真地完成和学生同一题材的“高水平”的作品。看看自己的作品;再欣赏欣赏老师的同一题材的作品,美术特长生们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用教师发动,学生就会自觉地“反过来”模仿教师的作品,完成“有所进步”的作品。实践证明,这种“相互模仿”的培养策略,是非常有效的。

二、夯实根基,打牢基础

对初中美术特长生而言,掌握的美术基础知识应包括“素描基础知识及技法”“水彩、水粉、蜡笔等色彩基础知识及技能技法”“中国画基础知识及基础技法”“卡通、剪纸、手工制作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与技法”。这四类基础知识及相应的技能技法,是每一名初中美术特长生应掌握和具备的。

初中美术特长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短暂的3年。初中美术教师通过观察、挖掘、比较、考核、选拔等环节,确定美术特长生的时间大约为一个学期;九年级最后一个学期,为了美术特长生全面和谐发展,应引导他们全力应对毕业考核、评价以及中考。这样,留给初中美术教师对美术特长生进行有效培养的时间只有两年。

本着“先易后难、先简后繁、逐步加压”的原则,初中美术教师应将上述基础知识和技能技法分为四个学期对美术特长生进行培养。七年级下学期重点培养他们的“卡通、剪纸、手工制作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与技法”。由于卡通、剪纸、手工制作简单易学,由此来激发美术特长生的兴趣。八年级上学期对美术特长生重点传授“素描基础知识及技法”,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八年级下学期,对他们重点传授“水彩、水粉、蜡笔等色彩基础知识及技能技法”,让他们逐步步入学习美术的正确轨道。九年级上学期,对他们重点传授“中国画基础知识及基础技法”,为他们到高级中学继续发展自己的特长,夯实根基,打牢基础。

三、培养初中美术特长生的自学能力

首先,教师要引导美术特长生制订自学计划,并督促他们严格按照相应的学习守则完成自学计划,为了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让他们学的轻松愉快,教师要随时对他们的自学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对按时完成自学任务或超额完成任务者,要及时予以表扬激励。

其次,在他们自学期间,为避免孤独情绪笼罩他们,教师要根据他们在美术某一方面的特长和兴趣,不分班级、年级,将他们划分为若干个自学小组。比如,手工制作小组、剪纸小组、素描小组、水粉小组等等。每个自学小组要有一名教师具体负责、管理、引导、督促,避免学生走弯路。在各个小组自学期间,教师可以带着学生自学;学生也可带着学生自学;小组之内也可以相互学习。这样,学生能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减少了盲目性,提高了自学的效率。

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自学的方式方法是切实可行的。由此,学生自学的兴趣愈来愈浓;知识面愈来愈宽;掌握的绘画技巧和能力愈来愈强。

四、多元评价,力促美术特长生持续健康成长

对美术特长生的评价,应是多元的。它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

1.教师的评价

首先,教师在观察美术特长生的课堂学习或课外活动辅导学习及自学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口头上的表扬,对他们的某些不足要以委婉的口气给予提醒或点拨。比如,在美术特长生习作人物肖像素描时,教师对某一学生的表现可以给予这样的口头评价――“某某同学对人物的肖像观察的非常仔细,连人物面部欢快的表情都画出来了,要是能表现出来人物的内心世界就更好了。”这样的口头评价,既表扬了学生“优异”的一面,也婉转地指出了学生的不足。

其次,美术特长生的习作作业,主要以有创意的临摹或表现为主。对此,教师可以将此细分为多个细小的评价单元,用量化的方式给予评价。

2.学生之间的互评

美术特长生之间的互评,既能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学生就能自觉地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并能在自我反省中学会学习、学会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小学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文化课程,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包括欣赏、绘画、工艺等课业。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年级学生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目标: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要求:

1、 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珍惜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态度。

2、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

3、 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结构和空间关系,学习浅显的构图、色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学习色彩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度与色相对比。

2、学习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设计要素,能设计出精美的火花、贺卡和书籍作品。

3、学习平面构成渐变知识,抓住形或色有有规律变化,掌握渐变原理,画出形或色的渐变作品。

(二)难点:

1、掌握色彩的明度、色相对比基础知识,并能应用与绘画中。

2、学习掌握设计基础知识,了解设计要素能设计贺卡或其它作品。

3、掌握渐变原理,抓住形或色的有规律变化,画出渐变作品。

五、主要措施

1、改进学习、教学方法,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和“学”的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逐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2、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激发学生喜爱艺术,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欲望

3、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4、加强个别辅导,抓好课堂巡回辅导的环节,认真的帮助学生解决练习中的具体问题。推荐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课外美术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得到更大的提高。

六、教学进度

1、第一课《凝固的音乐——建筑》 1课时

2、第二课《有特点的人脸》 2课时

3、第三课《戏曲人物》 1课时

4、第四课《图形的魔术组合》 2课时

5、第五课《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1课时

6、 第六课《自制小画框》 1课时

7、第七课《色彩的调和》 2课时

8、第八课《画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2课时

9、第九课《箱板上的新发现》 2课时

10、第十课《参观券的设计》 2课时

11、 第十一课《神秘的礼盒》 2课时

12、第十二课《故事里的人》 1课时

13、第十三课《笔的世界》 2课时

14、第十四课《电脑美术——漫画肖像》 1课时

15、第十五课《神州风采》 2课时

16、 第十六课《家乡的老房子》 2课时

17、 第十七课《家乡的小吃》 2课时

篇7

一、美术分类教学作用

所谓分类教学就是学生的基础水平差异大,对于美术基础不同的学生施分类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较好地解决对美术产生畏惧心理以及对自己的画画水平有自卑心理问题,从而达到总体教学目标。

二、美术分类教学实施

(一)学生层次分类

在中学开学的第一堂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各自取题交一份作业,可以通过这份作业来了解学生大致的绘画水平。然后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更加准确地掌握学生对于绘画的热爱程度以及他们对于未来发展的规划。美术基础好,而且在美术方面有一定天赋,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作为A类学生,视为优等类;美术基础好而且在美术方面有一定天赋的,但成绩一般的学生可以作为B类学生,视为重点培养类;美术基础一般,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作为C类学生,主要用美术来陶冶情操,鼓励他们在美术方面有所发展;美术基础差、成绩一般的学生作为D类学生,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目标层次分类

按照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并且以不同类的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中等层次,对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较高层次。具体来说,对于D类学生,只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美术知识;对于B、C类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好基本的美术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美术技能;而对于A类的学生来说,要充分发挥出他们潜在的美术天赋,还要对其思维的创造力进行培养。

(三)教学层次分类

教师在设计教学中注意倾斜度,开始“小步子慢速度”有助于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然后逐步放开,增加一些综合性、灵活性的问题,最后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通过讨论解决。根据不同的分类层次可以把学生的课桌按区域划分,让学生自己布置课桌的排列。对于所有学生都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要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讲解,识记性的知识只要让学生听懂即可。这样的时间占整个教学过程五分之一左右。要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差异分类教学,通常采取由浅入深的教学方式来对美术专业知识进行讲解,讲解占所有教学时间的二分之一即可。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来完成作业,通常只是教师选择一个主题,由学生进行自由地发挥。

(四)作业层次分类

作业布置只有层次分类,才能满足基础知识不同、智力因素各异的每类学生。对D类学生布置作业分量要少、难度要低,以模仿性、基础性,娱乐性为主,完成课堂作业即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B、C类学生要求在老师设定主题的前提下,可以在课堂上多完成一份与本课主题相关联的作业,主要训练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对A类学生可以布置稍有难度和深度的课外作业,增强作业的开放性,在释放兴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复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鼓励中等生和学困生做较高层次的作业,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篇8

一、原因探究

1、高中美术教材的信息容量大和课时量的不足存在的矛盾。高中美术教材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空间跨度是整个世界,时间跨度是整个历史,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包含了工艺美术与民间美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以及新型的媒体技术等很多的内容,尽管教材已经做了筛选,都已经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然而由于作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而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的,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这些信息又是必须有所了解的,所以实际涉及到的信息量依旧很多。就中国古代绘画来讲,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世作品占有重要地位的恐怕就要以千万计,这些专家们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参悟透的内容,仅在三节课中分门别类的向学生描述,显然具有很大的难度,容量大了,对作品深层次内涵的挖掘自然就肤浅了。

2、课程的缺失。小学、初中到高中的美术教学衔接存在的脱节。我国的美术教育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从小学开始,不少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就体现出对美术课的不重视,即使是安排了美术课,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被挪作他用。不少乡村小学因为美术师资力量的缺乏,多数乡镇中小学根本就没有配备美术教师,美术课都由其他科目的老师兼课或者干脆不上,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干脆不开美术课,而加大中考科目的课时量,美术欣赏课更形同虚设。很多学生初中晋升高中时,学生是带着残缺不堪的知识结构走进高中的,美术知识更是零基础,而高中美术欣赏又恰好是初中美术欣赏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没有了初中的美术知识基础,理解高中美术自然就成了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3、教师和学生对美术教学的态度不端正。美术欣赏为必修课但不是考试科目,在现行的考试制度背景下,不论是教育行政部门或者社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重考试科目而轻美术学科的想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热情逐步的消退,美术的教学变成了对学生和课堂的敷衍,学生认为反正不需要考试,不会影响人生发展的“前途”,就对美术的学习呈现无所谓的态度,听一些也可以,不听也没什么,加上对这些知识理解的困难,也就放弃了。

4.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能对美术作品积极主动地欣赏是比较困难的,产生畏难退缩情绪,缺乏克服困难学理去的勇气,造成美术欣赏课难于进行。

二、基本对策

1、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我想这句话应该能给我们以启迪: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和激发,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美术欣赏必备的“拐棍”。如果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就好比一把开锁的钥匙。没有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只能停留在直观感受的简单层面上,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培养。以本校为例,由于小学、初中时期美术课程的缺失,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知之甚少。进入高中后,有的学生连“美术”是什么,包含那几大内容都不知道,对绘画的了解也只停留在漫画这一侧面上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只用“象”与“不象”,“好看”与“不好看”来评判。面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在欣赏课之前都要进行美术基础知识的讲解。

2、美术作品欣赏。美术作品是由多种层次和涵义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英国著名艺术史家和批评家艾瑞克・牛顿十分聪慧地讲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这一妙喻清楚的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着错层次的信息,欣赏的过程就如同讲洋葱一层层剥开,最后将其中的核心意义呈现出来。所以美术的欣赏活动是具有一定深度的行为。据此,笔者将美术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合梳理,将加强各课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精简作品,并使这些作品不断穿插联系,多次呈现,逐层挖掘,以对典型作品的深入分析引领学生对欣赏方法的掌握,是达成对美术作品内涵的深度挖掘的有意义的尝试。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师教给学生的不是多少知识,而是怎么去学会学习。习惯上我们总是从美术专业的加大审视作品,觉得每一件作品都非常的重要,割舍了哪一件都仿佛会造成缺憾。正是因为此,所以在每一节课中,我们都呈现更多的美术作品来增加课堂容量,而缺失了对作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一种重“鱼”而轻“渔”的表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通过网络可以收集到信息,学生同样可以收集到,所以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看多少作品,而是怎么去看作品,怎样在理论的层面上去深入的剖析作品。“剥洋葱”式美术欣赏通过精简作品而深入探究,注重对“渔”的策略研究。信息容量少,分析典型作品的时间多,容易使学生分析的深度加深。让学生掌握“渔”的手段去自主的获得更多的“鱼”,这种以方法教育为主的策略,符合现代教学理念。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熟悉的作品,容易引起学生对作品分析的兴趣。但美术教材中每课出现的范例作品都不同,在学生现有的美术基础上,要做到多件不同作品的联系,显然是你叫困难的,就是教师,有时也会将每课的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来展开。“剥洋葱”式美术欣赏教学讲究作品的多层次呈现和反复挖掘,加强了教学内容之间的穿插与联系,而且每次的挖掘都是在前一次的认识基础之上的,再深入一点点,这其实就成为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对前面知识的学习和熟悉,使学生觉得这件作品或这个问题仿佛懂但又不太懂,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显然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三、后继思考

“剥洋葱”式美术欣赏教学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现行美术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缺失和对作品分析的肤浅等尴尬局面,挖掘作品作品深层次涵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美术作品欣赏量减少了,是否会影响到美术的知识系统的构建;是否会造成学生新鲜感的缺失和审美疲劳,而产生厌烦的的情绪等。这些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有更为完善的解决方式,以求得美术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篇9

一、深入了解教材是把握教材精髓、用活教材资源的前提

教材即教科书,是教育部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教育界顶尖专家经过长期讨论、潜心研究,把前人取得的经验,科学成果以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用文字、图形、符号等形式编成的材料。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最重要的教育教学因素。教材中的素材是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激活美术思考,获得美术知识,提高美术能力,解决美术实际问题的基本信息载体。教材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同时它更是广大美术教师更科学、更系统地传递美术知识、发展学生美术能力的重要保证和依靠。作为一线的美术教师——新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推行者,尊重教材、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绝对是上好课的前提。因此,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我们应该以新课标为依据,深入了解教材,把握教材精髓,认真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在日常教学中,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但是我们更应该以新课标精神为宗旨,以教材为载体,把握教材的精髓,活用教材,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新课标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中,赋予教材鲜活的“生命”,即以教材为载体,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活用教材。因为只有活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能力基础、环境条件等各方面的情况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二、把握教材精髓、用活教材资源靠的是灵活多变的方法

笔者认为,要做到把握教材精髓,用活教材资源,作为教师应该要有高超的专业水平和娴熟的专业技能;熟悉学情,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个性差异、知识基础等各方面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熟悉本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及民间艺术;教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

1.课程资源整合——形成知识的系统化教学

如在上色彩基础知识的内容时,我发现教材中有关色彩的知识运用得很广,但有关色彩基础知识并没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体现在教材中,加上许多学生在小学时对美术这一“副科”不重视,几乎没有色彩基础,因此上起色彩课来,效果可想而知。于是在学生刚刚进入初中时,我就接连着利用几个课时,把有关色彩的基础知识,如:原色、间色、复色、色轮、色彩三要素、同类色、类似色与对比色、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冷暖等基础知识先教给学生,学生掌握了色彩的基础知识后,我把每一册书中有关色彩搭配知识的内容整合到一起上,包括《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学习服装搭配》《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商品包装的色彩搭配》《用电脑创造满意的色彩》《一版多色画》《现代绘画的色彩搭配》《居室的色彩搭配》《布置理想的家居》《美化生活的装饰布》等课程,在上这些课程时,因为学生有了系统的色彩知识基础,所以只要把重点放在各节课中有关的色彩特性即可,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轻松又高效。这种方法能够形成知识的系统化,也有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也更容易提起兴趣,这也象一个备好的工具箱,里面放满了你所需要的各种工具,在你需要的时候,便可以随时随地打开,并取出你所需要的工具进行工作。不只是色彩的基础知识,其它许多知识都可以这样进行课程资源整合——形成知识的系统化教学,如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知识、素描的基础知识等。

2.工具材料整合——形成统一的模块化教学

美术课有其特殊性,通常情况下,美术课需要学生们带上特定的工具和材料才能完成,尤其是一些手工制作课,而教材的课程设置中,同一类的内容分布于各册教材中,如造型知识、色彩知识、设计知识、国画知识等。通常学生们精心准备的各种工具和材料每个学期只用到一、两次,课程就结束了,到了下个学期需要再用此工具和材料时,或者由于找不到的原因,或者由于材料和工具已经废

弃的原因,学生们经常需从头开始准备,也仍然是用一、两次而已,反复如此,这样一方面学生对工具和材料的准备就会失去原有的热情,以至于发展到不去准备工具和材料,另一方面从经济上给学生及家长们带来了负担,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刚刚对某一个知识点才提起兴趣,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就已经结束了,这样会严重影响到美术课的教学效率。因此为了解决学生们准备工具和材料的困扰,提高教学效率,在实际教学中把同种材料的课程整合到一起上是较为科学合理的一种安排,这样也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学生能充分掌握工具和材料的性能特征,熟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如教材中第14册第4课的《单色版画》,与教材中第15册第5课的《一版多色版画》这两课我就放到一起上,先上完单色版画的知识,接着马上上一版多色版画,因为这两课的工具材料都一样,一版多色版画只是在单色版画的基础上加上多种色彩的着色这一步,这样,单色版画与一版多色版画的知识便得到很好的衔接与及时的巩固,教学效率得到较大的提高。又如在美术教学中,橡皮泥、陶泥也是常用的材料,如果两次使用隔开的时间太长,橡皮泥、陶泥就容易干裂,就不能再次使用了。其他相似的内容也可这样处理。

3.教学场所整合——形成专项的针对性教学

目前,福州市的美术教学状况是大班上课,中学里通常是五六十个学生在一起上课,所授内容是一样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基本是一样的。但是美术教学由于其具有的特殊性,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教室上课,如根据学校美术教师所主修的专业,分别把美术教室划分为素描教室、油画教室、国画教室、工艺美术教室、服装设计教室、室内设计教室……,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地进教室上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加上专业教师的引导,教学相长,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4.乡土文化整合——形成特色的拓展性教学

我们现在用的初中美术教科书上(人民美术出版社),有许多涉及到人文、地域等方面的内容,如民间美术,工艺美术等知识面广、容量大,由于版面有限,不可能把全国各地的民间艺术全部涵盖其中,因此我们在具体授课时,可以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们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民间艺术的特色来寻找具体的能体现我校所处地理环境中所拥有的具体的民间艺术来替换,如以福州所特有的寿山石雕刻艺术为例,首先,我请学生们寻找生活中的寿山石雕艺术品,我也与同学们一起收集资料,然后共同把所收集的作品进行展示,还利用闲暇时间带领几个对寿山石兴趣浓厚的同学到寿山去参观,并拾回了一大堆寿山石原料。接着我利用第一课时欣赏师生们自己收集、尝试制作的寿山石作品,并请学生们逐一起来介绍有关寿山石的知识,因为是贴近学生们生活的内容,学生们从如何鉴定寿山石石质的方法、寿山石的种类、价值、雕刻艺术等方面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谈得不亦乐乎,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第二课时,我把与几位学生去寿山捡回来的寿山原石分别发给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要求他们根据寿山石的形状、颜色先进行联想、设计再进行讨论,最后创造、雕刻,结果,经过几个课时的努力,一件件栩栩如生的寿山石雕刻艺术品便呈现出来了。看着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得不让我惊叹他们的创造天赋。因此我用寿山石雕刻来代替教材中的《民间艺术》一课,达到了教学目的,并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5.适度有效整合——形成灵活的科学性教学

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外在需求,这也是教师们在尊重教材,活用教材时需要考虑到的因素,尤其在教授教材之外的知识时,一定要选择那些适合所授对象年龄的内容,包括知识的难易程度。如以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认知现状,是教学准备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材,了解掌握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好教学方法。活用教材的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才能省时高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同时,根据设计条件增减或替换教材中的内容(如南北方的季节差异、电脑设计),如教材第13册中第6课《未来的我》这一课

要求学生学会应用电脑图像处理手段进行创作,按照自己的创意对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合成。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辅导学生利用电脑图像处理软件将自己的创意很好地表达出来。而就福州市目前的现状来看,大部分的学校要做到在上日常美术课时能够让学生人手一台电脑是不现实的,因此,在上本课内容时,较为现实的做法是删减掉电脑,上课时学生选用现成图片素材与自己的头像照片进行拼贴组合完成创作。或者将自己的头像照片粘贴在画面上合适的位置,其余内容用绘画添画的方式完成。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用电脑演示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家后尝试用电脑完成。

篇10

现在我们南京地区使用的美术教材是经过全国教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从教材的本身来说,它的内容是按照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的,理论上是合理的。但是,由于地区的差异,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的注意力的转移,学生在这方面的发展并不能与它同步,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在低年级时表现还不是很明显,但是,随着年级的提高,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

在学前教育阶段,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对美术教育这一块还是比较关注的,孩子的美术发展还是基本能够与教材内容的要求保持一致的。到了小学阶段,社会、学校、家长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受到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也开始转移。我在这里简单的例举一些具体因素:在课程的安排上,每个星期只有一节课,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非常少。课后对学生没作业要求,学生对前面内容不复习导致遗忘得快。学校的其他活动也尽量占用这类课的时间,不考试也没有升学压力。种种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学生的美术教育受到了影响,制约着学生美术水平的发展。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美术发展水平与教材的内容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发展水平与教材之间的差距已经非常明显。从教材方面来说,它的大部分内容编排是以以前内容为基础。而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对以前的知识掌握得本来就不好,再加上遗忘,可以说已经没什么基础可言了。由于平时练习少,学生的表现能力很低,在美术表现活动中难以达到要求。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距,我称之为教材的理想性与学生发展现实性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的存在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我前面讲到的有些教师花了很大的精力准备了一节课,结果上下来却收不到很好的课堂效果,其原因也在此。问题既然存在又该如何解决呢?下面我想从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材内容的选编

首先,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都应选择以基础内容为主。站在美术学科专业特点的角度,我认为,这些基础内容应该以美术方面的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现在,我国大多数地区所使用的教材的内容却不是如此,以我们南京地区初中美术教材为例,我发现教材的内容趣味性很浓,联系生活、结合实际,也选择了大量欣赏方面的内容去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但是,它却忽视了对学生美术专业基础的教育,教材中虽然出现小部分专业基础内容,但是不够详细、深入、系统,对学生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和加强起不到明显的效果。专业基础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基本的保障,学生如果连最基础的专业能力都不具备,又怎么能积极有效地开展美术活动呢?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只会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我们的美术教育教学仅仅只停留在了时代华丽的形式上,甚至是游戏的形式上。

所以,我认为教材的内容一定要以专业的基础知识为重点,注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我们的教学目标要切合实际,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能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不能让学生学习那些华而不实的内容。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的课堂中就是要传授学生一些东西,解决学生的一些疑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浪费学生的时间,还不如让学生自习或休息。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要过高、内容不需要太多、太杂,要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要注重的是实效,而不是华丽的形式。

二、教材和学生的特点的分析

教材具有普遍性,但是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识水平却不同,教师要对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现状进行对比分析。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尤其不要低估学生基础能力,要花上一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学习。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简单的、实用的而且是专业基础内容进行教学。有些专业的内容不够系统、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去完善。另外,有些专业基础内容有连续性,而其深浅的跨度又不大,那我们就把它安排在同一单元去完成,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出现遗忘的现象而影响学习的效果。有些系统的内容,深浅跨度大,出现在不同的单元,甚至出现在不同的年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一定要加强复习,弥补学生的不足,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