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逻辑推理知识点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疆第四师可克达拉市68团中学,新疆 兵团 835301
摘要:初中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重要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教学要求的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的数学题目,逐步地掌握思考分析的方法,拥有具备良好的逻辑推理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收获逻辑推理能力,不仅教会学生如何在数学学习和解决数学题目时更加得心应手,也使学生掌握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举一反三的重要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通常来说是根据已经存在的既有事实、已知条件等内容,依据一些客观的规律、规则,通过分析总结等演绎过程得出结论或论点的过程。这个过程贯穿整个初中数学科目,学生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可以学好数学科目,在学习数学科目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逻辑推理这种方法应用在更多科目和领域的学习中。认识到逻辑推理方法的重要性,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更应该注重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好数学这一科,同时也让学生通过逻辑推理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
根据逻辑推理的概念,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从一个逻辑原点出发,利用已知条件和数学知识,通过分析、推理、总结从而得到正确的数学答案。通过解决数学题目的过程,学生可以学会灵活变通,通过眼前已知条件甚至是隐藏在已知条件背后的隐藏条件这些表面的现象去深究事物的本质。要想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需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刨根问底”,主动思考,这就离不开结合问题创设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通俗来说就是我们常见的应用题,不过是把应用题里面的情境设置的更加生动、更加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通过易于理解、生动形象的情境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本身就是一种举一反三的精神,能进一步提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致。
二、利用思维导图工具,深化学生的思维逻辑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关键在于思维逻辑的培养,让学生具备这样的思维是给学生一个可以终身使用的工具,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阶段,根据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教师会带领学生从单个的知识点入手进行学习,有点带面,最终才把各个知识面串联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设置本身就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做好章节总结或者课程的周总结、月总结,通过写小结的过程把知识点逐渐地汇总起来,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之前教师可以把思维导图的概念传递给学生,让学生首先掌握一种科学的分析、汇总的方法。思维导图就是利用一些图形符号、线条将一个主题下的内容层层分级、设置子母概念形成一个清晰全面的体系,这个非常适合用来总结数学概念、数学公式等内容。如今多媒体上课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一种上课方式,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软件教会学生思维导图的使用,比较常用的软件例如X-mind就是一款非常好操作的思维导图软件。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利用电子软件教学的同时仍然鼓励学生自己根据电子版的思维导图进行手写的思维导图绘制。
通过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利用隐藏条件解题的做题方法,对学生来说益处多多。初中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将单个知识点和对应题目搭配讲解,这样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单个的知识点。对于最终的应试和分析复杂问题,这样的方法显得有些单薄。笔者认为老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可以利用一些综合性题目对其中的隐含条件进行挖掘式讲解,这样可以提前给学生一种思考方法,未来面对有隐含条件的综合性题目时学生思考更加开阔,提升学生解决初中数学习题的思维层面,避免直接套公式等解题方法的出现。
三、小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前面笔者有提到,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学会掌握数学知识、会解决数学题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逻辑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养成探究式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就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引导、指导,尤其不能过度地给学生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主动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能力有限,常常没有主动学习的乐趣,那么采用学习小组的学习方式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设立学习小组,就把思考的工作交给了学生本身,善于思考的同学可以带动不爱动脑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后,各个学习小组之间又形成了竞争关系,这样学生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会更加活跃地进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适当地给予学生一些指导,知识方面的纠错,思考方式的调整等。通过学习小组这种方式,学生除了渐渐地养成自己解决问题的习惯,也懂得了如何良性竞争,如何有效合作,一举多得。
四、习题训练注重解题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们常用的一种策略就是“题海战术”,以量变引起质变。但是经过笔者的观察很多学生会因为题海战术产生思维麻木的现象,在大量的题目中,学生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这对于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也会忽视逻辑推理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在课堂练习或者作业布置方面有针对性的给学生布置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让学生详细的写出解题过程。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能够更加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哪里有问题会更加的明晰,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解题过程了解学生逻辑能力的强弱,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指导。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不同角度入手,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深知逻辑推理的重要性,为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种能力,这个课题值得我们不断地思考探究。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基于逻辑推理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2019(08):242.
[2] 李爱科.基于逻辑推理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探究[J].数学信息,2019(19):128.
[3] 虢铁平.基于逻辑推理培养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J].2019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卷七) ,2019(07).
篇2
关键词:趣味;动手;动口;几何;逻辑推理
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几何学习只是要求学生认识一些有规则的简单几何图形,并能对一些规则、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周长和面积的计算。而初中几何的学习更重视对平面几何图形性质的认识、判断推理及与联系实际的应用。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来说,要跨上这一级台阶,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从“趣”做起
几何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的是潜移默化、循循善诱,不是一蹴而就的。还是那句话:兴趣是动力、是源泉,老师要做发动机,做挖掘者。
案例:
例如,在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引用了这样的一则材料:1976年7月28日,我国河北唐山市发生了里氏7.8级的强烈地震,房屋大部分倒塌,24万人蒙难。事后调查发现,房屋破坏最轻的是那些有三角形房顶的木结构房子,如下图所示:
聪明的同W,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尽管有的学生对三角形不感兴趣,可是他们对地震感兴趣,对为什么这样的三角形结构被破坏得最轻感兴趣。在清楚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后,告诉他们,木工在做门时,为什么要在上面两个角加一根木条。随后,让学生再举生活中的几个实际例子,尽管有的解说不完全对,但是学生记忆深刻,感到了学习几何的极大乐趣。
策略:
1.遇到难点先做铺垫,以降低难度,树立自信
几何证明题会有一些难题,这些题目对于学优生来说是他们乐意“啃”有滋有味的骨头,但是对于学困生来说就没有任何意义。有些学困生看到学优生不会做,还暗自开心,原来学优生也不会做。针对这种情况,老师不能一棍子将学生打死,而要先讲讲与之有关的知识,再利用所讲知识去解决该题目,这样不仅解决了问题,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甚至让一些学困生也觉得原来题目并不难,自己也会做。
2.根据教材特点,结合知识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教材衔接了小学的几何内容,它安排几何的第一章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识逐步由模糊的、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从而为以后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在授课的过程中,应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应用多媒体去画物体的三视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得出判断一个表面展开图是否是给定立体图形的表面展开图的方法;应用讨论法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为了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每节课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记录详细的笔记。
3.要求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读一读”必须阅读,拓展其视野
华东师大的教材根据各块内容,安排了一些有关的阅读材料,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等知识,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应用意识,进行爱国主义、人文主义的教育。所以,每一则阅读材料都要讲到,并且还要查阅大量与之有关的材料。例如,在讲“基本的尺规作图”时,有一则阅读材料――由尺规作图产生的三大难题,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对此产生兴趣,课后有一位学生为此仍去找老师,问教师用尺规作图将一个任意角三等分的方法是否正确?可见,学生已产生了兴趣。因为这种学习方法让学生有了探究的兴趣。
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动手“写”做起
案例:
从初一刚学习几何开始,我就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课堂笔记本和错题集两个本子,笔记本主要是记录课堂上老师讲过的一些题目和一些变式练习,而错题集则是记录从初一到初三考试中做错的题目及其订正过程。在每次考试中,都能看到学生的书写进步,并为初三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策略:
1.教师讲课时几何语言要准确、严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有准确的专业用语、超强的逻辑推理、严谨的说理过程。
一般而言,学生都有向师性。也就是说,老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老师授课的思维当然对他会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初学几何的学生,他们学习几何的认识就是一张白纸一样,老师教初一的几何就像是在白纸上画画,第一次画的是最清楚的,也是最难擦掉的。所以,教师以后在抱怨学生回答问题没有逻辑性、书面作业一塌糊涂时,先问一问自己平时讲话或讲课时是否做到了几何语言严谨、准确、简洁。
2.板书演示时要规范,注意细节
教师的板书不仅是每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板书的好与差,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把握好学生能正确推理的基础上,能否书写完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为现在的考试还是要书面表达,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来,且写得准确,那才是学习几何中至关重要的。
要想学好几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自然应该从初一开始。初一刚开始学几何时,学生的几何作业做得一般都不理想,不会运用几何语言,推断没有条理。学生作业的规范与教师授课的针对性有关,所以板书整洁、条理清楚应该先从教师做起。在清楚了这点之后,教师板书演示时一定要做到做图准确,书写格式规范,一般不提倡随意徒手画图,哪怕是一条简单的线段也最好用三角尺来画。尤其是在讲完一个例题后,再出示一个变式练习,学生会模仿老师的解题过程。如此一来,学生就学会了规范几何语言、严密地解题。
3.多让学生实践进行板书演示,提高积极性
素质教育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几何题的证明过程中,对于一题多解的情况,教师要退居二线,让学生各显其能,感受浓厚的学习氛围,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从“口”做起
案例:
有一个学生请了一位家教老师来给他补数学课,家教老师不给他上课,也不给他补不懂的知识点,而是让他复述教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结果这位学生的成绩提高了。
策略:
1.注重学生的口述,尤其是学困生的口述推理能力
几何的证明过程是严格的逻辑推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如果学生能够先说出来如何证明,那么,书写证明过程自然就不是难事,在讲解有一定难度的证明题时,往往要先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再让他们说出解题思路。对于学困生,通常在自习课上最好是能让他在复述一遍证明过程,逐渐培养其几何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学生喜欢复述教师讲过的题目,这恐怕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了。
2.延伸口述基本功,加强课后训练
自习课上有目的地让学生复述课堂上讲过的部分题目或复述家庭作业。在自习课上,让学困生复述当天课堂上讲过的题目,要求他们把解题过程用手遮起来,把已知条件和图露出来,学生果然对这种方法感兴趣,发现能会证明几何题,当然很高兴。渐渐地,他们会感觉到:几何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滋有味。再在每节课后留一个简单的、具有推理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复述检查,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3.每个星期进行小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 地理思维 培养方式
1 引言
地理思维是地理素质最本质的东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随新课标改革逐步深化,高考命题者更加注意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而考生往往没有运用地理思维而导致失分严重,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今后备考的重点课题。笔者以人教版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为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探索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方式,让学生学以致用。
2 地理思维的培养方式
2.1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培养地理形象思维,为提升抽象逻辑思维作铺垫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在地理教学中,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视频资料、设置地理情境等方式构建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理解地理概念、规律。比如在介绍西北地区位置时,首先展示中国地形模型让学生对西北地区的海陆位置和地形情况有感性的认识,在学生脑海浮现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周边高原、高山,地处较封闭的地形知识,笔者对此进行点拨“地形和位置对气候有何影响”,学生就可以联想到气候干旱;再展示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图、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图片,这样让学生对自然景观和农业发展有了初步认识,然后语言点拨让学生自然联系到气候的不同。
2.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地理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在各种能力中居于首要地位,是各种能力的基础。随着学习能力要求的提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逻辑推理和分析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到了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必须逐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在教学课堂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推理分析能力,老师一定要特意多问几个为什么,对一些典型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推理思维和分析能力。比如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有哪些,最突出的是什么?地理要素对荒漠化的形成有何影响?为什么绿洲农业分布在新疆盆地周围?通过设计对比性强的问题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干旱的地区会出现荒漠化,那在湿润地区会出现荒漠化吗?为什么西北地区发展绿洲农业和灌溉农业,而不发展旱作农业呢?
2.3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建立地理事物或现象关系网,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从一个特定的信息目标出发向外辐射,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和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地理教学需要发散思维,地理教学也能够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笔者引导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把握主干知识,明确基本知识点,掌握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关联性等,构建地理思维框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下图为学生在课后整理所绘的思维导图:
2.4设计地理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地理思维的培养
地理实验教学是挖掘创造潜能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讲授西北“次生盐渍化”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做地理实验,重塑土壤盐渍化过程:
【准备工具】鱼缸一个、铁架台一个、大漏斗一个、台灯一个、细干沙、盐。
【实验方法】将细干沙和盐混合起来放入鱼缸底部,大约2cm~5cm厚。接着,在上面盖一层5cm厚的纯净干沙(不含盐)。用夹子把玻璃漏斗固定在鱼缸的角上,玻璃管要插入沙中直到盐层。把台灯放在鱼缸的另一边上,向下照射鱼缸。往漏斗中注水(轻轻动一动玻璃管使水能流下去)。从鱼缸侧面观察,可以见到水正透过沙层。注入足量的水,以使鱼缸底部的水有2cm深。打开灯,照射几小时。由于邻近灯光,水分会因毛细作用而上升,带上来一定的溶解盐。热量导致水分蒸发,盐分就逐渐残留在土壤表层附近。让学生尝一尝靠近灯泡附近的沙土,是否有咸味?
通过地理实验不仅达到预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有利于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
2.5精选课堂训练习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通过它可以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题内容、核心和主要目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笔者精心挑选的课堂训练习题(如:2012重庆文综卷第36题第1小题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012广东文综卷第40题第4小题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鼓励学生所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注意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3. 结语
(1)思维导图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组成知识框架,从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2)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视频等地理思维训练素材库,在不同的知识点上“因点施教”,借助精心设问、绘制思维导图、地理实验和精选课堂训练习题的形式有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3)教学过程中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而且培养了学生善于创新,很大地提升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更好的教给学生积极思维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伟星. 新课程理念下地理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 2008(5).
[2]赵长胜. 浅析形象思维与地理教学[D]. 2008(2).
篇4
基础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重要的地理事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基本的观念和结论。它们基本上能够体现地理学科的功能、能够形成再生知识。它们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且多为考查的内容。学习地理知识,必须以一定的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否则就无法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
地理概念是反映地理事物一般的、本质特征的知识。是人们对地理感性知识所反映的地理事实的一般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后,得出的反映地理事实的本质属性的知识。一般来说,地理概念如同金字塔的基石,没有明确的地理概念,就不可能很好地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地理原理主要指“为什么”的知识。地理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更广泛、深刻地认识地理事物,解释地理现象,帮助我们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指导我们适应、合理利用、改造自然环境,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地理原理有助于我们运用普遍存在联系的观点、运动的观点和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等认识世界。
地理规律主要指地理分布规律。它是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必然联系的地理知识。根据空间范围及方向可以将地理分布规律分为三类。一类是地理事物的水平分布规律;一类是地理事物的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如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等;一类是地理事物在宇宙空间中的分布规律。学习地理分布规律有助于我们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并可以利用该规律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对于上述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地理结业考试试题一般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考查的落脚点依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必须将这些基础知识理解与识记,并熟悉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应对结业考试。
二、重新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靠基础。
笔者认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对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可以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三、认真把握好主干知识
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在高中地理全面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考试考查的重点。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
四、别陷入“热点问题”陷阱之中
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根本没有热点问题,如果一定要说热点问题的话,笔者认为对于热点问题的理解,应该把握四个基本原则来认识热点问题。首先热点问题必须能够体现学科特点,其二是能够结合课本相关知识,其三是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对其进行分析与评价,其四是要考虑其时效性,如果是过眼烟云的问题,就没有讨论的必要,而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才具有讨论的意义。
笔者认为所谓热点问题模拟训练,可以看成是一种运用所学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练兵活动。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相关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另一方面是培养自己运用相关概念、原理与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高中地理总复习中,少而精的模拟训练是必需的,没有必要的训练,考生见到考卷就会发懵。分析热点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只有讲与练相结合,才会使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当然,如果将热点问题搞到沸沸扬扬、草木皆兵的程度是不可取的。
篇5
关键词:化学 学习方法 条件
1.自主预习,做到心中有数。每节课前都养成预习的习惯、知道老师上课要讲什么,自己有什么不懂、模糊不清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课,心中有数,课堂听课有的放矢,避免盲目的听,盲目的记,只有认真预习才能提高课堂听课效果。
2.认真听课,做好笔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学会听课,如老师讲化学反应方程式,听老师分析反应过程,不能只记结果。老师做演示实验,细心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老师讲计算,要听解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学会规范解题步骤,一时未听懂的暂时放下接着听,等下课后,再找老师解决遗留问题。化学知识点多而零散,课堂记笔记很重要。书上有的简单记,书上没有的详细记。重点、难点、详细记。兼顾记笔记和听课,不能只听不记笔记,也不能只记笔记而忽略听讲,顾此失彼。
3.及时复习,复习并不仅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而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并进行重整,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所以,课后要及时对听课内容进行复习,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纳,这样才能使知识融会贯通,避免出现越学越乱的现象。比如学习了SO2的漂白性就跟氯水的漂白性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4.规范解题,保证作业质量。在写作业时,首先要先看书,整理好笔记,然后再写作业。作业要认真规范,按要求格式去做,不要马虎大意。做完后还要仔细检查有无错误,自觉严格要求,最后总结一下所答题目类型,在解题中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5.备好“错题本”做题的目的是培养能力、寻找自己的弱点和不足的有效途径。所以,对平时出现的错题,应做好修正并记录下来。记录时应详细分析出错的原因及正确的解题思路,不要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同时,要经常翻阅复习,这样就可以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错误。
6.坚持归纳总结,形成习惯。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定期自我总结是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通过总结,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总结的形式有章节知识总结、专题总结等。总结内容有知识点总结,解题方法总结,易错点总结等。总结的方法是知识点网络化、解题方法技巧化、易错点明了化。化学计算总结可以以解题方法为线索归纳解题技巧,常用方法有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估算法、十字交叉法、平均值法等。这样坚持总结,形成习惯,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
7.重视化学实验,培养多种能力。化学实验分为四类: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课、实验习题。演示实验是教师进行的操作,后三类是学生动手进行的。教师的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具体地认识物质的外表特征,物质变化条件,现象和规律,帮助学生顺利地形成概念和确信理论的真实性,并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能力,还可以给学生示范正确的实验操作,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方法。学生动手实验是学生独立的运用自己获得的知识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做好实验记录,能更仔细地观察实验现象,对所得物质及其变化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掌握的知识也更牢固。无论哪一种实验,都要重视,在实验中多看、多动手、多思、多想、多问为什么,做到知其然,也知所以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8.建立题库,进行学习反思。把老师发的练习题,考试题都放在自备的习题袋中,以便查找方便,同时对做错的习题用红笔改正过来,对每一个错,要认真分析做错的原因,是知识点没记住,还是审题错误,还是知识不会应用,还是马虎,不能简单写上一个答案了事,对错误原因也用红笔写在错题旁边以示警告。经过一段时间积累,你就会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对症治疗,如果知识点不准,则要强化记忆,如是马虎,以后要细心,如果不会应用,应多做些题,对做错的题,隔一段时间拿出来重做,经过这样一改一做会留下很深的印象,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少出甚至不出此类错误。
9.学会巧记、事半功倍。化学要记的东西很多很杂.单靠死记硬背是难以记牢的,即使暂时记住了,时间长了也会记忆模糊,因此巧妙地记忆显得非常重要,常用的记忆方法有:理解记忆、归纳记忆、口诀记忆,比较记忆等。
10.阅读教材及课外书,扩大知识面。化学知识点多,记忆的内容多,课后必须看书,通过看书掌握概念,熟记性质,另外至少要有一本化学参考书。化学参考书知识归纳规律总结详细,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掌握规律,同时有典例剖析,有助于学生自学,扩大知识面。
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科学性系统性《软件工程》教学
《软件工程》课程是软件工程学科的一门专业课,因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应用性,于是这门课程主要讲述软件系统开发的方法、技术规范和标准以及开发工具等,并且在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结构化方法进行软件项目开发,以及应遵循的开发流程、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非常重要。《软件工程》因其具有较强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教师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不能用简单的点对点方式进行知识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而孤立地、片面地掌握某个原理,就可能会出现“虚有理论,缺乏实践”的现象。其原因是很多学生死记硬背很多基本原理,一旦让其具体应用就不知所云了。其结果是培养了许多理论具有片面性,实践能力越来越差的学生。因此,教师如何科学的引导学生掌握《软件工程》这门学科的开发思想才是关键点,首先要让学生有清晰地认识度,《软件工程》这门学科不是教条而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掌握其基本原理是该课程的基础和前提,但核心是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实践开发的思维。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探究教学思想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例如在中国古代的孔子“启发式教学”,以及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术”[1]。杜威倡导“智慧五步法”,主张科学教学应遵循下列基本过程[2]:(1)在情景中感到要解决某种问题的暗示;(2)明确要解决的疑问是什么;(3)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4)推断所定假设的内在含义;(5)在行动中检验假设。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科学课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3],最大的特点是学习具有积极主动性,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大致可分为四个教学环节:第一,具有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主要培养学生观察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会对相关理论的分析,培养学生发掘规律的兴趣和能力。第二,确定研究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更准确的确定问题。第三,假设和逻辑推理。让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即提出合理的假设,在应用基本原理或方法进行逻辑推理寻求问题的答案。第四,把理论结论应用于实践。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理论结论还需要应用到实践中去检验,让学生明白到理论很重要,实践检验理论更重要。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软件工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软件工程》课程中的软件工程管理为例子,简单说明这种教学模式,以下依次就是每个教学环节。
(一)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待求软件的复杂度
例如,在一般性硬件系统中对可靠性设计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基本原则———简单即为可靠。其实,这个原则也适合应用在软件系统中,现有的软件复杂性度量方法非常多,其中比较著名和实用的就是McCabeQA方法,它能够比较便捷地计算出软件复杂度,并且可对软件进行检查、分析和查找可能导致错误的代码。通过对McCabeQA方法的学习探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适合计算软件复杂度的理论方法。
(二)确定研究目标———软件工程管理的内容
软件工程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我们的目标是逐一找出这些管理的内容,这些是我们需要探究的一个关键点,也是我们确定研究的目标。
(三)提出假设然后逻辑推理
软件工程管理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软件质量评估,所以我们需要对软件的质量作一些假设,然后在根据现实约束环节进行推理论证我们的假设是否合理。
(四)得出结论作用于实践
在步骤3的假设和推理后,我们可以得出软件工程管理的基本准则,最后让学生把这些准则应用到具体实际的软件开发中去。
(五)经验总结和讨论
通过实践以后,让同学们总结出经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们不能照搬书本上的方法和原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理论融汇到实践中去,在用实践来指导理论。
三、结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师为主角的“填鸭式”教学,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创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型教学模式。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真理,这才是教育理论中的探究式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彬,李灏.孔子启发式教学法与苏格拉底产婆术之探源[J].中美英语教学,2006(6):64-67.
篇7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1. 合理调整顺序,使知识更具系统性
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章“数值的估算”其实是“有理数”一章的延伸,而且是有理数中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一部分内容,也不难掌握,没有必要放在第6章之后,完全可以调整在学完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之后进行,而且估算中实验与探究的问题也恰恰是有理数乘方的计算问题,我认为这样调整以后,会使知识更具有体系性. 另外,上册最后一章第8章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后,也可接着学习下册的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两章知识是初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先学完“一元一次方程”,学生经过一个寒假的沉淀与疏理,再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有一种趁热打铁,正是火候的感觉,这样还可以利用方程或方程组的方法解决求角度问题中的一些难题,使学生体会到用方程的思想还可以解决几何问题,从而从知识体系的高度认识方程和方程组,并培养应用的意识. 再如七年级下册学完“整式的乘法”可以接着学习八年级上册的“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整式乘法运算与因式分解的联系与区别,从而很好地把握这一知识点.
“函数”被誉为数学王国的“巨人”,这个“巨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实在过于高大,过于抽象,他们很难理解,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观察图像,从图像获取正确的信息并不困难,但不理解函数,也搞不清函数与函数图像的关系,感觉学生更多的是靠记忆而不是理解,而到了九年级,“对函数的再探索”一节,关于一次函数的知识还要从头再来一遍,这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所以建议这一部分知识后置,如果为了让学生先有一个初步了解,可在八年级上学期安排学习“一次函数”.
七年级平面图形的认识中有关圆的知识也显得过于乱而且浮浅,概念太多又没有相关的应用,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建议先不处理,后置到“对圆的进一步认识”整体学习.
2. 巧用习题与例题,抓重点,突破难点
新教材注重数学从贴近生活的实例中抽象数学模型,每一节安排的内容都不少,这无疑增加了学科的难度,例如,七年级下册一下子安排了“平行线”、“图形与坐标”、“二元一次方程组”、“整式的乘法”等多个重点知识,所以时间紧,任务重,是摆在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 在这样的困难面前,教师感觉教得累,学生感觉学得累是情理之中的事,笔者总结的经验是,抓住重点,求精学透,不贪多.
例如,学习“函数和图像”时笔者在教学中是这样做的:课堂上先不研究引例中的气温曲线,只处理例1中的一个问题:横、纵坐标轴表示什么?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讨论图中的横、纵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 然后老师以投影的方式把图像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再静下来观察思考两坐标轴分别表示什么. 两分钟之后学生开始发表见解,一番争论发言之后,“横轴表示小亮离家的时间”,这一点大家很快就统一了认识,但对于纵轴表示什么,学生的意见分歧很大,主要有两个方面:表示小亮走的路程和表示小亮离家的距离. 老师把这两个观点写在黑板上,进一步问:路程和距离是不是一回事?学生异口同声说:不是一回事. 老师再问:那它们有什么区别?你如何说明它们的区别?有的学生用画图的办法说明:路程是随着小亮行进的时间不断上升的,而小亮离家的距离还有可能随着小亮往回走而变小;有的同学采用表演的办法,先确定一个目标点,从出发点到目标点来回行走,说明行程不断增大,而距出发点的距离却不一定增大,等等. 学生们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争论,讲解,总结,最终弄清路程和距离的区别,也就弄明白了纵轴表示的是小亮离家的距离而不是小亮行走的路程. 本节课的难点也是重点就这样突破了,接下来的题目,学生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在学生展示讲解的过程中,老师还根据情况补充了几个相关题目,学生解决得也很轻松. 在学生完成了所有知识学习任务之后,老师以游戏“新编龟兔赛跑”进一步来检测学生对图像的认识,学生的热情极为高涨,全然不顾下课的铃声,手臂高高地举过头顶,一个劲地喊:“老师,我来讲,老师,我来讲. ”发出下课的口令时,笔者听见学生这样的叹惜:“唉!这么快,还没学够!”还有的孩子直接跑到讲台上来跟我说他没来得及说的内容.
这节课下来,笔者感觉特别轻松,和孩子们交流了一下,他们也觉得学得很轻松,感觉很开心. 由此可见,一堂课抓住重点并突出重点的重要性,只有抓住并突出了重点,才能将知识整体化;只有抓住了重点,学生才能静下心来,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抓住了重点,能使教与学都变得轻松起来. 而抓住重点的办法就是要合理地整合教材,灵活地选用引例、例题和习题.
3. 适当提前示范逻辑推理的过程,消除学生对逻辑推理的畏惧心理
篇8
一、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容易
高中数学抽象性、逻辑性很强,学生不容易理解与接受.这要求教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要的实践操作、讨论交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探索、研究等一系列教学的创造性活动,找到适合自身特点和符合班级实际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启发学生作出猜想,培养他们独具慧眼、另辟蹊径的素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学方法的改革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要根据教学实际,必要的实物展示、图形模拟、投影演示、多媒体穿行,不仅具有直观性,学生一目了然,也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学习绝不能毫无选择地在浩瀚无穷的题海中遨游,更不能就题论题,没有总结和思考.而是需要科学的学习方法为指导,并及时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课前预习并将遇到的不懂问题做好标记,课堂跟随老师积极思维做好笔记,课后及时整理课堂笔记,并配合一定的练习;对于一般问题的解决通常使用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假设法等,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及时总结,把握解题的实质,总结包括解题方法和技巧、题目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函数与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等)等方面.当然,必要的解题技巧的训练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心琢磨、深入思考和及时总结概括,不断探索题目中蕴含的道理.俗话说: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把好审题关,在此基础上要求有准确的计算关和完整的数学表达过程;要强化对概念、公式、定理等一些知识记忆,为计算、证明及逻辑推理做好准备.这些都是对高中数学解题技巧和解题规律的概括与总结,需要平时把握学习数学的规律,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锻炼数学的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鼓励学生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篇9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望大家喜欢。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一长郡中学教学开放周,我上了一节题为“化学平衡”的高三复习公开课。课后,感慨良多。化学平衡是一个重要的化学概念。化学平衡概念比较抽象,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也具有一定难度。“化学平衡”是高中化学教材必修块的内容,它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学习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卤化烃的水解、酯的水解的基础,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让学生能达到浅显易懂的教学效果就是课堂的最大收获,使之建立起清晰的化学平衡的观点是本节教学成功的关键。
本节课我的教学主线是:1.首先向学生灌输一种化学的思想,也就是化学究竟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举了工业上合成氨的例子,即如何来正确认识一个化学反应,提出了四个字“质”—质变,反应物可以生成生成物;“量”质量、物质的量;“能”能量的变化,即吸热和放热;“效”—效率、效果,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问题。以此来引入新课。2.回顾化学平衡知识点,提出可逆反应的定义,以及可逆反应的特征。3.从可逆反应入手,结合几个高考里面经常出现的图像,提出化学平衡的概念。并有学生归纳总结化学平衡的特征。4.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即化学平衡的判据。5.课堂练习题目巩固知识点。
进入高三复习已经两个多月时间,感觉自己还是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复习方法。归结起来也就是:“诊断练习”----“知识点回顾”-----“走进高考,高考真题赏析”-----“重难点突破”------“课堂练习”。两个多月下来,感觉效果不错,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就是课堂上学生活跃力不够。到了高三全是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对知识的认知,以前总感觉这样很正常,但是听了师傅的课才发现,原来不是这样的。师傅的课堂,充满了所谓的“人文关怀”,师生配合非常好,学生的主体地位非常突出,而且有很多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这在我的课堂上是没有的。这段时间我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也请教了备课组很多专 家和老师。主要原因是,自己讲得还是太多了,生怕学生不会,生怕学生遗漏一些知识点。但是忽略了这是复习课,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基础的知识点,已经通过自主预习、复习,早已经掌握,因此提不起兴趣也是很正常的。
其实从上次上完组内“硫及其化合物”公开课后,结合了很多老师给我的意见我也在进行自我调整,反思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讲,自己在旁边只是提醒、引导、点评。明显能感觉到学生的兴趣提上来了,而且非常高涨。当有的学生回答问题时,别的同学都能比较认真地听着,然后进行补充。学生的兴趣起来了,因此成绩的提高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个人认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传给学生的是方法、兴趣、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审视问题的穿透力。让学生感到这门课学起来简单就是你的本事,这应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教研上最该投入精力的一面,更是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为他们着想,而且这样更能提高教学质量。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二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就我本人的这节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我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文三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的这节内容也是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的探究相结合的,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经验。
一、在教学方法上,同样采取通过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充分运用交流、提问等手段,在这里为了理解和巩固知识,结合图像教学,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转换成图像。强化运用规律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能力。
二、在内容的处理上。
1、鉴于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的教学不足的地方,如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理论分析的能力,在这节内容处理上,先以一个实验作案例分析指导,在放手让学生独自探究,效果比上次好多了。
2、学生在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这两个知识点上容易混淆。
在这两个知识点上,既有联系性又有独立性,在教学处理上,既要分开又要有机结合。例如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速率都会加快,但学生会错误理解为放热反应方向的速率减小。
篇10
【关键词】《超级工程》 叙事结构 悬念引导 逻辑推理
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体现纪录片呈现力的重要一环。对于专业性强的工程、科学类纪录片而言,好的结构方式能够使大众领略科学技术的魅力,使影像以更富逻辑性、更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万彬彬在《中外科学纪录片叙事结构探析》中论述了中外科学纪录片中的三种结构:悬念推理式结构、逻辑推理式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2013年获得第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国际纪录片评委会特别奖的《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建筑》,作为我国工程类纪录片,巧妙运用科学纪录片常用的悬念引导式结构和逻辑推理式结构,将宏大叙事的工程类纪录片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这也是我国在工程类纪录片中的重大突破。
一、悬念引领式结构
“悬念引领式结构,是指影片由单个或多个悬念来引导结构整部影片”①。悬念“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②。换言之,所谓悬念引领式结构“就是希求通过悬念的设置来激发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理及收视兴趣”③。对于科学纪录片而言,这是致胜的法宝,对于工程类纪录片而言更是如此。悬念引导式结构涉及两方面的内容:悬念设置和悬念的解答。这两方面的内容不可偏废。
1、悬念设置
首先,悬念设置的基点——信息差距。“20世纪9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乔治·罗文斯泰恩在对众多好奇心研究的心理学理论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差距理论。信息差距理论认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信息差距会引发好奇心,好奇心是个体渴望弥补信息差距的反映”④。悬念的设置以信息差距为基点,如同科学纪录片一样,这是纪录片《超级工程》悬念结构的优势。在内容上,极强的专业性赋予了这类纪录片丰富的悬念设置资源。
其次,悬念设置的联结点。若是以受众完全陌生的理论知识和受众一无所知的领域设置悬念也会使受众望而却步。因为“框架理论认为受众用已有的‘框架’或‘图式’来理解新的信息,并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结”⑤。如果受众在理解新信息时无法找到与之相连接的知识点,也很难激发其好奇心,并引起持续关注。因此,在悬念设置过程中既要关注信息差距同时也要关注信息联结点,即问题中与受众现实生活的相关性和受众对该问题的浅层知晓程度。《超级工程》以我国著名的五大建筑为主要内容,受众普遍具有对影片题材的浅层了解,易于形成知识的联结点。
最后,“依据信息差距理论来讲,问题分为两种类型,即增值性问题与顿悟性问题。而在乔治的实验表明顿悟性问题比增值性问题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⑥。顿悟性问题的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核心问题,因而能够持久地吸引观众。
纪录片《超级工程》分五集分别介绍了中国五个著名的建筑,而悬念的构筑几乎已经成为影片一以贯之的理念。在第一集珠港澳大桥中,影片序幕便以悬念的形式和绚丽的视觉盛宴吸引观众。
影片开头如下:
这将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师们要花费长达6年的时间完成这座巨型建筑,他们每天要避开4000艘海船和1800多架密集航班的通行,用50万吨钢材建造全世界最长的钢铁桥梁,耗费230万吨钢筋混泥土,在深海水下打造世界上最长沉管海底隧道,启用世界上最大的巨型振锤来完成人工岛的建造。他们要全力抵抗台风和地震向大桥的挑战。对环保的苛刻要求也前所未有。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完成一个几代人的梦想。而这仅仅是刚刚开始。
在片头结束之后,会引发观众的诸多疑问:为什么说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工程师们怎么避开数量如此之多的海船和飞机,并且保证工程顺利完成?深水的隧道是如何完成的?这项工程又是怎样抵御自然灾害并且保持生态平衡?而又为什么会说这是几代人的梦想?根据信息差距理论,诸如此类的问题会使得观众在建筑这一领域中的信息参照点高于其当前的知识水平,进而关注信息差距,引发观众的好奇心。这部影片中成功的悬念设置一方面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埋下伏笔推进故事层层深入。
《超级工程》的每一集几乎都以同样的悬念形式为开篇,同时开启了影片整个叙事链。并且悬念的设置贯穿始终,在接下来的影像叙事中,影片更是不断提出悬念,并以此推动、建构影片的发展。
悬念引导式结构在该纪录片中的运用起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以层层递进的问题吸引观众并结构整部影片。而在悬念式结构中,我们不可忽视的是如何提出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2、悬念解决
在运用悬念引导的结构中,最容易被忽视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悬念的解决。我们在看到本片运用悬念式结构引人入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影片对悬念的解释程度是否能够真正令观众产生顿悟,是否和悬念设置一样吸引人,因为引发观众的好奇心以及结构影片并不是仅仅依靠设置问题。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特别避免故弄玄虚,80%设置问题,20%解决问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许这样的结构能够保证观众跟着悬念看完整部影片,但是却很难使观众第二次观看这类影片。观众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若得不到满足,其结果必然使观众大失所望。
令人感到可惜的是,也许《超级工程》在通过各种手段,例如图解法、实验法等,试图改变某些科技类纪录片雷声大雨点小的缺陷,但由于拍摄限制或技术问题,在解决问题这个步骤中虽然称不上故弄玄虚,但也的确让人感到仓促。例如在《超级工程》第四集中,观众期待已久的巨型风机完整安装过程在影片表现中仅用了27秒。这意味着观众一时的不留神就有可能错过了这个珍贵的镜头,而完整看过这个镜头后,观众也许来不及思考就已经结束了。这给观众的感觉也许会和预想中的难度相去甚远。“根据好奇心理论,人们通常将主动追求好奇心满足的行为看作是一场‘赌博’。具体到观看影片来说,如果在观影结束时,观众被引发的好奇心得到满足的程度很低,那么,观众就会认为根本不值得参与这次‘赌博’”⑦。悬念的回答决定了受众观看影片的满足程度,一颗被悬念吊得很高的好奇心结果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即使悬念再精彩观众也是不会感到满意的,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逻辑推理式结构
“逻辑推理式结构,具体到科学纪录片中表现为为了破解影片开端提出的谜团,影片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谜团的假说,然后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调查观测验证演绎推理的结果”⑧。逻辑推理为悬念的解决提供了方法,这也是科学思维方式的巧妙运用,使原本枯燥难以理解的科学原理以更加鲜活的形式展现在观众眼前。例如在《超级工程——上海中心大厦》中,对于许多科学原理采用了现场的实验方法,例如影片用“大厦模型+豆腐块”的形式展示了如何在上海软土上建造摩天大厦。首先以豆腐块模拟上海松软的土质,然后将上海中心大厦的模型放在上面,大厦模型立即倒塌。这是对问题的假说。让观众了解在松软土质之上建造摩天大厦几乎不可能。然后继续演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不仅使观众深入情景之中,也使得被激发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在纪录片《超级工程》中,几乎针对每一个问题都会提出一种假设,现以《超级工程——海上巨型风机》为例进行说明:
来自气象部门的消息,整个西太平洋海域的气压非常不稳定,最近两天里发展出热带风暴甚至是台风的可能性非常大。第一种选择是,现在开始全面停止安装,这是最保险的办法……这意味着工期要再次拖延……每天的消耗接近10万美元;另外一种办法就是等这阵风停了继续安装,带来的挑战是台风到来之前绝对不能再出现任何意外。邱工程师决心接受挑战继续安装,但这么大的事情还需要总部的最后决定……
影片中带来了两种假说情况,而两种假说之间又运用了演绎推理的方式展现利弊。这让观众看到,巨型风机成功安装绝非易事。同时,这也是上文提到的悬念解决的叙事方法,运用推理逻辑的方法不仅使受众易于理解,同时也延长了悬念的解答时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好奇心。对于经常采用这种叙事结构的《探索·发现》,其栏目主编盛振华就曾提出:“假如危机和悬念是一切叙事作品所有的共性,那么对于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来说,它还有一个特殊的材质——推理过程和新视点。一般来说,该类影片的叙事模式更像数学证明题……在尽量考虑条件充分的情况下组织故事、事件作为论据加以论证”。⑨
参考文献
①③④⑥⑦⑧万彬彬,《中外科学纪录片叙事结构探析》,《视听专论》,2012(6):25-29
②宋戈:《戏剧艺术论》,辽宁大学出版社,1989:82-83
⑤[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大众传播模式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80
⑨盛振华,《〈探索·发现〉叙事类型化的思考路径》,《南方电视学刊》,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