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设计美学的认识和理解

篇1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关系;相同;差异

一、艺术设计美学的概念

1、艺术设计美学概念的阐述我们可以先从语法层面上对美进行简单分析。首先“美学”一词是一个名词,而在此之前的“艺术设计”一词可以理解为定语,也就是修饰“美学”的形容词,这样我们就能得出这门学科其实是是美学其中一个具体的层面,是研究艺术设计领域中的美学。我们继续从语法层面上剖析,可以将“艺术”与“设计”分开,那么“艺术”就变成了修饰词,而“设计”表示名词,这样一来,艺术设计就可以理解为具有艺术特性的设计。艺术设计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我们常常会把它与艺术学、美学等相对综合的大学科相混淆,因此准确深刻地分析其内涵是非常有必要的。2、艺术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艺术设计美学是研究艺术设计在美学上表现,因此其研究对象与艺术设计的研究对象基本吻合。在传播学中将信息的传播过程分为五个部分,即信息、传播者、受传者、媒介和反馈,转换到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这五部分换一种说法来阐释。信息代表所要传达的内容,在艺术设计中就是设计的产品,其中包括产品设计的形式与功能等内在要求。传播者及设计师本身,与设计师自身的素养、审美意向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受传者及目标消费群体,所有的艺术设计其结果均是面向大众消费的,因此,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挖掘尤为重要。媒介在艺术设计上可以理解为一种载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类别,其中有二维平面设计和三维空间设计等差异。反馈代表了艺术设计结构的最终评价,衡量一个艺术设计产品的好坏,不是靠其艺术特性的高低,也不是靠科技含量的高低,而是受众的反馈好坏,好的艺术设计品必然会获得良好的口碑,这也是艺术设计区分纯艺术的一个本质差异。

二、一般美学概念

1、美是什么?“美”究竟是什么?我们追求人格魅力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可见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使用“美学”一词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他认为人的知识体系中缺少对感性的系统认识,因而提出了对认识的深入研究,即人类的感觉。美来源于实践中的自由创造,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某些事物是美的,是因为它包含了人类独有的创造力。通俗来讲,美是种感觉认识,美学就是对这种感觉认识的研究,对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因而对美的认识也是千变万化的。2、一般美学涵盖哪些方面一般美学所涉及的层面非常广泛,如果不涉及系统化的学科内容,我们可以将一切美的东西归为某种美学上的思想。美学所涵盖的方面总结起来有五个主要的方面: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科学美以及艺术美,当然这五个方面并不是美学的全部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对优美、崇高的分析,对真善美、丑的对比等等,几乎囊括了所有可以想象的美。

三、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关系

1、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艺术设计美学所重点研究的领域范围只针对设计品,围绕一切艺术设计而展开的美学讨论。主要研究对象为工业设计、广告设计、环境设计、建筑设计等领域的艺术美,从这些类别可以看出,艺术设计主要构建在人类的物质生活领域,是对物质文明的再处理。一般美学的研究领域更为广泛,它不仅仅是针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还涉及了包含精神层面在内的艺术美、社会美等等。从他们的研究领域,我们可以对比出其内在的联系,艺术设计美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论原则。2、目标群体的对比分析美学所面对的是大众人群,并没有特定的限制,因为具有一般性的审美原则,因而在目标群体的差异化上并不是很明显。任何有独立思想的人都会因为经历不同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不同而具有不同程度的审美意向,所以美学的研究并无特定的目的或者功利性,其目标群体就是全部的人,具有广泛性。这是两者的不同之处,综合两种美学的目标群体,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两种美学目标群体的相同点。艺术设计美学的目标群体对艺术设计美具有限制性的指导意义,因为目标群体的喜好是检验艺术设计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艺术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目标群体的审美倾向,但是反过来讲,在艺术设计美指导下的设计产品,也会在不同程度对受众的选择倾向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领着目标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艺术设计美学与其目标群体是互为影响的。3、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到艺术设计美学第一印象就是,它和艺术有关,它就是研究艺术美的,那么它与一般美学类似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有什么关联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形式美主要是指生活中的各种形式因素有规律的组合而产生的美。艺术设计美学与一般美学的互通性,但这不意味着艺术设计美就是一般美学中的形式美或者艺术美的替代品,两者虽然有共性,但是却代表着不同的研究领域。

四、结论

篇2

[关键词]电视教材 美学

一、关于电视美学的几种不同观点

在中国,有关影视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历史较短,20世纪80年代末期又开始大量引进西方的后现论,因此,我国的电视美学研究还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美学理论。

电视美学既有哲学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中国出版的美学教材原则上也都将对美学的看法分成几大种,如一般认为:

第一种,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鲍姆嘉通的观点,即认为美学就是研究美,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美,指教导怎样以美的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而感性认识的完善又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寓杂多于整一。即整体与部分的相统一;另一是指意象的生动性。强调形式和审美对象的个别性、形象性。但鲍姆嘉通的“感性”,原本是很注重“情”的。

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美的。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这样,他就将美学定义为“艺术哲学”、“美的艺术的哲学”,并且将自然美排除在美学研究领域之外。

第三种,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他站在批判黑格尔的立场上,提出了“美是生活”的著名论断,强调现实与艺术的审美关系。但在具体接触到审美对象时,他又认为“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术,特别是诗的原则的体系吗?”同时,他还指出美学研究还应包括崇高、伟大、滑稽等等。

第四种,有的是指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等。其代表人物是鲍列夫,他强调美学应主要研究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审美活动的普遍形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因为掌握世界的任何一种形式‘也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鲍列夫等人的观点至今读来仍有相当的参考价值。“美学,是关于受历史所决定的全人类价值的本质的科学,是关于对这种价值的创造,欣赏、评价和掌握的科学。”

二、对各种美学观点的分析

尽管目前国内对美学的认识,对美学的性质、研究范畴的理解等观点不一,但长期来,我们对经典美学的理解基本上仍是遵循自古希腊发展而来,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视美学为哲学的古典准则,即使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美学的哲学思辨性仍始终未改。或许,从根本上讲,这一基本点永远不会变。因为一旦失去了哲学的支撑,美学自身也将不复存在。然而,尽管如此,尽管鲍姆嘉通当年是从低级认识论的角度,指出美学应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但我们对他所下的定义仍太过轻视。这自然与“aesthetics”这一术语的误译有关。这一词义本应译成感性的、感受的等。日本学者中江兆民先将它译成“美学”,后来王国维又将它转译至中国。应该说这个误译本身就很美,而且它也更易为东方人所接受。不过,这样一来。美学又经黑格尔的演化后,却从此被钉死在“形而上”的界面。美学是理性的,是艺术哲学,就成了一条无形的戒律。只要一进入较形而下的层面,或所谈的是较感性的外在形式,按传统的看法倒反不像美学了。问题在于,艺术哲学、美的哲学只是美学高级认识论的一面,美学该不论有它的低级认识论,即感性的一面呢?毫无疑问,不仅有,而且低级认识论的涉及面更加广泛。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新的审美潮和文化生产对感性满足,对形象或形式的刺激所引起的审美愉悦越来越倚重,“流行时尚”和适应日常生活化的实用主义,将严肃的精神性和理性说教一起消解,对文化历史的重识,也大多在当下的影视图像的闪回中,在夹杂着谈情说爱加刀光剑影的“戏说”中,或在劲舞和说白似的流行歌曲内,在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的欢快节目里被娱乐化了。当英雄走下神坛。历史风云变得轻如柳烟时,历史自身也被游戏化了。而广告、美容,IT设计、电视节日、MTV及其“排行榜”又以提高生活质量的面目出现,堂而皇之地占领着各种社会消费市场。

感性压倒理性,使审美也眼花缭乱地被世俗化了。这就不得不使我们重又想起鲍姆嘉通最初对美学的对象所下的定义“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鲍姆嘉通似乎极具远见卓识地预见到美学将会从理性又回到感性。事实上,古希腊人对美的理解也都十分看重形式。亚里士多德就着重从安排、秩序、体积大小上来认识美。所以,今天美学要得以继续发展,一是要与文化流变联系起来作通盘研究,二是美学自身也得从高高在上的纯理性的宝座上走下来,与大众对话,为大众所理解,成为一种平民的话语。从而对大众的审美流向、影视文化做出回应和指导,简言之,美学自身也必将一改贵族式的典雅庄重的装束。使理论不再灰色。而是平民化、朴实化。唯其如此,主导文化才能起到诱导的作用,精英文化也才能有所作为,而美学也才会常青常绿。当然,美学的哲学属性仍然存在着,但对这种哲学属性不再是关起门来做经院式的研究,而是开放型的、亲切的,同时也是主体性的、外化(开显)的,蕴涵了深刻的人与社会,“我”与“他者”的关系的。美的哲学本身就在各种形形的现象中,在各种充满了时代气息的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对话和关系中。反之,仅仅靠传统的哲学思维去考察电影、电视的美学内涵,既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客观难度,也不完全适合千变万化、层出不穷的电影效果处理、电视节日的制作,那就难免会出现影视理论的侃侃而谈与影视出品的不同步,影视美学研究者的一厢情愿与大众消费格格不入的尴尬境遇。

三、电视教材制作的审美原则

通过以上分析,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电视教材的制作过程中,应充分关注感性的因素,贴近学习者的实际生活,而不是曲高和寡。电视教材美学是一个很大的课题。要做到对于编稿人便于操作遵循的美学原则。可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一)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一般的美学原则是推崇和追求真、善、美,唯真唯美,唯善唯美。人们按照思维定势认为:真即科学,科学乃美。然而,电视对一些事件的表现,有时未必真就是美。审美意识应追求在科学表达学术思想的前提下艺术地再现符合科学规律的事物。比如,要通过电视画面布光艺术再现客观真实,电视教材布光就应从再现环境真实、人物真实、道具真实三方面来考虑。

(二)内容与形式的和谐

电视教材的内容即所要表达的教学内容;形式乃表达这些教学内容的手段。内容和形式犹如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前轮把握方向,后轮提供动力,亦即内容表达内核,形式升华内容。如果所设计的内容与形式不能达到完美和统一,这就会破坏和谐美。例如,有部电视教材为了形象生动地比喻心脏对负荷的承受力,采用了小马拉大车的文字比拟,其实这样已足矣,但作者唯恐形象不够,又设计了一架小马拉大车的模型,在此画面上大大强调了一番,给人的感觉很不协调,多有画蛇添足之嫌,美学情调大受削弱。

篇3

引导动漫专业的同学表现动漫设计的构型美

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应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构型美。美术作品的构型包括以线构形和以面构形两种形式,对于动漫设计专业学生来讲,这两种形式都应理解它们的审美特征并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才可以得心应手地创作动漫角色。理解以线构形和以面构形两种构型形式的不同审美特征。第一,以线构型具有浓厚的东方情结和中国元素,因为中国画的基本特征就是以线造型,线条在中国绘画中是有意味的形式:画家通过线条的长短、曲直、疏密、起伏来表现画家的心境和对生命的体验,甚至可以表现他们对社会的评价。比如:坡的《枯木竹石图》就是利用粗犷的曲直对比强烈的线条来表现怪石和枯树,从而抒发他磊落不平的心境和疾恶如仇的人生范式。我国初唐“画圣”吴道子的线条更是随心流转,在他的作品《送子天王图》中通过线条来表现人物的情态,天王的威风凛凛,皇后的端庄秀丽,侍女们的婀娜多姿,甚至可以表现火光的流动。线条在中国绘画中具有无穷的生命活力,创造了意味深长的意境。动漫设计专业学生应发扬中国绘画线条的表现魅力,创作具有浓厚中国情结和彰显中国元素的动漫设计作品,例如,用方直的线条来表现刚毅坚强的性格,用柔和的曲线来表现温顺善良的性格。第二,从事水墨动画设计的学生应掌握运用中国线条的独特韵味。通过线的流转,墨色的浓淡表现不同的意境。中国早期的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就是成功运用中国画线条来构型的成功例证。

启发动漫专业的同学展示动漫设计的色彩美

篇4

[关键词]传统美学 现代平面设计 传统水墨 融合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378-01

1 传统美学的思想阐释

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能够创成,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美学博大精深、变化繁复,任何思想的形成,无不是集体人民智慧的结晶。“五举论美”在《国语.楚语上》中较早的提出了什么是美。经历了历朝历代的积累,独具一格的美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中逐渐显现。琳琅满目的传统艺术,上至人面含鱼的彩陶盆、古彩斑斓的青铜器、下至笔走龙蛇的书法及道不完的山水画,无一不让人感慨独具一格的深厚文化底蕴。

在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批先辈,既是思想家、又是美学家。儒道互补是两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孔子的儒家美学崇尚“和”,道家美学则追求“妙”两者共同构成中国古典美学的协奏曲。

2 传统美学的特点

2.1 意境之美

“意境”即情景交融,表达“情”“意”“理”,树“形”、造“境”、表“神”的有机统一。如绘出“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意境表现踏花场景。由此可见,追求某种“韵外之致”的意境,必须通过形神兼备,虚与实的互补。意境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从有限到无限,从无到有,从而到达“道”。就宋、元山水画来说不难发现山水的描绘重点各不相同,追求的意境自然各不相同。

2.2 以和为美

古代哲学讲究“天人合一”,在艺术传统社会中的重要机能不只在于情感的愉悦,而在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即美”、“协调即美”是鉴别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审美准则。孔子在美学中表述大都强调了对立范畴之间的和谐关系。“乐而不、哀而不伤”“”都在彰显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所以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需要我们,使各要素和谐发展。

3 传统美学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新兴媒体的出现推动了社会进步,随之平面广告设计也越来越多渗透到我们生活中。文化艺术在交流、融合中扩展开来,传统美学传递了传统文化审美观,并与现代平面设计发生交流碰撞,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创作手法、理念创新的借鉴。

3.1 和谐之美启发了现代平面设计

儒家思想的“和”,能够统一矛盾双方,所谓中庸的和谐,注重对称统一、均衡的含蓄美感。另一种则是顺应自然,追寻道法自然的返璞归真的自然美。两种美相互融合,传达了整体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学的整体、和谐意识启发了现代平面设计,使平面设计中相关元素运用恰当如:线条的曲直、疏密,图形的大小,文字的繁简、色彩的明暗等。和谐、协调就是在表达各种事物的最佳状态,一幅图画、设计作品的美就在于它的元素、色彩、文字、排版等方面是否和谐统一。

3.2 气韵追求引领现代平面设计

“气”乃万物具有的内在精神,“韵”则是外在形态追求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气韵的艺术表达也就是“传神”。气韵在现代平面设计的创作过程中,注重设计美观性的同时着重表达内在的精神气质。让作品更具有说服力,充满活力,让人产生一见倾心的感觉。

4 水墨画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水墨画的创作追求虚实和谐的统一,有作者独到的理解,并存在深刻内在的气韵才能有感染力。任何的艺术形式、思想需要创新迎合大众口味。艺术语言独特的传统水墨画与现代商业结合应用,让平面设计意蕴更加深厚,体现文化内涵。

4.1 水墨元素的思想表达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通过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元素相结合,使空灵、简约的美表达清晰。传统水墨的美感在传递商业信息的同时,表达了设计师的和谐传统美学审美思想。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说过:“面对水墨、毛笔和宣纸,我能理解我自己要做什么。我心中有一个概念,只要用这种材料和方式把我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毛笔就有生命力,水墨是有灵性的。”凭借对水墨元素的情有独钟,靳埭强先生的设计逐渐形成个人风格并被大众所熟知。正是他对水墨特有的自然、不拘的特点的独到理解,才让设计作品既有水墨的韵味洒脱,又有现代艺术的视觉冲击。可见中国传统美学越来越深刻影响我们的设计师,使有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作品走向更宽广的世界舞台。

4.2 水墨元素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作用

(1)水墨元素指导海报设计

由于主题风格诉求不同,需根据不同主题采用不同的水墨表现形式去阐释主题。海报中的水墨应用方式不同,呈现的状态和感染力各不相同。传统美学中的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表现形式结合,突出了海报的唯美优雅与文化内涵。靳埭强先生设计的海报《汉字》系列,通过行云流水的水墨元素与生活常见的物件融合,构成“水”“云”“山”“风”的形态,营造了天人合一、轻松自在的生命真谛。

(2)水墨书法启发文字设计

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形态美、意境美、气韵美被设计师广泛应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结合现代设计的时代特、民族特点,设计各具特色的字体。2008年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就巧妙地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与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元素完美结合。把传统水墨艺术表现形式与运动结合形成曼妙的奔跑的动感十足的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会徽同样结合书法汉字“世”的外形,准确表达世博会“以人为本,追求和谐”的理念。可见传统美学宣扬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同时,也同样汲取时代精神与平面设计的有机融合,追求和谐统一的发展。

(3)水墨元素指引版式编排

在当下平面设计中,不少版式设计受水墨点线面表现的影响,表现独树一帜的风格。通过文字叠加产生模糊的排列形式,我们称其为“杂音”,这种排列形式往往给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张达利设计的《字非字图非图》这一设计作品,采用手工制作把文字重新排列,形成无法阅读的杂乱中带有秩序的排列形式,构成一幅有趣的图像。水墨书法元素的虚实结合,编排出有张力的版式、书法笔意表达了设计主题。

5 总结

通过对我国传统审美观、传统美学的认识,并发掘传统美学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迪。对传统美学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关系做进一步探究,列举传统水墨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分析,传递民族特色的同时赋予平面设计更多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当代平面设计师需要根据传统文化素养、审美观点、美学思想选取传统元素,结合现代设计思潮进行平面设计,并将传统美学思想与现代意识的融合,巧妙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

参考文献:

[1] 原田进.设计品牌[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8.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篇5

以应用型为目标的本科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

1.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实践体系教学的重点

近年新成立的建筑学本科院校都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着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体系,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解决好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转变。很多学校的教学和学生都热衷于将大量的精力花费在建筑画表现和对建筑潮流及派别的过度讨论上,而对和实际工程联系紧密的建造技术、结构、材料、规范却漠不关心,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产生了阻碍作用,幸运的是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呼吁国内本科建筑学教育要实事求是、要注重社会适用型。清华大学刘彤昊博士在自己的博士论文《建造研究批判》中提出,现代建筑设计的目的在于建造,而不在于附加其上的一切,建筑是基于技术的,要有效利用能源、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要尽快地应用于实践,建筑所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建造方式、新形式、新感觉,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可能性来表达人类之新的精神。这种观点正是强调了建筑学的社会适用性,充分反映出新时代特征下建筑学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是现代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我国大多数建筑学教育的重点,这其中构建合理务实的实践教学体系将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些教育家并不是杞人忧天,近年来,我们跟踪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的统计结果显示,很多设计院和企业都反映出一个实际情况:有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建筑学毕业生往往以建筑师自居,经常将建筑设计视为艺术创作,对现代社会中的民用建筑设计重点还停留在建筑外在造型上和个性表达上,而对实际建筑工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技术、各种行业规范却完全不重视,不能在实际工程中建立起良好的交流沟通平台,不能深入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协作,不能起到建筑学龙头作用,不愿意进行务实的建筑设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现在建筑学本科教育中过于强调设计中的艺术性,忽视建筑作为工程的技术本质有关。这说明在新的市场要求和新的社会需求下,我们秉承多年的建筑学实践教学体系已经不能够满足日新月异的实际需求了,因此,我们开展优化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应该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教学改革探索。

2.本科建筑学教育实践体系的内容

我国建筑学本科教育体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美学基础实践环节、专业课实践环节、综合实践环节几个部分,这些实践教学环节与建筑学专业不同年级开设的理论课程体系之间联系紧密,对建筑学的人才培养结果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校,必须根据社会市场的实际需求,及时进行实践环节教学的优化和改革,更好地让学生将各种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及早了解工程的社会实际需求,熟悉实际工程中的技术需求要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应用型落到建筑学教育的实处。笔者认为,现在社会的发展今非昔比,传统建筑学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教学要点已经不能很好适应建筑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需求,必须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必要调整和优化。

3.美学实践环节部分的比例应该逐渐减少

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和构成,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为素描实习和色彩实习,以前的教学组织方式类似于艺术专业的采风实习,现在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电脑技术的普及和更加细致的分工,对于大多数建筑院校来讲,美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已经由以前培养学生美学技能逐步演变为培养学生的美学修养了,相应的实践环节教学要求有所降低,该环节一般设置在建筑学低年级,该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建筑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理论还很薄弱,希望通过这些写生实践加深学生对建筑设计和实际工程的理解,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而建筑效果表现图更多的已经由对色彩和美学构图更加专业的美术专业来完成了,如现今大多数效果图公司的技术人员都是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因此,现在的社会分工和需求条件下,美学实践环节的训练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为目的,不必再组织长时间的外出写生,教学重点应为正确引导学生转变建筑是艺术的思想,将美术技法培养转化为建筑美学素质培养,使学生能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常用的美学基本法则,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表现中,进一步能为实际工程的方案打好审美基础。

4.专业课实践环节应该强调课堂理论和工程现场的结合

专业课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工地认识实习和古建测绘实习,这两个实践环节的安排分别对应建筑学低中年级开设的建筑构造和中国建筑史课程。建筑学本科专业低年级学生往往还不能很好理解建筑技术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经常重艺术而轻视技术、重形式而轻视功能,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能让学生直观认识到建筑中基本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完成从艺术到技术的思维转变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这个环节的内容设置必须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实际工程为实习平台,以实际工程现场为主要教学场地,理解不同构件在不同种类建筑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认知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

5.综合实践环节应该突显应用型特点

综合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建筑学高年级开设的外埠综合认识实习和建筑师业务实践。外埠综合认识实习由专业教师带队,在实习过程中将建筑设计原理、规划设计原理、建筑结构、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等内容融会贯通到具体建筑实例分析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进一步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务实的技术学科这个概念,通过这个环节的实习,学生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程学科体系,理解建筑是多种技术学科共同支撑起来的综合学科,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性。建筑师业务实践环节中,学生要在设计院中掌握实际工程的操作流程、熟悉规范、法规,把握建筑学专业在整个工程中的定位,直观的感受建筑学作为工程类学科的特点,在这个过程,学生将学校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结合,真正理解建筑学专业中建筑形式与建筑技术之间辩证的关系。按要求完成建筑师业务实践后,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较好地把握学校理论教学和实际工程需求之间的辩证关系,毕业设计应该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在整个毕设的教学过程中由指导教师主导,进一步查缺补漏,强化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工程类学科的理念,通过这样实践教学体系的培养和锻炼,学生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会以务实性的态度对待实际工程。从以上对不同实践环节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应用型建筑学教育,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筑学的核心价值理念教育应该关注建造本身,是基于技术的学科,关注的焦点在于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新的建造方式,并充分利用信息来表达人类新的精神,而刚刚接触建筑学的学生由于在一年级接触了大量的美学课,加之传统意识的影响,往往会将建筑学归到艺术学范畴,建筑学专业各个年纪设置的课程体系要引导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建筑学实际上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结语

篇6

[关键词]服饰美学 设计实训 课程设计 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王琳(1964- ),女,天津人,天津职业大学艺术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天津 3004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23-0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服装设计或人物形象设计之类的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服饰美学教育或倾向于美学理论,或倾向于服装制作,总不能达到既兼顾理论学习又兼顾动手能力的均衡状态。

要做好服饰美学教育,有必要明确一下服饰美学的概念内涵。“服饰美学”是关于服饰的美的学问,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衣服,起遮蔽躯干的功能;二是佩饰和随件,起美化躯体而不是遮蔽的作用;三是化妆,包括文身、美容等,起修饰和美化的作用。服饰美学是服饰教育与美学的交叉部分,是美育在服饰教育中的体现,是美学中实用美学部分。

一、当前高校服饰美学教育主要存在三方面的不足

1.基本理论教育难以系统和深入。服饰美学的基本理论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进行讲解:纵向的维度包括服饰美学的发展历史,如中国的服饰美学史和国外的服饰美学史,服饰美学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流派和思潮,服饰美学变迁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关系等;横向的维度包括服饰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服饰美学和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和影响,服饰美学和社会思潮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了解或掌握的,尤其是服饰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论及服饰美的内涵和形式。

这些内容中,有的科目可以采取专题的形式。如“人体形态美和服饰美的关系”,从服饰和人体及文化观念的关系角度探讨中西方形态美、人体美和服饰元素的关系,可以以一个阶段或一个知识点为重点,引领学生进入理论世界。“通过对这些基本的美学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首先让学生站在理论的高度对‘服饰美学’的基本理论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理解,这应该是整个服饰美学教育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的服饰美学教育中,这些理论知识只能蜻蜓点水,缺乏系统和深入,学生学起来一叶障目,难见泰山。

2.服装设计不能和服饰美学很好地结合。目前的服装设计课只是侧重动手操作,和服饰美学教育的理论学习“两张皮”,相互之间不能产生良性互补。服装设计对各种元素的运用离不开大量的模仿学习和借鉴,否则,设计就是无源之水。借鉴包括对中外的借鉴,也包括对古今的借鉴,这些都离不开史论的学习。

服饰美学教育应该贯穿在设计课的始终,它不是一门单纯的理论课,它要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方法产生积极影响,并对学生设计发挥指导和激励作用。服装设计的学习离不开对中外服装美学史、中外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的了解,从中可以吸收到大量的设计灵感和素材。

此外,当今服饰设计不能从美学相关学科很好地汲取营养。服饰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相当广泛,如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符号学等均和服饰美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它们的涉猎是服饰美学理论学习深入进行的关键。但学生们往往对直接动手的技能感兴趣,而对这些理论知识不当回事,这种倾向是不健康的。如,东方服饰较为保守、含蓄、严谨,西方服饰则大胆、随意、率性,风格的差异无疑是东西方民族文化特征和社会习俗对服饰影响的体现。如果对东西方文化和历史没有相当的了解,则很难做到准确理解服饰方面的这些差异。

3.忽视服饰美学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当前服饰美学教育闭门造车,关起门来搞教育,忽略了教育对人的影响。 “校园服饰文化是一种不同于大众时尚文化的特殊文化现象,它反映了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时尚观念及着装观念等。透过学生的服饰,我们能感受到学生特有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大学生的着装风格应该体现出其应有的智性、素养、文明、青春等群体特征。而当前大学生的着装,大为青睐“酷装”,“各色掺杂的发色,曲直兼有的爆炸狮子头(姑且这样称呼它),大如书包的裤兜,露窟窿的牛仔裤都是年轻大学生的最爱,颜色也一改过去暗淡的灰黑,鲜亮橙色、粉色、蓝色、紫色成为新宠。夸张、独特、扮酷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特立独行,标榜自我的一种标志,这就是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个性与突出个人与众不同的品味。”可见,当前高校的服饰美学教育成果并未对校园服饰文化产生应有的良性影响。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做好服饰美学理论课的课程设计、课时分配和教材选择。在课程设计时,将理论课程和基本理论课程按照学年或学期做好分配。确保服饰基本理论知识能在系统性和深入方面做到位,课时的保证是最有力的手段。在做课时整体设计时,首先确定理论课和设计实践课的总课时比例,以55或46为宜。既防止专业教学因过多的美学理论学习而成为理论研究课,又防止因理论课时不足而成为纯粹的动手实践的“劳技”课。其次,确定好需要进入教学环节的理论课程,从纵横两个纬度选择合适的、能对设计动手能力起到切实指导作用的理论课。选择理论课程时做到精选,兼顾系统和深入,首选确保知识结构框架线和点上的课程,再选拓展知识面的边际性课程。

课时分配方面还需注意理论教学对整个专业学习的贯穿,而不能在某一段时间集中突击,和实践实训课皮肉分离,导致学生学理论时忽略实践,做实训时又忘了理论。

教师在选订或编写教材时,首先要选能对其他相关课程产生知识衍射作用的内容;其次要看内容设计的难易程度,偏重于理论研究的过难教材和偏重于普及性读物的过易教材均不太适合。在关键知识点上能深入进去,在知识脉络上又比较清晰,这样的教材较为适合。

2.做好服饰设计实训环节和理论知识点的结合。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有两种结合方式:一是以理论教学带入动手实践。这样的方式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在理论知识点的关键环节上加入设计实训的环节,占用理论课的课时。目的是以动手实践加强对理论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二是以设计实训带入理论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接近或等于工学结合,以设计实训为主,在关键环节上进行理论知识点的嵌入。目的是让理论知识对设计环节产生引导作用,增加学生的设计自觉。

在实训动手和理论教学的结合这一方面,要注意避免的一个倾向是理论学习和实训动手分成两段分别进行,这样会导致学生前学后忘,顾尾不顾首。

3.加强服饰礼仪和校园文化教育。服饰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校风校貌有着直接影响。服饰和礼仪又紧紧联系在一起,甚至可以说,服饰就是礼仪的外在表现之一。良好的服饰代表了良好的礼仪素养,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做好高校的服饰礼仪教育,可以从几个途径进行: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礼仪文化的内容,并作为日常衣着实践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培育观念,校园里身体力行。此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模范带头,从自身的礼仪文化做起。二是以活动推广服饰礼仪文化。通过开展服饰礼仪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主题晚会、主题征文比赛、主题走秀、主题倡议、主题设计比赛等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在校园里传播和推广服饰礼仪文化。三是将服饰礼仪纳入学生行为规范和日常守则,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一个内容,甚至可以纳入学生素质考评系统,与学生评优挂钩,和宿舍批评、考勤管理等一样,对学生产生直接的约束力。此外,可以成立专门的服饰礼仪学生社团,在课堂内外对其他专业的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从而推动服饰礼仪知识走出专业、走向普及。

总之,当前高校的服饰美学教育还存在种种有待完善的地方,尤其是非专门的服饰类院校。在艺术类学院里,服饰设计如果只是其中一个专业的话,文中论及的一些问题就更为明显。这或者有师资不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课程的设计者和专业负责人要理清思路,在有限的教学资源条件下,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使美学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训达到最佳的平衡状态。

[参考文献]

[1]陈玉.服饰美学教育研究[J].设计艺术,2007(2).

篇7

关键词:信息图形;信息设计;审美对象;形式特征

在西方诸多国家甚至将图形设计称为“视觉传播设计”(Visualcommunication design)或“信息设计”(Information design)。信息图形设计实则是研究利用图形、图像等媒介将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传播的一种传达方法。它是信息――信息组织――信息传播的过程,需要准确的面对受众群体,建立在系统、大小、色彩、形状、位置、方向、纹理、灰度等系统之上才能够得以实施的科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传播媒体国际化、信息资讯膨胀,以及人们多元化需求的增加,原来一成不变的单调的信息传播方式受到冲击。传达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求新、求快的要求。信息时代的信息传播依靠传统的传播手段难以胜任今时今日信息快速传递,那么在今天的信息传播背景下,信息图形化借图形方式的高效传播发展开来,亦将是今后的必然发展趋势。而信息图形设计美学是信息设计论和现代美学结合的产物,它的最直接的美学前驱是符号学美学。随着信息图形设计美学在现代社会中实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信息图形应用美学尤指:第一,经济思想、经济活动、经济产品中美学的存在形态和发挥作用的方式;第二,人的生活、学习和修养中美学的存在形态和发挥作用的方式。艺术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有的美学特点,信息图形更是给人以美得独特的享受。新发展起来的信息图形设计将这种美扩大,本文将从美学的角度对其试作如下探讨。

一、信息图形设计的功能美感

1、功能美感形成的物理基础

信息图形设计的应用美学主要通过特定的信息图形传达方式来发挥其信息传播的功能。换句话说,其应用美学的功能美感的形成有赖于特定的信息图形传达方式和受众对象的感知接受方式。而这些方式构成了信息图形设计的应用美学功能美感的物理基础。比如:人主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种感觉能力来接受外界的信息,在大脑的作用下形成对事物的认知。在信息设计中,信息的表现形态是不同的,有平面、立体、空间的,对媒体的应用(电子、虚拟形态)等,传达的媒介有符号、记号、标识、图形、图像等,而通过地图、表格、界面、UI设计等具体形式进行更进一步及时有效的传达。信息设计的应用元素种类繁多,通过这些媒介及表现形式的运用分析来进一步阐释其在信息设计中的功能,但对于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而言,所有的应用元素都不会是一个简单的单向运用,最后都会根据具体的信息受众群体发挥不同的功用。

2、功能美感形成的文化基础

信息图形的功能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的、物理的系统,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文化的系统。信息图形设计的美学应用的实践表明,当一种新的图形系统、新的信息功能诞生并被大量推广、使用时,它往往不仅仅给人们带来生活上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催生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如图形可视化的诞生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图表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人们认知信息系统的方式等等,都诠释了信息图形设计美学产品的物理使用功能可以引发特定的文化价值与意义。

3、功能美感形成的心理基础

人们在对信息图形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假设第1、2……,n次都感觉比较“便捷”、“易识别”、“心情愉悦”,那么该信息图形系统就易于唤起信息受众对象某种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近似于艺术欣赏时获得的审美愉悦,此时我们可以说该信息图形系统对主体具有功能美感。

4、功能美感的特征

功能美感的产生,是“人----信息系统----环境”的相互关联和优化组合在信息图形系统上的完满体现,其中包含了由实用物质产品超越升华为审美对象的逻辑环节和判断过程。信息图形设计美学的功能美感具有功利性和超功利性双重特征。从共时性的角度看,其功能美感产生于(审美)主体基于信息图形系统功能的可靠性和实用性而发挥的审美愉悦,表现出非逻辑的、非功利的审美判断特征。从历时性角度看,其功能美感的产生基于使用者此前对于此(类)信息图形系统使用绩效的评价,是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获得的总体心理印象和功能感受的总和,因而具有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功能美感是在实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实用----认知----审美”是功能美感产生的三部曲。在功能美感产生过程中,审美价值必须超越实用价值又与实用价值相关联;否则,审美价值就不能产生。

二、信息图形设计的形式美感

1、形式美的要素

信息图形系统的形式美源于系统的形式构成要素。形式的基本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形、色、声、气、味、质、温等,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传达形式-----“形”与“色”属于视觉传达形式,“声”属于听觉传达形式,“气”属于嗅觉传达形式,“味”属于味觉传达形式,“质”与“温”属于触觉传达形式。这些形式要素和形式传达方式或独立、或共同构成了信息图形系统的基本表现形态。信息受众看到的信息内容,只是从感官、感知上去获取,从内容上分析,信息受众看到的物体和物象有大部分是图像的。图像、图形都是可视化的视觉语言,两者都非常重要,从基础的点、线、面和形式上的方、圆、三角形,这些元素构成了设计的基本表达语言。在现代的视觉文化与视觉传播中,共有两大类别:一类是图形、图像、图标等;一类是文字。

(1)图形

在信息的识别和认知上图形与文字是不同的。信息受众在接受图形信息和文字信息的方式也不同,接受图形信息时信息受众使用的是右脑的形象思维,接受文字信息时是用左脑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效率和速度都比逻辑思维的速度要快。图形是指由绘、写、刻、印等手段产生的图画记号,是说明性的图画形象,是有别于词语、文字、语言的视觉形式,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大量复制,从而达到传播信息的目的。图形是以一种“代码”的方式去加强记忆,其认知的速度也是随着认知的次数而逐渐提高的。图形意念比文字语意传达更简明、更直接。看图说话被用于婴幼儿学前教育以辅助文字。图形符号可以更直观地告诉学前儿童行为规范:允许还是禁止。这些符号更容易识别和记忆。由此可见,特别是在危险品和危险区,安全、警告、禁止等符号的应用更能体现标志的安全。

(2)图标

图标是信息设计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从广义上界定,图标具有指代意义的图形符号,具有高度浓缩并快捷传达信息、便于记忆的特性。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公共空间、虚拟空间等等,如:通识性较强的男女卫生间的图标和各种交通标志。当信息受众驾车进入一个不熟悉的地下停车场找寻车位时, 直观、清晰的导向图标可以有效地“保护”信息受众的行车安全且有效率地停车。其它如在展示空间内的注意防火、紧急出口、防滑、急转弯等警示性的图标可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安全引导的作用。小小的图标能传达出重要的信息,帮助人们更加便捷、清晰地理解信息内容。

(3)图像

信息受众的视觉特征是通过图像(画面)来观察周围世界的,在图像的处理过程中,人们会运用大量的、各方面的知识去进行信息的认知过程。图像可以帮助信息受众确定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图示可以揭示、解释、说明那些隐含的、复杂的和含糊的资讯。构造这样的直观呈现,不仅仅是把文字内容直接转化成可视化的资讯。这一过程必然包括筛选资料、建立关联、洞悉图案格调,然后以一种帮助信息需求者深刻认识的方式,将其描绘出来。例如:指导如何体验展品的简易说明书;又如: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等等。传统意义上,信息图示被看作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特定文本内容的视觉元素,如图表、地图或示意图。在设计信息图示的时候,套用哪种图形风格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清晰理解相关内容是如何被大众认识和接受的前提下,将实际内容以图形表现出来。

(4)感官信息

信息受众的嗅觉、视觉、听觉、触觉同属人的五感中接受信息的途径。一张展会的门票,虽然上面印刷着的图片和文字是视觉性的信息,但承载着这些视觉信息的纸张已经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抽象的白色平面。它可以通过指尖,让我们感受到纸张的特性。当我们用手把这张门票揉成一团,或是把它折叠起来的时候,就是它刺激触觉的时候。如果票上印的是濒危灭绝的动物的图案,那么,这张图片所带来的就不光是视觉刺激了,它会唤起我们对动物的记忆,包括嗅觉、听觉在内的各种记忆都会因为这种微妙的刺激而唤起。其最终结果是在信息受众的脑中,形成一幅有多种刺激组合形成的综合形象。享受这些信息的人是各种感觉的集合体,所以,在进行展示空间的信息设计,设计者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组合,有条不紊地构建一个信息的集合体,旨在让信息受众能够分门别类地对信息进行接受。例如:特种油墨套印在汽车展品的图片之上,就像是泥土覆盖在汽车上面一样,产品手册的信息受众不得不用手册上附带的纸巾擦拭掉象征着泥土的特种油墨,揭开汽车真正的面纱。

(5)材质承载信息

成功的信息传播首先是通过感官来认知的。在这个时代里,设计的出发点已经不再是设计的对象物本身,还包括手上的触感等属于使用者的感官作用的范围。触觉,是对材料的肌理、纹理、温度、松紧度、软硬度等的感知,是人们对事物多元化的认识。材质是产品材料性能、质感和肌理的信息传递。例如:高分子材料的注入成型可以使产品表面产生磨砂的细腻质感,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产生光亮如镜的金属表面质感,让人体验到高科技的神秘。

2、形式美的应用原则

(1)形象一致原则

信息图形设计在展示空间中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如导向系统设计、地图设计、型录设计、媒体展演设计、网络媒体设计等等,独特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对于特色化、有竞争力的区域文化的建立有重要意义。不同的颜色、图形、材质、字体,都将对信息受众形成不同的感受,不同的展示空间的信息设计一定要与该地区的形象保持一致。

(2)科学检索信息分类原则

良好的信息图形设计系统源于良好的设计要素和科学的信息分类。科学的信息分类是依照信息受众的到达及其阅读习惯,按由外至内、由大至小、由先至后的顺序而设计,它综合了建筑环境、标识信息、专用符号、专用色和专业字体等因素,是服务设施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视觉传达应用要素的重点。

(3)国际化原则

一位外国人在梅沙一家度假酒店的洗手间前徘徊许久,就是不敢进。直到等见一位男士来,他用手势询问之后才走进洗手间。因为这个洗手间的标识牌中男性人像使用了红色,而在国际标准中,红色表示男性禁用此洗手间。像这样因导视系统中公共信息图形给信息受众带来误解与不便的尴尬事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人们司空见惯的公共图标中,普遍存在着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

(4)人性化原则

身处错综复杂的信息时代,令搜寻和检索有效信息变得更简明、更易识别、更具人性关怀,必须保证每一个受众对象有均等的机会获取有效、即时、准确的信息,且要更多关注特殊群体,多考虑他们对信息的需求。

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图形设计以信息的眼光去看待设计,出现的所有图形都不是以装饰为目的,而一切都是围绕着信息为传播的,同时满足信息受众日益提升的审美需要,这与之前的视角是不相同的。它以信息传播为出发点,以图形为媒介发挥图形优势,以图形和信息图标结合的新形态都是这个时代新的表达方式,是基于信息与文化、美学的专门领域,是艺术设计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同时我们看到当我们以信息传播为目标时,这些具体传播方式就不会再变的那么教条化,而是轻松有趣地达到信息传达的目的。因此,以信息为视点,以信息的量和信息的传达为主导的新设计,来理解有关设计方面的问题成为衡量设计好坏的标准。信息图形的众多优势恰好顺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需求,信息传播与图形融合的传达方式,是满足社会信息高效、快速发展的最佳方式之一。信息图形设计在视觉艺术领域中不单纯是一个普通的学科,是一个综合了很多因素的设计,它会帮助我们使视觉材料变得清晰易懂,让设计能够更有效地为他人提供指引、解说和教导,从而帮助人们把握和理解当下世界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数据等的变化。所以信息图形设计不是简单地等于画图表、做导视系统设计,而是提供设计的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的设计得到更有效的传播。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文化的发展,尤其社会受众群体文化水准与审美需求的不断提升,对于信息图形设计的构成形式与审美特征的深层面探讨,不仅是当代信息设计师的研究课题,也是当代设计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参考文献:

① 王受之: 《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1版。

篇8

关键词:高中历史;审美教学;构建思路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高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应付高考,这使得学生在情感上容易产生对历史的厌倦感。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高中历史教学也在逐渐地发生改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符合当下教育的思想潮流,也可以为枯燥的历史课堂增添生机和活力,活跃课程的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对审美教学概念的分析

所谓的审美教学,指的是按照美的标准来培养人的一种情感教学。它最早是由德国一位著名的诗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美学教学还未普及,因此人们在谈到美学教学的时候,往往会认为美学教学就是一个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过程。实质上这种理解是一种对美学教学的错误理解,这种理解把美学教学客观化了。美学教学的实质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实施美学教学,让学生的认识发生转变,达到对主体人的思维在生产方式和思想活动上产生影响,使其发生改变,从而更好地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就目前来说,历史审美教学是历史教学和审美教学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历史审美教学是根据历史学科课程的教学要求,从学生原有的审美心理出发,以审美教学的理论作为历史教学的指导,在历史课程中渗透审美教学,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审美教学的重要性

审美教学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学科,有着其独有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促进个体生命的感性发展

美育教学课可以促进生命个体的感性发展,这是审美教学的主要功能。人是一个感性的生命体,感性就是最能区分人与其他个体之间不同的独特性质。通过美学教学,可以帮助人个体解放个性的情感,提高个体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促进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多样化的,审美教学通过对人个体的塑造,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不同的人才。

2.影响社会的发展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发展也是离不开社会的。人在社会的发展中,通过社会意识对自我、他人以及其他个体进行不断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美学教学是人们相互接触和确认的媒介,能建立起个体和社会协调的情感价值观。除此之外,审美教学还可以培养人的情感,通过影响人、感化人,让人对美有新的认识,让美来引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培养人正确的价值观。

3.具有文化功能

通过对学生的美学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心理文化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今社会的人们的思想也越来越现实,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使得心理文化紊乱萎缩。通过审美教学,可以转变过于现实的思想价值观,让人感受到生活之美和万物之美,从而树立起高尚的价值观。

三、高中历史审美教学思路构建

1.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

随着社会高速的发展,当今的时代已经成为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的运用,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获得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他们的思想也越来越丰富。因此,面对这个时代,高中老师在历史教学中,也要跟上时展的潮流,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来实施教育,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审美教学的更好渗透。

2.提倡人文教学

历史记载的都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活动,在人类悠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乏一些可歌可泣的人文精神光辉。不管是动用酷刑、滥杀无辜、治国有道的女皇武则天还是近代、放眼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这些载入史册的历史人物身上,都有值得学生学习的闪光点。高中老师在实施历史教学之前,要做好备课的准备,在对教材和课文相关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制定好合理的计划,对学生实施审美教学,利用那些伟人的高尚情操去感染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这些伟人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人格。

3.加强课堂的互动

新课标要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开放、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体现出课堂教和学的合作。因此老师在实施历史教学时,要发挥好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探讨,通过自主学习去发现历史中的美、发现历史材料的美、发现历史图片的美和文字的美。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审美教学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研究门类,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学还需要老师们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为早日建立起系统的理论知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文竹. 高中历史教学审美素材挖掘的实践与反思[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姚佳欣.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孔学兰. 高中历史有效教学实施策略[D].苏州大学,2011.

篇9

【关键词】生物教学 审美教育 自然美 创造美

美育也称为审美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自然美和创造美的美学资源。我们如何把生物教材中的美学资源运用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美学教育,以美启真,这是我们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需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只要坚持引导学生赏析生物界的自然美,使学生领悟其中的科学美,体验科学家的创造美。那么学生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用美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从美的角度认识一切。

一、悦目的生物自然美

1.微观世界的自然美

在《分子与细胞》这本教材中,第一章的首图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的一幅植物细胞结构,每个细胞圆润而饱满,每个细胞中的绿色泡泡可能会让人想起彩色糖豆。曾经有位伟大的摄影师罗博・凯斯勒(Rob Kessler)因为着迷于这种艺术与科学的碰撞,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沉浸在这些看不见的微观细胞世界中,并用显微镜摄影展示了的绚丽的色彩和精细的细胞结构。

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素材引导学生去创造美,在接下来的第一章第2节学生需要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我们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美学的角度去欣赏各种细胞的结构,领会结构与功能的协调性,适应性。

2.自然世界的生态美

自然的生态美不仅是指自然事物丰富的表象美,同时也指自然界运动的内在规律美。在《遗传与进化》教材中,最后一章共同进化里出现了一幅猎豹追捕斑马的图片。猎豹拥有令人吃惊和羡慕的速度,这种爆发力呈现出的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它追逐猎物,腾空跃起扑向猎物的那一刹那。猎豹奔跑的速度美是高等动物完美运动系统构造的外在体现。

生物求偶生殖行为中的动态美,育雏中的崇高,抵抗天敌时生物自我牺牲的悲剧美等,都是在生命个体内部各组织、器官、系统协调工作,呈现出世界上最为驮拥挠行蚧学反应的基础上产生。《稳态与环境》教材中生态系统信息传递这一节就出现了蜘蛛结网、孔雀开屏等图片。教师利用课本里生命活动调节这个章节里马拉松长跑、坐过山车时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等生命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美学的节律性法则;生物的各种器官和系统在功能上的彼此配合与相互协调、形态各异的脊椎动物有着惊人相似的骨骼系统、绿色植物的疏导组织与高等动物的循环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存在着微妙的相似、形形的生物与各自的生活环境之间有着奇妙的适应,这一切都是多样性统一与和谐的美学法则的体现。

二、悦志的科学创造美

孟德尔从豌豆的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基本规律,他用有限的几对基因解释了生命的无限性;沃森和克里克创造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向人们展示了生物科学的结构美;施莱登和施旺的细胞学说让原本孤立的,分散的生物界给统一了起来。

在高中生物的必修课本中,有着许多科学家为探索真理而百折不挠、勇攀高峰的感人事迹,体现了科学家的心灵美。比如必修一教材里介绍的勇于探幽入微的克劳德、具有敏锐洞察力的德迪夫、和善于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的帕拉德。我们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这些故事,让学生能对科学探索的过程产生心灵的共鸣,从崇拜科学家的心灵美进而达到自我追求的创造美。

在我们的高中课本里,安排了很多的学生实验活动,学生对于做实验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高中生物实验里使用显微镜的较多,我们老师指导学生使用显微镜将微观的世界放大,呈现出很多平时肉眼观察不到的显微结构,学生从中体会到微观世界的美妙和神奇。

在实验设计的方法上,教材里的探究性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对生命世界的正确认识,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和对生物学规律的领悟。在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过程中,理性与感性的相互交融形成意象,在这个意象世界里,物我合一,陶醉其中。

篇10

关键词:艺术设计;美学

艺术设计美学化,在设计领域中属于美学问题的学科。这种应用美学的学科,能够在美学在技术上达到统一性,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及指向性。从对产品设计,制造及构想方面,所能够研究和服务的各种方面几乎包含了艺术设计中各个领域。

1 艺术设计中的美学

在艺术设计中融入美学是从审美角度进行认识和理解的。研究的具体对象包括在设计艺术上种种领域包括对具体产品的设计,构思,技术制造;从产品的实用功能到具体设计;从造物的形态到思想。这些都是源于对审美价值的研究。

(1)艺术设计的功能美。在本质上产品实用功能和自身功能美并没必然联系。但是从主体上,实用功能对其审美评价具有重要影响。功能美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对其审美的评价,其中表现的东西是具有美感的。功能设计对18世纪以来只注重外在形式而忽视内在功能的错误思想进行了纠正。同时成立了一种简洁,现代的新风格,可对功能结构美进行深入挖掘。

(2)艺术设计的材料美。目前,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材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是现代文明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影响。对于新型的科学技术能够转化为生产力,材料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现代工业上艺术设计也离不开材料,要深入处理在产品结构及环境设计中,产品在形态,颜色,质感以及肌理方面处理,这样能够显示出新型材料重要特点。在运用较为适当有效的方式去处理材料,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满足人类的需求,达到一种美的共享。对于不同材料而言,工艺手段也大不相同。正如常说的材美工巧,对于不同的材料要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对产品的功能性和美感具有直接影响。对于手工产品而言,需要制造者真正去触摸材料,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性能,整点,质感等。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本身的质地优势。例如在我国典型古代家具中,明式家具是展示出最好质地美的家具之一。对于不同器材,在一些选材,制作方式以及加工技术方面都具有独特的特征。要深入了解材料自身的特点,最终达到能够传递更多美的信息,在产品与人类中间让生产和艺术达到高度统一。

(3)技术和功能在本质上是不可分开的,而且两者还具有一定的内涵。在审美价值的本质和形态结构上,形态美能够做出明显界定,相对于功能美能够在审美价值的表现方面做出相应界定。通常来讲,美学中技术美在思辨方面更具有操作和应用的性能。随着物质生产和产品文化中对美学的应用。技术美学,文艺美学和审美教育三者,共同作为美学中应用学科。在生产方式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技术美学在社会和技术存在科学内相互渗透,融合,达到技术和艺术真正统一。美学原理中,技术美学真正达到了物质生产和生活中具体化,又能够在美学上对设计观念进行哲学的总括。技术美学中包含了很多方面,综合体现了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问题,其中还包括在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4)艺术设计的科学美。艺术设计中科学美是一种较为独立审美状态,体现了一种理智问题。在形态的角度上对科学美进行思考,其中包括科学伦理美以及科学产品美。在创作学中进行思考,又包括理论创造美和科学实验美。科学方面的美感并不是积极体现在研究成果上的,而最注重还是科学创造的过程。科学美必须经过理智所能够深入体会。这样也表明了科学的独特之美。科学美并不是自然所存在的,更体现了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领悟和感知。在此种美感中,最主要的体现了自然的和谐。无论是在外在还是在内在,均能够享有一种美感,领会更为全面美。科技美也能够作为美感中一种高级形式,在总结出美的规律后,进行创造。在人类的审美意识和心理中达到了较高发展阶段。在客观上的,在人类创造的科学发明中,是通过不断发展的,总结出自然规律中的创造的形式与成果。在低碳环保的大形势下,应遵循内外空间条件和自然条件一体化的理念。真正实现设计的科学,专业化。例如北戴河美术馆建筑就深入遵循了这一理念。具体为:

(5)艺术设计的装饰美。艺术源于以装饰成为的标志。在艺术史中,装饰艺术一直在不断前进。在手工创作时代中,一般主要是通过对自然形态对产品的外形做出形状上装饰。在工业革命时期,大多数艺术运动都是围绕着装饰及被装饰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的。在观念上视觉和功能美学上都存在一定的更新。在人类发展历史中,装饰艺术是焦躁的艺术形态。因此在艺术设计中装饰艺术占有重要位置。

2 艺术设计美学的特点

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常会存在这样的看法:主观上,设计只是一种心理活动,再通过创新使得形成的要求对象及对其进行调整,对观念进行转变成为一种外在的形象和产品。与此同时会需要物质手段和技术,以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创造形式。进行艺术设计的核心是源于创造的,在创造的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并不是单纯进行欣赏,区别于纯艺术形式。艺术设计是通过一种为人造物实现的,出发点也是“人”。这样的在设计中要尽量满足于人类基本审美的习性,达到艺术和技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设计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对于艺术本身的设计特殊性和复杂性的,设计美学的出现是非常自然的。艺术集中反映了对现实的审美,并增强了人类自身的审美观。在艺术美学的特征下,将人与自然,现实以及社会进行充分的掌握。美学也是以艺术为中心的,通过艺术对现实和意识的审美进行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其他学科的不断深入,这种艺术美学形态也不断深入,丰富起来。

3 结语

现代设计能够在创新上给人类以美的享受也能够促进审美的品味和审美标准的,对原有设计概念进行不断挑战。艺术设计中美学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在艺术设计中融入更多的美感。

参考文献:

[1] 朱志明.公共建筑室内装潢设计的探讨与分析[J].城市建筑,2013(10).

[2] 李洋洋.试论科技手段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3(03).

[3] 任留柱.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艺术设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6).

[4] 刘海峰.艺术学院隆重举办2007年应届毕业生艺术设计展[J].洛阳大学学报,2009(03).

[5] 张勇.环境艺术设计与美的形式法则[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6] 徐红娇.平面设计中如何能体现出涂鸦艺术的特点[J].艺术科技,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