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2: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概念

篇1

Abstrac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of English teaching,this paper tries to discuss leisure education concept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关键词: 闲暇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Key words: leisure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educational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06-01

1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1 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缺乏的正确认识,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填鸭式教学在大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大部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内容往往是教材文字内容的电子版,多媒体辅助教学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全部内容都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完成,一些教师过多的依赖于多媒体。非正确的认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是普遍存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两种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被倡导,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互动相比较,教师在课件制作上投入了更多的精力,没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也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被多媒体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扼杀在了这种单调的教学模式中。

1.2 课外的延伸性教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使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语言能力的培养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反复的运用。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其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是如此。在整个英语学习体系中,课外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的组成部分和教学手段。然而,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重点,课外活动基本上得不到安排。

1.3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够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再次强调了“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生大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刚进入大学后,他们很难完全适应宽松、弹性的英语自主教学模式。另外,由于教师对大一新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引导和监控力度不够,部分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滥用自主学习的机会进行与学习无关的活动,造成学习资源浪费,学生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提高。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闲暇教育的必要性

2.1 从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上看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活动程序。《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使英语学习发展为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个性化学习、主动式学习。闲暇教育,指的是使人们自由地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充实个人生活、发展个人兴趣活动的教育。这与《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的“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相契合。二者都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按照学生的兴趣,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将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从大学英语的教学手段上看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使用为闲暇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闲暇教育是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学生根据其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在兴趣、爱好的牵引下,选择适合时间、地点、难度、速度、目标、模式,进行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将这种方法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会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

2.3 从大学英语能力测试方面看知识的多元化和知识的不断更新,使教材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教材内容之外,还要扩充其他的课外知识点,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把学生在闲暇中自主获取的知识巧妙融入英语测试范围,不仅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还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3闲暇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3.1 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刚刚经过激烈的高考,同时已习惯时间被安排的满满当当的学生,在进入相对轻松的大学生活后,大部分学生不能完全适应,不会合理安排利用课余时间,放松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这对在大学中学习专业知识时极为不利的。作为大学教师,应该承担起正确引导学生的责任,指导他们学会合理安排闲暇时间,进行闲暇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师,就要立足于大学课程安排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时代的特点,开发大学英语的闲暇教育,并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参加闲暇英语教育的兴趣。

3.2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氛围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可以潜移默化的、润物细无声的改变一个人。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中的氛围对于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它对大学生起着十分明显的熏陶和导向作用。闲暇教育不用像正式教育那样,必须在某个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进行,它可以发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3.3 合理利用社会大环境中的闲暇教育资源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接受各种教育,耳濡目染中许多相关英语知识便会沉淀在他们的头脑中,这些是非常宝贵的财富。社会环境中有助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活动和所能开发与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可用作英语课程资源。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创造性地利用这些丰富的社会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养成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更重要的是将大学英语学习与社会教育资源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学生在关心自己社会生活环境的同时,增强他们能将自己所学英语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总之,将闲暇教育融入于大学英语教育,使之成为英语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根据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可以随时随地多人共享的优点,延长英语闲暇教育的时间、跨度。充分发挥学生对闲暇教育的自主性以及闲暇教育的多种教学手段,使大学英语教学能够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要求和时代赋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健.关于闲暇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9).

[2]李梦楠.大学生闲暇生活及闲暇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对策[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8,(18).

篇2

4月29日上午,日照市线上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研讨视频会议学习开播,主要内容是:1.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来春梅老师对《面积》的小课题探究,2.日照市第三实验小学孙立萍老师的搭建思维桥梁,激发学生潜能—《正比例》课例分享,3.五莲县洪凝街道中心小学袁增美老师的小学数学概念线上教学《认识小数》,4.实验小学孙启华主任分享的比的探究。

这次围绕概念教学的线上研讨,让我体会最深的是:概念教学不简单,更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教学形式,直接灌输,而是在材料提供、组织形式、活动过程、思维碰撞中精心研究,慢火细炖,具备制作佛跳墙的耐心,让概念教学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最终达到自我认知,自我概括,自我抽象。

一是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强化感知。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始,没有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结合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为概念形成做好准备。在组织学生进行感知活动时,要有意识地把感知的对象从背景中凸现出来,以便学生清晰地感知。同时,变静止的为活动的,给学生留下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二是重视表象。表象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感知后留下的形象,是多层次感知的结果。表象接近感知,具有一定的具体性,同时又接近于概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它起着从感知到概念的桥梁作用。建立表象,可以使学生逐步摆脱对直观材料的依赖,克服感知中的局限性,为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奠定基础。因此,在演示或操作结束后,不要急于进行概括,可以让学生脱离直观事例,默默地回想一下,唤起头脑中的表象,并通过教师的引导,是表象有模糊到清晰,由分散到集中,进而过渡到抽象概括。如:在直观感知黑板面、课桌面、课本面是长方形的基础上,抽象出几何图形。

篇3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

(2)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理解每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的,但不是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3)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4)通过直线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5)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根据一次函数与其图像——直线的关系导出直线方程的概念;其次为进一步研究直线,建立了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进而建立直线斜率的概念,从而实现了直线的方向或者说直线的倾斜角这一直线的几何属性向直线的斜率这一代数属性的转变;最后推导出经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这些充分体现了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直线的斜率是后继内容展开的主线,无论是建立直线的方程,还是研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讨论直线与二次曲线的位置关系,直线的斜率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正确理解斜率概念,熟练掌握斜率公式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

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对于用直线的倾斜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并不难接受,但是,为什么要定义直线的斜率,为什么把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两个问题却并不容易接受.

2.教法建议

(1)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有三大项:倾斜角的概念、斜率的概念和斜率公式.学生思维也对应三个: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如何建立.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有三个阶段

①在教学中首先是创设问题情境,然后通过讨论明确用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如何定义这个角呢,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确倾斜角的概念.

②本节的难点是对斜率概念的理解.学生认为倾斜角就可以刻画直线的方向,而且每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是唯一确定的,而斜率却不这样.学生还会认为用弧度制表示倾斜角不是一样可以数量化吗.再有,为什么要用倾斜角的正切定义斜率,而不用正弦、余弦或余切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在直线的方程中体现的不是直线的倾斜角,而是倾斜角的正切,即直线方程(一次函数的形式,下同)中x的系数恰好就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直线斜率的概念,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设计:

(1)α变化直线变化中的系数变化(同时注意的变化).

(2)中的系数变化直线变化α变化(同时注意的变化).

运用上述正反两种变化的动态演示充分揭示直线方程中系数与倾斜角正切的内在关系,这对帮助学生理解斜率概念是极有好处的.

③在进行过两点的斜率公式推导的教学中要注意与前后知识的联系,课前要对平面向量,三角函数等有关内容作一定的复习准备.

④在学习直线方程的概念时要通过举例清晰地指出两个条件,最好能用充要条件叙述直线方程的概念,强化直线与相应方程的对应关系.为将来学习曲线方程做好准备.

(2)本节内容在教学中宜采用启发引导法和讨论法,设计为启发、引导、探究、评价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讨论、争辩、交流、和评价.倾斜角如何定义、为什么斜率定义为倾斜角的正切和斜率公式的建立,这三项教学任务都是在讨论、交流、评价中完成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的任务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争论,组织交流,参与评价.

教学设计示例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教学目标:

(1)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和斜率概念,

(2)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3)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

(4)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直线斜率的概念和公式

教学用具:计算机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直线方程的概念

如图1,对于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直线有下面关系:

(1)有序数对(0,1)满足函数,则直线上就有一点A,它的坐标是(0,1).

(2)反过来,直线上点B(1,3),则有序实数对(1,3)就满足.

一般地,满足函数式的每一对,的值,都是直线上的点的坐标(,);

反之,直线上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函数式,因此,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它是以满足的每一对x,y的值为坐标的点构成的.

从方程的角度看,函数也可以看作是二元一次方程,这样满足一次函数的每一对,的值“变成了”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方程和直线建立了联系.

定义: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某条直线上的点,反过来,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这时,这个方程就叫做这条直线的方程,这条直线就叫做这个方程的直线.

以上定义改用集合表述:,的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为坐标的集合,记作.若(1)(2),则.

问:你能用充要条件叙述吗?

答:一条直线是一个方程的直线,或者说这个方程是这条直线的方程的充要条件是…….

(二)直线的倾斜角

【问题1】

请画出以下三个方程所表示的直线,并观察它们的异同.

;;

过定点,方向不同.

如何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还有其他方法吗?或者说如果只给出一点,要确定这条直线还应增加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回忆、回答:这条直线的方向,或者说倾斜程度.

【导入】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如何刻画直线的方向.

【问题2】

在坐标系中的一条直线,我们用怎样的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呢?讨论之前我们可以设想这个角应该是怎样的呢?它不仅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是简单的、自然的.

学生:展开讨论.

学生讨论过程中会有错误和不严谨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通过讨论认为:应选择α角来刻画直线的方向.根据三角函数的知识,表明一个方向可以有无穷多个角,这里只需一个角即可(开始时可能有学生认为有四个角或两个角),当然用最小的正角.从而得到直线倾斜角的概念.

【板书】

定义: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教师强调三点:(1)直线向上的方向,(2)轴的正方向,(3)最小正角.)

特别地,当与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倾斜角为0°.

由此定义,角的范围如何?

0°≤α<180°或0≤α<π如图3

至此问题2已经解决了,回顾一下是怎么解决的.

(三)直线的斜率

【问题3】

下面我们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过原点倾斜角分别是30°、45°、135°的直线,并试着写出它们的直线方程.然后观察思考:

直线的倾斜角在直线方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直线,写出方程.

30°ß--à=

45°ß--à=

135°ß--à=

(注:学生对于写出倾斜角是45°、135°的直线方程不会困难,但对于倾斜角是30°可能有困难,此时可启发学生借用三角函数中的30°角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坐标来解决.)

【演示动画】

观察直线变化,倾斜角变化,直线方程中系数变化的关系

(1)直线变化α变化中的系数变化(同时注意α的变化).

(2)中的x系数k变化直线变化α变化(同时注意α的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归纳,猜想出倾斜角与的系数的关系:倾斜角不同,方程中的系数不同,而且这个系数正是倾斜角的正切!

【板书】

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记作,即.

这样我们定义了一个从“形”的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轴(正方向)倾斜程度的量——倾斜角,现在我们又定义一个从“数”的方面刻画直线相对于轴(正方向)倾斜程度的量——斜率.

指出下列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2)=tg60°(3)=tg(-30°)

学生思考后回答,师生一起订正:(1)120°;(2)60°;(3)150°(为什么不是-30°呢?)

画图,指出倾斜角和斜率.

结合图3(也可以演示动画),观察倾斜角变化时,斜率的变化情况.

注意:当倾斜角为90°时,斜率不存在.

α=0°ß--à=0

0°<α<90°ß--à>0

α=90°ß--à不存在

90°<α<180°ß--à<0

(四)直线过两点斜率公式的推导

【问题4】

如果给定直线的倾斜角,我们当然可以根据斜率的定义=tgα求出直线的斜率;

如果给定直线上两点坐标,直线是确定的,倾斜角也是确定的,斜率就是确定的,那么又怎么求出直线的斜率呢?

即已知两点P1(x1,y1)、P2(x2,y2)(其中x1≠x2),求直线P1P2的斜率.

思路分析:

首先由学生提出思路,教师启发、引导:

运用正切定义,解决问题.

(1)正切函数定义是什么?(终边上任一点的纵坐标比横坐标.)

(2)角α是“标准位置”吗?(不是.)

(3)如何把角α放在“标准位置”?(平移向量,使P1与原点重合,得到新向量.)

(4)P的坐标是多少?(x2-x1,y2-y1)

(5)直线的斜率是多少?=tgα=(x1≠x2)

(6)如果P1和P2的顺序不同,结果还一样吗?(一样).

评价:注意公式中x1≠x2,即直线P1P2不垂直x轴.因此当直线P1P2不垂直x轴时,由已知直线上任意两点的坐标可以求得斜率,而不需要求出倾斜角.

【练习】

(1)直线的倾斜角为α,则直线的斜率为α?

(2)任意直线有倾斜角,则任意直线都有斜率?

(3)直线(-330°)的倾斜角和斜率分别是多少?

(4)求经过两点(0,0)、(-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5)课本第37页练习第2、4题.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情况,个别辅导,订正答案(答案略).

【总结】

教师引导:首先回顾前边提出的问题是否都已解决.再看下边的问题:

(1)直线倾斜角的概念要注意什么?

(2)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一一对应吗?

(3)已知两点坐标,如何求直线的斜率?斜率公式中脚标1和2有顺序吗?

学生边讨论边总结:

(1)向上的方向,正方向,最小,正角.(2)不是,当α=90°时,α不存在.

(3)=(),没有.

【作业】

1.课本第37页习题7.1第3、4、5题.

2.思考题

(1)方程是单位圆的方程吗?

(2)你能说出过原点,倾斜角是45°的直线方程吗?

篇4

问题1:观察图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间几何体吗?

生:图中有长方体、棱锥、棱柱等几何体。

师:(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从该房屋中抽取出一个长方体)长方体由哪些几何元素构成?

生:长方体由点、线、面这3个几何元素构成。

师:点、线、面是空间图形的基本元素,它们构成了千姿百态的世界。关于点和线,我们在初中已经详细研究过了,今天主要和大家探讨平面及其基本性质。

【评析】这么一栋漂亮的别墅竟然是由一些几何体组成的,这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几何体的世界。这些几何体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呢?接着,执教老师以学生熟悉的长方体为载体,提出新问题,这样设计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是必要的、有用的。

二、概念的生成

问题2:(1)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给了我们直线的形象?(2)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直线?

生:黑板的边缘、空中划过的闪电都给我们以直线的形象。

师:数学中的直线就是从同学们刚才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那么,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生:直线是直的,向两边无限延伸,无粗细之分。

师:如何表示直线?

生:在几何中用线段表示直线,但是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用符号表示直线,记作:直线AB或直线a。

【评析】学生已经学习过直线这一概念,这是他们已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执教老师引导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把直线这一原始概念理解透彻。用研究直线概念的方法可以类比、迁移到对平面概念的研究,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平面概念。这一做法体现了“抱住”直线学习平面的理念。

问题3:(1)生活中哪些例子给了我们平面的形象?(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平面?

生:桌面、黑板面、光滑的玻璃面、平静的水面等都给我们以平面的形象。

师:几何里所说的平面就是从同学们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那么,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呢?

生:平面是平的,无限延展,没有厚薄之分。

师:真不错!这位同学考虑问题很全面。那么,我们如何表示平面呢?接下来,我们通过类比画线段表示直线的方法,画出矩形表示平面,但观察角度原因,当平面水平放置时,矩形的平面变成为平行四边形。同样地,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我们可以将平面记作:平面ABCD,平面AC,平面α。

【评析】纵观平面概念的生成过程,执教老师通过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平面,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对概念理解达到概念学习的水平,同时将直观与抽象、比较与类比等思维方法贯穿于教学中。

三、性质的探究

师:我们知道,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那么多少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呢?

生1:3个点。

生2:4个点。

师:同学们的看法不一样。这样吧,我们动手来做一个数学实验,看看到底几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一)实验1:用手指头将一块硬纸板固定在空中的某一个位置,保持平衡,至少需要几个手指头?

学生动手做实验,小组讨论,最后学生代表分析并展示结果。

师:哪位同学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生:至少需要3个手指头才能将硬纸板固定在空中的某一个位置并保持平衡。

师:如果把硬纸板看作一个平面,将一个手指头看作一个点,你能用一句话归纳你的发现吗?

生: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师:任意三点都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吗?

生:不行。如果这三点处于同一条直线上就无法确定一个平面。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三点不一定可以确定一个平面。那么,正确的表述应该是什么?

生: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

师:很好。这实际上就是课本第42页的公理2(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如何用图形语言表示公理2以及公理2的作用?请你说说公理2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生: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有照相机、测量仪器的三角架定位、三角形所在平面的稳定性等。

【评析】公理2的内容不仅给出了确定一个平面的依据,即“过不在一条直线的三点有一个平面”,而且给出了这样的平面具有唯一性,即“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另外,公理2还可以判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比如不共线的三点中任意取两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则这条直线一定在不共线的三点确定的平面内,为学生学习公理1作了铺垫。

(二)验2:如果把硬纸板看作一个平面,把你的笔看作是一条直线的话:(1)你能使笔上的一个点在平面内,而其他的点不在平面内吗?(2)你能使笔上的两个点在平面内,而其他的点不在平面内吗?

师:你能根据上述两点知道什么?

生: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

师:这是公理1的内容,我们如何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这个公理呢?

生: 如图:

师:根据公理1的3种表示方法,请你总结出公理1的作用。

生:公理1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判断直线是否在平面内的方法,同时也为我们在平面内画一条直线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分析,我们知道,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无限延伸的直线放在平面内,说明平面也向四周无限延展。公理1的作用在于用直线的“无限延伸性”来检验平面的“无限延展性”。

师:请你举例说明公理1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生:比如工人用直棒检查墙面是否平整,木匠将绳子拉紧,将两端置于桌旁,通过是否漏光来检查桌面是否平整。

(三)实验3:把三角板的一个角立在桌面上,三角板所在平面与桌面所在平面是否只相交于一点B?为什么?

生:不是。

师:平面是向四周无限延伸的,对于两个不重合的平面,如果有一个公共点,那么一定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那么,它们还有除了这条交线以外的公共点吗?

生:没有了。

师:请你归纳出关于以上描述的一个基本事实。

生: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

师:这就是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我们如何用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来表示公理3?

生:α∩β,如下图所示

【评析】执教老师设计了3个实验,通过让学生操作,直观感知抽象的点、线、面的关系,降低了学习难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思考用类比的思想、联系的观点,以及延续本节课研究的3个公理的基本方法,你认为研究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判定定理、性质时可以从什么地方入手?

【评析】这样的课堂小结,使得学习内容不只拘泥于认识平面及其基本性质,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线面平行、线面垂直等定理、性质的基本方法,为整章立体几何的学习谋好篇、开好局、定好调。

【总评】

一、以“问题串”的形式引领学生的思维,将“数学抽象”与“直观想象”两个高中数学核心素养落实在教学中

教学伊始,执教老师设计的问题中有4个小问题:观察图中的房屋,有你熟悉的空间图形吗?生活中有哪些事物给了我们直线的形象?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表示直线?再到后面的3个实验,实际上这也是3个问题,最后还有反思性的小结,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可见,在本节课中,教师用“问题”串成了整节课的教学。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执教老师首先要有“设计问题”的意识,要有准确提出问题的能力,这是因为,“问题”可以驱动学生思考。在这节课里,执教老师将“问题”连成串,前后互相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整体。此外,教学前后的“问题”呈现出相似的结构特点,如问题2:(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直线形象?(2)直线有哪些基本特征?(3)如何表示直线?问题3:(1)生活中有哪些例子给了我们平面的形象?(2)平面有哪些基本特征?(3)怎么表示平面?其实,执教老师设计的3个实验也是3个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有了目标。

其次,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挑战性,对于“不共线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这个结论,学生的操作非常精彩,这是一个思维精致化的过程,也可以说是批判性思维的过程。在学生学习3个公理的过程中,执教老师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让学生感知平面的性质,增强了运用点、直线和平面去想象空间问题的意识,提高了数形结合的能力。

二、以活动促进学生探究

让学生主动探究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追求。假如学生在活动中出现“一问一答”的情况,那么这是简单的回答,思维步子迈得太小。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汇报、交流,通过“观察”“猜想”得出结论,同时进行判断、验证并举出反例,这对促进思维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研透教材,变换教材中的3个公理的顺序并尝试教学

在O计教学时,执教老师打破教学传统,将教材中的公理2放在公理1之前学习。

从教材内容顺序而言,3个公理的顺序依次是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目前,正在修订的课标和执教老师设计的这个教学顺序较为一致,因为正在修订的课标有可能会把“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作为公理1。其实这个从希尔伯特的公理体系来讲,它们都是公理,照理说它们的顺序并不重要。比如,过去数学教材把公理1作为定义,其实公理1是最能够阐释平面“平”的特征,它是用直线的“直”刻画平面的“平”,公理2、公理3都出现在公理1之后。而目前正在修订的课标,拟定将“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作为公理1。笔者认为,这个顺序是符合希尔伯特的公理体系的。执教老师的教学设计与希尔伯特这个公理体系比较接近。这样设计教学的优点在于,学生首先要对平面有所认识,然后才能更好地说明点、线、面的关系。

四、几点启发

1.“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探究为主线”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始终围绕“问题”进行,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概括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生成问题。那么,教师如何设计问题呢?好的教学一定是源于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源于对学生认知基础、认知能力的准确把握,因此,提问的关键是要自然。

篇5

一、生物学核心概念研究现状及定义

1.现状

在知识大量爆发的时代,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已经接受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主流知识”的“核心概念教学”的思想,相应的研究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而2003年《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更是对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国内目前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的研究主要是对核心概念的界定以及比较和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设计。对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2.定义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家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之上,经过归纳、推理而得出的解释、规律和结论。而生物学核心概念是生物学科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识,包括生物学上的重要概念、原理和方法。生物学核心概念能够充分展现当代学科的图景,它既可以统摄一般概念和事实性知识的作用,同时又具有迁移价值,是学科结构的主干部分。

二、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教学的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在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教师为了促进学生掌握及熟练运用知识所进行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称之为教学策略。以核心概念为主的教学策略的选择要结合教材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选择正确的教学策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概念图教学策略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阐述知识的工具,通常以圆形图表或方形图表来表示。它包括概念与概念或命题之间的关系,这种概念或命题之间用连线来表明,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

一个完整概念图的完成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选取一个知识

领域;(2)确定关键概念和概念等级;(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4)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接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二者之间的关系;(5)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理想的概念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概念之间具有明确包容

关系的层次结构;(2)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

词组标注出来;(3)不同层级概念之间的纵横联系要清楚明确。因此,概念图中的概念是不能被单独表征的。

2.科学史教学策略

利用科学史加深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发展史资料为材料,沿着发展的历程,将科学家的实验过程转变为学生的探讨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总结实验结论,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

3.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教学策略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自主学习。其原则如下:①积极向上的态度;②各个组员要有责任感;③组员之间要处理好人际关系;④进行反思和评价。

篇6

“A、E、F、B都为6点。那我们根据实际经验判断,夏天我们昼长,6点日出,昼长为多久?” “可见,我们夏天的日出时间与6点相比是早了还是晚了?”很快学生发现了前面结论“晨线上是6点钟”是错误的。

经过这样一连串的设问,学生逐步找到了矛盾的焦点:A、E、F、B四地在不同的经线上,地方时不同,不可能都为6点。

通过这些训练与思考,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动,最终否定了他们以前的“晨线上都是6点钟”的认知。

问题解决:

通过以上训练,绝大部分学生意识到:之前的他们,上课时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听懂”地球运动知识的内容,这仅仅说明自己接触过地球运动的相关内容。而课堂中他们只有通过动手、或动口使思维活动起来,才能真正听懂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

反思:

对比平常的课堂教学活动,本次训练活动我关注的不是知识或问题的结论,而是学生理解知识或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和动手画图的能力。

绘图能够直接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而动手可以促进思维的活跃。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手能教给思维以精确性、工整性和明确性。”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地球运动部分知识内容复杂、抽象,图形复杂多样。这部分内容无论是学生的学还是老师的教,都是一个难点。本人认为难点的突破口在于对“图像或图形的处理”。借助图形图像,不但可以使知识形象具体起来,更可以让学生通过绘图、读图把相应的知识挖掘出来,不断进行汇总,最终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系统。本课训练活动就是借助学生的绘图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从而为后面学生认识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做了充分的铺垫。

本课训练活动二的读图,设置冲突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一新生的脑海中对地理并不是完全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正解和误解。如:直射点的地方时是12点、晨线上是6点钟、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等等。课堂中讲授的这些前学科概念,如果采取普通的讲授方式,结果是:正解的那部分知识,学生嫌弃教师上课没有新意而不愿意听课;误解的那部分知识,老师仅通过课堂中的只言

篇7

(20XX——20XX学年

第X学期)

(本文档共

6

】页/【

2098

】字)

单位

姓名

20XX年X月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

线上教学和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一、

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科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二、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学期为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但有个别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空中课堂,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

教材分析

现行教材体系的第一个特点是分散难点,梯度合理,又突出重点。以学生的实际知识引入,学习元素和化合物知识,同时有计划地穿插安排部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定律。这样使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化学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小,重点较突出。第二个特点,突出了以实验为基础的,以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每一块中都有许多学生实验和实验探究,同时又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包括三个单元。其中,第十单元:酸和碱。介绍了常见的酸和碱及酸碱中和反应。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化肥。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介绍了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及有机合成材料。

每个单元的选材都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只要教师灵活运用教材,都将会使学生感到化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各个单元都基本体现了以点带面,通过个性归纳共性的特点。

在介绍复分解反应时,先通过典型反应让学生认识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及发生的条件,再通过酸碱盐溶解性表及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会判断溶液中的两种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写出不熟悉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计算等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教学,更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要求

(一)

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

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

使学生学习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学习常见地元素和化合物的基础知识,掌握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基本技能,并了解化学在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三)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

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

(五)

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

开学安排

(一)

对“空中课堂” 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达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二)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一课每一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

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倾听、勇于发言和认真写字的习惯。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通多媒体进行自主学习。

(五)

帮助学生完成初中化学学习的过渡。我们要切实作好初中化学的教学,在教学进度上不能急于结束课程,提早复习,面向中考追求升学。而要在教学中时刻向学生渗透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化学思维能力。

(六)

帮助学生养成看教材的好习惯。根据以往九年级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来看:很多学生心气浮躁、眼高手低,

平时不重视教材中的基知识,甚至不屑于做课后题,相反,却一心扑在做各种习题册和难题上,结果一些人连最基本的化合价、化学式都写不明白。因此在本学期将注重这方面的指导。

(七)

落实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分层布置学习任务,随机抽查督促,使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及时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他们都学有所获,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八)

篇8

一、指导思想

结合此次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直播教学内容和以及本班学生掌握情况,致力于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物理教学

体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全面提高每ー个学生的物

理素养,为孩子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物理基

础。

ニ、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高ニ年级学生基础薄弱,物理思想不够深刻;然而,高

中物理定量问题较多,考试题目的思维量较大,能力要求也

较高。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只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概念

和规律外,对大多数学生应定位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

趣,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对物理思想与基础知识

的训练是工作重点。积极检查督促学生完成相应的基础过

关。

本班现有学生X人,其中男生X人,女生X人。经过本

学期为期几周的线上“空中课堂”和科任教师线上直播教学,

根据学生平时上交作业和家庭作业上交情况来看,有的同学

对语文的兴趣较浓,基础知识和能力掌握较好,能主动学习,

但有个别学生自制カ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

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家长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做,个别情况下不能及时陪同孩子观看

空中课堂,这就导致拉大了学生之间掌握知识情况的差异。

三、教材分析

高ニ本学期期采用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

ニ物理选修3-1和选修3-2》。这一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培

养学生的分析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能力,对学生抽象思维

能力、动手能力、逻辑思维的加强以及自然唯物主义人生观

的培养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一)认真学习《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深刻领会大纲的

基本精神,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本出发点,使每ー个学

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和进步,是每一个教师的

基本职责,也是搞好高中物理教学的基本前提。

(ニ)认真钻研教材内容,深刻体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注

意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学习方法以及兴趣愛好等因素。要

依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和科学选择教学方法。

特別注意在高ニ学习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

习惯,切忌要求过高、死记硬背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提高

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要逐步地纠正学生在初中物理

学习中的不良学习习惯和思维方法,要切合实际的以我们的

学生现阶段的基本情况为主。

(三)对高ニ学生来讲,物理课程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从研究方法方面相对于初中的学习要求都有明显的提高,因而

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要经过ー个从初中阶段到高

中阶段转变的适应过程,作为教师要耐心地帮助学生完成这

个适应过程。首先要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

积极性,其次要注意联系实际,为学生搭建物理思维的平台。

第三,要注意知识与能力的阶段性,不要急于求成,对课堂

例題和习题要精心选择,不要求全、求难、求多,要求精、

求活。同时要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

强调对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和应用,这是能力培养的基础。

(四)加强教研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要把课堂教学的重

点放在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方面,掌握

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世界观。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

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

(五)本学期开始要重视实验,重视实验能力培养。实验

探究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能再现知识的发

现过程,对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方式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以学校的物理实验仪器为主,给学生做课堂实验,让

学生相信物理,相信知识的正确性。

五、开学安排

(一)对“空中课堂”讲过的知识运用课堂时间进行回

顾复习,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使学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

进行复习巩固,还未掌握的知识迗到掌握的状态,缩小学生

之间的差距,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展开打好基础。

(ニ)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利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以测

试的方式了解学生在线上教学阶段对每ー课每ー个知识点

的掌握情况,加强指导,严格要求。

(三)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

习惯的培养。对学生多一些宽容,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

对学困生多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在“空中

课堂”线上教学活动中未掌握知识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增强

他们的学习信心。

(四)严格执行教务处的集体备课制度,提高集体备课

质量,制定教学进度。为实现给全体学生奠定ー个扎实的物

理基础提供合理的时间保证。

(五)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探

索。细化每一章每ー节的教学要求,明确课时分配及每ー节

课的课时目标。对每一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作更深入的分析、

探讨,确立突破的方法和途径。加强对各种课型的研究,尤

其是探究课。

(六)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加强实验教学,能充分利用实

验室提供的器材,利用身边资源开发有价值的小实验为学生

提供更多的感性认识。搜集多媒体素材,制作课件,提高教

学容量与效果。

(七)精选习题。针对每ー节课的课时目标,精心选择典

型习题,做到知识点与习题的对应。分类编排课堂例題、课

外巩固习题、小练检测题、章节复习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

高过程。

(八)

强化作业批改。通过作业批改督促学生端正课外学

习的态度、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规范学生的答題。

为课时目标的确定和分类教学指导提供依据。

(九)着カ培养。对优生要多给予思想上的帮助,使之树

立热爱集体、热心为大家服务的思想,鼓励他们大胆工作,

并提供发挥他们想象力、创造性的机会,肯定他们的成绩,

让他们把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给大家,迗到全体同学共同进步

的目的。

(十)平等相待。对优生不能因为他们成绩好而一味地

“捧”,不能对他们的缺点冷嘲热讽,这些都会导致心理障

碍。在课内,教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有ー些训练、发言的机会。

学校线上教学与返校开学的教学衔接计划

为做好我校线上教学与返校开学教学的科学、高效、优质衔接,特制定此计划。

一、压实三个层面的责任:

1、校级领导:制定周密衔接计划,密切监控衔接流程,及时汇总衔接信息,科学调整衔接思路。

2、年级主任:做好年级师生衔接的督导,掌握第一手衔接资料,形成年级教学衔接的研判报告。

3、班主任、科任教师:设置每位同学的衔接台账,确保每位同学顺利、轻松、优质过度。

二、做好三个层面的线上学习学业检测。

1、全校统一组织三个年级的线上学习阶段学业检测,重点监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是否存在分化严重的问题。(七八年级安排教师提前拟出检测题,开学前印刷完毕)

2、年级组织重点学科的抽测考试。

3、科任教师有针对性的做好线上学习内容的小测试。

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的学业检测,学校形成线上学习阶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研判报告,精准指导后面教学的开展。

三、开好三个层面的指导会议。

1、组织召开全体教师会,要求教师对自己的线上教学做出总结、评估,对每个学生线上学习的状况做出准确评价,同时对后续教学进行指导性引领。

2、开好学生的学习指导课。

3、开好防疫指导、心理辅导讲座。

四、做好三个层面的衔接

1、教学衔接:

教师在学校组织的学业检测基础上再在课堂上进行一次线上教学内容的梳理与回顾,双层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每节新授课前利用5---10分钟对线上学习时段的内容进行提问、夯实、巩固。同时做好课堂上和学生的密切交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和学生的互动,消除课堂学习的生疏感。做到多提问、多鼓励、多关心、多督促。

做好教辅用书的合理衔接、科学利用。切忌各学科一股脑的推给学生,造成负担过重;继续推行“碎片时间整合”活动,引导学生把零散时间充分利用好,班班树典型;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小组成员之间互督、互促、互勉、互助。

2、心理衔接: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进行包联,覆盖每一位同学做一次“爱心辅导”,引导每位同学阳光、积极地投入到校园学习生活中来。

3、体锻衔接:体育课要注意运动开展的循序渐进。安全、规范、适度。

五、做好三个层面的督导:

1、教导处:加强卫生、纪律管理

2、年级:加强学习习惯养成

3、教务处:加强课堂巡视、作业检查

六、做好毕业班的三项工作

1、学生摸底:职高学生、中考报名学生、外飘学生。

2、三项加试的练习、迎考工作做好提前安排。

3、争取扩充学习时间。各学科加大复习力度,提早进行模拟题演练,力争在实战中发现问题、弥补短板、强力提升。

七、发起三个层面的活动:

1、组织一次“向英雄致敬,向老师献礼”的班会,厚积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学生感恩老师教育培养的意识。

篇9

一、运用对比性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有些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设计对比性实验,边引导边实验边分析,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大气压强这一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学中我设计两个对比性实验,每做一个实验,都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步步深入。讲课开始,教师做“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让学生思考,放开手后,厚纸片会不会掉下来?当学生看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这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时,无不感到新奇有趣。这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上述实验中厚纸片受到哪些向下的作用?为什么厚纸片不会掉下来?”学生很自然领会到厚纸片不会掉下来一定受到一个向上的压力作用,这个压力只能是大气产生的,由此可见,大气对厚纸片产生了压强。

进而向学生提出:“课本上要求做这个实验时,杯里要装满水,若杯里只盛少量水,甚至不装水,这个实验能不能成功?”为了开阔学生的思路,又进一步提出若用小刀片把厚纸片与杯的接触处撬开一个小口子,将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再做实验加以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推理的一致性,加深了学生对大气压强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接着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大气对任何方向都有压强,而且大气压强可以产生很大的力。从而使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具体而鲜明。

二、用对比性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概念

为了纠正学生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错误观念,建立正确概念,恰当地运用对比性实验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我针对学生认为质量大的物体下落得快,质量小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误认识,设计了以下的对比性实验。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结果小球下落得快。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小铁球质量大,下落快,因而得出下落加速度由其质量决定的错误结论。此时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接着分别演示:①两张相同的纸片,其中一张揉成一个小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结果观察到纸团下落快。②将一张质量较小的小纸片揉成一团与一张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样高度开始下落,可观察到质量小的纸团反而下落得快。当学生弄清纸片之所以比纸团下落得慢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纸片影响大以后,进而提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的影响,将会出现什么现象”,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过渡到解决问题的对比性实验:“钱毛管”实验。先观察抽成真空的“钱毛管”中的金属片、小羽毛、小软木塞在没有空气阻力时,下落加速度都相同。接着打开“钱毛管”上的开关,让空气进入“钱毛管”里,再把“钱毛管”倒立起来,这时可以看到这些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同的,前后两次实验的对比分析,突出了阻力对下落快慢的影响,形成了“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正确概念。

三、运用对比性实验导出物理规律

对于学生易于形成片面认识的物理规律,设计针对性强的对比性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完成认识上的飞跃,例如,初中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觉得很简单,似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又往往形成片面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从日常生活中吊在电线上的电灯,放在桌子上的书籍等物体保持静止状态等实例引发,进而做“二力平衡的条件”的演示实验(课本中安排的),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读出小车保持静止时两边吊盘里砝码的重力,并向学生提出探索性问题:“二力在什么条件下才会平衡?”学生往往得出片面的结论:“二力平衡条件是二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时引导学生再仔细观察如下两个有针对性的对比实验。①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即用两个小车拼合在一起代替原来的小车实验);②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个物体(小车)上,但两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这两个实验,学生自己否定了原先的片面论断,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条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

篇10

关键词:数学课堂;概念;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数学概念课的教学。为了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我们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行为体验,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化”,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使学生会思考。一句话,让数学姓“数”。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怎样上好数学概念课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尊重学生的认知过程,注重引入,让数学概念能学

新课标指出: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的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引入数学概念要以具体的典型材料和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体会到概念产生的源头,要创设好的问题情境。

案例1:向量概念的引入,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一只老鼠向西逃窜10米,假如猫向北或向西北方向追,猫能追上老鼠吗?用多媒体演示这幅“猫追老鼠”的动画,这种引入比较生动有趣,能激起学生学习、探讨的兴趣。进一步设问:为什么猫追不上老鼠?将学生由“好奇”带入“小惑”的状态,接着教师指出:猫只注意到10米这一数量是无法追上老鼠的,必须引进一个新的量――向量,这样学生才能认识到学习向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得出猫不仅要多跑10米,还要跑对方向才能追上老鼠,这样让学生解“惑”,并且初步接触向量的两个本质特征:长度和方向,从而引出向量的概念。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寻找联系,让数学概念乐学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的动力功能可分为增力功能与减力功能。增力功能是指乐观的情感,减力功能是指消极的、悲观的情感。积极的情感是智慧的影子,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的能源。

案例2:曲线和方程的概念引入,前面学习了直线和方程的概念,因此要从直线方程的概念引入新概念。首先请学生回答一、三象限的角平线方程是什么?学生都会说是y=x。接着再问:为什么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方程是y=x?将学生带入“愤悱”状态,让学生思考后指出:角平分线是直线,直线的方程为y=x。引导学生复习直线方程的定义,看直线和方程是否满足两点:(1)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的解;(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直线上的点。然后让学生观察抛物线y=x2和正弦函数y=sin x的图象,分析它们是否也满足两点。教师让学生自主抽象概括曲线和方程相互表示的条件,最后教师让学生类似直线和方程,给这类数与形完美统一的曲线和方程下个定义。

三、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让数学概念易学

在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自主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自觉获取事物或形的本质属性和规律,从而形成新的概念。学生在获得概念的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抽象概括能力和创新精神,也使学生从被动的听发展成为主动的获取,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如前面的案例2:在曲线方程的概念形成上,通过连续设问,启发学生复习直线方程的定义,自主地观察分析抛物线和正弦曲线两例,看是否也像直线和方程一样满足两点,然后运用抽象思维概括出曲线和方程的本质特征,将直线方程的定义迁移到曲线方程,使曲线方程的概念形成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以学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优化。

教师要尽最大可能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高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价值,让教学的每个过程都体现出作用,让课堂上的每个学生都体会数学的魅力。快乐数学,享受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