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原则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原则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原则的基本概念

篇1

【关键词】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选择

一、化学概念和化学基本概念

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是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化学基本概念是指化学学科中广泛应用的化学概念。学生能清楚、准确地理解基本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好基本概念,才能建立“化学”这座高楼大厦。

二、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的主要内容

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化学基本概念大致分为物质的组成、物质的结构、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变化、化学用语、化学量、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等八类。

三、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适用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流程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可能适用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范例法和自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对应的教学流程如下:

(二)依据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选择教学方法

1. 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

认识是有规律的。所以教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原则,对所学的知识也要按感知、理解、运用、巩固、综合的过程使学生掌握。又由于学生的认识过程要经过自己的大脑进行系统地思维来完成,所以教师要把握思维过程,恰当地利用思维形式、采用诸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等思维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因此要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普遍的认识规律,恰当的思维方法运用到每章、每节、每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化学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

化学概念形成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1 概念形成教学模式图

概念形成的感知阶段:所谓感知是指感觉与知觉的统称,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在此阶段,学生有目的地感知或观察典型的事例、事物或教师运用教材进行的语言描述以及其它多媒体的更加直观表象的信息;教师则要设置问题情境,并引发学生思考。

概念形成的认知加工阶段:通过对概念的感知,学生对典型的事例或事物进行演绎和归纳、综合和分析、概括和抽象、分类和比较以及推理和判断等方法提取其“本质特征”。通过上述方法,学生对所要接受的概念进行分析并确定其与各概念之间的联系,结合经验中的实例,形成对所学概念关键特征的意义表征。

概念的初步形成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应讲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学生将对其关键特征进行概括、类比并且推广到事物的更大范围,做出定义、形成概念,或者认同和理解教师给予的定义,由短时记忆过度到长时记忆,促使概念符号化,概念进入到学生的观念阶段。

概念形成的联系整合阶段:对新形成的概念明确外延,进行非关键性特征的解释,运用新形成的概念进行鉴别、判断、划分、归属等活动,使新概念和已有概念相互作用,形成高度整合的新概念结构。

概念形成的运用阶段: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的概念对事物进行推理、概括、判断、解释等,从而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以及加深对概念的认识。如果新问题或新现象能被新概念准确的解释,学生则认为这些概念是正确的,这类概念就进入了信念阶层,这样的概念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如果学生新学习的概念在实际运用阶段发现其与现象不符,不能很好的解释现象,学生则会重新检查初步形成的概念是否合理与正确,并且对初步形成的概念进行补充和修正。

2. 依据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进行化学基本概念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概念的感知阶段,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感知这个概念,我们最好选择实验法来进行,因为实验法是最直观的感知方法。

但是,实验法并不适用于所有概念的感知,有一些概念并不需要用实验法来让学生感知。那么,对于这种概念,首先,我们就应创设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教师进行新课的导入;然后教师对新概念进行讲解;接着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所学的概念进行巩固,此时教师应强调学习这个概念应该注意的问题;最后,通过教师的指导,对这个概念做反馈练习,最终形成概念。

这是一个激发动机、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强调巩固、反馈调控的过程,这也恰好是讲授法的教学过程。也就是说,讲授法的教学流程符合概念形成的认知过程。因此,我认为,从理论上看,讲授法是适合绝大多数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教学方法。但是,还有许多概念可以采用实验法和讲授法相结合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三)依据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1. 依据概念的层次性选择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概念是具有层次性的,有些概念的层次较浅,具有表象的属性,容易被学生理解和发现,如金属、酸、水、混合物、氧化物等,对于这种概念学生经过短时间的分析与观察,能够较容易的理解,同时接受并认同。我们可以采用自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例如,在学习“水”这个概念的时候,由于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因此,完全可以采用自学法来进行教学。再比如,对于“氧化物”的概念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讨论法展开教学。教材中给出的“氧化物”定义为“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如果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小组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教师讲解时也要特别强调这一点,由此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避免概念的模糊。然后,再做一些课堂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基本概念,掌握好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并且提高学生运用基本概念的能力。

对于另外一些较深层次的概念,需要学习者具备良好的分析推理、抽象思维能力,才能了解这类概念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采用发现法对这类概念进行教学。例如,对“原电池”概念的学习,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用多媒体动画展示热电厂的生产过程,也就是火力发电的过程中,能量转化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在火力发电的过程中,化学能要经过一系列能量转换环节才能转化为电能。由于转换环节多,能源利用率低,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原电池的概念;最后,再通过练习,加深对原电池概念的理解,巩固对原电池概念的掌握。再比如,进行“离子反应”的概念的教学时,我们也可以先创设一个情境,实验:分别展示50mL物质的量浓度0.lmol/L的硫酸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导电性实验,让学生观察到都能够导电,然后设置疑问:如果将氢氧化钡溶液缓缓倒入硫酸溶液中,电灯泡的亮度将会如何变化?学生会做出不同的假设,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从而得出该反应的实质——离子间进行的反应,进而树立起离子反应的概念;最后,通过练习,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离子反应的概念。

2. 依据概念的易混淆性选择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方法

化学基本概念除了具有层次性,有些概念还有易混淆性,如干馏和蒸馏。对于这类概念,我们可以采用范例法进行教学。它的教学流程如下:教师先将干馏和蒸馏进行归类,它们都属于有关化学实验技能方面的概念;然后教师先讲解其中一种概念,比如先讲解干馏,那就要从干馏概念的关键属性,即变化实质、原料状态、产物状态、操作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讲解;学生也要从这四个方面对蒸馏进行模仿自学。

综上所述,对于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要依据其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是选择教学方法唯一的依据,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师特征,学生特点以及学校的物质条件来选择最为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顺清.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 江家发. 化学教学设计论[M]. 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3] 侯忠财,张道飞. 化学概念教学与学生心理活动[J]. 长春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4] 刘艳玲.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5] 乔蕾. 延边地区高中生化学错误概念探查及对策研究——以物质结构错误概念为例[D]. 延吉:延边大学

[6] 王治. 浅谈认识规律和思维方法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7] 宋立彬. 研究认识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小议化学概念的课堂教学方法[J]. 天中学刊

[8] 林峰.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方法与教学策略[J]. 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9] 邹伟. 化学概念教学的几点做法[N]. 学知报

篇2

在高中生物学习中,概念学习尤为重要。新教学大纲对生物学的基本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知道、认识,了解、掌握),对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则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说明基本概念的重要性。

人教版的新教材中的概念系统是由相应的模块观点引领的。核心概念在新教材中以黑体字出现,另外在课后练习训练中增加了"画概念图"这块内容。从生物学科结构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生物学科的概念体系往往由一些主导概念构成基本框架,然后由此衍生出更多的从属概念,生成生物学科概念体系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现结合生物学概念教学的实践,谈几点认识与做法。

1.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去引出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虽然很多,但是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可以变得丰富多彩。比如说,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在一些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

"一山不容二虎"-生物的种内斗争。

"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生物的条件反射 。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另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事例也可以让概念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在讲反馈调节时有同学提到了正反馈调节,从概念的角度比较拗口,但是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如分娩的过程,越来越强,来解释难以理解的正反馈的概念 在正反馈的情况下,受控部分的活动如果增强,通过感受装置将此信息反馈至控制部分,控制部分再发出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加加强,如此循环往复,使整个系统处于再生状态。可见,正反馈控制的特性不是维持系统的稳态或平衡,而是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

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使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形象,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2.在理解问题的过程中引出概念――用问题分解概念

设置有效的提问就是根据基本概念的"内涵"(即基本概念的本质)和"外延"(即基本概念的对象范围),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现有基础知识水平设计出问题和情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同源染色体和联会的概念,先分析染色体的行为、形状和来源,然后在掌握和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基础上可直接提出"什么是同源染色体?什么是联会",此时学生自然就能比较容易理解同源染色体和联会的概念,而且知道这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3.对比区分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

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基本概念从几个方面进行逐项的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来,以便明确其本质特征。通过对比可以使易混淆的基本概念更清楚地加以区分。前后对比,既可使学生加深对新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对前面基本概念加以复习巩固,温故而知新。例如同样是同化作用,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却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的地方,可以从生物的种类、反应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以及能量的来源等方面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既可准确掌握和理解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的概念,知道光合作用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利用光能合成糖类等有机物,并释储存能量的过程;而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存在某些微生物,它们能以二氧化碳为主要碳源,以无机含氮化合物为氮源,合成细胞物质,并通过氧化外界无机物获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通过对比可以分清楚这两个概念,虽然都属于同化作用,但是发生的生物种类、场所尤其能量的来源是有很大差别的。将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类,将类似的知识进行比较,也是形成知识结构的重要方法。例如,有关育种的知识分布在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复习时可将它们整理在一起进行原理、育种过程、优缺点、例子的比较,便于系统化的学习和记忆。

4.画概念图使基本概念系统化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概念图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表达知识结构,能有效呈现思考过程及知识的关联,是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

概念图的制作4个基本要素:节点、连线、连接词、层次。构建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宜细不宜粗,宜小不宜大,强调自主构建。

概念图的制作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主题,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概念。

二步,将列出来的概念排序:含义最广、最有包容性的概念放在图的顶端。将其余概念一层一层的排放在列表;

第三步,继续往下写,以增加更多具体的概念。用线条把概念连接起来,并用连接词语注明连线。

第四步,寻找概念图不同部分概念之间交叉连线的联结,并标明连接线。

以"染色体"这一概念为核心,与"染色体"相关的概念图:

篇3

摘要:本文从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实际出发,分析了高职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介绍了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实验创新成果,摸索出一套“把实验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信息安全技术;教学改革;实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现状

信息安全技术是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实验实践条件等。目前,信息安全技术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 教材建设滞后。以“信息安全技术”为关键字,在专业图书网站“互动出版网”中搜索,找到了78种,并不是很多,而且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有关教材,大多是按学科体系组织编写,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完备性,缺乏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显然,这些教材并不适合高职学生。

(2) 学生学习基础差,理论教学难度大。高职学生是高考最后一批招生的,这些学生大多基础知识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而信息安全技术较多涉及数学、物理、电子、通信等理工科的内容,这给理论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这些理论知识要把握“够用”和“适度”的原则,做到“不求甚解”和“点到为止”,而且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原理和过程形象化、具体化、简单化,以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3) 实验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对高职学生尤为重要。信息安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实验内容量大面广,受高职院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实践难以开展,且大多数实验是验证性实验,缺乏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实验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仿真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学改革与实验创新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实验项目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编写了主要用于实验也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材――《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该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主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重视实验的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通过一系列来自于实际工作中的实验练习,把信息安全技术的概念、理论知识与技术融入到实验实践当中,从而加深对该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全书共12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术的各个方面(见表1),包括可供选择的25个实验、1个实验总结和1个课程设计。各章节都包含相关知识介绍、所需的工具及准备工作和实验步骤指导等,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软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师通过实验总结,了解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第1章:熟悉信息安全技术。包括信息安全技术的计算环境和标准化、信息系统的物理安全以及Windows系统管理与安全设置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信息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对因特网进行的专题搜索与浏览,了解网络环境中主流的信息安全技术网站,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信息安全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与支持来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实践;熟悉标准化的概念、掌握信息安全标准化的内容及其意义,了解支持国家标准和其他标准信息的专业网站,并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了解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国家标准;熟悉物理安全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学习使用Windows系统管理工具,熟悉Windows系统工具的内容,由此进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环境。通过使用和设置Windows XP的安全机制,加深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熟悉Windows的网络安全特性和Windows提供的安全措施。

第2章:数据备份技术。包括优化Windows XP磁盘子系统和数据存储解决方案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Windows XP的NTFS文件系统,掌握优化Windows XP磁盘子系统的基本方法和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文件和磁盘管理知识;熟悉数据备份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案例分析深入领会备份的真正含义及其意义,通过案例了解备份技术的学习和获取途径。

第3章:加密与认证技术。包括个人数字证书与CA认证、加密技术与DES加解密算法、RSA加解密算法和认证技术与MD5算法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电子签名法》及其关于电子认证服务的相关规定,熟悉CA认证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数字证书的申请和使用过程,熟悉加密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熟悉认证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用Visual C++实现DES、RSA加解密算法和MD5算法,深入理解加解密算法及其在程序设计中的实现过程。

第4章:防火墙与网络隔离技术。包括防火墙技术及Windows防火墙配置和网络隔离技术与网闸应用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防火墙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掌握通过专业网站不断丰富防火墙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在Windows XP中学习配置简易防火墙(IP筛选器)的操作;熟悉网络隔离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熟悉隔离网闸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了解网闸产品及其应用。

第5章:安全检测技术。包括入侵检测技术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产品、漏洞检测技术和微软系统漏洞检测工具MBSA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了解入侵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了解漏洞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学习在Windows环境中安装和使用MBSA软件。

第6章:访问控制与审计技术。包括访问控制技术与Windows访问控制和审计追踪技术与Windows安全审计功能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访问控制技术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内容,学习配置安全的Windows操作系统,掌握Windows的访问控制功能;熟悉安全审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通过应用Windows的审计追踪功能,加深理解安全审计技术。

第7章:病毒防范技术。包括病毒防范技术与杀病毒软件和解析计算机蠕虫病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蠕虫病毒的查杀和防范措施,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8章:虚拟专用网络技术。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虚拟专用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尝试通过专业网站的辅助和支持来开展VPN技术的应用实践。

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与灾难恢复。包括信息安全管理与工程和信息灾难恢复规划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通过学习某金融单位的“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提高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认识,理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熟悉数据容灾技术和信息灾难及其恢复计划的概念、内容及其意义;通过案例更好地理解灾难恢复规划的概念。

第10章: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包括电子邮件加密软件PGP、Kerberos认证服务、公钥基础设施PKI、安全通信协议(SSL)与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和反垃圾邮件技术等方面。通过学习和实验,熟悉PGP和MiniPGP软件的使用来实现对邮件、文件等的加密与传输,掌握PGP的基本功能;熟悉认证的概念、认证协议,了解Kerberos模型、原理及其基本内容;了解PKI、SSL和SET、反垃圾邮件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其基本内容。

课程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课程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几个不同应用领域的典型案例,例如金融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电子政务系统等,要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安全技术知识,对案例进行信息安全的规划与设计,完成相应的规划设计文档。

各章节的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练习之间的难度不断增加,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中遇到困难,还可以搜索更早的实验来帮助解决问题。每个实验完成后,要求学生根据个人感受完成实验总结;师生通过“实验总结”和“教师评价”部分,交流对学科知识、实验内容的理解与体会。

3学生的体会与评价

《信息安全技术》实践教程经过多轮学生使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学生们积极的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的肯定、对实验内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从中看到和体会到学生对教学改革的期望。

参考文献:

篇4

“初中数学‘导、探、练、评’教学模式”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根据“导(提出问题)――探(自主探究)――练(解决问题)――评(教师点评)”的流程进行教学组织。“导”,创设问题情境或设计阅读提纲,提出学习目标。“探”,学生根据教师(或学生)提出的问题,或自主探究,或相互讨论,或分组讨论,以此对新知识有一个较完整的感性认识,通过探究的过程,尝试成功的喜悦。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当中,并适时启发、提示,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达到探究目标。“练”,学生利用探讨的结果,有针对性地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识的目的。同时,补充变式训练及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练习要有针对性、阶梯性以及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地作出科学的评价,肯定和鼓励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整个过程突出的就是“练”字。

一、以理解知识为目的的“练”

1.基本概念的理解

基本概念的理解与把握,是学生理解该学科知识的前提,也就是要回答是牛是马的问题,如果牛马不分的话,就很难往更深层次理解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解基本概念的需要,创设基本概念的基本模型,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剖析概念本身的本质属性,从而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2.法则、规律的理解

法则、规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常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掌握法则、规律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法则是一种规则,跟玩游戏的游戏规则一样,是前人研究出来的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只要对其操作方式把握好就可以了。对于规律性的问题,则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去寻找其规律,然后用一个大家都适合的通式来把它表示出来,而后加以验证,以达到掌握其规律的目的。

3.定理的理解

定理,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对此,我的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要明确其推理、论证过程;二是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要明确定理本身表达的是什么,定理的题设是什么,定理需要哪些条件。如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可以用古代的弦图来推导勾股定理,也可以通过拼图的方式来证明勾股定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又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二、以巩固知识为目的的“练”

学习了基本概念、基本法则和规律、定理学习后要加深理解,就必须要有适当的练习,这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必须要有与基本概念、基本法则和规律、定理相关的内容。基本概念,可以用判断题或选择题进行训练;基本法则和规律,可以用解答题进行训练;定理,可以用证明题进行训练。

三、以应用知识为目的的“练”

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应用,知识的应用有单项应用和综合应用两种。

1.单项应用

指内容较为单一的应用,针对性比较强,注意该内容的核心就可以了。如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应用时要注意:(1)同号两数如何加?(2)异号两数如何加?(3)有理数与零相加如何?

2.综合应用

指内容较综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需要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与分析。注意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的方法。

四、以形成技能为目的的“练”

学习、练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技能――提高学生归纳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而要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就必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使之分析问题到位,对问题的判断准确无误。组织学生练习一定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力争做到一练一得,切忌搞题海战术。可以分为阶段性的单元复习,综合性的学期、学年复习和全面性的中考复习。

1.阶段性的单元复习

学生要把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点,增强复习的针对性。如复习八年级上册第14章勾股定理时,要解决几个问题:(1)勾股定理的证明;(2)勾股定理的内容;(3)勾股定理的应用――求线段的长度。

2.综合性的学期、学年复习

要求学生对本学期或本学年所学的各章节逐一过关,实行各个击破的办法,逐章逐节地去解决问题,每章都按单元复习的要求去做,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

3.全面性的中考复习

要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疏理,把握好本学段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分析各章节的知识在整个学段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抓住知识的主干进行复习;再由主干引发到枝叶,将整个学段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棵浓密的“知识树”。每走一步,教师都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做好相应的训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把握相关的知识和内容。

篇5

关键词 学导式 学案 自主学习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Study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guided

SUN Ying, WEI Zhongxuan, GU Juan

(College of Defense Engineering, PLA Univ. of Sci. & Tech. , Nanjing 210007)

Abstract Starting with conception and meaning about teaching mode of learning-guided, didactical fundamental is studied, suggestion of didactical structure is presented, the merits of didactical research is analyzed. By way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and its learning-case, direction of study method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of self-determination learning is focused, better teaching effect is gained.

Key words learning-guided; learning-case; self-determination learning; teaching mode

20世纪90年代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等热潮在我国广泛兴起,自主学习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高校在教育观念、政策制度、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资源建设以及校园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都考虑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关注教师“如何教得更好”的较多,而围绕学生“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关注不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仍是目前许多大学生在“学”的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们以理论力学课程为平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尝试,实施学导式教学,核心是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引导学生进行目标明确的、有序的自主学习,注重学法指导和学习能力培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 学导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学导式教学,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教材、参考资料和必要的讲解,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学导式教学强调学在导前,先学后教, 让学生“学”在前面,进行“自学—解疑—精讲—演练”,把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视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充分利用“已知、已会、已能”去主动获取“未知、未能”。①从而达到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基础上,渗入教师的正确引导,使教学双方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根据学导式教学的特点,必须进行学案设计。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育原理的指导下,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的,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导学材料。与教案不同,学案是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它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它侧重使学生“会学”。②学案既是学生自导(预习)、互导(学生课堂讨论)的依据,又是教师课堂教学实现师生互动合作的依据;是师生共同拥有的学习方案。

2 学导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育专家叶澜说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主要是在过程中展现。若要使其丰富性发挥积极效应,则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③笔者认为学导式教学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关注整个教学过程,把工作重心从研究如何讲好课的“教案”转变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案”上来。要充分考虑安排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增加其课堂上获得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感知、观察和思考问题,使其处于一种能动的学习状态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其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自学能力,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灵活性原则。教师在了解学情,实施课堂教学时,要有针对性,形式上应丰富多彩、灵活多样,不能生搬硬套,更应根据课程性质、学习对象和学生自学能力等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

(3)创新性原则。创新需要思考、需要思维的自由度。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创新,要允许学生冲破规范。问题设置要科学、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并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索中创新。

(4)取舍性原则。课堂教学一方面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把问题议深议透,另一方面,教师要控制好节奏和方向,不能天南海北随意乱侃,跑题太远。哪些内容讲、哪些内容议,哪些内容完全自学,都要认真设计进行取舍。学案也不能包罗万象、面面俱到,内容要有取舍,不能过细过全,要适当“留白”,要留给学生思维和探索的空间。

3 学导式教学的组织实施

学导式的教学程序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引导自学、研究深化、巩固提高。④

(1)引导自学。变传统的课后练习为课前作业,即课前学生根据教师精心设计编写的学案提示进行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查阅参考资料,了解学习目标,初步理清教材基本内容,思考、探索学案设置的问题答案,记录学习中的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导式教学的重点在学案编写上,高质量的学案是成功实施学案导学的基础。编写学案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该是怎么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学就怎么编制学案,怎么样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感悟方法、养成习惯、提高成绩、健康成长就怎么编制学案和使用学案。⑤我们根据理论力学课程特点设计以下内容: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背景材料与准备知识,学法指导与重点解析,思考与讨论,学习效果检测,拓展与提高,学习体会及难点记录等。由于有了充分的课前学习,在课堂上教与学都有了明确方向,教师只要帮助学生释疑解难,对重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而不是面面俱到。例如动力学中,动力学普遍定理(动量定理、动量矩定理、动能定理)的内容,原来用传统讲授式教学至少需要14~16学时,而且因为这部分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物理课程中已学习过,学生没有新鲜感,上课不愿听,但课下又不会做题。实际上这些内容是理论力学的难点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与中学物理和大学物理是有区别的,而且题目千变万化,十分灵活、难度较大,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采用学导式教学,这部分内容学生根据学案指导,自主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比较容易的。课堂上教师重点解决大学物理较少涉及的内容,比如动量矩定理侧重“相对质心的动量矩定理”和“刚体平面运动微分方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侧重“刚体和刚体系统”以及“普遍定理综合应用”,只需10学时就可完成,效率较高,学生在课堂上也较少厌倦感,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提升。

(2)研究深化。学生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进行合作性学习。在自学的基础上独立思考、进行解疑,也可以思考题为依据,选择重点问题和有分歧的问题展开讨论。 当然教师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薄弱环节等等。教师就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解疑释惑、做好归纳总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准确、系统化。对于难点问题要抓住要害,讲清思路,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寻找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比如运动学的研究内容无非是各种运动量,如速度,加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等,这些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不少人往往有思维定式,解题喜欢依照原有的大学物理甚至中学惯用的思路和方法,有些学生按照过去的解题经验,对概念的理解往往过于片面甚至错误,这些错误的概念(比如认为角速度就是“某点的角速度”,见到圆轮就认为是定轴转动等等),在处理过去的特例时也许不会显现什么问题,但推广到现在的一般情形就行不通了。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否则的话,越往后就越会感到寸步难行。教师的引导要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比如告诉学生虽然有些概念是过去熟悉的,但不等于你对它的本质有准确的理解。多数情形下,出错原因往往就是某些基本概念的理解有偏差。所以,对基本概念要认真理解,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特别要改正以前已经先入为主的错误概念。理论力学课程各章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一步没赶上,步步赶不上。因此从一开始就要养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的习惯,大家一起讨论可以澄清模糊的概念,容易找到自己错在哪里。实际上影响解题思路的“坎”往往都是一些最基本概念的误解,把这点弄清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3)巩固提高。学生通过对疑难问题的积极思维、探究、讨论和练习,对学习内容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和挖掘。理论力学是一门十分注重细节的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可能死记硬背”,因为题目灵活性非常大,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题目只是所给条件或约束稍稍改变一点,就有完全不同的解题方法和结果,所以死记硬背每一道题求解过程或公式是没有用处的。求解问题的关键是“掌握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习题训练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例题学习和习题训练,注意细节和概念的准确,养成良好的解题规范,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受益一辈子。要引导学生从例题和自己做过的习题中总结归纳,加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这就是学案中设计“学习体会及难点记录”一栏的目的。这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也是学生将来在工作中所必须具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

4 学导式教学的研究价值

理论力学内容经典、逻辑严密、程序化很强,教材表述规范,参考资料较多,比较适合在“学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采用学导式教学,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学物理基础,对有交叉的内容自行选择取舍,避免课堂上重复“炒冷饭”。课堂教学中,学生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还可节省做课堂笔记时间,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上,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不再是机械地听讲和记笔记,而是需要自己阅读、自己思考,自己查资料,自己动脑筋钻研,才能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学生自主、直接、快速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思考更积极主动,思维也更科学,自学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中学乃至大学物理中,一直不习惯应用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去进行逻辑推理,而是采用简单的主观想象去代替理性思维。对基本概念和理论往往仅从感性方面去理解和分析,不注意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仅急于算题对答案,重公式套用、轻图形分析,对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分析其力学意义。这种用主观臆断代替理性思维的不良习惯,严重阻碍了学生在理论指导下,有目的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用学案引导学习是改革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引导性材料,学生根据学案进行有序可控的自主学习。学案中精心设计的有层次有梯度的思考问题及学法指导可以使学生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偏差,逐步克服不良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经过课前的充分准备,已获得了对新知识的初步认知,课堂上具备了展开充分讨论的前提条件,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双向交流的场所,而且交流互动可以更加深入和拓展。此外,学案还弥补了应用多媒体课件信息容量大,不便于学生笔记和长期记忆的不足,使课堂效率大幅提高。教学过程中师生间更加民主和平等,课堂教学更加有活力,教学不仅是传承书本知识,更成为充满激情与智慧碰撞、张扬个性、创新发展的活动过程。

5 结语

学导式教学模式以学案为载体,教学重心从“教”移到“学”上,强调学法指导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符合现代教学理论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1年获得第八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个人赛一等奖1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和优秀奖55人。⑥运用学导式教学模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加强,“学会学习”的目标初步实现,为学生进一步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也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 张大生,刘学浩.再谈学导式教学法[J].中国教育学刊,2009.8:63-65.

② 谭金锋.实施学案导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3):69-71.

③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教师之友,2004(1):49-53.

④ 张宝书.军队院校教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4.

篇6

研究学习迁移的现象和规律能帮助我们了解学习是如何引起的,学习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学习结果在今后的学习中起什么作用。研究学习迁移,也有助于探索教育和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

迁移规律现象,人们早已发现,如“触类旁通”、“一反三”,但是,在现象教学中,怎样实现迁移呢?

一、 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在各种新情景、新条件下活学活用已学的知识,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达到灵活迁移的标准,从而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智力。这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中的最基本的相同因素-------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规律。

例如:在教学中“式”的教学中,先要让学生获得“式”的一些基本概念:“代数学就是把已知数同未知数用方程式排列起来,使得未知数成为可知的一种方法。”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概括的认识,在熟练掌握整式方程的解法基础上,在学任何方程式(分式方程、无理方程、一元、二元、一次、二次等)时就会觉得很容易,成为他熟悉的变形。例如:学习了(a+b)的平方=a的平方+2ab+b的平方由来和定义,再算(a+b+c)的平方=?时,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如果学习过程中,对基本概念、原理、原则理解不确切,就会产生错误。

二、 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知识、技能。思维方法、态度等等能够迁移,而且能因迁移而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应克服思维品质中的消极因素,要培养如下良好的思维品质。一是培养“三思而后行”的习惯。遇到任何问题,必须学会深思明辨,谨慎从事。这样才能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目前的问题。例如“遇到梯形问题,若需作辅助线,要先认真分析,已知和求证(求解),若求面积,可能作高,若是等腰梯形,一般平移一腰,若对角线长和夹角知道,那就可能平移一条对角线了。二是培养客观求证的态度。有了这种学习态度,以后遇到任何问题,不会草率行事,如在填空题中,已知条件含单位,求出的结果也要带单位。还有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如果方程有根,要先判断≥0,若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最好要验根等。三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学习之所以能发生迁移的作用,有赖于我们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基本知识和原理,并随时向学生提供迁移的机会,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掌握学习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比如:学习切线长定理时,书面上,学生只能知道:从园外一点向园引得两条切线,切线长相等”为透彻理解,连接园外一点和圆上两切点、圆心的线段,通过轴对称性或三角形全等、切线定义等旧知识得迁移,从而让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马上回忆起这些结论。

篇7

本学期已完成了第一章至第六章以及实验部分的内容,期末复习工作也顺利进行。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习进行复习,并做好补缺补漏工作。无论是教师的编写提纲,还是课堂上的精讲多炼,处处都体现了师生的默契配合。一个学期来,我在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既注意了概念的科学性,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学好化学是很重要的教学中。又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揭示其涵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了并在教学中尽可能通俗易懂,通过对实验现象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要领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

二、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点工具。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结合实物和化学反应,学习相应的化学用语,结合化学用语联想相应的实物和化学实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化学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化学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三、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实际,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元素化合物知识对于学生打好化学学习的基础十分重要。为了使学生学好元素化合物知识。加强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多接触实物,多做这些实验,以增加感性知识。要采取各种方式,帮助他理解的基础上记忆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学生逐步掌握了一定的元素知识以后,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等之间的关系,并注意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55-01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特点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这门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其他教学原则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因此,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从整体来看,应该分为以下两大步骤: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来表达的,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没有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就谈不上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又大多比较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启发,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适当的举例是我们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也是比较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如:讲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对于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要理解这个原理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学中不妨采用脚与鞋的关系加以例证,在生活中他们清楚地知道,有多大的脚就要穿多大的鞋,鞋的大小应随着脚的生长而加以更换,否则,鞋太大或太小,不仅穿着不舒服,而且是既站不稳也跑不快。这个例子通俗易懂,使得学生很快地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原理。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阶段和最后的归宿。如: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二课中讲到: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近年来,我国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发生的洪水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洪水泛滥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相互联系的,加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的综合冶理,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按客观规律办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我们在洪水退却后的深刻反思的结论,也是我国在今后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必须落到实处的问题。

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举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举例还是一项教学艺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真实,就是说事例材料本身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须是确有其人,确有此事。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所以,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决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不起推敲,否则就有背于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二、接近性

所谓接近性有二层含义:一是指空间上的接近,要求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二是指时间上的接近性,就是说所举例一定要新鲜,过于陈旧的材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最好是近期发生的,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贴近时代的材料,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精典性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例证、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怎么办|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因为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它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到举例少而精,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一古脑儿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四、结合性

篇9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特点决定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这门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它贯穿于这门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决定着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向和质量,其他教学原则都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补充和具体化。因此,依据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从整体来看,应该分为以下两大步骤: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在思想政治课中,的基本理论知识是通过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来表达的,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没有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掌握,就谈不上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然而这些基本概念、基本又大多比较抽象、难懂,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启发,为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接受,适当的举例是我们政治课教学中常用的也是比较主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初三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第五课中讲以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由于他们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要理解这个原理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学中不妨采用脚与鞋的关系加以例证,在生活中他们清楚地知道,有多大的脚就要穿多大的鞋,鞋的大小应随着脚的生长而加以更换,否则,鞋太大或太小,不仅穿着不舒服,而且是既站不稳也跑不快。这个例子通俗易懂,使得学生很快地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原理。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能力和思想政治觉悟的目的。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重要的阶段和最后的归宿。如:高二年级思想政治课教材第二课中讲到:物质世界不仅是普遍联系的、变化发展的,而且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为了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对98年入夏以来,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洪水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长江流域洪水泛滥与生态环境的恶化是相互联系的,加强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的综合冶理,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按客观规律办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既是我们在洪水退却后的深刻反思的结论,也是我国在今后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必须落到实处的问题。

举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举例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举例还是一项教学艺术,为了更好地发挥举例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真实性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探求真理的学科,来不得半点虚假。所谓真实,就是说事例材料本身不论是国事、家事、大事、小事都必须是确有其人,确有此事。只有真实的材料,才具有说服力。所以,举例一定要真实无误,决不可胡编乱造、道听途说或者是经不起推敲,否则就有背于思想政治课的科学性和严肃性。

二、接近性

所谓接近性有二层含义:一是指空间上的接近,要求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离学生生活、学习环境近一些,离他们的心理近一些,最好是能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经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举例,这样学生感到可亲可信。二是指时间上的接近性,就是说所举例一定要新鲜,过于陈旧的材料学生是不感兴趣的,最好是近期发生的,且含有一定的新知识、新信息的,贴近时代的材料,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三、精典性

在教学中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知识内容可以用多个材料、事例加以例证、说明,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又是有限的,怎么办|我们只能精心选材,力求少而精,使用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材料,以起以画龙点睛之功效,因为典型的事例能集中地反映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它既能使学生较为全面清晰地感知事物的形象和基本属性,又便于学生确切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实质。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到举例少而精,决不能抓住一些相关事例一古脑儿搬到课堂,将政治课变成了故事会,这样做势必会造成喧宾夺主,本末倒至。

四、结合性

篇10

【关键词】教学 迁移 心理状态 概括能力

引言

在心理学中,迁移是指人们在一种情境中学到的东西可影响他们在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现象。将已民掌握的知识和规律创造性地运用到新的环境中,去探索未知的知识、规律,即知识迁移能力是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同学们在物理学习中从“学会”走向“会学”的重要一环。学习迁移是教育的基石,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习迁移而教,因此我们要重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下列策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1. 积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迁移的前提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只有学生的心理积极作用于环境,其认知发展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学生对环境的刺激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知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对学习的迁移有很大的影响。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更有利于已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预设情境随时调整学生的心理准备状态,如学习信心、探究欲望、紧张程度等,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教学中,可通过创设物理小实验,引发认知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新课题的有关知识上来,进入有利于学习新知识的状态,形成迁移的阶梯。如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教学中,学生已有质量、密度的测定等知识,所以上课时,可以先进行一个小实验——鸡蛋的沉浮,然后提出问题鸡蛋为什么会浮起来呢?学生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教师稍加引导,经过思考可以明白这个问题。接着就把此课的重心引入,运用物质的密度不仅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还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可以鉴别物质,估测物体的体积,估测一些庞大物体的质量等。这样把学习新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可使学生心理进入积极、高效的状态,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

2. 强化基本概念和原理是迁移能力发展的基础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领会基本原则和概念看来是通向适当迁移训练的大道。”也就是说,扎实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建立新的概念,形成新的技能具有转向迁移作用,同时还应挖掘其与迁移情境的概化与辨别的适应平衡,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术语来说,恰当迁移可被视为是“概化与辨别”过程间的一种平衡。所谓概化就是对类似的情境做出相同的反应,辨别就是对类似的情境做出不同的反应。在学习者掌握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能将某一反应从学习情境适当地推广至迁移情境时,正迁移就发生了。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加强基础知识部分。如讲实验:探究速度的变化时,必须在这一课之前讲好路程、速度等概念,还要掌握秒表、刻度尺的使用等基本技能。在讲电流做功快慢之前,首先必须使学生掌握电路的串联,并联,电功等基本概念,还要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电路的连接等基本技能。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最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与具体事物的联系最广,学生掌握了这些知识后,适应性越大,迁移到具体情境中的可能性就越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实践,以利于有效地促进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广泛迁移,达到概念化与辨别的适应平衡。

3. 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体系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学习物理原理和解题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通过概括掌握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去揭示新事物的本质,促进迁移顺利进行。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学科的特点,注意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训练,形成具有独立地分析和概括问题的能力,始终把对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一般来说,一个物理方法处理的是一类(或几类)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物理问题。若教学中抓住研究问题的特征,可将该方法应用在不同内容上。如利用控制变量法我们可以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影响电流大小的因素等实验的探究。又如,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对事物本质属性的定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定义式左端代表一个物理量,而右边仅代表一种定义的方法或测定方法,仅是给我们提供了用外界因素来表示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间接方式。事物的本质属性由其自身所决定,它们在与外界作用时显示出同一性质,与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事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学生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广泛迁移到如速度、密度、压强、电流、电阻率等许多内容的学习中,使学生对这类概念的理解都能融会贯通。

同时,根据物理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课的指导,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验技能,帮助他们对在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正确的处理、归纳,总结出相应的规律。对实验中出现的误差和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找出原因,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通过这些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物理学的相关规律的理解。

4. 结束语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用知识迁移,知识的迁移能使我们广开思路,多层次、多方面应用各种知识元素去构筑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思维过程显然对学生们创造性的萌发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