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体育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易出现的头、眼移动错误
1.铅球
预备姿势阶段:低头、两眼从非投掷腋下向投掷区看,从而破坏了正确的身体预备姿势状态。滑步姿势阶段:抬头并将面部转向投掷方向,眼望落地区,以致破坏了超越器械用力前的正确姿势。最后用力阶段:眼望落地区及低头,既破坏了身体用力结构又改变了动手角度。
2.标枪
助跑阶段:进入投掷步后,头部向投掷反方向转,目的是想观察引枪完成情况。这样既破坏了身体各肌肉群的协调用力,又拓乱了助跑节奏。最后用力阶段:眼望落地投掷区或头向非投掷臂侧转动,其结构破坏了出枪角度和支撑用力。并容易导致犯规。
3、铁饼
预备阶段:低头眼望地面,易破坏旋转轴。旋转阶段:头与身体转动不同(超前超后),并眼望地面,易使重心偏离旋转轴。最后用力阶段:头与身体转动不同(快或慢),眼望投掷区,易破坏身体平衡,并造成出界或犯规。
二、产生头、眼移动错误的原因分析
1.动作概念不清,尤其头部动作概念不清
。这与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对头部在整个投掷过程中的运动情况讲解不清有一定关系。另外,与不适应投掷技术对头部动作的要求也有一定关系。
2、心理因素不适。
一是急于验证肢体和器械位置与正确技术的吻合情况。如:标枪的回头看枪和铁饼的低头看地等。二是目标干扰。将优秀或及格标准做为自己的投掷目标,每次投掷便不由自主地将目光移向该标准处。如标枪、铁饼、铅球投掷时的眼望投掷区。
三、避免出现头、眼移动错误的建议: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管理;思想理论;体现
高校体育教职人员在工作中不断归纳体育管理的经验,并总结为固定的管理模式和规律,这就是体育管理的理论。研究体育管理思想理论,可以促进学校的体育管理体制建设,提升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从而使学校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德、智、体均衡发展的优秀人才。
1.整体统一思想理论在高校体育
管理工作中的体现体育体系主要包含单位组织运动、团体运动以及竞技比赛运动这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现代高校的体育管理工作同样属于一个整体,整体和各个构成要素以及外在条件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要想在学校中落实体育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目标,教职人员必须明确管理目标,采用整体管理原则,按照一定步骤,使管理工作可以从上到下逐层实现。同时,在管理系统中,要将各个人员和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划分,以提升工作人员的全局意识。管理人员要对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进行逐层划分,从大型校园体育活动到日常体育教学,都要采取整体管理方式。在日常体育教育中,体育教职人员应引导学生以参加学校的大型体育活动等方式为契机,不断提高自身体能素质和体育专项技能;同时,学校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也必须依靠日常教学为支撑。
2.人本主义思想理论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体现
人本主义的管理思路是要以人为本,让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在本职工作中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作用。在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充分激发教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管理人员应充分考虑教职人员实际胜任本职工作情况,根据其胜任能力为各个岗位安排人员。比如,安排高级管理职位时,应挑选责任心强,拥有较高管理素质且具备全局观念的工作人员;安排中级管理职位时,应选择性格温和,擅长与人交际,能够妥善处理日常事务的工作人员;安排低层次管理职位时,应选用熟知开展和组织体育活动方法的工作人员。通过合理调配校内体育管理的工作岗位,可以全面提高内部管理效率。
3.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在高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在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人员要根据学校内外的体育发展形式,制订适当的管理目标,并随时对目标进行调整。在明确了目标之后,管理人员要结合实际,为学校的体育管理工作建立运行方针,并运用方针计划落实高校体育管理目标。体育管理工作的过程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在实践中,管理人员在对校内体育系统进行控制管理时,应积极改变自身管理理念,采用灵活机动的管理模式,积极处理各级管理人员的工作反馈,这样才能达到工作目标。
4.经济效益理论在高校体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当前我们正处于追求经济高效运行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内部的体育管理工作也必须将效益作为开展工作的首要目的,追求经济效益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人员要树立效益意识,将效益理论作为指导理论,在开展工作时以提高效率和创造价值作为首要追求。经济效益理论是指在体育管理中,将管理过程创造的效益与学校的整体效益结合起来,使二者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并将二者作为高校内部开展体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目的。当前,在政府“全民健身”方针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制订了体育事业发展计划,开展体育活动成为其重点。综上所述,高校的体育教育管理可划分为整体统一理论、以人为本理论、动态教育理论以及经济效益理论。体育教育管理工作理论可以指导广大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教职人员对当前的体育管理工作开展全面、深入的探索和研究。通过对体育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进行研究,可以全面提高我国高校的体育管理效率,使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不断发展和完善。
作者:司振艳 单位: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立德树人;体质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5.030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中国大陆的中小学体育器材管理方式主要有专职管理和兼职管理两种。[1]这两种管理方式均依靠专人严密监管,学生借还器材需严格办理比较繁琐的手续,且借还时间不灵活。有的体育器材室离运动区较远,甚至存在管理员脱离岗位或态度较差等情况,造成相当多学生不愿意到器材室借用器材。[2]学校体育器材是保证中小学体育教学正常开展和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之一。[3]长期以来,校园体育器材缺少或使用不便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落实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4]如何形成一套科学、合理、高效的学校体育器材管理模式,优化体育器材管理,提高器材使用效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服务学生,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可谓是当前学校体育工作的研究热点。[5]
2014年10-11月间,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教师赴台研修,在参访台湾高雄女子高级中学期间,获悉该校创设了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器材管理方法,该方法让学生在活动时间内,借还器材方便且使用得心应手,器材得以高效使用。由于该校对该管理方式没有进一步归纳整理,笔者经过一番研究后,把该器材管理方式提炼为“自助化”管理模式。选择在大陆学校进行实验研究,分析该模式的可行性及其价值取向,为我国大陆学校推行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模式提供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选取广州市增城区二所同质同类的高中学校(“寄宿制”学校和“半寄宿制”学校各一所)为实验学校,确定2014年入学的高二学生(10个班)为研究对象。在10个班里,随机抽取文科、理科各一半分别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组学生共有508人,对照组506人。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理论统计法进行研究,历时一学期共5个月(2015年9月-2016年1月)。
3 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模式
学校根据自身的体育场地实况,把体育器材以开放式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校园比较宽敞且能避雨的场所中(以就近为原则,摆放在体育活动区附近,便于取还),没有专人监管,仅有器材使用告知或相关温馨提醒,学生可在学校规定的活动时间内,本着体育锻炼活动的需要,自由选取与使用,无需办理借还登记手续,仅靠学生的诚信自律,实现自我管理的一种体育器材管理模式。实施中需遵循以下原则:
3.1 服务学生
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是学校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个小时的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管理模式,旨为满足学生体育锻炼个性化需求,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很有必要大力提倡发展,加强领导、认真贯彻、落实到位。
3.2 管理育人
学校有序地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以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体育成绩,促进良好的校风校纪的建设,发挥管理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制定必要的安全措施、应急预案,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3 提效增能
传统的体育器材管理模式,因其借还手续繁琐,时间不灵活等原因,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制约了学生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的落实和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取向,本着从体育锻炼活动需要和提高器材使用效能出发,优化体育器材管理。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模式,学生可在学校规定的活动时间内,自由选取与使用,无需办理借还登记手续,仅靠学生的诚信自律,实现自我管理,以此提高器材使用的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器材使用的效能。
3.4 可持续发展
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模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管理网络和管理机构,协调和评估,形成主管副校长挂帅、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科任教师辅助、学生诚信自律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才能使学校体育器材管理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可持续的发展。[6]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对学生自主锻炼的影响
从实验可知,实验后实验组学生有80.29%喜欢或非常喜欢该自助化管理模式,而且实验组的学生每天自主参加体育锻炼达277人,占实验组人数54.5%,比对照组的45人、占8.9%都高得多,这表明实验组比对照组养成自主锻炼,形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学生明显较多。可见,体育器材的自助化管理模式深受学生欢迎。
4.2 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对学生使用体育器材次数的影响
从表1显示:实验组的学生使用1种或2种以上的体育器材分别是对照组的3倍、10倍以上,且使用1种体育器材的人次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多,使用2种体育器材的人次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少;而对照组的学生从原先的兴趣广泛向掌握一项以上体育技能迁移。说明:学校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有明显功效。
4.3 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对学校体育器材损耗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不管是寄宿制学校还是半寄宿制学校,实验组的学生使用体育器材损耗程度远比对照组少,且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减少,对照组基本不变。表明:实验组的学生对器材的保护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较对照组明显较强。
4.4 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对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
跟踪调查二所实验学校政教处每月统计的《班级文明班检查评比表》、《学生违纪情况纪律表》、《学生好人好事登记表》等学生行为规范纪录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类:
A:获得文明班(班次);B: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人次);C: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人次);D:一般违纪受到处分(人次);E:受校级处分(人次);F:违法犯罪(人次)。
图1数据表明,作为反映班级整体表现的学校月度文明班评比,一学期(共5个月)来实验组获得文明班的次数达到41次,远高于对照组的19次;有记录的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人次也以287人次对179人次明显超出对照组;有记录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人次为179人次明显多于对照组的96人次;而一般违纪记录为75次,低于实验组113次;受到学校层面纪律处分为2人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人次;违法犯罪人次均为零。说明:学校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重要作用。[7]
实验还发现,在实验的第1个月,两组学生在未按时完成作业、拾金不昧、迟到早退、未按时作息方面均在同等状况,但从第2个月开始,实验组在未按时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未按时作息方面的数据急剧下降,拾金不昧等好人好事的数据直线攀升,且随时间推移而显现效果明显,而对照组在这几方面保持在同一水平。表明:学校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能促进学生的行为规范修正,提升学校德育教育效能,进一步凸现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所蕴涵着的道德、品质、行为等思想教育内涵,渗透着“立德树人”教育功能。
4.5 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从表3可看出,实验组的学生无论是在身体形态,还是在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方面都大幅度提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学校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对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具有非常显著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学校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5.1.2 在校园实施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能有效地融合德育因素,发挥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对学校德育管理以及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诚信等道德品质教育产生积极作用。
5.1.3 学校推行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深受学生欢迎,具备在我国大陆学校广泛推广的可行性。
5.1.4 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在寄宿制学校比半寄宿制学校更容易推行。
5.2 建议
5.2.1 推行体育器材自助化管理之前,应加强宣传教育,在相应位置摆设体育器材使用告知或相关安全提醒。在开放器材前,可与学生签订相关承诺书,也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实施初期安装摄影监控设备协助管理。
5.2.2 推行初期,可以发挥学生志愿者在每天体育活动结束时间,协助整理和统计体育器材,如损坏、丢失、调换等情况,及时反馈。
5.2.3 加强存在安全隐患较大的体育器材管理,该类器材应摆放在运动队或体育生的训练室,由运动队或体育生直接管理,如标枪、铅球、杠铃等器材。
5.2.4 推行一段时间后,如果学生都能自觉遵守器材借还相关规定,可以考虑就近原则,在不同场地摆放相应体育器材,便于取还,提高器材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发挥器材使用的效能。
[基金项目: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专项科研项目2014年度课题“高中寄宿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相关问题研究”(项目编号:T001)和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资金项目“校园体育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编号:201512179876)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柯富俊.学校体育器材管理“六化”[J].体育师友, 2012,(01):40-41.
[2] 陈淑奇.对我国中小学体育器材设施改革的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6,(01):57-58.
[3] 周长雷,唐晓辉.中小学体育器材利用率现状浅析[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1):18-20.
[4][5] 邱伯聪.高中寄宿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相关问题研究――以广州增城市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09):9-14.
篇4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学校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资料显示,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并不是自愿而是在考试的压力之下参与的。考试完继续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逐渐减少,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减少。同时由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锻炼时间和项目很难统一和固定,场地分散等原因,管理难度比较大,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有良好的管理系统,从而提高课外体育活动锻炼的质量。本文旨在探索符合学校体育目标,具有学校特点、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湘江中学、淇滨中学、福源中学、镇一中等七所学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改革、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等方面的论文及有关文献。对目前学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学生学校体育的要求进行了解。
1.2.2 访谈法: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学校的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进行访谈。
2. 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作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锻炼习惯,调节精神和丰富课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1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
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征多种多样,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学校课外体育锻炼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进行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它对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长,活动内容多,易于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巩固与提高在体育课中学到的技术和技能,在锻炼中不断强化和巩固训练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这是体育课所不能比拟的。同时有利于那些不擅在课堂上表现的同学自己发挥。通过体育竞赛、体育锻炼,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质、发展个性及终身体育能力。达到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目的。而锻炼习惯的养成对课外体育活动管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2 课外体育活动是增强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首先是对体育课所学内容的巩固,提高体育教学的成果,更好地完成学校体育的任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学生可以利用多的闲暇时间去参加多的项目。由以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人数多。而这些球类是集体对抗性项目,单凭一个人的能力不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在平常的练习和比赛过程中需要互相配合与团结,同时对身体的要求比较高,练习者需要较强的体力与毅力。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不但改善人际关系和增强学生之间的相应交流,同时通过一些集体的竞赛项目还激发中学生集体荣誉感及培养积极进取、顽强拚搏等优良品质。
3.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中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误区。
中学生身体仍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因而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足以适应当前的学习与生活,对健康没有危机感。因此,大部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并不是很明确,对健康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了解,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薄弱,是凭兴趣和爱好来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没有认识到体育活动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认识到进行系统化的科学体育锻炼对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机能水平,强化体质,增进健康有良好的作用。
3.2 缺乏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意识。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学生学的被动式教学,学生已经习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练习的模式。而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都是自发兴起,缺少老师的指导,缺乏自我锻炼的意识及适合于个体的锻炼手段和方法。锻炼习惯没有养成。课外体育活动没有明确的目的,与竞赛无关,各级领导普遍都不重视,这也是学生缺乏课外体育运动的因素之一。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对体育价值认识程度不够,没有将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随意性大,尤其是女学生把相当一部分课外活动时间也用在了学习上。
3.3 体育场馆及设施建设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首选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虽有较大的改观,但课外体育活动经费来源还存在着严重不足,每年学校投入的经费屈指可数,使很多有益的课外活动难以开展。近几年学校都在不断的增容,学生的人数增多选择的项目也不同,需要的器材也比较多器材经长期使用损坏较严重。但很多学校场馆设施还十分落后、跟不上学生的需求,或只能满足部分学生需求。因此,一旦场地设施满足不了,学生的锻炼欲望随之消失。
3.4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形式及活动内容单一。
虽然现在学校都比较重视课外活动,但从目前学校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形式及课外活动内容来看,依然走着传统模式的老路,工作内容单一,层次不够分明,不能充分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得课外体育活动效果和质量不高,既不能调动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兴趣及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参加课外体育竞赛活动的学生越来越少。
3.5 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对课外体育活动不够重视。
学校的领导和体育老师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课外的“玩耍”,所以没有予以重视。造成了这项活动缺乏组织与指导,由于受传统体育课的影响学生还不能独立进行体育活动,缺乏独立锻炼的意识,活动起到的效果甚微。学校有关部门协调不当,分工不明,组织实施不力,使该项活动得不到落实。体育教师忽略了体育骨干在课外活动中的作用,发挥不了他们的积极性。
4. 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措施
4.1 培养学生骨干。
课外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体育骨干。体育教师从各年级或各班里抽取有一定特长和威望、组织能力强、有责任心的学生担任学生骨干,使其组织和指挥课外活动。体育教师要注意培养和给他们机会去发挥自己的特长使他们在学生面前树立起威信,从而有利于后面课外活动的开展。召集他们商讨活动计划,征求他们的作用,让他们担任学生当中的“小老师”,使他们感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更积极的工作。在体育骨干的组织带领下开展一些比赛活动,使学生可以把自己平常的练习内容发挥出来,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会更积极的投入课外活动中。
4.2 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生自愿参加。
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很强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学校开设的活动内容要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动力。学生对活动内容是否感兴趣决定了学生是否积极主动、认真的去进行活动。学生对运动项目感兴趣,就能愉快、自觉地参加活动。如果项目单一枯燥又强迫学生去运动,会使学生更加反感,学生只会去“出工不出力的练习”,起不到锻炼的效果。因此,要注意从活动内容上下功夫,千方百计使课外体育活动多姿多彩,形式多样、方法灵活多变,内容具有吸引力,把学生吸引来自觉地参加锻炼。
4.3 健全和完善体育场地、器材。
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必须有充足的场地和器材,学生的锻炼是建立在这些物质条件之上的。良好的运动场地设施和充足的运动器材将直接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决定了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因此,学校要不断的对体育场地进行修补、增添新的器材。场地设施要标准和规范,合理布局,又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器材的外借和归还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专人保管,使物帐平衡,借还登记,定期清点,并定期做好器材的维修和保养,物尽其用。适当的增加场地和器材的开放设施,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课余时间。并在早上、晚上和周末进行开放,这一举措可以缓解场地、器材不足与时间的冲突。给学生参加课外体育训练带来极大的方便。
4.4 开展竞赛活动。
体育竞赛是检验课外体育活动效果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有效的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效果。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运动能力可以在比赛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和发挥,体现出锻炼的价值。首先,参加体育竞赛的学生必须有一定的能力和水平,可以检验自己平时锻炼的效果,同时可以感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在同学当中的威信和知名度,对广大课外体育活动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通过体育比赛的组织和激励,能极大地促进赛前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竞赛活动是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必要手段。
为了搞好体育比赛,必须做好相应的规划并制定必要的措施。强管理,以达到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否则只会流于形式或成为散乱随机的盲目活动。开展竞赛应注意:
4.4.1 竞赛活动开展的内容要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争取把平常的锻炼项目都加入比赛中。把比赛的时间分配在每年的各个时期,定期的举行体育竞赛。
4.4.2 竞赛过程规范化 竞赛过程中的每一项项目必须按照正规比赛的要求,不仅为了促进学生的锻炼效果还要按照严格的规则来分出胜负,要做到公平、公正。比赛过程也是学习比赛组织的过程,要使竞赛过程规范化、科学化,让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学到竞赛的组织方法。让学生参加竞赛的管理工作,通过参与增长体育知识、提高体育素质以及欣赏品位。
4.5 建立课外活动的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健全评价的评价体系指标。评价指标应有各班经常参加活动的人数、次数、校运会成绩等,以此来促进各班课外体育活动的竞争。
5. 小结
以上的分析表明,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和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为了实现学校体育目标,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就必须把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互相补充。 在课外体育活动管理中必须制定完善的体系。一系列有效的管理不但能有效地促进课外体育活动的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而且能不断地提高其锻炼水平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红姑.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整体改革基本思路[M]江西教育科研, 1998增刊
[2] 钱耀庭.学校体育学[J]1998.6
[3] 徐定国,等.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管理的意义[J].体育学刊,2002,(2):70
[4] 马宁.重新审视课外体育锻炼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体育学刊,2006,(1):138-140
篇5
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管理部门重视不够
许多乡村学校至今仍把守着应试教育这根缠身令,以提高升学率为唯一追求,并以此衡量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教师的工作成绩。加之乡村学生从小就受一种只有考上大学才能脱离农村的传统教育。家里家外、校里校外,形成统一思路。尤其到了中学,只要是高考范围之外的课程,一律不去“浪费”时间。基于这一思想,体、音、美自然成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被视为正常教学的附属品。
此外,乡村小学大都实行包班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遇到一位思想活跃、又有一定体育爱好和体育素质的包班教师,还可能灵活地给孩子们安排几节体育课;反之,孩子对体育活动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2.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
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据对某县中小学校的调查显示,仅有73%的中学和45%的中心小学配备有专职体育教师,在全部体育教师中,毕业于相关专业的又仅占体育教师总数的33%,即使这一部分人,为考核工作实绩及晋职评优的需要,又有近半数改教了数学、语文等主课,体育只是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3.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教学条件是学校的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乡村学校因对体育教育的漠视,不可能投资于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有的学校连一块普通的垫子也没有,更谈不上横箱、踏跳板、体操棒、音像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
4.教学不规范
不少乡村教师,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也少有本地区同行之间定期的教研活动,对国内外最新教育动态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知之甚少,教学模式仍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水平。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民间体育活动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
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教师,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教师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
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等)。
篇6
一、中职体育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体育教学存在问题。在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学中,体育教学常常被忽视,体育教学的器材设备和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有效保证体育课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学生对体育课教学兴趣不高,课堂学习训练没有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不服从教师管理,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师管理方法不当等原因,造成课堂教学有效性不高。例如,在体育教学中经常出现如下现象:上课已经开始几分钟后,学生才散漫地来到操场,并且手拿饮料、食品,边走边吃;教师在示范讲解项目动作要领时,学生在旁边嬉戏打闹,有的学生说笑话、做怪动作,分散学生听课注意力;当教师指出学生的训练问题时,学生不以为然或顶撞教师等。以上这些现象的发生,使教师需要不断维持课堂教学秩序,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1.学生原因。有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多心理问题、思想问题,使学生不能较好地适应学校环境。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学生经常会出现情绪波动大、易发怒、不能专心学习、爱动等问题,甚至个别学生的挑衅行为与敌对心理比较严重,故意不遵守课堂纪律,不服从教师管理,寻衅滋事等。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机,由于中职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不好,学生上进心不强。社会上不少人对中职学生有偏见,再加上学生不能公正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易产生较强自卑心理,学习热情不高,对体育学习缺乏兴趣。由于中职学生存在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又得不到教师和学校的爱护和关心,心理失落感强,存在自暴自弃心理。这些原因造成学生上课不服从管理,问题较多。2.体育场地与器材原因。一些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训练器材、设施缺乏,投入却严重不足。因缺少场地和练习设施、器材,影响了课堂教学进度。
二、中职体育教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加强思想教育,保障教学秩序。要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严格的课堂组织纪律能有效避免学生的散漫自由、打闹嬉戏等不良行为现象的发生。教师要和学校配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采取多种措施和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和改正存在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强调和督促学生遵守上课时间,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加强课堂管理,严格执行课堂考勤制度,对于旷课、无故缺席或迟到的学生加强教育和交流沟通,并对学生进行积极批评教育,使学生能认识到错误,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的自觉性,为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奠定基础。(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中职学生来自农村的人数较多,他们对体育锻炼和健康理念知识掌握了解不多,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观念,让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在体育课教学时,要广泛宣传“阳光健身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健康理念。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到体育教学中,使学生建立终身锻炼的观念,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方法的指导。根据大多数学生喜爱观看体育比赛的特点,教师应经常介绍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比赛情况,与学生共同探讨热点体育话题,让学生了解体育项目比赛规则与比赛精神,增强学生更好地遵守规则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在教学中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育和启发学生了解各种体育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三)营造和谐氛围,促进课堂管理。要想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管理效果,体育教师就要积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对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效果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把对学生严格要求和信任尊重有机结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看待,积极构建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经常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运用各种方式调动学生体育学习训练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和谐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中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学校院校 体育教学 教学现状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5-0205-01
1.学校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1 体育教学观念落后
思想观念传统落后、体育意识较弱是目前学校院校体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阻挡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教学侧重方面都选择性地忽视包括体育在内的普通文化类学科教育,体育教学给专业课“让道”的现象十分普遍,这主要源于办学者、教育管理者、体育教育实践者以及学生、家长等阶层对职业教育中体育学科的地位认识不清所致。
1.2 学校院校体育投入力度薄弱,师资力量难以达到优化课程的要求
师资投入是确保学校体育教育达到或者满足职业人才身心健康基础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提升体育教学效能、促进教学改革的物质保障。而事实上,我国学校院校在体育教育投入上远远低于对专业课的投入,甚至低于对普通文化基础学科的投入。物质投入的缺乏减弱了体育课程教育教学的辅助力量,导致优化课程教育的目标始终难以达成。
1.3 体育教学目标未能与与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相结合
学校体育教学应该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色,针对不同专业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能强化和心理教育活动,如高空作业、深井作业等,除了要开展体能训练之外,还需要实施心理教育,让学生克服职业心理压力。
2. 学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2.1 强健体魄,为人才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体育教育能够从身体上锻炼学生的素质,使其具备强健的体魄,为适应将来的高强度专业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据调查,目前我国劳动从业者的身体素质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年轻劳动群体,在身体素质上几乎都呈现“亚健康”的现象,未来的社会岗位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还需要其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够承担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以及特殊职业的劳动强度。而在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教育教学中积极开展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打好基础。
2.2 磨练意志,从精神上提升人才的社会竞争力
体育教育除了进行身体素质锻炼以外,还要从精神上、思想上开展强化训练,现代体育教育的目标之一即为磨练学生的思想意志、确保其心理健康发展。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徒增以及就业环境、职业生涯因素的变动,劳动者在思想上变动更加浮躁、易变,企业需要能够长期从事岗位职责的人才,员工的稳定对企业发展意义十分重大。这就需要劳动者具备坚忍不拔、爱岗敬业的思想意志和精神状态,在高职体育教育中,有意识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严格要求学生、能够从精神上提升学生在未来就业中的社会竞争力,对其遗泽无尽。
2.3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升其整体素质
高职体育教学要注重方法,尤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职业能力,现代职业岗位要求人才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职业需要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各项职业素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升人才受企业的欢迎程度。
3.计算机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
3.1 计算机技术在学生管理环节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它使得学生的管理更加科学、顺畅,计算机技术通过对学生的模块分析和数据集成,能够实现对人力的动态管理,并能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学校及时得到及了解学校人力状况和前景的分析,提高学校对内部人才的保护,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保障学校的安全和利益
先进的信息收集系统,也是计算机技术在学生管理上的表现。不但在学校发展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人力资本,还以其计算机技术是学校内部大规模减少工作量。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节省时间并提升人力决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保证科学有效的管理内部学生。
3.2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资源调配环节中的运用
在学校教学资源调配这个环节中;计算机技术能够为学校提供更加有序的保障,计算机技术,能够更科学的实现采购与储运的最优化配置,减低成本并获得更大的利益,并且还能保证学校产品稳定的供应
3.3 计算机技术在学校管理环节中的运用
一个学校的信息化重要的标志在于规范学校管理,从而使学校的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运用计算机技术与学校管理,能有效的整合各方面的咨询,有力保证学校的管理效力。计算机技术运用于学校通讯,更有效地提供缩短学校通讯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沟通效率。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学校的各种讯息不但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也更能促使学校在运营中的合理化、科学化、规范化。。
3.4 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器材管理环节中的应用
教学器材管理,历来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对学校运营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数据的准确性对学校决策有着极大的影响,计算机技术能够以其集成性能及精确运算,能够快速并全面地了反映学校的教学器材数据,并能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及逻辑性使教学器材分析准确无误,从而避免人工误差造成的损失,保护学校内部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
总结语
学校教育是我国现代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人才效用的发挥必须依赖是强健的体魄,因而,在学校课程改革之中,体育教学改革作为增强学生身体机能的重要环节,也成为学校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庞丽.学校体育管理信息化探析[J].信息技术.2012.3.
[2] 李云仙.计算机应用与学校体育管理的分析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6.9.
篇8
1 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思考
一场多用,器材一物多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中学做好学校体育场馆的资源优化建设与管理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理念对于初中体育课程提出的“学生健康第一”的教学目标,使得很多学校在体育场馆及相关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目前,很多中学都建设起了配置较为完善的体育场馆,但在场馆的合理利用上却仍然有待加强。学校有必要对体育场馆的使用进行新的规划,如场馆及场地的一场多用,各类器材的一物多用,足球场可以用做开设棒垒球、腰式橄榄球、飞环、航模、发展跳跃能力练习等的场地,羽毛球场地可以开发毽球及乒乓球项目,场地交叉使用,不仅充分利用了现有资源,也有利于推进体育课程的教学。
体育场馆资源使用合理划分 对体育场馆资源使用进行合理规划是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的核心内容。体育场馆在中学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体育课程的教学用地以及学生的各类课外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对体育场馆以及各类设施器材的使用,要根据课程要求进行编排,在时间设置上不发生冲突,以免造成场馆不够或者场馆闲置的状况。对于学生的课外活动学校应给予更多的鼓励。对部分活动,体育场馆可以按时段分配,每个班级在借用体育场馆时要先预约时间,让体育场馆资源的使用更科学有效。
使用时间的优化管理 体育场馆在使用时间的优化管理上,除了上述提到的体育课程的时间设置上要更为合理,很多时候这还涉及节假日及双休日的有偿开发及无偿开发的分类管理上。学校的体育场馆不仅是重要的教学设施,同时还具有相应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节假日对于篮球场、足球场以及体育场馆等的无偿利用上,这主要是针对部分住校学生或者周末来学校锻炼的学生,学校应当有相关规定,对于场馆的开放时间、使用时的相关注意事项都应当有明确说明。有偿开放主要是针对场馆借给相关单位,或用来主办一些大型活动等,对于这部分场馆利用学校需要做良好的管理,对于使用时间、使用方式、收费标准等都要事先双方达成协议。
2 对场馆器材资源的配置的思考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 在对体育场馆及器材资源进行优化建设与管理时,首先需要遵循的原则就是让场馆实现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结合。体育场馆在建设时要更为科学合理,无论是场地的规划还是场地的用途等,设计理念应当能够让有效的场地尽可能地发挥更多用途。例如,室内篮球场的场地也可以作为室内排球场或者室内乒乓球场。场地是完全可以共用的,只需要合理地做好资源配置及时间规划。此外,要保证体育场馆的教育性,场馆建设不仅是要为学生们的体育活动的展开提供硬件条件,同时,它也需要让体育课程的教育理念得以凸显,既要让学生的身体得到锻炼,也要让学生的情志得以提升。例如,体育场馆内展开的各类体育活动及体育竞赛中应当充分体现出教育意义,要让学生感受到竞争的乐趣的同时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要让学生的身体体能得到锻炼的同时意志品质也能够得到锤炼。
娱乐性与情境性相结合 娱乐性及情境性的结合是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与管理的一个重要创新模式。体育课程具备一定的娱乐性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现在的很多学生疏于体育锻炼,如果体育场馆在建设中能够让娱乐性进一步凸显将会很大程度提升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此外,想要让健身娱乐更有趣味,良好的情境创设也是很有帮助的,体育馆内可以划分出部分空间设置相应的武术“木人桩”“梅花桩”、吊沙包等练习园地,这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也能够让体育场馆更全面地发挥其作用。
3 对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开发管理的思考
学校体育场馆和设备的租赁管理权 在学校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开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好场馆和设备的租赁管理工作。这部分开发管理主要涉及两方面问题。首先,学校对于自身场馆及体育设施要有明确的租赁规定及租赁条例,对于使用时间、使用方式及使用价格等都应当有明确规定,这样才能够在展开实际租赁活动时更有据可依,操作也能够更为规范。其次,对于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及设备在展开租赁时要加强体育教师在过程中发挥的管理及监督作用。缺憾的是目前在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师不具备专业的体育场馆及设施的管理能力,甚至没有相关的管理意识,这很容易造成学校体育场馆管理上的缺位。
学校体育场馆资产特许经营权和使用权 争取各级各类学校系统或社区的体育竞赛的举办及经营权也是学校体育场馆资产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可以举办各类中学生综合运动会,可以联合羽毛球协会举办公开体育赛事,还可以联合篮、足、田径等协会举办竞赛活动等,争取所有这些赛事的举办权其实就是学校体育资产的一种合理的经营与利用,这既能够让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及体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使用价值,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支持学校体育场馆的维护、自身建设。
做好学校体育资产的开发与管理 学校体育场馆及相关的设施资源的资产开发与管理,需要一支好的管理团队。学校应当把具体的建设及管理任务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及人员,无论是从体育教师中选拔学校体育场馆及体育资源的管理人员还是由其他部门主要负责兼管,都要特别强调专业性要求,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化水平、能力,对管理的时效性及管理效果影响很大。因此,学校应定期组织对体育场馆资源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能力。
4 结语
体育场馆及相关的器材资源是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达成中学阶段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物质基础。进一步优化开发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场馆和器材资源,促进学校体育场地及器材的高效应用,是研究体育场馆及器材资源开发利用与优化配置的主要目标。学校在开展体育场馆资源优化建设及管理时应统筹规划,增强专业管理能力,以利于推进体育场馆资源优化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莫再美.关于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现状及其建设的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1).
篇9
论文摘要:技工学校的体育课教学,除需要在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致力于提高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有关的身体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据笔者的调查远未达到这一目标,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现状与实际需要相脱节,需要进行改革与大胆的尝试。
一、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技工学校的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正是人的一生中发展智力和体力的重要时期,这一时间段除了应接受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外,另一方面就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自身素质的培养自然就不能缺少体育,因为从事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掌握与提高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但就目前的这种统一指挥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而言,很难使学生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教学观念陈旧,体育意识不强。在体育教学的教材、教法、组织形式等方面,基本上沿袭命令式、模仿式、检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味强调内容及形式上的统一,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爱好。一堂课所有同学都必须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学习一个或两个教学内容,阻碍了学生独立自主锻炼能力与习惯的培养,热衷于片面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或过分强调“达标”等体育项目检测,强调某一个动作的规范,导致了本来是学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手段的体育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应该在体育活动中享受乐趣的反而成了为了某一个动作的精确性周而复始的练习。忽视了当今体育教育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终身“体育”思想,缩小了体育教学的时间空间,致使体育教学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能发挥其更大的效能。
2.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与学生未来职业需求相结合。技工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毕业后,更多的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因而他们要适应紧张而单调的流水作业;要承受来自机械的振荡、噪声干扰;要经得住特殊气味、冷热空气的侵袭;要能在高、难、险的环境担负高精细的生产工艺等。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许多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体育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和普通中学并无差别,完全脱离了技工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3.体育教材编写不合理,缺乏针对性。翻开体育教材,不难发现与其他类型学校的教材并无太大差异,主要围绕的还是篮球、足球、健美操以及田径等内容,缺乏针对性,这些项目可以说并不能为技工学校的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服务。首先,这些项目的开展需要特定的场地或器械,这对他们工作以后来说,不太容易实现。其次,这些内容对他们今后在工作中,预防某些职业病缺乏针对性,并不能使他们通过这些运动,达到预防职业病的目的。
4.体育师资不足。这是许多的技工学校存在的共同问题,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第一,技工学校领导并没有意识到要加强体育师资的引进,他们更多的是把有限的引进的名额,落实在专业课教师的引进上。第二,技工学校的体育教师没有重视所教课程,缺乏创新精神。
二、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1.开发体育教学资源。从各技工学校学生的需求和当地与学校的课程资源出发,依据本校的办学思想、专业设置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开发设计多种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开发、利用,教师不但要学会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教学服务,还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开发技工学校课程资源,形成自身特色课程体系,还要注重开发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人力资源,不断充实师资队伍,确保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
2.改革体育课程结构。 推进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关键是调整课程结构,建立具有职业特色、适应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技工学校的体育课程教学,可以是第一学年开设体育选项课(一学年上、下两个学期选择两项体育项目),不分系别、班级,合班上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体育基础等情况,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第二学年开设职业体能课,按原班级上课,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身体素质。 转贴于
3.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他自己的教育。那么,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方法要讲究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能力。
4.改革教学理念,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现代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终身体育作为一种新思想,是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校期间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还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基本运动能力和掌握自我锻炼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发展,增强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完成从学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转化的基本准备,建立终身体育观为主体的体育思想,为一生的健康打下坚实的思想和物质基础。
5.完善考核制度,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目前,技工学校学生的体育成绩评定偏重于技术考试,为了使评价方式对学生既公平又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应改革体育成绩的考核方法。学生的体育成绩从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运动技术、学习态度(包括创新能力)、出勤情况(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出勤情况)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身体素质和技术考核并重(身体素质30%、运动技术30%、理论知识10%、学习态度15%、出勤15%)。
6.重视体育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教师是高素质人才的铸造师,是体育课程的实施者,是精神文明的传递者,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充分发挥体育学科在技术教育中的关键因素。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深化教改理念,重视教师自身体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过程细致而复杂,在教学中必须要转变观念,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让学生在体育教育中受益,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技工人才。
技工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很重要,值得每一位技工学校的工作者付出努力。让每一位技校学生成功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较快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参考资料:
《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李金梅体育教学,2004,(5).
篇10
【关键词】学校 体育场馆 开放管理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参加体育锻炼者也越来越多,而现有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果各级学校在满足日常活动需要的前提下,能够有条件、有组织地向社会适度开放,势必可以起到政府、学校、社会多赢的效果。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优势
1.学校体育场馆具有数量优势
各级学校(尤其是城市示范学校和高校)现有体育场馆设施的数量较多、种类较全、设备较齐,根据2005年公布的数据,在我国全部体育场地中,所有权属于各级学校的有558044个, 达到了场地总数的65.6%。其中,属于高等院校的28741个,占全国总数的3.4%;属于中小学的有500370个,占全国总数的58.9%。而当前各级学校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比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尤其是在中小学。
根据国家现有的政策法规,这些场地进行经营性的开发,在满足居民锻炼健身需要的同时,还可以为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如果仅仅是中小学的体育场馆有半数能面向社会开放,那么将在很少的资金投入下,使社会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增加近一倍,大大改善我国公共体育场馆短缺的现状。
2.学校体育人才优势
各级学校都拥有数量庞大且稳定的体育师资队伍,这些经过专业培训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运动、健身等方面都有一技之长,可以为居民锻炼健身活动提供指导帮助和出谋划策,但是大部分体育教师除了教学之外,没有把自身的优势和资源动用起来为居民锻炼健身活动提供技术,没有尽到学校体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制约因素
1.经济负担与风险
作为学校主管部门教育部门给予学校的财政经费,是针对教学教育中所产生的费用。而随着校园体育场馆对社会的开放,场地器材的损耗势必会增大,需要的维修经费也必然增加,增加的部分需要政府公共财政支出,否则这些额外开支势必会加大学校经济负担。
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校园体育场馆以有偿服务的方式对社会开放,会因为缺少具有相应知识能力的经营管理者和场馆设施经营性的开发,给学校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
2.校园安全隐患与伤害责任风险
当校园内的体育场馆对社会开放后,随着进入校园的社会人员数量增加,人员成分会显现出复杂性特征,就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带来校园安全隐患,会加大学校的管理风险。这就需要社会公共安全部门,在社会治安、消防安全等方面做出指导和帮助,为校园体育场馆的开放保驾护航。
外来人员在校园内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意外伤害事故是不可能避免的。而我国现有法律,对此类事故相关责任的划分、举证、赔偿等还不尽完善,这就加大了学校不可预估的责任风险。同时,学校需要尽到场馆的安全保障义务,设立警示、保护设施,增加了学校的负担。
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管理的对策
1.提高学校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需要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积极健康的舆论气氛,提高政府、学校管理者对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面向社会开放的认知度,提高学校对全民健康锻炼活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可以从制度上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体育工作中,从观念意识上改变学校对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的认识,从而使学校能够主动积极地为全民健康锻炼活动提供服务支持。
2.扩展经费渠道,发展体育产业
通过政府专项资助、企业赞助、俱乐部经营、慈善公益等多渠道,解决、改善学校体育场馆设施运营、管理、维护等经费问题。筹措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专项经费,改变当前单一拨款的做法,使学校在经济上获得足够的基础。政府也可以在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维修、保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势必会出现规范、专业的体育产业管理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满足学校在体育场馆设施市场开发的需要,避免学校的经济风险。
3.健全法律制度
从法律上明确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的义务、责任和权利。尤其是要明确参加体育锻炼活动
意外伤害事故中,学校、个人的各方责任。减少学校的责任风险,通过法律的约束力,保障各方面的合法权利。同时通过相关法规,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对社会公众的开放,涉及众多管理关系和利益关系,只有理顺关系,才能多方共赢。
4.加强社区与学校的合作
加强社区组织管理部门与学校管理的合作。通过社区锻炼、健身俱乐部、体育文化中心,组织居民在各级学校假期的时间段内,利用学校场馆设施的闲置期,开展体育健身锻炼活动,发挥学校体育人力资源、物质条件的作用。同时,社区组织管理者会同公安、消防部门共同进入校园,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进入校园的社会人员,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减少由于流动人员的增加所带来的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江崇民,张彦峰,蔡睿.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体育科学,2009,(3):11-21.
[2]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r].2005,(3):39-41.
[3]徐宽华.学校体育场馆向公众开放时的安全保障义务浅析[j].科技信息,2008,(3):221.
- 上一篇:防地震安全演练方案
- 下一篇:妇产科消防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