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企业范文
时间:2023-03-19 23:4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企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SlideShare是一个专业的幻灯片存储与展示网站(省略),在这个平台上很多网友可以上传自己的幻灯片,它支持上传.ppt/.pps/.odp等几种格式。当网友将幻灯片上传成功以后,SlideShare会将幻灯片自动转换为Flash格式,并可以在线展示播放。由于其便利且易于操作,因此吸引了诸多网友上传自己制作的幻灯。通过此举,很多网友不仅可以积极宣传推广自己的想法,更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学习他人想法,结识更多的业内好友。
除了个人展示之用外,SlideShare上也有不少医药企业的幻灯片资料,诸如企业培训、产品介绍、学术文章等,在该网站内输入各大药企的名称就可以轻松搜索到这些资料。不过遗憾的是,大部分的企业幻灯片多为个人上传,缺乏系统性和良好的分类,虽然可以凭借搜索引擎找到,但还是不够方便。为此一些医药企业已经积极开始行动,主动在SlideShare上建设自己的专题页面,辉瑞公司就是这方面的先行者之一。
辉瑞公司在SlideShare的专题页面(省略/Pfizer)简洁而明快,左侧是辉瑞公司的简介,以及一些属性。从中可以看到,目前辉瑞公司提供的幻灯片有5个,文章有3篇,在SlideShare上面追随辉瑞公司的粉丝已经有120人,而Twitter上追随辉瑞公司的人则多达7700余人。虽然和Twitter相比,SlideShare上面辉瑞公司的粉丝还不多,但这毕竟是定位完全不同的两个网站,Twitter侧重简短的最新资讯,而SlideShare则是实打实的完整资料展示。
在辉瑞公司的SlideShare专题页面上,大家不仅可以浏览幻灯和文章,还可以下载这些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个人点评,这些点评不仅可以显示在SlideShare上,还可以同步到用户个人的Facebook和Twitter账户中,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同时,辉瑞公司自己的官方博客,以及辉瑞公司建立在Youtube上的视频专题,也可以同步到SlideShare上。这就是Web2.0时代非常流行的Mash-up技术,将多个网站的信息集成到一个页面,进行信息的展示和互动,并可以和好友进行分享。
为了进一步扩大网友获取信息的渠道,SlideShare还提供“相关信息”的关联分析服务,当网友在阅读辉瑞公司的一份幻灯的时候,SlideShare还可以自动提供与之相关的其他幻灯资料,鼓励网友进一步延伸阅读,了解更多信息。
篇2
从客户的车子到其任何一家门店开始,我们就享受到在其它地方完全不一样的待遇:保安及时给你拉开车门护送你下来直到大厅门口,然后有服务员问你的就餐人数等情况;倘若现在没有位置而你又愿意等的话,会有一张类似酒吧的小桌子供你等候,提供一些休闲零食和豆浆,当然这些都是免费的;你也可以打打牌或者到门口免费的擦鞋摊擦鞋打发光阴;如果等的时间超过30分钟,会享受9折优惠……笔者曾经仔细观察过这些,所有来的人几乎都会选择等一会而没有立即走的;服务员的工作从来都是充满热情的,感觉不到虚假;几乎没有看到过在海底捞的服务员和客户发生争执的等等。
从这些点点滴滴的精心之举,联想到我们的医药企业。天天喊着“客户至上,服务第一”的口号,可是真正做到的有几家?充斥我们耳边最多的就是扩大产品疗效宣传蒙骗消费者的管用伎俩、设计产品购销陷阱忽悠客户的一锤子买卖等等负面见闻,这种短视而危险的行为我们应该反思了。难道我们就只看见了眼前的利益而豪赌明天,这样值得吗?对于医药企业来讲,实施服务营销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通过服务客户 ,建立持久稳定的产品销售;服务患者,实现产品和品牌的市场影响。但是所有这些不是简单喊两句口号就可以达到的,需要的是我们这些有责任心的企业来踏踏实实的实施。
其实,落实到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有效实施服务营销的也并不难,掌握好产品服务营销和客户服务营销两个方面就行了。这主要是和目前医药市场的主导因素以产品和渠道主控力量(客户)决定企业的营销成果为基础的情况,这也构成了目前市场竞争的主体。医药企业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两个方面做文章,进行细致的工作和全面的部署。
首先,产品要对路
产品的特性决定了企业进行市场开发的方向。新特药品种可以通过临床招投标和招商获取尽可能多的利润,OTC品种则要在展示和广告方面多做文章,普药品种讲求渠道的适应性和产品价格优势方面等。在医药企业实施产品的服务营销方面,也必须对企业所拥有的产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可以确立适合开展服务营销产品类别和品种。
因为服务营销讲求的是通过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树立企业和产品良好的消费者认可,从而可以成果实现多次销售取得尽可能多的利益。所以,具备实施服务营销的产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 以慢性病治疗为主的产品
治疗慢性病大多需要较长的用药疗程,因而企业抓住这种现实需求,通过良好的服务,可以增强产品的深刻记忆,从而形成产品的多次销售最终获利。其中,特别的如:心脑血管疾病中高血压、糖尿病、肝病等品种更是适合。
2、 产品本身有一定的利润空间
产品具备一定的利润空间,是企业盈利的保障。同时,这种产品也是企业进
行市场再开发和投入的保障。这种品种通过不断的销售获利,可以支持企业的服务营销等一系列市场推广手段无后顾之忧。
其次,目标对象要明确
医药产品针对的患病人群不分年龄、种族和性别,而医药企业的客户也不分规模大小和实力强弱,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服务营销。否则,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1、 实施对象之“患者”—以中老年人为主
这两年搞的红红火火的保健品行业营销,其充分抓住中老年人爱占小便宜、容易实施沟通等因素,组织的会议营销、社区义诊等一系列手段,确实效果不错。虽然医药行业在监管力度等方面比保健品要严格许多,但是针对一些治疗慢性病的产品来讲,充分做好老客户的信息整理,和新客户的双向沟通,抓住中老年患者的心理还是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的。
2、 实施对象之“客户”—以大客户和潜力客户为主
医药企业的客户多种类杂,但是企业一定要清楚这些客户中给你带来较好盈利的那部分大客户和市场潜力较大的那类客户。在这类客户的联系和沟通上实施一定的倾斜,辅助他们进行市场开发活动,从而有效保证企业盈利效果的提升。
最后,实施方法有讲究
了解清楚了如何高效实施服务营销在产品和对象方面的因素之后,还要落实到最后的实施方法上面。
1、对患者服务,专业+用心
对患者,要掌握详细的患者购药相关信息,包括:患者的病症、购药疗程和家庭情况等,掌握这些东西是有针对性开展服务营销的前提条件。
在具体操作方面,可以通过电话回访,以专家的名义询问已经购药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有无明显的改善,同时要监管患者的服药情况:是否按照要求定时定量服药,并简单提供一些平时生活个人调理和保健方面的小常识。当然,在不打扰患者生活的情况下,也可以采取直接入室拜访的形式跟踪患者服药的相关情况,并赠送《康复手册》和小纪念品等。一方面这样做可以很好的监督患者的用药情况,为下次及时购药提供一手信息;同时,也较好的体现出来医药企业或商良好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提升形象影响力。
2、对客户服务,合作为共赢
医药企业在对客户的市场服务方面,就更要多研究了。因为在现行医药销售体系中,企业在一定区域内的营销能力和实力是有限的,通过借助客户商的渠道、人脉等实力,可以大大减轻企业的各种投入压力,实现较为快速的产品市场导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篇3
前不久医药行业内举办的“全国医药职业技能大赛”的结果引起了记者的深思。从技能大赛上看,我国医药企业中的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国的高级技工人数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这一数字实在让人吃惊。当我们分析其原因,却不难发现,几点原因造成了这种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现象。其一,社会片面强调学历,忽视实际操作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而现行教育体制又存在重学历教育,轻技能培训的弊端,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及流动机制亦没有系统形成。在传统的国有企业中,工人编制和干部编制更是泾渭分明,因此很多家长不愿意孩子从事技能型职业。其二,社会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不够。比如,部分职业中专希望学生能通过参加药厂、药店的实际工作来提高技能,但很多企业因经济效益问题拒收职业中专学生实习。其三,医药职业教育模式尚未健全,且现行教材跟不上技术更新,这不利于培养高职生的职业技能。
记者不由把目光投向医药产业发展环境良好的上海。上海医药集团的重组曾轰动一时。重新组建后的上药集团雄心勃勃,提出了实现整体上市、打造中国医药航母的发展战略,并向“实体化、公众化、国际化”目标挺进。为实现这个宏伟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更注重吸纳各种医药人才。在记者和上海众多医药企业的接触中,谈及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对推进企业发展的作用时,都深表认同,承认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并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名字:上海市医药学校。特别是最近5年,这所中职学校以超常规思维构思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其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经营模式与企业直接接轨。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职业培训,无论是制定行业标准还是进行双证融通,无一不和医药企业息息相关,其扮演的角色远远超出了一所传统职业学校的教育模式,真正实现了教育与社会的融合。这种“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而是更广义的教育。这样做的直接结果就是和社会及医药企业零距离接触!对于这样一所特色鲜明的职业学校,记者更愿意把它定义为企业去采访,而这所学校的校长陆国民,也是致力于与企业家握手的人物。5年来,他不断创新的办学理念把药校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这种不断创新的经营理念与企业的创新经营如出一辙。
医药产业方兴未艾为中职医药教育提速――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基石,实现跨越式发展
不久前,陆国民校长获中国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百名基层战略创新杰出人物”金像奖。这种荣誉颁给一所学校的校长,这还并不多见。可见,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办学理念确有其独特的地方。
陆国民的思维十分超前,对目前医药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分析得也很透彻。他说,依托上海医药产业的这个良好发展环境,职业教育也将有非常好的前景。从国际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显现出成为制造业中心的趋势。从国际产业转移的角度来看,中国技术产业转移得比较快。上海社会经济规划纲要中,把生物医药产业由高新技术产业变为战略发展产业,以中药产业为先导,大力推进中药的现代化等等。这一切,都为中职医药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当然,陆国民很清楚,作为中职教育本身,其中心点就是为社会、为医药企业培养实用型的优秀人才,做到这一点的基础上,才能在内涵和外延上不断地延伸,不断地向新的领域探索。作为上海市唯一的医药职业中等学校,上海医药学校20多年来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特别是近5年来,超常规的发展―举奠定了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重要地位。在过去的两个三年发展规划中,上海市医药学校成功地跨越了三个发展台阶。由A级学校到上海市百所重点建设工程学校,由百所重点建设工程学校一举成为国家级重点学校。这充分地证明上海药校取得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同时,上海药校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学校。在精神文明、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不可否认,无论对于哪个行业来说,要想有丰厚的产出,就必须有巨大的投入。5年前陆国民来到药校接过校长这个重担时,其情形不亚于接受一个陷入困境的国有企业。如何才能扭转颓势,转换机制,打开一个新的局面?陆国民以一个企业家的魄力大刀阔斧进行改革,首先,是投入。他说,作为一个职业学校,如果学校的软硬件不能达到一流,又怎么能吸引更多的学生来接受良好的教育呢?5年的时间,上海药校对学校的办学、师资各方面都作了很大的投入。如今,学校的建筑面积从1.5万平方米达到了3万平方米,专业教育人员从39位发展到143位。学校师资结构已形成以双师型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一双三高型师资,特别是专业老师为主体,成梯度发展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学校每年都会送8-10位老师去国外学习。在目前的师资队伍中,取得加拿大、澳大利亚师资资格证书的就有18位。还有一个最显著的变化是在校生的规模。2000年时,学校学生只有1000多人,现已发展到职前8000人、职后3000人的万人学校,在上海工科中职学校中是规模最大的。陆国民再―次强调这是得益于生物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所致。从2000年开始5年的投入就累计投资8000多万,在26年的办学历史中还从未有过这么大规模的投入。陆国民对记者透露,学校最近又启动了上海市生物技术制药公共开放实训基地,工程投资2000多万,
将在年底完成这个基地的建设。
陆国民坦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正视各种挑战。如何把握机遇,陆国民思路很清晰,他说,现在的职业教育发展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期。上海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发展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职做精,高职做强,如何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只有用“用未来决定现在”的战略做指导思想,才能顺利实现学校的转型,并从外延到内涵,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规模扩张型到质量效益型,从普通的学校发展成为精晶学校,这是我们现在的机遇。谈到面对的挑战,陆国民也很清醒地认识到目前的不利因素。其一,经济的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了各层面的深刻挑战,不进则退,要捕捉这些经济发展的取向,必须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教育看教育,跳出学校看学校。其二,急剧下降的生源挑战,普职比现在为6:4。所以在招生规模上还是有困难,那么必须在精的内涵上转型。其三,管理方式的挑战。如今国外优质的职教资源、优质的培训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对中国的职业教育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合作的机会。如今职业学校的校长如同企业家一样,在某种程度上必须战战兢兢,用对策略做对事,既要从战略上把握正确的方向,又要从战术上精细管理。
校企合作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双证融通、标准制定与企业亲密接触
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并为企业输送应用型人才,这对于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并不是很难的事情,也是基本应该做到的事情。但在培养优秀人才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教育模式,与企业展开各种形式的合作,大胆尝试职业教育的最外延领域,这就十分不易了。在这一点上,上海市医药学校在上海乃至全国中等职业工科学校中可谓独树一帜!
当记者问及为何众多生物医药企业对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学生如此认可,并积极主动地与学校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陆国民十分自信地说,因为我们有着更加开放的形态,有着更加超脱的眼光,有着更加贴合企业实际经营的职业教育,理所当然会受到企业的青睐!
几年来,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完善,上海市医药学校的校企合作越来越成熟,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周淑琴副校长向记者讲述了这种校企合作的详细内容。首先,对于上海市医药学校的学生,从一入校开始,就决定了未来进入企业是如何的定位。现在挂牌医药基地的企业有60多家,直接接受学生实习的有500多家。学校以“就业为导向”,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用工单位的需求”为目标,实现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当年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并提前一年被用工单位“预订一空”。尤其是学校推行的“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准人制,把取得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学生毕业必要条件之一的措施,使95%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取得了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种)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提起“双证融通”,陆国民说这是药校花了很大精力来做的一件事情,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陆国民自上任后就开始做积极的探索,把职业技能的模块渗透到教学当中。推进双证融通,成功地进行了5年。陆国民自言其间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把社会的证书引进到学校这个体系当中,也是初创阶段。第二阶段,把社会职业资格培训体系和学校的职前教学体系双轨并行。就是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再加一个职业资格培训体系。第三个阶段,已经成功地通过学分制和课程改革,进一步进行课程整合,个性化教学、既能拿到毕业证书,也能拿到职业资格认证。
通过连续5年推行“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的准人制,为和高新技术产业相匹配,上海药校把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考核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真正实行“双证融通”的劳动就业准人制。实施这一计划的5年来,毕业生当年获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合格率均达95%以上。目前,学校已开展了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认可的医药商品购销药物制剂、化学合成制药、药物分析、中药和生物技术制药等六大工种的考核资格。这一举措减短了用工单位和毕业生的磨合期,减少了用工单位的培训经费的支出,因而备受学生和企业的欢迎。4年来的实践证明,“双证融通”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够获得学历证书,又能获得与之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不仅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还增加了学生的发展后劲。很多学生毕业后,迅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不但如此,上海市医药学校还按照上海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双证融通”的要求,依托医药行业协会力量,建立医药六大类职业标准和题库,使学校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零距离,使学生走上岗位就能运用在学校中学得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周淑琴副校长向记者介绍说,积极尝试建立职业标准,这是对学校的一个大胆挑战。目前能扮演这种角色的职业学校少之又少。首先职业标准是由上海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制定的。上海药校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向社会与劳动保障局申请了几个职业标准的制定项目。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固体发酵。从职业的名称、定义、概况、培训大纲、考试大纲到试培训等都做了详尽的制定。等级为中高级技工、技师。这种证书在企业是受欢迎的。开发组是由专家牵头,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制定的职业标准,这些标准跟企业的岗位、操作技能是紧密接轨的。陆国民校长进而说,职业资格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系,药校如今和上海化学制药、医药商业、中药、医疗器械等四大行业协会合作,创立了四大专业的中;高级职业标准,正在上报政府。我们在制定标准上,已经到了一个高的层次上,我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搭建四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职业培训教育让校长与企业家真正握手
校企合作,双证融通,职业标准的制定让上海医药学校和企业越走越紧。不仅如此,在上海医药学校的未来规划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全力构筑四位一体的实验实训平台。陆国民自豪地对记者说,目前这一实训平台已经渐渐成型。上海市医药学校致力于做到上药集团最大的职前职后的培训基地、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上海市开放的公共实训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基地等四个培训基地。目前,前两个基地已经建成,第三个基地第―批已经进入,第四个基地――国家紧缺人才基地正在和全国医药教学研究会、中医药总局联合起来做。在陆国民的描述中,这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将是上海唯―的集教学实践一体化,选择典型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生产管理过程,管理要求以及‘隋景教学,仿真性的模式这样―个特征的实训基地。在未来,我们不仅有提升毕业生的技能水平,确保―流的教学质量,确保理念上超前于企业,而且有在实践上接轨于企业,标准上同步于企业,技能上适合于企业的四个特色的基地。这就是职前和职后教育的融合。
上海市医药学校培训基地已成为企
业培训人员的一个试验田。在陆国民提及的已成型的基地中,学校下属的上海浦东现代医药技术培训中心已显示出巨大成果。2003年培训和鉴定适应现代医药制造业的生物发酵工、生物提取工、制粒工、压片工、硬胶囊灌装工、药物检验工、化学合成制药工等中级工1200人、高级2]2200人,2004年培训和鉴定中级工1450人、高级工150人,2005年培训和鉴定中级工1620人、高级工180人,学员通过率达96%以上,自2003年以来,学校多次承办医药类高级技能大赛,2005年上药集团151名员工参赛浦东新区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主办、上药集团协办,上海市医药学校承办的“浦东新区2005年医药类专业(高级)技能竞赛”,承担上海医药职工大学准高级培训300人,上海市药剂学校医药商品购销员培训86人,上海医药技工学校药物制剂培训90人,为复旦大学药学院培训药学专业学生255人。
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学校本着“硬件要硬,软件要优”的原则,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近几年里投资1亿元,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其中投入近3000万元建设生物技术实训中心,成为34家上海市职业教育生物技术开放实训中心之一。实验实训基地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管理规范)的要求,包括生物工程基地、化学合成基地、药品制剂基地、药品检验基地、药品物流基地、药品营销基地、中药制药墓地七大基地。其中,原料药生产实训基地能从生物药品的生产菌种培养、发酵、提取、干燥,到生物药品的半合成,生物制品的原材提取,药品制剂实训基地有设计典型、常见剂型的实训,有冻干制剂、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外用制剂,从主、辅料处理到成品整个生产流水线,药品检验实训基地有化学检验、仪器检验、卫生学检验与生物效价测定,并根据中国药典(2005年版)和生物制品检验规程的要求,装备原料药、辅料、中间产品、成品所需的必备检验仪器设备,具备对药品检验人员专业技能培训、考核、资格鉴定功能。药品物流实训基地由实时检控系统和仓库组成,具有医药商品仓储、保管、养护管理等技能实训、培训、考核、资格鉴定的功能,生产辅助实训基地由空气净化系统、二级反渗透治水系统、仿真发酵培养电子模拟、仿真制冷系统电子模拟、仿真无菌空气模拟、仿真制剂模拟组成,对培训人员进行基础技能培养、培训前专业基础知识教育、相关专业操作的理性认识,以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实训中心的师资力量十分雄厚,实训中心主任具有高级讲师、行业高级工、行业培训师的资格,能够进行实训模块的开发和技能实训指导。实践教学教师队伍人数达26人,专职教师21人,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其中80%以上人员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技艺操作类实习指导教师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超过20%,其余人员必须具有专业指导能力,并有相应的资格证书,每个实训基地都聘请一位生产一线的技师或者高级技师。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 医药企业 优秀
杰出而成功的企业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医药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站稳脚跟,甚至脱颖而出、做强做大,就必须要打造出优秀的企业文化。
一、确定核心价值观
企业文化的核心就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价值观,它为全体员工提供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企业的成功源于员工对组织价值的确认、信奉和实践。一个企业的价值观,要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凝聚着全体员工的理想和信念,体现着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只有根植于企业自己土壤中的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具有生命力。例如,同仁堂以“诚信为本,药德为魂”作为经营理念,美国诺华公司的宗旨是“致力于不断研究、开发和推广创新产品,以帮助人类治愈疾病、减轻病痛和提高生活质量”。这些价值观要由企业领导者导入,融入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融入到每一年、每个人的计划中。
二、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医药企业不同于其他企业,它生产的产品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关系着人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因此,医药职业道德为全社会所关注。绝大多数医药企业能够意识到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对员工遵守医药行业职业道德控制得尤其严格,把培养员工用药安全、有效和质量意识作为首当其冲的事情来抓。例如,修正药业提出的“做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同,也使企业获得了高速发展。
但是,也有一部分医药企业放弃职业操守,为眼前利益不惜铤而走险,不仅没有为患者带来健康,反而害其致病致残致死。例如,使用工业明胶制作药用胶囊的毒胶囊事件,不严格执行冷链运输的山西疫苗事件,最终也为企业带来了灾难性影响,同时抹黑了整个医药行业。
因此,我们医药企业文化建设要围绕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形成积极健康的规范并认真落实,培养员工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纠正某些消极的行为。
三、以制度作为保证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光靠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制度化。制度是文化的基础,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管理所达到的一种境界,它体现为“有法依,执法严;言必行,行必果,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面临生存危机的医药企业只有通过发展才能够生存,而只有制度才能保障企业的不断发展,所以以制度求长远是我们医药企业发展的根本。随着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在医药生产、经营企业的推广'医药企业应结合各项法律法规科学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员工行为准则。不仅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还要通过培训、宣传和激励等措施来保证制度的执行。而且,我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断提高对医药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药品批准的门槛,因此,我们医药企业也应经常修复和创新各项管理制度以保持它的有效性。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是我们从制度文化建设开始,重塑我们企业的文化,将是企业文化整合的重要步骤,将给医药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带来巨大的帮助。
四、创新是企业成长的驱动力
研发和创新是国际公认的医药企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我国致力于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迈进,新药创制无疑是重要推手。“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新药创制重大专项投入66亿元,并吸引了各类社会机构投资,使得我国“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大投入。我国制药企业也深知创新药物的巨大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纷纷加大了研发投入力度,与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设立专业研发机构,甚至将新药研发延伸到了海外。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企业要成长必须把药物创新视为长远战略,而不是看做赌博,通过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变,只有靠“与众不同,高人一筹”的竞争策略,才有资格立足于国际市场。恒瑞医药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15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申请了近200项发明专利,有1个创新药已获批上市,另有多个创新药在临床研究阶段,公司现已成为了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研究和生产基地,抗肿瘤药市场份额在国内排名第一。
因此,我们要将创新精神注入到企业文化中,把创新基因植入到员工当中,才能使企业长盛不衰,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
五、以“人”为本
医药行业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行业,要使每位员工都能够以人类健康为己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我们医药企业的领导者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应该充分地理解员工,了解员工的心理,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认识到自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兴衰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让员工在企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只有在得到关心和尊重的条件下,员工才能关注他人健康,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与企业同心同德、全心全意地做好本职工作。例如,浙江普洛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倡导“家”文化,多方面关心员工的家庭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努力让员工在公司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公司凝聚力高,员工责任心强,现已有多个原料药产品通过了美国FDA认证。
另一方面,医药企业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其核心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作为第一资本的人才的培育、拥有和运用能力。人才是推动医药企业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从微观角度来看,人才都是医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拥有了充足的人才,医药企业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医药企业不仅要重视人才的招聘,还应努力避免面人才流失。企业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满足人才归属和尊重的需要,增强企业人才的向心力、凝聚力。
六、建立系统的培训体系
医药行业专业性强,对创新的要求高,而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医药企业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各种内部培训和外派培训,包括法律法规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操作技能培训等等。例如,医药生产企业要进行严格的GMP培训,针对某个岗位的员工还要进行相应岗位职责和技能的培训,并通过考试来加强培训效果。而且,培训不能是一蹴而就的,医药企业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培训体系,确保培训内容的完整性、时间的连续性以及操作方法的科学性。同时,培训也是提高员工素质、避免人才流失、实现企业和人才“共赢”的一项有效措施。
七、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篇5
“药批”老醋新瓶,难有作为。
经过医药流通体制的改革,尽管各地出现了不少新兴的药品经销公司,流通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但从流通的有效性来看,原来的药批(大型的商业客户)仍然有着比较明显的优势,由于掌握着进院的大部分特殊资源,特别是某些地区的大型药批发与当地政府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无论是OTC还是处方药,企业如果希望能够进入到当地的主流市场,打开与这些地头蛇的关系将变得非常重要。
但是由于这些“药批”的陈旧的管理机制,加上其基本上没有什么市场经验,因此相当一批企业仅仅停留在“二传手”的角色上。和其他行业的区域批发不同,在药品行业的“药批”(大型商业客户),很少有开发市场、维护渠道的任务,他们更多的是从事选择产品,买进卖出的低值工作,根本没有明确的渠道职责内容。因此企业必须一方面要进行消耗巨大的渠道前端的进院(进店)开拓工作,另一方面还需要进行一样昂贵的“药批”维护工作,结果是无论是处方药还是OTC,渠道的建设几乎成了厂家从上到下的“独角戏”,根本不能形成渠道共同开发市场的放大效应。这种象冷被窝一样的“两边热中间冷”的合作方式,使这些大块头的“药批”过得比“寄生虫”还舒服。
更为严重的是,对于药企来说,无论是“药批”还是“新的经销公司”,均可以经营企业的OTC与处方药,企业一般也不做明确的渠道划分,但在运行中发现有OTC经验的经销公司不善于经营处方药产品,而善于经营处方药的经销公司又不善于经营OTC,由于经营的方向不同,经销公司经常利用自己在OTC或者是处方药上的优势,捆绑攻击其他的渠道成员,而实际上这是在用企业的一种产品线的资源在进攻另一产品线的资源。因此老的“药批”也好,新的经销公司也好,解决好他们的渠道职能及角色是关键。
OTC渠道成分复杂,层级混乱。
由于接近终端消费客户,OTC产品的客户主动决策购买大大加强,因此各种零售及连锁药店成为了企业攻占市场的滩头阵地,从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传统的医药零售体系。这个体系脱胎于计划经济的药品流通,比较正规,渠道层次也非常清晰,从省到市、从市到县,数量巨大,目前仍然是OTC药品的主流渠道。其二,民营零售体系。这是由各种民营药品经销公司及个体店面组成,这个数量目前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有的医药零售体系,但是由于内部管理极为混乱,甚至有很多违法行为,资信程度较差,因此非常难以控制,多数有实力的企业不会与这个体系直接发生关系。其三,连锁药店,很多是由实力较强的上市企业或原来的药业流通企业为核心形成的流通品牌,如白象、桐君阁等,这种运作方式使药品流通脱离医药企业而行成了独立的流通品牌。其四,消费品零售渠道。这种渠道对于OTC来说仍然存在许多政策的问题没有解决,存在很多禁区。尽管如此,目前已有相当多的企业进军了消费品的连锁店、卖场等。其五,特殊的渠道体系。比如学校、飞机场、宾馆、旅行社团体系等等,这些体系对于特定的产品非常有效。
面对如此复杂的医药流通渠道,如何构建OTC渠道体系充分发挥渠道的协调管理、资金调度、市场协作等职能,将成为开发OTC市场的关键。但目前的状况是,相当多的企业遵循广告加自然流量的方式经营,缺乏对于渠道内部结构的有效分析,仅仅满足于将货物放给渠道,任凭渠道内部的无序的竞争,最终丧失了对终端及市场的控制能力。有些企业意识到了渠道问题,加强了OTC队伍的建设,但面对几千家的零售店,多数停留在人海战术的层面,缺乏从上到下的渠道体系,效率低下且成本极高。
相关政策加剧企业的渠道成本。
进院前的招投标是目前企业竞争的关键,招投标政策原本是为了压低市场价格,让利于民,但这种操作方式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这其中医院与药品经销商成了这种游戏规则的最大受益者。在质量趋同的相关药品中,价格成了所有问题的焦点,为争得进院许可,企业间的竞争几近白热化,为配合投标,一方面经销商经常借机索要更多的利益,转嫁成本;一方面在竞标时大打价格战。这种状况使企业经常处在投标没钱赚,不投标没机会的两难境地。这也可能是各种换汤不换药的所谓新药品、新剂型层出不穷的原因之一。竞标本身是为了控制医药价格,造福人民,但是恶性的价格竞争使得渠道成本居高不下,在“做死”一个品种或一个型号后,再换另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新药,这种“变戏法”一样的经营方式只能更大的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以及企业的长远利益。
另外医药行业实行的医保准入制度,也是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由于国家缺乏必要的全国统一的管理体系与规范,造成国家医保与地方医保两张皮,甚至是各不相干。而进入医保又是企业敲开处方药市场的重要基础,为此企业需要在全国各地进行医保药物的重复申请,即浪费了时间,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无论是经销公司的“二传手”,还是OTC渠道的混乱,亦或是渠道成本等问题,均与企业自身的渠道功能混乱、角色不清,层级模糊、管理失控有着直接的联系。同时很多不利的外部条件,也只有在内部管理不善的条件下,才能够变本加厉,因此“突破”必须从渠道功能、角色、层级等方面着手。
首先:根据目标群体,重新定位渠道职能,不同的渠跑不同的水。
医药企业应根据OTC及处方药对渠道进行重新设计,并为其设计各自不同的渠道管理体系,OTC渠道将更加偏重于渠道层级、底端覆盖以及良好的现金流量。处方药将更加侧重于医院直销、大客户维护以及后期服务。如图:首先,各层级的渠道伙伴重新选择产品线,重新定义自己的渠道职能,并最终形成OTC与处方药两大体系。左边为OTC右边为处方药。不同体系中的渠道成员如兼营其他产品线,必须受当地该产品线经销商的管理。其二,根据产品线的特点,为不同的渠道体系制定不同的渠道策略,并且实行体系内成员与体系外成员区别对待,这种方式有效的保证了渠道成员的积极性与专一性。这种职能的专业化有效的避免了产品线的冲突。使得特定的“渠”跑特定的水,增强渠道的专业性。
下图为医药企业渠道变革示例:
其二,归拢上游渠道,强化区域分销。
在解决了渠道的功能划分的基础上,应进一步解决渠道的层级建设问题。
对于处方药,由于处方药主要为医院等大客户的进院销售,强调技术的支持与专业的推广能力,因此要求渠道伙伴有较高的技术水平,特别是重点医院的攻坚能力,因此应尽可能的减少中间环节,除收缩一级经销商的数量之外,应鼓励更有服务能力的经销公司发展成为区域经销商,进行产品的进院直销,不鼓励区域的再次分销。着力在重点地区培养区域分销商,完成本地的从进院到后期服务的直销工作。
对于OTC产品,应避免采用“广告加自然流量”以及仅仅对上游几家较大的商业客户供货的松散管理方式。而应当将市场开拓重心下移,强化区域分销,加强地区经销商管理,具体方式如下:
1. 剔除规模较小的一级分销商,使符合条件的一级分销商逐步向物流平台转化,增加高端的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其中被剔除的可以转化为专业直销或者是区域分销商。
2. 以省为单位,设立一到两家区域分销商,区域分销商应有较强的市场管理与渠道管理能力,并严格限制经营区域及范围。
3. 将连锁药店及大型的连锁卖场直接纳入一级分销商管辖,并成立专门的控制体系,缩短管理路径
4. 区域分销商实行严格的认证制度。其中应根据渠道的类型配备不同数量的渠道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以确保终端用户的利益和渠道伙伴的专业性。
5. 建立可查询的企业与区域分销商之间的数据库系统,加强企业与渠道接口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区域市场的控制,特别是终端的直接控制。
6. 贯彻渠道合作伙伴的专业培训计划,通过培训提高区域分销商的服务能力。
总之,在收拢一级分销商,控制一级成本的基础上。加强对区域分销商的建设与管理,通过区域分销商带动末端渠道的发展。
其三,企业与渠道伙伴间的角色应重新定位。
这一点主要是在OTC方面,首先,转变企业角色。医药企业将更加偏重于品牌维护、产品研发、市场推广以及渠道管理等职责。企业OTC人员应改变跑终端店面的被动销售方式,应使OTC人员更多的从事渠道管理、渠道发展、经销商队伍培养的工作。
其二,转变一级经销商角色。一级经销商将向物流企业的规模化角色转变,将从单纯重视产品销量,转变到依靠物流周转、产品组合、资金运作、信息化建设来降低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其三,转变区域分销商角色。应加强对区域分销商的渠道管理能力、渠道开拓能力的培养,将简单的调货,转变到渠道管理的方向上来,通过,培养区域分销商的渠道队伍,并协助其建立区域内的经销商管理体系,从而形成企业辅助分销商进行经销商管理的金字塔格局,推动企业在终端药店的密集分销
其四,转变末端经销商角色。应使末端经销商的店面管理向精细化方向转变,进一步强化特色服务,在地区选择、产品陈列、店面促销等方面形成特色模式,成为OTC代表的终端代言人。
以上角色的明确,将有效的帮助定位渠道成员的价值,剔除没有价值的渠道环节。
其四,强化渠道管理,推行“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一方面,企业应有“条件”的保护渠道利润。应按照OTC渠道及处方药渠道分别设计价格体系,并精确计算每一个渠道层级的渠道利润,特别是区域分销商与终端渠道的利润,同时有效控制区域分销商的进货与出货的价格,在此基础上监督其建立下级渠道网络的交易,必要的条件下实行货物批号的信息化管理,掌握第一手资料,杜绝各种渠道内部的乱价行为,控制渠道内的利润分配体系。
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市场管理,严惩违规。应坚决打击窜货行为,并与各经销商达成共识,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渠道法典,法典的内容一定要简单、明了、取证容易,在此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渠道监察机构,对于触犯法典的各种行为应当果断予以解决,特别是在前期或者是比较复杂的问题上,更应当强调简单,不要过分的分析原因,那样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法律得不到执行。
篇6
并购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最主要的成长手段之一。随着我国医药企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医药行业也需要面对资源的整合和重组。就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医药企业;并购;建议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0502
医药行业一直以来都被誉为是“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多数人看来,社会对于医药产品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刚性需求”。近年来,我国的医药产业也一直处于持续、高速发展的状态,逐渐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迈进。但是,不管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产业结构分布的合理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产业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所以,我国医药企业要想提高整体竞争力,实现产业整合以及结构合理化,并购就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1我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药产业发展迅猛,以年均16%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超过了我国全国工业的平均增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亚太区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对医药产品的需求会进一步增加,我国医药市场势必获得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历史问题,以及其他很多原因,我国医药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属于低技术、低效率、低利润的产业,“一小二多三低”的局面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2我国医药企业并购行为分析
2.1我国医药企业并购历程
从我国第一家医药上市公司哈医药于1993年6月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以来,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也一直处于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一开始,医药领域的并购事件还只属于个别现象,数量少,方式单一,多为现金并购,主要是由一些经营较好的企业并购经营不善的企业,通过这种强弱并购,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调整产业结构。但是,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不断发展,许多企业已经颇具规模和实力,为了进一步扩大竞争优势,他们希望通过并购获得品牌和市场优势,这就导致并购数量大幅度增加,行业内的资产重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民营资本也开始登上了并购舞台,开始整合医药行业内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仍然处于一个阶段,只是不管是并购的主体,还是并购的形式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2.2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特点
2.2.1并购规模较小、次数较多
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规模普遍较小。在2006年至2010年5年的时间里,中国医药并购市场共完成92起并购,其中披露具体金额并购案例有78起,并购总额仅为22.63亿美元,这相对于国外医药企业动辄百亿元的并购规模,还是存在一定差距。从并购频率来看,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次数也普遍偏多。
2.2.2以横向并购为主
所谓横向并购,就是指生产同类或者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并购。医药企业通过横向并购一方面可以达到规模效益,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企业在获得同类或者类似产品之后,也同时获取了互补市场份额,迅速扩大占有率。众所周知,我国医药企业由于一直以来都存在“多、散、乱”的问题,数量多,规模小,生产成本高,缺乏科研能力和竞争力,在这种现状下,国内企业主要是通过横向并购,达到产品的协同性,市场的互补性,从而把企业、市场做大做强,面对跨国制药企业的竞争压力。
2.2.3政府在并购中起推动作用
并购,属于现代市场经济的正常活动,在国外,政府不会对企业的并购行为过多干预。但是目前在我国,政府在医药企业并购中还是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资本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相比,还不成熟,关于并购的法律政策以及实际操作还不完善;另一方面这也是由我国医药行业的现状所决定的,政府希望在他们的推动下能够改善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的局面,从而提高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2.3并购对我国医药企业的作用
2.3.1并购优化产业结构
通过并购,大量重复建设型的或者是规模小、经济效益差、出现亏损的医药企业就会被整合,并购企业也能迅速扩大其资产规模和经营规模,大大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多、散、乱”的局面得到改善,最终形成寡头垄断结构,实现规模经营,扩大市场覆盖面,从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市场控制力。
2.3.2并购提升行业利润
医药产业是技术型产业,从研发、生产到最后的销售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才、资金。并购可以剔除一些由于缺乏资金来源或者经营管理不善而入不敷出的医药企业,并将双方优势资源集中起来,优化企业的管理制度,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改善企业的负债能力,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促进其业绩增长,提高整个医药行业利润。
2.3.3并购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后,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领域,在优势领域做到强而专业,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得规模效益,减少竞争,形成垄断效应。不再像之前一样,什么都做,但是做的既小又没有竞争力;同时并购可以使医药企业延伸产业链:纵向并购有助于企业降低交易费用,获取资源垄断的优势;混合并购能够使企业拓展新领域,降低运营风险的同时还可以产生组合效应,促进企业多元化发展。
3我国医药企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政策建议
3.1促进并购方式多样化
现金支付是我国医药企业并购领域最为常见的支付手段。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很有可能出现资金流动困难,使并购企业掉入债务陷阱,加大并购公司的财务风险,而且现金并购对被并购方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也不及股权支付。
因此,要想降低现金支付这种单一支付方式带来的风险,保障医药行业并购能够顺利进行,就需要充分利用多种支付方式。要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充分利用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源;发展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有效运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使得我国医药企业能够拥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并购从而健康迅速地成长。
3.2加强并购后整合
并购的成功与否,不仅要看被并购的企业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看,并购后并购方对企业整合的能力。纵观中国医药并购市场,许多医药企业在完成并购后,由于整合不力使得并购方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华源、三九、东盛等企业就是在快速扩张后忽略了整合,最终造成并购失败。
所以说,并购企业应该明白并购交易的结束代表企业整合的开始。并购方在完成并购后要重新调整企业发展战略,优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有效地分配人力资源和财务资源,整合企业文化,让并购双方都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的发展中来,一方面保持企业的稳定性,同时也要促进企业的发展。
3.3主管部门积极发挥监管和引导作用
政府需要正确地引导医药企业的并购行为,严格监管行业内的并购申请,对不同的企业要有差别审批:对于一些本身有诸多问题,或者试图利用并购进行恶性炒作的企业,应该坚决制止其发生并购;对于那些绩效高、声誉好、品牌优势明显、有广泛融资渠道的企业并购运营能力差、入不敷出的小企业的行为,要给与政策上一定的支持。同时,政府部门对于相关信息的披露,也要做到尽可能的及时、详实、准确,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其次,政府机构在大力推动并购,加快重组市场化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企业并购进行盲目干预,要让医药企业的并购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发挥并购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篇7
我国医药企业并购现状及原因
我国医药企业的并购从1997年开始至今,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繁荣的阶段。在历年来的全国并购事件中,并购双方有一方或两方为医药企业,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见图1)
我国医药行业近年来之所以呈现出迅猛的并购势头,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方面:
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
我国医药行业多年来以“小、散、乱”为特征,集中表现在医药企业数目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市场占有率低等方面。加入WTO后,国外医药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其雄厚的资金规模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明显处于竞争的强势地位。(见表2、3)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总股本前5位的公司的总资产和股东权益只占国外大企业的1%,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只占7.5‰和2.8‰,在规模与赢利能力方面与国外大企业相距甚远。因此,我国医药企业要应对日益国际化的竞争,必须增强自身实力,而单纯依靠内部成长来获得规模的壮大已时不我待,并购就成了我国医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资本意志的表达
资本总是从投资回报率低的行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我国医药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91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医药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2.21%,1997年最低,但也达到了11.91%,高于同期全国工业增长速度。据专家预测,未来的3-5年,我国医药工业仍将保持12%以上的增长速度。正是看好医药行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预期收益,大量资本从其它行业流向医药行业,因此使得医药类并购显得十分活跃。如依靠纺织、贸易起家的华源集团控股上海医药,原先在高新技术领域发展的东盛科技则通过收购多家医药企业成功进入了医药行业。
并购的基本目的是利用并购所带来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盈利水平,也是评价并购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默塞尔管理咨询公司对过去10年里200家大型公司的合并作了调查,发现合并后的三年里有57%的合并企业的盈利落到了同行后面,而从长期来看,失败的比例更高一些。1992年,永道会计与咨询公司对英国公司的并购活动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方式是对英国最大的100家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深入访谈。调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总裁约有54%认为并购是失败的。因此,我国医药企业应当了解国外企业并购高失败率背后的原因,规避并购中的风险,增加并购成功的几率。
医药企业并购中的风险
并购动机
并购的合理动机是追求企业利润和股东收益的最大化。然而并购发生时的动机并非总是合乎理性的。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导致了经营者与所有者利益上的分歧,经营者在作出并购决策时就有可能仅仅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如人报酬理论就指出经理人的报酬与公司规模成正比,因此,为了获得更高的年薪,经理人有可能发起并购,扩大公司规模。此外,并购后经理人声誉和社会地位提高,或者仅仅是为了展现他们在管理上的天分,都可能触发一项并购的发生。而在这样的动机驱使下发起的并购,其合理性与经济性将很难保证,股东的权益自然受到威胁。
并购类型
并购可以分为三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
横向并购是指生产和销售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近的具有竞争关系的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例如哈药集团收购哈尔滨制药二厂,新华制药与鲁抗医药的联合。
纵向并购是指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相互联系的企业之间,或者具有纵向协作关系的专业化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如华源集团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的并购重组,已经拥有了包括具有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科研优势的华源生命科技公司、以大输液为主的华源长富药业以及以药品批发和零售为主的上海华源药业,力图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而近期华源集团又将以并购大型医院为重点,这都是在产业链上的纵向整合。
混合并购是指在彼此没有相关市场或生产过程的公司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例如沈阳北泰方向集团,是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跨行业的综合性民营企业集团,拥有一家上市公司方向光电股份公司,去年11月重组了山东东方药业集团,开始涉足医药领域。
无论何种类型的并购,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1+1>2的协同效应或组合效应。然而,企业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超出了企业管理能力的范围时,协同效应将无法继续得以发挥,特别是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对企业管理不同领域资源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美国管理学专家罗伯特・库恩有一句名言:“大的并不一定总是好的。有时无限制地扩大企业规模,反而会限制企业的效益。”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第企业集团起亚集团、第十二大企业汉拿集团、排名第十四的韩宝集团、第十九的真露集团、第二十六的三美集团先后破产,而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和第十大企业东亚集团也在金融风暴之后不久宣布解体。企业所处的行业不同,性质不同,可以实现的最优规模也不同,医药企业应当衡量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经营规模。此外,横向并购会加强市场的集中程度,弱化市场竞争,在法律上会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也是要加以考虑的。
并购目标的选择
医药企业确定并购目标之前应当进行一系列客观科学的分析,而不是管理层的主观判断或仅仅是应对竞争对手的跟进。这些分析包括:优势企业的自我评估、目标公司基本情况分析、并购依据分析、并购可能性分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评估等。在分析目标公司的基本情况时需要考虑到的有目标公司的业务前景、盈利状况、规模、产业领域、市场地位等。分析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和股价是分析目标公司状况的重要途径,但其中也存在着较大的信息风险,因为财务报表编制的静态特点,股价波动的非业绩因素都会使这些信息无法真实全面地反映目标公司的情况。此外,一些亏损严重,急于被购买的企业可能会一些虚假的有利信息以引起优势企业的关注。因此,医药企业应当最大限度地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搜集并购目标信息,对信息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然后作出慎重的决定。
在确定并购目标时还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目标公司与优势企业的发展战略、资本结构是否相符。在有政府参与的并购活动中,拉郎配的现象并不少见,在发展目标上毫无共同之处的两个企业在并购之后只能是貌合神离,并购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在医药企业并购中积累了不少经验的华源集团、东盛科技、健康元药业在选择目标公司时都有自己的理由。如华源集团重在产业链上的整合,把形成纵向一体化的医药产业集团作为企业战略目标;东盛科技注重的是目标公司是否拥有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技术,在行业中是否具有垄断地位,如其下的青海制药和潜江制药,一个是国家基地,一个是国家眼药基地;健康元药业的并购涉足范围较广,既有处方药生产企业,又有非处方药和保健品生产企业,但仍然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企业的品牌价值都比较高,如丽珠在处方药市场的地位,东风制药的名牌产品新肤螨灵霜和环丙沙星,以及在保健品市场具品牌优势的喜悦和鹰牌。
并购方案
并购方案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并购价格的确定。一家合适的目标公司通常会有多家企业参与竞标,竞争导致并购价格抬高,即使成功收购,也可能因为收购成本过高而使得并购的预期收益无法实现。如在丽珠集团与东盛科技对潜江制药的争夺中,丽珠集团就称其退出的原因就是并购价格已经超出了他们事先的估计。再如近期发生的法国两大制药企业赛诺菲与安万特之间的收购与反收购战中,安万特采取的策略就是要引入第三方来参与并购竞争,通过抬高股价来迫使赛诺菲放弃收购。一旦安万特找到了实力相当的第三方,即使背后有石油巨头道达尔和化妆品行业翘楚欧莱雅的强大支持,赛诺菲的此次敌意收购行为也将付出不小的代价。此外,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十分复杂,同一公司的不同股权被分割在几个不同市场之中,不仅有流通的A股,还有不流通的国家股、法人股和转配股以及外资股B股,不同股权在流通性上的差别使其价格也相去甚远,这就给并购定价带来了较大困难。目前我国企业之间的并购以协议转让方式进行的较多,缺乏市场机制的调节,定价的非理性因素影响更大。
选择何种支付方式对并购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现金支付虽然简单易行,但可能使企业的正常经营发生资金周转困难,减少投资机会;股权交换使企业的股权结构发生改变,控制力被分散,股东收益被摊薄;资产置换需要对双方资产进行评估,费时费力,并购的成本增加;而为并购发行债券,在国外被称为垃圾债券,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企业,都具有较大的风险。如健康元药业在去年买进了一个制药厂和一个保健品企业后,就不得不于年末卖出了两个经营状况尚好的研发公司和销售公司,以缓解资金周转上出现的问题。目前我国政府对并购给予了较多的政策扶持,如上海就推出了“收购兼并企业专项贷款”,但贷款也会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影响企业的信用评级,增加进一步融资的难度。
在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中,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并购方案中,政府从社会福利的角度考虑大多会要求优势企业承担被并购企业的债务和员工,但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优势企业的负担,使并购后的整合难以开展。华润集团并购东阿阿胶的过程中聊城市政府就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提出的并购条件中有一条就是要保持东阿阿胶集团现有管理层的相对稳定,这就使得华润集团在并购后的人力资源整合中难以有所作为。
并购整合
科尔尼顾问公司通过对1998~1999年间全球范围内115个巨型并购案例进行调研,分析失败的原因,认为在并购的整个流程中处处充满了风险,而并购整合构成了并购过程中的最大风险(图4)。
篇8
[关键词]医药企业 药品营销 策略
[中图分类号]R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2—01
1药品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和消费点研究
1.1注重药品的无形价值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药品消费理念也在改变,除药品价格外,药品消费者也同时综合考虑药品的无形价值,包括药品的品牌满意度、药品设计形象乃至生产企业的公共声誉、科技成分以及文化内涵等。无形价值已成为决定药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这就是为什么同品种中药,同仁堂生产的比其他药厂生产的更易被消费者接受的原因。
1.2亚健康保健消费意识提高
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上,人们防病治病的意识普遍增强,药品消费支出更多地投入到亚健康保健消费之中。亚健康消费的兴起,反映了现代药品消费者更注重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人们的药品消费意识正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1.3药品消费行为的选择性增强
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变革,药品消费者消费行为的选择性有所增强。消费者在医院诊断后,可以在医院买药,也可以到其他药房买药。先进的技术交流渠道打破了传统信息来源和地理环境的局限,药品消费者可以选择更符合自己需求的厂商和药品,使药品消费者实际上参与并影响着制药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这在某种程度上将加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
1.4药品的个性消费兴起,购药追求方便性与安全性
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大多数消费者都会通过各种可能途径获得与药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再确定是否购买和购买的品牌。个性化消费的兴起为市场营销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高强度的现代工作方式使药品消费者更多地考虑购药的方便性,追求效率和成本的节约,在价格相差不很大的情况下,多数人宁可就近购买;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健康知识、用药知识的逐渐增加,药品安全性的高低已成为影响消费者购药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价格略高但疗效显著、且毒副作用小的药品,倾向于购买售后服务好的药品及品牌药品。药店和药品的知名度、企业规模、经营态度等都是评价安全性的标准,尤其是在药品品质和疗效方面,建立售后服务制度是保证药品安全.性的前提。
2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创新
传统的营销观是“给顾客想要的东西”,即产品生产企业应弄清消费者想要什么,而后想出行之有效的办法予以满足。而新兴的营销观念认为:价格、质量是营销战略最核心的东西。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的竞争并不那么重要,更重要的是在如何引导和影响高消费人群的看法、偏好和抉择方面的竞争。这种新兴的营销观念的转变和营销规则的个性主要表现为:
1)重视药品消费者的学习。消费者购买药品的决策过程一般由六个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的基本步骤组成,即刺激、认知需要、搜集信息、比较评价、作出决策、购后评价。制药企业为使消费者在众多同种类的药品中选择自己的药品.就要利用各种手段帮助消费者完成购买的决策过程。例如,就广告而言,广告与消费者心理联系的过程基本是:引起注意一启发联想一增进感情一增强记忆一实现购买。有效发挥广告的认知、诱导、便利、教育和促销的心理功能,并将广告的心理功能与消费者心理活动联结起来.在广告中充分重视对消费者心理活动的规律与特点的研究.就能增强广告的表现力、吸引力、感染力和诱导力,达到帮助消费者完成购买决策的目的。
2)强化品牌的观点。在药品消费趋向品牌化、个性化的市场形势下,如果想成为市场上的领先者,企业就必须真正从理念上强化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树立“顾客满意”的观念,并让消费者的满意转化为对品牌的忠诚。目前,许多成功企业的品牌正越来越多地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3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市场创新
市场创新有较强的目的性。市场创新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满足药品消费者需求而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经济效益。药品消费者的需求(即市场的变化)为企业市场创新指明了方向。市场创新除了要求企业选择有能力进入并获得收益的目标市场外,还包括新市场的进占与拓展等内容。因为新市场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进占和拓展新市场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价格、服务、包装、促销等营销因素的组合与运用。在市场创新中企业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
1)把握个性化需求。随着药品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我国制药企业要想进一步巩固已有市场、开拓新市场,应该在加强产品标准化的同时,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就要求我国制药企业加强对市场的调研,保持与客户的关系。电子网络的实时在线功能,无疑为市场调研、掌握药品消费者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供了捷径,并将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效率。可以说,在药品消费者更加理性化的时代,如何把握消费者/卜¨性化的变化,应该是现代营销成功的关键。
2)注重亚健康营销。现在消费者健康意识发生了变化。药品的最终消费群体并非只是病患者,药品的消费群体应扩展到社会总人口的群体。企业不能忽略针对亚健康状态消费者的需求而开展的营销。近年来。六味地黄丸等一些OTC药品销售市场的走俏说明了这一点。
3)重视知识营销。由于药品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知识营销势必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内容。药品厂商应研究如何宣传本企业产品的文化背景。从而最终打动知识型药品消费者。
4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服务创新
篇9
【关键词】忠诚度 医药企业 顾客关系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医药行业的管理不断加强,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中为了取得市场收益而各显神通。可以说,医药行业作为中国市场营销中的一份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药行业所取得的成就除了与经济的飞速发展、自身的不断努力息息相关以外,‘忠诚度’在医药企业顾客关系管理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它是医药企业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隐形武器。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产品销售还是员工管理,只要是与人打交道的过程都需要彼此的诚信,而诚信的现实意义就是的顾客对企业的忠诚度。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医药企业顾客关系的调查,了解顾客忠诚度对医药企业顾客关系管理中的重要性;掌握影响顾客忠诚度的因素并且找出解决办法;正确认识诚信与信任在医药企业营销中的重要性。为企业谋划出一条能使企业经济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三、研究内容
医药营销忠诚度包括顾客对企业营销的认可,对新产品的购买情况,对待企业负面消息的态度等。本报告主要研究医药营销中影响顾客对企业忠诚度的因素,这也是医药营销中的核心。本文分析了现今社会顾客对企业忠诚度的营销因素:企业的忠诚度,产品质量,新产品新服务的效果等,指出顾客忠诚度对企业的重要性:创造效益,维系企业长远发展等;提出新形势下提高顾客诚信度策略:塑造企业品牌形象,提高产品质量,合理定位价格,做好新产品宣传。开展以学术营销为主的医院药品营销,通过权威的营销方式,获得更多信任。
(一)忠诚度与医药企业顾客关系管理。
顾客的忠诚度是指顾客对企业及其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依恋或爱慕的程度。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PM)是企业以顾客关系为核心,开展系统化的顾客研究以及优化企业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提高顾客的信任水平和忠诚度,以提高企业的效率和利润水平的一种营销管理策略。医药企业顾客关系管理战略是兼顾医药企业利益和顾客利益的全面解决方案,它适应市场营销管理理念的更新,引发顾客兴趣并且满足其需求,并一忠诚度为研究核心,对顾客进行差异细分,维护住有价值的顾客,从而取得最大程度的收益。
(二)影响顾客忠诚度的因素及提高忠诚度的方案。
市场竞争中,影响顾客对企业忠诚度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企业方面的,也有竞争对手方面的;既有顾客自身方面的,又有社会环境方面的。从企业提高顾客忠诚度的角度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顾客的满意度
一直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顾客的满意程度对顾客的忠诚度是否有影响,影响程度有多大?根据Bob Hartley和Michael W .Starkey在1996年发表的《销售管理与顾客关系》一书中的研究:在完全竞争领域,顾客的持续购买与顾客顾客满意之间不相关,顾客无论是否满意都会因需要而再次购买,只有当满意度降到令其无法容忍的程度才会放弃。在低度竞争领域,顾客的持续购买与顾客的满意度之间是弱相关,即高度忠诚并不需要过高的满意度,低度满意和轻度的不满意对顾客持续购买的影响也不太大,但是如果顾客极度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其忠诚度会急剧下降很难令顾客产生高忠诚度。
2.顾客的信任
在信任下消费,消费者对商品首先建立起一种信任预期。尤其是医药企业的消费者,选购时的心情是焦虑的急切的,对产品的期待要高于其他商品,凡是符合自身信任预期的商品就会被纳入购买范畴。一旦商品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信任感将会消失而且在今后的购买中将会被首先排斥到购买范畴之外。由此可见,信任购买和信任消费与顾客购买消费风险密切相关,顾客认为其购买和消费的风险越小,顾客对其忠诚度就越强。
3.顾客购买的便利程度
在满目琳琅的药品市场中,如果顾客不能较方便的购买到临时或长期需要的药品,即使对原先选用的产品再信任和满意,也会从所需药品的急切程度和用药频率出发,考虑选择同类可替代药品或不同产地的同方药品。提高购买的便利程度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加强销售渠道建设,增加具有销售该药品资格的药店;(2)做好物流管理,提高配货送货效率;(3)加强对销售药店的管理,做好宣传确保顾客需要时看得见、够得着。
(三)营销人员的专业水平及服务态度会直接影响顾客的忠诚度。
医药市场高度专业化的今天,购药者越来越关注销售人员的专业水平与服务态度,销售人员能否正确的了解病情和对症药品并且正确引导购药,成为医药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又一关键。想要提高销售人员服务水品企业应该:(1)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提高专业知识掌握水平;(2)提高服务意识。在员工群体中树立典型,定期在忠诚顾客群体中开展员工服务质量测评,对顾客评价高的员工采取奖励制度;(3)加强员工福利待遇,避免优秀员工流失。
四、结语
本课题揭示了忠诚度在医企业顾客关系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企业营销中发生的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消费者心理的分析,得出影响顾客忠诚度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医药企业忠诚度的方式方法。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医药企业必须诚信为本,注重企业自身形象,严把医药产品质量关。
(2)采取合理的方式方法了解顾客所想所需,做到有侧重的销售,做好忠诚顾客的维护工作。
(3)做好心产品的宣传工作。使老顾客了解新产品,新顾客发展成为老顾客忠诚顾客,确保医药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4)做好忠诚顾客维护工作。定期开展忠诚顾客回馈活动,通过与顾客的互动增进了解和信任,进一步增进顾客与企业关系。
参考文献:
[1]王光宇.客户关系管理[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江林.顾客关系管理[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鲁江.浅论企业顾客关系管理核心——忠诚度[N].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2,(02).
篇10
关键词:医药行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部分,而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伴随国家税务管控手段的不断加强,各级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管理问题的几率也在逐渐增长,其中医药企业的税务问题尤其突出。税务风险管理是医药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大型医药企业的业务过多,涉税事项复杂,加之,医药企业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不足,因而很容易就此引发税务风险,增大医药企业因税务违法案件而蒙受的经济损失[1]。在此情形下,医药企业应该不断加强对企业自身的税务管控力度,全力提升税务方面管理水平,积极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一、税务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一)风险与税务风险概念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企业在发展期间仍旧存在着涉及到风险管控的相关事项,而风险的基础性含义便是危机,危机是影响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危险因素。税务风险仍具有不确定性,只是相较于风险的定义更加明确,限定于企业的税务方面问题,而企业遭受税务风险的成因则是由于企业对于税收政策的掌握度和对法律法规的了解度,因对政策和法规的掌握的不熟练,进而容易出现少缴税款或多缴税款的问题,引发税务风险。
(二)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界定和内容税务风险管理是医药企业为杜绝或防止税务风险而制定的相关税务管理制度。税务风险虽是各个行业都会涉及到具有特定性的风险,但医药企业毕竟关乎于大众的身体健康,为维持医药企业良好的形象和综合实力,医药企业需要适时规避税务风险,实时自省自查,避免因税务风险而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医药企业也需依据自身对于税务风险管理分要求和自身的运营状况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组织和评估机制、风险控制机制、信息沟通机制、风险监督机制等,以实现医药企业对税务风险战略性、合规性的管理目标。
二、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成因分析
(一)医药企业管理层缺乏对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医药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在管理期间都存在着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此期间,企业必须先明确自身的实际情况,再依据风险成因进行细致化的分析和整理,而结合医药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企业在应对不同程度风险时,对于有关税务风险的相关认识度和重视度还有所不足,尤其是企业的最高管理层对于此领域的关注度[2]。医药企业中的管理层有掌控药物研发方向、财务会计方向、医药方向等等各个不同管理方向的高层管理人员,而这部分管理者只是限于关注医药企业的总体发展方向,而忽视在此过程中涉及到的税务风险仅仅将其归于财务风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加之,企业的相关制度还未完善,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出现税务风险的几率也就更大。
(二)办税人缺乏对税务风险的认识医药企业内必定会存在办税人对于税务风险认识不足的人员,此类人员的专业能力稍显不足,对税务风险的认识也缺乏全面性和整合性。医药企业每年需要纳税的金额非常庞大,因而便会存在一些缴纳税款的风险,在此期间,若是办税人对于税务风险的认识只限于少缴税款会增大税务风险,那便会忽视多缴税款可能会引发的税务风险,进而增加固有的税务风险,由此得知,办税人的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高低影响着税务风险率。
(三)缺乏完善的税务筹划管理税务筹划是医药企业应用于对涉税业务进行统筹整理以减少缴税金额的管理手段。医药企业在管理期间往往都会出现管理制度尚未完善而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情况,加之,在药品采购、药品销售或药品研发期间等涉及到某类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使得所得税税负率过高,借助于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的税务筹划管理,造成因筹划失误而补缴税款或罚款的情况,加之,医药企业财务部门在实行税务筹划时,更多考虑到的是对财务费用和固定资产规划的有效性,进而增加税务风险。
(四)缺乏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税务风险管理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但并不仅仅是简单涉及到财务风险的一部分。医药企业针对财务风险有一套完整的防控机制和管理体系,但针对税务风险的管理体系却仍然缺乏完善度,导致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将税务风险进行细化,使之脱离业务实际,更加重了企业的税务风险,加之,很多企业也还未意识到税务风险管理要求和管理制度的不足之处,让企业丧失对风险的预测和监管度[3]。
三、医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改进对策
(一)提高企业管理层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大数据时代下,任何的风险都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在此期间,企业若想保持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地位,必须对针对企业的发展情况做出一定的改变。税务风险管理和企业组织战略的制定息息相关,企业在同步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时必须先得到管理层的重视和认可,才能排除外界干扰,强化企业对于税务风险的认识度和重视度,让管理层了解税务风险管理在企业生产运营各个业务环节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同时,企业管理层还应强化企业相关部门人员的法治观念,提高对于改进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
(二)提高医药企业办税人的综合素质医药企业需定期开展提高办税人专业能力和理论知识的相关培训,可按季度开展。培训内容涉及到对企业相关业务管理的改进,以及对最新税务政策的讲解,同时还可聘请专业税务所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重点人员进行细致化的税务案件讲解,以直观的案例分析形式让办税人清晰了解到税务风险所在,指导办税人从自身出发,重点考虑到自身的不足,并结合相关培训方法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与此同时,医药企业还可将增设奖惩机制,依据办税人的业绩实施奖惩,并结合月考评的模式评估办税人的理论和实务,以及对最新税务政策的掌握度,以此来提高办税人对于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视度。
(三)进行适合医药企业的纳税筹划税务风险是不可控和不确定的。医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若是涉及到财务风险,那财务风险中必定会存在税务风险,而由于税务筹划管理未做好增加的风险也占有其中一部分[4-5]。企业在进行纳税筹划时,需先明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将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更新,制定最新版的纳税筹划方式,并借助于最新发行的纳税筹划管理政策,整理税务相关法律法规,再由企业各部门开展集体讨论,将讨论后的结果规整为纳税筹划方案,结合企业的真实情况和特点再制定最终的特定纳税筹划方案,进行有效的纳税筹划。从医药企业的角度考虑,需找准医药行业近几年推出的相关政策,如“两票制”的出台,且伴随中医药法典的出台,结合医药企业自身经营状况进行产品升级,有效利用政策进行筹划。
(四)构建合理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医药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具有特定性和规整性,而构建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则能全面评估医药企业中所涉及到的税务风险点。医药企业的税务风险评估体系可依据企业药品采购环节和销售环节、生产经营环节、药品研发环节所涵盖的发票问题或政策问题进行细致化评析,同时向相关监管部门了解其管辖的医药行业企业有关生产的行业规定与行业标准,将合理化的医药生产行业管理规定和税务风险评估体系设立为信息采集-主要环节的税务相关测试-测试情况改进全过程管理,以提升医药企业对税务风险的预测能力。
(五)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医药企业涉及的科室和部门众多,为积极降低医药企业出现税务风险的概率,医药企业可设立专门的税务管理机构,与医药企业的其他科室或部门分离开来,专门负责企业税务方面的管理,分析整理企业在发展期间所涉及到的税务风险,在此情况情况下,企业可借鉴国外的做法,结合自身的特点对管理机构的人员进行筛选,并将办税人严格分为普通业务类办税人和特殊业务类办税人,全面规整专门税务管理机构的相关事务,做到岗位和职能的双向明确。
(六)构建畅通的税务风险信息沟通途径医药企业的税务风险途径大致分为企业与税局、企业总部与子公司、企业各个部门间的沟通。保持税局与企业的信息交流可逐步增强企业对于税务相关问题的改进效率,同时也方便税局积极向省级说国家级税务机关反映税局目前还未能解决的相关税务问题,通过实时反映,有效缓解医药企业税负率偏高等问题[6]。保持企业总部和子公司的沟通,可细致传达企业总部的税务问题,方便总部和子公司的税务专业人员实时了解具体情况,并对相关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分析考量和风险识别,提高税务风险管理水平。保持企业内部各个部门间的沟通,可设立一个重要的优先沟通渠道,建立专人负责平台,加强税务风险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