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2: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篇1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自主学习;翻转课堂

1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和基本环节

1.1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在教学中最早提出使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JohnDewey,1859-1952),他认为,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已有的知识,更重要是让学习者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杜威的观点是使学生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经验并发展他们的好奇求知的天性。这种方法经施瓦布、皮亚杰等人的不断探索而逐渐完善。1991年乔治•E•德博尔在其著作《科学教育思想史》中指出,“在1950年后期开始的30年中,如果选择一个单词来描述科学教育的目的,那会是探究”。“探究式教学”英文是“InquiryInstruction”或“In-quiryLearning”,即“探究教学(探究性教学)”和“探究学习(探究性学习)”。探究式教学法也称探索研究教学法,是指教师在给学习者讲解基本理论时,事先发给学习者阅读资料和相关的问题,让学习者通过大量的阅读、独立的思考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自我研究和探索发现基本原理和自然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导思想是摒弃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主体,让学习者自我探索,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从中找出规律,最后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形成正确的认识。

1.2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链条可以概括为:无知阅读知之甚少迷惘思考再阅读知之甚多再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问题发现规律正确认识。不同的学者对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划分略有不同,如(郭新文、韩少华,2006)四个基本环节: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巩固延伸。(张艳红,2011)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或小组)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刘环先,2011)七个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萨奇曼设计的探究模式规定的“教学步骤”包括:①提示问题阶段;②收集资料、求证阶段;③收集资料、实验阶段;④建立假设阶段;⑤分析探讨过程。日本学者将探究学习(探究教学)的程序概括为:①提示问题;②收集情报;③处理情报;④法则性的发现。我国科学课程(7~9年级)标准规定“探究过程要素”包括:①提出科学问题;②进行猜想和假设;③制定计划,设计实验;④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⑥表达与交流。

2高校教学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主体性的教学模式,以兴趣为学生最好的老师为指导思想,目的在于以探究、讨论和对话等方式,形成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达成思想和智慧的共识,实现知识的完整建构,达到学习目的,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

2.1有利于转变教育理念,积极改革高校现有教学模式

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探究教学也受到一定重视,但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而且应用在物理和数学等理科课程的学习上,例如,天上物体的运动,四季的原因,运动着的事物的行为,以及有机物的起源等。而我国高校现行教学模式基本还是传统的教师“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与学”方式,尽管近些年来一些高校采用多媒体教学,也只不过是教学设备手段的改善,没有从教学方法上研究,没有从教学理念上入手,缺失学生与教师在思想上的碰撞,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生为拿学分而“学”,不利于对具有研究和探索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实施探究教学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研究能力职责的迫切需要,大学课堂实施探究教学是现有大学生在中学学习不足的补充,现行教学模式也迫切需要高校教学应进一步引入探究机制。

2.2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创造性思维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不会探索研究的人”。探究式教学注重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通过探究引导学习者学会摸索科学规律,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或引导者,主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他们自己去阅读、去思考,从而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果。从而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在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3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校经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3.1实践操作过程近4年来,笔者分别在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2010级、2011级会计学专业以及2011级、201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了探究式教学的实践活动,涉及4个年级3个专业1148名学生,共分145组,学生共完成了145份案例分析,参加总人数1148人。以《管理学原理》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例,按照以下六个环节展开实践:3.1.1创设问题情境以6~8人为一组,教师给出每组研究的课题(见表1)。3.1.2学生自主探究小组每位成员用一周的时间,以独立的背靠背的方式自己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3.1.3小组合作探究由组长组织以讨论会等形式,利用头脑风暴法、统计分析法形成小组成员一致认可的结论,并完成该课题演讲PPT。3.1.4小组课堂阐述每组选派一个人在班级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进行阐述,其他组可以提问和交流。3.1.5教师总结点拨教师在各组阐述和交流后进行总结和点拨。3.1.6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总结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直至达到一致或大致一致的结论。3.2取得的成果通过实践,笔者总结了“五段六步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其基本程序是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讨论—精讲点拨—师生交流互动”的五个教学环节和“布置案例材料,学生自学分组讨论,提出问题班内交流,确定难点、关键点针对难点、关键点教师精讲师生交流互动课堂小结,布置课外实践作业”的六步教学流程。3.3取得的效果3.3.1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将探究式教学引入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相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维被充分激活,能动性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再也不是静态地接受来自老师的早已成定论的知识,而是经过动态的探究和思维活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以自身原有经验为基础,“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达到了两种思想的交流获得两种思想的目的,开阔了学习思路和知识视野,使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得到了训练,培养了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3.2建立了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1)探究式教学充分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就是要给学生创立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与时间;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师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心理氛围等,让学生在在轻松和快乐的气氛中学习。(2)探究式教学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辨正统一,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的内容不仅是方法和思维,同样包括做人的价值,如坚强的毅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积极向上的精神。(3)探究式教学体现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是要把教师行为完全变成学习行为,而是要以教师行为方式参与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式教学恰好需要教师在分析与论证倾听学生的发言,并鼓励学生发言,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3.3.3探索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翻转课堂”主要利用教学视频,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教室外,而把知识的内化过程放在教室里,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学生考虑和解答问题远远高于传统课堂,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探究式教学正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理念。

4高校教学应用探究式教学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探究式教学应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了解和掌握探究式教学对学生的实施效果,2011年11月笔者在试点课程班级中发放调研问卷300份,调查结果发现,55%的学生认为可激发其学习兴趣者占55%,认为学不到东西者占18%,认为课堂秩序乱者占16%,感到没意思者占11%(见图1)。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没有真正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二是学生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施环节还不是太熟悉,不能及时按照教师要求完成相应任务。所以作为教师应加强对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宣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培训,让学生深刻领会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和实施环节,让学生形成探究学习的习惯,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使学生由原来的“让我学”变成“我要学”。通过较长时期的不懈努力,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示范作用和用人单位的良好反馈,证明探究式教学的优越性。4.2探究教学对教师的挑战需要教师重新定位探究性教学对教师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对教师的学科专业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博的综合知识、社会实践知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其二,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营造探究教学环境的能力、分析总结能力等教学组织技能提出挑战;其三,传统教学偏重于以教师为中心,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所以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角色转变提出挑战;其四,探究式教学对教师的个性品质提出挑战,教师应该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信息,具有创新意识、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教师自身的开拓能力和灵活机智的应变能力等。这些挑战,需要教师及时转变角色,重新定位,改变以往“家长式”的一言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做科学探究的促进者,实践研究的探究者和课程研究的开发者。4.3学校应具备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本条件(1)探究式教学的硬件设施条件。学校的硬件设备是教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物质条件,包括适合探究式教学的小型多媒体教室、学生做PPT所需要的计算机(包括软件系统)以及图书馆大量的参考文献。(2)探究式教学需要的软件条件。学校教学的软件条件包括教学氛围、教学评价、规章制度、领导方式、师生之间融洽的合作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学校的评教管理制度和文化环境的良好建设,要打破阻碍实施教学改革的限制,为开展教学改革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作者:李维刚 隋晓冰 单位:佳木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宋海清.化学实验在探究式教学中的应用[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李维刚.案例教学法与探究式教学法关系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1)

3田海霞,李冰.孙丹.探究式教学原理在经管课程案例教学中的应用[J].黑河学刊,2012(3)

篇2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08―0076―01

随着新课改的一步步深入,化学教学也在教学中做着适合自己的调整。教学从过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新颖、灵活,让学生容易接受,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堂上就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师生互动,共同营造出高效的课堂教学氛围。笔者在多年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尝试了探究式教学,并且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和家长普遍反响较好,这更促进了笔者对探究式教学的重视和探索。下面结合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就探究式教学的内涵、策略两个方面,谈谈一些自己的认识。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互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教学特别适合化学课堂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在化学课堂上,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化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二、实施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 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结合化学这门课的一些特点,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在一定量的基础上,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2. 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篇3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初中数学;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92-01

一、“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支架式教学方式的基本内涵

支架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早是由美国的一名专家提出的,他提出此模式的前提是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这一教学模式的侧重点主要为以下方面:首先,在少年发展时期,起到最重要影响的是教育,并且教学需要和最近发展区进行匹配。在这一理论体系中,学生的发展情况被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学生目前的实际水平;其次,以外部有利因素为前提,能够达到的发展高度。以上两者间最本质的区别即最近发展区,这一点也是教学环节最为关注的。另外,教学内容需要拥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实现教学上的突破。同时,将这一理论作为前提,我们把支架式教学定义为:把最近发展区设置成包括老师在内的范畴,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帮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实现自主探究。

2、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条件剖析

(1)支架式教学的推行有助于师生关系的协调、融洽

当进行支架式教学活动时,老师必须掌握目前的学生发展情况,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让老师进一步了解实际情况,以便制定更加有效的教学规划。例如,在组建脚手架的环节,师生之间能够达成和谐的关系,进而防止以往的教学模式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支架式教学按照学生个体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展现老师的引导作用,同时把学生自主性研究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当做根本目的,不仅仅是由于照顾每名学生各自的个性,也是为更好地解决师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有效推动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3)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乐趣

支架式教学模式能够给学生们带来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实现阶段性目标。尤其是教学支架介入及推出的时候,学生们不仅实现了独立思考学习,在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使自身的自信心和热情得到了提升。

(4)对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具有很大帮助

众所周知,独立自主的学习环节和合作探究环节是支架式教学方式的两个关键性内容。借助老师的引导,令学生自身沉浸于某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下,再加上脚手架的配合,推动学生进行独立性的探究学习,进一步加强合作学习,完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深入挖掘学生潜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策

1、支架式教学的具体流程

(1)建构支架,即把具体的理论思想作为前提基础,同时依照认知体系构建基本的框架。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来说,必须更深入地发掘出教学大纲的实际需求,教学课程的理论体系和本质目的等内容。

(2)设定某种教学情境。这一点也就是说把情感部分当做基础前提搭建支架。这一流程要求老师拥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储备,把所要讲授的知识进行深化处理,然后归结出最中心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欲望。这一流程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又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

(3)学生的自主探究。老师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而不是直接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令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更好地融入到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

(4)教学效果评估及教学反馈。这一流程的意图在于深入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即检测环节。然而,这也不可以当作考评的唯一指标。与此同时,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把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及时处理和完善。

2、支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对策

(1)认知体系的建立。据专家人士透露,教育的本质就是让新认知同原有认知间形成本质联系,从而实现扩大认知的目的。所以,在这一教育方式下,认知架构的建立显得尤为关键,学生借助对原有认知的理解实现新的突破。但是,因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特征,决定了对学生的教学不能仅仅用抽象的数学符号来表达。需要老师进一步发掘教育资源,为认知构架的建立创造有利条件。比如说,在“生活中的轴对称”一课当中,教师可借助列举实例的方式,让学生在重现生活经验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自我理解水平。

(2)搭建情感构架。教学的根本目的绝非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设定特定教学情境,创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其中一项有效的措施。所以说,老师必须合理利用目前的教学资源及教学形式创造更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能力迁移支架的构建。理论知识的传授有先后之分,教师首先必须明确哪些知识居于主体地位,哪些是次要的。所以说,必须在教师全面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确定教学顺序和教学手段。进行能力迁移支架构建的主要原因在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综上所述,本文在深入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内涵、应用优势的前提下,对如何更好地推动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相关建议,这些建议对于当前的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教学模式;市场营销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41-02

市场营销是一门兼具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应用型学科,是建立在经济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上的综合型学科,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及其规律性,具有全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市场营销于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美国,20年代以后才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学,我国于1978年以后才真正引入了该门课程,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其应用领域也从营利组织扩展到了非营利组织,从国内市场扩展到了国外市场。当今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学课程,其受益面和影响非常广泛。营销专业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暗战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既有市场扩展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和营销管理能力,又具有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广告文案策划、企业公关策划、企业销售策划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在营销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并不在于理论本身,而是学生能否把课程讲授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积极性,采取“探究式”教学模式,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因此构建完善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关键。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及特点

(一)探究式教学的概念

探究式教学(Inquiry 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可见,在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能力都得到了加强。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1.问题情境。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基本特征。教学通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难度适度,逻辑合理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思维开放。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索,是教学的关键步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拟定合理的研究计划,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同时,教师会提供必要的资料,由学生自己动手去查阅相关信息,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教师所承担的是一个组织者的角色,引导、规范学生的探索过程。整个过程学生可以单独来完成,也可以有教师将学生分组来完成,并且要注意不断培养学生寻求合作的团队精神。经过探究过程,学生要把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梳理,并得出相应结论。

3.学生主体。探究式教学模式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以及再此基础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确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首先,交流学习成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大家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其次,合作学习。让学生对于交流成果环节中所存在的问题与模糊认知进行讨论,在合作学习中大胆地质疑解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因而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比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4.反思提高。反思的过程是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以及解释的科学性,以及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评价的活动,是人们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在工作达到某一个阶段时,检查思路和具体措施,发现错误和疏漏的反思。因为反思环节并不影响结论的得出和探究报告的完成,所以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只有适时的反思,去伪存真,才能保证科学探究的过程的正确性以及结论向真理靠近。同时,学生在不断反思过程中,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将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比较,在矛盾的冲突中去拓展思维能力,在矛盾的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反思是科学探究的一个环节,而评估的意识是一种重要的科学品质。因此,在探究活动之外的其他教学活动中也应该体现反思的意识。

5.教、学、研的统一。在实施探究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科研方面的优势,把自己的科研项目、关注点运用到探究式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尝试不断进行科学研究、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文的写作,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研究工作相结合,实现教学研相生相长。在科学研究中,引入当今热门讨论的营销课题,在对问题不断的讨论、查阅、分析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开拓视野、丰富思想,使得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开创性的思维模式和意识。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必然性分析

(一)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决定

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市场营销专业的特性需要不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营销问题的能力,因此,不断调整及创新该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非常重要。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沟通与合作,同时也增强了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并为之后市场营销课程的学习开启了兴趣之门,打下了较为良好的基础。

(二)改变传统教学弊端的需要

长期以来以凯洛夫提出的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一直以来是各级学校的主要教学模式,填鸭式教学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典型特点,这种方法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与工作岗位的需要脱节,从而导致学生不喜欢听课,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学会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所学习到的知识的理解。

(三)实施教育改革的需要

市场营销专业有其特有的学科特点,该学科的应用型较强,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难以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探究式教学法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学生不明白时适当点拨,诱导探究的方法。

三、市场营销专业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设计

(一)创设情境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围绕课程中的某个知识点展开的,这个知识点常常是有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来确定的。营销专业的主要知识框架是围绕4PS理论来开展,学生是日常生活中的消费者,是营销活动的参与者。教师一旦确定了教学出发点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境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立问题、任务引导的形式,采取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

(二)启发思考

在富有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探究,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步骤。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广泛地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找出问题情境的突破点,并且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收集资料,初步学会研究方法,从而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教师注重在整个环节中对学生的引导与激发,当研究思路发生偏离时,适时地纠正,以确保教学程序的顺利开展。

(三)逐步深入

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但是教师需注意活动的安排需要有一定的梯度。很多研究结论和营销对策的提出是经过长期的营销实践探究活动得到的,这些探究活动需要营销学家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因此,探究活动不是学生脱离教师,像营销学家一样去重新发现和创造。这并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会极大程度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否定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探究式教学活动,应当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的训练,对于营销问题的提出可以由浅到深,对问题的表达可以由粗糙到精确。对于不同的学生,探究活动的需求不同,教师的参与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如让学生针对某个营销方面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得出相应的调研结论,由学生按照小组形式对于调研结果进行分享,其他同学可就该组的研究报告现场发问,在相互的激发讨论中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陈凯,汪晓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3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林业教育,2010,(3).

[2]钱存阳,刘洋.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篇5

关键词:高中教育;生物教学;探究式教学

G633.91

新课改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当中,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引导学生用科学研究活动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主的探究活动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实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摒弃传统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构建科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并将其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积极参与科学探索的实践过程,用科学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学习,通过事例和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进行观察、实验、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的方式去探究,自行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和思考,掌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内部的联系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萨其曼提出的,注重过程性、开放性和研究性是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1.创设有效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求知欲

进行探究性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好奇和兴趣,从而引发他们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学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环境出发,提出与教学内容有紧密联系并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和质疑,造成学生认知结构与周围环境的不平衡,引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注意和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当中。生物教学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机结合,通过灵活设计,将要学习的生物学知识通过问题呈现给学生,是进行探究式教学必要的前提。

2.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生物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对比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观察是探究式学习中学习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在实践训练中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积累观察的经验,不断总结,逐步提高,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对比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基本方法,没有对比就没有鉴别,也就没有认识。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针对探究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对假设进行探究和验证,在探究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通过对比、观察、分析、综合等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教师可以将需要进行对比观察的生物学知识利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学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提倡合作探究,重视交流和评价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很可能会得到不同的成果,要取得理想的效果,交流和讨论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不仅学会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还能在交流中学会借鉴他人的观点,形成思维的互补,提高自己的认识。学生之间通过对探究的成果的分享、交流和讨论,达到认知上的协调和统一,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探究式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分组讨论是最主要的一种形式,小组成员之间就相关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相互探讨,学生之间思维互补,各受启发,最后得出结论,这样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时,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公正、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不但要重视结果评价,而且也要注重过程评价,肯定学生的探究学习。

4.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目标,教师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提供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对学习内容和方法进行思考,给他们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内容应包括本节课所探索的生物学知识的梳理、各个知识点的小结和整个课题的总结,以保证探究式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教师要对学生归纳的结果进行检查和指导,对于错误或者遗漏的部分要加以更正和补充,通过有效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形成K生的学习能力。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的要求,是实现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会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技能。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注重实践,尊重事实,勤于思考,敢于质疑的科学品质,而且有效提高了高中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 崔明玉. 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0(04)

篇6

关键词: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创新

地理学是研究人地关系的学科,其中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十分关键。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地理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好经济地理学对于地理类专业的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有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存在缺乏创新思维训练;学习内容太多,重点不突出;实践少且以认知性为主;缺少创新实践;学习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又称“发现法”[1]。近年来,相关学者对探究式教学的特点[2-3]、类型[4]和模式[5-6]等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在高等学校的地理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实践[7-8]。李小建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经济地理学》[9],注重与国际接轨,突出理论构建,在全国高校中广泛使用。该教材的理论框架比较适用于探究式教学。自2007年开始,课题组以该教材的内容体系为基础,构建经济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思维方式的培育、主要理论点的课堂教学和相关的辅助教学及激励三个层面(图1)。其中,基本思维理念贯穿始终,体现在各个环节。主要理论观点是课程的主干,通过理论点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全课程的主要理论并可以运用理论解释一些实际问题;课外阅读、认知探索、专题研究及评估考试等辅助手段进一步加强基本理论的贯彻,加深对重要理论的理解。

一、贯穿经济地理学的科学思维理念

经济地理学研究中,整体论、还原论、系统论对其理论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但经济地理学中的经典理论,多数与还原论有关。还原论的基本原理,是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把高层次的现象用低层次的规律概括,把整体的问题分解为基本元素,从而发现事物间关系的最基本原理[10]。比如,区位论所形成的基本思维逻辑就是把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化假设,从而推出基本理论。再逐渐放宽假设,逐步接近现实世界,把原理论进行修正。得出较好的解释客观世界的理论。与之比较,整体论强调世间各事物之间的联系。系统论强调事物联系的系统特征。这很符合地理学中的许多客观事实。这些思维方式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均十分重要。但由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相关地理条件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为了培养学生形成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习惯,我们在“经济地理学”教学中,引入一种基本思维方法。即“前人观点――相关条件――现实条件――新的观点”思维方法(图2)。通过该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根据中国国情,探索相关的适应理论的能力。与思维方法相关联,我们还在“经济地理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文献收集能力,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成果展示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进行人格培养,包括求真务实的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着重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在经济地理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可采用“定理―例证法”。所谓“定理―例证法”就是指在精选出经济地理学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的案例和数据对其进行例证,以加深学生对经济地理学基本理论点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李小建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地理学》(第二版),挑选出15个经济地理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论点(各理论点在教材内容体系中的位置,见图3),并针对各具体理论点,提出例证的思路。

(1)经济地理学的定位。要点:研究对象、学科发展以及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例证:比较经济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经济学的区别。

(2)杜能农业区位论。基本观点:空间距离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结构。例证:村庄周围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周围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异,技术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3)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观点:工业活动趋向于费用最低的区位。例证:以不同行业(或部门)为例,分析运费、劳动力、土地、优惠政策等方面产生的费用对区位选址的影响以及区位效果。

(4)中心地理论。基本观点:中心地职能越高,服务半径越大,数量越少。例证:居民点的规模与数量关系、商业网点等级与数量的关系。

(5)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基本观点:企业在一定收益性空间界限内布局,纯收益最大是最佳区位。例证:收益性空间界限和工业区位模型的关系,企业家经营能力和水平与区位模型的关系,政府政策对区位模型的影响。

(6)普雷德的行为区位矩阵。基本观点: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取决于决策者的信息量和信息利用能力。例证:微软的选址,外资在华投资的选址。

(7)区位论新论。基本观点:新产业区位呈现新特点、新因素对产业区位具有新影响。例证:金融业区位、创意产业区位、住宅区位,技术、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

(8)企业空间扩张规律。基本观点:企业空间扩张呈现接触扩张(近邻效应和距离衰减)、等级扩张(市场规模)和通道扩张。例证:3种类型的企业的空间扩张。

(9)跨国公司区位。基本观点:合理布局各组分的区位使公司整体利益最大化。例证:世界大型公司的分布,外资在中国的区位变化。

(10)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基本观点:区域产业结构逐步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演变。例证:某区域产业的纵向发展,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间比较。

(11)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基本观点:空间结构演变表现为低水平均衡――非均衡――高水平均衡,点――线――网络的变化特征。例证:一个区域空间结构的时间演变,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比较;叶大年的对称分布规律,陆大道点轴理论。

(12)区域经济增长机制。基本观点:区域优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提,偶然因素启动区域增长,路径依赖锁定区域发展模式,收益递增加快区域增长。例证:美国的道尔顿地毯产业集群,中国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

(13)区域经济差异。基本原理:区域经济差异与收入水平呈倒“U”字形关系。例证:发达国家例证,中国例证。

(14)区域间关系。基本观点:区域间因发展梯度不同,技术和产业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的推移;发达区域依赖欠发达区域的资源、劳动力和市场,欠发达区域依赖发达区域的技术、资本、信息。例证:国家间的产业转移,中国的产业转移。

(15)贸易与区位。基本观点:区域间因比较优势不同带来区域间的分工;规模收益递增也带来区域间经济活动差异。例证:中美之间的贸易,美日汽车贸易。

三、相关的辅助教学及激励

1.拓展学生的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阅读文献的过程中,学生会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新问题,加上知识基础的千差万别,因此需要教师把好第一关“合理设计阅读材料和阅读提示”,让学生带着提示去阅读,做到有的放矢。在文献选取方面,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与前面15个理论点相关的经典文献;(2)列出学生阅读文献时所必须弄清的主要问题;(3)每个理论点列出文献5篇左右;(4)以中文文献为主,侧重中国案例文献。学生可以在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分小组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

2.加强学生的认知探究

经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实习(感性)、学理层面实习(理论验证)和探究层面实习(反思,发现)三个不同层次的体验与训练。认知实践可将google earth的观察、室内模拟、实地考察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其中实地考察是认知探究最重要的途径。根据课程重点内容可包括企业区位、企业与区域发展关系、区域之间关系、全球化等方面。鉴于经济地理学现象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各地可根据区域特点,有不同的侧重(如东部地区院校可侧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跨国公司空间组织和全球―地方关系;中西部地区院校可侧重新型城市增长、城郊农业、专业村和农区空间结构重构(村镇合并);东北地区院校可侧重国有企业的区位、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为例,两校开展了以考察中部经济发展为主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工业集聚区和农区(城郊农业、专业村)等。同时考虑到生源地(主要来自河南以及中部其他省份)和教学的整体性,也选择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青岛市、日照市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着重跨国公司投资区位、全球―地方关系等方面的认知与探究。

3.引入相关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作为基本理论掌握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整合平台,在经济地理探究式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师指导下,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关专题研究。课题小组通过制定课题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形成调研报告或论文。这样,既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又能够使其系统地整合所学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知识,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专题研究的选题可以遵循热点问题和理论问题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普遍性与地域性相结合以及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的原则。就研究内容而言,各个地区的高等院校,应该结合区域的经济地理现象,选择合适的课题。比如,在城市经济地理研究方面,可开展商业网点、大型零售业区位、城市交通、房地产等方面的研究;在农区经济地理研究方面,可从农户、农户群等微观角度,选择典型农区,开展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粮食生产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研究。

4.改革评估考试

传统的考试模式、评价体系是以考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的纸笔考试形式,只能在认知方面考查学生学习到的书本知识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书面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分析解决实际经济地理问题的能力,缺乏对人的多元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的评价。探究式教学要求对传统的评估考试方面进行改革,建立一种“全程式-多元化”考核模式。我们在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时考虑以下原则:(1)强调能力,主要考核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认识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成果展示的能力。(2)强调创新,考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散性思维;(3)强调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具体操作层面就是从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认知与探究、专题研究和卷面考试等多个环节开展全过程、多元化、发展性评估。比如,学生总成绩中课前阅读占10%,课堂讨论占10%,认知与探究占10%,专题研究占20%,卷面考试占50%。

四、结论与启示

探究式教学在中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理论上的研究成果、尤其是高等教育中的理论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在教学实践中也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我们围绕特定的《经济地理学》教材,进行了相关方面的一些探索,力图在以下四个方面有所创新:(1)在理念上,引入了科学思维训练的教学理念,训练学生形成经济地理学科学思维定式:“了解前人观点――观点形成背景条件――现在经济地理条件――可能得出的新观点”。(2)在内容上,基于教材的知识结构,精炼教学内容,突出各部分的理论要点,构建了立体化的教学框架,使教学内容清晰明了。(3)形成了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体系,即课堂内的“理论―例证法”、与课堂外的“认知―探究逐步递进法”和“热点追踪―理性分析法”。通过这些教学方法,一方面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4)在考试评估上,从学生课前阅读、课堂讨论、认知与探究、专题研究、评估考试等多个环节开展了全过程、多元化、发展性评估,突出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考察。

对河南大学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实践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促使师生关系进入良性互动状态。学生的相关创新成果获得了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奖励。相关高校可根据自己的特殊性,不断探求,改善经济地理的教学方法,拓展地理类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优化地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徐学福. 探究学习的内涵辨析[J]. 教育科学,2002, 18(2):33-36.

[2] . 试论探究式教学的特点及教师的作用[J].学科教育,1998(10):20-23.

[3]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探究式学习: 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2001, (12): 52-56.

[4] 李森,于泽元. 对探究教学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2002(2):83-88.

[5] 郑渊方,廖伯琴,王姗. 探究式教学的模型建构探讨[J]. 学科教育,2001(5):1-4.

[6] 张军海,李仁杰,孙铁柱等.高师地理实施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2):257-262.

[7] 王国梁.高校人文地理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7):51-54.

[8] 李刚,吴元芳. 高校人文地理学教学方法改革新思路[J].福建地理,2004,19(2):42-44.

[9] 李小建主编. 经济地理学(第二版)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篇7

技师院校作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养上,其工作任务更倾向于高技能、综合性素质人才的培养。化学教育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通过对化学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实验现象的分析与综合,引导学生从化学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中掌握其基本原理,而理论知识的获得更依赖于化学实验的探索,尤其是在实验中促进学生动手与实验技能的提升。可见,技师院校化学教学,其重心要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能够从科学实验的教学中提升实验能力。为此,本文将从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途径的探讨中,就其培养对策提出有效的发展建议。

一、技师院校化学实验素养的基本要求

技师院校化学教学对实验技能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新一轮化学课改工作的实施,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上,更需要从实验技能的提升上来转变教学方向。做好化学实验教学,旨在通过实验环节来促进学生实验态度、习惯、技能的养成,尤其是对于化学实验操作习惯的培养上,更应该从科学的实验态度及绿色化学理念中加以贯彻。一是树立科学的化学实验态度,化学实验是对化学概念、化学知识进行客观学习的基础,也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养成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关键。化学实验中,学生通过自身的动手操作及观察,从实验结果的归纳及梳理上,分析实验的过程及要求,特别是对于实验失败后如何从原因的分析中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可见,化学实验过程既是对学生树立科学实验态度的过程,也是从实验反思及结果追溯上来强化化学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手段。二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化学实验习惯,习惯是融合于具体的过程中,对于化学实验习惯的养成,更需要从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中来完善。结合化学教材及实验要求,利用学生的实验环节,从实验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解决,让学生能够从中规范操作。如对于实验服的更换,对女生头发的整理,对于实验器具、药具的准备等,这些基本的实验操作既是反映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也为养成科学的实验习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事物奠定基本的科学认识方法。三是树立实验安全与环保意识,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教育,旨在从实验的潜在危险中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特别是对于某些化学药品、化学仪器设备的使用中,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更不能无视操作规范及章程。如在实验过程中要贯彻好安全目标,对于实验中强酸、强碱等腐蚀性药品要规范使用,另外对于实验室管理上要强化环保意识,对于相关电气设备的使用说明,对于相关有毒、有害物质的保存方法等,都有从具体的实验中赖贯穿环保意识、绿色理念。

二、培养技师院校化学实验能力的有效途径

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提升学生岗位能力基本途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从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规范,并能够结合行业及岗位能力实际,强化对最基本化学能力的锻炼。

(1)强化对化学实验仪器及实验原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重在通过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掌握对基本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理解和认识实验原理,并从实验中培养实验设计能力。熟悉基本的实验仪器及设备是做好实验的前提,也是实验技能培养的重要内容。对于各类实验设备性能及使用方法的认识,需要从多次反复的练习与严格的实验操作中来培养。如对于实验装置的构建,对于整个实验过程中如何选择反应物、如何洗涤实验器材,如何进行称量及完成化学反应等。对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实验失败后的总结,如何从基本的实验操作及实验原理中,真正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些问题及能力的培养,都需要教师能够从实验的规范操作中,从实验目标的设计及实验能力的提升中不断养成,尤其是对学生娴熟的使用相关器械,规范的进行相关实验的构建与独立解决实验中的实际问题等。如对于实验课程中的综合设计性实验,[Co(NH)6]Cl3的制备及组分分析。从实验的过程来划分,首先要对实验题目进行确定,通过对相关制备方法及检验指标的认识,科学设计实验方案;其次对实验方案及设计过程进行讨论和分析,并从可能存在的问题中提出解决方案;再次是在实验实施中,要对各环节及实验内容进行细化,如第一时间做好[Co(NH)6]Cl3的制备及产率计算;第二时间做好产品的提纯;第三时间做好组分电荷及含量的测定;第四阶段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并未实验报告提供参考数据。对于整个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师生探讨,从实验的过程中对各类仪器的使用及规范操作,如何从实验目标选择合理的方法等等。这些问题的总结,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探讨,都能够激发学生对实验环节的兴趣,并从实验实践中增强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提升实验能力。

(2)强化探究式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对于新课改下探究式教学的应用,旨在从课改理念的转变上,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从探究式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探究中获得实验创新能力。对于技师院校化学实验教学,要从实验环节的构建上明确研究课题,从探究式教学方案的制定上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特别是利用化学实验结果的分析,从分析中来激发学生探究实验过程,进而认识到实验操作技能的规范,发挥学生的实验自主性和创造性。探究式实验教学,遵循提出问题、假设或猜想,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获取实验事实或数据,分析并得出实验结果。可见,从探究式实验的引入中,构建探究式实验环节是关节,也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形成研究性实验目标的前提。如对于摩尔气体常数的测定中,需要加入5-8ml3mol/L的硫酸。对于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入硫酸,是否可以加硝酸、盐酸等问题进行质疑,从而启发学生从实验目标中赖探寻问题的解决方法,寻找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答案。因此,探究式实验教学的构设,更能够从探究式实验中强化对学生自主性的启发,增强学生的实验创新力。

三、结语

对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目标的设定,还需要结合技师院校实验实际,充分从教学资源的整合中,特别是从网络资源的融入上来拓展实验领域,鼓励学生从网络上寻找和检索实验课程,结合自身是实验任务来进行对比和总结。网络资源因其丰富的信息量,打破了传统实验教材的局限性,让学生能够从对相关实验的对比中强化对化学实验的理解,增强对化学实验资料的归纳与吸收。

参考文献

[1] 张树永,张剑荣,陈六平.大学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措施初探[J]. 大学化学. 2009(04)

篇8

关键词: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033-02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一些富有创新意义的教学理论被应用到具体的教学过程。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尝试将其引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本身就具有实践创新的意味。一般认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①如何把这样的教学模式具体应用到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来,本身就需要认真的实践尝试。

我们设想,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各负其责,协同作用,构成互动的整体,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共同努力。其中,对各部分因素的分工采这样的划分②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一些教学中的辅助设施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合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由这些因素有机组合起来,可以构成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即: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生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化复杂为简单,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结合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我们提出基本的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模式,该模式由脚手架、教学情境、独立探讨、合作学习和效果评价等几个环节组成。如图1。

在这个模式中,各个环节分别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相关脚手架的搭建是物理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教学情境的创设则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环节,必须给以足够的重视。独立探索和合作学习则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步骤,一直到最后一个环节效果总结评价,各个环节环环相扣,组合成了层进式的阶梯状结构。从脚手架搭建到教学效果评价的渐进和周而复始,就构成了高中物理支架式教学的基本流程。也许其组成环节不是新的概念,但细节创新则是永远无法饱和或休止的。

一、搭建脚手架

所谓“脚手架”,就是与新知识相关的一此功能性、预备性知识和由它们组合形成新知识的基本思想,这些知识和思想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接收新知识3。教师可围绕当前物理学习的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相应的概念框架,进而查漏补缺,使学生对理论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潜在的智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例如在给出一个案例后,教师及时指出其相应的理论基础,通过有效的方式,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实践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把案例内容和相关信息资料加以同化或顺化,从而在原有的理论与实践中得以攀升,学生在课堂上将提升后的知识框架展示给老师和同学,大家再一起讨论、交流,教师借此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现他们仍存在的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指导,使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进一步了解,从而使他们的潜在思想、智力得以最大限度地发挥。

二、多手段综合运用,营造教学情境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是教学情境的创设。充分发掘各种课程资源,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注重各种教学方式的整合,营造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这是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好方法。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好教材、教学用书、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现有的课程资源,同时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尽量做到能具体演示的实验不用课件,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实验是动手做出来的,而不是利用计算机“创作”出来的;同时充分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让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惯性一节教学中,利用打击玻璃杯上的纸片,使鸡蛋掉入装有水的杯中,让学生体会惯性的存在。这样,不但简便、直观,而且有利于学生自己动手,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其实并不神秘,物理时时在我们的身边。再如利用实物投影仪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或某些小设计,小发明直接展示给学生,可提高学生学习物理成功感受。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某些定律定理用计算机做出来在展示在大屏幕上就更加形象直观,对物理量的变化和分析,也易于学生理解;某些生活现象用多媒体动画展示,再配合声音的效果,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能维持学生学习热情,学生配合教师,主动参与分析,效果很好。大大方便了教师和教学过程,教师再也不用口干舌燥的去讲解,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厌其烦地灌输说教,使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学生理解起来还是障碍重重。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算是真正实施了现代化的教学,初步体现了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精髓所在,而教学情境的形成,能体现出“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问题理性化,理性问题具体化”,这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学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了。

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当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积极探索,独立研究,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结合外部信息,联系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着概念框架逐步攀升,直至掌握知识。独立探索需要创设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和过程。使学生在历经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搜集数据等环节中感受、体验思考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我们在平时可以针对学生所感受到的疑难点和兴趣点,将科学探究的某些环节有机地贯穿在课堂教学之中。正是这些探究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最终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中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这些正是他们乐于探索、勇于探索的动力来源,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充分挖掘新课程的资源,为学生构建探索性学习的平台,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推动其施展出学习潜能,使他们在探索研究的体验中领悟科学思维的方法,发展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高中物理教学的合作学习,有利于群策群力,攻坚克难,特别是在高考备考总复习教学中,合作学习有利于解决大面积的基础巩固和专项提高。我们

组织引导学生将整个班的同学按照一定标准分成几个小组,分组合作探讨。同一小组的不同学生,对于同一物理公式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运用,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通过小组协商、讨论,就可以使原来多种相互矛盾的意见、态度逐渐变得清晰、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更深一层的认识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让学生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处理能力;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

合作学习当然也需要教师的指导,以避免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我认为,认真的制定好计划、设计好实验、组织学生搞好实验、做好分析论证、并具体地评估交流,是让学生获得科学结论的基本途径,也是获取实验现象、数据、结论的重要过程。尽管不搞提前给结果的本末倒置行为,不搞“照方抓药”的实验步骤,但还是需要教师对学生实验、合作探究的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保证物理合作学习的质量。教师要启发和鼓励学生根据探究目标设计实验方案、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通过分析,归纳出实验结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根据优势互补等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各小组成员要一起制定实验方案,实验中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各尽其职。实验中,教师要不断进行监控和方法指导,保证探究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尤其要注重对学生实验设计中的创新方案要给与鼓励。为了提高探究效率,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些具体问题,使学生有更具体的探究目标。

五、组织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支架式模式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对学生学习阶段予以肯定和展望的过程,通过效果评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可以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和教师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以及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等方面的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努力。

总之,高中物理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把富有改革意义的教学环节有机组合在一起,既有传统教学精华的承传,更有教学过程的创新,使得每个教学内容、每个学期乃至于每节课,都得有新的构想和实践尝试,本身就充满了改革创新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值得我们进一步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篇9

1问题选取

要依据教学大纲的定位,同时又要结合非统计专业的现有实际,结合我校应用型本科的基本定位,选择难易适中且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内容。做到由易到难,逐渐加大难度,稳步推进,慢慢形成学生的探究思维定式。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初期阶段,应选取单一的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的问题。最好是能够当堂形成结论且给学生较深的印象。随着探究问题的不断深入,结合教学大纲,问题的选取进一步深化,逐步设置有一定探究压力但系统性不强并限定探究学习难度的问题。此时可以按照不同的抽样标准实施抽样,让各抽样小组分别观察其组内的方差水平。在此基础上一旦实施整群抽样,则误差水平可能的变动趋向。也可以就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特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分别去对应会计课程的存量指标和流量指标,以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连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等到学生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模式后,教师就可以布置系统的、需要学生分组分任务在较长时间内才能完成的任务。

2布置问题

将选取的问题布置给各个小组。小组根据问题的大小与多寡,通常5~6人为一个小组。对于较单一的问题,可以多分几个组,各组的问题不强调其唯一性,可以重复,以便于比较不同小组的完成质量。对于较为复杂的问题,可根据问题的数量和工作任务情况,先确定各组组长(初期组长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统一指定,但随着探究活动的逐步开展,组长应鼓励个人报名或学生推荐),然后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侧重和个人喜好选择小组成员。每一个小组承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但无论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必须确保每一个学生分担不同的探究任务,不允许有学生轮空,也禁止探究能力较强的学生大包大揽(但不排除必要的协作)。

3迅速完成组内分工

各组领取任务后,在较短时间内由组长在本组内根据个人的特长确定组内分工(3~5分钟即可)。制定抽样方案、实施抽样、搜集整理数据、查阅资料、分析推断、撰写报告等。对于具有共性并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独自完成,不因分工而隔断知识体系。

4收集分工情况,据此串讲知识点,引导学生的工作方向

教师可收集各组分工情况的书面结果,根据分工结果分别讲授各方面、各环节涉及的知识内容。讲解应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可以打破书本固有的知识点顺序。告诉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中可能涉猎的知识内容,资料查找的方向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要用到的方法。说到统计指数,涉及同度量因素,就涉及了物量指标和价值指标问题,涉及派氏、拉氏指数的选取,常用的CPI确定方法同样会牵扯到基期的选择、权数的确定。因而鼓励学生去查找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一步思索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拉氏、派氏指数分别代表了哪一种思维定势和探究趋向?指数体系的确立基于什么考量和出发点?指数体系的确立和因素分析的实际意义在哪里?等等。这种串讲,既为学生指明了工作的方向,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同时又告知了基本的分析方法。

5文献检索,初步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依据各自工作任务,分头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查阅相关的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报纸杂志和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持问题进行初步探究。资料文献的查阅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很可能在探究初期只是查阅了和问题直接相关的表象资料,而忽略了深层探究所需数据的收集,结果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6集中讨论,相互激励,深入探究

各小组成员在收集相关资料并形成初步意见后,可及时组织大家集中讨论。每个人均可阐述自己观点,对所选用数据资料的可信度,使用方法是否得当等,听取他人意见。讨论过程中可有效实施相互的智力激励,迸发出灵感火花,为进一步发现深层次问题,探究和解决深层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7课堂交流、汇报

学生在组内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各自完成分工任务。形成统一意见后,应将成果制作成PPT文档。在规定时间内由教师组织集中进行课堂交流、汇报。由各组主讲人通过PPT演示本组工作过程和工作成果,允许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完善。

8教师讲评

根据各组汇报结果,教师要进行及时讲评。既要对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其在方法、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给予指正。指导学生及时转换思路,回归正确的探究方向。探究式教学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但由于学生认识问题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极易形成学生“钻进去、出不来”。问题的叠加效应可能会打击学生探究热情,或导致“不可知论”。教师的及时讲评和肯定,是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归探究学习正途的指南针。

二探究式教学法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探究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探究创新活力,提升教学质量和强化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应用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要充分认识探究式教学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各教学环节的组织力度,并不断提升自身知识运用能力

探究式教学从表面看是把探究学习的主体转化为学生,但实质上绳子的另一端是教师。教师的备课、引导、启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备课任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更应该得到加强。从问题的选取设定到最后的验收讲评,教学的主线仍然紧握在教师手中。哪些问题可以选来作为探究目标,什么样的问题可以实施分组讨论、协作完成,都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和对教学方法的综合把控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充电并择机走向生产实践一线,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始终站在学术发展前沿。

2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和启发

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的初期,由于学生对新的教学模式一时难以适应,会因各小组组织不力,学生无从下手,不了解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而产生畏惧情绪。因而教师要及时地加以引导,为学生指明工作的方向并及时答疑解惑。教师可以利用常规教学课堂平台,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的相应沟通平台或手机飞信、微信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和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将学生引导到独立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中,逐步形成探究式学习的良好氛围。

3探究式教学仍需要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加以配合

对于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我们很难将之归为探究式问题。加之学生在接收一门新的课程知识时往往出现短暂的不适应。因而教师仍要利用讲堂这一平台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教师在讲授这些内容的时候应着力使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多列举实例,多提出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并产生探究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进而实现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自然过渡。

4探究式教学课后占用时间较多,容易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

篇10

        一、深刻领会科学探究的含义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来事物的探究,科学探究是指科学家用科学的方法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研活动。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如何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多侧面的教学活动,需要设计活动方案,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设计并操作实验,需要认真观察,并运用各种手段来分析、解读、处理数据;需要提出假设或预测,并把自己的看法、意见传递给他人,最后得出结论。所以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性地学习,也就是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从中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领略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所以科学探究式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目标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要突破传统的课程教学思维方式及操作模式,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得到学习过程的体验,在体验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其目标在于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获取技能的目的。

        三、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接受学习”指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记忆、理解;“发现学习”指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主动进行假设,探究结论。前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后者是知识的发现者。物理学不只是大量知识的凝聚过程,还是一个实验探索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问题性。问题是思维运演的催化剂,教学中若不能提出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认识的冲动,科学探究也就无从展开。因此,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关键和核心。

        2.过程性。过程和结果是学习过程中的一对矛盾,科学探究注重对结论的获得过程的探索,通过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过程,使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原理,获得科学思维方法,增强科学探究能力。

        3.主体性。探究式教学将学生置于认识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和协作者。因此,探究式教学是主体性教学原则的具体落实,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突破口。

       四、科学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科学探究式教学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而探究性的学习目标是多元的,内容是开放性的、丰富性的,方法是多样性的、探究性的,它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亲身体验,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和领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能力只能通过相应类型的活动来培养,创新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究,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思维的过程,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真实情景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并作出合理猜想或假设,然后自己制定探究方案,动手动脑去验证猜想或假设,同时借助教师的帮助,学生通过协作和交流的方式,达到对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最后发现物理现象与规律。这一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又都渗透着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着科学方法的运用。物理教学若使学生按此过程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认知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技能,使学生学到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能使学生体验到科学家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活动,从而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五、科学探究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探究式教学以学科内容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这些方式进行活动,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参与者加入活动中,师生充分交流,教学相长,这是课程教学的一种模式,其实施过程是以课堂为主,课外为辅,课内课外相辅相成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