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1、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能制止和呵斥。应允许他们提出一些“离奇古怪”的问题或想象出一些离谱的答案。即使学生真的跑远了,也就是思维活动或思维成果超出了教师的设计安排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要急于中断,干扰学生的思维活动,要适时引导,走入正确的目标和方向。

    2、在学习中,不能局限于教材之中,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视野,削弱了创造力产生的根基。要善于把现代科技成果和创造发明充分的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介绍生物学热点问题和最新成果,让学生了解现代生物学在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发展前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还有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提供大量直观的最新的生物科学信息相关的学科知识,制作相应的软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来分析生物现象,使学生能自己完整地解释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二、培养学生创造思维

    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思维是学生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先导,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才能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从而自如的运用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持续不断发展的教学活动。”对于新课的导出,通过设问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开启心智,引起学习兴趣,点燃创造思维的火花。

篇2

随着素质发展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何培养出创新人才成为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教学实践,阐述了在计算机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计算机教学素质教育创新能力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计算机教育加快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战略任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计算机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并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促进他们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行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改变教师的教育观是前提

创新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潜能。然而提到创新能力,往往被认为是少数精英具备的素质,有意无意中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束缚和压抑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只有改变教育观念,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2.改变教师的教学观是保障

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软件设计也层出不穷,使得计算机教学观处于动态过程。随着时代的发展,经常需要在不同的软件中,使用相同或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同时,软件数量和功能的繁多,也给学生很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努力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在尝试探索、动手实践中活跃、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创新的过程。

3.改变学生的学习观是关键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处于接受的地位,唯书本是从、唯老师是从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权威型”“书本型”的消极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要树立学生新的学习观,鼓励学生以崭新的眼光对待教师和书本,不唯师、不唯书,只唯真理。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交流,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只是简单的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创设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使之与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计算机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式的教学体系,教师要注意计算机发展的最新动态并把它及时地反映在平时的教学之中,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其教学从课内扩展到课外,从校内扩展到校外,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将计算机巧妙地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加强学科创新能力之间的有效迁移,以提高

转贴于

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各学科教学之间应加强联系与合作,使学生的创新能力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力,学校要采取措施构建创新的教育环境。如在校内组织网页制作比赛,对学生的创新成就进行奖励,并将优秀作品在网络上交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自主性、首创性和个性化表现的机会,还可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

计算机教学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只是一个起点。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是个漫长的过程。计算机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循序渐进,逐步走向成功,并让这种成功的感觉一直激励他们,期间有着许多环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处理课堂教学时,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组织每一课堂教学时,可设计来调节课堂气氛,这种设置的时机没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确定。

三、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1.动手是培养技能的基本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

“纸上来得终觉浅,方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在实践中我们有深切体会,看似简单的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才能真正掌握技巧。比如说:在windows中的画图,就能画出简单的演示图,甚至更为复杂的也能,只要鼠标控制好,再结合一定技巧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动手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的动力。

2.应用是培养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是一门工具学科,基础课程。是用来处理其他事物的手段。无论创新结果如何,都要实用。例如,在学文字处理时,学校正好在设计招生简章,这样在班级征集创意,让学生组织资料。学生积极性高,并能积极参与,等结果出来,再与专业设计相比较,又能看到自己的差距,学生即得到了锻炼,又找到了不足,并且看到创新的目的性,并不是盲目的。

总之,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依据教材改革课堂结构,优化教学设计,以先进理论来展现全新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创造思维与个性长足进步,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的提高。

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创设和展示有意义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和洞察能力。要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往往把学生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隔绝开来,这种隔绝对意义学习构成了一种障碍。

篇3

关键词:高职数学 创新能力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工人,这些岗位对高等数学的要求不高,而能否胜任工作、能否有发展能力,更在于人的综合素质。学生们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和受现实"高考"的负面影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很缺乏,数学作为一门思维学科,就更应该承担起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 高职数学教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技法能力培养的作用

(一)创新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能力

创新就是"抛弃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科技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实用化、个性化的产品。而对厂商而言,首要考虑的问题是:生产怎样的产品,才能适应市场需要、突出特色、有创意的满足大众愿望。这就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据调查显示,2013年全国应届毕业生近700万,较2004年多了400多万。但据智联招聘调查发现,截止到今年5月初,应届毕业生仅有3成的签约率。而另一方面企业出现用工短缺,很难找到适合企业的人才。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原因多方面,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大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太少,我们的大学教育还停留在教学生怎么做,上课也是照本宣科,一学期下来学生也不知道学了些什么,期末就大背而特背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固定的模式,很难有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要具备创新技法能力。

(二)高职数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高职教育不仅要重技术、关注就业;还应重人文、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数学课程是培养人才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课程,数学教育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素质的统一体,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的思想充分体现了"求实、求新、求异"的科学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很好教材。例如:"微积分"在数学发展史上是里程碑式的创新,在人类思想史上被恩格斯誉为人类思维的伟大胜利,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影响。

第一,微积分是牛顿、莱布尼茨在前人基础上的创造---纯清概念、提炼方法、改变形式、创设符号。所以,牛顿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这说明"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第二,牛顿、莱布尼茨创立微积分,分别是从物理与几何的不同思想基础、不同研究方向,同时攀上光辉的顶峰。这说明同样的创新可能有不同的方向。

第三,微积分发明的一个关键,是牛顿、莱布尼茨发现了表面上完全不同的微分与积分的联系,建立了"牛顿---莱布尼茨公式",找到了求积分的简易方法。微积分的发明启示我们,创新往往是发现"异中之同",所谓"风马牛效应"。

第四,在微积分学习中,还可培养、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反)向思维和联想思维能力。

二、 高职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误区

(一)课程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不合理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它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走的是"实用型"路子。作为基础课程的高职数学虽然在以往的改革中有了较大发展,内容有不少更新,但在很大程度上还沿用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与市场、专业和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与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学生学完数学后不知道在专业里怎么用,理论和应用完全脱节,觉得学数学没意义。因此,为了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更好地发挥其在高职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新一轮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 缺乏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片面强调实用性

高职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普及学生的数学文化、培养数学素养、提高数学应用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片面强调"必需",忽视了数学的文化功能,忽视了人的身心发展需求。以应用为中心,片面强调"够用",人为的肢解数学知识体系,违背了数学的科学规律和教育规律。

三、高职数学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的途径

(一)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在教学思想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不够。根据高职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培养目标,数学课程的改革要以深度挖掘岗位技能所需的数学知识为基础,以职业能力具备的素质要求为核心,要与专业课程改革同步,为专业领域内的课程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数学课程应该在为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掌握数学工具的同时,强化对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要改变应试型教学,要加强基础,加强应用,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快会投入社会,而学校教育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进入社会后有限的知识不可能能够应对纷繁的问题,这就需要不断的学习、完善。这时较强的自学能力就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的教学可以从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等方面入手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课程内容模块化,培养学生总结提炼的能力

课程设置问题不能凭空而论,学校在课程设置之前要进行社会需求分析、个体需求分析、教学现状分析,应使课程内容既满足高职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适应高职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可以结合市场需求,增设一些新兴课程,改进传统课程,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高职数学由于具有较强的职业特色,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专业性、针对性。不同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笔者认为高职数学可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拓展模块、建模模块。根据专业,不同的模块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找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联系。

(三)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1. 减少繁琐的理论推导、公式证明,重视问题来源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从业岗位,决定了他们不必像理科学生那样对数学公式、定理的来龙去脉搞得清清楚楚,而要能用这些公式来解决实际运算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重视做题转变为重视问问题、分析问题和有所创新的解决问题。

2.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借助数学软件让教学生动直观

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与教学设计等教育技术手段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使抽象概念形象化,使学生易于接受数学理论,激发学习兴趣。目前教学中虽有使用多媒体教学,但存在平铺直叙、交互性不强、没有针对性、空间局限性等问题。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时,应避免这些问题,在课件的制作、应用方面教师之间要积极合作、不断探讨,以求不断提高、资源共享。另外,可借助数学软件的强大功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直观、便于学生理解。

3.融入形象具体的"数学实验",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扭转过去以"做题"为主的课堂教学方法,加强"数学实验"的环节。"数学实验"课程的内容主要以计算机为主进行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理论的应用、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数学结论的验证。通过对数学常用软件mathematica、mathcad的操作,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力,致力于高层次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定义、定理和公式,而是通过操作实验来建构知识,有效地领会数学知识结构中的思想方法。通过操作实验学习数学,可以获得更多的反馈信息,并且不断地改进学生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丰富考试方式,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高职教育考试的主要功能不是选拔人才,而是认定、激励和导向功能.针对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完成相结合等多层次、多样化(笔试、小论文、口试考试、数学实验、课堂提问、作业等)的方式综合评定。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建立高等数学试题库,作为考试科学化的基础。

总之,在高职数学教育中,我们要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利用建模引入案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化改革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浅谈;数学建模竞赛;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5WC78)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大培养目标,通过数学建模竞赛对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锻炼学生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目前我国数学建模竞赛在高职教育中的影响还相对较弱,通过数学建模竞赛来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笔者在总结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上对我国数学建模竞赛对提高高职学生创新意识进行简单的探讨分析,以期对我国高职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有所裨益.

一、数学建模竞赛

数学建模竞赛首先诞生于美国,在1985年美国几所高等院校的推动下建立了全球首个数学建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出现在神州大地是在数学建模竞赛诞生四年后,国内几所高校数学建模教师组织并推动了我国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并与当年参加了美国的数学建模大赛,在参与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中,师生的数学建模思维得到了极大发展,对于促进我国数学建模研究效率和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2年在我国相关单位的组织推动下,首届中国数学建模大赛召开,参赛队伍达到了惊人314支!数学建模研究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壮观景象.截止目前,我国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以20 % 的速度增长,到2009年共有来自全国3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特区的共计1,137所院校和15,046支参赛对于参与到了数学建模竞赛之中.

二、当前我国数学建模竞赛的一般特点

1.数学建模竞赛自主性较强

数学建模竞赛自主性较强反映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自主性较强,学生可以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按照学生建模的需要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利用一切可兹利用的工具、资源来进行资料的收集处理,在数学建模比赛过程中队员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解答,自由发表个人意见,队伍组织形式比较灵活多变;其次是数学建模竞赛的组织形式比较多元化、自主性较强,数学建模是一种分析思想,因而其没有标准答案可供分享,在数学建模组织制度上也较为灵活多变.

2.规模庞大,数学建模研究广泛分布于各类高职院校

从1992年首届中国数学建模大赛以来,数学建模竞赛的影响力随时间而与日俱增,参赛队伍和参赛院校越来越多,参赛学生的质量稳中有升,数学模型也日渐合理科学,各院校和社会各界对数学建模也更加重视,我国数学建模大赛在国际数学建模大赛中屡创佳绩,取得骄人战绩,数学建模大赛已然成为我国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培训时间较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由于数学建模竞赛对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及其灵活运用、口套表达和语言逻辑思维都要求较高,因而各院校在遴选参赛选手时都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从人员组织到人员培训,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过程也是数学建模竞赛的重要环节.如果没法选择更优秀的参赛选手,没有很好的组织培训工作,那么在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上去优异成绩无异成了天方夜谭.因而做好参赛选手选拔、组织和培训工作成为数学建模竞赛成功的前提.

三、数学建模大赛对于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意义

1.数学建模竞赛的团队组织形式有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意识

数学建模大赛在组织形式上采取学生组队模式,高职学生在数学建模大赛中可以通过数学建模大赛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队伍是一个整体,对数学模型的研究分析可以针对学生的特长和优点让学生分工完成整个数学建模,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养成很好团队意识,保障每个参赛学生人尽其才使之发挥各自最大优势和长处,保证数学建模能够取得最大的效用.

2.锻炼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临危不乱的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刺激和挑战性的项目,学生在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应对其他参赛选手的质问和评委们的问答,数学建模竞赛成就的确定除了数学建模本身更加符合实际、更有逻辑性以外,也取决于学生在竞赛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表述使评委和其他参赛选手能够很好的理解参赛小组数学模型的含义,这对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塑造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参赛学生的综合知识要求之高是显而易见,在数学建模过程中,许多知识都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解甚至于说是基本上接触不到的,因而在组建数学建模参赛小组后参赛成员往往需要自己去不断摸索和参阅资料来掌握数学建模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同时,在参与资料、学习数学建模知识的过程无疑是枯燥而乏味的,对学生的坚毅的求知品质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四、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跳板培养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分析

1.在日常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数学建模思想

在高职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积极引入数学建模思想,通过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建模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数学建模本书就是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以及数学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过程,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裨益.数学建模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创新思想,其运用数学工具和数学逻辑达到特定的研究分析目的,对原有的特点现象或者理论进行创新研究.

2.以参加数学建模大赛为契机,加大对数学建模思想的实践力度,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要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加大对数学建模思想的宣传力度,强化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努力践行数学建模思想,不断夯实数学理论基础知识,使数学建模思想能够成为不断提高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活的思想源泉.加大对数学建模的宣传,使更多的高职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数学建模对于提高其创新思想和能力的认识.高职院校还可以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一系列的数学建模活动.例如在课堂上可以开展数学建模研讨班,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吸引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数学建模的探讨活动中;还可以在校内开展许多富有个性的数学建模竞赛,多样化的宣传组织活动可以有效的帮助高职学生认识数学建模思想对提高其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3.营造必要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夯实高职学生数学基础

高职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借助于数学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日程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灌输给学生创新性思想,使学生不能仅仅只限于对建模知识的掌握、吸收以及运用,还需要对现有知识领域的突破和创新.培养创新意识要鼓励实证主义要摒弃以往本本主义思维,使学生能够按照数学建模的需要对知识进行一定的扬弃,使之能够适应数学建模的需要.除上述以外,夯实数学基础知识,是实现以数学建模为手段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保证,如果连最基本的微积分都不会运用何谈数学建模,因而务实数学基础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显得格外重要.

【参考文献】

[1] 孙浩:加强数学建模 推动创新教育[J] .高等数学研究 2006(06).

[2] 朱家荣: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培训问题的探索[J] .职业时空 2008(09),

[3] 伍艳春:浅谈数学建模竞赛与工科数学教学[J] .广西高教研究 1997(04).

篇5

关键词:和谐;创新;民主;自由;参与

创造力如同种子,需要从小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在小学数学课上笔者尝试运用了和谐教学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营造民主、自由的精神氛围,这是创新素质成长的土壤

每次课前,我都要先带领学生做身心放松准备:做一做轻松优美的韵律操或听听美妙动人的音乐,或闭目进行古诗的想象朗诵,或进行几次深呼吸或来一次简单愉快的谈话。如问:“你们猜,老师喜欢的朋友有什么特点?”孩子们的回答可谓是异彩纷呈:聪明勤奋、漂亮、可爱、大胆发言、乐于助人、勇于创新……面对孩子丰富又有灵气的妙答,我都微笑着一一予以肯定。并进一步激发:你们愿做老师这样的朋友吗?这时孩子们心理很放松,思想活跃,我想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在勃勃萌发。

孩子好奇心强,课上爱提问,对此我也时时激励他们,特别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不动辄训斥、轻易否定,而是尽可能多赏识他们的思想闪光点。我认为只要学生能发现、提出问题,表明他们已进行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已经在探索,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以对学生每一点细微发现,每一个小创新,都送上几句:“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这样师生关系会很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畅所欲言,老师也能有效发挥教育激发的作用,引导者的作用,促进他们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二、运用多种科学艺术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再创造活动,这是创新素质发展的源泉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我注重多种手段的和谐运用,激发学生进行学习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把现成知识灌输给他们。对此我先激起学生的强烈好奇心,进而提出本课自学目标,让学生自学讨论,老师适时点拨引导,重难点处进行艺术精讲,然后再进行花样练习。在余味缭绕时,再把下节课要预习的内容巧妙推荐给他们,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因教学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1.设置趣味情境

把学习内容设置、编排在孩子喜爱的故事等趣味情境中,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兴趣,如课前请同学们欣赏歌曲《蓝精灵》,老师配合讲解:你们听,多可爱的蓝精灵呀!可是狡猾的格格巫抓走了最可爱的蓝精灵妹妹,让我们闯难关,救出蓝精灵好吗?学生思维立即进入积极状态,我再趁机提出学习目标,他们通过自学讨论,闯过了新知关,解题的方法常能说出几种之多,尝到成功喜悦,学生思维更活跃了,于是顺利通过练习关,轻轻松松完成了学习任务,同时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演示多媒体,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电教手法的运用能突破重难点,还能激发学生各种感官的兴奋性,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产生深刻的情绪体验,如上述当学生经过自己努力,闯过难关,屏幕会出现把关的小动物让路,还伴有录音:“大家真聪明,继续前进吧”,孩子们的热情更高涨了。科学证明,积极高涨的思维状态,往往能产生灵感,带来创新,所以课堂上应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来辅助教学。

3.开展辩论赛

对课上出现的有争议的问题,我适时组织学生根据争议分正反进行辩论,学生往往会打破习惯性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辩论有助于学生克服思维定式,拓宽思路,增强创新意识。

4.注重动手操作

人在创造活动中,往往直觉和灵感这些顿悟思维会给创造性思维过程带来突破和飞跃,所以我很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根据学习内容经常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这样,学生既要动手做,动眼看,还要动脑想,动口说,多种器官有机结合,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

三、让众多的学生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这是创新素质达到的目标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力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发展的一种能力。把创造力限制在少数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多产创作上是一种陈腐的观念。创造性是每一个人作为人类的一员都具有天赋潜能,它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密切相关,在心理健康发展的条件下,人人都可以表现出创造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那些反应灵活、平常乐于表现自己的同学思维最活跃,也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交流出来。我经常鼓励那些不愿发言的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他们的回答,不管是否有意义,都予以鼓励。对于此类学生,教师如果能适时地给予鼓励,我们的创新教学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这一部分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保护。如果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我们创新教学的目标也就真正达到了。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宽松、自由、和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再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6

关键词: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培养新型创新人才,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的学生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刻苦的精神,而是创新的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一种无中生有的意识和能力。为了培养新时代的科技人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理应承担起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弘扬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引进和发展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性,改革实验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不是知识,而是需要不断培养和完善的一种素养。它是从小学、中学乃至大学一直都要进行的一种系统工程。它贯穿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不但要教学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人,还要培养他们踏踏实实的工作态度,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新事物的浓厚兴趣,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强烈的改变现状的动机。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创新人才还必须具备团结协作的能力。而所有这一切都要求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将学习作为一种活动而不是任务,去主动参与,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它将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教育部颁发了新的课程计划,并相应改变了考核评价机制,旨在给学生松绑,给中学教育松绑,力求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个性更能得到充分发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把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到各教学环节中去。

1 设疑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教师要先提出经过思考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必然会活跃起来,注意力必然高度集中。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说明,疑问是长进之母,使学生沿着“波浪式”的思维路线前进。根据教材的逻辑关系,可以把讲授内容组织成环环相扣、发人深省的“问题链条”提出来,让学生回答,从而不断地诱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当学生把这一“问题链条”回答清楚,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很容易地接受了知识。这一连串的问题也可以由教师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只是为了向学生提供思维线索,指出思维方向。

2 纠错

对于学生反复出现的错误,教师常常针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和肤浅性,有意识地让学生在“理直气壮的正确答案中”暴露问题,“碰壁”和“跌跤”。然后用事实让学生恍然大悟,再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从而给学生造成强烈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纠正学生常犯的顽固性错误,澄清似是而非的问题。用正反启发往往能收到立杆见影的效果。

举例:有效数字

教师:我用最小刻度是分米的直尺测量出讲桌的长度是9.8分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在黑板上将这一数据分别用千米、米、厘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学生:9.8分米=0.00098千米=0.98米=98厘米=980毫米

教师:他做的对不对?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对。

分析:只有像上面这样问题暴露得越充分,解决得才越彻底。

这时教师在前面三个等号处画“√”,在最后一个等号980毫米处画“×”。于是,全班哗然。

教师启发学生悟出其中道理:9.8分米中的8是最后一位数字,这说明它是一位估计值。而980毫米中的8却是百分之百的精确值,而末位的0是估计值。这样,就使8从不可靠数字变成了可靠数字,从而错误地表现了这把尺子的准确度。怎样才能既正确地反映测量仪器的准确度,又正确地表示测量数据的量值呢?用有效数字就能正确地处理这一矛盾。

正确的写法是9.8分米=9.8×102毫米。

3 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本的学科。实验对物理学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极为重要,尤其是高中物理教学几乎每一步都孕育着实验过程。无论是加大课堂容量还是培养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都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就要紧紧抓住具体的“物”与抽象的“理”的内在联系,以揭示“物”中的“理”。因此,每做一个演示实验,都要求学生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1)仔细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2)认真分析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3)从这些问题中如何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举例:在讲“弹力”这节课时,教材中分析放在桌子上的书会受到向上的弹力作用,原因是桌子发生了微小的形变。但这种微小的形变学生用肉眼是看不到的。那么怎样使学生相信这个微小形变的存在呢?老师拿一个一尺左右的竹片,用手压弯,这个形变很明显。让竹片恢复原状,再往竹片上放一个小铁车,由于重力的作用,学生能看到竹片发生了形变。拿下铁车问学生,若竹片上落一只苍蝇呢?学生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也会发生形变。这时得出结论:形变有的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但它又确实存在。

通过实验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细致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4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

篇7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成为当代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责任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工具,辅以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经过严格的抽象思维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的产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现代的中学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现有的课堂传统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育人从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对学生不偏不向、一视同仁,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互间的讨论,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时就会与学生共同讨论,直到得到满意答案为止,这是一个可贵的创新过程。又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核式结构”这一节时,有学生问到:“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就一定能得到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吗?难道其他结构都不对吗?”这时就可以告诉学生:“核式结构学说能够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它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如果你也能提出一种结构能够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你所提出的在一定范围内也可能是正确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结合物理本身的特点,改进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利用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及其他相关知识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他们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所遇到的疑问、遇到的困难转化为自己所要探索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才会产生。所以我们应该结合物理学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上利用物理学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去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应该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启发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笔者的初步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害怕学习物理,直接导致物理成绩的不理想,更加使他们对物理失去兴趣。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果我们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物理现象创设情景,结合多媒体课件,用生动形象的演示方式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克服他们学习的障碍,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自制课件来演示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二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讨论了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通过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创新性的人才成为当代教育的当务之急。因此,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责任来。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工具,辅以一定的科学思维方法,经过严格的抽象思维建立起来的一门自然科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为学生的创新型思维的产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现代的中学教育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对现有的课堂传统教育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求教师“育人从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做到对学生不偏不向、一视同仁,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互间的讨论,积极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在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会对某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和看法,这时就会与学生共同讨论,直到得到满意答案为止,这是一个可贵的创新过程。又例如在学习“原子的核式结构”这一节时,有学生问到:“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就一定能得到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吗?难道其他结构都不对吗?”这时就可以告诉学生:“核式结构学说能够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它在一定范围内是正确的,如果你也能提出一种结构能够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你所提出的在一定范围内也可能是正确的。”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营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为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结合物理本身的特点,改进物理课堂教学过程,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一)利用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及其他相关知识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发自内心地主动学习,他们才会在学习过程中把所遇到的疑问、遇到的困难转化为自己所要探索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细致分析,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思维才会产生。所以我们应该结合物理学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上利用物理学的发展史、科学家的动人事迹去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教育学生应该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

(二)利用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启发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笔者的初步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害怕学习物理,直接导致物理成绩的不理想,更加使他们对物理失去兴趣。学生一旦没有了兴趣,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更谈不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几乎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如果我们从学生身边所熟悉的物理现象创设情景,结合多媒体课件,用生动形象的演示方式弥补学生感性认识的不足,克服他们学习的障碍,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热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例如:机械波的产生和传播是难点,学生难以理解,我们可以通过自制课件来演示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这样做,一是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二是可以加深学生对机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理解,从而化难为易。

(三)巧妙设计物理课堂教学,再现物理规律发现的过程,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教会他们创新的方法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更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尤为重要。在物理学科中,最具有价值的部分正是科学研究方法。每个科学方法的产生与应用又总可转化为更多物理概念的形成与物理问题的解决。中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巧妙设计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到科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

(四)改进物理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新的机会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应该在物理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实际上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现在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分组实验不是很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同时也影响了对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增加学生分组实验的数量,必要时可以把一些课堂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分组实验,使他们养成动手做实验的好习惯。其次,改革现有的分组实验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做实验之前,首先告诉学生做实验的目的,然后由学生讨论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如何去设计实验步骤、如何去选择仪器,由学生提出几种不同的方案,给学生一个创新的机会,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每一个方案的优缺点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可能存在的实验误差,对于提出好的方案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激发他们创新的热情。最后按照设计好的优秀方案,由学生动手完成本次实验。

篇8

一、创新能力及其特征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所谓创新能力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在数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对某些定理、公式、例题的结论或其本身进行深人、延伸或推广.

二、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现状

第一,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依旧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的学习效率相当有限.

第二,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是进行一刀切的教学方式.高中数学教师根据自己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在其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和特点,无法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是一种抑制和抹杀.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往往只能满足中等水平的学生,基础较好的学生则会出现不愿听的情况,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因为听不懂而不想听,最终出现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他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咀嚼式教学和一站式教学等,这些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当教学方式,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且浪费教学资源.总体来说,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方式中存在很多不利于学生长远发展,且影响高中数学教学效率的因素,亟待创新.

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1.首先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高中数学是一门极灵活的学科,而不只是几个概念,原理和公式而已.高中数学教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教师既不是传授知识的机器,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纳器.教师要从教学的“指挥者”转向“引导者”,由重教学的“结论”转向教学的“过程”,由重教师“教”转向重学生“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逐步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通过一个问题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总结归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师生平等、民主的观念.美国纽约道尔顿学校的校长理查德・布卢姆索联系中国和美国学校教育的实际指出,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是在学生圈子中的,甚至在课堂上你分辨不出哪个是老师;而在中国,老师常常是站在全班学生的面前,成为学生门的中心.而在美国,大多数教师总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假如把老师问倒了,老师非但不会不高兴,反而会表扬这个学生,这样一来,学生受到鼓励,学习上更加自主,学习效果更加良好.我们可以吸取国外好的教学方式,先进的教学观念,因此对老师来说,建立一种民主化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老师甚至也要向学生学习,从学生身上吸取智慧力量.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阶段的数学是抽象的以及枯燥乏味的,有些学生往往会因为它的抽象而对其失去兴趣,也有的学生会因为题目的复杂做不出来,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兴趣的培养,只有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才会使老师的教学顺利地进行,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才会提高.老师在教学时,应该根据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投其所好,安排一些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不但能充分地表现自己,同时能够开放他们的思维.比如在课堂上老师可以出一道数学题,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想象,去用不同的解题思路去对这个题目进行解答,看到底有多少种解题方法,这样会充分地开拓他们的思维,发挥他们的所长,利用他们争强好胜的心理,让他们在这种比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下充分地表现自己,让他们充分地得到满足感,不仅有利于教学的进行,同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老师还可以在学习这节课内容之前,给学生讲解发明出这个理论和公式的那些伟人的传奇故事,这个阶段的学生会自然而然的对其产生崇拜和敬仰,这样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老师也可以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学习函数和几何的时候,可以通过画出优美的线条来增加学生的兴趣.有些学生就会比较热衷于几何图形的图案,有些学生比较热衷于逻辑思维,因此,增加学生的兴趣对于他们学习数学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要提高创新能力必须加强数学思维训练

篇9

思想政治课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人生成长的必修课。那么,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体现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通过对思想政治的多年教学研究,特总结一下自己的浅显看法。

一、建立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总是老师高高在上,站在讲台上,板着面孔,喋喋不休地向学生灌输。而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师生之间无法交流,无法切磋。长此以往,就在老师和学生中间形成了深深的裂缝,这样以来,不利于老师的教也不利于学生的学,形成“恶性”循环,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思想创造力。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打破传统的观念,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

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其需要民主的氛围和相应自由的空间。教师要想努力创造这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必须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必须放下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积极引导学生,允许学生有自由思考的时间,鼓励学生争辨,鼓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我们要有宽容的态度,要引导它,鼓励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激励学生去努力

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名言警句或典型人物及事例,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我们要善于运用教材中的名人名言警句摘录。如在初一教材中有“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心有坚韧不拔之志”,鼓励我们在学习上,生活上要有坚持精神,还要自强不息。“不要在已成功的事业上逗留”,鼓励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进取目标,克服自满,超越自我,向新领域探索。这些名言警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巧妙地运用它们,一定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产生催人奋进的力量,为学生的创新思想的形成铺平道路。其次,善于运用教材中典型人物和事例进行教学。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在人品、性格、情操、意志、情感、创新思维等方面进行陶冶,磨厉和训练。我在教学中,引用了大量典型人物和实例。如七年级思想政治课中失去双臂而不畏挫折,以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去战胜困难,从而创造了美好幸福生活的许丹丹,以及张海迪,还有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比如我国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地质学家李四光、美国的莱特兄弟,以及居里夫人等等,这些名人、伟人本身的成长就是一部创业史,在他们身上无不体现着创新精、这些都激励着学生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再次,根据教材中“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的设置,激发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对教材中所学内容进行分析,找出疑点,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也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如何让学生存在疑问?让学生处于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我认为作为教师,要适时地为学生创设积极思考的教学情境,设置疑问,诱导思考,激发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讲到八年级第五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一张漫画,内容是长江和黄河两条巨龙的对话。一个说:“长江,长江,我是黄河。”另一个说:“黄河,黄河,我也是黄河”。然后设置两个问题:①漫画说明了什么?②为什么长江也自称是黄河呢?这样,一下子调动了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体现了教师主导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创造性地布置作业

练习,不在于数量,而在于有没有启发性。如果布置的作业学生不感兴趣,又无创造性和启发性,是没有好的效果的。因此,我在教学中总是根据教材内容,有时针对社会热点,选编一些材料作为课堂讨论题或作业使用。这既有助于学生巩固巳学的知识,又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完九年级第四课“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内容时,结合社会热点,我给学生讲了西部大开发以及青藏铁路的修筑的意义。然后,布置了这样几道思考题:①东西部地区有什么差距?②原因是什么?③实施西部开发的意义是什么?体现了我国什么政策?④为什么说青藏铁路的修筑既是“经济路”,又是“政治路”?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得出了的结论往往高于教材。这样既让学生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走出课堂,参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惟有实践,才有创新。让学生走出课堂参加社会实践,是符合政治的教学要求的,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在政治教学上,我鼓励学生切实实际地去进行社会调查,深入社会做访问,然后写调查报告,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学中内容更加准确无误地掌握。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物理;实验;创新

一、质疑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前提

勇于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由于解决问题是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而提出和质疑一个问题必须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从新课标不难看出,在物理教W过程中“任意的物理教学内容都能用多个问题呈现出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提出疑问、勇于提问,要对物理实验遇到的实际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连贯起来,比如人类步行和骑自行车,为什么骑自行车比步行快,这中间运用的什么物理原理等,当然这个运用的是杠杆原理,最后得出结论。在物理实验中,大多数物理实验危险系数比较低,其实可以和同学们共同完成。物理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先提问每一个学生或者每一组学生“这个实验是怎么安排的”,然后推导出整个实验过程,看是否合理,然后开始实验。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讲解本节重难点、易错点等,然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充分让学生质疑、存疑、释疑,主动完成,让学生对物理课和物理实验产生向往。

二、“推陈出新”,化“演示”为“探索”

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把传统的演示实验转化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课上,教师提前规划好新模式的实现项目,科学、高效地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安排实验操作过程、实验操作方法,让学生从实验中找到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起“引导探索实验掌握”的教学模式。

在原来的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学演示实验都是以我们教师为主,同学们只是看客,因为教师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实验高手”,所以实验结果毋庸置疑,一定能达到预期结果,长此以往,这样会让同学们迷失自我、盲目“崇拜”,从而失去主观能动性,降低动手能力,严重阻碍创新能力的培养,变成彻头彻尾的“懒汉”。在物理“演示实验”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是“主动探究性实验”性课堂,物理教师是旁观者,我们只在实验室做指导性的工作,当然这个实验流程都会在课前让学生自主推倒过的,一些危险性的实验,可以分组依次完成,确保主动探索性实验有效、安全、创新性地完成,充分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调动起来,然后有序地完成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再次反思,时间允许的话还可以教师和学生总结性的一块儿完成整个实验过程。其实,在实验(主动探索性)的过程中,同学们在争论和攀比的鼓舞下,尽最大能力地想得到自己想象的实验结果,大家都会反复多次地实验,直到获得成功。

三、创新“多样化”,“举一反三”化创新

实验过程中的创造性思维“多样化”,就是要求同学们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大致包括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发散性创新思维,即对同一问题,要提出多种猜想、多种结论;其次换元性创新思维,即举一反三地改变其中一个“参数或者因素”,从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再次思维转向,即推论推到某方向推导过程受阻思维时,立即换到另一方向;最后思维优选,即通过反复比较,得到最合理的答案。传统的实验课,原来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实验步骤和方法按部就班地完成,我们教师极少引导学生去考虑和探索,同学们也就是照葫芦画瓢,大部分同学都无法领悟实验的真谛。新课标以后,我们的物理实验尽量将传统实验改成探索设计型实验,让学生用多种器材、多种实验方法进行有效性的探索实验,既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给予他们更宽广的活动和思维空间,激发了不同学习程度学生的探索与创新能力。

四、营造创新气氛,做好实验示范

在物理实验课中,学生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物理知识掌握的各不相同,要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突破性的创新,实际上非常不容易,所以这就让我们物理教师在注重物理知识的同时,实验前做好安排,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实验步骤、实验前的预习等,然后让学生说明实验过程,引领学生实验过程中,用创造性地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树立榜样,为同学们做好实验树立榜样标杆。因此,我们教师在实际物理教学中,除了要在课堂演示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中体现创新之外,还要同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相结合,有效地指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搜集事实问题,并能解释现实现象,然后培养学生在自主创新的活动中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日常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促进同学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以点带面,鼓励同学们参与到物理实验创新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