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教育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思政教育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分类号】G649.2
关于资助工作与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关注点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网络信息化对大学贫困生资助的促进作用,例如裴九雄的《网络信息化的大学生资助新模式》[1];二是关注在资助工作中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如史凌芳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新析》;三是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比如祁承勇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研究》。
以上关于资助工作与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研究文献中,一是研究在资助工作中利用网络信息化的研究已开始出现,但数量很少;二是关注在资助工作中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多,但涉及网络思政教育的少;三是关注网络思政教育的多,涉及资助工作的少。这些相关文献说明直接涉及资助工作与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很有必要对此进行探究。
一、概念界定
为了本研究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界定相关概念。关于贫困大学生的概念界定。对此目前并没有统一意见,主要散见于一些文件中,如2007年财政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贫困大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和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不足以支付其学习和生活的基本费用(主要指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和书本费等费用)的学生。”借用以上界定,本研究中的贫困大学生也即指高等学校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或在支付教育费用上有困难的在校大学生,其衡量标准是其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就读学校所在地当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大学生。
二、网络已成为许多贫困大学生表达权益的重要途径
1.贫困大学生网上表达权益的特点。一是快捷性与便利性,具有随时随地表达权益的特征;二是开放性与多元性,可以表达各种利益诉求;三是及时性与无限制性,不但可以及时表达利益诉求,其他人也可以不受限制接受这种利益诉求;四是交互性与多样性,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地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利益诉求;五是全球性与广泛性,利益诉求影响之广,受众人群覆盖之大前所未有。
2.网络已成为贫困大学生表达权益的重要途径。目前,网络发展越来越快,大学生受网络文化影响也越来越深。随着贫困大学生权益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网络表达权益诉求的特点所在,使网络天然已经成为了贫困大学生表达权益的重要途径。
3.贫困大学生表达权益的现实对高校资助工作的消极影响。由于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自卑感、空虚感、落寞感、挫折感、意志薄弱、人际关系障碍、主动性差、缺乏自立自强精神和价值观趋于功利化等特征,导致他们会在网上一些不实的言论,严重伤害高校的资助政策和资助工作。
4.资助工作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挑战。贫困大学生网络表达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是应该予以支持和谅解的,也应该予以及时支持,以免问题扩大化。但由于贫困大学生自身利益观、功利性、心理缺陷及价值偏差的存在,使他们在表达利益的正当性、合理性与真实性时,很可能会使人产生一定的误解,并造成一定范围的负面影响。
三、资助工作视角下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1.现实教育目的与理论教育目的相悖离。就资助工作来讲,它是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服务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局。因此,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目的也应该是服务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大局。而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更多从稳定的角度、从掩盖家丑的角度、从息事宁人的角度进行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这严重违背了网络思政教育的本来面目和价值所在。
2.实然教育主体与应然教育主体相悖离。在现实贫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往往资助教师、学生处教师和辅导员等会作为思想教育的主体。而网络思政教育主体已经与现实思政教育大相径庭,它的主体往往具有相对性,“教育者、大学生和网络环境三方中的任何一方,均可作为教育活动的承担者作用于其他两方,相对于其他两方成为主体。”
3.真实教育效能与理想教育效能相悖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努力使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的”,这应该是检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标准,也应该是检验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理论效能。然而,由于教育目的、教育主体等的局限性,导致教育效能仅在于针对具体事件,解决一时问题。
4.实际教育途径与应然教育途径相悖离。就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途径而言,实际工作中与线下教育并无本质区别,主要是通过批评教育的方式开展,并没有寻求到与应然教育途径更契合的方式开展教育。同时,如何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相结合,如何将教师教育转化为学生自育,还没有很好的途径。
5.现行教育方法与应有教育方法相悖离。在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中,很多人仍然采用线下灌输的方式进行,认为线下教育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这种教育方式应用于线下思政教育都已经行不通。如今,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界限,拓展了思政教育的领域与内容,教育的方式也理应被更合理的新的教育方式所取代。
四、强化资助工作视角下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厘清教育目标,强化教育理念。学校以育人为根本,贫困生网络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遵循这一宗旨,充分发挥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培养人、塑造人、感化人的功能。必须深入开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把培养健全人格、提高道德品质融入网络思政教育,将资助育人与网络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2.树立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贫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育人,这决定了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再加上网络思政教育应然主体的相互转化性,就更有必要调动贫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他们自我教育的良好状态。
3.创新教育载体,更新教育方法。“资助工作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都会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 高校资助工作者要善于通过创新网络思政教育载体和方法,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将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结合起来,将日常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
篇2
共筑“健康梦”征程中,医学教育能否发挥生力军作用,医学生能否尽量缩短上岗适应期,青年医务工作者能否赢得患者信赖等,都是医学教育始终关注、长期实践、深化教改的重点问题。随着医学教育受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已形成繁杂多变的媒介场所、网络社会空间及网络文化生活模式[1]。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为61.2%,10~39岁网民占65.1%,其中20~29岁者占比最高,大学生已成互联网使用主力军[2]。作为精英教育对象,医学生成为受网络文化辐射范围最广、影响力度最深、受益程度最多的主要群体之一,既享受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的益处,也受不良网络文化内容的侵害。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加强医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打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主动仗,对于医学院校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1网络文化概念阐述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文化活动、方式、产品和观念的集合,是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生活等,所形成的活动方式及其价值观念、社会心态等的总称,包含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修养、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3]。网络文化是新兴技术与文化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网络层面看文化,突出技术变革影响文化范式变迁;从文化视角看网络,强调网络内容的文化属性引发的文化范式转型。它具有开放性、实时性、群体性、虚拟性等特点,是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双刃剑”[4]。总之,人类文明深受网络流行而影响,网络文化育人作用愈发强大。
2医学教育中网络文化作用的发挥
2.1网络文化重要性
教育部颁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十大育人功能,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是其中的重要工作。做好网络文化建设是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适应网络技术发展、推动思政教育的要求[5]。医学教育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更要求医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前沿医学知识,通过网络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助于培养“呵护生命、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优秀医务工作者。
2.2网络文化正向作用
网络文化以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影响着医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可以拓宽医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开展“自助式”学习,主动接受有益的文化熏陶;构建与外界交流的桥梁,节省成本、丰富认知,让生活方便快捷;借助网络平台畅所欲言,释放心理压力,形成个体交际圈;在网络空间扮演多个角色,发挥社会化减压手段的功效。
2.3网络文化负向效应
网络文化的过度发展和不合理使用,纵容医学生好奇、好胜、攀比等心理现象的发酵。如网络亚文化的“前卫”和“时尚”,会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6];抖音、快手等娱乐性网络文化传播平台的无限推送信息,易致自控力薄弱的学生沉迷其中;网络直播中“低俗文化、暴力文化”屡见不鲜,影响医学生健康成长,甚至发生脱离社会现象。
3网络文化促进医学生思政教育的思考
3.1构建网络文化体系,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树立“互联网+”“思政+”思维,创新方法提高效率。健全“学校、分院、班级、社团、公寓”五位一体网络文化建设体系,强化示范、联动和普及作用。设立网络信息员、评论员,关注动态、强化引导。办好QQ群、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互动平台,畅通诉求渠道,提高服务水平。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师生评奖评优、教师职称(职务)晋升体系,强化认同感,激发积极性。建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网络化建设,推动医学生思政教育全方位、创新性发展。
3.2拓展网络文化内涵,提升思政教育成效
打造“两微一端”思政教育新载体,完善网站、易班、官方抖音等平台建设。开拓“两创一融”新模式,即创新网络思政课教学形式,创新网络实践内容,将网络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重要环节。建立网络文化讲堂、网络名师工作室等,培育网络文化项目,举办文化沙龙等。运用喜闻乐见方式,制作和传播贴近医学生的新媒体产品。整合资源成立医学院校网络联盟,实现网络思政合力育人。打造富具医学特色的网络文化育人品牌,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推进网络思政工作拓思路、讲方法、有实招、见实效。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大学生思政教育;新媒体
一、新媒体的特点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媒体是在新的网络技术、新的计算机技术下产生的新的媒体形式,如微信、微博、博客、QQ、以及其他移动端APP。"新媒体"是相对传统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指利用数字技术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数据服务等交互式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一种传播形式。[1]新媒体使信息的传播更加及时、迅速、便利、平民化,信息传播量不断增大。新媒体具有传播高效、及时、使用方便,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信息传播量大、互动性强、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当代网民对信息需求。新媒体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当今社会以及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熟练掌握新媒体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研究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地发挥作用。
(一)新媒体传播信息的即时性
在当今社会,手机、电脑或者其他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相关设备拥有者只要在网络允许的条件下,就可以做到第一时间信息和接收信息,比如说微博、微信等APP上的信息传播,其速度是非常迅速的。新媒体真正做到了不受时间和场所的限制,打破了很多有形、无形的障碍,充分地体现了传播信息的即时性特点。很多事件和消息可以做到现场直播,能使人们了解到及时的情况,这一点甚至做到了同步性。新媒体的随时、即时传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大大缩短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和周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办事效率。
(二)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大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存储空间有了显著提高和增加,新媒体的信息传播量是十分巨大的,通过搜索的方式,人们可以从网络中找到大量的所需信息。这些信息量不仅仅包含文字、数字、符号、声音、图片,而且还包括动态视频和图画。新媒体所使用的是电子化模式,新媒体的信息容量更大、时效性更强、效率更高,极大地增加了信息传播的受众量。例如,微信、微博、移动端APP。传播再也不只是特定单位、媒体部门的事情,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谁都可以传播信息。信息的越来越来快,信息的传播量也越来越大。
(三)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性更
由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的操作是非常简单、方便、直观的。所有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者运用微博、微信、其他智能终端APP等进行信息的、信息的传播。他的信息可以被其他网民所看见,而且信息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其他用户的信息。例如微信使用者所的朋友圈信息,可以其他网友看见,在刷朋友圈的过程中也会看到其他网友所的信息。所有用户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行评论、发表意见。很多人可以评论一个人的信息,一个人也可以评论很多人的信息,新媒体的信息互动性是非常强大的。
二、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意义
(一)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在过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绝大部分只来自老师,老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逐步向现代化的新媒体教育形式发展。由于新媒体传播的传播形式丰富多样、传播信息量大、使用方便的特点,新媒体已经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之中。微信、微博、移动端等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使用频率最好的媒体,并且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体获得更加广泛的信息资源,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重大新闻、道德标准等大学生的思想建设信息。新媒体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更具体、更鲜活的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信息传播对大学生思维方式、认知方式、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影响,新媒体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维、认知、政治素养、道德规范的进步和与时俱进。进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
新媒体的呈现形式新颖独特、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符号,也可以是声音、动画等。它能够以生动的教学模式和丰富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生动、形象,便于学习。新媒体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拘泥于教师在课堂上知识信息传播,新媒体逐步使思政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灌输式教学”“第一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发挥主动性”“第二课堂”转变。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APP等新媒体获取更全更广更有趣的思想政治内容,拓宽了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政工作者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有效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不仅使大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思想政治信息,更深刻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思政教育工作者也利用新媒体与学生进行更加快捷的互动和讨论,对大学生出现的相关问题进行相应的指导,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
(三)为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2]所以说,新媒体也可以作为一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由于新媒体即时性、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传播信息量大的特点,新媒体能够通过搜索、捕捉的方式随时随地搜集到更全更广更有趣的内容,同时新媒体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感情抒发的重要媒介,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更宽阔的平台。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向大学生展示更加详细、丰富的思政教育内容,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大学生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获得更加系统、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这样,新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拓宽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更好地推进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三、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新媒体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学校管理部门搭建有效的新媒体平台
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搭建促进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媒体平台。学校管理部门应该首先整合资源,创新新媒体平台,构建立体化教育模式。校党委宣传部、思政教育系负责人先后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学工微博、大学生思政教育微博等多个微信微博平台。还可以利用微信建群和朋友圈的作用在群里和朋友圈一些和思政教育有关的话题;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充分利用微博的作用,使用一个特定的微博专门用来最近的一些最近的一些和思政教育相关的话题,比如说对新闻事件有关道德规范的评估、意,近来党和国家的政策,促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个有关思政教育信息的平台,利用移动端APP就能随时随地接受到第一手的政治教育资源,教师可以上传最新的思想政治知识、新闻、话题,有关道德规范的理论,学生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关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学生意见的综合分析和整理。对有异议的问题,思政老师可以具体分析、给出参考答案。这样,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可以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政教育理念,传递积极向上的能量,全方位地服务学生,让学生们政治思维与时俱进,更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思政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进而更好地引领大学生政治思想,更好地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动新媒体思政工作长效机制的建设,为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努力。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
由于大学生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负面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可能会影响大学生的思维和理念,影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和学校都要努力为当代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媒介使用环境,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国家应该大力加强不良信息的监管和筛选,完善网络监督体系,为网络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管理者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形式,发挥学校作为大学生媒介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努力规范、监督、指导大学生对新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使用方式,确保微信、微博、移动端对大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学校管理者有效、准确地教育、引导大学生获取健康、积极向上的信息,给大学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为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学生处、学生会、班级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密切关注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的动态,如果发现不良信息,应该立即报告给学校的监管部门,学校监管部门立即进行来源分析,尽快切断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于社会上发生的热点信息和突况,应该努力引导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思考。
(三)大学思政教师应该熟练使用新媒体
根据摩尔定律和吉尔德定律,新媒体传播的参与者和传播者都将呈现出倍数增长或指数式上升趋势。[3]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还不够完善,大学思政教师使用新媒体的熟练程度还有所欠缺。所以大学思政教师需要认识到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性,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学习、清楚了解并且掌握大学生所使用的新媒体形式,比如说当今流行的微信、微博和其他只能移动端APP。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媒体使用渠道并且做到熟练运用其功能,例如通过微信加好友、微信建群、微信朋友圈、申请博主、思政教育有关理论的博客、或者通过其他移动终端APP第一手资料和思政知识等形式建立一个与学生完整的交流体系。通过这个体系可以与大学生进行更多沟通和交流,详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思维动态、政治教育上的问题,然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和指导。最后,使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加有效的作用,通过大学思政教师熟练使用新媒体的,更好地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观点、认知、道德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大学生。
(四)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习惯
新媒体是一个非常广阔的领域,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新媒体出现和广泛使用之后,一些新的文字形式、表情符号也随之出现了,它们是一种特殊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主要包括热词、口语词和需求词,比如说“猴赛雷”、“也是醉了”、“友谊的小船”、“洪荒之力”等等。网络思维主要包括“简约思维”、“极致思维”、“平台思维”、“社会化思维”等等。这些语言和思维的使用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十分普遍。大学思政教师需要在了解、掌握这些特殊的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的前提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合理利用,把网络虚拟环境中一些语言和思维与实际的思政教学活动相结合。大学思政教师需要运用这些特殊的语言和特殊的思维,与学生进行更好地沟通,了解学生在政治思想上的真实想法。结合实际情况,与时俱进,教育、引导学生向更加正确,更加进步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大学思政教育老师应该结合这些网络语言,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运用到网络多媒体中,与时俱进,以一种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颖的教学方式,更加高效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
(五)运用“两微一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现如今,微信、微博、移动端APP等新媒体形式几乎风靡整个大学校园。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微信、微博、移动端的使用更加普及,为人民学习新知识提供了新的渠道,也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两微一端”等的新媒体到来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地点的限制,为学生打造无所不在的“普遍学习”环境。这些新媒体对大学生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影响。大学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两微一端”(微信、微博、移动端APP),也就是通过大学生的微信朋友圈,大学生的博客信息以及其他移动端动态,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想法、观点和认知水平,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关于微信、微博、移动端的具体运用如下:①针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进行教学。通过微信、微博的“关注”功能,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学校工作者应该主动开通学校思政教育的微信账号、微博账号,然后关注本校学生、本校学生社团的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账号,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掌握大学生的哪些方面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比较欠缺,需要提高,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完善;哪些方面需要表扬、相互学习,然后再在课堂上、课堂外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学生课堂教育的效率,发挥大学生思政教育更好教学效果,进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②通过微信、微博、移动端APP转发、评论功能,对思政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普及。有针对性教学的另一方面是思政教育工作者对教学中重点、难点的教学。由于所有大学生的微信、微博、移动端APP都具有转发功能,利用其转发功能可以拓宽思想政治知识点的传播。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首先对思政教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整理,然后把相关信息到自己的账号上,对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进行导向,之后指导大学生首先进行阅读,然后进行评论并进行广泛转发。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教育内容进行了解并掌握,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对微信、微博、移动端的评论功能了解大学生的个人看法。大学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详细、有效、真实的信息,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努力把我国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价值观的新型人才。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效发挥新媒体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作用对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具有即时性、传播信息量大、信息互动性强的特点。新媒体拓宽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传播渠道,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通过新媒体能够有效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学习效率。然而,我国的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量太大,内容控制程度比较难,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一些负面信息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所以说,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能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渠道,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渠道;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由于严重沉迷于新媒体的虚拟世界中,脱离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交往,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必须在充分了解新媒体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正确的措施,积极监管控制不良信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体使用环境。在良好的新媒体使用环境中,通过学校管理部门搭建有效的新媒体平台,学校相关部门加强对大学生的媒介教育,大学思政教师熟练使用新媒体,大学思政教育工作者熟练使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思维习惯,大学思政教师运用“两微一端”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等具体措施,有效发挥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使新媒体更好地为我国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服务以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进而把我国的大学生培养成为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新人。
参考文献:
[1]方展帆.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应对策略探究[G].中国电视,2016(5):104-106.
篇4
关键词:校园网络传媒;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145-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及日益普及,现代人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快捷、便利,当代大学生求学、求知的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一切都受益于网络传媒在校园中的日益发展。然而,网络在校园中的普及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何准确把握校园网络传媒的特点,充分调动校园网络传媒的优势引导作用,提升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意义重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
人才培养方针趋于实用性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中,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重中之重,并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各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但各类院校之间又会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较之于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则更注重于实用。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倾向于根据学生未来岗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工作精神,为其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生自身素质存在个体间差异 目前,高职院校招生工作中存在生源质量不高、层次差异化较大等情况,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也容易受到外界舆论影响,从而产生自卑感和挫败感。由于以上因素,高校思政工作也相应存在着问题多样化、学生结构复杂化等情况,需要在工作中增强针对性。
大众对于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持有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对社会刻板印象的定义是:“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其本身包含了一定的社会真实,或多或少地反映了这类人群的实际情况。利用社会刻板印象可以简化我们的认识过程,使我们能迅速地适应某种环境。但社会刻板印象是固定化的,所以,也很难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它往往阻碍人们看到新的现实,接受新的观点,结果导致人们对某类群体的成见。在我国,大众对于高职教育、高职院校亦存在着社会刻板印象,认为高职教育是一种低层次、低等级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的思政工作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克服对于社会刻板印象的抵触情绪,更需要通过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取得社会的认可,从而获取广泛的社会信任与支持。
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及特点
校园媒体是以在校大学生为目标受众,用于信息沟通的一种媒介形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报、校园网等校园媒体是当今大学校园的主要信息传播载体,它们在舆论引导、信息通道和联系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校园网络媒体的概念 校园网络媒体主要由学校举办,依托校园网存在,其信息及网站的开发利用得到校方的认可,并由专人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目前,许多高校都建立了自己的新闻网站、专业学科网站,还有相关的网络论坛(BBS)、虚拟社区,如北大未名、水木清华、南大小百合等著名高校的网络论坛等,其人气之兴旺、传播效果之显著令人叹为观止。校园网络媒体已成为高校校园内最受欢迎的主流媒体,对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校园网络媒体的特点 校园网络媒体较之于校园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显著特点:如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适用范围广、多媒体传播互动等。校园网络媒体不仅是传统纸质媒体的传承,更从各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对校园产生的影响。
校园网络传媒在高职
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校园网络传媒的信息传播速度迅捷,包含信息量较大,可以有效地将校园内个体有效地集中聚合,因此,不少高职院校已将其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如建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打造BBS、微博等可供师生间展开有效交流的平台。总结其功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传统思政课堂教育的辅助手段 从教育方式看,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手段单一,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其教育效果也因此受到局限;从在学时间看,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学制为三年,较本科生少一年,在校时间短,易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通过将校园网络媒体引入思政教育中,鼓励并引导学生浏览相关的政治学习网站,利用网络以拓宽学习内容及渠道,可以有效地辅助传统思想政治课堂教育。
学生思想与行为的引导手段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面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原有的价值目标及理想信念,即“网络异化”,产生消极情绪,这更增加了教育难度。通过打造校园网络传媒平台,牢牢把握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权,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政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手段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时间和路径,校园网络传媒同样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交往生活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方式,从而更加有利于打造有利环境。随着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更为多样,通过QQ、E-Mail、网络论坛(BBS)、博客,乃至新兴的微博等互联方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信件、电话沟通的方式,实现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现代化。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的对策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做好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普遍存在效率低、效果差、事倍功半的状况,思政教育工作者普遍感觉力不从心。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有针对性地采取以下措施:
思政工作者应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对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工作,在面对困难和问题时毫不畏惧,发扬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用创新的思维解决新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开创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局面,打造一支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注重对学生合理、适当使用网络的引导 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和自控能力较欠缺,在面对错综复杂的情况时极有可能在网上丧失自我,导致网络异化的产生,做出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对于这样的学生,要注重对其引导,采用适当的手段进行鼓励和鞭策,使其避免沉迷于网络中的非主流信息。
建立思政工作网络化的新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指各级党政机关及其人员以传输系统、通信系统组成的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高职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包括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从而对高职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激励、教育和调控。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进行传播,将先进模范事迹、专家辅导、电视教育讲座直接进入网络课堂,提高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进一步增强其教育功能。
搭建师生网络思想政治的立体教育平台 高职院校学生中不少人已拥有多年“网龄”,面对高比例的学生上网群体,我们应通过建设主题鲜明且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或网页,使学生在上网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关键。要做好学生上网教育工作,必须打造好的校园网,重点开发和扶持一批思政类学习网站,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师生进行互动、沟通,形成一个全新的立体式宣传教育网络平台。
通过打造完善的校园网络传媒平台,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生机与活力,多种手段联动并相互作用,充分调动校园网络传媒的优势引导作用,提升了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最终达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娄建玮,张建奎.网络舆情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10(9).
[2]丁建军.浅谈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3]桑昭惠.网络视域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4).
[4]张双靠.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与对策[J].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06(12).
篇5
摘 要:隐性课程理论下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潜隐性和渗透性作用,通过实地调研上海高校,发现当前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开展取得一定成效,能有意识的对各类隐性思政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隐性思政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概念内涵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一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通过诘问术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柏拉图提出道德教育主要靠环境的影响和音乐、文学的感染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亚里士多德认为要通过实践进行道德教育。其后,杜威提出的“同时学习”概念以及克伯屈的“伴随学习”概念,对隐性课程的研究起到了启蒙作用,然而,隐性课程概念的正式提出被认为是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其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随后围绕着隐性课程理论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形成了三个比较有影响的理论学派,即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解释论学派和新学派。我国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经历了两个转变,由介绍西方理论为主逐渐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由理论认识转向实践操作探索。
在隐性课程理论发展过程中,虽然其内涵并未在学术上达成统一,但一般而言,隐性教育的概念是相对于显性教育提出的,隐性教育指学校范围内除显性课程之外、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及其具体化的教育目标规范设计的校园文化要素的统称。隐性课程理论应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代表性的观点有: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是指学生从学校教育环境中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标,以不明确的、内隐的方式,使受教育者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佘双好,2003)。二是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得的影响自身品德经验成长的各种隐性教育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要求,它主要是学校物质环境与精神“动力场”构成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教育资源(丁文胜,2002)。三是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存在于课内外、校内外、间接的、潜在的、有目的教育活动中,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的,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发生作用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冀学锋,2003)。
二、高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的基础。一般认为,显性课程资源包括哲学、科学、艺术等几种实体性精神文化,隐性课程资源则包括物质文化、实体性精神文化和非实体性精神文化。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中,物质文化主要指学校建设布局以及环境布置情况,实体性精神文化主要指馆藏图书、刊物等,非实体性精神文化主要指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和教风学风、价值取向等非制度文化。
通过对上海部分高校的实地观察与访谈,发现高校普遍认识到隐性思政教育的作用,在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在物质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类高校都充分认识到校园环境对学生思想的“潜移默化”作用,部分高校在校内陈列名人、伟人雕塑,传递精神信仰,如复旦和同济校园中的像,华政校园中亚里士多德像;部分高校建筑风格各具象征意义,传承高校精神,如上理工的历史建筑群,既传承着历史又表达着大学开放包容的精神。在实体性精神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类高校图书馆馆藏丰富,大学城区域各校还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生成长的B料。在非实体性精神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类高校不仅重制度文化建设,用高校章程来引导师生,更是注重通过新媒体平台来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各类官方与非官方的公众号竞相展示着当前时代大学精神和文化,如各高校校方与团委的微信平台,复旦教师团队运营的“论文大焖锅”公众号等,以及易班平台上打造的网思易班、易班大学、易班学院等,都充分的利用了新媒体渠道来开展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虽然高校在思想意识上认识到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就开展的隐性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言,仍然存在不足之处。(1)学科教育中的思政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表现为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断裂,不能将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或是结合度仍不高。(2)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发挥不足,部分高校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缺乏对隐性课程开发意识。(3)高校隐性思政教育开展的协调性不足,如个别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个性,未能与大学精神结合;个别高校宣传不足,缺乏对物质文化深层次的挖掘;个别高校制度性文化建设规范性不足,特别是在隐性思政教育制度方面存在缺失。(4)网络资源利用缺乏吸引力。通过学生座谈和数据抓取,发现学生对于高校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教育的接受度较高,但对于其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的接受情况不稳定。
三、提高隐性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一)开展“四个课堂”,以大德育观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
四个课堂分别指专业教育课堂、社团实践课堂、社会实践课堂以及学生生活实践课堂,通过这四个课堂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平台,切实将思政教育的目的渗透到日常教育中,遵循大德育的理念,将学科教育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利用隐性思政教育的潜隐性特征,将思想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实践的方方面面,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综合考量教育性与艺术性,布局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大学精神的承载,优秀的校园物质文化折射出积极进取的大学精神,激发师生的学习活力。针对部分高校存在的物质文化协调统一性不足的问题,建议高校在“十三五”规划元年,重新统筹考量物质文化环境对学生产生的隐性教育影响,将育人观念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与本校精神相融合,并加大宣传其象征意义,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园物质文化这一隐性思政教育资源。
(三)以“三风”为核心,打造优良的非实体性精神文化
校风、师风和学风形成的“三风”对于高校师生具有极强的熏陶、感染、激励、约束作用。打造优良校风,可通过校训、办学理念、价值取向以及校史、校友、校庆等来营造 ;教风需在教师人才引进和培养过程中严把师德关,立德树人,发挥师德师表之榜样作用;学风建设需多方合力,以校风、教风促优良学风建设,注重课堂内外的思想阵地。
(四)利用好新媒体,打造“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思政教育要利用好新媒体资源,发挥实效性就必须与时俱进,拓展网络阵地,发挥出隐性教育功效。可通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教育内容筛选、表现形式设计等方式来实现。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既要通过长效激励机制组建教师队伍,也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并建立起严格的准入与退出机制;教育内容筛选方面既要迎合大学生的思想发展需求,又要采用“喂料”的方式主动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在表现形式方面,也贴合大学生的特征,多样化进行展示。
参考文献
[1]张翠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D].东北师范大学,2009:2.
[2]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朱玉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及其实施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5).
[4]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丁文胜.浅议学校隐性德育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J].安徽教育,2002(22).
[6]冀学锋.试论高校隐性德育课程设计[J].思想政治教育,2003( 9 ).
[7]王建.新形势下高校隐性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24).
篇6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话语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关键节点、基本媒介和必要载体,思政教育要通过话语这个载体去实现。不管是教育对象、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均需要话语载体这一支撑。话语载体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现与教育客体有机联系的一种关键连接节点,是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物质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社会化程度加深,特别是新媒体逐渐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日臻凸显,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方式、生活仪态等呈现多元化。[1]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正面回应时代,必须理性面对这样一种客观现实:过往的那种老一套、单向权威的思政话语载体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需要。新媒体语境下怎样打造一个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载体新平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进而更加有效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的新视角。
一、新媒体视阈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运行严重缺失
学界看来,载体这一概念最初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虽然经历了几十年,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理论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并且仅囿于话语载体种类的机械拼接和简单罗列,还只主要体现在特点、形态、方法和运用当中,即便如此,对其理论研究还是日益得到学界学者们和教育工作者们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话语载体相辅相成,但是由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功能性,致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缺失、载体缺位。主要表现在:
(一)载体疏离状态明显,高校思政教育功能削弱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并不仅是简单地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2]各个载体之间所呈现的条块分割问题日益加深,各种载体力量之间缺乏沟通和配合愈发严重,载体离散状态明显。比如,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如果课堂上缺乏对学生的关心,缺乏人文关怀,那么传统教育模式下,我们的大学生我们的受教育者就会逐渐完全被动者,这必定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功效和功能的发挥。因此,整合发展各种载体力量,形成载体合力,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答时代图景和促进教育发展的重头戏。
(二)载体运用跟风盲目,高校思政教育实效弱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作用与功效,近几年已经被人们逐步认知与认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理论研究尚相对滞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话语载体平台的运行能力还很欠缺,势必影响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功能的发挥,话语载体的有效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新媒体的推行与运用上,思政工作者们在教学教育中使用了QQ、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载体,但课堂上机械摘抄、放映式浏览讲解课件,缺乏深层次讲解,完全舍弃传统有效的谈话和咨询载体,教育效果不明显。
(三)握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领导权
一方面,传统媒体因为技术等因素难以及时反馈,话语权难以绝对得到掌控,当代大学生接受度降低,纸质传媒、广播电视等传统话语载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出现盲点。另一方面,传播交互性、方式多样性的新媒体受到更多关注和广泛运用;再者,新媒体也是一把“双刃剑”。对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和各式各样,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和足够的把握,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规避负面影响,更广层面上发挥其积极作用,更好把握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话语权领导权。
二、新媒体视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生存的理论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实践活动过程。系统论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形成体合力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持。系统论论述到,要件和因素构成系统的要素。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也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它们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输出能量。系统论这一理论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要素都不可能游离于整体之外,都要同向互动形成合力,成为教育的现实表现形式。可以看出:在高校思政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的整合过程当中,我们要关注和分析各个载体个体因素的积极作用,还要关注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机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发挥思政教育话语载体整体大于个体的整体合力作用,最大最优运行思政教育话语载体平台的效力。
三、新媒体视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合力的运行模式
作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传统载体的现代化与新媒载体的跨界融合,比如紧扣“核心”载体,巩固课堂载体,完善物质载体,优化服务载体,丰富精神载体,强化实践载体,加强队伍载体,延伸咨询载体,更要积极拓展新媒载体,吸收科学文化新成果和大学生时尚新元素,拓展短信、博客、网络心理咨询等新媒体新空间,延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臂,加强信息整合、横纵沟通、资源共享,着力发挥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功能和作用,进而整合形成话语载体合力,更好有效地服务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提高教育实效性,办好人民满意大学,培育有用人才。
(一)紧扣“核心”载体
我们教育者应在大学生中积极培育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握好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
(二)巩固课堂载体
课堂教育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递的摸得着看得见的显性载体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育,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行的是最传统最正规的影响。其他专业课程和人文素养课程课堂贯穿和渗透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培养。
(三)完善物质载体
校园文化发展规划包括建筑风格、校园颜色、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等的物质载体在内,是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物质内容以及手段。因为其历史文化积淀蕴涵深厚对大学生的巨大深远的教育意义,是社会和家庭所无可比拟不可替代的。因此,教育者应重视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加强物质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的影响力。力争“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四)优化服务载体
教育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主动认识到管理是教育的载体。各项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所折射出来的服务工作要围绕学生中心有效运用,从而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思政教育话语权威。
(五)丰富精神载体
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针对性的、有计划性的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志愿服务、德育实践、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等思政话语载体活动平台,精神载体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生品格潜移默化中得以锻就。笔者有过多年的思政工作经历特别是7年的团青工作的历练,认为在精神载体侵染的这个过程中,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引领青年、组织青年、服务青年等基本职能和组织优势,发挥新媒体优势,利用时尚元素新媒体元素,提高文化活动受众度参与度,凝聚青年寓教于乐,促进大学生的精神升华。
(六)强化实践载体
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育人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组织青年道德实践、生产劳动、爱心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活动,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
(七)延伸咨询载体
E-mail、电子信件开展网络心理咨询,比传统的书信更加方便、快捷。学校可公开心理咨询工作师资的新媒体联系方式和平台,学生有问题能及时通过新媒体联系老师,老师用好声音、正能量去主导引导开导疏导。
(八)加强队伍载体
坚持师德为上,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九)拓展传媒载体
我们既要使用好传统大众传媒像书籍、杂志、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等等媒介,更要开拓多媒体、数字化和计算机网络等新媒体。社会转型期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高校教育制度深度推进改革,新媒体语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的实效性拷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越来越高度关注思政话语载体合力的有效运用与改革创新,以跨界思维、世界眼光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思路,丰富传媒载体新空间,提升高校思政教育话语权威和实效。
参考文献:
篇7
一、新媒体的概念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网络、数字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可以说,新媒体是一种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媒体形式。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影响
(一)信息来源更丰富。得益于新媒体手段的发展,大学生由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了主动搜索信息,但这些海量的信息中,既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而给大学生带来巨大的思想碰撞。
(二)信息更便捷。在开放与虚拟的空间里,大学生可以不受约束地、淋漓尽致地来展示自我,张扬自己独特的个性。但这种便捷的渠道,随之带来的是大学生在新媒体上信息、表达观点时缺乏深入的思考。
(三)信息判断更多样。由于新媒体的汇聚性,各种观点相互交织,导致大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判断结果不尽相同,思想出现分化。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大量外来文化入侵极大地冲击了和谐校园的建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新的冲击。新媒体使信息具有传播广泛、更易接受的特点,可以超越地域、民族、语言、国籍等障碍。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传入高校校园,对一些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些西方国家企图通过网络来控制我国青少年的思想,灌输一些低俗和丑陋的思想。这种“文化侵略”破坏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世界观、价值观未成熟的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价值观产生倾斜,甚至走向极端,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极大的冲击。
(二)新媒体市场化发展中的不良倾向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给教育工作增添了难度。实践证明,大众传媒的不良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激烈的信息传播竞争中的影响力,加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的难度,更加削弱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效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三)媒体快速发展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使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知方式无形中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使青年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
四、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政工作的方式
与其被动地应付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不如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将其打造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新途径与手段,这就需要在渠道建立、队伍培养、内容确定、完善机制等多方面开展工作,使其成为完备的工作体系,发挥效用的最大化。
(一)打通交流渠道,锻造新媒体思政教育平台。要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打通与学生沟通交流、信息传递的渠道,思政工作者要坚持在课堂教育主体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基础上,根据当下大学生实际情况,打通微博、QQ群、飞信等路径。此外,还应加强人人网、手机报、网站等新媒体渠道的建设。
(二)加强队伍建设,培养新媒体思政教育人才。思政工作者是开展思政工作的主体,只有一支熟练掌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技能的队伍,才能保证工作成效。首先,应开展相关教育培训,使相关人员掌握新媒体使用的基本内容;其次,通过QQ群等形式加强人员沟通,在信息多样化的今天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正确与步调一致;再次,加强理论与实际教育方式的结合,要能够用学生的语言、学生的方式讲道理、讲观点、引导思想。
篇8
高校班级管理网络易班思政教育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网络在带给大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便利的同时也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和班级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对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政工作进行研究探讨,就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高校的扩展带来了大学生质量的下滑,班级人数的增加,班级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高校的班级管理面临新的挑战。而班级是高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生活、工作及各种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思想活动和思想交流所依赖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反应了一个学校的管理水平。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思想活跃、从众乐观、是非观念不强等特点。在学习工作中难免犯错。如果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把他们的言行、行为及能量引导到其自身健康发展上来,同时引导他们努力适应学校、班级的生活,必将为他们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网络对班级管理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文化汹涌而至,网络信息有着巨大的速度优势,通常被人们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同时网络对高校的班级管理带来了全新的理念和难得的发展机遇。网络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带了学习、生活上的便利和乐趣,使他们在娱乐、人际交往等方面变得丰富多彩。随着高校网络建设的完善,学生中拥有电脑率的提高,网络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对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首先,网络的虚拟性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给了他们真实表达自己想法和需求的平台。其次,通过网络平台,高校职能部门可以在网上各种信息通知,学生们则可以及时在网上查询各行政部门的相关文件,下载相关资料。学生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选课、考试成绩的查询、毕业生离校手续的办理等,这些都提高了信息传播速度,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笔者认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产生了各种影响,作为辅导员的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校园网络的现状,研讨网络的育人功能,并就利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新路径、学生班级管理新模式做出新的思考。
三、正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群体特点
1.个性突出,表现自我,协作意识不够
“90后”的一代在社会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个性张扬,性情直爽,思想活跃,喜欢追求新奇、个性、时尚的事物;在穿着、语言、爱好方面彰显个人色彩,喜欢标新立异,表现自我。这些都体现出传统观念中的“个性夸张、与众不同、叛逆”等特点。
2.对网络依赖性强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遨游网络世界是“90后”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给从小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的他们带来便利和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困惑和负面影响。受网络文化为代表的多元化思想冲击,网络悄悄的在改变“90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使一些人消极、悲观,沉迷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拔。在网络中,他们的需求或愿望能够得到满足,但这种虚拟的满足从形式上脱离了现实。长期下去他们人际关系疏远,逐渐陷入一个孤独没有人际接触的环境,势必造成学生班级、集体观念的淡化。
3.高校大众化教育模式下学生竞争压力大
随着社会竞争加大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90后”学生几乎从进入大学那一天开始就在为个人前途、就业做准备。优异的成绩意味着大四有更多的就业、升学和发展机会,而考试的不及格将面临补考、重修、甚至退学的学籍处分。其次“90后”的他们成长于多元导向培养机制和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年代,社会对综合型、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兴趣艺术班学习,使得“90后”大学生从小就多才多艺,学有一技之长。
四、依托易班网络加强高校班级管理
1.易班网络新载体的引入
易班网络是上海市教委在高校中推进的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涵盖了班级论坛、个人博客、校友录、校友动态、班级动态、SNS社区、博客、微博等各类互联网应用。根据师生需求,易班研发了话题、日程表等基于班级的特色应用,集成了大量优质教育资源,提供了开放平台,学校能根据各自需求开发易班插件,让学生在网络上充分享受现实校园生活的乐趣。
2.把握教育契机,易班成为网络班级管理新阵地
我国教育管理模式从小学开始就以班级为单位,班集体的概念从小学起就深深地扎根在学生心中,组织与集体便是班集体的化身,这个概念是其他任何的组织无法代替的。班级是高校思政工作所依托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努力把握一切的教育的契机教育,充分利用易班网络新载体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学生在哪里,我们的学生工作就应该延伸到哪里。在易班建设过程中,我们的学生通过易班建设了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通过易班表达思想、交流情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在易班的话题讨论中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易班也使辅导员转变了学生思政工作观念,教育意识增强,许多辅导员开始撰写个人博文、微博,有意识地塑造自身网络形象,增强自身魅力和吸引力。辅导员的个人主页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辅导员的个人主页成为学生们关注的对象,的博客和微博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政教育、班级管理正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畅通交流渠道,易班开辟班级管理新渠道
易班网络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最大好处在于为师生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互动的平台。利用学生对网络充满喜爱之情,易班在网站上开辟班级论坛、易班活动、易班名师工作室等各类论坛45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例如,在班级论坛中,辅导员作为班级的管理员可以将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要求发在班级帖子里。同学们可以跟帖、发帖、畅所欲言。当在某同学们发起一个话题后,其他人包括辅导员在内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和见解,表达出自己对班级的想法。根据学生的言论辅导员发挥主导作用,引领舆论导向,把握思想动态,因势利导,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正确对待事物。
4.通过易班建立健全班级管理结构和监督机制
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一员,都是班级的主人,每位学生都能在班上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班委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在进行易班网络管理后对班委的力量要求更加强大,班委成员的责任义务和表现水平更具有透明度,班级学生军可以通过易班网络对班委表现发表看法与意见。班委按照学校要求、制定班级目标、班级规划、拟定具体的管理措施,协助辅导员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上其他同学对班委有监督的责任,发现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及时反映,并协助辅导员和班委纠正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较大、反映强烈或不称职的班委进行免职,在易班网络上民主投票换选合适人选成立新的班委。因此,建立好的班委管理机构是搞好班级管理的基础。
5.通过易班提高班级凝聚力
易班让学生事务管理有了更便捷的办公系统。利用易班开展班级事务管理,通知公告和就业信息,提供各类班级管理网盘文件,在班级主页上进行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定、学生活动竞赛等各类网上通知公示。学生则在班级网页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想法,实现老师、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双方互动所最终确定的班规、达成的意向具有公平公正性,能更好地提高班级整体凝聚力。渐渐地学生养成在易班上关心班级的习惯,随时看看学校有什么通知、辅导员有什么安排、班上有什么需要谈论的事情,这些都直接地对现实中班级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影响,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参考文献:
[1]安仲森.试论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05):73-75.
[2]姜丽红,马先明.“90后”大学生特点及教育对策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77-178.
[3]易立峰.论网络环境下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8(7):89-91.
[4]朱文良,刘景军.易班网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教育管理,2011,(12):18-20.
篇9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内涵 路径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nnotation, Plight and the Path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Huanyu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Liaoning 121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no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analyzed the pligh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n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or sou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notation; path
当下,“网络”这一20世纪90年代在我国兴起的新媒介已经融入公民的社会生活,并日趋成熟与完善。在改革开放这一宏观背景下,网络已经渗透到公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有取代传统媒介之势,成为我国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等诸多方面的新型信息传递桥梁。这一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价值取向也在被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因此,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由此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必须把握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思想教育的工具性,二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性。所谓工具性是指利用网络这一媒介对教育对象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谓实质性是指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促进虚拟、现实社会中的人及虚拟、现实社会本身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根据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质,借助网络这一媒介,运用与这一媒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方法,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观念观点与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意义的影响,使他们形成在现实社会和网络这一虚拟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实践活动。
1.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首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开放性。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实体课堂为教学地点,面对着真实的学生,以实体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利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搜罗、整合、筛选全世界范围内的教学资源,在一个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地域限制的开放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虚拟性的特征。网络空间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空间,它是一种虚拟的我们自身看不见、摸不到的空间。再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互性特征。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虚拟性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交互性。它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固定的主体、客体的地位的限制,参与教育的所有对象可以在网络这一开放性、虚拟性的空间中毫无保留的进行无压力的交流与互动。最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性的特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很大程度上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所决定的。在这样一种开放的平台中,参与对象的自身属性可以是虚拟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打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限制,而在这样一个具有交互性的空间进行平等的交流和互动。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与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与困境。正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征使我们面对机遇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所带来的困境。
2.1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建设仍不完善
如今,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个新思路与新途径,可实际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平台这一核心桥梁的建设仍然落后。网络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媒介与平台,其关键是如何能够强有力的吸引受教育者参与进来。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网页设计基本都是单一枯燥的,以文字和少量的图片为主,而更能吸引人的音频及视频资料则是少之又少,这体现不出思政网站与其他网站相比有哪些更能吸引人的新颖、特殊的地方。同时,目前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缺乏一个互动、咨询的平台。
2.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有效性
“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网络的特点和大学生网民的接受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奉献给大学生网民。”②这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切入点,而当下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教学资源往往是传统书本上思政教育的照搬,缺乏网络道德教育、网络心理教育等内容以及与大学生相关的生活工作、休闲娱乐、时政评论、热点话题等拓展内容,同时网站内容更新速度较慢,并未完全整合相关网络资源的重点内容。
2.3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后
目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尚处于发展完善阶段,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理论素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网络信息素养等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指导、教育着广大的大学生们,这些教育者是否具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储备、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以及网络信息素养等都将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产生影响。
2.4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缺失
目前,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缺失已成为阻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现今网络信息形式内容丰富多样、良莠不齐、更新迅速,大学生在面对这些种类繁多的信息流时,受到自身网络信息素养的限制,往往缺乏判断信息有效性、真实性的去伪存真的辨别能力,很容易被不良信息所吸引并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失效。同时,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和利用程度也不高,很难将这些信息整合分析,为己所用。
3 完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3.1 合理规划、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网络技术的同时,要注重网站的功能,加强网络监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理念,通过提供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思政教育教学模式予以辅助的同时,更要突出和强化网站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次,利用网络技术提升搜索能力,方便信息查找,提供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网络教学手段,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再次,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监管,定期对网站进行更新、维护,及时处理网站里的过激内容以及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违背的不合理、不合法内容,明确涉及网站的各类人员的责任和权力,建立网页审批制度,科学合理的建设实名制及上网信息留存制度。
3.2 优化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将传统书本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合理地呈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吸引受教育群体并激发其学习兴趣。其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和人格教育,通过网站分享相关教学资源,提供网上心理辅和人格教育的相关工具及测评软件,建立网上交流平台,提供留言板和讨论版,供学生和老师进行平等、无压力的交流。再次,整合教学资源,将与大学生日常相关的学习、生活、娱乐、工作、时事政治等多种教学资源整合于网站上,为大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与学习内容。
3.3 提升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素质
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的培训,丰富其专业知识储备、网络教学技能及网络信息意识。只有建立在对信息、信息活动的深入了解与熟悉的基础上,才会对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功效产生正确地认识与积极的体验,才会逐步形成对信息的准确判断与捕捉能力。③
3.4 加强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首先,引导并教授大学生如何在网络这一虚拟空间有效地辨别、筛选信息,去伪存真,将真正有意义有作用的信息为己所用,进而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价值观、网络道德和自控能力,使大学生意识到规范自己言行的重要性及意义,自觉抵御不良信息的侵蚀和毒害,遵守现实生活和网络环境下的各种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注释
①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篇10
一、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益补充,为教育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指出,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加强创业教育[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是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针对此问题,本文通过论述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从多角度论证两者间的关系以及融合的必要性,并提出两种体制的融合途径,以期进一步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学生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人格和品质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过程[3]。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
1.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环境的认知能力和就业创业素养。思政教育为创新创业的指导方向,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就业观,进而发挥自身最大的价值[4]。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真实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融合体制相辅相成,为社会培养新型综合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保障。
2.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创新创业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两者有着内在的契合和融合的可行性、合理性。以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主要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社会组织、教师及学生等多元素参与为条件,多样化和个性化相结合的组织模型,建立与完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两者间融合的必要性可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水平。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融合,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有助于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战略。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理论指导,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顺应时展变化,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将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融合,切实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3)有益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目前的教育更多倾向于偏智育轻德育,导致大学生创新转化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使得他们进入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差。高校必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重视大学生事业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实施,以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为主渠道,看重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使学生不仅成为就业的求职者,更能成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互动融合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是教育教学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旨在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师创新水平以及建立校内外实践基地等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互动融合。
1.转变教育理念。为培养能够适应思想理论不断进步、发展的新时代综合素质人才,高校需要有效地改善教育观念,采取思想政治和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策略,通过寻找同步教育的有效方式,建立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体制,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效率。
2.增强教师创新能力。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对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邀请在教育行业有经验和能力的学者、企业家来校,通过开展讲座或采取担任导师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想上的引领。另一方面,高校应当增强现有教职工的创新创业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保证授课质量。
3.建立实践基地。为将两者有机融合,高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实践基地。高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在校大学生走出校园前有机会到企业实习。高校与企业的结合有助于大学生们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增强自身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并接触、了解社会,为以后的职业选择提供实践经验。
4.课程结合。思政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首先是理论课程互通部分的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的课程理论添加到思政教育中,可以增??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将思政教育的课程理论添加到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为学生们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5.改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一方面,高校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诸如网络、社团、新媒体等方式,宣传当下大学生创业的成功事迹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的鼓励支持政策。通过营造出优异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高校应构建高效的学生创业交流平台,通过启发学生们的创业意识,营造出更好的创业氛围。
- 上一篇:冬季防火安全
- 下一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