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宣传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职 宣传思想工作 校园文化 作用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明文规范等制度层面的内容,更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心理氛围及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等理念层面的内容。可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被师生员工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能够体现学校特色的思维模式、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1]
校园文化在高校管理和学生成才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制度硬管理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高校的主体是自我意识较强的成年人,光靠外在的制度、要求难以让学生自觉、主动地遵从。但当学生认可和接受了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后,他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朝着学校期望的方向发展。从高校管理的角度说,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导向、开发创造、娱乐调节、激励凝聚等功能,为育人营造了最优化的环境,润物细无声,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从学生成才的角度看,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校园文化的建设非一日之功,更不是靠搞一两次文体活动形成的,需要长期加以正确的引导、策划、提炼、巩固,才能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
由此,我拟从高职宣传思想工作的功能出发,研究如何发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在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高职宣传思想工作的功能
1.舆论引导。
学校新闻宣传、新闻策划及政治学习可以及时表彰、鼓励好的行为,弘扬正气。对一些不好的行为加以警示,对师生员工思想认识进行正确引导,可以起到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有助于培养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2.凝聚力量。
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可以统一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提高学院的整体凝聚力。
3.氛围营造。
通过设置教育专栏,在教室、寝室等公共场所设置格言、警句,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教育舆论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而且可以为学院各项改革、发展营造一个积极上进的内部环境[2]。
4.展示形象。
通过系列宣传工作,可以及时将学院在教学质量、人才培养、学生管理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展示出去,塑造学院的良好形象,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发挥高职宣传思想工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广泛动员宣传,使师生员工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
部分学生会抱怨学校的学习氛围差,却不曾意识到他们自己实际上就是形成这种学习氛围的主体。因此,要广泛动员宣传,使师生员工认识到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在校园文化构建中的主体作用,使全体师生员工意识到他们既是校园文化的受益者,又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
2.加强教师队伍的内涵建设。
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最为广泛、深刻、持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现代信息社会,大学生更需要行为上的楷模,而不是长篇累牍的大道理。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既要有较高的学术水平,还要用博学和人格魅力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作为与学生接触最频繁、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班主任尤其需要加强自身建设,以高度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就业,树立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具备高尚的道德觉悟,爱岗敬业,严谨治学,做诚实守信的典范,为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养成起到榜样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对良好师德师风的宣传和对教师的思想教育教职员工良好的职业道德,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榜样,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3]
3.以一系列活动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核心价值观。大学校园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要以一系列事件和活动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高职院校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目标。因此也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通过一系列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以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他们的公民意识,从而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如可以多举办一些公益活动,加强师生对国情、校情的理解,提高主人翁意识。
4.大力宣传优秀典型事迹,发挥榜样的作用,加强典型示范、引领社会风尚,着力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校园文化应能让师生员工知道社会鼓励、赞扬什么样的行为,反对、抵制什么样的行为。因此对于一些优秀的典型事迹,应及时报道、表扬;而对于一些不良行为也要及时进行批评,发挥好的榜样的带动作用,另外对一些不好的现象起到及时的遏制作用。可以充分运用广播、宣传橱窗、网络、影视剧等载体,利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学生,用榜样的力量鼓舞学生,把握正确导向,引领社会风尚,着力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5.加强对外宣传,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提高师生员工作为学校一分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应该及时在鹰潭市或省级媒体宣传报道我院师生员工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优秀事迹;积极报道我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塑造学院良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使师生员工感到身为学院的一份子而由衷的自豪。有了自豪感和荣誉感,自然而然地就会认可和接受学校弘扬的办学理念和管理制度,并自觉地贯彻到行动中去,同时可以吸引优秀的人才加入到这个大家庭中来。
6.梳理文化理念,凝练核心价值观。
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实现师生员工的自我管理。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核心即价值观的提炼,提高师生员工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度,从而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用核心价值观发自内心地、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与校园文化的要求相一致,从而达到利用校园文化实现师生员工的自我管理的目的。目前,我院基本确立了善教、乐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厚德、博学、强能、自立的校训。这就是对我院的校园文化的凝炼,明确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
7.文化理念的巩固和宣传。
首先通过入学教育宣传校园文化,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板报,宣传校园文化的核心观念,使全体师生员工了解其内涵、要求及其重要作用,使之成为师生员工的行动指南;同时应将核心价值观与严格的规章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将教育引导与严格管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两个努力方向,牢牢把握以正面宣传为主塑造校园文化的基本途径,全面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这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保障,实现两手抓、两促进的工作效果。为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管理,努力建设有章可循、有章必循的制度体系和管理措施,切实提高依靠制度管人、管事的水平。
以上仅从宣传思想工作的角度谈优秀校园文化的塑造,而优秀校园文化的建设还有赖于领导层的重视,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学校应制定切合学院实际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提升学院文化品位、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工程来抓,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纳入学院德育常规管理,着力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目标将学院建设成校园环境美、艺术氛围浓、文化底蕴厚、各项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力争在美化校园环境、优化师生形象、凸显办学特色、提高文化品位上取得新进展。
参考文献:
[1]侯学峰.以校园环境烘托校园文化[J].青海教育,2009.11.
篇2
(一)高校新闻媒体对校园生活关注不足根据传播学接近性原理,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总是会对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具有深刻的印象。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工作者应该根据学校师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然而,很多高校新闻媒体工作者过于偏重报道学校的会议、校领导活动以及学校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对普通教职工和学生的教学和生活介绍的却很少。
(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程式化现象严重在高校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新闻媒体工作者虽然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工作,但是效果并不理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学活动等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而学校的媒体工作者在进行新闻内容的写作和播报时往往会采用传统的写作模式,导致了高校新闻媒体工作的内容出现程式化,广大师生的新鲜感降低,兴趣消失,新闻宣传工作失效。
(三)高校新闻宣传策划意识不强在进行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写作和报道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是对新闻报道和宣传工作进行详细地策划,以便新闻宣传工作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积极引导校园文化舆论,传达信息。然而,在当前的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宣传工作人员对新闻媒体工作的策划不够重视,在进行新闻宣传工作策划过程中没有明确目标,新闻报道不够深入,不能给广大的师生留下全面、深刻的印象,不能给观众、听众带来思想上的启迪。
二、校园文化视野下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措施
(一)树立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在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党政领导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的相关负责人都要改变传统的工作理念,树立一种务实的校园新闻宣传工作理念,要重视宣传学校在落实和贯彻党政工作要求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宣传学校的发展历程中先进的个人和事例,为学校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把学校先进的发展事例经过文字组织和内涵提炼出来,宣传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改革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只有树立起这种务实的新闻宣传工作理念,才能走出一条有高校特色的新闻宣传之路。
(二)加强新闻媒体与校园文化资源整合
1.优势互补、协调联动,强化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中,不同媒体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相同,例如,报纸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深度挖掘相关的新闻信息,其劣势就是时效性不高,受众覆盖范围不够广泛。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于“短、平、快”,极大地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扩大了受众的覆盖面,但对新闻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这都是由新闻阅读者对不同媒体形态的接受程度和习惯来决定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针对建设需求,选择适当的新闻宣传媒体,采用不同的工作模式来满足校园文化建设需求,努力实现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效果的最大化,校园媒体平台根据自身优势,取其所长、避其所短,实现优势互补。
2.在新的传媒环境下加强文献资料的积累。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因此,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物化的载体。而高校新闻媒体宣传工作中恰恰形成了大量的文本和音频、视频资料,这些都是记录了学校发展历程和重大事件的宝贵资料,是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见证。因此,在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建设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对新闻宣传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和处理,另一方面应该加强高校新闻宣传工作者的观念转变,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加强校园文化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在高校的新闻宣传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应该不断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发展,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一套完整的互动发展机制,努力探索互动发展的路径,打造一支校园文化建设与新闻宣传工作良性互动发展的队伍,不断地完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新闻宣传工作的良性互动关系,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生态;理念;校园;文化
目前,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显性指标在不断地发展,它不但丰富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还为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埋下“润物无声”的激励人奋发的种子。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需求。
一、开展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意义
1.生态校园文化建设能凝聚精神力量。
2.生态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需求丝丝相扣。
3.生态校园文化建设是素质教育的窗口。
二、学校开展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利条件
近年来,各学校对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卓有成效。如我们的毗邻三中学的《温州生态园建设背景下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的实践研究》,就为我们开发与研究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学校提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通过建设“生态校园”,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提高师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传授“生态”科学知识,启迪“生态”创建思维,培养“生态”思想品德,养成“生态”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三、生态校园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
1.通过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实现校园生态和谐。
2.通过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激发师生员工的创造力,推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3.构建校园生态文化,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学校文化品牌,实现学校发展需要。
4.在学校办学目标的贯彻上,开展与之相一致的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各种活动,建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四、生态校园文化实施策略
(一)课程开发
1.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要根据三生态园的特色充分开发校内校外资源、开发校本教材,充分发挥教师的创新潜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搜集与三生态园相关的资源,盘活教材资源。如:《对生态自然村的调研与设想》《瓯柑的生长》《棱角的生长》《参观戒毒所》等等。
2.建立农科红领巾小基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要充分利用温州生态公园――“五福源”丰富的植物资源以及黄屿山王金每烈士陵墓的人文教育等资源。
(二)建设生态校园环境,优化校园景观
1.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硬件基础建设。(1)校园人文内涵标志的设置与命名。制作校训、学风、教风、学校精神告示牌等,弘扬校园生态文化。(2)对现有操场进行改建,建立“生态校园”建设成果宣传基地。目前,学校的操场彩塑工程项目已经启动,校园书吧建设即将完成,文化走廊的面目已焕然一新。
2.加强校园建设宣传,增强绿色环保意识。(1)在做好绿化养护、整形、校园清洁等日常维护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绿化、环保意识。(2)宣传节能环保,人人都能从身边做起,养成不乱丢、不乱扔的习惯,并在适当时间组织师生进行各种保洁活动。
3.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树立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1)少先队大队部在“文明岗哨”的基础上,成立“绿色志愿者”组织,开展绿色校园宣传活动和多种形式的护绿清污志愿活动。(2)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宣传优秀作品。(3)广播站开设绿色校园栏目,每周定期广播环保知识、美化校园信息以及与绿色校园建设有关的活动。(4)开展以“生态校园”为主题的多项活动。设立兴趣小组,组织开展竞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结合生态园的瓯柑节,创办各种艺术活动,提高学生生态意识,并在活动中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
(三)建设生态校园精神文化,实现校园人际和谐
1.从领导到教师,推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教师积极探索以民主、平等、和谐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
2.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课,加强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优化师生的心理健康环境。
3.成立“爱心站”,由师生自主筹集资金,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体现互助精神。另外,组织服务队服务于社会,如打扫校园周边卫生等,培养学生服务他人的意识。
(四)生态校园建设与教育教学有机渗透
1.把学校的生态教育渗透到家庭与社区,通过学校环境教育带动每一个家庭,甚至周边的每一个社区积极参与。
2.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利用网络开发学习资源,实施校园生态计划。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涵盖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部分。在校园建设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建生态校园、用环境育人”这一思想,全力打造生态校园,努力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丁子予.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实务全书.红星电子出版社,2006-06.
篇4
关键词:微时代;校园文化;高校;建设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各种新生事物的发展,在外来文化、外来价值观以及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下,高校校园文化也面临着冲击和适应时展变化的需要。在微博、微信等盛行的微时代背景下,怎么样紧跟时代步伐,抓住机遇积极扩展校园文化建设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事情。因此,探索微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更多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一、微时代和校园文化的概念
微时代是指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和APP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微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在“微时代”,大学生利用微博、微信联系朋友,关注各种新闻、直播,观看各式各样的微视频,同时也会浏览微信上的各种公帐号推送信息,一方面扩宽了自己的交际范围,另一方面也获取了大量的信息。
不少学者将校园文化界定为:“高校师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长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实践中所传承、创造、积累并共享的,反映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总和。”
二、微时代下校园文化的特点
在微时代下,校园文化信息传播速度较快,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传播的流动性更快
在微时代下,信息的传播主要依靠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可以让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新闻和热点迅速进行传播,对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影响是及时迅速的。
(二)传播的范围更广
当今高校,几乎所有人都在使用各种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收音机等。各种社会热点、新闻及文化教育等理念,随着传播速度的加快,所带来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由于各种微博、微信等使用率较高,所以微时代背景下,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
(三)具有较强的互动性
高校大学生群体是校园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人数众多,在任何时候都会在各种平台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而且用户也可以利用各种平台进行交流沟通,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从而使得在微时代下,校园文化的传播互动性更强。
(四)传播内容的迷你性
进入“微时代”,各类移动便携的终端大行其道,它们的体积大大缩小,屏幕等信息展示框的面积也相应变小。移动终端使得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信息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时间来接受大篇幅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或是小说。不仅如此,移动的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进行传播活动的心态,大家更青睐一种“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
(五)传播信息量大
随着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输数量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在微时代下,信息更新速度较快,信息量小,同时对于接收者而言,接收信息和消化信息的时间有限,因此具有相关高黏度、冲击力大和可以短时间吸引受众并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内容会显得特别重要。
三、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在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个人品行和思想导向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甚至会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选择、生活态度等方面产生影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作用表现为:
(一)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高校主要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领着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判断、行动指向、生活方式和政治方向等,高校可以通过行政手段、文化教育熏陶、学生活动内容等方式,塑造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引导大学生接受并认可正确的价值观,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所以说,一旦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会对学校以及在校大学生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导向作用。
(二)校园文化具有规范功能
高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条例等根植于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它是被校园文化主体所认可的,无论管理人员、教师还是学生的行为举止均会与之相符合,同时对违反相关规定的人员也会进行相应的处罚或谴责。因此,校园文化对这些校园文化主体人员有着规范行为的功能。
(三)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众所周知,每所高校都有优秀毕业生校友,校园内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榜样,学校会宣传他们的经历、成功等,塑造其他人可以学习的楷模。同时,学校还有自己特色的校训,代表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每个人的欲望都是客^存在的,有的欲望需要一定的动机进行刺激,因此高校进行的各种文化建设也起着激励作用。
(四)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功能
学校最本质的功能还是教书育人,一所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学校,一定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使人处处感受到学府气息,同时校园文化的主体人员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大视野,丰富自身的知识素养,开启智慧之窗。在校园文化的引导下,校园文化主体参与人员的兴趣、爱好、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也会受到熏陶和发展,对他们接受知识、培养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还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
四、微时代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学会分享资源
目前很多高校都打造了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但学校之间进行文化建设的交流和探讨的机会并不多,很多学校是闭门造车。因此,在微时代下各学校之间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合作,利用各种微传播途径,建立一个校园文化可以共享的平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和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进行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互相取长补短,打造针对自身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二)充分利用微时代下的传播媒介
在微时代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和各种APP发展迅速,大家平常学习生活中使用率也特别高,但很多高校对这些传播媒介的使用并不多,宣传和推广力度不够,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内容更新慢、无新颖,无法吸引师生的兴趣,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依然占据主导,一些落后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依然成为主要的形式手段。因此学校应该在原有的校园文化宣传基础上,加大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建设,将学校的各种理念、学习生活、讲座、通知、新闻报道等一系列的信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宣传和传达,打造信息传递高效性的同时,也利用传播媒介使用的普及性,更好的起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广。
(三)建立舆论监督机制,引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微时代下,各种信息会利用微时代下的传播媒介进行传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各种西方思潮涌入社会,各种信息里面包含有消极的也有积极的,有真实的也有编造的,造成人们很难进行判断,同时由于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广泛性等特征,则会严重侵蚀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中的学生,甚至连教师都会受影响,造成校园风气恶化等。因此,要利用好微时代下传播媒介这把双刃剑,加强网络监管和舆论监督,提高师生判别、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校园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受外界的各种负面信息所影响,一方面建议学校可加强开展相关网络安全教育课程,增强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引导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学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各种具有时代特征和教育意义的信息,通过时政热点和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正能量话题,积极宣传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四)服务地方发展,建立校园文化特色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是高校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国地域辽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域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收入模式和文化理念,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要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因此就必须广泛吸收地方文化资源。
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学校应该抓住发展的机遇,利用微时代下的传播媒介,寻求企业合作办学,将地方企业文化通过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将社会社区服务理念纳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强社区文化服务、各种青年志愿者活动、地方文化建设的调研活动和暑期三下乡活动等,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进行宣传,结合地方文化和企业文化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独特校园文化特色。
(五)利用微时代下的传播媒介,打造创新创业的平台
不同的时代催生不同的产物,也催生不同的社会理念,传统的创业模式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很难生根发展。随意电子商务和信息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鼓励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很多高校也建立了创新创业基地,同学们积极热情地投入其中,但是由于缺乏相关阅历和知识储备等,能把创新创业真正做起来的并不多。因此,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的时候,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进行学习、宣传,打造顺应时展的创业项目。微博定位于品牌传播,微信定位在服务客户,通过POP、DM单等资源实现用户的转换,形成创新的思维模式。
同时,很多学校的创新创业导师虽然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并无创新创业的实践经验,大多数只会纸上谈兵,因此建议各高校可以联合打造创业联盟,以成功者为榜样,利用微博、微信等进行宣传,甚至邀请那些成功者进行相关经验的传授和演讲,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达到资源整合的目地,建立高效、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校园文化。
五、结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不能仅仅只注重教学质量,同时也应该加强建设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在微时代下,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学校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突出办学特色、打造高素质的师生团队,就离不开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发展,将是今后学校竞争的重要砝码。
参考文献:
[1]钱尔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0):118-119.
[2]柴若冰.利用新媒体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教教[J].采写编新媒体,2016(1):220.
[3]杨婧,陆奕焕.微时代条件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2,34(2):8-10.
[4]易麟.微时代下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新媒体,2015(2).
[5]张微.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1(25):103-106.
[6]邹娟娟.“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课外天地.2016(24):83.
[7]邓锋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高校管理.2016(06):94-95.
篇5
[关键词] 高校档案;校园文化;功能;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6)01-0024-02
doi:10.3969/j.issn.1671- 5918. 2016.01.013
[本刊网址] http://
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其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品牌建设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和大学教育的不断深入,新型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档案是学校办学发展、教育教学、人文精神的全面记录,真实反映了高校发展的精神和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近年来,随着高校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愈发凸显,关注和利用高校校园活动所形成的档案,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开发和利用高校档案里丰富的文化资源,将高校档案工作融人到校园文化建设当中,让其参与到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是目前高校档案工作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自身在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经验,分析了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及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服务功能,并尝试提出了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利用途径和方式,以供参考。
一、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关系分析
高校档案是指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高校档案真实记录了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的丰富内容,积淀着学校及广大师生各个年代、多个层面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高校档案因其历史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记载内容翔实,现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在当今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德育工作、新生入学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展览等重要活动,都是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表现途径和方式。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是高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对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建设起着关键作用,同时对学校的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档案所在的展览室、校史馆、档案馆等既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内容丰富的各类档案更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开发利用高校档案的一种方式。
由此可见,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高校档案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文化产物,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精神财富,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丰富素材资源;高校校园文化的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为高校档案提供了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同时高校档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也成为开发利用高校档案的有效利用方式。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作用
(一)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想教育作用
高校档案中的人物档案主要记载了高校历代专家学者、重要领导、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知名校友等一大批先进人物在高校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奋斗的事迹和取得的成果。高校人物档案是学校发展历史的见证,是大学校园文化中人文文化、价值文化、学术文化和理想文化的重要体现。利用高校人物档案中这些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和教育,传播人生价值和奋斗精神的正能量,可以建设高校校园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健康向上、富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让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并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校园通过这些富含育人内涵的“人物档案”,真正实现“其来也渐,其入也深”的育人作用,同时也将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和历史沉淀得到充分展示。
(二)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景观升华作用
高校档案中记录了很多学校历史名人亲笔题写的题词或批示,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知名校友艰苦奋斗的励志故事,学校历史的珍贵照片等,这些历史悠久的校园历史文化、杰出的人物文化、突出的学术文化、独特的艺术文化,都是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文化资源。将这些印有学校历史印迹的文化资源运用到校园景观建设中,把校园的特色景观建筑与学校历史的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先进事迹紧密联系在一起,更能凸显出高校校园文化中独特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底蕴。比如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景观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学校历史名人题写的校名、校训,历史名人亲提的校园标语,校园文化橱窗开辟的“先进人物、优秀事迹”专题,突出贡献人物的校园雕像等。
(三)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术引领作用
高校的科研档案是学校师生、研究人员在长期的科研、教学过程中产生和形成的学术文章、科研著作、研究成果等。高校科研档案系统记录和总结了学校师生在学习、教学及科研实践中形成的教学理论、经验教训,客观反映了学校以往的科研学术情况。高校的科研档案都是非常宝贵的学术文化资源,是学校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积极开发和利用高校科研档案,挖掘科研档案中可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资源,可以打造一个富有学术氛围、社会声誉良好的校园文化。比如利用科研档案的方式有开办科研教学成果专题展览,举办高校科研学术文化节,开辟校园学术专题文化墙,邀请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等,让校园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学术精神,激发他们刻苦钻研,追求学术的崇高情感。真正实现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术引领作用,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为校园学术文化的营造增添了色彩。
(四)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制度警示作用
高校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是高校档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目标,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地进行,要求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学校规章制度在维系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建立校园管理制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可以通过印发制度手册、制度宣传专栏、校刊校报等多种传播媒介,及时公布公示学校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以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警示作用,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懂得学会克己、检点反省,学会得体的言行举止和严谨的学风作风,并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思想品质,真正走向德才兼备的大学成才之路。高校也能通过这些完善的制度建设让校园秩序和文化建设得到规范和发展。
三、高校档案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为了使高校档案能更好地为校园文化服务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提高认识,注重服务
现如今,高校档案工作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具体的管理职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花的心思相对比较少,有些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利用甚至是空白。所以,高校档案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档案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明确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树立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理念。同时,注重高校档案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大力度开发挖掘档案的文化价值,真正将俯首皆是的校园文化加以融合贯穿。比如将一些重大事件、庆祝活动产生的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影音、实物等收集起来并加以整理最终成册,不断挖掘、创造档案文化的资源精品,为日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提供富有文化价值、饱含校园气息的宣传资料。
(二)丰富馆藏,优化结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有丰富的档案馆藏为依托,要有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契合的馆藏文化资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学校档案的来源着手,在收集上多下功夫。除了最基本的来自高校各个部门的常规接收,还应该主动拓宽和发展收集渠道,比如可以向广大师生、社会人士去征集关于学校历史发展的文字、图片、影像等珍贵资料。另外,着重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收集,应该注重特色,让档案收集更加多元化,比如专门成立一个名人档案、校园历史档案、办学特色档案、教学科研档案、学校社团文化档案等,以此为依据进行分类收集,这样整个档案馆藏结构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优化。
(三)重视研发,积极创新
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是持续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手段。高校的档案要高契合度的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深入挖掘、整理里面的文化资源,凸显档案的文化宣传功能。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档案编研工作,要更加注重档案的学术精神和人文精神,比如我们要编写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校友录、年鉴、手册、专题文件汇编、招生和专业设置情况、全校教职工基本情况等。通过宣传广大师生才能清楚了解档案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体会到它的文化价值。总之,我们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加强各类档案文化的编研和开发,将高校档案中最前沿的科技成果,最深厚的文化底蕴,最丰富的教学经验等文化资源整理出来,更好的发挥档案编研成果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断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篇6
(广东药学院党委宣传部,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对于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认清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不足,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企业品牌建设经验,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进行科学定位,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的管理、创新和传播,以增强文化品牌竞争力。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科学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19—02
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2011tjk142),广东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课题(RWSZ201219)资助。
收稿日期:2014—03—05
作者简介:刘丽(1981— ),女,湖南张家界人。广东药学院党委宣传部,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什么是品牌? 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作出了如下定义: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1]作为一个市场概念,品牌不仅是一种区别性标识,用以区别不同的产品及销售者,更是一个产品、企业竞争力的表征。美国著名广告专家莱利·莱特说:未来的营销是品牌的战争。可见品牌对企业的重要影响。校园文化品牌是把校园精神层面的无形资产转变为学校标识、声誉、技术等有形的表现形态。与品牌对于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一样,一所学校如拥有独有的无可替代的并为社会公众认可的品牌,对于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和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清,定位不准
一所高校要建立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品牌?很多高校认为,“名校就是高校品牌”,这实际上是对校园文化品牌定位的认识误区。近年来,我国学者按照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和社会分工,对高等学校类型进行了重新划分,把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或学术型)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三种类型。[2]品牌是高校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经过积累、沉淀形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与学校办学层次、办学定位等相适应的。如果都把品牌定位在名校,目标过高,往往使品牌建设取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只重塑造,不重内涵
提到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我们经常听到要塑造高校文化品牌的提法。的确,校园文化品牌需要塑造,但有些高校在品牌建设中忽视了品牌是大学精神长期发展和积累的结果,过分注重塑造、包装,将品牌建设演变为一个概念的凝练、新名词堆积的过程,把一些没有实效和内涵的东西打造成所谓的校园文化品牌,这种功利性的做法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从长远来看,对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有害无益。而另一种情形是认为高校品牌塑造是高校宣传部门的工作,宣传高校就是建立高校品牌,把品牌的建设完全归于塑造和宣传,是曲解品牌建设内涵和急功近利的表现。
(三)缺乏规划,缺少整合
很多高校认为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应由团委一个部门来运作,这种看法说明高校对于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没有提高到学校层面考虑,更谈不上进行整体规划。由一个或几个部门负责文化建设的设计和实施,学校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品牌建设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四)固守传统,拒绝创新
品牌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通过新技术、新形式的注入,为品牌增加新鲜血液,赋予新的内涵。目前,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也存在着紧紧抓住以往的老品牌,固步自封,拒绝创新和改革的现象。校园文化品牌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积累、积淀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时代在不断变化,高校生存的内外环境在不断变化,师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如果一味地拒绝创新,校园文化将失去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品牌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二、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科学定位
对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定位是否科学,是品牌建设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定位过高,易使品牌建设目标难以达到,只有定位与学校层次、办学水平等相适应,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才有实现的可能。一是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文化虽属于无形的意识形态,但对高校长远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高校领导要把文化品牌建设提到学校发展的高度,对文化建设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发展战略,长远规划,科学统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促使文化品牌的形成。二是要进行充分调研。正如企业品牌建设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一样,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也需要深入的调研,这是品牌建设的前提。根据对学校办学条件、办学基础、办学历史和办学规律的考察,分析品牌的受众构成,品牌的优势与劣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从而进一步确定品牌的发展目标、发展定位等,为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确定方向。三是要注重培育和整合。打破由高校某一个部门负责校园文化品牌建设的固有思维和做法,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加大对品牌建设的扶持培育力度,挖掘优势项目,为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的管理
品牌管理是指有效运用各种内外部资源,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创立、维护、塑造品牌以使品牌价值最大化的过程。[3]具体到高校文化品牌建设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管理:一是要加强宏观规划。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高校文化建设应从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结合学校发展战略,长远规划,科学统筹,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促使文化品牌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高校管理层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带头亲自抓,从上而下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三是要发挥品牌建设主体的能动性。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师生,其潜藏的创造力无限,学校要发动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把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为校园文化建设出谋划策,挖掘校园文化资源。
(三)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品牌不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高校应不断赋予校园文化新的内涵,以保持品牌建设的长期性和竞争力的长久性。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高校校园文化主要由校园物质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构成,创新校园文化可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不断为校园文化增添新的内容,为校园文化品牌赋予新的内涵。二是要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形式也更为丰富多样。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文化迅速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的发展为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空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影响内容的发展,全新的形式也为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三是要彰显校园文化的个性。“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其价值、文化和个性”,[4]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自身个性的突显。趋同化的文化满足不了大家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其生命力和竞争力也十分有限。高校要紧抓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在文化品牌建设中独辟蹊径,创建个性化文化品牌,使品牌脱颖而出。
(四)加强校园文化品牌的传播
品牌传播是企业以品牌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在品牌识别的整体框架下,选择广告、公关、销售、人际等传播方式,将品牌推广出去。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品牌的传播和推广,这是一个整合营销的过程。对校园文化品牌来说,要提高知名度,提升竞争力,同样需要传播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确定受众目标,研究受众心理,围绕品牌文化理念,通过学校媒体等渠道,观点明确地宣传文化的独特之处,对师生进行品牌“公关”,从而使品牌增值,竞争力得以提升。
[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2]孙文树,秦纪强,樊申元.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2(10).
[3]余明阳,姜炜.品牌管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高职学院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物质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是高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血脉,是高职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高职办学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工作。然而,高职校园文化到底应该如何定位,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究竟应该如何界定,却是一个研究较少、令人困惑而又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一般要经历一个逐步完善、定型和深化的过程。一所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需要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不断沉淀、积累、提炼,而对于大多是刚刚由中职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来说,要确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校园文化,更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积累的过程。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存在一些误区:一是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这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也成为了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二是盲目将高职校园文化定位“高移”,一味地模仿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使高职校园文化成为本科高校大学文化的“克隆”或“微缩”。三是认为大学文化建设这类“锦上添花”的事是本科高校甚至重点院校才需考虑的事,高职院校首先要做好的是学校硬件建设、招生就业这些“雪中送炭”的事,至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只能“慢慢来”。四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脱离高职培养目标,未能体现高职特色,导致出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脱节,学术气氛与实践氛围缺失等问题。五是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院建设和发展的轨道并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而是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层次上,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工处和团委,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该定位在一个核心、三个基本点上
高职院校有两个主要特性,一是姓“高”——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校园文化自然应该具有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共性;二是姓“职”——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社会区域为依托。因此,其校园文化建设又应该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和因袭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也不能一味“拷贝”和复制普通高校的校园文化模式,更不能只是中职学校的涂脂抹粉或改头换面。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按照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和理想追求,尽可能突出“职”的特点,融进更多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人文素质。因此,我们理解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定位应该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三个方面着手,以优美的校园环境、多彩的文化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浓厚的学术氛围、科学的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的学校精神、科学民主的价值理念、导向正确的舆论环境,使学校形态、文化神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涵
由于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成,作为普通高校编制的时间并不长。虽然在实践中形成了有一定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但它毕竟还只是停留在中专校园文化的层次上。随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客体的变化、社会文化大环境的要求提高及高职院校本身所具有的职业性特点日益彰显,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重在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涵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和突出精神文化建设。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工程,包括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教风、学风、校徽、校歌等。办学理念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统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学院精神是对办学理念的进一步升华,它们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一样,都是师生员工经过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相对稳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追求。校徽是一个学校的象征,也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校歌是学校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师生对母校的理解和热爱,对于弘扬学校精神、凝聚师生力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不要一味地追求口号的响亮、目标的远大和语言的华丽。高职学院在提出办学理念、学院精神、校训、校风时,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育性——以人为本,重在塑造;二是职业性——立足现实,着眼特色;三是开拓性——勇于创新,鼓舞人心;四是质朴性——朴实无华,朗朗上口。
2.规范和优化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历史较短,基础薄弱,起点较低,所招收学生的层次不高,生源质量较差,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故而创设以人为本的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则显得更为必要。
转贴于 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问题,笔者以为应重点强化和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1)对高职学生必须进行严格管理。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现代企业对员工最看重的是“两种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和“两种能力”(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员工既会做人又会做事,所以高职院校更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学生自身素质、培养目标、就业岗位等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高职院校制度文化建设必须有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既讲以人为本,又讲情法并重。 (2)加强高职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产学研一体化、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订单培养、社会调查、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有关方面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3)规范和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学院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各类学术讲座和专业竞赛活动,形成参与式的教学,让同学们做课堂的主人,讲座教师做启发、引导的辅导员。同时,学院在精心组织节假日、庆典日等常规性活动的基础上,还要重点办好文化节、体育节、科技 (技能)节、读书节,组织好高水平的人文讲座、论坛和报告会,要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和奖学金颁奖、表彰大会等仪式类活动办成学校的经典文化品牌,激励师生珍视荣誉。(4)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工作。高职学院首先要积极宣传学校各项突出成就,特别要重视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活动和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学校的特色和亮点,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树立学校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首先,要规范学校对外宣传的口径、内容、数据,对外树立统一的学校整体形象;各部门、各单位要参照学院对外介绍材料,结合各自特点和工作需要,编印相关材料,并形成体系。其次,学院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与中央、省、市各级新闻单位的密切联系和协作关系;积极组织策划对外宣传课题,不断增加发稿数量,提高发稿媒体的档次,努力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力,为学院的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再次,要加强与省内外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吸引省内外大学文化社团进入校园;组团赴省内外参观、交流和学习,借助省内外的信息网络和宣传渠道,推广学校文化品牌,展示学校风采。(5)构筑特色鲜明的院系文化。不同的院系文化集成促进了学院的文化建设,构成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各院系要在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统一要求下,本着与学院文化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原则建设和发展各自的院系文化,并逐步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各院系要突出自己的形象文化建设,加强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学生活动,以及其他方面重大成果的宣传报道工作,按照学校形象设计统一要求建立院系形象展示橱窗,制作本院系介绍材料。要重点支持和建设在校内外具有知名度和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力争办出院系文化精品,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术文化、科技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等。
3.加快和提升物质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校园物质文化是以各种客观实体存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即通常所说;的硬件,以校园基本设施、图书资料为主,包括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等;大到一楼、一室、一路、一坪、雕塑、广场等都应该按“艺术”精品的标准来建设,小到每一棵大树都应标出树名、特性和树龄,一草一木的养护水平都要高,还有校徽、校标、校服、学报、画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信封、稿纸以及交通工具上的标识都应力求精致、美观、有品位。即使是学院的一个通知、喜报也应起到赏心悦目的作用。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既是学校办学的基本条件,也是学校内在精神的外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内涵和品位。
此外,高职院校在建设物质层次的校园文化时,应处处突出“职”的特点。高职院校不一定有雄伟气派的教学楼、体育馆,但须有科学先进的实验楼、实训楼;不一定有一流的专业,但须有一流的专业实验实训室。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施建设始终应该摆在首要和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应尽可能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融教室、实训、实验、考工、技术服务与生产为一体,使专业教室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演练实训、实验、考工强化训练和考工等多种功能,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同时,高职学院要主动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潮流,加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及办公自动化、通信等方面的建设步伐,并采取各种措施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为推行数字化教学和数字化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定位,要注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发展共性与突出个性相结合、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鲜明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慨,李长真.试论新时期的大学文化建设[N].光明日报, 2003—-02-26.
[2]吴海超.“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04,(10).
篇8
关键词:学生干部;胜任力;校园文化
一、胜任力的定义
胜任力(Competency)来自拉丁语“Competere”。国外对胜任力的研究起步较早,胜任力之父———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DavidC.McClelland),于1973年正式提出“胜任力”这一概念,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二、学生干部的胜任力
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强弱,体现在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要遵循优秀学生的标准,不仅身心健康、学习成绩优秀,更重要的是工作业务能力强,普通学生较为信赖。一些特定的岗位需要具有特长的学生干部,比如宣传、信息、体育等部门,都需要具备一定特殊才能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培养或提高不是阶段性的,贯穿于选拔、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学生干部胜任力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学生干部在校园建设中举足轻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创造精神价值和文化价值。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领头羊的作用,这就对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提出了挑战。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强弱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水平,影响着校园文化氛围。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学生干部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思想意识、文化涵养等可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可以使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平稳运行。具备较强胜任力的学生干部,对校园文化建设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概括来说,学生干部较强的胜任力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内容的创新。1.有利于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是校园文化工作的开展。作为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学生干部首先要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熟悉流程只是开展工作的一个前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还需要对工作进程进行合理安排。优秀的学生干部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能够以自身的优势条件及技能,促进工作进程的有效完成。这不仅节省了工作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当然,学生干部在工作中不仅需要较强的工作能力,还需要向普通学生展示自身的领导能力以及价值观。2.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品质的提升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学生干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需要由学生干部进行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高,就意味着其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独特的见解。学生干部的文化涵养得到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质也将会获得提高。3.有利于校园文化内容的创新学生干部胜任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可以影响校园的创新环境和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强胜任力的学生干部起到连接校园和社会的作用,使校园文化与先进的社会文化发生交融。学生干部也会把这些新理念带给普通学生,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活力。
四、学生干部胜任力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学生干部胜任力弱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差以及校园文化突破性发展进度慢三个方面。学生干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者,如果没有令人满意和信服的胜任力,则会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胜任力弱的学生干部难以处理好相应的工作,无法满足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1.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校园文化建设的常规工作是建设过程中的基础工作。一旦基石没有打好,后续工作就难以进行。组织能力是学生干部外在的综合表现,胜任力显著不足的学生干部在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时,可能不会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学生干部的胜任力不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校园文化建设常规工作落实难,导致工作无法快速开展。2.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成效差校园文化品牌建设要求学生干部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打造属于本校的校园文化品牌。高校学生干部不仅要会学、会思考,还要会创造。如果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胜任力存在不足,缺乏创意与思考,那么校园文化建设水平就会较低。学生干部缺少创新意识,工作死板,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势必会阻碍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即使学校有很好的创意,但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也会遇到阻碍。3.校园文化突破性发展进度慢学生干部不仅要实现自我突破,提升思想、能力、素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而且要提升自我修养,提高工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破除陈旧、落后的校园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有些内容在很短的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学生干部需要有耐心,逐步提升自身的工作胜任力。但胜任力弱的学生干部往往执行力较弱,缺少工作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在面对复杂的工作时,容易产生逃避的想法,导致校园文化的突破性发展进度慢。
五、提升学生干部胜任力的优化措施
站在领导者的角度考虑,优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是胜任力强的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提升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是极其重要的。1.提升学生干部的胜任力是关键(1)正确的思想引导正确的思想素质是学生干部必须具备的条件。通过思想教育,学生干部要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正确的思想方向,多平台、多层次、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干部的胜任力。(2)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教育培训活动不仅能开阔学生干部的视野,还能提升其领导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充分体现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及胜任力。2.改变学生干部选拔机制是途径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队伍选拔机制,将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这是建立一支胜任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的前提。在选拔机制中,要重点抓好学生干部队伍的宣传动员、选拔标准和选拔程序这三个环节。(1)充分宣传充分宣传的目的在于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关注选拔,这样才有可能选拔出最优秀的人才。高校要在适当时机,运用适当的渠道,对各层次学生干部队伍进行形象宣传。号召每个学生自己选择岗位,自荐参加各层次的学生干部的竞选。(2)严格标准高校要严格按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学生干部队伍标准要求进行选拔。在胜任力的评价筛选时,可借助科学的胜任力量评价表对参选的学生干部进行评估,将其作为初选的必要程序。(3)严控程序学生干部选拔的程序依次为:岗位—报名—审查—培训—竞选—公示—任命。在选拔的各个环节,务必确保信息公开并传达到位,通过竞选、公示和任命为当选的学生干部提供获得认同感和荣誉感的有效途径。3.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育是方向通过学生干部的选拔,高校要尽可能筛选胜任力强的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加强学生干部胜任力的培养也是重要的后续工作。应对选拔学生干部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然后进行科学规划,不能“一把抓”,泛泛而谈,这样不仅没有针对性,且会阻碍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和培育。
参考文献:
[1]张继东.学生骨干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
[2]李燕燕.地方高校学生干部胜任力的现状调查及其启示———以xx学院的调查为例[J].东方企业文化,2014(17).
[3]宋林泽.高校学生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德育环境;营造
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其他因素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的德育环境的营造(德育环境的优化)同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深入探讨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环境营造过程中的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
是指高职院校内与德育对象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外部事物的总和。高职院校德育环境作为教育因素的一部分,在高职生品德形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特征
1.1.1作用对象的针对性。德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作用力始终指向学校的培养对象——高职生,并以影响和提高高职生的思想品德为宗旨。
1.1.2作用要素的系统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由各种与高职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有关的外部事物所构成,诸种构成要素并非机械的独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协调一致的,并共同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表现出一种系统整体效应。
1.1.3教育方式的隐含性。这是环境育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它不像课堂教学那样具有外在的明确要求,而是设置一种场景或氛围,让教育对象置身其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与环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将环境中隐含的教育目的在人与环境的交流互动中得到认同,自觉修正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1.1.4教育作用的双向性。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人工创设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对德育对象加以正确的引导和规范,就可以成为优化环境的主要力量,使环境反过来对德育对象施加更为积极的影响,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1.2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与德育对象的能动选择
为了强化学校德育环境的有效影响,高职院校环境的营造必须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这是强化环境有效影响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德育环境对高职生发挥影响作用的同时,高职生对于来自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影响具有能动选择性,这种能动的选择表现为积极的接受、或消极的抵触,甚至有意识地摆脱些环境的影响,转而主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
1.3校园文化与德育环境的关系
1.3.1高职院校德育环境是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德育环境作为培养高职生品德的重要外部条件,其构成要素是高标准的,即只有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才能作为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构成要素。这种高品位既体现在内容上,也体现在形式上。从内容上来讲,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用正面的、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德育内容来影响学生;从形式上来讲,要与德育内容相适应,既保证内容的实施,又易于高职生接受,即要有可控性与系统性。
1.3.2校园文化建设是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德育环境对高职生的教育主要体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校园文化以其对高职生特有的影响力存在于校园之中,是构成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氛围,是形成良好学校德育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2努力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2.1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含义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主要是由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活动绿地、绿化美化和景点设置等所构成的。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部分和物化表现形式。只有当一定的实物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表现出一定的文化观念时,这些实物才能成为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并由它们构成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对高职生思想品德产生影响。
2.2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高职院校特有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主要是思想教育和文化熏陶的要求)的关系。
3努力营建良好的宣传舆论环境
3.1必须确立几个重要的思想认识
3.1.1必须牢固确立党对宣传舆论的领导。始终坚持并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宣传舆论工作的领导,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关键。
3.1.2必须牢固确立育人意识。宣传舆论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服务,从而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使高职生真正处在学习成才的宣传舆论阵地,以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宣传舆论工作,以高尚的精神弘扬宣传舆论的主旋律,以优秀的作品充实宣传舆论的内容。
3.1.3必须认识宣传舆论环境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重视对宣传舆论环境的营建,要以建设为重点,把宣传舆论工作列入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中,正确处理宣传舆论与其它工作的关系,常抓不懈。
3.2加强理论研究,提供科学指导
要加强对宣传理论研究,主要是重视对宣传主体、宣传内容、宣传环节、宣传客体,宣传效应的研究,改进和加强宣传舆论工作。
3.3树立学生典型
作为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培养和树立优秀典型,从而为营造宣传舆论环境增添光彩。
3.4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重视对传播渠道的监控。加强对大众传媒尤其是现代传媒的管理,是营造良好宣传舆论环境的时代要求,是实现党和政府对宣传舆论工作领导的必要保证。
4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4.1和谐人际关系环境的特征
和谐人际关系环境具有真诚性、情感性、愉悦性和熏陶性四个特征,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能起到某些课堂教育所起不到的作用。
4.2营造和谐人际关系的措施
4.2.1坚持以人为本。
4.2.2理顺各种关系。
4.2.3重视情感的培育和投入。
4.2.4继承传统文化。
4.2.5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
作者:宋晶晶 单位: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篇10
1、校园文化与高校档案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题,以培养人才为导向,以环境、精神、风气和行为制度为主要内容,以精神文明为特征的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既包括舞台内容如建筑风格、庭院设计和整体布局等,也包括各种规章制度及自成一体的行为准则[2]。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能够使德、智、体、美有机合理地统一于学校整体的育人环境中,使在校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
高校档案指的是高校在进行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制度建设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有重要价值的历史记录,这种历史记录以各种文字、图标、声像、数据等为载体,便于高校的统一管理。高校档案包含一个学校所有的教学、科研、党政工作、制度建设等基本建设档案,学校成立以来的各种重大事件的说明和相关资料也都事无巨细的完好的保存着。这些档案展现了学校的建设全程,不仅是学校文化的沉淀,也是学校宝贵的文化财富,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能够有效地推动校园文化建设[3]。
2、高校档案的利用工作
档案利用工作是高校档案部门的一项基本服务工作,高校档案能够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2.1声像档案的利用
学校的校园建设和环境能够体现学校身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神面貌,校园环境是学校灵魂的体现。在为现代校园文化建设服务时,我们可以采用多角度的校园风光、特色建筑、高校大门、雕塑等老照片来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利用学校成立以来不同的校徽,校训和各个时期的建校目标、口号等资料展示学校的风采。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庆活动中可以利用上述的档案资料,将丰富的校园历史文化融入进去进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4]。
2.2实物档案的利用
实物档案包括奖杯、奖状、证书、校徽、校牌等资料。利用这些实物档案使每一位同学走进学校过去的生活岁月,切身体会到学校的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在学生心中建立我以学校为荣,我要为学校争光夺彩的思想,使学生时刻警醒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学校的准则,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利用实物档案可以举办各种专题的展板,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档案馆通过对历任校长、著名学术带头人及知名校友的教学、工作、科研甚至创业等方面的实物资料设立名人展堂,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2.3科研档案的利用
科研档案的利用逐渐成为现代高校档案部门开展档案工作的趋势,有效地,有目的地利用这些档案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支持,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另一条途径。档案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努力做好科研档案的编研工作,充分发挥科研档案在现代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3、编研工作
加强高校档案的编研工作,采取合适的档案记录方式,将会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极大的便捷,也会使挖掘和传播档案中的文化资源变得更有效率。
档案的编研工作对象主要是文书档案、教学档案和出版档案。对于文书档案,档案工作人员可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将馆藏档案汇编成册,挖掘海量档案中有价值的信息,整编成高质量的工作成果以供使用。对于教学档案,将历年来招生、毕业生及就业信息按专业汇总、梳理,对档案进行二次加工,通过整理将学校的历程进行凝练,站在历史的高度俯瞰整个发展历程,在学生面前呈现学校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的档案信息,完成对学生心灵的洗礼。对于出版档案,高校的校报,学报,期刊等出版物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集中体现,通过这些媒介使学校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生活、学习中感受到特色文化的激励,在其成长的道路上留下鲜明的特征[5]。
4、宣传工作
高校档案中存储了大量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有了合理的组织方式,被师生了解后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作为档案管理机构,需要通过各种报纸、网络来加强宣传工作。
- 上一篇:小学逻辑推理矛盾法
- 下一篇:创意思维绘画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