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最新研究进展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神经病学最新研究进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神经内科;疑难病例查房;教学
Use of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of Neurology in Teaching
Liu Ruo-zhuo1, Ma Ming-hui2, Yu Sheng-yuan1
(1.Dept. of Neurology,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
2.Ministry of Resources Construction, Chiese PLA Medical Library Beijing 100039)
【Abstract】The main purpose of neurology rotary training is to make residents maste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inciple of neurologic common disease and frequently-occurring disease, to cultivate resident ability of agile use knowledge to solve clinical problem.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participants adequate preparation and speaking enthusiastically, can help residents organically combine neurological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clinical practice, then will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Neurology; Difficult cases ward inspection; Teaching
总医院作为北京市住院医生培训基地之一,每年均承担着北京市住院医生的培训任务。神经病学作为临床二级学科,是一门理论和专业性都很强的临床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内容繁多,理论深奥。神经病学轮转培训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使住院医生掌握神经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诊疗原则,培养住院医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神经病学与神经解剖密切相关,所以刚刚接触神经内科临床工作的住院医生常常感到抽象难懂,不易理解。因此,临床实践便成为住院医生理解神经病学理论知识,掌握神经病学思维方法的最佳途径。由于住院医生在神经内科轮转培训时间较短,要短期内达到上述目的,教学查房便成为了帮助住院医生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工作衔接的有效办法[1]。本科室每周一次的疑难病例查房已坚持多年,在我科轮转培训的北京市住院医生出科时反映良好。本文总结了我科多年来疑难病例查房中的几点体会,现汇总如下。
1. 建立规范的疑难病例查房管理规章制度
为了保证疑难病例查房秩序,提高教学质量,我科制定了严格的疑难病例查房管理制度,并严格遵照执行。规范的查房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既规范了查房程序,又在确保了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显著提高了医疗及教学质量。
1.1 查房时间定为每周二上午9:00;查房地点为神经内科会议室;参加查房人员为神经内科老专家、各亚专科主诊医师、各亚专科主管医师、全体住院医师、实习医师及各病区护士长,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必要时可邀请与疾病相关的科室专家共同参加查房;查房对象为我科住院患者中诊断不明确的疑难杂症和危重病人。
1.2 查房前准备:
每周五由各亚专科病区主诊医师上报拟查病患,并提前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医疗秘书于查房前3天通知全科人员参加疑难病例查房患者的简要信息,全体医师应主动熟悉疑难病例的病情,各亚专科主诊医师提前至病房检视患者,并复习有关理论知识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准备查房发言。疑难病例的经治医师对病例进行充分准备,每次查房要求制作PPT,同时整理准备好患者的所有病例资料,尤其是神经影像学资料,必要时可拍摄患者的录像,拍摄同时注意患者隐私的保护。疑难病例所在病区的主管医师通过仔细询问病史和专科查体,了解掌握患者病情演变情况与近期存在的问题等,事先查阅、复习与该病例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做好主要发言准备并提出诊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1.3 查房程序:
疑难病例的经治医师采用多媒体的形式汇报病历后,疑难病例的主管医师进行病例分析,提出诊断及鉴别诊断,以及本病例诊治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各亚专科病区主诊医师及老专家按照既定顺序发言,对病例进行分析,提出下一步诊疗计划。发言顺序为:疑难病例的主诊医师其余亚专科病区的主诊医师老专家;发言间隙参加查房的人员可根据查房患者的病例特点对专家进行提问,专家根据相应问题进行解答。最后,疑难病例查房的主持人对全体专家会诊讨论意见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患者进一步的诊疗计划。疑难病例的主管医师负责执行会诊意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及时向全体医师通报随访情况。
2. 疑难病例查房相关注意事项
2.1 查房前一定充分准备。
医疗秘书于查房前提前通知全科人员,各亚专科主诊医师提前至病房检视患者,并复习有关理论知识及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真正做到“三看”(看病人、看病历、看资料),结合患者病例特点及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充分准备查房发言。各位主管医师及住院医师认真复习病患相关的知识点,带着问题参加查房讨论,才能有所收获。各级医师的充分准备将直接关系到疑难病例查房的质量及其教学效果。
2.2 查房期间遵守查房制度。
全体人员按规定时间参加查房,不得迟到、早退,不得随意中途离开。查房参加人员衣装整洁,仪表端庄,手机要处于震动状态,非医疗事件不接打电话。参加查房人员,禁止交头接耳或高声喧哗。查房报告病历及讨论发言时,均应注意声音清晰,使用普通话,使全体参加查房人员都能听清楚。同时注意做好保护性医疗制度,凡对病人有不利影响的讨论都应在会议室内集中讨论。
2.3 查房过程中踊跃发言。
疑难病例查房过程中,切忌老专家“一言堂”,应鼓励各级医师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否则容易使其他医师成为陪衬,既影响查房质量,也容易使住院医生丧失积极性[3]。鼓励住院医生在疑难病例查房中踊跃发言,能使住院医生有主动意识,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在疑难病例查房中的专家发言切忌高谈阔论,脱离查房患者的具体病情,这样容易使疑难病例查房变成纯粹的理论授课;老专家及各个亚专科主诊医师需要从医疗角度出发,针对查房患者的病情提出诊治措施,同时发言既要涉及该病相关的基础理论,又要介绍相关亚专科的最新学术进展。这样才能达到医疗与教学的统一。而住院医生通过对具体患者病情的认识,主动参与查房,将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巩固和提高神经病学理论知识的目的。
尽管神经病学是内科学中比较难以入门的临床学科,但是我院的疑难病例查房由于准备充分,全体医师积极参与,不但让住院医师将神经病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而且还激发其学习神经病学的主观能动性。住院医生在我科轮转培训过程中养成了神经内科独特的临床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将我院老专家老前辈的医疗作风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 王永清, 仇元峰, 李延鹏. 加强住院医师临床能力培训的做法. [J]实用医药杂志, 2012,29(7): 667-668
篇2
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的基础,而医学期刊的发展也会助推学科建设。可以说,医学期刊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目前的现实情况却是,医学临床或科研以及管理人员往往没有认识到甚至不知道医学期刊编辑对学科建设的作用,而医学期刊编辑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去发挥或挖掘自己在学科建设中的作用或角色。作为医学编辑,我们只有更好地理解两者间的互动关系,才会对医学编辑本身应担当的学科角色有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1.1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发展和孵化的基石
学科建设是培养高质量人才、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师资队伍建设、专业特色都是通过学科建设层面的提升得以体现。在学科建设评价的诸多指标中,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学术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关键。而医学期刊的可持续、高质量、特色发展不能脱离本学科的发展。首先,学科建设中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医学期刊的特色化和专业化奠定基础,没有强大的学科建设提供支持,期刊的特色将是无源之水,其未来发展也将受到很大限制。其次,学科建设中人才梯队的组建为期刊的发展形成水平较高的作者队伍,学科领域中知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代表该学科的前沿和热点问题,这为期刊提供了优质的内容。医学期刊只有在全面了解其相关学科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随着学科的发展而不断前进,才能寻求提升期刊学术质量的突破点,提出更多的新策略和新途径。总之,医学期刊发展不能游离于相关学科建设。
1.2医学期刊是学科建设的助推剂
医学期刊多以反映临床诊疗、医学科研成果为主,是刊载学科创新成果和科技信息重要的载体之一,是学科发展的发表者、推广者和推动者,直接影响到学科发展和成果转化,担负着发现和培育医疗科研人才以及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职责。促进学科建设是医学期刊的责任或使命,医学期刊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学期刊作为发现、扶持、培养学术新秀的媒介,推动学科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最基本的任务;同时,以期刊为窗口和纽带,加强和扩大同兄弟院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实现优势互补,可以促进医学学科进一步发展。医学期刊见证和记录着医学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小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在不断的积淀中为学科建设的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基础。以笔者所在的《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为例,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的关系可窥一斑。神经免疫学是19世纪中期崛起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横跨免疫学和神经病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尽管当时医学学术期刊众多,但尚无一本较权威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与神经免疫学相关的杂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于1994年创刊。《中国神经免疫和神经病学杂志》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中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坚持以神经免疫学为办刊特色,紧密配合承办学科发展的需要,将期刊的学术发展方向与医院(学会)的学科发展相呼应,刊登了大量神经免疫学领域的最新成果和研究进展,通过检索“知网”1994~2012年发表的典型的神经免疫疾病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征)和多发性硬化的文献共901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有493篇。而我刊共刊登相关文献409篇,其中国家级基金项目文献共59篇,在30多种同类期刊中均排列第一,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神经免疫疾病相关情报信息的重要来源,为我国从事神经免疫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平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神经免疫学的发展。由此可见,医学期刊离不开学科建设的支持,而学科建设也离不开学术期刊这个重要的工具和平台。
医学期刊与医院学科建设紧密结合,除医院学科建设的相关人员认可和支持专职编辑的工作外,编辑在二者的互动共进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医学编辑应该将自己视为学科建设的一部分,提高学科意识,切实融入学科建设的浪潮当中。这就要求医学期刊编辑除做好传统编辑角色和具备编辑的基本素养外,还需要注重适当参与临床实践和科研活动等,多角度提升自己的学科素质。编辑学者化是大势所趋,在学者化的基础上实现更高一层的职业化。如此,医学期刊的编辑才能站在研究前沿,把握学科发展的脉络,才可能辨别出真正具有学术价值的研究,使刊物成为反映高水准学科研究成果的园地,才能真正融入专业研究领域,进而引导和推动学科发展,促进学科发育和成熟。
2.1参与学科临床活动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参与临床实践活动,对日新月异的临床知识没有基本的认知,即使在高学历人才纷纷加入到医学编辑行列的今天,也很难跟上医学发展的步伐。医院的大环境为医学期刊编辑参与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编辑人员在时间安排上相对灵活,在不影响正常编辑工作的同时,可以参与临床相关病房的查房活动和病例讨论会,这样能巩固所学的医学知识和更新知识库,同时锻炼了临床思维,及时了解到学科的研究热点与关键问题。《国际口腔科学杂志(英文版)》和《华西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值得借鉴。该期刊编辑们结合自己分管的学科,在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情况下,定点与科室联系,参加医生查房及门诊诊疗等临床实践活动,及时把握学科的新进展,发现新的报道课题,积极从事组稿活动,发现优秀的作者和审稿人,邀请他们对其专业中疑难临床问题作综述,或展望,或制定标准,极大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
2.2参与学科科研
编辑亲身参与学科科研工作是全面而及时地跟踪学术前沿的最直接的途径。目前国内外许多科技期刊编辑多具有特定学科的专业背景和较高的学历水平,一些科技期刊的编辑仍从事科研工作,从而具有较强的学术判断力和洞察力,不断掌握专业领域的最新进展。依托医院的医学期刊,具有与医院科研平台紧密结合的优势,医院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均为医院编辑参与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较多可从事科研活动的优势资源。编辑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积极参加相关学科课题申请或科研工作,提高自己的专业学术水平,掌握更多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信息,培养编辑对学科热点敏锐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否则,很容易陷入“见玉不识玉”,守着聚宝盆却不能为我所用的尴尬境地。作为医学期刊专业编辑,可从事的科研活动途径和方向非常广泛,例如参与编辑类科研项目、相关学科的科研项目等的申请和实施。医学编辑在充分了解相关学科专家研究优势的基础上,也可以为学科研究项目牵线搭桥。因此,医学编辑可以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多多尝试,锻炼提高自己的学科专业素质。
2.3参与或组织学科学术活动
密切关注国内外本专业的学术会议是医学期刊编辑掌握学科研究动态和热点的重要渠道。编辑应该根据自身工作需要,有选择地参与重要的学术活动。首先,通过参加学术活动,不仅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学科发展动态,而且有机会和相关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促进感情,进而有利于进行组稿和约稿工作。其次,医学编辑在长期的编审工作中,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本学科理论知识、科研设计知识、统计学知识以及编辑经验等,也可以受邀到其学科举办相关知识讲座,这不仅可以加强学术期刊与一线学科的联系,也可以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梯队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编辑参与学术活动时应注意要广结善缘,充分与本学科专家学者交流,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另外,目前我国许多医学期刊是由学术团体或协会为主办或协办单位,期刊可利用协会或学术团体的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共同开展学术会议,不少知名学术期刊甚至亲自策划组织此类的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该学科的知名专家,对当前的学科前沿问题进行讨论,这不仅可以为医学期刊打造品牌,同时也可以推动该学科的互动交流。通过开展学科交流与碰撞,也为医学期刊的编辑提供大量优质的稿源。
3结语
篇3
关键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MCI; 痴呆; 中西医结合治疗; 药物治疗; 物理疗法; 综述; 研究进展;
Abstract: With the aging in China,the number of people who have cognitive impairment is rising year by year.From the decline of memory at the beginning until the disease influence on the people's daily life ability and quality,the speed of its progress is increasing rapidly.It not only affects the daily life of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but also is a burden to the society.This abnormal state between the decline of normal cognitive and clinical dementia is calle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Its clinical symptoms are not obvious in the early stage.It is easily confused with aging of people and memory decay and is also overlooked easily.To be further aggravated,this disease will be more serious.The clinical diagnosis is clear through a series of examinations.However,there is no unified treatment plan of the disease.Scholars all over the world are still exploring new treatment methods( not only drugs,but also physical therapy) to prevent,treat and delay its progress.Although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drugs to treat the disease,at present,there is no preferred drugs or treatments.Furthermore,the prognosis may be different with poor reversibility and it is more likely to turn into dementia.Every year 10% ~ 15% of them are further converted into dementia.In this paper,there is a summary of the basic concepts,epidemiology,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including pathogenesis of western medicine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Keywor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 dementia;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rug therapy; physical therapy; review; research progress;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1](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概念是在1996年由Petersen提出,被定义为一种处于正常认知衰减与疾病痴呆之间的临床状态,亦称作记忆能力、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计算力和理解力等多种认知功能障碍症状集合[2]。根据患者损害区域的不同,将MCI主要分为单个或多个记忆认知区域障碍、单个或多个非记忆认知障碍等4个亚型,其中单个记忆认知区域损害主要进展的结果为阿尔茨海默病,是4个亚型中最为常见的类型,非记忆认知领域相对保持完整。我国MCI的发病率高达14.7%[3]。所以对该病的早期识别、早期诊断、转化预测及进行不同的干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对于近年来轻度认知障碍进行系统性的概述、分析。
1 、流行病学调查
随着年龄增高,MCI患病率呈递增趋势,根据2017年AAN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实践指南[4],60~84岁患者,以每4年为1个年龄阶段MCI的患病率分别为6.7%,8.4%,10.1%,14.8%和25.2%,MCI同与之相对应的对照组比较,进一步进展为痴呆的风险较高。根据我国大样本调查结果[3,4,5],每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进展为AD的患者大约有10%~15%,大约有1/2的MCI患者每3~4年就会进一步发展为痴呆,专家提出在我国AD患者中约2/3的是由MCI进展而来[5],而且健康老年人以1%~2%的转变率进展为阿尔茨海默病[6]。因此早期发现MCI有助于更早地预防并诊断阿尔茨海默病(AD),进而减缓疾病进展。
2、 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
2.1、 发病原因
MCI有多种影响因素,以心脏病、高血压等血管因素[7,8,9,10],脑卒中后的脑白质病变等疾病因素[11],基因突变等遗传学因素[12],人体脏器功能不全等系统性疾病为主要因素,次要因素包括代谢方面、创伤方面、中毒、感染方面、内分泌方面、营养缺乏方面等疾病[13]。此类研究显示患者的性别、婚姻生活、文化底蕴、生活方式及水平等也与其密切相关[14]。
2.2、 发病机制
2.2.1、 西医病机
现代医学认为tau蛋白异常、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胆碱酯酶系统的异常、氧化应激等[15]四个方面为MCI的主要发病机制。ApoE£4基因突变[16]导致神经毒性过渡积累,形成了Aβ,Aβ沉积则形成老年斑,老年斑则是该病典型的病理[17];神经纤维缠结是由于tau蛋白异常后导致神经元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发生改变而形成,是该病的另外一种病理改变,其结果导致细胞死亡,最终丧失功能。相关研究显示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ApoE)是MCI转化为痴呆的预测因子,且与该蛋白的基因多态性相关[18,19]。
2.2.2、 辨病辨证
中医四诊合参,结合临床发病特点,属“健忘”范畴[20]。《灵枢·经脉》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其含义为肾精不足,精无以成,脑髓无以生,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功能失调,故出现遇事善忘、反应迟缓等症状。《医学心悟·健忘》记载:“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同时也说明肾精亏虚也会影响智力的改变。田金洲等[21]研究表明MCI的最常见的中医证候是肾精亏虚型。陈黎明通过研究后认为肾虚精亏是MCI主要的发病本质,而最开始出现的病理证型为肾虚血瘀型,本虚标实,二者互为因果,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加速衰老,从而加重大脑的老化。
3 、临床诊断
3.1、 诊断方法
临床上广泛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2]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23]来诊断并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前者最为常用,但是相关研究表明该量表对MCI患者和早期痴呆的筛查敏感性较低[24],故主要筛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和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工具为MoCA[22]。提示性回忆测试、画钟测验等方法也可用于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目前尚无数据支持其对MCI的筛查敏感性和准确性[25]。
3.2、 诊断标准
目前对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并无统一。
3.2.1、 Petersen诊断标准
(1)记忆功能受损为主;(2)日常生活不受影响;(3)整体认知功能正常;(4)记忆减退的程度与年龄不符;(5)临床尚且不能诊断为痴呆。
3.2.2、 阿尔茨海默病学会和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2011)
(1)与患者相关人员以及专业医生等担忧患者的认知变化;(2)单一或多个认知区域同时受损;(3)日常生活尚且独立;(4)排除痴呆。
4 、临床表现
记忆及其他认知功能的下降。可能出现焦虑、抑郁、淡漠、易怒等症,少数MCI患者亦可出现行为活动的异常、欣等精神障碍类症状。
5、 治疗
5.1、 治疗原则
5.1.1、 西医治疗
AAN指南指出[26],MCI是一组异质性人群,要根据三级预防的原则进行治疗,首先早期发现并控制潜在的危险因素,诊断明确后根据病因或症状进行治疗,一旦无法根治疾病时,延缓病情的继续发展。
5.1.2、 辨证论治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肾精亏虚证与MMSE、MOCA评分均呈显着负相关性,故在治疗方面,重视填精补髓,补益虚损[27,28]。并且针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医主要辨别虚实,虚证则以补益为主,痰瘀互结则以化痰活血为主。胡科等[29]运用健脑补肾丸,黄小波等[30]运用脑康Ⅱ号,李群伟等[31]运用加味地黄饮子汤等治疗MCI,其病机均为肾精亏虚型。相关药理研究发现[32,33],补肾类中药对脑内神经递质具有调节功能,还有抗氧化、损伤,降低脑组织中5-羟色胺的含量等一系列功能,减慢患者大脑衰退的速度,改善患者学习记忆等能力。杨承芝等[34]总结其治疗老年认知损害经验,概括为“补肾化痰活血”三法六字,强调肾精亏虚、髓海不充是发病基础,补肾填精应贯穿该病治疗始终,达到“气血条达”的治疗境地。
5.2 、治疗方法
5.2.1 、一般治疗
对患者的生活行为进行干预、适合患者的身体方面的锻炼、适量的社交及益智的活动、认知训练等。
5.2.2 、西医治疗
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将治疗方法分为改善症状类和调节疾病类。但临床目前无FDA批准的首选药物。(1)对因治疗,相关药物文献提示,他汀类药物可促进胆固醇稳态恢复[35],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诱发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36],阻止患者的认知功能的进一步降低;营养不良的患者可针对其缺乏的物质予以营养补充剂,例如维生素、叶酸缺乏时,予以补充喋酰谷氨酸和维生素[37];中风后的MCI则积极治疗原发病,防止认知的进一步下降[38]。根据患者病情及体质的差异予以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进行疗效监测。(2)对症治疗,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减少胆碱酯酶的失活而改善患者认知的疗效明确[39]。研究[40]数据表明盐酸多奈哌齐在改善MCI患者的认知能力方面疗效显着,在干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治疗初始1年内,可降低MCI进展为痴呆的转化率[41];因为谷氨酸浓度的病理性升高导致的认知功能降低的患者可通过美金刚(离子型谷氨酸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42];麦角生物碱类制剂[43]加强脑部蛋白质生物的合成,改善患者大脑功能;奥拉西坦等脑细胞代谢复活物[44]能降低NSE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银杏叶制剂对延缓正常老年人记忆力有轻微作用,但不无法抑制MCI转化成痴呆[45]。总的来说,对于MCI的治疗专家各执己见,目前尚无制定统一的治疗指南,相关治疗方案皆参考AD的治疗,以改善患者障碍、延缓其进展为痴呆为主要原则。(3)物理疗法,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stim-ulation,r TMS)的主要功能是增加大脑皮层兴奋性,改善认知障碍[46],是一项对大脑无创伤性的刺激技术。国外学者[47]研究发现此项技术对额叶皮质下白质损害的修复效果甚佳,促进其生长,提高患者的再认、再学习能力以及记忆能力。万佳佳等[48]研究结果同样揭示r TMS可以明显改善MCI患者的认知以及记忆能力。r TMS治疗MCI效果理想,并且能够延缓MCI转化为AD。KARSSEMEIJER等[49]进行了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试验分析中发现,认知改善配合体育锻炼对患者认知水平的提高明显优于单一的认知改善。大量研究显示[50]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不同的认知领域均有一定的改善。
5.2.3 、中医治疗
(1)中药治疗,中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药物治疗具体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等。俞华等[51]研究从心、肾论治MCI,结果显示相比单纯药物治疗,在缩短该病治疗周期方面,中医综合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显着。钟剑等[52]在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时,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以及治疗组,第二组应用参乌胶囊,而相对应的第一组患者口服茴拉西坦胶囊,治疗时间相同,结果提示参乌胶囊与茴拉西坦的作用一致,对MCI的老年患者的复述能力、记忆能力等有一定的改善功能;周如倩等[53]通过研究发现参银口服液能降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转化为痴呆的转化率;对于痰浊阻窍证,郭仁真等[54]应用黄连温胆汤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研究结果显示,黄连温胆汤可改善MCI患者认知障碍的临床症状,对患者再认、再学能力有一点的恢复作用;程小明等[55]自拟补肾益脑方对患者进行干预,证实通过补肾益脑,活血通络可抗衰老、改善患者记忆与认知功能。乌鲁木齐市中医医院知名老中医杨椿年主任医师和脑病科主任陈红霞主任医师总结研制出海马益智散[56],2011年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较好疗效,研究[56]提示海马益智散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改善患者的认知障碍以及记忆能力,明显升高患者的MoCA和MMSE评分。治疗MCI的种类较多,无统一的标准,临床可结合多种治疗手段,寻其根本,对应治疗,去除伴随疾病,改善症状以及预后。(2)中医其他疗法,中医则有在对MCI有独特的优势,合理应用针刺、艾灸、穴位按摩、功法锻炼等一系列治疗方法[57]。针灸百会、神门等穴,对于改善患者认知状况疗效尚可,更为现代针灸治疗痴呆奠定基础[58]。电针治疗可以显着改善认知,操作简便,对患者无毒副作用[59]。功法锻炼例如八段锦可促进新陈代谢,强健筋骨,调理心神[60]。
6 、总结
对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通常被定义为老龄化,容易忽视,进一步发展为痴呆的风险较高,临床无明确的治疗方法进行逆转或者治愈;在该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方面,单纯的现代医学或者古代医学都无法延缓轻度认知功能障碍转化为痴呆,根据我国对该病的诊疗特色,中西医结合治疗必然称为临床治疗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PALMER K,WINBLAD B,FRATIQLIONI 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to Alzheimer disease[J].American Journal of Geriatric Psychiatry,2008,16(7):603-611.
[2]WINBLADB,PALMERK,KIVIPELTOM,et al.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beyond controversies,towards a consensus:Report of thein 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o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Journal ofnalof internal Medicine,2004,256(3):240-246.
[3]PETERSENRC,DOODYR,KURZA,et al.Current concept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Arch Neurol,2001,58(12):1985-1992.
[4]ZURRóN M,LINDíN M,CESPóN J,et al.Effect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on the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 components elicited in executive control tasks[J].Front Psychol,2018(9):842.
[5]XUE J,LI J,LIANG J,et al.The Prevalenceo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hina:A Systematic Review[J].Aging Dis,2018,9(4):706-715.
[6]黄生金,郑利平.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4):399-402.
[7]杨蓉,严飞,陈阳,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2):1397-1401.
[8]郭联,孙莉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叶和维生素B12的干预治疗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7):613-615.
[9]AU B,DALE,MCGRATH S.Sex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and incidence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A meta-analysis[J].Ageing Res Rev,2017(35):176-199.
[10]SU X,SHANG L,XU Q,et al.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Xian:a community-based study among the elders[J].PLo S Onem,2014(9):83217.
[11]FRATIDIONI L,LAUNER LJ,ANDERSEN K,et a1.Incidence of dementia and major subtypes in Eumpe:A co Uaborative study of population-based cohons.Neumlogic Disea-ses in the Elderly Research Group[J].Neurology,2000,54(S5):10-15.
[12]蔡源,董莉萍,宋小红,等.血浆T-tau、Aβ-42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9,29(4):43-47.
[13]骆雄,唐牟尼,沈银,等.社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影响因素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7 (3):227-230.
[14]黄金山,张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J].内科,2019,14(4):441-445.
[15]孙薇,张倩,杨建波,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Apo E基因多态性相关性分析[J].中国医师杂志,2018,20(1):38-41.
[16]马隽,王朝辉,谷雪松,等.Apo Eε4基因结合s MRI对不同亚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7,38(1):59-62.
[17]刘桂花,李容英,杨晓娟.铝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人群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和β分泌酶1基因甲基化影响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7):1153-1154.
[18]陈君媚,凌云,孙松娴,等.中枢神经系统淋巴引流对β淀粉样蛋白清除的影响研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9,18(3):302-305.
[19]李海涛,李桂花,哈斯也提·依不来音,等.载脂蛋白Eε4基因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白质微细结构损害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6):3175-3179.
[20]丁莹,詹向红,刘永.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中西医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19(5):103-106.
[21]苗迎春,田金洲,时晶,等.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的中医证候特征[J].中医杂志,2009,50(3):244-247.
[22]NASREDDINE ZS,PHILLIPS NA,BHILLIPS N,et al.The 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a brief screening tool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J].Am Geriatr Soc,2005,53(4):5415.
[23]FOLSTEIN MF,FOLSTEIN SM,MCHUGHPR.Mini Mental State:Apractical method for gradingth ecognitive state of patients for the clinician[J].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1975,12 (3):189-198.
[24]PETERSEN R C,STEVENS J C,GANGULI M,et al.Practice parameter:early detection of dementia: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 evidence-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J].Neurology,2001,56(9):1133-1142.
[25]王丽娜,赵岳.轻度认知障碍的早期识别及相关理论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5):612-617.
[26]赵景茹,吕佩源.2017年AAN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实践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12):1387-1391.
[27]吴桐,王雪娇,李鑫璐,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治疗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学报,2020,36(1):201-203.
[28]张田丽,寿忆君,顾超,等.230例轻度认知损害患者认知特点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8,38(8):901-904.
[29]胡科,张保朝,贾东佩.健脑补肾丸联合银杏叶片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23):160-163.
[30]黄小波,陈文强,王芬,等.脑康Ⅱ号治疗轻度认知障碍肾虚髓减证的临床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3,32(9):663-666.
[31]李群伟,周立峰.地黄饮子加减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4(7):625-626.
[32]林萍.轻度认知障碍临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84):20-21.
[33]赖满香,阮志燕,许意平.补肾中药巴戟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63-64.
[34]杨荣禄,杨帆,杜晨旭,等.杨承芝教授补肾化痰活血三法论治老年性痴呆经验浅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1(11):873-876.
[35]王红,吴斌.他汀类药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8,24(16):3127-3131.
[36]张慧,张韶伟,于德华,等.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9,17(9):1571-1574.
[37]耿莎莎,江华,葛剑力,等.维生素D3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4):4222-4226.
[38]仲宇,黄秀月,谢洪宝,等.中西药联合治疗老年认知功能障碍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34):41-42.
[39]DHANASEKARAN S.Evaluation of ACh E enzyme nhibition potential of Indian Medicinal Herbs Ficus hispida,Morinda tinctoria,Sapindus emarginatus and their significance in Alzheimer's disease therapy[J].J Res Biotechnol,2018,13(8):110-115.
[40]段庆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J].系统医学,2018,3(18):55-56.
[41]项迎春,戴丽.银杏叶与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6):413-415.
[42] 张瑶.美金刚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行为及脑静息功能的影响[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43]于明,包晓群.尼麦角林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1):7.
[44]黄金武.奥拉西坦与吡拉西坦治疗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3):3692-3694.
[45]KIM H,KIM H K,KIM S Y,et al.Cognitive improvement effects of electro-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MCI compared with Western medic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BMC-Complement Altern Med,2019,19(1):13.
[46]邓兆安,徐清,刘晓伟,等.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音乐治疗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干预效果[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9,19(8):782-787.
[47]KOZEL FA,JOHNSON KA,NAHAS Z,et al.Fractional an isotropy changes after several weeks of daily left high frequenc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the prefrontal cortex to treat major depression[J].JECT,2011(27):5.
[48]万佳佳,徐梅松,随瑞斌,等.重复经颅磁刺激和计算机辅助认知训练改善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的临床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4):356-362.
[49]KARSSEMEIJER E G A,AARONSON J A,BOSSERS W J,et al.Positive effects of combinedcognitive and physical exercise training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impairment or dementia:A meta-analysis[J].Ageing Res Rev,2017,11(40):75-83.
[50]ERICKSON K I,VOSS M W,PRAKASH R S,et al.Exercise training increases size of hippocampusand improves memory[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1,108(7):3017-3022.
[51]俞华.从心肾论治轻度认知损害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7,9(9):7-9.
[52]钟剑,朱爱华,杨乘芝,等.参乌胶囊治疗老年轻度认知损害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7):1800-1803.
[53]周如倩,林水淼,袁泉.参银口服液治疗轻度认知功能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9):793-795.
[54]郭仁真,周文泉,罗增刚,等.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痰浊阻窍证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30(1):33-36.
[55]程小明,曾永青,李惠萍,等.补肾益脑方治疗老年轻度认知障碍的疗效及对血清Ach、SOD、MDA的影响[J].中药材,2014,37(6):1108-1109.
[56]陈红霞,张佳佳.海马益智散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临床观察[J].新疆中医药,2014,32(4):26-28.
[57]何继勇,路百民.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J].中国临床研究,2018,31(10):1405-1408
[58]李敏琤,冯青根,俞璐,等.中医药治疗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述评[J].河南中医,2018,38(10):1522-1526.
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7x(2000)01-0054-02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其一般病理解释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和继发性维生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常可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微血管病变、神经系统病变,从而导致多个" 系统、多个脏器的损害。近些年来,在中医药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将糖尿病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产生了一批颇具价值的科研成果。现综述如下。
1 糖尿病的中医理论诠释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论述颇详。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金匮要略》立消渴专篇,提出三消症状及治疗方药。本病发病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而发为消渴。另外,还与情志失调、素体阴虚、劳伤过度有关。据最近北京一项" 调查结果表明了饮食不节与糖尿病发病的相关性。报道近些年来富裕起来的农民脂肪摄入过多,致使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1]。本病的基本病机主要责之于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病变的脏腑主要在于肺、胃、肾三脏,表现为肺燥、胃热、肾虚证候[2]。消渴病迁延日久,阴损及阳,可见气阴两虚或阴阳俱虚之候,且并发胸痹、中风、水肿,脱疽、痿证、雀盲等病症。消渴病的治疗以养阴清热为大法,阴损及阳者宜阴阳双补。
2 糖尿病中医治疗方法的新发展
近些年来对糖尿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主要方向,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见解。祝谌予[3]治疗糖尿病从肺脾肾三脏入手,尤以脾肾为主,滋养培本论治,以增液汤、生脉散合玉锁丹,加两对药方(苍术配元参、黄芪配山药)为基本方,具有滋阴清热、益气生津、敛气固精之功效,用于临床而屡见效验。郭子光[4]提出分证论治:(1)三消分证论治:适用于三消症状突出者。上消:治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用麦门冬汤方:麦门冬15g,太子参30g,花粉、知母各12g,葛根20g,五味子、竹叶、茯神各10g,生地黄24g,甘草6g;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用加味白虎人参汤:生石膏30g,麦门冬、知母、粳米、党参各15g,黄连10g,玄参18g。大便秘结者,用调味承气汤加味;下消:治宜培补真元、滋阴固肾,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减:熟地黄24g,山药10g,山茱萸12g,牡丹皮10g,菟丝子、覆盆子各15g。偏于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加减;(2)阴阳气血分证论治:燥热证:治以养阴润肺、清胃泻火,方用玉泉散合白虎汤加减:天花粉、麦门冬各12g,生地黄24g,葛根20g,太子参18g,知母15g,石膏30g,甘草5g;气阴两虚证:治以益气生津、滋阴补肾,方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党参、麦门冬各15g,五味子、牡丹皮各10g,熟地黄20g,山药10g,山茱萸、天花粉、天门冬各12g,黄芪24g;阴阳俱虚:治以温阳滋肾,方用金匮肾气丸加减:熟附子12g,肉桂1g,熟地黄20g,山药、杜仲各15g,龙骨、牡蛎各30g,山萸肉10g;瘀血内阻证:治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方用四物汤加味:当归10g,赤芍12g,生地黄、熟地黄、丹参各15g,益母草、黄芪各30g,山药18g。上述分证论治,不仅完善了传统的按三消论治的方法,而且对三消症状不明显或病情较为复杂的,也提出了治疗方案,尤其是设立了瘀血内阻证型,这" 对指导运用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具有重要意义。
3 糖尿病主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如何在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消除并发症,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以下介绍几种主要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3.1 糖尿病性肾病
它是指与糖代谢异常有关的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患者" 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发病率约占糖尿病人的35—40%[5]。病理改变为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早期表现为蛋白尿,继之为高血压、浮肿、多尿、低蛋白血症,晚期则出现氮质血症,恶化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通过测定尿白蛋白排泄量可以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6]。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气阴两伤,瘀血阻络,肾失封藏,日久则脾肾俱损,阴阳两虚夹有瘀血和水湿潴留,泛溢肌肤,若进一步发展,可成为肾阳衰败、浊毒内停,耗伤气血,或寒饮不化、上凌心肺之危象。董振华报道[7]祝湛予治疗本病的早期病变均以降糖对药方为主(生黄芪、生地、丹参、玄参各30g,苍术、葛根各15g)。有蛋白尿者,重用生黄芪50g,加山药、益母草、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晚期病变,浮肿明显用防己黄芪汤合六味地黄汤;尿素氮增高,浊毒上逆而呕恶不能食,口臭,苔厚腻者用香砂六君子汤加石菖蒲、佩兰、竹茹、旋覆花、代赭石等和胃降逆、芳香化浊。高彦彬[5]等用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 中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治疗方法是控制饮食、血糖和血压。中药治疗组是在西药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糖肾宁口服液(黄芪、太子参、芡实、生地、金樱子、山茱萸、川芎、丹参、水蛭、泽泻、大黄等)。治疗结果:中药糖肾宁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7%。无论从总疗效比较,还是从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比较,中药治疗组均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说明中药糖肾宁在减少蛋白尿、改善肾功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2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目前" 引起人们重视的是蛋白非酶糖基化,它形成不可逆的糖基化代谢终产物,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生化基础之一。实验研究发现,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有类似氨基胍的抑制蛋白非酶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8]。中医认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是因气阴两伤兼血瘀之体,复感寒湿或郁久化热而成,治宜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散寒除湿。董振华报道[7]祝湛予用降糖对药方合四藤一仙汤(鸡血藤,络石藤,海风藤,钩藤、威灵仙)治疗,郁久化热者加银花藤、黄柏、丹皮、赤芍,取得良好效果。任慧雅[9]用糖肢敏胶囊(生地、知母、花粉、当归、红花、川芎、鸡血藤、木瓜、水蛭、黄芪、党参、枸杞子、桑寄生),治疗周围神经病变,连续用药两个月,神经传导速度加快,肝肾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5%。
3.3 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血管病变,表现为大中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引起的中、小动脉硬化和微血管病变。周围动脉硬化多以下肢动脉硬化为主,表现下肢疼痛,感觉异常和间歇性跛行等症状,严重者发生肢端坏疽。范冠杰报道[10]吕仁和用内服外洗法治疗1例糖尿病小趾坏疽(ⅰ期),辨证为阴伤化热,瘀阻受寒。治法内服以养阴清热,化瘀通络。外用以温通散寒。内服方:细生地、元参、牛膝、木瓜、丹参各30g,黄柏、莪术各10g,三七粉3g(冲服)。水煎服,每日1剂。外洗方:川乌、草乌、伸筋草、芒硝、苏木各30g,水煎外洗,每日1剂。经治疗,小趾皮肤完全恢复正常,间歇性跛行消失,双足背动脉搏动增强。施赛珠等报告的7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中,52%有血瘀证(血管病变)应用益气活血法能有效治疗ⅱ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和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周涛等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整体疗法治疗51例糖尿病动脉硬化患者,可有效控制血糖和坏疽感染,降低截肢率,临床总有效率为84.32%[11]。
4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趋势
糖尿病中医药研究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运用高新科学技术,在理论和方法上强调与现论的结合。如用血液流变学方法对中医证型的现代研究,就为中医辨证施治糖尿病提供了更" 为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研究认为,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大多" 存在高凝滞状态,其中阴虚热盛型较轻,阴阳两虚型较重,气阴两虚型介于两者之间,血脂尤其是甘油三酯与中医证型关系密切,气阴两虚型和阴阳两虚型较阴虚热盛型为高[12]。又如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药降糖复方制剂,阐明不同组方的降糖作用机制,它们的作用分别为促β细胞分泌功能,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作用于受体或受体后水平,增加胰岛素受体数目和提高其亲和力;抑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周围组织及靶器官对糖的利用;清除自由基及抗脂质过氧化过程作用[13]。随着医学的深入发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不能仅以症状的好转和血糖的降低作为疗效标准来衡量,而应借鉴现代医学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最新成果,从多方面、多层次上开展研究,藉以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合并症的水平。
苗春明,女,1960年4月生.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主办.农村糖尿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城区[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9)
2 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内科学[m].(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148~150
3 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整理.中医专题讲座选[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23~130
4 郭子光、熊曼琪、徐木林等.现代中医治疗学[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1~252
5 高彦彬,吕仁和,王秀琴等.糖肾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2):96~98
6 卫生部主办.97我国部分临床医学学科进展——糖尿病学[n].中国医学论坛报,1998,24(8)
7 董振华,季元. 祝湛予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经验[j].中医杂志,1997,(1):12~14
8 张克俭、梁晓春. 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与糖尿病神经病变及中西医治疗概况[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25~126
9 任慧雅. 糖肢敏胶囊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1997,(12):735
10 范冠杰. 吕仁和治疗糖尿病坏疽1例[j].中医杂志,1997,(4):206
11 陈柏楠,尚德俊. 中西医结合治疗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研究概述[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2):123
篇5
[关键词]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时序性;发生率
[中图分类号] R74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08-0094-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motor symptoms onset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by analyzing the timing of various non-motor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Methods 40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were investigated "Parkinson's disease common non-motor symptom questionnaire" combined with some common symptoms of motor.And the timing of non-motor symptoms was assessed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sex, duration and other possible factors. Results In 40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 taste or smell diminishment or loss were the first symptoms to appear, which happened before the diagno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 (1.2 months before the onset on average) and had a high incidence [57.5% (23/40)]. The following symptoms were dermatitis, feeling hard to fall asleep or insomnia,falling down because of dizziness or loss of consciousness, and the three symptoms occurs in the six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diagnosis on average with relatively low incidence [12.5% (5/40), 27.5% (11/40), 5.0%(2/40)]. Symptoms appearing later were illusions to see or hear something you know or are told that does not exist,dysphonia or abnormality, and unexplained pain which is not known to cause arthritis, salivation and abnormal color vision. The above symptoms were seen only after 6 years of diagnosis. Conclusion Among the non-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 patients, the first appearance is the taste or smell of decline, which is earlier than the movement symptoms, followed by dermatitis,sleep disorders,dizziness. And hallucinations, dysphonia or abnormalities, unexplained joint pain, salivation and abnormal color vision appear late.
[Key words] Parkinson's disease; Non-motor symptom; Timing; Incidence rate
近年恚随着对帕金森病认识的逐步提高,除运动症状被关注外,其非运动症状如精神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症状、感觉异常等也越来越被关注。非运动症状复杂多变,且部分帕金森病患者在运动症状出现前已有非运动症状,这增加了帕金森病早期诊断的困难,导致漏诊及误诊。国内外已有不同学者对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出现率[1-5]和非运动症状波动的发生率(17%~100%)[6-8]的相关研究,但对于各项非运动症状出现的前后时间尚未见报道。现对40例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出现的前后时序进行分析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5年9月~2016年5月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帕金森病患者40例。其中男27例(67.5%),女13例(32.5%),年龄30~83岁,平均(66.53±8.74)岁。疾病发病年龄最小28岁,最大78岁,平均(59.80±9.15)岁。疾病持续时间最短1年,最长21年,平均(6.98±4.67)年。入组标准:符合英国PD协会脑库(UKPDBB)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排除标准:痴呆(MMSE≤23分)、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及其他不能配合调查的患者。
1.2 方法
1.2.1 一般资料采集 采用自行设计表格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电话、起病时间、调查时间、家族史、合并疾病、服药情况等。
1.2.2 参考NMSQuest[9]自制临床症状调查问卷 29项非运动症状,10项运动症状。29项非运动症状包括感觉症状、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精神及行为障碍等。具体为:色觉异常,复视,入睡困难,睡眠时哭闹或拳打脚踢,夜间易醒或早醒,有非常生动的或可怕的梦境,白天常在一些场合打盹,疲劳或者无力以致影响白天的活动,不宁腿综合征,味觉或嗅觉减退或丧失,便秘或需用力排便或有排便不净感,尿频、尿急或夜间排尿次数增多,多汗,皮炎,性低血压,因头晕或失去知觉而摔倒,有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有不明原因的体重改变,改变,焦虑,抑郁,淡漠,喜怒无常、情绪化,幻觉,妄想,健忘,对近期发生的事情记忆有困难,反应迟钝(计算、思考、表达变慢),做事难以集中精力。10项运动症状:震颤,跌倒,躯干前屈,流涎,吞咽困难或呛咳,发声困难或异常,书写困难,走路时摆臂减少,起床、翻身、转身时动作缓慢,行走过程中双腿突然不能抬起。答案为:无;有,出现时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学描述,计数资料以频数和频率进行统计学描述;症状的发生率采用发生百分比表示,症状发生时间采用平均发生时间表示。
2 结果
2.1 40例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症状出现频数及发生率比较
调查结果显示:具备任何一种症状的总发生率为100%(40/40),其中震颤的发生率为60%(24/40),是最高的、最常见的,其次发生率较高的依次为疲劳乏力[57.5%(23/40)]、味觉或嗅觉减退或丧失[57.5%(23/40)]、便秘(大便1周少于3次或需要用力排便)[57.5%(23/40)]、在晚上或休息时感到腿部不适并感到需要活动下肢[55%(22/40)]、起床时动作缓慢[55%(22/40)]、最近有记忆困难或遗忘的症状[52.5%(21/40)]、走路时手臂摆动减少[52.5%(21/40)]等(表1)。
2.2 40例帕金森病患者常见症状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
据统计,味觉或嗅觉减退或丧失是最先_始出现的症状,在未确诊前就开始出现这一症状(平均在发病前1.2个月出现),且该症状的发生率高,达到57.5%(23/40);其次出现时间较早的症状依次是皮炎、感到难以入睡或失眠、因为头晕或失去知觉而摔倒,这3个症状平均在发病后半年内出现,不过这3个症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然后发病后1~2年内出现的症状有便秘(大便1周少于3次或需要用力排便)、多汗、感到悲伤情绪低落或忧郁、白天打盹,这4个症状的发生率相对来说比较高,发生率均超过了40%;较晚出现的症状有幻觉(看到或听到一些你知道或者被告知并不存在的事情)、发声困难或异常、有不明原因的疼痛(并非已知原因导致如关节炎)、流涎、色觉异常,这5个症状平均在发病6年以后才出现,且有不明原因的疼痛(并非已知原因导致如关节炎)的发生率比较高,达到40%(表2)。
为了直观的查看各种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绘制各种症状出现的先后顺序图,从封三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味觉或嗅觉减退或丧失是最先出现的症状,然后是皮炎、感到难以入睡或失眠,最晚出现的症状是色觉异常,平均在发病9年后才出现此症状。
3 讨论
帕金森病是神经内科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往帕金森病被定义为运动障碍疾病,近年来随着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发现非运动症状是帕金森病前驱期的核心临床症状[10],且已被纳入帕金森病的临床诊断标准[11]。
以往观点认为,帕金森病起源于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Braak等[12]按照脑内路易小体出现的先后顺序将帕金森病病理进展过程分为6期。1期累及嗅球及前嗅核、舌咽/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2期伴有延髓及脑桥被盖部受累,涉及中缝核、巨细胞网状核及蓝斑-蓝斑下区复合体。3期、4期累及中脑黑质,此期出现典型的运动症状。该理论提示了嗅觉障碍、睡眠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出现在帕金森病运动前期。有研究[13]发现,帕金森病患者发病前5~10年的便秘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一项国外研究[14]结果显示,嗅觉丧失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甚至早于运动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可预测帕金森病,甚至辅助帕金森病早期诊断[15-19]。在本研究可见嗅觉减退或丧失、感到难以入睡或失眠、便秘、多汗、感到悲伤情绪或低落等非运动症状出现时间早于震颤等帕金森典型运动症状,证实嗅觉障碍、睡眠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可用于预测或辅助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
2015年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公布了修订版的最新诊断标准[20],与英国脑库标准相比,增加了非运动症状在诊断中的作用,并且对诊断的确定性进行了分类:确诊帕金森病和很可能帕金森病。其中其支持性标准中有一条,存在嗅觉丧失。发病时间及发生率在我们此次临床研究所得结果相一致。其诊断中一警示征象是:早期出现球部功能障碍:发病5年内出现严重的发音困难或构音障碍或严重的吞咽困难。我们此项研究中,发音困难平均在发病6.8年后出现。另一警示征象是:即使是病程到了5年也不出现任何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包括睡眠障碍(保持睡眠障碍性失眠、日间过度嗜睡、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自主神功能障碍(便秘、日间尿急、症状性性低血压)、嗅觉减退、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或幻觉)。本研究的睡眠障碍出现在平均发病5年内,其中日间过度嗜睡平均1.9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方面,便秘出现在平均发病1.3年,日间尿急出现在平均发病3.2年,精神障碍抑郁出现在平均发病1.8年,焦虑2.1年。
综上,本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中,首先出现的是味觉或嗅觉的减退,且早于运动症状;其次是皮炎,睡眠障碍,头晕,较晚出现的是幻觉、发声困难或异常、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流涎、色觉异常。本研究存在样本数偏少的问题,进一步可扩大样本量以完善统计。
[参考文献]
[1] 陈生弟, 陈伟.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识别与处理:从忽视到重视[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6):361-363.
[2] 陈苏毅,张险平. 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研究进展[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15, 35(11):2013-2017.
[3] 李振光,于占彩,于成勇,等.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J].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5,48(8):672-676.
[4] 张勇,卢祖能,董红娟,等.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及其治疗的流行病学调查[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6(5):343-347.
[5] 李静,陈为安,张旭,等. 早期与中晚期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的比较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4):4201-4204.
[6] 梁波,黄磊,李雪莲,等. 帕金森病患者非运动症状波动的临床特点[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5(3):188-191.
[7] 杨军,艾清龙.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的特点与处理[J].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10,37(1):66-70.
[8] 干静,任肖玉,魏雅荣,等. 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三年随访[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2,45(6):364-368.
[9] Chaudhuri KR,Martinez-Martin P,Schapira AH,et al. International multicenter pilot study of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self-completed nonmotor symptoms questionnaire for Parkinson's disease:The NMSQuest study[J]. Movement Disorders,2006,21(7):916-923.
[10] Daniela B,Postuma RB,Adler CH,et al. MDS research criteria for prodromal Parkinson'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2015,30(12):1600.
[11] Tomlinson CL,Stowe R,Patel S,et al. Systematic review of levodopa dose equivalency reporting in Parkinson's disease[J]. Movement Disorder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Movement Disorder Society,2010,25(15):2649.
[12] Braak H. Parkinson's disease:Lesions in dorsal horn layer I,involvement of parasympathetic and sympathetic pre-and postganglionic neurons[J]. Acta Neuropathologica,2007,113(4):421-429.
[13] Mollenhauer B. Prediagnostic presentation of Parkinson's disease in primary care:A case-control study[J]. Movement Disorders,2015,30(6):787-787.
[14] Breen KC,Drutyte G. Non-motor symptoms of Parkinson’s disease:The patient’s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Neural Transmission,2013,120(4):531-535.
[15] 李鑫,T涛.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治疗国际指南解读和比较[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11):838-840.
[16] Khoo TK,Yarnall AJ,Duncan GW,et al. The spectrum of nonmotor symptoms in early Parkinson disease[J]. Neurology,2013,80(3):276-281.
[17] Pablo Martinez-Martin PhD MD,Fabrizio Stocchi MD,Kapil Sethi MD FRCP,et al. Prevalence of nonmotor symptoms in Parkinson's disease in an international setting; Study using nonmotor symptoms questionnaire in 545 patients[J]. Movement Disorders,2007,22(11):1623-1629.
[18] Gordon W. Duncan MBChB MRCP,Tien K. Khoo PhD MRCP,Alison J. Yarnall MBBS MRCP,et al.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early Parkinson's disease:The impact of nonmotor symptoms[J]. Movement Disorders,2014, 29(2):195-202.
篇6
偏头痛是儿童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严重或频繁的头痛发作,本病多发生于学龄期,能引起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故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目前诊断标准的局限性、儿童偏头痛本身的特点、患者及家属的忽视易造成漏诊及误诊,导致治疗不当及疗效欠佳,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本文旨在综述国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从而对儿童偏头痛的临床诊治提供帮助。
1 偏头痛的诊断
大多数儿童偏头痛可通过询问病史、主要症状、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做出正确的诊断。
1.1 病史 长期以来人们注意到偏头痛在一些家庭内有集中发病的倾向,遗传基础作为儿童偏头痛病理生理的一部分,已被多种研究方式所阐明,如回顾性研究、家系调查及双胞胎研究、基因多态性研究及偏头痛亚型的特异性基因鉴定[1]。此外,早期的躯体障碍与头痛的发生、后期的精神障碍与头痛的持续性均有一定的相关性,生活事件可能对某些患儿头痛的进展产生一定的影响,环境和心理因素在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原发性头痛的发生上占有重要的地位[2,3]。
1.2 临床表现 偏头痛的特征是发作性,多为偏侧的、中重度、搏动样头痛,一般持续4~72 h,可伴有恶心、呕吐,光、声或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环境中休息则可缓解头痛。但儿童偏头痛与成人相比有以下特点:(1)多数患儿有家族史;(2)发作时间较短,成人发作一般持续4~72 h,儿童偏头痛常常持续2~48 h,有些患儿仅持续1 h;(3)偏侧疼痛的特点不明显,成人约75%~91%为偏侧,但儿童中发生率仅25%~66%,常见的部位依次是额部、双侧及一侧额颞部 ;(4)搏动性、中~重度疼痛等特征不明显,这可能与儿童不会准确体会并描述有关;(5)单纯的畏光或畏声较二者皆有多见[4,5]。Corletto等[6]研究发现有些患儿可出现恐嗅,虽然恐嗅在偏头痛与紧张性头痛的鉴别诊断中与恐声、畏光相比敏感性较低(27.1%),但具有较高的特异性(92%)。
1.3 辅助检查
1.3.1 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sonography,TCD) 偏头痛发作期存在颅内血流动力学的改变,TCD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在儿童偏头痛的诊断中应用十分广泛,检查结果大多表现为普遍性或部分性血管血流速度增快,有些还可以表现为搏动指数降低。
1.3.2 脑电图 (electroencephalogram,EEG) 由于儿童偏头痛的发作时间相对较短,因而有时难将其与头痛型癫痫区分。实际上,癫痫的脑电图主要表现为尖波、棘波、棘慢波或尖慢波等痫性放电;而偏头痛患儿的脑电图大多正常,部分可表现为局灶性、弥漫性慢波增多[7]。
1.3.3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 Zajac等[8]的研究表明,在少数偏头痛伴先兆的患儿中可表现为侧脑室不对称、脱髓鞘改变、脑脊液间隙扩大及血管畸形。但由于阳性率较低,因此,是否用其作为检测头痛时的血管病理改变仍是人们争议的焦点[8]。
1.3.4 多导睡眠仪 Bruni等[9]提出头痛与睡眠障碍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偏头痛的患儿可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及倦怠。Vendrame等[10]的研究也表明睡眠障碍性呼吸与儿童偏头痛之间有关联,且严重偏头痛患儿可出现快速动眼期及慢波睡眠期缩短等睡眠结构紊乱。因此,可对偏头痛患儿进行多导睡眠监测以助诊断。
总的来说,从病史及仔细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可对大多数儿童偏头痛做出正确的诊断,故美国神经病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AAN)的质量标准小组委员会及儿童神经病学会(children neurology society,CNS) 的实践委员会提倡即使反复发作头痛的儿童在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的情况下也不推荐进行神经影像学的检查,只是在出现以下情况时需进行神经影像学检查[11]:(1)异常的神经系统检查发现,如有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2)头痛的频率或程度的急性加重;(3)头痛的性质改变;(4)多种治疗无效的头痛;(5)有头晕、麻木等其他症状;(6)惊厥发作。
1.4 ICHD-Ⅱ(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2nd edition,头痛疾患的国际分类第二版)[12] 国际头痛协会(IHS)于2002年对1988年颁布的头痛国际分类进行了修订后,ICHD-Ⅱ儿童偏头痛诊断标准的应用就十分广泛。见表1、表2。表1 儿童无先兆型偏头痛(ICHD一Ⅰ 1.1)表2 儿童先兆型偏头痛(ICHD一Ⅱ 1.2)
虽然ICHD Ⅱ-2004与ICHD Ⅰ-1988相比在儿童及青少年的偏头痛的诊断上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漏诊率有所下降[13],但敏感性仍较低[14,15]。
2 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终止头痛的发作,缓解伴发症状和预防复发,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
2.1 一般治疗 首先要加强宣教,使患儿尤其家长对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有所了解,解除不必要的担忧,提高治疗的顺应性,并鼓励其做好头痛日记。精神紧张、疲劳、睡眠不足及精神压力等可为偏头痛的诱发因素,故应注意休息,减缓压力以尽量避免诱发因素。此外,Oelkers-Ax等[16]进行的随机对照双盲临床试验发现款冬之类根的提取物及音乐疗法对儿童偏头痛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2 药物治疗
2.2.1 急性发作时的用药 分为偏头痛特异性药物和非特异性药物[17],多种研究表明布洛芬及舒马曲坦不仅能有效的缓解头痛的急性发作,且对儿童而言安全性是比较有保障的[18]。(1)特异性治疗药物:主要有麦角类制剂[19]和曲坦类药物。由于儿童偏头痛发作时常伴有胃肠道症状,影响口服药物的使用,故Walker等学者[20]提出12岁以上儿童在偏头痛发作时鼻腔喷入舒马曲坦后再使用布洛芬可起到较好的效果,且患儿的耐受性也较高。(2)非特异性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及其复合制剂;此外还有巴比妥类镇静药及阿片类药物,如有报道称氯吡嗪及酮络酸在儿童偏头痛的急救中有一定的作用[21],但由于此二类药物易成瘾,形成药物依赖,故应慎用。
同时,当偏头痛急性发作时除了缓解头痛外,消除伴随症状也是很重要的,如当恶心伴/不伴呕吐表现突出时,胃复安、吗丁啉等止吐药物和促进胃动力药物不仅能治疗伴随症状,还有利于其他药物的吸收和头痛的治疗[20]。
2.2.2 预防用药 预防治疗适用于频繁发作或严重偏头痛患儿,但目前尚无任何一种预防用药通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的认证[22]。现常用的预防用药有: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心得安);赛庚啶:除具有抗组胺作用,还有钙离子拮抗作用;钙离子拮抗剂: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主要是氟桂嗪(西比林),具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神经调节剂[19]。
此外,Lewis等[23]证实托吡酯可减少头痛发生的频率及减轻伴随症状,然而其最常见的体重下降、食欲减退、腹痛、注意力下降、镇静及感觉异常等不良反应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尽管这些不良反应较为短暂,但对儿童有着较大的影响,故在评估偏头痛引起的影响前切忌贸然进行预防药物的使用[24]。同时,Eiland等[25]进行的回顾性研究发现除了托吡酯外,丙戊酸及阿米替林对儿童偏头痛的急性发作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3 其他 Gottschling等[26]研究表明有效的激光治疗对儿童的偏头痛有显著的疗效。叶酸对伴有高胱氨酸尿症及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变异的偏头痛患儿可能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应用前景需更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实[27]。
3 小结
近年来,随着学习和各方面压力的增大,儿童偏头痛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导致患儿在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如情绪、心理保健及社会功能等方面产生一定的缺陷[28],成为困扰儿童和青少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而早期诊断并根据头痛的严重程度、伴随症状、既往用药情况及其他因素综合考虑从而合理用药,对于改善症状并恢复日常功能非常重要。尽管目前的诊断标准愈加完善,临床用药在不断更新,但儿童偏头痛因本身的特点使其在诊断和治疗上仍存在较多不足,需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Hershey AD.Genetics of migraine headache in children.Curr Pain Headache Rep,2007,11(5):390-395.
2 Balottin U,Termine C,Nicoli F,et al.Diopathic headache in children under six years of age:a follow-up study.Headache,2005,45(6):705-715.
3 Vannatta K,Getzoff EA,Gilman DK,et al.Friendships and social interactions of school-aged children with migraine.Cephalalgia,2008,28(7):734-743.
4 Hershey AD,Winner P,Kabbouche MA,et al.Use of the ICHD-Ⅱ criteria in the diagnosis of pediatric migraine.Headache,2005,45(10):1288-1297.
5 Menache Starobinski C,Haenggeli CA.Migraine and symptomatic headache in children.Rev Med Suisse,2008,4(146):523-4,526,528.
6 Corletto E,Dal Zotto L,Resos A,et al.Osmophobia in juvenile primary headaches.Cephalalgia,2008 May 21.[Epub ahead of print]
7 Parain D,Hitzel A,Guegan-Massardier E,et al.Migraine aura lasting 1-24 h in children:a sequence of EEG slow-wave abnormalities vs.vascular events.Cephalalgia,2007,27(9):1043-1049.
8 Zajac A,Herman-Sucharska I,Kubik A,et al.MRI and MRA data in children with migraine with aura.Przegl Lek,2007,64(11):934-936.
9 Bruni O,Russo PM,Ferri R,et al.Relationships between headache and sleep in a non-clinical population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Sleep Med,2007 Oct 5.[Epub ahead of print]
10 Vendrame M,Kaleyias J,Valencia I,et al.Polysomnographic findings in children with headaches.Pediatr Neurol,2008,39(1):6-11.
11 Jan MM.Updated overview of pediatric headache and migraine.Saudi Med J,2007,28(9):1324-1329.
12 Dura-Trave T,Yoldi-Petri ME.The validity of the criteria used to diagnose migraine in the paediatric age.Rev Neurol,2004,38(12):1123-1127.
13 Unalp A,Dirik E,Kurul S.Prevalence and clinical findings of migraine and tension-type headache in adolescents.Pediatr Int,2007,49(6):943-949.
14 Lima MM,Padula NA,Santos LC,et al.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diagnostic criteria (ICHD Ⅰ-1988) and (ICHD Ⅱ-2004),for migrain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ephalalgia,2005,25(11):1042-1047.
15 Chan TY,Wong V.Recurrent headache in chinese children:any agreement between clinician diagnosis and symptom-based diagnoses using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Headache Disorders (Second Edition)? J Child Neurol,2006,21(2):132-138.
16 Oelkers-Ax R,Leins A,Parzer P,et al.Butterbur root extract and music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childhood migraine:an explorative study.Eur J Pain,2008,12(3):301-313.
17 Treatment guideline subcommittee of taiwan headache society.Treatment guidelines for acute migraine attacks.Acta Neurol Taiwan,2007,16(4):251-268.
18 Silver S,Gano D,Gerretsen P.Acute treatment of paediatric migraine:a meta-analysis of efficacy.J Paediatr Child Health,2008,44(1-2):3-9.
19 Diener HC,Katsarava Z,Limmroth V.Curren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igraine.Schmerz,2008,22(Suppl 1):51-58;quiz 59-60.
20 Walker DM,Teach SJ.Emergency departm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headach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Curr Opin Pediatr,2008,20(3):248-254.
21 Bailey B,McManus BC.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migraine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a 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Pediatr Emerg Care,2008,24(5):321-330.
22 Pakalnis A.Current therapie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migraine.J Child Neurol,2007,22(11):1288-1292.
23 Lewis D,Paradiso E.A double-blind,dose comparison study of topiramate for prophylaxis of basilar-type migraine in children:a pilot study.Headache,2007,47(10):1409-1417.
24 Ferraro D,Di Trapani G.Topiramate in the prevention of pediatric migraine:literature review.J Headache Pain,2008,9(3):147-150.
25 Eiland LS,Jenkins LS,Durham SH.Pediatric migraine:pharmacologic agents for prophylaxis.Ann Pharmacother,2007,41(7):1181-1190.
26 Gottschling S,Meyer S,Gribova I,et al.Laser acupuncture in children with headache:a double-blind,randomized,bicenter,placebo-controlled trial.Pain,2007 Nov 15.
篇7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辽宁医学院2009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74名实习学生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分为实验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学生在临床实习中再按每4~5人分组,2组的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2.研究方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式(Lecture-BasedLearning,LBL):带教老师在带领学生查看病人前首先进行理论课知识要点回顾,然后教师以查房的形式带学生到病床边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检查,回到教室后进行辅助检查分析、病例讨论,最后教师总结。实验组学生采用循证医学与PBL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1)实习学生进入血液科后首先进行循证医学模式的培训,内容包括循证医学的概念和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医院图书馆资源进行医学文献检索,掌握最新医学研究进展,寻找最佳临床证据做出临床决策。(2)实验组带教老师将提前准备典型病例及依据PBL教学模式设计相应的问题,在学生正式下临床前发放给学生,学生复习相关理论知识,查阅文献资料和最新进展。每组学生均进行病史询问,专科查体,辅助检查阅读,做出诊断并给出诊断依据、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策略。每组由一位学生发言汇报,带教老师听完汇报对每一组进行点评,对本病例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3)实习结束后立即对2组学生的血液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和病历书写等进行考试,然后发放调查问卷。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考试成绩2组学生在血液科基本理论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等考试成绩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历书写成绩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2.调查问卷结果实验组中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2。
三、讨论
PBL教学模式是相对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而言的,PBL与LBL在教学设计理念、实施方式以及教学绩效评估等方面均有着本质区别[2]。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玛斯特大学医学院创立了PBL教学模式,这是一种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教师在学生每次临床实习课前提前给出问题,鼓励学生查找资料、自主探究,并通过相互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临床医学中,PBL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特点是以问题为基础、病例为先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向导,重能力培养代替知识传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PBL教学模式的关键是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至90年代后,PBL教学模式被欧美等国家的医学院广泛采用,我国目前也有部分院校开始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模式。
循证医学即遵循证据的医学,提供证据和应用证据是其主要研究内容。循证医学作为一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为了使这种先进的医学模式在我国广泛开展,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将循证医学思维尽快地引入临床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临床医学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以下观点:EBM提供的证据随着科研水平、临床试验、药物研发、检查手段等的提高而不断地更新、发展。今天的最佳科学证据也许明天会被证明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只有不断地保持知识更新,并结合临床实践,才是真正的循证医学。
总之,EBM模式就是一种终身学习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这就要求医学生在毕业以后仍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以获取最新医学知识,解决临床中的问题。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实验组学生血液科理论知识、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学生(P<0.05),尤其是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在临床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有以下优势:
1.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传统的经验医学强调医师的个体经验,而循证医学则要求医师将个体经验与最佳科学依据结合起来做出决策。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是知识经验型人才,而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创新开拓型人才的培养。
2.重点强调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填鸭式”教学,而循证医学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发挥“问题”对学习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主动查找临床资料和证据,积极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
篇8
【关键词】 痴呆临床
【摘要】 目的 观察老年性痴呆临床综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根据老年性痴呆的五大主要病因学说,针对性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促进脑细胞能量代谢剂、消炎镇痛剂、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5种药物综合治疗。采用自身对照评估法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10周,根据简易智能状态检查法(MMSE)、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检测患者,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治疗10周后较治疗前MMSE评分有显著提高(P<0.01),CDR评分略有减低(P<0.05),ADL比较有改善(P<0.05)。治疗4周MMSE评分有改善(P<0.05),CDR、ADL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 老年性痴呆临床综合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但是疗程长,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关键词 老年性痴呆 综合治疗
人口老龄化是全社会面临的问题,而老年性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是老龄社会的主要疾病。我国在经济欠发达时就已出现人口老年化,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类疾病将极大地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我科根据AD主要病因学说,综合性的给予20例病人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自2003年2~9月就诊病人,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评分在10~24分之间。入选24例病人均符合国立神经病学、语言机能障碍和中风研究所(NINCDS ARDA)中的可能AD标准及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次修订版(DSMIVR)中的AD诊断标准 [1] 。24例病人均无其他系统严重性疾病,初中以上文化。入选24例中2例因家人关爱不够未能坚持口服药物,1例服药过程中出现冠心病,1例失访而被淘汰。余20例,年龄56~78岁,平均69岁,男12例,女8例,其中轻度痴呆15例,中度痴呆5例。病程0.5~3.0年,平均2年。
1.2 治疗方法 在合理调整膳食、给予相关的体力和脑力活动锻炼、维护精神心理卫生健康的基础上,根据AD提出的五大病因学说给予相关联合药物:(1)安理申5mg每日睡前口服;(2)阿尼西坦3g,每日3次口服;(3)阿司匹林80mg,每日1次口服;(4)维生素E0.6g,每日3次口服;(5)尼莫地平40mg,每日3次口服,无相关禁忌证用药均为8周。
1.3 评估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评估法,分别在用药前和用药后4周、10周临床检查1次。方法:(1)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检测患者的认知功能、定向力、记忆力、计算力、语言能力、视空间及运用能力等;(2)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检测患者的痴呆程度;(3)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检测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由专职人员进行各项数据的处理,避免主观上的误差及客观上的倾向性,以得到数据的统一、真实性。
1.4 安全性评估 用药前和用药后第4周、第10周检查1次,方法:(1)神经系统检查;(2)生命体征检查;(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血生化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ˉx±s)表示,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见表1。
2.1 认知功能(用MMSE评分) 治疗10周后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MMSE分数平均提高3.5分(P<0.01),用药4周时MMSE评分已有改善(P<0.05)。
表1 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
2.2 痴呆程度(用CDR评分) 治疗10周后较治疗前略有减低(P<0.05),治疗4周后无明显改善(P>0.05)。
2.3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用ADL评分) 治疗10周后较治疗前有减低(P<0.05),治疗4周后无明显变化(P>0.05)。
2.4 临床安全性 随访的20例病人,10周内中未发现有死亡或严重不良反应,3例病人在服药第8~9周时出现轻度恶心、食欲不振,加用胃保护药1~2天后症状消失。患者在服药第4周及第10周生命体征平稳。血、尿常规及血生化检查在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
3 讨论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性疾病逐渐增加,老年性痴呆所占比例日见明显。AD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位居第三 [2] ,严重的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AD又称早老性痴呆,占老年痴呆病的50%~60%,是继心脏病、肿瘤、中风后的第四大死因 [3] 。AD病程迁延,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获得性记忆障碍、性格改变、情感异常、甚至产生错觉和幻觉等其它神经精神症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痴呆,患病后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以及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探讨AD的机制,寻找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是当务之急。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AD病理改变主要为神经元纤维缠结,老年性神经斑,神经元颗粒空泡样变性,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元丢失 [4] 。根据AD的胆碱酯酶缺乏、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自由基生成、钙离子超载五大主要病理学说给予联合药物治疗,取得一定疗效。(1)改善胆碱能神经传递: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这种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基于AD的胆碱能缺乏学说。胆碱酯酶抑制剂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行为和日常生活能力 [5] 。
由于老年痴呆患者大脑代谢功能降低,导致脑内神经递质缺乏,其中最常见的神经递质异常是胆碱能系统低下,因此目前临床上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安理申)治疗老年痴呆多取得良好的疗效。(2)促进脑代谢药物:这一类药物能够促进脑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强神经元代谢,提高注意力、学习能力及记忆力。阿尼西坦是这一类药物中研究较多的药物,70年代所作的动物实验表明,此药对于学习和记忆功能有积极作用,使用PET扫描也证实使用该药时脑组织对葡萄糖代谢有改善 [6] 。(3)消炎镇痛药物:AD患者脑组织的特异性病理变化是老年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目前的研究表明老年斑的形成有炎性反应参与,表现为AD患者脑组织中几种炎性相关蛋白的出现及小胶质细胞增升活跃,这种异常的炎性反应的产物可能造成淀粉样蛋白的沉积。Breitner和Rogers [7] 等报道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抗炎药物与AD的发病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流行病学的研究提示常服用阿司匹林或消炎镇痛药物的老人患AD和认知障碍的危险明显降低,这使消炎镇痛药物在临床上使用成为可能 [8] 。(4)影响自由基代谢的药物:氧化自由基被认为参与AD脑细胞的死亡过程,北美的一项多中心临床观察证明自由基清除剂Egb-761对于AD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9] 。(5)钙离子拮抗剂:在正常情况下,细胞膜具有将细胞内的钙离子泵出细胞外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当患AD时,这一功能受损,使细胞内钙离子超载,造成神经细胞的损伤和凋亡。钙离子拮抗剂可以抑制钙离子的超载,减轻血管的张力,防止血管痉挛,保持脑组织的活力。动物实验表明钙离子拮抗剂维拉帕米可以改善AD模型动物的行为障碍[10] 。根据AD五种主要病理学说,就其在心理、肢体、脑功能锻炼及相关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性给予胆碱酯酶抑制剂、促进脑细胞代谢剂、消炎镇痛剂、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联合治疗,在认知功能、痴呆程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上4周后临床改善不明显,10周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AD 治疗棘手,疗程长,验证了脑功能再塑缓慢的理论。同时从临床疗效方面我们推断,AD并非上述单一致病因素所致,应考虑为多因素结果。
因此,针对病因,在病人无相关禁忌证基础上给予联合药物治疗,是临床医生需要进一步研究及推广的课题,对于验证病因、提倡早期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许贤豪.神经免疫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27-333.
2 李秀艳,马凤杰.国外医学・精神学分册,1999,26(4):208.
3 张明圆,瞿光亚,王征宇,等.痴呆和Alzheimer病的患病率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000,20(12):708-710.
4 李晓光,郭玉璞.阿尔茨海默氏病的最新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0,20(12):708-710.
5 WinbaldB,engedalK,Soininen H,et al.Donepezilenhancesglobalfunction,congition and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compared with placeboinaone year,double-bin dtrilain patients with mildtomoderate.Alzheimer’s dsease.Neurology,2001,101:210.
6 Croisile B,Trillet M,Fondarai J,et al.Longterm and hingh dose piracˉetam treat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Neurology,1933,43(2):301.
7 Breiter JCS,Gau A,Welsh KA,et al.Inverse association of anti-inˉflamatory treatments and Alzheier’s disease:initial results of acotwin control study.Neurology,1944,44(2):227.
篇9
烟碱型乙胆碱受体(nAChR)是介导突触间快速信号传递的配体门控的离子通道蛋白。nAChR大体可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两类。中枢型nAChR包括脑nAChR和神经元nAChR;外周型nAChR包括成熟型ε-nAChR和胚胎型γ-nAChR。nAChR由不同的亚单位构成,至今,已确认的16种nAChR亚单位分别为α1-7,α9-10,β1-4,δ,ε,γ,不同亚单位的不同的组合表现出不同的药理学和生理学的特征。中枢神经系统中分布最多的是α4β2和α7两种受体亚型,其中α7nAChR是其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亚型,它由5个相同的亚基构成,对钙离子有相当高的通透性,能调节钙的活化及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α7nAChR与阿尔茨海默病(AD)、癫痫、精神分裂症、肺癌、2型糖尿病(DM)、后天性重症肌无力(MG)、帕金森病(PD)、血管瘤以及炎症、缺血、其他肿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1 α7nAChR的分布
α7nAChRs在神经系统分布的主要区域为: 大脑灰质、海马、基底神经节、丘脑、视叶及视网膜等[1],其分布的具置主要包括脑区海马星形胶质细胞、成熟树突状细胞、小胶质细胞、人神经胶质瘤细胞H4、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2]等,此外,α7nAChR在血管内皮细胞[3]、支气管上皮细胞[4]、胎盘组织[5]、头部[6]、血液白细胞[7]、巨噬细胞表面[8]、CD4+T淋巴细胞[9]等处均有表达,并且它们的结构和功能与神经节上的神经元α7nAChR相似。这种在神经、循环、呼吸、生殖、免疫系统中的广泛分布,表明α7nAChR很可能与多种疾病之间存在联系。
2 α7nAChR的功能
α7nAChR通过其在突触后膜、突触前膜、突触周围或突触外等部位的作用而发挥其功能。突触前膜α7nAChR兴奋后,能通过增强囊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胞吐及钙内流兴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使突触前膜去极化,而增加或激发一系列递质的释放,包括谷氨酸、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及γ-氨基丁酸(GABA)等的释放。突触后膜α7nAChR的兴奋除了能使突触后膜去极化直接兴奋神经元外,还能调节GABA的释放。因此,α7nAChR具有调节神经元兴奋性的功能,可使神经元处于一种合适的生理状态,维持正常的行为反应,尤其是认知过程。最新研究表明:α7nAChR随着时间、年龄变化其在细胞的表达也会相应变化:胚胎组织(如肺组织)[10]发生发育初期表达较高,一定时间后开始减量。成年时表达较高,老年器官发生退行性变时表达减量。这表明其很有可能在组织器官的生长、发育、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另外,α7nAChR作为胆碱能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吻合的分子之一,正逐渐成为调节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chromosomal protein 1, HMGB1)分泌和胆碱能抗炎作用药理学的靶标[11]。
3 α7nAChR与相关疾病研究热点
3.1 α7nAChR与AD
AD的主要病理特征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出现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protein,Aβ)聚集形成的老年斑(SP), 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FT)以及脑皮层和海马区神经细胞减少。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α7nAChR与Aβ1-42可能在AD患者脑中结合,使α7nAChR遭受破坏或阻滞,或造成α7nAChR介导的胆碱能神经元的死亡,从而影响认知和记忆[12]。卢家红等采用抗α7nAChR和抗Aβ1-42单染发现:AD脑中有α7nAChR的异常沉积,其沉积部位与Aβ1-42形成的老年斑的沉积部位一致,主要发生在海马和颞叶皮层。进一步研究发现Aβ与α7-nAChR有很高的亲和力,且这种结合能够被α7-nAChR激动剂所拮抗。这种特异性结合可能会导致Aβ1-42在神经元中的聚集,而这对神经元具有毒性作用,同时影响α7-nAChR与配体的正常结合,从而导致神经元功能的紊乱。Willam等发现α7-nAChR上升的稳态开放能力可以增加其反应性,功能增强的α7-nAChR可以部分消除Aβ对该受体的阻断作用[13]。
AD脑内病变是一个慢性炎症的观点,已经普遍被人们接受。支持该观点的主要证据是AD患者的脑内发现了急性反应蛋白及炎性细胞因子,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在内的胶质细胞激活后可释放多种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补体及其激活物,如白细胞介素1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8、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等,导致非特异性炎细胞浸润,产生慢性炎症,使神经系统受损[14]。而反义核苷酸及基因敲除技术研究发现,含α7亚基的烟碱受体是介导胆碱能迷走神经抗炎效应所必需的,系胆碱能抗炎通路下调细胞因子合成的关键受体亚单位[15],大量研究发现给予特异性α7nAChR激动剂可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因此α7nAChR在AD发病中的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2 α7nAChR与癫痫
目前认为,癫痫的发作与中枢神经内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有关。而目前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单基因遗传原发性癫痫的致病基因均是配体门控或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基因,它们的突变受累神经元容易过度兴奋[16]。在癫痫动物和病人的脑组织除了有神经元的损伤、变性、丧失和阵发性同步放电外, 谷氨酸的合成、释放增多、重摄取减低或反转运以及受体反应性增强,是导致脑内局部神经元过度兴奋,最终导致癫痫发作的一个重要机制。刘振伟等人研究表明:海马脑片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前含有对α-银环蛇毒素敏感的α7亚单位,其激活可增强海马区锥体神经元突触前递质谷氨酸的释放,从而对兴奋性突触传递发挥调控作用。含α7亚型的nAChR控制谷氨酸的释放[17]这一结论也提示,更深入的探寻α7nAChR的相关作用可能为癫痫的发病机理以及治疗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3.3 α7nAChR与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了。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分裂症与大脑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和谷氨酸(Glu)系统的功能状态异常或失衡有关[18]。 而认知功能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之一,至少85%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持久而严重的认知损害。许多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调节突触可塑性的细胞或分子系统受到了破坏。首先,拟精神药物可导致精神分裂症症状,说明异常位点可能在突触而不是细胞。其次,精神分裂症症状一般在成年期出现,表明存在经验依赖性的突触可塑性调节异常。再者,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加兰他敏治疗后症状得以改善,也可间接的来证明nAChR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19]。
神经型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单位基因(CHRNA7)定位于15 q14, 编码的成熟蛋白质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α7亚单位。大量基因组扫描连锁分析及死后脑组织研究提示CHRNA7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其基因异常与精神分裂症P50感觉门控缺陷有关,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类型可能有关,而其等位基因T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保护性因子。对精神分裂症的候选基因的分子遗传分析显示: αn7AhcR基因SNPsr1355920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联[20]。
4 αn7AhcR与肿瘤
在肿瘤的易感性因素里,免疫因素有其特殊重要的作用。Howard K Plummer等通过RT-PCR证明: 七种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细胞群、三种鳞状上皮细胞肺癌细胞群、两种腺癌细胞群、一些良性肿瘤细胞群以及其他不同类型的肺癌病人癌细胞中均有α7nAhcR表达的明显增加。将NCI - H69小细胞肺癌细胞系暴露于100 pm NNK(尼古丁源性致癌物质亚硝胺,4 -甲基 -1,3 -吡啶基-1-丁酮)后,α7受体的蛋白表达将在60和150min内出现增加[21]。Seddigheh Razani-Boroujerdi和Mohan L. Sopori通过免疫组化、RT-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均证实在经NNK短期处理后,C3H 和A/J小鼠的肺癌模型中α7-nAChR的表达增加。Cherry Wongtrakool,1 Susanne Roser-Page等观察到,不同妊娠时间点,α7-nAChR在小鼠胚胎的肺组织发生过程中,出现高峰及减量。Christopher Heeschen,Michael Weis等通过荧光激活细胞分类术对H人类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UVECs)和人类微血管内皮细胞(human microvascularendothelial cells,HMVECs)的研究表明:再生HUVECs中α7-nAChR的表达尤为丰富,而在融合的内皮细胞中,α7-nAChR表达开始减量。这也证明α7-nAChR在介导新生血管途径中具有调节发生发育的重要作用[22]。这些都说明α7-nAChR可能是调节肺组织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而肺癌的发生可能是由于α7-nAChR表达失控形成的严重后果,尤其是其在原始气道的构建过程中呈现高表达[23]。
另外,在前列腺癌、肝癌、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中均发现有α7-nAChR表达[24]。
5 与α7-nAChR有关的其他疾病及各种疾病之间的可能联系
邓增山等研究发现,2型DM大鼠血清及脑组织中Aβ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患2型DM时,确实存在AD样的分子改变,Aβ沉积是形成AD的核心因素之一,而α7nAChR是已知其在脑中的特异性结合位点,因此认为2型DM与AD有紧密的联系[25]。关于癫痫的发病机制曾有人提出:胆碱能神经元与谷氨酸神经元可能存在内在联系,两者在癫痫发作中可能具有相互作用。而新近研究中有人用结合荧光素的a-银环蛇毒素显示:使用了胆碱酯酶抑制剂加兰他敏幼鼠中可发现神经细胞胞体和近端树突γ-氨基能神经元中α7nAchR的功能转换。另外,后天性重症肌无力(MG)即“获得性自身免疫性重症肌无力” 患者血清中AchR抗体阳性率达46.4%。离体实验亦表明:MG患者外周IgG(AChRAb)可与离体培养的神经-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结合,是MG患者CNS受损的可能机制[26]。临床神经精神病学家的长期研究发现, Alzheimer病、Parkinson氏病、Tourette综合征、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和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等神经精神患者吸烟率明显较普通人群高,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吸烟发生率尤其高于其它精神患者,高达50%~95%[27]。Weiser M等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吸烟者中,90%是在发病之前开始吸烟的,戒断吸烟或减少吸烟与精神分裂症症状加剧相关,吸烟可以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病症状,尤其是阴性症状。因而可以推测:这可能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烟碱依赖的生物学基础[28]。1977年Besedovsky曾提出“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指出免疫神经内分泌三大系统间存在互相调节的双向回路或网络。而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不仅调节正常生理活动,而且与各种疾病的发病过程有关。例如,在各种神经变性病,除了有显著的神经细胞形态和功能改变外,还存在着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Hatzinger等曾报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axis)在AD中起重要作用。Chorsky等则提出自身免疫是AD病人神经细胞死亡的最后公路。目前认为胆碱能抗炎通路(cholinergic anti-in-flammatory pathway)是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调控最重要的抗炎机制之一,而胆碱能神经与免疫系统之间吻合的分子之一是α7nAChR[29-30]。传出迷走神经释放Ach与肝、心、脾和胃肠道中巨噬细胞nACh的α7亚基相互作用,抑制TNF-α、IL-1、HMGB1和其他细胞因子的释放, 这一生理学抗炎机制可以作为调节HMGB1分泌和胆碱能抗炎作用的靶标。临床上已有通过脾切除来治疗致死性内毒素血症和脓毒血症以及用尼古丁进行衰竭器官抗炎治疗的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Le Novere N,Changeux JP. Moleculer evolution of the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an example of multigene family in excitable cells[J].J Mol Evol,1995,40(2):155.
[2]QI Xiao-lan,GUAN Zhi-zhong. The Inhibitory Interference of RNA to α7 Neuronal Acetylcholic Receptor Gene Expression in SH-SY5Y Cells[J]. Journal of Guiyang Medical College,2006,l31(1):1.
[3]刘静霞,龙超良,包存刚,等.靶向内皮细胞α7受体的新化合物对鸡胚绒毛尿囊膜血管生成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4,9(7):747.
[4]Howard K Plummer, Madhu Dhar, Hildegard M Schuller.Expression of the α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in human lung cells[J].Respir Res,2005,6(1):29.
[5]Chen Xi, Chen Hanping.Expression of alpha 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d soluble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ceptor-1mRNA in the placenta of severe preeclampsia[J].Prog Obstet Gynecol Dec, 2008,17,(12):884.
[6]刘海雄,严缘昌,李逸平.膜表面配体依赖性离子通道与顶体反应[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6(27):59.
[7]van Maanen MA, Stoof SP, van der Zanden EP,et al.The alpha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on 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 and in synovial tissue from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a possible role for a key neurotransmitter in synovial inflammation[J].Arthritis Rheum,2009,60(5):81.
[8]Macklin KD,Maus AD,Pereira EF,et al.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express functi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J]. J Pharmacol Exp Ther, 1998,287(1):9.
[9]LIU Zhi-gang,WANG Xue-yu,CHEN Lu-yuan.Expression of Neuronal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lpha 7 on CD4+T Lymphocytes of Peripheral Blood in Children with Asthma[J].J Appl Clin Pediatr, 2008,23(16):210.
[10]Cherry Wongtrakool,Susanne Roser-Page,Hilda N Rivera,et al.Nicotine alters lung branching morphogenesis through the α 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7,293(3):611.
[11]Christopher Heeschen,Michael Weis,Alexandra Aicher,et al.The alpha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s a pharmacological target for inflammation[J].Clin Invest,2002,110(4):527.
[12]LU Jia-hong,L Chuan-zhen,WANG Liang,et al.The accumulation ofα7nACh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α7nAChR and Aβ1-42in Alzheimer s disease brains[J].China J Neurol, 2004,37(5):389.
[13]耿劲松.胆碱能神经元及其受体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5):70.
[14]Town T,Nikolic V, Tan J.The microglial“activation”continuum,from innate to adaptive response[J].Neuroinflammation,2005,2(24):1472.
[15]Wang H,Yang H,Ulloa L,et al.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lpha7 subunit is an essential regulator of inflammation[J].Nature,2003,421(6921):384.
[16]吴炜.癫痫发作的生物学机制[J].医学综述,2006,12(9):531.
[17]刘莹,池木根,王玉霞.神经元烟碱受体研究进展[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26(4):307.
[18]Neddens J,Vullhorst D,Paredes D,et al.Neuregulin links dopaminergic and glutamatergic neurotransmission to control hippocampal synaptic plasticity[J].Commun Integr Biol,2009, 2(3):261.
[19]Deanna L,Kelly,Robert P.et al.Lack of Beneficial Galantamine Effect for Smoking Behavior: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 in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J].Schizophr Res,2008,103(1-3): 161.
[20]李彩霞.精神分裂症及其神经认知功能与吸烟的关系及分子遗传机制初探[D].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21]Plummer HK,Dhar M, Schuller HM.Expression of the alpha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in human lung cells[J].Respir Res,2005,4(6):29.
[22]Christopher Heeschen,Michael Weis,Alexandra Aicher,et al.A novel angiogenic pathway mediated by non-neuronal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s[J].J Clin Invest,2002,110(4):527.
[23]Cherry Wongtrakool,Susanne Roser-Page,Hilda N. Rivera.Nicotine alters lung branching morphogenesis through the α 7 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J].Am J Physiol Lung Cell Mol Physiol,2007,293(3):611.
[24]Ren B, Yu YP,Tseng GC.Analysis of integrin alpha7 mutations in prostate cancer, liver cancer,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and leiomyosarcoma[J].Natl Cancer Inst,2007,99(11):868.
[25]邓增山 张生林 张毅,等.2型糖尿病大鼠血清及脑组织β淀粉样蛋白水平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03.
[26]刘 睿,李柱一,许汉鹏,等.重症肌无力AChRAb与培养神经元nAChR免疫结合反应研究[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2,9(2):91.
[27]Hughs RJ,Hatsukami KD,Mitchell,et al.Prevalence of smoking among psychiatric outpati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1986,143:993.
[28]Lising-Enriquez K,George TP.Treatment of comorbid tobacco use in people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J].J Psychiatry Neurosci,2009,34(3):1.
篇10
Pubmed:免费的生物医学文摘数据库,提供部分论文的摘要及指向全文的链接。数据库由Med—line,Premedline和Recordsuppliedbypublisher(由出版商提供的电子文献)三部分数据源组成,Medline是它的主要数据库来源。Medline数据库是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NLM)系统中规模最大,权威性最高的医学数据库,它收录了1966年以来的包含医学、护理、兽医、健康保健系统及前临床科学的文献书目数据超过2200万条(2011年数据),涉及了70多个国家、30多种语言的4800多种生物医学期刊,是目前网络中应用最广泛,最便捷的医学检索数据库,众多的医疗结构通过Internet提供免费Medline检索。PUBMED数据库还与NCBI的GenBank序列数据库及分子三维结构数据库,以及一些出版社网站相链接,为用户可获得某些期刊全文提供便利。Medline数据库每周更新1次。FreeMedicalJournals:FreeMedicalJournals由AmedeoGroup创建,网上免费提供生物医学全文最多的期刊集合网站,共收录1460余种生物医学全文期刊。用户可以按照字母顺序或学科分类如基础医学、生物学、遗传病学、神经病学和微生物学等以及影响因子大小查找所需期刊。BioMedCentral:BioMedCentral是一家独立出版社,致力于提供经过同行评审的生化研究的公开取阅途径(OpenAccess),BioMedCentral发表的所有原创研究文章在发表之后立即可以在网上永久性免费访问。
该网站收录了250多种生物医学和临床医学期刊,其中22~.-2r完全在线获取全文现刊及过刊,期刊按名称字母顺序排列。HighwirePress:HighWirePress是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全文的学术文献出版商,于1995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图书馆创立,目前已收录电子期刊710多种,文章总数已达230多万篇,其中超过7799-篇文章可免费获得全文。提供免费检索期刊411种,内容涉及物理、生物、医学和社会医学领域。MedBioworld:一个优质的医学与生物技术信息资源门户网站,是世界收集生物医学链接最多的网站,链接数目达22万个。该网站共收集了12697个杂志名册,其中的4846种杂志具有汤姆森杂志引证报告(ThomsonScientifics’JournalCitationReports)排名数据,读者可依此了解期刊的质量。通过新闻在线(news)、基因组博客速递(PostGenomicsBlog)、健康在线(HealtheLine)和专业医学新闻(Profes-sionalMedicalNews)等分类,读者可了解国际上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新闻信息以及会议信息,甚至资金资源和研究工具等。BMJ:BritishMedi—calJoural,英国医学期刊数据库,成立于1840年,是一个专门为临床医学工作者和机构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其收录的30种当前国际主流杂志内容包括肿瘤、糖尿病、精神病、呼吸病等的临床实证、最佳用药及最佳治疗方式等等,数据每天更新。该网站信息流量很大,2010全年月均累计约167万个人用户下载了610万页资料,2011年影响因子达13.4,是临床医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信息获取平台。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该系统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图书馆开发研制。其涵盖资源丰富,能全面、快速反映国内外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新进展;功能强大,是集检索、开放获取、个性化定题服务、全文传递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学中外文整合文献服务系统。收录的数据库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学科普文献数据库、西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英文文集亡编文摘数据库、英文会议文摘数据库、日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俄文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北京协和医学院博硕学位论文库,各数据库记录由数万到数千万不等,是当前国内最完备的综合网络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是专门针对医务人员临床疑难病症诊断治疗,医学科研项目选题、设计、撰写论文、成果鉴定、医院管理人员决策经营、医院科技项目查新和科研绩效评价、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需要,开发的专业知识仓库,是CNKI系列数据库的重要专业知识仓库之一。它提供生物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报纸全文库、会议论文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CHKD政策法规数据库、中国典型病例大全等多个数据库的检索。
2生物学数据库
三大核酸序列数据库: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的GentMnk、欧洲分子生物学研究所EBI的EMBL、日本国立遗传研究所数据库DDBJ是目前国际上最大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数据库,分别收集来自美洲、欧洲和亚洲各研究机构提交的核酸和蛋白质序列,三者每天互换更新数据,以保持三者数据的高度一致。读者可通过各数据库的查询系统以关键词或序列接收号的形式检索到疾病相关基因的信息,其中还包含与之相关的文献和临床信息等并提供链接,是医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最主要的数据库资源。WhiteheadInstituteForBiomedicalResearch:始建于1990年,伴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的实施而诞生的一个致力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生物医学研究机构,是一个非盈利的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为读者提供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图谱、基因组中心的软件以及所属研究人员等信息。UniProt:日内瓦大学医学生物化学系与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共同维护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每条记录包括蛋白质序列,引用文献信息,分类学信息、注释等,数据均经过实验或专家校验,与三大核酸数据库中经直接翻译得到的蛋白一起构成国际上最主要的蛋白质序列数据库。PDBProteinDa—taBank,国际上最著名的生物大分子结构数据库,由美国Brookhaven实验室建立和维护,含有通过实验(x射线晶体衍射,核磁共振NMR)测定的生物大分子的三维结构,当前已收录了71400个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信息,其中9O以上是蛋白质,对于每一个结构,包含名称、参考文献、序列、一级结构、二级结构和原子坐标等信息。oMIM:OnlineMendelianInheritanceinMan,即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是NCBI上生物医学方面的专门数据库,它收集了已确定的人类基因以及由这些基因突变或缺失而导致的各种遗传病,并可链接到相关的参考文献、序列记录、基因图谱和其他的遗传学数据库。oMIM数据库每天更新,当前已含有20700个基因记录,其中3400多个已知与特定的疾病相关。OMIM数据库记录含有关于疾病表现型及基因的信息,如详细描述、基因名称、遗传模式、图谱位置和基因多态性。
3专利数据库
Dephion:专利文献的销售商,提供简单检索和专利号检索界面,可免费检索美国、欧洲、澳大利亚、非洲、PCT组织等多种专利注册用户。美国专利全文数据库:该数据库目前通过Internet免费提供1976年以来到最近1周的美国专利全文库,以及1790-1975年的专利全文扫描图像,专利全文扫描图像为TIFF格式的文件。该数据库有三种检索:b-式,即布尔检索、高级检索、专利号检索。文献库的可检索字段就是收录专利时的著录项目,全文库的可检索范围扩大到专利的权利要求(claims)和专利说明的正文。欧洲专利局:成立于1977年,吸纳了38个欧洲发达国家为成员国,同时还收录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以及中华台北的部分专利数据,近5年年均新增专利数达22万,可免费检索包括6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文献著录数据。中国专利数据库:收录了1985年9月以来的230余万条专利,包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3个子库,准确地反映中国最新的专利发明。专利的内容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出版社,相关的文献、成果等信息来源于CNKI各大数据库。可以通过申请号、申请日、公开号、公开日、专利名称、摘要、分类号、申请人、发明人、地址、专利机构、人、优先权等检索项进行检索,并下载专利说明书全文。
- 上一篇:化学品船市场趋势
- 下一篇:化学品储存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