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社合作育人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经济日趋繁荣,农村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当前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农村经济对农村金融的需求日益提高,融资额在逐年增长,截至2015年6月底,涉农贷款的余额高达近30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总额的比例约28%;二是农村金融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扩大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不断创新,除了传统的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还出现了集体林权抵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及服务。农村金融的快速发展对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农村合作金融人才的最佳途径就是走校企合作育人的路子。
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重要文件中,几乎都提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实施校企合作育人的模式”。目前,开设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各高校也不同程度上开展了校企合作育人的工作;但就笔者调研来看,目前还存在以下几个共性问题:
(一)合作单位积极性不高,合作不够紧密,合作短期化倾向明显。在调研过程中,教师反映最多的就是校企合作单位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实习单位是靠教师的人脉关系联系的。譬如,有的是教师的原单位(跳槽来学校的教师)、有的是教师同学或亲戚所在的单位,等等。很多实习单位可能根本没有可供学生实习的岗位或没有相关需求,而碍于关系人的面子,不好意思直接拒绝,这也导致了后期合作的紧密性不够、合作呈现短期化的特征。
(二)校企合作单位提供的实习岗位与专业对口性较差。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对口单位应该是各类服务于三农的金融类机构或各类具有金融性质的企业单位,如农村商业银行(原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等。由于金融类机构的行业监管是非常严格的,再加上他们对学历等要求比较高,直接对口的金融单位无法合作,所以学校在联系校企合作单位时就出现了“饥不择食”的现象,只要有单位来找学生实习,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就让学生去,导致本专业学生很多去做营销,有的做客服、内勤等。
(三)高校缺乏专门参与校企合作的指导教师队伍。在调研中,笔者发现的一个较为严重而往往被学校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教师。在调研的8所学校中,只有3所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其他都是专任教师兼职辅导,或者直接安排辅导员进行指导,最严重的是学校没有指定指导老师,学生被派出后就“无人问津”了;如此一来,可以想象一下实习的效果。
(四)校企合作管理松散,学校、指导教师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够。在校企合作管理方面,多数学校做得也不够。被调研学校中,有3所管理相对较好,其他学校多少都存在着一些管理方面的漏洞。如上面提到的“缺少专门的指导教师”、没有专门的顶岗实习规定制度、学校或系基本没有派出人员到学生实习单位实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等,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的实习效果。此外,调研中还了解到不少学校管理人员、指导老师对校企合作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他们认为学生顶岗实习就是走走形式,应付一下,不会产生多大的实效。其实这种想法是最可怕的,如此以往,校企合作只会流于形式。
二、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难以落实原因剖析
(一)金融机构层面。当前,学生实习的各类金融机构都采用企业化运营模式,利润最大化是他们的最终目标,他们所开展的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这个目标。而目前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最大的劣势就是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不足,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也不例外。绝大多数专任教师由于长期从事理论性教学工作,对专业相关的实践性工作了解甚少,对合作单位现实中遇到的一些技术性难题无能为力;本专业学生能做的也就是帮着金融机构在营业大厅引导办理业务的客户、推销理财产品,因此“含金量”比较高的校企合作项目很难深入开展。另外,由于大多数金融机构日常监管非常严格,所以这些都不同程度上限制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落实。
(二)学校层面。调研中发现,有不少学校对校企合作重视程度仍有欠缺,支持力度不够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将校企合作工作基本下放到二级学院或系部,学校层面仅局限在对校企合作任务的分配及考核方面,没有参与到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工作中去;二是对二级学院或系部在校企合作方面的扶持、激励政策不到位,无法调动起部门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质性的校企合作工作难以开展。
(三)教师层面。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除日常授课外,还承担了一些任务量比较大的教科研工作,如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各类课题研究及论文撰写等;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开展校企合作工作;再加上缺乏相应激励措施,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工作更是举步维艰。
(四)学生层面。一方面学校缺乏针对校企合作工作中有关学生角色定位的专门教育,导致学生一心想找份工作量小、环境优美、待遇又高的工作,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多娇生惯养等客观原因,使得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而这些恰恰是合作单位不欢迎的。这些都给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
三、落实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对策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尽管农村合作金融专业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以及一些难以客服的客观原因,但是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仍然可以实现校企合作育人这一目标。下面结合我院农村合作金融专业的一些具体做法,具体阐述四个方面的对策:
(一)摆脱传统“城市金融”观念的束缚,选择真正的“农村金融”单位开展校企合作育人。由于绝大多数学校都坐落在城市里面,尽管是农村合作金融专业,传统观念仍然认为校企合作单位就应该是“银行、保险公司、证券机构”等;但往往与正规金融机构的合作是非常浅层次的,而且学历要求一般是本科以上。鉴于以上几点,我院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独辟蹊径,避开正规金融机构的高门槛,选择了与“农村金融”密切相关的“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农信担保公司及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所以选择以上单位,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这些单位大多位于县城,甚至是乡镇,本科生不愿意去,单位非常愿意接收高职学生;二是这些单位的业务与农村经济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真正的“农村金融机构”,因此提供的岗位也比较对口;三是学校、教师能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为他们提供员工培训、帮助他们制订咨询方案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院跟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一系列合作。由于我院隶属山东省供销合作社联合社,而供销社系统领办了众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为了更好的服务行业发展,我们选择了12家有代表性并且开展了资金互助业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我们的校企合作单位,如潍坊市九山镇光生果菜专业合作社、临沂沂水德农生姜专业合作社、临沂河东区亿嘉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枣庄市山亭区枣店香大红枣专业合作社等。目前开展的合作项目有:1、学生到合作社资金互助部的出纳岗、风险控制岗、投融资岗进行顶岗实习;2、教师为合作社社员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相关的培训;3、教师为部分合作社设计资金互助业务开展流程;4、学校聘请部分在资金互助业务方面经验丰富的骨干员工为师生做报告,有助于帮助师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目前,全国各地都建立了大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且很多都开展了资金互助业务,因此相关院校可以借鉴我院的做法,与相关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校企合作育人。
(二)学校出台政策、采取措施,规范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工作。校企合作育人工作要想有实质性进展,学校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效的激励措施做保障,否则可能落入“空谈”的窘境。目前,我院已出台的校企合作制度有《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制度》、《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奖励办法》等,对校企合作各方的责权利及各个合作环节都有详细地规定,有力规范了校企合作工作的开展,调动了系部、教师开展校企合作工作的积极性。如,《山东经贸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奖励办法》中规定,将当年度开展的校企合作项目列入系部年度考核项目,超额完成的按项目的级别进行加分,作为年末学院对系部奖惩的依据;此外,还规定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一方面给个人加分,作为年度考核奖惩的依据;另一方面在教师职称晋升、评优评奖、外出培训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山东经贸职业学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中规定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填写《顶岗实习申请表》、与实习单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等;实习指导教师要提供《学生实习方案》、《学生顶岗实习指导记录表》等资料。这些对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学生形成了有利地监督,有利于将实习工作落到实处。
(三)教师要积极提升服务合作单位的能力,为校企合作育人增加砝码。教师要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校企合作政策,多途径提升自我服务合作单位的能力。如教师面可以利用学院外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技能;可以争取机会外出培训,学习其他院校一些好的校企合作做法;可以通过承担或参与社会培训、合作企业横向项目或课题等,锻炼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合作单位对学校、教师的“依赖性”,从而将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通过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课程,邀请成功人士来校做讲座或报告,组织学生开展体现团队合作的各类活动。一方面让学生意识到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巨大地努力,必须能吃苦耐劳,没有一个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学习就业指导等课程,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让他们意识到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性,让他们能珍惜并充分利用实习机会,锻炼自己的吃苦精神、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等,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为校企合作单位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推动校企合作育人工作的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9.
[2]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2010.
篇2
社会企业是为创新性的解决社会问题而生。诸如贫困、犯罪、社会排斥、资源浪费等问题往往具体地体现在一个个社区之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成为孕育社会企业的土壤,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用武之地。大多数社会企业的规模较小,他们植根社区,直接回应社区需求,依据不同的社区问题和资源禀赋运营。Westmill太阳能合作社设立的目的是缓解不断上升的能源成本给社区居民所带来的风险,进而追求社会和环境公正。因为受未来经济变化冲击最大的是穷人以及那些没有多少发言权的人。Bikeworks在东伦敦地区社区诞生,与这个地区存在着严重的就业问题和健康问题密切相关。Bikeworks就是要以自行车为载体创造性地改善上述社区问题。Skip Garden的宗旨则是重复利用建筑废料建成移动式有机生态花园,让当地社区居民、特别是青年人和建筑工人逃离闹事的钢筋水泥,感受自然之美和内心宁静。这既让社区垃圾变废为宝,又潜移默化地提高了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可以说,社会企业就是一种基于社区的小而美的商业模式,离开了社区的召唤,社会企业不但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更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民主参与让管理运行异常流畅高效
英国的社会企业十分强调民主治理的特征。从所有制结构看,社会企业可能归属于它们所在的社区,或者它们的客户、员工、托管人或公共机构所有。在这里资本不再作为投资获取利润的工具,而仅仅是企业运营的生产材料,具有了非营利性特征。人们通过民主化的方式进行决策,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实施和管理中来。社会企业不但鼓励服务对象更多地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在组织中履行一定的工作义务;而且还给员工更多参与决策的权利和行动空间。这种民主的、灵活的、富于内驱力的管理模式,正是社会企业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仍能够高质效、低成本运营的关键。Westmill太阳能合作社就是英国第一个社区所有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其所谓社区所有是指其股份持有者多数来自当地社区。其民主制体现在不论股份大小,每个合作社成员都拥有一票表决权。该合作社让更多当地人参与到自己的能源供应中来,从而为居民参与项目及更多的社区规划注入了积极热情。还有一些员工所有制或合作社类的社会企业,都以充分信任和尊重员工为组织文化的核心,也因此带来了员工们的全心投入,产生了远远高于工业化、流程式企业管理的效能。社会企业所践行的民主、平等理念,也通过其参与者和服务者扩散到更广大的社区,为社区的融合与复兴带来了积极改变。 育人为本使得事业长青
社会企业的最终目标是使每个人成为创造者、变革者。社会企业无法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它通过培养有自信心、创造力、想象力和责任感的个人,为社会应对各种发展问题创造了条件。因此我们看到大多数社会企业都把社区中的失业者、无家可归者、问题青少年、残障人士等困难群体纳入培训计划之中,并通过实景培训和演练让他们不但掌握工作技能,而且能够实现正式就业。这就从根源上避免了更多贫困、失业、犯罪等社会问题的产生。Bikeworks的自行车工作计划,主要为无家可归者提供基于工作的职业培训实习与就业机会。参与者将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并实现就业。此外,Bikeworks还有针对残障人士和高危人群的专门培训计划,让他们通过骑行增添自信和健康水平。这些改变了的个人不但是社会企业的成果,激励员工更有意义感地工作,而且他们自己也可以成为社会企业潜在的人力资源。此外他们也为所在社区带来更多积极的社会影响,激励更多人投入到类似的社区服务项目中来。Skip Garden的培训主要集中在当地青年人,因为他们才是启动和激活社区未来经济的人。可见,以人为本、育人为本让社会企业能够吸纳社区各类群体并将之转化为人力资源,如绿叶的光合作用般,为自身发展和社区繁荣储备能量。 <b>多元跨界孕育创新价值
多元跨界是社会企业缔造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途径。社会企业的创新性充分体现在它对各种社会资源的精妙重组,从而在运营的多个环节解决不同社会问题,带来远远超出一般企业的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Bikeworks针对弱势群体的项目得到了基金会、社区中心和伦敦自行车协会的支持,而获得了最初的资金来源。随后它又与政府签订培训订单,助推其跨越式发展。与多家企业合作更为其赢得了稳定的收入,反过来企业的资金和专业志愿者,也使项目服务的范围更大、水平更高。Skip Garden充分利用本土资源,与周边学校、企业、餐厅开展合作。在与《卫报》的合作中,新鲜蔬菜供应《卫报》食堂解决了客户对高品质蔬菜的需求,也为Skip Garden出产的蔬菜提供了稳定的销路。更重要的是此举让《卫报》为支持社会企业、环境可持续和当地社区建设做出更多贡献。Skip Garden还将自己看作一个创新实验室,通过种菜种花根植社区,将个人、社区、周边企业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机构成长,并鼓励年轻人带来积极的改变。可见,一个成功的社会企业离不开公益领域、政府、企业以及社区的协同支持。反过来,社会企业基于社区需求的独特商业模式,也使其散发出奇异芬芳,吸引各种社会资源加入,孕育出多方共赢的可喜结果。社会企业已然成为把更多外部资源汇入社区的新平台。 成为社区发展的新引擎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校园文化建设 问题 实践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载体建设不均衡
许多中职学校普遍比较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片面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一些学校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片面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制度文化建设”。强调制度管理,注重用各项规章制度约束管理广大师生,而不注重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去熏陶引导师生,没有把制度管理提升到文化层面来建设,在师生中的认同度不高。
2.主体结构不全面
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职员工和学生。一些中职学校过于片面地理解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学生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上,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未参与进来。学校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缺乏配合,还未形成多方参与的校园文化建设合力,使校园文化建设主体过于局限化、孤立化,失去了整体的意义。
3.形式特色不鲜明
许多中职学校办学跟风现象比较严重,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体系、管理制度等都在走向“统一”的风格,缺乏明显的学校特色,学校精神核心地位不突出,对广大师生缺乏教育意义。
有的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文体活动”,缺乏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设计和推进,缺乏后续发展的动力支持,学生疲于奔波,专业技能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却因频繁的活动得不到有效保证。有的学校简单地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不加任何改造,移植到校园当中;许多学校校园社团活动雷同,缺乏本校特色。这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致使校园文化形同“快餐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及实践
作为一种社会亚文化,校园文化应充分体现与积极宣传中国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操守。
1.加强整体推进,突出精神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笔者所在学校充分利用占地400多亩的物质基础,因地制宜,多格局打造校园环境。校园里各种功能齐全、设施现代的建筑楼群鳞次栉比,林间绿地松鼠欢跳,鸟儿嬉戏,整个校园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锻造出了处处育人的生态育人环境文化;长城园、明志园、校南大门广场等人文景观,处处点缀着富有侨兴精神内涵的文化石;大型主题壁画,励志标语、名人名言、中外科学家塑像等散见校园的各个角落,使得整个校园“块块石头有寓意,处处景点都说话,面面墙壁均育人”。
(2)校园制度文化。学校建有一整套完善的规章制度:一是以人为本,激励为主。学校本着“激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制定了教育教学各类管理制度和奖励办法等,通过评优树典型,极大地鼓励了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形成了争先创优的良好风气。二是尊重师生权益,实行民主管理。制定了学校党、政、工、团议事规则,将重大教育教学活动交班子集体商定。三是搭建平台,校企融合。学校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教精神,将校企合作融入到办学行为,实施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多种育人模式,打造出了具有企业特质的制度文化。四是关注疾苦,关爱师生。出台了“送温暖”工程、党员联系“学困生”、学生资助条例等制度。五是讲究科学、追求规范。引进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使学校管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缩小了学校与现代企业之间管理水平的差异,有利于塑造企业化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现代企业认可的技术人才。制度文化建设使广大师生逐渐产生“学校是我家”的归属感,收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人人愿做事,事事能做好”的良好效果。
(3)校园精神。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要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指导,它是校园人格风貌和群体意识的集中表现。校园精神一旦形成,就能对学生产生不可抗拒的影响力,并且有持久的继承性。笔者学校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建设,展示了精神文化的影响力。
一是校园精神的文字表述。学校提出了“换一种眼光看教育,换一种眼光看学生”的指导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承诺,把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崇德尚能”是学校根据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为锻造“明理守纪、和谐创新”的校风;树立“明德循礼、敬业爱生”的教风,培养“尊师乐学、强技致用”的学风而量身定制的侨兴校训,是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思想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是校园精神的物化产品。侨兴师生设计的校标、校服、自创的校歌、校园网、广播台、《侨兴教研》,以及每年一度的校园文化节、体育节、技能节等活动均成为了侨兴精神文化的烙印。
三是校园人文景观。学校创办人陈子兴先生的雕像、师生设计制作的大型壁画等,这些物化的精神外显体现了笔者学校经过30多年的办学所积淀下来的深厚的职业教育文化底蕴,也体现了华侨捐资兴学及其独特的人文精神的传承。
2.树立全员意识,创新共建机制
学校制订校园文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形成校长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合力抓的工作机制。明确行政部门在提升校园文化层次、构建优秀校园文化上应担负的导向性职责;落实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并不断拓展具有学科特色的育人内容,实现各学科德育有机渗透;规范教师群体在育人方面的职责,师德建设常抓不懈,努力形成全体教职员工共建校园文化的良好局面。校党委推行“党员挂靠班级,党员帮扶学困生”制度,鼓励党员发挥先进模范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调动共青团、学生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和示范作用,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把校园文化建设推进到学校社区生活中,调整改革学生宿舍管理体制,开展学生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学校社区成为培养精神文明、提高艺术修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坚实阵地。
学校通过内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调整与变革,充分调动了全校上下共建校园文化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领导的带头作用、教师的表率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广大后勤人员的服务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全员共建校园文化的喜人局面。
3.体现办学特色,突出学校个性
笔者学校努力从学校发展历史中去提炼校园文化内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创造校园文化特色,形成学校独特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经典诵读。笔者学校地处侨乡,大部分学生父母出国、外出务工经商,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为了给学生补上人生必修的一课,学会做人、做事,学校规定了每天早上课前10分钟的经典诵读;并将每周二下午班会课前20分钟固定为《弟子规》学习时间,并将它具化为“孝德、食德、寝德、口德、行德、仪德、课德、会德”的“八德”行为规范。通过强化日常行为的养成,把说教德育转化为活动德育,使传统文化与侨兴的校园文化融会贯通。
(2)活动育人,激发多元智能。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中职生成绩虽不理想,动手能力却不低,学校组建了跆拳道、街舞社、吉他社、茶艺社、时尚彩妆、比萨制作等26个学生社团,将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固定为社团活动时间。多元化的社团活动在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同时,也为校园的文化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内涵。
(3)贴近生活,净化网络环境。为了杜绝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学校建立了校园广播台和电视台,每天中午和傍晚时段为播音时间,每晚的8点至9点为电视播放时间,播放学生各类自拍自制节目,寓教于乐,如经典歌曲、影视频道、缤纷校园、法制之窗、知识殿堂、校园拍客、平安校园等。校园网站在加强正面宣传教育的同时,针对学生特点,开设了德育服务、心理辅导、家长学校、益智游戏等栏目,增强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将网络化的影响引导到正效应的道路上来。
(4)书香校园,提升文化底蕴。中职生以技能培养为重,理论知识相对较少。为了培训学生爱学习、爱看书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学校大力建设书香校园,向晚自习要质量,出台了“班级轮读”制度,安排每个班级轮流到图书馆、阅览室参加晚自习的看书读报活动,使图书馆、阅览室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好场所。学校还设立了语言文字工作办公室,积极开展书法、作文、经典诵读等比赛,努力培养具有侨兴文化特质的学子。
(5)发挥余热,关注学生成长。学校在福建省中职学校中率先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建设方面,发挥退居二线老同志的独特作用。他们为学生开设中华传统美德讲座,讲人生规划,讲职业道德,还走出校门,向周边学校、企业、社区辐射,免费送国学上门,彰显了侨兴校园文化的独特魅力。
(6)集思广益,凝聚教工智慧。为了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共同推进学校事业的发展,学校开创了“教师论坛”,每双周二下午为论坛开讲时间。《弟子规》推广、示范校建设、职教发展趋势,招生策略、校园文化建设等话题全面碰撞,擦出火花,教师论坛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智囊团。
参考文献:
[1]唐梅梅,李伟.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管理学家,2012(1).
篇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 Associ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is the main platform that students expand the field of knowledge, cultivating cooperative spirit,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capacity. Currently, with the university communities blooming, it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ill exists a little problem. This paper,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Xingzhi Association of Shand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ut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on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the building of Student Associations, play a role of association,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on.
关键词: 高校;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管理建设
Key words: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Student Association; manageme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3-0228-02
0 引言
近年来,在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中,高校学生社团展示了它的重要作用。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开发学生自身潜能的平台,规划好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有效地发挥其第二课堂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发展学生社团的目的是“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能力”,在这一思想的促进下,新形势下的高校社团呈现多元化、规模化发展,在数量与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社团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高校社团。下文即就当前高校社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些许问题进行探讨,并结合山东农业大学行知学社的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1 高校社团的发展特点
山东农业大学行知学社系以工程技术为优势、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高水平科技协会。自2007年成立以来,经过三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先后被评为山东农业大学“五四优秀青年团队”、“山东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并形成了特色优势,其在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诸多方面取得的骄人成绩,值得各高校社团相互探讨与借鉴。
1.1 科学地管理是高校社团发展的基石 及时、动态、科学地调整社团发展机制,不断完善丰富社团文化,完善社团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1.1.1 社团负责人的管理水平、决策能力、服务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团能否健康发展 正是因为行知学社的社团骨干们拥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开拓创新意识,相互间积极交流、学习、促进,从社团的文化、管理、组织、活动等多方面建设进行有效探讨,才有了行知今日卓越的成绩。
1.1.2 独立的社团管理体系是社团发展的有力保障 社团发展是否健康与社团体制的完善程度密不可分。明确的社团章程能够使社团运作井然有序,表现出良好的规范性。行知学社始终坚持 “学于书,践于行,行知并举,勇于实践”的办社宗旨,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项目+团队+平台”模式和实验室开放的良好传统共同形成了内涵深刻的社团文化。行知网站、简报、海报等一系列宣传方式形成了行知系统的开放交流平台。
1.2 丰富的活动是社团发展的基本动力
1.2.1 教师的专业性指导为社员们保驾护航 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鼓舞学生加强与指导教师的联系,遇到专业性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教师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历对社团发展提出了建议、指导,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促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紧密结合,促进学生课内外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也能为社团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1.2.2 实验室的开放为科技类社团活动提供实践平台 在实践中强化和丰富所学的知识,将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在相当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有益于活跃思维、启发创造。使用一些专业设施设备进行亲身实践,营造一个学习、探究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从简单、机械的被动接受知识中解放出来,让同学们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动手实践中,不但提升个人创新实践能力,而且在团队互动中培养了合作精神。
1.2.3 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近年来,行知学社多次协助学校开展了大学生暑假“三下乡”活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等多项大型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鼓舞、引导社员参加如结构大赛、实验大赛、论文大赛等省、校级竞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涌现出了省级优秀毕业生王少杰、马文明、吴昆等杰出同学,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向上的社团学习氛围,并且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动力、培养优良校风上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1.3 创新思维是社团发展的灵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行知学社的灵魂。而就一个学生而言,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决定了他走出校园后的发展方向。社团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想法,勇于尝试新方法,脱离传统思维的约束,亲身实践,在与社团成员不断探讨的同时,施展自身才华和培养创新能力,提升个人竞争力,达到全方位发展。
2 高校社团发展仍存在的问题
在社团规模不断扩大之际,社团发展的新阶段已然到来,高校社团面临着许多机遇与挑战。然而,一些显性或隐性的问题限制了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2.1 经费问题制约社团的发展 社团经费来源稳定性差,经费匮乏是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社团较为普遍的问题。充足的资金是社团得以正常运作的重要动力。而资金的短缺、硬件设备、活动场地的限制使许多社员的优秀创意无法实现,许多社团活动不能长期开展,限制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健康稳定发展。
篇5
关键词:广西汽车城;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创新与实践
作者简介:谭克诚(1974-),男,广西象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车辆工程、教育教学管理等。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服务柳州培训中心的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编号:2013LX232),主持人:谭克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8-0048-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着力构建五个方面的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信息化水平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而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实施与落地要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个核心。
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2010年正式成为广西自治区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来,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广西汽车城”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围绕柳州是“广西汽车城”,柳州职教园区就座落在“广西汽车城”内,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汽车城”的核心龙头企业,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自2011年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开展全方位合作以来,正式拉开了“城校企”合作模式。本文通过四个方面的内容来说明“广西汽车城”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的创新与实践所解决的相关问题和取得的成果,力求在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上探索更为有效的途径。
一、开创“城校企”模式,提高合作育人工作系统化程度,解决合作育人不落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依托柳州职教园区座落在“广西汽车城”内的优势,学校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五菱”)共建、共管和共享“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服务柳州培训中心”(简称“培训中心”),建成上汽通用五菱全国最大的“校中厂”培训中心,形成合作育人工作体系,整体推进合作育人,惠及所有汽车专业学生。
(一)创新平台的建设理念
根据柳州市政府的总体规划,在建设思路上,把柳东新区建成广西汽车城和柳州职教园区,引领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入驻柳东新区,市政府对整个州职教园区实现金钥匙工程,搭建城校企合作平台,学校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上根据广西汽车城企业对人才需求转化为教学模式,为企业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为育人服务[2]。
(二)城校企平台管理机制的创新
在培训中心的管理上,按照“一个模式,两个中心”,即以企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根本,按照企业要求建设全国样板“培训中心”,学校结合教学要求构建与企业培训中心一模一样的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学校管理制度,全部由学校对培训中心进行管理,对汽车技术和销售服务培训、实训教学安排、企业文化建设、库房管理、实训场地建设等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长期存在的问题[3]。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平台
引入企业新车型、新技术、新服务和新文化,与企业共建和共享企业培训中心和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教学基地,解决工学结合相关问题。同时,进一步提升教师核心专业课程开发能力、实践教学设计能力、校企合作科研课题能力、汽车技术服务水平能力;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构建“城校企”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平台
(一)以“建城引企、企校融合”的建设理念,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的问题
按照“一院一品,校企深度融合”的思路,汽车技术学院依托“广西汽车城”,引入一家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上汽通用五菱),重构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高专业办学的综合实力,提升专业社会服务与辐射带动能力。
(二)“实践教学、社会服务”综合运作机制,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困扰学校的“一缺五难”问题
1.解决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缺乏有效载体的问题。按照学校“一院一品,校企深度融合”的思路,即一个骨干专业配套一个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带动其他相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专业群优化发展,建成一个综合生产性实训基地。在校企深度融合过程中,我院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基本实现实训室建设上三个标准化模式:实训室建设标准化,实训项目标准化,实训行为标准化;实现“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准员工”合一,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合一”。
2.解决了专业教师开发课程遇到困难、教学设计提升难、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难、兼职教师聘请难和教师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难的问题。汽车技术学院常年有15名专任教师通过上汽通用五菱的专业认证,被聘为企业的培训讲师,汽车技术服务水经验丰富。上汽通用五菱常年有5名工程技术人员被学校聘为专业建设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建设,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4]。学校与企业共建汽车售后技术服务团队,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管理与技术服务开发,有效解决了教师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能力难的问题,同时与企业合作申报相关课题。
三、“城校企”模式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一)推动汽车专业群的优化与发展
校企双方建成“培训中心”,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制造与售后服务人才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合作育人平台“培训中心”、信息、设备、师资等资源,紧紧围绕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制造厂和上汽通用五菱汽车4S店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为上汽通用五菱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利用上汽通用五菱品牌和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开创学校汽车技术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学校汽车技术学院从2007年建系开设1个专业(汽车运用技术)2个教学班级69人开始创业之路,通过平台建设,目前开设有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技术服务方向)、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等5个专业(含方向),共22班级856人,推动汽车技术学院专业群的建设、优化与发展。
(二)推动汽车技术实训中心三个标准化建设
学校利用合作育人平台,引进企业文化,对接职业环境,建设成全国样板“实训中心”。以上汽通用五菱汽车4S店特有的环境为参照,建设“真实性、先进性、综合性”的校内实训中心[5],真实的汽车技术服务实训基地,完全满足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技术服务培训要求和学生对汽车技术服务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诉求。通过合作育人平台,推动汽车技术实训中心实训室标准化建设、实训项目标准化建设、实训行为标准化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实训室标准化建设是指按照汽车企业6S要求进行整改和完善;实训项目标准化按照校企共建实训室的设备开展相关的实训项目以目视化的形式展现在实训室;实训行为标准化按照企业员工着装要求学生进入到实训室统一实训着装,并且手机入袋。
(三)推动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需要相关联
依托广西汽车城龙头企业上汽通用五菱,对接行业企业用人和技术标准,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以匹配汽车技术服务对人才的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和专业培训教材。以上汽通用五菱技术服务标准为依据,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制定核心课程标准。对接工作任务,重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改革专业教学内容以匹配企业岗位要求[6]。对接职业资格标准,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5个专业中设计相关教学项目。校企共同编写教材,新教材以实践整合知识和技能,从实践过程着手,由实践整合理论,再由理论指导实践。教材编写体现学生的成长成材规律,按照初级维修技师课程、中级维修技师课程和高级维修技师课程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编写。
(四)学生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本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6.8%,受到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制造厂和上汽通用五菱汽车4S店经理的高度评价;在顶岗实习和参加工作期间,70%的同学走上班组长、管理员和技术服务主管岗位。
四、“城校企”模式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建设成果
(一)建成了“一个模式,两个中心”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
目前,校企双方统筹建成6500多平方米“培训中心”,培训中心作为上汽通用五菱全国最大的“校中厂”培训中心,具体包括:“1个汽车营销中心;10间理实一体化实训室:整车实训室3间,发动机实训室2间,电气实训室3间,底盘实训室2间;配件室2间;资料室1间;多功能会议室2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汽通用五菱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团队协作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推进素质教育,实现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汽车技术学院已建成与培训中心零距离对接的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形成标志性“上汽通用五菱培训中心”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成果。如表1所示为汽车技术学院实训中心标志性建设成果。
(二)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广西汽车城“上汽通用五菱销售服务柳州培训中心”,构建了“以岗导学、项目主导、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通过本项目的实施,2011年以来,该成果先后应用于本校汽检、汽运、汽电3专业,惠及1500多名学生,有效支撑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成国家级专业1个(中央财政支持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自治区特色专业1个(汽车运用技术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出版教材近10部,校企合作开发培训教材38部,项目教学案例64个。
(三)“双师”素质队伍建设取得成效,专业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教师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培训中心”成为专业教师提升技术服务能力的摇篮,锻炼和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教师,在“培训中心”通过上汽通用五菱认证的培训讲师达到15人,提高了“双师”素质,专业教师的双师比例达80%以上,1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得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名教师获得广西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能力提升,4名教师获得市级优秀教师,教师发表核心论文4篇,一般论文40多篇。“培训中心”连续三年成为柳州市高职高专院校职业技能比赛项目“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营销”的举办场地。
(四)学生综合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五年间(2011-2015),学校利用“城校企”校企合作育人平台,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在广西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西选拔赛“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和“汽车营销”赛项两个项目中全部获得一等奖,获得一等奖9项;代表广西参加全国总决赛获得1金8银8铜的广西最好成绩。
(五)服务社会功能得以强化,服务区域经济成效明显,校企合作成果显现
“培训中心”构建上汽通用五菱技术服务培训平台的社会服务综合体系,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培训平台,又可提升教师的科研综合能力。2011年以来,汽车技术学院教师获国家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专利12项;获专利受理25;立项区级课题13项,开展职业技能服务和培训达2.5万人次,连续5年为上汽通用五菱全国汽车4S店员工技术服务技能大赛提供技术支持,教师作为技能大赛裁判人数为206人次。
五、校外推广和社会影响
本项目从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全国政协相关代表团、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相关代表团、广西教育厅相关代表团、柳州市政府相关代表团、柳州市教育局代表团及其他、广西职业技术院校等20多批次国内代表团共2658人次来校进行学习和交流;并在2014年11月汽车产教对话活动暨第十一届全国汽车职教年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广西汽车城”作为区域经济优势特点,校企合作建成“培训中心”育人平台作为载体,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标准、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专业技术服务能力以及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http://.
[2]邓志良.职业教育(园校企)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
[3]产教园+工作站:合作育人平台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
[4]田锋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就业质量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3-0012-04
学生满意一般是指学生在将自己接受教育服务的结果跟自己的期望进行比较的过程中,所产生的高兴、愉悦或是失望的一种心理感受[1]。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是毕业生接受在校期间的教育服务的实际感受与其期望值比较的实际程度[2]。毕业生满意度可以直接反映学校在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服务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关系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其扩散效应将直接影响学校的社会声誉,以及社会考生的报考期望。因此,分析毕业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升毕业生满意度,对于高职院校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据来源说明
本研究引用数据来自专业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与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合作开展的应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跟踪调研形成的《江苏城市职业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2届~2014届)。麦可思作为第三方独立完成了报告数据的调查回收和各指标计算,数据结果具有统计的代表性。
二、近三年毕业生满意度分析
(一)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
调查显示,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分别为90%、93%、93%。可以看出,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在学校各项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进下有所提升。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同类数据分别为90%、92%、93%。学校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与全省同年该类数据基本持平。麦可思的报告还对学校毕业生对母校教学、学生工作、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
1.教学满意度
调查显示,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分别为90%、91%、91%,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8%)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90%)高1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其次是“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等,详见图1。在对认为实习和实践环节最需要改进的毕业生进一步调查,毕业生认为最需要加强的地方依次是: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
2.学生工作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学生工作满意度分别为78%、87%、86%,可以看出,近两年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的满意度较之前有较大幅度提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院校2013届(84%)高出3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学生工作满意度与江苏省高职2014届(86%)持平。毕业生认为,母校的学生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首位的都是“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接触时间太少”,其次是“学生社团活动组织不够好”“解决学生问题不及时”等问题,详见图2。
3.生活服务满意度
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分别为84%、88%、91%,可见,近三年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在逐年上升。其中,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3届(86%)高2个百分点。2014届毕业生对母校的生活服务满意度比江苏省高职2014届(87%)高4个百分点。毕业生认为,母校的生活服务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连续三年居于前列的都是“食堂饭菜质量及服务不够好”“学校医院或医务室服务不够好”“宿舍服务不够好”等,详见图3。
(二)就业现状满意度
就业现状满意度与毕业生离职率、毕业生职业期待的吻合度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反映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从就业现状满意度可以反观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学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2%、60%、61%,江苏省高职院校2012届~201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61%、61%、66%。值得注意的是,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满意度比江苏省同类数据低5个百分点。对就业现状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低”,其次是“发展空间不够”等,详见图4。
三、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水平和教学组织环节
教学水平是影响学生对教学过程参与度和对教学满意度的直接因素,很多学生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但如果学校不能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过程和教学保障,很可能成为高职学生厌学、逃学的直接原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理论中就指出,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会变得十分相似[3]。同时,高职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师资配备、学生问题的解决、设施的保障、考核评价体系的设置等也都是影响毕业生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二)校园硬件条件和文化环境
食堂、宿舍、教室、实训室、图书馆、体育馆等,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所,这些地方的硬件设施条件及其维护将直接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学生在校期间学校的各项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以及校园环境育人功能的发挥,无形中奠定了学生对母校的归属感和情感基调。
(三)师生关系和人文关怀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取得预期效果以及学生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学生要学的最大的技能,是如何生活在一个有灵性的社会里,如何帮助形成一个有灵性的社会[4]。而这种技能的养成通常是潜移默化的。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与交往尤为重要。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院系领导、校领导,乃至图书管理员、宿舍管理员等,能否从各自的角度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多一些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非常重要。
(四)职业生涯教育和引导的成效
从现实层面来说,高职学生在毕业后的去向可以归结为就业、创业或是升学,毕业生对就业(创业)现状的满意度,与其在校期间是否接受了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有关,如果学生在入校后没有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探索职业世界,形成明确的职业规划,在后续的求职就业过程中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的满意度便难以实现。
四、提升毕业生满意度的对策
(一)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是高职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养成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升的根本路径。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毕业生认为目前学校在专业技能相关实训、毕业顶岗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还比较薄弱。因此,需要积极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系统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和高效完备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以及公正、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5],最大限度地满足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对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在顶岗实习、实训中反馈的问题,提高学生对实习实训环节组织及其效果的满意度。同时需要高度重视在课程教学中仍存在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理论和实践脱节等现象,大力推进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内在需求。通过深化教赛融合、产教融合,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共享平台等举措,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二)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职业生涯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增强个体对职业的感性认识到树立职业理想,从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到习得职业生涯规划技能,从养成职业核心素质到健全职业心理,需要的是终身性的全方位、全程性的教育[6]。在西方国家,职业生涯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在上世纪50年代前后就受到了关注,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较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
学校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途径为:一是对所有高职学生开设《职业心理与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主要由辅导员、就业中心教师、专任思政教师等承担课程教学任务。二是通过第二课堂、讲座、班会等形式对学生开展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和引导。总的来说,职业发展指导全程化的理念已基本建立,但在实施过程中偏重就业前的指导,缺乏过程性监督和考评,加之师资力量薄弱,且缺少专业培训,实施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近3年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的数据已经提示了学生职业发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迫切要求学校建立和完善全程化、精准化、个性化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体系,丰富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增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践性。尤其要注重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衔接,要让学生在每一次顶岗实习、企业见习活动中都带着对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的思考去进行。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还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特点,开展个性化、精准化的服务和指导,如很多学校都已经成立专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指导人员面向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专业的咨询服务。
(三)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氛围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曾指出,师生关系应该和谐自如,要充满师爱,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应带头“责善”;梅贻琦先生也强调:“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发生影响,教师应加强自己的“修养”,既教书又育人[7]。而当代大学的师生关系已经悄然发生了种种“异化”,教师把个人的科研、职称评定放在首位,忽视与学生间的交流和人格上的陶冶感化,学生对教师少了敬畏之心,师生间的交流减少,师生关系功利化等现象比较普遍。重塑大学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任课教师将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以自身的影响力去塑造学生,真正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结合;班主任、辅导员乃至宿舍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等管理人员各自所承担的育人责任也不能缺位,并且其服务育人的理念和行为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院系领导、校领导要甘当师生情感支持之源,努力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发挥校园环境育人功能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载体,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是现代化教育对大学办学条件的要求。优美怡人、文明整洁的校园,窗明几净、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实验楼,干净卫生的食堂,安全洁净的学生公寓,周到放心的医务条件,这些都从物质方面体现了大学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这对建立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具有积极意义。优良的校风和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塑造学生“完全之人格”,达成品性教育之目的。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课程的开发,学习条件的改善及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面貌,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操、愉悦学生的身心,使学生建立起对母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参 考 文 献
[1]韩玉志.现代大学管理:以美国大学学生满意度调查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40.
[2]屠群峰.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调查[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3):94-99.
[3]布鲁姆.掌握学习论文集[C].王刚,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4][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
[5]李建,蒋道霞,傅伟.多维、立体、全景式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讨[J].职教论坛,2015(17):55-58.
篇7
一、搭建平台,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是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着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是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的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踩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有过这么一件事: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了心理压力,解决了心理困惑和矛盾。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一是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 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是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太完人化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
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存在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地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年。
篇8
一、传承书院精神,凝练学校文化
1846年,师宗知县李光谦倡议有识之士集资兴建了丹凤书院考棚,他在《丹凤书院考棚碑序》中阐述了“兴文教,培士风,以型四民而厚风俗”的建院初衷。师宗名士、清道光十八年进士、翰林院编修、咸丰皇帝的老师何桂珍为丹凤书院题写了“论秀重升乡,万里丹山,雏凤声宜清老风;育才期报国,十年黄卷,古人道不薄今人”的对联,寄托了书院育才报国的理想信念。何桂珍还亲自撰写了《师宗新建书院考棚碑记》,其中云:“教之不择,学于何明?学之不明,人才于何处?人才之不出,治道于何举?”意为书院要选拔优秀教师,精选教授内容,学生要明确学习目的,才能培养传承儒家道统,能够承担社会责任的报国人才。一百多年来,何桂珍首倡的书院精神,如一盏夜的明灯,照亮了师宗读书人的精神世界。
丹凤书院的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的精神。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何桂珍等先贤寄希望于书院培养更多的人才,担当报效国家的使命,这是封建社会儒家知识分子忠君爱国的价值追求,也是新时期学校教育要始终坚持的方向和责任。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通过认真梳理和挖掘,把书院精神与现代学校的价值追求相结合,凝练了“择教明学,举才治道”的办学理念,意为学校要始终明确办学目标,牢记教育使命,锻造优秀教师,培养能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担社会责任的有用之才。在办学理念的指引下,学校逐步形成了“赏识共生、沟通协作”的管理文化,“以人为本、严而有情”的制度文化,“精进和谐、团队制胜”的教师文化,“自信自主、乐群善思”的学生文化,以及“洁、静、雅、和”的宿舍文化。确立了“六化三园”的发展目标。“六化”即教育理念现代化,教师队伍专业化,学校管理民主化,学校建设标准化,课程体系多元化,办学效益优质化;“三园”即把学校建设为和谐校园、温馨家园和成长乐园。
二、健全规章制度,定型学校文化
制度是落实观念文化的重要载体。学校注重制度的文化,把“严格管理”“积极引导”作为制度建设的重要原则,通过学校制度确立目标,明确精细理念,塑造教师精神,强化团队共识,搭建成长平台,制定激励措施,鼓励脱颖而出。各项制度注重内容上相互配套,思想上相互协调,价值导向上相互一致,共同服务于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发展人的育人目标。在制度落实上坚持“以人为本,严而有情”,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变苛责为激励。詹姆斯・威廉说过:“人性最深刻的东西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在学校管理中用赏识的眼光来看待师生,认同师生价值,赞美师生努力,赏识师生成功,从内心深处激发教职工的创造欲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为制度融温情。把制度的刚性与感情的柔性相结合,工作中严要求,生活中多关心,在管理团队的情感深处要时刻装着师生,真心实意为师生着想。如,教职工每月病事假在一天之内的以考勤合格计算,不扣当月绩效工资,也不计入年终履职考核和全勤奖考核等。在学生方面,明确“自信自主、乐群善思”的素质标准,提出了“严管才是深爱”的理念,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以爱为经,以严为纬,爱学生,管学生,导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实行多元评价,每学期都大面积表彰奖励在学习、品德、卫生、特长发展、社会实践、奉献爱心等方面取得成绩的优秀学生、学习小组、班级和年级,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到充分的彰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真正使学校成为学生的“成长乐园”。三是变少数决策为民主治校。学校提出了“民主开放、和谐共进、规范科学、精细高效”的管理原则,坚持“沟通是最好的管理”理念,健全了教代会、校务会议、党员会、学生代表会、退休教职工咨询会议等“五会”制度,搭建管理团队与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的沟通交流平台,重视师生的“逆耳之言”,通过各种渠道让师生多讲话,愿讲话,讲真话,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在学校发展目标的梳理、办学理念的定位、奖励性绩效工资方案的制定、教职工聘任、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事关学校发展和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大事上,广泛征求教职工意见;在活动课程的开设、学校重大管理变革、学生特长培养、学校收费等问题上充分征求家长意见,反馈社会信息;在事关学生利益的领域,学生校长助理团、学生善事管理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积极参与。这些举措汇聚了教师、学生、家长的群体智慧,又调动了大家参与管理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现代公民素养,学校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氛围。
三、美化校园环境,彰显学校文化
学校注重建筑、道路、花草、墙体文化的育人作用。学校建筑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称美学原理,体现一个中心的文化风格。楼宇和道路的命名,既传承历史,又寓意未来,寄寓了对学校发展的美好祝愿和期盼。以文昌路为学校建筑中轴线,正中及两翼为教学区,左右为生活区,前中后为运动区。学校主楼正心楼居于中轴线最高处,凤鸣楼和鸣盛楼簇拥环抱正心楼。沿中轴线“文昌路”拾级而上,七十九级台阶,寓意学校脚踏实地,步步登高,文运昌盛;球场右上方左面“择教明学,举才治道”八个字为学校办学理念,昭示学校要明确办学目标,锻造教师队伍,培养优秀人才,承担社会责任。右面以仿古竹简形式书写的何桂珍《训蒙千字文》,典雅古朴,寓意学校传统与现代的一脉相承。墙面“励志、责任、感恩、礼仪、自信”五大德育主题画,采用诗画结合的形式,增强了审美性与教育性。校园内随处可见的梧桐树为教职工所栽植,取凤栖梧桐的典故,寓意学校努力发展,根基扎实,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鸣盛楼”取自丹凤书院,有凤鸣盛世之意;“凤鸣楼”取自“凤鸣岐山”的典故和何桂珍的“雏凤声宜清老风”,寓意只要学校管理团队治校有方,教师队伍素质优良,就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优秀学生;“正心楼”系学校行政办公楼和实验楼,取自“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古训,谐音“振兴”,寓意领导正直公道、率先垂范,学校就能振兴发展;“芷兰苑”是女生宿舍,“芷”和“兰”为名贵香草,在中国文化中有高洁典雅之意,寄予了学校对女生成长的美好祝愿。“知辛楼”为学生餐厅,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意,提醒每一位学生珍惜粮食,热爱劳动,感恩父母。绿树掩映的丹凤书院青瓦白墙,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在现代建筑群中显得别具一格。“沁心路”“赏心路”“宁心路”等路名,既切合了学校景物的特点,又寄予了美好的心理期待,时时暗示老师们要静心修身,安心执教。
四、抓实各类活动,内化学校文化
实施“温暖工程行动计划”“团队共赢行动计划”等,强化团队合力,营造“家园”氛围。学校制定了一系列“温馨家园”建设保障机制,为困难教职工解决工作生活等实际问题,为每一位教职工配置了笔记本电脑,每年组织一次教职工体检,每年召开教代会听取教职工意见建议。坚持“关爱教师子女就是最好的关爱教师”理念,每年举办教职工子女庆“六一”暨才艺展,设立教职工子女学业奖,从幼儿园到研究生进行奖励,帮助教职工子女解决中小学入学难等问题,得到了教职工的衷心拥护。在“精进和谐、团队制胜”的教师文化引领下,学校在机制建设上从重视个体奖惩转变为重视团队建设。充分利用“三八”“五一”、教师节、元旦等节日,开展一系列以团队建设为主题的文体活动;每学期对工作出色的年级部、教研组进行奖励;举办以年级、学科组为单位的全校性课改知识竞赛、学校文化知识竞赛等,既丰富了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又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与战斗力。经过几年的努力,年级重心的管理模式得以强化,学科共进的意识基本形成,勤于自省、包容协作、爱校如家、珍视荣誉的团队精神基本形成,学校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得到了根本好转,学校“温馨家园”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实施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011年9月,学校在两级新生中开始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把传统课堂的启发式教育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相结合,努力建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评、民主平等、鼓励质疑、赏识激励的课堂模式与师生关系。经过三年的努力,新型课堂模式和师生关系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师生关系健康和谐,中高考成效显著,学生阳光自信,“自信自主、乐群善思”的人格品质基本养成。
以活动课程的开发为载体,努力推进全面育人目标的落实。按照“学习好、身体好、品格好和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开足开齐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课程,通过晨跑、体育课、学生自主体育活动等,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健康要求落到实处。学校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发展的要求,开展集通俗性、益智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突出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社团活动,目前已组建了26个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活动、校园书画竞赛、学生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提供了平台和机会。通过“励志、责任、自信、感恩、礼仪”五大德育主题活动,学生的养成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草坪上“滋兰树惠”等纪念石,镌刻着毕业班学子感恩母校的款款深情;“护我幼果”“分享硕果”等德育主题活动,把责任教育变成师生的精神滋养。美术、舞蹈、演讲、书法、心理、英语角等社团,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身心需求。校长助理团架起了校长与学生交流的桥梁,膳食委员会实践着学校民主管理的理念,街舞社把时尚元素引入校园,书法社传承着古老的文化艺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会组织的英语演讲比赛、书画作品展、“五四”游园活动、新年文艺晚会、校园之声广播、校园电视台、春秋季学生运动会等系列学生活动,搭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平台。由于学校教育润物无声,直抵学生心灵,学生找到了向上的动力,违纪现象大幅减少。近年来从未发生过重大学生违纪事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家校之间的关系十分和谐。
篇9
关键词:数学;小组合作;构建
数学课程是学生学习阶段的必学科目,数学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利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不过因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我国大部分学校在数学课程教育中,都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育模式具有接受式、插秧式的特征,并不能够从根本上将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反而容易引发新的教学问题出现。现代数学教育要求老师与学生加强沟通和交流,遵循双向性原则,老师要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进行指导,学生需将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除此之外,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至关重要,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增强学生间交流的学习模式,将小组学习模式应用于数学知识教育中,有利于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教育作用。
一、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进行,数学课程的教育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数学教育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部分学校已经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不过仅仅停留于小组讨论阶段,教学并不存在太大进展,从数学教学的整体情况上看,其中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1.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并非单纯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小组,小组合作不能够单纯流于形式。部分老师因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不透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无法抓住小组合作学习的重点,在数据小组合作学习中,还需考虑到深层次问题。要想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老师必须鼓励学生应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指导学生提出分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老师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后得出答案,并探究更深入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拥有更多收获,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不过从现阶段数学教育现状上看,小组学习并未充分发挥作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存在一定缺陷。
2.学生配合度不高
合作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大家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成长与进步,不过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中,学生配合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不高,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愿参与讨论,导致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难以施行。另外,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争执不下的局面,致使小组合作模式在数学教育中无法顺利开展,给老师的教学工作加大了难度。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方法
1.成立小组
在数学课程中,老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中推选1名组长,当老师提出问题后,各个小组间需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答案,由组长讲述大家讨论的结果。在分组时,老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学习成绩、学习能力与组织能力,并根据上述能力进行分组,明确成员分工,分组采用轮换制,例如,资料员、记录员、组长等工作轮流执行,组长要负责管理每个组员的数学课堂作业与课后作业,了解他们的完成情况,针对存在争议的问题,组织组员进行讨论。
2.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更新
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教育需求,教育人员要更新教育理念,对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解。在数学课程的教育中,老师是教学的合作者、引导者与组织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使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增强信心。在小组合作教育中,老师要尊重学生个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数学学习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也需融入新的教学方法,老师需及时更新教育理念,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3.将合作学习、独立学习相结合
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需建立在独立学习基础上,要求学生将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两者相结合。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对他们解决问题、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在合作学习中,也包括很多独立学习成分,学生要将合作学习与独立学习两者充分结合,在与他人讨论问题前,需通过独立思考得出答案,然后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不爱思考问题的习惯,可鼓励学生共同讨论、交流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替代,而是在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创新。
在数学课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老师要定期对小组成绩进行抽查,同时了解各个小组中每个组员的学习情况,通过开展小测验,明确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每个成员都具备自身优势,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他人的优点,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例如,在解答问题:以班级为单位,A旅行社的原价是每人100元,可以给我们打7折;B旅行社的原价和他们相同,但可以给5人免费,并且其他人费用打8折。(1)如果我们班全体同学都参加,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2)如果只有30位同学参加,选择哪一家比较省钱?(3)在参加人数还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在两家旅行社之间做选择?说说你的看法。
前两问师生以问答形式共同解决后,第三问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活动,过程如下:教师问:(1)这道题目应选择哪种数学模型?能用方程来解吗?还是别的数学模型呢?(2)问题中有哪些相等的数量关系和不等的数量关系?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分组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教师总结: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相等关系,还大量存在不等关系,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分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是属于哪个类型。然后建立数学模型――方程或者不等式,从而解决问题。
4.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形式间的关系
要想实现数学教育目标,必须选用合理的学习形式。学习形式服务与学习目标,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全面发展的实现均需依靠学习形式得以完成。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教育模式的开展不仅能够让学生将知识技能掌握,对学生合作意识进行培养,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指导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对于数学小组合作学习而言,老师与学生处于互助、民主、平等关系,学生能够被充分尊重,意识到自我价值的存在。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数学课程教育中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间加强交流,实现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学习中,可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学校数学课程教育现状,然后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有利于为日后数学课程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志军.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4(02):52-54.
[2]甄恩振,王海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J].赤子:中旬,2013(11):183-184.
[3]屈佳芬.学科学习共同体建设与思考:以数学小组学习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81-83.
篇10
关键词:教育科研;学校;教师;重要性
要科学全面地理解教育科研的深刻内涵,须理解“科学理论”主要是指原理和现代教育理论;“教育问题”是指教育领域客观存在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种种矛盾和疑难;“科学方法”指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教育科研目的”是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教育科研的本质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教育科研不是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一种脑力劳动,需要发挥教师创造性的思维,教育科研的对象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目的是着眼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途径是教师经常性的反思和总结,过程是实施有效的分享与合作。
1.开展教育科研之必要
古希腊伟大的力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学校发展、教师产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支点就是教育科研。“有识者重视教育科研,有志者开展教育科研,有为者得益于教育科研”。[1]
1.1教育形势发展之所需
首先,世界教育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当今国际呈现出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人生学习化的鲜明特征。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已来临。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多彩。其次,中国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当前的中国教育还面临着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两基”的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优质发展、教育和谐发展、减负增效、德育有效性、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从“上学难”到“上好学”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教学形式、学习方式、阅读方式、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基本上形成了“处处是学习之地,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2]的格局。第三,学校和课堂发生了深刻变化。第四,教育的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单亲家庭子女都比以往任何时候多。由上可知:教育的外延大大扩展了,其内涵更加丰富了,目的更加明确了,功能更加增强了。而教育观最大的变化是“办学以教师为本,育人以学生为本”思想的确立。教书育人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和研究,了解世界和中国教育发展变化和形式,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也才能做好教育教学的工作。
1.2 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所需
学校发展有三件法宝:一是抓风气,二是抓规矩,三是抓科研。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具有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学校只有教育科研为先导,才能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应改革的潮流,才能办出特色和水平,也才能可持续发展”。[3]一个课题可以成就一所学校,教育科研能给学校带来教育的春天。一所学校如果不搞教育科研,那是上不了档次的,也是办不出特色的。有人说,不搞教育科研的学校是不完善的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的领导是不称职的领导。
1.3 教师专业发展之所需
教师发展研究,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实在的行动。教师就在教育研究的现场,教师就是最佳的研究者。教育科研是提高教师生命质量的一种手段,应该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没有科研传统的教师,工作常常是机械和重复的。作家梁遇春曾写文章嘲弄说,很多教师就像是知识的贩卖店,一本讲义用十几年,就那么点知识贩卖了一遍又一遍。不做科研,不研究学生,每天疲于奔命,没有创新的教师确实只是知识贩卖店里面无表情、枯燥乏味的伙计。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工作繁重、重复、机械。毫无乐趣可言,这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是生命的异化。我们教师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境,怎么摆脱这种困境,对于教师来说,教育科研是一剂良药,科研可以使我们不断创新,使我们乐在其中,使我们提高生命的质量。
考察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名师以及教育家,我们都会看到,科研在教育实践、教育生涯中有着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科研丰富了他们的内涵,是科研改善了他们的行走方式,是研究优化了他们的生命状态,是研究是他们不断走上了事业的高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该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研究工作对教师来说,并不是什么神秘莫测和高不可攀的东西”,“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真正的创造性劳动,它是根本接近于科学研究的”。教育家鲍林也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人一旦从研究的角度来看待他的本职工作,那么无论他的工作多么平凡,都会有无穷无尽的研究价值,同时也就有无穷无尽的乐趣”。“不是生活中缺少科研内容,常常是我们自己缺乏发现科研内容的能力”。研究是生命的支柱,我现在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我研究探索的结果。我研究教书,创立了语文课堂教学‘六步教学法’,交给学生若干种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我研究育人,构建了丰富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我研究管理,创立了科学民主的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的经验;我研究人生,构建了一整套享受人生快乐的学说”。钱伟长校长也叮嘱教师:“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师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所以,有教师说,不进行教育科研的教师,不可能真正尝到当教师的乐趣,并成为真正出色的教师。教师有三项职责:教书、育人、科研。其中,教书是中心,育人是目标,科研是基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经验和问题,扬长避短、改进工作,实现向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2.教育科研的力量——结束语
教育科研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教师专业成长最便捷的一条途径。教育科研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所学校要发展,首先得确立发展思路,依法治校、人才强校、质量立校、民主理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效果活校、品牌亮校、文化润校。法律法规是学校发展的基本底线,师资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民主是学校管理的一大法宝,科研是学校发展的源头活水,特色是学校发展的代名词,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强调动力,品牌是学校发展的形象代言,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灵魂。学校要想办好,办出品牌特色,必须重视教育科研。教育改革,科研先行;学校发展,科研引领;教师成长,科研伴随;学生成才,科研指导。教育与科研紧密相连。教学与研究是教师职业生命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反思与研究是教师的一种专业的生活发式和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有了教师的成长发展,才会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科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科研是教师的成才之路,让学校教育科研亲近每个教师。(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蒋国平.做课题并不难[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导的职业分析
- 下一篇:财务监督管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