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思维训练范文

时间:2023-12-01 17:4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做思维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做思维训练

篇1

一、学生作文,想象思维是主要的,也是起码具备的思维方式。

想象作文主要运用回忆、假设、幻想等思维形式去展开联想。茅盾先生如果对白杨树没有联想,就不可能有对北方农民的优秀品质的赞扬;杨朔对蜜蜂没有联想,就不可能体会能体会到“劳动创造美、创造世界”。

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1)、扩写古诗文。如“危楼高百尽……”

(2)、看图作文。画一个圈、一朵支彩、一棵树,要求作文。

(3)、扩写原材料。如:花与刺、刺与花、花下有刺……。

(4)、自编故事、神话、寓言、童话、自演小品节目。

(5)、《理想的学校》专题讲演会。

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联想去展开思维的翅膀。

作文教学引发联想。学生写《卖炭翁的故事》;《孔乙已与我们在一起》说孔乙已和祥林嫂结婚,阿a用竹杆打败越南兵,荣升为团长,润土当起了老板,孔乙已成了书画协会会长。又有同学写《狐假虎威》新编,提出人与人之间的资源共享。评述《失街亭》……

二、运用发散思维引发联想

发散性思维就是要求从一个问题中去多侧面、多层次、多方位地认识分析问题,从中找出正确答案的思维。正如契柯夫说:“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事物时,既能以一个角度看问题,又能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发散性思维训练要注意认识事物的多个相同点和多个相异点。

具体训练方式如下:

(1)、命题作文。要求一题多做。如:“庆祝教师节”可以作报告、办展览、搞文艺演出、慰问教师和其他活动。

(2)、开展趣味性活动:用“一”分析出它的多处用法;如“一马当先”,“一鸣惊人”、“一厢情愿”、“一本万利”……几个同学同时采访一个人,要求不重复采访内容。

(3)、评述多种交际手段,多种结交朋友的方式,你喜欢哪一种。

(4)、根据以下材料:运用发散性思维拟出题意:

庄稼获得了大丰收,河水说:“这是我的功劳。”堤岸对河水说:“没有我,你就为害了。”田地说:“我看还是农夫的功劳。”农夫沉默不语。

分别从庄稼的角度、河水、堤岸、田地、农夫的角度去设想。

(1)0的联想训练。

(2)0可以激起我们从失败中奋进,而今迈步从头起。

(3)0是成功的起点,从头起来。

(4)0是一张白纸,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5)0是谦虚谨慎,谦怀若达的新征:有了成绩,别人表扬我没得会子一等于“0”

(6)0是大体,是救生圈,是笔下的照办的指示。

(7)0是投机份子的句号,是犯罪份子的牢房。“画地为牢”。

例如:作文写《爸爸》引导学生写不同品质的爸爸,勤劳的、爱学习的、尊敬老人的、乐于助人的侈;按性格写有沉默的、激动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运用质疑思维的引发联想。

所谓质疑思维,是对所写的对象进行自我设疑。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不宾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学贵有疑,设疑提问,运用质疑思路拓宽作者思路,打开作者心扉,是展开作文思路的关键。它的思路形成是设疑-释疑-新知。由简单到复杂,由一般到特殊,由抽象到具体等等进行自我设问的思维过程,从而达到心领神会,下笔如神之感。如何质疑思维呢?

(1)、作文时要尽量把所写对象具体。作文就要紧紧抓住事件、人物不放,力求把所写的对象想得具体,给人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我的早晨》为例:我在早晨做了什么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事、做事时的心理,自然感受如何?早晨我看到了什么?是景?是物?形状?颜色?给你的感受如何?我的早晨有何特点?一定要写出事件的具体感,人物的形象感。

(2)、语言上少用模糊性的词语,多用具体、形象的准确词语。

文章的优劣,关键不是词语的多少,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形象感染人就行了。正如老舍先生说:“与其说庙子荒凉,不如说庙子里的菩萨手腕掉了一只,地下的燕子粪遍地就够了。”

(3)、语句上,少用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多用描写的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想象思维,打开作文思路。学生作文时要在句式上善于变化,要将议论抒情性的句子改为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句子。

例如,有学生写《雾》一文,文写到雾时,用了一句“雾啊,你是何等温柔美丽。”如何将这句子抒情句改为描写句,给人如临其境之感,作文时可反复在“温柔”之上展开自我形象的“再现”进行质疑,即温柔似什么?像什么等等,经过艺术处理为:站在路旁,伸开双手,想把这摸不着的雾占为已有,可不能,而雾又偏偏湿了我的头,我轻轻地扭过头来,脸好像盖上了一张温柔的面纱,弄得人痒痒的,想拿去面纱,这行吗?我反仰起脸来,亲吻着半空盘旋的雾许久……

(4)、恰当地、准确地使用动词,写出作文的动态感。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得要的是动词。”作文时必须首先找到说明物体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这里所说的准确动词,就是能抓住写作文对象特征的动词,作文时只要紧紧地抓住表现事物特征的动词,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个菲兵威吓同志,亡图榨取钱财”。这一句话中有“威吓”。“榨取”两个动词。但这两个动词缺乏形象性、具体性,不能准确地表出写作对象的特征。所以不叫“准确的动词”。作文明必须对类词语进行艺术处理,在腹中自我质疑:“怎么威吓?”“怎样榨取”、“动作形态个性怎样?”经过心中自问自答后,作者写到:他们之中的一个,左手拿着一个木柄手榴弹,右手拉出手榴弹的引线,双脚拉开一步,作出要抛掷的姿势,用凶恶的眼睛盯住我,威吓地吼道:“快快将钱拿出来,不然就是一炸弹把你炸死。”

这一段,作者运用了连续性的动词:拿着、拉出、作出、盯住、吼等,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怎样威吓同志的丑态。这类动词就收到了表达形象具体的效果。

(5)、采用第二课堂的形式,利用对学生进行想像思维训练。例如你认为绳子有哪几种功能(注明常见的不用说)?

过河除了桥以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渡过?

篇2

一、鼓励提问,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是养成思维习惯的有效途径

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关系密切,教师一定要相信学生,鼓励提问,只有置学生于经常性的循循善诱、豁然顿悟的情景下,学生才能体会到通过思考获得成功的喜悦, 才能激发他们不断地探求知识,思考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提问,然后帮助他们一步一步地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

学生喜欢思考,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筋,而且愿意独立获取知识去解答困惑,这应该是教师的成功。教师要从向导和顾问的角度进行引导、指导和辅导,而不是把学生作为装知识的袋子,对其简单机械地灌输知识。学生思考问题后,总是要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的,因此,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训练中,不能忽视对思维过程的了解。教师要经常提问一些“你是如何想的?”“什么要这样想?”“能否再用其他方法?”等等。能够用准确、关键的科学语言,条理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如要求用简捷的语言答问题,要求步骤清楚,论据充分,运用提供的条件去思考等。

二、指导自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保证

现代课堂教学需要全方位的教学方法,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应把重点放在“学”上,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因此,笔者在初二生物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主要体现在课前预习和课堂思维训练两个方面:

1.预习要做到有目的、有方法一方面布置预习任务,新课前先准备好学案,主要是知识点的掌握,并提出预习时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适当安排课堂时间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展开讨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及时纠正并讲解,对较易掌握的知识点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自己解决。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表演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竞争意识,提高其分析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当然,必须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这一方法,切忌盲目性、形式化。

2.课堂思维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学生练习什么?怎样练习?关键是教师能否设计出导向正确、难度适宜的训练题。例如,在讲授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关系时,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串:植物的呼吸是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动物的呼吸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种说法对吗?植物在白天进行呼吸,为什么不显示出来呢?呼吸和光合的关系怎样呢?这样由易而难的设问,将光合和呼吸的关系讲解得很透彻,学生极易掌握。实践证明:设计合理的问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自觉讨论,能使学生对生物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给思维以最丰富的启迪。

三、 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方向

美国在1983~1993 年中,视创造为教育改革的主题,把创造贯彻于教育的始终。创造性思维能把学生置于新角度、新问题之中,最能适应学生带有更改色彩的好奇求新的心理。

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激发求知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掌握知识和获得技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复杂认识活动,培养学生兴趣是推动这种复杂的认识活动的重要动力。”在动植物世界里,有着很多的奇闻趣事和探索不尽的奥妙,而这些恰恰是学生平时接触不到,又乐于汲取的知识养料。在生物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利用3~5 分钟时间、介绍植物的生活、繁殖特点,动物觅食,寻偶,御敌,迁徙等趣事;鸟类的筑巢行为、育雏方式;昆虫的群居生活;老虎王国;奇妙的动物“语言”,等等。通过教师形象地讲述,学生乐此不疲,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了兴趣, 那么无论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还是紧张的课外作业,他总是会兴致勃勃、全神贯注地去探索、 研究。

2.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古语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就是说,只有广博的见识,才能取其精华;只有积累丰厚,才能用得巧妙。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时刻努力为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开掘创造性思维潜能,多方位地培养学生积累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到课外去汲取新的知识。

四、注重逆向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篇3

初高中数学衔接对于增强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分析

史元超

(淄博市桓台县渔洋中学,山东  淄博  256499)

  

摘  要:高中数学较初中数学而言,在知识难度上跨越不小,不少刚跨入高中校门的高一新生都感觉高中数学学习难度大、起点高。如何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工作,让学生能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这成为了高一数学老师的重要工作之一。笔者结合自身在高中数学教学岗位多年的工作经验,就初高中数学衔接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

关键词:初高中数学;衔接;有效性

一、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分析

   初中数学教材新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较为贴近,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掌握,一定量的一定量的在数学的演算要求中数学都不大,都以基础的计算为主,对学生的理解和运算要求都不高。初中数学教材中主要通过举例说明数学概念、定理等,内容中描述性的内容较多,某些较难理解的概念书中则会直接以公理的形式给出。教材中总体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知识内容适量、适度,学生易于掌握。

而高中数学知识较为抽象、逻辑性强、符号多、运算量大,数学语言在一定程度上较难理解,这对已习惯于形象理解思维的学生而言,是一项较难在短期调整的学习任务。知识点间逻辑联系性较强,对学生的抽象逻辑性思维要求较高,试题中的语言表达习惯较为严谨,需要学生深入读题后分析文字间的逻辑关系后方能正确解题。

二、做好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施措施

(一)从学情出发,做好学习的心理疏导工作

目前高中生都是90后的孩子,这些孩子头脑灵活、学习基本功都较为扎实,作为任课教师初接触新生时,要充分关注班级学生的总体情况。例如:开学初始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当时的学习基础,并结合入学成绩综合分析学生的学习情,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自我优越感较强,当生活中遇到困难时自我排解的能力较弱,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升入高中接触高中数学时,或许会出现暂时性的不适应,成绩出现短暂滑坡。任课教师要及时关注这些学生的变化发展,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摸清学生的个性情况后给出有效的改进方法。

(二)从学法出发,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作为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学习成效。初中的知识简单易记,偏重于考查的是理解记忆的效果,进入高中后,知识陡然提升难度,这就需要学习者重新审视学习的方法,通过改进学习方法获得理解的学习成绩。任课教师通过课前预习、授课环节、课后复习、习题讲析等环节入手,分阶段地给予学生学法指导。同时还可以尝试多种方法给予学生可行性的指导,例如:邀请高年级学长与新生举行学习经验交流会、专家教师指导会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接受学法指导,领悟学法的重要性。

(三)通过小组互动式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青年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较强,任课教师可以尝试成立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形式团队学习、讨论、互助的氛围。在小组中往往能形成小组“组长”,组织成员们围绕着近期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交流讨论。同时各小组间也能将各自的学习成果进行座谈交流,通过开放式的学习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通过逻辑思维训练,改善学习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语言逻辑性较强,学生在接触此类语言概念时普遍感觉枯燥,所以要让学生读懂题、能解题就必须先适应高中数学的语言表达习惯。能从基础的数学语言分析入手,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概念,同时能将概念知识与生活常识进行联系,横向知识间形成比照学习。

 例如:初接触三角函数中的正弦函数时,Y=Sinx这一公式是正弦函数的表达公式,要让学生能理解函数的特性、了解函数的应用是。不妨在授课时通过一根绳子的抖动过程来诠释正弦函数的图形变化特点,通过形象逼真的演示这一抽象的动态函数特性。学习正弦函数常用角  时,这可联系常用的三角板的30°和60°这两个角,sin30°=1/2这一知识点充分说明了对边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实际,学生还可以使用量具进行实地测量,真实体验知识的实际性。在整个高中阶段中,数学思维的架构是主要学习目标,例如:数形结合的思想,立体几何的空间思维等,需要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

5.通过学生亲身体验,重视知识的学习过程

高中阶段是人生学习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习惯、思维意识将对自身后续再学习的过程形成重要的影响。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任课教师应着重与启发学生养成“为什么”、“怎么做”这类思考的习惯,带着问题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自己主动学习的效果要远远大于被动学习的效率。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测学生的意识变化过程,及时介入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勇于思考、勇于质疑,掌握学习的“金钥匙”。

三、结语

学生的思维变化是无法提前获知的,教师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让学生及时的了解思维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学,确保教学进程沿着最佳轨道运行。教师培养学生的长短期学习习惯,从短期的:预习一听课一练习一复习一归纳总结,到长期的如何做课堂笔记,笔记中该记着什么内容,如何合理分配学习时间等,关注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这将对学生的长期学习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初高中数学的衔接教学,对于刚踏入高中校门的学生在无形之中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任课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发展,更多的给予鼓励、表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积极青年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作为学习者的学生们,要不断的通过思维训练,尽早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形成高年龄段的学习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作为学习者的这两方都能积极的开展学习活动,真正体现初高中数学在层面的衔接,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贾建军.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的实践体会[J].科教文汇,2007,(9):80.

[2]王平余.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必要性[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3,(2):170.

[3]张丹红.初高中数学衔接对于增强高中数学有效性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2):70.

[4]吕旺辉.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探究[J].高中数理化,2012,(2):15.

篇4

【关键词】选择性;实习课堂;逻辑数学;教学内容;评价方式;教师角色

随着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改如火如荼地进行,“选择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学生可以选择专业,学生可以选择课程.

作为中职教学“老大难”的数学,如何借助这次“选择性”课改的东风,以焕然一新的面貌呈现在学生面前,不再让学生有畏难情绪,从而真正喜欢上数学,爱上数学.笔者结合逻辑数学在中职实习课堂上的实施,来作一探讨.

一、中职数学现状分析

结合浙江省具体实际,现在的中职学校在高二阶段,基本上会把学生分为两个方向,即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也就是所谓的高职班和实习班.

高职班主要是让学生能考上好的大学,学生的目的性明确,学习上有一定的压力,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的教学也很规范,按照高职单考单招的要求给学生复习就可以了.

而实习班的学生没有高职考的压力,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数学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好,而且没有学习的欲望,很多的学生抱有混日子的想法,所以对数学课基本不重视甚至完全放弃.

二、中职数学选择性探讨

基于上述的分析,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认为数学无用的想法稍微的有所转变,让数学课堂的教学能有效地实施下去,或者说让学生学些有用的数学,带着这样的思考决定对所带的实习班进行了一学期的教学实验.

对实习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三大块的调整:

(一)教学内容选择化

数学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也就告诉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授受,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学的过程有什么样的体验,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实处.

根据实习班的整体的教学实际情况,学校安排的是实习班上三节数学课,上课的内容为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模块,内容分别是三角公式及应用,椭圆、双曲线、抛物线以及概率统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本的内容并不适合学生,毕竟从高一开始数学的内容每学期都要求会考的,对于以前要求会考的内容这一批学生也没有认真地学过,何况是现在呢,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上数学课的模式,学生在上课时不是想睡觉就是走神,更有甚者上课背着老师讲空话,严重的影响到课堂的正常秩序,同时也会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了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呈现出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把学生真正地拉回到课堂,让数学课堂“活”起来,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只能改变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自编教材.以袁长瑞先生编的《逻辑教室》作为开始,结合《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训练》、《优等生最爱做的1000个数学思维游戏》等关于逻辑思维训练的书籍,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实际情况,找到一些学生力所能及的数学逻辑推理题,将教学内容分为思维训练方法模块、数字推理模块、图形推理模块和拓展游戏模块四个部分.

思维训练方法模块是以常用思维方法训练为教学内容的基础教学模块;数字推理模块是以数字与数字之间的关系为教学内容的基础教学模块;图形推理模块是以图像与图像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教学内容的基础教学模块;游戏推理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的教学模块.

这四个模块单独成章,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条件,可以进行自由地选择;可以选择一个模块,也可以是两个、三个,甚至是四个模块,充分尊重学生选择的自.

通过这四个模块的整合教学,让学生体会了逻辑数学的魅力,学习了基本的逻辑处理方法.而且,这种教学内容的选择化调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上的讨论气氛也很热烈.通过相互讨论得到结果,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同时也增强了教师自身的自信心.

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新课程的课堂较之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

(二)评价方式选择化

数学课程的“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对于职高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关注点很多,如果一直让学生动脑筋,对于实习班的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动脑,又能将注意力放到课堂上,同时教师也能完成本堂课的教学任务,如何做到一箭三雕?只能调整教师的评价方式,让多样的评价方式呈现在课堂上,能让学生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评价方式.

以往的评价方式,大多是教师通过鼓励的话语,或通过眼神等方式,从精神上来鼓励学生.那么在实习班的课堂,不仅仅要从精神上来鼓励他们,教师还可以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当然,不一定要很贵的东西,可以是一份零食,一支笔,一个小挂件等等,毕竟每个人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

在实习班上完数独后,笔者决定在班里来一次竞赛,看谁玩数独最快,并把奖励一个个的放在讲台上.面对着眼前的诱惑,学生都很急不可待,数独题刚显示出来,就迫不及待地去考虑问题.第一个作出来的很兴奋地跑上讲台对答案,答案完全正确时,学生很开心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或许以前的学习从来都是徘徊在及格的边缘,而现在他能体会到胜利者的滋味,面前的物质诱惑反倒显得不那么的重要,重要是内心的触动,心灵深处的感悟.

除此之外,对学生还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评价,也可以让学生互相之间进行评价.

总之,让每名学生都有其自身的自主选择性,让我们的学生都能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得到自己的快乐源泉!

(三)教师角色选择化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对话者、促进者、引导者.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从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角度、文化积累等方面体验和把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与学生一起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

“对话”,是一种以沟通与交流为基本特征的动态行为,它将以往教学中常常存在的“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师生之间在传播知识信息的同时也在传播着情感,进行着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与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与共鸣.在实习班上课,学生不需要学习系统的数学知识,因为走出校门后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都不是很实用的,他们需要的是在实习过程中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机会来临时我如何抓住机会展现自己,需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情商.

在逻辑思维教学地安排了思维训练的方法,有博弈思维法、集中思维法、假设思维法、立体思维法、灵感思维法、直觉思维法、归谬思维法等,教给学生许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与计算能力,逻辑判断推理能力,运用基本知识分析判断的基本能力等,培养学生从事社会工作必须具备的一般素质.

因此,在学生面前,教师不仅仅只是教师,可以是朋友,可以是家长,更应该是亲密无间的伙伴.只有这样把教师的角色进行选择化,学生才能得到其自己想要的发展,才能享受其自己想要的人生.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实际上还是对数学的一些内容是感兴趣的.这种“选择性”探索,还是很有意义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能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数学课,笔者还会进行这些有益地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M].2014年11月.

篇5

关键词:战略思维;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思想

战略思维对于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经理缺少战略思维,囿于细节而丢失战略观念,则组织发展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失败、企业经营失败。战略思维概念虽然在一些文献中频繁出现,但经常被误用,如战略思维被错误地等同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现有战略管理教学中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相关教材中很少涉及战略思维的内容。本文首先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辨析,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厘清,然后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整体层面阐述战略思维内涵,最后提出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区分旨在产生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战略思维,本文把战略思维限定在企业战略思维层面。

一、 战略思维概念辨析

1. 战略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部客观世界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脑运用各方面知识(包括战略诸要素)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进行全局性、整体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思维科学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艺术领域的体现,也是进行企业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思维活动的总和。在认识论意义上,战略思维意味着具有一种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一个人或者组织具有较高的觉悟,从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运行绩效。因而战略思维表现为一种较高的觉悟,是一种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更需要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进行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能否胜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2. 战略思维与战略。有效的战略思维才会产生合适的战略,战略思维与战略二者构成母子、源流关系。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但不能保证该企业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即阶段性战略的有效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在不同情景下均能产生有效战略的能力。战略思维是在不同情景、不同阶段内制定出有效战略的能力根源。企业战略思维的有无、优劣将决定企业的视野、产业和商机的前瞻性、决策的严谨性和竞争力。相应地,战略思维研究不是研究战略是什么,而是研究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想的”,以及“何以这般想”的问题。

3. 战略思维与战略规划。明茨博格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思维进行了划分。他明确指出,战略规划不是战略思维,二者分别对应于战略形成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对应于分析,涉及现有战略的清楚表达、详细阐述、正式化及正规化,战略规划应该发生于战略思维之后。而战略思维强调整合,利用知觉和创造性来创造出一个有关公司整合的观点。格兰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战略思维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高层经理可以超越日常管理过程以及各种危机性任务,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组织及其环境的整体观念。Heracleours把战略规划与战略思考关系类比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关系:战略规划类似于单环学习,战略思维类似于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涉及在现有假设下的思考,并基于固定的潜在行动集合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双环学习挑战现有的假设,并发展新的、具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导致更可能多的行动可能。类似于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关联,在企业战略形成及作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4. 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战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对战略问题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把握,是由一系列思想内容构成的体系,既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又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目标,包括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科学方法等等。战略思想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战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实践应用中二者重叠度高,相对不易区分,经常互用。按照我国战略思想史专家钮先钟对战略思想的解读,战略思想通常包括三项内容:(1)战略理论;(2)战略准则;(3)对战略理论和战略准则的历史性或政治性研究。

可见,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战略思想的根源,战略思想包含、体现了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增量式的、动态的,战略思想是静态的、存量式的。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一定的战略思想进行的。广义的战略思维也是战略思想,因为二者都是以人脑为源头,都是人脑之活动结果。同时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战略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 战略思维内涵分析

分析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个体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又可分为团队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思维。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对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具有决定性。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整体的战略思维不同于个体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战略背后的战略思维,不是个体战略思维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组织背景下基于个体的战略性思维,经过复杂的社会构建而产生的不同于个体思维的战略思维。如战略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作为集体决策的最终产物,是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深入分析战略思维,既需要微观层面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宏观层面侧重于团队和组织的研究视角,即既要考察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又要考察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

1. 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主要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

(1)整体观和系统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战略思维的大敌,战略思维应该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甚至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把组织看作是不相关的部件的集合体,到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即整体观,是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观察者,思考者需要与每日操作性、程序性问题保持距离,并能看出相关议题、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整体模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我们必须超越个性和单独事件来观察。我们必须看透那些形成单个行动的基本结构”。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对企业战略思维者来说就是为一种跨越企业的系统性全局观、整体观。系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并重视系统内要素、结构及总体功能,同时包含着关联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内涵。

(2)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又称为预见性思维,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战略是对于未来大势的谋划,它指向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因此战略思维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孙子强调“先知”,孔子强调“远虑”。先知和远虑均强调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明者远见于未荫,知者避危于无形”,也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易于被侵蚀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所在行业或即将进入的产业前瞻性分析。 (3)创新性思维。战略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产生新思想、新解决办法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制定新战略,并勇于破旧立新以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在思维领域或认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独到”、“最佳”的境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的突破。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质疑现行概念和根深蒂固认知的思维。

2. 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个组织整体面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基于该认知对组织发展运筹与谋划的整体性思维活动。与个体战略思维一样,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体现出组织整体的意志和对策能力。企业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视角,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具有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由个体共同构建的,企业整体中战略决策中占主导性的战略思维模式,或者基于组织个体战略思维所衍生出来的整体性战略思维,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代表了组织的“智商”,反映了组织、企业整体的“理性”与“智慧”。根据与个体思维关系,可以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个人主导型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等同于个人的战略思维,二者高度统一;第二类是共同构建型思维:由不同的个体通过共同构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共同构建形成的;第三类是混乱型战略思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内容构成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主要表现为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文化等。

(1)企业愿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性智慧,具有明显意志和目的驱动性。组织强烈的目的和未来愿景可以为战略思维指导并提供所有行动的焦点,并能驱动战略思维。真正的愿景,按照彼得·圣吉的论述,是一个号召,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彼得·圣吉所说的愿景,是存在人们头脑和心中,基于内在组织个体价值观,代表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他们具有重要目的和长远意义的东西,绝不是写在纸上或者标语化的东西。关于愿景对战略、战略思维的重要性,特列斯等认为,“愿景是起点,它激励和指导‘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愿景内容丰富,包含企业整体深层次信念,未来的整体设想等,决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和那些标语化的东西。而这些根深蒂固于人脑中关于未来的定位,使命以及“如何行”、“如何做”、及达到什么标准的观念构架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因而企业愿景也是企业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企业战略文化。企业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企业长期战略实践中的积淀和思维定势。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文化情结,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区域特征等属性。也是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理念等。如一些基业长青企业秉承一贯的战略宗旨,几乎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坚持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等。企业战略文化也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制度安排,主导逻辑和主流决策模式等。

三、 企业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

企业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应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和从企业整体入手。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完成的,都需要战略思维主体的学习与感悟,并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

1. 个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战略学习相对是比较容易事情,但作为基于一定哲学素养的智慧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价值观的修正与培养。主体的学习、实践、感悟过程是训练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增强哲学素养,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深思。勤悟、善悟、勤修与顿悟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战略思维训练的必然过程和必经阶段。以上大致是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不同的个体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战略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战略思维正确性与否的标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比较深刻、全面。实践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试验以及当代战略管理中的脚本分析等活动,不仅能让战略决策者掌握全面的、动态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对现实情景的复杂和动荡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外,实践过程还能给战略思维者提供试错及学习机会。从而能让战略决策者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整体把握能力和预见能力,增强创造性。可见实践给战略决策者思维训练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2)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大量的战略知识还是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战略理论的研读,一方面学习战略制定的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等战略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过程,也是不断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学习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过程。特别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战略不容忽视的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战略理论的国家,五千年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战略应用实例,《孙子兵法》、《鬼谷子》、《战国策》等战略经典著作系统、深刻,富有启发性。蕴含在古典名著中的各种战略思想、战略哲学也是意味深长。另外,近代西方战略理论层出不穷,在企业战略理论方面更是学派林立,各有所长。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和研究战略理论、提高战略思维水平的素材和可以借鉴的源泉。

(3)知识积累与知识更新。虽然知识并不是智慧,但是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思维结构和思维水平。多学科、多纬度、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断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对战略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至关重要。正如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的:“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因而战略决策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方面,要合理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4)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全局思维活动,必然与思维主体的主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决策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还要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对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否则,战略思维表现形式就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处心积虑了。所以优秀的战略思维者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智慧外在表现和利益,而是对社会和他人具有休戚与共的情怀。通过加强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环境伦理意识,企业所制定出的战略可能缺乏合法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有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2. 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由于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相对于个体战略思维具有社会建构性,涉及整体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因而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和提高,离不开组织制度的安排与组织引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引导,有利于凸显某种类型的战略思维,促进某类战略思维“共振”,并形成战略思维的交融、借鉴、学习。从长期来看,合理的制度设计,会体现战略思维的“加法”,而不是“减法”,能避免由单个人或单个团体主导战略思维所带来的独断和狭隘以及集体盲思(Groupthink)。因而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主要借助于制度层面。这里主要给出几种提高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的对策。

(1)鼓励高层团队的战略对话。创造条件,安排时间让高层经理就战略问题参与对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让高层经理团队一起学会如何探讨复杂性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性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思维水平。建设性集体战略对话可以发挥出不同理解之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战略对话能够超越个人所能对事物把握的限度,使组织成员对组织面临的复杂性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接触可逼迫高层经理形成并要清楚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观念,以便能够传达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对话者完善自己的观念,而且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沟通使得对关键信息和偏好能够被更深入解读,并能用来更有创意地建构,即互动引致了社会发现。

(2)创造条件,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现代管理实践表明,很多创新性灵感或者创意并非来自高层,而是来自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管理学家伯格曼在对Intel公司创新与变革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Intel公司的一些创意,甚至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创新很多是由中层和基层员工发现,高层认可并确认创新方向并提供支持。近年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组织可以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从而可在内部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宝藏,提高组织战略思维能力。这要求企业要创造条件,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承接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与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激发、引导组织公民行为。这样有利于员工个体在战略思维层面有所作为。

(3)完善组织制度,增强企业的敏感度。提高组织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企业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行业信息搜集、分析工作,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保持对包括行业发展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情况、商机等重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里所说的制度,除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文化等软制度因素。开放的、鼓励参与的企业文化,以及事业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能显著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思维能力。

(4)加强集体学习,并适当借用“外脑”。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具有增加企业知识的功能,还有改变企业内在思维方式的功能。加强集体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候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集体学习可以促进双环学习,使企业反思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更基本、重要性问题,有利于增强战略思维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智商水平。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理论研究工作者等专家型人才或机构,作为企业外部的知识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及知识不足的困境。企业的社会资本、外部知识网络等都可能蕴含有利于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信息和知识。如果能适当借用这些外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开发性,提高组织智商,防范企业制定战略过程中出现过于不切实际或者过分保守等极端性倾向。

篇6

所谓看图作文就是根据所提供的图画的内容进行仔细观察,并展开合理想象,对所提供的内容展开来进行的写作训练。笔者在这里就单幅图作文的教学提出一些看法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一下。

(1)仔细观察,抓住要点。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图画,将图上所画的内容较全面地观察出来,为下面的作文打好基础。观察时,要有大局观念,要从整体入手,总观全图,要先能通过初步观察,了解图上所画的主要内容,这是极为重要的。其次要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至于采用什么顺序观察,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常见的观察顺序有从上至下、从左至右、由整体至局部、由主要至次要。就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语文第一单元的习作练习看图作文,我们在观察这幅图时,可采用由上至下的方法进行观察。我们可通过观察来了解图的大意。首先能肯定这是一位女生在清晨来送花给老师的。从哪些地方可见这是一位老师呢?其图上的地球仪、笔筒中的一些文具、墨水、语文书,语文书上的眼镜,所有这些都说明了这是一位戴眼镜的语文老师。至于时间由台历上的9月10日,可知这是教师节。而这位女生正在向笔筒里插花。由此我们可推断到这是一间老师的办公室,这位老师昨晚是在整夜工作的,直到深夜才休息的,因为这位老师是休息前才将台历翻过去的。由这些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这幅图画的内容是九月十日教师节的清晨,这名女少先队员趁老师不在办公室的时候送来了一束鲜花向老师祝贺节日。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抓住了要点,知道了图的内容是少先队员,地点是办公室,时间在九月十日清晨,事情是女少先队员送花给老师。

(2)抓住要点,提炼中心。在观察后知道了图的主要内容还不行,还必须通过观察图画后,通过思考,去体会作者创作这幅图的意图。能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们便能把握住要写的文章的中心,从而使所要写的作文不偏题,根据图中的女少先队员手拿鲜花,面带微笑,两眼充满感激之情的神态,可以看出女少先队员是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去向老师祝贺节日的,那么在此女生身上必然有一个曲折的故事,使她对老师极为感激,因而在教师节这天送花以表达对老师的爱戴之情。

(3)根据中心,合理想象。有了中心,有了主要人物,我们便可根据中心和主要人物进行合理想象,在想象过程中,要注意抓住重点人物,重点情节进行叙述和描写以及进行合理的想象,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内容具体。

在合理想象时,我们可根据图的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这对拓宽思路大有益处的。同样在进行想象时,不光是将时间集中在图上的内容,至于图上未有的地方也要感觉到,唯有这样才能使文章显得内容丰富具体。例如,我们观察图便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这位女少先队员为什么要送花给老师?这就需要我们发挥想象,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实际进行思考,可想象一件老师与这位女生之间的事情(是老师资助她上学;是老师鼓励她战胜困难;是老师送她去医院……)。这名少先队员是在什么时候去采集花儿?在采集花儿时她是怎么想的?采花时是怎么做的?根据画面上少先队员的神态、动作进行想象,想象出少先队员的心理活动、语言,这都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老师接到花后又是怎样的?老师是怎样发现花的?发现花是如何说的?如何做的?

篇7

一、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目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从提问方式看,许多教师常囿于“对不对”、“是不是”、“怎么样”的一问一答,这种零碎的提问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割裂了文本的整体美;在提问对象上,大部分教师机会更多考虑的是优等生,学困生收获更多的是“老师从来不点我”的不满与挫折感,。一堂40分钟的课,平均每分钟就问一个问题,提问流于形式;或大而空,仅围绕一些表面现象广泛设问,提问缺乏针对性;或难而偏,远离学生胸中积蓄与思维水平。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上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仅占13.3%。

二、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究竟如何捕捉时机,才能走出以上误区呢?具体地说,要循序渐进,学会倾听,适应变化,面向全体,同时要把握“准、趣、新、推”四个原则:1、准。指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2、趣。指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兴趣。“3、新。指课堂提问要富含新意。4、推。指课堂提问要深入浅出。合理的问题设计和指导,让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扩展思维,一定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课堂提问的切入技巧

俄国学者乌申斯基说过:没有提问的讲授是毫无生气的讲授,提问缺乏艺术性同样是失败的讲授。因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做到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学生答在要旨中呢?

1、问在“题眼”处,发展思维。

文本中的很多课题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从题眼入手,可以把握整体,点面辐射,学有重点,并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如教《草地夜行》,紧扣题眼“行”,让学生找出描写“行”的句子,课文围绕“行”依次写了挨着走——并肩走——跟着走——背我走——大步走,引导学生根据五个“走”,理清文脉,再把“五个行”与作者的感情变化紧紧联系起来,体会老对小战士的关心爱护及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如教学第三册《蓝树叶》一文时,教师可以扣题发问:“我们都见过哪些颜色的树叶”,让学生从周围的观察中回答出:“红、绿、黄”等几种颜色后,开始设疑导课,“为什么会有蓝树叶呢?”从而唤起学生的情趣和好奇心,促使他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2、问在重点处,培养思维

每篇课文都有其重点,为保证课堂中凸显重点,须抓住重点设问引思,激发思维,引发探索。例如《草船借箭》一文中“神机妙算”是指有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如果这个词只停留在书面解释上,那是很难发展学生思维的。在教学时,教师抓住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词设计教学主线,先让学生理解“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然后问如果诸葛亮那次借箭没有成功,可能是些什么原因?反过来又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起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同学们思维进入深层次,他们七嘴八舌从不同角度考虑了各种假设的情况所引出的不同结果,假如没有雾是个大晴天,假如鲁肃向周瑜告密,假如周瑜亲自监视诸葛亮的行动,假如曹操用兵船迎战,假如草船只数不够、停留时间太短、距离太远等条件有一存在,那么“借箭”的计划就要落空,反过来则说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问在疑难处,诱发思维

文本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疑难问题的出现是学生思维最紧张的探疑解难的,亦是课堂教学中的最佳时机。“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后提出问题(1)“焦急”和“耐心”矛盾吗?为什么?(2)它表达了老奶奶怎么样的一种心情?在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疑点,创设愤悱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样激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通过联系上下文,学生不难发现它们并不矛盾,而是统一的:“焦急”是指老奶奶迫切希望早点看到的灵车开来,直接向敬爱的总理倾诉心中的哀思;“耐心”是指老奶奶热爱总理,她不管要等多久,也一定要等到总理的灵车开来,向敬爱的总理告别,这种心情是统一在对总理的崇敬、爱戴和悼念上。

4、问在“结尾”处,开拓思维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达到语文思维训练目的。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引导学生思考:“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5、问在想象点,创造思维

例如《草原》一课,讲到“我们来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们亲切握手问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部分书上并没有具体的把“我说的”和“你说的”内容写出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在这激动的时刻,蒙族人民说什么?我们又说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成果,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

篇8

1.关注教材编排,进行教材整合

一年级第一册的计算教学是采用认数与计算相结合穿插教学,使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达到计算熟练。计算教学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主要包括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教材的编排采用现行教材的基本结构,就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而言,教材0—9的认识编排程序基本雷同,都是通过一幅主题图数数抽象出数认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数的组成数的加减法。有过一年级教学经历的老师都知道,其实就这部分知识,绝大部分学生在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时,如果我们按部就班地照搬教材进行教学,每个数都去数、去摆地话,孩子们就会觉得非常枯燥无趣,这样重复机械地学习不能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

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就知识点来说,它没有什么难度系数,如果说要应付考试,可能很多孩子老师不教,也能考个百八十分。所以我们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常规养成及学生的口算能力培养上。因此,在进行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从6开始就把数的认识和加减放在了一起进行教学,在进行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就把后面的图文应用题及连加进行了渗透。在学生认识完减法后,我就把后面的连减及加减混合在课堂上进行了渗透。

2.加强基本口算,建立巩固基础

10以内加减法、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及表内乘除法是小学计算的基础,这三方面的计算内容也基本是低年级计算的全部内容,因此,这三类计算必须让学生巩固掌握。在学生理解算理、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后,十分有必要让学生熟练地记忆下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基本口算经常练。教师在授课之前,坚持3-5分钟的口算训练,并结合内容,有目的的选择口算题目,这样即能有助于本节课内容教学,又可以训练口算能力,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一般采用视算与听算相结合的方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才能说出得数。学生在听算训练中,可以培养专心听课、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切实提高口算能力。

(2)重点、难点专项练。小学计算内容的安排,是呈螺旋上升的状态。新知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已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那些对新知教学具有关键作用的旧知,需要进行专项训练,扫除障碍。例如,“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数的分成”训练;“20以内退位减法”的“进位加”训练;“百以内退位减法”的“20以内退位减法”训练;“列竖式计算”的“进、退位”训练等等。

(3)变换形式快乐练。低年级的学生是非常活泼的,他们爱动、好动,是喜欢接受新事物的。口算练习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容易产生厌倦情绪,游戏因素在激发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因而运用一些游戏是可以增强趣味性、寓教于乐的。

3.加强常规训练,养成良好习惯

“好习惯成就好人生”,低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时,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有利于以后的学习,因为在我们的计算教学中,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量事实说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是学生计算上造成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审题、分析的习惯;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教师自身要以身作则,统一要求,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只有在教师严格要求下的反复训练,坚持不懈,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逐步形成。

4.培养估算能力,提升计算水平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估算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掌握和了解估算的意义和重要性,我们应该从低年级抓起。低年级估算教学的培养肯定不会像中高年级一样有系统的方法和策略,但是可以将一些简单的估算方法渗透给学生,如“去尾法”、“进一法”等。当然我们不必教给学生这些方法的名称,但是可以在具体的题目中渗透,如28+8,28可以看作30,8可以看作10,30+10=40,所以估计28+8的得数不会超过40。估算教学虽然有估的成分,但是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却非常大。

篇9

关键词: 阅读; 教学; 沟通

当下的学生,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更多的追求了快餐,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了,这是学生的处境。而另一方面,课程改革后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成了很多投身高中新课改的语文教师苦恼的问题,这又是教师的处境。过去的语文教学,教师手握教参,掌握话语霸权,习惯于告诉学生一个正确的结论。当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时,我们却面对着另一种不应该看到的场面:教师刻意避免讲授,其主要工作是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两人一队、三人一窝,问题一出,刹时间人声鼎沸。但仔细听听,孩子们所说的,不是重复教参的解释,就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甚至是无稽之谈。而教师除了连声叫好之外似乎已退出了教学活动。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反思,应该怎么理解新课标中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理念。课堂上那热闹的“讨论”就是“对话”吗?难道“自主、合作、探究”的本质一定要如此形式化的展现吗?是不是学生的情感投入强度与思维训练强度更应该成为评价学生参与水平的标准呢?

很多语文教师之所以会在教学活动中出现教师意识的迷失,主要因为我们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我们只愿意作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意见的欣赏者,而忘记了自己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课堂讨论的参与者。而且,很多时候这种帮助还恰恰是不可或缺的,这种参与还必须是深度参与。

要如何做才能真正的把握好阅读教学,让自己与文本、与学生有一个平等的交流,有一个精神层面的对话呢?

一、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转变阅读意识,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研究者和个性化的作品解读者。

首先要消除教学的功利性思想,克服浮躁情绪。既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认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作为培养人的职业,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负责。学生这一产品没有可回炉性,不可再来一遍。教育是一种只有通过长期努力才能收效的行当,万不可急功近利。搞教育是要耐得下心来,坐得住板凳,老老实实地读书做学问。扎扎实实地搞几个与教学有关的课题,认认真真地写几篇有实质内容的来自自己教学实践的论文,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事业来做,克服浮躁情绪,沉下去,搞出点名堂来,为自己的一生负责,也为学生的一生负责。我想,如果你能这样做了,成名成家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其次,加强阅读,提高阅读的敏感性。要在浮躁的社会中安一张平稳的课桌,加大自己的阅读量。我们在辅导学生作文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要加大阅读量”;同样,要提高我们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也要加大阅读量。既要读与教材相关的书籍,也要读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既要读文学书籍,也要读文艺理论书籍,读文学评论书籍,以提高我们的阅读敏感性。可以采用泛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式,把它作为休闲的一种方式,在长期的阅读中将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再次,既然是深度参与,就要要求教师自己要与文本之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

教师不能再作教参观点的转述者,也不能变成主体意识的迷失者,而应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研究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是有其深意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这一前提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是阅读的主体,而且教师首先应该以一个独立的阐释者的姿态与文本对话。教师对作品的独立研读是引发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如果教师自身缺乏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与研究,没有实现与文本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学生即使有着强烈的学习愿望,也很难保证会产生高水平的阅读期待。教师要想给学生适当的帮助,拓展学生的认知层面与思维空间,为学生的阅读反思和批判提供可能,就必须加强理论修养,认真研读文本,对作品首先作个性化的深入解读。

二、教学中绝不要“缺位”,把握好学生阅读的过程。

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虽然是精心设置提问,调动了学生作了发散思维,但却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独立阅读时间,短暂而又热闹的“讨论”后孩子们开始了“夸夸其谈”,教师自己在收束方面更是力度不够,甚至是听之任之,不置可否。我们经常可以在交流课上见到无原则的肯定与幼稚化的赞赏或者对学生发言平淡如水的“复述”。教师自己长期处于一种“缺席”的状态,不敢批评指正,只会无原则的褒扬夸赞。

篇10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小组合作学习 活动形式

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也已成功地打造出了一批课堂教学新模式。如杜郎口“10+35”模式、昌乐二中“271”模式、江苏的“自学·交流”模式、山东的“循环大课堂”模式、江西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等等,他们的成功之处都在于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都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高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我也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包容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别差异,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其不足情况有:小组里优生包办代替了思维反应较慢的学生的合作任务,取代了后者必要的思维训练过程和动手操作的步骤,影响了后者智力和能力的提高;其次,学习较快学生会放慢学习进度,从而减缓其发展;其三,小组合作会过度依赖个别学生,造成部分学生的惰性增长或胆小自卑,个别优生则骄傲自大。因此,要根据实际,趋利祛弊地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

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利用课间或课余等学生休息时间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或聊天、或活动,同时在活动中不忘适当的建议和引导,使学生“亲其师”,从而能“信其道”。同时要恰当分组,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以利于发挥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让组内学生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不可越俎代庖,这样才有利于学困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和知识、能力的提高,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又要教给优生督促和帮助同学的时机和方法,不要好心办坏事。

二、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高效课堂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让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演中学”。这就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把课堂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一定要从教育者、演讲者华丽变身为引导者、支持者,教师少讲少做,学生多学多说,教师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告诉学生如何学、如何做、如何归纳总结,最后教师给予精巧的引导和恰当的点评。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出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幸福指数”才有提高。因此课堂时间以“10+35”最好,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如何设计精巧的情境引入,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巧妙设疑,对小组活动进程准确调控,对每个学生的参与度恰当把握,使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愿意做、人人高兴做,师生要有激情,课堂要有活力,教学要有高效率。

三、选择多样化活动形式、激发兴趣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新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被动地学向主动地学转变。因为“要我学”,不如“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学什么及指导学生怎么学。

首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尽量是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知识,并且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素材,即使是枯燥的理论,我们也要赋予它鲜活的时代气息,让学生感知它们对于生活的重要价值,并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利用数学知识解决购物消费、储蓄、最优方案、利润利息、家装设计、收入调查、旅游行程安排等等,体验知识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和好处。自然学生就会快乐地学、自觉地学、刻苦地学,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就肯定能学好。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小组活动的方式,也要力求选取既适合教学内容,又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各种形式,如赛一赛、猜一猜、演一演、唱一唱、玩一玩、试一试、考一考等,活动时间要紧凑,活动空间要灵活,活动节目要新颖,除常规小组活动外,还可以设置擂台赛、接力赛、帮扶赛、运用知识体验报告、解题方法大比拼、小型学科知识故事会、搜集网络知识达人秀等,寓教于乐,效果突出。

此外,我还让学生模拟打折销售、银行储蓄与理财、投资股票、基金、国债对比盈利试验的全过程,让每个学生调查自己家庭一年的收入结构与消费支出情况,并制作各类统计图表,寻找最佳理财方案,与同学分享研究结果,从中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这样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又能互帮互助,团结协作,还能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

最后,我还设立了“我爱答疑”栏目,专门搜集学生们的学科问题、生活中的学科疑难,鼓励学生们积极解答,给以积分奖励。

总之,课堂合作学习方式应不断推陈出新,满足学生好奇创新的欲望,使他们的学习热情得以持续高涨,这是课堂高效的有力保障。

四、重视学习过程评价、成果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亮点

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课堂积分要公正合理,让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既有知识评价,又有情感态度评价。满足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