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前沿知识汇总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前沿知识汇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物前沿知识汇总

篇1

关键词:科学方法教育;生物教材;必要性

在传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击下,科学方法教育的介入是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科学方法教育,与培养学生优秀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新教学改革下,运用科学方法教育分析生物教材具有充分的必要性。

一、科学方法教育与生物学科史

科学方法教育,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从理论和实践中解决具体问题采取的方法和手段的总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在整个教育史中,学科的综合性与自然科学史关系密切,科学发展的历史规律,使得科学与方法同时产生。而生物学科是研究生命规律的学科,其学习过程就是探究历史的延续,在教学中,生物学科的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汇总,在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使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掌握生物基本技能,培养良好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生物教材的分析

生物教材在随着教学改革逐步稳定的发展过程中,关注更多的是逻辑性紧密的系统体系,教学内容主要以事实为依据,生物理论性知识与技能性知识结合,再添加一些程序性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教材中对DNA的学习,添加了指纹技术在刑侦中的应用,在提升兴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介入了核酸的学习。可见,在教材中,编写时注重学生应用科学方法,获得知识,并且记忆性更牢固。在遗传病的学习中,应用目前科学技术的发达,某些遗传病可以在理论上可控,使学生树立探究和突破科学前沿技术的理想,也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生物教材与科学方法教育的结合

篇2

关键词:特种作物栽培学;翻转课堂;课件引导与资料收集;课堂提问与组内讨论;复习检测与课后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9-0182-02

《特种作物栽培学》是农业院校农学相关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开设该课程的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业从温饱消费向多元化消费发展,国家农业结构开始调整,对在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才能生长或者具有特殊用途、种植及加工技术较特殊的特种作物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这类作物与一般大田作物具有较大区别,仅以旧有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来进行作物种类划分已经显示出了一定局限性。本门课程注重科技发展前沿和创新理念的引入与介绍,在明确相关名词和特种作物的概念的基础上,还全面介绍了特种粮食作物、特种纤维作物、特种油料作物、糖料及能源作物、特种蔬菜及浆果、香料及香料植物、药用植物等特种作物的生物学基础、栽培技术及收获加工技术,为因地制宜的发展特种作物生产,满足社会对特种农作物产品的多元需求提供栽培及初加工的基本理论与技术支持。《特种作物栽培学》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为增强直观性和课堂容量,教师普遍采用的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但因为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特种作物的农业利用,大力推进野生植物资源的考查鉴定、引种驯化,致使该课程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与产业发展联系极其紧密,普通的教学方法在及时更新信息方面并没有优势。

翻转课堂亦称颠倒课堂,是指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将学习的主动权由教师交予学生,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晚上观看课件听课与思考,白天在课堂做作业与提问”这种思维与实践的结合,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进行学习的方式[1,2]。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的宝贵时间,使教师有的放矢解答学生的问题,而学生也通过自主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3]。这种教学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规划自身的学习风格、节奏和内容,而教师则通过全力协作与适当讲授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最后能极大增强学生对课业的参与热情,使教授过程变得灵活而生动[4,5]。本文通过具体例证,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特种作物栽培学》课程的改进方式,以期改善该课程内容庞杂、概念抽象、更新快速等问题,探索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之路。

一、课件引导与资料收集

教师在进行本门课程的讲授之前,需要收集国内外最新资料进行课程课件的制作。以特种稻为例,首先需根据作物的特性对其进行分类。按照用途分类,特种稻属于特种粮食作物;按植物学系统分类法,它属于特种禾本科植物;按生物学性状,它属于特种喜温、阳地、短日照植物;按照对环境水分的依赖性,它属于特种湿生植物;按照对二氧化碳的同化途径,它属于特种C3作物。这种概念性的知识,需要在课件中清晰列出。同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特种植物,并重点介绍当前市场需求量大、具有发展潜力的一些特定品种。教师在课件中进行特种作物分类的提纲性介绍后,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学习,通过网络上其他视频讲座、播客、电子书及期刊等共享资源,整理特种作物的分类原则,对应增添1―3种教师未曾在课件中提出的植物,并提出至少1种已成为研究热点的特种作物进行课堂讨论。对于课件中举例说明的特种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需结合本地生产实际查阅资料,对其种质资源、栽培特点、加工物流体系、品牌与销售等产业具体环节进行初步的了解。

二、课堂提问与组内讨论

教师在对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进行初步了解后,可将学生分组后进行该项步骤。学生使用正式课时的四分之一时间,进行组内疑难问题讨论c汇总。教师使用课时的二分之一或更多时间逐一解答问题,并对热点问题进行延伸讲解。同时教师要注意查漏补缺,以特种稻为例,因为它在特种粮食作物中的重要地位,教师需要立足全国水平,补充传授特种水稻的区域分布信息,并对该项作物的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进行相关介绍。教师还需要结合普通水稻的生产步骤,对特种水稻的品种搜集与改良、田间管理措施(如水肥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与防除)、储藏与加工、品牌培育与营销方式等环节进行具体介绍。在剩余时间里,教师可让学生自由讨论,并解答一些再次衍生的问题,最后教师对下节课所传授的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大概讲解,给予新课件,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在课堂解答环节中,教师要注意全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多使用肯定语气,保持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复习检测与课后论文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由于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因此需要时常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以便教师及时对学习情况作出判断。以特种稻为例,教师可在课堂答疑剩余的时间里,提出3―5个小问题,如特种水稻的分类、特种稻的品质特点与影响因素、通过何种栽培管理措施增加特种稻的色素含量等,以便学生进行知识要点的复习与巩固。教师可将学生的回答情况汇总到数据云平台,并鼓励其余学生对其进行跟帖、评价与打分,既能帮助自身进行检测,又能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合作。在总学时过半时,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课后论文撰写,用增加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比例的方式提升学生积极性,使其认真总结前期知识点,适当梳理后期知识点,达到复习和预习的双重效果。在课程进行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对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安排1―2次课外实习,结合理论与实践,“寓教于乐、寓学于乐”,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管k琪,邱慧娴.翻转课堂国内应用实践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15,(06):66-72.

[2]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108-115.

[3]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05):74-82.

[4]赵兴龙.翻转课堂中知识内化过程及教学模式设计[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55-61.

[5]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07):5-16.

篇3

关键词:环境科学;环境微生物学;实验课;课程实习;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03-02

目前,环境污染相对严重,大家渴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美型和谐社会。在这一要求下,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成为了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完成目前艰巨的治污任务就必须有环境专业人才。《环境微生物学》是我校环境类专业必修的重要骨干基础课程,是学习废水处理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专业课程的重要基础,同时《环境微生物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和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教学是学生认识和掌握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的环境科学专业则肩负着培养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因此,为适用和满足社会发展对环境类专业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对《环境微生物学》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由于《环境微生物学》内容量大,涉及的知识面多,综合性及应用性强,要使学生对该门课有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并能熟练地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难度比较大。要解决上述问题,《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应从理论课程、专业实验课和课程实习三个方面进行,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实用型环境科学和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环境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考核实践、实验教学及考核方法实践、课程实习与考核实践。

一、《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课程考核实践

具体内容:①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上课方式采用对话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互动式的上课方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能进一步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方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由于微生物个体小,肉眼不可见,采用多媒体教学时图片直观、内容生动,比较形象地展示了奇妙的微观世界,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内容。而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将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视频资料以及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同时可以及时进行探讨交流、问题答疑。利用网络平台还可以布置作业,使课上和课下学习联系的更为紧密,可以更加真实合理的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另外,学生评教,也是教学质量好坏的最直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要进行及时反馈,做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经常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学效果才可逐渐提升。②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新的培养方案,修订相应的教学大纲。《环境微生物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微生物的基本形态、类群、繁殖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部分,包括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微生物对受污环境的净化与修复等。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以及一些与微生物有关的时事新闻,在教授过程中穿去,不仅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学科前沿,而且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课程考核改革。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的考试方式,实行过程性评价。课程总成绩有四部分组成: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30%,实验成绩20%,平时成绩20%。实验成绩主要是实验课上的问题回答情况,实验操作及设计和实验报告,而平时成绩主要是作业、回答问题和出勤等。

改革目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考核。

解决的问题:①通过教学方法改革,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②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优化了理论教学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做到重点难点突出。③通过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不仅考察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实验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同时,而且能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考核,并能加深对理论知识掌握。通过改革实验考核方式,避免考核方法和评定成绩的片面性。

篇4

关键词:生物化学实验;课堂效果;实验教学;主观能动性

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及支持作用,在江南大学也是作为食品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进行安排。该课程学科内容抽象,知识更新快,实验性较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因此,生物化学的教学活动离不开实验,正如B.A.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学生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想使严整的、明确的、合乎逻辑顺序的思维通过清楚的说明和解释表达出来,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语言的素养。”[1]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正是这样一种劳动,它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发展,是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为主要目标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在整个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该文以教学活动开展的时间顺序为轴线,针对课前,课中及课后所涉及的各主要环节,围绕提高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展开以下几点讨论。

1课前:准备

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教学活动所涉及的两方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准备。就教师方面来讲,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及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是最首要的内容。首先,在内容上,教师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储备,充分了解自己教习课程的学科特点。只有在真正熟悉掌握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教师才能有效地决定什么样的知识是需要在课堂上详细讲解的,什么样的内容是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后学习与归纳的。理论课程的教学是这样的,实验课程的教学也是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既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好好准备,也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下功夫仔细研究,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来分配内容,并就课后学习的内容在学习方法上给与合适的指导。就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来讲,可以引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或是生物化学领域科技前沿的综合实验设计,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自主设计相关实验验证,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强化对其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方法上,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水平保持一定的要求,能具备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背景来调整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在平时即需注意自身教育技巧的提升,要切实付出个人的努力,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及教育方法存一份追根究底的专研精神。作为教师,要铭记自己的读书与学习不能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程,必须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1]。对学生来说,需对即将接触的新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尽可能与已具备的知识体系建立良性链接,方能增强其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继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这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预习则是其一。要做到这一点,除了仰赖学生的自主性外,更需要教师督促、帮助学生建立行之有效预习激励机制。课堂的随机提问是一个方法,但最理想的状态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来说,由于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繁多且复杂抽象的学科,其知识点的系统和逻辑性强,学科发展迅速,研究的新方法不断出现[2],所以,在实验课程上,教师要注意梳理理论知识点,提纲挈领地介绍实验原理涉及的背景知识,做好对实验技能进行引申与衔接的铺垫,尽量以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或感兴趣的内容为起点进行扩展。此外,在课程进程上,需要理论科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实验课的安排要紧密跟随理论课的进度,让学生在理论课上被激发的对某些知识点进行实验验证的兴趣能在消退之前能付诸实现。

2课中:“理论联系实际”-发挥

能否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充分的前期准备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取决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落实前期的准备工作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对学生的反应有回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接受情况实时调节已准备好的“理论上”的教学进程。在进行具体实验的讲解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更形象的方式来展示教学内容,如,播放教学录像等,触发学生的关注。同时要考虑实验室硬件条件,比如:在播放录像时要保证无论是影像还是声频的清晰度,否则有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内容上,由于所做的生物化学实验多为生物化学学科体系里已经很成熟的经典实验,所以,在进行实验介绍或引入时可以根据相关实验的初始文献的构思设计,将实验内容按一个科学问题来思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思维,锻炼学生科学思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此过程在保证学生获得既定知识的基础之上,既可使其对真正的科学研究窥得一斑,又有可能激发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可有效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实验也可适量增加互动环节,创设丰富的情境,进而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程序。另外在课程中最好能做到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因为“揭示未知跟已知间的深刻联系,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1]但是,仅仅是留下问题亦不可取,合适的做法是在选择问题时要平衡、考虑到学生的感兴趣程度与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的关系,并对解决方法给出一定的铺垫或指导。

3课后:总结

对教师来说,每堂课程结束之后要对自己教学过程的整个环节进行总结,包括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对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实验技能的把握是否准确,课堂展现形式是否合适;分类列举需要改善或改变的方面和继续保持发扬的方面,作为对下次课程进行准备的基础以及自己教学水平及能力提升的激励。要认真对待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反馈,考虑学生的需求或意向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尽量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课堂内容进行结合。同时为了使课堂知识或实验技能得到发展或进一步深化,鼓励学生利用课堂学习的知识取获取新的知识,比如:在“糖酵解”实验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程讲解的糖酵解的发现、研究思路去设计“三羧酸循环”的实验内容、细节并出具详细的实验设计步骤计划书。这个过程需要同时调动学生在理论课程上学习的知识和在实验课程上逐渐养成的科学实验思维,能够锻炼他们在计划安排事情、查阅资料、制订和论证实验方案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较为复杂实验现象的能力,最终达到拓宽基础、开拓视野、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培养之目的。学生的实验报告是另一个关注点,实验报告是学生从自身角度出发对已进行的实验内容、所得实验结果的整理与汇总,可以反映学生对当堂实验课程的掌握程度,尤其是结果的呈现形式可以反映学生的对结果的理解及其思维模式。教师在批阅实验报告时,除了要注意及纠正其内容上可能出现的是非对错的问题,也要关注实验报告在撰写上的规范性、条理性,重点考察学生针对实验结果进行的分析讨论。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可以以此来评价实验课程所安排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地调动作用,及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适用性,用于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综上,当整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才能达到帮助学生加深、强化对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理论知识,提升其实验操作、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等目的。

作者:杨芹 单位:无锡江南大学食品学院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篇5

摘要:目的 研究在心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学习优质护理服务文件,强化思想认识;加强基本技能培训,提高护士素质;落实责任包干制,推进整体化护理。实行弹性排班,创新服务模式,加强绩效考核,激发工作激情等。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的开展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谐了医护患关系,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关键词: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一般的护理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于住院患者需求。特别是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转变后,护理也在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2010年卫生部在全国启动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我院作为国家三级综合性医院,积极响应卫生部号召,在全院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作为我院的核心科室,按照医院部署,结合心内科护工特点,对优质护理服务开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良好效果。

1、具体做法

1.1 消除错误观念,提高思想认识。优质护理服务活动启动后,由于科室个别护士对“夯实基础护理,提供满意服务”[1]的活动主题理解偏差,错误的认为加强基础护理,建立“无陪护”病房,就是简单地帮助患者做洗头、剪指甲等生活护理“苦力活”,有一定的抵触和畏难情绪。根据这一情况,科室及时组织科室医护人员学习了《护士条例》、卫生部《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河南省2011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和《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标准(试行)》等相关文件,引导大家准确领会优质护理服务精神实质, 明确活动指导思想、目标、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相关标准和要求。在科室组织了优质护理服务大讨论,统一思想,充分调动了广大护理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1.2 加强人员培训,夯实服务基础。科室站在做实基础护理、做精专科护理高度,除医院的培训外,科室内部利用业务学习、晨间提问等时间,根据高、低年资护士及辅助人员实际,分级分类进行了基础护理技能、专科护理知识、心脏介入治疗、合理简化护理病历、心理疏导方法、服务礼仪等方面知识和技能培训,要求科室护理人员全面掌握优质服务技能,为患者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

1.3落实责任包干制,推进整体化护理。实行了护理责任包干制,每名护士所管患者原则上不超过8名,每天实行微调。责任护士对分管患者实施完整、连续的照顾,即对“包干”的患者全面负责,包括入出院处理、生活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康复指导、疾病知识宣教、病房管理等,了解患者社会及心理需要,满足患者身心需要。此外,责任护士与医生共同查房,参加病例讨论,进一步熟悉患者病情 [2] 。当责任护士因手术、休假等不在病房时,要求做好与其他班次护士的交接班工作,向患者说明情况,确保护理工作的全面性、整体性和连续性。

1.4实行弹性排班,创新服务模式。针对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危重患者、急救患者多,护理工作任务繁重的具体情况,科室实行弹性排班制,创建了“医护一体化”服务模式。安排灵活机动的二线班和双夜班,应对突发事件。排班时,综合考虑医生和护理资源合力调配,形成优质高效服务体系,为患者生命健康保驾护航。同时以临床护理路径为指导,优化护理层级管理、细化工作流程、缩短护理半径;确保医疗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与一致性 [3]。

1.5加强绩效考核,激发工作激情。为激发护士工作潜能,提高工作积极性,科室严格落实绩效考评制度,从工作态度、病人满意度、床位数、基础护理工作完成情况等多个维度进行考核,每周考评一次,每月汇总上报,作为奖金分配、晋职晋级、在职培训、评优评先的主要依据,较好地发挥了激励作用,促进了优质护理服务开展。

2、效果与体会

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严格落实责任制护理,增强了护士责任感,护士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得到发挥,护士更加细致、周到,病房里呼叫器响声明显减少,陪护率明显降低,患者的经济、社会负担明显减轻,病房秩序明显好转,家属放心,病人满意,医护患关系更加融洽、和谐。由于科室优质护理服务得到社会认可,经济和社会效益凸显。

参考文献:

[1]马晓伟.在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重点联系医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4):5-7.

篇6

关键词:基因工程 翻转课堂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84-02

基因工程在医学院校课程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医学专业学生视野的拓展、专业知识的完善及以后的学习、科研都大有裨益。我们教研室教师在多年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希望能够制定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医药院校特点的基因工程教学方法,能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为培养高水平中医药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笔者在基因工程教学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1 基因工程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本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基因工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教学内容抽象难懂,理论知识及实验技术更新较快。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暴露出教学质量与效率低下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及创造性思维,不利于人材培养。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我们对基因工程的教学产生了新的思考和建议。

我们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基因工程教学工作,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艺术和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及创新的意识,使我们培养的医学生从应试型向素质型转化。

2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用视频重新创造教育”,让学生面对丰富的学习资源,根据学习需求自由掌控学习进度。我们通过对翻转课堂特点的研究,并结合该校医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翻转课堂在基因工程教学中的应用,其构思的分析过程如图1所示。

2.1 教师制作教学视频

教师根据基因工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和章节系统性制作教学视频。视频不宜过长,但应明确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最终教学目标。在视频录制过程中应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要能体现其较强的交互性和可选择性。并且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针对性的制定课前练习,合理设计练习题的难易程度和数量,课前练习题的难度要恰当,数量应适中,不宜过多或过少,应该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对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

2.2 学生课下自学

学生根据自身的时间来安排在线视频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自由选择教学视频,以自身为主体,自由掌控自己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反复观看视频,查阅教材及相关资料,并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和收获记录下来,以便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学生在教学视频学习之后,为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要及时完成教师对学习视频提前制定的相应课前练习。在此过程中如发现问题,应重新观看视频并加以思考,如果自行解决不了的问题应记录下来以便下一步的互动交流。

2.3 在线交流

学生在课下的自学中可以通过网络交流渠道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对于学生遇到的问题,教师应给予指导并及时汇总,为课堂的学习做准备。学生之间也应就自己遇到的问题相互交流、讨论,获取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4 课堂活动

教师根据课前与学生在线交流中收集来的问题,总结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并解决问题。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其它章节所学内容,让学生对知识能融会贯通,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

2.5 教学评价与反馈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课前练习的成绩、独立学习过程中的解决问题能力、在线交流中提出问题的情况、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等多方面。教师根据这些反馈的评价结果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和确定下节课的探究问题。

3 教学效果

该研究对2016年选修基因工程的学生进行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通过教学评价与反馈的信息看出, 大约75%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该教学模式表示喜欢;大约25%认为教学效果较好,学习的时间更自由,减轻了学习负担,对教学模式表示认可。期末考试学生成绩普遍较好。

通过对成绩及试卷分析结果也显示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对于拓展性问题分析、解答的能力明显优于往届,教学效果较好。

4 结语

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里,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求自由掌控学习进度,学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教师则更多的是课程内容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初步教学实践表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基本能克服基因工程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及个人时间管理能力等,而且,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挖掘了潜能,有利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Z].2011(6):5-6.

[2] 郑少燕,杨锦华,何萍,等.创新医学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5):32,34.

篇7

一、科学研究的两个关键因素

1、科研思维:我老板一直跟研究生说“一定要做scientist,而不能做technician”,然而这一点往往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最容易被忽视。一般都是老板提出新idea,然后分工,每个研究生可能仅做其中某个环节或者是按照到导师的思路逐步去做,再加上研究生本身在实验操作上可能一开始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去适用新环境和永远做不完的事情,可想而知,最终仅仅培养出一位“优秀技术员”,这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尤为突出。但是,科研思维就像人体中的包含大脑的躯干,更加像是大海航行中的指南针,离开了他,最终科学研究将会停滞不前。

2、实验技术:有很好的idea,没有很好的实验条件和技能强的技术人员,科研思维也会变成“空想”。也许我们均没有国外实验室那样高顶尖的实验仪器,有的实验室还可能没有专门技能的技术人员,全靠研究生一届一届地带着的干,时常会出现技术脱节。但是我们可以不断创造条件进行实验;若实在实验条件不够的话,我们还可以搞合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前的条件,通过科学思维来达到最终的实验目的,即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

二、如何在研究生阶段学得更多

1、多付出。“不付出,你就很难获得更多”。在我接触的研究生同学中,许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弊病”十分突出,不知是当前独生子女带来的、还是深受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足所引起的。实践中这些人表现为“先收获再付出,甚至寻求不付出而有所收获的捷径”。然而,另一些人在表现“先付出再收获,甚至不求收获的付出”,与人相处融洽,虽然每天处于繁忙中,但最终的收获是很大的,甚至终生受益。——学会了许多实验技能。“在帮助别人实验的同时也为自己后面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多交流。“不交流,你就很难飞得更高”。研究生阶段中,许多研究生惧怕自己的导师,不敢主动与老板进行交流,这将会导致这部分研究生最终可能连自己实验的目的和意义可能都不知道,这会在研究生论文答辩中时常发生。如果在不与身边的同学交流,仍然保持本科生的自学精神状态,那将会导致许多实验挫折的重蹈,更不要学他人的其他优点了,永远站在理论、书本的层面上,没能充分结合实践,最终是难以超过他人、难以成功的。——掌握了科研思维和许多实验原理。

3、多谦虚。“不谦虚,你就很难交到朋友”。在日常交往中,我深深体会到“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什么?对方谦虚,我可能会毫不吝啬地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道出来与他进行分享和交流,他也可能从中学到他还没掌握或没理解的问题;但相反,我可能就不会说的太多,而且他也不会让你说的多,否则他就不叫“骄傲”。一次,我的一位师兄的论文答辩PPT,老板要他给我看看,帮忙修改一下,我是十分认真地通读了几遍,提出了我认为十个非常中肯的建议,没想到他找了十个相应的理由把我的建议一一否决(因为我自己还没答辩,也可以理解。但我参加过国家级PPT大赛和给大学生多媒体上课),我只好忍痛点头说他说的有道理。后来,论文答辩的当天,导师把他PPT看了一下,提了许多和我一致的意见,唉!——做人也是一门学问,许多人这方面很欠缺。

4、自我加压。“不加压,你就很难取得成功”。这样的事例我见得太多了,从书本上的“伤仲永”到我亲眼所见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等等,无论在人生哪一阶段,只要你松懈下来,你的同学、同事,甚至后来人都会把你丢得很远。这些例子告诫我们只有不断地自我加压,全面提高自我的综合素质,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同样,研究生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索的起始,所以我们更要加快步伐去学习、探索未知。——压力变动力,动力变能力,能力变效力。

三、科研实践中技巧汇总——详见下文

1、如何为申报基金奠定基础?

1)科学研究离不开各种基金资助。科研工作者可能会经历校/院/所基金、省/市教育厅基金、省/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支撑计划、国家863和973、国际合作项目等等申报,这些基金/项目的成功申报可能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基础。

2)在学生时代,我们只要把学习成绩弄好了,只要发表几篇论文足以毕业了,“我行我素”不一定会影响到你什么,更加感受不到周围的巨大压力;但进入社会后,如果你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地埋头苦干,可能很难快速地实现你的终极目标。人在不能改变环境的前提下,只能不断地学会适应环境;对人的成功来说,情商和智商都十分重要,需要双重发展。

3)结合以上几点,打好基础的方法:一方面在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的同时,也要增加与你本专业同仁的交流,如通过你以前的老板、同学或现在的同事、领导等等,通过交流,你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新的知识,甚至是前沿领域,同时也可让人家留下你的好印象(人是有情感的高级动物,同等情况下,可能会优先资助你)。当然,选择考博或出外进修可能更加方便与牛人的交流,可以考虑。

2、如何顺利开展长期实验(慢性毒性实验)?

1)长期实验的特点是:实验周期长、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一旦实验成功,受益很大,发表文章也颇受欢迎;当然,也有很大的风险,有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2)为何开展长期实验?首先,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研究离不开长期实验的开展,如肿瘤、高血压、成年疾病胎生起源学说验证等。其次,许多新化学品的慢性毒性评价需要开展长期实验,如一般毒性中的慢性毒性和致癌作用评价等。最后,急性毒性实验仅仅代表某一化学物的急性毒性,不能代表该化学品的其它毒性。

3)要顺利开展长期实验,必须做到:首先,研究设计全面,包括研究目的确立、研究对象的选择、实验过程的质控、实验指标的确立、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难题等。其次,做到各方面充分准备。课题负责人和成员要多请教相关熟悉专家和老师,让他们传授经验和教训,同时人员的岗前培训和合理安排、动物和试剂的预先订购、实验过程的盲法进行、定期对前面实验的总结和下一步实验的计划等也要准备。最后,慢性实验中收集的生物材料十分珍贵,在进行分子生物学实验或其它生化实验之前,若方法不成熟,可以用急性染毒处理收集的材料先进行实验,当方法成熟之后,再对珍贵的慢性实验材料进行检测分析。另外,一定要密切观察实验中研究对象的反应,尽量避免实验中不良因素的影响,灵活应对实验中的不良意外发生。

3、如何为课题组开辟新方向?

1)尽管我年资不大,但是我研究生阶段经历了三次研究方向的改变:肝脏毒性研究——生殖与发育毒性研究——神经发育毒性研究。前两个方向分别均发表了2篇SCI论文和好几篇中文论著,每一次的更换方向,我都从中学到了许多科学研究相关的精华。所以,我还是有许多经历与大家进行分享。

2)研究生为导师开辟新方向的难点所在:导师本人可能也对这个新方向不熟悉、研究生本身对科学研究把握能力有限、研究生实验时间较短(一般1-3年)、许多新的实验平台需要建立、对本方向的研究动态尚需要时间来不断学习等等。

3)研究生想为课题组顺利开辟新方向,必须做到:首先,大量阅读与新方向相关的中外文文献,以便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急需解决的难题,这一点十分重要。其次,逐步建立新的实验平台,由易到难、由宏观到微观,甚至可以先重复别人的研究,以验证你所建立的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研究设计前和实验期间要多与该领域的专家、老师、同学请教,同时经常与导师探讨该课题的研究进展和下一步的研究计划。或许过来人的一句话会让你豁然开朗,少走许多弯路。另外,开辟新方向的研究生最好先发表1-几篇论文垫底,以防影响顺利毕业。因为开辟新方向是有风险的,倒不是一定失败,而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很难说一定在短时间能。

4、如何培养创新思维?

1)实例:本人几年前刚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时,对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一窍不通,完全从0开始,更不要谈有创新思想。但是付出、交流、努力、再学习的全过程,让我初步认识到科学研究的真谛。例如,几年前我给大学生上课,只能是理论加理论,学生很乏味,但我尽力了,学生也可谅解。现在给学生上课,我经常结合科研实践,大谈专业前沿知识,能全程把握课堂的学习气氛。当然,更主要我也发表几篇SCI论文、获得过国家级奖励,让我很自信,也鞭策了我不断地努力学习、再学习。

2)我从过去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不足到现在基本掌握了本专业的前沿领域和热点研究内容,如成年疾病的胎生起源学说的进一步验证、纳米毒理学、组学研究、毒物的兴奋效应、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对生殖发育的影响、表观遗传学的研究等等。总结几点如下:自我上进的心、多与自己导师和其他有影响的老师交流学习、多参加国内/国际大会进行交流、大量阅读本专业和跨专业的外文文献、定期阅读高影响因子的文献(如nature、science、cell、Plos等,他们中许多文章可能是未来几年的研究内容的导向)等。

3)宏观上,一味重视研究基础,那无科研基础、但有创新性和可行性的课题研究者永无出头之日。我曾看到一普通学校的老师的早期标书及其后来标书的申请过程,第一份标书他一点基础没有,但标书很好,评审专家给了他小额资助,正因为这一资助,后来他连续获得两项面上项目的资助,现已经发表几十篇SCI论文。若开始扼杀了他的第一份标书,我想他后来很难建立很好的科研基础。我认为每个人的研究基础都是从0开始的,而不是像海归或大老板那样有基础。国人为什么一直拿不到诺贝尔医学奖?我想这可能是主要原因,太看重以前的工作基础,扼杀了许多人的创新思维。

5、如何提高实验技能?

1)勤动手。这一点刚从本科阶段过渡到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可能不好适应,因为本科生实验多是老师准备好,学生只要做一下就行了。而研究生阶段从实验准备、实验过程、实验结束整理收拾等均需要自己动手。研究生阶段有许多方法值得学习,如生化实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常规的试剂配制、动物的选择和染毒处理、生物材料的收集等,这些都离不开不断地动手锻炼。

篇8

【关键词】食品化学 双语教学 食品专业 本科教育

双语教学作为一种使用汉语和英语教授学科知识的教学手段,近年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教育部[2001]4号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的要求。教育部[2007]2号文《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鼓励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工作,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能力。此外,国家教育部将双语教学也纳入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双语教学正逐渐成为我国高校课程教学的主要趋势,在此形势下,食品学领域也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食品化学是食品专业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开设有食品化学课程的高校开始了双语教学方面的尝试。部分院校对教学方法、授课技巧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都做了相关研究。总的来看,双语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但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英语水平相对不高、学生英语基础不同以及缺乏适用于我国食品化学教学要求的英文教材等一些突出问题也亟待解决。因此,开展本项课题的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教材的选择

对比国内外食品化学方面的教材,内容上各有侧重,以阚建全教授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食品化学》教材为蓝本,结合参考Owen R. Fennema等人编著的《Food Chemistry》(Forth Edition)和John M. DeMan等人编著的《Principles of food chemistry》(Third Edition)这两本国外比较流行的教材内容,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和完善食品化学双语教学内容的教案及课件,可相互补充。同时课件中的部分内容参照美国University of Oklahoma、Cornell University等著名院校的食品化学课件及国外一些食品化学相关网站和英文文献中的较前沿的食品化学内容制作成了英文内容。

2 教学模式

目前, 工科类专业基础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类:术语引导型、交叉渗透型和完全渗透型。术语引导型一般指任课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汉语讲解为主, 部分关键词汇用英语表达,这是最简单的双语教学模式; 交叉渗透型是在教学中对于易于理解的内容用英语讲述,不容易掌握的内容用中文表述;完全渗透型是采用英语教材、英语授课和英文讲解,难理解的内容借助汉语加以讲解;对于英语教学,最初时很多学生都有畏难情绪。因此,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激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及时调整双语教学的方式方法,争取让每位学生都能听懂;实施过程中注意由浅入深、由慢变快、由短至长,让学生在最初较简单的几次授课中找到自信,找到乐趣,为双语教学的后续实施营造轻松的氛围。

3 教学手段

我们在食品化学实际的双语教学中,采用多媒体辅助、师生互动、反馈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综合使用的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3.1 多媒体辅助

多媒体作为大学课堂一个重要的辅助式教学中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而在食品化学双语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单一、模糊的知识通过图、文、音像表述出来,既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课件中加入标准的原版英文解说,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3.2 师生互动

目前的教学过程,普遍存在教师为主,学生则是被动的学;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不分主次。所谓的师生互动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一个动态的互动,达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手段调节师生之间主动和被动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教学互动,以产生知识点的交流和落实,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效果。

3.3 反馈式教学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及实际教学条件限制, 学生不能系统、深入的学习和掌握过多的专业英语,对双语教学的学习过程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每一章结束后,对学生进行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通过汇总学生所反馈的教学信息的反思,总结、回顾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不断的改进授课方式和教学方法,为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4 问题与思考

良好的教学模式离不开精湛的教师队伍,虽然课程负责人在课程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基础以及组织策划能力,课题负责人在《食品化学》的授课中已尝试采用了双语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欢迎,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队伍中受过英语母语教学的教师较少,对英语教学的把握还有待提高,急需引进具有食品科学背景的外语人才充实教学队伍,弥补双语教学队伍的不足,提高食品化学课程双语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清丽. 高校英汉双语教学特点与模式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 2010.

[2]韩兆柱, 高凌风. 双语教学的价值、历史、现状与对策[J]. 教学研究, 2004, 27(5):417-419.

[3]张建平, 韩丽. 区域性理工科院校双语教学调查分析[J]. 教育与职业, 2007 (6):170-171.

篇9

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互联网在线公开课程,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在互联网上有很多的公开课,这种网络在线公开课,学生的数量不再是十几个几十个,有可能是成千上万的学生在听信息技术课程,他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沟通讨论,这种网络在线公开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选择自己喜爱的学科和方向认真的钻研学习,当然在慕课环境下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和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新时代的老师要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以及自身的专业知识,学生要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慕课的定义、慕课环境对于传统信息技术教育的影响、目测对于教师和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在慕课环境下高职信息技术教育这几方面进行探究,文中阐述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关键词】

慕课环境;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

慕课这种开放性的教育方法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的认可,国际上很多知名大学的开放性公开课程不断的发展,对提高全世界高等教育的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就有“开放共享”这两个理念,这也体现了新时期国家对于慕课的认可,这种教育模式所面向的对象不仅仅是在校的广大学生,也可以说社会上的在职人员和务工人员,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与时俱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而慕课环境下学生能够了解全世界各地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见解,对于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推动行业的发展,有跨越性的意义。

1慕课的定义

慕课这一词最早源于麻省理工大学,2001年他们将课程免费公开在互联网上,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可,与此同时国内外的一些知名的大学也纷纷效仿这种教育模式,甚至一些企业也参与到这种互联网在线教育的模式,例如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网易公开课、百度课堂、腾讯课堂等,都是以互联网在线教育为主要模式的教育机构,在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育不断的改革,对于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慕课环境对于传统教育的影响

2.1对职业教育有新的认识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自我认知不断提升,为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它应用到终身教育的规划中,在职业教育中虽然传统教育的体系比较完善,但显然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慕课概念的出现,影响并改变着传统教育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传统的教育不能满足他们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望,而慕课环境下,他们能够获取到技术更新的内容,并且为自己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学生结构复杂

高职院校的教育中,学生的学生能力差异很大,对于信息技术的理解各不相同,这给教师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不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慕课环境下,虽然课堂内的学生数目,不断的增多,但是这种环境下,可以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不断的思考讨论,打下坚实的基础,进而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2.3资源获取途径多样化

在传统的高职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和老师获取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渠道,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今天,对于传统的知识渠道来说,微博微信聊天软件等资讯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能够提供最新的信息技术知识,慕课在我国教育中不断的发展,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传统教育模式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互联网教育,很多教育工作者对于慕课教育改革认识不够。

3慕课环境下高职信息技术教育

3.1移动互联网教育

互联网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全面应用到移动客户端,很多的青年学生利用手机浏览网站,像是百度课程、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中国人民大学公开课等都搭建了手机客户端平台,这些企业和学校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各大院校企业应笑话他们那儿教育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基础上不断的创新,除了网络课程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信课堂等新生物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满足自己的教育目的。

3.2教师正确认识教育技术对于自身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化程度不断提高,只有将最新的教育技术融入到课堂教育当中,并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才能胜任,慕课环境下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才能向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突破自己固步自封终将会被淘汰。信息技术系的老师在线教育参与率处在较高层次,可以表现出教师对于在线教育的认可度很重要。

3.3信息技术在线平台的搭建

在大数据背景下收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老师的教育习惯来搭建在线教育平台,这个教育平台主要分为课程管理、平台首页、课程内容、课件内容、讨论区域、师生互动区域、问题回答区域、学习笔记区域等模块,充分利用这些模块,在学习的过程汇总记录、讨论、互动、练习等达到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

3.4做好课堂教育设计

慕课教育环境下要做好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在课堂内容上,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相应的视频,视频的时间要在15分钟左右,在网络教育中要加入笔记区域、师生互动模块(教师通过网络利用音频和视频与学生进行互动)、课后讨论区、以及相应的练习课件,信息技术的教育在于多实践,而在线的练习与互动,并在课程完成后设置结业证书,以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网络上要利用好互联网第三方平台。例如yy、qq语音、百度课堂等,充分利用好他们的平台来设计信息技术课堂。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中对慕课的定义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分析它对传统教育的影响,例如对于职业教育的影响,学生结构的复杂化,知识获取的渠道丰富化,在幕课环境下,对高职信息技术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慕课教育模式其开放性的特点,能够让学生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学习,对于课堂上的知识能够查漏补缺,是学生能够自主的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体系。

作者:李逢伟 单位: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英语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指示精神,同时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和科技创新的需要,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科研与技术开发的后备人才,深入开展中英双语教学逐渐成为工科高等院校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科技信息的交流传播过程中,英语是最广泛使用的语言,特别是在化学、物理、生物、材料等前沿学科,英语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日渐突出,因此在本科生的专业课中融入双语教学势在必行。材料的研究、发展与生产具有国际性强,应用范围广,发展前景好等特点,其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目前功能材料专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进一步考研深造,或进入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也就要求现在的材料类教育要与世界接轨,因此实施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特别是实验课的教学,只有通过实验教学才能使学生把理论知识真正地转化为实际知识,这也将为今后研究工作、研究生实验、科研工作等奠定基础。

一、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课融入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功能材料种类繁多,用途广泛,正在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高技术产业群,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功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它已成为世界各国新材料研究发展的热点和重点,也是世界各国高技术发展中战略竞争的热点。为适应功能材料的全球化发展,功能材料专业学生有必要在专业实验学习中逐步地接触、熟悉、掌握一些常见材料、表征设备的专业英文术语。另一方面,由于实验课一般小班授课,人数较少,理论内容也较少,重点比较突出,相对于理论学习来说学生更容易掌握英文词汇。因此,将双语教学模式融入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课中,在相对简单的氛围下,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将双语教学模式融入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课中的必要性如下:其一,为准备考取研究生的学生奠定科研学习基础。研究生阶段的英语学习十分重要,日常设备的专业术语,专业英文文献阅读,以及英文类专业文章的写作,都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英语基础。因此在本科生阶段,特别是在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课的学习中,通过实际动手操作过程融入双语教学,会加深学生对专业英文词汇的理解,可使学生更早地接触到材料类相关词汇,为进一步的深造学习奠定基础。其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功能材料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和适用社会发展的人才。新材料的全球化发展,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专业英文术语,在毕业生找工作面试阶段,才能够对相关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的研究领域和内容及时把握,顺利通过面试。其三,提高学生在职场中的优势。根据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材料类的大型企业均走国际化路线,与世界接轨,因此,在本科学习阶段接触一些专业的词汇,会增加与企业沟通交流的信心。

二、如何开展功能材料专业实验的双语教学

1.实验指导书的选择和编写。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课的特点在于专业性、应用性和现展性。随着材料学的快速发展,专业实验的指导书也应具备动态性和开放性。首先在专业实验课的教材选择上,应选择国内外比较受认可的,具有权威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的教材。同时,还需结合课程的教学实际和材料学的快速发展进行实时改编。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讲义的编写应采用中英文结合的形式,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避免学生产生厌烦的心理。在中文版讲义中适当加入重点的英文专业术语和词汇,实验题目和关键词应采用中英文对照表示。双语教学需循序渐进地开展,逐步地加大实验教材中的英文比例。

2.学生应逐步撰写英文版实验报告。在实验课程进行前,应鼓励学生通过翻译软件,自主将中文讲义改写成英文的预习报告。在翻译和书写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讲义中反复出现的专业术语有所熟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进一步加深对这些词汇的掌握,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师应当严格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学生所提交的英文预习报告,检查是否按照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实验步骤等认真书写,是否有偷工减料、抄袭、乱写等行为,并对预习报告中出现的错误语法加以修改。

3.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融入双语教学。首先,教学手段的改变。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过程包括学生预习、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操作、教师检查这五个环节。教师的讲解和操作会占用大部分的时间,这样会减少学生的动手实践机会。通过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动态的课件演示和英汉双语的课件背景图文并茂地传输给学生,可强化学生对专业英文术语的记忆,难点问题和重点知识的理解,增加趣味性,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次,教学过程的改变。在功能材料专业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和板书将实验目的、实验仪器、实验原理及实验过程采用中文中穿插英文的方式进行讲解,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体英文水平和差异。随着实验课程的逐步开展,逐渐加大中英文的比例,每次实验时强化讲解过的重点词汇,加深学生的记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或已讲解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在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应尽量与学生双语沟通,引导并鼓励学生用英文或专业词汇阐述问题,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英语交流环境。同时,教师应在课堂上融入一些新材料的发展,让学生与时俱进,掌握热点材料的英文名称。课上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采用英文记法,比如实验材料、实验结论、单位、坐标等,陌生的词汇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起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加强学生记忆。

4.英文报告的批改及考核方式。教师对英文版实验报告应进行认真的批改,并将批改后的英文实验报告及时反馈给学生,学生按要求修改后再返回给任课教师,教师总结出学生常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在实验课中进行纠正。实验课成绩的考核不同于传统的试卷考试,实验成绩更注重平时的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操作、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等。通过课上的师生交流以及对学生的辅导,教师可基本掌握学生英文“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再结合其实验报告的情况,基本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相对于理论课的考核方式更合理,可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双语教学效果。学校应定期对所有学生的英文实验报告进行汇总,由专业的教师组成评定小组,对优秀的英文实验报告进行等级评价,并设定一定的奖项鼓励,增加学生英文学习的动力。

三、功能材料专业实验双语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困难

首先,学生对双语学习缺乏信心。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英语不过关,主要是对专业英文学习存在畏惧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十分重要,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使他们认识到专业英文学习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功能材料的发展迅速且全球性强,缺乏专业词汇,会导致学生在职场上碰壁。其次,对于理工类学生而言,学生的英语总体水平不够高且存在差异,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增加了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功能材料专业实验课中,逐步地增加英文的比例。初始阶段,增加学生的材料类专业英文词汇量,课堂上反复地重复专业词汇;随着词汇量的增加,不断地在实验中增加难度。功能材料专业实验双语讲义需要找到合适的教材,教师也要根据内容适当的增加英文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克服困难,编写适合的功能材料专业双语教材,内容也要与时俱进,把握材料类的快速发展,掌握全球化特点。双语教学所需要的教师既要了解专业知识,把握世界材料的最新发展,又要掌握熟练的英文。这就对教师的选择带来了一定难度,学校应尽可能地为具有潜质的教师提供英文进修的机会,提高教师双语水平,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