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政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239-01
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事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我国城乡老年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达到70%,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进入老年,老年空巢家庭将进一步增多。老龄人口大幅度增长后对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发了人们在健康需求、老年医疗、护理观念上的转变。
1老年人护理的面临的问题
1.1缺少专业护理人才。我国几乎没有专业的老年护理人才。从事老年护理的护士大都学历低、人数少,且没有接受过老年护理的系统教育,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且只能从事一般的生活和医疗护理,缺乏专业性,因此也不能称为老年护理的专业人才。
1.2老年护理学科发展缓慢。目前我国老年护理学课程且尚未在全国普及,《老年护理学》的本科教材2000年12月才正式出版。尚无一所护理院校专门开设老年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教育严重滞后。
1.3老年护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从我国目前的保险现状来看,社会养老保险提供的仅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社会医疗保险改革还未完全成熟,且存在许多局限性,还无法覆盖所有老年人,它仅提供给工薪阶层,而无法满足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完善。
2做好老年护理的措施
2.1建立健全老年护理体系。充分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原则,建立长效的老年护理服务机制,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二五”期间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2.2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提高国家对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度,减少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加强媒介宣传,加强人们敬老意识和对老年护理工作的认识,改变对护理工作者的歧视。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并有计划地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老年专科护理工作者,派遣去发达国家引监护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选择适合我国老年护理的先进护理观点和技术,拓宽老年服务的思路。积极开展老年护理研究,培养老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开拓与发展。
2.3将老龄人的预防保健作为医疗体系的基础工作纳入政府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划中。加强老年人群健康教育,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老年护理模式,建成医院-社区-家庭护理连续服务机构,不断提高老年护理质量,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2.4调整医疗保险支付政策,促进资源利用的效率与公平。一是通过调整医疗保险家庭病床结算政策,将部分老年护理费用纳入报销范围,进一步促进居家护理和居家养老;二是通过明确老年护理院的出入院标准和适当提高长期住院病人的费用分担水平,提高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效率;三是通过增加养老院内部医疗机构的医保联网数量,方便养老院住养老人就医,同时由医疗保险基金支付一定比例的老年护理费用,提高养老院住养老人的护理保障水平。同时,鼓励和扶持社会、企业、个人兴办老年护理机构和福利设施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所形成和收到成效的老年护理中心、临终关怀、托老所、家庭护理、老年公寓等多层次、多种形式的老年护理服务网络管理体系,适应我国医疗保健市场的需要,满足老年护理需求。
总之,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如何维护好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龄人群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全面、系统、规范、完善的服务是我国护理人员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对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巨大挑战,是我国政府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应当积极关注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相信有了政策、法律、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建立,我国的老年护理事业必将有着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篇2
关键词:老年人 心理需要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339.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1-0234-02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老年人对护理的需求将急剧上升,同时随着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出发,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亿万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状态下安度晚年,已成为我们老年学研究领域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经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将老年人心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老年人心理表现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离退休的老年人失去了与同事共同学习的机会,而儿女成家立业,没有时间陪伴在身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而大多数子女只注重对老人们生活上的照顾,忽视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是当老人生病时,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俱增。
1.2 焦虑和抑郁症 老年人离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日程骤然改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以至于难以解脱,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上成功,公私、多疑、孤僻或像老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原始的幼稚的行为,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住院后希望医护人员每天围绕他一个人,只关心他。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的改变,同老年人的闹退化有密切关系,脑的各部分发生退化的程度不一致,如大脑额叶比其他区域退化,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故老年人性格已发生改变,出现控制下降,易发怒。
1.5 自私、多疑 人的行为受感知、思维、情感、性格、智能等影响。因此,有的老人由于大脑皮质功能的减退,上述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致行为异常。
2 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并及时向老人及亲属详细介绍院内环境及各种护理措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出入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1]。
2.2 密切护患关系 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由于老人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是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是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犹如在家的感觉。
2.3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维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又是一个问题要交代还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遇到他们要主动打招呼,言语间要尊敬,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4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间清洁幽静的基础上,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是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
2.5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做事得到同事们的尊敬,退休后人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如果提出的意见和想法不能被采用和重视,易产生不被人尊重的想法,从而封闭自己,不再表达自己的意愿拒绝与他人交谈。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总之,护士担当着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表现。
篇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875-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不断增加,他们心理上的需要也不断提高,了解他们的心理,提供相应的护理,已成为我们刻不容缓的任务。只有提高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才能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从治病先治心的原则,我通过了解住院老人的表现,对他们细致的心理分析和观察。
1 老年人的心理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1 孤独感和失落感 老年人退休失去了与同事共同学习工作的机会,儿女已成家,没时间陪伴身边只重视生活上的照顾,忽视情感上的交流,特别当老人生病时年老体弱、病程漫长时,思想负担沉重这种孤独与失落感与日剧增,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1.2 焦虑和抑郁 老年人退休后,过去长期习惯了的生活骤然改变,易产生情绪上的波动,产生自卑、无用感,甚至焦虑抑郁、此外老年人丧偶、亲友生死离别等对老年人都是最强烈的生活事件,从而感到无限悲伤,再加上有病身体上的不适、自理能力的缺陷几乎对生活失去兴趣。
1.3 自尊心强、固执 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人生体会、事业成功,自尊心比较强、固执、多疑、孤僻或像小孩一样出现一些幼稚的行为,尤其住院后表现的更加明显否认自己有病、拒绝治疗等。
1.4 控制力下降、易怒 老年人的性格改变,同老年人的脑退化有密切关系,而额叶与性格关系密切,老年人性格发生改变,出现控制力下降,易发怒。住院后处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当中更加难以控制情绪,常表现的激动、行为异常。
1.5 自私、多疑 自私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得病后希望医护人员围绕他一人服务,只关心他一个人。对治疗和疾病的愈后常表示怀疑。
2 护理措施
根据以上老年人心理问题我总结并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创造温馨的住院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的接待患者,并及时向老人及家属详细介绍院内外的环境、各种护理措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2.2 尊重、关心、体贴老人 老年人思想相对缓慢,语言表达较迟缓,记忆力也有所下降,一个问题要交代好几遍也听不清,记不住。遇到这种情况应耐心解释,不急不躁,态度和气,语速要放慢,鼓励患者正确的对待疾病、配合治疗。遇到他们主动打招呼,并用尊称,使他们心理上得到安慰,在感情上得到满足,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2.3 密切护患关系 由于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藉,在感情上得到一定的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理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缩短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护理人员应谅解患者的异常行为,在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他们,如带领全体医护人员给他们过生日,使他们感受到亲切、温暖,犹如在家的感觉。
2.4 做好病人的安全和用药的护理 以消除顾虑和猜疑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如病人入睡帮病人盖好被子、加护栏,行动不便的病人搀扶活动等使病人心理感到在医院很安全消除一些顾虑。详细说明每种药物的用法、用量及作用,口服药要监督病人服下,外用药亲自帮病人使用,输液过程中要不断的巡视病房,控制输液量和滴速等这些都使老年人感到备受关心,在治疗和护理上放心,消除猜疑,更加信任医护人员,心理处于最佳状态,便于疾病的恢复。
2.5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房间清洁幽静的基础上,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老人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病室的安静、灯光要柔和、床铺要舒适、睡衣宽松使病人有充足的睡眠而保持心情的舒畅。
2.6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的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并告知子女多陪伴老人,及时观察病情。出院后及时的随访,询问病情、指导用药、合理安排饮食,护理不间断性,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总之,护理人员是老年人生命周期中专业健康维护的角色,只有结合身心特点,运用自身的心理护理技巧,才能对老年患者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这对提高老年人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更是全方位整体护理的表现。
篇4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护理;重要性
随着现在医学体系的迅速发展,整个社会的医疗水平已经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提升,医院的护理水平相较于以前也更加科学完善。然而,由于护理机制仍然不够完善,在手术室的护理之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危害患者健康的安全隐患,这些潜在的安全威胁可能会不利于患者的护理和康复,严重甚至可导致患者的生命危险。因此,为了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为了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康复做出保障,医院应当对现有的手术室资源进行整合,从优化护理的管理措施出发,逐渐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服务水平和自身的责任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有效避免老年护理安全事故的产生,树立医院优秀的护理形象。
1 我国人口现状及凸显的问题
随着家庭人口结构的改变以及医疗、卫生的不断推广与普及。据统计,2013年人口普查老年人口数量突破2亿大关,人数为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由此可见,老年人的养护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突出问题。
2 老年护理的重要性
2.1是社会品德的体现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1996年我国老龄协会提出"健康老龄化"的战略目标,此战略目标主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①老年人个体健康;②老年人家庭健康;③老年群体整体健康;④社会环境健康。实现健康老龄化是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需要国家、社会、家庭以及个人共同努力。
2.2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老年人由于年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身体衰退的信号。主要表现为组织器官储备能力降低、功能减退、以及出现各种慢性疾病,免疫功能下降,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感觉及平衡功能减退,容易发生跌倒交通事故烫伤等意外。操作能力和反应速度降低,手足协调功能下降,生活自理功能降低,所以应该注意保护老年人的安全.必要时可帮助老年人使用日常生活辅助用品。所以和老年人交谈要注意语调、语速、语言的选择。同时要认真做好健康教育,比如进行健康运动,营养膳食及自我保健等方面的指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2.3当前老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3.1老年护理人员素质低 由于传统护理理念的影响,很多医院拥有的护理人才队伍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自身的安全服务水平和责任意识不高,对于护理学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不够了解,对于应对老年护理的突发事件中也缺乏一定的应急和判断能力。所以,正因如此,部分护理人员往往会在老年护理中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手术未能顺利实施,比如护理人员技术不熟练导致的手术必须物品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对患者病情了解导致延误手术等。
2.3.2老年护理知识不明确 有些护理人员不够细心可能导致用药存在一定偏差,弄混外用药和静脉药的标识,输血输液的查对不严。患者询问时执行的口头医嘱存在一定偏差,给药种类或者剂量出现一定偏差。在仪器使用方面,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定期对所使用的仪器进行维修保养,手术前未能及时对大型手术仪器进行试机,严重时可能导致手术过程中仪器临时出现故障。部分护理人员在电刀的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熟练,容易造成手术过程中电脑的电极黏性不够,固定不稳定,可能导致电刀脱落造成患者的电灼伤。
2.3.2老年护理管理不细心 部分护理人员护送老年患者回监护室时,动作不够细心往往容易导致病患者感到不适。如:部分护理人员未能在老人手术前后认真清点手术用品,未能完整记录手术当中需要的手术用品,未能做到仔细核对每样手术用品,确保数目不出差错,确保不将手术用品遗留在病患体内。部分护理人员术前、术中、术后护理记录往往出现差错,在管理和行动上都不细心,出现许多涂改情况,极易造成医疗纠纷。
2.4老年护理中问题的应对措施
2.4.1加强老年护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当前我国的医疗改革已经渐渐普及,这就是为了促进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护理服务专业理念的提升。与此同时,医院应当做到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基本医疗和护理理念,有效减少老年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为了更好的提升老年护理的水平,降低潜在的安全隐患,医院应当提高相关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的护理理念,并积极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新的护理理论知识,学习新的护理技术,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其次,医院要加强对护理人员服务意识的强化,坚持做到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需求和意愿。并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提升整体的护理水平。同时,医院可对手术室内的所有护理人员进行安全教育,让所有护理人员树立起患者安全第一的安全观念,做到严格实施老年护理中的各项工作流程,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的护理质量,有效减少手术室内安全事故的产生。
2.4.2加强对老年护理知识的宣传 医院需加强对护理人员药物学相关知识的培养,坚决要求护理人员做到使用任何药物之前先认真核对剂量和浓度以及药物的正确用法,对于术中口头医嘱,要做到让护理人员复述一遍正确无误后再告诉患者让其执行,并能坚决保证外用药和内服的标识完全分开。对于需要输血的病患,要让护理人员和主治医生共同核对病患的基本资料以及所输血型的保存期和血袋的破损情况,确保万无一失后,才能对于病患进行输血,并密切观察输血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减少应输血不当出现的问题。对于仪器使用方面,应要求相关的护理人员了解仪器使用的基本知识。如老年患者手术后,相关护理人员需管理好手术台上的电刀笔及其他手术用具,将手术器具放置于安全位置,避免部分危险器具如高频电刀在非正常使用时造成电灼伤。
2.4.3护理人员履行告知义务 老年患者往往记忆力差,理解能力有所下降,因此在给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应该耐心,对于某些易发生的危险事件除了口头告知以外还需要书面告知。在进行健康教育时要有针对性,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进行个性化教育,从而提高护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4.4采用运动指导的方式 由于老年患者的体质一般比较差,所以不喜欢运动或者存在着运动不足的情况,根据当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个人兴趣,可以提出一些运动的方案,比如慢跑、跳舞和慢跑等一些慢性的动动,进一步增强肺部的供氧量,真正改善血液的循环,但是不能太疲劳,根据个人情况要坚持大概40min/d。
2.4.5进行健康指导 只有充分利用空余时间或者双休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指导,比如开展老年压知识的讲座,举办一些义诊方面的咨询,发放相应宣传知识手册,使患者从发病原因和常见症状自我监测之后加强预防措施。同时对于注意事项、并发症状和治疗原则方面对高血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个别一些特殊原因不能到场的进行健康指导或者对于健康指导的一些患者,医护人员可以采用上门进行服务。或者是采用电话追踪随访的方式,定期组织患者进行体验,建立健康档案,直接拉近医护人员与患者的距离,真正提高患者各种疾病的认知度,有效地开展护理干预工作。
2.4.6加强心理的护理 由于老年人存在着一定特殊性,所以在病期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非常悲观、害怕以及沮丧的心理,严重的还会影响患者生活的质量,经过具体情况分析,可以总结出老年人产生不良情者兴奋绪的原因,大部分老年人因为文化层次比较低,对自己的病情没有一定的了解。同时由于和家人的共同的语言相对比较少,我们一定要患者进行沟通,介绍老年患者相关知识,消除患者心中的顾虑,增强患者的信心,其次还需要与患者进行有效地沟通,然后取得家长的信任和支持,让家属主动地担当起照顾的责任,关心患者并,并对患者的服药情况进行检测和提醒,最好能够陪伴在老年人左右。对于老年人吃药这个环节,老年人一定要根椐医生要求进行吃药,不然就会发生不必要的意外。
2.4.7遵医嘱服药 因此,遵医嘱服药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有部分老年患者记性差,常常忘记按时服药,主要靠家属和护士提醒和督促。另有部分患者未能正确服药或对药物的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在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对这部分患者讲解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使患者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
2.4.8注重带教老师的带教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们需要通过鼓励护士积极参与护理大专和本科方面的学习,通过积极选拔优秀的人才去外出学习,护理部组织相关的人员去带教查房,交流相应的经验,努力掌握更多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只有拥有本科高精尖仪器的操作,才能真正了解本专业的医疗方面的水平,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都需要不断地丰富并完善自己,并请授课水平高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进行全院性的学习,将带教体会与大家进行相应的分享,从而提高护理能力。
3 结语
老人的护理工作由于具有环节复杂,服务要求高,操作过程容错率低,事件连续性强等特点,对相关的护理人员有着更高的要求。如何避免和及时发现老年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及时应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是医院想要提高整体医疗水平就必须面对的重大难题。想杜绝医院各处存在的问题,必须抓好老年护理中的每一个重要步骤,从加强老年护理人员的素质做起。同时,医院需要采取必须的措施,认真执行各项有关的规章制度,对老年护理中存在问题有高度的认知,并能针对不同老年护理问题采取具体的应对措施,保证医院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完成,进而减少患者的痛苦,对患者进行最有爱心的护理,从而有效的杜绝医院护理中存在的各项问题,也从整体上提高医院的信誉度和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文传凤,李玲.老年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应对策略[J]. 临床护理,2012,6(13):17-18.
[2]蒋秀华.护理差错分析与防范对策[J]. 求医问药,2011,9(99):8-11.
篇5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完善护理
一、存在问题及分析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 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与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加快。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990年的6299万增加到2000年的8811万,占总人口的比例由5.57%上升为6.96%,目前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性别间的死亡差异使女性老年人成为老年人口中的绝大多数。预计到204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超过20%。同时,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日益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到2040年将增加到7400多万人。
(三)我市老龄化现状和趋势 按户籍人口统计,截止2009年末,我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75.35万人,占总人口的17.27%,比上年同期增加3.92万人,增长5.49%,老龄化程度高于全省16.18%的比例,列全省第四位。其中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人10.79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4.32%,占总人口的2.47%。预计到2039年我市老年人口数将达到最高158万人,老龄化比例接近40.24%左右。
(四)老年人健康问题十分严重 老龄人口数目及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的增加,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具有发生某些慢性病和体力衰竭的危险年龄段。进入老年是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老年人离开了工作多年的岗位,每天的生活内容发生了改变,所以,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会出现很大变化,甚至会产生很多问题;由于机体组织的衰老及功能的减退,各种老年性疾病接踵而来。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非感染性和感染性疾病发生率都增加,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城市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60.2%,为总人口平均患病率23.7%的2.54倍。
(五)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老年医疗保健方面存在的不足如下述几点:
1.我国的部分城市和地区已先期进入老龄社会,而社会的准备确不足,老年人的照顾、出行、就医等问题还没有受到社会的重视。
2.有些单位发不出老年人的退休金,医药费不能及时报销,造成老年人经济困难,有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小病演变成大病。
3.目前的医疗工作还是以各级医院为基础开展的,医院只把病人作为服务对象,没有把健康老年群体和易感老年群体作为服务对象,将老年病的预防、保健工作放在了次要位置。
(六)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传统医疗模式存在如下问题:
1.忽视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和功效,只重视疾病的治疗,而对影响他们健康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2.重视医疗工作,忽视预防保健工作;临床医师们重视个体病人信息,忽视群体病人信息;对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缺乏详细的了解。由于不能及时得到老年群体的年龄结构、患病情况、健康水平的资料,对于各种严重疾病的高危人群无法进行监控和分析,也就不能提出预防措施。
3.随着老龄人口的逐年增加,寿命的延长,老年群体的健康状况与年龄成反比,并且多数患有多种疾病,住院率远远大于中青年龄段。像北京病人集中的地方,老年病人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住院难现象时常发生,给老年病人及时诊断、治疗带来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
笔者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也是对人类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公共卫生政策所取得的成就。但是取得一定成就不等于完善,对于老年人的就医护理还有所欠缺,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绍兴市中医院作为创三甲的医院之一,在老年人护理上已经有过硬的技术和高素质。笔者认为在老年人护理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坚持做到精益求精,日益完善,作为绍兴市中医院的一名护理人员对于老年人护理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在医疗政策上完善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对老年人的需求问题要分轻重缓急解决。需要明确的是,不是所有觉得老年人需求问题都要由政府解决,都由政府包下来。对于那些关系到老年人的基本自下而上需求,如:经济、医疗、合法权益等基本保障问题,主要应由政府来解决,特别是对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应由政府承担。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保证老年人都能享受医疗保障,有病得医,住院能得到最大力度的护理。对于那些收入水平较高,个人需求层次较高的老年人,可以由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激活市场、借助社会力量来满足其需求。
(二)在护理服务上的完善
在护理服务上,配备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1.作为医生和护理人员,拥有较多的护理知识和经验,能针对患者的体征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并能在各种不典型的临床反应症状中,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给予恰当的抢救和护理。
2.用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较丰富的临床经验,针对老年人群多发疾病、疾病并发症多和一个人同时患多种疾病的特点,对症下药。
3.老年病人的机能衰退和疾病的长期复发治疗,使尿道、血管等器官变硬变窄,给医疗护理技术操作造成一定的难度,医护人员有过硬的技术操作本领,减少病人不必要的痛苦,避免操作不当影响技术效果。
4.有耐心,做为老年人服务的医护人员,除了具有一般医生所必需的敬业精神外,还有一份特别的耐心,不厌其烦的护理老人。
5.老年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因病痛的折磨和社会交往减少,容易产生厌世情绪和孤独症。老年人特别喜欢回忆往事并向他人倾诉,医护人员特别注意心理医护质量,用爱心去倾听老年人心声。
参考文献
[1] 绍兴市民政局:关于政协六届四次会议第145号提案的答复.
[2] 陶立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科学决策月刊2006.
篇6
汤哲,北京宣武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北京 100053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49(2007)02-0006-07
导言
我国人口正在迅速老龄化,目前人口已经进入老年型。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高龄老人的增加,解决老年长期护理问题成为中国21世纪的一个重大社会课题。本文利用国家级统计数据,从宏观角度回顾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分析今后我国老年长期护理发展的模式及途径。
一、老年长期护理背景
1.人口背景
由于20世纪50~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将逐步进入老年,在未来半个世纪老年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人群。根据联合国预测,从2000至2025年,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3.3%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①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10.1%上升到2025年的19.5%,几乎翻一番。从2025至2050年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4.1%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达到29.9%的高水平,几乎每十个人中就有三人达到或者超过 60岁②。
2.国家卫生事业
总体上看,全国服务于老年人以护理照料为主要功能的慢性病医院、护理照料机构、康复机构、晚期病人的临终关怀机构还很少。城市尚未建立起老年长期护理服务网络,政府在这方面提供的福利对老年人的覆盖面还比较窄,社区老年人的福利服务设施以及家政服务组织也比较缺乏。
3.老年人口的健康状况
(1)老年人口的患病率。199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显示,调查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 151.1‰,其中:城市239.6‰、农村120.5‰③。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为518.0‰,其中:城市791.7‰,农村351.2‰。65岁及以上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为全部人口的4.04倍。人均患病2~3种,49%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失能。调查地区居民两周患病率为143.0‰(城市为153.2‰,农村为139.5‰)④。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两周患病率为338.3‰(城市为 396.9‰,农村为302.1‰)。当前老年病中患病率最高的是心脏病、骨关节病、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气管炎)、高血压等四种疾病。
(2)老年人口的生活自理能力。年龄增长带来的生理性及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促使老年人功能减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1998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显示,65岁及以上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限者占19.6%,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4.3%)。北京老年病医疗研究中心2000年调查, 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20%存在躯体功能障碍, 日常生活需要不同程度的帮助,5%的老年人日常生活完全需要依赖他人照料。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日常生活完全能够自理的占65.37%,相对自理或者相对依赖的占22.17%,完全依赖的占12.46%,认知能力中度或者重度损伤的占 23.69%。根据北京市的调查,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约有16%的老年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5%的老年人患有老年期痴呆症。也就是说在北京市200万老人中,大约有10万左右的老年痴呆症患者。中国1.3亿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患者大约500~600万,约占世界总病例数的1/4。而且每年都在新增2.5万,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大约要增长到4亿,那时老年痴呆症患者大约就会有1600万到2000万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生活不能自理以及痴呆老年人口迅速增加,向老年人口提供长期护理成为我国具有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二、家庭护理
1.家庭护理现状
在当今中国社会,生活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以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为主,目前,绝大部分需要照护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员负担照料。
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调查,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90.8%,农村的这一比例达到97.3%。在城市,主要由保姆照料的老年人只占 6.0%,主要由居委会或养老机构照料的仅占0.3%。目前,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村老年人家庭雇保姆的非常少,几乎为零(0.3%)。
根据2000年对已经死亡的高龄老人(3349人)跟踪调查,临终前卧床不起者占死亡群体的 68.8%。临终前需要他人照料的平均时间为92天。在完全由他人照料的高龄老人中,85%以上的照料者来自家庭内部,其中,农村达到90%。照料者中,无论城乡,都以子女、孙子女为主,社会工作者、保姆提供的照料很少(表1)。
{C5R439.jpg}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大部分需要全天照料。上海市调查显示,主要照顾者每天照料所花费时间达12小时及以上的占64%,9~12小时的占8.8%,5~8小时的占14%。
我国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在老年长期护理中的作用都比较薄弱。只是在大城市,一些志愿者在重大节日(老年节、志愿者日、春节等)向老年人提供服务。
2.家庭护理面临的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家庭小型化、妇女广泛就业、现代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劳动强度增加,劳动者的流动性增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作为长期护理主要资源的家庭成员目前正在承受着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在1973年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下,生育率持续下降,家庭护理的人力资源迅速减少,对未来老年长期护理造成潜在的巨大危险。独生子女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一些无子女老人的数量也会增加。预计 2010~2030年,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将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三、机构护理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年社会化护理的需求问题出现晚,增长快,而社会化护理事业发展缓慢,社会的应对措施滞后于社会需求。
1.机构护理需求
长期以来,老年的护理一直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的责任,机构护理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带来的现代化提升了广大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从而提高了社会服务的购买力。过去,人们认为把老年父母送往养老机构是不孝顺的表现,如今,这种观念正在发生变化,对增加社会服务设施、加强社会护理体系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调查表明,无论城乡,需要提供照护服务的老年人大约占7%。85岁及以上老人中,城乡需要提供照护服务的比例分别达到33.9%和 29.4%⑥。
2.机构护理现状
20世纪80年代,传统的家庭护理问题逐渐显现,机构护理开始引起社会的关注。针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我国政府加强了老年卫生保健工作。从1984年起,中央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建立了老年保健管理机构。有条件的大城市相继设立了老年病医院、老年人护理院或老年医疗康复中心。地(市)、县(市)医院设老年病门诊,有的街道和乡镇设老年病门诊或老年医疗站,广泛建立老年家庭病床。其他老年机构,如老年疗养院,为孤寡老人建立的敬老院;以及最近刚兴起的老年公寓等,护理工作在这些机构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据1991年卫生部统计,全国有家庭病床60.8万张,其中81.2%为老年人占用。进入21世纪,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逐渐被社会所认识。除了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成立老年护理院时间较早外,其他地方的老年护理院有增多的趋势。
过去,政府将护理机构建设与管理全部包揽下来,后来发现经济负担过重,20世纪90年代,政府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促进了机构护理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共有各类老年人社会养老机构3.8万个,床位数112.9万张,平均每千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拥有床位8.4张,仅占老年人口总数的0.84%⑦。
3.机构护理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施不足。目前老年人照料和护理设施的发展相当滞后,供需矛盾很尖锐。据民政部统计,2001年,城镇的孤老残幼有150万人,只有13%由福利机构收养。农村敬老院覆盖率和五保户覆盖率分别为13.6%和63.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由敬老院供养的占 13.6%,还有1/5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⑧。在经济发达的北京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的满足水平也仅为2.1%,入户护理为15.4%,家庭病床为20%。老年人对家务和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远未得到满足⑨。在上海,现有养老机构438所,有2.8万张床位,仅能够满足全市1%老人的养老需求。根据上海市养老机构发展规划,到2010年,全市养老床位也只能满足1.8%左右的老年人口⑩。
(2)服务供需矛盾。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在许多方面尚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缺少长远规划,护理机构提供的服务不足。还有以下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机构的分布和可及性、机构内的配套设备、居住环境、服务内容和质量,以及管理水平等。
(3)资金压力。首先,老年长期护理工作刚刚起步,政府投入十分有限,目前缺少专项的老年卫生资金。设施建设、护理保险及人员培训,均受到资金短缺的限制。以上海为例,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是民政局投入的。2000年,市民政局用于全市居家养老的经费补贴为36万元, 2001年为552万元,而这些经费对于全市240多万老人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11)。其次,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是现收现付制,过去没有积累。人口老龄化使得医疗保险基金支出迅速上升。增加对老年长期护理的投入,政府能力有限。第三,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无论城乡均尚未建立,限制了消费者对社会化护理服务的利用。
篇7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1 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 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 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
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长期护理;政策措施
1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与问题
长期护理是指由于疾病或衰弱导致生活不能自理,因而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需要他人在医疗、日常生活中给予广泛的援助〔1〕。为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服务是老年社会福利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1人口老龄化导致长期护理需求迅速上升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为1.4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1.3%,并以每年平均3.2%的速度递增。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达到4亿,从而步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最高行列。不仅如此,在我国老龄人口高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口内部高龄化趋势也非常明显。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比例以大约等于65岁及以上老人增长速度的两倍超高速增长。以上海为例,至2007年底,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0.24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7.5%。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并不仅仅在于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老年人群体的健康状态不容乐观。根据2005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无重要脏器疾病的所谓健康老人仅占20%~5%,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为53.9%,是全人群的4.2倍,人均患有2~3种疾病,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关节病和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5〕。这些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肌体正常功能,恢复期长,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即便不是患有严重的疾病,老年人也因为年老体衰常常需要护理服务才能实现正常的日常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1200万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占老年人口的8.9%〔6〕。在上海,老年人表示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困难的占8.3%,其中60~69岁年龄组中个人日常生活需要照顾的为6.3%,70~79岁年龄组为27%,80岁及以上年龄组为47.9%〔4〕。这些数据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和老年人身体条件变化等原因,老年人的生活依赖性需求程度也随之大幅度增加。况且,许多高龄老人往往又是丧偶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没有配偶可以照料的情况下,就会更多地依赖子女或其他社会支持系统。可见,向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提供长期护理已成为我国最具挑战性的社会问题。
1.2家庭结构变化致使家庭的照料功能日益削弱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护理一直被认为是家庭成员的责任。绝大部分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中,由家庭成员负责照料,属于非正规的长期护理服务。根据1992年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的调查,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照料者的选择顺序依次排列为配偶子女孙子女保姆或钟点工,数据显示,对于需要照料的老年人,主要由配偶、子女或孙子女照料的比例在城市为90.8%,农村为97.3%〔7〕。然而,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的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城市中中青年生存竞争的加剧,职业流动的加速,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家庭结构开始趋向小型化、核心化。据统计,2005年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其中城镇为2.97人,农村为3.27人。同时,传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深刻影响着城市家庭中的代际关系模式,导致两代人分居的倾向,老年人独居现象日益增多,即所谓的“空巢家庭”。就上海而言,至2007年底,上海市纯老家庭老年人口总数84.37万人,其中单身独居老人19.30万人,空巢家庭比例已超过40%。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全国率先实行计划生育的地区,上海首批独生子女父母将在2013年前后进入老年阶段,届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独生子女父母将达到80%。这种空巢家庭将会形成第一次并且成为主要的家庭形式。因此,家庭小型化与“空巢”家庭的增加,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的困难与压力进一步增大,家庭作为养老载体承担的老年人护理职能将被削弱。一旦家庭失去了对老年人的保护作用,将会使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权利受到危及。
1.3长期护理费用的急剧增大加重了政府与个人的经济负担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医疗服务可得性的改善,目前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2岁,上海已达到81.08岁,进入了长寿时代。但同时,我们也可看到由于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与老年人的带病生存并存的,致使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尤其是护理费用急剧增大。国内外有关资料证明,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密切相关。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65岁以上与65岁以下人口的人均医疗费用比例为3∶1~5∶1,特别是75岁以上的医疗费用增长更快。就我国而言,目前离退休人员与在职职工的医疗卫生费用支出比例约为2.2∶1,老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的1.9倍,18%的老年人将占用80%的医疗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会占用一生医疗费的80%〔1〕,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将不断提高。虽然我国已建立起了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在现行的制度框架下,医疗保险的范围仅仅是针对疾病给付,对老年人的非基本医疗照护、生活照护等均被列为“不予支付”项目〔2〕,需要护理的老年人往往借所患疾病急性发作的名义住进医院接受疾病护理,为此造成医院滞留大量不愿出院的“驻院老人”。由于这种护理缺失所产生的老年人住院实现护理的现象,造成医疗费用剧增。即使有些老年人可入住老年护理院,但由于老年护理院数量少,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供需矛盾异常突出。据上海市民政局2007年底的统计,上海各类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72所,而本市老年人口中有22.27%属于生活不能自理的,这些老人大都患有较为严重的慢性病,不仅需要一般的生活照料,还要专门的医疗护理服务,老年人及其家属对于老年护理病床的需求量为19.16%,而目前实际开放的床位数仅占需求量的7.06%,许多老人往往登记后很长时间都不能被收住入院,老年护理病床已成“一床难求”。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年护理的家庭往往只能借助雇请护工或保姆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不仅护理效果不理想,而且费用全部由自己负担。由于老年护理是长期的,护理费用总额巨大,这对收入较低的老年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长期护理的费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完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城市老年人长期护理存在的严重问题,面对汹涌而至的“银发”浪潮,我们应尽快采取相应对策,以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的护理危机。
2.1明确政府职责,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老年人长期护理体系是一项具有公益福利性质的任务,是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体现,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将构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作为“十一五”期间和今后十几年内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并及早制定国家计划。首先,要健全政府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建立起长期护理服务的整体预算制度,包括护理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服务机构运行经费补贴、困难老人服务补贴等,并规定以不低于国民收入增长的比例逐年增加,从而保证对护理服务的持续投入。其次,要坚持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方向,制定并落实扶持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开展服务项目,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社会化老年人护理服务格局。第三,要加强老年护理服务事业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统一的专门负责老年人护理事业的管理机构,制定长期护理服务分级指标体系、受益人准入制度,加强对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以确保护理服务的有序开展。
2.2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发达国家,老年人长期护理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家庭护理与社会护理的界限也日益模糊,表现出相互渗透的趋势。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迅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主要特征,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必须建立一个涵盖家庭、社区、社会在内的多支柱的长期护理模式〔2,4〕。具体表现为:首先,以居家护理为基础。虽然,传统的家庭护理模式受到极大的冲击而表现出弱化的趋势,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家庭观念仍较为牢固,老年人更是恋家爱家,希望与家人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年轻人也把照顾老人作为自己应承担的义务,家庭所给予的老年人温暖、自然的照料环境是机构设施服务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家庭成员仍将是老年人长期护理的主要提供者,家庭护理是整个长期护理体系的基础。其次,以社区护理为依托。社区是老年人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将居家护理纳入社区服务网络,可以为老年人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场所和设施,依据本社区老年人的年龄分布、生理特征、居住特征和照顾来源设计专门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从而解决家庭成员在护理专业技术的缺陷,减轻其沉重的照护负担,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正是因为社区护理是家庭护理强有力的支撑,因此,上世纪80年达国家在综合调整护理服务项目的过程中都把居家护理和社区护理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最后,以机构护理为补充。我国老年人结构复杂,有社会孤老,有生活不能完成自理的老人,有绝对高龄老人,他们需要在社会福利机构得到护理与照料。因此,各种层次和形式的机构护理会成为家庭护理和社区护理的有效后备资源。此外,政府还应搞好民政福利服务与卫生保健服务的资源整合,促进社区服务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医院的密切合作,全方位搞好正规护理与非正规护理,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2.3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其结果必然导致老年人的养老和护理需求日益增多,以至于仅仅依靠政府提供福利措施或者个人独自支付护理费用模式已难以满足整个社会日益膨胀的护理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专为老年人设计的护理保险制度,通过保险的形式以确立制度化的护理费用的分担机制。由此一些发达国家把建立护理保险制度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化解长期护理负担风险的最佳选择。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开展了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采用自愿保险的方式,承保被保险人在任何场所(除医院急病治疗外)因接受各种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之后,德国和日本先后于1993年和2000年颁布《护理保险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之中〔1〕。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且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这就决定了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可采取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多寡循序渐进逐步推广。其中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可仿效德国“长期护理保险跟随医疗保险”的做法〔3〕,实行企业、个人、国家三方负担的原则,适当提高医疗保险社会统筹缴费比例1~2个百分点,并建立护理基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在保险费的支付方式上,可采取日本的做法,对参加护理保险的人群按年龄进行分类以确定保险费的支付范围,同时对护理服务按不同程度分为几个等级,每个等级享受不同的护理保险费用支出。至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适合具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人群,通过投保人在年轻时开始支付一定的保险费,年老后因患慢性疾病而需他人协助起居的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支付。目前各种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尝试也逐渐增多。如2005年国泰人寿在上海推出“康宁长期护理健康保险”,2006年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具有全面保护功能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5〕,这意味着商业性质的护理保险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如此,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由于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费率较高,限制了更多人群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情况而言,应学习美国的经验,重点发展团体长期护理保险,作为企业员工福利计划的一部分,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成为社会基本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补充。
2.4加速老年护理人才的培养国外长期护理发展的经验表明,对待老年慢性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治疗,而是预防和康复〔5〕,老年护理需要根据每个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管理,科学设计全程的长期护理服务。因此,护理工作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医疗护理知识。然而,我国目前老年护理人员无论是规模还是专业水平都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因此,政府部门应制定一系列有吸引力的职业发展计划,为护理人员提供综合性的职业培训,规定从事老年照料的护理人员必须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开设老年护理专业,通过学制上的设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老年护理工作。同时,鼓励卫生医疗机构进入社区,为照料老人的家政服务员、民间保姆、家庭成员开设康复知识和技巧的讲座培训,并上门进行护理指导,提高家庭护理的质量。其次,明确护理人员的护理等级,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护理人员,从普通家政服务员、护工到高层次的专业护理人员,均按护理内容分为若干等级,各等级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责,从而提高护理效率。最后,提高护理人员的待遇,尤其是将日益庞大的护工队伍纳入第三产业,建立和完善护工行业的工资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护理队伍的稳定。超级秘书网
总之,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飞速发展时期,老年人对于长期护理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解决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只有从制度安排、政策措施上予以考虑,才能建立起真正具有实效的老年护理制度,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21123.
篇9
关键词: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对策
0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内科住院患者的老年人群比例也逐年增加。由于老年住院患者本身生理机能逐渐退化,临床症状易产生突发性变化,病情复发性较高,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1]。老年人由于年龄的增长,使得自身的骨骼等缺乏营养,容易跌倒。对于这类问题,中医在治疗方面有显著的疗效。中医对于预防老年跌倒,能够从改善骨骼情况和下肢肌肉状况方面着手,达到预防的目的。我院自2007年开始加强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风险管理,有效控制了患者住院期间的安全隐患,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率,提高了内科住院部医疗服务质量,临床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实施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前后内科入住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比较对象。其中实验组研究对象为2012年2月至2012年11月内科住院部入住的218例老年患者,对照组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6年10月内科住院部入住的191例老年患者的历史资料。2组患者性别、年龄组成及患病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1.2.1 构建安全内科住院环境
在内科住院部走廊、厕所、浴室等处设置把手,厕所改换坐式马桶并安装垂直扶手,方便老年患者手扶[2]。病房内光线要保持充足,夜间照明条件良好,保证老年患者视野清晰。患者常用物品放与老年患者随手可取的地方,方便使用。病房、走廊及厕所地面需做防滑处理,并保持清洁干燥[3]。老年患者经常活动的地方避免障碍物的设置。病床的高度适中及稳定性良好,床边可安装护栏,方便老年患者起居。针对老年住院患者及某些特定疾病患者进行住院安全宣传,让患者明确跌倒的危害,学会如何预防跌倒。同时对患者家属加强住院安全教育,提高家属对生活无法自理的患者的陪护意识。
1.2.2 建立完善的跌倒危险因素评估报告
依据老年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分标准对老年患者进行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见表2)[4],危险因素高于4分的老年患者需要重点关注,并在老年患者床尾特殊标明,同时对所有老年患者进行防跌倒宣传及有效护理管理,落实预防措施的采取,避免老年患者跌倒受伤。
1.2.3 中医预防跌倒
中医学认为,人体会跌倒,和多方面的因素有关,而老年患者其骨骼结构等都有所退化,很容易发生跌倒。而且老年患者由于活动不便、骨质疏松、记忆减退、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很容易发生跌倒现象。对老年人的跌倒,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从预防着手,避免老年人跌倒。首先,要增加体力锻炼。有资料表明,体力锻炼对于老化速率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对于预防老年人跌倒意义显著。数据调查显示,经常活动的老年人显然比不经常活动的老年人更容易跌倒,降低跌倒后的病痛。很多老年人跌倒是由于举步的高度不够高,而使得在一些高低不平的路上跌倒。另外的一部分老年人则是因为肢体的协调能力在逐渐降低,发生跌倒现象。还有的老年人是由于骨盆的运动减少而跌倒。在进行行走的过程中,骨盆必须侧向支持体重的那条腿,才能腾出另一条腿向前行走。如果腿移动的太慢,则可能发生跌倒。由此可见,增加髋部活动和做平衡体操对于预防老年人跌倒有一定的效果。其次,要保持精神活动。数据资料显示,社交活动多的老年人,其跌倒发生的概率显著低于社会活动少的老年人,由此可知,保持一个旺盛的精神活动能够有效预防老年跌倒的发生。很显然,痴呆和抑郁症患者,其注意力不够集中,自身纠正不平衡的能力有所下降,还有一些环境因素,使得他们更容易跌倒。所以,让老年人多参加一些保健班,参加一些体操等活动,在这些新型活动的刺激下,提高患者的注意力,预防跌倒。第三,环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有数据显示,在养老院中,尽管安全措施比较完善,然而,严重跌倒的发生率仍有11.7%,由此可见,单纯依靠改进环境因素来预防跌倒的作用有限。而且,对于那些喜欢活动的老年人,环境危险因素很少会引起跌倒。因此,不应该过分地强调环境危险因素在跌倒发生中的作用。环境危险因素只是对衰弱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才可能成为跌倒的重要原因。通过改进养老院和家庭的安全措施,依然是需要注意的。
1.2.4 中医食疗护理
中医上讲“人老先老腿”,可见老年患者跌倒与股四头肌力量的减弱及骨骼问题联系较为紧密。因此,中医食疗上对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进行了防治。首先,老年人日常饮食不能过于清淡,三餐中应掺入牛奶、鸡蛋、瘦肉、禽类、鱼虾和大豆制品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以保证老年患者摄入充足的蛋白质。通过刺激肌肉蛋白质的合成,增加和保持肌肉质量,减少骨质酥松、高血压等的发病率,避免由于骨骼问题和肌肉无力减弱平衡控制能力;其次,在三餐中适当加入蔬菜、水果、豆类、坚果、粗粮等植物性食物,其中富含的维生素C、维生素E、类胡萝卜素、硒、多酚以及黄酮等能够保证老年患者抗氧化营养成分的摄入,缓解氧化应激,减少肌肉衰减,还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免疫力;最后,多晒太阳或口服维生素AD制剂补充维生素D,能够促进老年患者骨骼钙吸收、改善肌肉结构,有效控制肌纤维衰减的情况,对预防老年患者跌倒具有重要作用。
1.2.5 临床用药指导
对老年住院患者的用药,特别是镇静催眠、抗心律失常、降血压等易导致患者跌倒的药物,必须实现告知患者用药注意事项,并对用药后心率、血压等的变化进行监控,以免出现不良反应[5]。
1.2.6 恢复性活动指导
老年住院患者进行恢复性活动需要有专人陪护。老年住院患者一般体质较差,起床前应先平卧半分钟,然后坐起半分钟,再起床站立半分钟在进行活动。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的,如果起床过快易出现头晕、行走不稳、四肢无力等现象[6]。另外,老年住院患者排便过后也需要注意借助把手缓慢站立,必要时呼叫护理人员帮助。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 SPSS17.0 数据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记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跌倒危险因素评分结果显示:2组老年住院患者在跌到危险因素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老年住院患者中高危患者平均占22.76%,比例较高(见表3);跌倒情况显示:实验组无1例患者跌倒,对照组跌倒5例(2.62%),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
3 讨论
跌倒时老年住院患者常见安全问题之一,通过提高内科护理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和业务能力,对老年住院患者进行风险因素评分,并针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主要原因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是实现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良好效果的基础。
从诱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患者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内科住院部环境因素以及临床用药因素。其中患者生理及病理因素为客观因素,主要是由于老年住院患者年龄较大,身体机能呈现逐渐衰退,治疗过程中易引发各种不良事件。患者不同程度的疾病也可导致感知力或应激能力下降,尤其是老年女性住院患者骨质酥松及代偿性骨质增生发生几率更大,更容易跌倒[7];内科住院部环境以及临床用药属于主观因素。老年患者对内科住院部环境不熟悉或走廊、厕所地面湿滑以及扶手、座椅不稳均可造成老年患者跌倒。临床用药过程中一些影响老年患者精神及身体平衡状态的药物使用前必须详细告知注意事项,以免引起患者跌倒[7]。当然,护理人员的陪护、老年住院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及长期卧床等也均会引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
针对上述安全风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效果显著。首先,建立老年住院患者危险因素评估报告,结合内科住院患者的特点,对老年患者进行意识状态、身体机能等方面的调查,针对危险评分较高的患者进行重点护理和监控;其次,对患者外出活动和出科检查实施陪护。患者外出活动及出科检查时间虽短,但存在诸多不稳定因素,实施陪护不仅能够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户外活动和配合检查,也能够有效避免患者跌倒或病情突变时无人看护引发护患纠纷的情况;第三,加强用药护理。老年住院患者部分出现记忆力下降,时常忘记服药或服药方式错误。护理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服药,并提醒患者注意事项[8]。服药后宜休息再活动,以免药物引发的头晕、精神降低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正常活动平衡;第四,严格控制护理流程。护理人员需要对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实施规范化护理流程,包括交接班、药物输入、病房巡视等,不能过于依赖机器监控。第五,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促使患者及家属配合护理人员实施各种护理措施,减少患者不遵医嘱私自活动的情况发生,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9];第六,定期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工作,尤其是对危险因素评分较高的老年住院患者一定要反复强调各种安全隐患带来的危害,提高老年住院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意识,配合护理人员工作;最后,不断完善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机制,落实责任管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优化护理流程,在安全风险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调整管理策略,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效果。
中医认为,老年人其身体自身的机能处于衰退状态,而且平衡能力大不如年轻的时候,因此,老年人经常会发生不慎跌倒的情况。中医建议,老年人通过锻炼其平衡能力,能够有效预防跌倒,这样对于老年人的健康有很积极的意义。一个人的平衡能力的表现,其实质是体现出了其身体的前庭器官、肌肉、关节在内的本体感受器对不同方面刺激的一个协调能力。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平衡练习的时候,如果是睁开眼睛进行的话,那么通过双眼与参照物之间的协调找准平衡点,就会更容易完成动作。如果是闭眼进行练习的话,则是通过调动大脑神经来对平衡进行调节,动作难度显然会加大,这样就可以使意念集中,取得更好的锻炼效果。所以对于老人来说,采用一些比较简单的“闭目练习平衡法”会对预防跌倒有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臧晓鹭. 老年住院患者安全风险管理及对策[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07(11):60-61.
[2] 徐巧, 马兰. 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分析及防范对策[J]. 淮海医药, 2012, 30(02):107-108.
[3] 曾秋容. 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 中国医学创新, 2012, 09(31):50-51.
[4] 王珊珊, 刘彦慧, Shake Ketefian, 等. 中文版老年住院患者跌倒风险评估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0):927-929.
[5] 许秀定. 用跌倒风险指数值管理内科老年住院患者的临床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33):229.
[6] 房兆, 余丽君, 林华. 香港医院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护理管理介绍[J]. 中国护理管理, 2012, 12(12):83-84.
[7] 刘颖, 刘荣玉. 从老年保健福祉设施看日本老年护理的特点[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05):384-385.
篇10
【关键词】
老年人;脑出血;护理;体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环境的转变及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以突然昏倒、神志不清、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失语、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在临床护理观察中发现,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身心疾病,既有心理应激导致该病,又有躯体症状导致心理障碍,同时心理因素又影响治疗效果,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都密切相关[1]。鹤壁煤业公司第二职工医院在护理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首先评估病情,找出护理问题,采取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使患者的残障发生率降低,并发症减少。护理体会如下。
1 评估病情
责任护士在评估患者时,一定要注意老年人身体特点,老年人多存在多脏器功能减退、复合病多、疾病不典型、平时用药复杂。了解发病情况、主要症状、治疗情况、心理精神社会状况,对患者身体进行评估,了解生命体征、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有无异常,有无意识障碍和意识障碍的程度,有无失语和失语的类型,肢体有无活动障碍和障碍的程度,有无吞咽困难和程度,了解大小便情况,评估全身营养状况,查看有无病理反射等。
2 根据病情评估制定护理措施
2.1 急救期护理要点
2.1.1 休息与安全 绝对卧床休息2~4周,床头抬高15°~30°,脑出血一般发病急,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有瞻望、燥动等症状,要加床档或使用约束带,尽力减少搬动;保持病房安静,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刺激。
2.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根据病情采取平卧头侧位或侧卧位,开放气道[2],取出活动性义齿,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防止窒息的发生。
2.1.3 生活及饮食护理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应用气垫床,作好褥疮的护理,定期翻身拍背,按摩骨隆凸处,建立翻身卡;做好大小便的护理,保持会清洁、干燥;做好口腔护理。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补充足够的水分,对不能自主进食者遵医嘱给于鼻饲,保证患者营养全面。
2.1.4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并及时记录;密切观察瞳孔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观察患者有无呕吐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和量,对脑出血因颅内压升高而频繁呕吐者在急救期间取侧卧位,采用引流方式进行气道引流。
2.1.5 降颅压治疗 遵医嘱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输注20%甘露醇250~500 ml,以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防止脑疝形成。
2.2 心理护理 患者危险期度过后神志清醒,此时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根据中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了以下护理措施。
2.2.1 与患者和家属谈心,尽量了解患者的身体状态,包括精神、性格、心理状态和社会以及经济条件对其患者的影响等。针对老年人因资历高、贡献大、经验足故特别喜欢周围人尊敬他,要求别人依从,脾气固执,自尊心强[3]的心理特点,给予恰当的沟通,充分尊重患者的意愿,取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尽量谈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营造欢快愉悦的气氛。
2.2.2 多陪伴患者,减少患者的孤独感 老年患者怕孤独,要尽量多陪伴患者,责任护士要主动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和自己的名字;做好健康教育,详细介绍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用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饮食知道原则、肢体功能锻炼注意事项和该病的预后情况等,使患者对医院的环境不再陌生,产生亲切感;这样利于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缩短住院时间。
2.3 康复期的护理病情稳定后,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是最主要的护理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本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2.3.1 肢体功能恢复 ①根据老年患者的特点和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锻炼计划,向患者宣教,让其知道计划的详细内容,了解康复训练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让其自觉的按计划进行康复锻炼;②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和鼓励患者主动活动,进行等长和等张肌肉锻炼;锻炼时间由短到长,活动强度由轻到重,循序渐进;③进行肢体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造成畸形,促进肢体功能的早日康复。
2.3.2 语言功能的恢复 鼓励患者多说多练,从字开始,到词、到句。患者取得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鼓励。适时增加难度。发动患者周围的人与其对话,给患者创造一个锻炼的环境,以利语言功能恢复。针对不同的语音障碍给予不同的训练方法,指导时语言要简练,吐字清除,了解患者的语言习惯,尽量用老人的地方语言,利于沟通并让老年患者有亲切感。通过沟通时语言的刺激使患者了解自我康复的重要意义,解除心理压力,主动进行语言训练,利于语言的早日恢复。
3 出院指导
老年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出院指导详细、周密,并做好出院后的随访。
3.1.1 用药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出院后用药非常重要,本院根据医嘱制作用药小卡片,向患者家属重点进行宣教至关重要(因老年人记忆力大多减退,加上脑出血后大脑功能的部分丧失,出院后的护理有家属承担),向患者家属重点进行宣教至关重要,按时服药有效的控制血压是促进康复和防止复发的关键。并制定出院后的康复计划,出院后按计划的坚持不懈的锻炼,恢复肢体功能。
3.1.2 出院后随访 和患者及患者家属交朋友,制作明信片发放给患者,并且互留电话号码,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咨询和指导,必要时指导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增加了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
4 小结
在基本医学问题上老年人与青年人并无区别,但由于老年人存在多种脏器的减退,存在不同程度的脑萎缩,再加上脑出血后遗症的出现,沟通起来比较困难。除了采用常规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常规外,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加强了心理护理,建立了出院后随访制度,随时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时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增强患者自我康复意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良好、正确的护理,缩短了功能恢复时间,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死亡率、致残率,提高了治愈率。住院期间良好的护患沟通和出院后随访,增加了老年患者对护士的信任度和亲切感,减少了因出院后用药不当引起的复发。
参 考 文 献
[1] 葛海红.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外健康文摘,2008,(5)1661.
- 上一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
- 下一篇:土壤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