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差异教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差异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9-2066-02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Computer University Teaching Design Research
ZHANG Xin-lin
(Zhumadian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Zhumadian 463000, China)
Abstract: Because the students in the ability of knowledge, learning attitude, the study way, the study style there are always obvious difference, the unity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can’t meet teaching needs. This paper based on difference teaching thought, from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who studied and analyzed, and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for teaching content aspects difference teaching design, to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students, to train the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ability,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and to solve the question ability of the teaching goal. Through the practice and student feedback to perfect and demonstrates the application of difference teaching ideas.
Key words: Difference teaching;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design
1差异教学的内涵及特点
差异教学的内涵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和开展差异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个别学习需要,实现学生各自的身心发展目标。
差异教学的特点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于学生”作为教学的一个出发点,立足于有差异的群体,提供学习内容,过程和成果的多元选择,是全班、小组与个别教学的组合。差异教学既立足于学生的差异,又不消极的适应学生差异,而谋求创造种种条件,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差异教学既看到学生的共性也看到学生的差异,提高所有受教育者的素质,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具有个性的人才。差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更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更关注教如何更好的为学服务。
2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差异教学的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地域不同,导致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起点水平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学习风格,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应用能力、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设计时,首先要准确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差异,从学习者的差异出发,进行差异教学内容设计,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差异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对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多种学习方式选择,学习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可以充分的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病,使学习者主动学习,促使每个学生获得应有的发展。该文研究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进行差异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和习惯,不能实施一刀切的教学方式。
3计算机基础课程差异化的教学设计
以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依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和一年级学生的特征,基于差异教学思想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差异教学内容设计,差异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差异测查、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学习任务设计、教学活动任务设计、评价体系和反馈五个环节,从差异测查开始,反馈/评价环节是贯穿于整个差异教学设计过程。教师和学生是差异教学的主体,共同完成差异教学。
3.1差异教学内容分析
从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该课程越来越重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广泛,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时代的发展,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与改革发展,都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需求日益增长,我国的新课标也对这门课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是依据学生的差异进行设计的,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要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传统的教学内容都是包含在教材中,教师只是把教材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其教学内容很单一、枯燥,不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差异教学内容不仅是根据教材来确定教什么,而且还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征、对学生的起点水平不同,学习兴趣的不同、学习风格的不同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最大程度上达到适合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差异化教学内容分析要有一定的层次的,并且其教学内容不是各个孤立的内容,而是一个整体,是循序渐进的。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来决定自己要学的内容,然后按照其程序化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达到差异化的目标。
3.2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计算机基础作为一年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为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解决问题和获取知识,以便很好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笔者将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类和应用类两类。在基础类的知识点中,包含一些基本概念,是学习者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的发展史、windowsXP操作系统的知识、多媒体技术、因特网知识等,基础知识部分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了解并掌握。对于基础知识比较好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兴趣、自主选择深入学习内容。在应用类的知识点中,包括办公自动化软件的熟练使用,网页制作,动画制作,图像处理,计算机网络应用等方面内容。
1)针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不同进行差异教学内容选择与组织。
通过对大一新入校学生的多次测查结果分析,实际上学习群体中的基础知识水平一般都是满足正态分布的。即很大一部分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着一定的预备知识基础和应用能力,而初级水平和高等水平的占很少一部分,并且根据生源地的情况不同,比例也会有轻微的变化。
例如: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大纲要求的第5章应用软件和办公软件部分,课程内容主要是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三部分的内容。根据实际的测查结果,学生的准备水平在这一部分是整体上相当高,却又有特别的弱点,比如Word部分由于高中阶段计算机信息教学的普及情况,这部分知识水平应用水平,在一年级学生中还是比较高的。但是Excel部分和PowerPoint部分,学生中的准备水平却表现的非常不均衡。我们在准备这一章的时候,应当适当减少word部分的基础教学内容,增加此部分的应用内容,减少课堂教学比例,增大竞赛和作品的比例,而Excel和PowerPoint部分要适当增大教学比例,大量增加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
2)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习态度、决定了是否能积极地去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差异水平,尽量考虑到学习者不同的学习兴趣,展开差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主题,拓展学生的兴趣范围,使得公共课仍能最大程度的照顾个体差异。
3)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差异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由于每个差异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实现情况出发,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风格差异。设计有效的差异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例如,有喜欢协作学习的,有喜欢独自学习的,有喜欢在小组中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有喜欢安静的场所才能集中精力阅读的,有喜欢朗读的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根据学习者不同学习风格进行差异教学内容设计,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差异化教学设计并不是一味的去适应学生的教学设计,而是为了促使学生的最大发展进行的设计。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不仅仅是要适应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差异,还要有目的的引导。经过笔者问卷调查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经常并不只是一个,而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综合,因此我们在依据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差异化教学内容设计上,首先依据了学生最主要侧重的学习风格类型进行设计,然后对于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风格类型,我们要加以引导,可以利用课堂小组学习活动形式,让不同风格类型的学生结组,进行合作学习。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风格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自己的多种风格类型的融合都逐渐完善成熟起来。
3.3计算机基础差异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
差异教学是以学习者的差异为出发点设计教学的,在教学设计中从多方面关注学习者差异,测查学习者差异,根据学习者各种差异情况展开多样化教学,因此评价内容也需要多元化、差异化,避免单一的评价形式。由于学习者自身的差异,每个学习者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是不一致的,所以学习标准的制定自然也不一样。在差异教学设计中,要为每个学习者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每个学习者的评价标准就是学习者在接受差异教学后所要达到的最近目标。计算机基础的差异教学评价设计如下:
1)在学生考试中,向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试卷。
每章节完成教学任务后,首先进行单元考试。以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试卷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应用型题。基础题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部分,提高题部分是给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完成的,应用型题目是留给有学习能力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了应用实践的学生来完成的。提高试题可以量体裁衣,可以针对学生的准备水平差异化的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2)对差异教学的活动和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对差异教学的活动和任务评价过程中,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准备水平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因素,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完成有创意的、有应用价值的作品才能得到优秀的分数,而仅仅是技术完善,符合作业要求的只能拿到良的分数。另外,还可以加入个人评价、组内互评,组间互评的形式。
3)小组竞赛评价。
每章单元学习结束,教师可安排知识竞赛、作业作品展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知识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应用能力。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7章多媒体技术知识,可以开展多媒体作品大赛,对参赛作品从知识、技能、思想和态度三个大的方面进行差异评价,不仅关注了学习者学习,知识与技能、思想价值观和情感态度,更多地从每个人的不同素质的角度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予以评价,能使学习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展现自己,发展自己的长处。
差异化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差异化学习效果的评价,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反映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态度等多方面多元的情况,通过评价,不断完善差异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在自己的发展水平上得到最大的提高。实现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差异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照顾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刘亚军,杨永战.差异教学在高校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保定学院学报,2009,04:112-113.
[2]孔德慧,李敬华,尹宝才.适应学生差异的教学技术应用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03:79-81.
[3]冷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差异教学与学习资源设计[J].延边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4:308-311.
[4]周永青.多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09:2119.
篇2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2-738-02
Discussion on Teaching Desig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Fundamental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onstructivism
SUN Xia, MAO Jie
(1.Jiaxing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 Jiaxing 31402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vism teaching,expose the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enlightenment to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Reform,and use the concept of constructivism teaching theory to guide the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teaching reform and course design.
Key words:Constructivisttheory;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Teaching design
1 引言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该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的改革,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的构建。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的先进理念,无疑将使这门课程的教学更符合大学生的学习诉求和心理特征,从而最终影响学生的知识特征和能力特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方法论和研究范式,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教学理论源于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发生认知论”。皮亚杰认为,人的活动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但这种反应不同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应,不是动物的本能反应,而是一定的刺激被个体同化于认知结构(texture)之中,是一种受认知结构支配的智慧活动。他指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是通过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两个基本过程逐步建构起来的,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无限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1]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而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知识不是问题的客观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变革,升华和改变,出现新的解释与假设。而且他们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过程。[2]建构主义者视野中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过程,他们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学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环境等的多边互动过程。认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
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启示
3.1 学习者中心原则
在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中,一般采用多媒体授课模式与机房授课模式相结合的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比例一般为1:1或2:1。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设备演示软件的操作方法,学生通过在机房上机对教师操作行为模式进行模仿和记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学被认为是一种按照既定步骤进行的固定程序,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知识经验、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的展示,重视学生对教师思维模式的模仿和记忆。与上述传统教学观相反,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是一系列不断进化的经验世界的主体。建构主义理论家Wolff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行为,它必须由学习者自行实施。学习者从所拥有的信息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因此学习被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建构过程[3]。
3.2 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
依照我们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是以知识的传递者和演示者的身份出现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一个被模仿的对象,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被固化为对各种操作步骤的记忆与重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教师的作用是组织、指导、帮助、促进学习者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按照这一理论,教师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地位,应该从一个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一位学习的促进者,知识的催化者。教师的工作应该从一系列被固化的操作演示中解脱出来,进而帮助学生创设学习情形,帮助学生在以往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3.3 学习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
在以往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教学过程通常表现为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设备对学生进行演示的信息单向传输,学习过程通常体现为学生对教师知识经验的模仿与重复。教与学的过程相对孤立,知识被看成是一种符号化、步骤化的客观存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对于所学软件的理解相对肤浅,对于软件的使用往往只会重复教师演示过的范例,不能形成知识的迁移与深化。建构主义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教与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输与接受过程,而是包含了师生间社会与文化的科学对话、相互作用和实践以及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这种建构是通过个体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而成的。在建构主义者视野中,学习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学习环境的多边互动过程。
4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4.1 开放性、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我们在确定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分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各项技术指标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形成一种稳定的规范,各种用作教学范例的软件版本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义切忌概念化、教条化,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和开放性。其次,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的,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创新素质等多方面的目标。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工具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除了培养学生应用各种软件的操作能力之外,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爱好、求知欲,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以及信息时代的学习方法等。
4.2 教学过程设计中的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这取决于特定情景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展开应该从创设情景开始。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和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达到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例如在进行字处理软件Word教学时,我们设计的教学项目是要求学生完成一份电子报刊,要求版式新颖,有创意,知识应用全面深入。学生在完成该项目的过程中,首先要对报刊的内容、版式进行设计规划,既而要利用Word所提供的各种工具进行编辑排版。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和原创能力,又要根据创设的目标需求寻找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一份电子报刊完成之后,学生的知识经验范围被扩大,想象能力、观察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锻炼。
4.3 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者视野中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体现为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两种模式。自主学习是指学生根据教师所给出的教学目标,自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通过书写学习日志或者项目总结的方式来对自我进行反思和反馈。协作学习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入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当然,协作也包括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学资料的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也可以是群体性的,比如集体性的讨论和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依照以强带弱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比如在网页制作工具软件FrontPage的教学中,学生以项目小组为单位制作各自的班级网站主页。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协作,不仅完成了软件各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部分学生的组织管理意识都得到了增强。
4.4 教学效果评价过程化、多元化
对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评价,很多院校一般依赖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在线考试,并通过阅卷系统获得学生的考试结果。阅卷系统的评分标准化必将导致只对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关注,不能形成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从而忽略对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作为一门课程的终极性评价,考核结果不能对学生形成一种反馈,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考试结果获得对自我知识经验构建的外部评价,导致无法修正自我认知上的一些缺陷,从而失去修正和提高的机会。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知识的构建通过学生的自我反应自我调节完成,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一套最佳学习方式,因而各人的知识建构方式不一定相同。因此,教学与评价不应该是分离的,评价应该体现过程化和多元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过程性评价体现为:1)设计作品评价(设计作品的创意、设计作品完成进度、技术应用广度与难度等);2)项目总结评价(态度、兴趣、认知)。评价的多元化则体现为:1)对学生设计项目的口头评价与激励;2)适当安排竞赛活动,比如打字比赛、电子报刊设计比赛等;3)灵活组织上机考试。
5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新技术新观点的诞生给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教育的目的是“授人以渔”,教会学生怎么学,即教会学生怎么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的意义建构,这是新时期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赋予我们的职责。建构主义影响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广大教师深入实践,勇于探索,更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有关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完成建构主义意义上教师身份的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当然,建构主义并非唯一的理论框架,只是理解知识和学习的一种方式和途径。我们相信,对教育的不断思考和改革,必将深刻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特征和能力特征,同时,也会深刻影响教育者本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 Piaget J.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M]. W. Mays (trans).London:Routlage &Kegan Paul,1972.
篇3
关键词:教学案例;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04-0068-02
案例教学通过一个个具体案例,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求解答案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判断和决策“干什么”的问题,来锻炼学生“怎么干”的职业行为能力。
案例是把实际经验引入课堂的一种有效工具。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基础课承载着大信息量、少课时的教学矛盾,承担着大学生信息化核心基础能力的培养任务。而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获取知识,知识和能力不能等同。可以通过引入真实的工作案例,将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变无形知识为有形的结果,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而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1 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计算机基础课信息量大、知识零散、操作性强,但能力培养与实际应用脱节,作为一门各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应用工具,其教学案例的设计应遵M如下几个原则:
1.1 实用性原则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调研和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和社会需求,把企事业单位实际生产的产品和生产流程制作成案例,给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提高利用计算机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
教学案例只有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面向实际应用,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课程充满活力。
1.2 先进性原则
构建案例的知识和技能要舍弃过时的、失去用途的内容,及时引进最新的技术。案例能反映当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及时跟踪信息化发展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升级,各种新技术、新功能不断涌现,知识点的选择上就应具有先进性,如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上传与下载、邮件收发与管理、实时通讯等是Internet的一般应用,而FTP服务器的架构、网络U盘的使用等就是新增功能,案例设计时要灵活选择知识点,充分体现新技术给社会带来的便利。
1.3 典型性原则
教学案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事务,能突出软件的主要应用功能、反映办公事务的常规事务和主要特点。学生通过一典型案例的学习,能够举一反三,具备解决相关工作事务的能力。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中重点设计文档编辑、图文混排、实用文档的制作等功能,而在电子表格中则突出数据计算、数据统计分析功能,在演示文稿中主要表现幻灯片版式、设计模板、动画效果的设置功能。
1.4 服务性原则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要使学生掌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办公事务的综合应用能力;同时也为后读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工具,为学习专业知识提供方便,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化服务平台。
计算机基础案例应融合更多的专业知识,开发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服务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教学时把通用的教学案例和专业特色案例有机结合起来,使不同的专业选择性地学习服务职业岗位的专业案例,教学才更有针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 教学案例的设计方法和技巧
2.1 案例的设计方法
(1)开展社会调研、分析企事业单位和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根据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和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2)根据职业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综合能力领域;
(3)独立职业岗位信息化能力,根据认知规律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4)根据完整思维和职业特征分解学习领域,分工撰写案例初稿;
(5)举行案例会议,对所写的案例内容和形式进行讨论,提出个性意见;
(6)最终确定案例编写的形式和内容。
2.2 案例的设计技巧
以案例为载体重构课程内容体系,需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应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二是知识点的组织问题,应该以一个完整的职业行为过程为主线,重新串连知识和技能。
(1)内容的取舍
姜大源教授认为“学习情境的设计要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来解决内容的取舍问题”。
教学案例是对生产一线工作情景的加工,必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典型工作任务所内涵的知识和技能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是要重点突出的知识点;同时要注意舍弃过时的、陈旧性的知识,补充新的技术和功能。
在知识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将知识点划分为不同的层面。基础层面是主体部分,必须保留的,并要突出表现的内容:同时要为学生留下足够的挑战空间,提高层面的内容能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内容的重构
高职教育课程开发的原则是“知识的总量未变,知识排序的方式发生变化”。教学案例要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按照工作过程序化知识顺序,重组课程内容。
如“制作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案例,就把搜索引擎的使用、文件的下载、文档编排、图文排版、复杂文档的制作、电子邮件的收发、网络实时通讯等知识点按照论文书写的进程进行了序化和重组,改变了传统的学科式教学顺序,更突出了工作的过程性。
3 教学案例的创新
3.1 综合案例的创新设计
学科体系课程的内容编排是一种“平行结构”,课程教学往往以知识点讲授完毕为标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多呈现单一性。
而以案例为载体组织的课程内容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课程,其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知识和技能的组织通过案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单元,同一个知识点在不同的案例中会有交叉和重复。教师一般会根据由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选择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布局。
同时,教学中必须考虑到事务的综合复杂性,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体现这种综合性,必须设计一类涵括学习领域主要知识和技能的案例,既锻炼学生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又提高学生处置复杂事务的条理性和逻辑思维能力。如在计算机基础中设置投标书文档制作案例、就可以将课程中的主要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
3.2 职业化案例的创新设计
作为一门基础课程,传统的教学思想更强调课程的通用性,这也是本科教育典型之处,而在职业教育中,基础课程同样是为职业岗位提供服务,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因此,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职业化。
在教学设计时,应该根据不同的职业特征,分析该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将其信息独立出来,进而设计教学情境,开发教学案例,使计算机技术和职业岗位进行紧密融合,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如汽车专业,教学时进行汽车说明书的设计和制作;建筑专业,设计制作工程造价概预算表;经济管理专业,制作会计实务报表等,可以直接实现计算机技术对职业岗位服务的功能。
4 案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案例的设计应该根据知识和技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顺序合理布局。案例要对学生的学习有指导意义;
(2)设计的案例要来源于实际工作环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加工处理。
(3)设计的案例应避开感情的宣泄。应避免使案例的问题重心转到个人的情感层面上去。
(4)案例的表述语言要精练,充分地表达教学思想,提供的细节不要太多,以免混淆了学生的视线和思维。
篇4
关键词:计算思维;程序设计;教学实践;算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143-03
《程序设计基础》是大多数理工科学生及部分文科学生的选修课甚至必修课,而C++语言又是大多数学校教授这门课程的首选语言。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很多学生甚至部分老师认为就只是为了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为语言而学习语言,为编程而学习编程。事实上,大多数学生没有认识到的是,通过学习一门编程语言,进而学会编程,可以让他们拥有与听说读写同等重要的认知能力――计算思维。可以说计算思维是我们和计算机对话的接口,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学生具备初步的计算思维能力也是开设《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
什么是计算思维,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推广。周以真教授认为,计算思维代表着一种普遍的认识和一类普适的技能,每一个人,都应热心于它的学习和运用。如果一个人具备计算思维能力,则能让他“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对于计算思维,她是这样定义的:“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计算思维包括了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那么,什么是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的思考呢?因为计算机科学家具备了丰富的计算机科学理论和知识,总是以自己扎实的学科知识从事计算机相关的研究工作,同时,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运用计算机学科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解决身边的问题。
计算思维描述的不仅是计算,能计算不等于有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人的思维,不是程序,也不是计算机的思维,大学生学习《C++程序设计》这门课,应该从单纯的语言、编程的学习,转变到计算思维的培养学习上来,使计算思维如同实证思维、逻辑思维一样,成为每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能力。
如何把计算思维引入到《C++程序设计》这门课程中来,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了有益的实践和探索,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1基于经典算法的计算思维教学实践
将《C++程序设计》课程的重点转到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上来,而不是仅仅教授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及其应用。课程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一寻求不同解决方法―对比选优―解决问题”的“问题求解驱动式”的讲授方法,通过实际的案例中的一些经典算法,尽可能地讲授清楚计算思维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比如在讲授完排序算法后,给出一个背包问题的案例;出去远足,允许你带一个规定大小的背包,装尽可能多能量(卡路里)的食品。这是经典的背包问题。你可以预先将所有食品的能量按大小排序,然后按顺序从高到低装包。但你的背包是限重的,能量高的食品可能很重,导致你装的食品很少,从而总能量并不高。一种方法是以卡路里/重量的比率排序,按比率母叩降偷乃承蚪食品装入背包,从而希望装入背包的食品总能量最高。这种以每次价值最大为依据解决问题的思想就是贪心策略。
贪心策略的基本思想是把求解问题的任务分解为若干个步骤,但算法在每一步骤的决定可能是短视的,即该步骤所采取的方法是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解。尽管并不是所有问题的局部最优解就是全局最优解,但在实际问题求解过程中,仍然可以用贪心策略得到可以接受的问题解。
从计算思维的角度看,贪心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以当前和局部最优化为出发点去求解问题简单易行,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在讲授函数的递归调用这个知识点时,通过介绍归并排序这个实例提出分治策略的思想,即把一个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与原问题同结构但规模较小的子问题,然后以递归的方式求解这些子问题,并通过合并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
分治策略也体现了一种计算思维在里面,它是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很多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分治策略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当面对复杂问题时,可以把问题转化为相互之间具有一定联系的、规模较小的、解决方法类似的子问题,最后通过合并子问题的解得到原问题的解。
通过这样的案例,讲解若干典型算法在问题求解中的应用,揭示其所体现的计算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算法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计算思维能力。同时感受具备一定的计算思维能力所带来的好处。
2强化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C++程序设计》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计算机语言的入门课程,要学好它是有难度的,C++的语法规则繁琐、枯燥、抽象,对具体语法规则的学习和记忆会影响学生对语言本身内涵的理解和计算思维的体验。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从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出发点,将计算思维的本质――抽象和自动化作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从问题出发,通过抽象、约简,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算法描述,最后得到算法的C++语言实现。将《C++程序设计》课程从以往偏重讲授一个个孤立的语法知识点转变为以计算思维为出发点,把重点放在问题求解和算法的实现上,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达到对学生的计算思维进行更好的训练的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多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释计算机课程中的概念,是让学生尽早建立起计算思维的好方法。比如在讲解算法的概念时,从生活中的问题求解(比如做菜)出发,讲解其与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异同点,进而引出算法的概念、特点和描述方法。在讲解递归这个在计算思维中非常重要的概念时,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比如两块面对面放着的镜子中的影像,去引导学生理解递归的概念。通过讲解数学中的阶乘的递归定义,让学生理解递归算法中的两个重要条件:求解问题的自相似性和递归出口。
在教学过程中,多用一题多解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一个好方法。教学中,一些问题往往不止一种解决方案,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去发现、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法。比如找假币问题,9个铜币,其中有一枚假币比其余的真币轻,现在有一个天平,请设计一个算法,找出其中的假币。方法一,每两个铜币一组,分为4组,分别放到天平上称,前面4组任一组有假币都可以通过天平称出来,如果4组都一样,则假币是没有被分组的那个铜币,所以最多称4次可以找到假币;方法二,先将其中的8个平分为两组,如果相等,则剩下的是假币,否则,假币一定在较轻的一组里,把这一组的4个平分成两组,假币一定在较轻的一组里,再把较轻一组的两放到天平上称重找到假币。这种方法最多需要称3次可以找到假币。方法三,将9个铜币每三个分为一组,将其中的两组放到天平上称一次,可以确定假币在哪一组,再将有假币的一组分为3组,每组一个币,将其中的两组放到天平上称一次,即可确定假币。这种方法最多称两次即可找到假币。可以看到,三种方法虽然都能找到假币,但显然第三种方法效率最高。在教学中经常采用这样的一题多解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多安排学生上机实践,它也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实践环节,教师应该尽量设计难度适中、趣味性比较强的实验题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授C++的循环结构时,要求学生上机完成打印输出一个由“*”构成的菱形图案,在完成题目的过程中理解循环嵌套的机制,分析内循环和外循环在输出图形中所起的作用,总结发现规律,最后得出打印输出一般二维图形的方法。
3基于计算思维教育的《c++程序设计》课程设计
计算思维不仅仅是编写程序,而是运用计算机的相关概念、技术去求解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与自然界的行为和现象。大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核心,使它成为每个学生都具备的基本科学思维能力。
如何在程序设计课程中引入计算思维,是很多高校正在开展的实践和探索_8_。下面介绍针对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学生学过这门功课后,能够系统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
表1是这门课的教学安排。除了课程内容的讲授,实验和实践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精心准备了与课程内容同步的实验,并且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还安排了16学时的实践环节,学生集中在一到两周内完成一个大的完整的课程设计作业,通过这种形式来帮助学生综合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提高计算思维能力的目的。
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时刻注意以讲授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纲,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计算思维融入到学生的思维体系中。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微项目教学法;微项目任务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8-1857-02
1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的现状分析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应该是大学课堂上最有趣的课程之一,因为其知识点灵活简单且相互独立,所涉及的Word、Excell和PPT也是学生实际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软件。然而当前的教学现状是教师仍然沿用传统的讲授方式、练习案例也内容陈旧,缺乏新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方法呆板,换一道类似的新题便不会做。
微项目教学是目前一种新的学习方式,通过简单的生活小实例项目,以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课题将“微项目教学”的理念引入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设计,对微项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进行积极探索。
2 微项目教学设计
1) 教师操作示范和学生独立探索
教师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和学生执行微项目时可能碰到的问题,设计示范项目并演示,便于学生将所学内容“知识迁移”到自己的项目中去。
2) 确定项目和制定计划
首先教师讲解分析优秀微项目作品,并提供参考资料。然后提出有关微项目的任务要求,但不限制主题。
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分组,经小组讨论确定项目主题,但需要经教师审核通过。
最后项目主题审核通过后组长对其组员进行角色分工。
3) 协作学习
在微项目教学当中,每个小组和其教师都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此时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和大家一样是一位学习者。在各小组执行项目的过程中,教师也会碰到不知道的问题,也需要和学生们一起想问题,找办法,共同探索。无形之中一个个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搭建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交流平台、学习平台。所以这里的协作学习不仅仅指的是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更重要的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
4) 归档和成果展示
每个学生均要提交项目报告书,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项目展示,并进行网络环境中或面对面的交流评价。
5) 学习评价
3.1 设计目的
学生通过前期所学word技巧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设计某一主题的电子报,且主题自定,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并深深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
4 微项目教学效果评价
学期结束后,笔者发现相对于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项目教学,微项目更能够使教师及时灵敏的掌握每个小组的项目进度,针对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反应,进行适当的引导,为整个项目起到了把握方向的作用。
篇6
一、概念图
20世纪60年代美国康奈儿大学诺瓦克教授等人提出“概念?D”一词,它是用来表征和组织知识的一种工具。在教学活动中,利用概念图可以将学科知识层次化、结构化,通过有意义的连接展现相关命题,不但形象化知识网络,而且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概念图包括概念、命题、交叉链接和层级结构等四大要素。通常情况下,概念是描述某种属性或规则的专有名词,可以是某一主题或任务、操作对象或操作命令等;层级结构是对主题或对象等概念间层次关系的描述;命题是对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描述;交叉链接是对不同概念之间或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横向关系。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况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卫生职业院校各专业必修的文化课之一,强调技术性和应用性。课程所用教材中明确提出“培养学习者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能力,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态度,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教学内容不仅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软件的操作实践等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相关隐形知识。
通过教学实践与调查,发现目前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强调操作实践,为学生演示操作步骤并提供繁杂的操作任务,内容多、步骤繁,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此种情况,作者深入研究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挖掘各章节的概念及联系,利用概念图开展教学相关设计,帮助信息技术教师进一步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形象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三、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设计的实例
根据建构主义教学设计模式,教学设计包含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习者、教学活动与策略、教学评价等相关设计环节,在此以《数据处理---信息资料的管理与分析》一节为教学实践案例,重点阐述利用概念图设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等三个环节,设计环境为Camp Tools概念图绘制软件。
1.教学内容的设计
该节学习内容属于办公软件EXCEL2010应用中的核心操作内容,具体包括数据清单的排序、筛选、分类汇总和透视表等四大操作命令,在学习、工作中使用频率较高,但是操作步骤注意事项较多,需要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该内容的核心与联系。
根据该节内容特征,首先,确定关键概念为“数据清单的管理与分析”这一任务主题。第二,按照操作命令与操作对象确定相关一级概念为数据清单、排序、筛选、汇总;二级概念为记录、字段、关键字、自动筛选、高级筛选、分类汇总、透视表;三级概念为字段名、字段值、条件区域、分类字段、标签等。第三,布局所有概念,分别建立操作对象与操作命令概念间的层级联系和横向连接。第四,通过描述概念间的意义连接,形成操作命题,例如:数据清单的筛选包括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高级筛选需要先建立条件区域,条件区域由符合条件的字段名和字段值构成。第五,进行修订与完善。
注意事项:概念布局遵循的原则为操作对象放置上层、操作命令放置下层,操作对象的连接方向由上至下,操作命令的连接方向为由下至上。绘制的教学内容概念图如图1所示。
2.教学目标的呈现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一般表述为:认识操作对象,熟悉操作命令的含义;掌握操作命令的操作步骤;体验操作命令的制作功能与效果,深入分析操作对象。
具体绘制过程为:第一,确定操作对象及操作命令等关键概念;第二,建立概念间的方向与连接;第三,描述意义连接形成教学目标;第四,进行修订与完善。
3.教学评价的策略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一般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教师利用上机实践操作观察学生的操作过程、评价学生的操作结果。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接受的难易程度,在教学中概念图评价的方式可以采用口述式、选择式、填图式、创建式等四种方式。口述式:在使用概念图工具的初期,可以呈现教师制作好的概念图,有针对性地请学生进行口头复述。选择式:教师制定概念图,空出其中的重点概念或连接词,给出多个选项,请学生进行选择。填图式:展示教师制作好的概念图,并空出其中某概念或者连接词,请学生进行填写。创建式:教师给出相关主题的文字性说明,请学生在空白纸上写出概念,并建立连接。在以上四种评价方式中具体评分分值由教师从概念、连接词、意义指向、横向连接及命题描述等方面设定相应比例。
篇7
关键词: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问题;措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日益成熟,并在园林设计工作中发挥出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下文基于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进行全面而深入地探讨。
1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概述
1.1 目标 开设该门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园林专业学生熟悉计算机制图软件,并掌握其实践应用,为学生将来从事园林设计以及绘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结合园林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另一方面应以够用为尺度,从而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重点强化园林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
1.2 特点及优势 在园林绘图工作中,计算机辅助设计比手绘更具优势,不仅精度高,而且耗时短,同时还具有效果逼真的优点。借助三维模型可以实现对场地空间的理想表现,透视关系相当精确,另外,可选取多个观察视点对同一模型进行观察,所以,可以全面而透彻地表现各个视点的景观效果。除此之外,该项技术的应用能够帮助设计者更为理想地体现设计意图,不仅方便反复修改,而且可以反复利用,也利于归档管理。这些优势都是手绘图所不具备的,能够大幅提高绘图质量和效率[2]。
2 教学中常见问题
2.1 计算机基础薄弱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对学生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求他们能够通过计算机制图软件进行相关园林绿地的设计以及绘制。高中阶段,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是重点,所以,部分学生计算机基础薄弱,尤其是初学阶段很难适应该门课程的学习。
2.2 园林素材偏少 学生如果想制作出高水平的园林效果图,不仅要具备较为扎实的计算机以及园林知识基础,而且需要丰富的园林素材库的支持。现阶段,园林素材偏少是制约该门课程正常开展的一大瓶颈。
2.3 课时严重不足 受课时严重不足的限制,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教学时间较为紧张,很难针对园林要素的绘制展开系统而深入地讲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园林专业学生的发展,给其计算机绘图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不利影响。
3 解决问题的措施
3.1 重视并做好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 在正式学习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之前,应重视并做好园林专业课程的科学安排与设置,即有效落实专业基础课程建设,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基础,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园林规划设计的有关标准以及园林基础知识,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美术功底。除此之外,在教学实践中,应适当开展相应的强化训练,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这门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加强园林素材库建设 无论是AutoCAD2007,还是Photoshop8.0,又或者是3dsmax8.0,在进行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均需要丰富的园林素材予以支持,所以,建立丰富的园林素材库便显得尤为重要了。积累素材的过程中,一般通过以下方式实现:1)到市场上购买园林素材库光盘;2)从相关书刊上获取,可借助扫描仪予以实现;3)使用数码相机拍摄较为经典的园林景观;4)从网络上直接获取;5)运用制图软件自制园林素材图片。
3.3 加大实践课学时 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3],重视学生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开展,如在理论课程结束之后,可安排为期1周的实践课程设计。这一活动的开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实操锻炼,另一方面能够方便教师及时而准确地了解教学状况,从而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调整,对教学进度进行合理安排,让教学工作目标明确,效果更佳。在课程设计真正实施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基于身边的园林建设工程,在一个客观真实的环境中展开实操训练,从而更加完整且高效地展开一项综合设计训练。具体操作如下:积极运用现场教学方法[4],组织学生到一系列城市绿地(公园绿地、广场绿地、小区绿地、景观大道、滨河绿地等)中进行实际观测和调查,通过直观感受强化学生们的感性认识,同时要求学生们随身携带一个速写本,对现场实物进行测量,并手绘园林局部小景若干幅,待回到计算机房后,先使用AutoCAD进行园林平面图的绘制,再将之导入3damax中予以建模,最后使用Photoshop对园林效果图展开相应的后期处理,如此一来,便能够有效强化学生对园林设计实例的深入了解和感性认识。积极运用现场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他们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
4 结束语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属于一门重要课程,和园林专业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应重视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如重视并做好前期专业基础课程建设,加强园林素材库建设,加大实践课学时等。
参考文献
[1] 李少博.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初探[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0,04:83-84.
[2] 贾宁,邢黎峰. 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2010,08:14-15+17.
[3] 刘蓓蓓,田伟. 浅析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 考试周刊,2013,38:145-146.
篇8
关键词:B/S架构;教学网站;第二课堂
1 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属于公共课,也是各院系所有专业大一新生的必修课。由于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大一新生的计算机理论及操作基础差距极大。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城镇学生有长期使用电脑的经历,有较高的操作水平和较好的理论基础;而部分农村学生几乎还处在零起点的水平,学生的水平出现两级分化的局面。面对如此层次不齐的学生,课堂教学总是无法同时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出现高手吃不饱,一穷二白的又无法消化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使得处于两个极端的学生都出现倦怠情绪,感觉课堂毫无收获,进而发展为上课走神打瞌睡,甚至逃课的现象。
基于B/S架构(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的第二课堂教学网站,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课堂上,老师可以针对大部分学生的需求来施教,进行适量的讲解,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基于B/S架构第二课堂教学网站,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第二课堂的分级教学环节里面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任务和实践任务进行训练。这样,零起点的学生有提升的机会,而高起点的学生有提升的空间。各自都有收获便可解决学生倦怠、厌学等不良情绪。
2 设计背景及理论支持
马周周教授在“从庄子‘不射之射’看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之浅陋”说到,我国教育技术在庸俗的实用主义哲学的误导下,教育技术事业长期地陷入‘机事’的沼泽地,偏执而不能自拔[2]。同时,本人也曾经通过调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计算机基础教育是在中小学,唯一一个不参与升学考试的科目;唯一一个可以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科目;唯一一个可以以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的学科;唯一一个可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未来社会竞争力的学科,却被沦为最不受重视的学科[3]。马周周教授一针见血的之处了当前教育模式的弊病,同时,本人也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做过较为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当前的计算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开发B/S架构的第二课堂教学网站迫在眉睫。
3 网站框架设计
可以轻松实现客户端的身份验证、分布系统和网站配置等[1],所以初步选定作为网站制作工具,使用常用的SQL server制作数据库。第二课堂教学网站的使用对象是个院系的老师和学生,老师要在网站里面及时上传和更新教学内容,及时上传相关的训练习题和实践资料。学生也要及时查看教师的教学内容,及时完成相应的实践任务,同时及时对教师的资料进行评价,参与和教师互动的活动。网站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4 开发平台及关键技术
数据库链接时,使用 Framework,OLE Framework,或SOL Framework等来实现对数据库访问。本系统采用的集成控件来访问数据库。是常用的数据库访问控件。使用控件时,还可使用新的NET Framework来提供数据源,实现对各类数据源的统一访问。同时执行对数据库的检索等。
5 预期效果
通过第二课堂教学网站,可以轻松实现分级教学,缓解课堂教学压力,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同时还可以轻松实现师生互动,让教学效果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荻.医院BS架构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计算机仿真,2010,06:342-345.
篇9
1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块化区分
将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以及相关应用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以模块化的思维进行划分,可以划分为“计算机硬件基础”、“Windows XP基本操作与系统设置”、“汉字输入法学习”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Word 2007文档编排与处理”、“PowerPoint 2007 设计与制作”、“Excel 2007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图片与美术处理”等七个模块。
其中“计算机硬件基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让他们明白计算机运行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基本流程;“Windows XP基本操作与系统设置”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平台;“Word 2007文档编排与处理”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日常文档的电子化处理,并熟悉文件的编辑与排版;“PowerPoint 2007 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Excel 2007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表格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图片与美术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PS处理技能以及一些美学知识。
2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合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中,引入模块化“合作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知识学习中来,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最为显著的是,不管引领学生合作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加全面地接触到所学的内容,在其中学到的东西比接受其他教育方式学到的东西要多。同时,学习的记忆深度会更深,持久性也明显更长。
开展合作式教学,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师为引领的“师傅带徒弟”一起学习的方式;另一种是采取学生小组划分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各个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牵引组建学习小组,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小组展开,主要包括划分小组、派遣小组任务、指导小组活动、评价小组学习情况等。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做PPT时,可以事先设计好进行PPT电子相册制作的任务,然后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图片、音乐等相关素材的搜集、整理,完成的任务提交后进行学生自评与教师点评。
3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讨论环节,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沟通,这种面对面的想法和意见的交换,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的把握,从而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之间加强“学习互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促进他们感受学习体验所带来的鲜活感受。
例如,教师通过构建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为主题的讨论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来,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运用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增强他们对计算机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再如,对于Word文本的编辑与排版,对于字体和字号的设置、标题的设置、目录结构的排设、版面结构的编排、文本框和图片的插入与格式定制等内容,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用美学的观点讨论通用文档格式的编排,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和掌握所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使其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同时,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激励”
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和高等院校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是学生的“淘汰儿”,在他们前期的学习生涯中常常是与“学习失败者”紧密相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很早就失去了进取心。然而,人积极向上的天性让他们的进取心潜藏得相当深。因此,只要教师积极引导,挖掘出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那么他们便可能爆发出超级强大的动力,这就是“激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而巧妙的激励手段,充分运用“赞许”与“表扬”等良性的激励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
例如,教师在教学Excel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中,激励学生大胆引入自主通过网络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创作,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风采,并多给予微笑、表扬和善意的提醒等,促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回归,学习激情得到绽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模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块化教学的要旨在于强调“以人为本”与“全面育人”,并紧贴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的具体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具体情况,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专业知识进行模块化区分,通过知识模块间的科学、合理、灵活搭配,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职业知识基础,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
(广西桂林市机电工程学校,广西 桂林 541004)
篇10
关键词:网络教学;校园网;B/S模式;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如今的教育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网络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WBI)阶段。网络教学是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依托,采用远程实时多点双向交互式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跨越时间与空间的教育传递过程,实现一种随时随地、交互性强且内容新颖的教学方法。
特别是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教学量也随学生的扩招数而增长,作为一门大学必修的基础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一学期内同时上课的人数也越来越多,使教学资源严重紧张,在高校建立基于校园网的课程辅助教学系统,充分使用网络教学手段,将极大节约资源、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
2系统设计思想及设计原则
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是一个由硬件、软件、教学资源、教学管理机构等组成的一体化有机系统。它作为传统教学资源的补充,实现网上教学,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界限,让学生自由获取相关知识,它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改善学习模式,实现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通讯以及开放的、远距离的、大面积的交互教学,并通过交互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课程的特色及难点,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与创造性。
当前,基于B/S结构的Web数据库技术、交互式动态
网页技术如ASP、JSP 等的发展,为构建以校园网为依托的辅助教学系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本系统中使用J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采用三层B/S模式,以Web服务器为中心,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Web服务器以及与Web服务器相连的后台数据库。三层B/S模式结构见图1所示。服务器端操作系统选用目前被广泛使用的Windows Server 2003,后台数据库选择易用性和安全性较好的SQL Server 2000。
图1系统三层B/S模式结构图
3系统总体设计
该系统能提供多种方式的师生交流,注重交互式学习,在满足常规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可以满足教师和学生进行科研、学习和交流的需要。
系统的实现采用模块化的思想,整体设计主要由以下几个子模块组成:管理员子模块、教师管理子模块、学员访问子模块,系统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作者简介:胡美新 (1979-),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中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技术及网络安全技术。李中文(1975-),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讲师,中南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技术,网络安全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
图2系统总体结构图
4系统主要模块的设计
在系统的各个子模块要分别完成相应的设计功能,功能的实现必须要有后台数据库的支撑。
4.1学员学习模块
在学习模块,学生可以访问“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关课程资源,可参与课程讨论或留言,还可以进行单元测试或在线考试。
学生在注册及登录子模块登录。学生注册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来自本校教务处的学生基本信息库。学生只要输入姓名及正确的密码,经信息认证模块审核后,登录成功后,可修改个人密码。
通过浏览课程资源、单元题自测、交流讨论区、在线考试等子模块,学生可浏览教师提供的课程基本信息、CAI教学课件等,也可根据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单元自测,还可参加教师组织的在线考试,最后可在论坛中同教师或其它同学进行讨论。
4.2教师管理模块
教师管理模块是本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教师注册/登录”子模块,教师注册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来自本校人事处的教师基本信息库。登录时只要输入姓名及正确的密码,经信息认证模块审核后,即可登录成功,可修改个人密码。
教学资源管理子模块,教师既可以利用“在线编辑”模块,在线编辑“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本内容,也可离线制作CAI课件,然后通过“资料传输”模块将其上传至辅助教学站点的虚拟目录下,其中支持PPT、DOC、PDF、HTML等常用文档的上传。
单元测试管理子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单元测试题库管理”模块,将各个单元的测试题及标准答案放于系统中。学生可以选择要测试的单元,答题完毕后可对比标准答案。
图3教师管理模块功能结构图
在线考试管理子模块,教师可以利用“在线考试题库管理”模块管理试题库,利用“自动抽题”模块,教师可设置题目类型、数目及难度系数等参数,由系统自动随机生成试卷及相应的标准答案。学生答题完毕则“在线评分”模块自动评测出考生成绩。利用“考务管理”模块教师可安排考试时长、考务信息、记录考试过程中违纪情况等。最后通过“成绩”模块教师可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教学讨论区子模块,教师可利用“公告管理”模块和“论坛管理”模块来信息或回答学生的提问,也可论坛中同教师或学生进行讨论。
4.3管理员模块
该模块主要包括:教师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相关配置、系统管理及维护子模块。
教师学生信息管理子模块,包括审核教师学生注册信息,管理和维护教师学生基本信息。
系统相关配置子模块,管理构成辅助教学站点的各种资源,包括:题库管理、在线考试及考评模板等。
系统管理及与维护子模块,使系统管理员方便地管理和维护通用辅助教学系统。
5结束语
本文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研究探讨了一种基于校园网的智能辅助教学系统的构造方法,设计了一个基于校园网智能教学系统。系统使用Jbuilder作为开发工具,采用三层B/S模式,以Web服务器为中心,SQL Server 2000为后台数据库。
基于校园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辅助教学系统是一个高效、实用的教学辅助系统,它可以为高校教师,尤其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提供了一种构建个性化教学辅助平台的快速、简便的方法,从而为高校中普遍存在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紧张问题提供一种较为可行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张运陶. 无机化学精品课程网站设计和建设[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6,27(1):61-66.
[2] 李建国. 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课程教学研究[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0(1):94-96.
[3] 郭艾侠. 高等院校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2):31-33.
[4] 王铁,刘婧姝,耿春明. 基于Web技术的试卷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1):178-180.
[5] 谢忠新,王林泉,葛元. 智能教学系统中认知型学生模型的建立[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03):229-232.
[6] 刘敏娜. 基于Web和数据挖掘的智能教学系统研究[D]. 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6.
[7] 张荣梅,李福亮. 基于JBuilder的计算机网络教学辅助系统[J]. 科技信息,2008(01):236-237.
[8] 杨红颖,王向阳,赵红. 一种基于多Agent的远程教学模型框架[J]. 中国远程教育,2005(04):65-69.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 of the Basi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Campus Network
HU Mei-xinLI Zhong-we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 Yongzhou 425100,China)
- 上一篇:水产养殖报告
- 下一篇:老年人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