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基础电子教案

篇1

关键词:中职;电子教案;多媒体技术

一、目前多媒体电子教案的现状

多媒体教学技术为教学活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是现代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和动态的教学素材集中在一起,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在与学生的交互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参考。教师运用电子教案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有利于营造更加活泼的课堂氛围,引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材料,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目前,中职院校使用的教材配套电子教案很少,教师可以参考和使用的教学参考资料也很少,教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备课准备。而且,电子教案的制作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例如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以及各类针对化学采用的专业软件。对于一般的教师来说,应用起来很不容易,所以,教师宁愿采用传统的手写式教案,电子教案一时间难以普及开来。

二、关于电子教案的研究

电子教案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教学材料进行归类,利用一些计算机技术在知识体系中形成连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方便进行演示和电子化教学计划。电子教案不是单纯的拷贝教学材料,要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其能够便于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展示和利用,电子教案替代手写式教案还有很多好处,能够加入很多多媒体教学材料,相比较传统的教案内容更加丰富,采用计算机技术,更加专业和准确,很多可用的计算机辅助软件可以帮助教师更加高效地设计课程内容,电子教案也更加便于在计算机中存储和在网络上共享,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提高。我们讨论的电子教案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教学材料的高度整合性

教学活动是以课本教材为主要参考,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表现形式来达到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往往会选择大量的教学材料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这些材料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文字类的、图像类的和各式媒体类的,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教学课件都算作教学材料。这些教学材料的安排,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事先准备好,教学活动需要围绕教学设计有序展开,教师要按照教学流程突出教学重难点,让一节课井然有序,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这些教学材料在备课阶段往往都是与教案独立开来的,尤其是各类多媒体教学材料,都是存放在计算机中,很难与手写的教案产生紧密的联系,这也就使很多时候课堂教学出现了脱节和失误。由此可见,采用电子课件的形式,将这些教学材料高度整合在一起,所有的教学内容在电子教案中都能一目了然,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更加有自信,流程更加清晰,对于课堂的掌控更加有节奏。组织电子教案时,要先准备好要用的各种教学素材、教学课件、教学图片等,然后设计教学流程,在不同的环节设置不同的连接指向需要的教学材料,这样在教学活动中直接调用即可,流程性强,教学材料也就高度集中。

2.教学材料的多元化利用

电子教案因为不像纸质教案有形式的限制,在计算机中制作电子教案可以将各种教学材料进行融合利用,有针对性地对材料进行加工和合成,让教学材料更适合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学材料在通过电子教案整合起来后,能随着设计的教学流程有序地展示,可是这样的顺序结构占用的线性资源较多,对于有限的课堂教学来说效率不是很高。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多指向性,将电子教案中整合的教学材料组织成网状结构,这比线性结构的应用更加高效。多元化的教学材料能够通过这个多元化接口与其他教学材料形成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就能够为我们提供良好的网状结构关系。比如,第一章绪论,在讲解化学和医学的关系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只有初中化学基础,甚至基础很差,在讲解过程中必须安排涉及初中化学的相关知识,这里就可以安插一个跳转连接,作为课外扩展或者是知识巩固连接到相关的其他内容。进入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分支后,最终还是要以课堂重点内容作为基准,重新连接到课堂主要的知识网络,这样的网络式电子教案更加高效,学生学习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关键是通过电子教案的多元化利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知识网络,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是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的机会。

3.电子教案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交互

传统的纸质教案只是教师的教学参考,考虑到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往往会设置一个板块来设计一些问答,而这些问答穿插在教学流程中,但有时考虑到课程进程,很多问题都被忽略掉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参与积极性。电子教案具备多通道的优点,所谓的多通道就是指电子教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配合教师的讲解或者文字的说明通过视听多个感官通道进行教学。传统的教案,教师完全按照设计好的教学流程进行,是单通道的,很多辅助内容很难通过教师一张嘴全部表达出来。我们利用电子教案的这种多通道优点,在教学材料形成知识网络后,可以增加一些互动内容。比如,在演示实验的视频播放过程中,设计一个类似问答环节的内容,视频暂停要求学生根据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在跟着视频思路学习的过程中遇到提问,思路仍然处于比较清晰的状态,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关于问题的设置,可以采用一些具有承上启下的内容,例如有机化学基础中,乙醇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将铜丝折成螺旋状,放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炙烤,这时在屏幕上给出乙醇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程式,暂停演示并让学生预测实验现象,有实验方程式作为参考,实验条件也在视频中给出,只需要教师简单地引导学生就可以准确进行说明。

三、电子教案的制作

1.注重教学内容的结构,避免使用过多的专业软件

前面也说到限制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对于一些计算机技术很难掌握,但是不能因为难以掌握就不使用电子教案来辅助教学,我们在良好地组织了教学材料后,尽量使用简单的制作技术来完成电子教案,这样就能很好地避免技术和使用的冲突。中职医用化学教师在设计电子教案时,首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大纲制订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安排每节课的课程重难点。医用化学对于成绩较差的中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在知识的体系化构造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程度,尽量从基础引入,渐渐向深处扩展。初期不要求教师使用多难的计算机软件,灵活运用Word和PowerPoint就很好,利用这两个办公软件处理文字和多媒体教学材料都很好,而且这两款软件都提供了连接功能,在内容结构的设计上要充分利用这一点,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2.电子教案便于储存、修改和再用

电子教案的制作不可能一次就很完善,修改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所以,在电子教案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的优势留有很多可扩展和可优化的余地。电子教案最终是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实践的,所以,电子教案的教学效果是评价一个电子教案好坏的重要标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对于教案中教学活动及时调整,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内容要及时更换,课后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工作,师生共同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学课堂。电子教案一旦制作成,储存在计算机中,既便于修改和完善,也能够在复习课上再次使用,或者借用原来制作的电子教案组成新的适合复习的教案,循环教学还可以利用已经制作好的教案,对于教师来说就能减少大量的备课时间。

3.电子教案的内容要便于演示,能够突出教学重难点

电子教案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所以,电子教案的内容选择必须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重难点进行组织,而且教学材料的组织还要突出高效性,不要选择那些拖沓或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尽量选择那些有代表性的,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材料的展示也要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尽量选择便于理解的教学材料,对于那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要选择一些新颖活泼能够抓住学生眼球的材料,这些都是组成一个好教案的必备要素。

总而言之,电子教案的制作还需要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并完善,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目标,深入研究电子教案的组织原则,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珉.如何解决在中职医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9).

篇2

关键词:微波技术与天线;教学教改;教学模式

《微波技术与天线》是工科通信工程和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波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其讲授的内容涵盖了微波技术与天线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信息量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微波研究、微波通信工程设计和微波电路设计,微波通信设备的运行维护与研发制造等工作打下了基础,并且《微波技术与天线》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后续课程如《移动通讯》等的重要基础,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涉及到电磁场理论和微波网络系统以及天线技术,内容比较广泛,理论性很强,所用的基础知识如物理学、高等数学的知识比较多,要求学生有比较好的数理基础,是电子和通信专业所学课程比较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内容复杂而抽象、分析方法多、对数学知识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觉难于理解和掌握,因而掌握不好、领会不深、理解不透。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针对该课程的特点,为提高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构建多媒体手段,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一)多媒体融入《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模式的原则和实施

1、突出主体性以及独立性与相互作用性统一原则

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大纲的制定、电子课件的制作、纸质教案的编写、教学过程的组织中,教师是主体,教师主体的作用体现在投入更多的精力,做好服务于学生的准备。在课堂教学阶段,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获取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得到的。

2、多媒体和《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的整合实施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阶段,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学教案,进行教学组织。一是教学教案。教学教案包括纸质教案和电子课件。编写教案与制作电子课件,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经验,认真分析课程内容的特点,明确最适宜采用多媒体手段的教学内容。就“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而言,适合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的内容如下:传输线的基本理论:行波的瞬时分布及振幅分布,长线终端短路、开路、接负载时电压、电流及阻抗的分布,长线终端接一般负载阻抗时沿线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端接任意负载时均匀有耗长线上电压、电流及阻抗分布,圆图;波导理论:几种常用的微波传输系统,从平行双线至矩形波导的演化过程,波导模式中的场分量变化规律、电磁场结构透视图、波导壁上的电流分布图,微带传输线中微带的色散效应和高次模式的影响,微带传输线中带状线,微波传输线中激励与激励装置;微波元件:一端口元件中的短路活塞、匹配负载、失配负载,二端口元件中的连接元件、匹配元件、衰减与相移元件、波形变换元件、滤波元件,三端口分路/合成元件,四端口元件中的双T和魔T接头、定向耦合器、平行耦合带线定向耦合器;微波铁氧体元件中的隔离器;谐振器:各种微波谐振腔结构,矩形腔、圆柱腔各谐振模式的场分布图,圆柱腔的谐振模式图,同轴谐振腔,环形腔,微带谐振腔,介质谐振腔,谐振腔的耦合与耦合装置,谐振腔的等效电路;天线:基本振子幅射,线天线,面天线;微波应用系统。根据教学大纲,对不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写出纸质教案,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对适合多媒体教学的要制成电子课件。一些较复杂的图形和实验,应能在电子课件中得到很好的反映。

(2)教学组织

在教学实施前,还要做一些案头准备工作,把授课内容的提纲写下来,理清头绪,做好两种教案在教学过程中平滑衔接的准备工作,使得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以掌握教学的主动权。

(3)课堂组织

教师授课要组织课堂,要充分认识到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争取主动,合理展示多媒体的优势,把握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进行切换的最佳时机,探索适应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

(4)教与学的整合与优化

利用电子课件信息量大、教学内容呈现立体化和交互界面友善的特点及教师授课速度的可控性,将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如“微波技术”课程中的圆图部分,本文用传统教学方法讲授圆图中的等反射系数圆方程、阻抗圆图方程、导纳圆图方程,给合多媒体手段将各种圆图在计算机上实现。实现的途径有两条:第一,根据相应的数学公式直接编制程序,给定参数后,直接得到结果,但这种方法没有对圆图进行操作,无法理解圆图的基本特点;第二,应用高级语言将圆图绘入计算机,在计算机上直接对圆图进行操作,每一步操作会在屏幕上显示相应的结果,这种方法既方便又能使学生彻底理解圆图的基本特点,巩固所学的概念。

(二)计算式辅助设计和《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整合模式

在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教学中,涉及数学知识较多、公式冗长、计算烦琐,而且经常还要用到多种特殊函数,因此常常借助于计算机,这样不仅可以省时、省力,而且比较直观、形象,如C、C++、Fortran、Pascal和Basic都成为微波技术与天线中计算机辅助分析、辅助设计、辅助计算的工具,还有一些专用的程序和工具如Matlab,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IE3D等软件在微波技术与天线中起到手工无法代替的作用。在天线优化设计中,由于天线的一些参数如天线增益与工作带宽,主瓣宽度与旁瓣电平往往是相互矛盾的,用计算机很容易解决这一问题。另外,我们在研究传输线理论时,常用SMITH圆图理论,传统做法是手工作图法进行传输线上的阻抗与反射系数的换算以及进行阻抗匹配,现在,传输线问题也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计算,采用计算机求解,能做到准确、快捷;并且还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圆图的动态求解过程,比较形象、直观。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将课程中较复杂,难以理解的形象、直观化,有利于提高教质量。

二、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

以应用为主线和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无论从教的角度讲,还是从学的角度听,都感到非常枯燥。以应用为主线和重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就是努力改变理论教学的枯燥性,使其向实践的生动性贴近,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首先,课前准备内容的精心设计,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是指在开课前,教师和教研室应当进行诸如:教学实施方案制定、教案准备、集体备课、教具和课件准备、课前试讲和练讲、学生情况了解等一系列的活动。实际上,教学是一个双向行为,必须双方互动,学生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课前准备。如开课前,可以将“微波和天线及其应用”这样一个课题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之前,就利用业余时间,广泛查阅资料,认真考虑、思考这一课题。一方面可以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可以扩展知识面,培养学员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此时还不了解课程内容,必须由教师引导,因此教师除了进行通常意义上的课前准备外,还需要精心设计学生的课前准备内容。其次、引言内容的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引言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突出以应用为重点的引言设计,是课堂导入的有效途径。

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妥善处理,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内容的精髓,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学生思维受阻,注意力分散,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疑问,造成学习障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一定要加强对教材内容体系的把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综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妥善处理重点和难点。

实践性教学是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而必须积极采取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巩固学生理论学习的效果。

一是坚持习题课教学。习题课是一种最传统、最方便、最易行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坚持讲练结合,合理安排习题课的实施时机和时间,精心设计好每一次习题课内容和形式,将会使学员在习题课上获得较好的实践与锻炼机会。

二是加强实验课教学。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很强,因此实验课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实践环节。如进行驻波测量、波导波长的测量、衰减的测量、波导测量线的调整等内容的实验课教学,学生通过观察形象、生动的现象,透过现象找本质,寻找本质的理论基础,解决实验课中意外发生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激发了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三是增设工程实践环节。教学中发现,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常对理论的应用性质疑,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无从下手。例如,给出一个实际的雷达信号测量的工程问题,由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测量和调理电路,使电路满足给定的要求。实践证明,通过增设工程实践环节,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学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是开展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以案例为教学内容,通过教师对案例材料的介绍、引导、提示,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案例思考题,找出涉及的问题,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措施,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活动。案例教学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练,到实践中干”。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力求案例内容的真实性和新颖性、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强调以理务实、要注重与理论的学习和教授相结合。

总之,合理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辅助教学、精心设计上课内容和加强实践教学会使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

参考文献:

1、刘学观,郭辉萍.微波技术与天线[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顾洪军,郭颖,薛顶柱.基于Matlab的旋转抛物面天线几种特性的仿真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5).

篇3

《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第四版)》(ISBN 978-7-302- 20596-8,刘炳文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面向初学者介绍VB程序设计方法的著作,曾获大学出版社计算机教材一等奖,被评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深受广大读者欢迎,先后三次再版,数十次重印,并被多个院校选作教材。

本教程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内容集中,通俗易懂

本教程是学习VB程序设计的入门教材,介绍的是VB程序设计中最基本、最常用的部分,是任何学习VB程序设计的人必须掌握的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到教学和初学者的需要,把通俗易懂作为重要标准,即使自学也可以通过本教程初步掌握VB程序设计方法。

在体系结构上,根据初学者的认知规律作了细致安排,以使读者能顺利掌握所学知识;在内容上则注意了由简及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本教程的覆盖面不是很宽,但对所涉及的任何概念,都力求讲深讲透,而不是“点到为止”。全书概念清晰、逻辑性强、例题丰富。书中的例题是为理解概念而精心选择的,对每个例题的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运行情况、使用的算法及应注意的问题等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说明,从而在进一步加深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真正掌握程序设计方法。

2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CRE)密切结合

本教程包括了NCRE考试大纲所规定的有关Visual Basic的全部考试内容,完全适用于全国及各地区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需要。因此,通过本教程的学习,不但能掌握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方法,而且可以具备参加全国计算机统一考试的应试能力。

3配套齐全,方便教学

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作者专门编写了与本教程配套的参考书和电子教案,这些参考书和教案与本教程的内容完全对应。其中电子教案可作为教师讲授本教程的课件;《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教程题解与上机指导》提供了教程中全部习题的参考答案以及上机实验安排;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试题汇编》则为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读者提供了大量的试题。有了这些参考书和电子教案,可以使本教程的讲授和教学更容易,教师和学生更“省力”。

篇4

一是提高了备课的效率

传统的备课方式,教师用在书写、绘图和查找资料等手工操作方面所花的时间很多,使备课占用教师太多的宝贵时间,也减少了了教师真正用来准备上课的时间。可电子备课,则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老师从上述手工劳动中解脱出来,教师可以把更多时间放到思考课堂教学设计和做上课的准备上来。当然,这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为前提。同时,电子备课特有的修改和编辑功能,也更利于教学设计的完善。

二是提高了备课的质量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特有的资源共享性和信息的搜集功能,使得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教材和教参外,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和下载最新教学备课资料、优秀教学课件,这些信息和资料,开阔了教师的眼界,拓展了教师上课的思路,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自身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己对信息的加工和创新,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

三是便于教师组建个人教学资源库

传统的纸质教案,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教师一般要到第二或第三年再上时才拿出来参考。而教师在平时接收的很多相应教学资源和信息,很难及时收藏到原来的教案中来。而运用电子备课,教师可以随时对旧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平时在网络和报刊中看到的相应教学资料、课件等,可以很方便地通过拷贝和输入保存到相应的教学单元中去,只要平时善于做个有心人,教师的电子备课系统,就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和升级的动态系统,经过多年的积累后,就是一个十分完善的个人教学资源库。会减少许多重复性的劳动。

四是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共享

运用电子备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在电脑中建立相关的备课资料库。优秀的备课资料是教师教学中的重要财富,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运用电子备课可以方便的让其他教师共享自己教学资源也可以共享其他教师的资源和教案,方便相互交流,从而使更多教师上出精品课。

篇5

电子白板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电子白板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使用非常方便。将电子白板连接到计算机,并利用投影机将计算机上的内容投影到电子白板屏幕上。同时,通过感应笔,就可操作电子白板,就有了粉笔和鼠标的功能,在电子白板上书写的内容在计算机上同步显示,构造成一个大屏幕、交互式的教学环境。为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完成呈现、展示、交流、互动、合作,拓展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更加有效地整合课程资源

教师对资源展示过程进行控制,不必到主控台前操作,就可控制演示材料的播放,这使得课堂中教师的身体语言得以充分发挥,也避免了课堂上由于教师往返于黑板与主控台间分散学生注意力的问题。板书内容可以被存储下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使得教学过程中对计算机的访问更加方便,白板系统与网络、与计算机应用程序互补,促使师生共同运用计算机作为认知和探索发现的工具,这必将构建学生新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教师不但在白板边就可用电磁笔在白板上操作电脑,还可用电磁笔自由书写,直接点击板擦,随便涂改。教师还可随意对投射到白板上的任何画面进行注释讲解,用电磁笔实现在白板上的无痕书写与图画。电子笔可以任意选择颜色、调节粗细,不用直尺、三角板、圆规等工具就可以轻松画出各种漂亮的图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可以向在传统黑板上那样书写勾画,还可以对书写内容执行拖拽、放大、旋转、擦除、遮罩等动作。当“黑板”写满后只需要新建另一个“黑板”即可,节省了大量擦黑板的时间,也免除了原来擦黑板时的粉尘。值得一提的是掌握并熟练运用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使用过电子白板的教师都说,新的教学方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并且方便多了。

二、巧用链接和资源库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交互电子白板技术为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方便,为建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奠定技术基础。传统的多媒体课件更多的是演示功能,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无法参与,因为课件的内容无法更改。而用白板技术制作的“课件”,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和参与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更改、充实教师原先的“课件”内容,不管是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还是错误的回答,只要在白板上操作,白板系统会自动储存这些宝贵的资料,从而生成每个教师每堂课的个性化的“课件”,并且,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重要资源。

白板操作系统扩展、丰富了传统计算机多媒体的工具功能,更加提高了视觉效果。比如,白板操作工具中独有的拖放功能、照相功能、隐藏功能、拉幕功能、涂色功能、匹配功能、即时反馈功能等,更加提高了视觉效果,更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电子白板可以利用互联网中的各类资源,也可以直接利用电子白板内置的多种资源。每一种资源库都可以建立各自的树型目录结构,按学科和班级等进一步分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心所欲地查找和调用。这样的资源库还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调整、修改、增添教学计划,并保存更新自己的电子教案。交互式电子白板也为数学学科准备了大量的学科素材。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目标,应用资源库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我还建立了自己的用户名,保存自己的图片。在使用的时候,从图库中简单地一拖就显示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了。可见,电子白板使教师应用资源库中的资源生成数字化教案的过程是非常方便的。

三、巧用幕布、拍照、探照灯功能,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功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教学中,我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独有的“照相机”“探照灯”功能来放大页面的某一部分,以此来刺激学生的眼球,加深印象,帮助他们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利用拉幕、擦除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和应用技巧,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暂停控制与标注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的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如在数学教学中,我利用电子白板的幕布功能,课前用PPT制作好上课需用到的板书内容,课堂上移动幕布,向学生一步一步呈现相应的教学板书,而是往下拉一句,让学生说一句,没有一下子把所以的内容都呈现出来,让学生保持新鲜感。既省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使用幕布功能还能激起人的心理期待,引起人的好奇心。学生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下,非常自然地复习了本课所学的知识。

四、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作图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课的最大特点是画图任务多。图像、统计图表、几何图形等。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当堂在黑板上完成,费力费时,而画多种立体图形则更麻烦。现在只需利用几何画板智能平台一个菜单命令就可以完成。如六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统计图》和《图形的旋转》教学中,选中旋转对象,即可完成旋转作图。图形的剪切、平移、旋转等也可简单、形象的完成。这样大大缩短了教师画图的时间,增加了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图形变换实质的机会,加大了课堂的容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找到突破难点的关键,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为我们进行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数学课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更加有利于我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观察类比、抽象归纳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金勇华,曲俊生.JAVA高级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2\]孙锋交互式协同学习环境的研究与系统实现\[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2001.59-65.11.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电子教案;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472-01

1. 论述方法 文献资料 实践法 实验法

2.论述过程

2.1 什么是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信息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管理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2 计算机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其生动形象的图形、多媒体动画、声光技术.以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化软件,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参与性,使教师的教和学习的内容为一体,不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寓教于乐"得以实现。

2.2.1 钻研教材.制定计划、进度,编写教案。可以使用目前流行的"万达奇"体育课教案编辑软件,还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把教学内容、计划、进度,先分成几大类, 然后每一大类再分成各个小类,用文件名来区分,做成常用电子教案库。在平时教学时,根据教师、学生、场地、器材的具体情况,对软件进行恰当的编辑,然后打印出来,不仅实用美观,而且速度快,克服教师重复写教案且效率低的缺点,继而,腾出更多的时间用在教法和教改研究上。

2.2.2 制作课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flas制作软件,可制作出优美并且效果独特的体育课件,如:篮球的三步上篮动作,可以先用幻灯片把分解动作制作出宋,再用动画效果把完整动作做好,并把每一个动作名称、要领,重点、难点注明其中,完成后,在上课时就可以边放映边讲解,教学形象、生动、直观。

2.2.3 对体育课成绩的综合评价进行管理。新的《体育与健康》大纲上规定考核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要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平时课堂表现和出勤情况、平时考核成绩、 基础理论知识、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两操一活动情况、身体形态等多个方面.可利用excel数据库系统,为每个班级案鲅生建一个综合数据库,把学生的各项成绩输入进去,到期末,评价案鲅生的体育课成绩,就很方便快捷,一目了然,并能打印出来。另外,利用递增或递减排序功能,能很快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较差,在哪些方面较好,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培优补差.同时,还可以计算各班同学每项的平均分,并能把各项的平均分,并能把各项中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的人数比例用图表示出来,为横向和纵向比较提供依据。

2.2.4 对体育达标和体育健康测试进行管理。把每个年级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各个年龄段的 《体质健康标准》编成系统软件,或用国家软著7第000674号系统软件。进行这一软件,就可根据学生的性别、年级、年龄、项目、 成绩,自动计算出每人每项的得分.再相加得到总分,计算每班或个人的任何一项成绩的平均分、 最高分、最低分也很方便。

2.2.5 对学校大型运动会进行管理。学校举行田径、游泳等大型比赛时,可以使用田径、游泳比赛计算机全自动编排及管理系统专用软件,根据各班级上报的名单、目、年龄、性别等因素,随意增减比赛目,随意设置跑道数,报名表可在多台机中同时输入。秩序册中的编排表、 号码对照表、竞赛日程表、及填写好了的比赛记录表,几秒内自动生成,具有复决赛自动生成表格的功能。比赛结束即打n各种团体总分和成绩册。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6 利用互联网检索信息、查找资料和远程教育。《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所提出的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正是当今世界在网络教育应用方面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在网络教育方面,可以用远距离教学〈Distance Learning〉、网上学校〈E-School〉校园网〈School Net〉和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学生们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进行同伴互教,讨论交流、课外兴趣活动等合作性学习,这一合作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网络的使用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而且在不同程度上将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潜在的培养。

2.2.7 运动员选材上使用。运动员的选材是一个多因素、多指标的复杂问题,因为影响一个运动员的当前水平,特别是发展潜力是多方面的,而且在多个因素中,对运动员的成长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也不同的。过去选材的基本方法主要靠组织教练妁经验,缺乏定量分析,所以难免带有片面性。近年来,国内外用计算机进行多指标综合评定的方法进行运动员的选拔,取得了可靠的成绩。实践证明,综合评定成绩的队员,经过几年后,表现出很强的综合竞技能力,保证了运动员优选工作的进行。实际上,这种综合评定的关键是制定符合该运动及运动员级别的综合评定方案,而计算机的处理仅仅是运用方案的数据进行快速处理及多方案多水平的论证,以便为选材迅速提供依据。然而综合评定方案的制定要依靠广大教练员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劳动,方案本身必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合理性,对每一测定项目的标准及分值、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和实践。

篇7

【关键词】网络课程;网站后台技术;网站安全

0.引言

民族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双语教育又是民族教育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而计算机教育是藏族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是不断提高少数民族素质、振兴民族经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它对培养民族地区建设人才和推动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二十年的办学实践证明,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使学生兼通母语和汉语,既能消除教育教学中的语言障碍,又能便于掌握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是遵循认知规律,按教育规律办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一项基本政策措施。 我们就要站在实事求是,尊重科学规律的高度完善双语教育体制的建设。认为现阶段很有必要培养双语型的计算机教师。 西北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国内民族院校中首先开设了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这将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工作,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为了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同兄弟民族院校藏汉双语计算机专业进交流,开发一个基于信息资源建设规范的藏汉双语计算机课程资源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1.系统总体设计

1.1网络课程中的资源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建立藏汉双语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是广大藏汉双语学生学习知识的迫切需要,是完善教学管理的一个全新的措施,开发一个高效、可靠、通用的藏汉双语计算机课程教学系统已经迫在眉睫。本系统在满足藏族学生能够学习到全面的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人性化的细节,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该系统是能够同时支持藏语和汉语的双语化多媒体教学系统,提供给学生的教学视频、教学资料、电子教案包括登录的用户系统均具有藏语和汉语注释,专家答疑和网上讨论模块,用户可以用藏语或者汉语进行发帖。

(2)该系统拥有丰富专业的资源可供下载,不仅为学生提供教学视频,为老师提供参考的电子教案、教学资料,也提供教学过程中需要使用的软件工具和一系列素材。而教学站点、词典检索和全站搜索功能则可以便利的向学习者提供相关学习信息。

(3)基于计算机学科很多地方涉及到算法和数学公式的特点,在网络讨论区版块,系统提供了独特的公式编辑器,能够使复杂的数学公式更易于编辑和。用户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更清晰的了解算法和公式间的细节。

1.2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从藏汉双语专业教学及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对藏汉双语专业的课程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了需求分析,详细设计了系统的功能模块,采用和SQL server2000作系统开发工具,详细地设计了藏汉双语专业的教学系统。通过对基于JSP藏汉双语计算机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并结合系统的具体设计要求,设计出藏汉双语计算机网络课程资源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如图1-1所示。

1.2.1信息服务功能

主要体现在课程信息、电子教案、课程学习、学习导航这四个模块,通过对数据库的读写实现在课程简介和课程公告两个栏目的信息、修改和删除,并且能够上传图片,实现自动的图文混排,以保证课程信息、电子教案的实时性。

1.2.2用户系统

将整个网络课程的用户分为学生、教师和管理员三大类,根据不同的身份给予不同的操作权限。学生拥有访问、查找和下载资源以及在论坛上发帖的权限,并且可以更改自己的个人信息,修改密码等。教师除了拥有学生的全部功能以后,还可以对资源进行、编制及删除功能,同时也可以对论坛进行管理。而管理员则是完全的管理身份,不参与教学活动,但是管理员可以管理网络课程上一切的用户及资源,还可以对系统进行设置和维护。

1.2.3讨论区

网上讨论和专家答疑模块提供留言版,具有、修改、删除以及搜索帖子的功能。当中还有独特的公式编辑器,能够使复杂的数学公式更易于编辑和。便于学生之间讨论学习,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最终达到学生能够深入学习计算机课程知识,老师能够了解计算机课程中重难点的教学思路的目的。

1.2.4资源中心

资源中心包括视频媒体、音频媒体、素材库、教学站点、教学资料、电子教案、软件工具库、词典检索以及全站搜索等一系列功能,其中视频媒体、音频媒体、素材库、教学资料、电子教案和软件工具库是提供给学习者下载的,而教学站点、词典检索和全站搜索则是向学习者提供相关学习信息的。

1.2.5系统管理

该项功能分为两个管理子模块,其中一个是给教师身份的用户使用,使其可以拥有一定的权限,对网站以及学生进行管理。而另一个管理子模块则是留给管理员使用的,管理员可以通过它来管理整个网络课程的资源及用户,并且进行系统设置和维护。

2.数据库设计

由于网站资源管理系统中,多个模块涉及到了对服务器硬盘的直接读写,所以在设计数据库的时候特意根据不同权限来设定两种类型的用户,分别是学生和教师,而第三类用户——管理员则是服务器操作系统的系统用户,不存在于数据表中,只是拥有修改数据表的系统权限。采用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2000,建立库文件info.mdb。

2.1数据库表文件

主要包含如下几个表文件:

student 学生表.teacher 教师表

2.2主要数据表设计

学生表中包含学生用户登录该系统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在数据库中的表设计如图所示:

教师表中包含教师用户登录该系统的信息,如下表所示:

在数据库中的表设计如图所示:

2.3数据库链接

考虑到代码的重用性与维护的方便性,本系统采用JSP的文件包含语法,将数据库连接代码单独放在一个文件中,在需要使用的时候,只要通过文件名调用即可。

在本系统中,我们将数据库连接文件定义为:ConnSiteData.jsp,代码如下:

3.结论

本系统建成后,本人就已经对各模块进行了反复的测试,经过修改和调试通过以后,再进行运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系统各模块都运行正常,双语界面以及藏汉混合输入与编辑正确无误,各项功能已经达到设计要求。目前该资源管理系统已经与计算机网络课程集成在一起,并在测试服务器上。相信此系统将为藏族的教育事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为藏族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郑阿奇. Oracle实用教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年4月.18-160

[2]金勇华, 曲俊生. Java网络高级编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年3月.250-267

[3]黄嘉辉. TCP/IP与Internet程序设计[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250-267

[4]王咸伟.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J]. 上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 34-38

[5]耿文兰等译. 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与开发[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6年250-267

作者简介:

篇8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网站 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096-02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时代前进的必要保障。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已经是用人单位现阶段对大学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对学生在计算机方面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潜力的发挥起到引导的作用,也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实验部分讲Office软件的使用、网络操作及网上资源的使用、多媒体素材的组织及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库的建立与操作等。理论部分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涵盖了计算机方面的近九门课程,内容繁杂,涉及面广,是与学生在中学阶段学习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完全不同的一门计算机课程。学生在学习理论部分的过程中普遍感到晦涩、枯燥,难于记忆、理解,但其丰富的内容又是学习计算机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些理论作为铺垫,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无法上升一个高度,与“技工”没有区别,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高科技人才了。这些理念和思想教师要在课程的教学中慢慢渗透,不断强化,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渐理解和认识这门课程的位置,并给予应有的重视。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组织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特点,使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所有的教学目的。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平台,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探索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立体交叉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建自主的、协作性的、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率。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站主要有师资力量、教学环境、教学大纲、教学进程表、多媒体课件、习题题库、电子教案、课程辐射、教学视频、教学研究、考试系统、在线答疑、实验环节和问卷调查等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可以提供理论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显示和下载、网上测试、课程研究和互动交流等功能。

图1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络资源

师资力量模块主要介绍任课教师队伍的组成,教师梯队中每个人的具体情况,目前从事的研究项目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设想与相应的教师取得联系,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科研创造条件。

教学环境模块主要介绍理论教学环境和实验教学环境,理论教学环境是在阶梯教室中使用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教学;实验教学环境是拥有200多台微机的机房,每个机房组成一个小型局域网,为教师和学生上传、下载课程素材及传递信息提供方便。实验课为每60名学生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因此能快捷地解决学生课堂上提出的各种问题,避免由于问题积压,使学生产生消极、厌烦的情绪。

教学大纲模块是本课程制订的最新教学大纲,使学生了解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基本要求。

教学进程表模块介绍本课程一个学期中每周的进度安排,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进度,以便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多媒体课件模块可以播放或下载由文本、图形、图像和动画等组成的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形象具体。课件的每一章由课程组的教师分别制作,以期重点突出。

习题题库模块包含理论题库、实验题库和等级考试题库三个子模块。理论题库和实验题库是教师根据这学期的教学内容和社会要求,为学生整理的综合性题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鄄tion,简称NCRE)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考核内容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国内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是贴近实际的一种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能力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而二级笔试的30%内容来源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理论课程。在网站中加入等级考试题库模块,将历年等级考试中涉及“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的部分进行整理,让学生在复习这部分知识的同时逐步熟悉等级考试的要求,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同时又为学生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基础。

电子教案模块可以查看和下载每节课的电子教案,其中包括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课堂小结、作业和教学反思等。

教学视频模块包括课程录像和视频讲解两个子模块。课程录像是优秀教师上课的全程录像,视频讲解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中某些内容操作过程的flas及重点问题的视频介绍。

教学研究模块列出教师正在研发的与本课程相关的课题,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特色,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关键问题,课题研究方案及落实措施,课题的预期成果等,供学生选择、参与。同时,还定期各种讲座、学术讨论会的通知。

考试系统模块有自测模式和考试模式两种。自测模式供学生进行平时检测,答题完毕后系统会给出成绩,显示错误的题目并给出正确的答案供学生参考。考试模式则只给成绩,不显示错误的题目及答案。

在线答疑模块提供了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能随时作答,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增进了师生感情。

实验环节模块由实验题目和实验指导两部分组成。实验题目是实验课上所要完成的所有实验的题目及要求,实验指导是介绍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方法,每个实验还给出一些延展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问卷调查模块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本网站的反馈意见,以便对网站进行修改、更新,使之更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反响很好,学生觉得学习的自由度更大,学习形式更加多样,学习的知识更加丰富了。

学生在使用网站的过程中,尤其喜欢“课程辐射”和“在线答疑”两个模块,他们认为“课程辐射”模块里计算机领域的新的成果和动向,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课本以外的知识,贴近了社会。“在线答疑”模块能让学生在课堂以外与教师近距离接触,同时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地解决问题,不至于有积重难返的感觉。学生们还在这一模块里咨询国家计算机竞赛事宜,并得到了教师对其作品的指导,比赛中很多学生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在网站的使用过程中,学生们也提出了改进意见,希望增加“硬件装配”模块。学生们对软件比较熟悉,也更容易实践,但在硬件方面缺少操作的平台。为此,我们也做了一些虚拟平台,通过视频为学生演示计算机组装的全过程,学生再通过虚拟平台练习。经过练习,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也更加熟悉了,有一些问题自己都能解决了,实践动手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四、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网站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优化了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体现了知识的整体性和开放性,同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积极的、自主的、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方法、手段、思想和理念的全面提升和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蔡燕斯.网络课程的思考与分析[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97.

[2] 苏莉蔚,孙良凤.《C语言程序设计》网站探索[J].现代教育科技,2012(4):57-58.

[3] 许浩,宁玉文,高东怀,许卫中.基于网络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设计[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129-132.

[4] 苏莉蔚,董学阳.“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学教育,2014(6):53-54.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教育;高职教育;高专教育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92-02

一、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

1.计算机基础教程: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进制及转换等;

2.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windows xp的特点、软件的安装与删除、系统的设置和维护等;

3.Word软件的使用:文档格式化、文档图文混排等;

4.Excel软件的使用:工作表的编辑、数据计算、管理,图表的建立等;

5.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幻灯片的建立、编辑、放映等;

6.计算机病毒:病毒的概念、传播媒介、种类,病毒的预防、检测、清除等;

7.网络基础知识。

二、关于如何上好计算机基础课的几点建议

1.课程的安排,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因《计算机机基础》课要求掌握的大部分内容都是需实操,所有应该多安排一些上机课,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做上课的主人,而不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2.上理论课时,备好课。教师应该慢速的阅读《计算机基础》书本中的内容,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在书本中做标记,然后快速的阅读课本两遍,把漏掉的内容做标记,在写电子教案时,对于每一章节的内容,还要参考至少两本课外书籍,反复推敲,这样的教案内容才会更加清晰明朗,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知识面才会更广。编写的教案内容应该细分到每次课,而且这次课的所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堂总结是什么,以及讲完后课后感想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上理论课时,教师应当采用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首先通过视觉知道,什么样的效果是图文混排,在这个图文混排实例中包含需学习的知识点是艺术字、插入图片、分栏、文本框、页眉页脚、水印等等,这些知识点的意思是什么,以及以实例中的文字为例,讲述如何通过操作步骤达到最终的效果。

4.在上上机课时,教师应该充分准备实验的内容。在上机时,老师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学生做出实验的效果,及时对所做的内容进行检查,指出需改正的地方,课后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写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等等。 5.附加题。虽然一批基础好的同学已经免修,但剩下的同学基础还是有差异,在上机时,老师既要顾大体,又要顾个体,让那些基础差的同学能完成任务,也能让基础好一点的同学能吃得饱。所以,老师准备实验内容的同时,应该还有附加题,让那些先做完的同学有时间再做附加题,使他们有事可做,也不会影响速度慢的同学。

6.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首先上课时应严格考勤。很多学生都是有惰性和侥幸心理,每次课,老师都应考勤,多次旷课和多次迟到的同学,找他们单独谈心,问原因,做思想工作,说清问题的后果。通过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其次,对于上课睡觉的同学应及时的叫醒他,让他站起,清醒头脑,最后对于上课讲话的同学,应及时制止。

7.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不管是年轻老师,还是老老师,都应本着学海无边、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不断地去听一些优秀老师的课,学他们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等,把它记下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达到取长补短的效果。对于年轻老师还应该经常参加培训班学习,或者深造读硕士、博士等等,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更好的育人。

8.及时下班辅导。老师每周应该定个时间到班上进行辅导,及时解决学生有疑问的内容,给他们耐心讲解,对于普遍的问题,可以集中在上课时讲解,对于个别同学的问题,应该对他个别辅导,直到明白为止,使学生每周学的内容,每周都能消化,反之,学生存在的问题就会越积越多,最后自暴自弃,一点都不想学这课了,会导致教学效果很差,教学目标实现不了。

篇10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通过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探索《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理、工、文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非计算机类计算机教学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而开设的。该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其内容和思想对学生思维发展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该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概述、计算机工作原理、计算机硬软件系统、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表示方法、计算机文化的形成和对社会的影响等);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2000办公自动化软件(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电子表格Exce2000、电子文稿PowerPoint2000等);计算机网络基础(主要包括:网络基础知识、局域网和互联网的使用);计算机安全等知识。

我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多年来,计算机的基础教育从无到有,从只开一门课程到提出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各高校得到发展,已步入了一个高起点、重应用的新阶段。特别是进入21世纪,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社会要求大学生应具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时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完成新形势下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育任务,实施对大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成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目前,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课程建设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师资队伍建设和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推动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值得借鉴。但也应该看到,由于校情不同,各个学校在基础设施、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素质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方面应该有所区别。为此,探索适合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2 改革主要内容

⑴开展《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研究,根据整体建设规划目标以及发展方向,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修订教学大纲,更新课程教材,改革《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组织教学研讨会,对《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中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讨论。

⑵建设、完善《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体系。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充分运用多媒体投影教学、网络教学的优势,提高《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程实施安排上,一是注重计算机常规操作能力培养,克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二是加强学生的硬件知识和硬件应用能力的培养;三是训练学生文字与表格、图形的处理与制作能力的培养;四是加强Internet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教学,使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拨号方式和通过局域网两种方式连接因特网,能上网收发E-mail、下载文件、上传文件,培养学生在Internet上浏览、检索、阅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五是加强使用计算机的安全意识,熟悉病毒的检测与防治。

⑶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体系。《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为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教师认真考虑、分析实验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实验学时,灵活安排实验内容、上机实验方式,实行个性化教学。

⑷建设、完善考试体系,推行多种考试方式,突出对能力的考核。多年来,《计算机基础》考试以笔试为主,其它考试为辅,这样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差,考试及格率偏低.针对这种情况,逐步改进了考试方法,上机考试与理论考试分为两个独立的部分,上机考试采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系统,随机抽题,机器阅卷,自动记载成绩;理论考试由60%客观试题和40%主观试题组成。

⑸建立、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提供多媒体教学、电子教案、电子教材、课堂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考文献、联系教师、相关题库等教学资源。

⑹师资队伍建设。面对新的形势,《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与时俱进,其教学深度、强度都将明显提高,因而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应用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需要不断学习和培训,以真正适应教学需要。因此,要调动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计算机基础知识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和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宗禹.素质教育与大学教学改革[J].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