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临终病人的生活护理

篇1

[关键词] 老年人;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病房;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10-80-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人们更加注重生命质量,人们不但要优生、优育、优活,而且要优逝。因此老年护理,特别是临终关怀护理已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人们希望在临终时能减轻甚至避免痛苦,维护生命的最后尊严,同时能减轻病人家属的各种压力,提供全方位的科学服务。临终关怀就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老年临终关怀得到日益广泛的支持和实践,老年临终病人将成为临终关怀的一大特殊群体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7%称为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则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嘉定区早在1982年就进入老龄化行列,1982~2000年全区老龄化处于平缓期,2000年60岁以上老人93 159人,占人口的19.4%;到2007年底全区户籍人口537 931人,60岁以上老人126 904人,占人口总数的23.5%;农村老人18 456人,占全区老人总数的14.54%。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5.4%,比重较大且逐年增加,嘉定区人口年龄结构已经进入老年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必然给社会、家庭、医疗保健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对老年护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亟待发展老年临终关怀机构。

1临终关怀的发展和社会意义

1.1临终关怀的发展

在国际上,现代临终关怀起源于英国,从1967年起英国成立了第一家临终关怀机构。在基础理论、医学伦理、政策法规、机构管理等方面不断完善,临终关怀走上了专业化、制度化道路。 在我国,从1988年7月天津医学院崔以泰教授率先倡导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中心;1988年10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上海南汇护理院。20多年来,临终关怀医院、病区及病房在许多城市纷纷涌现,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正在不断发展,目前大约已有临终关怀机构100多家。

1.2老年临终关怀的社会意义

临终关怀是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是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生命终末期的优化工程。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的影响在各国是相通的,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发展中国家,同样有临终关怀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别是城市独生子女的大量涌现,社会对临终关怀的需求将越来越强烈。临终关怀是一个节省费用的有效照料方法,是解决濒危病人家庭照料困难的重要途径。鉴于计划生育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在提倡优生、优育的同时,也要注重临终关怀,使濒危老人尽量获得善终的关怀,有尊严和安详地告别人生。临终关怀就决不仅仅是对临终患者最后生命时光的医疗、照护,其本质应该是广义的对大众的死亡教育,是人类在基本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去解决“死亡”问题的一种最新的发展与努力,这才是其真正的意义所在。

2临终关怀与一般医疗服务本质的区别

医学由过去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心理-社会学模式,由过去单纯的诊断、治疗、护理观点转向从生理学角度去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使其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舒适、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缓解、解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其从容地面对死亡;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在濒死之际受到了社会和亲人的关注。临终关怀正与之相适应。临终关怀是向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整体的照护,包括躯体的、心理的、社会的等方面,使临终患者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到减轻,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坦然地、舒适地走完人生最后的生命旅程[1]。

临终关怀与一般医疗服务相比,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关心的是患者而不是疾病,它不以治疗疾病为主,而是以支持患者、控制症状、姑息治疗和全面照护为主,不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为职责,而以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存质量为宗旨[2]。尊重临终患者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支持,帮助家属渡过哀伤期,重新面对生活

3临终关怀的模式

3.1临终关怀的模式

临终关怀的模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专门的临终关怀医院、附属医院内的临终关怀病房、家庭临终关怀护理模式等。临终关怀从病房开始,可以综合利用医院的现有病房、医护人员和仪器设备,但要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的教育培训,掌握临终关怀的价值理念。

3.2老年临终关怀的团队服务模式

临终关怀是一种以患者和家属为中心的照顾模式。这项服务是通过多元化的专业团队,从临终患者实际和特殊需求出发,提供“全人”关怀,包括生理照顾、症状控制、心理疏导、社会支持和灵性关怀,同时帮助家属渡过哀伤期,重新面对生活。参加服务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精神心理专家、营养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牧师(有时还应包括神职人员)等。这种服务是多学科的相互配合和各种专业人员的集体合作,共同实施完成临终患者的照护方案。

4老年临终关怀病人的护理特点

4.1基础护理

体现人性化护理,包括给病人拍背、定时翻身、观察病情、鼻饲护理,保持床褥干燥整洁,清理呼吸道分泌物,预防褥疮和肺炎的发生。

4.2饮食护理

要耐心解释必要的营养对疾病的重要性,并指导家属如何做好饮食搭配,来提高病人的食欲。

4.3疼痛护理

药物止痛法采用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方案;非药物止痛法:逐步放松法、意念法、音乐疗法、抚摸式护理。

4.4心理护理

①临终病人的心理护理:耐心听取病人的倾诉,赞扬和鼓励病人,使其重塑生存的信心,空闲时多与病人交流。②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护理:尽量满足家属提出的对病人治疗、护理、生活等方面合的理要求,指导家属间相互扶持、共同分担照顾责任,教育家属正确面对哀伤,给予哀伤辅导。

5我院开展临终关怀优势

5.1我院的现状

临终关怀事业已在我国走过了21年的历程,但嘉定区内至今尚无一家正式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因此有必要亟待在嘉定区内设立临终关怀机构。我院早在1999年就开设了老年病房,对老年护理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经过十年的发展,如今我院已成为嘉定区内最大的老年护理医院,现有床位350张。我院现有医技护人员120多人;基础医疗设备、仪器完善;有三名心理咨询师;我院兼有新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

5.2我院老年病人的特点

我院老年病房收治的病人为老年患者。老年患者的特点是:多患慢性疾病;其病程长;病因复杂;病情呈进行性加重;不可逆转趋势。当同一病房内某位病人病情加重,医护人员的紧张抢救,病人家属的绝望、恐惧、悲伤等场景会给同病室病友带来惊吓和刺激,影响其正常休息和治疗,产生严重的负面心理;病人在临终前忍受着过度医疗的痛苦;病人家属在护理病人过程中,经济、体力、精力大量消耗,以至整个家庭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本院已对老年病人及家属进行了问卷调查,40%左右的人选择减轻病人的痛苦及恐惧。所以目前最经济而快捷的方法就是在病区内设立老年临终关怀病房,当病人生命体征只能维持一周左右时,将其转入该病房,这意味着病人走到生命的最后一程时能够得到临终关怀。一改过去对任何病人无一例外一律实施医治的做法,承认医治对某些濒死病人来说是无效的客观事实,通过对他们提供舒适的照顾来代替卫生资源的无谓消耗,使病人在温馨、安静的环境中坦然、安详、有尊严、无痛苦地离去。

5.3老年临终关怀病房的设立与展望

在我院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病房,可有效利用我院现有病房、仪器、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同时我院有三名心理咨询师,可为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辅导;我院兼有新成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可对社区老年人及家属进行临终关怀教育,使临终关怀的理念不断被患者、亲属理解和接受,使更多的患者得到临终关怀照护,达到临终关怀知识的普及,使人们认同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患者是否需要临终关怀,应根据患者病情、患者本人或家属有无特殊需求以及临终关怀专业医护人员对病人病情的评估情况来决定。开设老年临终关怀病房是满足老年人“老能善终”的最好举措;是解决临终老人家庭照料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为节约医疗资源、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提供了可能。减轻甚至避免我区老年临终患者的痛苦,维持生命的最后尊严,为临终老年病人及家属提供心理上的关怀与安慰,消除其对死亡的恐惧;认同死亡是生命的自然过程,注重病人的安适,使临终者坦然地面对死亡,安然地离去;使临终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得到维护。

开展临终关怀,可以合理分配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保证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是优化医疗卫生结构、提高卫生服务效率、完善医疗卫生保健系统的重要一环,体现了对病人及大多数人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临终关怀不仅是社会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临终关怀服务具有社会性、公益性和福利性,以社会效益为首位,体现政府的责任和主体性,也是我国卫生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人类一项有崇高目标的事业,也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构建稳定和谐社会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殷磊. 护理学基础[M].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18- 419.

篇2

1. 中国社区老年肿瘤护理的现状

1.1影响老年肿瘤病人生活质量的因素

WHO关于生活质量的定义为: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的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及所关心的事情相关的生存状况的体验,同时强调对自身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认知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生活质量主要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社会支持状况。生活质量的优劣已成为评估老年肿瘤病人治疗情况的重要依据。

社区老年肿瘤病人最常见的躯体症状是疲乏、失眠、疼痛、便秘和恶心呕吐,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这些身体上的不适常使他们陷人抑郁、焦虑等复杂的心理状态中,如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帮助、亲人的关爱和社会的支持,将会给老年肿瘤病人增加更大的痛苦,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和对社会的不信任。社区护理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帮助老年肿瘤病人保持良好的生存状态,使病人能正视疾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所以社区应该为老年肿瘤病人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更好地提高其生存质量。

1. 2社区老年肿瘤护理现状

中国在1993年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观点,随后有关社区老年护理的研究相继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家庭护理、社区卫生服务、护理专家门诊等. 有的社区还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定期开展讲座,甚至上门服务。但社区老年肿瘤护理多是一般性的基础护理,由于医护人员短缺,学历层次普遍较低,缺乏专业技术知识,故无法开展针对老年肿瘤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

1.2.1对症处理 老年肿瘤病人表现出慢性病的特点,社区护理多是提供注射、换药、施药等基本医疗服务,对肿瘤病人具体症状也是进行常规的处理,如疼痛的护理一般仍是按照疼痛的三阶梯止痛法给予止痛,很少采用新理念对晚期肿瘤病人给予镇痛泵持续镇痛,使病人处于一种持续的无痛苦状态,这些传统的护理模式未能体现出人性化护理理念。

1.2.2健康教育 老年肿瘤病人常遭受躯体不适的困扰,心理会产生这样那样的疑虑,渴望从医护人员那里得到解决。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社区开展的健康教育就是发放健康宣传册、板报和张贴海报的形式,内容是固定的几种常见慢性病的防治和注意事项,未能根据社区内老年肿瘤病人的治疗情况、康复情况、文化程度及经济收人等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缺乏个体化和人性化。

1. 3社区老年肿瘤护理现状的评价

中国社区老年人的护理主要是以老年护理医院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为主,其他的护理内容及护理形式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充分发挥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作用。社区老年肿瘤护理的发展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首先,从事社区护理的护士配备不够,且素质参差不齐。其次,护理措施多是常规护理和简单协助,没有针对性的系统护理程序。再次,在心理护理方面只是简单的健康宣教,缺少真诚的倾听、触摸和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护士与病人家属沟通较少,使得一些老年病人缺乏家庭支持,得不到子女的关爱和精神慰藉。 老年肿瘤病人的长期治疗在社区,国家应大力支持社区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建立系统、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社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社区护理管理,使老年肿瘤病人在社区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生活质量保持稳定,甚至有所提高。

2.中国社区老年肿摘护理的发展趋势

2.1 注重躯体症状护理

国内外多数研究认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是躯体健康状况,特别是晚期肿瘤病人的存活时间主要取决于病人的生理状态。研究显示,癌症病人的躯体症状中程度较重的是疲乏、消瘦、睡眠障碍、疼痛、焦虑、食欲不振,其次是抑郁、恶心呕吐、脱发、便秘。老年肿瘤病人常是多种症状并存且轻重因人而异。因此,要注重老年肿瘤病人躯体症状的护理,注重个体的实际情况,实施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护理措施,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切实提高老年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

2. 2加强心理护理

老年肿瘤病人按心理学分期实施心理护理,是调整肿瘤病人焦虑心理状态的重要措施,因为不良的心理因素不仅在肿瘤发病原因中起作用,而且在肿瘤实施治疗和康复的不同时期也有极大的影响作用。社区老年肿瘤病人需要进行认知矫正和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在他们接受肿瘤诊断事实的基础上,讲解肿瘤防治的相关知识,提高病人正确认识疾病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尤其要强调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调动自身的潜能,有助于肿瘤的治疗。

社区护士可以鼓励病人说出内心的感受、介绍治疗效果好的病友与其交谈,使病人逐步树立起战胜肿瘤的信心,提高其治疗依从性。必要时护士可以提供病人与家属交流的机会,使家属更主动地关心体贴病人,给予经济支持,以亲情激发其生存的欲望,从而缓解其心理压力。

2.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社会

支持是病人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社区护士应主动与老年肿瘤病人的家属、亲戚、朋友以及单位领导和同事建立联系,使他们尽可能在心理、生活、经济等方面给病人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病人在遇到困难时能主动向他们倾诉和求助。社区护士要及时对病人的需要进行评估,确定其需要哪方面的社会支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行为。

2. 4做好临终关怀护理

社区开展临终关怀护理,应本着仁爱的原则,使病人家属积极参与,对临终老年肿瘤病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一方面,医护人员给予病人心理、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安慰,倾听他们的要求,并尽量给予满足;另一方面,适时告知病人病情,一旦时机成熟就与病人共同探讨死亡问题,让病人明白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从而以积极的心态安排好有限的时间,降低对死亡的恐惧,平静地面对和接受死亡,让老人在临终阶段感受到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尊严,死得安详、舒适,平静地离开亲人,离开这个世界。

总之,实现健康老龄化对社区老年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年肿瘤病人是社区殊的弱势群体,应引起社区医护工作者的重视,社区护理人员应积极研究探讨具体可行的护理手段和护理措施,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尽可能满足老年肿瘤病人的健康需求,提高老年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尚秀娟.高立群.2004-2008年老年住院病人死亡原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0 ;37 ( 23 ) ;44634.

篇3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终护理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其目的是让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安详无憾地到达生命的终点。临终护理是一门以临终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相关的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将医护的专业化及科学化知识相互结合的新兴交叉科学[1]。护士协同做好老人的临终护理这不仅是对临终者尊严的维护,也是对家属的安慰,这就需要护士不但要有基础护理知识,而且还要善于掌握心理学知识,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我们在对老年患者进行临终护理的同时,注意观察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努力做好安抚患者家属的工作,并重视争取家属的配合,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1 老年患者临终护理模式的内涵

对老年患者临终护理,不仅停留在医学层面上,还应涉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护理学、伦理学等学科,它涵盖了所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的需要护理[2]。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护理模式上由过去的单纯生物模式转变为现代的生物 心理 社会模式,由过去单纯的诊断、治疗、护理观点转向从生理学角度去关心患者,减轻患者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使其在有限的日子里过得舒适、有意义;从心理学角度缓解、解除患者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使其从容的面对死亡;从社会学角度指导患者理解自己生命弥留之际生存的意义;从生命伦理学角度使患者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体会到在濒死之际受到社会和亲人的关注。对患者的临终护理中,我们首先向其家属表示同情和理解,并希望家属与之合作,协同做好患者的临终护理;尽量满足患者和家属提出的各种合理要求,在切实做好患者各项护理的同时,鼓励、指导其家属参与一些生活护理工作,全力维护患者生命质量,双方配合默契,使患者安详去世。

2 老年患者临终护理的要点

2.1 提供舒适环境

老年患者来到医院,首先安排他们住在距离医护办公室较近的房间,病室清洁、安静、光线充足、温湿度适中、空气清新,避免噪音,有条件者最好安排住单间病房,以利家属探视和陪伴。病床可靠墙放置或者加床挡,以防患者坠床,其目的是让老年临终患者舒适、安静休息。最大限度的为老年临终患者创造良好的休养、治疗环境,让老年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度过最后的时光。

2.2 做好临床基础护理及对家属的护理指导 除完成常规的基础护理内容外,还要做好勤翻身,多拍背,帮助老年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以预防褥疮、肺炎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密切配合医疗,及时准确的完成各种治疗和护理任务,如输液、吸痰、吸氧和采集各种化验标本等,不随意终止各种维持生命的措施。根据患者食欲下降的特点,护士应和家属以及营养师共同制定老年患者的饮食,以保证患者营养的供给量,老年患者因肠胃功能减弱,表现有吞咽困难,口舌干燥或口腔里有痰液蓄积而无力咳出者,应及时清除并加强口腔护理,意识清楚的患者让其漱口,有义齿的应取下。对于便秘者,可用双手在患者腹部依结肠的走向做环状按摩,也可使用缓泻剂或开塞露,必要时应戴手套挖出大便,保持患者大便通畅。鼓励患者家属配合临终护理,并不意味着护士工作的减少、责任减轻。相反,护士不但是患者的直接护理者,还要耐心的指导其家属,教给他们一些简单的护理常识性知识和生活护理技术,使其学会照顾患者。例如: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的重要性及简单的操作技术;呕吐物和排泄物异常变化及观察;患者大小便时如何处理等。这些知识家属是需要了解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总之,护士责任重大,其多种角色的作用也在不断扩大,越来越体现出临终护理的重要意义。

2.3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融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护理人员应该站在老年患者的角度,体察他们的需要,并运用敏锐的洞察力,适当的将患者内心的情感反映出来,使其感受到被了解及接纳。要根据老年患者的需要能随时给予帮助,让老年患者的心境处于治疗的最佳状态,愉快的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临终老年患者生命结束以前仍享有与其他人同等的权利,正因为即将告别人生,许多要求对其来说仅仅是最后一次,所以要尊重临终老年患者的权利,使老年患者感觉到自己仍然在被人们所关注,帮助其建立新的心理平衡而安然离开人间。

无论在家庭中还是医院里,临终患者的一些基础护理工作需要由护士与家属共同承担。为患者提供精心护理的主要责任是护士,但是不可忽视患者家属的重要作用,因为家属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性格行为、生活习惯等最了解,是其他人替代不了的。患者往往容易接受和依赖自己亲人的照顾。允许家属陪护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支持和感情交流,可使患者获得慰藉,减轻孤独感,增强安全感,有利于稳定患者情绪。此外,家属亲手护理患者可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满足可以减少他们在亲人去世后的悲痛。

4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临终老年患者的心理极为敏感复杂,护理人员要及时了解老年患者的真实想法,随时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帮助老年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生命和疾病,从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以平静的心情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较舒适的度过临终过程的各个阶段。认真倾听谈话,经常出现在患者的身边,让他们感到被关怀,尽可能的满足患者的需要,即使难以实现,也要做出积极努力的姿态,鼓励与支持老年患者增加和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让老年患者在平和安逸的心境中走完人生之旅。

做好临终老年患者的关怀护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只有医生、护士、家属和社会各个方面共同配合和支持,才能真正使每一位老年临终患者都能安静、舒适而又有尊严的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站。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临终关怀 伦理问题 护理

为了提升现代人之生死品质,必须大力推进临终关怀(HOSPICE)的事业,但是,在中国这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国家开展临终关怀,有着相当大的阻力和较多的障碍,这其中的问题,较大程度地涉及到伦理方面的两难境地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以及医务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模式有着较强烈的冲突。

1 临终关怀(或安宁疗护,或善终服务)的概念、性质及其意义

临终关怀是为当前医疗条件尚无治愈希望的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全面的舒缓疗护,以使临终病人缓解极端的病痛,维持临终病人的尊严,使其得以舒适安宁渡过人生的最后旅程。对于临终病人,已经从过去以治愈为主的治疗转变以对症为主的照料,以延续病人生存时间转变为提高病人生命质量。强调尊重病人的尊严和权利,注重临终病人家属的心理支持。临终关怀不仅是一种服务,而且也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心理发展和为临终病人提供全面照料减轻病人家属精神压力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学科。

从事这一工作者不仅要拥有精湛的医学科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要具有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技巧。临终关怀可以说是人类现代社会最具人性化的一种发展,是人道主义在现代社会最高体现之一。

2 临终关怀所带来的伦理问题

2.1传统死亡观念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人们对死亡的看法也是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对死亡始终采取否定、蒙蔽的负面态度[1],它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而临终关怀无疑是一个帮助病人走向死亡的过程,它使死亡在病人、家属、医务人员之间公开化,对情感的强烈冲击使人们难以适应。而西方文化主要受基督教的影响,基督徒由耶稣之死来升发对“天堂”永生的信念,他们对死亡的看法远比传统的中国人看法积极得多。中国人对死亡的讳莫如深,使人们无法在日常生活中接受死亡,“善待”死亡,面对死亡较多表现出的是恐惧,而非面对现实地接受。如何在中国这个有着独特文化背景的国家因地制宜地开展有中国特色的死亡教育应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当务之急。但是医护人员亦同样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影响,许多医护人员亦无正确的死亡观,所以医护人员对死亡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正确的死亡观是开展临终关怀的基础。

2.2传统伦理孝道的影响

孝道的实施,集中于病、老、死之际。民谚云:“养儿防老”,自古以来皆强调子女送终为尽“孝道”。

有资料表明: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本人与亲属的求医动机显然不同,亲属的求医动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伦理上的考虑。很多患者的家属心存疑惧,如不把患者治疗到服侍到最后一息,不为病人多花钱,社会舆论受不了。而把病人送进临终关怀医院,无异于宣判病人死刑,放弃了治疗,这在病人家属无疑是难以接受的。而医护人员往往顺应这种“孝道”的“善意”,只把病情告诉家属,而对病人则避重就轻,以避免更多的心理打击,这就造成了病人求医主动迫切,使家属难以决定放弃治疗,改为临终关怀。这样就给开展临终关怀造成障碍,而医护人员无意中还违反了“告诉事实”的伦理原则,损害了患者获得情报的权利。临终关怀对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尤为重要,而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临终关怀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将成为最大的老龄化国家。老年人群的发病率很高,慢性病人最多,最终演变成危重病和不治之症。那么我们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在老年病的预防和研制治疗方法上呢?还是用来搞好临终关怀,使老年人有尊严,带着人类社会的温暖离开人世呢?其间的比例又如何分配呢?在护士短缺的情况下,是否要把有限的护理资源投入到临终关怀这个事业中去呢?这些问题理论尚未完全明了,在实际工作中更有难以跨越的巨大鸿沟,这对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无疑是相当不利的。

由于我国经济条件的限制,象国外专门建立独立的临终关怀体系是不现实的,难以大范围推广。应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机构体系,大力发展家庭护理形式和医院附属的临终关怀病房。

3 临终病人的护理

3.1尊重生命

护士有一颗热爱生命救死扶伤的的天使之心,但这并不等同于尊重生命,完整的生命过程应包括死亡过程,尊敬生命应包括尊敬死亡。开展临终关怀,是对护士传统思维模式的冲击,要其更新观念,自觉地进行自我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及其家属的死亡教育。其目的在于帮助濒死病人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学习“准备死亡,面对死亡,接受死亡”;帮助家属适应病人病情的变化和死亡,使他们缩短悲痛过程,减轻悲痛程度[2]尊敬死亡是我们迈出的第一步,它属于死亡教育的一部分。

3.2关注护理

护士长期以来在为救死扶伤辛勤奉献着,习惯于和医生合作把病人从疾病中拯救出来。而对“关注护理并非治疗”的临终关怀概念,不啻是承认医院对某些疾病无能为力的尴尬,导致对整个医疗职业能力的怀疑,这对以救死扶伤为宗旨的医务人员的心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程度地震撼,可能会导致潜意识里对临终关怀的抵触情绪。虽然说在医疗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护理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主导性[1],但是突然把护理的地位提高到主导地位,护士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对于临终关怀,护理的重点也从生理上转移到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这给护士的理论知识也带来巨大的挑战。要求我们扩大知识面,加强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学习,并能独立有效地运用于临终病人的护理上。

3.3重视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

家属是病人的亲人,虽然在治疗过程中,家属所起的作用无法代替药物的治疗作用,但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能否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家属的作用不可忽视。当病人家属了解到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挽回时,精神受到沉重打击,表现十分悲伤。护理人员要做好其思想工作,主动关心引导,并告知家属情绪可直接影响到病人的情绪而不利于治疗。如果家属能较好的控制感情,病人就情绪稳定,为了病人能安然走完人生最后一站,医务人员、家属应努力共同为临终病人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间的温暖和社会的尊重[3]。只有减轻病人临终前的心理压力,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才能在充满温情的气氛中离开人间。

综上所述,发展临终关怀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相当尖锐而发人深省。在中国推进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但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卫生保健体系中应该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基本组成部分,即:预防、治疗、临终关怀。无病则防,有病则治,治不好则临终关怀。护士作为发展临终关怀事业的主力军,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用原卫生部部长陈敏章在首届东西方临终关怀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来共勉吧:“对临终病人的完善照护,不仅体现对人的尊严的维护,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家庭和单位的负担,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内容,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善举”。

参 考 文 献

[1]靳风林,郭清秀.传统文化中等死亡归属理论与临终关怀学中国医学化理学.1996(6)54-56.

篇5

老年社会工作包含许多内容,涉及不少领域,由于老年人群的特殊性,死亡就成为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不能回避的话题。因此,死亡与濒临死亡问题是老年社会工作重要部分,也是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一个挑战。如何帮助病痛中的老人面对濒临死亡的过程,如何帮助老人家属面对丧亲的现实。这些决定了要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开展临终关怀服务。在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个是帮助老年人面对死亡,包括帮助他们面对自己的死亡和亲人的死亡;二是帮助家属或其他相关的人面对老人的死亡问题,如一些善后事宜等。这一切都汇集于临终关怀的社会工作服务中。如,面对死亡,协助老人树立正确的死亡观。应用个案或小组的工作方法,与老年人一起探讨死亡的话题,使老年人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死亡,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心理。

二、老年社会工作中的临终关怀工作实务

(一)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一个临终的老人,在即将辞别人世的最后岁月中,身体通常已饱受病痛折磨,不仅身体丧失了部分或全部的活动能力,疾病与死亡的预期,也给临终的老人带来了情绪、心理方面的问题,其次他们通常久卧病床,久违了朋友交往等社会活动。因此,临终老人需要他人给予身体、心理情绪、精神乃至社会生活方面的关爱与满足。

临终老人的家属在照顾老人,陪伴临老人走向死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压力,包括在长期照料生病的老人的艰辛过程中,所承受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的劳累,另一方面,面对老人死亡的过程与现实,均能引发家属悲伤的情绪,带来精神上的震动。因此,临床终老人家属也需要被支持和帮助。他们需要社会帮助其舒缓因照料临终老人而产生的种种压力和负担,需要获知临终关怀的理念、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的知识。

(二)临终关怀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与方法。社会工作者在临终关怀的工作中,承担着案主情感支持及组织与协调作用,其次还承担部分资源整合作用。

社会工作者要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在临终服务开展的过程中,临终老人及其家属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心理情绪上的困扰。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帮助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认识死亡,让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和谈论死亡这一话题。同时,对于临终老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恐惧和焦虑感,及老人家属的悲伤情绪等,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相应的情感支持。这种支持,当然是建立于临终老人及其家属对社会工作者充分的信任和依赖的基础之上。

社会工作者还需要担负协调者的角色,是临终老人与其他老人之间、与家人、与照料机构之间的协调者。因为,老年社会服务工作的临终关怀,本质是为临终老人及其家属建立一个社会性的支持系统,这个社会支持系统需要相互联系和协调。这种协调能带来尽善尽美的临终关怀服务,满足临终老人尊严、自信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让其在最后的岁月中生活得更好。如在制定临终关怀服务计划时,多方探讨与考虑临终老人及其家属的需求,为临终老人提供最需要、最合适的关怀服务。

再者,是对临终老人及其家属进行适当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是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基础,也是提高临终关怀服务质量的保证。死亡教育可以帮助濒死病人做好迎接死亡的思想准备,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减轻病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痛苦。死亡教育不仅针对临终老人和其家属,也涉及其它的专业工作者。

对临终老人家属的关怀主要分两个阶段。一是临终老人在世时,使家属尽早对病情进展及预后形成正确认识,做好心理准备,并指导家属参与对临终者的护理,使其得到安慰,减少将来的遗憾和内疚。二是老人去世后,对家属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关心,帮助老人家属接受现实、尽快回到正常的现实生活中去。

(三)临终关怀实践案例简析。某位患重病,即将离世的老人,我们对其开展了临终关怀。过程如下:

首先对其需求进行全面的评估,发现老人的需要主要在个人与家庭方面。临终关怀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临终关怀初期,主要是说服老人积极的接受治疗,工作方法采用怀旧法,就是引导老人回顾过往生活中重要、难忘的时刻和事件,从回忆中重新体验生命中的快乐、尊严和成就等,帮助老人找回荣耀,以调节老人不佳的情绪和心态。我们有意识地谈起老人过去的骄傲事迹,但起初老人一直沉浸在病痛的阴影中,少有回应。经过几天时间里与老人多次的聊天,当一次提及老人退休前工作的成就时,引发了老人的自豪与成就感,慢慢使其找回信心和勇气,开始勇敢面对现实,积极的配合治疗。

临终关怀中期,观察临终老人的感受与变化。老人不害怕即将到来的死亡,主要是当心疾病带来的痛苦,以及为自己患病给家人和朋友偿带来负担,而充满内疚和羞愧式的自责。老人期望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像正常人那样活着。这时,我们主要通过组织和协调家属、老人朋友、医生和护工等。给老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让老人提供能够平静地面对一切的优良环境。

临终关怀晚期,主要针对老人家属进行服务。针对老人一些家属进行相关的死亡教育,帮助老人家属理性面对老人已经故去的现实,帮助他们理性管控老人离世后的哀伤情绪,顺利度过亲人离世后的悲伤期。至此,完成了老人生前的照顾、护理,再圆满做好善后的工作,为临终关怀工作画上了句号。

篇6

【中图分类号】R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2-0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1]、慢性疾病以及各种肿瘤晚期人数不断增多、“空巢现象”等因素的影响下,社会对临终关怀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然而,在我国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我国专门的临终关怀中心并不多见。而多数综合性大医院因经济效益、周转率等因素也往往拒收那些无治疗价值且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同时我国相当一部分家庭难以承担患者在综合性大医院住院的费用[2]。加之在我国传统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大多数患者都选择在家庭等熟悉的环境中走完生命最后的进程。上述因素叠加在一起,无疑给社区临终关怀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笔者旨在对国内外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的研究,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从而更好的为临终患者提供照护服务,提高临终患者生命最后阶段的生活质量,降低卫生服务成本,提高社区资源的利用度以及减轻患者家属的负担[3]。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模式

模式的概念最早由建筑大师Alexander[4]提出,后来哲学学科引进并延伸了模式的概念,用作分析或阐明事物的关系与本质[5]。在实际工作中,模式一般指事物或事件在一定时间内所形成的比较固定的格式、样式、样板和模型[6]。临终关怀模式的探索模式,是对事物总的看法和观点,是支配事物发展的总体观念,是对该事物本质性的看法的体现。临终关怀模式就是从总体上对临终关怀进行把握[7]。

1.2 临终关怀的概念

临终关怀[8](hospice care)是向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一种全面的照顾,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使临终病人的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的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病人在临终时能无痛苦、安宁、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临终关怀学是一门以实践规律为研究内容的新兴学科,其分支包含了生理学、心理学、伦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对临终患者及其家属各方面的促进作用,还在于对于医学以及社会的重要贡献,尤其是其社会方面的意义,临终关怀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的时代水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准。

1.3 居家临终关怀的概念

居家临终关怀是护士或临终关怀专门人员访问家庭护理病人的形式。

2 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对我国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具有指导意义和较大影响的是李义庭的PDS模式和施榕的“施氏模式”[10],两者的共同核心为家庭临终照护和社区临终关怀相结合[9]。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家庭一社区一医护人员”相结合的社区临终关怀模式。

2.1 李义庭的“PDS模式”

李义庭的PDS模式全面构建了“1个中心,3个方位,9个结合体系”(One Point Three Subject Nine Direction)。“一个中心”即以解除患者的病痛为中心,针对临终患者临终前的痛苦,给予特殊的医疗、护理服务,使临终病人尊严、安逸地辞世,表现出对人的最大尊重,对人的本质、人的生命认识的神话,这有利于减轻家庭成员精神、心理和经济的负担,有利于家庭和谐、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有利于为人类社会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个方位,九个结合”,在服务层面上,坚持临终关怀医院、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与家庭临终关怀相结合。要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列入我国卫生事业和区域性卫生规划内,并认真组织实施。社区卫生服务应将临终关怀同社区人员的医疗、保健、康复一样纳入总体规划。社区卫生服务的城市区域应以街道,农村以乡镇为基本单位,业务上以街道医院、乡镇医院为依托,来推动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目前,或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应重点加强家庭临终关怀病房的建设,并同临终关怀医院一样,建立规范化的操作规程。在服务主体上,坚持国家、集体、民营相结合;在费用上,坚持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临终关怀事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才能不断地将临终关怀事业引向深入[11]。

PDS模式作为一种大家比较公认的模式,是一种比较完美的理想化模式。但是,其涉及的方面广,人员广,未免显得面面俱到,这在我国现实经济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下,其可行性及实用性大打折扣。

2.2 施榕的“施氏模式”

“施氏模式”主要着眼点在乡村,其核心是家庭临终照护。施榕认为,21世纪中国临终关怀事业在乡村将大有发展,家庭临终照护是医学目的的崭新内容,应尊重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临终病人的祈望,有利于老人及家庭的利益,有利于社会卫生资源的公正分配。施氏模式提出,①要统一认识,全面规划,把我国乡村的临终关怀事业纳人老年医疗保健的总体规划,成立省(市)、县协调织,制定乡村临终关怀的政策法规、制订家庭临终护的相应政策,包括家庭临终照护的基本内容、质量要求、收费标准、费用承担,以及分配方案等,使家临终照护模式有章可循,健康运转。②要建立县、乡、村家庭临终照护指导中心,对所辖的家庭临终照护进行统管,提高乡村全科医生、家庭临终照护的家属和有关人员的业务技能们研究能力和协调水平。③施氏模式认为乡村全科医生是农村卫生工作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乡村全科医生的种种特性为他们在家庭临终照护模式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提出了针对乡村全科医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临终关怀培训。④为防止病人家属或照顾者对病人不愿或不好好照顾,有必要订立“家庭临终护理公约”。⑤ 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由依赖、顺从、被动的“主妇”名份,上升到独立、自由、主动的主角地位。因此,需要提高妇女角色意识,使她们更好配合乡村全科医生共同做好家庭临终照护[12]。

施氏模式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较高。但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社区家庭照护方面制度并不成熟。同时,随着现在社会独生子的增加及其工作的繁忙,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价值的转变,“空巢家庭”数目的不断攀升,施氏模式很难推广施行。施氏模式也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3“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

“家庭―社区―医护人员”模式吸取了“PDS”模式和“施式模式”的优点。提出由家庭为临终者提供全部或部分医疗费用(其余部分由保险公司或者单位支付),创造患者满意的临终环境,家庭成员作为临终团队主要成员进行生活护理、精神抚慰及其他帮助;社区帮助组织安排自愿者组成临终团队进行资金的筹集,如单位提供医疗费用,协助落实保险金、贫困人口医疗补助金,募捐、成立临终关怀基金,并监督家庭中临终关怀的实施。由社区医疗机构或综合医院的临终关怀中心提供的医务人员进行其他相关的临终关怀服务。社区组织自愿者的具体方式为以己养老模式:由同时具备相当行为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人组成志愿团队,通过社区组织安排协调进行关怀并记录时间,当志愿者本人或者亲属需要照护时可向社区提出申请,参照所提供的照护时问由社区安排调配偿还或进行一定经济补偿[13]。这种模式是三种模式中覆盖面最广的,也是可行性和实用性最强的。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区在人员、技术等方面的负担。但考虑到我国的经济以及国民素质的局限性,此模式的实施,也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3 针对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现存问题的对策分析

3.1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推广临终医疗保险计划

日本的老年福利医疗保险制度是很有参考价值的一方面,我国虽然不能做到像日本一样强制全民皆保,但该举措的成功实施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老人医保制度的完善,切实做到为病人服务。

3.2 大力开展临终护理院的建设

在我国现存的医疗制度以及社会支持系统下,我国临终护理大都以居家形式为主,然而,在“四二一”家庭数目的不断增加,“空巢现象”的持续恶化以及家属照顾者相关照护知识的缺乏等因素的影响下,居家临终护理的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并且还占用了很大一部分的社区卫生资源。建立临终护理院可以帮助缓解上述压力,且能优化资源的利用。根据未来发展的趋势,居家为主的临终关怀模式将被社区临终护理院为主的临终关怀照护模式所取代。

3.3 扩大社会支持系统

由于我国医务人员的缺乏(尤其是社区),不仅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不便,也给医务人员本身带来了很大的负荷和压力。仅仅依靠医务人员远远不能满足日益高涨的临终照护需求,所以需要社会各界的人员给予一定程度的支持,包括经济、照护等方面的支持。

4 小结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社区临终关怀模式仍不完善,未形成一个完整合理的网络系统。尽管目前一些学者已经提出了几种社区临终关怀的模式,但其中每个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及局限性,不能很好的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可以借此机会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资源利用。我国社区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1] 牛欢欢.社区临终病房护理模式调查.临床合理用药,2009年1月第二卷第二期.

[3] 陈淑琴,王茂娟. 设置临终病房作为临终护理模式的调查.护士进修杂志 2000年9月第 15卷第9期.

[4] Brad Appleron.Patterns and Software;Ensential Concepts and Terminology.2002-02-14.

[5] 季晓鹏,王志红.我国超市家庭护理服务的现状与分析.护理杂志,2007年第24期.

[6] 马亚娜.超市社区卫生服务实施模式的比较研究.http://.cn/..

[7] 龚实愚.临终关怀的社会价值在我国的模式探讨.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际护理学杂志,2005年8期.

[9] 李玲. 我国临终护理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年8月第24卷第8辑.

[10] 陈春燕1,罗 羽2,谢 容3. 当前我国临终关怀模式存在的问题对策.护理管理杂志,2005年2月第5卷2期.

[11] 李义庭,刘芳,付丽.临终关怀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中国医学伦理学,2000年第5期.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晚期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影响

[中图分类号] R73;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0)06-60-02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ZHOU ShuliDONG Chongyang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Hohhot 01005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quality of life(QOL)of the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nd provide evidence for wide us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the disease. Methods Referring to the QOL standard for cancer patients established in China in 1990,we divided 62 cases diagnosed as advanced cancer in our hospital randomly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received the routine hospital care in terminal stage and the posi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was added 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sults There was a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QOL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Key words] Nursing intervention;Advanced cancer;Quality of life;Influence

癌症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顽症之一,已经成为死亡的代名词。对癌症患者而言,生理上是受病痛的折磨,心理上是对死亡的恐惧。虽然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治疗这种疾病的时候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因此癌症的死亡率仍旧居高不下,因此对于晚期癌症患者,要求我们临床要改变以往以药物为主的治疗[1],转为对晚期癌症患者采取以护理干预[2]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治疗方针,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降低其对死亡的恐惧感,改善晚期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3,4],维护其尊严,使其顺利走完人生最后的日子。因此笔者对护理干预对改善晚期癌症患者临终期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如下研究[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5月~2009年5月入住我院中医科经确诊为癌症晚期的患者62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6例,男女比例为1.38∶1;肺癌16例,肝癌17例,胃癌14例,乳腺癌6例,食道癌4例,胰腺癌3例,鼻咽癌2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55.87±1.22)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初中40例,高中14例,大学8例。

1.2试验方法

将62例经确诊为癌症晚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1),即试验组和对照组[6],试验组除常规临终护理外,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①稳定患者的情绪:护理人员要富有责任心、同情心,要沉着、稳重、严肃、有序地进行抢救护理,这样可以使患者对治疗产生信心,稳定患者的情绪。②心理支持:护士通过使用积极的语言表达、动作表达、情绪感染直接影响患者的内心世界,使患者内心产生一种积极获取健康的内在驱动力,积极配合治疗。③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帮助患者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病情,以较客观合理的认识和信念来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和态度。④加强非语言交流:通过非语言交流,解除患者焦虑。⑤消除患者依赖心理。⑥运动放松训练,减轻患者焦虑。⑦适当的音乐放松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常规临终护理措施。

1.3评分标准

采用我国于1990年制定的肿瘤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QOL)标准为评分指标[7],对患者的精神状态[8]、食欲[9]、睡眠质量、疼痛程度[10]、对疾病的治疗态度进行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资料数据中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统计分析使用SPSS13.0软件。P

2结果

2.1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结果

见表1。

2.2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生存质量改善状况显示,试验组在精神状态、食欲、睡眠质量较对照组都有明显的改善,这证明护理干预可能增加了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降低了对死亡的恐惧感,积极地配合治疗的结果,使患者在生存质量方面有明显的改善。

3讨论

护理干预是一项新型的护理模式,与对晚期癌症患者实施的临终关怀措施相结合,满足了我们如今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符合我国国情的需要。这种护理方案对晚期癌症患者有很大的帮助。因为晚期癌症患者感情已经非常脆弱,加之身体状况又很差,这些因素使癌症患者遭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因此采取护理干预措施、辅以药物治疗的这种方法,在改善癌症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这种护理措施通过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增加食欲、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以药物配合减轻患者所受的病痛,从而使患者能正确地认识疾病,积极地配合治疗,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11],战胜对死亡的恐惧,在人生最后的日子里活出质量,活出尊严,平静地走完人生剩余的旅途。

[参考文献]

[1] 陈敏.姑息护理在晚期癌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09,7(4):126.

[2] Marie Tarnhuvud,Cilla Wandel,Ania Willman. Nursing interventions to improve the health of men with prostate cancer undergoing radiotherapy:A review[J]. European Journal of Oncology Nursing,2007,11:328-339.

[3] 白明贵. 癌症病人的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甘肃中医,2009,22(7):79-81.

[4] 罗红. 癌症病人生活质量研究进展[J]. 护理研究,2008,22(8):2077- 2079.

[5] Angus Forbes. Clinical intervention research in nurs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9,46:557-568.

[6] David A, Richards,Jan PH. RCTs in complex nursing interventions and laboratory experimental stud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2009,46:588-592.

[7] 武永胜,钟进才. 晚期癌症患者生命意义评测量表的研究进展[J]. 广西医学,2009,31(6):879-881.

[8] 刘晓玲. 癌症晚期疼痛患者的抑郁状况分析及护理干预[J]. 中国医药导报,2009,6(8):91-92.

[9]王旭东,梁昱. 癌症厌食恶病质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735-2737.

[10] 赵慧勤. 癌症疼痛的护理进展[J]. 天津护理,2009,17(3):181-182.

篇8

临终关怀(hospice care)是一种通过运用早期确认、认真评估,完善治疗身体病痛及心理和精神疾病,干预并缓解病人痛苦,提高病人及其亲属生活质量的医护方法,相比西方国家,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起步晚,研究尚不完善,尤其是对亲属的关注和护理不足。临终病人亲属作为主要的照顾者和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通常会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因此为他们提供支持和照护,帮助其舒缓压力,降低失去亲人而患病的风险是临终关怀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压力分析

1. 1心理情感压力①面临选择。医生将病人病情告知亲属,最终继续治疗还是放弃治疗的决定权在亲属,无论怎样选择都将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②隐瞒病情。连红玉等叫调查研究显示:79%的亲属主张采取不同程度的保密措施,62. 22%的亲属主张临终前才告知病人实情,此时亲属需要掩饰自己的恐惧,长期压抑导致心理损害。③缺乏支持。亲属因为无法与病人进行沟通而苦恼,看到病人忍受疾病折磨而痛苦,生活失去规律,充满了绝望、恐惧的负面情绪川。④角色转变。亲属所承担的角色缺失、变更,以及病人离去后对新角色的再适应。⑤传统观念。在病人临终的时候不想尽办法延长其生命,或不亲自照顾、伺候就是不孝。这些压力都将造成临终病人亲属焦虑、抑郁,严重者将影响睡眠及正常的人际交往。

1. 2身体压力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在过度焦虑、郁闷、怨恨等不良心理状态中,会对身体健康带来很大危害,甚至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困临终病人亲属在长期陪伴照料病人的同时,还要工作生活,身体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身体抵抗力下降而致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有些临终病人亲属年龄大,自身慢性病的存在等都会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1.3经济压力

目前在中国治疗费用成为部分临终病人亲属是否选择放弃的最主要原因。对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亲属会不管病人病情和救治后果,坚持使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各类进口药品,最终“人财两空”。对于经济条件差的无力负担医疗费用的家庭来说,他们可能会考虑向亲戚朋友借钱,甚至变卖家产筹集治疗款,最终导致很大的经济压力。

1.4需要不能被满足

1986年,菲尔斯特和霍克提出了临终病人亲属的七大需要,他们需要了解病人的病情、给予合适的照顾、需要被关怀与支持、需要参与到病人的日常照顾中来、了解病人死后的相关事宜、了解经济补助、需要义工团体等社会资源。其中治疗信息的需求占72. 65 %,预后信息的需求占51.2800,对病情、预后的不了解是临终病人亲属焦虑、抑郁情绪的主要来源。

2护理干预

2. 1压力舒缓疗法

现代心理学家经过研究整合,根据人们在遭遇不幸或悲伤时的心理状态归结为震惊和否认、痛苦和内疚、愤怒、回忆、好转、恢复与重建、接受与希望7个阶段。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需要与临终病人亲属进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在了解亲属基本情况及精神状况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支持和情感支持,诸如开展情感倾诉、健康保健知识培训、心愿达成服务、美好时光记录服务、照顾技巧培训、病人及其亲属集体生日会等活动,达到对病人亲属舒缓压力、宣泄内心痛苦的目的,使他们回归理性思维,保持情绪稳定。

2. 2尊严疗法

尊严疗法是一种新型、简洁、短程的心理干预方法,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能为病人提供一个机会来回顾自己的一生,最后会得到一份病人“生命的答卷”,这份文件传递着对亲属的爱、肯定、支持和期望。 McClement等研究表明,78%的亲属表示这份文件能帮助他们度过悲伤期,77%的亲属表示这份文件能持续给予家人慰藉。

2. 3反向关怀疗法

临终反向关怀是指在亲友及专业照顾团队协助下,临终者对亲友、专业照顾团队、爱心人士怀感恩之情,知道如何给予反馈,愿意并采取行动对他们给予反向关怀,获得心理、灵性的连接与互动,达到临终者善终、亲属善别的目标mo。鼓励临终者向亲属道歉、道谢、道爱、道别。协助临终者制作生命故事书、录像、录音等物品留下祝福,给予亲属反向关怀,李嘉诚基金会“人间有情”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中引导临终者从语言、行动、精神层面反向关怀亲属,最终使亲属获得灵性平安,能够坦然面对彼此的关系及以后的生活。

2. 4跨文化疗法

20世纪60年代马德兰·雷林格首先提出“跨文化护理”理念,他强调健康的定义为:由文化所认同、文化所衡量以及文化所实践的机体最佳状态。彝族的生死观认为:他们死后就能同逝去的祖先生活在一起,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但是如果身体有了癖痕将会遭到祖先的遗弃和冷落。回族穆斯林从小接受伊斯兰教的死亡教育,当病人去世后需将头向北、脚向南、面稍向西仰卧在专门的停床上为其净身,然后移到准备好的“卡番”布上,先右后左,层层包裹。在我国多元化文化背景下,对临终病人亲属的护理需要注意是否与他们的文化照顾期望一致,护理人员必须掌握跨文化护理知识,尊重不同文化下的不同悲伤表达方式,让亲属感到自己在亲人离世前尽到了孝道和义务,得至心理上的慰藉,减轻失去亲人带来的悲痛Cm72. 5死亡观教育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对死亡忌讳莫深,认为死亡是不幸和恐惧的象征,采取消极、逃避的负面态度,无法平静地接受死亡、善待死亡,这与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长期历史沉淀有关,朝夕相处的亲人从患病到临终,亲属的心理十分复杂,许多人对死亡的认识还很原始,处于恐惧和孤独痛苦中。因此加强死亡观教育、树立正确科学的死亡观,任重而道远。可以以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为载体,采用座谈式教育、针对式教育、辅导式教育及参与式教育等多种方法对亲属进行死亡教育,使其面对现实,珍惜与亲人的短暂相处时间,做完未做的事而不留遗憾,尽快走出失去亲人的阴影,从而正确面对死亡。英国近几年已经开始在中小学开展死亡教育,日本、德国、法国、荷兰的死亡教育近几年也有明显进展。

2. 6居丧服务

居丧反应是指失去亲人后使人产生的精神情感的、生理的和行为反应,是人生最具威胁的、恐惧的情感体验。近8000^90%的居丧可产生悲伤反应ya7,为帮助其顺利度过悲伤期,可以让亲属参与讨论丧礼安排的相关事宜,以充分表达思念之情,还可以采取共情和倾听技巧,为丧亲者提供合适的环境,使其被压抑的自我及痛苦情感能够浮现出来,得到理解、支持、帮助和调整[is7最大限度地降低悲伤反应所带来的身心压力,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质量。在英国居丧服务被作为临终关怀的重要工作,病人去世后会为亲属提供超过12个月的居丧服务,组织丧亲者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逐渐度过悲伤期,尽快恢复正常的工作。2. 7参与社会志愿活动临终病人亲属是否能顺利度过亲人即将离去直至离去的痛苦过程,除了医护人员外,更大一部分心理疏导工作需要社会志愿者参与。据美国国家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组织(NHPCO>估计,2013年共有35万临终关怀志愿者提供了160万小时的临终关怀服务。而鼓励亲属加入志愿者参与临终关怀事业,更容易彼此信任和产生共情,因为有相同的经历,通过分享自己的心理历程,为其他临终病人和亲属提供精神关怀、情绪疏导及悲伤辅导服务。这样不但能转移临终病人亲属的注意力,而且增加他们的人际交往机会,提升自我价值感。

篇9

【关键词】 肺癌晚期;人文关怀;满足需求;护理;服务理念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现象的日益突出,老年性疾病增多,特别是各种癌症已成为老年人的头号杀手。老年人是弱势群体,其生理、心理状态较之成年人更加脆弱,在疾病状态下,更易出现心理异常甚至危机,因而更需要实行人性化医疗护理。在护理领域中人文关怀体现为人文护理,是护理的核心概念和中心任务。本文就作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老年癌症晚期患者运用人文关怀理念进行护理的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自我科2005-2008年老年肺癌住院患者30例,年龄64~86岁,平均72岁,男性18例,女性12例,其中离休干部20例,退休职工6例,无职业4例。病程3~6个月5例,6~12个月16例,大于12个月9例。病人疼痛12例,咳嗽20例,咳血14例,呼吸困难8例,卧床不起10例(68 %的病人同时有2种以上症状)。

2 护理措施

2.1 疼痛护理 目前认为吗啡仍是缓解癌症疼痛的首选药物,慢性疼痛控制的方法,口服30~45 min才能达到有效浓度,注射后迅速起效[1]。但是这类病人害怕成瘾,又由于阿片与犯罪的联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有些人当疼痛真的发作时,还不愿用药而继续忍受。护士从人文角度考虑,即要减轻病人痛苦,又要让病人乐于接受,应向患者讲解未能控制的疼痛体验将对中枢神经产生持久深刻印象,对身体内生物和细胞学的平衡也将产生从量到质的改变,这提示疼痛早期正确、有效、适量运用镇痛药的绝对必要性。不用完全依照从无效药物、弱效药物,逐渐试用到强效阿片类的常规方式。应告诉患者缓减疼痛是人的基本人权,也是保持人的尊严的重要方法,强调吗啡有效的治疗作用。有些医务人员仍过多强调吗啡的不良反应,而却付出降低病人生命质量的代价,这是不正确的。护士应鼓励患者疼痛时主动寻求镇痛措施,了解病人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既往有无治疗及最有效的镇痛措施。有效的镇痛应是没有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虽然病人的主诉是金标准,但是有些病人口述不能表达时,身体语言和生理状态也能提供线索,如皱眉、面部扭曲、姿势僵硬、烦燥易怒等,护士应帮助病人将疼痛尽可能降低至可以忍受水平甚至无痛。配以镇痛药物也是伦理学所允许的,但是护士仍需观察呼吸抑制,重点观察呼吸频率,如果呼吸抑制的常规指标不够灵敏,应尽可能采用血氧饱和度监测。如果患者很清醒,呼吸规则,一般不会有呼吸抑制。当呼吸频率变得很慢时,应立即检查患者的状态和皮肤的颜色,以及气道是否通畅,对嗜睡者应观察其呼吸特点。当有轻度呼吸道梗阻,患者易唤醒时,鼓励患者选择一种最适合的,保持呼吸道通畅,怀疑发绀应叫醒患者,鼓励深呼吸。肾功能不全病人吗啡制剂可在体内积聚,引起吗啡中毒,幻觉、肌痉挛、易激动。徒手按摩、皮肤刺激可缓解病人的疼痛,放松心情,如握手、拍背、全身及四肢按摩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2.2 环境中注意的人文关怀 病房应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以关心病人、尊敬病人、以病人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人文环境,设计和设施布置应尽可能体现家庭式温馨,合适,方便,包括尽量住单间,病室放置鲜花。癌症病人常有疲乏感,应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电话铃声不可过响,治疗车注意,工作人员避免嘈杂,做好闲杂人员的管理等。病室消毒的人文关怀措施:紫外线、臭氧消毒时,病人耐受性差,易采取自然通风法,每隔2 h1次,每次20 min,累计每天通风2 h以上,可减少室内空气细菌的含量,减少室内二氧化碳,促进汗液蒸发,增加舒适感。

2.3 皮肤护理的人文关怀措施 晚期肺癌病人经常采取被迫,控制压疮是护理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预见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是首选手段;病人可卧于透气的荞麦软垫上或气垫上,每日温水擦洗;可建立床旁翻身卡,根据病人病情翻身减压;交接班时,如病人刚入睡或呼吸困难不能更换,应满足病人需求,采取其他措施减压,充分体现人文关怀。上级有关部门也应注意病人发生褥疮时的情况,而不能把责任全归于护士。发生褥疮后应立即治疗,彻底清创,采取中西医结合的传统方法:生理盐水100 mL、654-Ⅱ20 mg、地塞米松10 mg、ATP 20 mg、CO-A 40 IU、庆大霉素8万U清洗患处,再涂湿润烧伤膏,尤其适用于晚期癌症患者 [2]。

2.4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人文关怀措施 用鼻塞低流量持续吸氧者,鼻腔干燥,可用石蜡油鼻腔,或交替采用鼻罩吸氧,用鼻罩者注意鼻罩与皮肤接触处皮肤的护理。痰液粘稠者,又不愿多饮水,可地面洒水,使用加湿器或空气应用喷水器,使室内湿度达到50 %左右,也可间歇雾化吸入4~6次/d,雾量过大可致屏气,应调至中档。病人无力咳痰时,帮助病人咳痰,能切实减轻病人痛苦。卧床病人每2 h扶病人坐起,当病人喉部有刺痒感,呼吸加快时,先扶患者坐起,用手掌扣击背部2~3 min,拍打时五指并拢,指掌关节微屈,由下往上,由外往内扣击,不感到背痛为宜,同时鼓励病人咳嗽,双手置于肋下部,在患者咳嗽时手掌快速施压,帮助病人将痰液咳出。

2.5 便秘护理 晚期癌症病人由于卧床时间长、食欲下降、止痛药物的应用等,便秘不可避免。口服大黄、石蜡油等病人难以接受,粗纤维饮食患者又无食欲,用手抠大便因患者采取被迫卧位时,又不能长久保持,按摩成了必要的人文措施。顺结肠方向按摩,于每日早餐前或排便前20 min,或脐部中心顺时针环状按摩,腹部3~4次/d,每次30 min,此工作可以护士做,也可以教给家人做,通过按摩与病人接触,使病人感到护士与家属的关心与照顾,感到人间温情所在,排便以2~3d1次为宜。

2.6 排尿护理 女病人排尿困难应引起注意,此类病人多采取被迫卧位,抬臀非常困难,一方面引起气促,另一方面由于腋下淋巴结转移疼痛,别人扶助也很困难。尿失禁的病人常更换床单也会加重呼吸困难,因此晚期病人可留置导尿管,虽然不提倡导尿管代替尿失禁的护理,但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留置导尿管成了必要的人文关怀措施,应注意每日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保持会的清洁。

2.7 心理护理的人文关怀 对已知病情的患者,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前提是必须全面了解患者,主动介绍自己,让病人感到护士是在帮助他,正在极力为其减轻痛苦,为其生命的延续而努力工作,认识到自己并没有被抛弃。有时护士难免也会流露失落消极的情绪,但是职业又要求我们要不断的调整心态,始终以饱满的情绪、健康的心理和坚定的信心去工作,无论病人状况如何,都不能歧视、讥笑,理解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他们感到孤立无援,护士要善于从病人的眼神、表情、言语、体态中读懂他们的要求,尤其对自费、性格内向、缺乏家人关心的患者,护士应对不良情绪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叙述患病历程就是一种谈话治疗,可以减轻忧伤、焦虑,促进放松、加强应对。回忆生活中积极的方面,这是他们生活中的力量源泉,这个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护士只需倾听和必要的安慰,护士最有效的护理就是安慰,倾听可以使护士关注病人的体验,理解病人倾诉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沟通交流中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使病人获取心理支持[3]。声音嘶哑不能言语者,可以用手势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于临终病人,面对死亡及病痛折磨会变得烦躁不配合,甚至要求医护人员帮助他结束生命,可以与他们谈论生命的不易、家人的期望,鼓励病人战胜自己对死亡的胆怯心理。尊重生命,顺其自然,很多病人会表现得坚强和配合。让临终病人尽可能和家人呆在一起,让他见想见的人,询问有没有想做的事,有没有向家人交代和要说的话等。

2.8 对家属的人文关怀 癌症患者发生变化时,家庭成员也必定出现变化,家属是患者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婚姻关系又是重要的社会关系[4]。他们每一细微的不耐心的地方都会对患者产生消极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引起躯体反应。但是对预后、医疗费用、日常工作的担心,会让家属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他们既不希望患者死亡,又希望患者死亡,以使自己早日从无望的生活中解脱出来,但心理上会有负疚感。护士应理解病人的丈夫或妻子,与家属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应满足家属了解有关患者信息的需求,对感情不和谐的家庭,护士应适当调整,劝慰家属多服侍病人,对进入濒死期的病人,应尊重家属的意见,有时不恰当的复苏治疗会侵害死者尊严,引起家属悲哀及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 讨论

人文护理的内涵是护理工作要以人为本,要尊重患者、关心患者,通过对本院老年人癌症患者的护理观察,体会到人文关怀就是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周到的服务,生活和感情上给予帮助和支持。大量研究证明,通过各种心理上治疗、护理等手段,可以给癌症患者以精神上的影响,可以改善他们的心理、生活状况,提高其生存质量[5]。本文观察到30例肺癌晚期患者,有的呼吸困难,有的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通过积极护理,实行人文关怀,虽不能使患者疾病发生更多的变化,但可以减轻患者紧张、焦虑的心理,从而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实行人文关怀,也体现了以疾病为中心转变至以人的整体为中心、以工作需要为中心,直至满足病人的需求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从而提高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减少了医患纠纷。实施人文护理也强化了护士的责任心和爱心,加强了护患沟通、交流、理解,病人始终在被尊重、被关爱的氛围中接受治疗、护理、康复,缓解了心理压力,增强了治疗的信心和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庞小兰.慢性疼痛控制方法[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5,23(1):11-13.

[2] 刘恩,陈凡华,郝美华.中西医结合方法与传统方法治疗压疮的效果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2006,17(4):260-261.

[3] 苴素娟.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及干预措施[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2006,20(4):64.

篇10

关键词 护理 人才需求

为了了解护理专业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就业状况和供求情况,使我院能及时调控与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我院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的拓展和新专业的设置等方面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的为各用人单位提供合格护理人才,我们护理系开展了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状况调查问卷调查活动。

2012年暑假,护理系的老师们调查了长沙市多家医院。各家医院以热情的态度向我们介绍了医院人才现状、岗位设置、医护人才需求数量、人才流失状况等相关情况,使调查组的老师获得了比较真实的人才调查数据。

1.调查内容

1.3医院需求调研

发放问卷138份,回收138份,明确医疗机构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护理学生,将测评项目按重要性依次排序如下(表3)

1.4医院护理服务模式

一律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

1.5医院需要以下专科护理人才

重症监护人才、急诊急救护理技术人才、介入护理人才、新生儿护理人才、伤口造口护理人才、静脉治疗护理人才、血液净化护理技术人才、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精神护理专业人才是医院需要的专科人才。

1.6医院对课程设置的要求

1.6.1临床老师认为:常规课程的基础上,临床护士需要强化的课程有:①基本素质学习领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基础、护理伦理学;②岗位能力学习领域有:护理药理学、基础护理技术、传染病护理学、急救护理技术、老年护理学;③岗位能力拓展学习领域:心理健康、心理与精神护理、通用能力、临床营养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论文设计、护理新进展;

其他:由于人口老龄化,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课程的重要性更为突出。

2.结论及建议

2.1护士队伍总量不够

由于传统的偏见,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家庭生活的琐事和社会对护士劳动价值的缺乏重视,使护士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受到困扰,一些护士频频要求调岗或改行,使很多医院护理人员常常缺乏[1]。根据湖南省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全省执业医师与注册护士比2015年要达到1:1-1:1.1,目前医护比例倒置问题尚未解决,需要提高护士队伍总量,为我院招生、培训护理人才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2专科护士短缺

在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方面,专科护士优于非专科护士[2]。

专科护士主要从事的领域有专业静脉治疗护理、手术专科护理、麻醉护理、精神科护理、肿瘤护理与癌痛控制护理、骨科护理、腹膜透析护理、艾滋病护理、糖尿病护理、造口护理(包括造口、伤口及失禁护理)、急救护理、感染控制、心脏康复、损伤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及器官捐赠者护理等十余个方面。目前我国在急诊急救、糖尿病、手术室、感染管理、肿瘤化疗、社区等6个领域发展比较成熟,具备开展专科护士的基础,对于设立专科护士的需求较强;今后可在急诊急救、糖尿病、手术室、感染管理、肿瘤化疗、社区等6个专科护理领域开展专科护士的培养,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专科指导,并在不断完善中逐步扩大专科护理领域,为今后开设临床护理专家打下基础[3]。经调查了解到:经过培训考核认定的相关专科领域的专科护士人才短缺,具体需求如下:

重症监护人才、急诊急救护理技术人才、介入护理人才、新生儿护理人才、伤口造口护理人才、静脉治疗护理人才、血液净化护理技术人才、手术室护理专业人才、精神护理专业人才。我院可争取获得资质开办专科护士培训班,以满足临床需要。

2.3护理教学应强化责任制整体护理观念

责任制整体护理是护士对病人实施责任承包,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对护士的素质要求,通过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内涵,护士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护理专业的内涵[4]。由于各家医院已经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倡导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护理教学应强化责任制整体护理观念,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

2.4护理专业需要设置专科方向满足临床需要

专业方向模式教育是新的教育模式,其核心是专业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5]。湖南省护理事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是推进老年、慢性病、临终关怀等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探索建立针对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患者的长期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加强老年病科、临终关怀科的建设,鼓励和扶持护理型老年院的建设。如急重症护理方向:使护生掌握危急重患者的病情观察、抢救配合、各种监护技术(呼吸机监护、心电监护)及常用急救技术(气管插管术的护理、气道护理、心肺复苏术、洗胃术、止血包扎等);社区护理:培养具备开展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社区护理管理的基本能力,熟悉家庭护理、家庭病床,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保健和临终护理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能成为从事社区护理、重症监护室护理工作的专科人才[6]。

我院可开设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课程设置,并增加课时,申请到办班资格,争取资质发放康复技能证书、老年护理技能证书等,有利于学生就业、有利于满足临床需要。

5.对招生对象的要求

许多医疗机构已意识到,与其让大量中专学历的护士长期边工作边读书,不如一步到位聘用大专毕业生[7]。

由于临床优化护士队伍结构,需要大专及以上层次的护士,且高中毕业后完成护理专业学习的护生更受欢迎,我院初中毕业而就读护理专业的招生规模可以逐步萎缩、并缩减中专层次护生的招生比例。

6. 适当调整课程课时

适当增加护士礼仪、技能综合训练的课时,主要目的在于增强及改善护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形象气质及操作技能,以更适应临床需要[8]。

强化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人文素质基础、护理伦理学、护理药理学、基础护理技术、传染病护理学、急救护理技术、老年护理学、岗位能力拓展学习领域:心理健康、心理与精神护理、通用能力、临床营养学、护理管理学、护理论文设计、护理新进展等课程的学习;重视老年病、慢性病、临终关怀等课程。

我们将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进行新的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本课题为长沙卫生职业学院院级课题 项目编号YJKT-201201

参考文献

[1]徐美宝 伍施,护士队伍不稳定因素的探索和对策

[2]刘苏君,专科护士研究:从编辑相关论文中获得的启示,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600

[3]李秀华,高敏,郭敬霞等,专科护士发展需求与现状研究2005(15)5:9-12

[4]陆巍,陈湘玉,练敏,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内涵的实践及效果,护理管理杂志,2012(12)5:379-380

[5]蔡汉权,李粉玲.高等师范院校如何开展专业方向模式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7(1):35~37.

[6]史 平,护理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设计的实践与探讨,临床护理杂志,2008(7)6: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