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监测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岩土工程监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 教学改革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计划”[1]。2011年10月,重庆交通大学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适应人才培养从传统的教育模式向“卓越计划”培养模式的转变,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均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改革模式。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主要介绍了边坡、软土地基、桩基、城市地铁区间隧道盾构、基坑、地下隧洞矿山巷道等岩土工程现场监测和检测技术以及无损检测与声发射技术。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岩土工程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常用测试仪器工作原理、不同岩土工程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数据采集和整理等。该课程是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至关重要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执行“卓越计划”的最佳课程之一。
本文以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课程 “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为例,进行了适应“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探讨。首先,分析现有“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其次,探讨该教学模式与“卓越计划”要求之间的差距;第三,针对现阶段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改革,探索一套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土木工程(岩土工程方向)课程设置体系中,“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地位,是从基本理论过渡到工程实际的重要桥梁。本校开设了“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和“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实验课程。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工程现场教学、换位教学法、以施工图为中心的教学法及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措施悉数被应用于普通本科及高职院校的“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2]。多媒体教学在播放岩土工程勘察测试技术动画、视频与现场录像或现场参观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测试技术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一定的创造欲和兴趣。但是由于课时的限制、课程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最终还是落入以教师为主体,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配合板书的教学手段,取得的教学效果也相应不如人意。
因此,针对以上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结合课程内容未能体现前沿科技、重理论轻实践、实验项目与课程不符、考核方式死板等问题,对“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这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而言,不能满足其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课程内容未能体现前沿科技
本校采用任建喜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为主要教材,内容共分9章,介绍了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中常用的传感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后,重点介绍岩土工程现场监测和检测技术,包括边坡工程、软土地基和路基、桩基工程、城市地铁区间隧道、基坑工程、隧道工程和地下洞室等,以及地下工程无损检测技术和声发射技术等内容。
现行使用教材为第1版,书中难免有逻辑和编写上的错误;现行课程教学虽然在前期教学中有所积累和改进,但很大程度上都是传统课程内容的沿袭。现有教学内容体系虽然在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尚可,但对知识的进一步拓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知识点和前沿科技尚有待完善。
新技术历来都是岩土工程领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岩土工程建设的重要支撑。随着近年来岩土工程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很多新型测试装备、创新性的技术被应用到岩土工程监测与检测工程中,如岩土体的室内测试技术、CT技术、离心模拟技术、遥感影像技术、多功能触探装置、多功能钻机以及各种新型智能化岩土工程测试仪器和技术等[3, 4]。
(二)重理论轻实践
本校为“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安排56学时的理论教学和16学时的实验教学,一共4学分,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较合理。但是,一方面,由于教学主要以教师为主体,强调教材作用,很难将工程实践内容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5];另一方面,施工单位鉴于安全和工期方面的压力,不愿接收大量学生到工程现场参观学习课堂;第三,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主要靠任课教师根据所参与的工程科技服务项目及经验积累,在课堂教学之外未曾安排施工现场观摩学习。因此,以上种种条件的制约,学生看到的只是某一阶段的状态,很难看到全过程,这就直接导致课堂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之间脱节现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同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充分锻炼。
(三) 实验项目与课程不符
本校为“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安排的16学时的实验教学,对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鉴于实验场地和实验设备的不足,实验项目存在拼凑的嫌疑。一方面,实验教学内容一共有8个,其中5个演示实验,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发挥和体现;另一方面;“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安排内容主要涉及前4个实验项目,其他4个实验项目没有涉及;第三,实验项目存在和其他课程重复的现场,如材料疲劳强度测试实验应该是力学实验、岩石三轴实验为岩石力学实验、土体三轴实验为土力学实验等。
表1:“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实验教学内容
(四) 考核方式死板
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既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检验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体现,因此具有重要意义[2]。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及知识的掌握有很大关系。
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笔试形式,兼顾学生实验成绩和平时考勤成绩,即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0%+期末成绩×70%。试卷题目类型主要包括填空题、简答题与论述题。对于这种题型较单一和死板的卷面考核,学生主要还是根据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印象不深刻,而最后落入应试教育,埋没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因此,对于“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这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言,无法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与“卓越计划”要求的差距
现行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尚有欠缺,对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基本为零。因此,为满足卓越土木工程师培养需求,在“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全新模式。
三、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一) 完善教学目标与任务
针对“卓越计划”的三大培养特点,在“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模式的改革、考核机制的完善,掌握岩土工程测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常用测试仪器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达到岩土工程行业对检测员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以新教学大纲安排的教学内容为主线,重视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的掌握,嵌入对应的岩土工程监测工程实例、室内演示实验和综合实验、工程监测布置的实地观摩,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等。
(二) 课程教学内容调整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标与任务,结合“卓越计划”的三个培养特点,对现行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及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存在以下三方面优化项目:教学内容缺少常规以及新型检测仪器的使用和原理介绍,监测方法比较陈旧,某些工程实例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扩充教学内容,增加滑坡工程的监测内容,第三章边坡工程监测合并;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岩土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更经济合理的新监测方法出现,机械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更高的新测试仪器设备研发,因此,教学课程中应加入新型监测方法和仪器的使用方法介绍。
调整教学重点。重点讲解边坡与滑坡工程、软土地基和路基、桩基工程、隧道工程、基坑工程等现场监测和检测技术,其中监测仪器的使用和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项目、监测布置、监测方法)是重点。
精简教授内容。首先,如果前期相关课程如岩石力学、土力学、工程测量涉及的内容只做简要提及,并不详细介绍。其次,将和隧道工程有关的两章合成一章内容,避免重复讲述。
增加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方案制定。结合全院教师参与的各种岩土工程监测项目,让学生以实际工程为背景,根据所学基础知识和工程实例制作岩土工程检测技术方案,这不但培养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三) 教学实验内容调整
以“卓越计划”要求的各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成教学实验内容调整。新实验教学内容保留了原实验教学大纲的四个项目,将另外四个项目替换为:常用传感器原理、使用与标定、桩基工程低应变动测法实验、隧道周边位移收敛量测和隧道围岩内部位移量测,具体见表2所示。由于本校的岩土工程侧重于隧道与地下工程,因此实验教学内容有较多项目涉及。调整后的新教学实验大纲,侧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鼓励创新性项目的开展。
表2:“岩土工程测试技术”新实验教学内容
(四)考核方式调整与完善
考评是引导师生的指挥棒,大多数学生和教师总是在现行的评价体系引导下寻求“佳绩”[2]。以考核学生各项综合能力为目的,重点考评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考评改革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第一,基础理论卷面考核。保留通过闭卷考试形式进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考核的传统方式。考试题型增加单选题、判断题、多项选择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结合原有的填空题、简答题与论述题,一共有七道大题,实现了题型的多样化。题目的设计注意不要落入死记硬背的套路,着重考核的是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运用,注意平时积累,参与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之中,达到综合分析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高。第二,增加“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考核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根据本学院教师参与项目,变换各种设计参数、环境条件和目的要求,设计具有实际背景的岩土工程监测项目,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人优势和团队协作能力,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方案。第三,实验成绩。依照实验大纲安排的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实验报告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实验结果分析处理能力综合评定成绩。第四,平时成绩。根据学生的考勤、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急性思维的活跃度计分。根据以上四部分所占本课程的比重,考评计分采用以下算法:课程成绩=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25%+课程设计成绩×15%+期末成绩×50%。
四、结语
根据“卓越计划”的目的和任务,结合“卓越计划”的三个培养特点,针对现行课程教学中存在未能体现前沿科技、重理论轻实践、实验项目与课程不符、考核方式死板等问题,对“岩土工程测试技术”课程开展以下四方面的教学改革:完善教学目标与任务;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实验内容调整、考核方式调整与完善等。
此项教改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为目标,培养出复合型、高素质、满足“卓越计划”要求的优秀工程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Z].2011,1,18.
[2]朱劲松.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桥梁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3):71-75.
[3]伍法权.我国岩土与工程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三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大会学术总结[J].工程地质学报,2009,17(4):463-468.
[4]包承纲.岩土工程试验研究中的若干新进展[J].岩土力学,2011,32(增2):1-9.
[5]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74-77.
篇2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岩土工程勘察;安全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5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70-02
引言:深基坑支护工程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工程构筑物,其所具有的复杂性、可变性以及临时性的特点决定了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特殊性。对深基坑支护工程进行支护设计时,不管采取哪种支护设计结构,都要系统仔细地分析和计算支护设计结构的强度、嵌入深度、支护受力及岩土性质,必须要做到结构的可靠、合理、经济,进而确保安全。
1.岩土勘察工作中深基坑支护技术分析
1.1.常见深基坑支护结构分析
1.1.1.深基坑土钉墙支护
将细长而且比较密的杆件在深基坑挖掘过程中固定于原位土体之中,同时将混凝土面层喷射到坡面上以便对深基坑进行支护做作用的一种技术就称为深基坑土钉墙支护。深基坑土钉墙支护中混凝土面层、原位土体、土钉形成复合统一体,实现深基坑的支护。
1.1.2深基坑深层搅拌支护
在深基坑深层搅拌支护中,通过深层搅拌机将石灰、水泥充作的固化剂与深基坑软土进行搅拌,软土与固化剂融合后会变硬,结成具有一定刚性的桩体,从而对深基坑起到支护作用。深基坑深层搅拌支护技术的防水性能比较好。
1.1.3地下连续墙支护
应用地下连续墙支护技术的深基坑往往周围相邻的地下管线或者各种建筑,对于位移与沉降量要求较高,而且深基坑自身深度不小于10m,可以说地下连续墙支护的技术性比较高。
1.2岩土勘察工作中深基坑支护系统的分类
不论是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或者是地下管线的安置工程都离不开基坑的挖掘工程,比较简单的基坑通常可以直接进行挖掘,但是对于施工场地狭小,基坑深度要求比较高的基坑挖掘工程往往离不开基坑支护技术。随着时代的进步,基坑技术也由最初简单的井点降水配合钢板桩操作发展为比较完善的操作系统,能够满足难度大的深基坑支护工作。目前,我国深基坑支护技术按照其用途通常分为以下几种:挡土系统,用于分担坑外土压力以及排桩的支护,通常包括:地下连续墙、深层水泥搅拌桩、钢筋混凝土板桩、钻孔灌注桩、钢筋混凝土板桩以及钢板桩;深基坑支撑系统,用于固定和支撑深基坑围护结构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以及设备的总和,通常包括:钢筋混凝土结合钢筋组合支撑、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型钢与钢管内支撑;深基坑挡水系统,用于减少深基坑坑外的渗水。常用的挡水系统有:锁扣钢板桩、压密注浆、旋喷桩、地下连续墙、深层水泥搅拌桩。
1.3深基坑的设计
1.3.1深基坑支护设计内容及支护结构作用
深基坑的开挖深度、场地地质条件和周围环境是支护方案的决定因素,根据支护结构的设置目的,一般要求其同时具备三方面的作用,即:挡土作用,保证基坑周围未开挖土体的稳定,保证主体地下结构的施工空间;控制土体变形作用,保证与基坑周边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地下水控制,保证基础施工时地下水位在基坑基底以下0.5m以下或满足设计施工要求,保证抽排地下水对周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基坑周边构建物现状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
因此深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就少不了强度计算、稳定和变形验算、基坑内外土体的稳定性验算和地下水的控制设计,这些都是与勘察息息相关的,需要勘察单位(部门)提供详细的勘察报告及相关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参数等资料。
1.3.2深基坑支护设计常用的设计形式
根据工程经验,常用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有放坡开挖、悬臂式支护结构、重力式支护结构三种。某新建的办公大楼基坑开挖是就采用了这三种支护相结合的方式,不论是那种方式,首先都要理清场地内岩土的工程力学情况及水文地质情况。
2.岩土工程勘察要点
岩土工程又被称为地质技术工程,它主要研究的是岩体与土体工程,在现代土木工程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在进行岩土工程与基坑工程的勘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2.1对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分析
要确保场地内各地层的分布情况、工程性质、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的资料是准确而完整的,要绘制出相应的地质剖面图并对其进行细致、准确的分析。这主要是由于这些资料是保证基坑的稳定性分析、支护方案的选型等工作所必需的资料。
2.2勘察工作的要求
基坑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勘察范围及深度应根据开挖深度及场地的岩土工程条件确定;基坑外布置勘探点,宜在开挖边界外的1~2倍范围内布置勘探点;基坑周边勘探孔深度则不宜小于开挖深度的2倍,基坑面下存在软弱土层或承压含水层时,勘探孔深度应穿过软弱土层或承压含水层。其目的是要确保基坑侧壁在稳定性评价、计算和支护设计能够满足要求。若场地较小导致勘察范围受限,则勘探点就应充分的利用场地条件,并以调查研究、搜集临近既有构建物的勘察资料结合基坑内的勘察资料为辅助。具体的勘测方法基本以钻探为主,同时辅以工程地质调查与土工试验等工作。
场地水文地质勘察则要查明开挖范围及邻近场地地下水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层位、埋深和分布情况,查明各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和水力联系、测量各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及渗透影响半径;分析施工过程水位变化对支护结构及基坑周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需采取的相应措施
2.3对基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
该评价工作除了要考虑岩土工程的内部条件外,同时还要考虑到工程周边环境的外部条件,并且两者应该一同进行,不能只单独评价某一方面。岩土工程内部条件评价主要在查明场地岩土分布的基础上,对场地、地基稳定性、各岩土层工程特性、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分析、评价等;工程环境外部条件评价的主要对周边环境中的不利条件、外来水体对基坑边坡的影响;基坑开挖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等等。
3.深基坑开挖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3.1深基坑坑壁坡体稳定性一般很差,加之地下水因素的影响,或者受到放坡开挖场地的制约因素影响,又或者开挖的工程量比较大,应根据根据设计文件,结合现场条件和周边环境保护要求、气候等情况编制支护结构施工方案。
3.2在对深基坑开挖之前,应要进行基坑周边环境调查,查明临近建(构)筑物基础形式、埋深、结构类型等情况,查明周边地下管线分布情况,并根据调查情况绘出相应的位置图,必要时指定预先加固方案。
3.3应在工程施工前制定具体详细的安全监测方案。
3.4工程施工前,组织所有施工技术人员熟悉设计文件、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报告、安全监测方案和相关技术标准,参与基坑工程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掌握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的重点和难点。
3.5支护结构施工与基坑开挖期间,支护结构达到设计强度要求前,严禁在设计预计的滑裂面范围内堆载;临时土石方的堆放应进行包括自身稳定性、邻近建筑物地基和基坑稳定性验算。
3.6深基坑土石方开挖前,应根据工程基础结构类型、基坑深度、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周边坏境、施工方法、施工周期和地面荷载等相关资料,确定方开挖安全施工方案。基坑开挖必须遵循先设计后施工的原则;应按照分层、分段、分块、对称、均衡、限时的方法确定开挖顺序;开挖时应防止碰撞支护结构。另基坑开挖前,支护结构、基坑土体加固、降水等应达到设计及施工要求。
3.7在支护结构施工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如施工工序、技术质量要求、安全措施以及工程验收等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文件进行。
3.8在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为了解基坑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情况,达到优化设计、确保安全及指导施工的目的,在基坑开挖及地下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基坑支护结构及周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一旦安全监测记过达到报警值后,应启动应急方案,组织专家会同基坑设计、监测、监理等单位,进行专门论证,查明原因后方能恢复施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深基坑工程所在环境和周围区域地质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和调查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这有助于大幅度提高深基坑的支护的设计质量。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单位除了勘察过程中对岩土工程特性进行有效的分析评价之外,在施工过程中亦应紧密配合施工,及时处理地质难点,及时修改实际施工过程岩土层与勘察设计地质不符的情况,及时变更设计方案,确保深基坑工程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基础工程设计与分析》陈晓萍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篇3
【关键词】操作规范;勘察;岩土工程勘察
中图分类号:U469.6+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是根据不同勘察阶段的要求,查明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并结合工程设计、施工条件以及地基处理等工程的具体要求,进行技术论证和评价,提出岩土工程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决策性具体建议,并提出基础、边坡等工程的设计准则和岩土工程施工的指导性意见,为设计、施工提供依据,服务于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1.如何开展岩土工程勘察
1.1两种测试双管齐下
原位测试和室内测试作为岩土工程勘测的两种测试是十分重要的,其中原位测试是所有重要岩土勘测工程必须进行的一个重要的项目性测试。原位测试的测试内容包括静力触探、动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十字板剪切、旁压试验、应力铲试验、现场直剪试验、岩土波速测试等。原位测试代表性强、测试数据涵盖量大具有极强的代表性,而且原位测试操作简单,非常合适于弥补室内测试的不足。室内测试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和原位测试有机的相结合之后能够更准确更直接的获得有效的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因此,在岩土工程勘察测试中必须进行双管齐下的测试结合手段,即原位测试和室内测试相结合。
1.2严格执行现场检验
工程开展时现场的检验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检查和监测可以严格的确保岩土工程勘测的质量和安全性。在监测岩土工程勘测操作正确的同时也可对其进行安全性检验,确保操作规范、勘测结果准确。因此,对于勘测的现场监测既提升了岩土工程勘测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也获取更精确的工程参数对设计计划进行优化和提高,是优化经济和成果的双方的保障。
1.3工程地质测绘是首要任务
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这一方法的本质是运用地质、工程地质理论,对地面的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分析其性质和规律,并藉以推断地下地质情况,为勘探、测试工作等其他勘察方法提供依据。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绘。
1.4深入勘察取样
勘探工作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并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勘探工作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物探是一种间接的勘探手段,它的优点是较钻探和坑探轻便、经济而迅速,能够及时解决工程地质测绘中难于推断而又急待了解的地下地质情况,所以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使用。它又可作为钻探和坑探的先行或辅助手段。但是,物探成果判释往往具多解性,方法的使用又受地形条件等的限制,其成果需用勘探工程来验证。钻探和坑探也称勘探工程,均是直接勘探手段,能可靠地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在岩土工程勘察中是必不可少的。其中钻探工作使用最为广泛,可根据地层类别和勘察要求选用不同的钻探方法。当钻探方法难以查明地下地质情况时,可采用坑探方法。坑探工程的类型较多,应根据勘察要求选用。
2.岩土工程勘察中遇到的问题
2.1勘察达不到要求、质量低下
由于中国岩土工程勘测的单位已经逐渐发展到个人化企业,所以会造成很多由于利益引发的问题。首先,由于工程人员操作上的失误导致勘探测试结果出现错误,进而影响到了岩土勘察结论,对工程造成的不良影响:其次,岩土勘测工程人员的水平和经验不足,只是应付工程甚至不进行实地岩土勘测,凭空编造勘测资料:另外,还有不少企业单位勘测效果不理想,只是简单的操作不进行具体的规范计划导致勘测成果不明确,达不到岩土工程勘测的实际意义。
2.2勘察不执行勘察纲要
岩土工程勘察的开展是严肃严谨的,一定要制订完善的岩土勘察纲要并且严格按照勘察纲要执行,按照规范执行的岩土勘察工程才是合格的勘察工作,一定要做到有本可依、照例执行。在勘察行业内,存在部分勘察单位勘察纲要内容不完整或是比较粗糙,更有未编制勘察纲要就擅自进行勘察外业工作。在勘察外业工作中责任人签名或仪器编号填写不全,如室内土工试验、野外施工记录、静探试验记录缺责任者签名及试验日期,缺乏可追溯性,部分漏签、部分自动记录静探数据无责任人签名。另外,不少单位对勘察原始资料的校审未真正落到实处,少数单位原始资料归档制度不完善,有的原始资料缺失。
2.3忽视因地制宜的辩证关系
在岩土工程勘测中,利用单一的思维考虑岩土工程勘测是不完善亦是错误的方式,这也是不少岩土工程勘测人员经常犯的错误,不同区域的岩土工程勘测是存在差异的,这要求岩土工程的勘测人员应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能够预见到各种隐藏在地区分化中的问题。针对不同地点的勘测方法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不能一尘不变地依照相似的实例制定勘测的方案,应该根据场地地理位置制定适宜勘测的方案和选择有效的勘测手段,绝不能忽视地理位置的影响,做到因地制宜的辩证勘测。
3.优化岩土工程勘察提高质量
(1)按照建设程序、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全程化监理科学的建设程序应当遵循“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的原则进行岩土工程勘察,不做越轨工程勘察,不在人为可监管因素上犯一点原则性错误才能提高岩土勘察工程的质量。
一方面必须严格执行政府主管部门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对项目招投标和实施过程中的行为主体进行全面有效的监督管理,另一方面勘察方应该设立主动监管系统牢牢控制住施工前准备到位,施工时操作正确严谨,施工后控制细致完善。这样可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
(2)严格市场准入、尽快实施注册土木工程师制度,加强勘察人员专业培训考取合格的勘查证件,对于市面上不合格的勘察单位予以严肃处理清除害群之马以提高勘查工程市场的质量。
但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勘察资质门槛很低,尤其是打破行业壁垒后不同行业间的衔接过渡尚未完成,以高级工程师的数量来衡量技术水平不能如实反映勘察企业的技术实力。
(3)严格认证勘察设计单位的质量,提高质量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国家ISO9001:2000规定执行,提高审查质量勘察设计企业应通过有效应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运用过程方法,采用PDCA循环进行岩土工程勘察的实施和管理,持续改进。提高勘察设计的能力,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
(4)多元化进步的勘测技术。岩土工程勘测行业到今时今日的发展已经十分先进,配合计算机的使用、结合数据分析可以有效的避免随意选择岩土勘测地点的弊病,另外运用工程软件详尽详细的计算可以使岩土勘测的准确性更高,但是即使再先进的岩土工程勘测软件都需要人机的结合,不能舍本逐末放弃人工的主动性,因此,多元化高科技结合的岩土工程勘测才是最适宜于未来岩土勘测工作的,也是推动岩土工程勘测发展的动力。 [科]
【参考文献】
[1]袁明.浅谈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的优化设计[J].岩土工程界,2007,(04).
篇4
关键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方法问题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aspects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对岩土工程施工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深刻认识岩土工程施工的规律性特点,准确把握各类施工技术的真正内涵,使施工技术的选择和实施与所需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圆满地结合起来,对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2.1 不确定性首先,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很少的场地数据很难对场地岩土的全部性能都了解清楚其次,某些岩土的结构及性能参数又容易随环境条件而改变,而施工时又常改变了岩土的环境条件第三,改变了的岩土结构及性能反过来对施工过程又施加一定的影响,不可能在事先把这一切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施工是在对岩土性质及其变化不是全部了解清楚的清况下进行的。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轻则需调整施工工艺参数,重则甚至改变工法,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根据原位测试和现场监测得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反分析,根据反分析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这种信息化施工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2.2 区域性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岩土性质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不一样,压缩性指标和抗剪强度指标、工程处理目的、设计参数,施工的方法都不相同。例如,在施工技术的选用上,上海注重软土的重庆注重山区岩石的太原则注重能够解决湿陷性黄土问题的。2.3 隐蔽性地基处理、桩基、地下连续墙、锚杆等都是在岩土中隐蔽施工,工程完成后的运行也是在隐蔽条件下进行的,不易发现问题,出现问题后的判断和处理难度也较大,而且是否解决了问题须有一定的时间来验证。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工后采用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检测、监测方法,检测、监测成为解决这类隐蔽性工程可能出现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2.4依赖性众多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不但取决于所需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更依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20 世纪60 年代末,随着高压射流切割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高压喷射注浆法射流泵及真空泵技术孕育出来真空预压法液压技术的发展,使大吨位的静压桩变为现实超声波技术的发展,使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质量检验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与相关的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配套,使信息化施工成为可能。2.5 前导性
各种施工技术都是先研究施工效果,后研究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复合地基、扩底桩、夯扩桩、夯实水泥土桩等迅速发展完善及大范围的应用,但其相应的设计计算理论还在“蹒跚而行”。
3 我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3.1 地基处理技术(1)世界上各种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有些工法,如真空预压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 ) 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有本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如二灰桩复合地基钢渣桩复合地基渣土桩复合地基等。这些成果的开发应用,不仅节约大量资源,降低工程费用,改善环境、减少城市污染,而且使形成的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更趋合理;(3)研究开发了介于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使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桩、同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从而有效控制建筑物沉降。3.2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各种先进的、落后的,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含量低的大直径钻、冲、挖孔桩技术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使用;(2)研究开发了后压浆桩技术。在灌注桩成桩后对桩底和桩身表面实施压力灌浆,改善桩端和桩周土性,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量,效果显著;(3)注重施工中的环境效应,采用预钻孔、静压等措施,扩大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应用范围,而且由于其质量相对稳定可靠,故在城市郊区或场地宽阔的工程以及不宜用其他桩型的场合仍采用;(4)沉管灌注桩己在数亿平方米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在中小城市,因其低廉的造价,使用极其广泛。3.3 边坡加固工程施工技术
(1)我国岩土锚固的应用在20纪80年代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边坡稳定、深基坑支护等许多水利、电力和城市建设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施工设备、机具、材料完全自力更生;(2)采用二次灌浆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软土中锚杆的承载力基本上掌握了软土中锚杆蠕变变形和预应力值变化的规律在实践中,找到了控制软土基坑周边位移的若干有效方法,我国的软土锚固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3)对基坑开挖过程重新审视,按时空效应原理开挖基坑,是基坑工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变革,其原理为解决其他岩土工程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3.4 非开挖技术非开挖技术是指在不开挖地表的条件下探测、检查、修复、更换和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技术,是近30 年来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极为良好的高新技术。我国引进这类技术不到 10年,尚处于消化、吸收阶段。
4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1)我国现代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是人们将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开发地下空间向海洋进军,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改造沙漠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与之相应的技术方法也将不断的出现、完善、更新。
(2)对己有的技术方法进行“反思不断拓宽其适用的条件。随着相关学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可能规范公布之日,就是其中的某些技术原则、参数“落伍之时”。通过“反思”,振冲法应用地层由砂性土拓宽到茹性土,深层搅拌法由软土拓宽到湿陷性黄土,所以“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3)对众多的施工方法进行“梳理”,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施工方法。引进开发了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应该尽快地本土化。
5 结语:
通过分析、研究,揭示了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规律性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的在岩土工程施工中不一定使用最好的,但一定使用最合适的”原则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首选,在国际竞争中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是立足之本追踪相关学科理论、技术的发展是创新之源。
作者简介:
篇5
关键词:岩土工程建设;施工技术;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对目前我国的岩土工程施工方法进行深刻分析,总结岩土工程施工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把握各类施工技术的内涵,使施工技术的选择和实施与所需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圆满地结合起来,对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 归纳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岩土工程建设虽然复杂,但是,根据多年来的应用实践,总结出了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确定性
首先,由于岩土工程在勘察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很难对岩土做全面系统的分析,深入的了解岩土的特点,此为不确定性的表现之一。其次,岩土的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某些参数会随着天气等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会破坏其原来存在的环境。第三,前面我们提到岩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而当土层发生改变之后,又会对施工发生一定的反作用。所以要求施工单位在施工时要密切的注意岩土的变化动态,当岩土结构发生改变时,要及时的调整施工方案,以防给施工单位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和人身伤害。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轻则需调整施工工艺参数,重则甚至改变工法,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根据原位测试和现场监测得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反分析,根据反分析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这种信息化施工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
2.2 区域差异
我国的国土资源辽阔,地质条件复杂,在不同区域中,岩土性质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所以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必须根据不同的岩土结构来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例如,在施工技术的选用上,有些地区注重软土、有些则注重山区岩石。
2.3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
针对不同岩层的具体情况,施工时应采用不同的施工技术,隐蔽性地基处理、桩基、地下连续墙、锚杆等都是在岩土中隐蔽施工,工程完成后的运行也是在隐蔽条件下进行的,不易发现问题,出现问题后的判断和处理难度也较大,而且是否解决了问题须有一定的时间来验证。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工后采用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检测、监测方法,检测、监测成为解决这类隐蔽性工程可能出现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2.4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岩土施工技术要想不断的取得发展和完善,必须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且结合具体的施工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进步。20 世纪60 年代末,随着高压射流切割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高压喷射注浆法射流泵及真空泵技术孕育出来真空预压法液压技术的发展,使大吨位的静压桩变为现实超声波技术的发展,使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质量检验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与相关的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配套,使信息化施工成为可能。
2.5施工技术要具有前导性
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但是将这些问题和困难的解决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长此以往,必然会在不断的应用和实践之中归纳出一套适合我够岩土结构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同时相关的技术工作人员还要具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因为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是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
3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目前的应用情况
3.1 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技术
3.1.1世界上各种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有些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3.1.2 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有本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如二灰桩复合地基钢渣桩复合地基渣土桩复合地基等。
3.1.3 研究开发了介于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 - -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使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桩、同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从而有效控制建筑物沉降。
3.2 岩土工程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3.2.1 目前在我国基础施工技术水平很不平均,有些地区技术水平高,而有些地区则技术水平偏低,所以应在国内开展广泛的施工技术交流,以达到互补的目的。
3.2.2 研究开发了后压浆桩技术。在灌注桩成桩后对桩底和桩身表面实施压力灌浆,改善桩端和桩周土性,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量,效果显著。
3.2.3 注重施工中的环境效应,采用预钻孔、静压等措施,扩大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应用范围,而且由于其质量相对稳定可靠,故在城市郊区或场地宽阔的工程以及不宜用其他桩型的场合仍采用。
3.2.4 沉管灌注桩己在数亿平方米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在中小城市,因其低廉的造价,使用极其广泛。
3.3 边坡加固工程施工技术
3.3.1 我国岩土锚固的应用在 20 纪 80 年代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边坡稳定、深基坑支护等许多水利、电力和城市建设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施工设备、机具、材料完全自力更生。
3.3.2 采用二次灌浆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软土中锚杆的承载力基本上掌握了软土中锚杆蠕变变形和预应力值变化的规律在实践中,找到了控制软土基坑周边位移的若干有效方法,我国的软土锚固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3.3.3 对基坑开挖过程重新审视,按时空效应原理开挖基坑,是基坑工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变革,其原理为解决其他岩土工程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3.4 非开挖技术
此项技术是指在不开挖地表的条件下探测、检查、修复、更换和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技术,是近30 年来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极为良好的高新技术。
4 我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4.1 我国现代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是人们将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开发地下空间向海洋进军,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改造沙漠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与之相应的技术方法也将不断的出现、完善、更新。
4.2 对己有的技术方法进行反思,不断拓宽其适用的条件。随着相关学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可能规范公布之日,就是其中的某些技术原则、参数“落伍之时”。通过“反思”,振冲法应用地层由砂性土拓宽到茹性土,深层搅拌法由软土拓宽到湿陷性黄土,所以“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4.3 对众多的施工方法进行“梳理”,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施工方法。引进开发了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应该尽快地本土化。
篇6
关键词:土工试验,数据,岩土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C37文献标识码: A
岩土工程中的勘察工作是需要依据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要求,经过专业的勘察手段和技术,对建筑施工地区的地质状况、水环境以及岩土工程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勘察和评测,并且需要依照我国在地质监测方面的相关规定所编制出的工程勘察报告来具体实施。勘察的对象不单单是针对建筑工程范围内的地质和水环境等自然因素的勘察,它还需要对工程施工区域的地质条件、地基条件以及岩土本身的性质实施勘察,并且对拟建工程中的方案编制,实际施工技术的提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保证工程的建设效率和质量,提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基本依据。
一、土工试验中成果表的构成
土工试验中的成果表主要是由以下几点所构成:工程的名称、上交的日期、钻孔的编号、土样的物理性质指标、固结试验、剪切试验、渗透试验、三轴剪切试验等相关的内容,这其中固结试验中就包含了地质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各级压力下的孔隙比以及回弹指数、压缩指数等。
二、成果表当中各个组成部分的作用
在成果表当中,工程的名称以及工程的提交日期主要的作用就是结合岩土工程中的勘察报告,准确的提供出建设单位的工程信息。钻孔编号与岩土工程中的勘察报告相结合,形成勘探点观测表,和平面设置图相对应,准确的提供出施工图的勘察以及在设计当中所要查找相关的起始数据。
地质的物理性质主要是指土样的三相指标和按照计算所得出的真实数据。土样中的三项组成比例的标准就可以切实反映出土地的物理性质,这也是土样的最基本的数据指标。界限含水率是指工程区域的土样因为其含水量的差别,其存在的具体形态也是各不相同的,它可以是流动的、可塑造的、固体的或者是半固体的,界限的含水率在测定土样的塑限、液限方面,根据相关规定对土样的土质实施编制和分类。
固结试验就是在侧限与轴向排水条件下的变形与压力,对试样的压力以及孔隙比进行准确的测定,还可以通过实际的压力值和变形的时间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具体的计算出各项数据指标,为岩土中的工程勘察报告当中计算升降和变形等工作提供出有效的原始数据,提供出各土层的承载能力。
土体的破坏通常都是剪切破坏,例如,土坡丧失稳定引起的路堤毁坏、路堑边坡的滑坡和崩塌等。土的直剪试验主要研究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土体抵抗剪切破坏的极限能力,其数值等于剪切破坏时滑动面上的剪应力。
三轴剪切试验具体就是对细粒土质的抗剪强度,提供出φ值,为基坑的开挖以及具体的支护工作提供准确详细的参数设计。
土是由固体相的颗粒、孔隙中的液体和气体相组成的,而土中的孔隙具有连续的性质,当土作为水土建筑物的地基或直接把它用作水土建筑物的材料时,水就会在水头差作用下从水位较高的一侧透过土体的孔隙流向水位较低的一侧,水在土体中渗透,一方面会造成水量损失,影响工程效益,另一方面将引起土体内部应力状态的变化,从而改变水土建筑物或地基的稳定条件,渗透试验为基坑的所降的水量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
三、各组成部分的实际数据运用
我们就以一个最原始的工程数据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说明。某建筑大楼是由3幢高层住宅、1幢中高层住宅、2幢商业、1幢物管用房及纯地下室组成,其实际的结构类型是以十八层作为剪力墙的结构,剩下的作为边缘的框架结构。建筑当中的拟建场地由于地形较为平坦,单从地形和地貌上来看,拟建场地的整体呈现出一种倾斜的角度,其地形和地貌在形式上非常的单一,在地貌单元上属长江南岸冲湖积平原。
根据野外的相关鉴定以及在室内的物理试验,该工程位于扬子断块的江南断褶带内,由晚元古代变质岩基底和震旦纪以后的沉积盖层组成,基岩主要为中生代三叠系(T)灰岩、白垩系(K)砂岩。区内新构造活动微弱,虽发生过地震,但震级均小于3级。所以,区内地震、地质构造条件较好。
根据野外勘探鉴别和原位测试,结合室内土工试验资料综合分析,场地该工程所体现出的地质层次由上到下一共可以分为5大层:
第①层杂填土:杂色,含碎砼、碎砖等建筑垃圾,间夹粘性土,结构松散,局部以素填土为主,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该层土全场地分布;
第②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灰黄色,软塑~可塑,稍密状,湿~很湿,见氧化铁铁锈斑迹,光泽反应稍有~无,摇振反应无~中等,干强度及韧性中等~低;该层土拟建场地北侧分布;
第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灰色,流塑,夹少量粉土或淤泥质粉土,含少量有机质,稍有光泽反应,无摇振反应,韧性及干强度低;该层土全场地分布,呈北厚南薄趋势,工程性质差;该层土为本工程不良工程地质层,属河漫滩相沉积土,该层土为正常固结土;
第④层粉质粘土:青灰色~灰黄色,可塑,见青灰色条纹带,含少量有机质,层底粉粒含量高,稍有光泽反应,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中等;工程性质一般;
第⑤层粉砂夹粉土:灰黄色,中密,饱和,粉土:湿,中密状,含云母碎片,夹薄层粉质粘土,长石、石英次之,颗粒级配差;该层土全场地分布,工程性质稍好;
第⑥层粉质粘土:褐黄色,硬塑,含铁锰质结核及高岭土成分,局部富集粉土,稍有光泽反应,无摇振反应,干强度及韧性高;该层土仅分布于场地西端,工程性质好,未揭穿。
土层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
表1
土层力学性质指标平均值表2
地基承载力的确定表3
通过上述的对各项土质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提供出各个土层所承载的能力,并且对地基的实施方案和计划提供充足的依据。
四、岩土工程中的实例分析
根据土工试验成果和勘探结果,勘探深度内地基土层次较多。上部主要为中高压缩性软弱粘性土。下部为中等和中等偏低压缩性粘性土及砂土。
场地第四纪堆积层厚度大,属层状(局部透镜体状)分布的长江三角洲冲积物。上部为软弱土,分布不均匀;下部为良好的地基土,土层分布相对稳定,变化相对稍小。
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工程建设。施工场地土质的稳定性以及抗震性能的评测,因为施工场地内部的分布较为稳定,没有出现不良的地质问题现象,属于比较稳定的施工场地,施工场地的主要类型是中度松软的区域,场地的类别设为Ⅱ类。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对土工试验资料在岩土工程的勘察中的应用做出了分析和探讨,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岩岩土工程中的勘测工作是需要依据我国建筑工程中的实际要求,经过专业的勘察手段和技术,对建筑施工地区的地质状况、水环境以及岩土工程的基本特征进行勘察和评测,并且需要依照我国在地质监测方面的相关规定所编制出的工程勘察报告来具体实施,对拟建工程中的方案编制、实际施工技术的提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以此来保证工程的建设效率和质量,提升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和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董秋.张金全.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对土工试验资料的运用体会[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
[2]蒋青土工试验资料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1(6)
篇7
关键词: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勘察;问题;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分析了工程地面下沉岩土体的物化性质,其勘察成果及得出的工程参数均能有效地方便工程设计人员进行施工设计,从某种程度上讲,岩土工程勘察结果对不对,直接影响着工程到底能不能按照设计要求有效施工。一个有效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内容需涵盖相应的规范、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岩土性质、危害性地质现象、地下水等重要内容,能够为工程提供重要参数及建议。基于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国家已相继出台多项法律法规用于规范岩土工程勘察活动,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GB50021-2001》、《GB50007-2002》等,然而即便如此,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其发挥作用。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主要技术
岩土工程勘察主要针对于地下环境,受技术限制,基本不可能直接进行分析勘察。又由于岩体各向异性、受力方向制约性强,且种类繁多,因此勘察技术有多种,需要具体情况具体选择。
常见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主要包括工程地质测绘、勘探与取样、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现场检验与监测。其中工程地质测绘属于基础性工作,主要通过搜集地质信息及地质现象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为后续勘察测试提供理论依据,并指导选择后续勘测方法;勘探与取样主要用于调查地下地质,常常与测绘工作配合开展,是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必不可少的技术;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则通过有效的实验,详细分析了岩土工程的各项参数性质,前者往往于勘探工程同步开展,后者则脱离了现场采样环境,便于得出更准确、详细的地质数据;现场检验与检测是为了进一步保证工程质量而开展的工作,能够反映不同负载下岩土性质的变化,可以检测施工或运营后,工程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
二、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
(一)原始信息不充分,难以勘察结果难以指导设计
这里所谓的原始信息,主要是指工程的设计意图。显然,只有设计意图明确了,我们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解决设计和施工中涉及到的岩土问题,提供有效的岩土参数。一般而言,详细勘察和简略勘察的广度和深度是完全不一样的,《GB50021-2001》甚至详细规定了详细勘察时需要搜集的原始信息,其涵盖面非常广。然而,设计工作中,不少岩土工程勘察单位并不注重这部分信息的搜集,仅凭业主的口头阐述制定勘察要求,结果导致勘察报告中的数据要求宽松,对实际设计造成严重的影响。如海南某工程厂房,其荷载较高,天然地基难以承受,需要用到桩基,但勘探孔却设计地太浅,最终只能导致二次勘察。可见,勘察之初,必须根据实际要求来有效控制报告的深度与广度,遇到需要获得电阻率数据、进行基坑支护的工程时,需要格外注意。
(二)野外勘察质量较低,步骤安排合理性差
首先,岩土工程勘察往往需要工作于野外,事前往往无法有效预计所有问题,这就会导致频繁性的更改勘探方案,无谓的增加设备数量,为监管带来更多的工作内容。一旦出现管理不到位问题,就有可能最终影响勘察报告的结果准确性;其次,野外勘察更为注重工作人员的素质,然而实际勘察中,部分工作人员只注重工期,放松了对质量的管理,必然会影响野外勘探的结果;最后,野外勘察针对于用点的性质衍生出面的性质,一旦步骤安排得不合理,就可能导致试样样本量不充分,难以有效反应整个勘察区域的岩土性质,最终影响勘察结果的质量。
(三)勘察测试的方法选择不当
勘探手段、勘探装备、取样方法等共同构成了勘察测试的全阶段,其具体的内容多变,针对性各异,需要进行有效的选择。以海南某工程为例,第一次岩土勘察时,相关单位为了降低工作成本,全部设置静探孔,造成了结果与实际底层不符合的情况。虽然针对于海南其他地区,淤泥多、地下水位埋藏浅,静探孔有其独有的优势,但此区域地下水位埋藏深,土壤颗粒粗,静探孔下强度变形指标数据明显偏大,最终只能进行二次勘察。由此可见,地基土的性质对方法的选择影响重大,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勘察报告完整度、规范度不高
勘察报告是勘察结果的直接反映,属于勘察工作的收尾环节,此报告主要针对于需要使用勘察结果的非勘察工作人员,由于术业专攻不同,如果勘察报告内容不详细、数据不完整,很可能导致报告使用者难以有效应用其中的结果。另有一些报告表达形式不规范,往往会使使用者抓不住重点,浪费大量的设计时间。于此同时,勘察报告还应该提及勘察建议和对部分问题的分析,这有助于后续施工,但部分报告编写人员却并不注重这方面的工作。以上种种问题,均会最终导致勘察报告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解决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的措施
在我国基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岩土工程勘察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了更为有效地促进行业整体发展,我们应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勘察工作的准确而高效地开展。笔者总结自身常年工作经验,认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上述问题。
(一)标准制定需更具针对性,应地方化、标准化
我国国土辽阔,不同地区,地质环境之间往往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因此,如果试图以同一的勘察标准指导全国范围内的岩土工程勘察,必然会导致各种地方性问题。因此,地方勘察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工作,以国家指导方案为依据,制定出根据针对性的地方化勘察标准,强化本地区勘察工作的规范度,以小及大,进而使全国范围内的相关工作均能有效开展。
(二)完善市场化管理体制,加强监管
岩土工程勘察的市场化改革,有效提升了行业内的竞争,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行业整体的健康有序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受国情影响,目前的市场监督尚不完善,违法乱纪的行为时有发生,以至于不少业务能力低下的企业也进入了市场,并堂而皇之地获得了勘察权。因此,我们应该完善市场化管理体制,加强监督管理,制定并落实好全面的岩土工程勘察管理条例,对部分影响行业发展的单位企业进行严惩。
(三)加强培训,提高勘察人员专业素养
勘察人员专业素养高了,勘察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所以,相关单位企业应按时对旗下工作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逐步提高培训的层次,广泛吸收国内外先进勘察技术,在提升工作人员水平的同时,保证工程勘察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四)其他重要措施
其他重要措施还包括严格勘察顺序、鼓励第三方监管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理及施工勘察等。一般施工勘探的目的主要在于配合相关施工及设计单位处理岩土工程相关问题。首先,针对重要建筑物及复杂性地基的勘探需要开展施工勘察;其次,在完成基槽开挖操作后,发现实际地质条件与初始勘探质量不一致的情况;再者,深基坑基础施工设计中需实施测试工作时;第四,在地基加固方案与地基处理过程中,需进行校验时;第五,在土洞及溶洞等发育较大的地质部分,需进一步查明与核实、确认不良地质的作用时;最后,在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若发生边坡失衡等地质问题时,均需进行施工勘察,进一步对地质实施观察与处理。
结束语:
从上面的讨论不难看出,随着主观及客观环境的改善与发展,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然而这也同样暴露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显著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严格规范化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一方面,地级勘察部门应该制定极具针对性的勘察标准;一方面,国家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岩土工程勘察市场化管理制度;与此同时,相关工作者还应注意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保证勘察数据的准确性与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温文富,王义海,杨旭等.当前岩土工程勘察中的一些问题及改进建议[J].山西建筑,2009,35(7):108-109.
[2]王若锋,贾志强.浅谈岩土工程勘察中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勘察设计,2009,(2):30-31.
[3]张小军.浅谈如何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J].价值工程,2011,30(6):137-137.
篇8
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市政道路;边坡失稳;支护设计;施工监测
1 工程概况
某市政道路工程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的改扩建工程,且道路建设同时要在路基中进行排水管道的建设,原道路位于边坡的中部。为残丘及冲沟,场地地势起伏较大。边坡坡度为16~20°,边坡总长约150 m,坡高4.0~11.0 m;坡顶为废旧车辆弃置场,坡体上有一输电线路经过,原路堑边坡采用重力式挡墙进行支护,路堤下方为居民区。工程建设初期,边坡局部产生了滑坡,滑坡体厚度4~7.5 m。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资料,该边坡主要岩土层从上至下依次为杂填土、残积粉质黏土、强风化泥质粉砂岩、中等风化泥质粉砂岩。其中残积粉质黏土层厚度为1.5~3.5 m,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层厚2~4.2 m。边坡地下水埋藏较深,边坡土体含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和生活污水,由于施工期间正处于雨季,大气降水对边坡稳定的影响作用较大。
2 边坡失稳原因分析和支护设计
工程建设初期,由于对边坡的稳定性分析认识不足,没有采取有效的预先支护措施,施工过程中边坡产生了一定范围的滑动,一度严重影响了工程安全和进度。因此,正确分析和把握边坡的稳定性状态,对可能失稳的边坡进行必要的加固十分重要。
2. 1 边坡失稳原因分析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很多,包括了工程地质条件、工程开挖扰动、水文气象条件等等。经过综合分析,以下几点是可能引起边坡失稳的原因:
1)从该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可以明显看出,粉质黏土和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岩土交界面是一个软弱层面,是边坡潜在的滑动面。
2)由于新建道路是在原有道路基础上扩建,施工过程中原路堑侧的挡土墙拆除,虽然同步进行放坡处理,但总体上下滑力是增大的。同时,道路路基下方要开挖5 m 宽、4.8 m 深的排水管明沟,开挖深度超过了潜在滑动面,形成滑动临空面(见图1)。
图1 边坡典型剖面示意图
3)施工期间处于雨季,降水丰沛,坡体岩土体的含水量会增加,尤其是粉质黏土和强风化泥质粉砂岩的岩土交界面浸水会软化,抗剪强度下降,边坡极易沿该软弱面产生滑动。
由此可见,该边坡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产生失稳的可能性很大,必须对其进行加固治理和支护。
2. 2 边坡支护设计
在该边坡稳定性分析中,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定量计算。先利用开挖前边坡处于稳定状态的条件,反算得到岩土体的力学性质参数,然后将反算出的参数代入计算边坡开挖过后的稳定安全系数,计算结果在0.87~0.95 之间,说明开挖后的边坡会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容易产生滑动变形。基于以上稳定性分析的结论,必须对该边坡进行支护设计,针对可能引起边坡失稳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处治措施。
1)对原坡面进行放坡处理,清除路堑侧挡墙拆除后松动的土体,按照1∶1.5 的坡比放坡,卸掉多余的荷载,减小下滑力。
2)选取不同的计算断面,根据计算所得剩余下滑力的大小,在坡脚处按照2.5~3 m 的间距,设置桩径为1.2~1.5m、桩长为9 m 的抗滑桩,以增加抗滑力。抗滑桩采用跳挖式施工,至少间隔2 根桩,严禁大断面同时开挖。
3)做好坡面的防水、坡顶截水和坡脚排水措施,及时疏排地表水,防止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体。
3 施工监测
施工监测对工程的指导意义在于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并从分析中得到与边坡设计、施工和边坡稳定性相关的信息,然后再将其反馈到工程实践中,对设计与施工进行必要的调整,优化设计、检验施工的有效性、合理性,并指导施工。
该边坡施工监测方案以位移监测为主,包括地表位移监测、深部位移监测和地下水位监测等。监测点布置见图2。采用常规监测与加密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常规监测按固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监测,如遇到突发性变形、暴雨等情况则采取加密监测。
图2 边坡施工监测点布置图
3. 1 地表位移监测
地表位移量为当前周期监测点位移减去上一周期监测点的位移,反映相邻周期间监测点的位移大小。L3、R4 和R4’点是K2+300 附近的监测点,R4’是因为R4 位移变化过大被破坏后补充设置的,该处在工程施工中曾经发生相当规模的滑动,是整个边坡最不稳定的地段。从R4 和R4’的变化曲线可以明确看出边坡支护措施实施之前,R4 的位移一度达到近15 cm,坡体已经产生滑动,而后由于对边坡采取相应的加固支护措施,R4’基本稳定,变化值很小。L3 的变化值一直较小,说明路堤侧的边坡是基本稳定的,也没有受到工程施工的影响。
3. 2 深部位移监测
深部位移监测能够测量边坡岩土体沿竖直方向不同深度的位移变化值,是判断滑动面和坡体稳定程度的重要手段。X2 是K2+300 附近路堑侧的监测点,监测装置在抗滑桩施工前安装,因为随后该段坡体发生滑动而被剪断破坏。X1 位于该段路堤侧,其变化值很小、累积位移最大值不到5 mm,说明路堤侧边坡是基本稳定的(见图3)。
图3 K2+300 处X1 深部位移监测点沿主滑方向累计位移-深度曲线
4 结论
通过实例分析表明,市政道路边坡工程问题应从稳定性分析入手,在正确评价边坡稳定性状态的前提下,对工程施工中可能出现变形过大甚至失稳的边坡进行必要预先支护处理加固。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对施工监测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其在边坡工程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中的作用,以保证施工安全高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 林宗元. 岩土工程试验监测手册[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697-698.
篇9
【关键词】 岩土;工程勘察;要点分析
实际的工程勘察工作,指的是在对相关建筑场地的整平标高与建筑物的实际性质和规模、其所具备的结构特点和基础形、建筑地基的埋置深度和地基所允许的变形程度等资料进行相关的搜集与整理之后,在通过工程地质钻探与测绘以及原位测试等工程探测方法,来将工程的实际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了解与展现,并进一步掌握工程中所隐藏的各项不良地质灾害,对其进行准确的勘察与分析,使其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能够获取一份完整的勘察资料,来帮助其做出一份有效的勘察报告,从而进一步为工程单位提供一份工程设计与施工所需的重要的岩石参数。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基本概述
(一)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
根据所要设计施工的建筑物实际的结构特征与具体的任务要求,来对其进行有效的岩土勘察工作,使其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建筑场地实际的岩土工程条件以及相应的岩溶地质特征,从而为工程建筑的设计施工提供有效的岩石参数,帮助建筑的地基情况作出相应的岩土工程评价与分析,并进一步对岩石的基础类型与形式以及相应的地基处理手段等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1]。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方法
在进行实际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时,往往需要其对岩土工程的实际勘察等级和勘察要求以及建筑物的具体规模和实际的场地特征,选用建筑现场的地质调查与岩土工程的测量和岩石钻探等方法,来对建筑场地的实际情况将进行相应的岩石勘察工作,从而获取全面而又准确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
(三)岩土工程勘察的重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与规划建设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在整个工程的实际建设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岩土工程的勘察报告,能够对工程的实际地质条件与岩土特征进行充分的展示与反映,其准确程度能够直接影响到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使得工程建设的设计与施工能够更加经济合理。因此,进行准确的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并撰写合格的勘察报告对于工程的建设施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2]。
二、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勘察要点
为了更好地对岩土工程勘察要点进行准确分析,本文就以贵州省六盘水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例,来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一)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勘察
1、地质构造勘察:在进行地质构造勘察时,需要其依据相应的区域地质图,来对其所受到的区域性断层影响大小来进行了解与分析,同时要求其必须依据相应的钻探资料,来对建筑场地周围的工程地形与地貌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从而确保建筑场地地质构造勘察的准确性。在本例中,通过合理的勘察与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该建筑场地的岩层属于单斜产出,而受到一定的区域断层的影响作用,使得场地中的内岩石产生破碎问题,并进一步造成岩石节理裂隙的发育现象,其中,岩层的产状主要以倾角18度、倾向45度为主。
2、气象特征勘察:依据《贵州省建筑气象标准》中的相关规定与标准来看,贵州省六盘水地区具有明显的云贵高原气候特征,属于夏季湿热春季干燥的气候区。而依据六盘水地区相应的气象资料来看,其建设场地所在地的年平均气温为12摄氏度,其中最高气温为31.6摄氏度,而最低气温则为负11.7摄氏度,其年温差大约为16.9摄氏度,而日温差则为25摄氏度。同时,据相关统计分析,六盘水地区的日降雨量最大为117.1毫升,而年最小降雨量则为884.8毫升,其年均湿度大约为83%,最大风力则通常为5级[3]。
(二)建筑场地工程水文地质的勘察
在进行岩石工程的勘察工作时,通常需要其对于工程建筑场地的水文地质特征进行充分的勘察工作,并依据相应的区域水文地质资料,依据实际场地所受到的区域断层影响以及地下水所受到的裂缝影响等进行了解与掌握,并对其天然的储水空间和运动通道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充分的考虑崩塌、滑坡以及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与作用所造成的灾害情况对于工程设计与施工所产生的影响。
三、岩土工程勘察的重点与要点分析
在进行岩土工程的初步勘察时,要求其必须根据相应的可行性勘察资料和实际的工程测绘结果,来对场地的地质与地形构造以及地址的稳定性特征进行合理的评价,从而对其进行正确的平面布置,从而确保其能够对于地基的基础工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为工程所在地的不良地质现象提出有效的整治方案。
(一)合理的布置勘测点与勘测线
在进行岩土工程勘测点与勘测线的设计布置时,要求勘测线必须与相应的地貌单元和地层界线以及实际的地质构造相垂直,同时要求其必须依据地形的实际平整度来选择恰当的布置方式来进行勘测点的布置工作,确保勘测点必须合理的布置在每一个地貌单元上,并依据相应的水文条件来确定岩质地基[4]。
(二)合理的取土试样与原位测试
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岩土体的实际岩土工程性质以及其在垂直于水平方线上所存在的变化规律,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来选择部分原状土样来进行合理的室内试验并进行相应数量的原位测试工作,同时要求进行取土试样与原位测试的探孔必须均匀的分布在平面中,使其能够充分的结合地貌单元与地层结构的实际特征,来合理的确定出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
(三)合理的地下水条件勘测
由于地下水的实际埋藏条件和水位变化能够对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活动造成不小的影响作用,因此对其进行合理的地下水位勘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这就要求其必须对于地下水的实际埋藏条件和水位变化幅度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并对水位的具体变化情况进行长期的监测。同时,在进行地下水的水位线图绘制工作时,要求其必须充分的考虑地下水的实际埋藏条件,并有效的结合含水层位的具体情况,来进一步将地下水对建筑物所造成的腐蚀情况进行合理的评价与评定。
结语
岩土工程勘察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与规划建设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在整个工程的实际建设活动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对建筑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与建筑场地工程水文地质进行有效的勘察,并进一步据相应的钻探资料,来对建筑场地周围的工程地形与地貌环境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从而确保建筑场地地质构造勘察的准确性。在进行实际的岩土工程勘测过程中,要求其必须合理的布置勘测点与勘测线,并进一步进行准确的取土试样与原位测试以及相应的地下水条件勘测,使其能够充分的结合地貌单元与地层结构的实际特征,并依据相应的水文条件,来为工程单位提供一份工程设计与施工所需的重要的岩石参数。
参考文献
[1]张小军.浅谈如何提高岩土工程勘察的质量[J].价值工程,2011,30(6):137-.
[2]任建喜,贺小俪,刘朝科等.旁压试验在西安地铁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 ,2013,(11):98-101.
篇10
关键词:深基坑;支护设计;工程管理;岩土勘察
1 工程实例及工程概况
该工程项目为扩建改造工程,场地相对比较小,特别是翻车机室~2#转运之间更加明显,该段输煤系统平面布置形态呈L型,在设计中选取现浇混凝土型基础,场地零米标高为83.1米,基础埋-16.4到17米,翻车机室1#转运站总长近90米,宽接近25米,1#转运站~2#转运站总长近40米,宽近17米。场地分布的岩石陡坎项部高程一般在89至93米之间,坎下地面标高一般在83 米之间,因为地面起伏比较大的缘故,基坑开挖将形成1到26米的基坑边坡。
2 应对周围的环境因素的分析
基坑环境保护有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对地址勘察和环境调查工作由足够高的重视度;第二,要重视对深基坑支护的方案设计;第三,对地下水的处理工作要重视;第四,必须要严把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质量关。
3 深基坑开挖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
深基坑开挖应采取以下安全技术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①深基坑坑壁坡度稳定性很差,加之地下水因素的影响,或者受到放坡开挖场地的制约因素影响,又或者开挖的工程量比较大,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设计的要求来进行合理有效的支护。
②应在深基坑围护工程施工前制定具体详细的监测方案。
③在对深基坑土方开挖之前,必须要仔细对地质情况、构筑物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并根据调查情况绘出相应的位置图。
④工程施工前,必须要严格遵照施工设计规定的安全措施,并结合开挖地方的土地情况、开挖周边的环境情况,向工程的所有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安全技术以及施工方法的传达。
⑤挖土施工时一定不能掏洞挖土,而应采取从上到下、分层并且对称进行,同时必须要对地下水、地表水进行及时的排除,以免发生塌方的后果。
⑥在支护结构施工中的每一个工作环节,如施工工序、技术质量要求、安全措施以及工程验收等要严格按照施工设计文件进行。
⑦为了确保不破坏基地原状基土,机械开挖到离基底标高三百毫米后转用人工开挖。
⑧在基坑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监测措施,一旦发现问题要马上采取停工的措施,待查明原因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后再继续工程施工的进行。
4 基坑支护方案选型
基坑周围没有建筑物或者重要市政设施,地层有比较厚的砂层并且地下水水量大、水位较高,该情况下可以选用比较经济的降水方案。如果放坡空间比较大且土质良好,则可以考虑采用坡率法支护,防坡后坡面插钢筋、挂插筋网并喷混泥土护面;如果放坡空间优先但是土质比较好,则可以采取土钉墙支护,该方案比较经济实用,当基坑深度大于10米时,可适当增加一到两排预应力墙杆以控制坡体变形并增加坡体的稳定性。
若基坑某坡段地下水水位较深,并且坡体开挖深度范围内无砂层出露时, 那么该段坑外则不需要采取降水措施。如果坑底需施工挖孔桩,可以在坑底设置一些降水井,在基坑开挖工作完成后进行施工。如果在开挖过程中,某坡段出现砂层出落的情况,则可以结合周边实际情况在该段坡顶设置降水井或者采用止水措施。
5 基坑支护设计
基坑支护设计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确保安全第一,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下进行经济的节约,在安全经济的情况下,兼顾施工工期等各种因素。
常用的基坑有:自稳放坡、加筋土重力式挡墙、水泥土重力式挡墙、喷锚支护、内支撑、地下连续墙、围筒共九种。
基坑D段边坡排桩--锚喷网联合支护设计:
6 岩土工程及软质岩石基坑工程的勘察要点
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二十世纪中期建立起来的一个新的技术体系,改体系是以前人土木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也被人们称为地质技术工程,它是一门主要研究岩体和土地工程的学科,在土木工程中占有不可估量的重要地位。
6.1 岩土工程条件
建设场地地层结构相对比较简单,在地表有厚度为0.4到2米左右的①杂填土层,该土层主要由上段的⑦层泥灰岩和下段的⑨层砂质泥岩以及泥质砂岩等软质岩石组成。其中,⑦层层底标离81 到85米,是强风化泥灰岩,具有层理不分明、抗风能力差等特点;⑨层上部为强风化的⑨-1亚层,由于长时间以来受到水的浸泡,强度非常不好,用手轻轻一捏就可以很容易的捏碎,层底标74到80米,层厚4.5到10米;⑨-1亚层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胶结较差,裂隙、孔隙不发育,在外露时易风化,浸水时易软化,其岩性类别交错变化频繁。
6.2 ⑨层及⑨-1亚层地基土的工程特性评价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为依据,结合其自身岩性特点,可以将⑨-1亚层归结认定为极软岩。于此同时,根据岩石试验报告可以得出⑨层及⑨-1亚层的软化系数和饱和抗压强度,根据报告数据并结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条款可以把⑨层认定为软岩。
6.3 勘察工作的布工原则不能以先前的条款来作为软质岩石基坑工程的勘察深度的依据,勘察深度一般可按照开挖深度的两倍考虑,当然前提是要满足基坑侧壁稳定性评价、稳定性计算及支护设计;如果场地比较小使得勘察范围受到限制,则勘探点的布置应以最大化利用场地条件为原则,并辅以开挖边界以外的调查研究和资料搜集工作。勘测手段应则以钻探为主,并应辅以工程地质调查及室内土工试验等工作。
6.4 岩土工程条件分析要保证地层结构、分布特点、水文地质条件及岩土的腐蚀性等方面的资科的完整性、准确性,并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这些资料是确保支护方案选型、基坑稳定性分析以及内力变形计算工作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6.5 基坑边坡稳定性评价评价工作在考虑岩土工程内部因素外,对工程环境外面因素也应该同时进行考量,两者应该同时进行,不能单单只把内因或者外因作为评价内容。对岩土工程内因的评价主要包括地层结构及分布特征、水文地质条件、基坑侧壁岩石风化及软化程度、岩石开挖暴露与浸水时的抗风化及抗软化能力等方面;工程环境外因的评价内容则主要包括工程周边环境的不利因素的分析、外来水体的诱发边坡失稳分析等。
6.6 诱发甚坑边坡失稳因素分析怎样使边坡保持稳重以防止发生滑坡或者塌方,是土方开挖的关键点所在。边坡的稳定性主要是靠土质自身的抗滑能力来维持的,如果土体的抗滑理低于其下滑力,则边坡就会失去稳定性而发生滑动。
7 结论
在对软质岩石基坑工程进行勘察前,对场地周边环境的情况要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充分掌握该场地地质资料,然后根据这些手上已经掌握的信息,结合软质岩石基坑工程的勘察要点进行具体的工作安排,在对划定的建筑物轮廓线以内开展勘探工作外,同时对周围的环境也应该进行详细的调查了解。综合所有的情况最后确定支护方案,紧接着要在工程施工前对施工具体的组织安排进行详细的编排,必须保证能够合理安排基坑开挖和支护顺序。
参考文献:
[1]李红民.基坑工程[M].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