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

篇1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掌握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食物网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2.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人们利用转基因羊生产含有药物的奶,这叫做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乳房生物反应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

染。模仿生物的某些特点发明创造出特殊的仪器设备,这叫做仿生,如: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2细菌和真菌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形态/真菌的菌落

区别细菌和菌落的颜色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

3.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二、细菌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 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德

大小:个体微小,高倍镜或电镜下可见

形态:单细胞,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形态和结构

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构成,无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芽孢

营养方式:没有叶绿体,异养型,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环境,可形成休眠体芽孢,速度很快。

三、真菌

多细胞个体:蘑菇:食用或者药用

1.各种各样的真菌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观察比较

单细胞个体:酵母菌:酿酒、做面包等

2.主要特征

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3.真菌的繁殖

孢子繁殖

四、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认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和类型

细菌的种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荚膜、鞭毛,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细菌快速繁殖和能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真菌:细胞具有细胞核。种类:除多细胞的霉菌(青霉和曲霉)和大型真菌(如:香菇、木耳、灵芝、牛肝菌)外,大多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还有单细胞的种类,如酵母菌: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生活方式:腐生

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最大区别是有无形成细胞核。

五、人类在不同领域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如:地衣真菌+藻类,根瘤豆科植物+根瘤菌)。

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1)食品制作: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酿酒时。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如制馒头、包子、面包等。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酿酒:酵母菌;制醋:醋酸菌;生物固氮:根瘤菌;制酸奶和泡菜:乳酸菌。制酱和豆豉:霉菌)

食品的腐败原因

由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防腐

脱水法、腌制法、烟熏法、真空包装、冷冻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食品保鲜的原理有两条

①杀死细菌、真菌②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食品保鲜办法:高温灭菌法、真空包装法、冷藏法、腌制法、罐藏法、巴氏消毒法、脱水法等。

(2)制药:抗生素和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药物

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抗生素。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控制合成胰岛素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生产出来的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3)净化环境:厌氧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氧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3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覆盖有一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

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提供能量)、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动作产生的意义: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防御行为(警戒色,拟态,保护色)等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①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作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②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3.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

三、社会行为

1.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一系列行为。

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来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白蚁群体(无等级制度: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首领”雄狒狒、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探究蚂蚁的通讯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4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生物分类法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关系

2.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生物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马: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桃:桃种、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植物界

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种多样性(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每种具有独特基因库的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联系的。生物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基因资源损失,并且必然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将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特有的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生物的栖息地的破还(最终要的原因)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的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是天然的基因库

天然实验室

活的自然博物管

实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颁布和完善法律和法规。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5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

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

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

3.线性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

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少数寄生;

作用:蚯蚓可入药,可以分解有机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5.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体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

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

6.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

二、鱼

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观察鳃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三、哺乳动物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③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⑤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例如:蝙蝠、鸭嘴兽、袋鼠鲸、虎、黑猩猩等

四、鸟

家鸽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翔的翼:两翼和尾部生有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②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③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充满空气,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

④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喙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⑤心肌发达,血液循环快,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篇2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因为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学好每一门学科就是对未来道路的铺垫。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部分

1、目前己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

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2、生物的多样性:1、种类的多样性;

2、生活环境的多样性;3、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3、鱼之所以能在水里生活,两个特点是至关重要的:(1)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4、鱼可以在克服水中阻力的结构:流线形(梭子形)身体;

身体表面分泌粘液。

5、鱼在游泳时,靠躯干部有尾部的左右摆动产生前进的动力,靠背鳍、胸鳍、腹鳍、臀鳍来保持平衡,靠尾鳍保持前进的方向。

6、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7、各种鳍在运动中起到辅助协调的作用。

8、鳃是鱼的呼吸器官。

9、鳃中含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因此鳃是鲜红色的。

10、鳃丝又多又细,是为了扩大与水接触的面积,有利于充分进行气体交换。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够的氧气,因此缺氧而死。

11、鱼鳃对水中呼吸至关重要的特点:鳃丝鲜红,含丰富毛细血管;

鳃丝又多又细。

12、水从鱼口流入,从鳃盖后缘流出。

13、流出鱼鳃的水中,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增多了。

14、气体交换:水中O2——鳃丝的毛细血管中,鳃丝中Co2—水中

15、鱼的主要特征:体表常常有鳞,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16、有口无,食物从口进入消化腔,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这些动物称为腔肠动物。

17、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的动物,称为软体动物。

18、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的动物,叫做甲壳动物。

甲壳动物用鳃呼吸。

19、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20、水中各种生物都是水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同时又都受水域环境的影响,其种类的变化和数量的消长都会影响到人类的生活。

2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

(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2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2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2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第二部分

2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2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2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2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3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3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3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3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3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

35、食性:植食性(如兔)、肉食性(如狼)、杂食性(如人)

3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性动物盲肠发达。

3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

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性相适应的。

3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39、哺乳动物是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4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41、鸟的外形呈流线形,减少飞行时空气的阻力。

42、鸟的羽毛分正羽和绒羽(有保暖作用),正羽有羽轴,翼呈扇形,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便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3、鸟的胸肌发达,附于龙骨突,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44、鸟的骨骼中空,轻而坚固,胸骨突出,有龙骨突的结构,便于发达的胸肌附于胸骨(龙骨突),减轻重量,利行。

45、鸟类消化特点:1、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满足飞行时能量的消化;

2、粪便不贮存,减轻体重,利行;3、直肠短,排便频繁。

46、鸟的心脏发达,工作能力强,血液输送氧气的能力强,有利行。

47、鸟的身体里有发达的气囊(不是呼吸器官),辅助肺进行呼吸,满足飞行时氧气的需要。

48、鸟的全身都是为飞行而设计。

49、恒温动物:哺乳动物、鸟类。

第三部分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

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肘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踝关节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

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第四部分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7、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8、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

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79、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0、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1、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2、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3、“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4、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

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7、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8、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89、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

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0、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第五部分

91、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2、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93、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94、细菌的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真菌的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霉菌形成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等不同的颜色。

95、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可以大致区分细菌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

96、菌落常用来作为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

97、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①配制含有营养物质的营养基。

②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③将少量细菌或真菌放在培养基上(此过程叫接种)。④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也可以放在室内温暖的地方)进行培养。

98、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广泛分布的生物。

99、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需要水分、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还有有机物。

100、经过严格高温霉菌的环境不可能有细菌和真菌。

101、乳酸菌只有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乳酸。

102、所有的细菌都是单细胞生物。

103、有些细菌互相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每个细菌也是独立的生活的。

第六部分

104、营养方式分为自养和异养,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都为异养,异养又分为腐生和寄生。

110、酵母菌为单细胞真菌。霉菌、食用菌、大型真菌为多细胞真菌。

105、真菌的细胞中都没有叶绿体,进行孢子生殖。

106、酵母菌为出芽生殖。

107、青霉:孢子青绿色,排列呈扫帚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08、曲霉:孢子有多种颜色,排列呈放射状。

营养方式为异养。

109、引起食物发霉的真菌为霉菌。

110、比较真菌与细菌

相同点: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现成的有机物(异养)。

篇3

其实学好初中生物很简单,要想学好生物并不需要你投入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只要掌握了方法学好生物是非常简单的。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生物结业考试知识点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生物结业考试知识点提纲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生态系统的类型p29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富集)课本p26;课本p27页1题;注意DDT的例子p31 ; p33页生物圈2号

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物和细胞

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显微镜的使用 P37-39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放大倍数=物镜倍数X目镜倍数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观察植物细胞:实验过程P42-44

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 P42

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植物细胞图P45)

细胞壁:支持、保护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内溶解着多种物质(如糖分)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液泡:细胞液

观察口腔上皮细胞实验P47

动物细胞的结构 (动物细胞图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

细胞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细胞中的物质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烧):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小分子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注意课本52页图叫什么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p57页最后一段;p57页1题)

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

DNA的结构像一个螺旋形的梯子

基因是DNA上的一个具有特定遗传信息的片断

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

不同的生物个体,染色体的形态、数量完全不同

同种生物个体,染色体在形态、数量保持一定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细胞的控制中心是细胞核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分裂和细胞的生长

细胞的分裂

1、染色体进行复制

2、细胞核分成等同的两个细胞核

3、细胞质分成两份

4、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

动物和人的基本组织可以分为四种: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P63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成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分化的概念; P65题3

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等

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营养器官:根、茎、叶;

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草履虫见课本p70页图,71页2题

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利也有害

病毒的种类

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是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无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而且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

藻类的经济意义:①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苔藓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而苔藓植物的茎和叶中没有输导组织,不能运输水分。所以苔藓植物不能脱离开水的环境。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对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十分敏感,在污染严重的城市和工厂附近很难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蕨类植物出现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所以植株比较高大。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种子植物

种子的结构 p85图

蚕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果实)种子:(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例如:银杏、苏铁、水松等)和被子植物。

课本84页表,课本88页2题

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p90-92的实验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种子和活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 p 94

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芽胚轴发育成茎、叶,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

植株的生长

根尖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p66图

幼根的生长

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

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分裂从而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生长从而细胞体积的增大。

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植株生长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花由花芽发育而来

花的结构(p102图)

传粉和受精(课本103-104)

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果实 受精卵——胚 珠被——种皮

胚珠——种子 子房壁----果皮

课本105页1题

人工受粉

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包括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和死亡。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包括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水分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水分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

水分是植物体内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

水分参与植物的代谢活动

水影响植物的分布

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 P109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

根的结构

树皮(从外到里):韧皮部(有筛管)、形成层;木质部(有导管)

运输途径 p111图

导管:向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向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叶片的结构 p113-114的实验; p115图

表皮(分上下表皮)、叶肉、叶脉、气孔

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

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蒸腾作用的意义:

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体内运输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体内运输

可增加大气湿度,降低环境温度,提高降水量。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植物移栽时去掉些叶片是削弱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天竺葵的实验 p119-120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了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氧气来源、能量来源。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用来构建之物体

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散发出去。

光合作用(130页)和呼吸作用(125页)公式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中耕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降低温度、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植被覆盖率低,

森林资源和草原资源破坏严重

我国森林覆盖率16.55%,

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生物圈的“绿色工厂”----绿色植物。

如果将绿叶比做制造有机物的“工厂”,它的机器是叶绿体,动力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初中生怎样学好生物首先、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2.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3.衍射记忆法以某一重要的知识点为核心,通过思维的发散过程,把与之有关的其他知识尽可能多地建立起联系。

这种方法多用于章节知识的总结或复习,也可用于将分散在各章节中的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

生物课堂上要怎么听课课堂上不仅要保持旺盛的精力,还要做到眼到、耳到、脑到、手到,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这样在大脑皮层上形成许多个兴奋中心相联系,留下不易肖退的记忆痕迹。

老师讲课尤其是讲授新课,一般是分块的,但各块各知识点之间有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各年级生物知识是连贯的,是一个整体。学习时要将分散的知识聚集起来,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知识,这样易理解好记忆。生物知识的学习有着本学科的特点,因此在听课时我们应该做到如下三点:

(1)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篇4

关键词:附红细胞体;附红细胞体病;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5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9-03

Research progress of Eperythrozoonosis

Wang Kedi,Wang Zhangyun

(Faculty of Clinical Medicine,Medical School of Xiangy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 410013,Hunan,China)

Abstract:Eperythrozoonosis is an epidemic caused by eperythrozoon which attacks both human and animal,Eperythrozoon is a kind of parasitic microorganisms that target the surface of cell,plasma and marrow .The main feature of eperythrozoonosis fever,anemia and icterus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eperythrozoonosis,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feverish diseases,This paper reviewed the pathogen,epidemiology,clinical symptoms,laboratory diagnosis,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eperythrozoonosis.

Key words:Eperythrozoon;Eperythrozoonosis;Research progress

附红细胞体病(Eperythrozoonsis)又称嗜血支原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寄生于人和各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表面、骨髓及血浆的一种单细胞型原核生物,以发热、黄疸、贫血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并有慢性迁延、条件致病、隐感染性、急性发病时死亡率高的特征的一种传染性较强的人畜共患病。近年来,随着人附红细胞体病临床病例的不断增加,家禽附红细胞体感染的爆发流行,引起了国内外人畜共患病学者的关注。现就本病综述如下。

一、病原学

1.形态特点。扫描电镜下可见附红细胞体,形态多样,大小不一,多为圆形、环形、球形,少数呈半月状、顿号形、短杆状、逗点形等。在高倍电镜下可观察到附红细胞体内有分布不均的类核糖体颗粒。

2.附红细胞体的基因组。附红细胞体的基因大小为745kb。支原体在进化过程中逐渐缺失了其细胞壁以及其他许多生化合成系统。这些最为简单的原核生物只保留了其生活必需的基因。它们的双链DNA基因组提供了其蛋白质合成以及基因组复制转录方面相关的信息。这些微生物也含有同样核糖体,为了维持其寄生的生活方式,相当部分支原体基因用于入侵宿主免疫系统以及用于编码粘附的多种表面抗原。不同于其他的支原体,附红细胞体依靠宿主细胞提供各种脂肪酸、氨基酸、类固醇以及维生素等。

3.理化特性。附红细胞体在柠檬酸钠抗凝的血液中置4℃可保存15天,有报道说保存30天仍具有感染力。在0.05%石碳酸中,37℃3小时可以被杀死,在冰冻凝固的血液中能存活31天,在加15%甘油的血液中-70℃,能保持感染力80天。而在脱纤血中,-30℃保持83天仍有感染力。

4.致病性。附红细胞体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附红细胞体感染率上升,甚至发病。当摘除动物脾后感染率非常高,而且死亡率也很高。附红细胞体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复杂的,目前尚不清楚,推测既有繁殖侵袭性的,也有免疫遗传的,还有毒素代谢性的、自身免疫性的及免疫缺陷的原因。

二、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①流行季节:夏秋季是各种吸血昆虫活动繁殖的高峰期,也是本病的高发季节。②流行地区:附红细胞体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个国家及地区,并已在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以及人中发现。我国于1981年在畜、禽中发现,1991年内蒙古发现首例人附红细胞体病,1992年以后,我国又陆续报道了一些人附红细胞体病的个案病例和家庭聚集性人附红细胞体病暴发的病例报告。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许多地区都有附红细胞体病流行。在牲畜中猪和牛的附红细胞体感染率高,有些地区高达50%~90%;羊和驴感染较低,家禽中也有附红细胞体感染。在人群中有些地区的感染率高达40%,青少年中甚至可达70%以上,一些献血员的感染率也相当高。

三、临床表现与治疗

1.人附红细胞体病临床表现:潜伏期2~45天。多数病人在感染后不会出现临床症状。人得了附红细胞体病可有多种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易出汗、体温升高、嗜睡等症状,大部分患者表现为慢性疲劳综合症,部分患者还可出现肌痛或关节痛、神经功能异常和睡眠障碍等,严重者可见有高热,体温39℃~40℃,肝、脾肿大、黄疸、进行性贫血,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肿大等。由于本病在临床上常与感冒、黑热病、疟疾等疾病的症状相似,故容易混淆,因而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小儿患病后有尿色加深,不同患儿可出现不同临床表现。可表现发热、多汗、烦渴、哭闹、腹泻、常被误诊为感染性腹泻。

2.临床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和病原治疗。附红细胞体对多种抗生素敏感,青霉素、链霉素效果不佳。用药后3天体温明显下降,一般疗程7~14天。可从下列推荐方案中选择一种药物:

四环素,0.5g/次,6~12小时1次,连服14天(儿童、孕妇及肾脏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

强力霉素:0.1g/次,12小时1次,连服3周(8岁以下儿童不宜)。

庆大霉素:成人8万单位/次,肌肉注射,12小时1次;或16万单位,1次/日,连用7天。

丁胺卡那霉素:成人0.2g/次,肌肉注射,8小时1次。

左旋氧氟沙星:0.2g/次,静脉点滴,12小时1次。

甲烯土霉素:每天0.4g,1天2次服,连服14天。

青蒿素(又名黄蒿素):口服第1次1g,6~8小时后再服0.5g,第2、3天各服0.5g,3天为一疗程,总量为2.5g。小儿口服15㎎/㎏,按上述方法服3天。

四、实验室诊断

1.血清学诊断方法:血清学检查方法,不仅可以诊断附红细胞体病,还可做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目前,国内外附红细胞体病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主要有: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间接血凝试验(IH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因为附红细胞体的抗体水平变化起伏较大,免疫血清或抗体多数含有交叉反应,特异性和敏感性都不稳定,这些方法多数只是实验室尝试性的方法,而且这些血清学方法不为国内外公认,仅可作为定性依据,不能作为确诊标准。国内2004年张守发等建立了猪附红细胞体Dot-ELISA方法,平均抗体滴度达到1:1012。ELISA试剂盒具有快速、敏感、简便、特异性强等优点,最适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相信不久的将来,ELISA试剂盒的研制开发应用必将为我国附红细胞体病的快速诊断做出贡献。

2.分子生物学诊断:①PCR技术:PCR方法用于附红细胞体的检测,具有极高的敏感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国内吴志明等相继报道了以PCR为基础的猪附红细胞体PCR诊断方法的建立及应用。②DNA杂交技术:1990年Oberst RD等用xgtll构建了猪附红细胞体DNA基因库,克隆出的KSU-2作为探针来诊断附红细胞体病的隐性感染。1993年Oberst RD等以KSU-2为探针,对脾未切除和脾切除的试验感染猪进行杂交检测。与其他常用的猪附红细胞体检测方法进行比较,该方法检测具有快速、结果可靠等优点,并可区分不同地理区域性的感染病猪。③原位杂交技术:1993年Gwaltney S.M等将KSU-2重组探针用于DNA的原位杂交试验,并结合电镜观察,结合免疫金标技术来诊断猪附红细胞体病,获得了猪附红细胞体各种生活时期的动态化模式。2005年Hask等以非放射性地高辛标记DNA作为探针,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到杂交信号,对猪的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语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种危害日益严重的人畜共患病,目前有关人、畜感染的报道也日渐增多,且多为混合感染,已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目前,国内外对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还不深入,国内大部分研究仅仅限于该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断以及治疗。有关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研究不多,而且该病的隐性传染率很高,潜在危害性很大,随着国内外对附红细胞体病的研究不断深入,有关附红细胞体病感染动物模型的逐步建立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附红细胞体病的疫苗的研制和开发将会有新的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有效地控制住附红细胞体病的发生和传播。

参考文献:

[1]Oberst RD et al,Recombinant DNA probe detecting Eperythrozoon suis in swine Blood[J].Am J vet Res,1990,51:1760-1764.

[2]Oberst RDet al.experimental infections and naturel outbreaks of eperythrozoonosis in pigs identified by PCR-DNA hybrizations[J].J Vet Diagn Invest,1993,5(3):351-355.

[3]Gwalney S.M,Willard LH,Oberst RD.in suis hybridization of Eperythrozoon suis Visualized by electromicroscopy[J].Vet Microbiol,1993,36(1-2):199.

[4]Hask,Tung K,Choi C,et al,development of in situ hybridization for the detection ofMycoplasma hoemos (Eperythrozoon suis)in formalin-fixed,pardiffin w ax tissaes from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splenecto pigs[J].Jcomp pathol,2005,133(4):294-297.

篇5

关键词:紫色根腐病;根瘤线虫病;症状;发病规律;防治措施

紫色根腐病通常又称为“紫纹羽病”,是多种林木、果树和农作物上一种常见的根病。分布极为广泛。据记载,我国东北各省和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发生。林木中如柏、松、杉、刺槐、柳、杨、栎、漆树等都易受害。

我国南方栽培的橡胶、芒果等也常有紫色根腐病发生。紫色根腐病常见于苗圃,苗木受害后,由于病势发展迅速,很快就会枯死。成年大树受害后,病势发展缓慢,主要表现为逐渐衰弱,个别严重感病植株,由于根茎部分腐烂而死亡。

根瘤线虫病在四川、湖南、河南、广东等省的一些苗圃中发生比较严重。据记载,根线虫可寄生在1 700多种植物上,如杨、槐、梓、柳、赤杨、山核桃、核桃、朴、榆、桑、苹果、梨、山楂、卫茅、槭、鼠李、枣、水曲柳、象牙豆、泡桐、忍冬、油橄榄等。苗木根部严重受害后使地上部凋萎、枯死。

1 症状

1.1 紫色根腐病

紫色根腐病的主要特征为病根表面呈紫色。病害首先从幼嫩新根开始,逐步扩展至侧根及主根。感病初期,病根表面出现淡紫色疏松棉絮状菌丝体,其后逐渐集结成网状,颜色渐深,整个病根表面为深紫色短绒状菌丝体所包被,菌丝体上产生有细小紫红色菌核。病根皮层腐烂,极易剥落。木质部初呈黄褐色,湿腐;后期变为淡紫色。病害扩展到根茎后,菌丝体继续向上延伸,包围干基。6、7月间,菌丝体上产生微薄自粉状子实层。

病株地上部分症状表现为顶梢不抽芽,叶形短小,发黄,皱缩卷曲;枝条千枯,最后全株枯萎死亡。

1.2 根瘤线虫病症状

苗木根部受害后,在主根和侧根上形成大小不等,表面粗糙的圆形瘤状物,切开小瘤,可见瘤中有白色粒状物存在,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梨形的线虫雌虫。得病植株大部分当年枯死,个别的至次年春季死亡。

2 病原

2.1 紫色根腐病病原

紫色根腐病由担子菌纲银耳目的紫卷担菌(Helicobasi dium purpureu m(Tul.)Pat.)引起。子实体膜质,紫色或紫红色。子实层向上,光滑。担子卷曲,担孢子单细胞,肾脏形,无色,大小为10~12×6~7 μm。病原菌在病根表面形成明显的紫色菌丝体和菌核,菌核直径1mm左右。以往在没有发现它的有性阶段以前,曾就它的菌丝体阶段命名为Rhi zoctoniacrocoruin Fr.(紫纹羽丝核菌),至今还有时沿用。

2.2 根瘤线虫病病原

该病由圆虫类马氏异皮线虫(Meloi dogyne marioni Goodey)引起,是一种细小的蠕虫动物。其生活史可分为卯、幼虫、成虫三个阶段。卵主要存于寄主根瘤部,长圆形,很小。幼虫象蚯蚓,无色透明,大小为(375~500)μm×(15~17)μm,雌雄不易区分。成虫体呈梨形,头部小,大小为(0.40~l.90) mm×(0.27~0.90)μm。雌虫不经即可产卵,产卵量可达500多粒。雄虫比幼虫大而体形相似,体长1.20~1.90 mm。成虫的雌雄是容易区别的。幼虫在根瘤内发育成熟,产卵。产卵时,卵包在胶滴内在根瘤内往往可以发现卵、幼虫、成虫同时存在。在寄主外,成虫的雌虫只能存活很短时间,幼虫可存活几个月,卵可存活2 a以上。

3 发病规律

3.1 紫色根腐病发展规律

病原菌利用它在病根上的菌丝体和菌核潜伏在土壤内。菌核有抵抗不良环境条件的能力,能在土内长期存活,待环境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菌丝体。菌丝集结组成的菌丝束能在土内或土表延伸,接触健康林木根部后即直接侵入。病害通过林木根部的互相接触而传染蔓延。孢子在病害传播中不起重要作用。低洼潮湿或排水不良的地区有利于病原菌的滋生,病害的发生往往较多。

3.2 根瘤线虫病发展规律

雌虫可在寄主植物内或在土壤中产卵,根瘤内的卵在温暖的土壤中2~3日即可孵化为幼虫,在土壤中的卵也能孵化。幼虫主要在浅层土中活动,通常分布在10~30 cm处,一般在土面下1~5 cm处较少,而10 cm上下最多,再往下逐渐减少,可在土壤中自由活动,土壤湿度在10 %~17 %最适线虫存活,温度适宜时(20 ℃~27 ℃),遇适合的植物根,则从根皮侵入。土温低于12 ℃时不能侵入,高于28 ℃时对线虫生活不利。侵入寄主后在寄主植物的中柱内诱生巨形细胞,并在其周围诱生一些特殊的导管细胞。幼虫的分泌物刺激根部产生小瘤状物,在27 ℃下侵入25 d即形成根瘤。幼虫在瘤内发育为成虫。后雄虫死亡,雌虫孕育产卵。

根线虫的传播主要依靠种苗、肥料、农具和水流,以及线虫本身的移动,因其本身移动能力很小,所以其传播范围很难超出30~60 cm的距离。根据观察,有的树种如栓皮栎、桃、紫穗槐、马尾松、杉等,对线虫根瘤病有较强的抵抗能力,而樟树则易感病。

4 防治措施

4.1 紫色根腐病防治措施

紫色根腐病可通过带病苗木的运输而传播,在引进苗木时应严格检查,选择健康苗木进行栽植。对可疑的苗木要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如:以1 %波尔多液浸渍根部1 h,或以l %硫酸铜溶液浸渍3 h,或以20 %石灰水浸30min 等。处理后要用清水冲洗根部,洗净后进行栽植;加强苗圃管理,注意排水,促进苗木健壮成长。发现病株应及时挖出并烧毁,周围土壤进行消毒。

治疗初期感病植株可将病根全部切除,切面用0.10 %升汞水进行消毒。周围土壤可用20 %石灰水或2.50 %硫酸亚铁浇灌消毒,然后盖土。

4.2 根瘤线虫病防治措施

实行严格检疫,防止病害蔓延。

选用无根瘤线虫的土壤进行育苗。对于发病的苗圃进行轮作。

土壤处理:用溴甲烷或氯化苦喷洒土壤,熏蒸土壤线虫。用甲醛水处理土壤效果也很好,土壤处理8 d后再栽植苗木。

参考文献

[1]薛金国,尤杨,黄广远,等.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

[2]薛金国,张付根,闫惠吾,等.植物病害防治原理与实践[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思维,分类,知觉表征,语义表征,规则,相似性。 分类号B845

1 前言

在当代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聪明的学习者,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教育领域首要应该解决的问题。也是其面对的挑战。良好的思维方式包括发达的思维和学习技能,以解决学术问题和日常问题。

分类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把物体归人某种类别的过程。通过分类,来认识世界、整合和区分事物。

信息的表征指将信息归类进行表征。归类方式不同可导致不同的记忆效果。例如,为做论文收集信息时,按主题表征问题比按作者表征问题记忆效果更好,再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有效的表征时,就会容易些。由此可见,信息表征对问题的解决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对信息分类处理进行表征,可以影响到记忆的效果,从而直接影响信息的利用和提取。其中,对刺激的表征有不同水平,如知觉水平和语义水平。

信息的表征也会通过影响策略的形成和使用,从而影响整个问题解决过程。分类包括类使用的过程与类别形成的过程,即类标准的形成。在类别的形成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策略对类别成员关系进行判断。采用的分类策略包括基于样例信息的相似性与决定类别成员关系抽象规则而形成的相似性策略与规则策略。由此可见,信息表征和策略是认知技能的重要成分。正确理解它们的作用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可以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好的促进教与学。

2 分类时对物体进行表征的脑机制研究

对物体进行表征是认知加工的第一步。在分类中,对物体的表征主要存在两个水平。(1)知觉水平。根据知觉恒常性把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相同物体知觉为同一物体――知觉的分类。(2)语义水平。对相同类别的不同物体进行正确归类――认知的分类。

2.1 物体知觉水平表征的研究

颞下叶皮层(inferiot temporal cortex,ITC)位于颞叶前腹侧,这一区域的神经元对信息进行视角调节,对不同角度输入的相同物体进行解码。具有视角选择性特征的信息从此区域后部(posteriorinfereotemporal)传送到颞下叶前区(anterior infe-rior temporal,AIT)皮层。AIT处神经元则是物体调节性的,可激活单个物体的表征。视觉形式加工和形状再认通过以上过程在ITC区域完成。

最早发现ITC的损害会造成猴子视觉辨别和再认的困难以及人类的类别一特异性(特别是面孔)失认症(agnosia)。复杂的视觉刺激诸如面孔、熟悉物体、几何图形等都会激活这个区域。ITC对刺激的选择性受到视觉经验的调节,具有视觉选择的可塑性,通过学习和训练可以根据形状对各类物体进行解码。

此外,ITC与很多区域相联系,包括内侧颞叶(medial temporal)、前额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在内的额区(frontal)、顶叶皮层(parietalcortex)。这种联系是在ITC区域完成视知觉加工的刺激信息向其他区域传送、进行进一步加工的条件。

除了形状之外,刺激还具有其他各种物理特征,例如颜色、方向等。研究发现颞中区(middletemporal area,MT)对刺激的运动特征(如方向、各种运动形式)敏感。具有方向选择性特点。

可见,以上两个脑区都对信息的视觉特征敏感,属于视知觉加工区域。在人们对物体知觉信息进行表征时这些脑区被激活,对物体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

2.2 物体语义水平表征的研究

知觉表征是对物体的初级加工,使人们对视觉刺激的属性、特征进行分析以完成物体识别的第一步。在对刺激物进行表征时,根据任务要求和已有知识经验。可将刺激物进一步在不同的语义水平上进行表征。

在语义上,基于不同的概念水平,可将物体分为上属水平、基础水平和下属水平。所以按照语义特征对物体进行分类也存在三个水平,例如“麻雀属于自然物体”、“鸟属于自然物体”、“动物属于自然物体”就分别是在三个层次上进行的分类。分类时所依赖的语义水平不但与任务目标相关,而且与知识经验有关。例如。研究认为专家和新手在分类时对物体表征的水平存在差异,专家对物体的表征和区分处于下属水平。而新手是处于基础水平的。在知觉输入完成后,PFC的任务相关或称类别调节神经元对物体进行自上而下的加工。这一区域决定分类是基于何种水平的(如上属水平还是基础水平),因为PFC的类别调节神经元可以调节物体调节神经元的活动,根据相关物体识别和分类任务来增强不同的知觉信息。

PFC和后区顶叶皮层(posterior parietal cor-rex,PPC)解码的是类别成员关系,对视觉特征的变化不敏感。类别成员关系是类别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判断某刺激是否属于某类别的标准,是依据策略、通过学习形成的语义性的联系。PFC的这种类别效应是由于学习造成的。PPC也具有可塑性。改变类别界限后,此区的激活就会反映新的类别成员关系。PFC和PPC是在系列学习之后对类别内熟悉物体的反应起作用,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它们的作用可能不同。新信息和技能在PFC等额区被首先加工,然后转移到PPC或皮层下结构对熟悉信息或行为的神经加工系统中去。从视觉特征到成员关系的中间传递过程则是由MTL等脑区负责的。

2.3 物体的知觉水平表征与语义水平表征的关系

通过ERPs技术对包含上属(如动物)、基础(如狗)和下属水平(如猎犬)的分类进行的研究发现,在下属水平的分类包含了更多的、精细的知觉分析,激活脑后区、舌回(fusiform)、颞下回和额叶部分区域。脑后区的激活,说明了视知觉加工过程;舌回的激活(特别是梭形脸部区-fusifomface area,FAA)则反映了随着任务要求和知识经验而变化的特殊物体范畴内机制;额区的激活则证明了在语义水平上的加工,这一点从脑成像研究也可以看出。这些区域的激活说明了在下属水平的分类中。额区与视觉区域(颞下区)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比基础水平的分类过程要求具备更精细的知觉特征。对语义的区分也更加精细。例如在不同种类的狗之间进行区分比把狗与猫进行区分更精细。

3 分类时策略形成的脑机制研究

通过对类别学习时策略的形成和使用进行研究,可以研究思维过程。在类别学习中,神经网络的运作过程是怎样的?究竟是依赖于某些既定网络的激活,还是在学习中形成了某些新的神经网络联结?反映在类别学习中则表现为某些新的记忆痕迹的形成或是对原有记忆痕迹的加强。利用fMRI进行研究发现,在类别学习过程中学习的成功并非伴随某个更适合于特定任务的神经网络被从不同的网络中筛选出来进行整合的过程,而是依赖于既定神经网络内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精细、加强。

类别的形成和建立可以通过直接获取决定类别成员关系的抽象规则或是积累观测到的样例信息来实现,分别是基于规则和基于相似性的。

3.1 分类中规则策略形成的脑机制

用于研究类别学习的任务很多。其中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是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任务,WCST是抽象推理任务的原型,它最早被用来对单侧脑叶(Zateral lobe)切除病人的抽象推理、类别归纳和概念形成过程进行检测。此种任务为同时性呈现五个几何图形,图形在颜色、形状、数目三个属性上变化,每个属性有四个值(即特征,特征为属性的值)。在屏幕上方呈现四个图形,它们在各属性上均不相同,下方呈现一个图形,要求被试判断它与以上哪个属于同一类别。即在哪个特征上相同。通过反馈让被试自己逐步了解判断规则(即相同的特征),然后再转换判断规则。

在利用脑成像技术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在WC-ST任务中前额皮层、尾状核(caudate nucleus)和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都有被激活迹象,其中对背侧前额皮层的研究结果最一致。深入的研究发现。影响这一过程的准确部位可能为基底神经节内掌管信息输入的结构――尾状核头。由此可见,前额皮层在基于规则的分类任务中发挥作用。另外,采用遗忘症患者为被试进行研究,发现内侧颞叶和海马(hippocampus)也与规则策略的形成相关。

遗忘症患者海马、齿状回(gyruus dentus)、内嗅皮层(entorhinal cortex)、内侧颞叶或间脑(di-encephalon)受损伤,在外显记忆任务中成绩下降,也影响了对外显规则的推理和运用。由于海马是新记忆形成、巩固的关键脑区,所以,海马损伤的病人在WCST任务中异常表现可能是由于外显规则的记忆受损造成的。内侧颞叶受损的遗忘症患者(包括酒精中毒性遗忘症患者,korsakoff amnesia)在完成复杂的基于规则任务时的成绩下降。由此可见。海马和内侧颞叶与规则学习相关。脑成像研究同样证实了内侧颞叶,包括海马在内,可能与外显的解码过程和样例信息的提取、背景特征的整合和新异刺激的探测有关。由此可见除额叶以外,内侧颞叶与海马在基于规则的分类任务中具有重要作用。

可见,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中广泛的大脑区域被激活,包括背侧、腹侧(ventral)前额皮层,顶叶,颞区(temporal areas)等。

3.2 分类中相似性策略形成的脑机制

在脑损伤研究中发现,运用相似性分类与运用规则分类时可能激活不同的脑区,由此推测相似性策略和规则策略的形成和运用具有不同的脑机制。

在样例相似性程序中的主要假设是分类是基于前面存储的样例,那么存储新项目的脑区受损的脑损伤患者,在此种策略的分类中存在缺陷。例如,Kolodny采用内侧颞叶损伤(包括海马区域)病人和正常被试完成两项分类任务,一项是学习把新的绘画作品按照画家分类,基于样例相似性;另一项是点模式分类任务(dot pattern task),学习把点图按照两类原型分类,基于抽象的原型。结果发现:在第一项任务中。脑损伤病人成绩受到严重影响,而在第二项任务中,他们的表现与正常被试无异。表明相似性的运用受到内侧颞叶的控制。在利用词汇为刺激的研究中也发现了相似性和规则的运用依赖于不同的脑区。实验中采用把英文动词变为过去式的任务。包含规则变化(词尾加ed,如jump-jumped)和不规则变化(如sing-sang)的词汇。显然规则变化要利用外显规则,而不规则的变化则要提取记忆中的相似样例。结果发现帕金森病人在规则动词变化中错误率高。显然是由于此类病人额叶受损造成的。而阿尔采莫氏病人(alzheimer's disease,AD)则在不规则动词变化中错误率高,此类病人受损脑区包括海马、额叶、颞叶新皮质fneocortex)。还有研究发现AD病人在运用规则分类的任务中也严重受损,这可能是由于额区受损所造成的。由此推测AD病人的额区损伤造成了其在规则分类任务中的成绩受损。而其在依赖相似性的不规则词过去式变化中的异常表现则是由除额区之外的其他损伤脑区造成的,这些脑区可能与相似性策略的形成和使用相关。

3.3 比较分类中规则策略形成与相似性策略形成的脑机制

Smith等人利用PET以人造形状的动物为刺激物。对规则策略和相似性策略(记忆组)形成、使用时的脑区差异和反应时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规则条件下被激活的脑区包括:(1)顶叶顶端的两个区域(大脑两半球的Brodmann7区);(2)额区皮层,包括右侧前额皮层(Brod-mann46区)和运动辅助皮层的三个区域(包括左半球两个区域和右半球Brodmann6区);(3)视觉皮层的四个区域(左半球Brodmannl9区的两个区域。右半球Brodmann18、19区的各一个区域);(4)小脑(cerebellum)的三个区域(右半球两个左半球一个);(5)以及右侧丘脑(thalamen-cephalon)。与空间的选择性注意有关的左顶叶Brodmann7区在规则条件下激活程度最高。这一点从对灵长类动物的单细胞研究中和神经学方面病人的研究中都得到了证实,选择性注意是规则策略形成和使用的重要机制。另外,众多脑成像研究发现前额皮层(Brodmann46区)是与规则策略的形成密切相关。此区域可能在对工作记忆中保持的信息进行运作时被激活。在规则策略条件下中。辅助运动区也有明显的激活,这可能与高水平的运动计划和准备有关,同时也包含言语成分(如分类时对规则的复述)。可见,规则的形成和使用激活顶区、额区以及视觉区域等众多脑区。规则策略的形成和使用包含诸多独立过程,而这些过程可能是激活不同脑区的原因。

利用相似性的记忆组激活的脑区包括:左Brodmann18区和左小脑。另外,在规则和记忆两组都被激活的脑区包括:视觉皮层的五个区域(左Brodmann17区,左右半球的Brodmann18区,左Brodmann18/31区,右Brodmannl9区,和右小脑的两个区域)。

由此可见,基于规则的类别学习任务广泛激活

大脑的顶叶、额叶,与工作记忆(包括选择性注意和执行功能)相关。而利用相似性的分类任务主要激活视觉区域。包括初级视皮层、次级视皮层、三级视皮层和联合皮层,及与样例记忆相关的脑区。内侧颞叶和海马在两种策略中,都有被激活的迹象,此区域可能对应着对规则和刺激样例的记忆。

可见,类别是基于记忆系统而形成的。无论哪种分类任务形式,都离不开记忆过程的参与。所以。类别学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记忆的过程,包含对类别判断规则的外显记忆及对样例、原型等基于相似性的内隐记忆机制。研究认为多种记忆系统可能被运用在不同的分类任务中。分类所依赖的三个记忆系统包括:工作记忆、外显长时记忆、内隐长时记忆。分类中工作记忆是运用规则来检测项目,外显长时记忆是决定一个检测项目与存储的原型或样例是否存在相似性。脑成像研究引导正常被试利用规则和利用相似性、通过学习达到对类别内成员的认识,发现了脑区活动的差异。规则指示引起额区顶区活动。与工作记忆和选择性注意相关;相似性指示激活与知觉特征整合相关的顶区。总结上述脑损伤研究也证实了这点。

4 教育启示

综上所述,在分类过程中,个体对分类材料的表征和采用不同加工策略时激活的大脑区域不同。分类作为思维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对思维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4.1 学习材料的表征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从信息表征的脑机制角度探讨如何对学习材料进行设计。精细的语义加工是专家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专家对信息表征的过程中,语义水平信息的提取与知觉信息的表征是相互作用的,即额区与视觉区域(颞下区)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而且专家的分类过程具备更精细的知觉特征的表征,对语义的区分也更加精细。所以如果将学习材料的知觉特征具体化。可以通过两方面的作用来促进学习。第一。具体的材料可以增加各种信息、特征分类存储的可能性。而非整体性存储加工,为语义水平的加工提供精细的信息,从而更多的激活额区活动。第二。具体材料比抽象材料具有更明确的类别关系表征。由于PFC等额叶区域与分类中物体的语义或关系表征相关。所以具体材料可以更多的激活这一区域促进更精细的语义加工的进行。从而利用专家的策略有效地进行学习。

针对高低年级具有的知识水平不同这一特点,可以把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材料设计得更为生动具体。增加学习材料中的图例,有助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相对应地,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某些领域的经验知识。所以对学习材料的具体性要求可以降低。但是应从另一个角度加强其对语义和知觉知识表征间的联合加工,促进额区的激活,以便促进精细加工的实现。那就是提高学习的目的性,明确学习的目标(要达到的效果)。因为研究显示任务要求对舌回的激活有促进作用。而舌回的激活有利于精细的知觉加工,从而促进语义关系的提取。所以,对高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明确每一次习题练习、每一个学习步骤等等到底是为了让他们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并且加强这些步骤之间的连贯性、序列性。

4.2 材料的学习策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