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培训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护理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我国养老护理护理人员严重的供不应求,无论是从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不能满足老年护理的需求;护理人员年龄结构偏大,一般是50岁左右的家庭主妇(很多属于兼职性质)。目前护理人员的水平较低,一般没有经过正规训练,只能达到基本照料的水平,缺乏医疗常识。由于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老年护理服务人员的专门培训机构,护理人员资源分配严重的不平衡,广大农村以及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老年护理服务发展滞后,护理人员资源缺乏。
(一)老年护理人员供不应求随着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增加,相应的老年护理人员的需求巨大。截至2011年底,我国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1.66,《我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从数据来看,目前我国每千人才拥有不足2个护士,然而护士偏重医学,并不是针对疾病预防和老年康复的。绝大部分护士因为养老机构中医疗服务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工作环境较差、待遇低,并且也没有职业晋升的机会不愿意转岗到养老机构做老年护理工作,工作阅历丰富资质较高的医护人员更加不愿意进入到养老机构或者护理机构,因此,老年护理人员目前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另外,我国没有建立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我国护理医学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了从中职到研究生的不同教育层次,但老年护理专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尚未构建起与我国老龄化社会相适应的完整的老年护理教育体系。养老护理人员的教育资源投入较少,全国各大高校没有设置养老护理专业,护理人员培训不足,导致老年护理人员输出量较少,目前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一般设置护士类学科,涉及到老年护理的学校较少,种种因素导致养老护理人员的供给不能满足老年的护理需求。
(二)老年护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根据以往的调查,目前部分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不能称之为“老年护理人员”,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只是提供端茶送饭,洗衣之类的日常生活照顾,缺少医护常识,对老年人常患的慢性病和老毛病不能进行简单的治疗和护理,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或者急性病发作,不能及时给予救助,使老年人往往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另外,部分老年照料人员服务态度差,对老年人身体状况和心理状态缺乏了解和关怀,不能满足老年人养老的心理期望。这些养老服务对老年人来说,属于比较消极的养老方式,会加速身体机能的老化,增加老人的精神焦虑感。由于我国护理教育的落后,以及对护理人员培训的缺乏,以及护理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得老年照料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缺乏服务老年人的意识,缺乏工作热情,而且缺乏职业道德的规范和约束。
(三)老年护理人员的地区分配不平衡就农村地区而言,农村老年人数量庞大并且缺乏必要的养老资金,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护理相比城市更加缺乏保障。一方面,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空巢老人现象严重,养护老人的人员数量大量减少。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的农村老年人口不仅不能享受养老和护理服务,还要承担一定的劳动,加剧了身体老化和病化的程度。农村老年人的疾病护理服务人员更是缺乏,农村的老年人能否得到基本的养老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配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难度比城市老年人的护理问题更大。尽管一些城市建立了养老护理院,护理人员素质较高,但是这种资源较少而且老年人护理成本较高,收入较低的老年人没有经济能力无法享受专业的护理人员服务。
二、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培养的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存在的问题,主要围绕开展老年护理人员教育,加强职业态度培训,老年护理人员的政策扶持以及提高护理人员的社会地位等方面来培养一批满足当前养老、护老需求的老年护理人员。
(一)开展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和技能鉴定建立多元化的护理教育体系。针对目前我国老年护理人员的多样性、差异性,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模式以适应农村、城市的养老模式。就农村而言,目前农村主要是家庭养老模式,针对这种养老模式,全民特别是老年人健康教育,老年人自身的养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尤为重要,老年人应该学会自我护理的常识。最重要的是开展护理教育培训班,老年人在家务农的子女必须参加学习,提高防病急救意识。考虑到农民的经济偿付能力,这部分培训应由政府拨款,对学习老年护理技能突出的子女给予奖励。另外,乡村诊所的医生应成为另一个重要的培训对象,可以对家庭养老的老年人及其子女提供更加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就城市而言,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护理服务同时发展,同时还出现一些养老护理院这类护理机构,面对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对老年护理人员的教育应该多样化。对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分为专科教育(大专、中专)、大学教育(本科、硕士),并对从不同层级毕业的学员进行资格认定,例如,借鉴会计行业,有从业资格证、初级、中级、高级,老年护理服务的资格鉴定根据教育水平、实际操作来颁发资格证书,对于不同等级的护理人员教育,教育年限不同。对于大多数老年护理人员来说,实践更加重要,理论学习时间和实践时间应合理分配。专科教育学生的来源主要是家庭妇女、失业再就业者和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不设入学考试。在学生入学半年后再进行考试,用来考核学生的护理从业知识和素质,注重护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大学教育是针对高级护理人员而言,学生主要来自转岗医生、护士、大中专毕业生、大学生,主要培训高级护理人员和管理人员。同时,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技能鉴定。有的地区开始注重养老护理人员的技能资格鉴定,以江苏省为例,注重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解决目前养老护理人员的不足,目前已经在全省先后建立15个技能鉴定所,开展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技能鉴定,举办多期培训班,组织等级鉴定,目前护理队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注重老年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的培训护理人员的缺乏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老年护理的职业态度问题,所以对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培训及其重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护理情感起着直接决定以及导向的作用,能有效对护理学习工作具有积极的影响。调查表明,因此应该在护理人员的教育中加入“情感教育”,据调查只有4%护生认为老年护理有较好的就业前景,42%护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老年护理工作充满了各种猜疑,其他有的是为了文凭,并没有多少人有将来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的打算。在进行老年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外,还应该增加“情感护理”、“情绪护理”、“心理护理”模块。此外,培训教师是关键因素,除了需要对学生进行护理职业肯定,也要对老年护理从业人员应该积极宣传和正面激励。
(三)注重对老年护理人员心理护理教育的开展护理人员教育都要重视对护理人员开展心理护理教育,老年人的心理有其特点,焦虑不安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烦躁、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低等。容易感到孤独,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情绪悲观消极,易猜疑,对生活没有希望等。提高老年人的护理服务质量,必须重视老年人的心理护理研究。护理人员在老年人的护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心理适应及调节能力,帮助老年人保持健康心态。因此,要重视心理护理教育,对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现有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政策倾斜现有的养老机构的医护人员的待遇水平低,社会地位不高,政府政策应该倾斜,使老年护理人员得到更好的职业晋升通道,提高社会地位和待遇。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政策上对养老机构中的医护人员要有明确的倾斜力度,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在养老机构内积极开展专业护理、医疗和管理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对老年护理人员进行免费岗位培训,可以定期送医护人员去医院学习进修,或者有机会到国外的护理机构参观学习,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升养老机构的护理水平,在原有养老机构的基础上使得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升,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晚年服务,节省去医院就医的费用,使医院的资源向更多的年轻人提供,达到养老机构和医院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篇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6.04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通过计划免疫,改善营养和食品供应及有效地治疗疾病等手段,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提高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1]。据统计,截止201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高达2.1242亿人,首次突破15%大关,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预测到2049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2]。
作为社会重点人群之一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转换、心理特征的变化等因素,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逐步降低,各种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亚健康和患病的现象。而以我国目前主流的养老模式来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因此,积极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存质量,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文通过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推进老年社区护理建设提供依据。
1 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分析
1.1 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
据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43.2%(全国平均水平为18.9%),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呈上升趋势[4]。同时,由于老年人器官退行性变,大多数老年人得病后所需治愈期较长,易伴发多种疾病。此外,老年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周心驰等[5]对900名老年居民的调查中显示,92.2%的老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前5种慢性病是高血压(55.6%)、骨关节疾病(12.9%)、糖尿病(12.1%)、慢性支气管炎(10.9%)、冠心病(10.7%)。同时,老年人的残疾率、失能率、老年痴呆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残疾率为16%,74岁为30%,到82岁该数据则上升为50%[6]。老年人口行走失能中长期卧病占4%、没人帮助不能走占2%、不能独自出门占8.2%,听力失能占29.3%,视力失能占30%[7]。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闻会上表示,截止2014年,2.1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2011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为800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8]。
而除了疾病、伤残等生理上的问题,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转换、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失能等因素,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失落、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上的问题。据刘红卫[9]的调查显示,150名老年人中,45.3%有失落感,42.6%有抑郁感,50.6%有孤独感,1.3%身心衰老感,48.6%对生活失去兴趣,46.6%有性格上的改变。
可见,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护理,还需进行心理上的健康护理。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护理需求最高(76.03%),此外,70.70%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59.57%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指导[10]。
1.2 养老模式转换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计划生育的实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遍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此外,据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可见,在当前发展趋势下,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模式势必取代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既能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而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1.3 健康及保健意识增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观念逐步从“有病求医”向“无病预防”转换,对于健康及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需求量相应增长。张玮等[11]对136名年龄在60~7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都十分强烈,在6项(①健康指导,②体格检查,③家庭病床,④上门护理,⑤康复服务,⑥社区老年院)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项服务,其中92.08%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导,69.79%需要体格检查,46.28%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模式的社区化发展,作为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提供者,以辖区老年人为服务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解决其实际需求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将成为主要的老年护理模式[12],并对缓解家庭负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2 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
2.1.1 健康档案 社区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门诊检查等方式为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详细的记录着包括健康状况、医疗记录、生活行为习惯、体检情况、健康评估等内容,便于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2.1.2 健康教育 (1)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定期在辖区内举办浅显易懂且实用的健康知识讲座(包括卫生保健、健康饮食、心理疏导等);(2)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在义诊或随访的时候,采取文字资料宣教及口头问答等形式,使老年人从中获益。
2.1.3 家庭病床 对需要连续治疗(在收治范围内且可在家庭进行治疗或康复的无危险病种),而无法自行就医的患者,依照规定在其家中设立病床,由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包括疾病治疗与护理、健康宣教与咨询、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负担,解决了行动不便者就医问题。但由于诊疗是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的家庭中进行,难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如静脉输液时出现过敏性,插胃管时引发呼吸骤停,灌肠时引发心源性猝死等[13]。
2.1.4 家庭签约 辖区居民与社区全科医生团队通过签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并由团队按国家政策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上海于2011年起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逐渐由“粗而广”向“精而细”转变。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宁波市于2015年5月起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以户籍家庭老年人为签约对象之一,签约后,可以享受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十大优惠服务内容,包括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签约年度内免费为签约居民中行动不便且确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1次出诊服务,免费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免费每年一次出具健康诊断报告,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方案等,服务费人均150元/年,其中个人承担50元[14]。
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在我国社区护理模式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迟缓,既没有如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对社区老年护理进行规定,也没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家庭与社区照护项目”设定专项拨款[15],加之区域差别、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原因,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2.2.2 老年人社区护理形式单一 现有的社区护理服务仅仅只是沿袭着医院的管理模式。我国社区义诊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工作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送药、体检等方面,贺伦等[16]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社区义诊工作仍是以疾病护理为主,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涉及较少。
据有关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根据本国特点开展了社区老年护理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及家庭护理机构等服务模式,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17]。
2.2.3 老年人社区护理人才短缺 我国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老年护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相当缺乏,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比较浮于表面,而且多数在社区工作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不扎实,沟通技巧掌握程度低等问题,加之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老年社区护理培训,很多护士对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为老人所提供的护理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而不能体现对老人的全身心照顾与支持[18],服务不到位,同时,因为大多社区护理人员为临聘工,造成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性,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3 老年人社区护理发展对策
3.1 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支持力度,充分认识到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进程是大势所趋,做好引导工作,推进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相关制度、人才培养及考评制度,明确各项操作流程规范和服务收费标准,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让服务双方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寻,居民能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增强社区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度、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3.2 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护理模式及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生理、心理特点,在现有的服务基础上建立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模式,开展全方位、人性化的老年社区护理,(1)在现有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活动,让老年人学会和掌握自我调解与疏泄情感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科学的饮食,提高生活质量[19]。(2)积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老年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其对社区护理的作用不容小觑,老年临终关怀是为了让治愈无望的临终老人减轻痛苦、维护尊严的一种人性化关怀事业(包括身体、心理、道义关怀)[20],是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将在老年社区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3.3 加强老年人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篇3
【关键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认知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33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850-02
老年人身体抵抗力较差,免疫能力较弱,是一个特殊的人群。我国是世界上拥有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老年护理工作中由于护理知识缺乏、护理不当所导致的并发症时有发生。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迅速到来,社会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对老年人卫生保健和老年病防治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加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关注的焦点。因此,研究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进行了相关思考。
1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高龄老人对护理有更为迫切的需求,老年护理工作应运而生,其具体内容如下:
1.1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上升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老年护理工作与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无关系,就目前而言,不同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和比重不一。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的发展与居民健康意识的增强,老龄化程度高于中西部地区。与此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口的转移,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城乡老龄化程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农村老龄化变得比城市严重,迫使我国老年护理工作提上日程。
1.2高龄老人对护理的需要高龄老人是社区中的弱势群体,表现在经济困难与、人交往减少、身体功能逐渐下降、老年慢性疾病多。高龄老人护理服务的需求更为迫切,其内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精神安慰服务和医疗保健服务。同时高龄老人对护理服务的要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高。要求提供各种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和心理护理等连续性综合性的服务。
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分析
当前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老年人的身心脆弱以及老年护理教育缺口两个方面,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2.1老年人的身心脆弱老年人的身心脆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开展。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是健康最脆弱的群体。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各种器官的储备功能明显减退,免疫力也降低,常常患有老年疾病,如脑血管病、高血压、肿瘤、冠心病、痴呆等,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他们感到孤僻、焦虑、多疑、恐惧、情绪不稳定等。
2.2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老年护理教育缺口较大也使得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陷入困境。目前我国老年健康和护理的需求不断增长,对老年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尚处于初级阶段。将规范的老年护理课程列为一门必修课的院校还较少,目前绝大多数临床护士缺乏老年护理知识。最近几年,虽然部分院校开设了《老年护理学》课程,但由于此门课程内容多,而学校安排的课时少,也导致许多临床护士不能完整地掌握老年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因此,老年护理教育还存在着较大的缺口,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势在必行。
3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的水平,在深入了解老年护理工作的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对策如下:
3.1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更新老年护理观念是优化临床护士对老年护理的关键。对临床护士而言,临床护士应意识到老年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强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更新老年护理知识,进而提高临床护士的老年护理技能。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可以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全院护士老年护理知识的培训,增强全体护士工作者在对老年患者的服务中提高护理质量。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培养社区护士,以便于从医院到社区以至家庭在护理方面的衔接。
3.2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加强老年心理辅导也是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重要环节。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必须加强护士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心理知识和素养的基础上,可以发挥临床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辅导作用,加强临床护士对老年人心理沟通。如有计划地请心理护理专家到院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进而达到加强老年人心理辅导的目的。
3.3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在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临床护士而言,老年护理工作临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应有计划地开展专业护士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护理骨干。具体说来,培养老年护理人才,要鼓励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科研工作,并结合专科护理特色进一步完善老年专科护士培养制度,加强对老年专科护士的继续教育,提高老年护理质量。
4结语
总之,人口老龄化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专业护理人才的需求。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临床护士老年护理工作时,应更新老年护理观念、加强老年心理辅导、培养老年护理人才,不断探索优化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的水平,促进老年护理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安花,席淑华.临床专科护士胜任力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02.
[2]石瑞君,孙丽娜.日本老年护理见闻及对我国老年护理发展的思考[J].护理学报,2009(19.
[3]刘宇,郭桂芳.我国老年护理需求状况及对老年护理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11(04.
[4]刘晓梅,曹煜玲.中国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03.
篇4
1.1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择东莞市大岭山镇辖属大塘朗、新塘、马蹄岗、金橘及中心社区5个社区400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371份,其中男195名,女176名;平均年龄70.6岁;文化程度以初中、高中、小学为主,分别占32.39%、22.25%、34.79%;职业以工人和农民为主,分别占52.84%、31.75%;月收入以大于1000元为主,占56.20%;医疗保险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占75.70%。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年龄在60岁以上,无严重视力、听力障碍和精神疾患及语言沟通障碍,自愿参与本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正式调查前先进行预调查,根据预调查的结果修改完善后进入正式调查。正式调查前全面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标准。采用入户面对面询问方式进行调查,所有问卷由调查人员填写并当场收回。
1.2.2调查工具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东莞市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现状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内容: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水平、医疗保险状况等;患病情况,如高血压病、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肿瘤等;护理需求,包括对健康指导、定期体检、上门诊疗服务、家庭访视、家庭病床等的需求;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经济水平、职业、文化程度、慢性病患病情况、医疗保险等。
1.3统计学方法用EpiDate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慢性病患病情况371名调查对象中,患调查问卷中所列举疾病者267名(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105名(28.30%)。患病居前5位的依次是高血压病、关节炎、糖尿病、心脏病、脑血管病,分别占39.34%、15.90%、10.51%、5.40%、2.70%。
2.2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服务项目中,目前需求最高的前5项分别是定期进行体检、提供健康知识宣教、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慢性病长期护理、上门诊疗服务;需求性较低的是提供生活护理服务和临终护理。
2.3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人护理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影响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选择护理服务的因素主要是慢性病患病情况、经济水平、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文化程度越低,护理需求越大;所患慢性病程度越重,护理需求越迫切。
3讨论
3.1东莞市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现状东莞市大岭山镇辖下共24个村委会(社区),老年人(60岁以上)所占人口比例约为12%,人口结构已经呈现老龄化趋势,个别社区60岁以上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更是高达17%,老龄化的情况不容忽视。本次调查显示大岭山镇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达71.97%,其中患两种及两种以上疾病者占28.30%。说明社区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较高,且年龄越大,同时患多种慢性疾病的比率上升,这与国内王春梅等的调查结果一致。慢性病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的特点决定了病人康复过程主要围绕家庭和社区开展,老年人所患慢性疾病越多,病人就越希望获得来自社区快捷、有效的护理服务,以促进其早日康复。本调查显示,在家庭护理需求中排在首位的是健康体检,其次是提供家庭病床服务和家庭访视。但目前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较低,社区护理服务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乡镇社区护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人力资源有限,以及老年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的社区护理服务项目及范围还不了解等。调查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社区护理主要是费用问题,慢性病患病程度、经济收入和文化程度均不同程度影响其生活质量,从而制约着老年人对社区护理服务的需求。
3.2建议及对策
3.2.1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大岭山镇已初步为镇区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对社区老年人存在的不同健康问题和患病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仅限于建档时社区老年人的患病情况,缺乏阶段性的老年人生活质量监测和护理需求记录,健康档案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实现动态管理,大岭山镇政府2012年举办了“情系社区,呵护健康”为主题的社区健康服务,为所辖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免费的身体检查,对老年人的患病情况及护理需求进行了跟踪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体检结果为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保健措施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完善和更新了健康档案,实现了动态管理。这项举措得到了社区老年人的普遍欢迎,满足了社区老年人的首要需求。
3.2.2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保健工作的重要场所,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本研究调查发现老年人护理需求比例较高的是上门诊疗服务和家庭访视。大岭山镇现有1个社区医疗中心和9个卫生站,目前10个社区医疗站点均有一支医疗“单车队”,这支由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组成的医疗保健小分队,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深入居民社区、家庭。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居民测血压、进行身体检查,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人提供定期的复查,了解病人服药的效果,适当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针对一些病人的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宣教,针对老年孤独等问题提供心理辅导。医师团队足迹遍布乡镇社区,每月随访人数超过4600人。
3.2.3拓展多种社区护理形式设立家庭病床:提供专业的基础护理服务,如注射、换药、导尿、吸氧、鼻饲、造瘘护理等。慢性病的长期护理:制定监测卡,定期上门访视进行监测,如高血压、糖尿病病人要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并做好记录,同时教导病人学会自我监测血压、血糖。多形式健康教育:如开展热线电话健康知识咨询,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小讲座等。
篇5
如何发展好养老服务业
老年服务业是服务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来看,老年服务业的发展将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没有专业人员,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服务,就会直接影响着这个产业的持续发展。有了专业人员,才能真正办好老年事业和老年产业,让老人们颐养天年。
老年服务业,涉及方方面面。老年人的需求渗透在各行各业。比如:老年人需要老年病专家帮助他们治疗老年常见病、慢性疾病,维持生理上的健康;需要设计师、建筑师、内装修人员设计和建造适合各类老年人生活的住房,或者改进原有住房以满足年老后的需求、以保证自身的基本安全和居住舒适;需要各种专业技师和技能人员提供符合老年营养学的饮食和烹调、本文来源:文秘站 老年养生、锻炼等方面的指导帮助;需要律师和法律顾问对老年人的财产和税务、婚姻和家庭纠纷、遗产等提供专项法律服务;需要旅游、娱乐专业人士、各种文艺娱乐团体满足老年人对闲暇活动日益增长的兴趣和精神的充实;需要教育专家为老年人提供内容丰富多样的文化和知识教育;需要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家对老年人和家庭提供咨询和各种服务;需要社区服务机构和志愿者队伍提供对高龄老人和体弱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需要管理人员和护理人员为居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各方面的管理照料;需要政府组织或者各种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和家庭提供有关老年方面的各种信息,帮助老年人排忧解难;需要生活消费品厂家提供适合老年人穿用的产品等等。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形成了各行业中一个独特的细分市场。
社会办养老发展到现在,不少地方着重的是养老机构硬件设施的建立,对服务这一软件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或者说刚刚开始。
以养老护理为例。从事这个行业的绝大部分养老护理员没有系统的老龄知识和专业技能。社会往往偏重于热门行业人员的培训,比如计算机、金融财会等,却忽视了对劳动服务层的知识、素质、技能提高的基本培训。因此,老龄服务工作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
篇6
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显著,这对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巨大的影响。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对长期护理服务需求大
1.2006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认为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预测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经过相关预测分析,我国将在2028年进入到老龄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以上),从2001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28年进入老龄社会,仅用时27年,对于其他发达国家,德国用时40年,美国用时71年,法国用时115年,相比之下,我国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2.由于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人口激增,老年人口的健康问题也日趋严重。因疾病、伤残、衰老而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口增多,据资料显示,城乡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1208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6.8%,有部分自理困难2824万,占老年人口比重的15.9%。老年人中,认为自己日常生活需要照料的比例为13.7%,其中79周岁及以下10.2%,80周岁及以上39.9%。以上数据说明,未来几十年内,我国老年人口的生活照料问题将显得尤为突出,社会对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会非常大。
(二)“未富先老”和地区差异
1.我国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现象
我国于2001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龄化发展速度快,但由于人口众多,虽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人均GDP低,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的现象就是“未富先老”。目前我国还不具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这种老龄化发展速度与经济水平不同步的矛盾背景下,我国在解决老年人医疗、护理等方面的需求问题上就显得困难重重。2.我国老龄化现象还存在着地区差异的问题。其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具有明显的由东向西的区域梯次特征,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明显快于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以最早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上海(1979年)和最迟进入人口老年型行列的宁夏(2012年)比较,时间跨度长达33年。其二,城乡倒置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往往造成老年人和少年人口留守农村,这会大大促进农村的老龄化进程。
(三)家庭结构逐渐缩小
我国自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后,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家庭结构逐渐缩小,出现大量的“四二一”、“四二二”的家庭模式,未来独生子女照料一个或多个老人的现象将会普遍存在。目前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如果仅仅依靠家庭养老,让子女承担老年人的护理工作,会让子女背上沉重的包袱,工作和家庭很难两全。总之,我国老龄化发展迅速,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加上我国家庭规模逐渐缩小等问题,老年人对医疗护理、日常照料的需求越来越大。如果这些需求得不到满足,不仅无法保证老年人的权益,并且会影响到家庭和谐和社会安定,引发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我国建立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有必要。
二、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的选择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不发达且人口众多,对于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需要借鉴但不能照搬,应当结合中国的世纪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上文所述的两种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单独在我国实行是行不通的。
1.美国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美国的商业保险模式是建立在美国较高的人均GDP和相对成熟的商业保险市场的基础之上的。若我国采取完全的商业保险模式,会有许多老年人无力支付高昂的保险金,放弃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无法解决整个社会老年群体面临的养老护理需求的问题。目前我国商业健康险在医疗保障事业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太小,在这样不成熟的保险市场中建立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全、道德风险高等。因此,在我国建立完全的商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不可行的。
2.日本、德国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日本、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是社会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之内,有极高的覆盖率,这是建立在两国成熟的社会保障体系和雄厚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经济不够发达,若建立社会保险模式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其一,国家和地方财政无法支巨额的护理保障费用;其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地区差异和城乡倒置的特点,在经济发达的地区,长期护理保险仅能保证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问题,无法满足老年人高质量的要求,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尤其是农村,由于长期护理保险是强制性参加的,部分低收入人群可能无法负担保险费用。因此,在我国建立统一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是不可行的。由于上述理由,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不能完全按照美国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进行,也不能完全按照日本、德国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来进行。认为,应当在我国建立起以强制性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护理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
1.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
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前文提到,由于老龄化趋势显著,城乡及各地区老龄化水平有差异等一系列原因,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十分有必要,认为,必须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到社会保险中来,才能保证所有老年人享有养老护理的待遇。但是,我国建立的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应当属于基本长期护理保险,有自己的特点:(1)范围广:长期护理保险应当覆盖城乡所有人口,满足其基本的养老护理需求;(2)水平低:我国经济实力不足,长期护理保险所提供的保障应当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水平相适应,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务;(3)三方负担:长期护理保险费用应当由个人、社会、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老龄化程度不同,在承担比例方面应当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极度贫困地区,社会和政府承担大部分费用,个人承担较少费用;中等收入地区,单方承担比例大致相等。分别采取不同的缴费比例,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需要。
2.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
我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发展迅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减弱,都导致老年人对于养老护理的需求增多,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在我国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保障的是最基本的养老护理需求,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及收入水平高的行业来说,这种护理保险完全无法满足自身的需求。商业健康保险公司推出的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可以给这部分老人提供更多地选择机会。作为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的补充,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的推出可以提高养老护理的水平,满足更多人的需求。以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既可以保证长期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和程度,又可以提高养老护理的水平。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应当建立起高层次的政府强制执行的全民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公民只承担少部分的保险费用,享受更高层次的养老护理服务。
三、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一)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日本的《护理保险法》为护理保险制度提供了法律规范和保护。青岛市在2012年出台了《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的意见(试行)》,规定了长期医疗护理覆盖人群、办理方式、护理保险资金来源、资格准入等内容,对于在青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有积极的意义。我国应当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等,明确长期护理的内容、运作方式、投资方式等,规范长期护理保险市场,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同时,还要制定长期护理保险的行业法规,建立监督机制,明确管理部门,确保护理制度的实施效果。
(二)明确护理服务的等级划分
上由于护理服务的内容非常广泛,而被保险人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划分护理等级,对确定护理服务保险金支付额、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护理等级评定标准,无法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多选择的现代医护服务需求。我国应当建立适宜的护理等级政策,将护理等级科学细化。建立起专业的审查机构,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来评判老年人是否应当接受长期护理,接受什么程度的长期护理,应当缴纳的费用等等。在接受护理服务时,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当及时记录老人的身体状况,定时测评,决定是否更改服务等级,以便达到更好的服务效果。
(三)加快培育我国护理产业市场
医疗护理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是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生存发展的根本,我国护理机构和护理人员严重缺乏,无法保证护理服务的质量,这会导致长期护理服务无法满足广大老年人群体的需求,不利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发展。我国应当加快配套服务设施的建立,提高护理机构数量和护理人员专业水平,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
1.健全护理机构,建立护理公司
我国长期护理市场有极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发展更多地护理机构,提供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各项服务。一方面,应当加强护理机构的设施建设。政府应当发挥作用,通过财政筹资完善医疗护理机构的硬件措施,给老人提供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的环境。同时加强护理机构的规范管理,根据各地区不同的护理需求,制定规章制度、服务标准,力求护理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依靠市场之手,促进养老护理走向职业化道路,成立专业的护理公司。护理公司之间的竞争也可以促进护理机构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最终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好地护理服务。
2.培训专业护理人员,发挥志愿者力量
其一,要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培养,建立起专业的服务队伍。例如在卫生院校开设长期护理服务课程或建立专门的护理培训学校,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对医护人员进行细致划分,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各个阶段的服务标准,提高护理的效率质量;拓宽护理培训内容,加入心理培训课程,在护理服务中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心理慰藉。其二,建立长期护理志愿者制度,充分发挥志愿者力量。尊老爱幼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中纳入志愿者制度,一方面可以解决老年人精神养老的问题,年轻的志愿者可以极大的安抚老年人寂寞的情绪,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充实年轻人的生活,还能促进敬老爱老的社会风尚进步。建立志愿者制度还要注意一些问题,一是对志愿者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与技巧培训,使他们能较为专业地处理老年人的基本护理问题,二是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对于参加长期护理服务的志愿者,把他们的服务次数和质量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在他们年老后可以依据这些记录有限享有护理服务。这种制度会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呈现出程度深、发展速度快、地区差异大和城乡倒置等特点,有必要在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会遇到极大的阻碍,这些阻碍决定了我国现阶段既不可能建立完全强制性护理保险制度,也不可能建立完全商业性护理保险制度。应实行以强制性长期护理保险为主,商业性长期护理保险为辅的护理保险制度。
四、结语
篇7
也可称为老年护理中心或之家,或老年护理康复中心。多为平房结构,为单人单间或双人单间模式。每个房间的设置类似于医院的病房,房内每张床的高低可调节,床垫以减少褥疮形成的软垫、水垫或气垫为主。床头有氧气接口以及连接护士站的按铃。不少老年痴呆患者的床垫和轮椅垫还带有压力感应器,一旦患者离开床铺或轮椅,感应器就会鸣叫引起看护者的注意,从而防止由痴呆神志不清所导致的磕碰或跌倒。
通常,居住于老年护理院的老年人多为因身体或精神性(如老年痴呆等)因素而失去生活自理和自立能力的慢性疾病患者。这些人需要每天24小时的看护。老年护理院(中心)除了有像老年公寓和老年助理院(中心)一样的人员配置外,还设有护士站和康复治疗室来为院内病人(居住者)提供疾病的监护和康复治疗。
每个老年护理院(中心)的护士站都会为每个病人(居住者)建立病历,护士会每天监测这些病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记录在病人的病历内。一般护士站的护士包括注册护士(RN,需四年本科毕业),操作护士(LPN,两年社区学院毕业即可)和护理员(CNA,高中毕业,要通过CNA笔试和基本护理技能培训。如怎样帮助病人翻身,怎样搬运病人等)。护理院有定点的家庭全科医生。这些医生在当地有自己的诊所,一般会每个月到护理院来巡视一次,平时如需要,护士可以打电话要求医生过来或委派一个护理医生(Nursing Practitioner)过来。在护士站内,护士的职责是负责监护和记录每个病人(居住者)的病情,与医生交流和通报病情,完成医生的医嘱,分发药物,服侍病人服药等。而护理员的职责是帮助病人(居住者)更换尿布,擦洗身体,帮助起床、穿衣、梳理头发、剪手脚指甲,提醒和推送病人(居住者)去餐厅用餐及参加院内各种娱乐活动、到康复室锻炼或户外享受阳光等。
康复治疗训练室是老年护理院的一大特色,亦是笔者从事老年康复治疗的主要场所。在大的护理院会有常驻的物理治疗师、功能治疗师,偶尔亦有言语治疗师。而小的护理院则会和专业的康复治疗公司签合同,有需要时,这些公司的相关治疗师就会到有要求的护理院去提供相关的老年康复评估、诊断、治疗和预防。老年康复的目的就是要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活能力,尽量减轻照顾者的负担和对家庭及社会的依赖。
正因为老年护理院能提供老年康复治疗,所以老年护理院是不少老年病人在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的一个过渡性康复治疗场所。如骨折术后或中风后的这些老年病人到护理院接受一定时间(一到数月)的康复治疗后,再根据病人的功能恢复情况决定他们是否可以回到以前的居住地(如独立房屋、老年公寓),还是继续留在老年护理院长期居住。
对于长期居住于护理院的老年人,护理院会提供料理生活、病情监护和老人力所能及的娱乐活动等服务。此外,院内的康复治疗师(主要是物理治疗师)还会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功能评估,以决定他们之中是否有人需要康复干预。如确有需要,这些老年人又会重新接受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治疗。
六、老年人聚居社区
这是集上述各种老年人居住模式于一体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年社区。在这种社区内,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生活能力、个人意愿,选择社区内不同的居住环境(独居,公寓,助理院,甚至护理院)。通常,老年人移居到一处新的居住环境时,他们常会对新环境感到不适,出现沮丧、焦虑、抑郁、失眠等现象。而在老年人聚居社区内生活的老年人,已对社区内的环境有所了解和熟悉,所以相对来说,他们对社区内的环境转换就更能够适应。
篇8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 职业培训 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014-01
一、养老服务业
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养老服务业的官方定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作了一些定义。主要如下:
陈谊(2013)在《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发展调研报告》一文中认为,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行业”,其涉及领域较广,既包括生活业(如老年护理服务),也包括生产业(如老年科技产品研发服务);既涉及传统服务业(如老年旅游服务),也涉及现代服务业(如养老信息咨询服务)。
于戈和刘晓梅在《论我国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则认为,养老服务业是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各链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包括传统意义的老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专项用品开发等外,养老服务还包括老年食品、用品、保健、保险、旅游、文化、教育等诸多产业。
学者赵晓征在《养老设施以及老年居住建筑――国内外老年居住建筑导论》中则提到,“所谓养老服务业是指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服务行业。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当前解决老年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和谐相处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二、职业培训
张彦、陈晓强在《劳动就业概论》中认为,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培训是一种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的要求对接受培训的人员进行职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培养和训练的职业教育活动。以把新生劳动力培养训练成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素质的合格劳动者,把具备一定职业经历的人员训练成适应新的职业岗位需要的劳动者,以适应就业和转换职业的需要为目标。本文所涉及的职业培训是指对养老服务业从业人员,特别是指专业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劳动能力的培训,使之具备一定的职业知识和实际技能。
三、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的研究现状
目前,尽管学术界对于养老服务所存的问题及发展前景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养老服务业的职业培训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的。在中国知网(CNKI)上进行检索,以篇名“养老服务业”进行查询,显示近十年(2005―2014年)的相关文献共有484篇。相同的检索条件下,查找“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相关内容,却仅有8篇。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关于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还不成熟,处于起步阶段。
四、开展养老服务业职业培训研究的意义
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方面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伴随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养老的压力日益增加,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以及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缺失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发展养老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一方面,养老服务业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特殊生活需要的服务行业。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使广大老年人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对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伴随老年人口的急剧增长,养老的压力日益增加,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现有养老机构床位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护理人员短缺,以及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缺失等,这些问题都是我国发展养老服务过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有利于推动养老服务职业培训
现有养老服务机构专业护理人员队伍流动性较大,整体技术能力较低,学历水平不高,职业培训不足,也是制约着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加强养老服务职业培训的相关研究,通过分析养老服务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有利于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有利于推动养老服务职业培训。
杜宇(1990-),女,吉林农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
篇9
一、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在OECD国家的兴起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深入发展,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越来越高(如图1所示),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所有的OECD国家老年人口都超过了10%。20世纪90年代,在许多欧洲国家,独居情况占了所有家庭的1/4,在丹麦甚至达到了45%②。根据OECD官网预测,2050年OECD国家8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的比例将会由2010年的4%增长到10%以上,超过60%的7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疾病等因素需要长期护理服务;在长期福利服务支出方面,2010年OECD国家的GDP的1.56%专门用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如果将私人支出考虑在内,那么这一比例将提高0.67%,而且比重随着老年人增多还在不断增加③。总的来看,失能、高龄老人的增多以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支出的比重和成本居高不下等困境严重制约了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的发展。因此,如何缓解老年人护理服务需求造成的巨大压力,降低护理服务低成本,提高护理服务供给的效率,实现护理服务制度的可持续发展便成为各国政府思考的重要议题。总的来看,主要OECD国家的老年人护理服务制度经历了“去机构化”的历程,并正在“走向社区和家庭之间权衡,以便形成最优的照料模式,以最小的社会成本为老年人提供最优质的照料服务”④。
1. 去机构化的兴起
20世纪50年代以前,英国主要实行的是机构养老,“院舍化”护理模式的护理质量非常低下,甚至出现了很多“非人性化”的虐待老人的案例,因此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反思。“去院舍化”运动主张老年人应该重新回到家庭和社区,从而接受更好的养老服务。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去机构化”的呼声和行动开始席卷英国的养老服务事业,社区照护在实践层面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社区照护”(care in community)(Bayley,1973)成为许多老年人的选择⑤。在美国,1957年制定的 《社区精神保健法》正式拉开了美国去机构化政策的帷幕。无论障碍的种类和程度如何,把以前在医院及大型机构中接受不适当服务的保护对象转移到社区,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各种精神、社会康复服务的社区精神保健成为普遍方式⑥。在北欧,许多国家开始大力推进社区养老,社区照护服务的功能和范围都开始不断扩大,例如丹麦成为了第一个社区护理服务的比例超过机构服务的国家,瑞典的居家照护服务供给数量也在20世纪80年代末达到峰值。
2. 就地养老
就地养老(aging in place)理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涵盖了社区护理和机构护理,这种养老模式以家庭或社区为依托,二者在最大程度上寻求力量的平衡,共同提供多元化的护理服务。在日本,由于传统的家庭观念比较强,因此就地养老侧重于以家庭为依托,社区主要提供服务设施和人力,帮助家庭护理、康复、保健一体化。例如,日本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帮助就地养老,日本2005年修订的LTCI法增加了很多规定,以帮助社区居民更好地实现就地养老,包括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普遍支持中心以及建立一站式家居照顾服务小团体客户和小规模住宅护理设施等社区养老服务被引入LTCI程序{7}。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社区服务和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因此老年人虽然也生活在家庭中,但更多地依靠社区来提供社会化的服务。
3. 由社区照护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发达国家面临严重的福利危机,“在社区照护”开始转向“由社区照护”(care by community)。政府开始引进社会资金,人们可以从私人和志愿部门购买老年人照护服务,政府不直接承担照顾老年人的责任,而是通过提供各种支持性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模式下老年人的直接照护场所开始转战到家庭之中。社区照护已经成为一种应对危机、节省照护支出、应对照护费用昂贵的管理方法,最终演变成家庭照护{8}。在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开始建立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社会化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开始在很多国家推广开来。回归家庭和社区,通过市场化的改革路径,减轻政府的责任,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多元化的主体开始正式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
二、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经验
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建设方面起步较早、发展水平较高,在加强多元主体交流和协作,整合正式护理资源和非正式护理资源,提高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1. 通过立法引导老年人护理服务资源回流社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OECD国家就先后通过立法的形式开展了制度化的长期护理实践。例如以色列、奥地利、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先后出台了长期护理保障的相关法律,这些法律明确了国家和社会应当承担起对失能、失独等老年人群的照护责任,应当整合家庭、社区、社会资源为老年人提供连贯生命过程的照护。而社区恰恰是连接家庭、政府、社会的纽带,因此,大力发展社区照护成为各国长期护理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
日本2003年修订的长期护理保险法通过增加长期护理机构中使用者的住宿费来降低机构照护的比重,引导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由机构供给向社区转移,通过减少机构服务高于社区服务的补助来鼓励老年人使用社区照护⑨。2000年英国出台了《照护标准法》,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不断充实社区照护的力量,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加强各方合作和筹资的照护基金结构,形成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混合福利经济供给模式。1988年以色列《社区长期照护法》促使原来分散的和单独预算的服务项目成了法律授权的全民福利制度,增加了居家照护组织提供的资源量。1994年奥地利《联邦长期照护津贴法》加大了对社区和家庭照护津贴的补助力度,通过建立居家照护津贴制度来遏制护理费用的过快增长。
2. 通过资源整合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水平
(1)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连续性水平的提高
老年人的需求多元化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的提供必须要有多个主体、多种设施参与,以社区为基础能够有效地连接各个服务提供者,构建一体化的、连续性的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削减福利支出,英国等福利国家开始引导非营利组织、社会服务部门、医疗服务部门参与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使得老年人护理服务的部分责任转向私人和志愿部门,实现了护理服务资源供给的多元化。目前,英国的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主体之间正朝着“不断协调、互动的方向发展,呈现出既分权又整合的发展趋势,不是一味地强调民营化引入市场机制,而是向着强调质量、绩效以及最佳价值的方向发展,强调建立社会正义与政府绩效混合式的社会服务体系”⑩。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扩展了长期护理服务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到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全面性,使得服务过程的每个“结点”都有相关主体的参与,加之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协同,极大地提高了照护服务一体化的水平,老年人在社区内就可以享受到其需要的各种需求,而不需要再去其他机构、医院接受相关服务。
(2)社区“医养结合”水平的提高
“医养结合”实现了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一体化,有利于避免照护资源的浪费,实现护理服务资源的最优配置。美国的PACE方案是医养结合的典型项目,该方案是美国政府专门针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实施的医疗项目,其整合了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的财务资源,提供完整的医疗和长期照护服务,包括门诊、住院、保健、社区和机构照护,能够使这些体弱多病的老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社区里,保持尽可能的健康的同时使他们能保持一种独立、有尊严、有质量的生活{11}。丹麦建立了完善的护理预警系统,政府和医院通过签订合同,成立专门的老年医疗服务组织,对居住在家里的老年人实行追踪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英国的CART(社区康复小组)和法国的CLICs等机构有效地推动了一站式医疗和照护服务。在美国,社区护理服务随着医疗护理程度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类型,依据自理程度的不同,美国的养老社区包括独立居住社区、协助护理社区、特殊护理社区、活跃长者社区、持续照护养老社区等,不同的社区提供服务的内容和层次不一样。老年人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体质的变化、精神状况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实际状况的社区居住。目前,全美共有1 900处持续护理退休社区(CCRC社区),但82%为非盈利性组织所有,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养老院转型而来的。对于盈利性的养老社区运营商来说,生活协助型社区的占比通常在50%以上,而CCRC社区占比一般不到10%{12}。在日本,社区提供的是综合化的护理服务,一个“综合社区服务”的模式已被引入公众长期护理保险(LTCI)系统。
3. 通过标准化建设和质量监督提高了老年人护理服务的质量
(1)社区护理的标准化建设
目前,OECD国家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长期护理服务需求评定的标准化和提供的服务内容的标准化两个方面。通过对护理服务的需求者进行相关的资格评估,并根据相应的评估标准来提供相对应的服务,能够发挥出护理服务资源最大效用。在澳大利亚,由政府资助、卫生部指导,全国先后组建了200个老年照护评估团队,通过对老年人医疗、社会、心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向老人及护理者推荐适合的护理服务机构或项目,也可根据需要直接把老人转诊到合适的居家或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或者建议中止、改变护理方式等{13}。此外,如表1所示,在护理服务给付方面,OECD国家实现了严格的标准化,奥地利、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等国家都通过制定法律的方式对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制定主体、标准监测主体等进行了有效的制度安排,同时规范化的长期护理服务的标准框架体系等被制定用来对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进行评定,每一个环节都有专门的政府部门或第三方部门进行标准化的评定,这样的管理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区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质量。
(2)社区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督
1997年,美国联邦政府设立了长期护理保险的标准,明确了商业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并要求保险补助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社区护理服务适用于商业护理保险的也不例外。在德国,照护基金会是长期护理保险的管理机构,该机构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机构,负责包括社区在内的照护服务的质量监督和评估;此外,长期照护保险法设立了一个分别代表联邦政府、州政府、长期照护基金委员会、卧床和非机构照护提供者组织的联邦长期照护委员会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各项事物进行监督{14}。在日本,长期护理服务的运营和管理具体有市、町、村负责,中央政府设定了长期照护服务的价格和数量,并决定了每一个级别的长期护理服务的机构数量,护理保险审查委员会对相关资格进行认定,国民健康保险团体联合会对居家照护的服务设施进行审查。此外,日本还建立了照护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第三方评估体系也正在建设之中。在德国,健康社会和消费者保护部对长期护理服务的事务进行监督,同时接受消费者的投诉等。如表2所示,主要OECD国家在照护服务提供主体方面具有严格的要求,照护服务的供给主体必须通过相关资格的鉴定或者必须在相关部门实行登记,政府和专业组织是社区护理服务标准的制定主体,服务提供者需要接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监督,社会保险给付的项目也都需要提前或者强制检查协议是否符合相关的规定。
三、OECD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模式的启示
结合发达国家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典型经验和做法,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就是要以社区为基础构建综合化、一体化的护理服务体系。社区综合化护理服务体系的特点是“在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中充分发挥政府的统领性、群众的主体性以及社会的协同性作用。它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点,将辖区内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形式整合在社区这个平台上,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而全面的养老服务,努力以最小的成本,解决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的养老服务问题”{15}。
1. 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多层次的护理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护理资源供给的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钱紧”、“人少”、“资源少”三个方面,随着失能老人、孤寡老人、高龄老人的增多,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存量”也越来越多,因此我国现阶段的长期护理服务需求最急迫的任务在于最大限度地弥补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历史欠账,实现“应护尽护”。
(1)以社区为平台构建综合化、多层次护理服务内容体系
从筹资来源来看,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包括救助式的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保险式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商业长期护理服务模式。以社区为基础的长期护理服务体系是综合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它能够有效综合机构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服务。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多层次照护服务体系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救助式、保险式、商业式的长期护理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要提高救助式、保险式、商业式的护理服务的内容的范围,从而提高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量。首先,要提高社区救助式护理服务的水平,政府要提高护理服务的补贴额度,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志愿者参与社区护理服务等;其次,尽快出台长期护理保险法,有效地把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资源的引向社区;最后,目前我国很多商业长期护理保险项目主要应用于医院护理服务和机构护理服务,社区和家庭护理服务的产品和适用范围则很少,因此,加大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在社区的转换和应用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社区护理服务供给体系
在主要的OECD国家,人口老龄化使得政府产生了严重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负担,为了有效地削减政府的福利开支,政府开始重视福利供给的市场化、私有化,通过政策引导志愿部门参与到以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中去。结合我国“社区护理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的现状,同样需要实现护理服务供给的市场化,尽管近些年来各级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2012年以来国务院、民政部先后出台了《民政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实施意见》(民发〔2012〕129号)、《商务部、民政部关于香港、澳门服务提供者在内地举办营利性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机构服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商资函〔2013〕67号)、《鼓励外国投资者在华设立营利性养老机构从事养老服务》(民发[2014] 第81号)等文件鼓励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进入养老服务行业,但总体来说,目前这项工作更多的只是停留在政策层面,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社区供给体系还需要在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的基础上,消除阻碍社会资本、外国资本进入社区护理服务的障碍,通过以社区为平台整合各种资源,解决好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领域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单位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等问题,实现社区服务供给的综合化、一体化。
2. 以社区为基础构建“医护结合”的专业化服务平台
(1)以社区为基础整合医疗护理和社会照护资源
老年人长期护理服务需求的复杂性决定了长期护理服务内容供给的多元性、多层次性,老年人在社区照护既需要提供做饭、换衣、洗澡等生活照料服务,也需要专业的医疗护理、康复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然而,我国目前的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偏低,社区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而专业的医疗护理则不得不去医院和专业的护理机构,这不仅增加了护理的成本,更给老年人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相对来说,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然而由于部门分割以及各类型机构在价值观、经济效益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无形中加大了整合的难度。以社区为平台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就是要整合医院、护理机构的功能,解决医疗体制和护理体制的分离问题,需要加强卫生部门的功能整合,打破传统的利益束缚。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大医疗部门和政府部门的合作,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公立医院建立与医疗部门整合的服务体系,例如建立医生和专业护士定期、定点进入社区的服务机制,加强社区护理和医院护理的定期交流。其次,应当整合急性护理和长期护理的衔接机制,医院在急性护理完成后的长期护理服务需要社区和医院共同承担。
(2)以社区为平台的“一站式”护理服务
所谓社区“一站式”护理服务首先是指老年人能够在社区享受到自己所需的绝大部分护理服务,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如图2所示,老年人进入社区照护中心后,能够接受完整的护理服务程序,包括资格评估、护理等级评定、护理内容提供、护理程度动态监测,护理服务的退出等。社区一体化的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构建,一方面需要加强社区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护理服务进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社区护理服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加大护理服务的质量监管;另一方面,就是要实现医院护理、家庭照护、社区护理的一体化,加强三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三者在护理服务内容方面的有效衔接,提高急性护理、日常生活照料、康复服务的规范化和一体化水平。
篇10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784-02
在我国现代文明的进步同时,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普遍的提高,医疗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人的平均寿命得到延长,人口老年化比重增加。根据现行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达到总人口数的10%,或者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占总人口比重为7%,那么就可以判定为老年型的社会。据科学研究分析预测,我国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0%。然而老年型社会给社区护理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机会,我国的老年人社区护理虽然早已开展,也积累不少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为了根本实现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理解好预防与治疗的辩证统一关系,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水平,实现社区护理资源的优化配置。从以服务老年人为主,进而发展到为全社区的老年人提供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社区服务,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社区护理系统的发展[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社区,社区的护理管理系统主要是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基础,对用户进行建档,并根据老年人所患的病种进行分类,有着第一手资料,社区护士对老年人进行分片护理的管理,运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选取300位社区老年人,据统计研究分析,到2011年为止,某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5600人,占常住居民人口的22.39%。社区常住居民人口12854人,有15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有2个医疗服务中心,其中医技人员12名,全科团队5名,临床医生9名,护士8名。
1.2 方法 通过社区老龄委提供的资料及走访部分家庭和养老机构,对社区60岁以上的300位老年人的现状和社区养老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特点和相关的护理需要,把收集来的数据运用EXCEL表格软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制定调查问卷,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根据答案作出分析,并跟300位社区老年人和社区居民以及社区护理人员进行询问和交流,得出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那些问题,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善。根据研究调查显示,主要存在5个重要问题,问题如下:①社区护理资源配置失衡。②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不完善。③社会关注度不高。④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⑤未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
1.3 统计学研究 使用SPSS12.0软件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结果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根据对300位社区老人的实际生活现状和养老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再加上分析社区居民进行调查的资料,可以得出老年人社区护理工作中最关键问题,就是社区护理资源配置不合理所占比例高达46%,42%,很明显比其他的问题要高,见表1。
3 讨 论
在社区护理工作中,要重点考虑怎样预防疾病等因素,还要注意考虑怎样做到合理的防止诱发疾病的产生,社区护理人员应该要分析老年人出现身心疾病的具体相关因素,并且采取及时方法进行防治工作。老年人的社区护理工作现如今还存在众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养老问题困难突出。当前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老年人社区护理资源日趋向城市集中,农村社区护理尚未引起关注,由此存在区域、城乡差别,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大量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外流,许多高龄老年人、患病老年人依然是家庭生活的主要劳动力。但是伴随着我国社会和护理级水平的提高,社区护理的发展前景是十分广泛的。在实际护工作中,注意处理好预防与治疗的关系,拓宽护理服务业务范围,有利于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2]。
3.1 完善护理体系建设 从多个途径进行努力,建立和健全系统老年人社区的护理体系。抓住构建示范性社区护理机构的机会,做好不断健全和发展社区医疗服务体系[3]。社区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提高老年人医疗的服务水平,要把社区护理加入到社区护理体系的工作中,有利于发挥护理人员的角色作用。在构建示范性社区护理机构的基础之上,一定做好制定社区护理工作的发展计划。同时,制定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例如医护人员的升职、进行合理的收费等等,为全面开展老年人社区护理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2 重视康复护理 伴随着学领域不断地拓宽,人们开始重视康复护理,老年人选择护理范围不断地扩大,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老年病的医院和社会养老机构,老年病医院和养老机构的使用功能朝着多元化、标准化发展,老年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选择适合的服务项目,享受全面的护理。老年康复保健工作主要内容有:一般常规性检查和医疗、基本的护理、养护服务,还有一些疾病预防、疾病治疗和康复等。
3.3 临终关怀 对临终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主要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舒适度、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保护患者尊严为主要目标,让临终患者能够安详和舒适地度过人生的最后之旅。临终关怀的服务机构应该主要以社区为基础、以个人家庭为基本单位,做好和发展临终关怀事业。
3.4 加强培训 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对已取得中专、大专文凭的护士加强老年社区护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既具备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骨干力量。同时有计划地在数年内培养一批较高水平,具备专、本科学历的老年社区护理人才,使我国的老年社区护理水平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 方玉桂,杨玩华.我国内地社区护理的困扰与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9(08):503-504.
- 上一篇:棉制品如何防掉色
- 下一篇:单细胞动物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