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

篇1

关键词:力学解题;思维能力;概念规律

在多年的物理教学中,我把学生解题过程看做是“获取信息、思维启动、思维逻辑、思维深化”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解题上,抓住了“明确对象、弄清概念、运用规律、设疑点拨”四个方面。

一、认真审题、明确对象、联想图景、启动思维

认真审题就是要实现几个转换:

1.由个别向一般转换。所有的力学解题开始时应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代入运算时统一用力学的国际单位制(SI制),解题结束应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判断。

2.研究对象由实体向物理图景转换。宏观物体(大到天体)有做匀速运动的,也有做变速运动的;有个体,也有相关联的群体。对题目给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思维,形成一定条件下清晰的物理图景。有趣的物理图景促进学生的注意转移,情感与图景贴近,达到情景结合,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启动。

3.物理过程向物体的状态转化。在力学范畴内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和非平衡状态。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由所受的合力和合力矩决定。学生对物理过程和物体所处状态的了解,减少了解题的盲目性。

4.已知条件向解题目标转换。力学解题目标一般包括:画出研究对象的示意图。在图中进行受力分析(不能遗漏所受到的每一个力,也不能凭空增加力),物体在各个时刻的状态、位置,运用的物理规律、公式,要求的物理量等。

5.文字叙述向示意图形转换。在根据题意画出的图上标明受力情况(按重力、弹力、摩擦力顺序思考)。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运动状态,也用符号标出。学生通过画图对物理图景有了直观了解,触景生情,增强了解题的信心。

二、弄清概念,策略认知,分配注意,发散思维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引导学生强化以下几方面的意识:

1.增强物理概念的物质意识。每引入一个力学概念,应充分利用实验或学生生活积累的已有经验,把物理概念建立在充实的物质基础上。

2.强化物理概念的界定意识。速度与加速度二者之间仅一字之差,都是力学中的重要物理量。一些认知策略较差的学生把速度与加速度归结在一个“光环”上,认为速度为零,加速度必为零。在这里描述物体运动快慢与运动状态变化快慢是速度与加速度的界定。速度和速率、功和功率、动能和动量、重量和质量等也是一字之差,它们的物理意义却不相同。功和能的单位相同,但前者是过程量,后者是状态量,它们也有严格的界定。学生树立界定意识可养成良好的科学素质,有利于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

3.培养创造性思维意识。力学解题时“双向思维”的设计,给学生创造了发散思维的条件。

三、运用规律、感知范围、网络信息、逻辑思维

1.根据物理过程选择规律。

2.从已知条件选择物理规律。

3.从解题结果检验物理规律选择的合理性。

四、设疑开拓、点拨解惑、触类旁通、深化思维

课本上的力学习题是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从中获取了探求知识的方法,思维敏捷。学生的解题一旦受阻,思维停滞,教师点拨才能展开。通过设疑点拨探究解惑,学生思维进入新的层次。

1.指导语点拨。

2.资料点拨。

3.情境点拨。

4.交流点拨。

5.一题多解点拨。

在力学解题中增强解题思维的自我调控意识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必要条件。在力学解题全过程中有计划、有目标、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反复多次地引导学生自己实践,是提高力学解题效率的充分条件,中学生力学习题难的心理障碍便可排除。

参考文献:

[1]徐叶军.基于问题解决的物理习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马达元.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成因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篇2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 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134-01

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考纲中对学生九大能力的要求,不仅是高考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知识经济时展的关键能力。

杜威认为:“问题的本质决定了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结果控制着思维过程。”研究表明,思维的发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规律------运用规律-------突破规律-------解决新问题”的过程,高阶思维是可以培养和教授,通过教育得以改善和提高的,高阶思维在教学中可以获得提升。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一、问题教学策略

高阶思维的发生就是“反思---问题生成----探究、批判---解决问题”的过程。可见问题是开启高阶思维的最大动力。

1.教学活动的起点-------提出问题

问题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问题设计是教学的着力点。教学问题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另一类是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具有可掌控性。那么教师预设出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的牵引出学生的高阶思维呢,我认为这类问题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要针对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这是问题提出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要讲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生负担;教学难点要分析学生思维差距,搭建合适的台阶;第二,问题要具有“挑战性”,也就是说“要能抓人”,对于直白或索然无味的问题,也就是学生可以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的问题,学生会不屑一顾;难度过大的问题会使学生无处下手,从而放弃尝试思考。第三,问题要有“开放性”,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对学生更具有吸引性,更具有挑战性,学生的思维不易受到限制,那么思考的过程才更能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第四,问题要有“层次性”,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台阶。“高立意,小步问”,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这样有利于学生找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和思维的连续性,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的内容时,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地分析问题的思维载体,我预设了如下五个层层递进的问题,前一个问题为后一个问题解决搭建了一定台阶,有助于后一个问题的解决。问题一:的背景是什么?问题二、的概况如何?问题三、的内容是什么?问题四、如何看待儒家思想?问题五、怎样评价?

2.教学过程――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是思维存在的依据,问题的牵引是锻炼学生高阶思维的最有效方式。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堂上老师将预设好的问题抛给学生后,为了不封闭学生的思维,不是老师去把问题讲明白,而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这个琢磨、思考的过程就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其次,要开展合作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表达交流,发现解决问题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再进一步开展小组讨论,进行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共同解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并在碰撞过程中去修正错误,肯定正确,这会激发起更高水平的思维活动,使问题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解决。

3.教学活动的终点――解决新问题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仅是为了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正确的理论,就可以总结成规律,并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突破规律,在突破规律的过程中产生出新的问题情境,使“问题解决”连环进行下去。这样,不仅使教学活动螺旋上升,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例如:再讲《古代政治制度改革》时我把“试述周世宗改革的内容和作用”的课后练习题改为“为什么周世宗改革能够取得成功?它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这样的改造,审题和答题的难度明显提高了。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教学重点自己设计思考题。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但为什么又说失败了呢?这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穿透能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学生始终处于思考、分析的状态,问题解决的过程自然成为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过程。

二、有效的利用学案

学案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方案,是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一份引导、探索型自学提纲,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问题的探索性,突出了教师的引导性,给学生搭建了一个高阶思维训练的平台。在学案设计上,主要按照五标来进行即引标―示标--学标--诊标--补标。学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教材、课标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既要体现重难点还要体现学习要求;学标的制定,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学内容问题化,既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如何学;诊标要采用不同的题型,巩固学习目标,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诊标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知识的突破,逐级提升,训练解题能力和技巧进一步锻造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的内容学案设计的好,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上课也变得轻松很多。

三、充分利用补标环节

补标―围绕目标补充、拓展。根据检测的情况针对易错点、易混点,或重、难点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对未达标到位学生进行没写知识点的补救,找出教与学的过失。补标环节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高阶思维重要的一环,学生在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发散思维从而形成了问题求解能力、质疑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这就是高阶思维能力。例如:我在讲《美国联邦政府成立》时补标就是这样设计的:有人认为美国的总统制比英国君主立宪制进步,通过英美两国整体的异同,说说你的观点。这样的设计既补充和深化了课堂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能力 思想政治课 衔接

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的思想品德课围绕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社会三个主题组织了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基本学习模块,而高中思想政治课则围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主题组织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四个必修模块。从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构成上来看,它们的联系在减少,从教学容量上来说初中也无法与高中相比,这就造成了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在学习思想政治课时出现态度不认真、方法不对、学习吃力等问题。因此,以能力为契机,探寻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无疑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何为以能力为契机

在《 现代汉语词典 》中“能力”的定义为“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1] 而对主观条件没有加以具体说明。根据一般的理解,主观条件应该包括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智力、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对此在行为科学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其认为“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集体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2] 这里的生理素质、集体智慧和经验、教育和培养无不透露出能力是多方面条件综合的这一重要观点。此外,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也认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任务或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条件的综合,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使用能力这个词,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人在社交、劳动活动中处理事物时的智、情、意诸方面的综合。”[3] 可见,能力是一个综合体,我们虽然不能把知识、情感、态度等简单地直接理解并等同于能力,但能力与知识、情感、态度等确实存在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知识、情感、态度等的获得需要一定的能力做基础,同时,在知识、情感、态度的获得过程中又可以培养、锻炼与提高能力。

以能力为契机,就是要把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作为我们课堂教学与设计的切入点,在重视学科知识、情感、态度等教学目标的同时,在教学流程上注重以能力的培养为线索来加以组织和设计。具体到思想政治课就是要以培养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等一般能力以及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思维等学科能力为教学设计的契机。

二、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以能力为契机的意义

1.有利于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方面,能力作为智、情、意等诸方面的综合体,以其为契机,可以较好地统领这一三维目标,使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与角度上来综合考虑诸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能力作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观条件,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自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四项基本能力和诸多学科能力,可以使其在学习活动中更加顺利地获取新的学科知识,并用所学知识去理解、分析、说明有关社会的现象,处理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在获得成功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2.符合普通高考对思想政治课的能力要求

在近年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考试大纲中,对思想政治课的能力要求,明确提出了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项基本能力。而在近年的高考考试实践中,对这些基本能力的考查也明显增强。譬如2012年四川高考文综卷第25题:近年来,在收入有限的年轻人中间流行着“CPW”一词。CPW=P/N(P为衣物单价,N为着装次数),常被用来表示要购买的着装衣物是否“物有所值”。在不考虑其他的情况下,依据CPW概念,建议购买的衣物是( )。① 会连穿几季的普通衣物;② 婚纱等用于特定场合的衣物;③ 不常穿的名贵时髦服装;④ 耐用常穿价格偏高的牛仔裤。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从该题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学生能否准确提取和解读“CPW”所代表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同时我们也发现本题并没有与教材知识具有多大的联系。因此,可以说在高考的考试实践中,未来将会更加关注与重视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查,学生必须具备解读新现象、新知识的能力。以能力为契机实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是符合这一趋势的。

3.能够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思想政治课开放性和实践性的要求

在教育部2004年3月颁布的《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实践性。[4] 以能力为契机,学生在获得四项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将有利于其更好地关注社会现象,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象、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从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社会问题的处理中,获得新的知识、新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和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开放性和实践性。

4.有益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终身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思想政治课以能力为契机实施初高中的衔接,一方面,学生在获得当前所要求的学科知识的同时,其提取和解读信息等基本能力和透过现象看本质、辩证思维等学科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这些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因此,这将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诸项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其在实践中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现实问题,可以克服“知识无用论”“学习无用论”等对其产生的影响,使其终生学习具有较持久的动力和能力。

三、以能力为契机实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四环节课堂教学流程

以能力为契机实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就要求在进行教学流程设计时,自觉地关注各项能力的渗透和培养。其课堂教学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社会现象与情景展示。此环节选择能反映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知识和道理的社会现象和情景,为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与归纳问题提供条件和空间,为培养学生的相应能力埋下伏笔。

第二环节:归纳与提升理论。此环节在引导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提升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等诸项能力。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收获。

第三环节:课堂训练。此环节选择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的问题,综合性地强化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具体来说,就是选择既能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又能培养学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等综合能力的问题来加以训练。其中可以以历年有代表性的高考题为主。

第四环节:知识总结与方法提炼。本环节进一步强调教学重点,并进而和学生共同分析提取与解读信息、论证与探究问题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更加明确而自觉地获得“最有价值的知识”,即关于方法的知识。

四、以能力为契机实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衔接的课堂教学实例

本部分以人教版高一《 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第一目“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为例,进行课堂教学流程实例的简单设计。

第一环节,社会现象与情景展示。

场景一:今天是大福源超市又一轮特价商品优惠周的第一天。

与往次优惠活动相比,这次最吸引眼球的是有29.90元一袋的白面(10公斤,原价40元)和46元一桶的福临门大豆油(5升,原价53元)(转基因的),还有52元一桶的金龙鱼油(原价60元)、9.9元一提的丽邦手纸(原价12元)。再就是洗衣粉、立白皂、中华牙膏这类东西,当然还有一些小东西,如海天牌一品鲜酱油(2009年是4.5元一瓶,现在已经涨到8.8元,这次特价是6.2元),等等。

早上一开门,早已等在门口的大爷大妈们蜂拥而入,接着三辆超市免费接送专车也把从远地来购物的人们接来了,人们人挤人、人挨人地涌入了大门。一些大爷大妈怕去晚了抢不上,一路小跑着争先恐后地往前面挤。不跑不行啊,不挤不行啊,因为宣传单上写着(以白面为例)“本商品共10000袋,卖完为止,每卡限购一袋”,也就是说,如果你来晚了,可能就买不到了。

场景二:教材第15页“需求有弹性”。

场景三:“本来销售压力就大,一大堆的库存车辆等着‘消化’,现在油价又涨了,车更难卖了,这不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吗?”得知油价上涨的消息后,某自主品牌经销商一脸的愁云,忍不住向记者抱怨说,此次汽油的再度大幅涨价对他们是雪上加霜。

“我现在已在赔钱卖车了,可是那么低的价格依然卖不动,现在只完成了本月销量任务的一半。本想着这个月的最后几天再冲冲量,现在看来希望不大了。”看着6月的销售报表,某合资品牌车商直急得一头火,他甚至感慨地说:“油价猛于虎啊!”

场景四:随着汽油价格的不断攀升,许多市民热衷于购买节能环保省钱的电动车。18日,在青年路看到,各品牌电动车专卖店前,很多顾客正在忙着挑选电动车。

家住岱岳花园小区的李先生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他骑着一辆摩托车,每百千米耗油量2升多。现在油价每升8元多,如此算来,摩托车每百千米油费大约为20元。而48伏电动车充满电之后,可以跑大约30千米,电动车电瓶从没电到充满电大约需要两度电(1度=1千瓦·时)。现在他所在的小区每度电费为0.54元,如此算来电动车每百千米所花电费为3.5元左右。同时,电动车不需要交养路费、不用挂牌,节省了很多费用。比起摩托车来,电动车售价较低,如果没有急事,车速也还可以接受。电动车专卖店的陈女士说,今年,每辆电动车大约涨了100元到150元不等。但即使涨价,销量也一直比去年同期要好,而且许多厂家也瞄准汽油涨价的契机,推出了节能王、里程王等新型电动车,现在每天差不多能卖出30多辆。

第二环节,归纳与提升理论。

首先,提出问题:“上述情景展示了什么现象?你发现这几种场景有什么不同吗?”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和概括几种价格变动对需求影响的场景,从中提取和解读出关键信息(各种商品价格的变动均会影响人们的需求;蔬菜价格的变动对其需求的影响不大,而金银价格的变动对其需求的影响较大;汽油价格的变动不仅影响了人们对汽油的需求,而且还影响了对汽车的需求;汽车需求的变化又引起了电动车需求的变化)。

其次,在提取和解读关键信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本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三种不同的结论。(一般情况下,需求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但不同产品需求变动的程度不同;一种产品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引起其自身需求的变化,也会进而引起与其相关产品需求的变化)。

再次,引导学生将文字描述转化为图表表示(具体图表略)。在文字与图表的相互转化中培养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三环节,课堂训练。选择2012年四川卷第24题、浙江卷第24题、福建卷第30题、北京卷第33题进行训练(略),综合性地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描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知识总结与方法提炼。本环节在对知识进一步强调和梳理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高考如何考,以及如何提取和解读信息、如何描述和阐释事物等方式与方法。

综上所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虽然在知识上的衔接相对较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无从衔接。以能力为契机实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衔接,对极具综合课程性质的思想政治课来说,不仅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当然,教学实践中的各种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四环节的教学流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和完善。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新课程初高中教学‘无缝对接’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14020158)子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席贯强,达州市大竹中学;徐仕利,达州市大竹职业中学,四川 达州,635100)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关培兰,宛希武,刘三舫,等.简明行为科学辞典[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

篇4

一、理论假设

语文思维主要是指文学思维,而文学思维“主要是一种象征思维,依靠创造艺术符号来抒怀;文学思维又都具有情感取向,情感是文学竭力表现的内容,也是文学思维的工具;文学也都是情景语的结合,是感性体验、理性认识综合而成的情理结合的生命体验;文学思维的语言是直觉的凝聚,可以从语言直接感悟作者的情感心声”[1](姚远,2012)。何克抗教授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课题,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跨越式的读写结合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将阅读和写作整合起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基础”,写作“就是建构、就是创造”。[2]而选入教材的各种文学体裁的课文又都有其各自的结构特点、各自的思维特点,因此,就要针对不同文体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培养某种语文思维能力。

“由于儿童诗是感情饱满、语言生动、构思新奇、富于想象的文体,是童心看世界的结果,儿童诗的感性形象表现出儿童的情感和认识,因此,儿童诗的思维方式主要是诗意的想象。诗歌的创作和鉴赏主要应围绕对意象和意境的把握。而对于儿童诗来说,更重要的是‘捕捉意象’[3]。意象是‘人化了的自然’,大自然中的客观物象与孩子浓浓的情意相融合,从而生成了童话般诗意的意象。儿童诗的诗意想象主要通过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段来生成意象。”[4]儿童本来就“对一切细小的事物、细微的变化都极敏感和感兴趣”[5],因此,利用儿童诗来培养孩子从小处观察事物、展开诗意想象、表达真挚细腻的情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和平台。

二、研究对象与教学内容

对象:深圳市南山区NH小学一年级一班和二班。这两个班分别由两位语文教师任教,两位教师共同备课,除教学策略运用部分外其他的教学设计内容相同,学生能力水平相仿。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

三、研究步骤

1.第一课时教学实施

采用相同的教学设计方案完成字词、文意的教学。教学目标如下:

(1)学习11个生字,拼读、去拼音朗读、随课文朗读。

(2)学习3个生字、2个偏旁,组词、识记字形、学习笔顺、练习书写。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篇5

1可综合处理器主要

针对各类移动和消费性应用

今天的内嵌式微处理器性能优、功效高,主要针对各类移动和消费性应用,包括移动电话、机顶盒、游戏机和汽车导航/娱乐系统。在这个上市时间至关重要的新兴领域,如ARM的Cortex-A8之类的可完全综合处理器发展前景看好。

这类处理器能够依据实现方式的不同提供各种不同的性能点,对于要求苛刻的消费类应用,其处理性能可高达2000 Dhrystone MIPS (DMIPS),而对于低功耗设备,其功耗不到300 mW。这意味着虽然这类处理器使用功率仍在前几代移动设备的功率要求范围内,但其处理能力已取得了长足进步。而且,散热量的减少以及封装和集成成本的降低均让消费类应用受益匪浅。

当前Cortex-A8在嵌入式应用中出现了许多非常有趣的使用例子。一家领先的通信供应商基于应用处理器的产品要集成进可完全综合版的Cortex-A8处理器。新产品特点包括:改善的浏览器体验、高清(HD)视频、先进的Java多媒体和3D游戏。此类供应商预期在游戏应用中也会大量采用Cortex-A8处理器,因为该处理器特别适用于游戏的物理运算。

同时,另一家多媒体供应商计划将Cortex-A8处理器与其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用以集成到各类移动和消费性产品中。这些产品可以为终端用户提供灵活的低功耗多媒体加速技术,不仅可用以获得高性能,还可用于超低功耗2D/3D图形、图像、视频和音频处理。

ARM和微捷码公司一直与多家Cortex-A8处理器技术授权客户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完全自动化的RTL-to-GDSII实现流程。该无缝流程部署和使用简单,可即刻提供出色的QoR,且无需耗时的手工干预或手工方式。

2实现嵌入式Cortex-A8处理器的

完全自动化参考方法

由于对性能、功耗和面积(PPA)要求极高,早期采用Cortex-A8处理器的客户都对面积和时序关键功能块使用混和实现方法,即综合、手工结构布局和完全定制电路相结合。先将设计分成多个功能单元,然后再细分成功能块,最终根据复杂度来选择具体的实现技术。

在以优化或混和实现方式来实现Cortex-A8处理器的过程中,大多数厂商仍对时序收敛使用标准综合方式。设计中针对性时序和面积敏感的关键功能块是通过完全定制技术实现。这需要相当大的工程设计量,不仅延长了产品上市时间,也增加了总体成本。鉴于对稳健而全面的Cortex-A8处理器实现参考方法(iRM)的需求的增加,ARM和微捷码的工程师开始探索新技术和方法以完全自动化实现流程。此类流程的优势非常明显:提高了效率和生产率,与混和流程相比降低了昂贵的实现成本,并且显著改善了上市时间――而所有这些都是以PPA数量的合理让步为代价。

3先进的数据路径综合技术

多数数据路径集中设计(包括Cortex-A8处理器中复杂的NEON媒体处理引擎)可以细分为简单的基于加法器的算法。微捷码的Talus提供了自动化数据路径综合技术,有多操作数加法以及加法器与乘法器的微观架构具有更好的权衡余地。通过实用的运算符合并以及基于carrysave加法器的约简树技术,这些还可得以进一步优化。在建立carrysave加法树的同时,现在的方法是将约简树在MUX边界处打断。

在高速处理器设计中,操作数宽度越大(NEON块具有64位和128位宽度信号),时序性能下降就越严重。微捷码的Talus会自动将这些中间进位传送加法器推到约简树的末端,使其从多个减少为最低值的一个,同时改进面积和延迟性能。

4包含局部无容限OCV功能

一般的基于容限度的OCV考虑方式可能并不准确,会导致实现过程中占用面积增加。无容限局部OCV解决方案是通过计算精确的共用路径悲观(CPP)价值而提供。OCV的无容限局部处理方式允许进行准确一致的时序优化分析,并在全局模式(Global mode)、跟踪模式(Track mode)和最终布局模式中引入时钟插入后OCV的影响。通过以高精度分析OCV效应的影响,全局模式中的优化步骤能够改进时序,使得时钟树插入流程后能很快地见到OCV的影响。这样,优化技术就可以精确地贯穿应用于流程的剩余阶段。Talus还有一个改进的时钟树综合法(CTS),可让更多路径具有共享树,并且OCV的影响降到最小。

5实现Cortex-A8处理器的

同时考虑降低功耗

贯穿RTL-to-GDSII流程的功率管理是65纳米及65纳米以下技术中一大设计难题,是实现嵌入Cortex-A8处理器的设计时绝对要考虑到的一个问题。Cortex-A8处理器的ARM和微捷码iRM本来具有若干低功耗特性。在优化过程中,Talus中的全局尺寸调整算法会自动考虑漏电优化,同时还可减少尺寸调整、缓冲和负载平衡期间的动态功耗。

Cortex-A8处理器设计中超过94%都是由时钟门控的,能够在必要时关闭不重要的功能。Cortex-A8处理器中,全局时钟分配采用了多个等级的时钟门控,包括架构和主功能门控以及微处理器状态的细粒度时钟门控。有些高级技术还使用同等的延迟闭锁时钟门控(LCG),如图2所示。

6功率驱动的

时钟树综合(CTS)――布局

多数时钟树功率主要在叶级上消耗,这是由于存在高扇出、大电容网和大量叶簇(leaf cluster)。Talus中的簇后布局优化方式通过使寄存器更接近其驱动缓冲器(见图3),可以减少电容网络中的大量电容(“CV2f”中的“C”)。这将有助于减少Cortex-A8处理器实现中的CTS功耗。

7串扰规避优化

在65纳米及65纳米以下技术中,多数SoC实现流程包括了串扰规避优化,这是因为串扰效应会降低时序性能并可能导致逻辑失效。为获得可嵌入Cortex-A8处理器的高性能设计,有效的串扰规避流程也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在Cortex-A8处理器的ARM和微捷码iRM中,签核质量时序收敛QoR是通过使用包括有布线串扰规避和优化的流程来实现的,是通过基于单元的全局和跟踪展开布线的优化来执行串扰的优化,包括串扰考虑和串扰布线规避。这种流程减少了流程后期布局后变更工作量和详细的布线修改工作量。

篇6

关键词: 高中生 历史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学习和理解课本内容外,还要注重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因为历史思维能力培养能帮助学生对历史概念有准确理解,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掌握学习历史的规律,培养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特点

历史思维能力指再认识和再现历史事实,对历史客体进行分析评价,对历史现象进行解释,对历史规律进行阐述和揭示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一)开放性。历史教材改革重点应放到对人类一切文明遗产的继承、对世界形式的洞察、对中国国情的了解等方面。学生学习历史时思维能力应该是开放的,世界之博大,地球上多于两百个国家,有上千个民族,各国文化传统多种多样,国与国之间的文明应该相互交融,教师教育要面向世界,学生学习要走向国际,对于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的环境能源问题、人员资源问题等应创造解决条件。

(二)辩证逻辑性。高中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对历史现象本质中的必然与偶然进行辩证思考,用系统方法考证历史,从历史中挖掘民族精华。

(三)求实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在古今历史、中外历史的对照中实事求是、尊重历史,并得到新启示,对历史的真实性进行探索和发现。在当今这样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社会,对事物本身有独立思考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思维有创造性,对当今社会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二、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意义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让学生从传统对课本内容的学习记忆中解放出来,激发他们的自我反思意识及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建立起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的建立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历史体系,所以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三)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以辩证逻辑思维对历史内容有正确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历史观。

三、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实践

(一)培养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首先是建立多元化教学课堂。学生学习环境质量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素质好坏,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传统老师说教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进行教学。比如,讲授“运动和”这一课程的时候,因为其中教学重点较多,而学生在学习中像等重点可能与其他相似教学内容混合,让学生对进行自由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讨论中感叹英雄的气节,对清朝政府的覆灭感到振奋等。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能通过建立思维结构掌握熟悉,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另外,讲述“古代希腊、罗马政治文明”这一专题的时候,教学内容涉及太多学生非常陌生的希腊文明,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内容,让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更深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全处于疲劳的理解状态,以此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有效结合,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材内容虽然很丰富,但由于学习时间的局限性,一些有助于学生开拓历史思维的内容在教材中是没有的,需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补充,让学生利用这些课外史事史料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比如,可以推荐学生关注央视的《百家讲坛》,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或许对其中的讲述并不能完全认同,激发学生对历史真实性的探究兴趣,从而让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历史教材内容的掌握是学习重点,学生通过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的核心。

四、结语

培养高中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教师的教学核心,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思考、反思、判断的辩证逻辑能力得到培养,对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1]陈德康.“提问式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对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影响[J].教育探索,2001(8):57-58.

[2]梁志玲.探究性学习在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应用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教学为例[D].赣南师范学院,2013.

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开放性思维;重要性;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038-01

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要求使得初中的历史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背书式教学,而应该在传输知识的基础上更注意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一 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传统的历史教育主要是对历史知识的传授、社会发展规律教育和思想认识教育,教材被等同于教科书。在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的驱使下,教科书被视为金科玉律,教师向学生讲述的历史实际上是历史教科书的历史;教师对学生学习历史的要求,主要也是历史教科书的要求;历史考试的答案,其实也是历史教科书的字句。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只是简单的单向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则很难体现,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丧失。

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对传统观念历史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注重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而且还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他们看问题的方法和角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更加多样。新型的教学观要求打破学科学习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

二 培养开放性思维能力的策略

历史是过去的现在,现在是将来的历史。历史并不是像教科书中为了教学方便而一课课的分节分章的,历史是一个连续的相互联系的过程,历史课的内容在看似不同的章节中有着属于历史的内在的关系,历史课程本来就应该是开放的。在历史的教学中,要培养开放性思维应注重以下策略。

1.于意义理解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是人们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对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是人们成功地完成具有史学意义的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有层次的,即低级到高级的程序,它包含了诸多能力,包括识记鉴别能力、领会注释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同时,历史思维方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它包含有顺时思维和逆时思维、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等。显然,思维的不同特征和多种表现形式,说明了历史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作如下的理解: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导致历史思维对象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人类历史是纵贯古今,横跨全球,造成历史思维的条件、时间、空间是极为广阔和严格的。而且历史学科涉及到社会的各种内容又极为精致,历史发展既有同一性,又有多样化,致使历史的思维方式中既有逻辑性又有辩证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要使学生有序而非杂乱的,系统的而非零碎的,有规律的而非盲目的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仅凭中学历史教材提供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向学生转授这些有限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用日渐增进的思维能力去探求无限的知识与智慧。

2.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注重历史知识的分析,只是教给学生一些枯燥的历史史实,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在教学中,知识还是要传授的,但是却不仅仅是对知识的传授,重要的是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参与,避免他们只在“听故事”,而忘记了去思考。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如怎样评价历史人物才能做到客观公正等,以激励他们去思考。此外,还可以提出一些更具广泛意识、更具穿透力和挑战性的问题。

3.开展启发式教学,提高思维含量

篇8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早在孔子那个时代就已经表明了学习要以兴趣为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历史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冲刷,但是正因为如此,也使其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所以要将其和现实生活更好地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赋予其全新的活力,从而被大众广泛接受。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其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老师的引导,很多学生渴望的课堂应该是幽默生动、贯古通今和饱含感情的,而且这样的课堂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应该具备的条件之一。如何将那些陈旧的历史故事用现代的形式更生动和发人深省的表达出来,同时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要调动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情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正在于此。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将所涉及的内容与当下的时事政治等社会信息相结合,运用历史的观点进行评价和讲述,引出讲课的主题,使学生可以用历史的思维模式看待当今的社会现象,这样可以在引起学生的关注的同时培养他们自身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的印象从而牢记历史。必要的时候可以引用讨论的形式,加强学生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主要是历史和当今时事政治等信息相结合的讨论,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2、合理指导学生阅读与思考

很多学生对于历史的掌握主要是背诵,几乎很少有人可以达到深入思考的层次,这样的教学是不够深刻的,也不是教学的目的,只会背其道而行之,增加学生的负重感,单纯的背诵更不能起到对学生思维能力锻炼的效果,同时也不能加强阅读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其可以在阅读的基础之上加深理解,或者是在理解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总之,要将阅读和理解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将其当作一门学科认真学习,领会到其真正的作用。除此之外,适当的归纳也可以起到学习历史的效果,不一定是按照课本的内容记忆,可以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记忆历史,这种概括的能力也是对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可以让学生自由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3、将强对教学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仔细认真的观察,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因材施教,对待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最后才是综合全体学生的能力展开思维能力教学。这不仅需要加强对教学的重视,更需要老师发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这对学生历史性思维的调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不能仅仅是考虑升学率与教学的压力等客观因素,要重视对每一个学生的引导,不能因为教学任务的要求大至完成教学,因此需要老师细心留意与积极教学相结合。

4、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时候,可以更好的引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资料,在这些历史资料中有很多故事都是生动有趣的,比如卧薪尝胆和岳飞刺字等,老师可以运用这些故事与材料开展教学,培养学生更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在学习历史的同时可以展开自己的联想,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尽量的主张学生从反面进行思考,主要是要从教材的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提出不同的问题,从对立面或者侧面认识和学习历史,往往能得到很多意料之外的收获。最主要的,还是要从历史课本的知识中提炼出重点,让学生真正认识历史运用历史。对于历史故事的想象其实非常重要的,很多历史多数是没有图像或者影像资料的,更多的只是来自于文字的考证,对于过去发生的故事,不能仅仅是从文字中学习和了解,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发散思维,想象过去这些发生的故事的情景,这样来学习历史,才是对历史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老师需要尽量的找一些资料结合文字展开教学,实现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5、总结

篇9

历史思维能力想象误区一、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的内涵

对历史思维的解释有多种理解,一般认为历史思维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以认识过去和现在并预测未来为主要内容,以时间、地点、人物为基本要素,以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为人物的认知体系。由此形成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为实现历史思维而进行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是人们用以再认和再现历史事实,解释和理解历史现象,把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和评价历史客体的一种素养。广义的历史思维能力是指运用分析和概括、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历史思维的,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个性特点,并总结出其异同和规律,并且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分析,得出的结论,并将其运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历史思维想象能力存在的误区

1.教学活动脱离课本,过分注重考试

很多教师对能力的评判以考试成绩为标准,从而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味的追求高、深、难,甚至脱离课本进行题海战术,在解题中训练学生考试的能力,这是非常不正确的。一方面,考试远远不能代替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考试为纲训练学生必将使学生的历史思维想象能力大受其害;另一方面,历史教材是学生进行历史想象的第一课堂,教师不但不加以重视反而抛弃教材的做法实在舍本逐末。

2.忽视学生的主动性,缺少课堂互动

想象能力的第一步就是与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与互动,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一方面传授了知识,另一方面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更启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然而在目前的历史课堂上,仍然是单纯的讲授为主,课堂形式单一,教师很少真正运用情感教学进行情感互动,使得课堂的主体依然是教师而非学生,教学方式依旧是填鸭灌输式,学生很难在课堂主动展开想象,教学形式呆板僵硬,打击了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3.教学形式单一,忽视调动学生的兴趣

历史课堂不应该仅仅是讲授基本史实的课堂,而应该融知识性、技能性、想象性、能力性于一体,尤其的对学生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更要求课堂形式多样,教学手段丰富,积极通过课本插画、历史照片、电影、录音等工具。然而当前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过多地重视考试,仅立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探索,教学形式过于单一,缺乏新意,不利于培养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忽视,更难以启发学生对历史的想象,严重影响了学生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的提高。

4.教学目的不明确,重点不突出

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应该作为教师的教学目标之一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然而本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综合的教学目标的历史教师却只是尽力完成教学任务,而非帮助学生启发历史思维想象能力。在课堂教学前,教师缺少很好的评估和对学生充分的分析,对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有针对性的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由于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切实际,也没有突出重点、难点,一贯地对学生进行技巧和方法性的硬性灌输,很难实现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走出历史思维想象能力误区的途径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不止将学生当作是教育的任务,还应该将其当作是朋友,甚至也是学习的对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想能力,需要教师更加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积极地融入学生当中,与学生多交流互动,尝试与学生做朋友,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不戴有色眼镜看待学生,对待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要如此,不能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判定学生的综合能力。

2.进行合作型探究教学

历史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课堂,为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想象能力,课堂应该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历史教师应该积极地进行合作型探究教学,主动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互助合作、主动联想和探究,比如可以开展历史辩论赛、情境展示等课题。

3.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教媒体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教学中。经验表明,这些电教媒体深受学生喜爱,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视听等三维手段,将使创设的情境更为形象、生动、逼真。教师可以通过录音、幻灯、DVD、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各种电教媒体的应用,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资源,如文字、图片、音乐、短片等,充分发挥各种元素的作用,主动创设图文、声像相结合的情境,使教学内容鲜活生动起来,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学生提供主动想象的氛围。

4.通过实物、图片创设情境

在人的各种感官中,视觉是人获取外界知识最直接有效的工具。在口语教学中经常利用实物、挂图、简笔画、录音机、投影仪等来强化视觉效果,将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把握更深刻。实物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各种直观手段,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而把学生自然而然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更能融入教学、参与教学。

5.引导学生了解基本史学理论并关注当前社会热点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就是培养学生对基本史学理论和当前社会热点的把握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在常规的教学之前必须给学生讲清基本得史学理论,奠定学生进行历史思维的基础。另外,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注意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历史在应用中方能有生机,更能调动学生进行主动性想象的思考。

四、总结

作为历史思维能力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想象思维能力包括运用相关历史事实进行基础的判断、形象的再现以及抽象的推理,要求学生对史实进行联想、想象、综合、分析等加工,将学生从直观性的学习带入到抽象的、创造性的学习中去。本文在此框架下,探讨了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的内涵,着重分析了当前历史教学存在的误区,并探究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要真正带学生走出历史思维想象能力的误区,就需要教师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历史、主动参与教学,走进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灵,思考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黄龙海.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J\].考试周刊,2013,(04).

\[2\]唐钱卫.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走出误区\[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03).

篇10

一、更新观念,重视历史学科的思维功能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学的影响,不管是闭卷考试,还是开卷考试,都只是将历史学科定位于对历史知识的简单堆砌,闭卷考试就是背,开卷考试就是抄,普遍认为历史学习是不需要动脑的,只是简单而机械地记忆历史信息。教师不重视,学生不喜爱,将历史课当成故事课,玩耍课,只是在考试前突击几天来机械地应付考试,忽视了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与独特性,这样的教学观念本身就是错误的。观念是行动的向导,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会直接产生什么样的教学行为。要在历史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思维,首先进就要转变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历史无用论的错误认识,要明确“历史不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要认识到历史学科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只有教师在思想上重视,观念上更新,更加重视历史学科的人文性、思维性,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为学生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历史课堂,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思考与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用历史思辨的眼光来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转变关系,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将教师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则是机械而被动的接受者,学生失去了主体参与和主动思考的机会与权利,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和积极思考的教学只能成为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参与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确立学生在整个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生主动的思考与积极的思维中来构建知识,提升能力,培养思维。为此教师要对师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让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自主探究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闪现思维与智慧的火花,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

三、比较教学,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

所谓比较教学法,即从众多的历史现象中发现共同特征,在共同现象中来找出各自的特征,这样的学习不再局限于孤立的学习与肤浅的认知,而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与思维,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与比较,这更加利于学生历史分析能力的培养,这也正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是孤立而片面地进行某一知识点的教学,而是要对历史教材进行全面解读,对各知识点全面了解,理清之间的脉络关系,将众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历史现象进行分析与比较,找出异同,让学生在深刻掌握知识的同时促进学生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如在学习“郑和下西洋”时,可以将之与新航路的开辟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分析与比较。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的充分交流,在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规模以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规模等的基础上,共同总结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虽然目的不同,但意义相同,都加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这样通过分析与比较,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各部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又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联系热点,提高学生历史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