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篇1

Abstract: Smart city construction is conducive to improve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promot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is the trend of city development.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is the cornerstone of smart city and its construction level will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smart city, so government needs to greatly enhance the intelligent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bility. This article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wisdom smart city and infrastructure, analysis the smart city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ode status, and put forward the suggestion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mode.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基础设施 建设模式

Keywords: Smart city, Instruction, Construction mode

一、引言

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人口膨胀、资源短缺、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市病已逐渐成为我国各个城市发展面对的重大挑战。智慧城市的实质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从而为城市中的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支撑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其建设水平也会决定智慧城市的发展前景,因此建设智慧城市需要大力提升智慧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目前智慧城市有很多种的定义,比较权威的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对“智慧城市”概念的描述是:“智慧城市是目前全球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民生核心需求这些发展要素,将先进信息技术与先进的城市经营服务经验进行有效融合,通过对城市的地理、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系统进行数字网络化的管理,对城市基础设施、基础环境、生产生活相关产业和设施的多方位数字化、信息化的实时处理与利用,为城市治理与运营提供更简洁、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与行动工具,为城市公共管理与服务提供更便捷、高效、灵活的创新运营与服务模式。”国脉互联将智慧城市分为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人群、智慧产业、智慧管理、智慧民生、智慧环境等6个部分,其中智慧基础设施也就是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它是智慧城市的DNA,也是智慧城市健康运转的生命线。在整个智慧城市理论体系中,国脉互联认为智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第一,信息网络设施,包括有线宽带、无线宽带、城市物联网及三网融合等,这是智慧城市的信息传输系统;第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包括云计算平台、信息安全服务平台及测试中心等,这是智慧城市的公共数据存储、信息交换及运营支撑平台;第三,经过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主要是对包括水、电、气、热管网,以及道路、桥梁、车站、机场等设施的感知化与智能化建设,从而形成高度一体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有准公共产品性,网络经济性和智能化等特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不同于传统的基础设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建设运营的基础,可以保障智慧城市各项功能能够顺畅、稳定、协同运作的硬件设施。智慧基础设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拥有对外界的感知功能,实现物质世界和信息世界的实时数据连接,搜集并获取有用数据。此外智慧基础设施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衡量指标。

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智慧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管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成为投资热点。据统计,在智慧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方面,在2012年总数量已经达到510530个,市场总规模达到119.3亿美元,预计到达2020年,中国数据中心保有量将超过8万个,总面积将超过3000万平米;智慧基础设施智能电网方面,在十二五期间总投资预计为15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总投资将达4万亿元;智慧基础设施智能交通方面,2013年的市场规模达到近4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全行业的市场规模将接近2000亿元;智慧基础设施智慧管网方面,2013年全国建设总投资约41亿,预计到2015年市场需求将达到60亿。由此可以看出,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每年都在快速增加,将成为未来几年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领域。

我国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当前我国各地在推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感知终端能力不足,覆盖范围不广;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程度不够,运营管理效率较低;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盲目超前、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现象;投资主体分散,政府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对民间资本开放不够。因此,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建设时必须进行统一规划,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价值和效益。

四、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

通过分析国内外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型,基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量大、政府财政支出有限的现状,国家正在鼓励和推广引进社会资本到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在社会资本进入的背景下,应当依据城市发展的程度及建设规模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模式。

一是针对非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采取不同的投融资运作模式,如非经营性项目可开展BT模式,准经营性项目可以开展PPP模式,纯经营性项目可开展招投标拍卖、BOT模式、TOT模式等。二是按照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分类选择建设模式:信息网络设施,如有/无线宽带、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可采用国有独资企业建设运营、BOT模式等;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如云计算平台、大数据基地和信息安全服务平台等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可开展PPP模式、BOO模式等;智能化改造的传统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电网/智能管网,可开展BT模式、ABS模式等。三是建设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三位一体”,一些风险可控和城市重点建设项目可由政府或政府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包揽建设;部分项目投资建设后可实行O&M(委托运营)模式。

五、结束语

发展智慧城市,是我国促进城市高度信息化、网络化的重大举措和综合性措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是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和前提。选择合适的投融资模式对可提高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减少成本增加效益。上文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提出一些意见,其中还有一些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依据实际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李林.智慧城市建设思路与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1-2

篇2

关键词:智慧城市;建议;基础设施;模式

前言: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信息科学技术也发展迅速,智慧城市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推动城市向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转变、提高城市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等都是智慧城市建设所研究的方向,而对于智慧城市模式的研究极其重要,必须有基础设施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基石,才更利于智慧城市的发展和建设。

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以及经济属性

1.1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含义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一方面是指:城市的地上和地下个设施,通常运用信息化和网络手段来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慧化管理;另一方面是指在城市范围内建设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信息基础设施:

以光纤为网络的城市:在2010年之后,国家加快推进光纤宽带建设,加快实施光纤到户、光纤到村。

以高速宽带无线发展技术的城市:高速实现无线网络的随时接入、高速使用,让公众可以更好地使用无线上网,作为信息化的城市,这项发展是代表城市发展迅速的一个标志,尽快实现城市运行效率高、竞争水平高的标准。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的城市:对于三张网络的使用,通过技术的改造,将三张网络结合起来,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演进过程中,慢慢地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功能,并提供语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一些服务。

智能电网的城市: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传感和测量技术,使用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在控制方法以及系统技术应用上,进行正确的决策,这样才能实现安全、经济、高效地使用电网的目标。

物联网广泛应用的城市:更多地利用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于各行各业中,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以实现城市的物联网网络快速发展。

1.2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

对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自然垄断的特性,对于目前企业数量较少,所以投资者在项目上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对项目的投资就会减少,这样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企业就很少。而一些企业经营的公益性又较强,这样就导致了一些矛盾问题:一些企业经营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要维持较高的价格,由于行业经营的公益性较强,导致要维持较低的价格,并且需要较好的质量,这样不协调的目标让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很好的进行。

对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准公共产品性,对于建成的基础设施,所有在其覆盖区域内的公民都有权利享受消费此设施的权力,所以有着不完全非排他性;当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成之时,在一定程度的用户数增加不会影响智慧城市基础建设生产和运营方面的成本,不论是一个或者是更多用户的使用上消耗成本都计算为零,所以这项基础设施所有人都可以获得。

对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网络发展,相对于其他网络型基础设施更加经济,政府的协调和规制能力要求也很高,与传统意义上的传送水、煤、电等物质和能量形式的网络经济形态完全不同,对于节点和连接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形式也很复杂,对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宽带和无线互联网络,已经超出国界的范围,渐渐地形成了全球化的信息网络;传统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以及互联网络的数字平台上互相融合的趋势也很明显了,从物理传送、业务平台到实际应用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技术体系越来越复杂导致管理和维护出现了问题。

2、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研究

2.1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

我国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坚持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在城市光网方面全国使用率已经达到54%;在网络覆盖能力上,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了2300万户;在宽带用户发展上,新增固定宽带接入互联网家庭超过了1000万户;无线城市方面,应用总数已经达到了1.8万;在三网融合方面,全国已经有54个地区成为“三网融合”的试点区域;对于一些广电总局批准的网络视听节目持证机构明显快速地增加了;在智能电网方面、物联网方面发展迅速,政府也加大了对示范区内物联网产业的财政支持,加强了税收政策的扶持,并推进物联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2.2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虽然发展不错,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投资主体较为分散,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有各级政府、电信运营商、广电、电力公司、相关企业等,由于较为分散,所以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多元投融资的激励不足。在基础建设的前期,政府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这项目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不够,不能对民间资本形成吸引和拉动,所以资金发挥的效率不大。三是运营管理效率低,对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融合共享程度不够,部门随建了专有设施,但仍不能形成高效的运行和管理模式。

3、我国发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模式的建议

在当前国内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形势下,引入民间资本,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选项。

3.1构造公私合作模式

民营企业通过购买或租赁的形式获得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使用权,这样对于民营企业可以在政府的特许经营权下向用户进行收费,更加激励民营企业的经营力度,作为民营企业自己的产业一定会用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经营。

民营企业对政府拥有的指挥城市基础设施进行经营和维护,政府可以向民营企业支付一些费用,这样民营企业和政府就成为了合作伙伴,可以对各部门的电子政务设施进行统一运行和维护管理,政务资源信息资源管理中心支付相应费用给运维企业,同样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3.2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扩建和改造与政府进行合作模式

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扩建过程,政府同样会向民营企业发放特许经营权证,这样民营企业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之后,再进行管理。特许权下,民企经营者可以向用户收费,还会向政府提交一定的特许费,这样可以加快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升级改造的速度,同时还为政府下一次新建基础设施筹集到了一定的资金。同时在配套措施上,政府也要放宽对改造扩建项目的准入门槛,有资质的民营企业都可以平等参与。

3.3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公私合作模式

对于新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首先已有的基础设施不可再用,需重新建设;其次对于业务和承载的需求也需要重新建。政府可以采取建设-转让-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建设-拥有-经营等形式与民营企业合作。

建设-转让-经营,民营企业以租赁的形式获得经营权,把建设时使用的资金作为租金,从而获得优先租赁权。这种形式有利于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同样利于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

建设-经营-转让,民营企业对智慧城市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之后进行经营管理,按照特许经营的合约时间到期后转交政府。

建设-拥有-经营,由民营企业建设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然后进行永久经营。

这些模式可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根据专业化分工经营,将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外包给第三方民营企业,并加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4、结语

对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最好的措施是公私合作模式经营,在政府的支持下,更需要民营企业的努力工作,以及大众的资金支持,才能更好地发展智慧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智慧城市;城市建设与管理;智能化基础设施;管理平台;智能交通产业

1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智慧城市发展,给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建设、运营、服务带来变革性的变化,并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应用模式呈现。以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隧道股份”)在盾构法掘进技术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为例,阐述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理念。

1.1盾构法隧道施工专家系统

1992年由隧道股份、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及上海工业大学(现上海大学)5家单位联合开发形成初步模型,以人工智能预测技术解决上海地铁盾构法掘进过程中地面沉降预测及沿线建筑物保护问题。该系统经过近10a的开发调试,已成功应用于上海软土地质下的盾构穿越工程,破解上海地质密码,突破前苏联专家提出的“上海不适宜建轨道交通”的观念束缚,并指导完成延安东路隧道南线、外滩观光隧道等穿越黄浦江的工程项目建设。

1.2盾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系统

2002年为构建多项目盾构法隧道施工数据仓库,运用经典解析公式及分级神经网络技术开发并形成盾构隧道远程信息智能管理系统(见图1)。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原理,通过经典参数计算法和遗传算法的研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控制地面沉降的推荐参数,实现对隧道施工的实时监控与管理,搭建技术信息数字化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为盾构参数的优化和环境保护提供可靠的依据[1]。这套系统广泛应用在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中,有效减轻施工管理人员管理强度,通过信息快速传递加快决策,实现质量管理的事前控制,达到施工参数的最优化,产生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也为隧道智能化施工及大数据管理奠定基础。

1.3盾构法施工管理平台

该平台以管理驱动为核心,基于大数据处理方式,深度挖掘盾构法隧道施工数据指导施工。针对盾构设备健康状况,开展盾构机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实现信息平台数据高速共享,为工程协同施工、抢险提供服务。该平台已将监控范围扩展至上海全部在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应用效果受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高度认可,不仅实现对盾构法隧道施工中质量、进度、安全和设备等海量数据和实时数据的监测集成,还实现对盾构法施工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风险预警及智能决策。

1.4基于智慧城市大数据管理的BIM技术应用

BIM的精髓在于将信息贯穿于市政工程整个生命周期,实现市政工程全过程的生命期管理[2]。2010年~2013年是BIM技术应用发展的第一阶段,以着重解决项目技术难点为应用目的。设计方面可实现在结构图中检查钢筋碰撞与管线等构筑物碰撞的潜在危险;施工方面主要通过3D、4D、5D模型实现施工可视化、进度控制和工程量统计及成本控制等应用。以上海预制装配式研发中心项目为例,该项目于2010年建设,在项目中采用Revit和Tekla2个系列软件进行BIM建模,在提升项目设计和出图效率的同时,有效减少交叉碰撞矛盾,实现施工过程的可视化和精确化统计管理,优化施工工序,提升施工管理水平。2013年~2016年是BIM技术应用发展的第二阶段,该阶段强调业主主导地位,利用标准、平台和网络技术,实现多方、多专业协同应用,并以项目数字资产和资产移交运营为目标。以厦门市轨道交通L1一期工程BIM项目为例,在项目建设之初,业主创建一整套BIM技术应用实施标准,应用“同城光网”协同技术,将11家设计单位(20个专业)、16家施工单位通过BIM平系在一起,建立126.87GB的协同模型。实现对工程质量、进度、安全和投资等方面的高效集成化管理,有望形成国内第一套完整的轨道交通项目数字资产。

2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的先驱与产业化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视角下,智慧城市管理模式在新技术渗透中逐步带动传统产业技术更新迭代,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中催生出信息化、智能化的细分市场,产生特有的产业竞争态势,以智能交通为例,阐述智能交通给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带来的变革、发展和产业化。

2.1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先驱领域

智能交通产业在完善道路设施基础上,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等集成运用于地面运输中,建立新型现代服务业。随着城市化建设加速发展,智慧交通在城市化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地位,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2012年12月由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伊德•科恩博士提出“城市智慧论”评价体系排出全世界智慧城市发展前10位中,50%以上的城市均将智慧城市的发展聚焦到智能交通领域。我国综合运输效能低下、公众出行不便、交通安全态势严峻、交通能耗高、交通服务水平落后。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绝大多数城市交通成为困扰之一,给经济、环境、治理等带来一系列难题。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城市交通体系转型升级的关键要素。国内智能交通应用成果主要包括智能化公共交通、智能道路交通管控、停车诱导及信息化管理、ETC不停车收费及ERP等。在珠海智能交通体系规划中,建立健全珠海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运营维护与管理机制,汇聚城市道路、公共交通、港航、停车、公路网的交通数据,保障系统建设有序、统一的交通数据接入标准;市中心交通信息采集覆盖率90%以上,实现市中心路口联网率90%以上,确保公共交通智能化服务平均运行速度20km/h;通过品质服务,搭建完整的公共交通管理系统架构,建设专用机房和监控调度大厅,实现与珠海市交通信息中心的信息交互以及与珠海市交通指挥中心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见图2)。

2.2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设想

智能交通产业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管理,提升出行效率,支撑安全和绿色发展,打造交通数据实时获取、交通信息交互、交通数据处理、智能化交通安全、智能化组织管控等技术集成创新,作为“城市交通大脑”为智慧城市建设与管理奠定基础。1)城市交通出行的互联网共享经济。以绿色出行城市共享单车为例,参照法国智能自行车运营及其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2005年德高公司在里昂开发运营的VELO'V公共自行车系统,德高公司在其12a运营期内获取该系统全部城市广告垄断权,并获得约6亿欧元的可观收入。目前,其智能化运营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已覆盖法国、澳大利亚、比利时、西班牙、俄罗斯及日本等全球多个国家的近30座城市,至今仍保持着智能化自助自行车运营领域的世界排名第一。在国内,城市交通共享发展过程中也出现如ofo、摩拜、滴滴等,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紧跟市场需求,重点解决城市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出新的商业与产业发展模式。其中摩拜单车从2015年10月首轮融资开始,不到一年时间摩拜单车完成三轮融资,且融资规模不断扩大,最近一轮融资规模达到1亿美元。随着技术的更新迭代,该领域还有很大的产业化发展前景。2)城市公共交通大数据信息服务。未来随着综合交通发展和便捷出行的要求,信息共享和智能化服务技术将得到充分发展和应用。在主要大中城市建成覆盖公共交通、城市路网、高速公路以及综合枢纽的集成化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支持和服务系统,实现对公交车、出租车、城市轨道运行车辆以及客运枢纽运营车辆的智能监管,实现对城市交通运行的整体协调管理与服务(见图3)。3)智能运输安全保障体系。中国交通安全事故死亡率常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智能交通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领域的应用至关重要。智能化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是人、车、路协同的综合系统,不仅需要人和车具有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还需要作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道路及交通设施具有智能化,能提供分析事故成因、预控决策、安全管理服务,从而实现交通运行安全防控一体化。

3结语

智慧城市终将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并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核心承载平台。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未来智慧城市更富有创造力、吸引力,成为智慧城市发展的坚实基础。未来,城市智慧化程度的不断提升需要更多城市管理者、建设者、运营者等多方资源的互通协同,基于集成化商业模式及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是今后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洋.基于BIM的建筑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

篇4

武圣均

享受阅读乐趣, 阅读完李开复先生所写《做最好的自己》一书,受益匪浅。这本书里包含了很多需要我们掌握和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人生观点:如何追寻成功﹔如何培养诚信的价值观﹑人生观,认识到积极主动的重要性和自信、勇气等等。得到启发,一个人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先要学会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道路,只有经过沟沟坎坎,拐角拐弯才发现原来是这样的。才可以在拐角拐弯处看到的是另一片场景﹔才可以在路上让自己不断前行﹔才可以在路上让自己奔跑﹔才可以让自己在路上朝着目标冲刺遥遥领先﹔才可以不让自己在路上跌倒!

做最好的自己,需要有强大的事业心﹑务实心﹑创新心﹑进取心!在工作上加强学习,熟悉市政专业业务知识,及时给自己充电,补充容量,弥补自身工作上的不足。发扬吃苦耐劳﹑实干﹑苦干﹑巧干的精神,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把自身工作做好,虽然工作中不一定会做到完美,但是尽职尽责就好。就我们市政工作来讲,市政工作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关乎城市的现代化文明程度,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窗口。2013年元月,岳麓区市政局在领导决策下以“贴心市政,造福百姓”为总体工作思路,努力把全区市政管理维护工作推向更高水平。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面貌,使老百姓居住舒适度进一步增强。一心为市民服务的宗旨!2013年5月9日,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组织召开了防汛专题部署会议。讲到“城市的地下排水考量着城市的良心".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首次以国务院名义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文,坚持先地下,后地上,建成排水防涝体系。改变道路不断出现“开肠破肚” “马路拉链”等现象,导致管网混乱。地下管网被称为一个城市的“良心网”。这些给了我们这些市政员工一支强大的兴奋剂,同时也给了我们工作上强大的压力。

篇5

经济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和条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近年来,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人本、生态、节约”的理念,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从根本上破解城市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推进城市建设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推进城市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处置好规划与建设的关系。要制订顺应经济发展要求的超前性规划,以高起点规划带动高标准建设,节省城市建设的成本,提高城市的档次和综合功能。二是处置好经营与治理的关系。坚持以城市经营带动城市治理,充分应用市场经济手段,创新机制,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以城兴城”的市场化之路,完成城市自我积聚、自我增值的良性发展和快速发展。三是处置好扩容与提质的关系。坚持提质与扩容并举,进一步科学定位、合理确定鸣凤城区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构造,不断提高城市的内在和品尝。四是处置兴城与兴业的关系。坚持以兴城促进兴业,充分发掘和发挥当地的天然、经济、区位、地舆、人文、技能、资源等优势,扬长避短,科学选择和确立具有特征的主导产业,指导和突出市场与工业园区的结构,完成产业的堆积和城市的繁荣,到达兴业与兴城的同步发展。

二、推进城市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突出抓好四个重点。一是以推进理念创新为重点,提升城市竞争力。规划是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也是节约城市建设成本的最有效途径。要充分学习、吸收先进地区的规划理念,认真分析工业园区建设、老城区建设用地紧张和国家级园林县城创建等城市规划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结合实际、打造特色,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和规划体系,不断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切实实现城市规划上品位、增魅力。二是以推进产业聚集为重点,提升城市承载力。要充分发挥城市建设为经济发展的规划储备用地、改善综合功能等方面的首位作用,找准城市化与工业化的最佳结合点,优先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拓展城市空间、培植城市产业,形成人口集中、生产要素集中、消费集中、资产集中的城市建设格局,提升城市的承载力,推进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三是以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为重点,提升城市吸引力。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增强竞争力的“资本”,努力争创国家级园林县城,不断完善规划、配套设施,提高管理水平,着力解决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城市对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形成招商高地,引资洼地,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以切实改善民生为重点,提升城市凝聚力。让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受惠于民,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完善农贸、五金、水果、家电等专业市场布局;进一步拓展城市骨架,完善设施配套,加大城市道路、供水、排污等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休闲广场、公共绿地、环卫设施布局,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对上争取工作力度,形成商品房、廉租住房等不同梯次的住房保障格局。

三、推进城市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严格把握四个关口。一是严把项目关。量力而行,量入而出。规范确定城镇建设项目的机制,严格执行项目策划、前期论证、方案评审、概算编制与审核、工程招投标等年度项目建设基本程序,切实做到“两不突破”即:拟建项目总预算不突破当年我县年度建设资金总预算,单项建设项目不突破经确认的项目建设预算。严格执行年度建设资金总预算和单项建设项目预算,不因主观原因增加、变更建设项目。二是严把建设关。科学设计,加强监管,提高建设质量。要从设计的角度控制建设项目投资,加强所有建设项目的设计管理,优化设计方案,选择最优设计,避免往复建设,把有限建设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加强工程建设现场管理,优化施工组织,提高施工质量,抢抓工程进度,通过现场高效率管理实现效益。三是严把资金关。开源节流,重视建设资金归集,有效使用资金。要在保证财政资金稳定增长的基础上,按照有关政策规定,把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建税、公用事业附加费、电力附加、土地出让金等各种城市建设政策性资金有效归集,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减轻财政资金在城市建设投入方面的负担。要加强建设工程项目的决算审计,做到项目前设计控制,项目中管理控制,项目后审计控制的“三过程”投资控制制度;要逐步健全市政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制度,打破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单边投资的模式,善于运用市场的办法,实现市政基础设施投入的多元化,减轻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及维护费用的压力。建议出台《市政公共设施有偿使用管理办法》,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使用、谁负担”的原则,对赢利性使用单位按一定标准收取有偿使用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和建设。四是严把管理关。注重城市建设的同时,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管理,保持城市良好的经营秩序,维护城市良好形象,节约城市运营成本,通过管理出效益。

篇6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生态宜居;衡水市

新型城镇化是十的一个新的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重点强调“以人为本”,以质量为关键,“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智慧城市是信息化进程的一个阶段。智慧城市通过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髙城镇化质量,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一、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截至到2011底,我国城镇化率巳超过了50%。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十和之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把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作为基本特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二、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城市未来发展新的方向,是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等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化的城市形态。IBM公司分别在2008年和2010年提出了“智慧地球”和“智慧的城市”这两个理念。可以说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从理论到实际,落地我国的重要举措。

三、向新型城镇化转型迫在眉睫

这些年来,城镇化进程突飞猛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时也积累下来了很多亟待处理的问题。农业、工业技术落后并且创新少,空气、水、土地严重污染,城镇空间快速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城乡公共设施配套不足,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发展太快,没做好城镇化的充分准备,因此显得很被动。为了实现绿色、低碳、集聚、可持续的发展,向新型城镇化城市的转型迫在眉睫。

四、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智慧城市和新型城镇化提出基本上在同一阶段,两者本质一致,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二者的共同原则。智慧城市强调应用信息化技术满足居民们的各项需求,新型城镇化则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主旨。从而更好的服务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社会经济水平。新型城市化给智慧城市建设带来了良好机遇。新型城市化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人为本,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而向质量提升的关键就是加强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换挡,建设一个和谐、绿色、美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五、推进衡水市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思路

当前,衡水正处在城市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时期。衡水市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提高技术水平,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带来的便利生活。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深化认识

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内涵的理解,对提升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工作。

(二)改善民生质量

当前衡水市发展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居民生活质量。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积极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同时,改善现有的交通拥堵、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稀缺问题,智慧城市中可以构建智慧交通系统、智慧医疗系统等公共服务工程。使得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改善民生质量。

(三)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是建立在了解市民的真实需求基础上的。建设智慧城市,服务型政务信息系统的应用将能够更广泛的汇集广大市民的真实需求,同时进行对政府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公开评估,起到更好的监督作用。各类信息资源高效整合,更加公开透明,市民的知情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和落实。这种情况下,市民对于政府的政务监督将会更加有效,使得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交流不断增加,从而城市管理的民主化程度将会不断提高。

(四)促进经济发展

调整产业结构,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和对环境有破坏的产业转向绿色产业;将信息技术与衡水优势传统产业结合起来,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的同时提高区域竞争力,依托衡水市智慧城市建设打造新型城镇化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培育新型服务经济业态,促进智能化的生活服务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仇保兴.智慧地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J].城市发展研究,2013,5.

[2]李霁.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N].光明日报,2014.

[3]钱斌华.构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PPP模式[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2,10.

[4]张军芳.衡水市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研究

[5]陈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上海新市镇发展策略思考[J].上海城市规划,2013,4.

篇7

在创建园林城市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

***市建委

各位领导、同志们:

创建园林城市是市委、市政府继我市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后作出的又一重大工作部署,是今后两三年内我市城市建设的一个中心目标,我们市建委系统全体职工坚决拥护市委、市政府的这一工作部署,将以实际行动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以百倍的信心和干劲,投入到创建园林城市的工作中,为建设特色显明的山水城市、生态城市贡献力量。为此,我们将努力做到:

一、全体动员,提高认识,激发广大干部职工参与创建热情

创建园林城市是我们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对于提升城市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我市竞争力、凝聚力,促进****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创建目标的如期实现,我们将通过做好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工作,使全系统的几千名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创建工作意义,把广大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上来,增强参与创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创建园林城市的工作热情,凝聚创建园林城市的智慧和力量,为创建工作尽心尽力。

二、狠抓重点,突破难点,切实做好创建的各项工作

创建园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市建委作为规划建设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承担着大量的创建任务。我们将在创建工作中,切实履行职责:

一是高标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一城三区”自然山水城市战略规划,在广泛征求专家和市民意见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自然生态环境、人文景点的开发利用和城市各种功能,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按照科学管理发展要求,绘制我市建设园林城市的宏伟蓝图。

二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新建、改造一批城市道路,完善城市道路交通主干网,进步建设城市供水、排水配套设施,改善自来水水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管道供气、城市公交、出租客运等公用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三是突出抓好城市绿化建设。加快搞好城市道路绿化建设,强力推进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美化工作;改造和完善现有公园、游园、景区,提高绿化档次;突出抓好台上旧区绿地建设,不断增加绿化覆盖率。同时,抓好铁路、公路、河流沿线和周围山地、丘岭的绿化,形成绿化带。

三、认真组织,精心部署,确保创建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专门创建工作机构。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认真组织安排创建工作,全力以赴扎实开展工作,把创建任务落到实处。

二要抓好责任分解,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奖惩责任制。我们将层层签定目标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并与年终考核、干部任用挂钩,严格检查,奖罚兑现,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创建任务的完成。

篇8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对策研究

本文为2015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衡量与评价”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1日

一、引言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一个和城市容量、城市规模等相关的概念,一般说来,承载力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系统在吸收人口增长或有形增长的同时而不带来明显的退化或破坏的能力”,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一种人类活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物质发展的水平,能使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同时不引起其退化和不可逆转的破坏。总而言之,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是指城市对其中的人口及其社会经济活动的承载力,即整个城市能承担多少人口、提供多少就业以及良好的生活质量等,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承载力的有机结合。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逐步涌入城市,所需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其他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住房等各方面的配套设施也逐年增加,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城市安全和人口承载问题等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个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逐年转移,城市规模逐年扩大,研究如何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仅对河南省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实现省内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为38.8%,到2014年底,城镇化率达到45.2%,4年间增长了6.4个百分点。伴随着城镇化率水平的提高,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在迅速扩大,从2010年的2,014平方公里扩大到2014年的2,375平方公里,4年间增加了361平方公里。快速的城镇化既是工业化社会的大势所趋,也给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出新的问题,给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带来新的要求。

(一)环境污染与生态压力的增大。随着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河南省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近年来一直呈现增长趋势,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也是逐年增长。虽然经过政府和社会各方的努力,河南省内自然保护区面积有所增加,但湿地面积却因气候和其他因素呈减少的趋势,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情况均不容乐观。2014年、2015两年秋冬季节,省内各城市雾霾天气持续不断,市民出行越来越倾向于戴上口罩。虽经多方治理,空气质量问题仍然不容乐观。2015年12月14~15日,上海经合组织在郑州市开会,郑州市政府限制了一些施工作业、公用车辆出行等对空气质量不利的各种活动,期间郑州市空气质量保持了连续几天的优质,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会议蓝”。可见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仍是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逐年增长,河南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在2014年达到0.9%,可见每年为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占用了大量的资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于城市规模的扩大。河南省每年都拿出可观的资金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但仍旧不能赶上人口增长和城市规模扩大的步伐。高速公路网络密度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较低,省内各个城市目前尚缺乏大容量轨道交通,城市交通问题始终难以得到缓解。由于机动车数量的剧增,交通拥堵不仅仅像过去那样发生在上下班的高峰期,即使不在高峰期,也常常会堵塞,特别是省会郑州市的市内交通拥堵严重,停车场短缺,一些车辆夜晚停在马路边人行道上,屡禁不止。同样,城市的供水管道、天然气管道、热力供应管道等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居民小区的需求,排水设施和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也需不断改善。省内各个城市都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城中村改造问题,由于城中村的消防安全和其他基础设施难以配套到位,是火灾事故发生的密集区,且难以管理,给城市安全问题带来严重隐患。

(三)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难以得到缓解。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许多外来人口进入城市,在工作能力、收入水平等方面参差不齐,虽然留在城市,但难以承担市内的高房价,因而居住环境大多比较差,以租房为主的较多。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城市出现了高档小区、普通小区、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等并存的现象,致使一个城市中同时存在有不同层次的消费经济区域,而未改造的旧城区、城中村租房区内饮食卫生、医疗卫生条件极差,使城市居民生活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给全面实现小康和社会安全问题带来隐患。

三、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对策

(一)空间发展对策。改善河南省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首先需要对城市的空间发展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1、城市规模布局的合理化。城市规模并非越集中越好。河南省地域广阔,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要注意中小城市并重。大都市建设要和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致,城市规模的扩大要逐步进行,同时辐射四周区域,带动周围中小城市的发展,形成以省会大城市为中心的卫星形态。大都市建设为经济文化和金融中心,周围中小城市发展各有侧重,以避免大都市一枝独秀,并使中小城市各有发展空间,同时也缓解了人们涌入大都市的盲目性。以省会郑州市为例,郑州市在进行大都市建设的同时,进行了郑汴一体化建设,以高速公路、物流通道、高铁、轻轨等作为联系两个城市的纽带,既带来了城市的规模效应,也避免了过度将郑州市城区扩大化而带来的城市承载力问题。本文建议郑汴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可以用于和其他中小城市的密切连接上。另外,中小城市之间也可借用这种模式加强合作,在原有城市规模的基础上增强城市经济能力。

2、城市增长形态的合理化。传统的城市增长呈现出“摊大饼”式的模式,即城市沿着周边增长,也就是所谓的“城市蔓延”,造成“三环外面有四环,四环外面有五环”的局面。事实上,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单一的城市中心难以服务到更大的范围,且会带来更多的城市承载能力问题,因此需要进行多中心的城市增长规划。目前,郑州市正在进行的新城区建设、大学城建设和航空港区建设给城市中心多极化创造了契机,政府应该进一步围绕新中心进行经济分布,科学调整城市发展模式,并限制无序的围绕城市周边的蔓延式发展,例如要限制城市边缘对周围村庄的自发蚕食,而要沿着新的增长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总的来说,就是不要把城市做成一个围着一个中心的大饼子,而是留有间隙的沿着多个中心发展。

3、城乡布局的进一步合理化。结合新农村建设来进行城市建设,合理的统筹城乡布局。城市发展的同时,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即要同时发展农村社会和农村经济,减缓并最终消除城乡对立的二元化局面。一般来说,城乡一体化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小城镇为纽带、乡村为基础,城乡依托、互利互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如何实现城乡一体化有多种提案,其一是合理的对城乡用地布局进行调整,形成多个小组团围绕主城区的布局;其二是建设主城―副城―新城―卫星镇―乡镇社区―乡村社区等网络结构式的城乡布局,再就是“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的“三集中”策略。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本文认为后两种提法均难以实行:首先河南省农业人口众多,耕地规模有限,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而网络式的城乡布局战线过长,并不能改变乡村社区的相对落后。如何围绕主城区进行小组团建设的思路则具有可行性,沿着这个思路,可以发展小城镇经济和乡村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把小城镇做好,并使小城镇产业和大都市产业密切衔接起来,也就是说,让小城镇成为大都市的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可通过现代化的交通网络和电子信息网络密切连接起来。政府在进行城市建设投资的同时,也要关注乡村建设投资,把一些教育、医疗、环卫、体育以及医疗设施带到乡村。乡村的基础设施做好了,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居住在乡村,不仅城市的退休人员,即便是城市工作的人口也可在非工作日在乡村居住,从而带动乡村的经济消费能力。最初由政府做引导,进而可引进社会资本的投入,可以说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而此规划对于交通和网络技术发达的现代是可行的,这样可以在社会生活上使得城乡融为一体。

(二)人口、资源与环境对策。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而要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也要考虑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

1、城市人口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城市人口应该包括在城市工作或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人口,外来务工人员居留超过一年的也应纳入到城市的保障体系中。也就是说,对于流动人口,其子女入学、教育、医疗、住房、养老保障要和原城市人口一视同仁。大力发展多模式的住房政策,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问题,例如政府购买廉租房给流动人口居住等。政府和企业联合开展多层次的职业教育、短期培训等,提高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改善其就业条件,以提高这部分人员的收入水平,缩小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2、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市社区文化。资源节约要求以最少的资源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环境友好要求生产与生活要以对环境无害的方式进行。不仅在生产中提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资本拉动和资源消耗的发展模式转变为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还应体现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应以多种方式宣传和教育居民节约用水、用电、用气,讲究低碳生活方式,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区文化,以文化的约束力规范居民的行为。对于承载了数百万人之多的大城市而言,人人节约资源、人人爱护环境对城市生活和城市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三)城市建设对策。在城市建设方面,从低碳、环保的角度出发,结合宜居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设,提高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1、低碳、宜居、生态城市建设。低碳城市要求在能源的使用方面实行低碳策略,在建筑方面低碳环保,在交通方面实行低碳出行。地方政府在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配置时,要包含低碳的产业规划、交通规划和建筑规划,防止浪费型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粗放经营作风,研究并推广建设生态节能的绿色建筑。而对于企业,也要严格按照低碳的模式组织生产。宜居城市最核心的部分应该是人的宜居,而城市的过度快节奏、高压力使得人们经常处于焦虑和紧张状态之中,不利于居民健康,并影响到城市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在一个城市的区划设计中,注重把工业园区、商业区、金融服务区、大学教育区、居民聚集区等做专业分工,区分出来,把大学教育区放到城郊,而把中小学教育分散到市内各个居民聚集区,建立更加良好的生活、工作秩序,以避免更多的无序事件和交通压力。注重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打造人性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提供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并减少各种污染事件的发生,在城市建设中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如城市绿地、公园等不可或缺,改善城市本身的环境质量,以减缓城市的环境压力。

2、智慧城市建设。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现代,建设智慧城市是新型内涵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和互联网融合而构成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构建中的应用,是对城市自然、经济、社会体系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和改造。在生产中,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生活消费中,通过网络将虚拟市场与现实市场有机融合在一起。通过实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的行政效率;通过国民经济信息化减少无序竞争,以更好地发展经济;通过环境维护自动化和生活服务便捷化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从而使城市能够以更高的效率服务于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四、结语

总之,河南省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高并不是单方面的问题,需要对省内城市的空间布局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大中小城市并重发展;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发展大都市策略,在建设城镇的同时要考虑人口、资源和环境策略;具体到城市建设中,不仅要建设低碳、环保、和谐的宜居之城,还要在信息革命时代把握机遇,建设智慧之城。

主要参考文献:

[1]Schneider D M,Godschalk D R,Axler N.The Carrying Capacity Concept as a Planning Tool.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Planning Advisory Service Report 338.Chicago,1978.

[2]谭文垦,石忆邵,孙莉.关于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

篇9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思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环境的改善,人们对城市的环境要求也逐步提高。公园、休闲场和环境绿化是生态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的是不可估量的生态效益,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与根本。在进行城市工程建设当中,不仅要注意城市的有形环境建设,还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真正做到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相互结合起来。让人们既看到眼前的利益,也要关注未来环境的建设,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构建优美的城市环境,促进人类的健康水平提高,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环境工程主要涉及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园林绿化、建筑节能、供气供热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它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自然环境保护和城市生态建设密切相连环境工程建设不容忽视。而目前我国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这需要我们高度地重视并积极地应对。

1 环境工程建设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工业建设的迅速发展,使得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各级政府和相关环保部门对环境工程越来越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绿化建设逐渐加强;加强城市污水处理以及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处理,城市生活环境有了良好的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1 当前我们城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处理还与预期的处理标准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很难达到无害化处理标准。工业的发展使得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城市的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也在急剧增加,远远超出我们目前无害化的处理能力。从而造成的城市空气污染、水污染、占有土地、影响城市形象等直接或间接的问题。因此,有效合理地处理这些垃圾,对于城市环境建设至关重要。

1.2 城市污水处理还存在诸多不足:污水能力低、处理技术粗糙、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城市生活污水以及少部分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等,对环境带来了非常严重的污染。而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水平不均衡,一些相对落后地区的污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不足,无法进行集中处理,污水的处理率偏低。

1.3 城市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控制不足。工业生产排放的气体未经处理造成了大气污染,城市汽车尾气排放超标直接导致了温室效应的加剧,一些正在建设施工城市,空气中灰尘含量很大,以及这些问题带来的噪音污染问题。目前相应的政策和举措已经对环境工程建设起到了良好的配合作用,但是在与城市的发展欲望和现状相平衡方面还有待完善。

1.4 城市绿化分布不均衡,一些城区的绿地覆盖率偏低。一些城市因忽略绿化,土质沙化的现象逐年加重,城市生态整体失衡、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较严重,这无疑加重了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

2 城市环境工程出现问题的原因

2.1 视地区不同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也不同,部分地区政府对环境工程重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为了追求发展,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工程建设。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环保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够,相关监督机制不够完善,也是环境工程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

2.2 环境工程建设也需要资金支持,环境工程建设的资金短缺和技术水平的落后,这也是导致环境工程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建成投产后经费不足,也将直接导致环境工程运行不正常,成为“面子”工程。

2.3环境保护宣传力度不够,公众的环保意识不足,对环境工程建设关注及监督不够,也阻碍了环境工程建设的发展。

3 加强环境工程建设对策

3.1 相关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对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的宣传,制定相应完善的政策措施,坚持执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积极推动政策的实施,推进环境工程建设。

3.2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环境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积极完善多元化投资建设机制,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对参与者的进行奖励和扶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3.3 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建立公众参与机制。一是利用全新的宣传媒体向广大公众宣传环保知识,逐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法制观念,大力倡导环境保护,让环境保护成为公众的自觉行为,认识到环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二是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大幅度曝光污染严重的企业和单位,大篇章报道环境保护典型事例,为企业发展和公众生活树立榜样,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舆论监督。

3.4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加强宣传和监督。城市环境工程建设是和广大的市民联系在一起的。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上的力量,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去,不仅要求相关的建设工作者提高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认识,还要加大对环境工程建设的宣传,号召社会力量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监督。让广大的市民对环境工程建设有所了解,提出对环境工程建设的意见,加快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步伐。

3.5 加强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工程的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合理地进行城市规划,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加强城市公园建设,出台节能配套措施和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开发、生产和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污染和环境问题的出现,为实现良好的环境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6加强对环境工程投运后和管理及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管理单位要健全环保管理机构和完善环保规章制度,加强对环保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建立健全主要设施运行台账,并加强对管理(操作)人员的岗位培训,使环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

4 总结

环境工程学是在人类同环境污染作斗争、保护和改善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形成的。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的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从环境工程学发展的现状来看,其基本内容主要有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利用、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几个方面。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环境工程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从长远利益出发,关注整体利益。我们既要注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又要注重环境的保护,加强环境工程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要想发展,也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尽管目前我国的环境工程建设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也遇到不少的困难,但这不能成为我们踏步不前的理由,只有我们充分发挥智慧,加强对环境工程建设的足够重视,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 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及对策.中国环境报.《建筑》,2009,(17).

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武汉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49

自2008 年IBM 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以来,全球范围内建设“智慧城市”的浪潮方兴未艾,作为新一代知识社会创新环境下的高级城市管理形态,“智慧城市”自诞生起就以“更透彻感知、更广泛互联互通、更深入智能化”的口号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国内外实践情况来看,“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继数字城市、信息城市、智能城市之后城市化的新增长点,也是谋求人地和谐的重要出路,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快速发展和高度融合的结果,是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标志性理念。

一、智慧城市的内涵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智慧地球”演化而来。2008年11月,IBM公司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关系理事会上提出了“智慧地球”这一概念,随后在世界各国引发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关于智慧城市的确切含义,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也从理论层面、技术层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例如,IBM公司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①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在《智慧城市术语和定义》一文中对智慧城市的定义是:“智慧城市是指以物联网、云计算、宽带网络等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通过信息感知、信息传递及信息利用,实现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和系统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升城市运行管理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增强经济发展质量和产业竞争能力,实现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城市。”《中国智慧城市体系结构与发展研究报告》则认为,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构建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环境。它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网络、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把城市里分散的、各自为政的信息化系统整合起来,提升为一个具有较好协同能力和调控能力的有机整体,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笔者认为,智慧城市是2l世纪以来在世界展开的关于未来城市的新实践、新理念,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城市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智慧城市是综合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取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的实质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成长。

二、建设智慧城市的意义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慧化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智慧城市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整合到城市发展当中,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到诸多前沿产业领域,如物联网、云计算、传感技术等,这些高科技资本密集型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升级的引擎,推动相关的设备制造、网络信息传输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同时,网络技术同旅游、医疗、交通、商贸、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使得这些行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之,智慧城市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业条件,智慧城市建设又进一步拉动和催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设智慧型城市,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有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我国过去的城市化进程多体现为粗放型、外延式的城市化模式,这种模式在加速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城镇空间快速扩张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和集约集聚利用水平低下等。智慧城市建设以整合、节约资源和创造宜居、绿色生活为宗旨,能够促进我国城市化模式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生存环境的集约型、生态型模式转变,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城市治理模式变革。智慧城市通过一体统筹、协同联动、智能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技术,使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融合到城市管理当中,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从传统的“电子政府”过渡到“整合的政府”、“无处不在的服务性政府”,最终达到“智慧政府”,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智慧城市所提供的智慧化城市服务手段,能有效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打破既有的管理藩篱和消解责权利过度交叉重叠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运行的效率和水平。

(四)有利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借助于全面集成的智慧技术,建立统分结合、协同运行的城市管理智慧应用系统,通过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更深入的智能化,促进城市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通流的协调高效运行,使我们的城市运行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更和谐。智慧城市将改变我们已有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公众提供安定、有序、文明的生活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形成稳定的社会与高质量的生活,最终形成市民、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多层级、多元化、和谐、高效、低碳的城市系统。

三、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城市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我国城市信息化迎来了以“智慧化”为特征的新阶段。2013年8月,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同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委联合起草了《关于促进我国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4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八部委联合下发《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 年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进一步推动和规范了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已成为拉动城市升级、经济转型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选择。2013年1月2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共90个;8月5日,公布了第二批试点名单共103个城市(区、县、镇)试点。截至目前共277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包含省会城市8个,地级市90个,县级市(县)81个,区和新区85个,乡镇13个,覆盖我国31个省( 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对外的年度报告总结情况看,三批试点共建设3600多个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预算约为1.3 万亿元。

尽管国内众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启动了“智慧城市”战略,相关规划、项目和活动层出不穷,但就整体而言,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第一,盈利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资金来源不足。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高技术、高投入的特征,涉及面广、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加之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成熟的商业盈利模式尚未形成,因此,社会资本并不乐于过早介入,由政府承担的财政投入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然而,随着智慧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由政府作为单一投资主体往往造成建设资金来源不足、后续乏力,尤其对于原本该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智慧应用类项目,若完全依靠政府投资建设,会对政府财政造成沉重负担,也会影响到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第二,部分核心技术依赖国外,信息安全存在隐患。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庞大的技术体系作为支撑,例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其中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然而,正是在这些关键技术领域,我国本土化企业的整体实力相对较弱,部分核心技术依然需要国外研发部门的支持与帮助,这就给国家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在遇到技术和系统不可控问题时,信息和数据安全将会面临一定的风险。第三,数据开放壁垒未突破,合作平台未形成。城市中个人、组织与政府的数据交互共享,是智慧城市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但目前我国智慧城市信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虽然在政府及各行业内部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交互共享,但促进数据开放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各个领域之间依然各自为政,并未形成有效的信息交互系统。

四、促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城市信息服务平台。完善的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城市运行的基础和保障。2014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了把我国建成网络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出“要促进信息消费、实施宽带中国战略、推进宽带乡村工程,大幅度提高互联网的网速。”因此,智慧城市建设要按照适度超前的目标,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首先,加快城市光纤宽带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积极推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相互准入、对等开放、合理竞争。其次,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建设全面覆盖、高速运算的智慧感知、传输信息网络,为智慧城市的运营提供信息化保障。第三,在智慧城市信息网络的基础上,抓紧建设基于物联网、云计算、SOA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城市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积极进行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企业和公众提供更加便捷开放的信息服务。

(二)创新管理体制,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智慧城市建设广泛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需要统一、高效的协调推进机制,以形成合力、减少阻力、广拉助力,要从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并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的领导机构具有权威性。因此,各级政府应建立以党政领导为主要负责人,有关领导、相关部门为主要成员的中心领导机构,负责从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等方面统筹协调重大问题。明确重点部门,特别是有具体项目的责任单位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具体、责任到位。将重点项目和推进目标层层分解,研究建立评估考核体系,做到“事前有计划、事中有管控、事后有评估”。切实强化“党政同责”,分层次、分阶段考核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智慧城市建设工作中的绩效。同时,可以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向社会和民众进行公示,或由各级党政领导向公众作出发展建设承诺,通过各类媒体定期公告建设投入和计划、目标完成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并征求公众对智慧城市建设方向、具体项目的意见,以民众需求为发展动力,形成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确保智慧城市建设的实效。

(三)完善投融资机制,多渠道获取资金保障。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是世界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共同经验,在建设初期,财政投入应当突出扶持重点,通过政府与相关服务提供商、科研机构和产业重点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建设资金,以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起好步、带好头。但是,财政资金最主要还是起到带动和引导作用,要保证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完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相关产业的建设主体作用。首先,应当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将智慧医疗、教育、环保、交通、养老等基础领域全面开放,在保证公平竞争的同时,从政策、资金上加大对中小企业智慧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多点开花,获取广阔的投融资渠道。同时,尽快完善智慧城市建设相关风险投融资机制,运用市场运作,提高风险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上的投入回报率,出台有关市政建设的财政信贷担保政策,调动各类风险投资资金和社会闲散资金在智慧城市建设投资方面的积极性。并通过加快科研成果快速产业化和成果应用,将风险投资资金引导向有一定风险但具有较高价值的项目,促使智能城市建设提速发展。

(四)合理规划统一标准,推动智慧政务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合理规划,整体布局、统一标准、互联互通,才能充分发挥总体效能,避免重复建设。而智慧政务项目建设,将面向党政机关的各个方面,集“智能办公、智能监管、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四位一体,需要整合网上审批、电子监察、数字都市、应急指挥等各类信息系统,并最终形成“大数据”、“云计算”的无缝连接智能政务平台。这一项目,既能为提升政务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政务公开建设提供强大助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整合现有各类数字化信息系统,形成统一标准,合理规划和布局。因此,在智慧城市建设初期,应当首先推动智慧政务项目建设,一方面建立完善智慧政务的基础设施,以需求为引导,逐步打造涵盖各职能部门的统一平台,首先实现协同办公、移动办公、数据共享全覆盖。另一方面,构建面向全社会的对外服务接口,将包括行政审批、监管监察、社会保障、警务交通、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应急救援等涉及政府服务的全部项目纳入智慧政务应用体系,在方便公众的同时,形成社会信息的实时数据捕获和分析体系,全面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乔宏章等.“智慧城市”发展现状与思考[J].无线电通信技术,2014年第6期.

[2] 王静静等.浅析我国沿海地区智慧城市建设[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第5期.

[3] 陈志峰等.发达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信息系统工程,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