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01 17:3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弱电工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弱电工的基础知识

篇1

1、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3、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所培养的学生系统观念强,基础知识宽厚,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面临的发展机遇我国电力工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现今无论是发电装机总量还是年发电量在世界上均居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人均装机量与人均年发电量都远远落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电力工业的“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特高压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构建智能型坚强电网的概念与目标,为电力工业、电气设备制造业及相关的机械、材料工业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潜力。[3]河南省在第十一个五年发展规划中指出:“加强电网建设,增强电力输送能力。加快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城网的自动化水平”与“重点发展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电站辅机以及中高端电工专用设备,风能、低温余热发电设备”。现如今,发展循环、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电力工业必将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事实表明,高质量的电能供应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河南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有大量合格的电气工程师,而这正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根本使命与发展前景。因此,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紧密跟踪我国电力工业的发展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及时调整专业的办学方向,力争办出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的电气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现状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按二本招生的普通本科院校,是面向地方经济和航空工业生产第一线,培养输出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基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于2001年筹建,根据电力工业发展现状与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并且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科发展的水平及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师资力量,编制了偏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经过数年的建设,并且与21世纪电力工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于2008年对原有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细分,新设置了自动化专业,并且该专业在师资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这些都促进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强电本色的回归,推动了对相应课程体系及专业定位的思考。虽然近几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专业基础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很薄弱,实验条件与师资力量还很有限,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仍需且必须定位于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毕业以后可以到电厂、电力设计单位、电气制造企业及各工矿企业从事与电气相关的设计、运行、管理等工作。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学科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强,除了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外,还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以后主要在生产第一线从事运行与管理等工作。应用型人才首先是一种创新人才,具有把理论知识和技术转化为实践生产力的创新能力;其次也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因为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根本,而要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往往不能仅靠一种专业知识,实践的创新多出现在学科边缘或者各学科的交叉处,因此应用型人才也是一种复合型创新人才。[4]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地增减几门课就能做到的,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如何建立以强电课程为主,渗透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体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透彻理解相关的课程及经受实践的检验。

课程体系的建设

在电气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着重突出“以强电为主,弱电为辅,强弱电、软硬件、电气控制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主要依据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突出强电特色,并且结合电力发展前景与现有师资力量,设置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二是紧密结合自动化技术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应用,保持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相关课程教学四年不断线;三是强化本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保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四是激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就业需要,注重课程安排的科学性与系统性。新课程体系的主要特点是适应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细分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强电特色,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设置。

1.课程体系的改革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原电气专业结合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与自动化两个专业的内容,专业的特点为“强弱结合、适当偏弱”;新电气专业的特点转变为“强弱结合、强电为主”,专业课程的口径相对变窄。新电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是电气专业与自动化专业的区分,而是电气专业内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方向的设立。由此考虑把原来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改为更符合新电气专业特点的一级学科基础课—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二级学科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实践环节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新的课程体系保证了学生的理论教学在满足基本学分的前提下,能够小于2500学时,同时优化了课程内容,扩大了选修课程范围,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励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程内容的优化新的课程体系在强电专业“宽口径”的前提下,突出“厚基础”的要求,公共基础课与学科基础课的学时比例达到总学时的74%。在实现了同一专业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完全打通,专业主干课程也基本相同,而专业方向的不同只体现在专业课程中的非主干课程及实践环节的要求的基础上,[1]新课程体系既实现了对学生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知识的培养,又强化了对学生对本专业基础知识的要求,同时还突出了不同的专业方向特色。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上更加突出强电特色,突出计算机技术与弱电控制技术在本专业领域内的运用。按照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与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两个专业方向,设置了两个特色显著的课程模块作为任选的必修环节。另外,按照“拓宽”与“加深”的原则,开设总数达到19门的二级学科选修课,学生可以选修其中的5~7门。按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设置了跨专业选修课与全校公共选修课,要求学生在人文社科、经济管理等方面修习约6门课程。

3.授课时序的调整按照先基础后专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计算机教学、英语教学不断线,科学分配各门课程的授课时间与学时。(1)保持计算机教学不断线。计算机课程按照教学次序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机械制图CAD技术”、“软件技术基础”、“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工业组态技术”、“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单片机原理”、“交直流调速系统与MATLAB仿真”、“EDA技术”、“可视化程序”、“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2)保持英语教学不断线。建议取消“专业英语”课程,增开双语课程教学。用英语(或双语)教学的相关课程包括:“大学英语”、“电路”、“软件技术基础”、“自动控制原理”、“EDA技术”、“计算机网络”、“毕业设计”。(3)科学分配各学期的课时量。如第一、第二学年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好,可以适当增加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课时量;第四学年学生因社会实践、找工作、考研等,学习效果下降,此时可以突出计算机与实践教学环节,利用课程的强实用性平抑学生的浮躁心态,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必备环节,是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要素。各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人才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实践教学水平的高低,包括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内容的设计及实验教师的素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电气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等组成,组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由线到面、由基础到综合,分层次、全方位的内容体系。[5]

1.课程实验与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包括电工电路、电子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C++语言、单片机原理、电气PLC原理等。课程设计是工科专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信息检索、相互合作,初步从事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主要由核心专业课程与部分实用性强的专业课程如“电机设计”、“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的课程设计构成。

2.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由校内与校外两部分组成。校内实习基地主要由校办工厂组成,完成金工实习、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基础性专业训练;校外实习基地主要包括陕西航空电气有限责任公司、成都飞机制造厂、贵州飞机制造厂等,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主要接受现代化企业的生产教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

3.毕业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的课题多来自于工程实践。题目通常由导师自行拟定,或者来自于导师科研项目的某一模块,或者来自于导师熟悉的专业领域,与工程实际结合紧密。针对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题目陈旧、知识面过窄、实验条件较差、学生支差应付、成果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现阶段可积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期抽查考核,组织讨论,询问学生等;对学生加强考勤,不定期考查,组织中期检查与预答辩等。二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科知识范围内自由选题,激励他们选择来自于生活实践、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三是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到实习或工作单位做设计,聘请企业中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除了以上基本的专业实践环节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等全国大赛,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制作,建设专业的开放型实验室,积极探索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教育教学模式。

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建筑机电;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工程技术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installatio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schedule management and quality management and so on aspec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stallation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work wer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promote build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stalla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develop smoothly.

Keywords: building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Quality management; Engineering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机电工程技术是建筑安装工程的关键环节,其综合性、技术性价值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通常建筑工程的整个过程都会贯穿着建筑机电施工工程,其中在建筑基础结构结束后的施工过程中,建筑机电安装体现的更为明显,所以建筑机电安装是建筑工程的关键组成部分。一般建筑机电工程主要包括制冷机组、消防、给排水、弱电工程及电气工程等方面[2],另外其工作环节多,调试、试车多工期紧等特征也决定了其在施工过程中的关键性和重要性 。

1、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技术

1.1 施工要点分析

第一,施工之前准备阶段的施工要点。一般建筑机电施工主要是在建筑基础结构完工之后开始的,因此其施工质量对整个施工工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常在电气工程施工之前,都需要做好有关工程材料及设备、劳动力、场地及施工器械、施工图纸等方面的准备[3],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完备性、安全性及系统性。

第二,建筑施工前期阶段的施工要点。通常在建筑施工前期,机电安装的施工需要有专业的土建人员进行配合,并对有关孔洞、预埋线管等方面的预留预埋前期工作的联系与协商确定。一般在土建结构底板安装的过程中,就需要有相对应的预留预埋工作,比如电线、电缆线槽及线管等的预埋和剪力墙及桥架穿越楼板等的预埋留洞工作,动力、监控及照明系统的电气管线预埋和防雷接地等的焊接。

第三,机电设备的施工阶段的施工要点,实体质量的好坏主要是在此阶段来决定的。因此应当注意不同回路其导线不能在同一个管线内,穿线时不能硬拉,管口不能有毛刺,避免破坏导线保护层,不同电压需分别进行登记等细节。

1.2 施工技术分析

机电施工中关于施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注意事项。

第一,关于机电设备的有效安装问题。通常机电设备的安装主要分为整体安装与分组安装,任何一种安装都需要在施工之前进行开箱对设备进行检查,包括对数目的清点和对型号的核对等内容。关于具体的安装过程表现为:首先将机械设备进行定位,校水平之后放线,并对设备进行初步的测试与检验;设备就位后,需要对设备精度进行调整并固定;在施工过程结束之后,就需要根据设备的生产厂家所表明的正确的步骤对设备进行调试及试车,先进行空车试验,正常运转后方能进行带负荷(满车)运行,在运转中要详细记录各种参数,以确定机电设备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和基本性能。

第二,关于母线的安装问题。一般情况下,在插接母线运到施工现场之后,需要首先将其放在室内比较通风且干燥的环境中,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母线因受潮而损坏,同时需要对密集型的插接母线进行绝缘方面的测试、排查;其次,埋人地下的电线管路不宜穿过设备基础,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保护措施。敷设于多尘和潮湿场所的电线管路、管口管子都应做好密封处理。最后在确定目前正确连接之后,应保证开关在连接中不能有其他的额外负荷,而且连接部位需密封以免有漏电现象。

三,关于弱电系统安装的问题。现代化的建筑中通常都会有多个弱电功能系统,比如电视电话系统、报警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及监控系统等,这些弱电系统的安装工作一般包括安装之前对设备的有效检查、测试。安装组合及各个系统的调试等。一般各个系统都包括中央主机,因此在主机房及装饰工程完成之后需要对中央主机进行安装。通常各个系统施工工期比较短,设备费用也比较昂贵,因此其他的设备安装应在后期进行,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坏。

2、施工进度管理分析

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施工进度的管理,需要进一步细化,将其工作分为一个个小的子部分,并将其进一步分配到每天的工作中来。建筑机电安装进度管理主要通过工程施工的进度表及平时的检查分析进行管理与规划,其进度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管理过程,需要土建工程、装修工程和其他工程进行及时的沟通。一般其施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施工安装设计、管线的预埋、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和业主的接收等几部分。

3、施工质量管理探析

建筑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建筑机电安装工程质量控制与管理,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需要在施工前对图纸的设计进行有效分析,消化、领会设计意图及进行必要的图纸会审。包括图纸设计的合理性、标准性等特点,保证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完全理解图纸的内容,同时在施工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通知设计院完善图纸的不足。

其次是对机电安装设备的质量检查与控制,机电设备安装是建筑机电安装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使用功能好坏的主要因素。因此需要对施工过程中需要的各项材料设备进行质量鉴定,有的材料需要复试报告。杜绝不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或设备进入施工场地。

再次是对施工过程进行严格把关,包括施工者严格按照图纸内容进行施工,注意施工的规范性,不能任意改变施工操作范围,另外还需要对施工过程进行系统的质量检查和等级,上 道工序不合格不能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及时发现不合标准的工程并及时制止。

4、总结

在建筑机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需要高技术、专业性、综合性的专业知识,因此这就要求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施工人员及技术指导人员要不断充实,学习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与时俱进,从而更好的进行质量控制及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不断提高整个建筑工程机电安装的管理与运作水平,促进机电施工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保兰.浅谈建筑机电安装施工质量的控制[J].价值工程,2010,29(33):49-49.

篇4

关键词:建筑电气类;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建筑电气类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建筑电气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作为第一所开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高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学研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依托在土木工程学科下,以建筑物为载体,对电能的生产、传输、转换、控制、分配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利用的专业。而建筑电气类课程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教与学关系分析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基于厚基础模式下的宽口径、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时还要避免只求实用,忽视学理的现象。本科教学需建立在实力深厚的基础上的宽口径理念,倡导通才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毕业之后可从事研究、应用、教育等;使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以便后来转向各种实用学科也能适应任务需求。

三、建立“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的教学模式

在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教与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强、弱电结合的课程链和课程教学团队。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特色至关重要。我校课程组集中优势力量,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三年建设,使核心课程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实现“四个转变”:①课堂教学的转变:从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转变为探索性教学;②实验教学的转变:从验证演示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③考试环节的转变:从知识考核转变为能力考核;④毕业设计的转变:从模拟仿真训练转变为工程实践。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探究法、案例法、研讨法等,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中心载体,遵循先基本知识、后高级应用、再综合设计的顺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深刻性、实践性。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一)建立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

我校属于建筑类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后将进入建筑设计行业,所以,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尤为重要。我院通过多年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构建了强电以供配电工程课程为核心、弱电以建筑弱电系统课程为核心的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以强电与弱电相互结合的两大类课程,联合进行课程群建设,最后由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课程构建建筑电气系统化的思想,构建“强弱结合”的建筑电气课程链,突出了课程特色,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推进“实际工程”的项目化改革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在建筑弱电系统课程的教学中,讲课重心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诱导、教导等,使学生由被动的思维方式向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转变。首先紧扣课程大纲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单元的项目主题。理论教学围绕着完成项目来组织知识内容,主题的设计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将相应所需理论进行分解,逐一讲解,教师提供分析的思路及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学生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去选择类似项目,选择实际工程地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地点,让学生观察设备的安装位置,结合实际完成设计大作业,自主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讲评和总结,纠正问题。课题组在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防盗探测系统设计和安防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设计、有线电视系统设计等环节做了尝试。综上所述,“实际工程项目”使整个教学内容遵循着“基本知识—高级应用—综合设计”的教学线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

[2]乔希•维茨金.学习的艺术[M].苏鸿雁,谢京秀,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

[3]蒋慧灵.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的设置与改革[J].武警学院学报,2012:9.

篇5

 

一、微课的概念和特点

 

“微课”的概念最早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提出的。2013年教育部举办的全国高校微课比赛,反响非常热烈。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具体表现为:

 

1.教学时间较短:“微课”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因此,相对于传统的45分钟的一节课的教学课例来说,“微课”可以称之为“课例片段”或“微课例”。

 

2.教学内容较少:相对于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微课”的内容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堂”。

 

3.资源容量较小:。微课集中某一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主题聚集,教学目标明确,课程资源量小,适合网络学习和移动学习。

 

4. 使用广泛。微课应用面广,适合不同对象,教学效果显著。

 

利用微课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了教学的大跨越,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电工电子技术教学的现状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相关专业普遍开设。本课程的特点是信息量大,知识面宽,涉及包括电工基础、模拟应用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电类课程;包含强电、弱电的各个学科及其应用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加上内容抽象,学员普遍感到难学,教员也感到难教,和其他课程相比往往有“出力不讨好”的感觉。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采用的是“灌”、“输”,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方式接受现有的知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无学习兴趣可言,因而也就谈不上对学员进行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对学员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传统教学模式依附于知识体系的课堂讲授,高职学员本来就基础理论知识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高职生感兴趣的是动手实践,这也是高职教学的特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还是停留在定理定律验证、简单电路、元件的测试等简单实践,缺少新器件、新技术的引入,或者是教员直接把整个实践过程详详细细写好,给学员讲解得清清楚楚,让学员依葫芦画瓢,按教员讲的一步步去做;有的甚至先把线路连接好,只让学员看,不让学员动手。导致学员在实践教学中难以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独立操作自由度几乎为零,导致学员的专业动手能力极差,根本不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难以培养学员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微课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目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的人才,将微课融入现代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中,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可以将微课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前预习。根据学员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可以让学员在课下先看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例如:“可控硅”这节内容,将事先制作好的可控硅引脚判别与可控硅导通性能测试的微课视频,让学员在课前先观看视频,对可控硅这个元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帮助学员更快的理解与掌握这部分内容。

 

2.新课导入。教员根据新课知识点设计新颖的问题,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制作微课。在开始上课后先让学员看此视频。例如:“多谐振荡器”这部分内容,就可以通过播放报警器视频,然后再引出报警器电路实际就是多谐振荡器的形式吸引学员的注意力,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

 

3.知识理解。教员对本节重难点做点拨,典型例题引导学员探究规律。在学员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一起看此视频。例如:“二极管”这部分知识操作性强,教学中多借助实验来辅助教学。我根据以往教学的经验,利用课件和视频相结合的形式制成了教学案例,效果不错。将二极管单向导电性的实验录制成微课,教员可以直接通过微课作为该知识点的讲解呈现给学员,学员课外也可以通过看微课视频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4.课堂辅助教学。微课的讲解内容时间较短,但是内容质量却是浓缩的精华。教员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微课辅助教学,将课堂中不易理解或者无法呈现的内容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便于学员对知识点的更好把握,也可以适当调节课堂气氛,集中学员的课堂注意力。在课堂的授课过程,教员可以自己根据课程安排控制微课的播放进度,进行适宜的知识讲解,帮助学员理解记忆,并且可以依据教材与自己的理解对微课视频进行修改,使之更符合课堂讲解的步骤。通过微课的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员与学员之间的学习交流,也带动了教员的积极性,增加学员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质量。

 

四、微课应用的注意事项

 

1.要注重导入环节。微课时间短,不允许在导入环节花费过多时间,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要与课堂教学紧密关联,并力求做到新颖独到、引人注目。

 

2.要重视讲授线索。尽管所有的课都要求讲授线索清晰醒目,但在微课的讲授中,更要求尽可能的只有一条线索。在这一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显露出来的是内容的主干。

 

3.收尾要快捷。一节课的小结石必不可少的,它是内容要点的归纳、指出和强调,目的是使得讲授内容进一步突出,好的总结往往给一节优质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结语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为教学模式改革和学习方法提供了新的途径。实践证明,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提高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并提高了教学的效果。随着微课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微课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并广泛应用。

篇6

【关键词】电气信息 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调整 培养方案

1 课题背景

电气信息类覆盖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众多主干学科[1],其专业特点是强电与弱电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2,3]。电气信息学科作为我校电气工程学院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科,其改革思路为,面向电力系统智能化变电站、直流输电及绿色能源等专业领域,按弱电向强电渗透、强弱电兼顾、注重信息技术等原则来制定新的专业发展规划。新专业的设立和发展,首先要定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如何从高等教育的整体形势、电力系统行业发展特点和人才需求等方面出发,明确专业定位,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发展规划至关重要。本论文以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课题研究的主线,重新设置该专业的教学计划,优化其课程体系,以使学生加强专业基础理论、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使之具有较强的适应电力行业发展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2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现有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的分析

2.1现有专业设置情况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成立于2003年,该专业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领域,侧重于培养与电力系统自动化相关的电子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基础知识,毕业生能够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熟悉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并以信息的获取、编码、传输、存储与处理为专业方向,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开发管理和教学工作。

从专业发展方向和课程设置来看,该专业课程是以信号获取的工具、手段和处理的方法以及整个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为主线设置的,是以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为导向,并有意识地与电力系统方向接轨。

2.2现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一个电子和信息工程方面的较宽口径专业,并加强了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知识,主要学习信号的获取与处理、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受到电子与信息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开发、应用集成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目前专业方向虽然考虑到要向电力系统靠拢,但仍未找到具体的发展方向,采用的仍是宽口径方式。通过集中、收集、分析和评价现有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总结其所存在的问题有:1)理论课程衔接有问题,理论课程无实验环节验证,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2)实验课时安排不当,综合设计型实验数量少,学生的动手能力未得到足够训练;3)课程设计中电力系统的应用范例少,经费不足,内容简单,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4)毕业设计中的小课题设计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缺乏针对性和整体考虑,电力系统应用方面的课题少。

3 专业新人才培养方案的建立

3.1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总体设想

为了及时把握新能源发电领域所提供的机遇,制定符合我校人才培养特色的新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结合该专业的特点和我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成功经验,以“重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突特色”为原则,合理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及特点。新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集成、制造、开发、技术支持等工作。同时,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为绿色能源领域,该领域是我国电力系统重点发展方向,也符合我校办学特点和发展方向。制定和落实符合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规划,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可以占据行业发展的有利位置。

3.2 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

为构建适应新专业发展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针对现有专业设置所存在的问题,将工作重点放在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对部分课程进行增减,确定实践环节的任务和内容。具体的修改体现在:1)大幅修改了课程体系;2)注重实践环节对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均以电力系统应用为主要设计内容。

总之,在新培养方案的模式下,教学思想和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培养电气工程领域中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论

本论文针对电气信息学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调整,提出了面向绿色能源的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了对特定专业方向的针对性。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与推广,将有助于我院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与国内电力行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从而培养出技术合格、专业特色较强的21世纪高科技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天正,李炜,段晓燕等. 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S2):134-137.

篇7

论文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专业知识要素;多方向定向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工程需要一大批能综合应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懂经济、会管理,兼备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比较严重。首当其冲的问题是:许多本科生毕业时仍很缺乏必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能较快适应企业的上岗要求,有的甚至长期没法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另寻出路。而持续的问题就是科技工程领域缺乏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部在2010年度启动了工科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浙江科技学院电气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成为教育部首批试点专业。根据教育部的人才培养改革思路和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围绕“卓越工程师”的要素构成,工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发生很大变化。同时相应的培养模式和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也必然随之而变。目前各校“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基本上都是借鉴“CDIO”教学理念,结合本校教学目标定位来制定相应的“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教学培养大纲。其目的都是希望让学生通过高校的培养阶段,初步具备一名工程师所应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较快地适应工程师岗位要求,为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打下良好基础。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及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那么作为培养工程师的摇篮——大学,为了培养学生能成为将来的“卓越工程师”,在工程基础知识即专业知识教育方面应考虑哪些因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探讨了“电气现场工程师”专业知识要素及其培养方式,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也已在我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教学培养计划中得以体现。

一、“卓越电气工程师”的专业知识需适应地方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两类地方高校,一类是脱胎于中央部委的部属院校,这些学校往往有着较强的行业背景(教育部直属院校除外),比如湖南工程学院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其中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面向机电行业,但主要服务于电机制造产业。这些学校由于办学的历史经历,一些专业培养的学生为某一特定产业服务的痕迹仍然很深。而另一些是新兴的地方高校,这些学校一般不具有行业背景,即使一个专业培养的学生也会在多类产业领域工作。我校就属于这类地方院校,电气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为浙江和华东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本地区电气行业的特点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多、电气产品和产业类别多。例如有电机与控制产品制造产业、电源及电力电子产品制造产业、电器制造产业、电力系统设备制造产业等。这种很具特色的电气产业结构,决定了地方对技术人才知识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作为地方高校来说,培养的人才主要是为本地区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应把握地方工业发展的脉搏。根据浙江省的电气行业的特点,在制定教学培养计划中,专业知识教学体系的构建就不能仅偏重于某个特定制造行业。否则,学生毕业后就业适应面就窄,也就有可能学而无用。但是电气学科是一个大学科,制造产业涉及的知识,即使是工程基础的知识,其范围也很广,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根本不可能覆盖。因此,按多个方向设置专业知识模块来构建知识培养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在高年级阶段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方向的知识模块学习,并引导学生分流选择,使几个模块都有学生选择。可以说这是一种多方向的定向培养模式。这样可以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基本覆盖本地区电气行业的各种产业,满足电气行业不同制造业对未来“工程师”的需求。以本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为例,专业课程体系是由三个专业方向模块和一个辅助跨学科模块构成:电机与控制技术类、可再生能源与电能变换技术类、供配电与高低压电器技术类及电子与计算机网络通讯类。前三个模块属于强电模块,后一个模块属弱电模块。这些模块包含的知识基本覆盖了本地区电气行业所需的工程基础知识。当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允许其多选一个模块或相应的模块课程学习。需要说明的是,是否要按方向构建知识培养体系,应根据地方高校所在地区行业特点而定。如果本地区的电气行业没有多类别的产业,这样做反而可能使学生失去了学以致用的机会。

二、“卓越电气工程师”应掌握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体系

专业知识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具有较为系统的内容体系和知识范围,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础。但许多高校学者长期以来都强调人才培养要宽口径,厚基础。所谓宽口径一般指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要学习掌握多学科的知识,包括其他跨学科的工程技术知识,并认为这样培养的大学生适应性更强。因此,大学里往往给学生开设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学习的知识杂而多,但恰恰本专业的直接面向工程实际的课程却不开设。例如本校电气专业以前实施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电工材料”、“电磁兼容技术”、“电力保护及电力设备”等工程技术性课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这类知识概念。有些人认为,培养应用型专一人才好像是专科学校的任务,本科院校就是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万金油人才。然而,这种思想和做法已不符合当今社会对本科毕业生人才要求。首先,拿本地区而言,电气行业中多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这样的企业中许多没有岗前培训机构和培训计划,也没有师傅带徒弟的见习制度。这些企业希望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很快上手,这就要求毕业生首先要具有比较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做法多年实践下来,发现企业并不十分看好所谓的“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因为这些“人才”到了一个企业后需要花较多时间熟悉企业产品的知识,这往往会使企业感到“等不及”。如果“人才”的自我学习能力也欠缺,较长时间不能适应,那更不会受企业青睐。因而这种情况迫使企业更倾向于吸收工作多年的、有经验的人才。显然,按多方向定向培养的思路,建立比较完整的、方向性的工程技术知识教学体系,才能使学生掌握某个产品行业比较完整的工程基础知识,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现实需求。例如为电源和新能源技术制造业培养人才,就需要进行电工材料及电工工艺学、新能源和电能变换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配套知识的教学,让今后从事该行业工作的学生具备有该行业产品的知识背景,从而能达到企业“上手快”要求。目前我校电气专业新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就设置了方向模块内知识联系密切的课程。

当然笔者并不是否认跨学科“通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而是强调大学课程的设置应注意面向工程实际。就企业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而言,一位通晓该领域工程技术知识的毕业生远比什么都知道点,但都是只知点皮毛的所谓“通才”毕业生要强得多。实际上,深知某方向专业知识的专才也完全可以成为“通才”,这只要他具备有较强的再学习意识和能力就可。

三、“卓越电气工程师”应具有扎实专业理论基础和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

工程是人类应用科学理论和技本手段,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实践过程。工程师自然是从事这个实践过程的人。为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自然要求学生在高校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这应该没有异议。在精英教育年代,本科院校的教育确实也比较偏重于理论教学。在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尤其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缺乏动手实践能力的观念刺激下,使许多学校都意识到需要强加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于是纷纷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削减理论教学课时。整体来说,高校的教学改革是必要的,但笔者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该重视两者兼顾,并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应保证学生有必要的、相对完整的基础理论学习经历,知识点的增删要结合工程应用知识来考虑

比如“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可以删去一些过时的、已不再有应用价值的电路知识内容。但有些理论知识,即使相对比较深奥,但因为广泛运用,就不能轻易削减。比如,本校电气专业“电路原理”课程中的“傅立叶变换”知识曾不做要求。但“傅立叶变换”知识在现代信号分析、电力系统谐波消除等信息与电气技术中广泛运用,可是学生毕业后居然对该理论一无所知。有些事例也说明不能太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许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试中竟被简单的理论知识问题问倒,从而失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的机会;有些学生在工作后需要用到有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因为基础不扎实无法运用而后悔当初没学好理论。大学是专业知识的启蒙和学习阶段,是系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最佳环境。大学应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为之将来成为“卓越工程师”增强理论知识方面的后劲。因此学校在重视学生能力、人文素质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弱化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实际上理论知识掌握得好,就可能运用得好,这也是一种能力体现。

2.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并不是一定要靠增加理论课时,通过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来实现

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一些基本的工程应用知识,参与更多的实践教学环节,从中加强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实际上,现在高校教学突出的问题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严重脱节。特别在实践环节中,启发及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认识、理解及运用方面的意识和做法还不够到位。这导致了学生即使经历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环节,最后还是对所学的专业理论懵懵懂懂,许多理论问题还是不懂。针对这一问题,在我校电气专业制定的“卓越工程师”教学计划中,就确定有一年的企业实习、学习阶段。确保让学生通过这一年的学习阶段,在企业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工程应用知识,经历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磨合过程。同时和企业工程师一起,共同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以观察学生理论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另外在学校课堂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也将同步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使理论教学的效果更好,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同时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自我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篇8

关键词:维修电工;医院管理;仪表;医疗;应用

维修电工,在日常工作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业。目前,只要有电的场所,就会需要配备电工职位的人员。例如,在商场、酒店、饭店、旅游地区等,都会有更专业的电工随时就位。在此条件下,所形成的维修电工,能够对专业的电子装备、工厂用电、家用电器等进行维修,就业范围十分广阔。特别是涉及到工作范围十分广泛,比如,电力的组装、调试、故障检测,控制装置等方面,都需要维修电工来操作。虽然,维修电工行业年收入较高,但存在的问题在于,就业人数较少,难以满足现实需要。而在医院管理方面,维修电工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具言之,医院设备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若出现停电、电路故障时,需要维修电工及时解决,不断为医院提供更全面的电力维修与保障,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行。

1维修电工的应用场景及其重要性

1.1维修电工的应用场景

第一,照明灯和墙壁开关、插座。无论是什么工作场合,照明灯具是必备的,所以对于一名维修电工来说,维修照明灯的电路是经常维修的电路之一。在任何场合墙壁开关和插座也是一名维修电工的维修点,不过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现在的墙壁开关和插座质量都不会经常坏。第二,电话电路及电话维修。维修电话也是维修电工必须学会维修的电器之一,办公场合都会存在电话联系业务,电话出问题懂得维修是必然的,电话电路的维修以及电话本身的故障都需要了解及维修处理。第三,维修电机和机床电路维修。除了办公室的电器维修之外,需要经常维修的电器设备就是电动机和机床电路项目检修工作。第四,配盘接线。作为一名维修电工,主要标准之一是维修的熟练程度,除了维修技能之外还要学会配盘接线的本领,配盘接线也是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比如配一个电器检修箱的配电盘或者配一个关于电动机的正转启动或者正反转启动的配电盘控制箱等。

1.2维修电工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一个出色的维修电工,就需要不断依据互联网知识,获取多元化的电气产品维修技术。目前许多设备已经采用模块化,在更换、维修方面更加方便。虽然,电工不是万能工,但从工种具体划分,也分为多个类型。同医生相较,都是医生,但同样分为健耳科、眼科、咽喉科等。如今在维修电工方面,无论是强电、弱电、供配电,甚至家用电器方面,要求电工必须具体了解其中的工作原理及存在问题时解决的方案。如果想要做一个出色的维修电工,就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以便于后期能够遇到同类问题时,可以轻松解决。

2维修电工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

2.1作用分析

在企业的正常生产、照明系统正常运行的过程中,维修电工需要有效展开电力故障检修,以此来保障企业的正常运转。针对当前医院管理方面,维修电工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维修电工需要及时检查并找到原因,向相关部门汇报工作,以此及时解决问题,保障医院电力系统良性运转。二是,医院电力系统是否正常运转,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医疗体系的运转,这是医院电力设备具备的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医院正常的医疗工作的开展,需要具备良好的维修电工和工作质量,这同样会影响到治疗人群的健康状况。因此,在医院管理方面,只有维修电工最大化的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精确分析故障,快速解决问题,才能具备的医院管理需要的专业要素。同时,还是以扎实的电力理论为基础,以丰富的电力故障维修经验为本质。

2.2存在的问题

第一,安全意识缺乏。在医院电力管理的过程中,维修电工作为重要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承担着医院电力线路及相关电子设备维护的重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医院维修电工忽略了安全意识,导致这些员工在医院电力系统管理中经常因忽视安全操作理念,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的发生。例如,若在医院电力管理工作中,维修电工缺乏安全意识,那就会出现直接进行带电检修的危险操作;或者维修电工在缺乏必要保护设备的情况下开展工作,这极容易使得电工在参与医院电力管理工作中出现触电事故。第二,业务能力偏低。医院维修电工同其他工种一样,其业务的高低,关乎着业务能否有序展开。新时期下,医院维修电工区别与传统医院的管理工作,从工作量、工作技能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要求。特别是先进的医疗设备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高,我国当前部分电工自身业务技能素质,滞后于新医疗设备、技术的更新。由此导致这些维修电工在面对医疗新设备电力故障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新时期我国医院中涉及到许多先进的医疗设备以及信息化软件系统,此时如果电工缺乏相关方面的业务管理知识,那么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工作质量问题。第三,创新能力不足。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产业革命不断发生。这对于医疗行业来说,同样适用。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下,我国医疗行业急需要一批专业技能的创新型维修电工。但受制于当前的经济环境、工作环境及自身的原因,使得我国基础医院的维修电工普遍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相应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都不够。

3维修电工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方向

3.1从整体到部分分析电力系统故障

维修电工在检修医疗电子设备的时候,应从整体到部分分析电力系统存在的问题,以此提高维修的准确性。例如,检修电工在对故障进行检测时,需要通过感官对电力设备的外部情况作出基本的判断,用来查看电子设备是否正常运转。同时,还可以通过查看颜色、分辨气味等方式,分析医疗设备出现的问题。通常来说,设备故障前、后都会散发不同气味,而当设备出现问题时,电路会散发塑料烧焦的味道。因此,维修电工需要具备敏锐的嗅觉,提升故障解决效率。

3.2加快对医疗电力系统故障的分析能力

在具体的医院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中,维修电工需要整体把握电力系统的细节。因此,维修电工需要整体从以下两方面来判断。第一,从理论上准确把握医疗电气线路顺序,根据当前故障出现的疑点,缩小故障检测范围,从而找出事故发生的原因。在此方面,可利用逻辑分析法,检测复杂的医院用电系统。第二,维修电工需要冷静分析用电系统的故障情况,利用专业的测量工具检测设备的运行情况,从而第一时间找到故障出现的地方。

3.3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

在医院电力管理系统中,维修电工需要及时采取对应的解决对策,对相关的问题进行检修。对于医院这种用电关键行业而言,若出现停电问题,会造成巨大的经济、健康损失。因此,维修电工需要充分了解医院电力系统,进一步提高电力维修技巧,从而保证电力检修的效率。只有通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才可以彻底排查医疗系统中的电力故障。此时,可通过日常电力维修技能培训,不断提升维修电工的检修水平和效率。

3.4制定故障检修计划提高工作效率

在医院电力设备的维护过程中,为了有效、及时解决问题及故障,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以及相应的预案。特别是在遇到较大的电力故障时,可与其他综合部门进行协同合作,同时统一进度,从而稳定电力系统的局面。在具体制定工作检修计划时,根据计划内容,保障医疗电力系统的检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制定故障检修计划中,要求制定者熟悉设备,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并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预测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协调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维修电工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特别是在医院管理方面,维修电工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在现实应用中,维修电工的专业性需要不断提升,进而为了维护医院电力管理做出良好的贡献。具言之,维修电工应遵守医院的各项规定,严格要求自己做好本职工作。医院后勤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电力维修方面,更需要维修人员进行专业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此条件下,本文首先分析了维修电工的应用场景及其优势,随后通过探讨在医院管理中,维修电工发展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应用方向,以期能够为更多的医院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崔启立.模块化教学在维修电工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17,19(4):48-49.

[2]王平均,韩宝如,吴恒玉.基于工作过程的维修电工实训课程实践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3,15(1):82-83.

篇9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

作者简介:巫付专(1965-),男,河南安阳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王耕(1967-),男,河南郑州人,中原工学院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0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18-02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传统能源消耗量大幅增长,引发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为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势在必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至2015年底并网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年发电量要达到1900亿千瓦时。光伏发电装机要达到1400万千瓦,光热发电装机100万千瓦,太阳能热水器推广面积要达到4亿平方米。政策上还首次提出地热能、潮汐能和海洋能的发展目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安全报告(2011—2012)》指出,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而言对外依存度较高,风能产业、光伏产业、生物质能产业与地热产业的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尚需从欧美输入。

电能变换与控制技术作为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的核心技术之一,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家科研投入的不断加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近年来也研究出了大批科研成果。例如仅2012年11月19~20日在福州大学召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工学科2008/2010 年度批准项目交流会就有研究成果120余项,其理论水平和实验室级的成果已接近或达到欧美水平。然而这些成果工业化的过程中却严重滞后于世界先进水平。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很多原因,但是人才培养“频谱”的欠缺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这些科研成果主要由教师、博士和硕士来完成,本科生很少涉足,国内高校开设相应本科专业方向的学校也很少,这就造成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工业产品人才的匮乏。2012年11月16日《江南时报》报道:“能源动力类(就业率94.71%)、材料科学类(就业率93.71%)、电气信息类(就业率92.70%)等与新能源、新材料、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优势明显。”“良好的产业发展不仅给相关专业毕业生带来了就业底气,也给薪资待遇提升留下了想象空间。”据统计,近两年内电气信息类毕业生的平均工资为3778元,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省内电气信息类企业将传统的电工技术与计算机、电子、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及信息处理等新技术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规模正不断壮大,就职毕业生对该类企业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其他地区的招聘也有同样信息出现。对于快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而言,应用型人才供应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该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目前相关专业开设的现状

近几年国内仅有十几所高校增设了核能相关专业,大多数高校是在原有热能与动力工程等专业基础上增设了部分与新能源有关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新能源领域知识的一种补充,或进行了专业名称的更改。所有这些无论是课程内容设置的科学性还是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尚不能适应完全国家对新能源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新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的电能变换与控制更是涉及很少。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1998年国家教育目录合并前包括电力系统自动化、电机、绝缘技术等强电专业。由于其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宽泛,所以各高校培养方案的设置通常分方向设置,即在专业课学习阶段按专业目录合并前的专业进行设置。与能源产业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之一电能变换与控制相对应的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二级学科由于相对传统电机电器、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学科发展较晚等原因,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专业方向的高校很少。

由于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电力电子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与完善,为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阶段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面向新能源产业,根据能源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需培养在新能源科学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本专业培养掌握电路电子与电工技术、控制理论与系统、计算机与微处理器应用技术,强调强弱电点结合、元件系统结合、软硬件结合和基础知识,体现了强电与电力电子、自动控制、计算机等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点。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具备较扎实的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好的外语综合能力;系统掌握本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知识;掌握电能转换与控制、信号分析与处理、电机学、新能源发电、电气工程方面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前沿与发展趋势;获得电能变化与控制系统的分析、开发与研究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能从事新绿色能源的研发工作(例如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混合动力汽车);能从事电力系统的分析预测试;能从事电能质量分析与调节系统的研发与设计工作等;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能从事新能源领域里的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课程安排

针对本专业的特点,所以教学计划安排应该使得在专业教学阶段的理论与实践并重。专业课阶段课程安排的建议如下:

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等。

人文通识课:“原理”、“法律基础”、“艺术鉴赏”等。

专业基础课:“电路”、“模拟电子”、“数字电子”。

专业平台课:“自动控制控原理”、“电机拖动基础”、“单片机原理”、“自控原理”、“C语言”、“可编程控制器PLC及系统集成”、“信号分析与处理”等。

专业必修课:“电力工程”、“新能源发电”、“电能变换与控制(上、下)”、“DSP技术”等。

专业任选课:“微型电网工程”、“柔性输配电技术”、“人工智能与智能控制”、“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网络通讯”、“变配电运行自动化”、“电气CAD”、“检测技术与仪表”、“电动汽车概论”、“电能质量与谐波治理”等。

工具课:“MATLAB”、“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等。

本培养方案将课程分为上述6个部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人文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的设置与目前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保持不变。专业必修课和专业任选课是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主要专业课程。“新能源发电”主要讲述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太阳能热发电技术、风力发电技术、生物质能发电技术的原理;“电能转化与控制”(上)主要讲述电能变换的基本原理,包括DC/DC、AD/DC和DC/AC变换,可采用传统电力电子的教学内容与教材。“电能转化与控制”(下)主要讲述PWM的控制方法(包括SPWM、SVPWM、滞环控制和三角波比较控制以及瞬时无功理论等)以及在新能源(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中的应用实例分析。DSP技术主要讲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I公司TMS320LF2812的原理与应用。工具课“MATLAB”可在第二学期开设,“AotoCAD”、“protelXP”、“Proteus”、“multsim”放在期末实践环节结合课程设计进行。专业课设置如表1所示。

2.实践环节设置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系统能力、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较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管理决策能力,还有创新研发能力等。通过合理统筹优化实践教学部分激发学生的工程实践兴趣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满足电能变换与控制工程师培养标准。

(1)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将关注以下几点:

1)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发,在统筹优化、合理安排所有实验课的基础上提高实验课质量,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设企业中常用仿真软件的教学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多种仿真软件的应用能力。

3)增设工程能力综合训练内容。

(2)本计划实践环节主要分两个阶段实施。

1)第一阶段:工程能力基本训练阶段。内容:金工、电工实习、各门主要课程课内实验、电子技术的课程设计、单片机课程设计、PLC的课程设计、工程制图、制板及仿真软件的应用等。目标:达到初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实际工程所需的基本技能。

2)第二阶段:工程能力综合训练阶段。内容:取消单门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增设综合课程设计,在第7学期期末进行,时间为3周,题目结合新能源发电所需的技术选定,要求学生按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型式提交作品及实验报告。目标:使学生具备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具备初步电能变换与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能力。

3.校企联合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能力培养最后一个环节,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2]毕业设计安排在第8学期进行,此环节时间为15周。采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毕业设计题目的选取可以紧扣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关键技术,突出电能变换与控制常用控制策略、信号检测方法等的应用,强调硬件电路的设计与调试、软件的编程。目的是使学生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新能源发电中电能变换与控制的关键技术。

四、结论

我国新能源产业正在迅速发展,该方面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已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高等学校应认真研究,及时培养出社会急需的人才,服务社会。本文就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上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进行了分析;针对新能源发电所需的知识结构提出了主要课程的设置,并对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进行了详细分析;给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电能变换与控制方向的培养方案。要想将培养方案落实到实处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师资的建设、实验室的建设、教材的建设等等。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习方向 就业准备

中图分类号:TM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245-02

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简介及运用范围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了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自动控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等学科和专业,将强电与弱电、电工与电子技术、软件与硬件相结合,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新兴学科。该专业在各行各业都有发展和应用,小到电子元件,大到航空航天器材,都与它的存在有着密切联系,从农业到建筑、从生产到研发等各个领域都有广泛运用,发展非常迅速。从事该专业或者进行对该专业深入研究就需要具备电工电子技术、计算机语言技术、信息处理与控制方面的能力,能够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开发以及管理与决策。既需要电气工程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基本实践能力,又要掌握自动化专业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对知识面的宽度,专业基础的扎实程度,应变能力及适应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习的开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开设了必要的人文素质课和基础课以让学生掌握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外语交流、读写能力外,该专业还开设了电路分析、电机学、电力电子技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分析、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电气控制技术等理论知识。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通过开设金工实习、电路工艺实践、电气工程训练、电子设计综合创新实践等课程来培养学生在电工、电力电子、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之余,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信息,了解该专业学科前沿的发展趋势,以保持对专业的敏锐度。在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培养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保持创新意识,同时借助学校相关实验室平台培养一定的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各分支学科发展方向

3.1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最具有优势的专业。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器设备的设计、制造、运行和维护。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可就业于电力设备制造行业,从事该行业高电压设备的设计、开发、生产和管理工作,也可到电网公司,供电局,发电厂或者一些大型工厂工作,如果专注于该专业理论研究方面的工作,可以到各大高校或科研院所理论研究工作。

3.2 电气技术方向

电气技术方向主要指的是现代电气技术。现代电气技术是在传统电工技术之上再结合了现代电子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该方向主要用于电气测量与控制技术方面,从事电气技术方面的高级电气工程技术人才可以负责信息处理等工作。在电气技术方向毕业后可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运行管理等技术工作,可就职于电气工程技术领域的企业、公司,也可以从事该方向的科研或者教学工作。

3.3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

应用电子技术方向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一个特色专业,结合了电力电子和信息电子。该专业主要学习的是电气工程、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信号变换与处理等方面。由于该专业兼备了电气与电子,融合了电力电子与信息电子,其就业的范围也比较宽,从电力、电子,到交通、通信等行业,可以从事技术研发、运行及管理等工作,发展空间较广。

3.4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

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方向就业前景良好。该专业主要用于高压电气设备设计、制造和运行维护等方面。毕业后可从事高压电气设备的运行维护及相关管理工作,或者对用于高压电气设备的电力产品进行设计和研发,也可在各大高校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教学、研究工作。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准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兴的工科热门专业,每年都有大量的考生报考,相应的就会有大量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毕业后的就业选择主要有4个方向:电力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电力专业本科生毕业生因专业水平有限,如果想在各高等学校就业,一般负责非教学类工作,如,学生管理等,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可从事教学工作,或在高校实验室、研究所进行电力技术科研开发工作。该专业毕业生也可在国家、各地区、省及市县的电力公司或供电局就职,从事行政类的管理工作,或者是各级电网的电力输送的调度、分配,电力设施及其配套工程的建设,电力工程设计等相关技术工作。擅长于电力电子相关产品制造、研发的毕业生可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就职。

经过4年的本科教育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该专业所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但这样的知识能力体系能否完全胜任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负责专门的技术工作呢?答案就不一定了。比如:到电力科学研究院、电力设计院、高新技术企业等这些要接触到电力行业最先进、最前沿的知识的单位企业,它对从业人员的理论基础,学习和掌握大量的高新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本科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环境不同,它不仅需要快速地掌握和吸收高新技术,还需要能够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科研成果,进而提升为对技术的创新。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本科生所掌握的理论构架将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加之本科阶段对知识的掌握多数停留在理论水平,运用理论的能力存在一定缺陷,在科研过程中对问题的发现、理解和解决的“三步走”就不易施展。但到了研究生阶段,对专业知识有了更进一步的学习,在课题和项目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理论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为系统。研究生在进入科研单位或企业所需的培训时间短,创新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更高,更能为科研单位或企业创造价值。

5 心得与体会

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运用范围,发展方向以及从事相应岗位或者进行深入研究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以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同学们对于专业前景,就业方向的迷茫和顾虑等消极情绪,给同学制定学习目标和明确发展方向提供了参考信息,有利于掌握该专业的学习模式。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还要注意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结合一些校内外的比赛或项目来提升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今后我们可以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为电力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参考文献

[1]宋明杰.浅析测控技术[J].科技风,2015(14):121.